BMW 自 2011 年成立電動車品牌 i 之後,便於這兩年之間不斷的在全球推廣純電動車,並且透過概念車向消費者溝通電動車的優勢與趨勢,而在經過漫長等待之後,BMW 於日前透過相當簡潔的影片預告著全球首演的時間。如今,這個重要的時刻到來,BMW 選在台北時間 2013 年 7 月 28 日晚間八點半,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中國北京等三座國際大都會,替全新 i3 舉辦橫跨三大洲的全球同步發表會,而 U-CAR 編輯部此時此刻亦在北京現場,見證著移動世界的全新革命。

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BMW 選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和中國北京等三座國際大都會,替全新 i3 舉辦橫跨三大洲的全球同步發表會,揭開電動世界的新篇章。

在這場橫跨全球三大都會區的發表會裡,BMW 透過影片以及讓 i3 的廬山真面目首度曝光,宣告品牌邁入下一個移動新紀元,然而,關於銷售目標、全球佈局計畫、i 電動車品牌產品後續規劃,還有許多人所關注的保修成本、全球電動車基礎建設進度以及售服網絡等詳細資訊,並沒有在發表會當中予以說明,只不過在現場的原廠人員表示,針對電動車基礎設施還未成熟的地區,將會主推增程式車型 i3 Range Extender,同時也是將在 2014 年國內率先導入的車型,至於國內售價方面目前也無從得知,

在發表會當中,BMW 一再強調 i3「Born Electric」的重要性,因為與生具來即是電動車的特性,讓 i3 能夠達成節能駕駛的同時,也能傳遞 BMW 的品牌精神。 (右為 BMW AG 董事長暨執行長 Dr. Nobert Reithofer,左為 BMW AG 董事 Peter Schwazenbauer)

維繫準概念車設定,量產版終於面世

終於不再是以概念車、或是偽裝貼紙覆蓋的 i3,如今以真實的面貌呈現於全球消費者眼前,卸下偽裝貼紙之後,量產版的 i3 仍然是以五門掀背版車型、以及獨特的對開式車門設定呈現,搭配車長 3,999mm、車寬 1,775mm、車高 1,578mm 的靈巧車身,以在都會區穿梭自如。造型設計方面,其實也與 2012 年現身的準量產版本相差不大,只不過如今已可見到前保桿和燈組設計,以更加實際的筆法雕塑電動車的科技質感,並以招牌的腎型水箱護罩搭配為繞著冷冽光圈的廠徽,象徵著 BMW 孕育出的全新事業體,替電動車時代開啟全新的紀元。

卸下偽裝貼紙之後量產版的 i3 仍然是以五門掀背版車型、以及獨特的對開式車門設定呈現,搭配車長 3,999mm、車寬 1,775mm、車高 1,578mm 的靈巧車身,以在都會區穿梭自如。而目前原場一共提供四種車身顏色供消費者選擇。

另外,為了帶給駕駛與乘客良好的視野,因此可以見到 i3 透過大面積前檔以及連貫式的側窗;至於輪胎方面,i3 標配一組 19 吋輕量化緞造鋁合金輪圈,並搭配專屬的 155/70 R19 的低滾動阻力輪胎,而會採用胎寬較窄的輪胎配置,乃是為了在不喪失駕馭樂趣與穩定性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如此一來便可讓來自地面的阻力縮到最小,對於節省車輛電能有著一定的幫助。

為了帶給駕駛與乘客良好的視野,因此可以見到 i3 透過大面積前檔以及連貫式的側窗,同時也為其配上了專屬的 19 吋低滾動阻力輪胎,較窄的胎寬設定主要是為了在不喪失駕馭樂趣與穩定性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的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自然與可在生資源,打造簡約舒適空間

緊接著,相信大家非常好奇的是 i3 從未曝光過的內裝設計,其實,整體來看,i3 內裝設計風格鋪述,基本上與準概念版本相差無幾,以相當簡潔、且自然的用料與配色,來完成主要的風格設定,駕駛座方面除了擁有多功能方向盤之外,特別的是設計師還將車輛啟閉鈕和檔位選擇撥桿設計於方向盤後方,以讓駕駛操作起來更加直覺便利,如此一來也讓駕駛與副駕駛之間擁有更加寬餘的乘坐空間。

隨著全球首演之後,i3 量產版的內裝設計也首度曝光,內裝設計風格鋪述,基本上與準概念版本相差無幾,以相當簡潔、且自然的用料與配色,來完成主要的風格設定,特別的是,車輛啟閉鈕和檔位選擇撥桿設計於方向盤後方,以讓駕駛操作起來更加直覺便利,如此一來也讓駕駛與副駕駛之間擁有更加寬餘的乘坐空間。

而在中控台上,除了維持品牌風格的空調與音響介面之外,上方則是讓 6.5 吋 (選配 8.5 吋) 的 BMW ConnectedDrive 智能聯網和 iDrive 控制介面顯示螢幕獨立而出,與週圍簡潔的設定形成強烈對比,讓駕駛一眼掃去即可獲取所需的資訊,而車輛電子科技配備與駕駛模式的操控中心,則是整合在中央幅手前端的小區塊中,透過和一般 BMW 車款相同的 iDrive 旋紐,提供駕乘者簡便直覺的操作體驗。

透過獨特的對開式車門,以及按人體工學塑型的薄型化座椅,以提供後座乘客更為寬綽的腿部空間,同時也能夠擁有 260 公升的行李廂空間。

除了科技鋪陳之外,乘坐舒適性與質感用料,其實也是 i3 座艙的重點,為了能夠呼應電動車節能、純淨的移動體驗,原廠特別在車室多處運用如桉木、皮革與羊毛與其它天然和可再生資源所點綴著,其中儀表板座與門內飾板採用亞麻植物纖維編織包覆,而車室內部更有 25%的塑料,均來自於回收再利用或是可再生資源所打造,同時原廠還依照不同的配色替消費者規劃出 Loft、Lodge 與 Suite 等不同車室風格。在乘座機能與載物機能方面,i3 特別採用按人體工學塑型的薄型化座椅,以提供後座乘客更為寬綽的腿部空間,同時也能夠擁有 260 公升的行李廂空間,後座傾倒以後載物機能更可擴充至 1,100 公升。

為了能夠呼應電動車節能、純淨的移動體驗,原廠特別在車室多處運用如桉木、皮革與羊毛與其它天然和可再生資源所點綴著,其中儀表板座、門內飾板採與座椅乃是採用亞麻植物纖維編織包覆。

純電新世代,兩車型滿足現代需求

至於傳動系統和底盤配置方面,與 BMW 原廠於 7 月份稍早公佈的資訊相同,原廠依照純電動與增程系統,而規劃出標準版 i3 以及增程動力車型 i3 Range Extender 兩款,而驅動 i3 的同步電動馬達以及變速箱傳動機構整合於後軸上方,可輸出 170 匹最大馬力以及 25.5 公斤米最大扭力,最高轉速為 11,400 轉。

而容量 22kWh、由 8 個鋰離子電池模組、每個由 12 顆鋰離子電池所組成的高壓電池模組,以及電子控制裝置,則是低至於車體中央,並由 BMW 特製的外殼和固定系統保護著,總重約 230 公斤,以防止碰撞之後造成的漏電危險,目前原廠則提供此套電池模組 8 年或 10 萬公里保固。

驅動標準版 i3 的同步電動馬達以及變速箱傳動機構整合於後軸上方,容量 22kWh、由 8 個鋰離子電池模組、每個由 12 顆鋰離子電池所組成的高壓電池模組,以及電子控制裝置,則是低至於車體中央,達成 BMW 一貫講求的前後趨近 50:50 配重比,和後驅車款特有的操控樂趣。

在完成上述配置之後,i3 達成 BMW 一貫講求的前後趨近 50:50 配重比,以及後驅車款特有的操控樂趣,再搭配大量碳纖維複合材質打造、僅重 1,195 公斤的輕量化車體之後,i3 靜止加速至時速 60 公里僅需 3.7 秒,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也可在 7.2 秒完成。而在 i3 的續航力方面,日常在 Comfort 模式行駛之下,i3 續航力可來到 130 至 160 公里。

然而,特別的是,為了要盡可能的節省電力,原廠特別為 i3 開發了稱為 Single-Pedal 機制,只要駕駛的腳一從加速踏板離開之後,電動馬達便會自動從驅動功能轉為發電動能,一方面讓動能回收系統將多餘的電力儲存回電池模組當中,一方面在高速行駛時也能讓車輛進入滑行模式、節省電力,低速行駛時則可讓駕駛不必採踏煞車踏板即可擁有部分制動力,不過傳統的煞車系統則仍需要駕駛採下煞車踏板才會介入。根據原廠資料顯示,擁有 Single-Pedal 機制之後,可讓 i3 行駛里程增加 20%,使得 i3 在 Eco Pro+模式下,最大行駛具離可上看 200 公里。

為了要盡可能的節省電力,原廠特別為 i3 開發了稱為 Single-Pedal 機制,只要駕駛的腳一從加速踏板離開之後,電動馬達便會自動從驅動功能轉為發電動能,一方面讓動能回收系統將多餘的電力儲存回電池模組當中,一方面在高速行駛時也能讓車輛進入滑行模式、節省電力。

至於 i3 Range Extender 車型,則是在上述基本配置之下,於電動馬達旁多植入了一顆擁有 34 匹最大馬力的 650c.c 雙缸小引擎,引擎所需用的油料則是填裝於前軸上的 9 公升油箱當中,雖然擁有一顆小型引擎,不過其主要用途並非直接驅動車輛,而是用來推動發電機發電,儘管因為引擎和油箱的搭載而使車重來到了 1,315 公斤,不過卻可使 i3 Range Extender 的最大行駛距離來到 300 公里,對於充電設施尚未普及的地區來說更加實用。

i3 Range Extender 車型,則是在上述基本配置之下,於電動馬達旁多植入了一顆擁有 34 匹最大馬力的 650c.c 雙缸小引擎,該引擎並非直接驅動車輛,而是用來推動發電機發電。

能源革命,不變樂趣

車體與底盤方面,相信許多人都已了解到 i3 車體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質所打造而成,質地輕的特性讓 i3 車體部份總重量僅有 180 公斤,極輕量的車體設計是確保了電動車實用性的絕佳途徑,而強度高的特性則是當車輛於前方每小時 64 公里碰撞、後方每小時 80 公里速度追撞試驗中,提供提供乘員和電池模組的保護性。

i3 車體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質所打造而成,質地輕的特性讓 i3 車體部份總重量僅有 180 公斤,極輕量的車體設計是確保了電動車實用性的絕佳途徑,同時強度高的特性則是可確保車內乘員與高壓電池模組的安全性。

而除了碳纖維車體之外,為了提供操控穩定性和樂趣,i3 採用前鋁合金單接頭麥佛遜、後多連桿此類似於 Mini 的懸吊配置,以維繫靈活操控水準和乘坐舒適性,另外,i3 還具備包含 ABS、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CBC 彎道控制系統、DBC 動態煞車控制系統與 DTC 動態循跡控制系統等多項電子操控科技,強化整體主動安全水準。

廣  告

積極佈建充電配套,一卡在手搞定充電

至於充電的問題想必是消費者所好奇的,對此 BMW 亦規劃出了一套名為 360° Electric 的充電服務策略,其中大致可分家用充電以及公共場所充電;其中家用充電是透過小型壁掛式家用充電器與一般家用電源,讓 i3 可在 3 小時將電池充滿,另外重要的是,為了讓家用充電的用戶使用更加便利,BMW 於 2013 年 1 月份與德國 Schneider Electric 和 The Mobility House 合作,目標打造出一系列包含家用裝置現場檢測、供應和裝配充電器,以及提供維護、咨詢等完善服務。

至於公共場所充電方面,i3 透過大型的充電裝置僅需 30 分鐘即可完成充面,不過問題在於即便是充電站已越來越普及的德國,仍有 70 多家充電站採用不同的充電支付方式,為此,BMW 目前也已和德國境內停車場營業商與公共充電站展開合作,推出了名為 ChargeNow 的充電專屬支付卡,如此一來只要透過這張卡片簡單的支付過程,即可讓 i3 於公共充電站充電,同時,BMW 目前亦和 Bosch、Daimler、 EnBW、RWE 和 Siemens 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 Hubject GmbH,以負責授權電動車用戶能夠在歐洲各地充電站中,能透過 BMW i 專屬的 ChargeNow 充電卡支付費用。

BMW 亦規劃出了一套名為 360 Electric 的充電服務策略,其中大致可分家用充電以及公共場所充電,而為了讓使用者更加便利,BMW 推出了推出了名為 ChargeNow 的充電專屬支付卡,如此一來只要透過這張卡片簡單的支付過程,即可讓 i3 於公共充電站充電。

Born Electric!傳遞品牌精神的全新紀元

BMW i3 的量產問世,象徵著移動世界邁向全新的科技與節能時代,然而在這場為時不長的發表會當中,BMW 不斷強調著 i3「Born Electric」、與生俱來即是電動車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才可以針對 i3 外觀、動力、車身用料以及操控性,進行全面性的考量與設計,以讓 i3 在整體表現達到均衡,並能夠實際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同時,原廠更強調,i3 雖然是一輛純電動車,不過仍然能夠帶來如同相當的操控樂趣,傳遞 Sheer Driving Pleasure 的品牌精神。

不過在還沒有親自體驗過 i3 之前,相信許多讀者對其實際操控感受、乘座表現、機動性與實用性、日常生活使用充電便利性或是售後保修成本等等相關體驗,充滿了期待與好奇,而對此 U-CAR 也抱持著相同的態度,並在 i3 於未來距離活內消費者生活圈越來越近時,持續一探 i3 的電動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