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以往消費者在評估一款車時,會自然地以排氣量來定位,譬如說,這輛是幾 cc、幾升的車?但是,一如 U-CAR 近幾年持續所提出的論述,排氣量已不再是評斷車輛性能的重要指標,因為隨著各車廠傾力開發更低排氣量新世代引擎,同時精進引擎動力性能的結果,讓排氣量逐漸失去原有代表的意義與等級命名邏輯,也因為如此,U-CAR 已於《2015 台灣汽車年鑑》發表「擺脫排氣量的枷鎖-豪華車場的數字改名風」,來論述豪華車紛紛調整車引擎排氣量命名,以對應全新引擎科技讓命名數字與排氣量逐漸脫鉤的趨勢。

現在,低排氣量高效能引擎的趨勢,不僅僅出現在豪華車廠,一般品牌也陸續掀起低排氣量的革新,甚至在車格較大的運動休旅車級距,傳統大車格應搭配較大排氣量的設定,也在新引擎科技進化下成為傳統迷思,而台灣運動休旅車市場也有最具代表性的車款,那就是 Ford Kuga 車系,我們認為,它是說明低排氣量高性能引擎,正逐步顛覆車格與排量迷思的最佳例子。

我們認為在台灣國產運動休旅車級距,Kuga 車系是觀察低排氣量引擎風潮的最具代表性車款。

Ford Kuga 車系自 2013 年 7 月導入台灣市場後,已成為 Ford 品牌在 SUV 運動休旅車市場的銷售主力,但今天要談論的並不是產品新聞,而是探討小排量高效動力的變革議題時,不難發現,Ford Kuga 車系會是台灣最適合舉的例子,一方面是 SUV 在較大車格與低排量引擎的落差幅度夠大,另一方面,回顧台灣國產運動休旅車市場,近 10 幾年以來 Ford Escape 車系憑藉產品力與口碑,成為超過 10 年的長青國產運動休旅車系,並成為各界熟悉的主力產品,由 Escape 演進脈絡來看新世代 Kuga,在低排量與高效能動力的跳躍革新,將會更有意義。

Escape 產品力奠定長青地位,動力涵蓋 2.0、2.3 與 3.0 汽油引擎

全新搭載 1.5 EcoBoost 引擎的 Ford Kuga,已於 2015 年 3 月上市發表,順利接替先前的 1.6 EcoBoost 引擎,成為 Kuga 車系的最低排量動力系統,消費者也逐漸熟悉 Kuga 所擁有的低排量引擎系統。但若把時間軸放大,回溯到 2000 年以後來看這場動力革新,就可以發現當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是進行大幅變革換來的,甚至是當時也難以想像。

Escape 歷經初期短暫的進口導入,接續就於 2001 年底導入國產上市,成為 Ford 掀起運動休旅風潮的最重要生力軍。
這顆 2.3 升直列四缸 Duratec-HE 引擎,自 2004 年加入 Escape 車系陣容,並取代原有的 2.0 引擎,接續在 2006 年加入 VVT 可變汽門技術後動力數據,動力輸出來到 157 匹與 20.4 公斤米,該引擎也是 Escape 車系最廣泛搭載的動力心臟。

在國產 Kuga 之前,擔綱 Ford 國產 SUV 重任的 Escape 車系,在 2000 年短期引進 2.0 與少量 3.0 進口版本後,2001 年底正式推出 Escape 國產版本,動力系統維持 132 匹與 18.7 公斤米的 2.0 升直列四缸 ,以及與最大動力 204 匹與 27.1 公斤米的 3.0 升 Duratec V6 DOHC 兩版本,2004 年以降再以 2.3 升引擎取代 2.0 升引擎,這顆 2.3 升直列四缸 Duratec-HE 引擎成為最多 Escape 車主擁有動力心臟,2006 年加入 VVT 可變汽門技術後動力數據來到 157 匹與 20.4 公斤米。

冗長地介紹 Escape 動力心臟演進之後,請讀者記著上述的排量與動力數據,因為,再來對照 Kuga 才能看出差異。

Kuga 1.6 EcoBoost 與 2.0 EcoBoost 掀第一波高效能動力革新

自 2000 年底進口導入算起,在 Escape 車系替 Ford 效力超過 13 年之後,2013 年 Escape 陸續將品牌國產休旅車銷售主力,交棒給同年 7 月發表的 Kuga 與 11 月發表的 EcoSport,全面接替 Escape 的銷售位置。

2013 年導入發表的國產 Kuga 車系,旗下動力編成為 1.6 EcoBoost 與 2.0 EcoBoost 兩顆引擎,不論是動力性能與排氣量設定,肯定都是國產車壇在引擎發展的革新里程碑。
Kuga 2.0 升 Ecoboost 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上) 擁有了 242 匹最大馬力與 35.7 公斤米最大扭力,動力性能是同級距 SUV 之最。至於 1.6 升 Ecoboost 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下) 則具備 177 匹最大馬力與 24.5 公斤米最大扭力,不只性能足以匹敵同級距自然進氣 SUV 產品,小排氣量設定也增添了稅賦的優勢。

此時,Kuga 車系的動力編成為 1.6 升直列四缸 EcoBoost 與 2.0 升直列四缸 EcoBoost 兩款汽油引擎,不僅將排氣量下探 1.6 升低級距,更再加入缸內直噴與渦輪增壓技術後,動力性能超越以往同排量引擎,1.6 升 EcoBoost 可輸出 177 匹與 24.5 公斤米。

2.0 升 EcoBoost 更可輸出 242 匹與 35.7 公斤米扭力最大動力,相較於舊款 Escape 的動力編成,Kuga 1.6 EcoBoost 動力數據超越 Escape 2.3,馬力與扭力分別進步 20 匹與 4.1 公斤米,不僅如此,Kuga 2.0 EcoBoost 也大幅勝過 Escape 3.0 V6,馬力與扭力同步推進 38 匹與 8.6 公斤米,不僅如此,若對照現有同級距 SUV 產品,Kuga 2.0 EcoBoost 擁有的 242 匹最大動力,也是同級距動力性能之最。不要忘了,這些成就更要算入引擎排氣量同步降低,以及能源效率獲得 1 級油耗的優異成績。

廣  告

Kuga 2.0 TDCi 補強柴油陣容,1.5 EcoBoost 創高效輕排氣量新里程碑

儘管 Ford Kuga 車系在動力效能已有重大精進,Ford 原廠仍未停歇精進步伐,最近一次的變革,來自 2015 年 3 月的 Kuga 動力編成調整,福特六和不僅將各界期待已久的 TDCi 柴油動力補強到 Kuga 的動力陣容,輕排氣量汽油引擎更推出最新作品 1.5 升 EcoBoost,取代原有的 1.6 升 EcoBoost。

2015 年 3 月的 Kuga 車系編成調整,在於導入 1.5 升 EcoBoost 取代原有的 1.6 升 EcoBoost,並追加 2.0 TDCi 柴油動力版本。

Kuga 2.0 TDCi 柴油動力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 TDCi 缸內直噴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最大動力輸出為 180 匹,受惠於柴油低轉速高扭力的特性,強大的 40.8 公斤米扭力可於引擎轉速 2,000 至 2,500 轉時湧現,搭配 6 速 PowerShift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在能源局油耗測試可繳出每公升柴油可行駛 17.3 公里的平均油耗,節能表現為 Kuga 車系之最。

在缸內直噴與渦輪增壓科技加持下,Kuga 1.5 EcoBoost 擁有 180 匹與 24.5 公斤米的強悍動力輸出,搭配 6 速手自排變速系統,不同車型有 13.1 或 12.9 km/l 的平均油耗表現。

但就低排氣量與高效能表現來看,1.5 EcoBoost 絲毫不遜色於 2.0 TDCi,儘管排氣量較原先的 1.6 升 EcoBoost 下調至 1.5 升,卻能在缸內直噴、雙獨立可變汽門正時控制與渦輪增壓動力加持之下,讓最大動力再往上提升至 180 匹與 24.5 公斤米,除可維持與 1.6 EcoBoost 相同的扭力輸出,最大馬力還更提升 3 匹。Kuga 1.5 EcoBoost 180 匹的最大動力輸出水準,即使放眼現今台灣主要汽油版 SUV 級距產品,絕對能跟 2.4 升甚至 2.5 升的汽油 SUV 競品相抗衡。

較低的排氣量,絕對不代表性能遜色,事實上,Kuga 1.5 EcoBoost 所擁有的 180 匹最大動力輸出水準,不僅在實車加速性能仍有餘裕的出色表現,就帳面數據來看,也絕對能跟 2.4 升或 2.5 升汽油 SUV 競品相抗衡。

不僅如此,Kuga 1.5 EcoBoost 在油耗表現上也較 Kuga 1.6 EcoBoost 更為進步,繳出歐規測試每公升 13.1 公里 (雅緻型與時尚經典型) 以及 12.9 公里 (1.5 時尚經典型) 的平均油耗成績,較原本搭載 1.6 升 EcoBoost 動力的每公升 12.4 公里以及 12.3 公里更為出色,清楚展現降低排氣量,卻能在動力性能與節能獲得同步精進!

牌照稅與燃料費優勢,持有成本 10 年可差距 10 萬以上

除了性能與節能兩項特點外,降低排氣量在我國汽車稅賦也有關鍵影響,因為就 Kuga 1.5 EcoBoost 所處汽油車排氣量級距為 1,201-1,800 cc,每年牌照稅為 7,120 元、燃料費為 4,800 元,對比同級距汽油 SUV 主流的 1,801-2,400 cc 排氣量級距,每年牌照稅為 11,230 元與燃料費 6,210 元,甚至部分汽油 SUV 車系跨越 2,400 cc 門檻,來到 2,401-3,000 cc 排氣量級距,每年牌照稅為 15,210 元與燃料費 7,200 元。

簡單講,若就市場中採用 2.5 升排氣量的汽油 SUV 跟 Kuga 1.5 EcoBoost 相較,2,401-3,000 cc 與 1,201-1,800 cc 兩車不同排氣量級距對應的稅賦,每年牌照稅與燃料費就相差 10,490 元,這筆數字若乘上 10 年的使用期,就是超過 10 萬元的可觀數字,這也是消費者購車時較少仔細思考的長期持有成本差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