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d 與 Mazda 最近在全球的生產線以及合作策略上產生了巨幅地改變。在中國市場中,由中國自主品牌長安汽車、美國 Ford 車廠以及日本 Mazda 車廠組成的合資車廠-長安福特馬自達,所提出的重組方案已於 8 月 27 日正式由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簡稱,國家發改委) 拍板定案,Mazda 與 Ford 在中國的合資夥伴架構確定正式拆夥。

在各自分家的決定拍板定案後,長安福特馬自達將按照 50∶50 的對等股比、分別成立長安馬自達 (Mazda 50%、長安汽車 50%) 和長安福特 (Ford 50%、長安汽車 50%) 兩家合資公司。此舉讓 Ford 與 Mazda 較原本在長安福特馬自達時,擁有了更高的持股比率以及更高的主控權。

同樣在 2012 年 8 月份,Mazda 於美國密西根州 Flat Rock 的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 生產線正式走入歷史,原址也將由 Ford 車廠接手,用以生產 Fusion 車款。隨著 Mazda 開展出了自家的 Skyactiv 技術,而 Ford 持續貫徹 One Ford 的策略下,兩者合作策略之改變是否會如同蝴蝶效應般,影響臺灣這兩個品牌的未來發展,甚至是國產與進口的相關策略,相信將會是臺灣消費者好奇的一大問題。

Ford 與 Mazda 分家有跡可循,高自由度有利獨自發展

相信臺灣消費者對長安汽車、Ford 和 Mazda 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相當陌生,U-CAR 也將為各位進行簡單的前情概要。

  • 2001 年,Ford 與長安汽車集團成立長安福特合資公司,並於 2003 年初正式投入生產作業。
  • 2005 年,Ford 開始展開大規模的市場布局,Mazda 以加盟的形式進入長安福特。
  • 2005 年 9 月 27 日,長安汽車、Ford 與 Mazda 三方集資,共創「長安福特馬自達引擎有限公司」 (Changan Ford Mazda Engine Co., Ltd.,)
  • 2006 年 3 月,Mazda 入股長安福特,公司更名為「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簡稱長安福特馬自達),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長安 50%,Ford 35%以及 Mazda 15%。
  • 2012 年 8 月 27 日,長安福特馬自達重組方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
  • 2005 年 9 月 27 日,長安汽車、Ford 與 Mazda 三方集資,共創「長安福特馬自達引擎有限公司」(Changan Ford Mazda Engine Co., Ltd.,)。2006 年 3 月,Mazda 入股長安福特,公司更名為「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簡稱長安福特馬自達),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長安 50%,Ford 35%以及 Mazda 15%。

    而在各自分家的決定拍板定案後,長安福特馬自達將按照 50∶50 的對等股比、分別成立長安馬自達 (Mazda 50%、長安汽車 50%) 和長安福特 (Ford 50%、長安汽車 50%) 兩家合資公司。

    在重慶存續的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將承擔長安福特馬自達所有和 Ford 相關的業務,包括 Ford 品牌車輛的開發、製造、銷售和服務;至於在南京新設立的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將承擔長安福特馬自達所有和 Mazda 相關的業務。長安汽車、Ford、Mazda 三方隨後也將按中國政府相關規定,完成陸續的審查作業。

    即便進行了合資公司的拆分,Ford 與 Mazda 的現有代工及合作項目均維持不變,於 2012 年 8 月 29 日破土動工的杭州生產基地,Mazda 方面也有出資。杭州整車廠投資 7.6 億美元 (約新臺幣 227 億元),並計畫於 2015 年進行首輛車的下線,初期年產能為 25 萬,後期將計畫達到年產 50 萬的目標。

    拆夥並非一件壞事,無論對 Ford 或 Mazda 來說,更多市場的行動自由都將給雙方帶來更多益處。部分中國分析師認為,過去長安福特馬自達在產能調配和車型引進等協調方面,都需進行複雜的三方賽局,而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合資公司拆夥反到有利於雙方加速在中國的發展。

    即便進行了合資公司的拆分,Ford 與 Mazda 的現有代工及合作項目均維持不變,於 2012 年 8 月 29 日破土動工的杭州生產基地,Mazda 方面也有出資。杭州整車廠投資 7.6 億美元 (約新臺幣 227 億元),並計畫於 2015 年進行首輛車的下線,初期年產能為 25 萬,後期將計畫達到年產 50 萬的目標。在中國市場的相關規劃中,Ford 計畫於 2015 年擁有 4 個整車廠,同時,年產量也將擴大到 120 萬輛,後期則甚至可達到 145 萬輛。

    One Ford 與 Skyactiv 兩條路,漸行漸遠

    經歷了 2008 年的金融危機打擊,Ford 於 2010 年將 Mazda 的持股比例從 11%大幅度下修至 3.5%,換取更多的現金流、度過金融風暴的市場低潮期。從 1979 年開始,Ford 就參股了 Mazda,持股比率最高曾接近 34%。Ford 於 2010 年時指出,減少持有 Mazda 股份的決定,是為了讓公司能繼續更靈活地在重要的新興市場發展。

    Mazda 與 Ford 目前雖仍維持夥伴關係,但是隨著持股比例的減少,確實讓雙方在產品開發更有自主性。而為因應全球車壇的激烈挑戰,Ford 與 Mazda 分別提出 One Ford 與 Skyactiv 全新產品策略,作為品牌下一步戰略的核心思維。

    在 Ford 不斷強調的 One Ford 策略中,Ford 希望以全球戰略車和生產模式上的統一達到規模經濟之效果,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

    在 Ford 不斷強調的 One Ford 策略中,Ford 希望以全球戰略車和生產模式上的統一達到規模經濟之效果,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在 Mazda 選擇與 Ford 共用底盤架構和產品技術的時期,雙方的產品能夠在同一條產線上生產,因此雙方的經營策略並無衝突。

    在 Mazda 選擇與 Ford 共用底盤架構和產品技術的時期,雙方的產品能夠在同一條產線上生產,因此雙方的經營策略並無衝突。
    當 Mazda 試圖以自家的 Skyactiv 效能技術開創屬於自己的新未來時,獨樹一格的底盤架構、零件技術和設計理念都與化繁為簡的 One Ford 策略有所不同。

    當 Mazda 試圖以自家的 Skyactiv 效能技術開創屬於自己的新未來時,獨樹一格的底盤架構、零件技術和設計理念都與化繁為簡的 One Ford 策略不同,而堅持自己方向的 Mazda 也與 Ford 漸行漸遠。Mazda 於美國密西根州 Flat Rock 的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 生產線曾負責 Ford Mustang、Mazda Mazda6 等產品的重任,當 Mazda 正式於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 停產後,也象徵了 Mazda 在產品的生產策略上與 Ford 有所不同。

    浪潮難擋,臺灣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當 Ford 於 1979 年入股 Mazda 後,雙方在技術合作、產線共用上擁有了相當緊密的關係,在全球皆有雙方共同出資成立的合資公司,並以這合資公司進行相關的生產業務。美國為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在泰國為 AutoAlliance Thailand,而中國方面則是由長安汽車、Ford 以及 Mazda 共同組成的長安福特馬自達。

    Ford 與 Mazda 在全球皆有雙方共同出資成立的合資公司,並以這合資公司進行相關的生產業務。美國為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在泰國為 AutoAlliance Thailand,而中國方面則是由長安汽車、Ford 以及 Mazda 共同組成的長安福特馬自達。(本圖為 Mazda 之 2011 年資料)
    若遵循著全球發展脈絡,以 One Ford 全球策略為發展主軸的 Ford 與專注於 Skyactiv 技術的 Mazda,雙方確實在新一代產品中已逐漸缺少了共用的技術和零組件,喪失了共用產線之規模經濟意義。

    在長安福特馬自達拆夥以及 Mazda 退出 AutoAlliance International 於美國密西根州 Flat Rock 的生產線後,雙方的合作關係似乎沒有以往緊密,但是就目前的狀況來看,雙方目前仍維持者策略結盟的夥伴關係。泰國 AutoAlliance Thailand 產線現在仍背負著生產 Mazda2、Mazda3 以及 Fiesta 的任務,而 Ford 也仍持有 Mazda 的股份,雙方關係尚未完全切割。

    若遵循著全球發展脈絡,以 One Ford 全球策略為發展主軸的 Ford 與專注於 Skyactiv 技術的 Mazda,雙方確實在新一代產品中已逐漸缺少了共用的技術和零組件,喪失了共用產線之規模經濟意義。而繼美國與中國這兩大市場的合作關係改變後,Mazda 與 Ford 的策略同盟關係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到泰國的 AutoAlliance Thailand 產線將需密切觀察。

    隨著 Fiesta 以及新世代 Ford Focus 全球戰略車 (上圖) 的導入,臺灣也成為 One Ford 策略的重要據點之一。此外,Mazda Taiwan 也將以進口的方式引進具備全套 Skyactiv 科技打造的 Mazda CX-5 (下圖) ,正式成為首輛登陸臺灣的 Skyactiv 車款,同樣具有不同的戰略意義。

    在全球化浪潮下,Mazda 與 Ford 於臺灣的生產策略是否會因而改變將會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隨著 Fiesta 以及新世代 Ford Focus 全球戰略車的導入,臺灣也成為 One Ford 策略的重要據點之一。此外,Mazda Taiwan 也將以進口的方式引進具備全套 Skyactiv 科技打造的 Mazda CX-5,正式成為首輛登陸臺灣的 Skyactiv 車款,同樣具有不同的戰略意義。

    雖然與上述的合資架構有所不同,但在臺灣市場方面,Ford 總代理福特六和同樣負責了 Ford 以及 Mazda 車款之國產作業,這也不禁令人對未來國產車款分工的未來策略有所聯想。面對這個問題,福特六和與 Mazda Taiwan 皆表示目前國產的相關計畫並沒有原廠策略變動而有所改變,仍由福特六和負責 Ford 與 Mazda 國產車款的相關生產作業。U-CAR 也將會持續關注 Ford 與 Mazda 的相關消息,並持續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