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 在美國時間 2017 年 1 月 8 日,隨著北美車展的正式開展,也正式揭開了全新車系 Stinger 的序幕,這款 Kia 品牌定位為 GT 座駕的全新車系,首先問世的乃是四門轎車版本,擁有相當不同於家族其他成員的氣質,較為動感的妝點以及車身輪廓走勢,加上後輪驅動、並搭載 2.0 升、3.3 升等不同排氣量之動力單元,加上 8 速自排變速箱,以及可選配四輪驅動之配置,較為性能取向的產品出發不言而喻。

Kia 在 2017 年北美車展上,正式發表全新車系的 Stinger 四門轎車。

Stinger 的來歷,其實就是 Kia 從 2011 年開始陸續揭示的 GT 概念車相關計畫,在 2011 年法蘭克福車展,Kia 帶來了四門的 GT Concept 概念車,在 2014 年的北美車展舞台上,Kia 則展示了性能指標更為濃厚的 GT4 Stinger 概念車,主導整個 Hyundai 集團設計方向的 Peter Schreyer,也持續透露 GT 系列概念車將會投入量產。在 2016 年年底時,Kia 即已透過預告影片,宣告量產版本的到來。

虎鼻的 Kia 家族經典造型,搭配大面積氣壩、導流端板等設計,在引擎蓋左右兩側亦有氣孔設計,讓 Kia Stinger 擁有更動感的視覺效果。

Kia Stinger 的車頭造型,在品牌識別的 Tiger Nose 虎鼻水箱護罩輪廓下,透過金屬質感的飾才妝點,搭配鍍鉻外框以及碩大之下氣壩、倒流端板的設計,車頭看上去就有著極為動感的態勢,引擎蓋左右兩側還設計有氣孔,讓追求性能的魅力更為突顯,甚至在前葉子板後緣也設計有導流鰭板,雖然原廠並未公布相關空力效益資訊,但光從整體造型來看,就給人年輕、性能等強悍氣息,這也正是 Stinger 的產品設計初衷。

Stinger 車尾最顯眼的,當屬尾燈組的造型設計,透過 LED 導引光條的勾勒,Stinger 有著相當時尚的產品印象。

在 2017 北美車展正式登場的 Stinger 車系,理所當然的,展現了自 GT Concept、GT4 Stinger Concept 的動感設定,同時也與現行家族量產轎車 K9 (Quoris)、Optima 等,有著相同的家族風貌,不過,從整體造型來看,卻又有著較為蓄勢待發的衝勁。Kia 呼應 Stinger 在性能與動感面向上的設定,讓 Stinger 採用後輪驅動設定,雖然並非品牌首款後驅作品,但以 GT 為出發的目標卻更為清楚。

透過 2,905mm 的軸距,Stinger 空間表現相當出色,給予乘員舒適的行車體驗。

由歐洲設計中心主導的 Kia Stinger,其市場目標對手乃是鎖定了 Audi A4、BMW 3 Series、Mercedes-Benz C-Class 等的中型轎車級距,不過其車身尺碼卻又較為放大,車長來到 4,831mm、車寬則為 1,869mm,軸距更是來到 2,905mm,雖不及中大型轎車如 5 Series、E-Class 的大小,但卻也提供更出色的空間。根據 Kia 表示,Kia Stinger 擁有寬敞的車室空間,同時車尾行李廂容積也更為出色。

Stinger 將針對不同市場需求,提供不同的動力單元配置,而據悉,美規市場共計有 2.0 升以及 3.3 升兩種動力配置,3.3 升之版本採用的是 V 型 6 缸雙渦輪引擎,擁有 365 匹為大馬力,以及 50.4 公斤米最大扭力。

根據目前 Kia 所公佈的資續來看,僅能確定 Stinger 美規版本將採用兩款汽油動力選擇,而歐規版本則可能會推出柴油動力選擇,不過目前原廠尚未有相關資訊透露,預估會在 2017 年日內瓦車展上公布更多歐規 Stinger 的設定。美規版本的兩款汽油引擎,分別為 2.0 升汽油渦輪引擎,擁有 255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9 公斤米最大扭力;以及 3.3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可供輸 365 匹最大馬力、以及 50.4 公斤米最大扭力,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僅需 5.1 秒即可完成,極速則約莫為時速 269 公里。

廣  告

因應動力較大以及追求操控的性能取向,Kia 也為 Stinger 搭載了名為 Dynamic Stability Damping Control 的可調式懸吊系統,這乃是品牌首款搭載可調式懸吊系統的作品,同時方向盤也能與之呼應,共計有 5 種不同模式選擇,滿足駕駛人各種不同的駕駛需求。

值得國內消費者留意的,是隨著 Stinger 的問世,讓 Kia 現行家族中有了較為性能取向的作品,再加上先前 U-CAR 就為大家報導過,Kia 將積極推展替代能源作品,讓整個品牌發展更趨全面,簡單來說,Stinger 不論性能數據、在市場上銷售表現等,或許不會是主力戰將,但卻是指標性的一項產品。據了解,台灣森那美起亞仍持續評估是否導入國內市場,但從其指標性的產品定位來看,導入國內,將有助於品牌形象的建立,不過畢竟是指標為主,因此選擇少批量導入、並在 2018 年下半年現身國內市場,應當會是不錯也合理的推估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