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車輛安全議題,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新車評價計畫(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NCAP),讓該區域的車輛撞擊測試結果更加透明化,讓民眾能淺顯易懂的了解車輛的安全性,而臺灣方面是否會跟上此趨勢?

因此有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交通部在 2017 年 1 月 16 日召開了說明會。

有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交通部在 2017 年 1 月 16 日召開了說明會。

針對此議題,以下先節錄自交通部之新聞稿回應說明:

目前臺灣碰撞法規亦是調和導入 UNECE R94 及 R95 法規,該法規內容與歐盟、日本及澳洲等國相同。

自民國 97 年起,新型式小客車即應符合前方及側方碰撞乘員保護兩項安全法規,交通部並請審驗機構將通過碰撞法規之車輛審查合格資訊,公告於交通部車輛安全資訊網(www.car-safety.org.tw),民眾可連結該網站點選「小型車碰撞乘員保護審查合格資訊」瀏覽查詢。目前該網站已公告 425 筆符合前方碰撞法規及 380 筆符合側方碰撞法規之產品資訊,審驗機構並持續於每個月更新此資訊。

民眾提案之主要訴求,經了解比較接近國外新車安全評價制度(NCAP)。國外 NCAP 制度由政府或民間組織執行,並以提供消費者購買車輛資訊及提升汽車工業發展為主要目的,與交通部為確保車輛基本安全性能之目的,所建立之車輛型式認證制度(包含碰撞法規),其性質與目的並不相同。考量所涉之議題及主管機關層面較廣且執行 NCAP 所需經費龐大,交通部 106 年 1 月 6 日、106 年 1 月 11 日邀請提案人及相關單位討論國內是否有推動 NCAP 制度及建置完整檢測能量之必要,經評估後應無迫切之需要。

依民法第 354 條、消費者保護法第 7 條暨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第 8 點規定,出賣人應擔保買賣標的物有其通常效用及安全性,業者本應擔保車輛於交車時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等相關法令之規定標準,交通部建議得回歸市場機制,鼓勵車廠業者自發性揭露撞擊測試結果。

交通部完整新聞稿連結

當然,U-CAR 站在專業汽車媒體角度,認為人民絕對有「知的權力」,去了解自己選購的車輛到底能否給予意外發生時充足的安全性,因此筆者在此就這些議題回應提出 3 個問題讓網友們一起來思考。

廣  告

「執行 NCAP 所需經費龐大」,相關財源可思考的方向

在交通部的回應中,提到「執行 NCAP 所需經費龐大」,不過若靜下心來思考,其實可由兩個層面來思考,現有臺灣已建立具備撞擊測試能量的 ARTC 車輛中心,若真的國內成立 NCAP 評鑑單位,應該可朝為委託 ARTC 做新車撞擊測試項目,甚至也可比照現行碰撞法規所認可的全球 52 家測試單位 (ARTC 為其中之一家),上述方案均非最耗費成本的新建撞擊測試場地與籌組測試能量,相關經費部分的估算,應該較能聚焦的方向。

在交通部的回應中,提到「執行 NCAP 所需經費龐大」,但事實上光就車輛產業的相關稅收就是個天文數字!

另外,在預算的籌措方面,現有車輛相關衍生的稅賦基礎,大致可以區分幾類別,現行國內掛牌的保有車輛,以交通部公路總局所統計的資料,2015 年臺灣汽車登記數為 7,842,423 輛,將近 8 百萬輛的保有汽車量,每年需繳納牌照稅與燃料稅,而在新車部分,2016 年臺灣新車銷售量也達到近 44 萬輛的規模 (全年新車領牌數 439,629 輛) ,其中,進口車需課徵進口關稅、營業稅與推廣貿易服務費等,國產車出廠時也須課徵貨物稅,另外,行駛於國道系統也須繳交過路費用。

所以,汽車相關主要稅收項目多元且具相當規模,政府若考慮支持 NCAP 制度,預算籌措的部分,現有汽車相關稅收應可做為評估,但這部份將面臨與現行稅收用途排擠,以及兼顧公平性的考量,另外,一個方向則是朝新增課稅項目 (例如課徵菸捐) ,專款用於 NCAP 制度的推行,但如同前文所提,政策研擬討論、法源基礎的立法與兼顧不同多族群的公平正義,都會是立法單位需要審慎評估的,也需要社會凝聚共識方能推行,U-CAR 作為媒體僅提供相關訊息,不適就此驟下定論。

ARTC 本身也有充足的檢測能量,無需特別從頭建立起檢測機構,因此是否真的無法負擔 NCAP 的執行費用?U-CAR 對此持保留態度。

「鼓勵車廠業者自發性揭露撞擊測試結果」,民眾如何能讀懂將是考驗

由於交通部認為 NCAP 無迫切之需要,因此,最後表示「鼓勵車廠業者自發性揭露撞擊測試結果」,不過其實每輛車的撞擊測試結果報告絕對不是一般民眾有辦法輕易閱讀理解,而這也是為何國外 NCAP 採用「幾顆星」等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

其實每輛車的撞擊測試結果報告絕對不是一般民眾有辦法輕易閱讀理解,而這也是為何國外 NCAP 採用「幾顆星」等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

所以假使在不成立 NCAP 的前提之下,車廠也真的都達成共識願意自發性揭露,如何能將各種測試結果轉換成舉例如「星級」、「分數」,讓民眾一看就明白這輛車的測試結果也許相當於國外 NCAP 的 3 顆星等等,如此揭露也才真的能達到資訊透明並順利傳遞的效果。

「車輛審查合格資訊」早已公開,但無差異化訊息對消費者判讀較不友善

最後提出的問題在於「車輛審查合格資訊,公告於交通部車輛安全資訊網」,不過實際上網觀看,可發現只公布了合格的車輛以及檢驗機構,而此種名單換成白話來說,就好比不管今天考試拿了 100 分還是 60 分,都只得到「及格」的成績單資訊,無法對比出各別的差異,而就以往 U-CAR 所執行的 U 指數調查,撞擊測試無差異化訊息的揭露,也是讀者關注的重點。

只公布了合格的車輛以及檢驗機構,就好比不管今天考試拿了 100 分還是 60 分,都只得到「及格」的成績單資訊,無法對比出各別的差異,這也將使得國產車可能會被不少民眾冠上「不比進口車安全」的刻板印象,遲遲無法證明自己。

以上幾個觀點與訊息,提出來與網友們來一同思考,不過事實上還是存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探討,加上 U-CAR 社群發展部對於此議題也保持最高關注度,因此在討論區也有相關討論串進行交流,歡迎網友們上 U-CAR 討論區一同理性討論,分享自己的意見。

[ 討論 ] 交通部回應: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