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技術的進步與輕量化車體的成熟,讓 BMW i3 已然具備有傳統車輛載人行駛的機能,然而對於要進行商業販售的產品而言,這樣並不足夠。以上市販售為例,雖然油耗排放都不是問題,但是車體的安全性是否足夠,能否符合各國的法規要求,便是取得販售資格的一大考驗。而當車輛發生意外時,現行的交通救援系統是否足夠?而事故後的維修工作是否能夠進行?價格是否能讓消費者所接受?與現行的保險及金融系統的服務是否能夠順利接軌?

這些都是決定 BMW i3 是否真能成功商業化的關鍵,而 BMW 在 2013 年 Innovation Day,便以一系列的展示,解除了全球媒體以及消費者的疑慮。

雖然量產版 i3 需等到 7 月底才會正式發表,但其實在 2012 年底、洛杉機車展上所發表的 i3 Concept Coupe 準量產版電動車上,便已經可以看到 i3 量產車的雛形,不但將搭載自家研發的電動馬達,可輸出換算後約 170 匹的馬力與 25.5 公斤米扭力,且透過單速變速系統傳遞至後軸,並導入許多輕量化科技,例如車室空間就是以 CFRP 碳纖維複合材質打造而成。

首先針對於撞擊安全的部份,BMW 在經過嚴密的反覆測試後證實,i3 的車體結構強度是足以通過全球各種安全測試的標準。i3 雖然是 BMW 旗下車身最短的一輛產品,但是其撞擊測試的結果,其安全水準與品牌中堅 5-Series 相當,在前方每小時 64 公里碰撞、後方每小時 80 公里速度追撞試驗中,乘員與電池都受到良好的保護。而在每小時 32 公里的側面撞擊中,在蜂巢結構的吸收下,車體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形。

i3 車體採用碳纖維材質打造,除了能換來輕量化的效果,也大幅提升了車體剛性與撞擊安全,撞擊結果安全水準與品牌中堅 5-Series 相當。

撞擊測試優異的成績,是人員安全的基礎,然而在真實世界的意外事故之中,複雜的互動行為,讓整體救援的狀況不若撞擊測試那般單純,在嚴重的車禍之中,乘員將可能需要外力的救援,但是採用創新元料打造的 BMW i3,對於現有的救援體系,是否會造成困難呢?

廣  告

為此,BMW 在研發的過程之中,與總部所在 Munich 市的消防救護單位合作,測試 i3 在救援時是否有意料之外的狀況,Munich 的消防救護單位以現有標準的車禍救援配備,對一輛 i3 進行模擬重大撞擊之後的救援工作。

結果顯示,救難人員使用原本的電鋸、油壓剪等標準救援工具,均能順利完成救援行動,援救時間及難易度,甚至易於一般金屬車體,讓乘員的安全,獲得了確認。

原廠人員表示,對於 i3 的碳纖維組件而言,發生輕微意外碰撞後,僅需要進行部分更換即可回復原貌,而且 BMW 還專門為 i3 設計了一套維修流程,施工的難度並不較傳統方式來得高。

在人身安全的表現取得滿意的表現之後,對產品上市與否的考量,就進入經濟層次的考量。首先就是維修的問題,傳統的鈑金修復工作,對於擁有碳纖維車體結構的 i3 明顯不適用,而 BMW 研究車禍事故的資料後發現,95%的車輛事故,均為時速 15 公里以下的撞擊,車體的損害主要在外圍的鈑件部份,並未傷及車體結構,所以對於 i3 的碳纖維組件而言,僅需進行部分組件的更換即可回復原貌,而且在 BMW 專為 i3 所設計的維修流程之下,其施工的難度並不較傳統維修來得高。

i3 準量產版:i3 Concept Coupe 上的聯網功能,源自概念車 i ConnectedDrive 的聯網駕馭概念,可提供駕駛人豐富完整的各項行車、維修等資訊,且將會完整移在量產版 i3 之上。

至於 5%嚴重的車輛事故,BMW 亦已開發出車體結構的修復流程,讓事故後的 i3 亦能回復至與傳統車輛相當的強度。在現場的示範中,BMW 為一輛受到嚴重側面撞擊而受損的 i3 進行修復。透過專用的加熱工具,BMW 的技師能夠順利取下受損的蜂巢結構,並以同樣的部品進行更換,成功完成的修復的工作。

而 BMW 表示,由於萊比錫碳纖維車體工廠能大量生產 i3,所以在專屬工具及特別設計的維修流程之下,i3 不論維修的人力與時間,或是零組件的成本,都與現行市售 3-Series 可以維持在相同的水準;以一輛全新設計概念的產品而言,這樣的成本價格,表現相當優異。

由於萊比錫工廠可大量生產 i3,所以在專屬工具及特別設計的維修流程下,i3 不論維修的人力與時間,或是零組件的成本,都與現行市售 3-Series 可以維持在相同的水準。

這套完整而良好的產品規劃與實際運作狀況,已受到國外各大保險公司的肯定,在 BMW 與各大保險公司溝通之後,主要保險公司均已同意讓未來量產版 i3 的車主,能以與 3-Series 車主相當的費率,購買各式汽車保險,讓 i3 車主的權益獲得了更明確的保障,也再一次地達成 BMW 的設定中、i3 與 3-Series 相當的市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