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中午,滑開手機、打開電視,新聞上所報導的車禍案件屢見不鮮,「吃飯配行車記錄器」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多數人在看到相關新聞時,往往都指責特定駕駛族群;而若是事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也多只談論保險、肇事者究責等問題;而同樣重要的汽車本身的硬體設計與駕駛人的觀念,反而常常被世人淡忘。

新聞上所報導的車禍案件屢見不鮮,「吃飯配行車記錄器」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多數人在看到相關新聞時,往往都指責特定駕駛族群,而同樣重要的汽車本身的硬體設計與駕駛人的觀念,反而常常被世人淡忘。

其實車禍意外會發生,常是因為駕駛在開車時,陷入了自己所不知道的「盲點」。因此 ARTC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於 5 月 30 日邀請多家媒體參與「盲點檢測之旅」,U-CAR 也受邀出席。透過本次的 ARTC 參訪,要讓讀者了解,後視鏡與盲點偵測系統(BSW)的檢測規範,尤其後視鏡的標準已納入法律規範。此外,也要讓讀者了解,無論是身為汽、機車駕駛或是行人,都要清楚車輛的盲點,才能確保行車安全。

「盲點」在事故數據中也是盲點,用路人可別輕忽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2007 年至 2011 年間,小型車輛事故的主要肇因除未發現肇因外,居次的就是「開啟車門不當」。而開啟車門不當與起步未注意、違規停車等事故次數佔了 20.6%。如此大量的事故,是否代表「盲點」為造成車禍的主要問題之一?可惜的是,因為統計並沒有行車盲點的分類,目前在車禍數據上是看不出來的,僅有「轉彎(向)不當」,這也讓盲點成為了民眾容易忽略的重要項目之一。

可惜的是,因為統計並沒有行車盲點的分類,目前在車禍數據上是看不出來的,僅有「轉彎(向)不當」,這也讓盲點成為了民眾容易忽略的重要項目之一。

而為了克服行車盲點,ARTC 特別以後視鏡與盲點偵測系統兩大主軸,介紹一般民眾會忽略的行車盲點區域,以及如何透過法律規範、行車觀念的矯正來減少盲點產生。

每輛車都有,但最容易被忽略的配備之一──後視鏡

首先先讓讀者了解,目前法規所規定新車需要搭載的各類視鏡。小客車為大家所熟悉的車內後視鏡與車外左右後視鏡。大貨車則除了主視鏡與廣角鏡外,新車還有強制搭載近側視鏡等,配備有相當多的輔助視鏡。在搭載這麼多後視鏡之後,該要如何檢測有無正常作用,便是 ARTC 與 VSCC 車安中心的課題。

無論大型、小型車輛,在搭載這麼多後視鏡之後,該要如何檢測有無正常作用,便是 ARTC 與 VSCC 車安中心的課題。

ARTC 為了能夠讓各式不同車型,都可以透過科學化的方式來檢驗駕駛人實際行車時的視野範圍,特地在暗房內用燈泡模擬駕駛視線的方式,以燈光照亮的區域,來劃定後視鏡的視野。

在暗房內用燈泡模擬駕駛視線的方式,以燈光照亮的區域,來劃定後視鏡的視野。

以作為示範的小型車來說,燈泡的架設位置為每一輛車的 R 點(調整座椅位置、椅背角度至規範條件之後,位於空間中的一個點)上方 63.5 公分,將駕駛人視野透過燈泡光線模擬,在暗房中反射出可視範圍,亮部外之區域則為盲區。

燈泡的架設位置為每一輛車的 R 點(調整座椅位置、椅背角度至規範條件之後,位於空間中的一個點)上方 63.5 公分,將駕駛人視野透過燈泡光線模擬,在暗房中反射出可視範圍,亮部外之區域則為盲區。

你以為他看得到你,但其實並沒有──盲點比想像中還要大

場景拉至室外,為了實際模擬大型車與小型車駕駛視野的盲點,ARTC 準備了 2 輛大貨車與 1 輛小型車作為示範,並安排了假人與摩托車等作為比較盲點範圍的依據。

首先先坐上最常見的舊式大貨車。舊式大貨車在法規上僅有強制搭載主視鏡與廣角鏡,缺少了近側視鏡與前視鏡,結果便是視野相當受限。即便為平車頭設計加上較高的座椅視角,舊式的大貨車在面對前方的行人時,仍是看不到的。

因為沒有搭載前視鏡,即便為平車頭設計加上較高的座椅視角,舊式的大貨車在面對前方的行人時,仍是看不到的(上圖、中圖)。只有站起來時才可看到身高約 140 公分的假人。

之後換至有強制搭載近側視鏡與前視鏡的新式大車,有著較佳的車側與車前視野,駕駛可看到前方穿越之行人,以及在車側欲超車的車輛等。但受到廣角鏡的影響,在後視鏡視線上的機車,雖然僅距離 3 米,但可說是非常小,駕駛人相當不易察覺。加上難保駕駛可同時注意車內外 6 面視鏡。因此,在與大型車並排,或是遇到大型車要轉彎時,車輛仍需多加留意。簡單來說,就是「你以為他看得到你,但其實並沒有」。

雖然機車距離大車僅 3 米,但在廣角鏡上的尺寸可說相當小,相當不易察覺。況且,大客車並未如大貨車強制搭載廣角視鏡,機車騎士務必小心。
以機車騎士的視角來說,雖然距大車相當遠,但不要自認大車駕駛已經注意到你。在此位置上,機車僅為側邊廣角視鏡中的一小點而已。

後視鏡不是調車身 1/3!汽機車駕駛都要有防禦駕駛觀念

而在車禍數量最多的機車與小型車路邊停靠問題部分,ARTC 現場也模擬此情境。機車由於體積小、加速快,在車流緩慢或停等紅燈時,許多騎士會在車流間移動(即車道分割/鑽車縫),而若是汽車在此時變換車道,或從路邊切入/開車門,便可能會有危險產生。

ARTC 現場也模擬機車與小型車路邊停靠問題情境。機車由於體積小、加速快,在車流緩慢或停等紅燈時,許多騎士會在車流間移動。

雖然作為示範的機車體積較一般速克達大,但是坐上汽車,若不依賴後視鏡,是完全看不到位於盲區的機車。若是依照過去一般民眾的習慣,左右兩邊後視鏡,以看到車身 3 分之 1 為基準,也出乎意外的完全看不見。而直到依照汽車防禦駕駛手冊的建議,將其剛好調至看不到車身邊緣,機車車身才進到後視鏡視野。

(上圖)依照過去一般民眾的習慣,若將後視鏡,以看到車身 3 分之 1 為基準,並無法看到車輛右後方的機車。而直到依照汽車防禦駕駛手冊的建議,將其剛好調至看不到車身邊緣(下圖),機車車身才進到後視鏡視野。

由上述 3 個實際操作的案例可知,車輛的盲點比想像中還要大。因此,無論是作為機車騎士、或是小型車駕駛,都要擁有預防性駕駛的觀念,以及養成全時開頭燈的習慣。有關於預防性駕駛的部分,文末會有更多補充說明。不過,現在已有許多汽車安全科技問世,可以協助駕駛人提高行車安全性。

新科技的輔助──盲點警示系統

許多汽車安全科技的開發問世,都是朝向讓行車安全防護更為完整,包括近幾年已經越來越普及的 LDW 車道偏移警示(Lane Departure Warning) 與 BSW 盲點警示系統(Blind Spot Warning),其實都是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s)的一環。而其中的「BSW 盲點警示系統」便是在 ARTC 可測試的項目之一,本次 ARTC 便請出了測試車與目標車各 1 輛,揭露盲點警示系統是如何進行測試的。

本次 ARTC 便請出了測試車(Colt Plus)與目標車(LX 470)各 1 輛,「BSW 盲點警示系統」是如何進行測試的。

目前國際標準組織 (ISO) 對於車輛盲點偵測系統有 ISO 17387 的規範, ARTC 以此規範進行測試,檢視作動方式與時機是否符合標準。以目標車(LX 470)來對裝設盲點偵測系統的測試車(Colt Plus)進行尾隨,並切換車道至側方,再加速超越,時速維持 72km/h ,透過搭載於車上的筆記型電腦,檢視盲點偵測機制作動的情形。

更簡單來說,測試車(Colt Plus)與目標車(LX 470)車上均有裝置定位雷達來偵測兩車距離。無論是測試車超車或是被超車,車上的盲點警示系統都要在兩車規定的距離內作動或取消作動。

測試車(Colt Plus)與目標車(LX 470)車上均有裝置定位雷達來偵測兩車距離。

本次的測試車採用原廠的 BSW 盲點警示系統,警示燈號位於後視鏡上。ARTC 使用鋁箔紙將右後視鏡包覆以取得作動的光線訊號,傳送至車內的筆記型電腦上,以測試有無在正常範圍內作動。

ARTC 使用鋁箔紙將右後視鏡包覆以取得盲點警示系統作動的光線訊號,再傳送至車內的筆記型電腦上,以測試有無在正常範圍內作動。
無論是 Colt Plus 超車或是被超車,車上的盲點警示系統都要在兩車規定的距離內作動或取消作動。

BSW 盲點警示系統測試影片

總結:自己的視野自己顧!大部分車禍是可避免的

事實上,在以上的盲點檢測實作之後,ARTC 希望讓媒體與讀者了解的是,只要清楚自己與對方車輛的盲點,加上防禦駕駛的觀念,在事故發生前可以有正確的認知與判斷,便可避免大部分的車禍。

防禦駕駛的部分,其實重點就在於「預防」,與盲點相關的防禦駕駛要領包括前文提到的後視鏡調整、常開大燈與遠離大型車輛外,還包含了汽車駕駛左彎時擺頭、與注意前車路線等。時時存有「確認別人有看到我」,不要存有「別人一定會看到我/禮讓我」的心態,便是防禦駕駛的觀念之一。

防禦駕駛的部分,其實重點就在於「預防」,與盲點相關的防禦駕駛要領包括前文提到的後視鏡調整、常開大燈與遠離大型車輛。時時存有「確認別人有看到我」,不要存有「別人一定會看到我/禮讓我」的心態,便是防禦駕駛的觀念之一。

此外,在汽車安全的部分,繼 2018 年起 ESC 動態穩定 BAS 煞車輔助列為車輛標配外,在未來 3 年,更有將 SLD 車速限制機能、AEB 緊急煞車輔助與 LDW 車偏警示輔助等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列為車輛安全檢測基準。ARTC 除了已是合格的檢測機構,未來也將公開更多檢測技術,U-CAR 也會持續追蹤,帶給讀者更多汽車安全的檢測資訊。

在未來 3 年,SLD 車速限制機能、AEB 緊急煞車輔助與 LDW 車偏警示輔助等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將列為車輛安全檢測基準。

U-CAR 熱門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