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AP 全名為「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新車評鑑計畫」,其存在的意義就是以比起法規撞擊更嚴苛的標準,替消費者解答已上市車輛的安全評價。隨著國人受 Euro NCAP 的耳濡目染,也紛紛期望臺灣有 T-NCAP 的成立。而今 T-NCAP 的成立近在眼前,本次就帶大家了解 T-NCAP 從 2016~2018 年的緣起與來龍去脈。

回顧 T-NCAP 的議題之所以會越來越受到關注,最大的關鍵莫過於國人受到歐洲 Euro NCAP 與美國 IIHS 等組織的新車安全評價薰陶,一來對於車輛安全的重視逐漸增高,再加上國內存在著特殊的「不信任氛圍」,希望能揭開國產車是否足夠安全的謎題,能將車輛撞擊測試的結果透明化,因此期望臺灣能有自己的 T-NCAP 的構想由然而生。

雖然按照交通部與其管轄的 VSCC 車輛安全審驗中心之規劃,T-NCAP 或許有望於 2020 年初步展演與公布試運行的成果,並於 2021 年正式上路,不過這中間的歷程究竟如何發展?事情或許要先回推至 2016 年底……

T-NCAP 或許有望於 2020 年初步展演與公布試運行的成果,並於 2021 年正式上路,不過這中間的歷程究竟如何發展?事情或許要先回推至 2016 年底……

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既然不能公開法規撞擊測試,那我們要 T-NCAP!

起先是在 2016 年 11 月,有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政府將法規撞擊測試結果的資料公布給社會大眾,當時此提議快速達到附議門檻。

交通部在 2017 年 1 月 16 日第一次回應「無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的迫切需要」之後,便引起相當多民眾反彈的聲浪,不過這中間也發現許多民眾誤以為「公開法規撞擊測試報告即是 NCAP」,經過多方報導釐清,民眾也漸漸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

在 2016 年 11 月,有民眾於國家發展委員會建置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政府將法規撞擊測試結果的資料公布給社會大眾。

因此許多立委於 2017 年 3 月份對時任交通部長賀陳旦提出質問,賀陳旦先是改口將會著手進行臺灣 NCAP 制度研議。而後到了 2017 年 6 月 9 日,交通部與 VSCC 先是舉行「研商新車安全法規數據揭露及必要分級制度座談會」,雖然當時會議最後的結果針對安全法規數據揭露或者成立臺灣的 NCAP,暫無任何定論,不過也從各方單位了解到大家對於 T-NCAP 的期待。

接著到了 2017 年 6 月 18 日,有民眾再次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臺灣增設 TW-NCAP」的議題,並於 7 月 7 日快速通過附議門檻,也更加迫使交通部必須在 9 月 7 日前對 T-NCAP 議題進行回應。

到了 2017 年 6 月 18 日,有民眾再次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議「臺灣增設 TW-NCAP」的議題,並於 7 月 7 日快速通過附議門檻,也更加迫使交通部必須在 9 月 7 日前對 T-NCAP 議題進行回應。

為了回應民眾提議,交通部在 8 月 24 日舉行「台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初步構想座談會」,在該場座談會初步確立兩個方向:一是由交通部主導 T-NCAP 組織運作、二是評鑑內容主要參考 Euro NCAP。至此也可看出,國人對於 NCAP 的關注與勇於提出,絕對扮演著 T-NCAP 成立的重要推手。

交通部在 8 月 24 日舉行「台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初步構想座談會」,在該場座談會初步確立兩個方向:一是由交通部主導 T-NCAP 組織運作、二是評鑑內容主要參考 Euro NCAP。

政府機關陸續對外回應、U-CAR 發起「T-NCAP 自己撞撞看」

從 2017 年 9 月開始,與 T-NCAP 相關的話題便持續發燒。交通部先是初步回應計畫仿效 JNCAP 的組織架構,由交通部主導 T-NCAP 的運作,接著在 10 月份,則是時任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承諾經費來源沒問題,同時預計年底公布相關期程。

在 10 月份,則是時任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承諾經費來源沒問題,同時預計年底公布相關期程。

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有一段「插曲」,那就是 Luxgen 將 U5 送往西班牙巴塞隆納的 IDIADA 實驗室執行 40%偏置前撞與側面撞擊測試。

此插曲除了對 Luxgen 帶來各式各樣的評價之外,從中更可以觀察到為何 Luxgen 會想到這種「釜底抽薪」的做法,同時還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原因就在於國人普遍推崇 Euro NCAP 的撞擊系統,Luxgen 因此委託 Euro NCAP 簽約合作的 IDIADA 實驗室進行撞擊測試,斷絕大眾對於車廠與撞擊實驗室互為一體的質疑,希望客觀的結果更能讓國人信任。

不過如果車廠都要這麼大費周章才能取信國人,連帶會造成研發成本提高與上市時程拉長,這都不利於國內車壇發展。因此該事件更印證獨立第三方單位的 T-NCAP 成立勢在必行。

Luxgen 將 U5 送往西班牙巴塞隆納的 IDIADA 實驗室執行 40%偏置前撞與側面撞擊測試。原因就在於國人普遍推崇 Euro NCAP 的撞擊系統,Luxgen 因此委託 Euro NCAP 簽約合作的 IDIADA 實驗室進行撞擊測試,斷絕大眾對於車廠與撞擊實驗室互為一體的質疑,希望客觀的結果更能讓國人信任。

經過這段插曲後,交通部並未如期於年底公布期程,而 U-CAR 也想到,何不自己先買車送測看看?因此先是發起「T-NCAP 自己撞撞看」群募計畫,希望能透過募資,先行買車送到 Euro NCAP 認可的實驗室執行完整的安全評價測試,此計畫雖未能順利實行,但已引起各方高度討論。

接著直到 2018 年 3 月 22 日,才由林淑芬立委於臉書粉絲團揭露交通部向其報告預計 2018~2019 年(民國 107~108 年)為制度建置期,2020 年(民國 109 年)預計會發布 3 款新車的 T-NCAP 評等結果、2021 年(民國 110 年)發布 8 款新車的評等結果。目標在 5 年內評等車型要涵蓋 70%國內市售車輛。

直到 2018 年 3 月 22 日,才由林淑芬立委於臉書粉絲團揭露交通部向其報告預計 2018~2019 年(民國 107~108 年)為制度建置期,2020 年(民國 109 年)預計會發布 3 款新車的 T-NCAP 評等結果、2021 年(民國 110 年)發布 8 款新車的評等結果。

Bob 參與第 3 次座談會,為該場與會座談人的媒體代表

在 2018 年 7 月,交通部路政司張舜清副司長接受中央社訪問,證實已向行政院提報 T-NCAP 計畫,預計 2020 年底前上路,接著在 11 月 19 日,交通部與 VSCC,舉辦了關於 T-NCAP 議題的第 3 次座談會,並且首次正式命名為「2018 車輛安全論壇-臺歐盟新車安全評等制度(NCAP)」,當中更邀請了 Euro NCAP 秘書長 Dr. Michiel van Ratingen 一同與會,分享 Euro NCAP 的成立與運作,並且回覆其他與會者對於 T-NCAP 的各式問題。

交通部與 VSCC,舉辦了關於 T-NCAP 議題的第 3 次座談會,並且首次正式命名為「2018 車輛安全論壇-臺歐盟新車安全評等制度(NCAP)」,當中更邀請了 Euro NCAP 秘書長 Dr. Michiel van Ratingen 一同與會,分享 Euro NCAP 的成立與運作,並且回覆其他與會者對於 T-NCAP 的各式問題。

這場 2018 車輛論壇,U-CAR 創辦人 Bob 也是座談議題的與談人,代表媒體與網友們對 T-NCAP 議題發聲,向主管機關們提出問題與相關建議。詳細內容可參考「[T-NCAP]2018 車輛安全論壇─接軌 Euro NCAP、Bob 與會談 T-NCAP 公信力建立」專題報導。

T-NCAP 發展事紀

  1. 2016 年 11 月:民眾提議「國產車上市前,必需強制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並比照國外將結果分級」。
  2. 2017 年 1 月 16 日:交通部第一次回應「無公開 ARTC 撞擊測試結果的迫切需要」。
  3. 2017 年 3 月:交通部長賀陳旦改口會著手進行臺灣 NCAP 制度研議。ARTC 車輛碰撞檢測之旅帶大家釐清法規撞擊公開不等於 NCAP。
  4. 2017 年 6 月 9 日:交通部與 VSCC 舉行第 1 場「研商新車安全法規數據揭露及必要分級制度座談會」。
  5. 2017 年 6 月 18 日:民眾提議「臺灣增設 TW-NCAP」。
  6. 2017 年 7 月 7 日:「臺灣增設 TW-NCAP」達附議門檻,交通部需於 9 月 7 日前回應。
  7. 2017 年 8 月 24 日:交通部舉行第 2 場「台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初步構想座談會」。
  8. 2017 年 9 月 6 日:交通部初步回應 T-NCAP 成立提議將採納。
  9. 2017 年 10 月: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承諾 T-NCAP 經費沒問題。
  10. 2018 年 3 月 22 日:林淑芬立委於臉書粉絲團揭露交通部向其報告之期程規劃。
  11. 2018 年 7 月:交通部路政司張舜清副司長接受中央社訪問,證實已向行政院提報 T-NCAP 計畫,預計 2020 年底前上路。
  12. 2018 年 11 月 19 日:交通部與 VSCC 舉辦了關於 T-NCAP 議題的第 3 次座談會「2018 車輛論壇」,U-CAR 創辦人 Bob 也是座談議題的與談人。
廣  告

總結:T-NCAP 有初步規劃架構,但公信力如何建立問題仍待驗證

在之前的專題報導,筆者已有完整撰寫 T-NCAP 目前預計的相關規劃與還存在的相關問題,所以在此僅重點條列:

  1. 測試制度採 Euro NCAP 2017 版
  2. 組織架構仿效 JNCAP 由交通部主導
  3. 每年預計 6~10 款、市占率考量、優先規劃小客車
T-NCAP 目前預計測試制度採 Euro NCAP 2017 版。

尚有待被解答的問題:

  1. 1.進口車究竟是否會執行測試,或是僅沿用報告?
  2. 2.優先規劃小客車來測試。但小型商用車的銷售量之高,其安全評價是否列為優先?
  3. 3.組織架構比照 JNCAP 以政府主導,但是否會有其他成員組成委員會共同監督?
  4. 4.預算經費究竟會有多少編列、誰負責監督?

總結來說,雖然已經舉行過 3 場座談會,但上述這幾個問題仍還未被解答,而這幾個問題也大大關乎著 T-NCAP 究竟能否帶給國人足夠的信任度。

尤其 U-CAR 在 2018 年 5 月與 7 月,分別撰寫了「成立 T-NCAP 之後,撞擊測試車單該如何規劃才合理?」、「台灣新車安全評價制度另建碰撞實驗室?組織成員與實驗室該如何規劃」兩篇系列專題,透過 [U 指數 ] 問卷調查,詢問網友們對於該兩個 T-NCAP 議題的想法,都在在凸顯網友會擔心有任何包庇的現象。

因此在第 3 場座談會上,U-CAR 大家長 Bob 便提到,對於 T-NCAP 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公信力的建立,特別是 U-CAR 長期關注、了解網友們在乎什麼,倘若 T-NCAP 無法建立公信力,而變成依舊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則 T-NCAP 的建置意義便失去了。

Bob 也提出一些建議,包含詢問 Dr. Michiel van Ratingen 是否能協助讓 T-NCAP 有機會能加入 Global NCAP 之中;又測試內容既然要參照 Euro NCAP,那麼能否更早日一步到位比照最新版,而不要讓民眾質疑 T-NCAP 測試內容不若國外嚴刻,依舊懷疑國內車輛安全;最後也希望政府能夠編列更多預算,讓人民的納稅錢可以得到應有「知」的權利與車輛安全。

雖然 T-NCAP 的建立絕對還有許多問題待解答與克服,但 T-NCAP 成立已不是空談,終究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仍期待 T-NCAP 在一次次的討論後,能成為未來國內車輛安全發展的重要推手。

U-CAR 大家長 Bob 便提到,對於 T-NCAP 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公信力的建立,特別是 U-CAR 長期關注、了解網友們在乎什麼,倘若 T-NCAP 無法建立公信力,而變成依舊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則 T-NCAP 的建置意義便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