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 U-CAR 編輯部應 Mercedes Benz Taiwan 之邀,前往香港參與 Mercedes-Benz G-Class Offroad Event 2011 活動,有別於一般針對汽車媒體設計的活動,此次的 Mercedes-Benz G-Class Offroad Event 2011 活動乃是特別為香港 G-Class 車主所舉辦的活動,相信讀者可能會感到些許的納悶,既然車主本身都已擁有 G-Class 車款,又何必再針對這些車主提供試駕及試乘體驗活動?

於香港元朗舉辦的 Mercedes-Benz G-Class Offroad Event 2011 活動,乃是針對香港車主所舉辦的 G-Class 車款越野試駕活動,U-CAR 編輯部此次也應 Mercedes Benz Taiwan 之邀前往參與活動。

首先,G-Class 本身具有相當純正的越野血統,對於惡山惡水的征服能力自是不在話下,但卻少有車主真的有機會或願意嚐試進行較為重度的越野,所以 Mercedes-Benz 特別設計了一個難度頗高的越野場地,並由原廠專業人員進行越野的示範,讓車主們有機會了解自己愛車的越野能耐。

趁著此次越野活動,Mercedes-Benz 香港總代理也發表了 2011 年式車款,其中具有低排污表現的 G350 BlueTEC,乃是國內未曾引進的車型,據 Mercedes Benz Taiwan 表示未來不排除引進的可能性。

次之,則是香港總代理藉由此次活動發表 2011 年式車款,其中除了具有低排污表現的 G350 BlueTEC,以及頂級性能車款 G55 AMG 之外,其中較為特殊的、乃是香港當地甫於去年推出的 G300 CDI Military 軍用市售版,以及作為此次越野活動主角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

此次越野活動的主角 G300 CDI Professional 車款,乃是香港當地首次導入的車款,基本設定與香港去年導入的 G300 CDI Military 軍用市售版相似,主要差異性在於後座由三座改成雙座設定。

低排污柴油動力車款

前述的 G-Class 車款型號中,除了 G55 AMG 之外國內皆未曾引進,於 2010 年推出的 G350 BlueTEC 乃是以 G350 CDI 衍生而出的車款,其動力採用與 G350 CDI 相同的 3.0 升 V6 柴油渦輪增壓引擎,但動力輸出則由原本的 224 匹最大馬力調降至 210 匹,BlueTEC 車款特殊之處,在於引擎排氣系統部份,具有內含 AdBlue 尿素溶液的 SCR 觸媒轉化器。

G350 BlueTEC 採用與 G350 CDI 相同的 3.0 升 V6 柴油渦輪增壓引擎,但動力輸出由 224 匹調降至 210 匹最大馬力,且排氣系統中加入了據有 AdBlue 尿素溶液的 SCR 觸媒轉化器,可大幅降低廢氣中的氮氧化合物成份。

這套系統利用 AdBlue 還原劑所含的尿素與純水,遇排放熱氣中的高溫即會自動轉換成阿摩尼亞,與 SCR 內部的 NOx 氮氧化合物產生化學作用,將其轉換成氮氣與水,可大幅降低排放廢氣中的氮氧化合物成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具原廠資料顯示,可降低廢氣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達到 80%比例,而 G350 BlueTEC 車款在加油孔旁新增了 AdBlue 尿素溶液的補充孔,加滿後約可維持 12,000km 的行駛距離。

G350 BlueTEC 在車型配置上與一般車型近似,主要差異性在於油箱蓋內新增了 AdBlue 尿素溶液補充孔,單次加滿後可使用約 12,000km 的行駛里程。

特殊專業用途設定

在原廠車型定位中,設定在專業用途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實際上與市售的 G-Class 有著不少的差異性,即使在基本的車輛外觀上,亦有著明顯差異性。一切皆講究務實化的機能性設計,水箱護罩及中央廠徽皆採用與車身同色設計,沒有一般車款的電鍍配置,前保桿造型亦更為簡略,頭燈外觀在左右兩側有明顯的收折,並加大了前後輪拱的面積。此外在 A 柱上亦追加了專業越野車款才可得見的進氣呼吸孔,可以避免車輛涉水時引擎進氣孔吸到水,造成引擎的傷害。

G300 CDI Professional 在外觀上與一般 G-Class 車系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頭燈外側下方具有明顯的收折造型,並追加大燈及方向燈護蓋,尾燈造型亦有所不同,車側部份則配置 GProfessional 專屬徽飾。 

內裝部份,G300 CDI Professional 亦是完全以實用性為前提,一般市售車款可見的真皮座椅、核桃木飾板、恆溫空調及音響等豪華配備,在這款車型上完全見不到,中控台部份僅有簡單的按鍵及電源插座,空調系統也僅是簡單的旋鈕式設計,冷氣出風口集中在中控台中央的位置,原置於中控台上方的差速器鎖定按鍵,也轉移至排檔座前方,而內裝座椅全數採用織布材質,前後皆採用手搖窗戶設計,可說是與市售的 G-Class 有著極大的差異性。

中控台造型與現今一般車型完全不同,主要皆以功能性為前提,後座採用獨立雙座式設計。
中控台上僅有簡單的音響及各項功能按鍵,空調系統也採用簡單的旋鈕型式。

Mercedes-Benz 香港代理商於今年首度發表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 版本車款,基本的配置部份與 G300 CDI Military 相同,主要的差異之處在於 Military 版本車型採五座設計, Professional 版本車款則為四座設計,後行李箱部份則追加木質地板。動力部份,兩款車型皆採用一具 3.0 升 V6 柴油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 185 匹最大馬力及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變速箱則採用五速自排配置。

G300 CDI Professional 採用一具 3.0 升 V6 柴油渦輪增壓引擎,具有 185 匹最大馬力及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變速箱採用五速自排設定。

G300 CDI Professional 於香港當地的建議售價為 70.8 萬港幣,換算台幣約 262 萬元左右,G350 BlueTEC 建議售價則為 99.8 萬港幣,換成台幣約 369 萬元左右,兩者除了動力系統不同之外,內外觀及配備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在香港當地售價也有著明顯的落差。國內目前 G-Class 車系僅引進 G55 L AMG 單一車款,但據 Mercedes-Benz Taiwan 表示,未來不排除引進 G350 BlueTEC 車款的可能性,而 G300 CDI Professional 的設定偏向專業用途,未來引進國內的可能性較低。

G300 CDI Professional 四驅差速器鎖定按鍵配置在排檔座前方,與一般 G-Class 車系配置在中控台上方有所不同,另外後行李廂底版也追加了具有滑軌的木板,強化裝載貨物時的便利性。

專業越野活動駕駛需知

此次 Mercedes-Benz 針對香港車主舉辦的越野活動,主要是藉由在香港元朗當地特別安排的越野場地,讓車主了解 G-Class 的越野能耐,活動測試車型皆為今年在香港首度發表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以及一輛 G350 BlueTEC。與國內曾引進的 G350 CDI 車款相比之下,G350 BlueTEC 除了動力輸出調降之外,主要是在排污方面表現較佳,其他並未有明顯的差異性,反而是編輯部首次接觸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較令人好奇其實際的操駕感受,與一般 G-Class 是否有明顯的差異性。

在進行越野試駕活動前,原廠特別請來 Mercedes-Benz 越野教練行前解說,提醒關於越野試駕活動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及開車方式,藉以避免在越野活動中受到傷害。

由於車輛越野活動本身仍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及試駕需知,所以在進行車輛試駕的活動前,原廠特別安排了三位 Mercedes-Benz 越野教練,在活動前進行簡報及駕駛時需注意的事項,其中除了雙手需置於方向盤以及隨時緊繫僅安全帶等基礎外,其中較需注意的是車輛在進行越野活動時,車身本身會產生劇烈的震動,乘坐其中的乘客,特別是手指部份容易受到傷害,這是活動中需特別謹慎之處。此外,雙手手肘也需儘量成 90 度彎曲,以利於車輛方向盤的控制。

Mercedes-Benz 越野教練針對 G300 CDI Professional 車款進行介紹,由於車內系統操作方式與一般 G-Class 車系稍有差異,所以原廠教練特別針對前中後差速器鎖定方式及使用時機,以及加力檔的使用時機進行介紹,避免錯誤的操作方式造成車輛的損壞或潛在的危險性。

此外,由於 G300 CDI Professional 的操作方式,偏向專業機械式的方法,所以在車輛設定上需要更為細膩。首先,為了避免 ABS 造成煞車動作的延遲,在越野路線中也必須關閉這套系統,並且在下坡時需要將檔位維持在一檔,藉以發揮引擎煞車的作用,可避免車輛下坡速度過快而失去控制。次之,則是在越野路線中儘量維持低速行駛,避免因車速過快衝出路面,而在行駛中皆須維持在低速加力檔的檔位,另外則是避免輪胎打滑,而在輪胎打滑中,切勿啟動差速器鎖定裝置。

在進行實際越野體驗活動之前,教練先為我們示範各個路段的駕駛方式以及如何正確的使用差速器鎖定裝置,藉以確保 G300 CDI Professional 能夠順暢的通過特別設計的越野路段及關卡。

高挑戰性越野場地

與一般 G-Class 車款相比之下,G300 CDI Professional 更為強調專業化的越野訴求,所以除了外觀上沒有一般車款的豪華鋪陳外,內裝也是儘可能以基本需求進行設定,其車長較一般車型縮短了 19mm,車高增加了 89mm,進入角維持與一般車款相同的 36 度,離去角則增加至 31 度(一般車款為 27 度),車重部份則較 350 BlueTEC 增加 40 公斤達到 2540 公斤。

此次越野試駕活動車款以 G300 CDI Professional 為主,其車身尺碼設定與一般車型略有差異,主要是增加車高及縮短車長,藉以增加車輛對於惡山惡水的征服能力。

為 G300 CDI Professional 特別設置的越野場地,也是同樣的具有高度挑戰性。場地中除了一般較為常見的爬坡、險降坡、左右段差、路面傾斜及涉水深度測試外,還包括更為進階的山區爬坡及下坡越野路段挑戰。試車路線分為基本的 Track A 路段及進階的 Track B 路段,首先由原廠教練進行越野路段的示範及解說,然後便是由 U-CAR 編輯部自行駕駛 G300 CDI Professional 進行越野路面挑戰。

左右段差越野路面容易使輪胎騰空,此時 G300 CDI Professional 可依賴中央及後輪差速器鎖定裝置,讓動力不會完全傳遞至後方或騰空的驅動輪,藉以維持車輛的驅動力表現。

強悍越野本質呈現

試駕車型輕一色為右駕自排車款,雖然在車輛的操作上不成問題,但車輛左右兩側的距離判定較不易清楚辨識,特別是在狹窄的越野路面中,更需謹慎的小心駕駛。在 Track A 路段中,G300 CDI Professional 憑藉著柴油引擎低速強大的扭力輸出之下,推動重達 2540 公斤的車身也毫不費力,機械式的四驅架構雖沒有先進的電子輔助系統,但憑藉著本身正統的越野底盤設定,在面對如爬坡、險降坡、左右段差路面時,仍能面不改色的輕鬆通過,而在面對 40 度的路面傾斜時仍能安然通過,在高車身搭配引擎進氣呼吸管的設定下,即使涉水深度已達前保桿高度也無需擔心。

G300 CDI Professional 在車身A柱配置了引擎進氣口呼吸管,讓其在進行涉水動作時,無需擔心引擎會因進氣吸水而掛點。  

進階的 Track B 越野路段,在地形狀況方面雖不若 Track A 多元化,但加入蜿蜒曲折的上下坡鬆土路面,以及僅容一車通過的路面寬度,在挑戰難度方面更上一層,G300 CDI Professional 在通過 Track B 越野路段時,雖不像 Track A 般輕鬆寫意,但仍能一一化解,只要謹守原廠教練耳提面命的幾個要點,便能順利的完成 Track B 越野路段的挑戰。

G-Class 車款對應傾斜路面的角度可達到 40 度,越野場地設置的傾斜路面角度約在 35 度左右,車身的傾斜程度已相當明顯。 

正統越野機械結構

與現今新世代的四驅越野車款相比,G300 CDI Professional 採用的乃是極為傳統的機械式四驅架構,沒有電子四輪扭力分配、電子差速鎖定或是專為越野場地設計的 ESP 模式,當然也不具備陡坡緩降系統,所有的底盤設定皆是依賴駕駛者進行手動設定,但 G300 CDI Professional 以低速加力檔搭配中差及後差鎖定的設定,就可輕易征服此次越野場地中大部份的越野路面,且絲毫沒有勉強的狀況發生,讓人對其強悍的越野體質設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G300 CDI Professional 雖未具備先進的電子四驅系統配置,但是藉由加力檔搭配中後差速器鎖定的設定,便可輕易征服場地中多數的越野路段。

越野場地中對於 G300 CDI Professional 較具挑戰性的設定,便是鬆軟路面的上坡路段,此時 G300 CDI Professional 雖可藉由中後差速器的鎖定,讓後輪維持循跡性的表現,但前輪卻會因鬆軟路面而出現打滑的狀態,此時便需進行前差速器鎖定的動作,讓前輪不會因地面抓地力不佳而出現空轉的狀況,便能順利的讓車輛遵循路線前進。

G300 CDI Professional 並未具備陡坡緩降系統,但在下坡時只需將變速箱檔位切入一檔,便能發揮引擎煞車的作用,讓車輛在下坡時不會因重力加速度導致失控的狀況發生。

而原廠教練也特別指出,在前輪差速器鎖定的狀態下,前輪的轉向及指向性將因此受到明顯影響,車輛容易因此偏離行進路線,所以在進行前輪差速器鎖定的動作前,必須先確認前輪已對準前方,否則容易造成意外的發生,此外在脫離前輪打滑的路面後,也需停下車輛解除前輪差速器鎖定的狀態,方可確保前輪轉向及車輛行進路線的準確度。

Track B 越野路段加入蜿蜒曲折的上下坡鬆土路面,以及僅容一車通過的路面寬度,在挑戰難度方面更上一層。

歷久彌新的獨特風格

自 1979 年登場至今的 G-Class 車系,其中雖歷經多次的小改款動作,但車身及底盤基礎始終維持著發表時的架構,正統的強悍越野本質並不因時間的累積而有所遜色,在現今車輛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反而更能顯現出 G-Class 車系的獨特風格。特別是此次試駕的 G300 CDI Professional,更是完全針對越野需求所設定的一款車型,斯巴達式的設定將 G-Class 的越野性格顯露無疑,也讓 U-CAR 編輯部真正見識到 G-Class 車系的越野能耐,即使沒有高度電子化的四驅系統,在面對險山惡水時同樣能夠如履平地,依靠的便是紮實而不妥協的正統四驅架構,也難怪 G-Class 車系自推出至今歷經了 32 年之後,仍能受到諸多車迷的推從及愛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