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媒體而言,很多時候當新車初上市階段,所能接觸到的車型,往往是車系的高階甚至旗艦車型,畢竟,對於車廠而言,提供旗艦車型給媒體做試駕,肯定能展現此次車系改款最完整的精進,尤其是豪華品牌往往以動力性能與科技配備豐富度,作為車型編成差異化的重點。

但是,英凱有時也不免在想,有時候旗艦車型未必是車系銷售主力,甚至,入門車型反而也有不少支持者,這時候,入門車型的試駕體驗,也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竟,許多消費者想要知道的,會是車型不同等級與價差,兩相之間的取捨?

X3 xDrive20i 的導入,終於也讓新世代 X3 在臺灣建立 20i、30i 與 40i 較完整的汽油動力編成。

這樣的提問,剛好很符合此次試駕的新世代 X3 車系,在國內目前銷售的入門車型,X3 xDrive 20i。在 U-CAR 接連於海外與國內試駕過 M40i xDrive 與 xDrive30i 高中階動力版本後,X3 車系新進導入的入門動力 20i,順勢成為車型新生力軍。

X3 車系編成掌握,先來看 xDrive 20i 主要差異

到底,就帳面規格資料來看,國內 X3 xDrive 20i 在車系的定位為何?可以先用 U-CAR 專屬的車系編成圖表,讓讀者先行快速且精簡地掌握,在價格、規格與配備幾個主要面向的差異。

當然,若對 BMW 產品編成熟悉的消費者,相信就能理解 BMW 在車型編成的邏輯,最優先排序的肯定是性能差異化,沒錯,由於 X3 全車系搭載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沒有特別導入可以設定為更入門的 sDrive 前驅系統,所以傳動系統的差異就全數落在引擎動力的差異化。

少了 M40i 那些熱血的 M 款套件,再拿掉些 30i 強調豪華感的鍍鉻件,這款 X3 xDrive20 一如淡妝樣式,雖然第一眼少了些艷麗,但換個思維,更貼近設計師勾勒新車素描原創線條感,更接近設計原點。
雖然 X3 尾門本來就不重,但依然標配的電動尾門設計也讓開啟便利性更高,不僅如此,連行李箱隔板也用少見的小挺桿,除可以輕鬆開啟與角度確實到位,這設計蠻有趣的。

雖然都是 2.0 TwinPower Turbo 直列四缸引擎,但動力輸出的差異化,讓 xDrive20i 擁有 184 匹與 29 公斤米的最大動力輸出,不過,拜渦輪設定之賜,扭力峰值僅 1,350 轉就可湧現,最大馬力則設定在 5,000 轉釋出,搭配全車系標配的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可繳出靜止加速到時速百公里 8.3 秒與時速 215 公里的數據。

這具 2.0 TwinPower 直列四缸引擎,已經是 BMW 家族主要的動力核心,放在 xDrive20 車上也有 184 匹與 29 公斤米的最大動力輸出數據。

數據面暫且先介紹到這裡,相信,各面向實際感受才是大家更關注的焦點吧。

動力夠用想來點熱血也行,但身為 SUV 車主的我更重視動態平衡

高重心帶來的明顯側傾,向來是 SUV 此類休旅車想到在彎道能靈活操控的最大敵人,因為車身容易晃,也代表懸吊需要更多時間來處理,過彎時側傾的回復,除非你打算硬上跑拉力賽,讓全車的人吐翻?!

這段山路剛好最近都有機會開到不同的運動休旅車,以 xDrive20i 而言,動力能輕鬆勝任這類郊區山路,即便是刻意壓低轉速的節能模式,低轉速也能輕鬆爬坡。

不然,對同樣身為休旅車主的我來說,往往是帶著全家一同出遊,如何讓全車大人小孩安心舒適才是首要。也因此,開運動休旅車在彎道上,就像是一場駕駛與車輛之間的耐心拔河,更精準地控制入彎前的減速,耐心等候第一次過彎側傾的懸吊伸縮作動行程,處理好重心轉移對懸吊與輪胎所施加的能量,待晃震回復後,再來好好處理下一個彎道的轉向,當然,一般狀況下,要給懸吊有充足的反應時間,降低過彎車速與轉向動作,是唯二的重要法門。這也在先天條件下,決定了不同車型在操控條件與調性的關鍵差異。

想要帶點衝勁只要加深油門,渦輪動力就能立刻釋放而出。當然,駕駛若想要更紮實的加速力道,那就切換到標準模式甚至運動模式吧,甚至我在運動模式重踩油門下,瞬間扭力的釋放,xDrive 系統還會讓後輪允許些微的滑胎,很有以前開 BMW 後驅車時,開啟 DCT 模式允許後輪適度滑胎的熱血感。以我自己的日常經驗,除非你是重口味玩家,三不五時想要享受衝刺快感,不然,以中型運動休旅車級距的 xDrive20i,動力性能已足以對應絕大多數路段。

這代的 X3 開起來真的不太像傳統 SUV,想想我這句好像是廢話。

因為 BMW 一開始就想傳達 SAV 的概念,本來就不是讓 SAV 開起來像傳統 SUV!不過,真的是越接觸 BMW 最新世代的 X 車系之後,我才越能感受與確認,BMW X 家族歷經 3 代努力之後,真的逐步實踐這願景。

也許不一定所有人都會認同與喜歡,但新 X3 就在那,開上它來回上下坡跑幾趟山路後,就越能確認它是 BMW 工程團隊,想詮釋掛上自己品牌的 SUV ,也就是 BMW SAV 該有的樣子,有靈活的轉向操控感,又能讓駕駛確實掌握路線與動態平衡,在日常處理每個彎道時,人車就不斷劃出一條條預期中的過彎弧線,而不感到勉強與刻意,以 xDrive20i 不會過大過猛的動力設定,當然你也不需要刻意載入彎前重踩煞降速,我覺得它剛剛好很能讓人放鬆享受這樣的駕馭樂趣。

更能掌握扭力分配的新世代 xDrive 驅動系統,搭配 BMW 原廠對於動力與動態平衡精準拿捏,都讓原創設計在 SUV 多機能使用的基礎,更朝 SAV (Sports Activity Vehicle)運動化精神設定的方向,在新世代 X3 更清楚展現。

或許,你能歸功於越來越純熟的車體輕量化科技,效能更高且動力反應更敏捷地的動力系統,或者說,BMW 在車身配重與動態平衡感,那股近乎強迫症的堅持,終於在持續摸索之後,讓 X3 xDrive20i 這樣入門定位的產品,又了別具意義的成長。

請注意,我特別用入門版本來說明,因為,就已往駕駛舊款第 2 代 X3 的印象,加上現行 X3 車系中階版本的經驗,原本心裡對於 X3 車系在動態上的進化仍有些保留,畢竟中高階性能版本與運動化懸吊套件的導入,都會在操控調性與動態表現發揮明顯的作用,一如改裝套件的功效,當然,這跟全車系與所謂標準版本進化仍有認知上的差異。

利用試駕的機會,嘗試不同車速與路線過彎,可以立刻察覺 X3 在車身側傾抑制有很好的掌握,即使轉向幅度較大的較偏彎內側路線,這套底盤在處理車身回復拿捏得剛剛好,節奏不是那種死硬的急躁感,而是避震器與圏簧平穩紮實吸收側傾能量後,又能在駕駛需要的時間內,已一股我姑且說很「線性」的規律行程運動,讓駕駛有更高的信心去處理出彎的加速時機,或者迎接下個彎道。

但這次,更能確認一點,這代 X3 貼近 BMW 轎車,或者說更貼近掀背車,靈活且平穩兼具的操控調性,進化方向確認。實際體驗的入門的 X3 之後,不是最強但不弱的動力與加速性,結合 xDrive 前後四輪動力分配得宜的驅動系統,反而更能詮釋 X3 成為一款在彎道上靈活好開,動態平穩的運動休旅車。

廣  告

豪華車的好現象,至少主被動安全配備夠水準

接著,我想談談主被動安全部分,儘管這領域受限於測試條件與安全考量,實際的體驗向來在試車篇章內較少觸及。

主被動安全這點,是近幾年豪華車或者說是進口車的好現象,主被動安全的全車系標配差異並不大,就像這款入門版本 X3 一樣,標配全車 6 氣囊、DSC 動態穩定、HDC 陡坡緩降、電子胎壓警示與失壓續跑胎等,提供車系一致的安全防護基礎。

現行級距搭載的主被動安全科技,X3 也算是全車系到位,除此之外,BMW 還有品牌大量採用的失壓續跑胎,包括這款 X3 xDrive20i,以提高產品的行路安全。

而身為 200 萬等級的產品,X3 xDrive 20i 的輔助安全科技也相當有看頭,包括主動防撞輔助與行人偵測、盲點警示、車道偏移警示、後方車流警示、後方防追撞警示、自動停車輔助與倒車攝影等系統,入門車型也都有到位。

若就目前市面上較主流的先進輔助安全科技來看,大概就差 ACC 主動定距巡航系統與車道維持系統這類科技,目前 X3 全車系仍維持在一般定速控制,這點是較為不足之處。

臺灣畢竟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尤其市區車輛與行人也較多,像主動防撞輔助與行人偵測,屬於較先進的主動安全輔助科技,對於日常開車時的輔助安全,這類系統是更有意義的。
偵測周邊接近車輛的車側盲點警示,還有車速提高至時速約 40-50 公里後,系統會自動開啟的車道偏移警示,在這款 X3 測試時都能實際體驗道,是都會路段很實用的安全輔助配備。

至於駕駛儀表與中控臺兩部分,也能清楚看出 X3 xDrive20i 的差異。X3 車系駕駛儀表並未採用全數位虛擬儀表設計,仍維持類似傳統的雙環儀表設計,除中央液晶螢幕之外,雙環儀表內圈則使用數位指針樣式,當然,功能變化上不比全數位虛擬儀表那樣多變化,但仍透過內圈數位儀表的設計,在定速、限速設定顯示上,較傳統儀表提高視覺辨識度。

我自己還蠻喜歡 BMW 這套駕駛儀表對於定速巡航的顯示模式,它會在時速表內圈有個綠色小光點,貼心提醒駕駛預設的定速值 (限速也可以),儘管花樣不到酷炫,但辨識效果極佳,這不就是儀表設計最重要的原則嗎?

X3 xDrive20 在中控模組最大的差異,是這套 iDrive 系統用的螢幕尺寸相較於 X3 其他車型較小,支援的功能也較精簡,包括衛星導航系統也未入標配項目內,不過,ConnectedDrive 互連駕駛科技仍有搭載。

若讀者對於先前 X3 30i 與 40i 有印象的話,應當會察覺 xDrive20i 這套 iDrive 系統所搭載的中控螢幕縮小了。

的確,這屬於入門版本的 iDrive 系統,沒有配備導航系統,當然也沒有手勢控制等高階科技,中控模組主要支援音響、動態行車模式、行車電腦顯示與藍牙通訊等基礎功能。不過,即便 iDrive 系統未全數到位,但一如 BMW 近幾年強調的科技互聯配備,這款 X3 仍有標配智能遠端遙控、可支援緊急求助與遠距售後服務的 ConnectedDrive,在這部分仍有一定的競爭力。

車系質感進步車型細節存有差異,那到底 xDrive20i 還缺甚麼?

寫到最後一段,不免讓人想到一個問題,那到底 xDrive20i 還缺甚麼?

先有車系編成給大家參考,再有動態體驗與主要配備的論述。我覺得在這邊還有些觀點可以補充,這一代 X3 在整體的豪華質感表現,尤其是座艙內裝質感表現,我是給正面的評價,設計雖然沒有太獨特或未來感,但仍能清楚感受細部質感的進步。

當然,座椅材質與座艙飾板的差異化,在 X3 不同車型之間也是有等級的區隔,簡單講,就我們試駕體驗到 20i,座艙基礎質感設計與塑料用料均相同,但細部質感鋪陳的配件,30i 與 M40i 明顯使用更高等級的用料。

座艙基礎設計與空間規劃,X3 全車系是相同,所以機能上來說是沒有顯著差異,主要在座椅與內裝飾板材質的選搭等級,隨車型價格設定有所不同。

這其實是相對值,並不是說 20i 質感陽春,而是你仔細回想,還是能感覺得到 20i 用的 Leathertte 皮質內裝,在實際的肌膚觸感、柔軟度與皮革壓紋的處理等級,跟 30i 或 40i 以上車型有所不同,當然還有皮質內裝的配色差異化等視覺因素,筆者很喜歡近幾年 BMW 這套橘黃色內裝配色,視覺獨特性與質感兼具。

不過,我建議如果據點有不同車型的實車,同一時間做比較會更實用,另外,即使有所差異,BMW 原廠仍有一定的內裝客製彈性,不一定只以媒體試駕車為基準。

若比較家族車型之間的差異,20i 這套皮質座椅的觸感與壓紋等級是些差異,另外,以筆者 178 公分來比較,我覺得後座椅面長度需要在加長些,才能更完整撐托大腿,不過,若以後座成員定位身材較小的客層,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顧慮。另外,後座椅也支援兩組 ISOFIX,可以對應家庭客層的需求。

老話一句,對於自己想買與每天要開的車,到底還缺甚麼?細部論述或許也沒辦法提供所有人最適合的答案,回到問題的原點,車型等級有差異或缺少的部分,又有哪些自己能接受,或者能透過改裝強化解決,都是買家要優先去搞懂的,這樣子應該比較實際。

廣  告

入門與實用定義,其實真的看人

我認為多數消費者的購車考量,應該是理性且斤斤計較的務實考量,畢竟要掏的是自己真金白銀,所以,選哪款車系甚至哪個車型,應該都在腦海裡來回斟酌取捨,這也是汽車產品規劃與行銷有趣的地方,如何開發讓目標客層有差異感的產品。

而回到前言所提,身為汽車媒體,盡可能忠實呈現產品的完整輪廓,甚至模擬與想像不同產品客層所在乎的面向,但這終究僅止於提供參考,每位買家如何正確認知到自己的需求與願意負擔的代價,才是購車決策的合理基礎。

或許,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想,高階車型多花的預算是買規格配備,入門車型省下的購車預算就是養車費用,所以,不用太在意車系入門、中階與高階與否,入門與實用(符合自己真正的需求)的定義,取捨之間,其實真的看人,也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