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距離 2010 年 12 月,C7 世代 Audi A6 問世之後,距今又相隔了 7 年多,產品更替也來到最新 C8 世代的 A6。

然而,我們準備好告別 C7 世代的 A6 了嗎?老實說,我的心境,就如同這篇試車落標一樣,充滿猶豫與掙扎。

尤其,對英凱而言,7 年前體驗 C7 世代的深刻印象,猶如只是不久前的試駕體驗,造型韻味仍能抓住路人目光,未現老態之姿。儘管相較於全球戰場平起平坐的對手,Mercedes-Benz E-Class 與 BMW 5 Series,Audi A6 C7 世代在臺灣的銷售表現,還不只是「辛苦奮戰」幾字能形容的了。

實際歷經 C6、C7 世代 A6 的產品演進,每代 A6 都有顯著的進步與獨特的風格,也在全球中大型豪華轎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但也是如此傾斜的「買方」市場,換來更有想像空間的新車折價空間,隨便一點原廠精選新古車,更是不少低里程、年式新與價格誘人的物件,再加上聽聞產品週期進入最後一年的 C7 世代,將推出大幅強化配備的加碼出清促銷,在 2018 年全力出清現行 A6 車系,至於 C8 世代的 A6,可能得等到來年才有機會導入國內。

Audi C7 世代的 A6 車系,在 Audi 原廠中古車頁面上有不少物件,許多車里程數不多且年式頗新。頁面為 2018 年 6 月 1 日擷取自 http://approvedplus.audi.com.tw/

對於英凱而言,海外試車與國內消費者從來就不該是平行宇宙的關係,也就是出於這樣的考量,2018 年看到這篇 C8 世代海外試駕,也有意購買 A6 車系的網友們,剛好可以評估是要把握 C7 最後機會或等待 C8 世代。

當 C8 世代還未抵達臺灣之前,海外搶先試駕的重要意義,正式提供消費者有無值得等待的參考資訊。

當然,也就是因為現行 C7 世代 A6 可期待的「購買條件」,讓我到底該不該告訴你,這一代 A6 又更強了呢?成為這篇海外試駕報告,寫在文前的落標解釋。

現在,我們來看看新 A6 吧。

第一眼感覺跟 A8 好像,細看頭尾燈仍保留區隔特徵

說到 Audi 新車造型,總覺得還是繞不過「家族化」這三個字,每款新世代 Audi 總依循相似的設計元素依序誕生,尤其在新世代 A8 與 A7 之後,總免不了被相互連結。

我第一眼看到 C8 世代 A6 實車時,還是脫口而出,感覺跟 A8 好像。但精確點,水箱罩像 D5 世代 A8 呈現的最新家族特徵,但車尾卻像 D4 世代 A8 樣式。

英凱初次看到新 A6 實車,總覺得有 A8 的許多影子,包括水箱罩像 D5 世代 A8 帶來的最新家族特徵,但環繞車尾的鍍鉻飾條卻像極 D4 世代 A8 樣式。

由 C6 世代開創的 Audi 盾型水箱護罩,C8 世代也演進到家族世代更趨稜角的新款盾型樣式,這也成為辨別新世代 Audi 的主要特徵,不過,C7 與 C8 世代 A6 車系延續相近的頭燈組樣式,讓 A6 在車頭仍保有一定的獨特性。而在車側部分,不同於 C7 世代以主腰線前後相連的手法,C8 世代腰線改採前後分段並搭配多層次車側線條,增添視覺活潑感。

維持上一代 A6 縮短前懸距的設計,車頂線條則以優美弧線往後延伸,搭配比例不過長車尾,更增添些轎跑俐落感。

至於車尾部分,當 D5 世代 A8 車尾新導入連結兩側尾燈的 LED 燈條設計後,新 A6 並未跟進,反而承接 D4 世代 A8 招牌鍍鉻飾條設計,骨子裡類 A8 的豪華質感升級,但既不搶老大哥新丰采也保留獨特性,拿捏得極為巧妙合宜。

更趨稜角風格的新世代水箱護罩,以及延續上一代 A8 的車尾鍍鉻飾條,帶給 A6 迎合家族風格的新樣貌時,也得以跟 A8 老大哥有所區隔。

我唯一對新世代 A6 造型不太滿意的地方,是水箱罩鍍鉻橫條跳過兩側內嵌的微波雷達與遠距光達,減損造型設計的整體美感,我覺得還蠻可惜的。

美中不足的缺憾,我認為是硬是被隔斷的水箱護罩飾條,讓造型設計的完整度沒辦法全部發揮。可能,我們都得要開始適應高科技對造型設計的影響。

2,924mm 軸距逼近 2 代 A8 短軸,尺碼放大助益座艙空間

是的,C8 世代的 A6 (4,939mm) 比起 C7 世代 (4,915mm) 更加長了,尤其歷經 C6 到 C7 世代僅縮小 1mm,可說是幾乎沒變的車長,這次多了 24mm,視覺放大感是更加有感覺。

至於這放大的 24mm,則是延續 C7 世代軸距加長、縮短前懸距與放大後懸距的比例,依序軸距放大 12mm、前懸距增加 4mm 與後懸距 8mm,一口氣來到 2,924mm、920mm 與 1,095mm,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車高由 1,455mm 增高 20mm 到 1,475mm,車寬也由 1,874mm 增加 12mm 來到 1,886mm。

或許,對於帳面尺碼數據的介紹,大家不太感興趣。但車身尺碼設計與空間座艙有絕對的關係,而且不僅是每位車主每天每秒體驗得到 (我的意思是,你不一定有機會把車輛動態逼到極限,但乘坐體驗會是最直接的日常感受) ,甚至,進化關鍵就藏在這細節裡!

白色塗裝實車,更容易看出車側線條的變化度,比起 C7 世代更為豐富與活潑。

其實,英凱心理在實際開到新 A6 之前,看著規格數據也不免碎唸,A6 越放大的話,不就變 A8 了啊?

尤其 C8 軸距尺碼早就超越 D2 首代 A8 短軸 (2,882mm),甚至直逼 D3 第 2 代 A8 短軸的 (2,944mm) ,若說新 A6 是款以前印象中的 A8,其實也不為過。但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先說個小結論,這次新 A6 尺碼的改變,不僅改善英凱以前體驗 C7 世代座艙,空間可以再提升之處,就是後座的頭部與橫向空間餘裕感。

隨著級距車系不斷地長大,C8 世代 A6 車系其實軸距已經近逼 D3 世代 A8 短軸的水準。簡單講,你開一輛新 A6,就像是開一輛 10 年幾前的 A8。

畢竟,我覺得 C7 世代 A6 的座艙空間,其實相較於 C6 世代已經有顯著的進步,尤其是大幅拉長的軸距設定,替前後座椅膝部帶來更舒適的空間感,硬要挑剔是後座頭部空間,受限於車頂線條設計,以英凱 178 公分身高而言是剛好夠用。但這一次隨著車身尺碼的全面放大,不僅是座艙空間數據的提升 (尤其是後座) ,實際體驗都會比印象中的 C7 世代更寬裕些,也更貼近新世代中型豪華轎車在座艙空間感,有逼近大型轎車的跨級距感受。

座艙空間與舒適度的要求,我認為絕對是豪華轎車客層非常重視的一點,新世代 A6 在上一代 A6 大幅成長的基礎上,確實針對細節再作優化,包括後座頭部空間。

但只有這樣嗎?我認為近幾年新車厲害之處,是讓你坐起來更舒適,但開起來卻更顯緊緻靈活。新款 A6 實車開起來,受惠於車體輕量化、Quattro 四驅系統與後輪轉向等底盤技術的結合,你不會有車體放大而造成的動態笨重感 !

隨著車體與轉向技術的進步,你越來越覺得車身尺碼的放大,不會完全被反應在車身動態上。車身放大,依然可以很靈活。

這也是各車廠,敢放手持續放大車身尺碼的主因。但說得容易,如何辦到就得各憑本事,這部份我們待會動態部分再來論述。

談近 3 代 A6 座艙風格變化,新 Audi 走雙層中控屏幕與數位儀表設計

現在,我們換個話題,來聊聊 C8 世代 A6 的座艙質感與介面設計,有傳達出甚麼有趣的訊息?

如果對近 10 幾年 Audi 內裝設計熟悉的網友,肯定會察覺每個世代之間的設計風格變化。這樣說好了,我覺得 10 幾年前的 Audi 非常喜歡用大量的鋁質件,運用各類型的網格或壓紋,搭配深色飾板、皮質內裝與紅黑儀表基調,在當時營造出專屬於 Audi 的冷酷科技感,一屁股坐進去就知道是輛 Audi,C6 世代亦是如此。

由上而下依序走過 C6 與 C7 世代,可以發現每個 A6 車系不同世代,所流露當時的設計潮流。

而來到 C7 世代,隨著數位科技的演變,MMI 也帶來更大尺寸的中控液晶螢幕與駕駛儀表導入中置液晶儀表,同時,這世代的德國轎車座艙偏好大量使用保留天然觸感的原木飾板,呈現出座艙的溫暖質感。

有趣的是,我認為 C8 世代剛好融合的 C6 與 C7 世代的特徵,冷冽的鋁質與溫暖的原木在座艙佔比各擁半邊天,嗯,溫度不僅剛剛好,更銳利的設計線條與氣氛燈組點綴,無疑讓座艙更添未來感。

鋁質金屬質感與天然觸感的原木飾板,兩大元素的融合,成為我對新世代 A6 座艙最深刻的感受。

當然,當今車壇的汽車座艙儀表設計,在數位虛擬儀表這領域,Audi 肯定是佼佼者。C8 也終於順應世代,換上的全虛擬儀表板,不只如此,Audi 也藉由 A8、A7 到 A6 多款新世代車款,確認品牌在座艙儀表的設計,將以三獨立螢幕為主軸,以新 A6 為例,依序是 12.3 吋 Audi Virtual Cockpit 數位儀表、10.1 吋觸控螢幕的 MMI Touch 多媒體系統,以及中控臺下方 8.6 吋螢幕。

多屏幕儀表設計,加上可切換設定的氣氛燈組,讓 A6 座艙增添變化與未來感。

Audi 這樣的設計基調,也跟現行 Mercedes-Benz 採用水平式多螢幕,或者像 Tesla 與 Volvo 走中央類大平板設計有所區隔,當然,多數車廠主流仍採用駕駛儀表與中控臺獨立式液晶螢幕設計。

少了以往複雜的 MMI 旋鈕介面與手寫板,讓 A6 排檔座顯得相當簡潔。排檔桿也隨世代更新換上了遊艇排檔樣式。

接著,再仔細看細節變動,上一代 D4 世代 A8 首次採用的遊艇樣式排檔桿,新世代 A6 車系也隨世代更新換搭,不只跟上家族設計世代,也讓座艙質感更能提升。另外,Audi 招牌的手寫板設計,這次也取消在排檔桿旁安置實體手寫板的設計,手寫板功能移到中控臺下方的 8.6 吋螢幕,這具觸控螢幕標準模式是空調數位介面顯示,當需要輸入資訊時則切換為可支援手寫輸入的觸控螢幕板。

回想以往 Audi MMI 系統推出的操控介面,幾乎全都整合到觸控螢幕上,僅僅剩下中控臺右下角孤單的音響聲量旋鈕,科技世代演進真是巨大且無情啊!

C8 世代開起來倒底如何?將由接下來的動態篇來一一分曉。

在依序談到外觀造型、車身尺碼與座艙設計之後,新世代 A6 的設計篇就先在此告一段落,接下來,關於 C8 世代開起來倒底如何?有那些新技術值得跟大家分享,將在動態篇再跟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