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輪胎的爭論,七支車隊決定不參加美國站的決賽;Michael Schumacher 今年賽季的第一勝卻是在只有六輛車參賽的情況下達成;Jordan 與 Minardi 拿下睽違已久的積分。

這次的退賽事件,其實是五大車廠、或可以說是 GPWC 藉著「輪胎」這個議題,來凸顯 FIA 對於賽例制定(尤其是對不准換胎的規定)有檢討的必要,順便在 FOM 非常重視的美國市場,打了一向以利益為考量的 Bernie 一巴掌。另一方面,FIA 在這星期正好提出了 2008 年以後 F1 的技術規範,GPWC 正好趁這個機會讓 FIA 難看,五大車廠無預警的這一招,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對於無法看到精彩比賽的觀眾,Michelin 有疏失,但責任並不在他們;再來說到七支車隊,他們有權利因為安全性的考量而不參加比賽,因此整個的壓力就落在 FIA 或 FOM 的身上了。

觀眾會找誰抗議退票,七支車隊或是 Michelin?當然不是,來到現場的車迷一定會找 Indianapolis 賽會討公道,而賽會在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一定會找 FOM 來解決,而不會找那七支車隊。所以整個事件就是 GPWC 借力使力,要讓行事跋扈的 FIA(Max Mosley)、還有轉播利益分配不公的 FOM(Bernie Ecclestone)難看,甚至在美國混不下去而已。

輪胎事件讓美國站只剩六輛車

這是 Indianapolis 賽車場舉辦 F1 的第六個年頭,也是 F1 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一場比賽。在對於 Michelin 輪胎規格爭辯沒有具體結果的情況下,這間法國輪胎廠發表他們不能擔保使用他們輪胎的七支車隊在決賽時的安全問題,尤其是在速度最高的第十三號彎角。

GPWC 這一巴掌重重地打在 Bernie Ecclestone 的臉上,他似乎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與金錢來擺平這起事件。

整起事件的開端是因為星期五練習賽時,Toyota 車隊的 Ralf Schumacher 與 Ricardo Zonta 因為突然間失去胎壓而衝出跑道(撞上水泥護牆),對於這位德國車手來說,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在這個超高速的第十三彎發生撞車意外。雖然 Ralf Schumacher 身體並無大礙,但是車隊還是決定讓 Ricardo Zonta 取代他在的決賽位置。當使用 Michelin 輪胎的賽車跑完了排位賽後,供應商認為輪胎在決賽時可能撐不到十圈就會出現問題。

Minardi 與 Jordan 原本也是站在 Michelin 陣營這邊來對抗 FIA,但因為 Jordan 片面毀約而參賽,逼得 Minardi 也不得不參加比賽。

對於參加正式比賽來說,Michelin 方面想出了許多解決方案,一個就是使用在西班牙站用過的輪胎規格,Michelin 會從法國總部立刻空運到美國;或是臨時增加一個減速彎來減低賽車在第十三號彎裡的速度,但這兩個方案都沒有被 FIA 所接納。因此,決賽前這十四輛賽車在快做完暖胎圈時就直接開回了 Pit,全場只留下 Ferrari、Jordan 與 Minardi 而已。「對觀眾、車手、車隊來說,Michelin 對於在 Indianapolis 所發生的事情感到非常的遺憾。」這是 Michelin 的消息稿:「Michelin 對於我們在練習賽、排位賽所以使用的輪胎規格無法適合在決賽使用感到抱歉,不過車手安全永遠是第一考量。」

Michael Schumacher 勝之不武

歷史上會記下這一筆:Michael Schumacher 在 2005 年的美國站拿下他該年的第一勝、同時也是他 F1 生涯的第八十四勝,但這位七屆世界冠軍似乎對這場勝利並不感到高興。除了 Ferrari 車手外,另外四位車手也拿下了他們破天荒的 F1 積分。

2005 年的美國站,最開心的應該是 Jordan 車隊的葡萄牙籍車手 Tiago Monteiro 了。

本站第三名,也是第一位站上 F1 頒獎台的葡萄牙車手:Jordan 車隊 Tiago Monteiro,在他後面的是他的隊友 Narain Karthikeyan,他也創下了記錄,成為第一位拿下 F1 積分的印度車手。第五名是 Minardi 車隊的 Christijan Albers,跟在他之後的是他的隊友 Patrick Friesacher,這也是 Minardi 歷史上第二次兩位車手在同一站拿下積分。

這一場比賽裡唯一值得注意的是 Michael Schumacher 在第二次停站,在出 Pit Lane 出口時與隊友 Rubeans Barrichello 爭第一個彎道,Michael 贏了,Rubeans 因為煞車過晚而衝出賽道,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後來追擊隊友時的速度,可能又是車隊指令吧,Rubeans 最後只能以第二名完賽。

Michelin 陣營車隊聯合聲明

「Michelin 車隊對今天他們的行為深表遺憾,並願意為沒有參加今天的美國站向所有現場觀眾、電視機前的觀眾、車迷和贊助商們表示道歉。為了找到一個安全的解決方案,車隊舉行了無數討論和會議,為了安全地比賽,每種可能性都進行了討論。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在第十三個彎道前增加一個減速彎,而且九支車隊都準備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比賽,甚至願意為此放棄積分,或者讓非 Michelin 車隊在發車區前排發車。遺憾的是,所有的提議都被 FIA 給否定了。」

當事人觀點

Nick Fry (BAR Honda 總監)
「我們在比賽前五分鐘還在試圖想出解決方案,我們的輪胎供應商提出安全性的建議,我們尊重這個建議。我們當然想出賽,這是我們來到此處的原因,但遺憾的是我們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David Coulthard (Red Bull Racing):
「事實上是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爭議,我們很想出賽,對 F1 這個運動來說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天,我必須說我對我們的行為感到非常抱歉,但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Mark Webber (Williams-BMW):
「在安全的考量下,我們決定不參加比賽。我們是車手,因此我們當然希望可以出賽,但貿然參賽對我們的人身安全會有影響。對於這個狀況完全沒有灰色地帶,答案不是比賽就是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