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家政策限制燃油車,並且大力推動新能源車發展,因此在當前以國家為單位的電動車競賽當中,不管是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中國都站在領先地位。不過,根據彭博社的報導,中國電動車發展接下來可能會面臨嚴峻挑戰,其原因不在於原料或者市場,而是車輛品質問題,嚴重的話甚至會傷害當地汽車工業。
中國這個亞洲強權國家在 2015 年開始大力推動新能源車輛發展,並且制定 2025 中國製造的工業策略。該策略由中國國務總理李克強提出,也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其目標在 10 年時間讓中國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並在 2035 年超越得過、日本等工業強國。
因此傾國家之力,針對汽車製造業與電池製造業灌注大量資金補助,政府甚至無視於實際市場需求,發布電動車生產數量目標任務,要求廠商務必達成。同時在進口車輛上課徵關稅,以鼓勵民眾購買中國製造的新車。
中國所採用的策略無論粗暴與否,事實上的確奏效。在 2018 年,中國製造的新能源車共計賣出 125.6 萬輛,而且大部分都是純電動車,僅有小部分為油電混合動力。中國目標在 2020 年達到年販售 200 萬輛新能源新車,而依照目前成長的速度來看,這個目標並非緣木求魚不可能達到。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媒體亦開始揭露隱藏在本土汽車製造商背後的隱患。
光是 2018 年,中國新能源車輛召回數輛就達到 135,700 輛之多,占總新車銷售量的 1 成多。其中主要原因都集中在電池方面,最嚴重的案例是連續出現 40 輛新車自燃。其他常見問題還有電池過熱、變速箱故障、里程表故障、電池耗電過快等等。
一項近期調查顯示,在中國有將近 70%的消費者表示後悔購買新能源車。
靠著政府補助政策,電動車在中國市場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持續增長,據信中國可能有將近 500 家新興電動車廠。而多數新進市場的廠商,當初多半是為了豐厚補助而來,等到真正投入市場之後,才開始發現打造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的難度遠比想要中的要高。
不過中國政府也不是對此完全無感,目前官方正在評估將補助重點轉移到短程新能源車。對電池與動力的需求較低,技術難度也較低,希望能透過降低製造技術門檻的放寬,可以減少新車品質問題。但該做法是否有效,只能等待時間來驗證了。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