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再白話點?
小弟不太懂車,就單單馬力與扭力,就很難簡單解釋出馬力與扭力,專業的講法總是讓我一知半解,有沒有教白話點的,我想知道兩部車假設全部條件相同,但就一部馬力較大,另一部其扭力較大,就以性能方面而言(不知這問題是否能成立?)兩部車差別在哪兒?<br>是不是扭力大的 起步加速較快?但是在某個速度過後,馬力大的會漸漸追上來?<br>像我比較注重其加速性,那我應該注重哪方面的數據表現呢??是不是有個值可做參考,是不是有各級距(ex.CC數)的參考值?謝謝囉!<br><br>
注重加速性,請看馬力/重量比...及
某些曲段的某檔位加速時間,比如同樣從60加速到120,三檔要幾秒,四檔要幾秒...之類的。
某些曲段的某檔位加速時間,比如同樣從60加速到120,三檔要幾秒,四檔要幾秒...之類的。
fake兄
請問馬力重量比 & 扭力重量比這兩ㄍ是用來做為什麼參考用ㄉ?
請問馬力重量比 & 扭力重量比這兩ㄍ是用來做為什麼參考用ㄉ?
其實我認為代表的意義相同,我曾經稍微花了點時間去找自然進氣車的規格,並沒有辦法找到所謂的"A馬力比B大,但扭力比B小"的情形,換言之,扭力/重量比,其實也代表了馬力/重量比...再說真格的,馬力,本來就只是扭力的轉換,這方面我記得無業書兄曾有一番講解。
...忘了回答是作啥用的,馬力/重量比越大,代表這台車的加速性越好!當然還得考慮齒比、風阻,但這些值不好找,若是你看上了兩台車,比比他們的馬力(扭力)/重量比,就可知道哪台車大概加速會比較好(非絕對,還得看齒比...)。
舉個明顯一點的例子,lotus跟honda用了同一ㄎtype-R的引擎,雖然lotus還稍微動了一點點,但是馬力並沒有差太多,不過加速性卻比civic typeR快上2~3秒...差的就是重量。
然而你若是只看馬力跟扭力的話..你是看不出來這兩台車在加速上的差異的。
舉個明顯一點的例子,lotus跟honda用了同一ㄎtype-R的引擎,雖然lotus還稍微動了一點點,但是馬力並沒有差太多,不過加速性卻比civic typeR快上2~3秒...差的就是重量。
然而你若是只看馬力跟扭力的話..你是看不出來這兩台車在加速上的差異的。
fake兄
加速不是要看扭力ㄇ?
為什麼會看馬力ㄋ?
加速不是要看扭力ㄇ?
為什麼會看馬力ㄋ?
哇~原來lotus跟honda有合作ㄚ?
加速不是要看扭力ㄇ?
--------------------------------
設最大扭力3000rpm
用一檔起步至5000rpm換二檔
則起步至3000轉此時加速靠的是扭力
但3000轉之後就必須靠馬力來幫忙拉拔
若用一檔起步至3000rpm換二檔
則扭力較重要
馬力只是在旁邊搖旗吶喊
馬力幫忙的程度就比較少(可參考曲線圖)
--------------------------------
設最大扭力3000rpm
用一檔起步至5000rpm換二檔
則起步至3000轉此時加速靠的是扭力
但3000轉之後就必須靠馬力來幫忙拉拔
若用一檔起步至3000rpm換二檔
則扭力較重要
馬力只是在旁邊搖旗吶喊
馬力幫忙的程度就比較少(可參考曲線圖)
pete兄
我不懂你ㄉ意思ㄝ
馬力也可以加速ㄇ?
我不懂你ㄉ意思ㄝ
馬力也可以加速ㄇ?
馬力扭力其實是一體兩面
兄弟倆哥兩好
兄弟倆哥兩好
TO 一等兵:以下轉貼小弟舊作給您參考。但有點枯燥冗長,可能需要一些耐性.....
To fgharlem(吉弟)兄:下文可能無法符合您的「白話」要求,請多包涵......
*********************************
引擎的扭力(Torque)輸出值,
其實就是作用於引擎輸出軸(通常是「飛輪」Flying Wheel)上的力矩大小‧
假設作用於輸出軸圓周方向(切線方向)上的力(Force)為f,輸出軸的半徑為r,
則引擎的扭力值T = f * r
扭力的常用單位為Nt.m (牛頓.米)或Kgw.m (公斤.米),
雖與「功」(Work)的單位相同,但其物理意義並不相同‧
通常,在不同的引擎轉速(rpm)下,會有不同的扭力輸出值‧
待測的引擎會被架在扭力機上,測得每一轉速下的扭力輸出值,
以繪出「扭力 - 轉速曲線」‧
該曲線的頂點(極大值),即所謂的「扭力峰值」,e.g. 19Kgw.m@4000rpm
另一方面,假設引擎的轉速為N rps (每秒轉N轉),則
每秒所做的功 = f * (2πr * N) = (f * r) * 2π* N = T * 2π* N,
此即為引擎的輸出功率,常用單位為Hp(Horse Power,馬力)‧
1英制Hp = 745.7 Watt = 745.7 J/s = 745.7 Nt.m/s = 76 Kgw.m/s
經過單位換算之後,得出下式:
馬力值(Hp) = 扭力值(kgw.m) * rpm值 / 726.6
因此,馬力值並非直接測得的,而是根據「扭力 - 轉速曲線」,再經上式運算,
繪出「馬力 - 轉速曲線」‧
該曲線的頂點(極大值),即所謂的「馬力峰值」,e.g. 150Hp@6400rpm
另外,引擎的輸出扭力,在經過變速箱與終傳齒輪之兩次放大後 (部分SUV尚有加力檔之放大),
再經Differential(差速器)分配至各個驅動輪‧
若某2WD車以某檔位直行,假設該檔減速比為2,終傳齒比為3,
當時轉速下的引擎扭力輸出值為20Kgw.m,
則作用於每個驅動輪上的扭力=20*2*3/2=60Kgw.m
假設驅動輪的半徑為0.3m,且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
則當時此車受其動力系統所作用的力F=(60/0.3)*2=400Kgw
假設該車的車速為V,質量為M,風阻係數為Cd,且正在仰角為α度的上坡道上;
若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則當時此車所受的合力
Ft = F - M*g*sinα- Cd*k*(V^2)
其中 k = (1/2)*A*ρ
(A為正向投影面積,ρ為空氣密度)
再依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a = Ft / M,便可算出此時該車的加速度‧
此種算法,不但麻煩也十分困難;
因此有所謂的「馬力重量比」,以較簡略的方法來「揣測」
一部車的加速能力與爬坡能力;且詳述於下‧
假設當時的引擎輸出馬力為P,動能Ek=(1/2)*M*(V^2),位能為Ep=M*g*H,
若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則:
P = d(Ek)/dt + d(Ep)/dt + Cd*k*(V^3) ,即:
P = M*V*(dV/dt) + M*g*(dH/dt) + Cd*k*(V^3) ------------- 式一
在車速低時,可忽略式一中的Cd*k*(V^3) 項,則:
P/M = V*(dV/dt) + g*(dH/dt) ------------- 式二
而P/M即為所謂的「馬力重量比」;
(dV/dt)即為加速度;(dH/dt)即為爬坡能力‧
問題是,P/M值(馬力重量比)會隨著引擎轉速(rpm)之不同而異;
而只憑「馬力峰值」單一數值所算出的「最大馬力重量比」,
往往出現於引擎轉速5000~6000 rpm以上,
並不足以評估起步加速與前中段加速的能力....失望吧?
另外,假設此車在平路上行駛,則式一中的M*g*(dH/dt)項為0;
若該車已達「極速」Vm,則 (d Vm /dt) =0,式一將變成:
Pm = Cd * k * (Vm ^3) , Pm為馬力峰值‧
因此,若已知一部車的馬力峰值與Cd值,理論上應可依上式推算出其極速;
但實際上卻不盡然‧
因終傳齒比與變速箱檔位齒比的選擇,
馬力峰值出現時的引擎轉速(rpm)所對應的車速,未必剛好是Vm....失望吧?
以上所述,乃小弟無業書以一己淺薄之物理知識,苦思良久後之心得‧
倘有謬誤之處,還望各方高手包涵、指正‧
******************************************************************
SnowMan大哥,您過獎了,小弟無業書在此拜謝‧
有了SnowMan兄的鼓勵,小弟無業書斗膽再放厥詞如下‧
綜上所述,吾人若欲精確地預估一部車的動力性能(不包括操控),至少須備齊下列資料:
車重、變速箱各檔位齒比、終傳齒比、風阻係數,
以及「扭力 - 轉速曲線」或「馬力 - 轉速曲線」‧
但這些資料的備齊,對一般消費者(包括小弟在內)而言,極為困難‧
因而,與其單憑「扭力峰值」或「馬力峰值」來「揣測」,
還不如直接依據原廠或媒體所公佈的測試成績,例如:
0 --> 100 km/hr :10秒
極速:200 km/hr
等來得可靠‧
但對國產車而言,原廠測試成績往往付之闕如;
媒體自行測試的成績,卻又莫衷一是,缺乏公信‧
可憐的消費大眾,只好就僅有的「扭力峰值」與「馬力峰值」,
來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遊戲了‧
那要如何猜呢?試舉下例:
假設有A、B兩車,其車重、變速箱各檔位齒比、終傳齒比與風阻係數等數值皆相同;
僅「扭力峰值」與「馬力峰值」不同,如下:
A車:17.8 Kgw.m@3000rpm,130 Hp@5200rpm
B車:19.0 Kgw.m@4800rpm,150 Hp@6400rpm
則以下是小弟所「猜猜猜」的結果:
起步&前段加速:A車較快
高速時(後段)再加速:B車較快
極速:B車較快
因此,選購何車,端視個人需求而定‧
若是都會市區代步,A車較適合;
若常跑高速公路與人「嘎」車,則選B車‧
傳統上,將A車的引擎稱為「低轉速高扭力」引擎,
常見的設計為「衝程>缸徑」、單進氣門、SOHC、甚或OHV等‧
而B車的引擎稱為「高轉速高馬力」引擎,
常見的設計為「衝程<缸徑」、多進氣門、DOHC等‧
至於有無「低轉速高扭力、高轉速高馬力」等二者兼備的完美引擎呢?
就傳統的引擎設計而言,此二者似乎是矛盾的;
但在諸如VTEC、VVT-L、Double-VANOS等可變氣門技術日益成熟後,
此夢想之實現似已指日可待‧
註:目前在市售量產車中,自稱是「兼備」而其實是「折衷」者,比比皆是!
To fgharlem(吉弟)兄:下文可能無法符合您的「白話」要求,請多包涵......
*********************************
引擎的扭力(Torque)輸出值,
其實就是作用於引擎輸出軸(通常是「飛輪」Flying Wheel)上的力矩大小‧
假設作用於輸出軸圓周方向(切線方向)上的力(Force)為f,輸出軸的半徑為r,
則引擎的扭力值T = f * r
扭力的常用單位為Nt.m (牛頓.米)或Kgw.m (公斤.米),
雖與「功」(Work)的單位相同,但其物理意義並不相同‧
通常,在不同的引擎轉速(rpm)下,會有不同的扭力輸出值‧
待測的引擎會被架在扭力機上,測得每一轉速下的扭力輸出值,
以繪出「扭力 - 轉速曲線」‧
該曲線的頂點(極大值),即所謂的「扭力峰值」,e.g. 19Kgw.m@4000rpm
另一方面,假設引擎的轉速為N rps (每秒轉N轉),則
每秒所做的功 = f * (2πr * N) = (f * r) * 2π* N = T * 2π* N,
此即為引擎的輸出功率,常用單位為Hp(Horse Power,馬力)‧
1英制Hp = 745.7 Watt = 745.7 J/s = 745.7 Nt.m/s = 76 Kgw.m/s
經過單位換算之後,得出下式:
馬力值(Hp) = 扭力值(kgw.m) * rpm值 / 726.6
因此,馬力值並非直接測得的,而是根據「扭力 - 轉速曲線」,再經上式運算,
繪出「馬力 - 轉速曲線」‧
該曲線的頂點(極大值),即所謂的「馬力峰值」,e.g. 150Hp@6400rpm
另外,引擎的輸出扭力,在經過變速箱與終傳齒輪之兩次放大後 (部分SUV尚有加力檔之放大),
再經Differential(差速器)分配至各個驅動輪‧
若某2WD車以某檔位直行,假設該檔減速比為2,終傳齒比為3,
當時轉速下的引擎扭力輸出值為20Kgw.m,
則作用於每個驅動輪上的扭力=20*2*3/2=60Kgw.m
假設驅動輪的半徑為0.3m,且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
則當時此車受其動力系統所作用的力F=(60/0.3)*2=400Kgw
假設該車的車速為V,質量為M,風阻係數為Cd,且正在仰角為α度的上坡道上;
若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則當時此車所受的合力
Ft = F - M*g*sinα- Cd*k*(V^2)
其中 k = (1/2)*A*ρ
(A為正向投影面積,ρ為空氣密度)
再依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a = Ft / M,便可算出此時該車的加速度‧
此種算法,不但麻煩也十分困難;
因此有所謂的「馬力重量比」,以較簡略的方法來「揣測」
一部車的加速能力與爬坡能力;且詳述於下‧
假設當時的引擎輸出馬力為P,動能Ek=(1/2)*M*(V^2),位能為Ep=M*g*H,
若不考慮所有的機件摩擦損失與胎面打滑,則:
P = d(Ek)/dt + d(Ep)/dt + Cd*k*(V^3) ,即:
P = M*V*(dV/dt) + M*g*(dH/dt) + Cd*k*(V^3) ------------- 式一
在車速低時,可忽略式一中的Cd*k*(V^3) 項,則:
P/M = V*(dV/dt) + g*(dH/dt) ------------- 式二
而P/M即為所謂的「馬力重量比」;
(dV/dt)即為加速度;(dH/dt)即為爬坡能力‧
問題是,P/M值(馬力重量比)會隨著引擎轉速(rpm)之不同而異;
而只憑「馬力峰值」單一數值所算出的「最大馬力重量比」,
往往出現於引擎轉速5000~6000 rpm以上,
並不足以評估起步加速與前中段加速的能力....失望吧?
另外,假設此車在平路上行駛,則式一中的M*g*(dH/dt)項為0;
若該車已達「極速」Vm,則 (d Vm /dt) =0,式一將變成:
Pm = Cd * k * (Vm ^3) , Pm為馬力峰值‧
因此,若已知一部車的馬力峰值與Cd值,理論上應可依上式推算出其極速;
但實際上卻不盡然‧
因終傳齒比與變速箱檔位齒比的選擇,
馬力峰值出現時的引擎轉速(rpm)所對應的車速,未必剛好是Vm....失望吧?
以上所述,乃小弟無業書以一己淺薄之物理知識,苦思良久後之心得‧
倘有謬誤之處,還望各方高手包涵、指正‧
******************************************************************
SnowMan大哥,您過獎了,小弟無業書在此拜謝‧
有了SnowMan兄的鼓勵,小弟無業書斗膽再放厥詞如下‧
綜上所述,吾人若欲精確地預估一部車的動力性能(不包括操控),至少須備齊下列資料:
車重、變速箱各檔位齒比、終傳齒比、風阻係數,
以及「扭力 - 轉速曲線」或「馬力 - 轉速曲線」‧
但這些資料的備齊,對一般消費者(包括小弟在內)而言,極為困難‧
因而,與其單憑「扭力峰值」或「馬力峰值」來「揣測」,
還不如直接依據原廠或媒體所公佈的測試成績,例如:
0 --> 100 km/hr :10秒
極速:200 km/hr
等來得可靠‧
但對國產車而言,原廠測試成績往往付之闕如;
媒體自行測試的成績,卻又莫衷一是,缺乏公信‧
可憐的消費大眾,只好就僅有的「扭力峰值」與「馬力峰值」,
來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遊戲了‧
那要如何猜呢?試舉下例:
假設有A、B兩車,其車重、變速箱各檔位齒比、終傳齒比與風阻係數等數值皆相同;
僅「扭力峰值」與「馬力峰值」不同,如下:
A車:17.8 Kgw.m@3000rpm,130 Hp@5200rpm
B車:19.0 Kgw.m@4800rpm,150 Hp@6400rpm
則以下是小弟所「猜猜猜」的結果:
起步&前段加速:A車較快
高速時(後段)再加速:B車較快
極速:B車較快
因此,選購何車,端視個人需求而定‧
若是都會市區代步,A車較適合;
若常跑高速公路與人「嘎」車,則選B車‧
傳統上,將A車的引擎稱為「低轉速高扭力」引擎,
常見的設計為「衝程>缸徑」、單進氣門、SOHC、甚或OHV等‧
而B車的引擎稱為「高轉速高馬力」引擎,
常見的設計為「衝程<缸徑」、多進氣門、DOHC等‧
至於有無「低轉速高扭力、高轉速高馬力」等二者兼備的完美引擎呢?
就傳統的引擎設計而言,此二者似乎是矛盾的;
但在諸如VTEC、VVT-L、Double-VANOS等可變氣門技術日益成熟後,
此夢想之實現似已指日可待‧
註:目前在市售量產車中,自稱是「兼備」而其實是「折衷」者,比比皆是!
jeff兄
小弟已經五體投地ㄌ!!
小弟已經五體投地ㄌ!!
To 一等兵:
謝謝!
小弟這幾天工作不順,被某個業主(三菱重工的一個日本鬼子)
叮得滿頭包,還當眾把小弟罵得一文不值。
兩三天來心情一直很沮喪,今天趁著午休時間上網,
正巧看到您的post,心中頓時感到一股暖流。
您的恭維話,此時此刻真有如「寒冬送暖」一般,讓小弟十分受用......
Thank you very much, brother.......
謝謝!
小弟這幾天工作不順,被某個業主(三菱重工的一個日本鬼子)
叮得滿頭包,還當眾把小弟罵得一文不值。
兩三天來心情一直很沮喪,今天趁著午休時間上網,
正巧看到您的post,心中頓時感到一股暖流。
您的恭維話,此時此刻真有如「寒冬送暖」一般,讓小弟十分受用......
Thank you very much, brother.......
jeff兄
我可是說真的ㄝ!
你在這可是元老級ㄉ人物ㄋ!
我可是說真的ㄝ!
你在這可是元老級ㄉ人物ㄋ!
小弟在U-Car中其實算是「後輩」
(進來不到一年);
您如此的恭維,恐怕會笑死一堆真正的「元老」.....
(進來不到一年);
您如此的恭維,恐怕會笑死一堆真正的「元老」.....
馬力值(Hp) = 扭力值(kgw.m) * rpm值 / 726.6
因此,馬力值並非直接測得的,而是根據「扭力 - 轉速曲線」,再經上式運算,繪出「馬力 - 轉速曲線」
================================
若是這樣
馬力 曲線
豈不是與
扭力曲線
成等比級距的平行線??
因此,馬力值並非直接測得的,而是根據「扭力 - 轉速曲線」,再經上式運算,繪出「馬力 - 轉速曲線」
================================
若是這樣
馬力 曲線
豈不是與
扭力曲線
成等比級距的平行線??
不會是平行線啦...........
不同轉速區間, 便乘以轉速, 怎會是「平行線」?
大哥, 年紀大乎?
不同轉速區間, 便乘以轉速, 怎會是「平行線」?
大哥, 年紀大乎?
好辛苦哦~剛放學回家
轉速太高,扭力就會減少~應該不是正比例?
轉速太高,扭力就會減少~應該不是正比例?
原諒我吧.......
因為小弟我不知何為「成等比級距的平行線」...........
因為小弟我不知何為「成等比級距的平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