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後方萬向接頭增加兩向自由度後即可
並不會有所阻礙
| |||
如果在公路上遇到了「減速用的緩衝起伏」,導致左右兩輪必須「一齊」上下動作時, 這個結構(那兩個轉軸樞紐)有辦法作動嗎? | |||
遇到了「減速用的緩衝起伏」時,你以為它會轉動幾度?
菜鳥跟老鳥的差別在於,菜鳥的腦子只能把物件當成完全剛性來思考。
老鳥的腦中物件是有彈性的,有些設計故意巧妙的去用材料的彈性來達成。
| ||||||||||||
遇到了「減速用的緩衝起伏」時,你以為它會轉動幾度? 菜鳥跟老鳥的差別在於,菜鳥的腦子只能把物件當成完全剛性來思考。 老鳥的腦中物件是有彈性的,有些設計故意巧妙的去用材料的彈性來達成。 | ||||||||||||
果然 ........... 😌
報告樓上的「老鳥」大大,「菜鳥」小弟我的認知如下:
在傳統的「全拖曳臂扭力樑」(Twist-beam rear suspension) 結構中,
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則扭力樑不會有明顯的形變;
只有在「一輪不動 & 另一輪上下動」或「兩輪一上一下」時,
扭力樑才會有 twist 形變。
但在那張疑似「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結構圖中:
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那根扭力樑則會產生 bending 形變!
而這就是小弟的疑惑所在:扭力樑不是應該只負責 twist 形變的嗎? 😵
| |||
報告樓上的「老鳥」大大,「菜鳥」小弟我的認知如下: 在傳統的「全拖曳臂扭力樑」(Twist-beam rear suspension) 結構中, 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則扭力樑不會有明顯的形變; 只有在「一輪不動 & 另一輪上下動」或「兩輪一上一下」時, 扭力樑才會有 twist 形變。 但在那張疑似「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結構圖中: 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那根扭力樑則會產生 bending 形變! 而這就是小弟的疑惑所在:扭力樑不是應該只負責 twist 形變的嗎? | |||
它應該算是一般的拖曳臂+扭力樑,不過會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
AUTO-ZONE有做解釋可以去看看喔!!😇😇
| |||
它應該算是一般的拖曳臂+扭力樑,不過會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 AUTO-ZONE有做解釋可以去看看喔!!😇😇 | |||
感謝大大的影片分享!好評 +1 😍
不過,小弟的疑惑仍然未解 ..... 😇
| |||
但在那張疑似「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結構圖中: 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那根扭力樑則會產生 bending 形變! 而這就是小弟的疑惑所在:扭力樑不是應該只負責 twist 形變的嗎? 😵 | |||
同時上下時,扭力樑是用來推、拉鐵套滑動的(就是圖中左右平移的箭頭)....
於
2013/12/14 01:51:13
發文
相對本田的雙A臂而言.支點在輪前的設計都會稱為拖曳.那為何會有全拖曳跟扭力樑.重點就是橫向那根支軸.
最簡單可以看到的是有一種後驅設計.也就是有一個攬啪然後左右有延伸出去的.稱為後擔.這個後擔本身就擔任後二輪一個平衡的支撐.本身夠堅固卻過時了.但現在可以看到這種設計幾乎是貨車.貨車本身車道本身也堅固.所以設計減震簧片就夠了.
但是轎車呢?
底盤不是輪子加避震器而已.輪胎的回饋以及車身剛性都有牽連.
歐系車車身本身夠堅固.所以那根橫樑是全圓形.只需要負擔抗曲性(說白話就是彎折)即可.避震器阻尼係數也可以高.那以TOYOTA舉例.ALTIS是開放式(c型)設計.本身除了抗曲.還需要負起抗撓性(說白話就是扭轉).這類設計通常需要外加平衡桿來補強.因為這車本身車身剛性不足.運用這種設計還需要搭配軟調的避震器.這是因為避震器吃力的底線高.勢必先得讓扭力拖曳臂以及車身先去承受外力.很容易的車身連接避震器位置.稱為避震塔.會龜裂.
之前提到有一個攬啪然後左右有延伸出去這種設計是老舊的.道理在現在纜啪規攬啪.傳動的軸不再是設計成一體.那後結構是必要設計成類是麥花臣那種原理.但不像麥花臣那麼簡單.這是稱為多連桿設計.
這是傳統的「全拖曳臂附扭力樑」(Twist-beam rear suspension):
在上圖的結構中,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
則那個藍色的 ㄇ 字形「仍在同一平面上」,i.e. 扭力樑不會有明顯的形變;
而只有在「一輪不動 & 另一輪上下動」或「兩輪一上一下」時,
扭力樑才會有 twist 形變。
但是,
反觀另外那張疑似「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結構圖:
在上圖的結構中,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
那根扭力樑則「不會在同一平面上」,i.e. 扭力樑會產生 bending 形變!
而這就是小弟的疑惑所在:扭力樑不是應該只負責 twist 形變的嗎?
況且,這樣設計 (讓扭力樑產生 bending 形變) 到底有什麼好處? 😵
於
2013/12/16 16:29:30
發文
於
2013/12/16 16:29:30
發文IP 82.242.*.*
於
2013/12/16 16:32:09
發文IP 189.219.*.*
於
2013/12/16 16:33:21
發文IP 82.242.*.*
於
2013/12/16 16:35:28
發文IP 187.124.*.*
於
2013/12/16 16:47:36
發文IP 187.124.*.*
| |||
(補充說明) 這是傳統的「全拖曳臂附扭力樑」(Twist-beam rear suspension): 在上圖的結構中,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 則那個藍色的 ㄇ 字形「仍在同一平面上」,i.e. 扭力樑不會有明顯的形變; 而只有在「一輪不動 & 另一輪上下動」或「兩輪一上一下」時, 扭力樑才會有 twist 形變。 但是, 反觀另外那張疑似「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結構圖: 在上圖的結構中,如果左右兩輪「一齊」上下動作, 那根扭力樑則「不會在同一平面上」,i.e. 扭力樑會產生 bending 形變! 而這就是小弟的疑惑所在:扭力樑不是應該只負責 twist 形變的嗎? 況且,這樣設計 (讓扭力樑產生 bending 形變) 到底有什麼好處? 😵 | |||
全拖曳臂跟半拖曳臂差別在於轉軸與車身的夾度
你這張全拖曳臂的後面英文不對,正確就叫做trailing arm 而已
TWIST 或是torsion都是指扭力樑結構
208我沒看過實車,所以不知道是哪種,寫網路文章的亂掰也很常見,不用太相信
206是拖曳臂搭配扭力桿,如你貼的第一張圖,然後搭配兩根扭力桿產生扭拒代替彈簧,中央橫樑是單純軸功能,不提供扭拒
207是扭力樑,就一般最常見的那種,如你貼第二張圖,中央扭力樑提供扭拒以及左右側橫向力
兩種完全不同類型
總是有人要混為一談,樓上就一個,硬要扯在一起比,還瞎掰C型,圓管出來....
於
2013/12/16 19:25:35
發文
於
2013/12/16 19:25:35
發文IP 242.33.*.*
於
2013/12/16 23:22:34
發文IP 242.33.*.*
| ||||||||||||
全拖曳臂跟半拖曳臂差別在於轉軸與車身的夾度 你這張全拖曳臂的後面英文不對,正確就叫做trailing arm 而已 TWIST 或是torsion都是指扭力樑結構 208我沒看過實車,所以不知道是哪種,寫網路文章的亂掰也很常見,不用太相信 206是拖曳臂搭配扭力桿,如你貼的第一張圖,然後搭配兩根扭力桿產生扭拒代替彈簧,中央橫樑是單純軸功能,不提供扭拒 207是扭力樑,就一般最常見的那種,如你貼第二張圖,中央扭力樑提供扭拒以及左右側橫向力 兩種完全不同類型 總是有人要混為一談,樓上就一個,硬要扯在一起比,還瞎掰C型,圓管出來.... | ||||||||||||
扭力樑拖曳臂設計很常見.因為構造簡單節點較少.因此車輪上下運動時的阻力較小.易獲得較優異之乘適性的表現.且輪胎隨時能保持與路面垂直.獲得最佳抓地力.可是路有不平的時候.當二邊車輪產生高低落差時.就要靠避震器以及車身剛性去調節.
給你看看什麼是圓管型
這種拖曳臂本身不用帶著扭轉功能.通常車體堅硬的車會採用.我之前的SEAT巴塞隆納就是這種設計.
底下是ALTIS的.橫切面是C型
為何要這樣設計?因為車身剛性不足.所以需要設計成這樣子.他可以容許二輪部份的落差.也就是帶有扭轉的功能.又怕他扭到變形.所以中間有一跟拉桿來增加抗扭曲能力.外面很多人在改這支.
ALTIS為何會說是船.這種設計的後懸.搭配長行程避震器.加上剛性不足的車身.
要他下雨不飄移也難 !
果不其然😌
有人說altis的後懸是偷工減料
又有人說是因為剛性不足才必須要這樣設計
其實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那個mark
只要是牛頭,都是最爛的設計😀
倒是之前開altis下雨都沒有漂移感
雨中看過正在跑的altis無數輛
也沒看過任何一輛失控滑移
網路分享一些操控無敵的各種車款
雨中滑移撞爛的影片也頗常見
所以.....
小弟起這棟樓,純粹是想請教「懸吊幾何」問題的;
所以小弟拜託各位大大,請不要把樓蓋歪!謝謝! 😇 😇
於
2013/12/16 22:38:47
發文
於
2013/12/16 22:38:47
發文IP 242.33.*.*
於
2013/12/16 22:55:11
發文IP 242.33.*.*
| |||
看到標題就直覺一定會把altis拿出來鞭一下 果不其然😌 有人說altis的後懸是偷工減料 又有人說是因為剛性不足才必須要這樣設計 其實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那個mark 只要是牛頭,都是最爛的設計😀 倒是之前開altis下雨都沒有漂移感 雨中看過正在跑的altis無數輛 也沒看過任何一輛失控滑移 網路分享一些操控無敵的各種車款 雨中滑移撞爛的影片也頗常見 所以..... | |||
算了.不說了 !
於
2013/12/16 22:46:18
發文
於
2013/12/16 22:46:18
發文IP 242.33.*.*
於
2013/12/16 22:49:48
發文IP 242.33.*.*
| |||
小弟起這棟樓,純粹是想請教「懸吊幾何」問題的; 所以小弟拜託各位大大,請不要把樓蓋歪!謝謝! 😇 😇 | |||
不好意思 !
當然啦、T牌的H型U狀鋼管後拖曳臂在強度上是弱了許多,只是在大多數行車都沒有這方面問題時這類省錢又好用的東西絕對是不會消失不見的
至於ㄇ型或H型的O型鋼管後拖曳臂雖然強度上高上許多,只是在成本高些下相信要TOP 1 的車廠來採用,只能等問題多到被某國家封殺後才有可能改的
| ||||||||||||
不好意思 ! | ||||||||||||
大大的風度一流!小弟拜謝! 😍
也終於明白大大上回在別版說的是什麼事情了:
http://forum.u-car.com.tw/thread.asp?forumid=257141&page=8#post_160
😇
於
2013/12/16 23:50:50
發文
於
2013/12/16 23:50:50
發文IP 189.224.*.*
於
2013/12/16 23:50:59
發文IP 189.224.*.*
| |||
看到標題就直覺一定會把altis拿出來鞭一下 果不其然😌 有人說altis的後懸是偷工減料 又有人說是因為剛性不足才必須要這樣設計 其實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那個mark 只要是牛頭,都是最爛的設計😀 倒是之前開altis下雨都沒有漂移感 雨中看過正在跑的altis無數輛 也沒看過任何一輛失控滑移 網路分享一些操控無敵的各種車款 雨中滑移撞爛的影片也頗常見 所以..... | |||
日本~美國~中國~哪個跟台灣是一樣的後懸吊
於
2013/12/17 00:34:35
發文
| ||||||||||||||||||||||
大大的風度一流!小弟拜謝! 😍 也終於明白大大上回在別版說的是什麼事情了: http://forum.u-car.com.tw/thread.asp?forumid=257141&page=8#post_160 😇 | ||||||||||||||||||||||
唉..........
我在國三和美段以定速110跑外側.
那天風強.
在行駛時就一直覺的像有一隻手在托著車身.
可能是遇銜接縫上下起伏關係.
車子正在上浮時忽然一陣強風刮來.
居然將車子從外線吹到中線去.
還好當時中線沒有車子.
我嚇到只敢以80公里跑....................
本想尋求更換硬一點的避震器看是否能改善.
豈知我開修護場的學長介紹去的店家勸告我不要改.
鎖避震器最上面稱為避震塔的地方.
這車鈑金太薄會因為避震器改硬造成避震塔龜裂.
一陣子之後有可能會從這裡穿出.
我車老了也開始在壞這壞那.
可以花錢修的該花還是要花.
偏偏最重要的安全性花也沒用.
我能不換車嗎?
😌
| ||||||||||||||||||||||||||||||||
唉.......... 我在國三和美段以定速110跑外側. 那天風強. 在行駛時就一直覺的像有一隻手在托著車身. 可能是遇銜接縫上下起伏關係. 車子正在上浮時忽然一陣強風刮來. 居然將車子從外線吹到中線去. 還好當時中線沒有車子. 我嚇到只敢以80公里跑.................... 本想尋求更換硬一點的避震器看是否能改善. 豈知我開修護場的學長介紹去的店家勸告我不要改. 鎖避震器最上面稱為避震塔的地方. 這車鈑金太薄會因為避震器改硬造成避震塔龜裂. 一陣子之後有可能會從這裡穿出. 我車老了也開始在壞這壞那. 可以花錢修的該花還是要花. 偏偏最重要的安全性花也沒用. 我能不換車嗎? 😌 | ||||||||||||||||||||||||||||||||
大大當時開的車是 Altis 嗎?
另外要報告大大的是,小弟對懸吊的認知與您稍有不同,如下: 😊
想克服轉彎時的車身左右側傾 --> 彈簧/避震 要硬
想克服直行時的車身上下起伏 --> 彈簧/避震 要軟
不幸的是,以上兩者剛好互相矛盾;
而這正是 懸吊設計/底盤調校 的難處與深度所在 ... 🙂
U-Car 的那篇文章說:Peugeot 208 採用「半拖曳臂附扭力樑的後懸吊結構」 ....
而以小弟的認知,
傳統的「半拖曳臂 (semi-trailing arm suspension)」是屬於「獨立式懸吊」,結構如下:
至於那個「非獨立式」的「半拖曳臂附扭力樑」,到底長什麼樣子?
小弟在網路上搜尋到一張圖片:
可是這張圖片讓我頗為困惑:
如果在公路上遇到了「減速用的緩衝起伏」,導致左右兩輪必須「一齊」上下動作時,
這個結構(那兩個轉軸樞紐)有辦法作動嗎?
有請 小魚兒大大、及各位底盤高手開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