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的「2035 E-Mobilit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經濟部技術處成立的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obility Taiwan Auto Research Consortium,簡稱 mTARC),也進行了展出。本次 mTARC 展出的重點,在於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的轉移成果,包含了六和機械、技嘉科技、明泰科技、輝創電子、英業達、開發工業、研華科技、台灣中油都有相關合作或者是技術承接。

首屆的「2035 E-Mobility Taiwan(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經濟部技術處成立的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Mobility Taiwan Auto Research Consortium,簡稱 mTARC),也進行了展出。

mTARC 表示,其根據國際產調機構(marklines)資料顯示,2020 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已超過 300 萬輛,年度成長率超過 46.3%,且若要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碳中和的目標,2030 年全球電動車總量預計將增加至 3.8 億輛,到 2050 年則是 17.8 億輛。

順應著上述成長趨勢,臺灣過去 5 年車用電子產業的產值,以每年 13%的幅度快速增長,2020 年已達新台幣 2,700 億元,如今在 ICT 大廠陸續投入下,預期發展將更為快速,推估 2025 產值可望達到 6,000 億元,車用電子產值可望迎來爆炸性成長。

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與多位貴賓參觀 mTARC 攤位的多項廠商合作之自駕車技術成果。

臺灣已具備硬體製造及 ICT 軟體/技術優勢,透過智慧化與系統整合,經濟部技術處委請智庫在 1 年內拜訪臺灣約 20 家車廠、零組件廠商及 ICT 廠商,了解廠商技術需求、驗證缺口,未來將透過科技專案協助產業技術升級,預估接下來 4 年將投入約 7 億,建置完備下世代車電的測試驗證能量。

mTARC 希望能協助產業切入國際供應鏈,如全速域全車種實車封閉式驗證場域、多合一動力驅控系統驗證能量、次世代數位座艙驗證設備等,提升產業於國際供應鏈位階。

mTARC 希望能協助產業切入國際供應鏈,如全速域全車種實車封閉式驗證場域、多合一動力驅控系統驗證能量、次世代數位座艙驗證設備等,提升產業於國際供應鏈位階。
廣  告

本次 mTARC 展區上,展出的技術成果有像是「雙影像車輛視覺模組、電控化懸吊、AI 車輛視覺感知系統、自駕車在地化安全驗證技術、智慧聯網自駕車運行技術實證及電動巴士模組」等等,其技術均已成功技轉給廠商的實績成果,包含了六和機械、技嘉科技、明泰科技、輝創電子、英業達、開發工業、研華科技、台灣中油。

圖為電動車載具核心組建與充換電系統,其以充電基礎建設配合電動車產業,透過電動車汰役電池轉作儲能以配合電動車充電之電能調度應用;以電池重組結合轉能系統架構,將型態/新舊不同電池結合運作,提升電能使用效益及電池稼動率。

mTARC 也提到,目前技轉出去的部分品項,也有使用於 Tesla、Toyota 等車廠的自駕輔助系統當中;而此回展出的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為協助六和機械開發的自駕小巴電動底盤其中一零組件,據 mTARC 表示,性能已超越國際 Tier1 大廠 BWI & Delphi,已達 Continental & Bosch 水準,可提供國際車廠具競爭力的價格與縮短顧客 50%開發時間,預期每年有 10%的銷售成長率。

圖為 ARTC 已技轉給六和機械的 ABS 煞車系統,其當初是配合自駕小巴所需而開發的 ABS,如今順利技轉成功,讓國內廠商要開發自駕車的時候,不必再向國外購買對應的 ABS,能有在地化品項打入自駕車供應鏈。

還有像是協助技嘉科技開發自駕控制器(IPC)已列入國際等級之產品,並銷售至美國與中東車廠及使用在路側設施,此外該產品跨領域整合 AI、5G、ADAS、EV 等技術,達到零接觸辨識身分、長者/小孩跌倒意外即時通報、AI 決策自駕等功能。

圖為技嘉科技系列車載硬體平台,支援 Intel Xeon E 或第 9 代 Core CPU,可搭配 Nvidia GPU 與 Movidius VPU 高校多核 AI 加速模組,大幅提升演算效能,提供自駕感測應用所需的演算能力,此外該套自動駕駛控制主機還可連接各式感測裝置,即時收集與傳輸數據。

而在工研院機械所開發的「自駕車在地化安全驗證技術」亦為此活動另一亮點,此技術為了讓自駕車適應國內的交通特色與駕駛行為,並且驗證其複雜的自駕功能而開發,目前已建立 1,200 多種臺灣駕駛行為題庫,讓國外車廠較不熟悉臺灣機慢車擁擠交通的情況下,也能透過豐富、多樣的道路駕駛訓練題目來適應臺灣人的在地駕駛習慣。

由工研院機械所開發的虛擲整合的模擬交通情境測試儀器,其特點在於導入在地化的高精度圖資,並整合低成本開源軟體,提供臺灣自駕車的安全性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