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guo

2017/10/26

註冊日期

16

累計好評

1,774

發文總數

1774

很明顯是自己打自己的臉,油電混合車機械結構比BEV純電動車複雜數倍,機電整合電控也明顯複雜,頭殼壞了才會繼續發展油電混合車,加上所有油電混合車機械結構所有相關專利都被Toyota掌控住,滿腦子想賺專利授權金,別人又不是笨蛋,乾脆跳過這個過渡性產品,朝BEV純電動車發展,省時又省力,油電混合車這種結合傳統內燃機及電動車缺點於一身的白癡產品就留給Toyota自己玩。這種中古二手車也絕對不能買,後續的保養維護費用會高到嚇死你。

2017/12/20 09:31:26

發文IP 111.249.*.*

這種車稅金高保養維修又貴中古車後市又很爛,有人想要就要偷笑了,只能賤價賣。

這種車稅金高保養維修又貴中古車後市又很爛,最重要的是中古車商敢接的很少,有人想要就要偷笑了,只能賤價賣。

hybrid的車敢收的人不多,無市場行情可參考,最保險的做法是拿到拍賣場(行將),花點拍賣手續費,可以不用被車商當盤仔殺,價格不滿意可以不要賣,或是拍出價格後,再上網加價自售,這樣可以將損失降至最低。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油電混合車這種結合傳統內燃機及電動車缺點於一身的白癡產品就留給Toyota自己玩。這種中古二手車也絕對不能買,後續的保養維護費用會高到嚇死你。

 

難道沒有傳統內燃機與電動車的優點?

 

本人才疏學淺,實在找不出油電混合車有什麼優點可以存活於市場。

那幾個實(時)價登錄網站的價格已經被玩爛了

金融業,投資理財業,電子業,台積電,就有這個行情。
但在信義區金融投顧最有可能。

這種配備完全不符合台灣駕駛人用車開車習慣,在台灣開車一定要緊咬前車的屁股,且距離不可以超過一個車身,這樣前面才不會被插隊,台灣的駕駛人要是前面被插隊,一定會抓狂的,不相信?你看看高速公路上的車流就知道,10台車至少有8台行車安全間距都不足。所以這種專門設計來被插隊的配備,對台灣的駕駛人來說是垃圾配備。再好的配備遇到台灣駕駛者,都會被關掉,最後有跟沒有這配備都一樣。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金融業,投資理財業,電子業,台積電,就有這個行情。
但在信義區金融投顧最有可能。

 

以台灣現在的薪資水平,外商金融投顧可能才有新鮮人60K的水準吧。電子業台積電現在還有嗎?

 

台積電設備維護工程師還有,比這更高,待個幾年,年薪可達180萬,不過要進去不容易,要出來的也不少。

胡扯~沒車賣,經銷商沒收入,行政管銷及薪資費用怎麼來?業代沒車賣就沒錢賺,經銷商及業代要怎麼過生活?一點都不符合做生意應有的邏輯,我若是經銷商的老闆,早就翻臉了。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那幾個實(時)價登錄網站的價格已經被玩爛了

 

有哪些網站可以查價格啊?

 

這個你不知道嗎?用身分證號碼+車牌號碼,就能查到車子現有殘值

至於那些ABC的都是車商自行輸入,數字自已隨便填。

回應 jazzcat(你有freestyle嗎)所寫

 

本來就是,從獸力轉型到機械力花多久,從蒸氣變成內燃機花多久。然後現在短短十來年就想要讓路上的車通通換成電動,不用管電池回收、製造汙染、稀土開採、電力來源等問題。從政府到車廠,大家都把電動車看成是救星一樣,好像只要有了電動車,產業問題就會解決,空氣汙染就會改善。

已開發國家時常有的傲慢,覺得開發中國家落後,汙染,不思進取。但他們都忘記了,先進國家的便利生活,是建築在壓榨落後地方環境與勞力的成果。

所以我認同電動車沒那麼快普及,現在的未來規劃都只是宣傳話術

 

豐田將砸1.5兆投資車用電池!2025年全車款電動化

日經新聞、路透社等多家日本媒體報導,豐田汽車副社長寺師茂樹於18日舉行的事業說明會上宣布,計畫在2030年結束前砸下1.5兆日圓用於研發、生產使用於電動車(EV)等車款的車用電池。

寺師茂樹表示,豐田希望能成為電動式車款的市場領導者,計畫在2025年左右將僅搭載內燃機引擎的車款(純汽油車)數量降至零,2025年豐田於全球販售的車款將全數電動化,如EV、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V)、油電混合車(HV)、燃料電池車(FCV)等電動車款,且現有傳統車款也將推出電動版。

寺師茂樹指出,計畫在2020年代前半(2025年以前)於全球推出10款以上EV,計畫在2020年於中國市場開賣量產款EV,之後也將陸續搶進日本、印度、美國、歐洲等市場。

原來傳言是真的

前往討論:發現沒看過的別克

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很多人要賣車都怕吃虧上當,結果還是一樣,買也吃虧賣也吃虧,而這個虧基本都是3~5萬起跳。

胎壓真的是很重要,但隨意改裝輪胎才是造成車輛底盤磨損的主因。

全世界各大車廠都往電動車發展,未來歐美日在2035年前都將停止生產燃油引擎車,所以裕隆那智傑將會賺翻了,因為全球只剩下他有燃油引擎車,所謂的危機就是轉機,台灣沒電,那智傑因禍得福,燃油引擎車萬歲。

中國一年的汽車銷售量超過2千萬輛,台灣一年頂多40萬輛上下,中國賣一年,台灣賣50年,技術進步來說台灣汽車產業發展50年,還不如中國發展10年,中國很明確的表態要放棄燃油引擎車輛的發展,未來電動車將是中國市場的主流,台灣是否能打入電動車產業鏈,技術是否能強過中國是關鍵,燃油引擎車輛輸了50年,電動車再輸了,台灣在汽車產業就真正的輸了一敗塗地,萬劫不復。

中國一年的汽車銷售量超過2千萬輛,台灣一年頂多40萬輛上下,中國賣一年,台灣賣50年,技術進步來說台灣汽車產業發展50年,還不如中國發展10年,中國很明確的表態要放棄燃油引擎車輛的發展,未來電動車將是中國市場的主流,台灣是否能打入電動車產業鏈,技術是否能強過中國是關鍵,燃油引擎車輛輸了50年,電動車再輸了,台灣在汽車產業就真正的輸了一敗塗地,萬劫不復。

中國一年的汽車銷售量超過2千萬輛,台灣一年頂多40萬輛上下,中國賣一年,台灣賣50年,技術進步來說台灣汽車產業發展50年,還不如中國發展10年,中國很明確的表態要放棄燃油引擎車輛的發展,未來電動車將是中國市場的主流,台灣是否能打入電動車產業鏈,技術是否能強過中國是關鍵,燃油引擎車輛輸了50年,電動車再輸了,台灣在汽車產業就真正的輸了一敗塗地,萬劫不復。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很多人要賣車都怕吃虧上當,結果還是一樣,買也吃虧賣也吃虧,而這個虧基本都是3~5萬起跳。

 

買車怕買貴,賣車怕賣便宜,人之常情啦😄

 

所以買賣中古車真的很好賺,SUM,SAVE,HOT才會介入,全台少說中古車商至少有2100家,大家賺到肥嘟嘟,而這些肥料都是中古車買賣車主貢獻的。

會掛這種車牌都是準備大量進口的準備程序之一,而這些車可能將由中國生產及經過第三地進口,這種模式一建立,過幾年台灣的進口車將會都是made in china
,台灣只剩下唯一國產車的是那智傑。不要說不可能現在就已經在走程序了,你不知道,不代表別人不知道。

前往討論:發現沒看過的別克

回應 flycall(flycode)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中國一年的汽車銷售量超過2千萬輛,台灣一年頂多40萬輛上下,中國賣一年,台灣賣50年,技術進步來說台灣汽車產業發展50年,還不如中國發展10年,中國很明確的表態要放棄燃油引擎車輛的發展,未來電動車將是中國市場的主流,台灣是否能打入電動車產業鏈,技術是否能強過中國是關鍵,燃油引擎車輛輸了50年,電動車再輸了,台灣在汽車產業就真正的輸了一敗塗地,萬劫不復。

 

電動車的電機/電子技術/發電廠電力都不是問題,有問題的只有電池成本。

特斯拉電動車賣220萬,電池成本就佔了100萬或以上,
而電動車電池也和手機單顆cell鋰電一樣,遲早會衰退! 是買車?還是買電池? 

250萬的特斯拉電動車,開5-8年後變成中古特斯拉電動車,換掉衰退的電池要花90萬,
想為了5-8年舊電動車花90萬換新電池? 還是想花90萬買一台新的汽油車?

 

全世界各大車廠都往電動車發展,未來歐美日在2035年前都將停止生產燃油引擎車,所以裕隆那智傑將會賺翻了,因為全球只剩下他有燃油引擎車,所謂的危機就是轉機,台灣沒電,那智傑因禍得福,燃油引擎車萬歲。

所以結論是~幹話囉?

轉子引擎已經發展數十年了,為何發展不起來?因為壞了不能修?誰會買一個壞了不能修的引擎,能修?全世界有幾個人會修?

好好笑

前往討論:apple也出汽車了??

ACC系統在台灣駕駛人的眼中,是中看不重用多餘的。
這種配備完全不符合台灣駕駛人用車開車習慣,在台灣開車一定要緊咬前車的屁股,且距離不可以超過一個車身,這樣前面才不會被插隊,台灣的駕駛人要是前面被插隊,一定會抓狂的,不相信?你看看高速公路上的車流就知道,10台車至少有8台行車安全間距都不足。所以這種專門設計來被插隊的配備,對台灣的駕駛人來說是垃圾配備。再好的配備遇到台灣駕駛者,都會被關掉,最後有跟沒有這配備都一樣。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mikeyo(535i touring)所寫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福特汽車董事長:中國將引領電動汽車的未來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71206/ford-china-electric-cars/zh-hant/

TOYOTA在電動車市場早就GG了,BMWi3&i8已經賣出30萬輛了。

 

中國市場在電動車領先地位跟國家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再加上掌握了關鍵資源,的確有可能。

但BMW i系列絕對沒有突破30萬輛,i系列從2014年推出,成績的確愈來愈好。銷售主力是i3,2014年16000輛,2015年24000輛,2016年受到Tesla影響,成長速度放緩,2017年7月創造史上最佳 銷售成績,單月2600輛。

就算這幾年通通都用史上最佳成績去算,這4年也不過12萬輛。何況前兩年加起來也不過4萬輛,怎麼可能突破30萬,你被人家的唬爛騙了。

再說一個,目前世界紀錄上,銷售量最高的純電動車是Leaf,到今年9月總銷售量是28萬輛。這輛車還是2011年就開始賣了喔...i3+i8要30萬輛,過幾年後再說吧。

 

 

有人的簽名檔是

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

呵呵

 

對於她說的,有什麼意見嗎?還是有那裡不合理的?

 

那i系列沒有破30萬輛,你有什麼意見嗎

 

那是BMW對媒體發佈的訊息,人家BMW說了算,我能有什麼意見?

回應 gogofish(夠夠魚)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會掛這種車牌都是準備大量進口的準備程序之一,而這些車可能將由中國生產及經過第三地進口,這種模式一建立,過幾年台灣的進口車將會都是made in china
,台灣只剩下唯一國產車的是那智傑。不要說不可能現在就已經在走程序了,你不知道,不代表別人不知道。

 

你該不會不知道台灣禁止中國整車進口吧??

你說的現在根本不可能發生

 

台灣禁止中國整車進口,是指中國自有品牌,BMW有中國廠生產的你該不會不知道吧?VOLVO也被中國買走了,這些進口車算不算是made in china?

前往討論:發現沒看過的別克

回應 ccl5423(CCL)所寫

 

裕隆仍然擁有GM的代理權,當初的十幾個全省展示間店面都還在,只是沒賣新車而已。
要導入GM新車,就要仔細想好,不要又亂做。
建議就做接單導入即可,專門賣有美國味道的特別式樣車,不要做量販車(反正比不過日本車),這樣比較有吸引力。

 

胡扯~合約你有看過嗎?全省展示間店面都還在?在哪?

前往討論:發現沒看過的別克

自古以來,無奸不成商。

為何會來這裡問殘值?因為怕賣車時被車行給矇了,簡單的說就是怕價格賣低了。

賣車沒有甚麼訣竅,便宜就對了。

汽車配置12V電瓶,於引擎起動時,其電瓶起動電壓應高於9.6V時表示電瓶良好。

開車有沒有把腦袋帶出來才是重點。

現在的新車不都是有剎車優先裝置嗎? 【煞車優先系統(Brake override system, BOS)是一種預防汽車發生暴衝的電子煞車裝置。當汽車發生不正常加速,且煞車踏板被踩下時,或是油門和煞車踏板同時被踩下,甚至是動力系統發生故障,電腦系統會啟動煞車優先系統,快速降低動力油門反應,縮短剎車距離,提高煞車效率。煞車優先系統可感應裝設於油門和煞車踏板上的感應器,電腦透過感應器上傳來的訊息作出決定,反應到相關裝置,調節氣門位置,或減少輸送到引擎的汽油量,依不同汽車製造商的設計有所不同。】 所以T牌車沒有這套系統嗎?還是把油門當剎車?就由各位用腦袋來判斷了。

中國自有品牌的車輛已經有整車進口到台灣了,難道你們還不知道嗎?

前往討論:發現沒看過的別克

這種車市場上少有人買賣,價格最容易被矇了。

"成交價"約200-205萬左右,不是收購價喔,收購價應該在150左右
這種車一年至少折舊30萬,市場上幾乎沒有交易量,收購後如果一年賣不掉就要虧掉30萬,這是風險問題,如果現在有買主願意用200-205萬買,大家190萬搶著收,問題是買主在哪裡?搞不好找買主花的廣告及費用高過30萬,車商不是慈善事業,就算是慈善事業,也要有基本開銷。

回應 airstage(氣噗噗)所寫

 

有錢、有閒、有資源,當然可以爽開電動車
這樣還看不出來台灣為什麼沒有發展電動車的本錢了嗎XD
沒錢、沒閒、沒資源....

 

水庫不能蓋,核能、燃煤發電廠不能蓋,風力發電太吵,台灣只要環保不要科技,真的是這樣嗎?你叫環保團體過一個月沒電沒車的生活看看。台灣是民粹治國。

回應 paohrj(彗星撞地球)所寫

 

垃圾當燃料真的很環保,但是會演變成大家搶垃圾大作戰,你知道嗎?台灣很多垃圾焚化爐沒垃圾可燒嗎?

 

燒垃圾會不會產生熱源?就算是87也知道會產生熱源,有熱源就能發電,熱源是可以產生利益的,端看執政團隊有沒有腦而已。

回應 agg2523(agg)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成交價"約200-205萬左右,不是收購價喔,收購價應該在150左右
這種車一年至少折舊30萬,市場上幾乎沒有交易量,收購後如果一年賣不掉就要虧掉30萬,這是風險問題,如果現在有買主願意用200-205萬買,大家190萬搶著收,問題是買主在哪裡?搞不好找買主花的廣告及費用高過30萬,車商不是慈善事業,就算是慈善事業,也要有基本開銷。

 

那麼慘,車商只收150阿??

那..........還是留著再開2年好了!

 

再開3年等價格剩100萬左右才是下一手接收的甜蜜價格。那時候就好賣了。

維修難,保養難,注定要GG的。

沒看過現場現車無法評論

在台灣組裝就是國產車?台灣有自己的國產車嗎?除了不爭氣的那牌外,其他都只是國外品牌母廠在台灣的組裝廠。

物理特性無法突破,也就是說無法改變物理特性,物理特性就是那死樣子,無法二全齊美。

剎車有改過?動力系統?有改裝過價格會更低

回應 azxcxza123(精打細算)所寫

 

但少了像其他國家政府對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面對日趨嚴苛的經營困境,實無反擊之力。

意思是什麼??意思是政府要稅賦減免啦!!或者給多一點投資金啦!! 甚至是要提高關稅增加進口車入門障礙!! 臺灣有電動車發展實力!!問題是車廠自己不爭氣!! 還有本身供應鏈也不爭氣不研發相關零主件!!只會去靠腰政府~~ 倒一倒算了... 人家特斯拉沒有台灣不行!! 試問~~原本台灣車廠是在靠腰什麼??

 

這~~~~不就跟只有領22K的大學生在抱怨一樣?自己沒本事,怪政府基本工資太低,有本事進台積電絕對不會只有22K😀

 

回應 drinkerlin(BB)所寫

 

這個月初又換胎了,跑了六萬還沒磨到安全線,但每天要跑100公里,為了安全還是換了。 結果,這次換的,又是2017年,最新的是38週。😌

 

九月出廠,到現在已經三個月,夠了。人家新車都是裝新胎,沒有時間差。

每個賣車的人,都怕被矇了。

回應 jazzcat(你有freestyle嗎)所寫

 

電動車不會衝擊供應鏈,只會衝擊國產車
反而是電動車時代,台灣有更多機會,光是電池恐怕就出不完
關鍵電子零組件台灣也有廠商有能力接單製作
到是只會組裝的國產車嘛...

 

組裝廠?擔心這點倒是多餘的,這些組裝廠可以繼續接單替母廠代工組裝,或著是替同業代工組裝(中國車),台灣是以組裝代工起家的,除非組裝生產線自動化改用機械人,產業才會有所衝擊(組裝工人會失業)。

買不起那一台

就這一台,這樣夠專業嗎?還有重置價格什麼意思?知道嗎?

可能只能打平了

回應 wind2222tw(wind)所寫

 

camry3.5高速公路 定速100公里 很容易超過16公里/公升

 

這不是基本的嗎?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回應 flycall(flycode)所寫

 

Luxgen 還真保密到家...

U5出來後, U5算便宜貨都配12"直立螢幕,Luxgen較貴的車型卻只9",已影響到自家的銷量,

這段期間沒12"直立螢幕的車型銷量大幅減少,還在猜12"直立螢幕會上哪一台?
結果是賣不怎麼樣的S3先上,似乎事先都沒什麼風聲。

U6傳出大改版前,本以為U6會跟大陸一樣改為1.6T,
想不到台灣版U6卻改為1.8T雙渦流,稅金照樣1.8,引擎動力大幅提升到相當於M7的2.2T,
大陸的U6 1.6T和台灣版1.8T雙渦流,已不是同一檔次了!

接下來全車系應該慢慢都會上12吋螢幕了吧

 

12吋螢幕的壽命有十年嗎?汽車所有的零件使用壽命基本上都需要有10年以上,不像手機3年就已經夠偷笑了。

還有臉出來講543?

超級冷門車

差5萬?台灣人自己要錢不要命,怪誰?

台灣的產業都外移了,勞工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留在台灣的產業,台灣勞工又因為不願意做而大量引進外勞,台灣的就業市場好奇怪。

Camry聽說要改進口的,國內不組裝了。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台灣的產業都外移了,勞工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留在台灣的產業,台灣勞工又因為不願意做而大量引進外勞,台灣的就業市場好奇怪。

 

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分得少

奇怪的不是就業市場,勞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光是產業外移,而是勞資之間權力的失衡。為什麼實質薪資倒退10幾年,可是整體經濟並沒有相對倒退10幾年?中間的差距都在老闆那邊,而不是勞工。

不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而是臺灣老闆不願意給,只想著要用少少的錢給外勞做。然後買通媒體說年輕勞工通通都是慣草莓,將這些願意爭取權益的人通通打成廢物。

要保護本國勞工,先搞定這點吧...台灣勞工很優秀,卻領不到相對優秀的新資。能出國的人,有多少還願意留著,出走的人口年年增加,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多給點錢再來講吧

 

照這種邏輯當勞工那麼吃虧,那為何不自己創業當老闆?既然勞工很優秀,來當老闆會很難嗎?自己當老闆然後給勞工分得多,問題不就解決了?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民意代表和政府沒有立法規定車出廠就要七氣囊esp就是關鍵!

 

利益團體無利可圖,誰會關心?再者,這些立法的民意代表有哪一個對車輛具備足夠專業?

依此案例,車子不會自己暴衝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裕隆集團兩代到現在千億的身價都是全民的納稅錢和血和錢把它養大的,請問做出了甚麼項樣的關鍵汽車組件了?還在那邊怪政府?

 

所以不買他的車就好了,就讓他倒了算了,有啥好幹譙的?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台灣的產業都外移了,勞工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留在台灣的產業,台灣勞工又因為不願意做而大量引進外勞,台灣的就業市場好奇怪。

 

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分得少

奇怪的不是就業市場,勞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光是產業外移,而是勞資之間權力的失衡。為什麼實質薪資倒退10幾年,可是整體經濟並沒有相對倒退10幾年?中間的差距都在老闆那邊,而不是勞工。

不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而是臺灣老闆不願意給,只想著要用少少的錢給外勞做。然後買通媒體說年輕勞工通通都是慣草莓,將這些願意爭取權益的人通通打成廢物。

要保護本國勞工,先搞定這點吧...台灣勞工很優秀,卻領不到相對優秀的新資。能出國的人,有多少還願意留著,出走的人口年年增加,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多給點錢再來講吧

 

照這種邏輯當勞工那麼吃虧,那為何不自己創業當老闆?既然勞工很優秀,來當老闆會很難嗎?自己當老闆然後給勞工分得多,問題不就解決了?

 

邏輯0分,大家通通都去當老闆,誰來當勞工?提升勞動環境用這種爛理由搪塞,就是慣老闆的手法之一。優秀的勞工就是優秀老闆?這個說法給你87分。

我承認老闆有老闆的難處,但勞工也有勞工的辛苦,這都不構成能夠合理化資本集中在資方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理由。重新想一個吧,這次要動腦

 

嫌薪水低?那換工作就好了,現在又不像以前,現在退休金是跟著自己跑,待遇不好,簡單一句話,老子不幹了,要另謀高就,勞工就是這麼屌,就看你有沒有這本事把老闆開除。若你在A公司22K,B公司給你45K,你走不走?簡單的說,若你的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你如何要求高薪?有些公司抱怨找不到人,我認為這是老闆的問題,因為你給太少了,就這麼簡單。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裕隆集團兩代到現在千億的身價都是全民的納稅錢和血和錢把它養大的,請問做出了甚麼項樣的關鍵汽車組件了?還在那邊怪政府?

 

所以不買他的車就好了,就讓他倒了算了,有啥好幹譙的?

 

 

如果我不買裕隆的車就可以讓裕隆倒了嗎?有這麼容易台灣也不會一堆人再幹醮裕隆了!這邊批評裕隆的一堆,你要一個一個叫他們住嘴嗎?不喜歡看就往別樓去幹醮吧!

 

幹醮裕隆能讓你得到什麼?

用什麼法條起訴是檢方的權力,不同的法條就會有不同刑責的結果,內行的都知道這是有空間可以操作的。

實車狀況好不好,現在有很多第三方認證的公司,請這些公司開證明,證明車況好就可以多賣好幾萬,免得價格被矇了。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台灣的產業都外移了,勞工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留在台灣的產業,台灣勞工又因為不願意做而大量引進外勞,台灣的就業市場好奇怪。

 

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分得少

奇怪的不是就業市場,勞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光是產業外移,而是勞資之間權力的失衡。為什麼實質薪資倒退10幾年,可是整體經濟並沒有相對倒退10幾年?中間的差距都在老闆那邊,而不是勞工。

不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而是臺灣老闆不願意給,只想著要用少少的錢給外勞做。然後買通媒體說年輕勞工通通都是慣草莓,將這些願意爭取權益的人通通打成廢物。

要保護本國勞工,先搞定這點吧...台灣勞工很優秀,卻領不到相對優秀的新資。能出國的人,有多少還願意留著,出走的人口年年增加,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多給點錢再來講吧

 

照這種邏輯當勞工那麼吃虧,那為何不自己創業當老闆?既然勞工很優秀,來當老闆會很難嗎?自己當老闆然後給勞工分得多,問題不就解決了?

 

邏輯0分,大家通通都去當老闆,誰來當勞工?提升勞動環境用這種爛理由搪塞,就是慣老闆的手法之一。優秀的勞工就是優秀老闆?這個說法給你87分。

我承認老闆有老闆的難處,但勞工也有勞工的辛苦,這都不構成能夠合理化資本集中在資方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理由。重新想一個吧,這次要動腦

 

嫌薪水低?那換工作就好了,現在又不像以前,現在退休金是跟著自己跑,待遇不好,簡單一句話,老子不幹了,要另謀高就,勞工就是這麼屌,就看你有沒有這本事把老闆開除。若你在A公司22K,B公司給你45K,你走不走?簡單的說,若你的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你如何要求高薪?有些公司抱怨找不到人,我認為這是老闆的問題,因為你給太少了,就這麼簡單。

 

又一個不懂勞基法的,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換工作,不斷追高新水。這樣的人不管在何種勞基法規範下,其實影響都不大。

問題是這個社會多著是能力一般的平凡人,這些人或許沒有能力不斷突破,只能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崗位上,有家庭要養,有父母、有小孩要照顧。他們沒辦法說換就換,因為很可能無法順利找到下一份工作,所以無論老闆要怎麼剝削,也只能逆來順受。

勞基法就是要設定下限,保護這些辛苦的普通人。

你再想想,"嫌薪水低,那就換工作",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過高傲?

 

最低基本工資(立足點平等)照顧弱勢團體,立意良善,但這是政府及慈善事業要做的事,而非營利事業公司該做的事,這社會是殘酷現實的,老百姓及商人是會上行下效的。

回應 ccl5423(CCL)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台灣的產業都外移了,勞工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留在台灣的產業,台灣勞工又因為不願意做而大量引進外勞,台灣的就業市場好奇怪。

 

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分得少

奇怪的不是就業市場,勞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光是產業外移,而是勞資之間權力的失衡。為什麼實質薪資倒退10幾年,可是整體經濟並沒有相對倒退10幾年?中間的差距都在老闆那邊,而不是勞工。

不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而是臺灣老闆不願意給,只想著要用少少的錢給外勞做。然後買通媒體說年輕勞工通通都是慣草莓,將這些願意爭取權益的人通通打成廢物。

要保護本國勞工,先搞定這點吧...台灣勞工很優秀,卻領不到相對優秀的新資。能出國的人,有多少還願意留著,出走的人口年年增加,是台灣勞工不願意做?多給點錢再來講吧

 

照這種邏輯當勞工那麼吃虧,那為何不自己創業當老闆?既然勞工很優秀,來當老闆會很難嗎?自己當老闆然後給勞工分得多,問題不就解決了?

 

邏輯0分,大家通通都去當老闆,誰來當勞工?提升勞動環境用這種爛理由搪塞,就是慣老闆的手法之一。優秀的勞工就是優秀老闆?這個說法給你87分。

我承認老闆有老闆的難處,但勞工也有勞工的辛苦,這都不構成能夠合理化資本集中在資方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理由。重新想一個吧,這次要動腦

 

嫌薪水低?那換工作就好了,現在又不像以前,現在退休金是跟著自己跑,待遇不好,簡單一句話,老子不幹了,要另謀高就,勞工就是這麼屌,就看你有沒有這本事把老闆開除。若你在A公司22K,B公司給你45K,你走不走?簡單的說,若你的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你如何要求高薪?有些公司抱怨找不到人,我認為這是老闆的問題,因為你給太少了,就這麼簡單。

 

又一個不懂勞基法的,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換工作,不斷追高新水。這樣的人不管在何種勞基法規範下,其實影響都不大。

問題是這個社會多著是能力一般的平凡人,這些人或許沒有能力不斷突破,只能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崗位上,有家庭要養,有父母、有小孩要照顧。他們沒辦法說換就換,因為很可能無法順利找到下一份工作,所以無論老闆要怎麼剝削,也只能逆來順受。

勞基法就是要設定下限,保護這些辛苦的普通人。

你再想想,"嫌薪水低,那就換工作",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過高傲?

 

最低基本工資(立足點平等)照顧弱勢團體,立意良善,但這是政府及慈善事業要做的事,而非營利事業公司該做的事,這社會是殘酷現實的,老百姓及商人是會上行下效的。

 

真的要把『社會福利』跟『私人營利』分清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弄混了就會變得四不像,跟全民健保到底是『保險』還是『社會福利』、中華民國政府到底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一樣混亂。

基本工資強制規範之後,配套措施如果沒有做好,一樣會沒效果。如果基本工資調升造成國內商品零售價格上漲,那實質購買力會被抵銷,除了原低收入調高到基本工資的人購買力沒提高,甚至可能會造成原先在基本工資以上勞工的實質購買力反而下降的窘狀。

政府如果要照顧收入低的同胞,建議要全面考量,從社會福利面做救濟,應當比較不會影響一般商業運作,避免物價波動而讓全民損失。(政府缺錢?少來了,把浪費/冗員/貪污/欠稅的錢清一清,夠用了)

我們社會福利做得不好,是因為執行不佳,濫用資源or錯置資源,如果政府作不好,那可以考慮一下委外給慈濟、法鼓山、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團體,說不定同樣資源可以做出令人激賞的成效。

-----離題太遠了,飄走中...........

 

離題太遠了?根本沒離題,就如扶持產業跟保護產業是不相同的,為何台積電能成為世界龍頭?聯電呢?相信政府有扶持台積電,但有保護嗎?這我就不清楚了。

就算修好,還是可以看得出來是事故車,台灣都是直接偷一台來變造,變造就不一定看得出來,這樣車體強度就不會有影響且費用更低。

所以問題是哪裡壞了?處理好了嗎?

這種冷門車,中古車市場價格會好嗎?折舊一定很可觀。

2018/01/03 15:02:56

發文IP 111.249.*.*

3.0稅金高到付不起,難賣,以後買車不要買排氣量CC數太高的,車子老了要脫手價格一定很爛,10萬中古車商也不一定要收。

3.0稅金高到付不起,難賣,以後買車不要買排氣量CC數太高的,車子老了要脫手價格一定很爛,10萬中古車商也不一定要收。不過要是2.0的價格就不錯。

 

前往討論:坤宇大大幫幫忙

其實內行的人就是要買這種中古車,但一定要買車況OK的,至少要沒重大事故過,內裝要漂亮,為什麼?

前往討論:坤宇大大幫幫忙

回應 paohrj(彗星撞地球)所寫

 

政府保護政策也好扶植也罷,裕隆的不成才是事實,拼裝了半個世紀,到今天還在拼裝,好不容易搞出一個納智捷,卻還在鴨子划水,成敗還在未定之天,但是看看中國的汽車業與手機,才幾年光景,被當山寨看待的汽車業還算不差,但是看看手機,不也是在山頭林立的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今天甚至已經威脅到三星APPLE,HTC則已經形同下架了!所以時機不是重點,重點是眼光與企圖心,這兩點我沒有在嚴董身上看到,我只看到他一身亞曼尼,裕隆當然不能倒,他倒了台灣會更慘,你也會遭殃,很鐵不成鋼啊!

 

內需市場market要夠大,中國一年銷售2300萬輛汽車,台灣一年不到45萬輛,品質進步是跳躍式的,市場越大競爭越現實且殘酷的,品質不到位馬上就被淘汰。

光是計程車就差了8千多台
計程車要的是空間

官僚體制下成不了大器

2018/01/04 08:21:08

發文IP 111.249.*.*

台灣汽車產業為什麼無法進步與發展?除了內需市場主因外,是台灣根本沒有車輛產業專業人才,汽車是一個獨立且封閉的自主系統,早期完全是機械控制,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此時必須打好基礎,台灣車輛產業完全放棄研發,只有代工,這跟合作母廠有絕對關係,專找封建的日本品牌,雖然當年也有發國的R牌P牌,代也差不多),中期發展為燃油噴射系統,電腦控制自排變數箱,車上電子配備越來越多,相關的機電整合及控制技術及人才更是短缺(所以找一個日本人來做整合),現在發展進入到電動車時代,台灣車輛相關的專業人才在哪裡?

台灣汽車產業為什麼無法進步與發展?除了內需市場主因外,是台灣根本沒有車輛產業專業人才,汽車是一個獨立且封閉的自主系統,早期完全是機械控制,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但此時必須打好基礎,台灣車輛產業完全放棄研發,只有代工,這跟合作母廠有絕對關係,專找封建的日本品牌,雖然當年也有法國的R牌P牌,但也差不多),中期發展為燃油噴射系統,電腦控制自排變速箱,車上電子配備越來越多,相關的機電整合及控制技術人才更是短缺(所以找一個日本人來做整合),現在發展進入到電動車時代,台灣車輛相關的專業人才在哪裡?

回應 sunlight(Sunlight)所寫

 

媒體養人要花錢,當然會向車商車廠討糖吃的,不然會窮到搞團購弄些短期週轉金先過個年關啊!

 

早年的汽車雜誌因為網路崛起而滅失,現在也是一樣FB崛起後,一般廣告網站越來越難經營,要轉型也不知要轉向何處?最重要的是獲利模式,其實市場上商機還是無限的,只是你看到了嗎?

搞團購不是不可行,但你夠專業嗎?(此處的專業非汽車專業)你的獲利模式是什麼?整合行銷是重點。重點是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是什麼?或是去創造消費著的需求。

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說過

《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包含了很大部份是屬於「人類協作過程」而生的成本,而凡是人類協進的事情,就必定存在優化空間。
只要把商品交易過程每個部分再細緻分析及實驗,並把每項工作流程再優化重組,就能在其流程中找到利基點。》


這段話適用於各行各業

Wish 每公升跑七公里,車子那麼大台有不正常嗎?

媒體界是一堆老人幫卡位?這些人20年前也是年輕小夥子,轉型是一件大工程,像某家二手車媒體在搞認證,就是在轉型,也許這是一個新興市場《破壞式創新》,但是否能被市場及消費者認同?或有時衝第一只是搶得先機但卻不一定是收割者,就如當年的eAuto及U-car。

以計程車司機開車的方式,有7公里就該偷笑了。

市場行情打8折

2018/01/04 19:30:24

發文IP 111.249.*.*

全公司由上到下,真正懂車輛設計的沒幾個,懂系統整合的更少(否則不會找一個日本人來做系統整合),台灣不是沒人才,這些問題台灣自己就有相關的人才可以處理,問題是這些人自己不懂,也認為別人不懂(官僚體系造成),引擎及變速箱搭配的系統整合就搞死內部的工程師,因為不會也不懂如何修正相關參數,造成引擎馬力與變速箱換檔時機不對,效能無法發揮,相對造成耗油(引擎單測及變速箱單測效能都很棒),二者加起來就變成王八蛋,加油了車子卻不會跑。 總之台成清交在車輛系統整合這一部分是門外漢(居然問為何排氣管為滴水?昏倒)。

2018/01/04 19:31:33

發文IP 111.249.*.*

全公司由上到下,真正懂車輛設計的沒幾個,懂系統整合的更少(否則不會找一個日本人來做系統整合),台灣不是沒人才,這些問題台灣自己就有相關的人才可以處理,問題是這些人自己不懂,也認為別人不懂(官僚體系造成),引擎及變速箱搭配的系統整合就搞死內部的工程師,因為不會也不懂如何修正相關參數,造成引擎馬力與變速箱換檔時機不對,效能無法發揮,相對造成耗油(引擎單測及變速箱單測效能都很棒),二者加起來就變成王八蛋,加油了車子卻不會跑(數據是要實測的,不是用算的)。 總之台成清交在車輛系統整合這一部分是門外漢(居然問為何排氣管為滴水?昏倒)。

全公司由上到下,真正懂車輛設計的沒幾個,懂系統整合的更少(否則不會找一個日本人來做系統整合),台灣不是沒人才,這些問題台灣自己就有相關的人才可以處理,問題是這些人自己不懂,也認為別人不懂(官僚體系造成),引擎及變速箱搭配的系統整合就搞死內部的工程師,因為不會也不懂如何修正相關參數,造成引擎馬力與變速箱換檔時機不對,效能無法發揮,相對造成耗油(引擎單測及變速箱單測效能都很棒),二者加起來就變成王八蛋(垃圾),加油了車子卻不會跑(數據是要實測的,不是用算的)。 總之台成清交在車輛系統整合這一部分是門外漢(居然問為何排氣管為滴水?昏倒)。

這就是當代工組裝廠的悲哀,母廠給你什麼車你就是要乖乖的聽話接下,一點自主性都沒有,就算知道結果一定會很慘,但也沒辦法,我絕對相信和泰高層清楚這種狀況。
Sienta這台車在日本銷售還不錯,但在台灣因國情不同(要拿來當計程車),絕對不可能大賣,你看看日本的計程車(因跟台灣國情不同)都很大台。
但你的命脈被母廠掐住,就算給你一坨屎,你也要乖乖地說好好吃,悲哀嗎?還真的很悲哀,但消費者可以拒吃,硬要吃?只能怪消費者自己犯傻囉。
批評裕隆?人家裕隆起碼還搞出一個自主品牌,還能自主設計車輛,不用看人家眼色,結果也是拿出了一坨屎,這跟母廠給一坨屎差不多,但消費者可以不吃,幹嘛傻?

什麼環保、效率都是胡扯~問題在中國,中國不產油,若斷油這會對中國境內經濟造成多大的衝擊,簡單的說就是國家戰略角度來考量。
用電不需要對外,只要多蓋幾個核電廠就OK了,一句話,中國就是市場大,有錢,老子要電動車,你全球各大車廠就得乖乖地聽話,不聽話我可以自己搞也可以不讓你賣燃油車,不爽?來咬我啊,你看看全球有哪一家大車廠敢說NO,連TOYOTA也乖乖的發展電動車了。

為何柴油降的幅度比汽油少?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今年Luxgen打算推出市售電動車,搞不好在這塊市場會有機會也說不定

 

電動車的關鍵技術是什麼?把每項零組件分開來生產都沒問題,都可以做到世界一流的品質水準,但如果把它組裝成一台車,有的就會成為Tesla,有些就會變成垃圾,但台灣目前沒有將他成為Tesla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懂我再說什麼嗎?把它組裝成一台電動車很容易,但要讓它跑得很順暢就很不容易。簡單的說,大家都用同樣的零組件組裝成一台車,但有人組裝後只能跑150公里,有的人卻能跑300公里。

這個我會不知道嗎?還是有更內幕的資料?

各國石油儲量列表

這樣下去中國能撐多久?若沒油該怎麼辦?要用錢買耶,總不能用搶的吧?

你看看,乖乖聽話了吧 Toyota 與 Mazda 合作還不夠?竟找來 7 大日系品牌組電動車聯盟! http://auto.ltn.com.tw/news/9182/44

「全車潰縮區那麼大」,換車殼更省事。

離峰時期所發出來的電能是否能有效利用是關鍵
發電廠雖然可以降載,但不能停載,這些多餘的電能如何利用與運用?
唉~要抓我語病的就免了吧,有腦的人是看得懂的。

生意人有錢賺,哪有不賺的?就是誤判市場,預測錯誤而已。

台灣只有一家國產車,其他的都是組裝車,組裝車COSTDOWN後哪能撞?連日本都造假了,你說撞了以後能看嗎?真是愛說笑了。

新車大降價,中古車市場就慘兮兮,賣車的車主有錢的沒差,沒錢的就喝西北風了,中古車商準備過寒冬,今年難過了。

回應 sunlight(Sunlight)所寫

 

回應 azxcxza123(精打細算)所寫

 

現在的價位還算高!
國產價早就該40~59萬一帶了!
小型車40萬~50萬
中型車45~59萬!
這樣還不夠,標準主備動安全系統都要全上!
說穿了,,平常國慘車賣的很貴,而且配備很差!!
今日要感謝歐系以及鈴木進口車熱銷,國人才更能看清什麼是國慘車!

希望國慘車在這些外在刺激下能夠物美價廉的給台灣大眾,,但也不會偷工簡料來一個簡配(現代)。

 

照你的標價 45-59萬,那 Sienta 不就一台轉十萬!

2017 還賣出 一萬四千多台,簡直 賺翻了,所以今年要佛心降十萬了

 

賺這麼多你不知道嗎?一台車的生產成本約車價定價的35%,你以為這樣很低嗎?錯~這樣成本已經很高了,車廠為了降1~2%的成本是要勞師動眾的。

最近車廠新車大降價,現在賣車會吃大虧。

早期氣囊一個售價5萬,現在一個1萬多,所以日本哪家倒了。

這些進口車商的高階主管,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頂不住老闆一句話,一定又會預測錯誤的,不信等明年就會知道,大家又可以撿便宜了。

回應 jazzcat(你有freestyle嗎)所寫

 

在年底做大幅度調整,大概是過年前這兩個月打算衝一波吧。不過我好奇的是,還有那麼多庫存,這些庫存總不可能調回去加裝配備。那要怎麼跟那些配備升級的拚?現場折更多嗎

 

當新古車賣,折很大,但不見得你能買得到,錢就這樣撈的。

這種文章幾十年來在網路上,台灣至少有幾千篇了,從千萬跑車到國民車各品牌皆有,尤其【滲油】這二個字,最常出現,如果你是學理工機械相關科系的應該會知道,有壓力及會轉動的機械【滲油】是怎麼一回事,當然學文法商的就不強求能理解,當然利用消費著的無知賺錢最快。

水箱幫浦在漏,水箱幫浦是消耗品,這是所有修車的人都知道的,只是每一台車會壞的里程數不同,這個零件去海關查就會知道,台灣一年進口多少個?會多到嚇死你。這就跟輪胎一樣,有人三萬換,有人八萬換。

我應該沒看錯價格吧?全新及二手的都有,你要不要買?自己的專業不足,但別人不一定不足,虛心一點。當然你也可以再挑我語病(沒寫不含工資)。

2018/01/07 21:07:30

發文IP 111.249.*.*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這種文章幾十年來在網路上,台灣至少有幾千篇了,從千萬跑車到國民車各品牌皆有,尤其【滲油】這二個字,最常出現,如果你是學理工機械相關科系的應該會知道,有壓力及會轉動的機械【滲油】是怎麼一回事,當然學文法商的就不強求能理解,當然利用消費著的無知賺錢最快。

 

所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五萬公里滲油應該不是特別糟糕的案例嗎

 

如果是漏油那真的是品質不良,滴到地上就嚴重,但引擎一經使用過一段時間滲油一定會。

回應 lulala5566(56不能亡)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這種文章幾十年來在網路上,台灣至少有幾千篇了,從千萬跑車到國民車各品牌皆有,尤其【滲油】這二個字,最常出現,如果你是學理工機械相關科系的應該會知道,有壓力及會轉動的機械【滲油】是怎麼一回事,當然學文法商的就不強求能理解,當然利用消費著的無知賺錢最快。

 

所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五萬公里滲油應該不是特別糟糕的案例嗎

 

如果是漏油那真的是品質不良,滴到地上就嚴重,但引擎一經使用過一段時間滲油一定會。

這種就是滲油

車子看多了就會知道,每個廠牌的車各有其特性。 這種就是漏油

全世界有哪一台車不會故障的?就如一個人哪有不會生病的。這有啥好大驚小怪。

其實在國外,氣囊是不會很貴,但在台灣國內一定會很貴,若你知道原因,我可以說你是售服零件內行的專家,若不知道,哪也只是普普而已。只有真正玩過氣囊的人才知道原因。

"會賣"跟"不會賣"價格可以差3~5萬。

但多數人是屬於不會賣(1.怕麻煩2.沒管道3.需負瑕疵擔保責任)

心態是賣給車商,讓車商賺這差價3~5萬(或更多)。

"會賣"跟"不會賣"價格可以差7~9萬。

但多數人是屬於不會賣(1.怕麻煩2.沒管道3.需負瑕疵擔保責任)

心態是賣給車商,讓車商賺這差價7~9萬(或更多)。

回應 ccl5423(CCL)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sunlight(Sunlight)所寫

 

回應 azxcxza123(精打細算)所寫

 

現在的價位還算高!
國產價早就該40~59萬一帶了!
小型車40萬~50萬
中型車45~59萬!
這樣還不夠,標準主備動安全系統都要全上!
說穿了,,平常國慘車賣的很貴,而且配備很差!!
今日要感謝歐系以及鈴木進口車熱銷,國人才更能看清什麼是國慘車!

希望國慘車在這些外在刺激下能夠物美價廉的給台灣大眾,,但也不會偷工簡料來一個簡配(現代)。

 

照你的標價 45-59萬,那 Sienta 不就一台轉十萬!

2017 還賣出 一萬四千多台,簡直 賺翻了,所以今年要佛心降十萬了

 

賺這麼多你不知道嗎?一台車的生產成本約車價定價的35%,你以為這樣很低嗎?錯~這樣成本已經很高了,車廠為了降1~2%的成本是要勞師動眾的。

 

35%?哇,車輛成本好低喔。

這是國產車組裝廠/製造廠的材料購入成本?還是總生產成本?還是出廠價格(出廠價會內含貨物稅)?

台灣國產車的生產銷售流程約粗分為:組裝廠/製造廠(如裕隆汽車、國瑞汽車、中華汽車) -> 銷售總代理(如裕隆日產、和泰) -> 經銷商(授權 or 直營 - 如裕信汽車、國都汽車、匯豐汽車)

 

工廠組裝成本(稅前成本,尚未課徵任何稅)

所以

工廠組裝成本+建廠及設備折舊攤提+管銷(行政+人事+水電+租金+利息)+相關規費(貨物稅等)+應有利潤=銷售總代理成本

銷售總代理成本+管銷(行政+人事+水電+業務獎金+行銷+租金+利息)+應有利潤=經銷商成本

經銷商成本+保養廠及展間建置硬體投資設備折舊攤提+管銷(行政+人事+水電+業務獎金+行銷+租金+利息)+應有利潤=MSRP

上列只是粗略列舉說明

這不難理解吧,讀過相關科系的都知道(成本售價比1:2.5~3屬合理),不過多數人99.9%不清楚,如果你從零組件設計開始(一個剎車碟盤成本多少你知道嗎?)到最終端銷售(MSRP定價)都接觸過就能明白0~100價值創造過程。

回應 ysz8888(頭皮屑)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會賣"跟"不會賣"價格可以差7~9萬。

但多數人是屬於不會賣(1.怕麻煩2.沒管道3.需負瑕疵擔保責任)

心態是賣給車商,讓車商賺這差價7~9萬(或更多)。

 

這讓我想起十年前親戚介绍開租赁車,花32萬買了一部8年的中華昇陽椅子男(CHAIRMAN CM500S)中古車,開了一年不開了想賣賣不掉,最後只好以4萬賤賣给車商,現在想到心都還會痛😢

 

賣的人急著想脫手只好賤價賣,這心態很正常,沒甚麼特別的

買的人急著買只好高價買,這心態也很正常,也沒甚麼特別的

這就是中古車商的買賣銷售話術,越會耍三吋不爛之舌的獲利越高,這是這一行業的專業

檢查後輪剎車

發動時電瓶的瞬間電壓降不要低於9.6V,電瓶就算堪用,汽車修護乙級技術士考題。

回應 kiwies(奇異小姐)所寫

 

前陣子爸爸的老車電瓶沒電了兩次,一次還在淒風苦雨裡顧路,雖然換了一顆電瓶,但我不想要再讓類似事情發生。所以打算買一個放在車上可以緊急救車的行動電源,可是問題來了,行動電源放著也會沒電吧,有買這類東西的朋友你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一段時間就帶下車充電,還是說平常就在車上插著,沒電的時候隨時都可以用,又或者也是在車上充電,但隔一段時間才會補充?

 

使用說明書有寫,通常3個月充電一次,如果電瓶過度放電,會死翹翹。

牌價155萬版,成交價只剩1百出頭,新車價可以砍幾十萬,不懂台灣市場外行愚蠢的行銷主管把價格搞爛了,害AUDI有陣子很難賣。

一車一況一價,價格區間?車行老闆說了算,車況有誰說得準?A說車況好B說車況普通C說車況差,就算鑑價出來,也不敢一定保證鑑價收購。

看看高速公路那些開大型車的,哪一個有保持安全行車間距?很多還貼著前車的屁股開,真是腦殘,你以為一踩剎車,車子就會定點停住喔?一旦發生事故,不是自己撞死就是撞死別人,看到那些大車追撞前大車夾死自己的,只能說老兄你害死了自己。

消費者真是可憐,賣時被砍一刀,買時又被砍一刀,不死也去了半條命。

國1拖板車撞護欄 統聯客運追撞司機慘死

時速100公里,大車安全車距100公尺不夠?

跟你的腳踩踏的力道比較有關係

回應 r92082(Jeff86)所寫

 

回應 9254(坤宇)所寫

 

有可能剛好是外界的聲音,若不放心建議到保養廠檢查一下,另外你電瓶燈亮是換那些東西?怎麼會花到1萬4千多

 

回復坤宇大哥,也感謝各位大哥的建議,小弟我再回廠看看,感覺又要被宰一次了,

 

另外下面是坤宇大問小弟的維修單,

因為是第一次去那個維修廠,維修廠說有漏水的現象,還有漏油,東弄西弄莫名其妙就變成1萬4了,

https://photos.app.goo.gl/zoasx2R0efU7I2hr2

謝謝各位的幫忙~~

 

 

很合理,這樣頭好壯壯又可以開很久

是不是唬爛,根本不需要跟你辯,辯贏我又有啥好處?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覺得貼隔熱紙很貴嗎?前檔要個幾千塊,後檔要個幾千塊,全車貼起來便宜也要好幾張小朋友。實際上,隔熱紙的成本只佔售價兩成左右,聽到這裡有沒有覺得自己被坑了。

那是因為我們都忽略的專業價值。

1.單買隔熱紙的價格確實不貴,但你沒有辦法自己貼,你沒辦法做的事情,別人就有資格收錢。

2.貼隔熱紙你就想成是更複雜的螢幕貼模,更多角度,更多技巧,更加困難

3.一位師父不是應徵來就能夠上手,需要訓練,訓練就需要成本,成本就要花錢

4.一台車同時可能會有兩三個人同時施工,人力價值也是錢

5.別以為貼隔熱紙沒有風險,擋風玻璃也許會破,不小心刮花內裝碰壞配備...有風險存在就需要保險費用(不是指真的保險,而是隱藏成本的分攤)

現在還覺得貼隔熱紙很貴嗎?當 然一分錢一分貨,比較一下總是不會吃虧。但真的不要覺得隔熱紙有多暴利,真的那麼好賺,早就一大堆人投入了。現在馬路上最多的就不會是飲料店😆

 

給你拍拍手,正解,這就是技術服務,賺的只是卑微的技術工資而已。

剎車來令片的壽命是多久(里程)?

回應 eric.huang.1968(Super)所寫

 

有些寒帶的車子會讓電瓶穿衣服!

 

正解~而且不便宜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貼1~2萬的隔熱紙與貼幾千元的隔熱紙,工時應該一樣。
我的疑問是:1~2萬的隔熱紙與幾千元的隔熱紙,成本價差真的有那麼大嗎?

 

貼的人不一樣,幾千塊事學徒貼的,萬元以上的是師傅貼的,幾萬塊是老闆貼的,看貼的品質就知道,不會看嗎?可以花錢去學技術。

2018/01/10 09:48:52

發文IP 111.249.*.*

回應 jazzcat(你有freestyle嗎)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是不是唬爛,根本不需要跟你辯,辯贏我又有啥好處?

 

輸贏不重要,事實比較重要

 

是啊~出口成本跟出廠成本是天差地遠的,成會要去重修。

回應 jazzcat(你有freestyle嗎)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是不是唬爛,根本不需要跟你辯,辯贏我又有啥好處?

 

輸贏不重要,事實比較重要

 

是啊~出口成本跟出廠成本是天差地遠的,去重修"成會"。

IAC壞了

前往討論:冷天啟動抖抖抖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貼1~2萬的隔熱紙與貼幾千元的隔熱紙,工時應該一樣。
我的疑問是:1~2萬的隔熱紙與幾千元的隔熱紙,成本價差真的有那麼大嗎?

 

貼的人不一樣,幾千塊事學徒貼的,萬元以上的是師傅貼的,幾萬塊是老闆貼的,看貼的品質就知道,不會看嗎?可以花錢去學技術。

 

真的有這回事?

那如果老闆兼師傅、店內沒學徒的不就幾千塊的隨便貼,萬元以上的正常貼,幾萬塊的仔細貼?

知名品牌的隔熱紙不是都會有保固書(6年)?

就算只有幾千塊,隨便貼導致保固內出問題也是要重貼吧?這樣划算嗎?

 

沒錯~看接縫處就知道工細不細,裁切差1mm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來,但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會差好幾倍(就算是師傅也一定要花很多時間,這就是專業),另外有一種有電腦裁切機的,但機器很貴,要分擔機器成本所以也不可能便宜,接下來就是貼工細不細,平整度好不好,有沒有氣泡.......這樣回答算專業嗎?

還有沒有要問的?如果要問說有沒有可以介紹好又便宜的?跟你說沒有,因為我要抽成。

唉~你們有誰待過車廠,接觸過成本的?再來說吧。

8年只跑25000公里?調過表不要買。有機會再教你怎麼看。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貼1~2萬的隔熱紙與貼幾千元的隔熱紙,工時應該一樣。
我的疑問是:1~2萬的隔熱紙與幾千元的隔熱紙,成本價差真的有那麼大嗎?

 

貼的人不一樣,幾千塊事學徒貼的,萬元以上的是師傅貼的,幾萬塊是老闆貼的,看貼的品質就知道,不會看嗎?可以花錢去學技術。

 

真的有這回事?

那如果老闆兼師傅、店內沒學徒的不就幾千塊的隨便貼,萬元以上的正常貼,幾萬塊的仔細貼?

知名品牌的隔熱紙不是都會有保固書(6年)?

就算只有幾千塊,隨便貼導致保固內出問題也是要重貼吧?這樣划算嗎?

 

沒錯~看接縫處就知道工細不細,裁切差1mm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來,但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會差好幾倍(就算是師傅也一定要花很多時間,這就是專業),另外有一種有電腦裁切機的,但機器很貴,要分擔機器成本所以也不可能便宜,接下來就是貼工細不細,平整度好不好,有沒有氣泡.......這樣回答算專業嗎?

還有沒有要問的?如果要問說有沒有可以介紹好又便宜的?跟你說沒有,因為我要抽成。

 

所以您承認「1~2萬的隔熱紙與幾千元的隔熱紙,其實成本價差不大」,貴是貴在工資(施工人員與工法的差別)?

 

雙B的車子,跟T牌N牌的車差在哪裡?品質對吧?那隔熱紙呢?一樣的道理,貼功呢?貼便宜的我可能花那麼功夫去處理嗎?

貼越貴的工越細(花3小時),貼便宜的就隨便貼一貼(花1小時),這是可以調整的,這就是技術財。

拍輪胎正面及胎紋深度給我看,我就知道真假。

回應 gentlemen888(新好男人)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看看高速公路那些開大型車的,哪一個有保持安全行車間距?很多還貼著前車的屁股開,真是腦殘,你以為一踩剎車,車子就會定點停住喔?一旦發生事故,不是自己撞死就是撞死別人,看到那些大車追撞前大車夾死自己的,只能說老兄你害死了自己。

 

雖然這樣講很不厚道,但某種程度上是對的。君子不立危地,雖然是被不守法的人害死,但不是不能避免。

 

有很多小車也是貼著前車的屁股開,你以為你是賽車高手嗎?前車若一急剎,你的反應及操控有那麼快嗎?你閃得掉嗎?100%GG。

敢貼著我屁股開,愛玩,我都會來給他一個震撼教育,給他嚇個半死。

回應 ysz8888(頭皮屑)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敢貼著我屁股開,愛玩,我都會來給他一個震撼教育,給他嚇個半死。

 

學電玩迷魂車放煙霧彈嗎?😁

 

讓他看不到後尾燈

2018/01/11 16:43:02

發文IP 111.249.*.*

回應 mexx99(mexx)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剎車來令片的壽命是多久(里程)?

 

前來令4~6萬, 後來令8~10萬應該是撐得住.

 

專業喔~在台灣市區大約是如此

回應 mexx99(mexx)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剎車來令片的壽命是多久(里程)?

 

前來令4~6萬, 後來令8~10萬應該是撐得住.

 

專業喔~在台灣市區大約是如此

再問你一個問題,新的前來令片厚度約多少mm

車輛是一個完整封閉獨立的系統(尤其是燃油噴射系統引擎)
你說的這些問題都有可能互相有影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回原廠處理

商標法的操作本來就是先註冊的贏,要怪只能怪Ford自己沒眼光,早在30年前就應該到大陸去註冊的,自己沒眼光怨不得別人,這樣判決有那裡違反國際慣例?有的只是縫中必反的腦殘報導。

一撞一折脊椎就斷了

依你的承述先檢查車子的速度感應器(在變速箱上)是否故障,GPS常要故障的機率不高。
車子路碼表的速度是用轉速算出來的
GPS的速度是用三角定位算出來的

前往討論:時速表越來越慢

冷車怠速過高,多數人會認為是,怠速控制出狀況,但卻不一定。
就如引擎爆震,為什麼會爆震?多數人會認為是積碳,燃油混和比過稀,是事實上卻不一定。

商場上就是如此,自己嫩,怨不得別人。

第三方車輛撞擊認證嗎?國內這幾家組裝廠一定會反彈,這些組裝廠不是沒錢做,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沒信心,另外那家國產車已經去撞過了,結果也出來了,數據也還可以,一堆酸民只會凸槽有用嗎?對銷售有幫助嗎?

車輛瑕疵召回在車輛產業界是很正常的事,有啥好大驚小怪的?瑕疵召回有分二種,一種是安全性,這種需要報備政府交通相關部門,一種是非安全性,這種只要車廠偷偷做就可以。

回應 airstage(氣噗噗)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actychou(紫曦)所寫

 

貼1~2萬的隔熱紙與貼幾千元的隔熱紙,工時應該一樣。
我的疑問是:1~2萬的隔熱紙與幾千元的隔熱紙,成本價差真的有那麼大嗎?

 

貼的人不一樣,幾千塊事學徒貼的,萬元以上的是師傅貼的,幾萬塊是老闆貼的,看貼的品質就知道,不會看嗎?可以花錢去學技術。

 

老闆不一定就有技術啊...也許只是做隔熱紙進口貿易之類的呀,會買賣不見得會貼,【會貼也不見得就一定比較好

 

所以你也認為技術是有差別的,學徒也會貼【會貼也不見得就一定比較好】。

腦殘三寶喔!停在車道上插隊,這樣會被大車撞死的。

便宜貨,價格還是主要的因素,品質嗎?現在不清楚,但五年前,車子過三年電子件就會開始出狀況。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第三方車輛撞擊認證嗎?國內這幾家組裝廠一定會反彈,這些組裝廠不是沒錢做,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沒信心,另外那家國產車已經去撞過了,結果也出來了,數據也還可以,一堆酸民只會凸槽有用嗎?對銷售有幫助嗎?

 

你是說酸民吐槽對銷售有幫助嗎,還是車廠去撞對銷售有幫助嗎?這兩個差很多。歪L為什麼怎麼做怎麼錯的感覺?問問他老闆吧,為什麼形象可以這麼差。全聯的行銷去年也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吧😂

 

所以車子品質沒問題,是老闆形象的問題,那就算是車子品質再好酸民還是吐槽,這種意識形態只會害死自己。

若測試數據好,公佈當然沒問題,還可以獲得一大筆廣告費用。
但若數據慘不忍睹,怎麼辦?敢公佈嗎?會不會被搓掉?
公佈斷了自己的後路,不公佈也斷了自己的後路,數據造假也是死路,三條都是死路,今天問題在於公權力,此構想立意良善,但窒礙難行。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好歹人家還能數出前五,台灣國產引擎...恩

 

不錯了,台灣至少沒有掛蛋,不像其他組車廠,只能聽命於母廠,母廠給什麼就吃什麼,最多只能在外觀搞搞小花樣,還什麼特仕車?這樣就爽得要上天了。

最好笑的是,沒有的還笑有的不好,不怕牙齒痠到全掉光。

回應 airstage(氣噗噗)所寫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好歹人家還能數出前五,台灣國產引擎...恩

 

不錯了,台灣至少沒有掛蛋,不像其他組車廠,只能聽命於母廠,母廠給什麼就吃什麼,最多只能在外觀搞搞小花樣,還什麼特仕車?這樣就爽得要上天了。

 

我常常在想,這個年代零件技術共用已經是常態,也不是每個國家的車廠都有必要研發自己的引擎。與其研發出來的引擎耗油動力也差,不如當個組裝廠,還可以讓消費者享用更先進的技術。國產車廠也並非完全聽命於母廠,有銷售量,就有談判空間,商業操作一直都是如此,除非是子公司,不然沒有完全聽命這種事情

 

是這樣嗎?T牌的母廠有多少車款引進台灣一定會熱銷,但母廠卻不肯給,為何?

回應 h1987508(ㄚ吵)所寫

 

請問各位大大A32起動馬達維修價錢是多少阿??

 

找翻修件應該很便宜

前往討論:請問cefiroA32

回應 jasonguo(jasonguo)所寫

 

回應 h1987508(ㄚ吵)所寫

 

請問各位大大A32起動馬達維修價錢是多少阿??

 

找翻修件應該很便宜

 

 

前往討論:請問cefiroA32

這類的車子都不是省油車,有哪一台強調省油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