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uahuang

2017/08/04

註冊日期

1

累計好評

1,076

發文總數

1076

TOTOLINK 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大範圍Wi-Fi網路架設利器



大範圍Wi-Fi網路架設利器
近期路由器市場掀起了Mesh網狀網路風潮,許多廠商紛紛推出Mesh產品與自家架構,Mesh網狀網路可以解決大範圍Wi-Fi涵蓋率,Wi-Fi涵蓋率沒辦法架設到完美,除非要利用多台路由器做橋接,且容易發生SSID衝突或是相容性問題,Mesh則是同一個SSID在含蓋範圍內任你使用,完全沒有衝突與相容性問題,設定簡單且方便,想要架設大範圍Wi-Fi涵蓋率非常容易;這次要介紹由TOTOLINK推出的『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T10有線網路提供一組WAN與兩組LAN,規格皆為Giga Lan,產品為三顆包裝,三顆皆為主機,無線網路符合802.11ac標準,無線雙頻傳輸速度最快可達1200Mbps (2.4GHz 300Mbps + 5GHz 867Mbps)也就是AC1200,天線為隱藏式全向性設計,還採用了Beamforming+與MU-MIMO技術,提供相當不錯的訊號品質與穿牆能力,可同時多人連線飆網,官方標示可提供120坪環境使用,設定部分按下T鍵兩分鐘內輕鬆設定複雜的網路設定,保固部分提供三年保固第一年免費故障換新服務,現在就來看TOTOLINK 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帶來的便利性與強大的Wi-Fi涵蓋率啦。

 TOTOLINK T10包裝與外觀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TOTOLINK Logo


▼提供三年保固第一年免費故障換新服務


▼產品型號為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


▼產品外型


▼產品特色
①全屋無縫漫遊
②Mesh網狀網路系統
③Giga極速乙太網路
④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適用於各種不同房屋格局


▼應用圖解說明


▼適用於各種不同房屋格局


▼產品特色


▼包裝上方標示TOTOLINK Logo


▼包裝下方標示TOTOLINK Logo包裝內容物、產品資訊、進口商與電源供應器資訊


▼整體包裝很像禮盒,非常有質感




▼包裝為三顆裝,每一顆有分別包裝



▼配件:產品說明書、網路線與變壓器


▼變壓器為12V/1A


▼T10外型相當有質感且討喜,不像傳統路由器外型相當死板


▼前方T鍵按下後可開始做設定


▼底部有電源指示燈號


▼後方為I/O,分別為電源輸入、WAN與兩組LAN


▼兩側一覽


▼上下側一覽,上方為TOTOLINK Logo,底部則有產品資訊


▼質感不錯的TOTOLINK Logo銘版


▼產品資訊


TOTOLINK T10基本設定介紹

▼輸入192.168.0.1即可進入設定畫面


▼登入後有快速設定,可選取DHCP、固定IP與PPPoE設定網際網路





接下來進入到進階設定部分
▼系統狀態:可看到目前路由器內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的狀態(包含2.4GHz/5GHz),還有系統運作資訊可查看


▼設備訊息:可看到目前連接至T10的設備名稱與MAC


▼系統模式:可選擇運作模式,有路由器模式、無線延伸、橋接模式與WISP模式可選擇


▼網路設定-網路連線(WAN)設定:設定WAN連線方式,可選擇DHCP、PPPoE與固定IP




▼網路設定-區域網路(LAN)設定:可設定區域網路與DHPC IP範圍


▼網路設定-DHCP配發內部固定IP:可設定某些裝置為固定IP


▼網路設定-IPTV設定:可開啟IPTV功能


▼5G無線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5GHz無線網路狀態


▼5G無線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5G無線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5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5G無線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5G無線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5GHz訊號細項設定


▼2.4G無線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2.4GHz無線網路狀態


▼2.4G無線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2.4G無線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2.4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2.4G無線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2.4G無線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2.4GHz訊號細項設定


▼QoS:可設定QoS是否開啟,並設定流量管制規則


▼防火牆-防火牆類型:可設定防火牆之白名單或黑名單


▼防火牆-IP/通訊埠過濾:可設定IP/通訊埠過濾名單


▼防火牆-MAC位置過濾:可設定MAC位置過濾名單


▼防火牆-URL過濾:可設定URL關鍵字過濾


▼防火牆-通訊埠轉發:可設定通訊埠轉發


▼防火牆-VPN通透(Passthrough):可設定VPN封包通過狀態


▼防火牆-DMZ:可設定DMZ相關參數


▼防火牆-時間規則設定:可設定防火牆的開啟時間


▼系統工具-管理者設定:可修改路由器登入密碼


▼系統工具-系統時間:可設定時間更新伺服器與時區


▼系統工具-DDNS:可設定DDNS參數


▼系統工具-遠端管理:可開啟遠端管理,方便管理者做監控與設定


▼系統工具-UPnP:可開啟UPnP功能


▼系統工具-韌體升級:可升級路由器內的韌體檔案


▼系統工具-備份/還原:可備份與還原路由器設定參數,也可還原為原廠預設值


▼系統工具-系統紀錄:可開啟系統紀錄功能,方面管理者管理


▼系統工具-定時重啟:可設定週期性機器重啟時間


▼系統工具-WIFI使用時間設定:可設定每天WIFI啟用時間


實際訊號測試

▼以下是室內格局,樓層為兩層(樓層高度為2米8),上層擺放兩台T10,下層擺放一台T10,上層隔間較多(筋水泥牆壁厚度約13公分)且使用時數較長,擺放兩台強化涵蓋率與訊號強度,下層無隔間則採用一台T10,訊號強度部分會與VDSL小烏龜比較,並且採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網路為光世代60M/20M,T10_2採用有線網路連接,其他T10_1與T10_3皆採用無線橋接方式


▼機器亮綠燈代表設定OK


▼另外兩台要放在一公尺內按下T按鍵即可同步設定,同步時會紅燈與橘燈閃爍



▼測試點A可看到T10_1的2.4GHz與5GHz訊號強度皆為99,T10_2的訊號強度皆在85~90之間,T10_3的2.4GHz表現不錯有87的訊號強度,而5GHz部分則衰減至36.4左右,最下方C開頭l結尾的為VDSL Wi-Fi訊號,強度有80左右


▼測試點A VDSL Wi-Fi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尚可,Ping 8ms


▼測試點A T10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上還不錯下載59.95M,上傳19.96M,幾乎是網路的最高速度,Ping 8ms


▼測試點B可看到T10_1的5GHz訊號衰減至75左右強度,2.4GHz強度為86.9,T10_2的5GHz訊號衰減至37.4左右強度,2.4GHz強度為70.9,T10_3的2.4GHz訊號強度為76.7,而5GHz部分則衰減至59.6左右,最下方C開頭l結尾的為VDSL Wi-Fi訊號,強度僅有57.6左右


▼測試點B VDSL Wi-Fi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稍微有點慘,Ping 8ms


▼測試點B T10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上還不錯下載59.54M,上傳20.27M,Ping 8ms,這也幾乎是網路的最高速度


▼測試點C可看到T10_1的5GHz訊號衰減至91.8左右強度,2.4GHz為強度90.1,T10_2的2.4GHz與5GHz訊號皆為強度100,T10_3的2.4GHz強度為79.0,而5GHz部分則衰減至36.0左右,最下方C開頭l結尾的為VDSL Wi-Fi訊號,強度也為100


▼測試點C VDSL Wi-Fi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上不錯下載達到60.07M,上傳為20.23M,Ping為7ms


▼測試點C T10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表現同樣是全速,下載60.05M,上傳20.13M,Ping 6ms 


▼測試點D可看到T10_1的5GHz訊號衰減至75.5左右強度,2.4GHz為強度77.8,T10_2的2.4GHz強度為85.5,5GHz為強度89.8,T10_3的2.4GHz強度為65.5,而5GHz部分則衰減至68.5左右,最下方C開頭l結尾的為VDSL Wi-Fi訊號,強度為88.0


▼測試點D VDSL Wi-Fi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下載達到58.03M,上傳為20.21M,Ping為7ms


▼測試點D T10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幾乎也是全速,下載60.03M,上傳20.19M,Ping為6ms 


▼測試點E可看到T10_1的5GHz訊號衰減至40.3左右強度,2.4GHz為強度77.3,T10_2的2.4GHz強度為84.3,5GHz為強度衰減至60.3,T10_3的2.4GHz強度為98.3,而5GHz部分訊號強度為100,最下方C開頭l結尾的為VDSL Wi-Fi訊號,強度為76.5


▼測試點E VDSL Wi-Fi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看來是慘不忍睹的悲劇速度,下載15.20M,上傳為14.47M,Ping為13ms

     
▼測試點E T10使用Speedtest by Ookla測試網路速度,速度上還可以,下載34.56M,上傳19.28M,Ping為7ms 


總結
TOTOLINK 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是個相當方便的產品,可以徹底解決許多玩家WiFi訊號涵蓋率不足或是訊號強度不足的問題,輕輕鬆鬆讓WiFi訊號涵蓋率與訊號強度增加,在設定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設定畫面操作相當淺顯易懂,且為全中文設定,功能部分也相當齊全,有來賓網路、QoS、自動重新啟動…等;經過實際測試T10可有效增加WiFi訊號的涵蓋範圍,就算是兩層樓再加上長形格局一樣可以將涵蓋率提升不少,且網路傳輸速度有一定的水準與表現;目前TOTOLINK 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皆為三台一組的包裝,Mesh產品非常適合透天厝與長型格局的用戶使用,且設定簡單方便;原廠提供三年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想找一台Mesh網路系統輕鬆拓展WiFi訊號強度與涵蓋率無線路由器產品,相信TOTOLINK T10無線網狀Mesh網路系統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艾維克EVGA 650 GD 80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搭載日系主電容與單路12V輸出,穩定工作高枕無憂

IMG_7632_1.JPG 

 搭載日系主電容與單路12V輸出,穩定工作高枕無憂
介紹了兩顆北美第一電競潮牌艾維克EVGA電源供應器產品後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比較高階的GD 80PLUS金牌系列產品,GD系列產品有450W、550W與650W三款可選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全系列皆通過80PLUS金牌認證,提供標準負載下90%高轉換效率,內部結構12V採用單路設計,安裝多顯卡也不用擔心,主電容採用日系產品,提供更優異的產品壽命,散熱部分採用120mm風扇,提供低噪音與優異的散熱效果,線材採用全編織網線設計,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保護部分擁有OVP、OCP、OPP、SCP與OTP,保護相當齊全完善,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保固提供五年保固一年換新服務,由立光科技提供與全台經銷,現在就來看艾維克EVGA 650 GD 80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線材標示,下方還有各電源輸出功率標示

▼側面標示電源轉換效率

▼另一側標示中文產品特色、線材配置與各電源電源輸出功率

▼頂部標示EVGA Logo

▼底部標示電源為650W GD系列產品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書、固定螺絲與電源線


▼本體一覽,上方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

▼側面標示各電源電源輸出功率


▼散熱部分採用120mm 低噪音風扇,提供低噪音與優異的散熱表現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

▼線材採用魔鬼氈固定收納

▼線材提供主機板供電20+4pin、VCore 4+4pin、PCIe 6+2pin*4、SATA電源*6、大四pin*3與軟碟機電源




燒機測試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
RAM: KINGMAX ZEUS DRAGON DDR4-3200 RGB(8GB*2)
VGA:msi GTX980 4GB GDDR5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EVGA 650 GD 80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93.99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507.43瓦


▼3.3V表現,待機約3.35~3.37V之間跳動,測試過程在3.29~3.33V之間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31V左右


▼5V表現,待機約5.075V,測試過程在4.985~5.045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5.015V左右


▼12V表現,待機約12.24V,測試過程中穩定落在12.175V左右


總結:
艾維克EVGA 650 GD 80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屬於高階產品,表現果然擁有不錯的水準,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都相當有水準,12V表現最為優異,電壓非常平穩,其他電壓壓降皆在安全範圍內,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更可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超頻5.0GHz與GTX980的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出色12V電壓輸出表現,壓降僅0.06V左右,測試過程中電源供應器外殼幾乎室溫相近,風扇噪音相當低,散熱部分採用120mm低噪音風扇,提供不錯的散熱表現;線材部分接頭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相當夠用,連接多顯卡也沒問題,線材長度也相當足夠,幾乎是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線材皆採用編織網線設計,讓使用者整理線材更加方便;保固方面原廠提供五年保固一年換新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安心與放心使用,值得一提的是12/31前線上登錄活動,五年保固再加送兩年保固,共七年保固,還有到府收送服務喔!!價格部分網路通路450W為NT$2090元、550W為NT$2390元、650W為NT$2690元,想找一款搭載日系主電容與擁有穩定輸出的電源供應器,相信艾維克EVGA 650 GD 80PLUS金牌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AMD Ryzen 7 2700X vs Intel Core i7-9700K多核心之戰

IMG_8688_1.JPG 

多核心之戰
目前AMD與Intel的戰爭越演越烈,以目前來看可以說是核心數的戰爭,這次PK要拿高階的AMD Ryzen 7 2700X與Intel Core i7-9700K來做簡單的比較,價格部分AMD Ryzen 7 2700X約NT$11000左右,Intel Core i7-9700K約NT$13800左右,差價高達NT$2800,規格部分AMD Ryzen 7 2700X為8核心16執行緒(8C16T),Intel Core i7-9700K為8核心8執行緒(8C8T),兩款處理器皆為不鎖頻,可透過超頻提升效能表現,這次的PK會以預設與超頻兩部分來測試,並搭配Radeon RX 580跑遊戲觀察效能差異,馬上就來看這次的PK賽啦

PK平台一覽

▼AMD Ryzen 7 2700X



▼Intel Core i7-9700K



▼搭配的Radeon RX 580 8GB




 AMD Ryzen 7 2700X vs Intel Core i7-9700K 

本次測試使用AMD Ryzen 7 2700X與Intel Core i7-9700K預設與超頻進行比較,測試軟體部分會採用CineBench R15、New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Cloud Gate/Sky Diver/Night Raid、虹彩六號與PUBG,馬上就來看這精采的PK賽

▼PUBG遊戲設置解析度1920x1080,遊戲畫質設定為超高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設置解析度為1920*1080,畫質部分設定為超高




AMD Ryzen 7 2700X預設時脈測試
CPU: AMD Ryzen 7 2700X
Cooler: 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
MB:ASUS ROG STRIX B450-F GAMING
RAM: GeIL DDR4 8GB*2 @ DDR4-3466
VGA: AMD RANDON RX 580 8G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127.23 fps CPU:1817cb

▼3DMark Cloud Gate :4181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360

▼3DMark Sky Diver :35467

▼3DMark Night Raid :34639

▼PUBG遊戲畫面,約64張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硬體效能檢測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畫面,約172張


AMD Ryzen 7 2700X超頻測試
CPU: AMD Ryzen 7 2700X @ 4.1GHz
Cooler: 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
MB:ASUS ROG STRIX B450-F GAMING
RAM: GeIL DDR4 8GB*2 @ DDR4-3466
VGA: AMD RANDON RX 580 8G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129.03fps CPU:1852 cb

▼3DMark Cloud Gate :42338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384

▼3DMark Sky Diver :36035

▼3DMark Night Raid :35253

▼PUBG遊戲畫面,約74張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硬體效能檢測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畫面,約183張


Intel Core i7-9700K預設時脈測試
CPU: Intel Core i7-97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msi Z370 GAMING PLUS
RAM: GeIL DDR4 8GB*2 @ DDR4-3466
VGA: AMD RANDON RX 580 8G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158.09 fps CPU:1493 cb

▼3DMark Cloud Gate :34625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342

▼3DMark Sky Diver :33582

▼3DMark Night Raid :39340

▼PUBG遊戲畫面,約64張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硬體效能檢測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畫面,約169張


Intel Core i7-9700K超頻測試
CPU: Intel Core i7-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msi Z370 GAMING PLUS
RAM: GeIL DDR4 8GB*2 @ DDR4-3466
VGA: AMD RANDON RX 580 8G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163.16 fps CPU:1589 cb

▼3DMark Cloud Gate :36356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3358

▼3DMark Sky Diver :35897

▼3DMark Night Raid :40300

▼PUBG遊戲畫面,約68張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硬體效能檢測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遊戲畫面,約172張


▼效能表現總表


 WD Black 1TB NVMe SSD效能簡測

▼WD Black 1TB NVMe SSD效能簡測


總結
看完上面的測試後可以發現,AMD Ryzen 7 2700X採用CineBench R15測試表現與對手產品Intel Core i7-9700K在CPU分數擁有大幅度的領先(AMD Ryzen 7 2700X多核心表現較佳),不過在OpenGL部分則是小幅度落後,3DMark部分僅Night Raid測試項目落後,其他測試項目都擁有不錯的領先幅度,實際遊戲表現AMD Ryzen 7 2700X呈現出的遊戲張數都比Intel Core i7-9700K來的優異一點,不論是預設或是超頻都有小度領先,整體來說AMD Ryzen 7 2700X在多工效能與遊戲表現上幾乎都略贏Intel Core i7-9700K,市價AMD Ryzen 7 2700X約NT$11000左右,Intel Core i7-9700K約NT$13800左右,AMD Ryzen 7 2700X的CP值較高,這次的測試PK就到這邊,以上資訊提供給需要的玩家參考。

林帝LINDY 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資料高速傳輸有保障

IMG_8404_1.JPG 

資料高速傳輸有保障
USB3.0近年來也漸漸普及,許多高速傳輸產品都採用USB3.0傳輸介面,不過一定有使用者遇過資料寫入後讀不出來,或是在傳輸過程速度不穩定或是裝置斷線..等現象,這類高速傳輸產品都必須要有用料實在且品質優良的傳輸線,才能確保資料可以穩定高速傳輸;這次要介紹由林帝LINDY推出的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規格相當齊全,詳細規格與對應編號如下

全系列產品接頭與接點端子皆採用24k純金電鍍,提供高耐久度與接點訊號可靠度,連接器採用鍍鉻處理,提供高質感與阻絕不必要的雜訊,內部線材採用多重隔離包覆,訊號穩定,最高傳輸速率達5Gbps,向下相容USB2.0/1.1規格,適用各種USB 3.0傳輸介面支產品,也可當充電線使用,馬上就來看林帝LINDY 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

林帝LINDY 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外觀

▼首先介紹CROMO USB 3.0 Type-A to Micro-B,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Micro-B接頭部分為24k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採用鍍鉻處理連接器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24k鍍金處理,後方有LINDY字樣與採用鍍鉻處理連接器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42987線材


▼接著介紹CROMO USB 3.0 Type-A to Type-A,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A接頭部分為24k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採用鍍鉻處理連接器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42987線材


▼最後介紹CROMO USB 3.0 Type-A to Type-B,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B接頭部分為24k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採用鍍鉻處理連接器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24k鍍金處理,後方有LINDY字樣與採用鍍鉻處理連接器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42987線材


▼拿USB 3.0隨身硬碟做簡單效能測試,傳輸速度相當穩定,最高速可達240~250MB/s左右



總結
林帝LINDY 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線材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42987線材,品質有保障,接頭部分皆採用24k鍍金處理,可提高產品耐用度與訊號傳輸品質,實際傳輸可達到240~250MB/s左右成績,表現算是相當不錯,林帝LINDY CROMO USB系列傳輸線產品都真材實料且質感佳,傳輸類產品的線材一定要選擇有口碑的產品,達不到最高傳輸速率事小,資料損壞或造成裝置異常才是真正的麻煩,想找一條可以穩定高速傳輸且質感不錯的USB 3.0系列傳輸線,相信林帝LINDY CROMO USB 3.0系列傳輸線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NZXT H400i智慧機殼-智慧控制加持靜音與酷炫視覺效果兼得

IMG_8946_1.JPG 



智慧控制加持靜音與酷炫視覺效果兼得
NZXT機殼產品用過都說讚,在做工與質感都有一定的水準之上,外型皆相當低調內斂,這次要介紹他們推出的『H400i』智慧機殼,H400i為什麼會說是智慧機殼,因為內建了智慧型控制盒,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H400i同樣保有低調內斂特色,配色有全黑、白黑、黑紅與黑藍,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部分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一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m-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1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4mm,H400i配件中還有提供數位燈條,讓玩家可自行安裝,更特別的是機殼內擁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NZXT H400i智慧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代表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400i擁有質感不錯的穿線遮蓋



▼代理商為鈦宇數位

▼配件:產品說明書、數位燈條、前面板插pin分離線、各種固定螺絲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

▼H400i本體一覽,前面板相當簡約且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前面板為開拆卸設計

▼前方大面積濾網也為可拆卸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風扇固定機構為可拆卸設計



▼上蓋部分有I/O設計與風扇安裝設計

▼I/O: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硬碟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上方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



▼一側為全景強化玻璃,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先固定在支架上,再安裝到機殼內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防滑設計

▼2.5吋/3.5吋硬碟固定孔位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前方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主機板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m-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還藏了一條數位燈條在上方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一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

▼電源護蓋上有NZXT字樣

▼電源護蓋前方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採用按壓式固定



▼硬碟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前方已內建兩顆120mm風扇

▼背面內建智慧控制盒,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

▼後方有兩組理線槽,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3.5吋/2.5吋硬碟固定位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電源供應器必須先安裝在後蓋上再安裝至機殼內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m-ATX規格,顯示卡採用GTX9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電源供應器護蓋前方安裝上硬碟後一覽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RnqPj62A


 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GPU狀況監控與超頻,若顯卡為可超頻則可以直接做超頻設定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所有控制盒HUE 2與Smart Device(H400i內建),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控制盒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400i智慧機殼外觀上相當簡約與低調,且提供相當不錯的質感,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提供共四顆2.5吋硬碟安裝空間,顯卡可支援到411mm,重點是還有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不錯,且原廠已內建了三顆風扇,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相當不錯;視覺效果部分內建了一組燈條,配件還提供了一組燈條供使用者自行安裝升級,可透過內建的智慧控制盒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讓低調的H400i也能擁有吸睛的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超頻、Overlay…等,透過CAM可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低調內斂又可展現RGB吸睛視覺效果的高質感玻璃透側機殼,相信NZXT H400i智慧機殼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技嘉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處理器供電做足做滿,超頻穩定沒煩惱

IMG_8616_1.JPG 

處理器供電做足做滿,超頻穩定沒煩惱
自從i9-9900K上市後網路上就有許多超頻討論,內容不外乎提到處理器供電問題,不是太熱就是供電相數不足,簡單來說擁有越多相數在高負載的工作情況下才能讓VRM區溫度較低,這次要介紹由技嘉推出的『Z390 AORUS PRO WIFI』,Z390 AORUS PRO WIFI不得不說可以算是同價位區間,處理器供電做的最足的產品,CPU採用12相供電並搭配DrMOS全數位電源電源設計,MOSFET有獨立散熱模組,提供最穩定的供電品質與低溫表現,外接傳輸介面導入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1 Gen2 Type-A與Gen1 Type-C,音效採用擁有Smart Headphone Amp技術的Realtek ALC1220-VB音效晶片,搭配知名大廠WIMA Hi-Fi FKP2等級與Nichicon Fine Gold音效專用電容,提供沉穩的重低音和清晰的高頻音效,專為發燒級玩家設計,讓整體的音質表現更加豐富,記憶體部分提供四組插槽,頻率可支援DDR4-4266MHz以上頻率,M.2介面導入兩組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兩組M.2皆支援Intel Optane技術且皆有獨立散熱片設計,讓SSD也能在低溫環境下穩定工作,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前兩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採用Intel網路卡,並內建Intel CNVi WiFi卡,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RGB LED發光控制提供兩組12V與5V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燈光與模式,還可與其他產品做同步控制,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馬上就來看處理器供電做足做滿的技嘉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

包裝與配件
▼彩盒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AORUS Logo

▼產品型號:Z390 AORUS PRO WIFI

▼標示支援第八代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Intel Optane技術、採用Intel Z390晶片組、CPU供電採用12+1相、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卡、支援RGB FUSION與Smart Fan 5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規格

▼I/O與產品規格標示

▼產品特色
①CPU供電為12+1相供電並搭配DrMOS全數位電源電源設計
②CPU供電MOSFET擁有獨立散熱模組,模組內有熱管做導熱
③音效採用Realtek ALC1220-VB音效
④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卡
⑤採用RGB FUSION技術,支援數位燈條
⑥支援Smart Fan 5智慧溫控技術
⑦兩組M.2皆提供獨立散熱片
⑧音效搭配WIMA Hi-Fi FKP2等級與Nichicon Fine Gold音效專用電容
⑨一體式I/O擋板設計
⑩記憶體與PCIe導入防護裝甲
⑪主機板供電插槽採用實心針腳設計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安裝說明書、AORUS貼紙、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4、RGB延長線、感溫線*2、M.2固定螺絲*2、M.2螺絲銅柱*2、前面板快接插pin與2T2R無線網卡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低調的黑色PCB,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有一塊黑色AORUS飾板與散熱片搭配造型



▼I/O部分:USB2.0*4、WIFI天線接頭、HDMI、USB3.1 Gen 2 Type-A*2、USB3.1 Type-C、USB 3.1 Gen 1 Type-A*3、RJ-45與7.1聲道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LGA1151處理器,還支援第九代處理器喔!!


▼CPU供電部分採用13(12+1)相供電,搭配Intersil ISL69138 PWM控制器,MOSFET有獨立散熱片做散熱,處理器供電為12相,搭載DrMOS MOSFET,CPU VCore供電為8+4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插槽導入金屬裝甲且為可發光設計

▼記憶體電源用料

▼CNVi WiFi卡為Intel 9560NGW

▼NXP PTN3360DBS HDMI Level Shift晶片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GENESYS LOGIC GL850S USB2.0晶片

▼網路晶片:Intel WGI219V

▼iTE IT8688E Super IO晶片

▼iTE IT8795E Super IO晶片

▼NXP L04083B PCIe 3.0切換晶片


▼音效採用擁有Smart Headphone Amp技術的Realtek ALC1220-VB音效晶片,搭配知名大廠WIMA Hi-Fi FKP2等級與Nichicon Fine Gold音效專用電容



▼兩組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並提供獨立散熱模組 


▼前置Audio插Pin 

▼兩組12V與5V RGB LED控制插Pin


▼TPM模組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0插Pin 

▼前置USB 3.1 Type-C插Pin 

▼快速除錯燈號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前兩組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Z390 PCH散熱片

▼Z390 PCH 


搭配Intel i9-9700K預設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
RAM: KINGMAX ZEUS DRAGON DDR4-3200 RGB 16GB kit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6812MB/s Write:47298MB/s Copy:42167MB/s

▼Super PI 1M:7.704s

▼CPU Mark:871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656sec 1024M-85.514sec

▼WinRAR:26528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8

▼x265 FHD Benchmark :42.2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6.65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6.33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Performance Test

▼CrystalMark09


搭配Intel i9-9700K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
RAM: KINGMAX ZEUS DRAGON DDR4-3200 RGB 16GB kit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6812MB/s Write:47298MB/s Copy:42167MB/s

▼Super PI 1M:7.501s

▼CPU Mark:894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562sec 1024M-80.539sec

▼WinRAR:27566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60.9

▼x265 FHD Benchmark :44.6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9.88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7.13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Performance Test

▼CrystalMark09


▼效能總表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發光區為I/O飾板、PCH散熱片、記憶體區與音效隔離區





▼若記憶體為通過RGB Fusion認證產品,則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


▼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每一個發光區、兩組RGB LED與數位燈條 


▼RGB LED共有五種模式可選擇


▼RGB LED共有15種模式可選擇


VRM供電燒機溫度測試

大家都知道Intel i9-9900K耗電相當可觀,尤其是超頻過後更是可怕,從國外的參考文獻來看,超頻至5GHz後VRM供電區許多Z390都會突破100度,且非常容易發生VRM過熱而造成CPU降頻,AORUS Z390系列主機板主打可以全核5GHz不降頻,在供電部分設計相當足夠,這次採用Prime 95做燒機20分鐘,用溫度槍量測溫度,讓我們來看看擁有12相供電的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表現啦

▼預設燒機20分鐘,CPU瓦特數約為210.3W


▼溫度為77.7度


▼預設燒機20分鐘,CPU瓦特數約為262.7W


▼溫度為91.7度


總結:
技嘉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表現相當不錯,用料方面紮實且到位,尤其是CPU供電設計相當足夠,實測Intel i9-9900K超頻5GHz燒機,VRM溫度僅91.7度,有足夠的供電才能擁有穩定的超頻表現,音效搭載Realtek ALC1220-VB晶片搭配知名大廠WIMA Hi-Fi FKP2等級與Nichicon Fine Gold音效專用電容,讓整體音效臨場感表現優異,也降低了許多雜音;擴充部分提供了兩組M.2擴充,且都搭配獨立散熱片設計,讓M.2可以全速運作不掉速,SATA接頭部分相當足夠提供了六組,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前兩組組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表現方面搭配i9-9900K表現相當不錯,記憶體讀取超過46000MB/s,寫入也達到47000MB/s,BIOS調整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 LED控制已成為主機板標配,提供兩組RGB接頭與數位燈條接頭,透過新版軟體可調整主機板上的所有RGB裝置發光模式與顏色,展現更酷炫的發光效果,整體來說功能相當齊全;保固部分原廠提供登錄五年保固,想找一款CPU供電足夠且擁有優異超頻穩定性的Z390主機板,相信技嘉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是不錯的好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HyperX Pulsefire Core RGB電競滑鼠-入門RGB電競滑鼠新選擇

IMG_9753.JPG 

入門RGB電競滑鼠新選擇
HyperX電競周邊產品已在市場耕耘多年,不斷在產品上進步且產品越來越多樣化,這次推出了『HyperX Pulsefire Core』RGB電競滑鼠,讓入門RGB電競滑鼠再添一枚生力軍,HyperX Pulsefire Core採用Pixart 3327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62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五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每一段發光也可透過軟體做RGB調整,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按鍵微動開關擁有兩千萬次按壓壽命,提供清晰觸覺反饋,本體共提供七處可程式設定,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RIOTORO AUROX PRISM RGB電競滑鼠。

 HyperX Pulsefire Core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可搭配NGenuity軟體並支援RGB發光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HyperX提供兩年保固服務


▼側面標示Pulsefire Core外觀與產品基本規格、包裝內容物



▼下方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


▼Pulsefire Core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HyperX Logo,外型為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外圍採用亮面烤漆做點綴,整體視覺效果與質感皆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介面採用USB設計



▼滾輪上有凹凸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


▼滾輪後方為兩顆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HyperX Logo


▼前方一覽,採用對稱式設計,適合左手與右手使用者使用,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有止滑紋路設計,提供不錯的操控感,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右側一覽,同樣有止滑紋路設計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加大兩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左側為背光模式與設定檔選擇/管理


▼軟體設定選項一覽


▼語言共有12種可選擇


▼使用手冊可線上觀看


▼共內建四種發光模式


▼恆亮模式提供顏色調整


▼顏色變化模式提供顏色與速度調整,也可採用頻譜顏色


▼呼吸模式提供顏色與速度調整,顏色部分可單色、雙色與頻譜


▼單點模式提供顏色與速度調整,顏色部分可單色、雙色與頻譜


▼性能部分提供DPI段數設定,最多可提供五段,每一段可自行設定DPI數值與發光顏色


▼按鍵部分可設定左手使用與右手使用
[img]https://i2.wp.com/john-3c.000webhostapp.com/HyperX_PULSEFIRE_CORE/pic/
11.JPG[/img]

▼按鍵指派功能一覽


▼鍵盤功能可設定鍵盤按鍵


▼滑鼠功能一覽


▼DPI轉換可指定DPI數值


▼多媒體功能一覽


▼巨集功能可指定巨集設定檔與播放選項


▼Windows功能一覽


▼啟用功能可指定開啟軟體、檔案、資料夾或網頁


▼巨集錄製部分可錄製鍵盤與滑鼠功能,並可插入延遲時間


▼建立新設定檔


▼複製設定檔


▼匯入/匯出設定檔


▼刪除設定檔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Logo區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AITQ8OQEw


總結
HyperX Pulsefire Core RGB電競滑鼠定位為入門款產品,採用採用Pixart 3327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62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五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對稱式設計,並且可透過軟體調整慣用左手或右手,左側提供兩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發光部分為Logo區,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四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七顆按鍵功能與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入門等級且擁有酷炫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HyperX Pulsefire Core 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AORUS XTREME玩家體驗會-Z390 AORUS電競主機板與AORUS RTX系列顯示卡提供完美電競體驗

XTREME-4.jpg 



前言:
前陣子推出了NVIDIA RTX系列顯卡與萬眾注目的Intel i9-9900K,許多玩家對這些產品都相當有興趣,這次的體驗會主要讓玩家可以現場體驗AORUS Z390系列主機板與AORUS RTX系列顯示卡,現場直接超頻i9-9900K超頻至5.2~5.3GHz給玩家們體驗,還有遊戲展示體驗區,搭配AORUS RTX系列顯示卡與3台2K螢幕打遊戲,讓玩家可以親身經歷超順暢的遊戲體驗,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技嘉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又熱鬧的體驗會。

主辦廠商

公司網頁: http://www.gigabyte.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IGABYTE/?fref=ts
公司簡介: GIGABYTE 技嘉科技創立於 1986 年,「Upgrade Your Life」是一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以扮演創新的先鋒者為目標,因此,GIGABYTE 推出了引領產業新標準的革命技術-Ultra Durable超耐久技術、突破硬體限制的獨家散熱設計-WINDFORCE專利技術、以及一手能掌握的超微型電腦-BRIX 系列等,同時,我們打造頂級電競品牌-AORUS,以極致效能,全面給予遊戲玩家們有別以往的體驗。GIGABYTE 以獨特的方式開創了嶄新的數位世界,我們持續創造令人驚艷的產品,帶給您更美好的生活體驗。


公司網頁: http://www.aor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igabyteXGTW/?fref=ts
公司簡介: AORUS是技嘉科技於2014年成立的電競品牌,主打頂級輕薄電競筆電,以及滑鼠、鍵盤、背包等電競周邊產品,為追求最強效能與行動性的狂熱玩家而生。桀傲不羈的獨特鷹隼標誌,象徵源自遠古埃及戰神荷魯斯,流淌著電競的血液,傳承玩家永不放棄的戰鬥精神。

執行單位


活動時間: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 13:30~17:00
活動地點:台北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B1) 捷運新店線 公館站2號出口(步行約2分鐘)

▼XFastest相當用心與貼心,活動前一天有簡訊提醒通知,我們當然要風雨無阻到場共襄盛舉^^


▼台北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現場廳相當多,可別走錯廳啦!!

▼活動報到處

▼AORUS展架

▼AORUS Z390電競主機板與RTX顯卡展架

▼AORUS Z390電競主機板與RTX顯卡展架,AORUS Z390主機板全核5GHz以上不降頻!!

▼滿滿的AORUS~~

▼舒適的體驗會會場

▼AORUS主機板與顯卡展示體驗區

▼Z390電競主機板與RTX顯卡RGB展示機

▼RGB發光展示,AORUS顯卡的發光真的很美也很酷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PJdGvkyuc

▼GeForce RTX™ 2070 GAMING OC WHITE 8G 
★產品特色
①採用GeForce RTX™ 2070繪圖晶片
②內建8GB GDDR6 256位元記憶體
③風之力三風扇搭配獨特刀鋒扇葉正逆轉功能
④RGB Fusion–16.7M色可客製化全彩RGB燈光 
⑤金屬背板造型設計
⑥台灣區提供5年保固
★核心時脈
✸1740 MHz in OC mode
✸1725 MHz in Gaming mode(公版卡: 1620 MHz)



▼GeForce RTX™ 2080 Ti GAMING OC 11G 
★產品特色
①採用 GeForce RTX™ 2080 Ti 繪圖晶片
②內建 11GB GDDR6 352位元記憶體
③風之力三風扇搭配獨特刀鋒扇葉正逆轉功能
④RGB Fusion–16.7M色可客製化全彩RGB燈光
⑤金屬背板造型設計
⑥台灣區提供5年保固
★核心時脈
✸1665 MHz in OC mode
✸1650 MHz in Gaming mode(公版卡: 1545 MHz)


▼Z390 I AORUS PRO WIFI電競主機板搭載6相數位電源搭配高效能散熱片設計,內建HDMI 2.0及DisplayPort,802.11ac無線網路,RGB Fusion,雙NVMe M.2主插槽內建散熱片,前置USB 3.1 Gen 1 Type-C接頭,Intel千兆乙太網路搭配cFosSpeed
★產品特色
①6相數位電源輔以PowIRstage設計
②VRM採用高效先進散熱設計
③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
④全新ALC1220-VB音效晶片提供最高114db麥克風輸入訊噪比,搭配NICHICON音效電容更能有效提升音質
⑤Intel千兆乙太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管理程式
⑥獨家RGB FUSION多區多彩LED氣氛燈設計,支援數位可程式化RGB及類比RGB LED燈條
⑦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並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與支援FAN STOP技術
⑧Intel USB 3.1 Gen 1 USB Type-C前置擴充接頭設計
⑨雙NVMe PCIe Gen3 x4 M.2,主插槽內建散熱片
⑩率先響應CEC 2019,輕輕一按,省電環保愛地球

▼Z390 AORUS PRO WIFI主機板搭載12相DrMOS全數位電源設計,鋁擠散熱片及銅管加強散熱,RGB Fusion,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高速無線網路,2組M.2插槽並搭配2組散熱片,ALC1220-VB並搭載WIMA電容,Intel® 千兆乙太網路搭配cFosSpeed 
★產品特色
①12+1相DrMOS全數位電源設計
②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
③螺絲鎖附散熱片及熱管設計
④全新ALC1220-VB音效晶片並搭載WIMA電容以提升更高音效品質
⑤Intel 千兆乙太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器
⑥獨家RGB FUSION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支援數位LED與內建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⑦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並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與支援FAN STOP技術
⑧內建2組超高速NVMe PCIe Gen3 x4 M.2插槽並搭載2組散熱設計
⑨率先響應CEC 2019,輕輕一按,省電環保愛地球

▼Z390 AORUS MASTER電競主機板搭載12相IR全數位電源設計,散熱採用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RGB Fusion,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高速無線網路,3組搭載散熱片的M.2插槽,ALC1220-VB輔以ESS 9118 DAC晶片,Intel®千兆乙太網路搭配cFosSpeed,前窗與後窗 USB 3.1 Gen 2 Type-C
★產品特色
①12相IR全數位電源設計
②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與直觸式熱導管
③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
④全新ALC1220-VB音效晶片輔以ESS 9118 SABRE DAC晶片,有效提升音效品質
⑤USB TurboCharger 支援行動裝置快速充電功能
⑥Intel千兆乙太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管理程式
⑦獨家RGB FUSION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內建數位LED燈並配置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⑧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並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與支援FAN STOP技術
⑨Intel USB 3.1 Gen 2 USB Type-C前置擴充接頭設計
⑩內建3組搭載散片的超高速NVMe PCIe Gen3 x4 M.2插槽
⑪USB DAC-UP 2技術,提供USB裝置更充足的電壓
⑫率先響應CEC 2019,輕輕一按,省電環保愛地球

▼Z390 AORUS XTREME主機板搭載 16相 IR 全數位電源設計,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Intel高速雙頻802.11ac無線網路,Intel Thunderbolt 3,ALC1220-VB並搭載ESS 9018K2M DAC晶片,AQUANTIA® 10G Base-T 萬兆乙太網路,RGB FAN COMMANDER,OC Touch
★產品特色
①16相 IR 全數位電源設計
②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 熱管直觸與奈米碳背板
③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與全新AORUS天線
④高傳真127dB訊噪比AMP-UP Audio™技術,搭載ESS SABRE 9018K2M DAC, LME 49720, OPA1622音效擴大晶片與WIMA Hi-Fi 高階音效電容
⑤AQUANTIA 10G Base-T 萬兆乙太網路
⑥內建Intel Thunderbolt™ 3
⑦搭贈專為機殼改裝與極限超頻玩家設計的 RGB FAN COMMANDER 與 OC Touch配件
⑧USB TurboCharger 支援行動裝置快速充電功能
⑨獨家RGB FUSION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支援數位LED與內建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⑩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並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與支援FAN STOP技術
⑪Intel USB 3.1 Gen 2 USB Type-C前置擴充接頭設計
⑫內建3組超高速NVMe PCIe Gen3 x4 M.2插槽並搭載3組散熱設計

▼主機板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Zyf5ZssGg

▼Z390主機板展架

▼超頻效能體驗區,展出Z390系列主機板,ATX的主機板CPU供電都是做好做滿,最少都有12相供電,讓玩家超頻沒煩惱

▼Z390 AORUS PRO WIFI搭載12相DrMOS全數位電源設計,散熱片採用Fin-Arrays堆疊式鰭片、直觸式熱導管和散熱底板

▼Z390 AORUS XTREME搭載16相IR全數位電源設計,散熱片採用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熱管直觸與奈米碳背板

▼Z390 AORUS MASTER搭載12相IR全數位電源設計,散熱片採用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與直觸式熱導管

▼Z390 AORUS ELITE搭載12+1相數位電源設計,散熱片採用螺絲固定散熱片設計,在厚質導熱墊的加持下,將能有效地降低MOSFET電晶體產生的廢熱

▼現場採用Z390 AORUS XTREME做i9-9900K超頻展示與體驗





▼記憶體與水冷頭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FRY1p5i4w

▼這台可以讓i9-9900K超頻至5.2~5.3GHz,且全程跑測試不降頻!!


▼電競入門主機-LOL遊戲體驗區
處理器:i9-9900K
主機板:Z390 AORUS ELITE
記憶體:AORUS ROG DDR4
顯示卡: GeForce RTX 2070 GAMING OC 8G
機殼:AC300W
SSD:Gigabyte UD PRO 256GB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G750H




▼電競進階主機-PUBG遊戲體驗區
處理器:i7-9700K
主機板:Z390 AORUS MASTER
記憶體:AORUS ROG DDR4
顯示卡: GeForce RTX 2070 GAMING OC 8G
機殼:AC300W
SSD: Micron Crucial MX500 256GB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G750H



▼記憶體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32_QBhSC6k

▼電競高階三螢幕(三台2K解析度)輸出主機-PUBG遊戲體驗區
處理器:i9-9900K
主機板:Z390 AORUS XTREME
記憶體:AORUS ROG DDR4
顯示卡: GeForce RTX 2080 XTREME 11G
機殼:TT機殼
SSD: Intel 760P 1TB
電源供應器:Gigabyte P850W




▼RGB發光展示,AORUS顯卡的發光真的很美也很酷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XQ31ItWjc

▼獎品區,多款獎品等著玩家帶回家!!最大獎是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這張可是價值高達一萬多呢!!
★活動現場抽獎: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
Z390 AORUS ELITE
H370 AORUS GAMING 3 WIFI
B360N AORUS GAMING WIFI
AORUS M3+AMP 300
★會後花絮文抽獎:
Z390 UD
Z390 GAMING X

▼許多玩家已經提早排隊準備進場

▼進場後玩家們開始體驗與討論,相當熱烈與熱鬧 





▼現場還出現了限量款的Z390 AORUS XTREME WATERFORCE,主板部分與Z390 AORUS XTREME規格相同,並搭載AORUS All-In-One Monoblock,包含漏電檢測、CPU與PCH水冷散熱頭與RGB酷炫發光



▼美麗大方的主持人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啦!!


技術分享-AORUS主機板介紹

▼分技術分享重點:
 AORUS Z390 ATX主機板主打全核5GHz超頻保證不降頻
 Z390 AORUS XTREME主機板產品特色
①支援第9代及第8代 Intel Core 處理器
②支援雙通道技術及Non-ECC記憶體
③支援Intel Optane Memory技術
④16相 IR 全數位電源設計
⑤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 熱管直觸與奈米碳背板
⑥搭載Intel® CNVi 802.11ac Wave2 2T2R無線網路與全新AORUS天線
⑦高傳真127dB訊噪比AMP-UP Audio™技術,搭載ESS SABRE 9018K2M DAC, LME 49720, OPA1622音效擴大晶片與WIMA Hi-Fi 高階音效電容
⑧AQUANTIA 10G Base-T 萬兆乙太網路
⑨內建Intel Thunderbolt 3
⑩搭贈專為機殼改裝與極限超頻玩家設計的 RGB FAN COMMANDER 與 OC Touch配件
⑪USB TurboCharger 支援行動裝置快速充電功能
⑫獨家RGB FUSION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支援數位LED與內建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⑬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並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與支援FAN STOP技術
⑭Intel USB 3.1 Gen 2 USB Type-C前置擴充接頭設計
⑮內建3組超高速NVMe PCIe Gen3 x4 M.2插槽並搭載3組散熱設計

▼完整投影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0aqahQOTU


技嘉的電競品牌AORUS產品真的越來越不錯,不論是在產品細節還是視覺效果上都不斷進步,這次AORUS Z390 ATX主機板主打全核5GHz超頻保證不降頻,CPU供電做好做滿,讓超頻更為穩定,VRM供電區的溫度也更低,讓超頻玩家可以安心超頻沒煩惱!!這次還介紹了Z390 AORUS XTREME WATERFORCE限量版本,不論在視覺效果還是水冷頭設計都超級美,RGB發光也是更上一層樓,水冷玩家一定愛不釋手!!

技術分享-AORUS顯示卡介紹

▼分技術分享重點:
AORUS顯卡系列產品
①AOURS:100mm三疊合扇、散熱熱導管搭配大塊金屬底板、有OC、註冊五年保
②GAMING:820mm三刀風扇、散熱熱導管、有OC、註冊五年保
③WINDFORCE:800mm三刀風扇、散熱熱導管、無OC、註冊四年保

AORUS系列顯卡產品特色
①世界首創三顆10公分均流疊盒風扇設計,顯卡總長度小於30公分,風流覆蓋散熱器範圍更廣,搭配專利抗擾流設計,中間風扇轉動方向與左右風扇相反,提供更大與更平順的風流,
②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低負載時會停轉,提供零噪音,風扇採用雙滾珠軸承,提供優異的使用壽命,散熱鰭片有彎角造型與高低設計,提升散熱效果
③熱導管直接接觸GPU設計,複合式熱管結合了傳統溝槽式和銅粉燒結式兩種熱管結構,VRAM不分同樣有熱導管覆蓋,提供全方位的散熱
④創新一代的RGB三環燈燈效,僅用一顆LED利用視覺暫留呈現酷炫且千變萬化的驚奇效果
⑤PCIe電源監控指示燈,在未接上外接電源前,燈號會持續亮起; 接上外接電源且供電穩定時,指示燈就會熄滅;當偵測到目前的電源供給異常,指示燈便會閃爍提示
⑥造型金屬強化背板強化整體結構,防止PCB板彎或零件撞落
⑦AORUS RTX 20系列顯示卡提供7個顯示輸出,共有三個HDMI、三個DP與一個USB-C,不需任何轉接即可使用3個HDMI與DP 
⑧航太級PCB防護,擁有防塵、防潮與防氧化
⑨全自動化製程與友善PCB設計,可確保產品品質,排除人工焊接表面留下尖銳突點,安裝時無須擔心手指割傷
⑩直覺式工具軟體,提供簡潔清晰的監控畫面,玩家可輕鬆調教核心時脈、記憶體時脈、風扇運作模式以及燈光效果等
⑪台灣區提供5年保固

AORUS WATERFORCE系列顯卡產品特色
①水之力散熱系統採用一體式水冷散熱,擁有兩顆雙滾珠軸承120mm RGB風扇與240mm鋁製水冷排,讓顯卡在超頻環境下也能穩定運作
②採用超大銅板散熱基底,直接接觸GPU、記憶體與其他重要元件
③水冷管線採用編織包覆鐵氟龍水管,提供抗高溫與壓力,還能防止水分蒸發
④PCIe電源監控指示燈,在未接上外接電源前,燈號會持續亮起; 接上外接電源且供電穩定時,指示燈就會熄滅;當偵測到目前的電源供給異常,指示燈便會閃爍提示
⑤造型金屬強化背板強化整體結構,防止PCB板彎或零件撞落
⑥AORUS RTX 20系列顯示卡提供7個顯示輸出,共有三個HDMI、三個DP與一個USB-C,不需任何轉接即可使用3個HDMI與DP 
⑦航太級PCB防護,擁有防塵、防潮與防氧化
⑧全自動化製程與友善PCB設計,可確保產品品質,排除人工焊接表面留下尖銳突點,安裝時無須擔心手指割傷
⑨直覺式工具軟體,提供簡潔清晰的監控畫面,玩家可輕鬆調教核心時脈、記憶體時脈、風扇運作模式以及燈光效果等
⑩台灣區提供5年保固

▼完整投影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WZmx37140


技嘉電競品牌AORUS顯卡產品同樣也是用料紮實,視覺效果更是創新,採用RGB三環燈燈效,現場看到燈效真的是前所未見,比目前市面上的RGB發光產品都來的更酷更炫,保固最基本都有四年保固,特定型號註冊還有五年保固,若需要送維修可以直接請黑貓到府收送或是拿去全家寄件,全程都免費!!

中場休息充電與實際體驗

▼中場休息時間XFastest提供了豐富的餐盒供玩家們使用,這時間玩家也可以與廠商做交流,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讓玩家徹底了解產品與廠商,並可以獲得不少新知識



▼LOL玩家體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SUOjM0FDI


▼三螢幕(三台2K解析度)玩家體驗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1Q8ap1pBg


歡樂抽獎時間與心得

▼恭喜這些得獎者




這次參加AORUS XTREME玩家體驗會可以完全體驗到AORUS Z390系列主機板的厲害,處理器供電做好做滿,讓超頻後也能輕鬆跑,不用擔心供電過熱的問題,還現場看到多款Z390系列主機板與RTX系列顯卡,真的是大飽眼福,技嘉近幾年的AORUS電競產品都不斷進步,不論是在用料還是功能部分進步有目共睹,各種小細節都不放過,讓玩家可以擁有更棒的效能與產品品質,中場休息時間提供了餐點,讓玩家們可以休息補充體力,並有充足的時間與AORUS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讓我們了解不少AORUS電競產品的特色與產品效能表現體驗;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福利區










喬思伯 Jonsbo U5鋁鎂合金機殼-強悍擴充性搭配雙側鋼化玻璃






強悍擴充性搭配雙側鋼化玻璃
喬思伯Jonsbo機殼系列產品皆採用鋁鎂合金材質,不論是外型還是質感都有一定的水準,且不同系列產品有著不同特色,這次推出了擁有優異擴充性與搭配雙側鋼化玻璃的『U5』,U5有銀與黑兩色可挑選,外殼採用2mm厚度鋁鎂合金材質,表面採用金屬拉絲處理,兩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讓內部硬體發光效果可以一覽無遺;散熱部分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底部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開關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5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0mm,整體規格相當到位,現在就來看看喬思伯 Jonsbo U5鋁鎂合金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基本規格與外型輪廓,包裝部分走簡約風格,免去不必要的裝飾與加工,畢竟地球只有一個,讓大家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包裝背面標示機殼內部結構

▼側面標示U5機殼特色

▼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目前有買機殼送LED風扇的活動,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兩組底部橡膠腳墊、各種固定螺絲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

▼U5本體一覽,前面板相當簡約,可以看到金屬髮絲紋路,相當有質感,I/O設置在前面板

▼I/O: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開關與電源開關,耳機與麥克風沒有標示有點小可惜

▼上蓋同樣採用簡約設計

▼上方有可拆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 

▼前方為電源供應器安裝位置

▼後方為兩顆120mm風扇安裝位置,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兩側為全景超厚4mm鋼化玻璃,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



▼後方一覽

▼電源輸入口

▼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U5產品銘板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底部一覽,底部有大面積濾網設計,腳座採用鎂鋁合金設計,搭配配件中的橡膠防滑腳墊使用

▼底部有可拆卸式大面積風扇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側板安裝框上泡棉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底部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

▼主機板背面上方為兩顆2.5吋/3.5吋硬碟安裝機構

▼硬碟固定機構拆卸後一覽

▼硬碟安裝機構

▼若安裝3.5吋必須先安裝吸震橡膠後再鎖上硬碟


▼3.5吋硬碟安裝後一覽

▼主機板背面下方為兩顆2.5吋硬碟安裝機構

▼2.5吋固定螺絲必須套上吸震橡膠再鎖上去

▼2.5吋硬碟安裝後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GTX9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下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若有發光硬體則可以一覽無遺


總結:
喬思伯 Jonsbo U5鋁鎂合金機殼外觀上同樣採用一貫的簡約風格,整體質感相當優異,搭配雙側全景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共提供四顆2.5吋安裝空間,顯卡能支援到350mm,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優異,最多可安裝六顆120mm風扇,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升級,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相當不錯,想找一款強悍擴充性且搭配雙側鋼化玻璃鋁鎂合金機殼嗎,相信喬思伯 Jonsbo U5鋁鎂合金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Sharkoon SKILLER SGM2 RGB電競滑鼠-價格親民、給你滿滿的CP值

IMG_9888_1.JPG 

價格親民、給你滿滿的CP值
Sharkoon電競周邊產品相信許多玩家耳熟能詳,產品線相當多樣化,這次推出了『SKILLER SGM2』RGB電競滑鼠,SKILLER SGM2,靈敏度最高提供64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四段切換,並有四種顏色發光代表不同DPI段位,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按鍵微動開關擁有五百萬以上次按壓壽命,線材採用編織網線材質,可提高產品壽命與耐用度,發光部分為RGB設計,透過硬體按鈕即可切換發光模式,以入門產品來說規格相當不錯,馬上就來看Sharkoon SKILLER SGM2 RGB電競滑鼠。

 Sharkoon SKILLER SGM2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並支援RGB發光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滑鼠各部位功能說明


▼側面標示SKILLER SGM2外觀與產品基本規格



▼下方標示各國安規認證與包裝內容物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鼠腳一組


▼SKILLER SGM2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SKILLER Logo,外型針對慣用右手玩家的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滑鼠外圍採用導光條發光點綴,整體視覺效果與質感皆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末端有磁環設計,可降低雜訊干擾,介面採用USB鍍金接頭設計,可提供訊號傳輸品質,中間還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滾輪上有凹凸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


▼滾輪後方為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SKILLER Logo


▼側面導光條一路向後延伸至滑鼠末端,形成一個U字形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使用,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有止滑紋路設計,提供不錯的操控感,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還有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效果更為均勻




▼右側一覽,同樣有止滑紋路與導光條設計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四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背面有一顆RGB發光切換按鈕,可切換發光模式,免軟體即可輕鬆切換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區域展示




▼發光模式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0z8FRX3U


▼發光模式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z3T3cTboM


▼發光模式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nbHINrF8


▼發光模式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woPc_RdLc


▼發光模式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omO-fEy0A


▼DPI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JNqOAKy4g


總結
Sharkoon SKILLER SGM2 RGB電競滑鼠定位為入門款產品,靈敏度最高提供64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四段切換,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使用者使用,左側提供兩顆按鍵;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發光部分為Logo區與滑鼠外圍導光條區域,免軟體即可調整發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官方建議售價為NT$8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擁有滿滿CP值的RGB電競滑鼠,相信Sharkoon SKILLER SGM2 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搭載相容性最佳的三星B-Die顆粒,效能與RGB視覺燈效兼得

IMG_9903_1.JPG 

搭載相容性最佳的三星B-Die顆粒,效能與RGB視覺燈效兼得
記憶體近期價格直直落,正是入手高頻率記憶體的好時機!!高頻率記憶體在Intel平台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但在AMD平台上比較容易出現相容性問題,在AMD平台上相容性最佳的應該就是三星B-Die,三星B-Die也是超頻界的火熱顆粒,這次要介紹由巨蟒ANACOMDA新推出的RGB炫光記憶體『ET東方沙蟒』,東方沙蟒搭載相容性最佳的三星B-Die顆粒,外型設計走低調路線,顏色有黑與白兩種,規格部分最低頻率為DDR4-3200,最高頻率為DDR4-4133),容量則有8GB/16GB單通道與8GBx2/16GBx2雙通道包裝,RGB調色部分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不支援的主機板則會呈現彩虹七彩流動光效,效能部分開啟XMP參數後效能優異,讓使用者輕鬆獲得超頻至最高頻率的效能,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相容於最新的Intel平台與AMD平台,提供優異的相容性,馬上就來看看效能與RGB視覺燈效兼得的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表現啦。

 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包裝

▼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外包裝標示記憶體容量、外型與支援四大主機板廠RGB燈效控制

▼巨蟒ANACOMDA Logo

▼支援四大主機板廠RGB燈光控制軟體

▼記憶體外型

▼本次介紹為8GBx2 DDR4-3200規格,產品型號為東方沙蟒

▼DDR4 RGB記憶體模組

▼包裝背面標示製造商資訊


▼上下兩側標示巨蟒ANACOMDA Logo與RGB記憶體模組字樣



記憶體本體
▼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採用對稱式設計,外觀簡約設計,上方有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更為均勻,搭配黑色PCB電路板,充分展現沉穩低調的風範,中間有ANACOMDA Logo,並貼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容量等參數貼紙


▼單條容量為8GB,工作頻率為DDR4-3200,時序為CL 16-18-18-36,工作電壓為1.35V

▼導光條一覽,導光條讓光線更為均勻,上方有ANACOMDA字樣

▼外型低調內斂

▼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外型360度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3F3rnEqVM


RGB發光展示

▼整體發光非常均勻且吸睛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m5eGkprVkw


DDR4-3200(XMP)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3200 RGB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48963MB/s Write:49954MB/s Copy:44108MB/s

▼CPU Mark 99-Score:895

▼Fritz Chess Benchmark

▼CrystalMark09:492166

▼Performance Test

▼wPrime-32M:4.128sec 1024M:113.156sec

▼Super PI 1M:7.548s

▼壓縮效能-39272KB/s解壓縮效能-458387KB/s

▼WINRAR壓縮效能:28551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40608KB/s解壓縮:454264KB/s

▼x264 FHD Benchmark-51.8 fps

▼x265 FHD Benchmark-39.4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0.30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43 fps

▼Cinebench R11.5-17.90pts

▼Cinebench R15-1613cb


DDR4-3200(XMP)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9926MB/s Read-9638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4.59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3.94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9531.7MB/s Write-9474.5MB/s
4KiB Q8T8 Read-3028.9MB/s Write-3379.6MB/s
4KiB Q32T1 Read-1069.2MB/s Write-934.3MB/s
4KiB Q1T1 Read-1107.4MB/s Write-967.7MB/s


DDR4-3600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3200 RGB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53894MB/s Write:55765MB/s Copy:48156MB/s

▼CPU Mark 99-Score:895

▼Fritz Chess Benchmark

▼CrystalMark09:456055

▼Performance Test

▼wPrime-32M:4.031sec 1024M:112.916sec

▼Super PI 1M:7.423s

▼壓縮效能-40026KB/s解壓縮效能-471272KB/s

▼WINRAR壓縮效能:16870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41001KB/s解壓縮:469531KB/s

▼x264 FHD Benchmark-53.3 fps

▼x265 FHD Benchmark-40.2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0.78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67 fps

▼Cinebench R11.5-18.44pts

▼Cinebench R15-1634cb


DDR4-3600超頻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10528MB/s Read-10283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5.02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4.21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9649.5MB/s Write-9673.2MB/s
4KiB Q8T8 Read-3071.8MB/s Write-3544.9MB/s
4KiB Q32T1 Read-1098.6MB/s Write-960.2MB/s
4KiB Q1T1 Read-1132.3MB/s Write-981.1MB/s


▼效能比較總表


結語
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外型低調內斂,RGB發光可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還可與其他硬體發光同步,透過不同模式與調色,可展現玩家個人風格;效能表現部分開啟XMP DDR4-3200後有不錯表現,僅須進入BIOS內XMP技術開啟後即可馬上享有優異的效能表現,可以讓整體電腦效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在AIDA64測試中採用XMP DDR4-3200設定讀取突破了48000MB/s大關,寫入達到49000MB/s大關,效能表現相當亮眼,出廠預設參數表現不錯,提供優異的效能表現,讓不會超頻的玩家可以輕鬆擁有好效能,超頻部分還擁有不錯的超頻幅度,可用XMP時序超頻至DDR4-3600,這也是採用三星B-Die的優勢之一,高頻率還擁有不錯的時序,在AIDA64測試中讀取突破了53000MB/s大關,寫入達到55000MB/s大關,有這樣優異的效能表現在各方面應用都會有不錯幫助與效果,搭配遊戲可能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高速體驗;現在許多玩家都會使用記憶體做RAMDISK應用,製作RAMDISK並實測效能,效表現讀取與寫入都有破13GB/s的實力(ATTO Disk Benchmark)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有了RAMDISK應用更廣泛,可大大縮短電腦暫存檔案存取時間,提供更快速的各種應用體驗;巨蟒ANACOMDA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ET東方沙蟒會再陸續推出更高頻率的產品,有機會在測試給玩家們參考啦,想找一款相容性與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吸睛的RGB發光記憶體模組,相信巨蟒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 RGB炫光記憶體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美商艾湃Apexgaming X-MARS JUNIOR機殼-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造型新穎又帥氣

IMG_8181_1.JPG 

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造型新穎又帥氣
前陣子介紹過美商艾湃Apexgaming的電源供應器產品留下不錯的印象,這次要介紹他們家的機殼產品『X-MARS JUNIOR』,X-MARS JUNIOR是一款會讓你多看兩眼的機殼,外型相當新穎又帥氣,前面板擁有X字體造型與RGB發光燈效,兩側為透明玻璃設計,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機殼整體為傾斜設計,還榮獲了德國紅點設計獎;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3.1、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切換、Reset按鈕、電源開關與HDMI提供給VR裝置使用;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32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200mm,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美商艾湃Apexgaming X-MARS JUNIOR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輪廓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另一側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RGB控制延長線、蜂鳴器、一次性使用束線帶、USB3.0轉接線與各種固定螺絲

▼比較特別的是USB3.0轉接線,轉一組USB2.0與Type-C

▼X-MARS JUNIOR本體一覽,前面板相當霸氣且陽剛,有髮絲紋金屬X字樣盾牌護蓋 

▼前面板的G字與兩旁的導光條開機後會有RGB發光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頂部同樣有髮絲紋金屬護蓋,同樣有X字樣,造型真的很新穎

▼Apexgaming Logo

▼I/O:兩組USB3.0、一組USB3.1、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切換、Reset按鈕、電源開關與HDMI提供給VR裝置使用

▼風扇上方有磁吸式濾網設計,可讓玩家方便清潔,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提升機殼內部對流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並可微調高度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前方為金屬腳座搭配止滑橡膠,後方為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與下方風扇進風口有濾網設計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兩側皆採用全景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方式固定,可以看出機殼整體為傾斜設計相當特別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背面為3.5吋與2.5吋硬碟支架,主機板背面有風扇集線器,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並有開孔方便走線

▼背面前半部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硬碟設計



▼下方為3.5吋硬碟支架,滑軌採用免螺絲方式固定硬碟,也可安裝2.5吋裝置(需使用螺絲固定)



▼背面有風扇集線器,內建了RGB燈光控制功能,可以透過主機板控制同步所有發光硬體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防震膠墊設計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GTX9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前面板發光





▼前面板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h8vGCzLpo

▼側面開電後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總結:
美商艾湃Apexgaming X-MARS JUNIOR機殼在外觀上真的很霸氣且造型很新穎,整體造型相當陽剛,搭配兩側全景鋼化玻璃設計,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機殼背面可安裝五顆2.5吋或三顆2.5吋與兩顆3.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或是後方方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想找一款造型新穎且擴充性不錯的機殼,相信美商艾湃Apexgaming X-MARS JUNIOR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HyperX ALLOY CORE RGB薄膜式電競鍵盤-入門電競也能擁有酷炫RGB






 入門電競也能擁有酷炫RGB 
電競鍵盤RGB發光幾乎算是標配,不過許多RGB發光鍵盤都僅導入在機械式鍵盤,而入門的薄膜式鍵盤擁有RGB的產品並不多,這次HyperX推出了一款入門薄膜式電競鍵盤『ALLOY CORE RGB』,ALLOY CORE RGB配備HyperX的專屬璀璨光條與流暢的動態RGB燈效,燈效部分提供六種不同模式與三階亮度調整,按鍵擁有鬆軟緩衝觸感,且相當安靜,還搭載了防鬼鍵與防按鍵衝突功能,鍵盤配置部分擁有獨立多媒體按鍵控制、遊戲模式快速鍵與RGB發光切換,無須透過軟體即可輕鬆操作,除了以上特色,ALLOY CORE RGB還有防潑水設計,可抵擋120ml液體,不小心打翻飲料也不用擔心,整體規格與功能還不錯,馬上就來看HyperX ALLOY CORE RGB薄膜式電競鍵盤啦。

 HyperX ALLOY CORE RGB薄膜式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並標示支援RGB發光


▼包裝背面標示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原廠提供兩年產品保固


▼包裝內容物與支援平台


▼產品說明書與其他HyperX產品介紹書


▼ALLOY CORE RGB電競鍵盤一覽,整體外型簡約低調,上方擁有專屬璀璨光條,不過因為是入門產品,塑膠感稍微比較重




▼上下皆有HyperX Logo



▼鍵盤側面造型一覽



▼鍵盤按鍵一覽



▼獨立燈光亮度調整按鈕、RGB發光模式切換與遊戲模式快捷鍵


▼指示燈號部分為Num Lock、Caps Lock與遊戲模式,右上角有多媒體獨立控制按鍵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左右兩側有墊高腳墊設計,並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鍵帽一覽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擁有不錯的視覺效果



▼背光亮度與開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ODKuJP2uE 

 



▼背光顏色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518g4vhuY

 



▼背光運行速度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dJ0JJ_pyw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J6Mdd7jNs

 



總結
HyperX ALLOY CORE RGB薄膜式電競鍵盤外觀上簡約低調,雖然採用薄膜式設計,不過手感依然不錯,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且擁有防鬼鍵設計,輕鬆遊戲無負擔;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為RGB設計,內建五種酷炫燈效模式,可依照個人風格調整至最適合的模式,價格部分網路通路價格為NT$1990元,想找一款入門電競且擁有酷炫RGB發光的電競鍵盤,相信HyperX ALLOY CORE RGB薄膜式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凌航Neoforza NFS01 960GB固態硬碟-3D TLC顆粒大容量,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IMG_9822_1.JPG 

 3D TLC顆粒大容量,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凌航Neoforza這間公司可能大家比較陌生,創立於1998年,將近20年的時間,一直以來都擔任國際知名大廠的代工,凌航基於『要給消費者最好的』的信念,於前兩年推出自有品牌NeoForza,並於歐美熱銷,現在,台灣消費者也可以買到高CP值的產品。

這次要介紹由凌航Neoforza推出的『NFS01』固態硬碟,NFS01為2.5吋規格設計,厚度為7mm,可適用於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主控晶片為SMI SM2258XT,搭配3D TLC顆粒,容量有120GB、240GB、480GB與960GB可選擇,效能表現不同容量稍有不同。

NFS01搭載了獨家資料保護、資料修正與SLC 快取技術,大幅提高總寫入資料量、耐用度與效能表現,還支援待機休眠省電功能,若安裝在筆電可提供更好的筆電續航力,原廠提供三年保固,現在就來介紹凌航Neoforza NFS01 960GB固態硬碟啦。

 凌航Neoforza NFS01 960GB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與特色,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Neoforza字樣與Logo



▼採用3D NAND


▼產品特色:高容量、提升筆電續航力與更優異的可靠度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凌航Neoforza公司資訊


▼NFS01 960GB本體一覽,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尺寸為2.5吋設計,厚度為7mm,正面標示Neoforza Logo與字樣,背面則貼有標示產品資訊貼紙



▼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 


▼內部PCB正反面一覽



▼主控晶片為SMI SM2258XT


▼NAND為SanDisk 05138 256G四顆組成960GB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2700X
Cooler: 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
MB:ASUS ROG STRIX B450-F GAMING
RAM: GeIL DDR4 8GB*2 @ DDR4-3466
VGA: AMD RANDON RX 580 8G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9MB/s 寫入:495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




▼AS SSD Benchmark:Write 491.31MB/s Read 528.76MB/s Score 847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4.57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96.94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563.2MB/s,Seq Write:525.0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3.9MB/s,最大值為527.6MB/s,最小值為497.0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66.8MB/s,最大值為488.2MB/s,最小值為461.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10.24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3.956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10.91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4.91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05.29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67.158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12.761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74.665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61.929MB/s、寫入518.518MB/s,4K讀取26.005MB/s、寫入75.801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Neoforza NFS01 960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嚕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0.7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73.74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0.0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82.08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5.4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66.49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3.6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03.21MB/s


 結語
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847,Crystal Disk Mark成績表現,循序讀取速度可達563.2MB/s,循序速度可達525.0MB/s,與官方公布數據接近,實際傳輸測試中大檔案傳輸表現不錯,小檔案成績沒有像跑Benchmark來的理想,不過這樣效能已可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再加上有大容量優勢可選擇,不論安裝單機遊戲大作或是大資料量軟體都可輕鬆儲存。

若搭配筆電升級,可讓筆電擁有最大960GB超大容量儲存空間,可同時享受到高速與高容量兩大特點;凌航Neoforza原廠針對NFS01產品提供三年保固,在全台更設有消費者快換中心,想找一款擁有大容量且價格親民的SSD固態硬碟產品,相信凌航Neoforza NFS01 960GB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宇瞻Apacer AC731 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防水、防塵、抗震全方位防護

IMG_0035_1.JPG 

 防水、防塵、抗震全方位防護
行動硬碟是攜帶資料的載具,可能會長時間攜帶或放置於包包內,但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或沒注意造成落摔、泡水..等情況發生,這時若行動硬碟有些安全防護就可以確保硬碟內的資料與硬碟壽命,可以防止這些意外造成硬碟或資料損毀;這次要介紹由宇瞻 Apacer推出的『AC731』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AC731擁有防水、防塵與抗震三大防護,防水與防塵通過IP68業界最高標準,可浸泡一米水深內60分鐘,抗震功能內建獨家內懸吊抗震結構可有效吸收衝擊,減少硬碟因震動或碰撞造成內部元件損壞的機率,並通過美國軍規MIL-STD- 810G 516.6 Procedure IV落摔測試,從1.22公尺高處墜落,資料也不會損毀,傳輸介面採用USB3.1 Gen1,讀寫最高達每秒5Gb,接頭採用USB Type-A且通過一萬次插拔測試,容量部分擁有1TB與2TB兩種可選擇,可滿足各種需求的使用者,外型採用塑膠與橡膠結合的優雅商務風格,質感不錯且擁有防護作用,現在就來看宇瞻 Apacer AC731 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啦。

 宇瞻 Apacer AC731 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特色,還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產品型號為AC731,容量為1TB,採用USB 3.1 Gen 1傳輸介面,擁有防震與防水保護

▼產品特色
①美國軍規MIL-STD- 810G 516.6 Procedure IV落摔測試
②商務美型外觀設計
③通過IP68業界最高標準防水與防塵認證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與可擺放檔案數量參考

▼宇瞻 Apacer公司資訊與標示台灣製造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通過軍規認證與擁有三年保固


▼產品說明書與USB 3.1 Gen 1傳輸線

▼AC731外型採用優雅商務風格設計,相當有質感,前半段為橡膠材質防震格紋,後半段為亮面烤漆處理

▼Apacer金屬銘板

▼背面與正面配置相同,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


▼橡膠材質防震格紋

▼兩側與前端一覽



▼USB 3.1為Type-A介面,通過一萬次插拔測試,上方有防水外蓋設計,不使用時一定要把外蓋蓋上,才會有防水的效果!!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ANACOMDA ET東方沙蟒DDR4-3200 RGB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122MB/s 寫入:106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110.38MB/s Read 123.5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45.45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5.14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129.9MB/s,Seq Write:123.0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54.4MB/s,最大值為258.3MB/s,最小值為49.8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90.5MB/s,最大值為121.2MB/s,最小值為51.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28.28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2.929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25.14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1.95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25.13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4.473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最高提供195.477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最高提供148.249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19.393MB/s、寫入120.247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SSD與Apacer AC731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嚕

▼多檔案寫入測試(SSD to Apacer AC731)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37.1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3.85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Apacer AC731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18.3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7.14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SSD to Apacer AC731)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05.6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12.54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Apacer AC731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01.3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17.29MB/s


 防水測試

▼直接下水



▼USB接頭都是乾的!!



 結語
宇瞻Apacer AC731 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是一款不錯的資料載具產品,擁有防水、防塵與防震,讓隨身硬碟在各種環境與意外中獲得全方位的防護,資輛存放更安全且有保障,在實測防水中擁有不錯防護,就算浸泡在水中,USB接頭一滴水也沒有!!效能測試中效能表現不錯,幾乎是傳統硬碟的最高傳輸速率,Crystal Disk Mark成績表現,循序讀取速度可達129.9MB/s,循序速度可達123.0MB/s,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小檔案都有100MB/s以上的傳輸速率,這樣效能已可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容量部分有1TB與2TB可選擇,適合攜帶大檔案的使用者使用,Apacer原廠針對AC731產品提供三年保固服務,想找一款擁有大容量且全方位防護的行動硬碟,相信宇瞻Apacer AC731 USB3.1 Gen1軍規抗摔行動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Turing光追與電競炫彩雙視覺饗宴

IMG_9907_1.JPG 

Turing光追與電競炫彩雙視覺饗宴
GeForce RTX新世代來臨,NVIDIA推出GeForce RTX 2080 Ti、GeForce RTX 2080與GeForce RTX 2070,這次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架構,讓遊戲的真實感、速度與臨場感提升至全新領域,相較前一代產品,效能高達6 倍差異,並支援遊戲即時光線追蹤與人工智慧技術,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可提供更逼真的光線、倒影與陰影,超越傳統渲染技術,也是首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GPU,GeForce RTX系列採用12奈米FinFET製程,有效提升效能與電源效率;索泰ZOTAC相信許多玩家一定聽過,去年進軍台灣市場,從Mini卡到高階卡王產品線皆相當齊全,讓不同需求的玩家皆能挑選到適合的產品,這次要介紹索泰ZOTAC推出的『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搭載強悍的TU106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2304個,原廠基礎時脈設定為1410 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620 MHz,而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將GPU Boost到1740 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256-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8GB顯示記憶體,記憶體運作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一組HDMI 2.0b與一組USB Type-C ,搭配VR使用更加方便,電源採用一組8pin與6pin供電,散熱為IceStorm2.0系統設計,採用兩顆90mm風扇,熱導管採用五支8mm配置,並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原廠還提供FireStorm軟體,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GPU溫度限制與風扇轉速控制…等,還有自動OC超頻掃描,可以輕鬆超頻獲得更棒的效能表現,另外這次還導入了SPECTRA光效系統,透過軟體調整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發光效果,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Turing光追與電競炫彩雙視覺饗宴的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

 Turing架構特色簡單介紹

▼NVIDIA採用Turing GPU架構,從GTX邁入RTX, GeForce RTX 20不僅只是單純的性能提升,還加入了即時光線追蹤


▼Turing架構基礎是建立在全新 TURING SM上,TURING SM具備四組通道與一組RT Core,一組通道內整合包括INT 32、FP32與Tensor Core,同時在記憶體存取架構採用全新的設計,讓Turing可獲得更大的頻寬,每個核在SHADING的性能比Pascal架構高出50%


▼Turing架構中除了利用Tensor Core降低運算負擔外,更藉由針對光線追蹤專屬硬體加速架構RT Core,每組RT Core包含三角形與矩陣光運算構成,將光線追蹤相關的演算透過RT Core執行,Shader可專心執行Shading,將整個即時光線追蹤做細部過程分工,達成單卡光線追蹤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專屬風格外觀,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ZOTAC Logo

▼標示為AMP版本

▼產品特色標示與支援Ray tracing 光線追蹤演算法
①採用8GB GDDR6記憶體
②導入SPECTRA光效系統
③提供FireStorm調校軟體

▼GeForce RTX 2070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系統需求

▼RTX2070是中高階遊戲卡最佳選擇

▼RTX2070要玩VR絕對是沒問題,且擁有FireStorm調校軟體與SPECTRA光效系統,提供最佳的視覺饗宴與效能表現

▼系統需求

▼基本規格標示

▼內部包裝也相當有質感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ZOTAC其他產品介紹書、大4 pin轉PCIe 6 pin轉接線與雙PCIe 6 pin轉8 pin轉接線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用料與規格介紹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兩顆90mm風扇搭配大面積的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個Slot,上方有ZOTAC Gaming字樣,且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ZOTAC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還開有散熱口提高散熱效果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ZOTAC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一組HDMI 2.0b與一組USB Type-C ,讓玩家擁有相當大的彈性應用,要連接多螢幕與VR設備都不是問題

▼散熱器、電源用料散熱片與強化背板一覽

▼拆除散熱器與背板後一覽,從整體Layout配置來看,這張卡為非公板設計,並特別強化供電部分,用料上相當紮實,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Displayport1接頭上可看到金屬殼做雜訊遮蔽 

▼外接供電為8+6 pin設計

▼GPU供電部分採用10相供電,搭配兩顆uP9512R電源控制器,MOSFET採用ON Semiconductor 5018SG,後方還有53603A MOS DRIVER





▼GPU周邊配置一覽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GeForce RTX2070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06-400A-A1

▼記憶體採用SAMSUNG K4Z80325BC-HC14 GDDR6八顆組成8GB容量,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

▼RGB燈效控制晶片

▼散熱模組正反面一覽


▼風扇採用兩顆APISTEK GA92S2U 90mm風扇


▼散熱鰭片正反面一覽,散熱鰭片採用五支8mm熱導管組成,熱導管將熱傳遞大面積鋁製鰭片,GPU接觸面為大銅底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與導熱效果,記憶體顆粒採用導熱墊做介質,可有效將廢熱散出


▼360度顯卡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Ry-ZddQa0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PUZ與GPUZ驗明正身, 核心代號為TU106,CUDA核心數為2304組,記憶體為三星8GB GDDR6,時脈方面預設為1410MHz、Boost後時脈可達1740MHz。

▼CINEBENCH R11.5 OpenGL :102.28fps

▼CINEBENCH R15 OpenGL :239.63fps         

▼3DMark11 Entry Mode :E35982

▼3DMark11 Performance Mode :P27623

▼3DMark11 Extreme Mode :X11188

▼3DMark Cloud Gate :61448

▼3DMark Fire Strike :22026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10936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5642

▼3DMark Night Raid :59776

▼3DMark Sky Diver :55812

▼3DMark Time Spy :13741

▼VRMark Orange Room :6911

▼VRMark Blue Room :2978

▼VRMark Cyan Room :9614

▼PCMark7 :8363

▼PCMark8 :5465

▼PCMark10 :7562

▼PCMark10 Express :6198

▼PCMark10 Extended :9504

▼CrystalMark09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遊戲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PUZ與GPUZ驗明正身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 :27427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 :23377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 :20807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 :9633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1080P Ultra 8xAA) :3000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1080P 8xAA Extreme HD) :5027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7447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VR MAXIMUM):10000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VR FUTURE):4302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Benchmark

▼Ashes Of The Singularity Escalation FHD Benchmark

▼FarCry5(1920x1080 極高) :121 fps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特效都是非常高設定,四個場景都有240張以上!!




▼古墓奇兵:暗影,特效全部開到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平均有103張,表現非常優異!! 



▼GTA5 Benchmark,特效都是非常高設定,五個場景平均都有79~97張左右的優異表現





絕地求生、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遊戲實際體驗 

這次實際遊戲體驗拿出目前最熱門的絕地求生《PUBG》,還有支援光線追蹤的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暗影實際體驗

▼PUGB遊戲設定為1920*1080,特效皆為超高


▼PUGB遊戲實際體驗,遊戲過程約110~180張左右,平均約130張左右,順暢度相當優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KUR1cxp9o

▼古墓奇兵:暗影,特效全部開到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


▼古墓奇兵:暗影遊戲實際體驗,遊戲過程約70~130張左右,平均約100張左右,開啟光線追蹤效能表現依然優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4vzRTniQE

▼戰地風雲5遊戲實際體驗,特效設定皆為最高(無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遊戲過程約110~140張左右,平均約115張左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u5HjJMY1U

▼戰地風雲5遊戲實際體驗,特效設定皆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遊戲過程約58~72張左右,平均約60張左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st2SZJOOw


FireStorm軟體工具軟體介紹與SPECTRA光效系統發光展示

▼首頁部分可看到風扇轉速、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與GPU溫度,若調整為MANUAL模式則可以自行調整設定參數,右邊有更進階的設定參數,GPU頻率調整、電壓調整、記憶體時脈調整、供電限制調整與溫度限制調整

▼風扇可自行調整溫度與轉速關係

▼這次還有自動超頻偵測功能,會依照環境與卡本身的超頻性座自動超頻

▼RGB發光模式與顏色調整,共提供五種模式

▼顏色可自行調整設定

▼RGB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YjHXyI38


FurMark燒機與總結

▼FurMark燒機(1920*1080 8X MSAA),最高溫度為64度,平均溫度落在63度,平均張數為58fps,兩顆風扇轉數約為1800轉,相當安靜!!


 總結: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不得不說真的是效能表現相當優異,同時擁有強悍的效能表現與優異的散熱設計,帶給玩家完全不同的視覺與遊戲體驗;效能預設頻率就已經表現相當優異,採用TU106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再加上原廠有提供工具軟體可以自動或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頂級的效能表現,Benchmark部分表現都不錯,不論是遊戲大作GTA5還是FarCry5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目前最夯的PUBG,把特效開到最高都是輕鬆順暢玩,實際測試可達平均130張的優異表現;這次RTX 2070支援了光線追蹤,也拿了兩款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實測,古墓奇兵:暗影開啟光線追蹤依然表現優異,可以達到平均100張左右的表現,戰地風雲5實測有無開啟光線追蹤表現就有比較大的差異,未開啟光線追蹤平均約115張左右,開啟光線追蹤後平均約60張左右,兩者差異將近快一倍,不過開啟還能有60張左右的表現還算是順暢運行。

噪音部分不論是在待機還是全速運轉時皆相當安靜,搭配優異的IceStorm 2.0散熱模組提供不錯的導熱與散熱效果,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64度 且風扇聲音相當安靜,幾乎感覺不出來顯示卡在全速運轉!!

FireStorm工具軟體是一套不錯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還可設定風扇轉速曲線,這次導入了SPECTRA光效系統可直接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語言,整體來說提供相當高的自由度給玩家,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並找到自我風格的視覺效果。 

整體來說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是一張擁有優異效能、散熱表現與酷炫視覺效果的顯卡,效能表現出廠就有小超頻,所以表現更為優異,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拿來玩最新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也是沒問題;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適合中高階電競玩家玩家使用,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支援光線追蹤與酷炫視覺效果的RTX 2070顯示卡嗎?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COUGAR Helor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無線炫彩視覺效果與優異效能輕鬆擁有

IMG_0699_1.JPG 

 炫彩視覺效果與優異效能輕鬆擁有
去年推出的新款處理器都必須搭配較為強悍的散熱器才能獲得較佳的效能表現,超頻後更是如此,空冷散熱器有一定的極限存在,水冷設備可以帶來更安靜與更優異的散熱效果,也一直是許多超頻玩家的最愛,好處不外乎可同時擁有硬體低溫與風扇低噪音這兩項優點,不過一般DIY水冷可不是每一個玩家有辦法完成,如果一個不注意或是安裝不當造成漏水的悲劇慘況,一體式水冷安裝上與空冷散熱器大同小異,透過簡單安裝即可達到水冷所帶來的優異散熱與靜音效果,相信會更適合更多一般玩家使用;這次介紹由COUGAR所推出的『Helor』一體式水冷散熱器,Helor有240mm與360mm兩種選擇,且可以說是一款很特別的產品,水冷頭上方為透明設計,並有水流計可觀看水流迴路運作狀況,水冷頭底採用銅表面鍍鎳設計,提供不錯的熱傳導效果,水冷頭周圍有RGB發光設計可透過控制盒或主機板控制同步發光,風扇部分搭載兩顆Vortex Omega 120風扇,可與水冷頭燈光效果同步,呈現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風扇轉速為600~1800rpm,水泵設計在水冷頭,水管部分長度為360mm/400mm加長設計,外層採用編織網線加強耐用度,Helor的RGB控制是採用最新的Addressable模式,接線部分與傳統RGB控制不同,不可交叉使用,若交叉使用可能會造成產品或主機板燒毀,不過主機板若沒有支援Addressable RGB控制的玩家也不用擔心,原廠配件中有控制盒且有無線遙控設計,可透過控制盒做燈效模式、顏色與運行速度調整,功能相當齊全,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馬上就來看COUGAR Helor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與酷炫燈效啦。

 COUGAR Helor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產品外觀照片


▼COUGAR Logo


▼採用Addressable RGB控制燈效


▼產品外觀照片


▼產品型號:Helor 240


▼Helor 240搭配CORE BOX v2控制盒,可透過無線遙控做發光調整,內建高達100種發光模式,也可切換為主機板同步控制


▼水冷頭上方為透明設計,並有水流計可觀看水流迴路運作狀況


▼風扇部分搭載兩顆Vortex Omega 120風扇,可與水冷頭燈光效果同步


▼前方為產品基本規格標示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配件相當豐富,有產品說明書、強化背板、固定螺絲、散熱膏、散熱膏塗抹器、風扇轉接線、RGB控制轉接線、控制器電源線、無線遙控器與水冷補充液





▼RGB燈光控制器一覽,正面有COUGAR Logo,側面為電源輸入與主機板RGB控制輸入,共可安裝八組風扇LED控制與兩組LED燈條控制







▼風扇部分搭載兩顆Vortex Omega 120風扇,風扇轉速為600~1800rpm,採用4pin PWM控制,RGB控制為專用接頭






▼正反面螺絲固定鎖點上皆有膠墊設計,可減少運作時震動產生



▼扇葉與外殼有特殊設計,可提供更好的風流與散熱效果



▼Helor 240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頭上方為透明搭配水流計設計,可觀看水冷迴路運作狀況,水冷頭周圍有RGB發光設計可透過控制盒或主機板控制同步發光


▼水冷頭側面為補水口設計


▼水管一覽,可依照安裝環境做角度調整,水管部分長度為360mm,外層採用編織線設計


▼水冷頭專用Addressable RGB接頭設計


▼水冷頭底採用銅表面鍍鎳設計,提供不錯的熱傳導效果


▼水泵接頭為3 pin設計


▼水冷排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側面皆有COUGAR字樣與Logo






▼風扇與水冷排組合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RGB發光展示,真的超有質感&超級美!!


▼Vortex Omega風扇同樣美!!


▼水流計設計真的很不錯,除了RGB動態燈效,還有水流計動態視覺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7qWM6LiYg


▼採用主機板控制發光燈效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DJXxHncpc


▼採用控制盒控制燈效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RnUkWAtK8 


▼採用控制盒控制燈效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1Zi8h_X7M


▼採用控制盒控制發光燈效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tG655iK9I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COUGAR Helor 24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29.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3~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2度,平均溫度約54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8~2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9~6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0度,平均溫度約48~53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COUGAR Helor 24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5~9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76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0~3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1~9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5度,平均溫度約67~75度









總結
這次介紹COUGAR Helor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效能部分水冷頭底部採用銅表面鍍鎳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採用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62度,平均溫度為54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6度左右,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且風扇依然相當安靜,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COUGAR Helor 24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最吸睛的還是RGB酷炫燈效,可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顏色與發光模式,或是採用原廠提供的控制盒與無線遙控,皆可展現相當酷炫的視覺效果;想尋找散熱表現優異且擁有吸睛視覺效果的一體式水冷嗎?相信COUGAR Helor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靜音機殼-質感、靜音與散熱一石三鳥

IMG_0315_1.JPG 

 質感、靜音與散熱一石三鳥
Fractal Design相信許多玩家聽過且一試成主顧,他們家的機殼與散熱產品不論是質感、用料還是效能表現都相當優異,這次要介紹擁有前面板USB Type-C的機殼『Define R6 USB-C TG』,Define R6 USB-C TG是Define R6 TG進化版本,I/O部份多了USB Type-C接頭,外型部分算比較低調內斂設計,單側採用強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內部設計相當不錯且可調整結構,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且可透過結構變更獲得更強悍的散熱安裝,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兩組USB2.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六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6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介面卡部分共七組可使用還有預留兩組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靜音機殼啦。

在看介紹之前先來簡單講解一下風扇配置
▼標準配置內部可安裝7顆140mm風扇,變換結構後(必須拆除光碟機與硬碟安裝支架)可安裝8顆140mm風扇

▼若安裝120mm風扇,不論結構配置,皆可安裝9顆

▼標準配置水冷排支援一覽,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

▼變更機構配置水冷排支援一覽,最大可支援420mm水冷排

▼所有水冷排組合一覽,變更配置部分其實也可做部分變更達成更多組合方式,可讓使用者調整出最適合的模式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輪廓與各部位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內部結構


▼配件:一次性束帶、各種固定螺絲與玻璃擦拭布

▼Define R6 USB-C TG本體一覽,前面板設計低調且質感不錯,採用黑色金屬髮絲紋處理,上方有指示燈號


▼前面板為開門式設計,特別的是還可以自行安裝為開左或開右

▼上方有一組5.25吋光碟機安裝位置


▼大面積進氣口設計

▼大面積進氣口有濾網設計,可輕鬆拆卸清理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頂部一覽

▼I/O: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兩組USB2.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散熱區塊有上蓋設計,按下按鈕後可輕鬆拆下與清理


▼上蓋翻開後,可看到風扇安裝支架,支架也為可拆卸設計,風扇最多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還有水冷管線預留孔設計


▼後方一覽

▼上蓋按鈕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140mm風扇或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電源供應器先固定在背板上,再安裝進機殼內

▼底部一覽,有大面積進風口與濾網設計

▼質感不錯的墊高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下方可安裝兩顆120/140mm風扇或120/140/240/280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設計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前側面板側面有進風口設計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前側面板側面同樣有進風口


▼鋼板內側有大面積的吸音棉設計,可達到超安靜的境界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有兩種組合,預設組合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一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360mm水冷排,變換結構後(必須拆除光碟機與硬碟安裝支架)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開孔設計,也可安裝2.5吋硬碟支架


▼預設機構狀態是可安裝5.25吋與3.5吋硬碟支架,翻開後可看到硬碟固定,若有安裝硬碟建議再鎖上螺絲,增加穩固性



▼硬碟固定機構共有六組設計


▼變更機構前必須先拆除5.25吋固定機構,變更後一覽


▼變更後3.5吋硬碟則可安裝兩顆,安裝前必須先將螺絲鎖上硬碟後再掛上





▼背面有風扇集線器,方便使用者整理風扇線材

▼後方還有兩組魔鬼氈設計,讓使用者整線更為方便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腳墊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2.5吋與3.5吋硬碟托盤一覽,3.5吋必須先安裝防震膠墊再裝上硬碟



▼裝後硬碟後一覽


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充足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總結:
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靜音機殼是款相當靜音且散熱表現不錯的機殼,外觀上還是一貫的低調內斂風格,不過在內部結構上相當用心,且可透過內部結構變換做出不同配置的變化,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最多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六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更是沒話講,不論是風扇與水冷排配置變化相當豐富,最大還可以安裝420mm的水冷排!!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與擴充性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質感、靜音與散熱一石三鳥的機殼,相信Fractal Design Define R6 USB-C TG靜音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獨家鏡面酷炫RGB燈效與強悍壓制能力兼得

IMG_0694_1.JPG 

 獨家鏡面酷炫RGB燈效與強悍壓制能力兼得
水冷散熱器一直以來都是超頻玩家與喜愛電腦安安靜靜的玩家首選,水冷的好處可同時擁有硬體低溫與風扇低噪音這兩項優點,不過一般DIY水冷不是每一個玩家都有辦法完成,如果不注意或是安裝不當造成漏水可就得不償失,一體式水冷安裝上與空冷散熱器大同小異,透過簡單安裝即可達到水冷所帶來的優異散熱與靜音效果,更適合一般玩家使用;這次要介紹由NZXT所推出的『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水冷頭上方採用半透明鏡面設計,具備可獨立定址的RGB通道,可透過專用CAM軟體獨立控制Logo與Ring發光顏色與模式,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風扇部分採用自家Aer P140風扇,最大噪音為21~38dBA,轉速為500~1800rpm,水冷頭部分採用銅頭鍍鎳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原廠提供超長六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NZXT 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NZXT 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並有產品外觀照片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CAM控制軟體介紹


▼產品特色介紹
❶採用最先進發光效果訂製泵浦,Kraken系列具備許多燈效與反應模式,搭配溫度與聲音輸出
❷搭配Aer P140散熱風扇,獨特的進風口與液態軸承設計,提供優異的帶風量與低噪音效果
❸新增細尼龍管套,強化防護管路,提升耐久性


▼獨家CAM軟體提供直覺式介面,方便操作與設定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與NZXT Logo


▼配件:產品說明書、鈦宇數位保固卡、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水冷頭電源/風扇電源延長線與CAM控制連接線



▼風扇為Aer P140,型號為RF-AP140-FP(12V/0.35A),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無限鏡面相當特別且搶眼!!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NZXT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無限鏡面上有NZXT字樣,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USB接頭與電源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散熱膏部份已塗抹好,直接安裝即可使用


▼水冷頭扣具為可替換設計,相當容易操作與更換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NZXT Kraken X62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2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2~6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2度,平均溫度約55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6~2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7~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2度,平均溫度約48~53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NZXT Kraken X62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7~9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5度,平均溫度約78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9~3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9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5度,平均溫度約69~76度









CAM/手機APP軟體介紹與酷炫發光展示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CPU與顯卡狀態可轉換顯示方式


▼上方有截圖按鈕可使用,方便使用者截圖


▼佈景主題更換,有白天與夜晚兩個模式


▼訊息警告區,當有警告訊息提示時可以觀看並有歷史紀錄


▼設定選項一覽


▼設定帳號部份可直接線上做管理


▼設定有語言、介面顏色、開機選項、偵測、溫度…等相關細項設定


▼通知部份可設定警告提示偵測點


▼CAM軟體可切換為mini版本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GPU狀況監控與超頻,若顯卡為可超頻則可以直接做超頻設定


▼風扇與幫浦模式調整,可依照使用情況調整設定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Logo與Ring兩部分可調整,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若還有其他NZXT支援CAM的產品可由這邊掃描新增


▼手機App軟體介面與電腦端提供資訊類似,可隨時查看電腦狀況



▼可透過手機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



▼連線裝置一覽


▼電腦硬體簡介


▼選項一覽


▼水冷頭發光一覽,使用者可單獨控制/關閉Logo或Ring的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alGVK2n4M


總結
這次介紹的NZXT 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效能部分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62度,平均溫度為55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5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8度左右,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且風扇依然相當安靜,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如果需要更高散熱效能的玩家且不在意噪音;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 Kraken X62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特無限RGB鏡面發光,可透過CAM軟體分別調整Logo/Ring的顏色與模式,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若還有其他NZXT產品還可做發光同步!!想尋找散熱表現優異且擁有個人風格的無限RGB鏡面發光一體式水冷嗎?相信NZXT Kraken X6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Mundi智慧雲音響-家庭劇院+KTV+視聽娛樂與各種多媒體應用一機包辦

IMG_9934_1.JPG 

 專業音響與各種多媒體應用一機包辦
數位影音的時代,不論是要看第四台、追劇、唱卡拉OK…等,使用電視來觀看是肯定是最棒且舒適的享受,近年來這些功能都可透過智慧電視或是智慧電視盒達成,目前市面上這類產品相當多,但品質參差不齊,讓人難以挑選,不過這次特別要介紹的是由嘉德數位推出的『Mundi智慧雲音響』,功能相當強大與齊全,是『首創』整合網路第四台、機上盒追劇、環繞劇院、卡拉OK、手機藍芽音響、手機畫面鏡像與線上娛樂遊戲機,內建系統為Android 6.0.1版本,操作介面非常人性化,與智慧電視操作類似,款式則分為兩款A3與M3,這兩款最大差異在重低音喇叭尺寸及主機大小,A3擁有5.25吋30W重低音喇叭、兩支2.75吋15W中音喇叭與兩支2吋絲質高音喇叭,M3則是兩顆2.75吋15W重低音喇叭,其他硬體規格部分則大同小異,採用Cortex-A5四核心處理器搭配最大2GB記憶體,ROM最大為16GB,HDMI擁有兩組HDMI輸入與一組輸出,WiFi部分支援2.4G與5G,還有藍牙4.0,USB部分提供兩組USB2.0連接埠,並內建Micro SD讀卡機,其他I/O部分還擁有S/PDIF、AV端子、AUX輸入、兩組麥克風輸入與RJ-45網路,整體硬體規格相當強悍;軟體部份主打合法授權的網路第四台PRO TV六個月免費體驗,美華卡拉吧,提供1個月免費體驗,還有HOTTV贈送了六個月全中文字幕的成人福利頻道,除了這些授權軟體還可以利用奇珀市場與當貝市場,自由安裝多種App達成各種應用,這款產品通過了BSMI(證號T3B561)與NCC (證號CCAH18LP4550T0),建議售價為NT$14800元,馬上就來看Mundi智慧雲音響。


 Mundi智慧雲音響本體

▼這次介紹為Mundi智慧雲音響A3,也就是擁有5.25吋的30W重低音喇叭的版本,本體體積稍微比較大,可以直接放在電視下方使用,前方有金屬護網保護喇叭,後方為木箱設計,質感不錯


▼左下角有Mundi標籤


▼兩側一覽,兩側皆為木箱貼皮處理



▼上方同樣為木箱貼皮處理


▼後方為I/O設計與音箱通氣口


▼音箱通氣口


▼I/O一覽,分別為電源輸入、兩組HDMI輸入與一組輸出、兩組USB2.0連接埠、Micro SD讀卡機、S/PDIF、AV端子、AUX輸入、兩組麥克風輸入與RJ-45網路




▼底部為5.25吋重低音喇叭


▼5.25吋重低音喇叭一覽


▼腳座為厚高型設計,提供穩固且止滑效果


▼配件:變壓器、遙控器與福利頻道體驗卡




▼HDMI線非標配,購買時會有優惠加購服務


▼接線簡單方便,不用3分鐘即可開始使用


▼順便介紹一下Mundi推出的無線麥克風


▼側面標示智能麥克風



▼產品說明書


▼麥克風正反面一覽



▼螢幕狀態顯示


 Mundi操作介紹

▼首頁與智慧電視介面類似,中間為系統安排串流影音播放、左邊有PRO TV網路第四台直播與D2遊戲城,右邊為美華影音與KKBOX


▼下方可自行新增APP捷徑


▼PRO TV與有線第四台類似,合法授權且頻道相當多



▼播放還擁有暫停功能,這功能非常方便


▼直播畫面整體畫質不錯


▼台灣頻道(第四台)換台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D-RaU1-Bo


▼遊戲城一覽


▼美華影視提供卡拉OK功能,有各種分類提供使用者選歌,還有新進歌曲,功能與外面KTV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還有KKBOX可以播放音樂,連最新的歌也都有喔!!









▼影音部分有多種分類歌曲,還有高音質無損可以聽









▼教學頁面有料理、教育、旅遊、養生….等生活資訊



▼購物提供賣場、直播、宅急便、廠商推薦、好物推薦…等生活資訊


▼點選後採用YouTube開啟影片線上看



▼下載頁面一覽,可以查看所有App、新增App快速鍵、安裝App、查看本地資料與外接裝置資料


▼內建App一覽 



▼本地資料一覽


▼若有外接USB或記憶卡可直接存取資料


▼應用市集推薦可從奇珀市場下載,另一套則是當貝市場,裡面有熱門App推薦


▼金麥克也是一套卡拉OK軟體,內有多種分類,除了國內外歌手外,還有電影原聲帶,裡面共有30萬首歌曲,讓使用者唱到口渴!!













▼HOT TV合法授權福利頻道App,贈送六個月授權,影片都有中文字幕喔!!


▼奇珀市場也同樣擁有超多App,各種應用娛樂大滿足









▼奇珀市場內有建議一鍵安裝軟體


▼100Tv:第四台直播



▼QPplay:電影神器,裡面有各國電影分類,還有收藏與歷史播放紀錄












▼一鍵安裝結束後會自動對應到快速鍵上


▼快速鍵也可自行設定App


▼接下來對應遙控上的功能做介紹⑤~⑩可自定義,目前介紹為預設


▼①3D環繞開關:設定是否開啟環繞功能



▼②EQ等化器:內建各種模式,也可自行調整EQ


▼③音源輸入切換:進入音源輸入切換軟體


▼④HDMI輸入切換:若有安裝HDMI輸入時可以切換畫面


▼⑤100Tv:第四台直播


▼⑥QPplay:電影神器


▼⑦Hi-Fi音樂:各國高音質與無損音樂聽到飽


▼⑧金麥克:會唱到口渴的卡拉OK軟體


▼⑨投影軟體:支援行動裝置投影功能


▼⑩愛奇藝:這軟體應該不用多作介紹了XD


▼當貝市場擁有超多各種App,不論是要追劇、看電影、電視直播還是要教育類軟體都樣樣不缺








▼設置一覽


▼系統資訊


▼Mundi操作說明


▼系統設定總覽



▼Android系統資訊,版本為6.0.1


▼YouTube線上看影片或聽音樂都非常方便


▼Miracast可做Android手機畫面鏡像


▼可支援Airplay手機畫面鏡像與DLNA媒體串流功能


▼瀏覽器可直接瀏覽網頁


▼也可透過手機藍牙連線後播放音樂


總結:
Mundi智慧雲音響可以說是集各種好用功能於一身,擁有音響、卡拉OK與Android電視盒功能,音響部分效果相當不錯,不論是在音場表現還是聲音細節都有一定的水準,系統操作介面相當人性化,且整合多種生活化介紹與影音影片,可直接線上看,第四台直播流暢度與換台速度都很棒,而且還有暫停功能,要暫時離開只要按下暫停即可,不用怕精彩節目內容沒看到,卡拉OK軟體相當方便,尤其是金麥克比KTV還要專業,以後歡唱在家就好不用去排隊等包廂了,App部分可以透過兩種市集下載,不論是電影、各國戲劇、福利頻道…等應有盡有,還可以支援手機畫面鏡像,讓手遊或是手機上的影音也能同步到電視上;整體來說是款硬體規格相當不錯且應用層面廣泛的產品;想找一台功能強悍且整合各種功能於一身的產品取代機上盒,相信Mundi智慧雲音響是個不錯的選擇。

賽德斯SADES Robot Wolf機械狼 鋼化玻璃機殼-價格超親民,全民拚經濟

IMG_0588_1.JPG 

 價格超親民,全民拚經濟
現在越來越多機殼採用透明側板設計,透明側板又可分為壓克力與鋼化玻璃兩種,許多價格較低的透明側板機殼幾乎清一色都採用壓克力,而採用鋼化玻璃的機殼相對售價都會比較高,這次要介紹由賽德斯SADES推出價格超親民的『Robot Wolf』機械狼鋼化玻璃機殼,Robot Wolf外型部分算比較中規中矩,單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另一側則採用0.7mm超厚SPCC鋼板;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下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7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0mm,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賽德斯SADES Robot Wolf機械狼鋼化玻璃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Robot Wolf機械狼本體一覽,前面板設計中規中矩,中間有SADES Logo,下方有大面積進氣口設計 

▼SADES Logo

▼大面積進氣口設計

▼頂部一覽

▼I/O: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並可微調高度

▼介面卡擋板第一片為可重複使用設計,其餘則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塑膠墊高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設計 

▼一側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0.7mm超厚SPCC鋼板,並有突起設計,增加走線空間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

▼護蓋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一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總結:
賽德斯SADES Robot Wolf機械狼鋼化玻璃機殼算是比較入門的機殼產品,最主要還是搭配了4mm的鋼化玻璃設計,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相當足夠,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為NT$14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鋼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Robot Wolf機械狼鋼化玻璃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賽德斯SADES 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入門電競新選擇

IMG_0720_1.JPG 
入門電競新選擇
現在電競鍵盤沒有發光就落伍了,RGB發光幾乎是標配,現在連入門的電競鍵盤也開始導入RGB發光功能,讓玩家不用花大錢也能擁有酷炫的RGB發光鍵盤,這次要介紹由賽德斯SADES推出的入門電競鍵盤『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Neo Blademail採用靜音類機械紅軸手感軸體,提供一千萬次以上按壓壽命,搭配了懸浮式按鍵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基板採用純鋼設計,堅固且質感優異,燈效部分提供五種RGB模式與七色切換,提供不錯的視覺饗宴,還搭載了19鍵防鬼鍵與Windows Key鎖定功能,除了以上特色還有防潑水設計,不小心打翻飲料也不用擔心,整體規格與功能還不錯,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啦。

 賽德斯SADES 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並標示支援RGB發光


▼賽德斯SADES Logo與防偽標籤


▼支援各種作業系統與RGB發光


▼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LED發光與USB強化編織線


▼包裝背面標示背光說明、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RGB發光可七色切換


▼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說明書、SADES貼紙與保固卡


▼Neo Blademail電競鍵盤一覽,整體外型陽剛且質感不錯,不會因為是入門產品就失去該有的水準,基板採用純鋼設計,且搭配懸浮式按鍵,方便使用者清理 




▼鍵盤側面造型一覽


▼鍵盤按鍵為標準的104Key設計



▼基板下方有SADES與Neo Blademail字樣



▼指示燈號除了標準的之外還有Windows Key鎖定燈號


▼FN+ESC為關閉背光/恢復到預設燈光


▼FN+F4為靜音
FN+F5為開啟多媒體播放器
FN+F6為播放/暫停
FN+F7為音量降低
FN+F8為音量增加


▼FN+F9為開啟網頁瀏覽器
FN+F10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11為鎖住鍵盤
FN+F12為鎖住Windows Key


▼FN+TAB為背光模式切換


▼鍵盤背面一覽,背面為金屬背蓋設計


▼背面共有五處防滑腳墊設計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鍵帽一覽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擁有不錯的視覺效果



▼背光顏色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r7VigMna0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WbULTsXNY


總結
賽德斯SADES 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外觀上陽剛且質感不錯,手感部分有點類似機械式紅軸,安靜且提供不錯的手感,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且擁有19鍵防鬼鍵設計,輕鬆遊戲無負擔;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採用RGB設計,內建五種酷炫燈效模式,顏色則有七色可調整,可依照個人風格調整至最適合的模式,官方建議售價為NT$1790元,想找一款入門電競且擁有酷炫RGB發光的電競鍵盤,相信賽德斯SADES Neo Blademail狼刃甲菁英版RGB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新選擇。

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五向刀頭輕鬆刮鬍,跟手動凶器說bye~bye~

五向刀頭輕鬆刮鬍,跟手動凶器說bye~bye~ 
人與人面對面外表的整潔是第一印象,每天都必須要把外表整理乾淨來迎接一整天的挑戰,刮鬍子可以說是麻煩的事情,但選對工具就是一件非常方便且容易的事情,像本人採用手動刮鬍刀就非常麻煩,必須先準備刮鬍泡,後續保養要擦乳液和收斂水避免皮膚變粗糙,在刮鬍過程必須不斷調整下巴與頸部角度去將就刮鬍刀,手動刮鬍刀直接摩擦皮膚容易造成破皮與傷口的風險,更嚴重時還會見血。使用手動刮鬍刀的日常重點是要檢查刀片是否有生鏽的情形,而電動刮鬍刀在這點就有方便性的優勢,但因為款式多和價錢區間相差大,這裡推薦一項產品可以解決您天天感受到的困擾。這次要介紹飛利浦PHILIPS推出的『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AquaTouch S5600/41為 Aquatec乾濕兩用防水設計,並通過IPX7防水認證,操作時可乾刮,也可搭配刮鬍凝膠或刮鬍泡進行濕刮,沖澡時也可操作使用。刀頭採用Multi Precision刀鋒系統圓弧刀頭設計,提供滑動順暢且不傷肌膚,刀頭可5向彎曲確保貼合皮膚,頸部與下巴部位都能兼顧,特殊的雙刀鋒設計,第一層刀鋒提起鬍鬚,第二層刀鋒刮除皮層下的鬍鬚,提供俐落光滑的刮鬍效果,配件中還有SmartClick鬢角造型修容器,並提供五段長度調整,可輕鬆更換並操作使用;AquaTouch S5600/41內建高節能鋰離子電池,僅需1小時即可充飽電力,並提供50分鐘連續刮鬍續航力,若在緊急情況只需要快充5 分鐘,即可完成一次刮鬍,刮鬍刀提供直覺式顯示螢幕,有充電三段顯示、清潔、電量不足、更換刀片與旅行鎖指示燈號,狀況可以隨時掌握,出門在外可開啟旅行鎖功能,以防止誤觸啟動,真的是非常貼心的功能!!馬上就來看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

 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乾濕兩用設計 

▼飛利浦PHILIPS Logo,並標示產品為AquaTouch系列產品 

▼乾濕兩用設計 

▼提供肌膚防護,防護力比一般刀片高出10倍,比起手動刮鬍刀直接接觸皮膚來的更有防護力! 

▼AquaTouch S5600/41採用MultiPrecision刀鋒系統、採用5向Flex刀頭設計、內建電池提供50分鐘續航力、配件含有旅行收納包 

▼配件中提供SmartClick鬢角造型修容器,並提供五段長度調整,比手動刮鬍刀更多的應用性,不只刮鬍還可修剪出帥氣的鬢角造型 

▼包裝背面為多國語言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 
①採用肌膚防護系統設計 
②採用MultiPrecision刀鋒系統 
③採用5向Flex刀頭設計 

▼側面標示刮鬍刀為乾濕兩用設計,充電1小時可提供50分鐘續航力 

▼配件中提供SmartClick鬢角造型修容器 

▼包裝上下標示產品型號與內建鋰電池,報廢電池必須回收!! 
 

▼產品保固書與說明書 

▼變壓器為國際規格100V~240V,輸出為15V/5.4W,充電接頭為專用設計 


▼SmartClick鬢角造型修容器,提供五段長度調整,刀尖和梳具採圓頭設計,可避免刺激皮膚 


▼五段長度調整 

▼可輕鬆拆卸做清理 

▼配件中包含旅行收納包,有PHILIPS字樣,外殼有髮絲紋設計,質感相當不錯 


▼刮鬍刀本體上方提示刀頭本體為SmartClick直上直下拆除設計,非旋轉式拆除設計 

▼AquaTouch S5600/41本體一覽,上方為MultiPrecision刀鋒系統,中間為電源開關,下方為直覺式顯示螢幕 

▼5向Flex刀頭設計,有別於手動刮鬍刀單向設計 

▼中間為電源開關,並可切換為旅行鎖功能 

▼旅行鎖功能指示燈號 

▼三段電池指示燈號 

▼側面一覽,後有防滑顆粒設計,整體外型相當好握 

▼下方貼有禁止在充電時操作使用 

▼AquaTouch S5600/41製造地為荷蘭,不是中國大陸製造 

▼通過IPX7認證,提供水下1公尺內浸泡30分鐘防水防護 

▼專用充電接頭 

▼採用三刀頭MultiPrecision刀鋒系統 

▼SmartClick設計可輕鬆拆下刀頭部分 

▼三組MultiPrecision刀鋒,提供全方位角度,不用再怕有死角刮不到!! 

▼MultiPrecision刀鋒系統搭配的是0與1數位刀網 

▼背面為SmartClick接頭,可輕鬆拆裝 

▼按下前方按鈕即可輕鬆清潔與細部分解 

▼三組可更換刀片設計 

▼三組驅動軸 

▼細部分解,可分解成刀網、刀片與固定卡環 

▼SmartClick快速拆裝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LRjK6MNfE 

▼刀頭細部分解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kkgDGv0ew 

實際刮鬍體驗

▼各種角度都可以輕鬆刮鬍,不用脖子扭來扭去!! 




▼刮鬍前~ 

▼刮鬍中,第一次上鏡頭+第一次使用電動刮鬍刀,有點不太會用~~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Sv-JaqxGf4 

▼刮鬍後~刮得乾乾淨淨 

▼看一下刀頭內刮下來的鬍渣 

▼清理相當簡單,只需要用清水直接沖洗即可 
 
 

▼沖洗後相當乾淨!! 
 
 

▼有了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就要跟手動凶器說bye~bye~ 

總結 
飛利浦PHILIPS的電動刮鬍刀可以說是有口皆碑,這次介紹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使用情況相當滿意,可以輕鬆把鬍子刮得乾乾淨淨,使用手動與電動整理出幾個差異 
①AquaTouch S5600/41電動刮鬍刀省去不少事前準備 
②刮鬍過程AquaTouch S5600/41電動刮鬍刀讓我覺得相當舒適,不會有手動拉扯皮膚與刺激感 
③脖子不用像表演特技一樣扭來扭去,而且難刮的下巴與脖子之間的鬍子也能輕鬆刮除無死角 
④不會不小心就割傷或見紅 
⑤AquaTouch S5600/41電動刮鬍刀清理過程相當簡單,僅需清水沖洗即可完成 
⑥AquaTouch S5600/41電動刮鬍刀不用常常確認刀片是否生鏽 
整體來說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個人相當滿意,不論是在防水、刀網、刀頭與電池續航力設計都相當用心,讓使用者可以擁有操作方便、滑順、安靜與方便清潔特性,再加上有SmartClick接頭設計,拆裝相當容易,還有SmartClick鬢角造型修容器配件,可以輕鬆整理鬢角造型,若要攜帶出門可以使用原廠配件的收納攜帶盒,並且使用旅行鎖功能,就不用擔心誤觸啟動發生意外;想將手動刮鬍刀更換成電動刮鬍刀嗎?相信飛利浦PHILIPS AquaTouch S5600/41乾濕兩用電動刮鬍刀是個不錯的入門選擇!!

本文章為參加Philips電鬍刀免費試用活動,並將實際體驗分享給大家參考

賽德斯SADES Violent Wolf 狂暴狼 鋼化玻璃機殼-價格親民入門機殼也能擁有玻璃透側

IMG_0501_1.JPG 

價格親民入門機殼也能擁有玻璃透側
前陣子介紹過賽德斯SADES Robot Wolf 機械狼留下不錯好印象,親民的價格就能擁有玻璃透側,這次要再介紹他的兄弟款『Violent Wolf』狂暴狼鋼化玻璃機殼,Violent Wolf最主要是面板上的不同,其餘與Robot Wolf 機械狼大同小異,外觀同樣屬於中規中矩,單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另一側採用0.7mm超厚SPCC鋼板,提供不錯的結構堅固性;內部設計同樣相當不錯,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下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整體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對流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提供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7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0mm,整體規格與兄弟款Robot Wolf 機械狼同樣漂亮,現在就來看賽德斯SADES Violent Wolf 狂暴狼鋼化玻璃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Violent Wolf 狂暴狼本體一覽,前面板屬於陽剛造型,上方有SADES Logo,下方有進氣口設計 

▼SADES Logo

▼下方進氣口

▼頂部一覽

▼I/O: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並可微調高度

▼介面卡擋板第一片為可重複使用設計,其餘則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塑膠墊高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設計 

▼一側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0.7mm超厚SPCC鋼板,並有突起設計,增加走線空間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

▼護蓋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一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總結:
賽德斯SADES Violent Wolf狂暴狼鋼化玻璃機殼同樣是入門機殼產品,依然提供親民價格與4mm的鋼化玻璃設計,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變化多且足夠,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為NT$1490元,想找一款價格超親民且擁有鋼化玻璃側板展現內部酷炫硬體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Violent Wolf狂暴狼鋼化玻璃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安耐美ENERMAX 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酷炫RGB視覺與壓制Core i9-9900K 5.1GHz成就達成

IMG_1075.JPG 

酷炫RGB視覺與壓制Core i9-9900K 5.1GHz成就達成
前陣子介紹過安耐美ENERMAX LIQFUSION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留下不錯的好印象,不論是在散熱效果與RGB視覺效果上都擁有不錯的表現,這次要再介紹由安耐美ENERMAX推出的一款高水準的一體式水冷『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LIQTECH II系列有240mm/280mm/360mm可選擇,本次介紹的 360擁有TDP 500W的解熱能力,水冷頭部份下了不少工夫,水冷頭與CPU接觸面採用加大設計,讓處理器可完整覆蓋,水泵採用EF1設計,提供高達450L/h高流速,且搭配了專利SCT分流設計,增強散熱效果,水冷頭上方有發光Logo,側面擁有Addressable RGB導光圈,具備可定址RGB通道,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控制器,內建10組燈光效果,且可調整亮度與運行速度,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400mm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風扇部分採用自家UCTBP12P-C風扇,最大噪音為14~28dBA,轉速為500~2300rpm,搭配高效能高風壓扇葉,軸承為雙滾珠軸承,冷頭部分採用銅頭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現在就來看看安耐美ENERMAX 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安耐美ENERMAX 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與支援四大主機板廠


▼ENERMAX Logo


▼產品型號為LIQTECH II 360,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也可透過原廠的控制器調整發光模式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水冷排尺寸標示


▼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與支援Addressable RGB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散熱膏、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風扇一對三轉接線、RGB控制線與控制器




▼自家UCTBP12P-C風扇,最大噪音為14~28dBA,轉速為500~2300rpm,搭配高效能高風壓扇葉,軸承為雙滾珠軸承,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ENERMAX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上方有ENERMAX字樣,開電後會發光,側面有RGB導光環設計,兩部分都可透過軟體或控制器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RGB控制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


▼水冷頭扣具為可替換設計,相當容易操作與更換


▼水泵為3pin接頭設計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發光模式展示(主機板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PMT27dtUc


▼控制器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U9noZ4c7E


▼控制器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eyrkb11o


▼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cavPF9nuU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ENERMAX LIQTECH II 360
MB: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0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2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2~7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8度,平均溫度約63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6~2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3~7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8度,平均溫度約59~61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1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1GHz
Cooler: ENERMAX LIQTECH II 360
MB: ASUS ROG MAXIMUS XI GENE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0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7~106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6度,平均溫度約83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6~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10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7度,平均溫度約75~83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耐美ENERMAX 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效能部分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78度,平均溫度為63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1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7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3度左右,大家都知道i9-9900K相當熱情,光是要解掉5.0GHz的熱就有難度,這次還可以超頻至5.1GHz並且燒機完成,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不過風扇就稍微有點噪音,不過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需要更高散熱效能,散熱排的另一面也可在安裝風扇,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LIQTECH II 36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座發光與模式調整,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可以壓制熱情的i9-9900K超頻5.1GHz且擁有RGB視覺效果的一體式水冷,相信安耐美ENERMAX LIQTECH II 360幻彩冰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H500i機殼-時尚簡約外型與智慧散熱輕鬆擁有

IMG_1106_1.JPG 


時尚簡約外型與智慧散熱輕鬆擁有
前陣子介紹過NZXT H400i智慧機殼,留下不錯的好印象,不僅擁有低調內斂的外型,還可同時擁有智慧散熱與酷炫的視覺效果,這次要介紹他們推出的『H500i』機殼,H500i同樣內建智慧型控制盒,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外型上依然是時尚簡約,配色有全黑、白黑、黑紅與黑藍,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部分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組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81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H500i還內建了兩組數位燈條,透過CAM軟體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輕鬆擁有酷炫視覺效果,機殼內與同H400i擁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NZXT H500i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500i擁有時尚簡約外型設計,背面擁有理線槽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代理商為鈦宇數位

▼配件:產品說明書、前面板插pin分離線、各種固定螺絲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

▼H500i本體一覽,前面板簡約,採用消光黑處理相當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上蓋部分有I/O設計與風扇安裝設計

▼I/O: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硬碟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且有濾網設計,原廠已內建一顆Aer F120  120mm風扇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



▼側面可看到有散熱孔設計,讓前面板風扇可與機殼外交換氣流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er F120 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還預留了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有酷炫的顯卡也能安裝為垂直方式展示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防滑設計

▼硬碟支架可依照個人使用需求調整位置,也可拆卸替換為水冷幫浦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孔設計,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已內建一顆Aer F120 120mm風扇,還藏了一條數位燈條在上方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20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兩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

▼也可將後方的2.5吋硬碟支架安裝在電源護蓋上方

▼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

▼前方風扇支架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可拆卸安裝風扇或水冷排


▼背面內建智慧控制盒,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

▼後方有兩組理線槽,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支架為按壓方式固定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線材穿線遮蓋後方內建了一組數位燈條

▼3.5吋硬碟支架前方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3.5吋硬碟支架一覽,共可安裝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替換安裝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下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AMD RANDON RX 580 8G,水冷採用NZXT Kraken X62,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乾淨


▼就算安裝了280mm水冷排,顯卡後方空間依然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4yDj00x3uY


 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GPU狀況監控與超頻,若顯卡為可超頻則可以直接做超頻設定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所有裝置Kraken X62與Smart Device(H500i內建),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裝置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500i機殼同樣採用時尚簡約風格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質感,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內部酷炫硬體一覽無遺,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擴充性佳,顯示卡可支援381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重點是還有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同樣優異,且原廠已內建了兩顆Aer F120 120mm風扇,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效果部分內建兩組燈條,可透過內建的智慧控制盒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讓時尚簡約的H500i也能擁有吸睛的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超頻、Overlay…等,透過CAM軟體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整體功能齊全強悍,想找一款時尚簡約外型與智慧散熱的高質感玻璃透側機殼,NZXT H500i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ROG MAXIMUS XI GENE-小鋼炮血統,擴充與超頻一把罩

IMG_0888_1.JPG 

小鋼炮血統,擴充與超頻一把罩
ROG信仰系列主機板相信許多玩家都是愛不釋手,不過要在mATX產品中找到擴充性優異且擁有不錯超頻性能的主機板並不容易,當然ROG信仰系列就是專為玩家設想推出GENE系列,讓玩家在mATX中也能獲得更棒的超頻性與擴充性,Z390晶片組也上市一段時間,ROG在前陣子也推出了對應的mATX產品『MAXIMUS XI GENE』,規格可別因為是mATX就小看它,CPU部分採用10+2相供電搭配60A MOSFET,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擁有高傳輸速率的USB3.1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SupremeFX技術,Realtek ALC S122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DDR4且可安裝Double Capacity DRAM(單條32GB記憶體模組),並可超頻至DDR4-4800MHz以上,M.2介面導入四組設計,兩主設計在主機板上,另外兩組設計在DIMM.2上,提供PCIe Gen3 x4訊號,並支援Intel Optane技術,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部分除了採用Intel網路卡外,還內建了CNVi介面的Intel 802.11ac Wi-Fi MU-MIMO雙頻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網路部分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RGB LED控制支援12V RGB控制插槽與數位燈條,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支援了AURA SYNC同步控制,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看擁有小鋼炮血統,且擴充與超頻一把罩的ROG MAXIMUS XI GENE。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常用的ROG紅黑設計風格,並標示主機板型號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規格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驅動光碟、ROG信仰貼紙、SATA 6Gb/s傳輸線*2、WiFi天線、RGB控制延長線與DIMM.2模組




▼DIMM.2可安裝兩組M.2 PCIe SSD,且有獨立散熱片設計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黑色PCB設計, PCH散熱片與M.2散熱片為一體式圖騰設計,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有一塊黑色飾板,飾板上方有ROG Logo且為發光區之一



▼I/O檔板為一體式設計,I/O部分:CLEAR CMOS、BIOS還原、PS/2、USB 2.0*2、USB 3.1 Gen1 Type-A*4、USB 3.1 Gen 2 Type-A*3、USB 3.1 Gen 2 Type-C、HDMI、RJ-45、WiFi天線接頭與8聲道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LGA1151處理器


▼CPU供電部分採用10+2相供電,搭配DIGI VRM PWM控制器與IR 3555M 60A MOSFET並有獨立散熱片做散熱,CPU VCore供電為8+8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2條,支援Double Capacity DRAM

▼記憶體電源用料

▼網路晶片:Intel WGI219V

▼ASMedia ASM1042A PCIe to USB3.0晶片

▼ASMedia ASM1442K HDMI level shift晶片

▼ASMedia ASM1543 USB 3.1 Type-C偵測晶片

▼音效採用SupremeFX技術,Realtek ALC S122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


▼IDT 6V41638B外部BCLK產生器晶片

▼nuvoTon NCT6798D Super IO晶片

▼TPU晶片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AURA晶片

▼ASMedia ASM1480 PCIe 3.0切換器

▼兩組M.2提供PCIe Gen3 x4訊號,支援至2280長度,有獨立全覆蓋式散熱片



▼DIMM.2插槽

▼DEBUG燈號

▼電源與Reset按鈕

▼前置Audio插Pin         

▼兩組12V RGB LED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0插Pin 

▼前面板USB 3.1 Type-C接頭

▼SATA部分為四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Z390 PCH散熱片,上方有ROG字樣

▼Z390 PCH 


搭配i9-9900K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ENERMAX LIQTECH II 360  
MB: ROG MAXIMUS XI GEN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9720MB/s Write:61850MB/s Copy:54910MB/s

▼Super PI 1M:7.623s

▼CPU Mark:876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497sec 1024M-84.212sec

▼WinRAR:29850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7.9

▼x265 FHD Benchmark :39.7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7.393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6.65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CrystalMark09

▼Performance Test


搭配i9-9900K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1GHz
Cooler: ENERMAX LIQTECH II 360  
MB: ROG MAXIMUS XI GEN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60771MB/s Write:61997MB/s Copy:55745MB/s

▼Super PI 1M:7.295s

▼CPU Mark:90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84sec 1024M-77.407sec

▼WinRAR:31928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62.9

▼x265 FHD Benchmark :43.0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71.141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7.567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CrystalMark09

▼Performance Test

▼效能表現總表


遊戲體驗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1GHz
Cooler: ENERMAX LIQTECH II 360  
MB: ROG MAXIMUS XI GEN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VGA: AMD RADEON RX 580 8GB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配備驗明正身

▼古墓奇兵:暗影 Benchmark

▼PUBG遊戲設定


▼PUBG遊戲FPS紀錄


總結:
這次介紹的ROG MAXIMUS XI GENE是信仰系列的mATX產品,在規格上相當不錯且效能表現優異,不僅用料紮實且擴充性相當優異,儲存裝置提供四組 M.2並擁有獨立散熱模組,SATA接頭提供四組,PCIe x16導入金屬遮蓋,提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表現方面搭配i9-9900K不論預設與超頻都可達到不錯的表現,處理器超頻至5.1GHz沒問題,記憶體可超頻上DDR4-4000,記憶體頻寬表現相當亮眼讀取與寫入接近60000MB/s,BIOS部分承襲ROG主機板系列傳統,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 LED控制已經變成許多主機板的標配,ROG MAXIMUS XI GEN擁有兩組12V RGN LED控制與數位燈調控制,可以展現更多酷炫的視覺效果,還支援AURA SYNC發光同步,遊戲部分搭配一張不錯的顯示卡即可玩目前最夯的主流遊戲,表現也都相當不錯且順暢,整體來說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mATX大小且擴充性與超頻性表現優異的主機板,相信ROG MAXIMUS XI GENE是不錯的好選擇。

夢想盒子Dream TV 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體積更小,功能不減



體積更小,功能不減
平板聯誼社推出過相當多款電視盒產品,穩定度一直以來都相當不錯,且客服解決問題都相當迅速,近期再度推出電視盒產品,『Dream TV INNOVATION』,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主要是將整體體積縮小,且功能不減,搭載了DreamOS 2.0系統,Android作業系統維持7.1版,操作介面更為人性化,與智慧電視操作類似,同樣提供了OTA(Over-The-Air)升級系統,只要連上網路即可做系統升級,且資料可完整保留,是個相當方便的系統升級方式,硬體部分採用Amlogic ARM Cortex-A53四核心處理器搭配2GB記憶體,ROM為16GB,HDMI輸出支援4K高畫質輸出,WiFi部分支援2.4G與5G,還有藍牙4.0,USB部分提供兩組USB2.0連接埠,並內建micro SD讀卡機,體積縮小,整體硬體規格依然強悍;軟體提供三大類項目直播、電影與其他多媒體,電視直播部分除了台灣電視以外還包含日韓頻道、越南頻道、中國頻道與港澳頻道…等,共提供將近600台的節目,app部分內含Google Play,使用者可自行安裝app讓應用更加廣泛,馬上就來看夢想盒子Dream TV 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

 夢想盒子Dream TV 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Dream TV Logo


▼產品型號為INNOVATION,並標示產品特色


▼Dream TV INNOVATION外型


▼2GB記憶體,ROM為16GB,外型為mini版本


▼包裝背面標示NCC認證與各國安規認證


▼前方標示產品特色


▼後方標示產品型號


▼側面標示支援4K UHD顯示輸出


▼說明書、保固卡、電源變壓器與HDMI線



▼全新的記憶遙控器正反面一覽,背面說明學習功能,在操作與反應上都相當不錯




▼Dream TV INNOVATION本體一覽,本體外型與TREND
潮流類似,但更為輕巧,中間印有Dream TV Logo,外型相當有質感


▼前方一覽


▼左側一覽


▼右側IO為micro SD讀卡機與兩組USB2.0連接埠


▼後方IO為有線網路、HDMI、電源輸入、AV訊號輸出與音源光纖輸出,AV訊號輸出內藏有按鈕可恢復原廠設定


▼底部一覽,除了一般擺放外還有壁掛設計,產品為台灣製造


 Dream TV INNOVATION硬體接線說明

▼使用情境一(當顯示裝置有HDMI時):直接將Dream TV Trend經由HDMI延長線安裝至液晶電視或是液晶螢幕,即可開始使用智慧電視所擁有的功能,USB部分提供兩組可使用,可安裝USB鍵盤滑鼠、隨身碟與隨身硬碟,還有micro SD讀卡機可使用,網路部分可經由有線網路(RJ45)或無線WiFi連線


▼使用情境二(當顯示裝置無HDMI時):這時必須找一台HDMI轉D-SUB或是色差端子的機器,將HDMI內的訊源與音源分開輸出,如下圖所示,該機器可將訊源轉成D-SUB(CRT)或是色差端子,音源部分為RCA Jack輸出,音源可使用RCA Jack轉3.5mm輸入至液晶電視或是液晶螢幕,這樣的組合也可開始使用智慧電視所擁有的功能,USB部分提供兩組可使用,可安裝USB鍵盤滑鼠、隨身碟與隨身硬碟,還有micro SD讀卡機可使用,網路部分可經由有線網路(RJ45)或無線WiFi連線


 Dream TV INNOVATION介面介紹

▼首頁與智慧電視介面類似,還有app、檔案總管、遊戲大廳、影視大全、家庭娛樂與系統設定


▼右上角的地球可直接開啟Chrome瀏覽器上網


▼客服圖示點選後可看到各種聯絡方式


▼所有內建app一覽



▼檔案總管一覽


▼遊戲大廳可以自行再新增常用的app


▼影視大全可以自行再新增常用的app


▼家庭娛樂可以自行再新增常用的app


▼設定部分畫面相當人性化



▼其他設定部分可做更細項設定




▼關於部分可以看到Dream TV INNOVATION相關系統資訊,Android版本目前為7.1.2


▼點選系統更新可進入OTA更新


▼Dream TV INNOVATION含有廣告機功能,有需要此功能可與官方直接聯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AsziT1I9o


▼電視直播部分有台灣頻道(第四台)、港澳頻道、中國頻道、國際頻道、越南頻道與日韓頻道…等 





















▼台灣頻道(第四台)換台展示,換台速度非常快,差不多1~3秒內即可換台完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pDH9fbq70


▼遊戲大廳內有許多款主流遊戲並有遊戲分類,使用者可依照喜好與分類挑選遊戲


▼千尋app內有電影、電視劇、兒童、動漫…等各種分類可以觀看






▼應用商店內有推薦的軟體、追劇軟體、娛樂軟體、其他好用的軟體與已安裝軟體管理,使用者可針對喜好或常用的軟體做安裝







▼夢想影城內有各國戲劇、電影、綜藝節目與動漫,追劇娛樂樣樣行






▼夢想影城有搜尋功能,除了英文輸入法外還有注音輸入法!!




▼Google Play可安裝常用的軟體,達成更多應用


▼Miracast可做Android手機畫面鏡像,若要用Airplay則可以用內建的AirPin軟體


▼Android手機可透過鏡像畫面至Dream TV Trend內,可直接透過大螢幕看影片、聽音樂、玩遊戲…等應用





▼APK pure內有各式軟體、遊戲與應用程式,除了Goolgle Play可以下載軟體外,APK pure是一套免費可下載APP的軟體,並提供APP更新服務





▼CPU-Z




▼GFX Benchmark


▼Geekbench


手機綁定也能隨身看

目前這功能已經正式上線,從1月20日到2月19日期間,加價600元即可享原價2400兩年的優惠,針對Dream TV會提供一個電視盒可綁定一台手機,手機上安裝app後即可隨身看第四台與追劇,可以選擇使用Android或是iOS系統,只有故障或手機不見才能轉移到其他裝置

▼下載app


▼安裝app


▼註冊開通


▼app內同樣提供相當多分類讓使用者可以快速選擇













▼直播所有電台一覽,超級無敵豐富!!















▼可一邊預覽一邊換台





▼直播畫面一覽



總結:
夢想盒子Dream TV 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把體積做得更小,作業系統也同樣採用最新的DreamOS 2.0系統,讓操作更加順暢與方便,Dream TV app同樣為這次訊源為單一訊源且提供穩定收訊,電視直播相當順暢,且節目多到看不完,有各國節目直播,一機即可滿足啊!!!內建的app有非常多的電影、戲劇、動畫…等;硬體部分為四核心處理器,要做各種應用相當足夠且綽綽有餘,IO部分相當齊全,還有光纖音效輸出,安裝又方便,連接幾條線即可使用,軟體設定與操作相當容易,跟智慧電視一樣,還可以做出相當多的應用,像是最基本的上網看資料與瀏覽網頁或是播放音樂、電影(支援H.265格式)、戲劇…等,要播放高清影片檔也不成問題,還可以安裝適合的app做其他更深入的應用,內建的軟體可支援手機畫面鏡像,還有超方便好用的APK pure,可以安裝更多軟體達到方便的應用,硬體方面兩組USB2.0介面可同時安裝USB裝置操作與應用,還內建micro SD讀卡機,影像採用HDMI輸出(支援4K解析度),網路除了可使用內建的RJ-45與802.11ac無線網路卡連線,整體來說是款硬體規格不錯且應用層面又相當廣泛的電視盒;目前還提供了加購手機app直播服務,而且兩年只要NT$600元喔,讓使用者可以綁定一台手機可以隨身看電視與戲劇,這個服務真的是超級無敵棒!!!想要找體積小可壁掛且第四台訊號穩定的電視盒,相信夢想盒子Dream TV INNOVATION創新電視盒是個不錯的選擇。

華擎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10GbE網路時代即將來臨,頂級規格做好做滿

IMG_0993_1.JPG 

 10GbE網路時代即將來臨,頂尖規格做好做滿
華擎ASRock Z390 Taichi相信玩家都知道擁有強悍的規格與紮實的用料,且CP直相當不錯,這次要介紹的『Z390 Taichi Ultimate』更是把滿滿的規格在推上頂端,導入了10GbE網路卡,讓玩家不用外接昂貴的10GbE網路卡就能享受到極速的網路速度,Z390 Taichi Ultimate在規格上與Z390 Taichi大同小異,承襲了太極系列的傳統,CPU部分採用12相供電並搭配了超大電流的60A電感、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與雙層堆疊 MOSFET,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記憶體供電採用高效合金電感,提供更穩定的供電品質,外接傳輸介面保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1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部分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DDR4,並可超頻至DDR4-4200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三組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並支援Intel Optane技術,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部分除了採用雙Intel網路卡外,還內建了2T2R Intel 802.11ac Wi-Fi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這次新導入的10GbE網卡採用Aquantia AQC107,搭配獨立散熱片,網路部分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Z390 Taichi Ultimate RGB LED控制支援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頂尖規格做好做滿的華擎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太極圖騰,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與產品型號:Z390 Taichi Ultimate

▼HDMI認證Logo、支援AMD CrossFire與NVIDIA SLI、支援POLYCHROME SYNC RGB LED控制、採用Intel Z390晶片組、支援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與Intel Optane技術

▼翻開後可看到主機板部分本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規格

▼內建AQUANTIA 10GbE網路卡與2T2R Intel 802.11ac Wi-Fi無線網路卡,處理器採用12相供電設計,提供一組22110 M.2全覆蓋式散熱片,讓SSD可以穩定工作不掉速

▼三組Ultra M.2設計,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

▼支援Intel Optane技術,提供前面板USB 3.1 Gen 2 Type-C接頭,內建Hyper BCLK超頻晶片提高優異超頻能力與穩定度

▼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音效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後方I/O提供USB 3.1 Gen 2 Type-A與Type-C

▼I/O標示與Z390 Taichi產品規格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太極主機板明信片、ASRock貼紙、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4、SLI HB橋接器、I/O擋板、M.2固定螺絲*3與2T2R 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黑色PCB與灰色做搭配,還印有太極圖案,連PCH散熱片也有一整體的圖案搭配,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有一塊灰色飾板



▼I/O部分:CLEAR CMOS、PS/2、WiFi天線接頭、USB 3.1 Gen1 Type-A*4、USB 3.1 Gen 2 Type-A*3、USB 3.1 Gen 2 Type-C、DP、HDMI、RJ-45*2、10GbE RJ-45與7.1聲道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LGA1151處理器


▼CPU供電部分採用12相供電,搭配IR 35201 PWM控制器與雙層堆疊 MOSFET 87350D並有獨立散熱片做散熱,背面有MOSFET DRIVER,CPU VCore供電為8+4 Pin,電容採用Nichcon 12K黑電容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網路晶片:Aquantia AQC107


▼網路晶片:Intel WGI219V與WGI211AT


▼ASMedia ASM1543 USB3.1 Type-C偵測晶片


▼音效採用天籟美聲四代並搭配Nichicon電容,音效晶片採用ALC1220,輸出端搭配發燒級TI N5532 OPA放大器




▼HYPER BCLK外部BCLK產生器晶片

▼nuvoTon NCT6791D Super IO晶片

▼nuvoTon NCT5567D Super IO晶片

▼ASMedia ASM1562 USB3.1 Gen2 Retimer晶片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ASMedia ASM1074 USB3.0 Hub晶片

▼TI HD3SS3415 四通道高效能差分訊號切換器

▼ASMedia ASM1061 PCIe to SATA晶片

▼ASMedia ASM1480 PCIe 3.0切換器


▼ASMedia ASM1184e PCIe封包切換器

▼三組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處理器下方那組僅支援到2280,另外兩組支援到22110,並提供了一組全覆蓋式散熱片



▼BIOS部分有雙BIOS設計,旁邊還有Debug LED指示燈號

▼前置Audio插Pin 

▼兩組RGB LED控制與可定址addressable RGB LED插Pin

▼TPM模組插Pin 

▼三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電源開關與Reset按鈕

▼四組前置USB 3.0插Pin與前面板USB 3.1 Type-C接頭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Z390 PCH散熱片,這組散熱片為立體設計,相當特別且有質感


▼Z390 PCH 

▼Z390 PCH邊緣有多顆發光LED


BIOS設定簡單介紹
▼BIOS預設為Easy模式可看到整個主機板狀態總覽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並有官方所調整的超頻設定值可以使用


▼CPU超頻選項一覽



▼記憶體超頻選項一覽








▼電壓調整選項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晶片組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hunderbolt設定選項一覽


▼Super IO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USB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安全性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查看RGB設定、RAID設定、RAID驅動安裝、Boot設定、BIOS線上更新…等


▼RGB設定


▼網路設定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Boot部分可以設定開機順序與其他開機選項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搭配i9-9900K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7229MB/s Write:58290MB/s Copy:52733MB/s

▼Super PI 1M:7.611s

▼CPU Mark:875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532sec 1024M-84.276sec

▼WinRAR:29652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8.5

▼x265 FHD Benchmark :43.0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4.761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6.434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CrystalMark09


搭配i9-9900K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8950MB/s Write:59762MB/s Copy:55291MB/s

▼Super PI 1M:7.436s

▼CPU Mark:883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203sec 1024M-78.763sec

▼WinRAR:31193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62.0

▼x265 FHD Benchmark :45.3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70.846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7.147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CrystalMark09

▼效能表現總表


10GbE網路卡效能測試

▼效能表現相當穩定在9.49Gb/s附近


POLYCHROME RGB工具軟體介紹

▼主機板發光區共有三處,分別為I/O飾板區、音效區與PCH區



▼軟體可分別針對不同區域做個別調整

▼標準12V RGB控制共提供7種模式可以選擇

▼還提供了可定址addressable RGB控制功能

▼模式部分除了原有的7種模式外,更提供了8種更酷炫的發光模式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表現依然出色,保有Z390 Taichi的強悍超頻性能與穩定度,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用料,讓產品整體效能與壽命大幅度提升,讓使用者更安心與放心,音效部分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採用Realtek ALC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讓音質表現相當出色,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逼真且震撼力十足;擴充性部分提供了三組Ultra M.2可安裝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了八組,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皆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搭配i9-9900K超頻表現相當不錯,記憶體可跑DDR4-4000沒問題,記憶體頻寬表現相當亮眼讀取與寫入接近57000~58000MB/s,BIOS調整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 LED控制已經變成許多主機板的標配,而且還有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 LED控制,可以展現更多酷炫的視覺效果,主機板部分有I/O飾板、音效與PCH發光三區,還提供兩組燈條擴充,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還可以與主機板發光同步,這次主要是加入10GbE網卡功能,目前開始邁入10GbE高速網路時代,許多高階主機板都紛紛導入,當然Z390 Taichi Ultimate一定也要做好做滿!!保固部分原廠提供四年保固(第一年免費換新服務),並且有免費到府收送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目前全省有3間快速服務中心,並與原價屋合作全省8間快換服務中心(一年換新);想找一款擁有10GbE高速網路卡且提供不錯超頻效能與穩定性的主機板,相信華擎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是不錯的好選擇。

安億迪anidees AI CHARGER 65PD三輸出充電器-USB Type-C PD與Apple 2.4A高速充電一機搞定






 USB Type-C PD與Apple 2.4A高速充電一機搞定
現代人行動裝置幾乎是標準配備,人手最少一機!!有些人甚至會帶2~3台行動裝置出門,這時候充電補充行動裝置的能量就是很麻煩的事情,現在行動裝置充電模式很多,像是最早的BC1.2、QC、PD、Apple 2.4A…等,如果有一顆可以整合多種充電模式的產品就非常方便,這次要介紹由安億迪anidees推出的『AI CHARGER 65PD』三輸出充電器,提供了三組輸出埠,分別為一組Type-C與兩組Type-A,Type-C支援PD3.0充電,可提供5V/3A、9/3A、12/3A、15V/3A與20V/3A,Type-A則可提供5V/2.4A,總輸出功率提供65W,每一埠充電都具備智慧辨識功能,提供最快速的充電,這款為插頭為折疊式設計,輸入電源為國際電壓100~240V,並符合多國安規認證,包含了FCC/CE安裝與BSMI檢驗,讓使用者可以更加安心使用,在外觀部分採用極簡設計,體積小方便攜帶旅遊或出國,現在就來看anidees AI CHARGER 65PD三輸出充電器。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外觀與標示支援充電電壓/裝置


▼支援PD3.0與Apple 2.4A高速充電


▼安億迪anidees Logo


▼支援充電電壓標示,還可對60W筆電充電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


▼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標示


▼側面標示繁體中文產品規格說明


▼產品說明書


▼內附一條Type-C的充電線


▼AI CHARGER 65PD本體一覽,整體以白色為主,外型有著Apple產品簡約設計風格,左下角有anidees字樣,提高品牌識別度




▼側面標示電源輸入、輸出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標誌


▼下方為折疊式插頭設計,方便使用者攜帶



▼最上方為充電指示燈號,中間為USB Type-C埠,下方為兩組USB Type-A埠


▼另一側一覽


支援充電模式測試

本次測試採用POWER-Z KM001做誘騙

▼第一組USB Type-A測試支援5V/2.1A


▼第二組USB Type-A測試支援5V/2.1A


▼USB Type-C測試支援5V/3A(15W)


▼USB Type-C測試支援9V/3A(27W)


▼USB Type-C測試支援12V/3A(36W)


▼USB Type-C測試支援15V/3A(45W)


▼USB Type-C測試支援18V/3A(54W)


▼USB Type-C測試支援20V/3A(60W)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億迪anidees AI CHARGER 65PD三輸出充電器真的是相當方便的產品,支援USB Type-C PD3.0與Apple 2.4A高速充電技術,使用者只要帶一個充電器出門就可滿足大部分的行動裝置充電,市電部分支援100~240V,要出國旅遊或是商務人士都相當適合,外型部分這次採用亮面烤漆設計,相當有質感;充電器千萬別貪小便宜買沒有過認證的產品或是對岸沒聽過的品牌,還有那種號稱工廠直營的產品,如果沒有該有的保護機制或是充電品質不穩定而造成行動裝置損壞就得不償失,AI CHARGER 65PD有通過各國的安規認證與BSMI認證,讓使用者可以更加安心與放心;anidees充電器產品可以在網路通路購買,有興趣與需求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勝創KINGMAX KE31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高速傳輸資料與高速隨身作業系統成就達成

IMG_1266_1.JPG 

 高速傳輸資料與高速隨身作業系統成就達成
行動硬碟是攜帶資料的載具,且現在容量越來越大,雖然都採用USB 3.1 Gen1作為傳輸介面,但傳輸速率的瓶頸在儲存設備上,一般採用傳統物理硬碟的傳輸率頂多150MB/s可以說是頂天了,目前市面上開始有採用SSD作為儲存載體,讓傳輸速率可以更快,大幅度縮短資料傳輸等待時間,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SSD的外接式固態硬碟,由勝創KINGMAX推出的『KE31』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KE31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並將體積做到最小,尺寸僅長80mm、寬49.5mm、高9.4mm,重量更是只有35g,更方便攜帶,顏色有黑色與白色兩種,容量有240GB/480GB/960GB三種可選擇,傳輸介面採用USB 3.1 Gen1,適用於Mac、Windows與Linux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也因為採用固態硬碟儲存,擁有高速、安靜、省電與抗震動特性,讓資料傳輸更為妥當與節省時間,這次測試還會製作Windows to GO,讓作業系統可以隨身帶著走,達成更多應用,現在就來看勝創KINGMAX KE31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顏色,還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勝創KINGMAX Logo


▼容量為480GB


▼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採用3D NAND Flash,擁有高速傳輸速率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公司資訊


▼產品基本規格


▼KINGMAX公司資訊,產品為台灣製造,原廠提供三年保固


▼產品本體與傳輸線一覽


▼產品本體採用亮面烤漆處理,質感相當不錯,右下角有KINGMAX字樣,右上角有狀態指示燈號


▼背面同樣採用亮面烤漆處理,並貼有產品型號與序號貼紙


▼本體尺寸有多小,拿10元硬幣來做比較,長度約三個10元硬幣,寬不到兩個10元硬幣,真的超小方便攜帶,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XDD



▼側面採用灰色飾條




▼傳輸介面採用USB 3.1 Micro-B接頭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415MB/s 寫入:404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421.16MB/s Read 416.35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445.30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46.88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444.5MB/s,Seq Write:443.2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37.4MB/s,最大值為439.4MB/s,最小值為412.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27.6MB/s,最大值為439.3MB/s,最小值為355.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346.89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69.872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351.89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72.91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393.85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90.342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最高提供441.370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最高提供411.622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65.379MB/s、寫入465.638MB/s


與傳統HDD實際傳輸測試比較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同樣為USB 3.1 Gen 1的HDD與KINGMAX KE31比較,同樣的傳輸介面下,看可以提升多少傳輸速度

KINGMAX KE31實際傳輸測試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KINGMAX KE31)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64.4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78.3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KINGMAX KE31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9.4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89.97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KINGMAX KE31)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1.72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92.62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KINGMAX KE31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8.5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16.00MB/s


USB3.1 Gen1 HDD實際傳輸測試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USB3.1 Gen1 HD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10.5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54.62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USB3.1 Gen1 HD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3.0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3.41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USB3.1 Gen1 HD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5.8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4.4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USB3.1 Gen1 HD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5.92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4.41MB/s


▼效能與時間差異總表,寫入部分大概提升1倍的效能,讀取部分大概提升4倍的效能


Windows to Go實際測試

▼Windows 10安裝在KINGMAX KE31開機速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tIpwpyGi8


▼在系統下測試ATTO Disk Benchmark,與非系統模式下效能差不多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444.67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43.56MB/s


總結
這次介紹的勝創KINGMAX KE31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因為採用SSD的關係,可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拿同樣傳輸介面的HDD來做傳輸比較,寫入提升1倍的效能,讀取提升4倍的效能,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攜帶大容量檔案更為輕鬆與方便;擁有高速的外接裝置就可達到更多應用,這次製作了Windows to Go,使用者可以將習慣常用的作業系統隨身帶著走,只要到有電腦的地方就搭配USB3.1即可開啟習慣的作業系統操作使用,這種方式適合各種應用與使用者;勝創KINGMAX原廠針對KE31產品提供三年保固服務,想找一款擁有高速傳輸速率且輕薄方便攜帶的外接式硬碟,相信勝創KINGMAX KE31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安鈦克ANTEC P101 SILENT靜音機殼-寂靜低調,中塔硬碟擴充猛獸

IMG_1738_1.JPG 

寂靜低調,中塔硬碟擴充猛獸
現在機殼幾乎都是搭配RGB視覺效果產品居多,想要找一款低調且表現優異的產品真的不太容易,這次要介紹由安鈦克ANTEC推出的『P101 SILENT』靜音機殼,P101 SILENT外型低調且霸氣十足,前面板採用開門設計,並內建大面積防塵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隔音部分強化設計,前面板與兩側側板皆採用高密度靜音防噪材質,讓整體機殼可以更安靜;散熱部分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140mm風扇或水冷排,原廠誠意十足,前面板內建三顆120mm白扇葉風扇,後方內建一顆140mm白扇葉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風扇速度控制、Reset開關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十顆2.5吋裝置(其中八組可安裝3.5吋裝置),更特別的還預留一組5.25吋光碟機安裝位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5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0mm,整體規格相當到位,現在就來看安鈦克ANTEC P101 SILENT靜音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輪廓與內部結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有繁體中文喔!!



▼配件:產品說明書、各種固定螺絲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

▼P101 SILENT本體一覽,前面板相當簡約,左下角有Antec字樣,還可看到左側的白色進風口

▼進風口採用白色設計,讓低調的P101 SILENT增添一點霸氣感

▼Antec字樣

▼前面板為開門式設計

▼5.25吋光碟機安裝空間

▼大面積可拆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已內建三顆白扇葉風扇


▼上蓋一覽,非常簡約的設計

▼I/O:兩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風扇速度控制、Reset開關與電源開關,USB埠開機後外圈皆會發出白光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140mm風扇也可安裝水冷排,已內建一顆140mm白扇葉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配色採用黑白相間配置

▼下方為電源供應器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必須先安裝在擋板上在安裝進機殼內

▼兩側為低調的鋼板設計


▼底部墊高腳的側面有Antec字樣

▼底部一覽,底部有大面積濾網設計,腳座採用塑膠墊高搭配橡膠防滑腳墊


▼底部有可拆卸式大面積風扇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


▼側板內側採用高密度靜音防噪材質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也採用黑白搭配,讓低調的內部結構也能有不一樣的變化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看到貼有高密度靜音防噪材質

▼後方已內建一顆140mm白扇葉風扇,也可安裝120/14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電源護蓋上有Antec字樣

▼5.25吋光碟機安裝位置

▼八顆3.5吋硬碟擴充空間,也可安裝2.5吋裝置

▼硬碟滑軌為塑膠製品,3.5吋裝置為免螺絲固定,2.5吋裝置則需使用螺絲固定

▼滑軌側面有防震橡膠設計,可減少共震聲

▼安裝硬碟後一覽

▼5.25吋安裝位置與硬碟擴充結構為可拆除設計,若用不到可拆掉,增加內部空氣對流空間


▼主機板背面上方為兩顆2.5吋硬碟安裝機構

▼硬碟固定機構拆卸後一覽

▼2.5吋硬碟安裝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膠墊設計,可提升散熱效果與減少共震聲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總結:
安鈦克ANTEC P101 SILENT靜音機殼外觀低調,在這RGB當道的年代,想要找一款回歸最純樸的感覺還真的不容易,雖然外觀低調,不過整體質感相當優異,再加上兩側側板、頂部與前方皆有高密度靜音防噪材質,讓機殼可以更加安靜,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共提供十顆2.5吋安裝空間,其中八顆可安裝3.5吋裝置,有大量硬碟需要安裝的玩家也可以輕鬆使用,顯卡最大可支援到450mm,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還不錯,最多可安裝四顆120mm風扇或三顆140mm風扇,且原廠誠意十足已提供三顆120mm與一顆140mm風扇,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相當不錯,想找一款硬碟擴充性極佳且擁有安靜特性的低調霸氣機殼嗎,相信安鈦克ANTEC P101 SILENT靜音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金士頓Kingston 2019年 USB3.1 32GB限量豬年生肖隨身碟-送禮收藏兩相宜





 限量豬年生肖隨身碟送禮收藏兩相宜
每到農曆過年都會看到金士頓Kingston推出搭配每年生肖的隨身碟產品,質感相當不錯且值得收藏,當然今年也不例外,緊接著到來的豬年,這次金士頓就以『豬』為主題,推出了外型可愛討喜的粉紅豬,粉紅豬身體採用矽膠設計,提供隨身碟防撞與防水功能,傳輸介面為USB3.1 Gen1 Type-A,也是目前高速主流的傳輸介面,最高可提供讀取達100MB/s的效能表現,可快速存取大檔案,容量為32GB,相信有許多使用者非常喜愛金士頓每年所推出的生肖碟,不論是收藏還是送給親朋好友都相當合適,原廠提供了五年保固,讓使用者除了收藏之外同樣保有相當不錯的售後保固服務,現在來看金士頓Kingston 2019年 USB3.1 32GB限量豬年生肖隨身碟。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相當可愛討喜,採用粉紅色與小豬造型設計,整個有喜氣洋洋的感覺


▼背面標示產品規格,採用USB3.1 Gen1 Type-A傳輸介面,原廠提供五年保固


▼粉紅小豬本體一覽,豬鼻子外圈採用金色處理





▼隨身碟藏在豬鼻子內



▼隨身碟本體一覽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Taichi Ultimate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16GB kit (8G*2) CL16-17-17-28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101MB/s 寫入:16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21.35MB/s Read 102.0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0.28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5.92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94.76MB/s,Seq Write:17.90MB/s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13.016MB/s、寫入13.514MB/s


總結
金士頓Kingston 2019年 USB3.1 32GB限量豬年生肖隨身碟真的是太可愛太討喜了,有著粉紅色圓滾滾的造型,不論是要送禮還是自用收藏都相當適合,生肖碟不僅是一種象徵,還有過年過節的喜氣感,容量部分為32GB,要儲存大量影音算是相當足夠,效能表現方面在實際傳輸效能測試中讀取可以達到110MB/s左右,在造型隨身碟中這樣表現已相當亮眼,傳輸介面部分可使用在USB3.1/3.0與USB2.0的電腦上,金士頓原廠提供五年保固服務與免費技術服務可供消費者使用在全省也有快換中心可供消費者做維修保固的服務,相當便利的服務,別忘了這款生肖碟可是限量推出,手腳慢了可就買不到啦!!!
 

安億迪anidees AI CHARGER 65PD+雙輸出充電器-USB Type-C PD與QC 3.0高速充電同時擁有





 USB Type-C PD與QC 3.0高速充電同時擁有
行動裝置與現代人密不可分,許多人一天中仰賴行動裝置時間相當多,尤其商務人士可能還會攜帶筆電出門,越多行動裝置相對充電設備也會越帶越多,若有整合性的充電器產品就可一個充電器多用途,這次要介紹由安億迪anidees推出的『AI CHARGER 65PD+』雙輸出充電器,提供了兩組輸出埠,分別為一組Type-C與一組Type-A,Type-C支援PD3.0充電,可提供5V/3A、9/3A、12/3A、15V/3A與20V/2.25A,Type-A則可支援QC3.0與5V/2.4A,總輸出功率提供63W,每一埠充電都具備智慧辨識功能,提供最快速的充電,這款為插頭為折疊式設計,輸入電源為國際電壓100~240V,並符合多國安規認證,包含了FCC/CE安裝與BSMI檢驗,讓使用者可以更加安心使用,在外觀部分採用極簡設計,體積小方便攜帶旅遊或出國,現在就來看anidees AI CHARGER 65PD+雙輸出充電器。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外觀與標示支援充電電壓/裝置


▼支援PD3.0與QC3.0高速充電


▼安億迪anidees Logo


▼支援充電電壓標示,還可對45W筆電充電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


▼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標示


▼側面標示繁體中文產品規格說明


▼產品說明書


▼內附一條Type-C的充電線


▼AI CHARGER 65PD+本體一覽,整體以白色為主,外型有著Apple產品簡約設計風格,左下角有anidees字樣,提高品牌識別度




▼側面標示電源輸入、輸出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標誌


▼下方為折疊式插頭設計,方便使用者攜帶



▼最上方為充電指示燈號,中間為USB Type-C埠,下方USB Type-A埠


▼另一側一覽


支援充電模式測試

本次測試採用POWER-Z KM001做誘騙

▼USB Type-A測試支援5V/2.4A


▼USB Type-A測試支援QC 2.0 5V充電模式


▼USB Type-A測試支援QC 2.0 9V充電模式


▼USB Type-A測試支援QC 2.0 12V充電模式


▼USB Type-A測試支援QC 3.0充電模式


▼QC 3.0充電模式充電電壓最高可達12V


▼USB Type-C測試支援5V/3A(15W)


▼USB Type-C測試支援9V/3A(27W)


▼USB Type-C測試支援12V/3A(36W)


▼USB Type-C測試支援15V/3A(45W)


▼USB Type-C測試支援18V/2.5A(45W)


▼USB Type-C測試支援20V/2.25A(45W)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億迪anidees AI CHARGER 65PD+雙輸出充電器真的是相當方便的產品,同時支援USB Type-C PD3.0與QC3.0高速充電技術,使用者只要帶一個充電器出門就可滿足大部分的行動裝置充電,市電部分支援100~240V,要出國旅遊或是商務人士都相當適合,外型採用亮面烤漆設計,相當有質感;充電器一定要買有通過各國的安規認證與BSMI認證的產品,才能確保充電品質,避免行動裝置損壞,雖然沒有過認證的產品或是對岸沒聽過的品牌相當便宜,但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保障,別貪小便宜而因小失大;anidees充電器產品可以在網路通路購買,有興趣與需求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入門工作站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PK 史上最強遊戲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入門工作站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PK 史上最強遊戲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許多玩家在挑選處理器時都是會有比較嚴重的選擇障礙,畢竟處理器還是要挑選適合自己用途或是擁有較高CP值的產品,這次採用了入門工作站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與史上最強遊戲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來一個比較完整的比較,針對兩顆處理器單核心、多核心、記憶體頻寬、影音轉檔、3D與遊戲表現這幾個方面來比較,其中還加入了超頻後的比較,讓玩家可以在這些比較中徹底了解這兩顆處理器的優缺點,讓玩家可以輕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處理器。

▼精彩的入門工作站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 PK 史上最強遊戲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LRApmt7rk

 



總結
從PK影片中針對不同應用比較,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與Intel Core i9-9900K兩款處理器各有長處,單核心表現來說Intel i9-9900K較為出色,但現在軟體很少只用到單核心,在多工表現上AMD 2920X展現了12核心24線程的優勢,不論在運算上還是影音轉檔都有不錯的領先,可大幅度縮短轉檔的等待時間, 3D與遊戲表現上在DX11 1080p模式下Intel i9-9900K表現較佳,採用2160p模式下兩款處理器則沒有太大差異,在DX12模式下AMD 2920X擁有不錯的表現與15%左右的領先,未來的遊戲會朝DX12與1440p或2160p解析度發展,AMD 2920X的相容性也比較佳,雖然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20X持有成本相對比Intel Core i9-9900K高出一些,不過擁有較多核心數且針對未來遊戲主流的DX12有較高相容性與表現,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環境與應用的處理器才是最重要,把處理器的效能與價值發揮到最大才能擁有最佳CP值!!

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全球首發5V RGB酷炫燈效機殼

2019/02/20 09:40:35

發文IP 59.125.*.*

1.gif 

 全球首發5V RGB酷炫燈效機殼
這年頭機殼沒有RGB好像真的就會賣不出去,現階段RGB發光又可分為兩種,所謂的12V RGB與5V RGB(addressable RGB),許多電腦組件早已導入A.RGB,而機殼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這次賽德斯SADES率先推出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的機殼,分別為『Ammit阿米特』、『Set賽特』與『Sphinx斯芬克斯』共三款,這次先介紹Set賽特,Set賽特外型算比較中規中矩,單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另一側則採用SPCC鋼板;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再加上寬體設計,顯示卡可支援37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5mm,發光部分前面板採用A.RGB燈條,讓面板有若隱若現發光效果,側面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並內建18種酷炫燈效,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支援全彩RGB與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SET賽特本體一覽,前面板設計中規中矩,表面採用髮絲紋設計,右下角有SADES Logo銘板 

▼SADES Logo銘板

▼側邊有進氣口設計,並可讓前面板發光若隱若現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

▼後半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並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

▼SET賽特銘板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腳座為高級音響常用的金屬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一側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SPCC鋼板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



▼內部空間一覽,可看到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皆有穿線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有穿線孔方便走線

▼護蓋前方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滑軌兩側皆有防震橡膠設計,可防止共震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A.RGB發光展示

很多人會想問12V RGB與5V RGB(A.RGB)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一個燈條上有六顆LED要顯示彩虹顏色,12V RGB六顆LED只能同時亮單一顏色,而A.RGB同一時間可以第一顆LED亮紅、第二顆LED亮澄、第三顆LED亮黃…等依此類推,所以A.RGB可以呈現流光效果,讓燈效有流動感,效果更為動人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真的是超美超吸睛

▼前方若隱若現的發光也是很美!!


▼A.RGB 18種發光模式展示,長壓變換按鈕可將發光關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cBXx4-1yM


總結:
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真的是太酷炫了,有了A.RGB加持,視覺效果真的是超美超吸睛,搭配單側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相當足夠,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最大的亮點還是寬體設計,可安裝175mm的塔型CPU散熱器,顯卡也能支援到375mm,規格相當出色;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為NT$2190元,目前是原X屋獨家開賣!!想找一款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與優異擴充性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1.gif 

 全球首發5V RGB酷炫燈效機殼
這年頭機殼沒有RGB好像真的就會賣不出去,現階段RGB發光又可分為兩種,所謂的12V RGB與5V RGB(addressable RGB),許多電腦組件早已導入A.RGB,而機殼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這次賽德斯SADES率先推出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的機殼,分別為『Ammit阿米特』、『Set賽特』與『Sphinx斯芬克斯』共三款,這次先介紹Set賽特,Set賽特外型算比較中規中矩,單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另一側則採用SPCC鋼板;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再加上寬體設計,顯示卡可支援37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5mm,發光部分前面板採用A.RGB燈條,讓面板有若隱若現發光效果,側面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並內建18種酷炫燈效,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支援全彩RGB與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SET賽特本體一覽,前面板設計中規中矩,表面採用髮絲紋設計,右下角有SADES Logo銘板 

▼SADES Logo銘板

▼側邊有進氣口設計,並可讓前面板發光若隱若現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

▼後半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並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

▼SET賽特銘板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腳座為高級音響常用的金屬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一側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SPCC鋼板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



▼內部空間一覽,可看到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皆有穿線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有穿線孔方便走線

▼護蓋前方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滑軌兩側皆有防震橡膠設計,可防止共震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A.RGB發光展示

很多人會想問12V RGB與5V RGB(A.RGB)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一個燈條上有六顆LED要顯示彩虹顏色,12V RGB六顆LED只能同時亮單一顏色,而A.RGB同一時間可以第一顆LED亮紅、第二顆LED亮澄、第三顆LED亮黃…等依此類推,所以A.RGB可以呈現流光效果,讓燈效有流動感,效果更為動人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真的是超美超吸睛

▼前方若隱若現的發光也是很美!!


▼A.RGB 18種發光模式展示,長壓變換按鈕可將發光關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acBXx4-1yM


總結:
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真的是太酷炫了,有了A.RGB加持,視覺效果真的是超美超吸睛,搭配單側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相當足夠,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最大的亮點還是寬體設計,可安裝175mm的塔型CPU散熱器,顯卡也能支援到375mm,規格相當出色;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為NT$2190元,目前是原X屋獨家開賣!!想找一款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與優異擴充性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SET賽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賽德斯SADES SPHINX斯芬克斯 全透側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雙面鋼化玻璃搭配酷炫A.RGB視覺效果

1.gif 

雙面鋼化玻璃搭配酷炫A.RGB視覺效果
近期賽德斯SADES機殼產品來勢洶洶,領先全球導入了A.RGB發光設計,讓發光視覺效果更為酷炫與吸睛,擁有A.RGB發光共有三款,分別為『Ammit阿米特』、『Set賽特』與『Sphinx斯芬克斯』,這次來介紹Sphinx斯芬克斯,Sphinx斯芬克斯外型比較前衛,兩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整體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整體機殼為寬體設計,顯示卡可支援37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5mm,發光部分前面板採用三組A.RGB燈條與側面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同步,並內建18種酷炫燈效,讓整體酷炫視覺效果再升級,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賽德斯SADES Sphinx 斯芬克斯 全透側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支援全彩RGB與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SPHINX斯芬克斯一覽,前面板設計造型前衛,右下角有SADES Logo銘板 

▼SADES Logo銘板

▼面板有三條A.RGB發光導光條設計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

▼後半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並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

▼SPHINX斯芬克斯銘板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腳座為高級音響常用的金屬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兩側皆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



▼內部空間一覽,可看到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皆有穿線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有穿線孔方便走線

▼護蓋前方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滑軌兩側皆有防震橡膠設計,可防止共震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A.RGB發光展示

很多人會想問12V RGB與5V RGB(A.RGB)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一個燈條上有六顆LED要顯示彩虹顏色,12V RGB六顆LED只能同時亮單一顏色,而A.RGB同一時間可以第一顆LED亮紅、第二顆LED亮澄、第三顆LED亮黃…等依此類推,所以A.RGB可以呈現流光效果,讓燈效有流動感,效果更為動人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真的是超美超吸睛

▼前方三條A.RGB發光燈條帶來非常不同凡響的視覺體驗

▼A.RGB 18種發光模式展示,長壓變換按鈕可將發光關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ZRDl6yezk


總結:
賽德斯SADES SPHINX斯芬克斯 全透側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讓酷炫的視覺效果再升級,有了A.RGB加持,視覺效果真的是超美超吸睛,搭配兩側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與視覺效果,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或水冷排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與散熱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最厲害的還是寬體設計,可安裝175mm的塔型CPU散熱器,顯卡也能支援到375mm,規格相當出色;整體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為NT$2590元,目前是原X屋獨家開賣!!想找一款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與兩側採用鋼化玻璃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SPHINX斯芬克斯 全透側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FPS與MOBA玩家新選擇

2019/02/26 10:43:45

發文IP 59.125.*.*

IMG_2343_1.JPG 

FPS與MOBA玩家新選擇
FPS與MOBA電競玩家對滑鼠的要求很高,除了要順手還要有多顆可編程的按鈕,這次賽德斯SADES推出了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AXE戰斧』RGB電競滑鼠,AXE戰斧採用PWM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左側擁有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五顆按紐,整體共有12個可編程按紐,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背面還有砝碼配重功能,供提供三顆3.5g砝碼提供使用者配重,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並支援RGB發光


▼賽德斯SADES Logo與防偽標籤


▼支援RGB發光


▼產品型號為AXE,擁有五顆側鍵,提供12顆可編程按紐


▼產品特色:
①提供最高10000DPI
②12顆可編程按紐
③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
④提供三顆3.5g配重砝碼


▼包裝背面為產品側面外型與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產品側面一覽


▼多國語言產品介紹,有繁體中文!!


▼底部標示賽德斯公司資訊、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各部位特色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貼紙、備用鼠腳與配重砝碼


▼AXE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SADES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整體質感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中段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USB接頭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滾輪上有凸點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外圈為發光設計,發光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滾輪後方為兩顆DPI切換按鍵,後方為DPI段位顯示


▼發光區SADES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四顆側鍵與一顆火力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右側一覽,可看到有RGB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更為酷炫與均勻




▼導光條從右側一路延伸至左側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三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還有配重砝碼安裝處


▼配重砝碼安裝處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第一頁面為12顆按鍵功能自定義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標準的功能外,還有DPI功能、三連發、RGB開關、多媒體功能、火力鍵、組合鍵、巨集與數字鍵功能


▼DPI功能有DPI+、DPI-與DPI循環


▼多媒體功能除了音量調整外,還可開啟郵件、計算機、資源管理器與瀏覽器


▼火力鍵可指定鍵盤按鍵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速度與次數



▼組合鍵可指定鍵盤按鍵組合


▼巨集可指定以儲存的巨集設定


▼DPI鎖定功能共有10段DPI可指定


▼數字鍵可指定鍵盤數字功能


▼第二頁面為六段DPI、滑鼠移動速度、滾動速度、雙擊速度與回報率設定


▼第三頁面為發光設定,共有11種模式


▼混彩流光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單色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呼吸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七彩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霓虹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混彩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閃爍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反應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繁星點點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七彩波浪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單向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第四頁面為巨集,可錄製鍵盤按鍵、延遲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循環方式


▼匯入儲存檔案


▼匯出儲存檔案


▼還原出廠預設設定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1BOIBtBAw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nUgsGnCm8


總結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採用PWM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整體共有12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背面還提供配重砝碼設計,讓玩家自行搭配調整;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底部導光條,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且擁有酷炫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2019/03/07 16:00:59

發文IP 153.156.*.*

IMG_2343_1.JPG 

FPS與MOBA玩家新選擇
FPS與MOBA電競玩家對滑鼠的要求很高,除了要順手還要有多顆可編程的按鈕,這次賽德斯SADES推出了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AXE戰斧』RGB電競滑鼠,AXE戰斧採用PWM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左側擁有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五顆按紐,整體共有12個可編程按紐,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背面還有砝碼配重功能,供提供三顆3.5g砝碼提供使用者配重,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並支援RGB發光


▼賽德斯SADES Logo與防偽標籤


▼支援RGB發光


▼產品型號為AXE,擁有五顆側鍵,提供12顆可編程按紐


▼產品特色:
①提供最高10000DPI
②12顆可編程按紐
③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
④提供三顆3.5g配重砝碼


▼包裝背面為產品側面外型與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產品側面一覽


▼多國語言產品介紹,有繁體中文!!


▼底部標示賽德斯公司資訊、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各部位特色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貼紙、備用鼠腳與配重砝碼


▼AXE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SADES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整體質感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中段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USB接頭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滾輪上有凸點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外圈為發光設計,發光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滾輪後方為兩顆DPI切換按鍵,後方為DPI段位顯示


▼發光區SADES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四顆側鍵與一顆火力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右側一覽,可看到有RGB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更為酷炫與均勻




▼導光條從右側一路延伸至左側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三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還有配重砝碼安裝處


▼配重砝碼安裝處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第一頁面為12顆按鍵功能自定義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標準的功能外,還有DPI功能、三連發、RGB開關、多媒體功能、火力鍵、組合鍵、巨集與數字鍵功能


▼DPI功能有DPI+、DPI-與DPI循環


▼多媒體功能除了音量調整外,還可開啟郵件、計算機、資源管理器與瀏覽器


▼火力鍵可指定鍵盤按鍵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速度與次數



▼組合鍵可指定鍵盤按鍵組合


▼巨集可指定以儲存的巨集設定


▼DPI鎖定功能共有10段DPI可指定


▼數字鍵可指定鍵盤數字功能


▼第二頁面為六段DPI、滑鼠移動速度、滾動速度、雙擊速度與回報率設定


▼第三頁面為發光設定,共有11種模式


▼混彩流光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單色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呼吸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七彩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霓虹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混彩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閃爍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反應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繁星點點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七彩波浪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單向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第四頁面為巨集,可錄製鍵盤按鍵、延遲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循環方式


▼匯入儲存檔案


▼匯出儲存檔案


▼還原出廠預設設定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1BOIBtBAw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nUgsGnCm8


總結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採用PWM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整體共有12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背面還提供配重砝碼設計,讓玩家自行搭配調整;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底部導光條,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且擁有酷炫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IMG_2343_1.JPG 

FPS與MOBA玩家新選擇
FPS與MOBA電競玩家對滑鼠的要求很高,除了要順手還要有多顆可編程的按鈕,這次賽德斯SADES推出了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電競滑鼠『AXE戰斧』RGB電競滑鼠,AXE戰斧採用PMW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左側擁有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的五顆按紐,整體共有12個可編程按紐,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背面還有砝碼配重功能,供提供三顆3.5g砝碼提供使用者配重,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並支援RGB發光


▼賽德斯SADES Logo與防偽標籤


▼支援RGB發光


▼產品型號為AXE,擁有五顆側鍵,提供12顆可編程按紐


▼產品特色:
①提供最高10000DPI
②12顆可編程按紐
③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
④提供三顆3.5g配重砝碼


▼包裝背面為產品側面外型與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產品側面一覽


▼多國語言產品介紹,有繁體中文!!


▼底部標示賽德斯公司資訊、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各部位特色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貼紙、備用鼠腳與配重砝碼


▼AXE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SADES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整體質感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中段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USB接頭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滾輪上有凸點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外圈為發光設計,發光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滾輪後方為兩顆DPI切換按鍵,後方為DPI段位顯示


▼發光區SADES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四顆側鍵與一顆火力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右側一覽,可看到有RGB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更為酷炫與均勻




▼導光條從右側一路延伸至左側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三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還有配重砝碼安裝處


▼配重砝碼安裝處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第一頁面為12顆按鍵功能自定義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標準的功能外,還有DPI功能、三連發、RGB開關、多媒體功能、火力鍵、組合鍵、巨集與數字鍵功能


▼DPI功能有DPI+、DPI-與DPI循環


▼多媒體功能除了音量調整外,還可開啟郵件、計算機、資源管理器與瀏覽器


▼火力鍵可指定鍵盤按鍵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速度與次數



▼組合鍵可指定鍵盤按鍵組合


▼巨集可指定以儲存的巨集設定


▼DPI鎖定功能共有10段DPI可指定


▼數字鍵可指定鍵盤數字功能


▼第二頁面為六段DPI、滑鼠移動速度、滾動速度、雙擊速度與回報率設定


▼第三頁面為發光設定,共有11種模式


▼混彩流光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單色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呼吸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七彩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霓虹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混彩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閃爍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反應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繁星點點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七彩波浪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單向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第四頁面為巨集,可錄製鍵盤按鍵、延遲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循環方式


▼匯入儲存檔案


▼匯出儲存檔案


▼還原出廠預設設定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11BOIBtBAw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nUgsGnCm8


總結
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採用PMW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整體共有12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背面還提供配重砝碼設計,讓玩家自行搭配調整;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底部導光條,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專為FPS與MOBA玩家設計且擁有酷炫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賽德斯SADES AXE戰斧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Cherry櫻桃軸搭配純淨藍光,低調美型質感優異

2019/02/26 12:18:19

發文IP 211.21.*.*

IMG_2331_1.JPG 

Cherry櫻桃軸搭配純淨藍光,低調美型質感優異
現在電競鍵盤幾乎都是RGB發光,但不一定每一個玩家都喜歡RGB,想找一款擁有純淨的發光還真的不容易,這次要介紹由鉄修羅TESORO推出的『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式電競鍵盤,Gram MX ONE剋龍劍台灣上市目前僅有黑色款,軸體採用Cherry青軸,提供掛保證的手感,且搭配雙色住塑PBT鍵帽,打起來更加順手,採用105鍵設計,外型上整體較為低調穩重,背光部分為藍光設計,電競功能部分防鬼鍵提供全區與6鍵按鍵輸入無衝突設計,還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線材採用拆卸式設計,長度為1.8米,該款鍵盤免搭配軟體即可錄製巨與背光,整體規格與功能相當到位,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啦。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軸體、外觀與特色


▼TESORO Logo與產品型號為Gram MX ONE


▼採用Cherry青軸


▼產品特色
①搭載Cherry MX軸體
②6-key / N-key無衝突設計
③內建512KB記憶體
④單鍵可自定義背光
⑤採用32位元ARM Cortex處理器


▼背面標示鍵盤各部位功能與特色說明


▼公司資訊與代理商為鈦宇科技


▼前方標示鍵帽語言、機械軸與序號


▼後方標示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喔!!


▼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與mini USB傳輸線



▼mini USB傳輸線接頭部分採用鍍金設計,末端有磁珠設計,可降低雜訊干擾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Gram MX ONE機械鍵盤一覽,上蓋為金屬材質,採用超級低調且耐看的黑色調




▼按鍵部分為105 Key設計



▼前方micro USB接頭


▼轉角邊緣處理看起來相當沉穩


▼TESORO Logo與指示燈號


▼FN+F1~F4為Profile切換


▼FN+F5為Profile切換
FN+F6~F8為多媒體功能


▼FN+F9~F12為背光運行方向與速度調整


▼FN+Pause為PC與G mode切換


▼FN+Ins為6 Key無衝突
Fn+Del為全鍵無衝突
Fn+Home為巨集錄製
FN+End為全鍵鎖定
Fn+PgUp為靜態背光錄製
FN+PgDn為動態背光錄製


▼FN+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Fn+左右為背光模式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Cherry青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雙色住塑PBT鍵帽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可充分展現吸晴視覺效果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f6DdAo7Jk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JrVA0gDMo


防鬼鍵測試

▼6 Key防鬼鍵測試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略顯低調,不過搭配純淨的藍光,讓低調中帶有一點熱血氣息,機械軸部分採用Cherry青軸,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可透過巨集錄製,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除了內建的模式外,還可自行錄製靜態與動態背光展現個人風格,整體來說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外型與質感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採用Cherry機械軸且外型簡約低調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2019/02/26 14:54:56

發文IP 211.21.*.*

IMG_2331_1.JPG 

Cherry櫻桃軸搭配純淨藍光,低調美型質感優異
現在電競鍵盤幾乎都是RGB發光,但不一定每一個玩家都喜歡RGB,想找一款擁有純淨的發光還真的不容易,這次要介紹由鉄修羅TESORO推出的『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式電競鍵盤,Gram MX ONE剋龍劍台灣上市目前僅有黑色款,軸體採用Cherry青軸,提供掛保證的手感,採用105鍵設計,外型上整體較為低調穩重,背光部分為藍光設計,電競功能部分防鬼鍵提供全區與6鍵按鍵輸入無衝突設計,還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線材採用拆卸式設計,長度為1.8米,該款鍵盤免搭配軟體即可錄製巨與背光,整體規格與功能相當到位,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啦。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軸體、外觀與特色


▼TESORO Logo與產品型號為Gram MX ONE


▼採用Cherry青軸


▼產品特色
①搭載Cherry MX軸體
②6-key / N-key無衝突設計
③內建512KB記憶體
④單鍵可自定義背光
⑤採用32位元ARM Cortex處理器


▼背面標示鍵盤各部位功能與特色說明


▼公司資訊與代理商為鈦宇科技


▼前方標示鍵帽語言、機械軸與序號


▼後方標示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喔!!


▼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與mini USB傳輸線



▼mini USB傳輸線接頭部分採用鍍金設計,末端有磁珠設計,可降低雜訊干擾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Gram MX ONE機械鍵盤一覽,上蓋為金屬材質,採用超級低調且耐看的黑色調




▼按鍵部分為105 Key設計



▼前方micro USB接頭


▼轉角邊緣處理看起來相當沉穩


▼TESORO Logo與指示燈號


▼FN+F1~F4為Profile切換


▼FN+F5為Profile切換
FN+F6~F8為多媒體功能


▼FN+F9~F12為背光運行方向與速度調整


▼FN+Pause為PC與G mode切換


▼FN+Ins為6 Key無衝突
Fn+Del為全鍵無衝突
Fn+Home為巨集錄製
FN+End為全鍵鎖定
Fn+PgUp為靜態背光錄製
FN+PgDn為動態背光錄製


▼FN+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Fn+左右為背光模式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Cherry青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ABS射出噴油鍵帽,表面採用UV抗磨處理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可充分展現吸晴視覺效果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f6DdAo7Jk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JrVA0gDMo


防鬼鍵測試

▼6 Key防鬼鍵測試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略顯低調,不過搭配純淨的藍光,讓低調中帶有一點熱血氣息,機械軸部分採用Cherry青軸,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可透過巨集錄製,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除了內建的模式外,還可自行錄製靜態與動態背光展現個人風格,整體來說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外型與質感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採用Cherry機械軸且外型簡約低調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IMG_2331_1.JPG 

Cherry櫻桃軸搭配純淨藍光,低調美型質感優異
現在電競鍵盤幾乎都是RGB發光,但不一定每一個玩家都喜歡RGB,想找一款擁有純淨的發光還真的不容易,這次要介紹由鉄修羅TESORO推出的『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式電競鍵盤,Gram MX ONE剋龍劍台灣上市目前僅有黑色款,軸體採用Cherry青軸,提供掛保證的手感,採用104鍵設計,外型上整體較為低調穩重,背光部分為藍光設計,電競功能部分防鬼鍵提供全區與6鍵按鍵輸入無衝突設計,還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線材採用拆卸式設計,長度為1.8米,該款鍵盤免搭配軟體即可錄製巨與背光,整體規格與功能相當到位,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啦。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軸體、外觀與特色


▼TESORO Logo與產品型號為Gram MX ONE


▼採用Cherry青軸


▼產品特色
①搭載Cherry MX軸體
②6-key / N-key無衝突設計
③內建512KB記憶體
④單鍵可自定義背光
⑤採用32位元ARM Cortex處理器


▼背面標示鍵盤各部位功能與特色說明


▼公司資訊與代理商為鈦宇科技


▼前方標示鍵帽語言、機械軸與序號


▼後方標示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喔!!


▼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與mini USB傳輸線



▼mini USB傳輸線接頭部分採用鍍金設計,末端有磁珠設計,可降低雜訊干擾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Gram MX ONE機械鍵盤一覽,上蓋為金屬材質,採用超級低調且耐看的黑色調




▼按鍵部分為104 Key設計



▼前方micro USB接頭


▼轉角邊緣處理看起來相當沉穩


▼TESORO Logo與指示燈號


▼FN+F1~F4為Profile切換


▼FN+F5為Profile切換
FN+F6~F8為多媒體功能


▼FN+F9~F12為背光運行方向與速度調整


▼FN+Pause為PC與G mode切換


▼FN+Ins為6 Key無衝突
Fn+Del為全鍵無衝突
Fn+Home為巨集錄製
FN+End為全鍵鎖定
Fn+PgUp為靜態背光錄製
FN+PgDn為動態背光錄製


▼FN+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Fn+左右為背光模式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Cherry青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ABS射出噴油鍵帽,表面採用UV抗磨處理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可充分展現吸晴視覺效果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f6DdAo7Jk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JrVA0gDMo


防鬼鍵測試

▼6 Key防鬼鍵測試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外觀略顯低調,不過搭配純淨的藍光,讓低調中帶有一點熱血氣息,機械軸部分採用Cherry青軸,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可透過巨集錄製,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除了內建的模式外,還可自行錄製靜態與動態背光展現個人風格,整體來說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外型與質感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採用Cherry機械軸且外型簡約低調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鉄修羅TESORO Gram MX ONE剋龍劍機械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ROG Gladius II Wireless RGB電競滑鼠-夢想成真之RF與藍牙無線雙模登場

IMG_2357_1.JPG 

夢想成真之RF與藍牙無線雙模登場
ROG Gladius電競滑鼠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一款產品,後續針對玩家們的回饋推出了ROG Gladius II產品,更符合玩家們的需求,但唯一有個玩家們一直希望的功能『無線』,當初許多玩家許下這個願望,不過真的不要亂許願,因為這個願望實現了!!近期ROG推出『Gladius II Wireless』RGB電競滑鼠,Gladius II Wireless採用PWM 3389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60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兩段切換,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整體外形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左側擁有兩顆按紐,整體供有8個可編程按紐,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Gladius II Wireless同樣保有之前可更換微動開關設計,玩家可輕鬆自行更換微動開關,整體功能相當齊全且便利性更上一層樓,馬上就來看ROG Gladius II Wireless RGB電競滑鼠。

 ROG Gladius II Wireless 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並支援AURA Sync


▼ROG Logo與支援AURA Sync


▼產品名稱為ROG Gladius II Wireless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各部位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基本規格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正面翻開可看到多國語言產品特色介紹與圖解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收納束口袋、micro USB充電線、ROG信也貼紙與日製Omron D2F-01F微動開關




▼充電線上有魔鬼氈設計,方便整線,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可提高耐用性,接頭採用鍍金處理



▼USB介面接收器



▼ROG Gladius II Wireless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ROG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整體質感不錯


▼滾輪上有ROG獨有的馬雅紋路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


▼滾輪後方為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ROG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micro USB充電線連接埠


▼裝上充電線後一覽



▼左側內凹部分一覽,採用馬雅紋路止滑墊設計,並內建兩顆側鍵,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右側一覽,同樣有馬雅紋路止滑墊設計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四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底部有四個可拆除螺絲塞,可自行拆卸更換微動開關


▼ROG Logo


▼無線模式切換


▼螺絲塞拆除後可看到螺絲


▼ROG Gladius II Wireless內部一覽



▼側鍵採用凱華微動開關


▼插拔式微動開關設計



▼預設為Omron D2FC-F-K (50M)微動開關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第一頁面為8顆按鍵功能自定義,左側還有三組Profile可儲存,Profile還可連動軟體開啟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標準的功能外,還有鍵盤功能、巨集、Windows功能與多媒體功能


▼滑鼠功能一覽


▼指定為鍵盤按鍵功能


▼可選擇設定為巨集功能


▼Windows功能一覽


▼多媒體功能一覽


▼效能部分可調整兩組DPI數值、直線修正、回報率、加速減速與按鈕回應


▼RGB發光部分提供五種模式


▼恆亮模式可調整顏色與亮度


▼呼吸模式可調整顏色與亮度


▼多彩循環模式可調整亮度


▼觸發模式可調整顏色與亮度


▼電池模式會針對電池電量來發光,可調整發光亮度


▼可針對滑鼠墊來做滑鼠校準


▼可設定睡眠時間與低電量提示


▼巨集錄製


▼可與其他支援AURA Sync產品同步發光


▼軟體設定一覽,軟體支援多國語言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區展示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VtNkPjLmSU


總結
ROG Gladius II Wireless RGB電競滑鼠採用PWM 3389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6000 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兩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整體共有8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發光部分為滾輪區與Logo區,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五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最重要的還是變成無線啦!!玩家許願已久的夢想已成真,喜愛ROG Gladius電競滑鼠的玩家可千萬別錯過這款ROG Gladius II Wireless,趕緊手刀購買!!

 

B.FRiEND 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人體工學設計,長時間操作舒適度升級

IMG_2571_1.JPG 

人體工學設計,長時間操作舒適度升級
現在人工作時間較長,且要緊盯著筆電,而一般筆電設計總是會讓操作者需要低頭操作,長時間低頭對頸椎的負擔相當大,若有筆電架可以將筆電墊高,讓操作不用再低頭使用,就算長時間工作操作也可更為輕鬆,這次要介紹一款由B.FRiEND推出的『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W001採用全鋁材質設計,外觀簡約且質感優異,收納後整體僅1.2公分厚度,攜帶更方便,墊高設計共有五段,使用者可調整至最舒適的狀態操作,筆電擺放面上有防滑墊設計,可保護筆電不被刮傷,擺放後也更為穩固,馬上就來看B.FRiEND 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吧。

 B.FRiEND 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外觀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


▼B.FRiEND Logo與產品型號為W001


▼W001可作為筆電、平板與書本立架


▼W001可提供最佳的筆電操作環境


▼包裝背面為產品規格與說明


▼有五段角度可調整


▼操作示意圖


▼產品基本規格


▼B.FRiEND公司資訊


▼W001正反面一覽,整體採用全鋁材質設計,外觀簡約且質感不錯



▼五段角度固定位置


▼筆電止滑橡膠設計,還可避免筆電刮傷



▼底部同樣有止滑設計,讓筆電架可以穩固放於桌面上


▼最低角度與最高角度一覽



▼五段角度調整一覽,角度分別為16度、20度、23度、25度與27.5度


▼五段角度搭配筆電後一覽


總結
B.FRiEND 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是款不錯的筆電架,根本就是長時間操作筆電的救星,讓頸椎不再過度疲勞,且可以增加筆電本身的散熱效果,經過實際操作,W001擁有五段角度調整,可針對不同環境調整出最適當的角度,可有效降低頸椎的壓力,讓長時間操作筆電更為舒適,工作起來更有效率,外觀上W001採用鋁合金材質設計,質感不錯且低調耐看,上面有多處防滑膠墊設計,可穩固放置於桌面上,筆電接觸面可防止筆電滑落與刮傷筆電表面,價格部分網路通路約為NT$890元,價格算是相當親民,想找一款採用鋁合金材質且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筆電架嗎? B.FRiEND W001鋁合金五段式筆電架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艾維克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搭載日系主電容與單路12V輸出,五年保固高枕無憂

IMG_2361_1.JPG 

搭載日系主電容與單路12V輸出,五年保固高枕無憂
講到北美第一電競潮牌大家一定會聯想到艾維克EVGA,它們推出的電源供應器產品都還不錯,不論是在保固還是用料上都相當用心,這次要介紹近期推出的GQ 80PLUS金牌半模組系列產品,GQ系列產品有600W、650W、700W與850W款可選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全系列皆通過80PLUS金牌認證,提供標準負載下90%高轉換效率,內部結構12V採用單路設計,安裝多顯卡也不用擔心,主電容採用日系產品,提供更優異的產品壽命,散熱部分採用120mm FDB (Fluid Dynamic Bearing)液態軸承靜音風扇,提供低噪音與優異的散熱效果,線材配置採用半模組化設計,線材直出線採用編織網保護,模組線材使用扁黑線設計,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保護部分擁有OVP、UVP、OCP、OPP、SCP與OTP,保護相當齊全完善,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保固提供五年保固一年換新服務,現在就來看艾維克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各電源輸出功率標示

▼側面標示電源轉換效率

▼另一側標示中文產品特色、線材配置與各電源電源輸出功率

▼頂部標示EVGA Logo

▼底部標示電源為600W GQ系列產品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書、固定螺絲、魔鬼氈整線條與電源線


▼模組化線材部分提供兩組PCIe 6+2 pin、八組SATA電源、三組大4 pin與軟碟機電源轉接線



▼本體一覽,上方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

▼側面標示各電源電源輸出功率


▼散熱部分採用120mm FDB低噪音風扇,提供低噪音與優異的散熱表現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

▼半模組化線材接頭一覽

▼線材提供主機板供電20+4pin、VCore 4+4pin*2與PCIe 6+2pin




燒機測試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3600 8GB*2
VGA:msi GTX980 4GB GDDR5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108.61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563.61瓦


▼3.3V表現,待機約3.33V之間跳動,測試過程在3.27~3.30V之間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285V左右


▼5V表現,待機與測試過程皆在4.9575V


▼12V表現,待機約11.99V,測試過程中穩定落在11.89V左右


總結:
艾維克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屬於高階產品,表現果然擁有不錯的水準,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都相當有水準,5V與12V表現皆相當優異,電壓非常平穩,3V電壓壓降也在安全範圍內,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更可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超頻5.0GHz與GTX980的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出色12V電壓輸出表現,壓降僅0.1V,測試過程中電源供應器外殼僅微溫,風扇噪音相當低,散熱部分採用120mm FDB低噪音風扇,提供不錯的散熱表現;線材部分接頭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相當夠用,連接多顯卡也沒問題,線材長度也相當足夠,幾乎是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線材配置為半模組設計,搭配扁黑線材,讓使用者整理線材更加方便;保固方面原廠提供五年保固一年換新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安心與放心使用,還有到府收送服務喔!!想找一款搭載日系主電容且擁有穩定輸出的電源供應器,相信艾維克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搭載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反應更加迅速

IMG_2691.JPG 


搭載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反應更加迅速
華碩ASUS TUF系列產品相信許多玩家愛不釋手,不僅CP值不錯且擁有軍事風格,這次TUF系列推出了新款機械式鍵盤『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TUF Gaming K7軸體採用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每顆TUF光學機械軸都會投射紅外線,按下按鍵時會導通紅外線,提供最即時的觸發,反應速度為標準機械式鍵盤的25倍,軸體擁有1億次的按壓壽命,本體面板採用航空級鋁合金材質,質感相當優異,鍵帽採用懸浮式設計,可快速清潔,最厲害的是提供領先業界IP56防水防塵能力,電路板部分採用奈米級塗裝,可避免金屬零件氧化,配件中還有一組磁吸式腕托,內部採用厚實記憶泡棉,表面採用人工皮革,提供舒適的操作環境,電競功能部分防鬼鍵提供全區無衝突設計,還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透過Armoury II工具軟體可調整發光功能、錄製巨集與Profile儲存…等,還可與其他支援AURA Sync產品做發光同步,整體規格與功能相當到位,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啦。

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支援AURA Sync,方向鍵部分可直接試按,讓消費者可試試手感


▼包裝背面標示TUF機械軸特色與鍵盤規格


▼前方標示各國安規認證與產品序號


▼後方標示產品型號


▼產品說明書與磁吸式腕托


▼磁吸式腕托內部採用厚實記憶泡棉,表面採用人工皮革,提供舒適的操作環境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鍵盤一覽,上蓋為航空級鋁合金材質,採用超級低調且耐看




▼採用USB2.0傳輸介面


▼按鍵部分為104 Key設計



▼右上角有TUF GAMING字樣與Logo


▼指示燈號在方向鍵上方,還包含了Windows Key鎖定燈號


▼FN+ESC為Reset


▼FN+F6~F11為多媒體功能



▼FN+1~4為Profile切換


▼FN+Windows Key為Windows Key鎖定


▼FN+Micro為巨集錄製


▼FN+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Fn+左右為背光模式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鍵帽一覽


▼安裝磁吸式腕托後一覽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第一頁面為按鍵功能自定義,左側還有三組Profile可儲存,Profile還可連動軟體開啟



▼按鍵預設功能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預設外,還有鍵盤功能、滑鼠功能、巨集、Windows功能與多媒體功能


▼指定為鍵盤按鍵功能


▼可設定為滑鼠功能


▼可設定為巨集


▼可設定為啟動軟體或網頁


▼可設定為多媒體功能


▼可設定為Windows常用功能


▼發光部分提供十種發光模式,還可自定義背光


▼恆亮模式可調整顏色與亮度


▼呼吸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持續時間


▼多彩循環模式可調整亮度與速度


▼波浪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粗細與方向


▼漣漪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粗細


▼觸發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持續時間


▼繁星閃爍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持續時間


▼流沙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速度與方向


▼電流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持續時間


▼雨滴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持續時間


▼自定義背光,可調整背光區塊與模式


▼巨集錄製


▼可與其他支援AURA Sync產品同步發光


▼按鍵次數統計


▼軟體設定一覽,軟體支援多國語言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可充分展現吸晴視覺效果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jxv7D0UzU


防鬼鍵測試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外觀略顯低調,面板採用航空級鋁合金材質,讓整體質感提升不少,機械軸部分採用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大幅度縮短按鍵反應時間,手感有點像青軸的手感,有段落且聲音清脆,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且創新紅外線光學機械軸擁有1億次按壓壽命,讓一把機械鍵盤可以陪伴玩家許多年都沒問題;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可透過巨集錄製,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內建十種模式外,使用者可自行設定酷炫背光展現個人風格,若有其他支援AURA Sync產品還同步發光,整體來說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外型與質感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採用非傳統式的光學機械軸且擁有酷炫視覺效果的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華碩ASUS TUF Gaming K7光學機械軸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平板聯誼社Smart Doorbell IP65防水智慧型門鈴-輕鬆DIY安裝,居家安全再升級

IMG_2985_1.JPG 

輕鬆DIY安裝,居家安全再升級
門鈴是家家戶戶都有的設備,當有故障或損壞的時候維修都相當麻煩,因為有線設計,且有的還是接110V市電,在維修上有難度且有被電到的風險,這次要介紹一款安裝方便且採用無線設計的智慧型門鈴,由平板聯誼社推出的『Smart Doorbell』,Smart Doorbell分為室內機與室外機,室內機與室外機採用RF功能,室內機再透過WiFi連接至路由器連上網路,手機可安裝App軟體收到通知與門口影像,室外機上有相機功能,並提供補光燈,當按下門鈴時,可將當下的畫面拍回傳至室內機,室內機鈴聲響起的同時,手機App就會收到通知與門口畫面,安裝上相當簡單,可透過配件中的螺絲或是雙面膠安裝即可輕鬆完成,不用拉線且安裝簡單!!馬上就來看看這款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吧!!

 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手機App支援Apple與Android系統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門鈴上有照相功能、鈴聲響亮、透過WiFi傳輸與安裝兩顆AAA電池即可使用


▼側面標示安規認證



▼產品說明書


▼固定螺絲與3M雙面膠


▼室內機與室外機一覽


▼室內機要安裝在110V插頭上,正面有電鈴測試按鈕與蜂鳴器,測試按鈕外圈有指示燈號,背面貼有配對QR Code,側面有電鈴聲調整按鈕




▼室外機一覽,室外機上有相機、補光燈與電鈴按鈕,按鈕外圈有指示燈號,上緣有遮雨設計,且有IP65防水功能



▼室外機需安裝兩顆AAA電池


 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配對安裝實測 

▼Apple系統安裝完App後,要先連線至電鈴的WiFi


▼App首頁一覽


▼可以查看帳號/安全、流量、設定與關於


▼帳號與安全:帳號可綁定信箱、手勢密碼與升級韌體


▼流量:可看室內機網路流量統計


▼設定:可設定縮圖顯示與是否自動播放影片


▼新增門鈴可使用掃秒QR Code方式


▼也可透過手動新增


▼門鈴選擇


▼搜尋到門鈴


▼設定完畢


▼室外機未安裝前先測試


▼門鈴設定一覽


▼分享QR Code


▼門鈴鈴聲設定,共有7種可選擇


▼門鈴音量調整


▼當門鈴響起時,手機會收到提醒


▼安裝置門口後,當有人按下電鈴就會收到門口的畫面了!!


總結
平板聯誼社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是一款非常容易安裝且便利的產品,採用無線設計,在安裝上相當容易,人人都能DIY完成,設定上也相當容易,透過手機App配對後即可操作使用,前後包含安裝大概10分鐘左右可完成,操作部分容易上手,沒有太大的難度,門鈴部分內建7種鈴聲,一陣子就可以更換喜歡的門鈴,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有照相功能,且手機也會收到通知,就算注意聽到門鈴聲,手機也可收到通知並看門口是誰,相當方便,不怕遇到壞人XDDD,目前市面上許多智慧門鈴價格都不便宜(差不多要4000~5000左右),目前平板聯誼社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只要NT$2600元,想找一款安裝簡單且擁有照相功能的智慧門鈴,相信平板聯誼社Smart Doorbell智慧型門鈴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賽德斯SADES Ammit阿米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黑白兩色搭配酷炫A.RGB給你最個性化的視覺效果

1.gif 

黑白兩色搭配酷炫A.RGB給你最個性化的視覺效果
之前介紹了兩款賽德斯SADES擁有A.RGB的機殼產品,這次介紹同樣也是擁有A.RGB的機殼產品『Ammit阿米特』,Ammit阿米特比較特別,有黑色與白色兩款可選擇,特別的是白色採用鋼琴亮面烤漆,目前市面上白色機殼相當罕見,採用鋼琴亮面烤漆的更是稀少,外型部分較為陽剛,單側採用4mm厚度的鋼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另一側則採用SPCC鋼板;內部設計也相當不錯,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再加上寬體設計,顯示卡可支援37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5mm,發光部分前面板採用A.RGB燈條與側面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同步,並內建18種酷炫燈效,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賽德斯SADES Ammit阿米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支援全彩RGB與內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Ammit阿米特一覽,前面板設計造型陽剛,下方有SADES Logo銘板,黑色款採用消光處理,白色款則採用亮面烤漆處理

▼面板內建A.RGB發光導光條設計

▼SADES Logo銘板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兩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A.RGB燈效切換與電源開關


▼後半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並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後方一覽,白色款為黑白搭配方式,機殼內部為消光黑處理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

▼Ammit阿米特銘板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底部一覽

▼腳座為高級音響常用的金屬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洗


▼一側為4mm厚的鋼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SPCC鋼板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兩顆140m風扇或120/240/280mm水冷排



▼內部空間一覽,可看到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皆有穿線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皆為一次性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有穿線孔方便走線

▼護蓋前方為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

▼背面前半部下方有一組3.5吋裝置滑軌,可安裝兩顆3.5吋/2.5吋裝置,3.5吋採用免螺絲固定設計,2.5吋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A.RGB發光展示

很多人會想問12V RGB與5V RGB(A.RGB)有什麼差別,簡單來說一個燈條上有六顆LED要顯示彩虹顏色,12V RGB六顆LED只能同時亮單一顏色,而A.RGB同一時間可以第一顆LED亮紅、第二顆LED亮澄、第三顆LED亮黃…等依此類推,所以A.RGB可以呈現流光效果,讓燈效有流動感,效果更為動人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A.RGB炫彩鋼化玻璃燈板真的是超美超吸睛

▼前方A.RGB發光燈條與側面發光同步

▼A.RGB 18種發光模式展示,長壓變換按鈕可將發光關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LWPOpN9uig


總結:
賽德斯SADES Ammit阿米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有黑白兩色可挑選,若喜愛白色的玩家應該會愛不釋手,因為這款的白色採用鋼琴亮面烤漆非消光處理,再搭配上A.RGB前面板導光條與炫彩鋼化玻璃燈板,讓視覺效果再升級,一側搭配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與視覺效果,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可同時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或水冷排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與散熱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最厲害的還是寬體設計,可安裝175mm的塔型CPU散熱器,顯卡也能支援到375mm,規格相當出色;整體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價格部份官方建議售價黑色款為NT$2190元、白色款因為做工較複雜所以價格上為NT$2290元,個人覺得多NT$100元就可以買到亮面烤漆的白色款相當超值,目前是原X屋獨家開賣!!想升級A.RGB酷炫視覺效果與側面鋼化玻璃的機殼,相信賽德斯SADES Ammit阿米特 鋼化玻璃A.RGB寬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TOTOLINK A7000R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搭配八支天線提升涵蓋範圍,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搭配八支天線提升涵蓋範圍,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802.11ac規格已經算是主流規格,且產品價格越來越親民,不過802.11ac規格相當多,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已AC1200為主,比較進階的使用者可以挑選更高速的AC2600、AC3200…等,但相對的價格也會高出不少,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親民且涵蓋範圍不錯的AC2600路由器,由TOTOLINK推出的『A7000R』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A7000R 處理器採用雙核MIPS處理器,WiFi規格為802.11ac,傳輸速率最高提供2600Mbps(800Mbps+1733Mbps),天線採用八支5dBi全向性天線,搭配Beamforming波束成形技術,提供不錯的訊號品質與穿牆能力,支援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不卡頓,有線網路部分提供四組Giga LAN有線網路(LAN1為MOD專用埠)與一組Giga WAN,其他功能部分提供三組2.4GHz/5GHz SSID、無線中繼、無線橋接、上網時間管理、QoS頻寬管理、定時重啟…等功能,整體功能與規格皆相當強悍,馬上就來看TOTOLINK A7000R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啦。

 TOTOLINK A7000R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原廠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TOTOLINK Logo


▼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


▼產品特色:
①802.11ac極速同步雙頻,無線速度最快達2600Mbps
②MU-MIMO多用戶多輸入多輸出技術
③Beamforming波束成形技術,集中訊號發送
④雙核MIPS處理器,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
⑤支援新一代IPv6協定
⑥8支全向性高增益天線,大覆蓋範圍
⑦全Gigabit埠,光世代300M首選
⑧內建一組MOD專用埠


▼產品型號為A7000R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擁有802.11ac Wave 2高速WiFi體驗、MU-MIMO多用戶技術與產品規格


▼產品特色說明


▼A7000R路由器I/O標示說明


▼擁有802.11ac Wave 2高速WiFi體驗


▼MU-MIMO多用戶技術


▼產品規格與特色


▼包裝內容物、產品資訊與變壓器資訊


▼公司資訊與各國安規認證


▼包裝非常大一個,天線為不可拆卸設計,怎麼有看到一隻螃蟹的感覺啊XDDD


▼配件部分:快速安裝手冊、變壓器與網路線


▼TOTOLINK A7000R本體一覽,本體採用黑色設計,天線部分採用八支全指向性天線可依照使用者使用需求做角度調整



▼前方有狀態指示燈號


▼TOTOLINK Logo 


▼正面兩側有散熱開孔設計



▼天線上有TOTOLINK字樣


▼兩側一覽



▼後方為I/O配置,分別為電源輸入、LAN與WAN,還有WPS/RST按鈕





▼底部四周有防滑膠墊設計並有大面積散熱開孔設計,提供機器本體散熱


▼貼有產品型號、設定IP、帳號密碼…等相關資訊


TOTOLINK A7000R基本設定介紹

▼輸入192.168.0.1即可進入設定畫面


▼登入後有快速設定,可選取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設定網際網路






接下來進入到進階設定部分
▼系統狀態:可看到目前路由器內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的狀態(包含2.4GHz/5GHz),還有系統運作資訊可查看




▼系統模式:可選擇運作模式,有路由器模式、無線延伸、橋接模式與WISP模式可選擇


▼網路-網路連線(WAN)設定:設定WAN連線方式,可選擇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 






▼網路-區域網路(LAN)設定:可設定區域網路與DHPC IP範圍


▼網路-DHCP配發內部固定IP:可設定某些裝置為固定IP


▼網路-IPTV設定:可開啟IPTV功能


▼IPv6-IPv6設定:做IPv6網路設定,可選擇DHCP、PPPoE與固定IP




▼5G無線網路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5GHz無線網路狀態


▼5G無線網路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5G無線網路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5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5G無線網路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5G無線網路設定-WDS:可設定5GHz WiFi WDS功能


▼5G無線網路設定-WPS:可設定5GHz WiFi WPS功能


▼5G無線網路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5GHz訊號細項設定


▼2.4G無線網路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2.4GHz無線網路狀態


▼2.4G無線網路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2.4G無線網路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2.4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2.4G無線網路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2.4G無線網路設定-WDS:可設定2.4GHz WiFi WDS功能


▼2.4G無線網路設定-WPS:可設定2.4GHz WiFi WPS功能


▼2.4G無線網路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2.4GHz訊號細項設定


▼QoS:可設定QoS是否開啟,並設定流量管制規則


▼防火牆-IP/通訊埠過濾:可設定IP/通訊埠過濾名單


▼防火牆-MAC位置過濾:可設定MAC位置過濾名單


▼防火牆-URL過濾:可設定URL關鍵字過濾


▼防火牆-通訊埠轉發:可設定通訊埠轉發


▼防火牆-VPN通透(Passthrough):可設定VPN封包通過狀態


▼防火牆-DMZ:可設定DMZ相關參數


▼防火牆-時間規定設定:可設定防火牆的開啟時間


▼系統管理-管理者設定:可修改路由器登入密碼


▼系統管理-系統時間:可設定時間更新伺服器與時區


▼系統管理-DDNS:可設定DDNS參數


▼系統管理-遠端管理:可開啟遠端管理,方便管理者做監控與設定


▼系統管理-韌體升級:可升級路由器內的韌體檔案


▼系統管理-備份/還原:可備份與還原路由器設定參數,也可還原為原廠預設值


▼系統管理-系統紀錄:可開啟系統紀錄功能,方面管理者管理


▼系統管理-定時重啟:可設定週期性機器重啟時間




▼系統管理-WIFI使用時間設定:可設定每天WIFI啟用時間


多組SSID

開啟多組SSID可將訪客與家中網域做分離,達到更好的網路安全性

▼2.4GHz與5GHz各提供三組SSID


訊號強度測試

一般來說路由器訊號強度與使用者連線距離有很大關係,這次就不測試5~6這種小兒科的測試了,基本上在這樣的環境訊號強度一定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這次測試11米距離與15米距離,11米部分穿過2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15米部分穿過3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

▼11米測試結果 2.4GHz三組訊號強度平均在87~88之間,表現相當不錯;5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5.3附近;5GHz訊號品質相當優異,擁有不錯的穿牆能力


▼15米測試結果 2.4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0.3左右,訊號品質還不錯;5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3.3左右;5GHz訊號品質雖然小有衰減,不過15米有這樣表現真的相當出色,擁有優異的穿牆能力


總結
TOTOLINK A7000R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表現相當不錯,在無線路由器方面功能相當強大,像是中繼、橋接、多組SSID、QoS、自動重開機..等功能樣樣不缺,設定介面相當人性化且設定方式相當簡單與淺顯易懂,不論是新手或是老手都可以在5分鐘內將網路設定完畢,A7000R符合802.11ac標準,最高傳輸率為AC2600Mbps,搭配八支5dBi全向性天線,還支援了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也能順暢高速飆網,整體硬體規格還不錯,已可滿足要求高速無線網路的使用者需求;訊號實測部分,表現相當優異,在距離11米時,2.4G與5G部分訊號品質都相當不錯,擁有85以上的強度,提供非常穩定的訊號品質,15米測試時,2.4G與5G訊號都還有80以上的強度,訊號雖有小幅度衰減,但表現依然出色;原廠提供三年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目前TOTOLINK A7000R通路價格為NT$2650元,想找一款擁有高速AC2600無線網路且價格親民的路由器,相信TOTOLINK A7000R AC2600旗艦級雙頻Giga路由器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回歸最純樸的味道搭配優異手感的Cherry櫻桃軸

IMG_2537_1.JPG 

回歸最純樸的味道搭配優異手感的Cherry櫻桃軸
現在機械式鍵盤產品要找個沒有花俏的RGB發光還真的不容易,許多玩家僅需要優異手感,而不用那些視覺效果,這次要介紹一款由B.FRiEND推出最純樸味道的『MK6S』80%機械電競鍵盤,MK6S沒有任何的視覺光效,配色部分僅黑色款,軸體採用Cherry青軸與紅軸,提供掛保證的手感,且搭配PBT鍵帽,打起來更加順手,採用80%配置共87 Key,外型上整體較為低調穩重,電競功能部分防鬼鍵提供全區與6鍵按鍵輸入無衝突設計,還提供Windows Key鎖定功能,線材採用拆卸式設計,方便使用者攜帶與收納,整體規格相當不錯,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啦。

 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軸體與外觀


▼B.FRiEND Logo


▼產品型號為MK6S


▼採用Cherry青軸



▼包裝背面標示組合功能鍵與產品規格


▼組合功能鍵標示


▼產品規格


▼前方標示產品型號為MK6S


▼後方標示B.FRiEND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兩種mini USB傳輸線,一種為編織線包覆加上魔鬼氈,另一種為捲線



▼MK6S機械鍵盤一覽,採用80%按鍵配置,外觀為低調且耐看的黑色調,按鍵部分為87 Key設計




▼前方有B.FRiEND銘版


▼FN+F1~F4為多媒體功能


▼FN+F5~F8為多媒體播放功能


▼FN+F9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10為開啟瀏覽器軟體
FN+F11為開啟小算盤
FN+F12為開啟搜尋功能


▼FN+功能表為6 Key/N Key無衝突切換


▼FN+Windows Key為Windows Key鎖定


▼鍵盤背面一覽,背面有三方向理線槽,使用者可自行選擇出線位置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mini USB連接埠



▼採用Cherry青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PBT鍵帽


防鬼鍵測試

▼6 Key防鬼鍵測試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外觀低調耐看,且回歸最純樸的設計,沒有任何的光害,提供喜愛低調簡約的玩家一個純淨的選擇,機械軸部分採用Cherry青軸與紅軸,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整體來說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低調純樸,對於喜愛80%配置又不愛光害的使用者來說B.FRiEND MK6S 80%機械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SSD固態硬碟價格正殺,筆電升級SSD輕鬆無負擔

IMG_1887_1.JPG 
 SSD固態硬碟價格正殺,筆電升級SSD輕鬆無負擔
近期SSD固態硬碟價格直直落,相信許多使用者蠢蠢欲動,現在升級SSD固態硬碟正是時候,但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容量的產品,以下來做個簡單分析
①120~128GB:適合文書處理辦公使用者
②240~250GB:適合入門電競玩家與多媒體使用者
③480~512GB:適合輕度電競玩家
④960~1TB:適合電競玩家、影音剪接與大資料量重度使用者

目前比較新款的筆電都擁有M.2傳輸介面,所以基本上作業系統都是安裝在M.2上,而資料大部分都是搭配傳統硬碟,但用習慣固態硬碟的使用者應該很難忍受傳統硬碟的速度吧!!這次就要升級筆電的資料硬碟,這台筆電大部分是文書居多,休閒時間看看電影與玩玩小遊戲,所以按照上面的分析可以挑選480GB最為合適,升級硬碟其實最麻煩的是資料轉移,如果是資料碟會比較簡單花點時間轉移即可,如果是系統硬碟要無痛轉移就比較麻煩,以下整理一下資料移動方式
①無作業系統資料轉移:先備份至其他硬碟,裝上新硬碟後再移回,或是直接用桌機將資料直接移動到新的硬碟
②有作業系統資料轉移:利用軟體轉移,個人比較推薦用Acronis True Image,方便好用容易上手

這次升級的SSD固態硬碟採用由凌航Neoforza推出的NFS01 480GB固態硬碟,NFS01為2.5吋規格設計,厚度為7mm,可適用於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主控晶片為SMI SM2258XT,搭配3D TLC顆粒,容量有120GB、240GB、480GB與960GB可選擇,效能表現不同容量稍有不同;NFS01搭載獨家資料保護、資料修正與SLC 快取技術,大幅提高總寫入資料量、耐用度與效能表現,還支援待機休眠省電功能,升級在筆電上可提供更好的筆電續航力,原廠提供三年保固,馬上就來看這次的輕鬆升級SSD固態硬碟吧。

 凌航Neoforza NFS01 480GB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與特色,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


▼NFS01 480GB本體一覽,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尺寸為2.5吋設計,厚度為7mm,正面標示Neoforza Logo與字樣,背面則貼有標示產品資訊貼紙



▼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


筆電升級實錄

每台筆電升級方式大同小異,每個玩家需要評估是否有把握可以完成拆裝,但基本上都不難,螺絲拆解後稍微看一下筆電機殼結構的方式即可輕鬆拆卸

▼拆除筆電背面所有螺絲,並觀察結構後拆除背蓋


▼找到原本2.5吋硬碟位置,並觀察固定方式,該筆電硬碟採用無螺絲方式固定,電源與傳輸線採用的獨立排線方式安裝


▼拆除原本2.5吋硬碟,並將上面的排線拆除


▼將排線安裝置新的SSD固態硬碟上


▼將新的SSD固態硬碟安裝置筆電的2.5吋安裝位置,並鎖上背蓋後大功告成


作業系統轉移說明

本次說明採用Acronis True Image,就可輕鬆將作業系統無痛轉移

▼使用Acronis True Image的磁碟複製


▼選擇複製方式時,若要調整磁碟分割大小時,可採用手動,若採用自動則是按照比例分配


▼選擇來源磁碟


▼選擇目的地磁碟


▼磁碟分割大小選擇


▼複製摘要


▼複製中


▼無痛轉移完成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GS63 Stealth 8RD
CPU: Intel Core i7 8750H
RAM: Kingston DDR4-2400 8GB*2
VGA: NVIDIA GTX 1050 Ti 4G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15MB/s 寫入:456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445.64MB/s Read 520.20MB/s Score 776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28.44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61.26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548.9MB/s,Seq Write:488.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5.3MB/s,最大值為521.4MB/s,最小值為526.3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22.7MB/s,最大值為449.7MB/s,最小值為413.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13.65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4.314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16.91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0.67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15.75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6.474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10.251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49.564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49.044MB/s、寫入488.758MB/s,4K讀取26.361MB/s、寫入81.682MB/s


 結語
看完上面的安裝與資料轉移後是不是發現DIY升級SSD固態硬碟很簡單呢?輕鬆幾個步驟就可以無痛升級,讓儲存速度或容量再往上擴充,這次採用凌航Neoforza NFS01系列產品,使用者有120GB/240GB/480GB/960GB四種可選擇,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就算要安裝單機遊戲大作或是大資料量軟體都可輕鬆儲存,讓筆電可同時享受到高速與高容量兩大特點;凌航Neoforza原廠針對NFS01產品提供三年保固,在全台更設有消費者快換中心,入手價格親民的凌航Neoforza NFS01系列產品SSD固態硬碟現在正是時候,讓玩家輕鬆升級無負擔!!

Fractal Design Meshify S2 TG機殼-優異擴充性與特殊幾何造型完美搭配

IMG_2719_1.JPG 

優異擴充性與特殊幾何造型完美搭配
Fractal Design推出的機殼或是散熱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有口皆碑,他們家的產品不論是質感、用料還是效能表現都相當優異,這次要介紹Meshify系列的新產品『Meshify S2 TG』,Meshify S2 TG可以算是Meshify C的放大版本,並強化擴充性與水冷支援,I/O部份多了USB Type-C接頭,前面板同樣採用特殊幾何造型設計,TG版本單側採用強化玻璃,機殼內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內部設計擴充性相當優異,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不論是空冷、水冷還是DIY水冷玩家都可以在Meshify S2內大展身手,整體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4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介面卡部分共七組可使用還有預留兩組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整體規格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看Fractal Design Meshify S2 TG機殼啦。

在看介紹之前先來簡單介紹風扇與水冷擴充
▼Meshify S2共可安裝九顆風扇,前面板可安裝三顆風扇,頂部同樣可安裝三顆風扇,後方可安裝一顆,底部可安裝兩顆風扇,每一個位置皆可安裝120mm或140mm風扇

▼水冷排配置支援一覽,前面板雖然可以安裝三顆140mm風扇,不過要注意水冷排最大可安裝到280mm(寬度147mm)與360mm,頂部最大支援到360mm與420mm,後方僅能支援120mm,底部最大支援到240mm與280mm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輪廓與各部位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內部結構


▼配件:一次性束帶、各種固定螺絲、硬碟防震膠墊、SATA電源串接線、水箱固定機構*2與玻璃擦拭布

▼Meshify S2 TG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特殊幾何造型設計,兼具了視覺與過濾灰塵功能,左下角有Fractal Design銘版



▼前面板為可拆卸設計,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頂部一覽

▼I/O:兩組USB3.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散熱區塊有上蓋設計,按下按鈕後可輕鬆拆下與清理

▼上蓋翻開後,可看到風扇安裝支架,支架也為可拆卸設計,風扇最多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還有水冷管線預留孔設計


▼後方一覽

▼上蓋按鈕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電源供應器先固定在背板上,再安裝進機殼內

▼底部一覽,有大面積進風口與濾網設計


▼質感不錯的墊高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下方可安裝兩顆120/140mm風扇或120/140/240/280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 

▼一側為滿版強化玻璃設計,採用無開孔的固定方式,固定為後方的手轉螺絲,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前側面板側面同樣有進風口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電源護蓋前方有Fractal Design字樣

▼電源護蓋前端為可拆除設計,拆除後可安裝風扇、水冷排或水箱

▼水箱固定位置

▼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開孔與穿線孔設計,也可安裝2.5吋硬碟支架


▼背面前半部為三顆3.5吋硬碟固定支架

▼3.5吋硬碟固定支架為螺絲固定方式,也可安裝2.5吋裝置,安裝3.5吋硬碟時,必須先將防震膠墊裝上,再固定硬碟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背面有風扇集線器,支援電壓控制與PWM模式兩種風扇,方便使用者整理風扇線材

▼後方還有兩組魔鬼氈設計,讓使用者整線更為方便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腳墊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三風扇版本),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後方的魔鬼氈可以將線材牢固整理好,整體整線空間充足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硬體也要有一款擴充性優異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側面有發光的產品一覽無遺啊!! 



總結:
Fractal Design Meshify S2 TG機殼這次的進化相當不錯,大幅度提升了擴充性,外觀上承襲了Meshify系列的特殊幾何造型設計,內部結構配置用心且有感升級,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最多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更是沒話講,不論是風扇與水冷排配置變化相當豐富,且還有專屬的水箱安裝預留空間,就算是DIY水冷玩家也能輕鬆大展身手,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相當充足且空間發揮到淋漓盡致,升級空間與擴充性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擁有優異擴充性與鋼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Fractal Design Meshify S2 TG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側邊RGB發光酷炫視覺效果依然搶眼

IMG_3056_1.JPG 

側邊RGB發光酷炫視覺效果依然搶眼
賽德斯SADES所推出的產品在外型與視覺上都不斷進步,不過近期推出了一款機械式鍵盤令人比較訝異,在外型上比較中規中矩,且在視覺效果部分也有不一樣的呈現,這次讓人跌破眼鏡的就是『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鍵盤,Sickle死神鐮刀採用凱華軸體,有紅軸與青軸可選擇,提供不錯的手按宇按壓壽命,鍵帽採用懸浮式設計,可快速清潔,外型上整體較為低調穩重,電競功能部分提供Windows Key鎖定與全區防鬼鍵功能,背光部分為藍光設計,兩側也有發光模組,提供顏色切換功能,整體規格與功能還不錯,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啦。

 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支援RGB發光與採用凱華紅軸


▼賽德斯SADES Logo


▼支援RGB發光與採用凱華紅軸


▼產品型號為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


▼賽德斯SADES防偽標籤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支援RGB發光與採用凱華紅軸


▼包裝背面標示鍵盤特色與側面RGB發光


▼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側面RGB發光


▼標示採用凱華紅軸


▼產品規格、包裝內容物與系統需求


▼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保固卡、賽德斯SADES貼紙與產品說明書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一覽,上蓋為寶藍色金屬噴砂處理,質感相當不錯




▼採用USB2.0傳輸介面,接頭採用鍍金處理,線材採用編織網線處理,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降低雜訊




▼按鍵部分為104 Key設計



▼側面導光條一覽,還有Sickle字樣標示



▼右上角有SADES Logo


▼FN+ESC為背光開關


▼FN+F1~F8為多媒體功能



▼FN+F9為開啟電子郵件軟體
FN+F10為開啟瀏覽器
FN+F11為開啟我的電腦
FN+F12為開啟計算機


▼FN+Windows Key為Windows Key鎖定


▼FN+0~9為背光模式切換



▼FN+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Fn+左右為背光模式速度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鍵盤線材有三方向整線可以選擇


▼共有五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凱華紅軸


▼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設計


▼鍵帽一覽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在有光與無光的環境都可充分展現吸晴視覺效果



▼側面RGB發光展示



▼側面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LDiVuuomyo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SDYZtqCc4


總結
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在外觀部分質感還不錯,採用寶藍色的上蓋設計,機械軸部分採用凱華軸,有紅軸與青軸可選擇,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平衡桿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比較可惜的是全區只有藍光搭配不同模式,側面則有RGB發光設計,不過還是可以展現個人風格,整體來說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外型與質感皆不錯,想找一款質感不錯且手感也不錯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賽德斯SADES Sickle死神鐮刀機械式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入門電競新選擇

IMG_2340_1.JPG 

入門電競新選擇
賽德斯SADES電競周邊產品相當豐富,產品CP值一直以來都很不錯,這次再度推出入門電競滑鼠產品『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Revolver左輪戰斧採用PMW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左右兩側皆擁有兩顆按紐,整體共有九個可編程按鈕,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

 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並支援RGB發光


▼賽德斯SADES Logo與防偽標籤


▼支援RGB發光


▼產品型號為Revolver,共有九個可編程按紐


▼包裝背面為產品側面外型與多國語言產品介紹


▼產品側面一覽


▼多國語言產品介紹,有繁體中文!!


▼底部標示賽德斯公司資訊、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各部位特色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貼紙與備用鼠腳


▼Revolver左輪一覽,本體下方有SADES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對稱式設計,表面採用消光處理,整體質感不錯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包覆,中段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USB接頭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滾輪上有凸點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


▼滾輪後方為兩顆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SADES Logo


▼前方一覽,採用對稱式設計,適合左手或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還可看到RGB導光條設計




▼左側內凹部分,同樣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同樣也有RGB導光條設計,讓發光更為酷炫與均勻




▼導光條從左右兩側一路延伸至後方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按鈕為回報率調整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左上角可設定為慣用左手或右手,並可調整九顆按鈕功能,右側為DPI設定、RGB發光設定、參數調整與回報率設定


▼所有可自定義功能一覽,除了標準的功能外,還有DPI功能、三連發、多媒體功能、火力鍵、組合鍵、巨集與DPI鎖定功能


▼火力鍵可指定鍵盤按鍵與滑鼠按鍵,並可設定速度與次數


▼組合鍵可指定鍵盤按鍵組合


▼巨集可指定以儲存的巨集設定


▼DPI功能有DPI+、DPI-與DPI循環


▼多媒體功能除了音量調整外,還可開啟郵件、計算機、資源管理器與瀏覽器


▼DPI鎖定功能共有10段DPI可指定


▼DPI有六段可調整,每一段數值可自行設定,段位顏色也可自行調整


▼RGB發光設定,共有十種模式


▼混彩流光模式可調整發光方向與速度


▼單色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亮度與顏色



▼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霓虹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混彩常亮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閃爍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單向拖尾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七彩波浪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反應模式可調整發光速度


▼滑鼠參數部分可調整移動速度、滾輪速度與雙擊速度


▼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


▼有三組Profile可儲存


▼可再自行新增Profile


▼可刪除Profile


▼針對Profile可做導入導出與重新命名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ij3AmR3UQ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M93Z1UEBI


總結
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採用PMW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段位發光也可自行修改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相當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對稱式設計,不論慣用左手或右手的玩家皆可使用,整體共有九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大部分的玩家使用;發光部分為Logo區與U字型導光條,並且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十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價格部分為NT$16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酷炫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先鋒Pioneer APS-SL3N固態硬碟-產品線齊全,輕鬆挑選沒煩惱

IMG_3066_1.JPG 

 產品線齊全,輕鬆挑選沒煩惱
創立於1938年的日本品牌影音大廠Pioneer先鋒,推出的產品多為家用及專業用的影音設備用品,近年來延伸出攻佔儲存裝置市場的SSD全系列產品,各有不同容量的外接式固態硬碟與內置固態硬碟...等,內接式固態硬碟系列中包括2.5吋的APS-SL2、APS-SL3,高速讀寫M.2介面固態硬碟APS-SE10G與APS-SM1,企業等級產品則是APS-SE1,還有造型輕巧的外接式硬碟APS-XS02、APS-XS01與APS-XH01,本次要介紹的是2.5吋固態硬碟系列的『APS-SL3N』,標準版系列有120GB/240GB/480GB三種容量,進階版針對性能優化,容量則有128GB/256GB/512GB/1TB四種容量,厚度為7mm,非常適合選購來安裝於桌機與筆電產品使用,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效能表現不同容量稍有不同,保固方面原廠提供,現在就來看先鋒Pioneer APS-SL3N固態硬碟帶來的效能表現吧。

 先鋒Pioneer APS-SL3N固態硬碟官方規格與數據

最高讀取速度550MB/S
最高寫入速度500MB/S
作業溫度0°C - 70 °C
支援Garbage collection, SMART自我監測 
LDPC 糾錯技術 
SSD提供三年保固,保固期間內享有免費到府收送維修
防震能力:1500 G,0.5 msec half-sine
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2,000,000 POH
※        Pioneer官方網站:https://pioneer-iot.com/zh-hant/
※        Pioneer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Pioneer.twn/

 先鋒Pioneer APS-SL3N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容量


▼先鋒Pioneer Logo


▼產品外盒採用白色色系來襯托出硬碟本身的黑色設計,搭配流線線條譬喻硬碟傳輸的高速度感


▼右下角標示產品型號:APS-SL3N 480GB,另外還有推出120GB與240GB,可依照需求挑選。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介面與各國安規認證


▼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並支援TRIM、LDPC與RAID技術


▼各國安規認證與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先鋒Pioneer SSD產品


▼產品盒內附有產品快速安裝指南


▼APS-SL3N 480GB本體一覽,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尺寸為2.5吋設計,厚度為7mm,黑色主體搭配顯眼的Pioneer白色LOGO字,背面則貼有標示產品資訊貼紙,外殼採用塑膠材質與霧面黑處理,重量僅35公克



▼採用SATA III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鎖點為鍍金處理


搭配電競筆電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GS63 Stealth 8RD
CPU: Intel Core i7 8750H
RAM: Kingston DDR4-2400 8GB*2
VGA: NVIDIA GTX 1050 Ti 4G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16MB/s 寫入:442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




▼AS SSD Benchmark:Write 462.32MB/s Read 514.19MB/s Score 977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0.88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92.31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546.6MB/s,Seq Write:497.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4.8MB/s,最大值為525.7MB/s,最小值為512.7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28.2MB/s,最大值為489.1MB/s,最小值為396.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03.94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29.686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04.74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50.37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16.72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4.866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04.055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73.406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45.665MB/s、寫入495.637MB/s,4K讀取34.529MB/s、寫入76.616MB/s


搭配電競筆電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3600 8GB*2
VGA:msi GTX980 4GB GDDR5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EVGA 600 GQ 80PLUS金牌半模組電源供應器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13MB/s 寫入:478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




▼AS SSD Benchmark:Write 473.53MB/s Read 498.69MB/s Score 1024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5.81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516.59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547.0MB/s,Seq Write:517.0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1.4MB/s,最大值為530.8MB/s,最小值為501.1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48.8MB/s,最大值為512.6MB/s,最小值為420.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03.37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59.335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75.14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1.00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34.21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68.987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17.527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81.731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48.851MB/s、寫入526.050MB/s,4K讀取40.312MB/s、寫入97.323s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Pioneer APS-SL3N 480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嚕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5.3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1.7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2.34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55.50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3.66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72.31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4.8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79.12MB/s


 結語
先鋒Pioneer APS-SL3N 480GB固態硬碟表現上還不錯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1024,Crystal Disk Mark成績表現部分,循序讀取速度可達547MB/s,循序速度可達517MB/s,實際傳輸測試中大檔案傳輸表現不錯,小檔案成績沒有像跑Benchmark來的理想,不過這樣效能已可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且產品線相當豐富,各種容量皆相當齊全,不論是入門文書或是重度電競玩家都可輕鬆儲存;若搭配筆電升級,依然可以享受到高速傳輸,且比物理硬碟來的更省電,可提高筆電的續航力;先鋒Pioneer原廠針對APS-SL3N產品提供三年保固,且有免費到府收送服務,想找一款效能表現不錯且老字號品牌的SSD固態硬碟產品,相信先鋒Pioneer APS-SL3N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華擎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電競小鋼炮,用料紮實表現優異


IMG_4854_1.JPG 
電競小鋼炮,用料紮實表現優異
自從華擎ASRock推出Phantom Gaming系列產品後,讓電競玩家多了一個高CP值的產品選項,這次Intel推出B365晶片組後,Phantom Gaming系列也跟著推出『B365M Phantom Gaming 4』,這張主機板為mATX規格,更將滿滿的好料與規格導入,可以說是小鋼炮的概念設計,CPU部分採用8+1相供電並搭配了超大電流的50A電感與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記憶體供電採用高效合金電感,提供更穩定的供電品質,外接傳輸介面擁有USB3.1 Gen1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支援優質藍光音效與 DTS Connect,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工作頻率支援DDR4-2666MHz,M.2介面導入兩組Ultra M.2,一組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僅提供PCIe Gen3 x4訊號,並支援Intel Optane技術,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採用Intel網路卡外,提供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 LED控制支援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Polychrome RGB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功能與用料相當齊全強悍,現在就來看電競小鋼炮華擎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PG字樣代表為Phantom Gaming系列產品,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產品型號:B365M Phantom Gaming 4

▼HDMI認證Logo、支援POLYCHROME SYNC RGB LED控制、採用Intel B365晶片組、支援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與Intel Optane技術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規格

▼兩組Ultra M.2設計,一組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僅提供PCIe Gen3 x4訊號,並支援Intel Optane技術

▼導入開機狀態指示燈號,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音效採用鍍金接頭與音頻電容

▼支援POLYCHROME SYNC RGB LED控制與全覆蓋式M.2散熱片

▼提供M.2(Key E) WiFi升級插槽,網路採用Intel網路卡

▼I/O標示與B365M Phantom Gaming 4產品規格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Phantom Gaming主機板明信片、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2、I/O擋板、M.2固定螺絲*3與M.2螺絲柱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黑色PCB與灰紅兩色做搭配,連PCH散熱片也有一整體的圖案搭配,這次在主機板的邊緣切割做的一點小變化,讓主機板不再四四方方,且多了會發光的Phantom Gaming字樣,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有一塊灰色Phantom Gaming飾板



▼I/O部分:PS/2、USB2.0*2、USB 3.1 Gen1 Type-A*4、USB 3.1 Gen 1 Type-C、DP、HDMI、RJ-45與7.1聲道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Intel第八代與第九代LGA1151處理器


▼CPU供電部分採用8+1相供電,搭配uPI uP9521P PWM控制器,MOSFET採用 Sinopower SM4336與Sinopower SM4337並有獨立散熱片做散熱,CPU VCore供電為8 Pin,電容採用Nichcon 12K黑電容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ASMedia ASM1543 USB3.1 Type-C偵測晶片

▼網路晶片:Intel WGI219V

▼音效採用ALC1220並搭配Nichicon電容



▼nuvoTon NCT6791D Super IO晶片

▼兩組Ultra M.2設計,一組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僅提供PCIe Gen3 x4訊號,並提供了一組全覆蓋式散熱片


▼提供M.2(Key E) WiFi升級插槽

▼前置Audio插Pin 

▼RGB LED控制與可定址addressable RGB LED插Pin



▼TPM模組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開機狀態指示燈號

▼前置USB 3.0插Pin與

▼COM Port擴充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B365 PCH散熱片 

▼B365 PCH 


BIOS設定簡單介紹
▼BIOS預設為Easy模式可看到整個主機板狀態總覽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並有官方所調整的超頻設定值可以使用


▼CPU超頻選項一覽



▼記憶體超頻選項一覽








▼記憶體SPD參數


▼電壓調整選項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晶片組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NVMe設定選項一覽


▼Super IO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USB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安全性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查看RGB設定、RAID設定、SSD抹除工具、BIOS線上更新..等


▼RGB設定


▼SSD抹除工具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Boot部分可以設定開機順序與其他開機選項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5-9400F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B365M Phantom Gaming 4
RAM: GeIL DRAGON RAM 16GB kit (8G*2) @ DDR4-2666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39511MB/s Write:38685MB/s Copy:35237MB/s

▼Super PI 1M:9.201s

▼CPU Mark:719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6.328sec 1024M-189.033sec

▼WinRAR:9943KB/s

▼2345好壓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31.7

▼x265 FHD Benchmark :23.8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36.463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8.746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POLYCHROME RGB工具軟體介紹

▼主機板發光區共有兩處,分別為I/O飾板區與主機板邊緣



▼軟體可分別針對不同區域做個別調整

▼標準12V RGB控制共提供7種模式可以選擇

▼還提供了可定址addressable RGB控制功能,模式部分除了原有的7種模式外,更提供了8種更酷炫的發光模式

▼若有支援Razer Chroma的產品也可同步發光


總結:
華擎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表現不錯,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用料,讓產品整體效能與壽命大幅度提升,讓使用者更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讓音質表現相當出色,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逼真且震撼力十足;擴充性部分提供了兩組Ultra M.2可安裝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六組,PCIe x16擴充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表現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搭配i5-9400F表現相當不錯,BIOS調整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 LED控制已經變成許多主機板的標配,還有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 LED控制,可以展現更多酷炫的視覺效果,主機板發光部分有I/O飾板與PCB邊緣,主機板上提供三組燈條擴充,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還可以與主機板發光同步,保固部分原廠提供四年保固(第一年免費換新服務),並且有免費到府收送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目前全省有3間快速服務中心,並與原價屋合作全省8間快換服務中心(一年換新);想找一款用料不紮實的電競小鋼炮主機板嗎,相信華擎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是不錯的好選擇。

AZIO RETRO R.C.K. ELWOOD核桃木短版藍牙復古鍵盤-復古工藝質感突破天際,無線雙模應用無限

IMG_5096_1.JPG 

復古工藝質感突破天際,無線雙模應用無限
AZIO的電競周邊產品相當知名,且質感與表現都不錯,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復古鍵盤系列產品,近期AZIO再度推出復古鍵盤系列新作『RETRO R.C.K.短版藍牙復古鍵盤』,這系列共有三種顏色配置ELWOOD核桃木、ARTISAN牛皮(黑色)與POSH牛皮(白色),按鍵配置採用80%設計,外型為復古打字機造型,ELWOOD核桃木版本採用高質感核桃木製作上蓋與手托,外框採用鋁合金材質,提供堅固的結構,機械軸採用獨家開發Typelit機械軸心,提供優異的手感與回饋,特別的是RETRO R.C.K.短版藍牙復古鍵盤可支援macOS、iOS、Windows與Android系統,傳輸介面也採用雙模設計,可透過有線與藍牙無線兩種方式,內建5000mAh鋰電池,提供優異的續航力,可透過USB Type-C進行充電,背光部分為純淨的白光設計,電競功能部分提供六鍵按鍵輸入無衝突與Windows Key鎖定設計,貼心的是配件中還有復古手托、mac/PC專屬替換鍵帽與鍵盤保護套,讓玩家依照使用環境搭配,事不宜遲馬上就來看AZIO RETRO R.C.K. ELWOOD 核桃木短版藍牙復古鍵盤啦。

 AZIO RETRO R.C.K. ELWOOD 核桃木短版藍牙復古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鍵帽語言


▼AZIO Logo


▼產品型號為R.C.K. ELWOOD


▼鍵帽為英文配置,台灣販售版本為中文版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
①經典重現
②採用打字機為設計靈感
③採用獨家開發Typelit機械軸
④純淨白光發光
⑤有線與藍牙無線雙模
⑥可替換腳架設計
⑦內建鋰電池提供高續航力



▼包裝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內盒上方標示RETRO R.C.K.系列產品


▼產品說明書、墊高腳墊*2、鍵盤清潔刷、收納袋與mac/PC專屬替換鍵帽




▼USB Type C傳輸線接頭部分採用鍍金設計,末端有磁珠設計,可降低雜訊干擾提高資料傳輸品質,中間有魔鬼氈設置,方便使用者整線






▼核桃木手托一覽,質感相當不錯,右側有象徵AZIO的A字樣Logo,底部有兩塊防滑膠墊



▼核桃木的質感與紋路真的太棒了!!



▼R.C.K. ELWOOD一覽,上蓋採用核桃木搭配鋁合金外框,質感不錯且個人風格感十足,按鍵為80%配置,方便使用者攜帶




▼前方USB Type C接頭


▼連接方式與作業系統調整開關


▼鋁合金外框相當有質感且陽剛


▼R.C.K.金屬銘版


▼FN+ESC為電池電量顯示,電量顯示為F1~F10,每一個按鍵代表10%電量


▼電量顯示至F6,代表有60%電量,並且會閃爍顯示提醒使用者,若充飽電100%時,則會顯示到F10


▼mac專用鍵盤配置




▼更換PC專用鍵帽後一覽


▼FN+F1為開啟瀏覽器
FN+F2為開啟我的電腦
FN+F3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4為開啟多媒體播放器


▼FN+F5~F8為多媒體播放功能


▼FN+F9~F11為音量調整功能
FN+F12為開啟小算盤


▼FN+Windows Key為Windows Key鎖定


▼PC專屬鍵帽配置


▼FN+左右為背光亮度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與序號


▼墊高腳墊採用可拆更換式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獨家開發Typelit機械軸


▼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設計


背光展示

▼背光為純淨白光設計



防鬼鍵測試

▼6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AZIO RETRO R.C.K. ELWOOD核桃木短版藍牙復古鍵盤外觀相當復古且質感優異,搭配純淨的白光,讓低調中帶有一點熱血氣息,機械軸部分採用獨家開發Typelit機械軸心,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電競功能部分有Windows Key鎖定功能與六鍵無衝突,鍵帽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R.C.K. ELWOOD除了藍牙與無線雙模外,系統相容性也相當不錯,可透過切換搭配PC與mac,甚至是手機也沒問題,應用相當廣泛,想找一款擁有復古造型且手感優異的無線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AZIO RETRO R.C.K. ELWOOD核桃木短版藍牙復古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B.FRiEND RF460無線鍵鼠組-時尚美型,無線辦公

IMG_2470_1.JPG 

時尚美型,無線辦公
B.FRiEND除了推出大家喜愛的電競系列產品外,還有辦公系列產品,這次要介紹B.FRiEND推出的無線辦公產品『RF460』無線鍵鼠組,RF460有香檳色與質感灰兩色可選擇,外型相當有時尚感且微薄型設計,非常適合搭配Apple產品一起使用,按鍵結構採用剪刀腳設計,提供平穩的按壓手感與五百萬次按壓壽命,按鍵共108鍵設計,無線部分為2.4G無線傳輸,接收器為鍵盤與滑鼠共用,當然也還有常用的墊高腳墊設計,讓使用者在操作擁有更佳的舒適度,馬上就來看B.FRiEND RF460無線鍵鼠組啦。

 B.FRiEND RF460無線鍵鼠組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特色與外觀,採用2.4G無線設計,外觀為超薄時尚美型,按鍵採用剪刀腳結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多媒體複合鍵


▼前方標示產品型號與顏色



▼後方標示B.FRiEND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


▼無線滑鼠一覽,採用超薄設計,整體質感還不錯




▼無線滑鼠電池採用兩顆四號電池,背面有電源開關設計



▼無線鍵盤一覽,採用108鍵配置,外觀時尚美型,質感也不錯




▼FN+F1~F8為多媒體功能



▼FN+F9為開啟瀏覽器軟體
FN+F10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11為開啟我的電腦
FN+F12為開啟我的最愛


▼其他功能鍵一覽


▼鍵盤背面一覽,可看到有電池安裝位置


▼電池蓋打開除了放電池外,還可以收納接收器


▼鍵盤電源開關


▼共有五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總結
B.FRiEND RF460無線鍵鼠組外觀相當時尚,鍵盤與滑鼠皆採用薄型設計更能獲得女性使用的青睞,無線設計對許多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不會受到線材的拘束,且沒有整線的煩惱,按鍵部分採用剪刀腳設計,按壓手感還不錯,非常適合文書使用者操作,想找一款擁有時尚美型且手感還不錯的辦公無線鍵盤滑鼠,相信B.FRiEND RF460無線鍵鼠組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曜越Thermaltake Toughpower GX1 RGB 600W 80PLUS金牌-單路12V輸出搭配日系主電容,RGB發光也來湊一腳

IMG_5112_1.JPG 

 單路12V輸出搭配日系主電容,RGB發光也來湊一腳
曜越Thermaltake在電競周邊與電源機殼改裝領域算相當知名,在產品上不斷創新與進化,這次要介紹一款通過80PLUS金牌且擁有RGB發光的『Toughpower GX1 RGB』系列,Toughpower GX1 RGB系列有500W、600W與700W,全系列皆採用單路+12V電力輸出設計,搭配日系主電容,提供最佳的電源輸出環境與穩定度,並通過80PLUS金牌認證,擁有90%高轉換效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輸出漣波控制在40mV與小於3%壓降,規格皆優於Intel規範,散熱部分採用超靜音120mm液壓軸承風扇,並內建智慧型溫控裝置,可隨著負載高低調整轉速,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風扇還內建了10顆LED燈珠,可搭配發光切換按鈕變換三種模式與七種顏色,提供吸睛的視覺效果,線材部分皆為編織網包覆,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現在就來看曜越Thermaltake Toughpower GX1 RGB 600W 80PLUS金牌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通過80PLUS金牌認證

▼Thermaltake Logo

▼Toughpower系列產品

▼產品特色
①採用RGB液壓軸承風扇
②通過80PLUS 金牌認證
③低漣波與低雜訊設計
④採用日系主電容
⑤五年優質保固

▼通過80PLUS 金牌認證,產品型號為Toughpower GX1 RGB

▼本次介紹為600W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輸出線材

▼產品特色
①採用日系主電容
②單路+12V輸出
③採用超靜音120mm RGB液壓軸承風扇
④低漣波/雜訊與低壓降設計

▼輸出線材標示

▼輸出效率曲線

▼上方標示曜越Thermaltake Logo

▼下方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有繁體中文喔!!


▼側面標示RGB發光模式切換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書、固定螺絲與電源線


▼Toughpower GX1 RGB 600W本體一覽,上方標示產品型號與各電壓輸出功率

▼側面標示產品系列與型號


▼散熱部分採用超靜音120mm RGB液壓軸承風扇,並內建智慧型溫控裝置,可隨著負載高低調整轉速,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還有RGB模式與顏色切換按鈕

▼後方為電源輸出線材

▼線材部分提供主機板供電24pin、VCore供電8pin、顯卡供電6+2pin兩組、SATA電源八組、大四pin電源四組與軟碟機電源






燒機測試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VGA:msi GTX980 4GB GDDR5
Storage: Samsung PM981 NVMe PCIe M.2 512GB
PSU: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X1 RGB 600W 80PLUS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98.48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573.11瓦


▼3.3V表現,待機約3.33V,測試過程3.2~3.27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235V左右


▼5V表現,待機約5V,測試過程為4.92~4.96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4.94V左右


▼12表現,待機約12.08V,測試過程約11.98~12.08V之間跳動,平均電壓落在12V左右


發光展示

▼顏色循環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wnjhYAQbo


▼手動顏色切換(紅>綠>藍>黃綠>紫藍>青藍>淺藍>無發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gu-T-beGY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Toughpower GX1 RGB 600W 80PLUS金牌表現相當不錯,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都相當優異,也因為輸出漣波控制在40mV且小於3%的壓降設計,讓各組電壓壓降情形表現相當出色,擁有低漣波與低壓降特性,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更可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 OC 5.0GHz與GTX980的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出色12V電壓輸出表現,測試過程中風扇噪音相當低,幾乎聽不到電源供應器的風扇聲,電源供應器外殼僅微溫與室溫相近,散熱部分採用超靜音120mm液壓軸承風扇,並內建智慧型溫控裝置,可隨著負載高低調整轉速,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再加上風扇上內建10顆LED燈珠,可搭配發光切換按鈕變換三種模式與七種顏色,提供吸睛的視覺效果;線材部分接頭相當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相當夠用,線材長度也相當足夠,幾乎是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保固方面原廠提供五年保固,讓使用者可以安心與放心使用,想找一款擁有不錯輸出電壓表現且擁有RGB發光的電源供應器,相信曜越Thermaltake Toughpower GX1 RGB 600W 80PLUS金牌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9400F搭配NVIDIA GT1030-入門電競CP值戰爭

IMG_4922_1.JPG 

 入門電競CP值戰爭
電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使用者都希望買到價格實惠且效能表現優異的產品,入門電競主機若還需要一點運算上的應用時,處理器就必須要挑選中階產品,不過許多玩家在預算上有考量,在挑選產品上則必須要挑選CP值較高的產品,這次要針對這樣的需求來比較AMD與Intel的組合,AMD平台部分採用AMD Ryzen 5 2400G搭配B450晶片組(總價格約NT$7750元),Intel則是採用Intel Core i5-9400F搭配B360M晶片組與NVIDIA GT1030顯卡(總價格約NT$10800元),這兩個組合有NT$3050元的價差,究竟效能表現差異多少,多花了NT$3000元到底有沒有價值!!相信許多玩家一定很好奇,馬上就來看這次的PK賽啦

PK平台一覽

▼AMD Ryzen 5 2400G搭配ASUS PRIME B450M-K主機板,AMD平台皆為處理器與記憶體可超頻,所以可透過超頻提升效能表現


▼Intel Core i5-9400F搭配ASUS PRIME B360-K主機板與ASUS GT1030 2GB GDDR5顯卡


 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9400F搭配NVIDIA GT1030 

本次測試使用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9400F搭配NVIDIA GT1030進行比較,測試軟體部分會採用CineBench R15、CineBench R20、New 3DMark Time Spy/Fire Strike Extreme/Cloud Gate/Sky Diver/Night Raid與全境封鎖2,馬上就來看這精采的PK賽

▼全境封鎖2遊戲設置解析度為1920*1080,畫質部分設定為低



AMD Ryzen 5 2400G預設時脈測試
CPU: AMD Ryzen 5 2400G
Cooler: AMD Wraith Stealth散熱器
MB: ASUS PRIME B450M-K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3000 CL16
VGA: AMD Radeon RX Vega 11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73.01 fps CPU:796cb

▼CineBench R20 CPU:1793cb

▼3DMark Cloud Gate :16340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516

▼3DMark Sky Diver :11522

▼3DMark Night Raid :11621

▼3DMark Time Spy :1212

▼全境封鎖2硬體效能檢測平均:39 FPS 分數:3524

▼全境封鎖2遊戲畫面約33張


AMD Ryzen 5 2400G超頻測試
CPU: AMD Ryzen 5 2400G @ 4.0GHz
Cooler: AMD Wraith Stealth散熱器
MB: ASUS PRIME B450M-K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3000 CL16
VGA: AMD Radeon RX Vega 11 @ 1500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77.09 fps CPU:871cb

▼CineBench R20 CPU:1947cb

▼3DMark Cloud Gate :18618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626

▼3DMark Sky Diver :12746

▼3DMark Night Raid :13075

▼3DMark Time Spy :1335

▼全境封鎖2硬體效能檢測平均:48 FPS 分數:4314

▼全境封鎖2遊戲畫面約43張


Intel Core i5-9400F搭配NVIDIA GT1030測試
CPU: Intel Core i5-9400F
Cooler: Intel 原廠風扇
MB: ASUS PRIME B360-K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2666 CL16
VGA: ASUS GT1030 2GB GDDR5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asonic FOCUS+ GOLD 550W 
OS: Windows 10專業版 64 Bit

▼CineBench R15 OpenGL:100.42 fps CPU:939cb

▼CineBench R20 CPU:2327cb

▼3DMark Cloud Gate :15696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1639

▼3DMark Sky Diver :12014

▼3DMark Night Raid :13818

▼3DMark Time Spy :1332

▼全境封鎖2硬體效能檢測平均:27 FPS 分數:2452

▼全境封鎖2遊戲畫面約20張


▼CineBench R15與R20可以看到Intel Core i5-9400F在運算上比較有優勢,效能表現比較優異一點



▼New 3DMark部分 AMD Ryzen 5 2400G未超頻前有小落後,超頻後則與Intel Core i5-9400F搭配GT1030效能接近甚至有小領先


▼全境封鎖2在Benchmark與實際運行遊戲中AMD Ryzen 5 2400G未超頻就已大幅度領先Intel Core i5-9400F搭配GT1030,超頻後更是大幅度領先


總結
看完上面的測試後可以發現AMD Ryzen 5 2400G為超頻前的顯卡效能小落後NVIDIA GT1030,超頻後則相當接近NVIDIA GT1030甚至是小幅度領先,全境封鎖2的表現不論有無超頻都大幅度領先NVIDIA GT1030,處理器表現Intel Core i5-9400F擁有較佳的浮點運算能力,不過AMD Ryzen 5 2400G表現也不遜色,整體來說AMD Ryzen 5 2400G CP值比Intel Core i5-9400F搭配NVIDIA GT1030組合來的高,且可以省下約NT$3000元,這次的測試PK就到這邊,以上資訊提供給需要的玩家參考。

華擎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鋼鐵規格,傳奇再現!

IMG_4945_1.JPG 

鋼鐵規格,傳奇再現! 
華擎ASRock的主機板系列產品在CP值上一直以來都很高,近期再度推出新系列Steel Legend,Steel Legend系列擁有強悍的規格與超親民的價格,這次先來介紹『B450M Steel Legend』,B450M Steel Legend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CPU電源採用六相數位供電,音效採用Realtek ALC 892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在音效聲音上提供不錯的輸出品質,記憶體支援四支DDR4,並可超頻至DDR4-3533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一組Ultra M.2提供了高達32Gb/s,提供PCIe Gen3 x4訊號,另一組M.2擴充則為SATA Gen 3訊號,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採用Realtek RTL8111H,這次同樣導入了Polychrome RGB,也就是Addressable RGB控制,讓發光燈效擁有更多的變化,現在就來看看鋼鐵規格的華擎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包裝與配件
▼彩盒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產品型號:B450M Steel Legend

▼採用AMD B450晶片,支援AMD Ryzen處理器(支援2000系列處理器,免更新BIOS)與ATHLON處理器、HDMI認證標誌與新導入的Polychrome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介紹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❶雙M.2設計
❷採用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
❸採用60A高效電感
❹ PCIe x16擴充插槽導入金屬遮蓋


▼I/O與產品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明信片、M.2固定螺絲*2、後I/O擋板、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2、記憶體安裝說明與ASRock貼紙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兩盎司PCB高密度防潮纖維電路板,搭配灰白兩色印刷,襯托出鋼鐵般的強悍象徵,I/O上方有發光飾板



▼I/O部分:PS/2、USB2.0*2、HDMI、DP、USB3.1 Gen 2 Type-A、USB3.1 Gen 2 Type-C、USB3.1 Gen 1 Type-A*4、RJ-45與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AM4處理器(Ryzen與ATHLON)

▼CPU供電採用六相數位供電,搭配UPI uP9505P PWM控制器,CPU MOSFET採用上一下二結構設計,SOC供電MOSFET採用上二下二結構,MOSFET部分有獨立散熱模組設計,CPU VCore供電為8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四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USB Type-C偵測晶片:ASMedia ASM1543

▼網路晶片:Realtek RTL8111H

▼Super IO晶片:nuvoTon NCT6779D

▼音效晶片採用ALC892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



▼USB 3.1 Gen 2 redriver晶片:DIODES PI3EQX1004ZHE

▼PCIe擴充槽一覽,第一組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提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

▼前置Audio插Pin 

▼COM Port插Pin 

▼TPM插Pin 

▼RGB LED控制接頭與一組Addressable RGB控制接頭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1 Gen 1插Pin

▼一組RGB控制接頭,設計在CPU旁邊,若採用2700X的信仰風扇可直接安裝,相當方便!!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SATA部分為四組SATA 6Gb/s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B450晶片獨立散熱模組

▼B450晶片


BIOS設定簡單介紹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有CPU頻率、記憶體頻率與主機板所有電壓設定,設定完畢後可儲存為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設定值



▼記憶體參數設定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晶片組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SATA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Super IO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rusted Computing設定選項一覽


▼AMD CBS設定選項一覽


▼Zen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DF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UMC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NBIO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FCH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AMD PBS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設定RGB LED發光、RAID設定、驅動安裝、BIOS線上更新與SSD抹除…等


▼RGB LED設定一覽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開機功能表一覽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測試平台與環境(預設)

CPU: AMD Ryzen 7 2700X
Cooler: AMD Wraith Prism 
MB: 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8G*2) @ DDR4-3200 CL16
Storage: TOSHIBA THNSN5256GPU7 256GB
PSU: FSP黑爵士II Hydro GE 450W全模組化 80PLUS金牌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7321MB/s Write:45388MB/s Copy:40788MB/s

▼Super PI 1M:10.392s

▼CPU Mark:63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625sec 1024M-96.15sec

▼WinRAR:12768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49.6

▼x265 FHD Benchmark :27.9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4.13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0.641 fps

▼CINEBENCH R11.5 :19.21 pts

▼CINEBENCH R15 :1774 cb

▼CINEBENCH R20 :3879 cb


測試平台與環境(超頻)

CPU: AMD Ryzen 7 2700X @ 4.2GHz
Cooler: AMD Wraith Prism 
MB: 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8G*2) @ DDR4-3200 CL16
Storage: TOSHIBA THNSN5256GPU7 256GB
PSU: FSP黑爵士II Hydro GE 450W全模組化 80PLUS金牌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7656MB/s Write:45408MB/s Copy:40809MB/s

▼Super PI 1M:10.344

▼CPU Mark:647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531sec 1024M-91.32sec

▼WinRAR:12856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2.1

▼x265 FHD Benchmark :29.7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6.774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1.335 fps

▼CINEBENCH R11.5 :20.54pts

▼CINEBENCH R15 :1878 cb

▼CINEBENCH R20 :4255 cb


▼效能比較總表


 Polychrome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上I/O飾板與南橋發光展示



▼全新的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各部位發光模式,主機板提供兩組組RGB與一組addressable RGB,發光模式共提供14種可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表現不錯,用料部分採用華擎超合金,讓產品整體效能、超頻性、穩定性與壽命提升了不少,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 892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加逼真與震撼力十足;擴充部分提供了一組Ultra M.2提供了高達32Gb/s,提供PCIe Gen3 x4訊號,另一組M.2擴充則為SATA Gen 3訊號,SATA接頭提供了四組,硬碟擴充部分相當足夠,已可滿足大部分的玩家需求,PCIe擴充槽部分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效能表現方面搭配Ryzen 7 2700X還可以玩小幅度超頻,可將處理器提升至4.2GHz,提供相當不錯的超頻性與穩定性,記憶體部分可超頻至DDR4-3200 CL16,記憶體表現相當亮眼,BIOS調整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要超頻也是輕鬆簡單;B450M Steel Legend除了導入addressable RGB控制,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發光,提供更酷炫的視覺效果,華擎提供註冊四年優質保固與兩年換新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全省有3間快速服務中心外,還與原價屋合作全省8間快換服務中心(一年快換)。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雙風扇靜冷散熱,光線追蹤輕鬆一肩扛起





雙風扇靜冷散熱,光線追蹤輕鬆一肩扛起
GeForce RTX新世代來臨,NVIDIA推出GeForce RTX 2080 Ti、GeForce RTX 2080、GeForce RTX 2070與GeForce RTX 2060,這次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架構,讓遊戲的真實感、速度與臨場感提升至全新領域,並支援遊戲即時光線追蹤與人工智慧技術,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可提供更逼真的光線、倒影與陰影,超越傳統渲染技術,也是首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GPU;索泰ZOTAC相信許多玩家一定聽過但可能比較陌生
▼ZOTAC公司簡介

ZOTAC顯卡產品線從Mini卡到高階卡王皆相當齊全,讓不同需求的玩家皆能挑選到適合的產品,這次要介紹『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首先來看看基本規格

搭載強悍的TU106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1920個,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365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680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192-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6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電源採用8pin供電,散熱為IceStorm2.0系統設計,採用兩顆90mm風扇,熱導管採用三支6mm配置,並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原廠還提供FireStorm軟體,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GPU溫度限制與風扇轉速控制…等,還有自動OC超頻掃描,可以輕鬆超頻獲得更棒的效能表現,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雙風扇靜冷散熱的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
▼產品特色總整理


 Turing架構特色簡單介紹

▼RTX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 GPU架構與革命性的RTX平臺,將即時光線追蹤、人工智慧及可編程光影著色功能結合在一起,開創體驗遊戲的全新方式。


▼NVIDIA採用Turing GPU架構,從GTX邁入RTX, GeForce RTX 20不僅只是單純的性能提升,還加入了即時光線追蹤


▼Turing架構基礎是建立在全新 TURING SM上,TURING SM具備四組通道與一組RT Core,一組通道內整合包括INT 32、FP32與Tensor Core,同時在記憶體存取架構採用全新的設計,讓Turing可獲得更大的頻寬,每個核在SHADING的性能比Pascal架構高出50%


▼Turing架構中除了利用Tensor Core降低運算負擔外,更藉由針對光線追蹤專屬硬體加速架構RT Core,每組RT Core包含三角形與矩陣光運算構成,將光線追蹤相關的演算透過RT Core執行,Shader可專心執行Shading,將整個即時光線追蹤做細部過程分工,達成單卡光線追蹤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專屬風格外觀,運用菱角與線條呈現光線追蹤的概念,並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產品特色標示與支援Ray tracing 光線追蹤演算法
①採用6GB GDDR6記憶體
②採用IceStorm2.0散熱系統
③提供FireStorm調校軟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系統需求

▼RTX2060支援VR,且擁有FireStorm調校軟體與IceStorm2.0散熱系統,顯卡採用短版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

▼系統需求、基本規格與支援技術標示

▼內部包裝相當有質感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ZOTAC其他產品介紹書與驅動說明書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用料與規格介紹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 360度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MKk0-sPxo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兩顆90mm風扇搭配大面積的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個Slot,上方有ZOTAC Gaming字樣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ZOTAC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還開有散熱口提高散熱效果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 

▼散熱器與強化背板一覽

▼散熱風扇採用Chanpion DC Brushless CF9015H12S 90mm風扇

▼散熱鰭片正反面一覽,散熱鰭片採用三支6mm熱導管組成,熱導管將熱傳遞大面積鋁製鰭片,GPU接觸面為全銅底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與導熱效果,記憶體顆粒採用導熱墊做介質,可有效將廢熱散出




▼PCB正反面一覽,整體Layout配置為緊湊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用料上相當紮實,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GPU周邊配置一覽,可以看到VRAM部分共為六顆

▼GeForce RTX2060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06-200A-KA-A1

▼記憶體採用SAMSUNG K4Z80325BC-HC14 GDDR6六顆組成8GB容量,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

▼GPU供電採用6相供電,搭配uP9512R電源控制器,MOSFET採用ON3103與ON3107,記憶體供電採用2相供電設計,搭配uP1666Q電源控制器




▼外接供電為8 pin設計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效能實測

這次實測採用預設與超頻兩種設定,並且搭配目前主流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戰地風雲5』、『極地戰嚎5』、『古墓奇兵:暗影』與『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讓玩家可以完整了解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超頻前後的效能表現與這五款遊戲可以開啟到什麼程度的特效設定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06,CUDA核心數為1920組,記憶體為三星6GB GDDR6,時脈方面預設為1365MHz、Boost後時脈可達1680MHz,透過超頻將時脈提升至1465MHz、Boost時脈可達1780MHz,記憶體方面則是從1750MHz超頻至2072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超頻後提升1.78%效能差異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超頻後提升5.78%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超頻後提升6.46%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5.97%效能表現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3.54%效能表現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3.45%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5.02%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5.37%效能表現

▼3DMark Port Royal針對DirectX Raytracing API效能測試,顯示卡必須支援光線追蹤,超頻後提升7.39%效能表現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超頻後提升1.77%效能表現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超頻後提升5.34%效能表現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超頻後提升5.60%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6.92%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
7.68%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7.03%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7.10%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3840x216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6.39%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EXTREME)超頻後提升6.45%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超頻後提升6.67%效能表現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113張,超頻後為120張,超頻後提升6.19%效能表現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64張,超頻後為68張,超頻後提升6.25%效能表現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92張,超頻後為99張,超頻後提升7.61%效能表現
▼戰地風雲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55張,超頻後為59張,超頻後提升7.27%效能表現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90張,超頻後為98張,超頻後提升8.89%效能表現 
▼效能表現總表

▼New 3DMark表現圖表

▼VRMark表現圖表

▼FINAL FANTASY表現圖表

▼SUPERPOSITION表現圖表

▼遊戲表現圖表


燒機溫度實測

▼FurMark預設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僅63度,風扇轉速1889轉,噪音相當低


▼FurMark超頻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同樣為63度,風扇轉速1878轉,噪音相當低,超頻前後噪音與溫度沒有提升,功耗表現也差不多


FireStorm軟體工具軟體介紹

▼首頁部分可看到風扇轉速、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與GPU溫度,若調整為MANUAL模式則可以自行調整設定參數,右邊有更進階的設定參數,GPU頻率調整、電壓調整、記憶體時脈調整、供電限制調整與溫度限制調整

▼風扇可自行調整溫度與轉速關係

▼自動超頻偵測功能,會依照環境與卡本身的超頻性與環境溫度做自動超頻

▼自動超頻大約5~10分鐘可完成,透過一鍵超頻可輕易榨出更多效能

▼右上方的工具按鈕可以顯示監控目前GPU與記憶體狀況

▼軟體細部設定

▼GPU詳細軟體與硬體資訊


 總結: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性價比,在NT$12500~13500這區間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算是CP值比較高的產品,而且卡的設計為短卡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是個不錯的選擇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不得不說真的是效能表現相當優異,同時擁有強悍的效能表現與優異的散熱設計,帶給玩家完全不同的遊戲體驗;效能預設頻率模式下表現出色,採用TU106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再加上原廠有提供工具軟體可以自動或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頂級的效能表現,在超頻模式下大約有3~8%左右的效能提升,不論是遊戲大作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還是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這次還拿了兩款支援光線追蹤的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暗影也能將特效開到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依然可以順暢運行沒負擔。

噪音部分不論是在待機還是全速運轉時皆相當安靜,搭配優異的IceStorm 2.0散熱模組提供不錯的導熱與散熱效果,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63度 且風扇聲音相當安靜,幾乎感覺不出來顯示卡在全速運轉;FireStorm工具軟體是一套容易上手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與設定風扇轉速曲線,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與輕鬆超頻榨出最大的效能

整體來說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是一張擁有優異效能與散熱表現的顯卡,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拿來玩最新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也是輕鬆無負擔;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適合中階電競玩家使用,保固方面為註冊四年保固,想要享受光線追蹤且高CP值的中階顯卡,相信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是個非常不錯的首選。

最後工商服務時間
①購買ZOTAC 2060/1660Ti顯示卡,可以參加MyCard 500點數兌換活動,活動日期2019/4/30截止(意思就是現折500元!!)
②購買產品後,到ZOTAC官網註冊登記,才能享有更好更完善的產品保固服務
③ZOTAC全台售後服務及產品維修可以透過聯強國際做更進一步的諮詢
④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AMP 6GB GDDR6 NT$9690元(含發票且可兌換MyCard 500點)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NT$9190元(含發票且可兌換MyCard 500點)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雙風扇靜冷散熱,光線追蹤輕鬆一肩扛起





雙風扇靜冷散熱,光線追蹤輕鬆一肩扛起
GeForce RTX新世代來臨,NVIDIA推出GeForce RTX 2080 Ti、GeForce RTX 2080、GeForce RTX 2070與GeForce RTX 2060,這次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架構,讓遊戲的真實感、速度與臨場感提升至全新領域,並支援遊戲即時光線追蹤與人工智慧技術,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可提供更逼真的光線、倒影與陰影,超越傳統渲染技術,也是首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GPU;索泰ZOTAC相信許多玩家一定聽過但可能比較陌生
▼ZOTAC公司簡介

ZOTAC顯卡產品線從Mini卡到高階卡王皆相當齊全,讓不同需求的玩家皆能挑選到適合的產品,這次要介紹『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首先來看看基本規格

搭載強悍的TU106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1920個,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365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680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192-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6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電源採用8pin供電,散熱為IceStorm2.0系統設計,採用兩顆90mm風扇,熱導管採用三支6mm配置,並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原廠還提供FireStorm軟體,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GPU溫度限制與風扇轉速控制…等,還有自動OC超頻掃描,可以輕鬆超頻獲得更棒的效能表現,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雙風扇靜冷散熱的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
▼產品特色總整理


 Turing架構特色簡單介紹

▼RTX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 GPU架構與革命性的RTX平臺,將即時光線追蹤、人工智慧及可編程光影著色功能結合在一起,開創體驗遊戲的全新方式。


▼NVIDIA採用Turing GPU架構,從GTX邁入RTX, GeForce RTX 20不僅只是單純的性能提升,還加入了即時光線追蹤


▼Turing架構基礎是建立在全新 TURING SM上,TURING SM具備四組通道與一組RT Core,一組通道內整合包括INT 32、FP32與Tensor Core,同時在記憶體存取架構採用全新的設計,讓Turing可獲得更大的頻寬,每個核在SHADING的性能比Pascal架構高出50%


▼Turing架構中除了利用Tensor Core降低運算負擔外,更藉由針對光線追蹤專屬硬體加速架構RT Core,每組RT Core包含三角形與矩陣光運算構成,將光線追蹤相關的演算透過RT Core執行,Shader可專心執行Shading,將整個即時光線追蹤做細部過程分工,達成單卡光線追蹤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專屬風格外觀,運用菱角與線條呈現光線追蹤的概念,並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產品特色標示與支援Ray tracing 光線追蹤演算法
①採用6GB GDDR6記憶體
②採用IceStorm2.0散熱系統
③提供FireStorm調校軟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系統需求

▼RTX2060支援VR,且擁有FireStorm調校軟體與IceStorm2.0散熱系統,顯卡採用短版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

▼系統需求、基本規格與支援技術標示

▼內部包裝相當有質感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ZOTAC其他產品介紹書與驅動說明書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用料與規格介紹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 360度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MKk0-sPxo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兩顆90mm風扇搭配大面積的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個Slot,上方有ZOTAC Gaming字樣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ZOTAC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還開有散熱口提高散熱效果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 

▼散熱器與強化背板一覽

▼散熱風扇採用Chanpion DC Brushless CF9015H12S 90mm風扇

▼散熱鰭片正反面一覽,散熱鰭片採用三支6mm熱導管組成,熱導管將熱傳遞大面積鋁製鰭片,GPU接觸面為全銅底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與導熱效果,記憶體顆粒採用導熱墊做介質,可有效將廢熱散出




▼PCB正反面一覽,整體Layout配置為緊湊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用料上相當紮實,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GPU周邊配置一覽,可以看到VRAM部分共為六顆

▼GeForce RTX2060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06-200A-KA-A1

▼記憶體採用SAMSUNG K4Z80325BC-HC14 GDDR6六顆組成8GB容量,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

▼GPU供電採用6相供電,搭配uP9512R電源控制器,MOSFET採用ON3103與ON3107,記憶體供電採用2相供電設計,搭配uP1666Q電源控制器




▼外接供電為8 pin設計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效能實測

這次實測採用預設與超頻兩種設定,並且搭配目前主流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戰地風雲5』、『極地戰嚎5』、『古墓奇兵:暗影』與『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讓玩家可以完整了解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超頻前後的效能表現與這五款遊戲可以開啟到什麼程度的特效設定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06,CUDA核心數為1920組,記憶體為三星6GB GDDR6,時脈方面預設為1365MHz、Boost後時脈可達1680MHz,透過超頻將時脈提升至1465MHz、Boost時脈可達1780MHz,記憶體方面則是從1750MHz超頻至2072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超頻後提升1.78%效能差異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超頻後提升5.78%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超頻後提升6.46%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5.97%效能表現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3.54%效能表現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3.45%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5.02%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5.37%效能表現

▼3DMark Port Royal針對DirectX Raytracing API效能測試,顯示卡必須支援光線追蹤,超頻後提升7.39%效能表現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超頻後提升1.77%效能表現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超頻後提升5.34%效能表現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超頻後提升5.60%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6.92%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
7.68%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7.03%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7.10%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3840x216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6.39%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EXTREME)超頻後提升6.45%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超頻後提升6.67%效能表現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113張,超頻後為120張,超頻後提升6.19%效能表現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64張,超頻後為68張,超頻後提升6.25%效能表現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92張,超頻後為99張,超頻後提升7.61%效能表現
▼戰地風雲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55張,超頻後為59張,超頻後提升7.27%效能表現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90張,超頻後為98張,超頻後提升8.89%效能表現 
▼效能表現總表

▼New 3DMark表現圖表

▼VRMark表現圖表

▼FINAL FANTASY表現圖表

▼SUPERPOSITION表現圖表

▼遊戲表現圖表


燒機溫度實測

▼FurMark預設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僅63度,風扇轉速1889轉,噪音相當低


▼FurMark超頻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同樣為63度,風扇轉速1878轉,噪音相當低,超頻前後噪音與溫度沒有提升,功耗表現也差不多


FireStorm軟體工具軟體介紹

▼首頁部分可看到風扇轉速、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與GPU溫度,若調整為MANUAL模式則可以自行調整設定參數,右邊有更進階的設定參數,GPU頻率調整、電壓調整、記憶體時脈調整、供電限制調整與溫度限制調整

▼風扇可自行調整溫度與轉速關係

▼自動超頻偵測功能,會依照環境與卡本身的超頻性與環境溫度做自動超頻

▼自動超頻大約5~10分鐘可完成,透過一鍵超頻可輕易榨出更多效能

▼右上方的工具按鈕可以顯示監控目前GPU與記憶體狀況

▼軟體細部設定

▼GPU詳細軟體與硬體資訊


 總結: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性價比,在NT$12500~13500這區間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算是CP值比較高的產品,而且卡的設計為短卡設計,可相容於99%的系統主機內,是個不錯的選擇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不得不說真的是效能表現相當優異,同時擁有強悍的效能表現與優異的散熱設計,帶給玩家完全不同的遊戲體驗;效能預設頻率模式下表現出色,採用TU106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再加上原廠有提供工具軟體可以自動或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頂級的效能表現,在超頻模式下大約有3~8%左右的效能提升,不論是遊戲大作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還是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這次還拿了兩款支援光線追蹤的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暗影也能將特效開到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依然可以順暢運行沒負擔。

噪音部分不論是在待機還是全速運轉時皆相當安靜,搭配優異的IceStorm 2.0散熱模組提供不錯的導熱與散熱效果,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63度 且風扇聲音相當安靜,幾乎感覺不出來顯示卡在全速運轉;FireStorm工具軟體是一套容易上手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與設定風扇轉速曲線,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與輕鬆超頻榨出最大的效能

整體來說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是一張擁有優異效能與散熱表現的顯卡,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拿來玩最新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也是輕鬆無負擔;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適合中階電競玩家使用,保固方面為註冊四年保固,想要享受光線追蹤且高CP值的中階顯卡,相信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Twin Fan是個非常不錯的首選。

最後工商服務時間
①購買ZOTAC 2060/1660Ti顯示卡,可以參加MyCard 500點數兌換活動,活動日期2019/4/30截止(意思就是現折500元!!)
②購買產品後,到ZOTAC官網註冊登記,才能享有更好更完善的產品保固服務
③ZOTAC全台售後服務及產品維修可以透過聯強國際做更進一步的諮詢
④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AMP 6GB GDDR6 NT$9690元(含發票且可兌換MyCard 500點)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NT$9190元(含發票且可兌換MyCard 500點)

安耐美ENERMAX AQUAFUSION 240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獨立酷炫RGB控制器,視覺與效能一把抓

IMG_5628_1.JPG 

獨立酷炫RGB控制器,視覺與效能一把抓
安耐美ENERMAX一體式散熱器在效能表現上一直以來都不錯,且在視覺效果部分都下了不少功夫,近期再次推出新款一體式散熱器『AQUAFUSION』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AQUAFUSION系列有120mm與240mm可選擇,本次介紹為 240mm,水冷頭部份下了不少工夫,水冷頭採用專利SCT分流設計,增強散熱效果,冷頭部分採用銅頭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水冷頭上方有高透亮壓克力發光Logo與側邊導光圈,具備可定址A.RGB通道,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控制器,內建10組燈光效果,且可調整亮度與運行速度,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400mm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風扇部分採用自家最新推出的SquA RGB(星彩蝠)方框燈型風扇,最大噪音為17~32.6dBA,轉速為500~2000rpm,搭配背面渦流式扇框設計,可增加風扇刮風面積,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現在就來看看安耐美ENERMAX AQUAFUSION 240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安耐美ENERMAX AQUAFUSION 240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與支援四大主機板廠


▼ENERMAX Logo


▼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也可透過原廠的控制器調整發光模式


▼產品型號為AQUAFUSION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


▼側面標示水冷排基本尺寸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散熱膏、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風扇一對二轉接線、RGB控制線與控制器






▼控制器內建10組燈光效果,可調整亮度與運行速度




▼自家UCSQARGB12P-AQF星彩蝠SquA RGB方框燈型風扇,最大噪音為17~32.6dBA,轉速為500~2000rpm,搭配背面渦流式扇框設計,可增加風扇刮風面積,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風扇正面有導光條設計,可讓發光更為均勻吸睛,接頭為4pin PWM設計,A.RGB接頭為標準設計,可相容於各大主機板,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ENERMAX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上方有ENERMAX字樣,開電後會發光,側面有RGB導光環設計,兩部分都可透過軟體或控制器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RGB控制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


▼水泵為3pin接頭設計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燈光展示



▼風扇燈光展示


▼控制器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URul1i7KQ 


▼控制器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LJGx1HEY8


▼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rkb0zJpX6A



搭配Intel Core i9-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Cooler: ENERMAX AQUAFUSION 24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GeIL Dragon DDR4 16GB kit @ 3600 CL19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1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2~7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約64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9~3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6~7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約60~62度









 搭配Intel Core i9-9700K超頻5.1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1GHz
Cooler: ENERMAX AQUAFUSION 24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16GB kit @ 3600 CL19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4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3~9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4度,平均溫度約78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7~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7~96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6度,平均溫度約70~73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耐美ENERMAX AQUAFUSION 240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效能部分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i9-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為64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1GHz表現依然優異且燒機完成,雖然最高溫度來到96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8度左右,風扇噪音部分不論是在預設還是超頻環境中都相當安靜,如果需要更高散熱效能,水冷排的另一面也可在安裝風扇,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AQUAFUSION 24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做發光與模式調整,風扇也為A.RGB控制可做發光同步,整體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擁有A.RGB酷炫視覺效果且散熱表現優異的240mm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相信安耐美ENERMAX AQUAFUSION 240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首選。 

華擎ASRock B450 Steel Legend-鋼鐵傳奇,光彩奪目

IMG_5669_1.JPG 
鋼鐵傳奇,光彩奪目
華擎ASRock近期推出了Steel Legend系列,Steel Legend系列保有華擎高CP值特色,擁有強悍規格與超親民的價格,這次要來介紹『B450 Steel Legend』,B450 Steel Legend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CPU電源採用六相數位供電,音效採用Realtek ALC 892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在音效聲音效果部份提供不錯的輸出品質,記憶體支援四支DDR4,並可超頻至DDR4-3533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一組Ultra M.2提供了高達32Gb/s,提供PCIe Gen3 x4訊號,另一組M.2擴充則為PCIe Gen3 x2訊號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擴充提供兩組插槽,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採用Realtek RTL8111H,發光功能部分導入了Polychrome RGB,也就是Addressable RGB控制,且主機板的發光效果擁有更多的變化,且可以與其他支援RGB的產品做發光同步設定,整體規格相當強悍,現在就來看華擎ASRock B450 Steel Legend啦。

包裝與配件
▼彩盒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產品型號:B450 Steel Legend

▼採用AMD B450晶片,支援AMD Ryzen處理器(支援2000系列處理器,免更新BIOS)與ATHLON處理器、HDMI認證標誌與新導入的Polychrome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介紹與基本規格

▼Polychrome Sync提供更多酷炫的視覺效果

▼產品特色:
❶全覆蓋式M.2散熱片設計
❷採用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
❸採用60A高效電感
❹超充足的USB電源供應
❺內建USB 3.1 Gen2 Type-A與Type-C
❻2盎司銅製電路板PCB


▼I/O與產品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明信片、M.2固定螺絲*2 、M.2螺絲柱、後I/O擋板、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2、記憶體安裝說明與ASRock貼紙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兩盎司PCB高密度防潮纖維電路板,搭配灰白兩色印刷,襯托出鋼鐵般的強悍象徵,I/O上方有發光飾板



▼I/O部分:PS/2、USB2.0*2、HDMI、DP、USB3.1 Gen 2 Type-A、USB3.1 Gen 2 Type-C、USB3.1 Gen 1 Type-A*4、RJ-45與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AM4處理器(Ryzen與ATHLON)

▼CPU供電採用六相數位供電,搭配UPI uP9505P PWM控制器,CPU MOSFET採用上一下二結構設計,SOC供電MOSFET採用上二下二結構,MOSFET部分有獨立散熱模組設計,CPU VCore供電為8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四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USB Type-C偵測晶片:ASMedia ASM1543

▼網路晶片:Realtek RTL8111H

▼Super IO晶片:nuvoTon NCT6779D

▼音效晶片採用ALC892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



▼USB 3.1 Gen 2 redriver晶片:DIODES PI3EQX1004B12HE

▼PCIe Gen3切換晶片:NXP L04083B


▼PCIe to 2 Port SATA 6Gb/s晶片:ASMedia ASM1061

▼PCIe擴充槽一覽,第一組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提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且提供了獨立散熱模組,另一組M.2擴充則為PCIe Gen3 x2訊號與SATA Gen 3訊號



▼前置Audio插Pin 

▼COM Port插Pin 

▼TPM插Pin 

▼一組RGB控制接頭,設計在CPU旁邊,若採用2700X的信仰風扇可直接安裝,相當方便!!

▼RGB LED控制接頭與一組Addressable RGB控制接頭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1 Gen 1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B450晶片獨立散熱模組

▼B450晶片周圍佈滿LED

▼B450晶片


BIOS設定簡單介紹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有CPU頻率、記憶體頻率與主機板所有電壓設定,設定完畢後可儲存為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設定值



▼記憶體SPD一覽


▼記憶體參數設定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晶片組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SATA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Super IO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rusted Computing設定選項一覽


▼AMD CBS設定選項一覽


▼Zen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DF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UMC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NBIO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FCH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AMD PBS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設定RGB LED發光、RAID設定、驅動安裝、BIOS更新與SSD抹除…等


▼RGB LED設定一覽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開機功能表一覽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測試平台與環境(預設)

CPU: AMD Ryzen 7 2700X
Cooler: AMD Wraith Prism 
MB: ASRock B45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8G*2) @ DDR4-3400 CL16
Storage: TOSHIBA THNSN5256GPU7 256GB
PSU: FSP黑爵士II Hydro GE 450W全模組化 80PLUS金牌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9808MB/s Write:47581MB/s Copy:42357MB/s

▼Super PI 1M:11.579s

▼CPU Mark:585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749sec 1024M-96.521sec

▼WinRAR:12867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48.8

▼x265 FHD Benchmark :27.8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4.033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0.668 fps

▼CINEBENCH R11.5 :19.25 pts

▼CINEBENCH R15 :1775 cb

▼CINEBENCH R20 :3968 cb


測試平台與環境(超頻)

CPU: AMD Ryzen 7 2700X @ 4.2GHz
Cooler: AMD Wraith Prism 
MB: ASRock B45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8G*2) @ DDR4-3400 CL16
Storage: TOSHIBA THNSN5256GPU7 256GB
PSU: FSP黑爵士II Hydro GE 450W全模組化 80PLUS金牌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0009MB/s Write:47609MB/s Copy:42422MB/s

▼Super PI 1M:11.313

▼CPU Mark:606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592sec 1024M-91.224sec

▼WinRAR:12891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1.7

▼x265 FHD Benchmark :29.7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6.691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1.212 fps

▼CINEBENCH R11.5 :20.73pts

▼CINEBENCH R15 :1881cb

▼CINEBENCH R20 :4289 cb


▼效能比較總表


 Polychrome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上I/O飾板與南橋發光展示



▼全新的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各部位發光模式,主機板提供兩組組RGB與一組addressable RGB,發光模式共提供14種可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B450 Steel Legend表現依然出色,用料部分採用華擎超合金,讓產品整體效能、超頻性、穩定性與壽命提升了不少,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 892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 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加逼真與震撼力十足;擴充部分提供了一組Ultra M.2提供了高達32Gb/s的PCIe Gen3 x4訊號,另一組M.2擴充則為PCIe Gen3 x2訊號與SATA Gen 3訊號,SATA接頭提供了六組,硬碟擴充部分相當足夠,已可滿足大部分的玩家需求,PCIe擴充槽部分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效能表現方面搭配Ryzen 7 2700X還可以玩小幅度超頻,可將處理器提升至4.2GHz,提供相當不錯的超頻性與穩定性,記憶體部分可超頻至DDR4-3400 CL16,記憶體頻寬表現亮眼,BIOS調整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要超頻也是輕鬆簡單;B450 Steel Legend導入addressable RGB控制,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發光,主機板的發光也相當酷炫,整體RGB功能非常齊全,華擎提供註冊四年優質保固與兩年換新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全省有3間快速服務中心外,還與原價屋合作全省8間快換服務中心(一年快換)。

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新世代小鋼炮,散熱與效能一把罩

IMG_5563_1.JPG 
 新世代小鋼炮,散熱與效能一把罩
NVIDIA GeForce RTX新世代顯卡算是取代高階市場,而中階市場則是由GeForce GTX 1660與GTX 1660Ti接棒,這次要介紹由技嘉GIGABYTE所推出的小鋼砲『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你沒有看錯,整張卡長小於170mm可以適用於ITX主機,且出廠就已經有做超頻設定,讓效能表現更為強悍,GTX 1660 Ti搭載強悍的TU116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1536個,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500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785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192-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6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電源採用8pin供電,散熱採用90mm獨特的刀刃扇葉搭配熱導管直接接觸GPU與複合式熱導管設計,提供相當優異的散熱表現,原廠還提供AORUS ENGINE軟體,可監控與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與風扇轉速控制…等,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新世代小鋼炮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

 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專屬風格外觀,並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GIGABYTE Logo

▼版本為MINI ITX OC 6G,採用90mm風扇散熱設計

▼GeForce GTX 1660 Ti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與系統需求

▼散熱採用熱導管直接接觸GPU設計,搭配90mm獨特的刀刃扇葉

▼卡長小於170mm,適合安裝於ITX主機內

▼I/O與系統需求標示

▼配件:驅動光碟與說明書


 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用料與規格介紹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90mm獨特的刀刃扇葉風扇搭配熱導管直接接觸GPU的大面積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個Slot,上方有GIGABYTE GeForce GTX字樣 



▼背面一覽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 

▼散熱風扇採用POWERLOGIC PLA09215S12H,獨家的刀刃扇葉可提供更大的帶風量


▼散熱鰭片正反面一覽,散熱鰭片採用熱導管直接接觸GPU設計,別小看只有一支熱導管,因為直接接觸設計搭配了複合式熱導管,提供相當優異的導熱效果 




▼PCB正反面一覽,整體Layout配置為緊湊設計,卡長小於170mm,可相容於ITX系統主機內,用料採用超耐久與極限超頻設計,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GPU周邊配置一覽,可以看到VRAM部分共為六顆

▼GeForce GTX 1660 Ti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16-400-A1

▼記憶體採用micron D9WCR GDDR6六顆組成6GB容量

▼GPU供電採用4相供電,搭配uP9512R電源控制器,記憶體供電採用2相供電設計,搭配ON 45491電源控制器





▼外接供電為8 pin設計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16,CUDA核心數為1536組,記憶體為美光6GB GDDR6,時脈方面預設為1500MHz、Boost後時脈可達1785MHz,記憶體時脈為1500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獲得53410分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獲得15405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獲得7411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得3466分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獲得52147分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獲得45938分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獲得6834分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獲得3035分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獲得9834分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獲得1962分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獲得6293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21563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16838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16458分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獲得6847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MEDIUM),獲得11911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HIGH),獲得8739分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97張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54張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測試結果為81張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75張 


燒機溫度實測

▼FurMark燒機,受惠於複合式熱導管直接接觸GPU設計與獨家的刀刃扇葉,溫度最高僅65度,風扇轉速1624轉,噪音相當低


 AORUS ENGINE工具軟體介紹

▼首頁部分可看到風扇轉速、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與GPU溫度監控,使用者也可以自行調整設定參數超頻 

▼監控設定

▼工具軟體設定一覽

▼顯卡BIOS版本與驅動版本一覽


 總結:
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表現在依定的水準之上,且採用短卡設計,適用於ITX小主機內,噪音部分不論是在待機還是全速運轉時皆相當安靜,搭配優異的散熱模組提供不錯的導熱與散熱效果,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65度 且風扇聲音相當安靜,幾乎感覺不出來顯示卡在全速運轉,AORUS ENGINE工具軟體是一套容易上手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與設定風扇轉速,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與輕鬆超頻榨出最大的效能;遊戲測試部分不論是遊戲大作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還是刺客教條:奧德賽或是古墓奇兵:暗影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沒負擔;整體來說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是一張擁有效能與散熱表現優異的顯卡,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再加上有短卡設計優勢,要安裝在各種主機內都是沒問題的,保固方面為註冊四年保固,想找一張適用於各種主機且散熱效能表現皆優異的GTX 1660 Ti顯示卡,相信技嘉GIGABYTE GeForce GTX 1660 Ti MINI ITX OC 6G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COUGAR Gemini T機殼-搭載歐翼式全景透明玻璃與Trelux RGB酷炫視覺燈效

IMG_6039_1.JPG 

 搭載歐翼式全景透明玻璃與Trelux RGB酷炫視覺燈效
COUGAR推出的機殼產品在外型都相當不錯且特別,且在視覺效果上也不斷在進步,這次要介紹COUGAR近期推出的『Gemini T』,Gemini T屬於中塔機殼,外型相當特別,側板採用歐翼式全景玻璃設計,賦予機殼更多創新與新鮮感,前面板與頂蓋上採用了最新的Trelux動態RGB燈效,透過三條導光條呈現最酷炫的RGB流動光束,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搭載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也預留了散熱空間,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3.0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0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看搭載歐翼式全景透明玻璃與Trelux RGB酷炫視覺燈效的COUGAR Gemini T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內部結構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電競產品介紹、一次性束帶、ARGB轉接線與各種固定螺絲


▼Gemini T本體一覽,可以看到側面的歐翼式玻璃延伸到前面板,中間有三條導光條設計

▼歐翼式玻璃側板

▼打開側板後,前面板左右兩邊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

▼兩組USB3.0、一組USB3.0 Type-C與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

▼頂部也有三條導光條設計

▼歐翼式玻璃側板最大開啟角度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拆開後可看到中間配置燈條,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搭載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頂蓋也為可拆卸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與下方風扇進風口有濾網設計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兩側皆採用歐翼式玻璃設計,若要拆卸必須拆除後面的固定螺絲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護蓋可拆卸方便安裝電源供應器

▼護蓋前方有2.5吋硬碟支架固定設計,可將後面的2.5吋硬碟支架安裝在這邊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或120/240mm水冷排

▼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搭載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三顆2.5吋硬碟支架位於主機板後方,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前方為兩顆3.5吋硬碟支架,採用無螺絲方式固定硬碟,也可安裝2.5吋裝置(需使用螺絲固定)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GTX9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dG1fYPZM9c 


總結:
COUGAR Gemini T機殼真的是太讚了,光是歐翼式的側板設計,就讓許多人眼睛為之一亮,再搭配前面板與頂蓋的三條導光條設計,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兩側的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主機板背面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真的是將空間發揮到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後方與側面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值得一提的是機殼內的發光可以連接主機板的A.RGB控制,讓玩家可以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擁有歐翼式玻璃側板且視覺效果一級棒的機殼,相信COUGAR Gemini T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AORUS C300 GLASS 機殼-搭載RGB Fusion 2.0與全景4mm強化玻璃側板

IMG_6532_1.JPG 

 搭載RGB Fusion 2.0與全景4mm強化玻璃側板
AORUS電競產品與周邊產品皆相當豐富,這次要介紹近期推出的新機殼『C300 GLASS』,C300 GLASS屬於中塔機殼,外型走低調質感風,側板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前面板擁有AORUS發光Logo與飾條,電源護蓋上同樣也有AORUS發光Logo,發光支援RGB Fusion 2.0,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還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搭載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一組USB3.1 Gen 2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發光開關、HDMI輸出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0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180mm,值得一提的是顯卡部分還支援了直立式安裝,讓顯卡視覺效果可以完整展現,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看AORUS C300 GLASS 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內部結構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10條、直立式顯卡安裝套件與各種固定螺絲

▼C300 GLASS本體一覽,可以看到整體外型屬於低調質感風格,面板採用金屬拉絲處理,中間有AORUS Logo,上下則是兩道飾條

▼上下兩道飾條開機後可同步發光


▼中間AORUS發光Logo

▼頂部一覽,前方為I/O與開關,後半部為散熱開孔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一組USB3.1 Gen 2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發光開關、HDMI輸出、硬碟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面板濾網採用隱藏式設計,從側邊拉出,方便使用者清理

▼拆開後可看到中間配置燈條,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搭載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直立式顯卡部分同樣為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電源供應器下方與下方風扇進風口有濾網設計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全景4mm強化玻璃,玻璃採用金屬邊框固定強化玻璃邊角穩定度,降低玻璃碎裂的可能性


▼玻璃側板採用手轉螺絲方式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與背面前半部,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電源供應器護蓋上有AORUS發光Logo

▼背面共有三顆2.5吋硬碟安裝位置


▼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下方為兩顆3.5吋裝置支架

▼3.5吋裝置支架上有防震膠墊,可避免硬碟運轉時產生共振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部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真的是低調中帶有一點質感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67kSXARo8 


總結:
AORUS C300 GLASS 機殼低調內斂,再搭配前面板內部的發光設計,提供了不錯的視覺效果,且可透過RGB Fusion 2.0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還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若主機板與顯卡甚至是記憶體皆採用AORUS系列產品,更能展現完美同步燈光效果,側面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背面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真的是將空間發揮到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想找一款擁有酷炫燈效與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AORUS C300 GLASS 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圓剛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實況擷取盒-入門實況主新寵兒

IMG_4645_13.JPG 

入門實況主新寵兒
近年來直播產業相當發達,不論是遊戲玩家還是各行各業都有利用直播做行銷與銷售,讓直播應用更加廣泛;直播可以透過硬體或軟體兩種方式達成,一般的人像直播透過軟體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要直播電腦遊戲、手機遊戲、掌上遊戲機或是電視遊戲機則需要透過硬體方式達成;這次要介紹由圓剛AVerMedia近期推出的實況擷取盒『LIVE GAMER MINI GC311』,LIVE GAMER MINI GC311提供HDMI輸入與輸出,支援1080p/60fps畫面錄製與串流,並可透過工具軟體RECentral4整合即時串流、分享、錄製、編輯、畫面切割等功能,讓直播串流後製也可以很Easy,傳輸介面僅需要USB2.0介面,對系統需求部分可以說是相當親民,另外LIVE GAMER MINI GC311也可搭配大家常用的OBS軟體做直播串流與錄影,當使用第三方直播軟體時,可以搭配 Stream Engine軟體,降低處理器的使用率,達到更好的體驗效果,錄影格式為MPEG4 (H.264+AAC),提供最佳的錄影畫質;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介紹圓剛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實況擷取盒。

包裝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

▼圓剛AVerMedia Logo

▼產品外型看起來相當輕巧

▼產品型號:LIVE GAMER MINI GC311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外型與型號


▼頂部與底部標示包裝內容物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與USB2.0傳輸線,傳輸線接頭兩端皆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線材本體採用編織網線包覆,提高傳輸線使用壽命



▼LIVE GAMER MINI GC311本體一覽,外型相當簡潔,正面採用斜切紋路的皮革材質,背面同樣採用皮革材質,並且有四個止滑橡膠


▼圓剛AVerMedia Logo

▼側面外框採用亮面黑烤漆處理,質感相當不錯,I/O部分分別為Micro USB、HDMI-IN與HDMI-OUT




▼究竟LIVE GAMER MINI GC311有多小台,我們拿3號電池來做比較,寬度比一顆3號電池高一點,長度大約是兩顆3號電池長度,真的是相當輕巧



 RECentral4錄影串流操作介紹

▼在使用RECentral4之前可以先使用Assist Central查看系統與軟體狀態,可直接下載安裝RECentral4與 Stream Engine軟體

▼查看電腦基本硬體規格

▼軟體設定

▼RECentral4基本操作畫面,操作介面淺顯易懂,新手玩家也能輕鬆上手,擷取畫面有Single與Multi兩種模式,Single模式提供擷取盒的畫面輸入1080p 60fps錄影串流,Multi模式除了擷取盒的畫面輸入畫面外,還可再加入其他訊號來源,提供更豐富的畫面內容

▼Multi模式可新增其他廠景與畫面輸入來源


▼簡易模式

▼混音器設定

▼軟體設定部分有多國語言設定與影片/照片檔案儲存路徑設定

▼快速鍵可針對使用者習慣調整

▼串流平台帳號設定

▼設定檔案可做匯入與匯出

▼軟體版本

▼擷取盒設定可設定HDCP開啟或關閉

▼影像品質設定

▼擷取盒驅動程式、韌體與連接之USB資訊

▼擷取盒編輯可設定名稱、影片解碼格式與色彩喜好

▼錄影畫質有最佳、佳與一般三種預設可選擇,也可自定義

▼目前錄影設定

▼錄影設定自定義

▼影片編碼有QSV與H.264可選擇

▼關鍵影格設定

▼H.264配置

▼聲音位元率設定

▼FPS更新率設定

▼串流部分必須先新增串流帳號才可做後續的設定,操作方式與錄影相同

▼有多個串流平台設定可選擇

▼本次介紹採用Youtube做示範 

▼串流設定可設定隱私權與內容類別



▼串流進階設定

▼串流也可選擇預設的三種品質

▼串流設定也可自定義

▼串流可設定多重串流

▼設定完畢後即可輕鬆串流


 ISB軟體搭配Stream Engine錄影
▼若要使用OBS搭配直播或錄影,必須要選擇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為裝置輸入


▼使用OBS錄影時,可以搭配Stream Engine軟體,可降低處理器使用率



▼OBS直接錄影搭配Intel Core i5-8265U處理器使用率一直在100%的狀態


▼若搭配Stream Engine軟體,處理器使用率僅34%左右


實際錄影展示

▼古墓奇兵:暗影錄影,輸入訊號源為電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rIB7aMhIw


▼手遊錄影,輸入訊號源為Android平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N-loQUoGg


總結:
這次介紹圓剛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實況擷取盒真的是一款非常便利的產品,只要有HDMI輸出畫面就可以透過LIVE GAMER MINI GC311做串流與錄影,透過RECentral4軟體功能相當強大,串流整合也相當完整,只要登入熱門社群網頁與直播平台後即可馬上串流直播,還可以做多種畫面串流與錄影,讓直播與錄影遊戲畫面變得相當輕鬆簡單;使用者也可透過OBS軟體做串流與錄影,更可搭配Stream Engine軟體讓處理器使用率大幅度降低,讓系統有更佳的效能可以處理其他工作;圓剛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實況擷取盒系統需求不高,僅需要USB2.0連接埠即可順暢操作,且體積輕巧方便攜帶,最厲害的還是可以錄製1080p 60fps檔案,想要輕鬆成為直播主嗎?相信圓剛AVerMedia LIVE GAMER MINI GC311實況擷取盒真的是最佳首選!!

Mitsubishi Eclipse Cross日蝕全車貼FSK冰鑽F45隔熱紙實錄與貼後使用心得

0.JPG 

淺談隔熱紙的重要性
隔熱紙相信身為汽車車主一定都知道,相信很多車主都沒有貼隔熱紙,近期家中添購新車,於是開始做了一些功課,其中包含隔熱紙,家父一開始覺得前幾台車沒貼隔熱紙感覺也沒差,但經過許多爬文與分析後,個人認為隔熱紙相當重要,除了最基本的隔熱功能讓車內溫度更低,冷房速度也可以更快,另外還可延長冷氣壓縮機壽命(前一台老車冷氣壓縮機換了兩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目前許多汽車的內裝都是環保材質,長時間太陽高溫曝曬後容易脆化,降低車內溫度可讓內裝提高使用壽命,講到這邊其實家父也同意了我的分析,決定要貼隔熱紙。

說要貼隔熱紙說的容易,但又是另一個做功課的開端,隔熱紙品牌相當多,3M、FSK、Deno、JEC、SunMark、V-kool、南亞…等,在眾多品牌中做了許多功課,最後與家父討論後決定採用老品牌FSK,FSK產品線也很多,有藍鑽、紫鑽、晶鑽、星鑽、冰鑽、冰鑽 Plus與K-Top系列,不同等級價位上也有差異,在決定貼哪一款系列之前我們是先討論出幾個需求
①透光度:以個人安全為第一優先,要考量夜晚與下大雨情況來選擇深色或淺色
②隔熱:有分金屬、無金屬,但有金屬會阻擋手機訊號、GPS與eTag,所以不含金屬成分為第一優先
③價格:隔熱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有預算會比較好抓隔熱紙產品

有這些需求後就會比較好挑選產品,經過多方考量後最後鎖定冰鑽系列產品,往上冰鑽 Plus與K-Top系列超出預算太多,冰鑽系列一方面口碑也還不錯,至於有些網友有提到冰鑽會有偏藍色底色,這跟不同車款前擋角度都有關係,在決定冰鑽之前有先詢問過同款日蝕車友貼冰鑽的情況,確認沒遇到類似情況,最後就是一關就是找一間FSK官方網頁上有授權施工的店家做施工了,一定要找官方授權店家,因為後續保固必須線上登入,必須要授權施工店家提供保卡,車主才能享有冰鑽六年保固,施工店家就找了住家附近有授權的施工店家。

施工
▼店家門口貼有FSK各種隔熱紙展示,讓車主可以直接看透視度,當下與家父討論後最後決定全車貼冰鑽系列的F45,F70跟F60個人感覺有點太透,可以說是比較沒有隱密性,F45是介於有點隱密性又不會太暗的產品,前座因為要看照後鏡,也不適合貼太暗,所以還是F45,至於後座與後擋因為原車上就是黑玻璃,所以就不考慮貼透光度更低的產品,施工店家為專門貼FSK隔熱紙產品

▼旁邊櫃子上也有FSK各種隔熱紙產品的產品介紹與說明


▼在施工之前內裝與座椅都需要做保護,避免施工過程噴到水或是清潔劑


▼門飾板採用頂端為紙膠帶的摺疊狀塑膠薄膜,頂端黏貼於門板上塑膠薄膜往下拉平覆蓋


▼後方座椅與後車箱同樣用吸水布覆蓋保護


▼無板模的車種必須先用透明紙畫出版型外型輪廓,再進行隔熱紙切割


▼隔熱紙在專屬切割台上切割中

▼裁切完畢再次確認切割後的準確度,確保可以完美貼附呈現最佳效果

▼前擋玻璃外層清潔,因需要將隔熱紙須貼在外層加熱塑形至服貼弧度,所以外層玻璃也需要做清潔

▼兩人合力把前擋隔熱紙鋪平

▼使用熱風槍微加熱讓隔熱紙服貼於玻璃上,這地方可以看到師傅把熱風槍電線掛在身上,可避免電線與車體鈑金接觸造成刮傷

▼前擋玻璃內層清潔,一定要把玻璃內層清潔乾淨後再貼上,這樣也比較不會有氣泡產生

▼兩位技師合力貼前擋,要有相當的默契才能合作無間

▼刮除玻璃與隔熱紙之間的水分

▼前擋施工完畢

▼後擋同樣需要用熱風槍微加熱讓隔熱紙更為服貼

▼後擋隔熱紙施工中

▼後擋刮除玻璃與隔熱紙之間的水分

▼後擋小玻璃清潔中

▼後擋小玻璃隔熱紙施工中

▼前座玻璃清潔中

▼前座玻璃施工中

▼後座玻璃施工中

▼施工完畢後會放上紙板吸水,順便可以提醒剛貼完不要使用電動窗,要等水分蒸發後才可操作,一般來說約依天氣狀況3~5天後即可操作電動窗

▼施工完畢後各角度一覽,前擋貼起來有一點隱蔽性,透光度看起來也還不錯,前座隱蔽性感覺比前擋高,不過可能是角度關係所以比較黑,後座與後擋原車玻璃為暗色玻璃,所以貼起來隱蔽性相當不錯





實際路測

▼先來看看公司貨FSK隔熱紙的浮水印,會有冰鑽浮水印與型號F45浮水印



▼前擋看出去的狀況,F45透光度雖然是45%,但是真的很亮也很清晰


▼前擋與無透過玻璃亮度比較,FSK冰鑽系列本身就是淺藍的隔熱紙,個人眼睛看出去跟上圖的顏色接近,僅有輕微偏藍的狀況,但馬上就可以適應了!!


▼前窗與看後照鏡狀態,亮度與清晰度個人覺得相當OK



▼前窗與無透過玻璃亮度比較


▼後窗本身為黑玻璃,所以在亮度上會在稍微暗一點


▼後窗與無透過玻璃亮度比較,後窗因為黑玻璃的關係,所以亮度上會有較大的差異


▼後檔同樣為黑玻璃設計,所以看出去的情況與後窗相同會稍微比較暗


▼從外面看前擋會稍微比較透一點,車身與後檔因為黑玻璃的關系,所以感覺較有隱蔽性,效果相當滿意!!


▼開在路上看出去的狀況



看完白天大太陽的狀況後,馬上來看看晚上的清晰度如何

▼晚上在沒有開大燈的情況下會明顯比較暗,開大燈後相當清晰



▼前擋與無透過玻璃亮度比較,這張是沒有開大燈的狀態,前方車子有開大燈就可以看出清晰度是不錯的,個人覺得FSK冰鑽F45在夜晚的亮度與清晰度上表現相當優異!!


▼前窗與看後照鏡狀態,亮度與清晰度個人覺得表現都很不錯,後面有來車時也都看得相當清楚



▼前窗與無透過玻璃亮度比較


▼從外面看前擋會稍微比較透,不過還是有不錯的隱蔽性,車身與後檔有較高隱蔽性




▼開在路上看出去的狀況



保固登入

FSK的隔熱紙一定要在授權店家施工,施工完畢後拿到店家提供的保固聯線上登入,最後就會收到總公司寄來的正式保固卡,若施工不是在授權店家,則沒有辦法申請到完整的保固,這部分一定要注意!!

▼施工完畢後會先在施工店家拿到保固書的車主保留聯


▼透過線上網頁登入保固資料


▼登入完畢後約一個月內就會收到正式的保固卡,這樣就擁有FSK冰鑽的六年保固啦!!


總結:
這次選擇FSK冰鑽F45效果相當滿意,貼隔熱紙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到現場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透光度,每個人對光的接受度都不同,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隔熱紙才是最重要,FSK 冰鑽F45我覺得使用起來在大太陽或是晚上的透視清晰度與亮度都很不錯,可符合個人的使用需求,連家父都說F45真的超級清晰且透光度很棒,隔熱效果佳,以上資訊提供給車主們參考。

安耐美ENERMAX SquA RGB星彩蝠-機殼升級酷炫視覺效果好夥伴

IMG_6560_1.JPG 


機殼升級酷炫視覺效果好夥伴
前陣子介紹過『AQUAFUSION』幻彩晶蝶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相信許多玩家對那吸睛的視覺效果相當有興趣,想要升級這款酷炫的產品的機會來了,安耐美ENERMAX推出了『SquA RGB』星彩蝠風扇,這款風扇有單顆裝與三顆裝,三顆裝的組合還提供了獨立控制器,SquA RGB星彩蝠風扇採用獨特微方形設計,搭配扇框後呈現鑽石燈型視覺效果,除此之外獨特的扇框設計可讓風流排出時更集中,扇葉部分刮風面積增加,可額外提升40%的風量,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規格部分轉速為300~1500轉,噪音相當低僅12~23dBA,RGB控制採用A.RGB通道,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內建10組燈光效果,且可調整亮度與運行速度,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現在就來看看安耐美ENERMAX SquA RGB星彩蝠帶來的視覺饗宴吧。

 安安耐美ENERMAX SquA RGB星彩蝠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與支援四大主機板廠,底下標示了包裝為三顆裝組,提供獨立控制器


▼ENERMAX Logo


▼採用Addressable RGB控制模式


▼產品型號為SquA RGB


▼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也可透過原廠的控制器調整發光模式


▼包裝背面標示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ENERMAX Logo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與保銳科技公司資訊


▼側面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理線專用魔鬼氈*2、風扇固定螺絲、技嘉專用A.RGB連接線、A.RGB一對三連接線、風扇一對三轉接線、大4 pin轉風扇電源線、背膠磁鐵、RGB控制線、控制器電源與控制器




▼控制器內建10組燈光效果,可調整亮度與運行速度




▼三顆裝組合安裝在機殼內或是水冷排上都相當合適


▼星彩蝠SquA RGB型號為UCSQA.RGB12P,最大噪音為12~23dBA,轉速為300~1500rpm,搭配背面渦流式扇框設計,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風扇正面有導光條設計,可讓發光更為均勻吸睛



▼風扇正面有導光條設計,可讓發光更為均勻吸睛


▼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風散側面有ENERMAX字樣


▼接頭為4pin PWM設計,A.RGB接頭為標準設計,可相容於各大主機板,技嘉主機板必須搭配配件中的專屬連接線材



▼本次安裝在ENERMAX的CoreIcer CI30虹光戰士上


▼開電後真的超美


▼玻璃下方剛好有ENERMAX的字樣,形成一個動態變色的Logo


▼SquA RGB星彩蝠有多種安裝方式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背面鑽石燈型視覺效果


▼控制器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_Kck92Ti8


▼控制器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_CmhMHW-90


▼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dh7G7tICM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耐美ENERMAX SquA RGB星彩蝠是組不錯的視覺與散熱效果升級套件,風扇規格部分相當漂亮,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發光部分可透過主機板調整與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也不用擔心,可透過原廠提供的控制器調整發光模式,透過控制器依然可以提供相當吸睛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視覺效果與散熱效果兼具的風扇升級套件,相信安耐美ENERMAX SquA RGB星彩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20周年紀念版給你最吸睛的質感與視覺燈效

IMG_7051_1.JPG 



 20周年紀念版給你最吸睛的質感與視覺燈效
曜越Thermaltake敬祝20周年,推出一系列的Level 20產品,其中包含了機械式電競鍵盤『Level 20 RGB』,Level 20 RGB不僅在外型下了不少功夫,連RGB視覺燈效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底板採用鋁合金材質,有極限鈦與極致黑兩色可選擇,搭配了切割鏤空設計,整體造型特別且質感不錯,RGB燈效是這產品的最大亮點,金屬底板上有一條RGB導光條,側邊周圍採用夾心方式設計,可透過TT RGB PLUS生態系統可同步支援燈光效果,還可透過手機App進行聲控LED燈效,整體視覺效果可以說是現今最猛的產品!!軸體部分採用 Cherry RGB MX 銀軸與青軸,提供優異按壓手感與壽命,鍵帽採用懸浮式設計,可快速清潔,電競功能部分提供Windows Key鎖定與全區防鬼鍵功能,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組USB與耳機孔,讓玩家可以更便利連接USB裝置周邊與耳機,鍵盤上有獨立快速多媒體控制與音量滾輪,讓使用者操作多媒體功能更加快速, 看到這邊可以說是一把頂規滿配的電競鍵盤,馬上就來看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啦。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支援TT RGB PLUS與SYNC發光同步,軸體採用 Cherry RGB MX 青軸


▼曜越Thermaltake Logo


▼客服專線與快修中心標示


▼採用Cherry RGB MX 青軸,支援TT RGB PLUS與SYNC發光同步,還可透過聲控調整發光模式


▼產品型號為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背光展示與App軟體控制


▼1680萬色RGB背光展示


▼底板採用鋁合金材質設計,提供不錯的質感


▼App軟體控制


▼繁體中文特色說明


▼曜越Thermaltake Logo


▼系統需求與包裝內容物


▼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保固卡、產品說明書、紅色戰鬥版鍵帽與拔鍵器,戰鬥版鍵帽包含『1234QERASD』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一覽,上蓋鋁合金材質搭配鈦銀色,質感相當不錯,映入眼簾的是方向鍵左邊的切割設計與上方導光條,發光後更是吸睛




▼鍵盤上的導光條與切割設計,切割內同樣有導光條會發光喔!!



▼採用USB2.0傳輸介面,接頭採用鍍金處理,USB必須安裝兩組,一組為鍵盤使用,另一組為USB連接埠使用,還有3.5mm耳機接頭,線材採用編織網線處理,鍵盤線材端有防拉扯設計,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降低雜訊





▼按鍵部分為104 Key設計(扣除額外多媒體按鍵)



▼側面有一整圈的夾心式導光條設計,鍵盤下方底板採用下壓式設計,讓整體鍵盤更沉穩與內斂





▼前方有3.5mm耳機接口與USB2.0連接埠


▼左上角有會發光的TT字樣


▼遊戲模式、Windows Key鎖定與背光亮度調整


▼標準鍵盤燈號


▼多媒體快速按鈕與音量調整滾輪


▼FN+ESC為鍵盤恢復出廠設定


▼FN+F1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2為開啟瀏覽器
FN+F3為開啟我的電腦
FN+F4為開啟小算盤


▼FN+F5為開啟多媒體播放器
FN+F6為背光模式調整
FN+F7為背光模式速度降低
FN+F8為背光模式速度提升


▼FN+F9為背光顏色提高紅光亮度(共十段)
FN+F10為背光顏色提高綠光亮度(共十段)
FN+F11為背光顏色提高藍光亮度(共十段)
FN+F12為切換單色模式或隨機變色模式


▼Fn+PrtSc SysRq為巨集錄製
Fn+Scroll Lock為五組預設區域背光模式切換(FPS1、FPS2、MMO、MOBA、RTS)
Fn+Pause Break為區域背光錄製


▼Fn+Insert、Home、PgUp、Delete、End、PgDn為Profile切換,可透過遊戲模式按鈕快速確認設定檔狀態


▼Fn+Num Lock為全鍵盤鎖定


▼Fn+W為WASD與方向鍵功能對調


▼Fn+返回鍵為切換鍵盤燈與邊條燈模式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五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兩段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第一段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鍵盤使用第二段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Cherry RGB MX 青軸


▼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設計



▼鍵帽一覽


▼更換戰鬥版鍵帽後一覽



工具軟體介紹

▼軟體有英文、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可選擇


▼軟體首頁可看到設定按鍵功能,全鍵盤按鍵都可設定功能,上方可看到有六組Profile可供使用者設定,可再自行新增(無法快速Profile循環),Profile可匯入匯出,方便使用者做備份與設定導入


▼按鍵功能設定一覽,有單鍵、巨集、多媒體、多功能鍵、程式執行功能與遊戲配置檔


▼單鍵可設定按下此按鍵預輸出的按鍵


▼巨集部分可選擇巨集與文字,還可設定重覆方式



▼多媒體部分提供多媒體控制功能可選擇


▼多功能鍵部分提供Windows熱鍵與一般熱鍵


▼Windows熱鍵一覽



▼一般熱鍵一覽



▼程式執行功能可開啟應用程式與網站




▼遊戲配置檔部分提供11款遊戲配置設定,不同遊戲中又有超多遊戲功能可選擇



▼背光設定部分提供相當多設定可調整,可分別調整鍵盤、周圍與全部三個部分,鍵盤共有11種模式可選擇,周圍共有12種模式可選擇,全部則有2種模式


▼鍵盤全亮模式提供區域、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呼吸模式提供區域、速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波浪模式提供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旋轉模式提供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光譜循環模式提供速度與亮度設定


▼鍵盤單點亮模式提供區域、速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流動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漣漪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雨滴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蛇行跑馬燈模式提供區域、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鍵盤閃爍模式提供區域、方向與顏色設定


▼周圍全亮模式提供區域、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呼吸模式提供區域、速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波浪模式提供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旋轉模式提供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光譜循環模式提供速度與亮度設定


▼周圍單點亮模式提供區域、速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流動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緞帶模式提供區域、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掃描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雨滴模式提供區域、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跑馬燈模式提供區域、方向、速度、亮度與顏色設定


▼周圍閃爍模式提供區域、方向與顏色設定


▼全部的音樂模式提供三種模式可選擇,每一排顏色可自定義,可RGB燈效同步


▼全部的系統溫度模式


▼若有其他TT產品可以燈光同步


▼巨集部分可設定多組巨集與文字集,並可針對巨集作詳細設定,還可匯入與匯出巨集設定



▼Profile部分玩家可再新增(無法加入快速切換)、刪除、複製,還可匯入與匯出設定






背光展示

▼有光環境與無光環境背光展示,不論有無光線,視覺效果都相當吸睛



▼發光的TT Logo


▼這發光效果美到無法自拔



▼鍵盤上的發光條與切割鏤空內的發光展示



▼周圍的導光條設計,讓視覺效果更上一層樓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IuZfa-dWM


▼背光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6n8wXN8d0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aGK96p2lw


▼區域亮燈展示(FPS1、FPS2、MMO、MOBA、R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7ZXQBhqy0


▼RGB混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DF2X8NhH0


手機App介紹

▼輸入IP連線


▼App功能一覽


▼燈光部分可調整兩個區域的發光模式與顏色


▼巨集管理,可新增與刪除




▼虛擬搖桿可利用手機直接做搖桿操作,每個按鍵都可以進行設定與調整位置



▼A.I.語音辨識,可直接利用聲控調整發光模式


▼虛擬鍵盤可透過手機直接發出文字訊號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兼具了質感與視覺效果,外觀上相當的低調與內斂,搭配了極限鈦、極致黑鋁合金底板與下緣下壓設計,整體更加沉穩,機械軸部分採用Cherry RGB MX軸體(銀軸與青軸),這就是優異手感掛保證,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全鍵鎖定、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有遊戲模式可切換,可透過軟體設定Profile1~6對應不同設定與功能,還可錄製巨集,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且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配件中還有戰鬥版紅色鍵帽可供玩家自行更換,尋找遊戲使用的鍵帽可以更直覺與迅速,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部分可以說是這把鍵盤的最大亮點,除了1680萬色RGB可調整並內建多種酷炫燈效外,還支援了RGB Sync同步功能,可以與其他Tt同樣支援同步的周邊產品做燈光效果同步,讓整體視覺效果更有一體感,發光模式可針對鍵盤與周圍兩個區塊分別調整,更酷炫的是可透過手機APP做語音切換燈效,玩遊戲時只需要透過語音即可變換,不用手忙腳亂開啟軟體做調整,相當酷炫且貼心的設計!!整體來說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且在各方面表現都是頂尖狀態,讓玩家在遊戲中可以大展身手,視覺效果可以展現自我風格,建議售價為NT$4990元,想找一款手感優異且擁有最吸睛視覺效果與語音控制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宇瞻Apacer AH651 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資安防護真簡單,隱私機密不外洩

IMG_6280_1.JPG 

 資安防護真簡單,隱私機密不外洩
隨身碟是一個方便攜帶資料或檔案的載具,但方便之餘隨身碟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隱私且資料容易外洩,只要有USB的電腦裝上隨身碟後資料一覽無遺,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指紋辨識的隨身碟產品,由宇瞻Apacer推出的『AH651』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AH651採用電容式指紋辨識技術,360度無死角指紋感測,辨識速度快且精準度高,讓資安防護更加容易,指紋辨識部分可透過軟體管理,共可註冊十組指紋(包含兩組管理員與八組使用者),隨身碟解鎖方式除了指紋外,也可透過密碼解鎖(僅能設定一組),AH651同樣是隨插即用,內建解鎖工具軟體,磁區擁有公用區(無加密)與隱藏磁區(解鎖後才能看到),公用區與隱藏磁區可彈性調整容量比例,讓使用者可依照使用需求調整,傳輸介面採用USB3.1 Gen1,容量部分擁有32GB、64GB與128GB三種可選擇,可滿足各種需求的使用者,外型採用金屬與塑膠保護蓋結合,擁有時尚優雅商務風格,現在就來看擁有資安防護的宇瞻Apacer AH651 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

宇瞻Apacer AH651 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外型與特色

▼產品特色
①指紋辨識功能
②指紋辨識360度無死角
③身分認證
④支援密碼解鎖
⑤容量可彈性調整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宇瞻 Apacer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容量

▼內盒質感不錯

▼採用高密度泡棉做為包材

▼AH651外型採用金屬設計,相當有質感,USB接頭部分有塑膠保護殼設計



▼Apacer Logo與指示燈號

▼電容式指紋辨識

▼USB接頭有塑膠護蓋設計,傳輸介面採用USB3.1 Gen1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35MB/s 寫入:228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34.51MB/s Read 228.28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232.73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5.73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209.4MB/s,Seq Write:44.59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147.1MB/s,最大值為149.3MB/s,最小值為90.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52.7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5.53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215.1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4.73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212.22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6.131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最高提供191.253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242.668MB/s、寫入38.345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SSD與Apacer AH651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嚕

▼多檔案寫入測試(SSD to Apacer AH651)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67.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1.3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Apacer AH651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58.42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96.82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SSD to Apacer AH651) 容量3743.3MB(共1個檔案)耗時109.0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4.3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Apacer AH651to SSD) 容量3743.3MB(共1個檔案)耗時16.4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27.09MB/s


 指紋辨識工具軟體介紹與實測

▼插上隨身碟後會看到一個光碟機的磁碟,裡面有中英文說明書與指紋辨識工具軟體,「公用區」不用透過指紋或密碼解鎖,與一般隨身碟一樣隨插即用,適合快速分享與儲存無隱密性的一般資料


▼第一次使用必須先註冊管理者


▼指紋部分共可註冊十組,兩組為管理者,八組為使用者


▼註冊指紋時按照軟體指示操作即可註冊完畢


▼註冊完畢後即可看到剛剛註冊的使用者或管理者


▼公用區與隱藏區的容量可依照使用者使用情況調整


▼密碼解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IyOBkADS4 


▼指紋解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0jWqjx2jo


 結語
宇瞻Apacer AH651 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擁有指紋辨識功能,可將商業機密或隱私性較高的資料完美防護,透過密碼解鎖或指紋辨識後才能看到隱藏磁區,非常適合商業人士或常攜帶高隱私資料的使用者,工具軟體操作相當人性化且容易上手,指紋共可註冊十組,且經過實測指紋辨識度相當高且迅速,若不方便用指紋時,也可透過密碼方式解鎖隱藏磁區,隱藏磁區與公用磁區的大小可透過軟體調整,讓使用者能搭配各種不同應用,效能表現部分,讀取表現不錯,可達到200MB/s的優異表現,寫入則是30~40MB/s,這樣效能表現已可滿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容量部分有32GB、64GB與128GB可選擇,適合攜帶大檔案的使用者使用,Apacer原廠針對AH651產品提供一年保固服務,想找一款擁有指紋辨識功能且質感不錯的隨身碟,相信宇瞻Apacer AH651 USB 3.1 Gen 1指紋防護隨身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金士頓Kingston 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也能輕鬆勝任

IMG_7197_1.JPG 

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也能輕鬆勝任
近年來行車紀錄器可以說是許多汽機車上的標準配備,畢竟台灣馬路真的是危險問題多,有個行車紀錄器才能確保自身安全與釐清事故糾紛,行車紀錄器的記憶卡在挑選上需要做點功課,因為行車紀錄器是長時間寫入的裝置,記憶卡必須要挑選高耐用的產品;這次要介紹一款由金士頓Kingston近期所推出高耐用度的microSD記憶卡『High Endurance』,High Endurance擁有讀取95MB/s與寫入45MB/s,符合Class 10 UHS-I A1等級,專為監視器與行車紀錄器連續錄影裝置設計,容量有32GB、64GB與128GB,可供不同需求使用者選擇,耐用度官方標示32GB-5000小時、64GB-10000小時與128GB-20000小時,記憶卡部分提供防水、防磁、耐高低溫與抵禦X光,讓資料擁有更高的可靠度,金士頓Kingston提供兩年保固,這次測試會搭配雙1080p高清鏡頭行車紀錄器實際錄影,考驗一下High Endurance有多少能耐!!現在就來看金士頓Kingston 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

 金士頓Kingston 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本體與包裝

▼包裝盒採用吊卡式紙包裝,標示產品特色與用途


▼產品型號為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


▼符合Class 10 UHS-I A1等級,容量為128GB


▼是用於監視器與行車紀錄器連續錄影裝置


▼金士頓Kingston Logo


▼提供兩年保固服務


▼包裝背面一覽


▼記憶卡上標示容量與規格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ardReader:Kingston MobileLite G4 USB3.0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1MB/s 寫入:44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43.99MB/s Read 92.10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8.871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6.361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92.09MB/s,Seq Write:45.88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92.1MB/s,最大值為93.8MB/s,最小值90.6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38.9MB/s,最大值為40.0MB/s,最小值36.7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92.67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783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92.59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83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95.25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85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7.468MB/s、寫入46.204MB/s


實際傳輸測試

▼多檔案寫入測試,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98.2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8.55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48.3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77.54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71.3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3.82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71.3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2.35MB/s


 雙鏡頭車紀錄器實錄

採用雙鏡頭FHD(1080解析度/30fps)錄影,雙鏡頭資料寫入考驗記憶卡的穩定度與寫入效能

▼機車的前後FHD雙鏡頭



▼主機為AMBER的AD910搭配Kingston High Endurance 128GB記憶卡沒問題!


▼前鏡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YRybvFYmo


▼後鏡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LPZGsO138


 結語
這次介紹的金士頓Kingston 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表現不錯,讀取與寫入表現接近官方公布的數據,實際傳輸表現單檔案測試接近測試數據,多檔案表現則稍微略低一點,基本上這樣的表現足夠適用於高畫質相機與錄影設備,這次採用雙1080p高清鏡頭做錄影測試,錄影檔案相當順暢,完全沒有畫面定格或是馬賽克的情形發生;容量部分採用128GB相當足夠,且128GB的耐用性高達20000小時,完全不用擔心記憶卡運一陣子就損壞或是錄影檔案不完整的情形,想找一款可以支援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的高耐用度記憶卡,相信金士頓Kingston High Endurance高耐用度microSD記憶卡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身歷實「競」華碩玩家體驗會-TUF GAMING軍事電競聯盟產品迷彩風,體感VAR BOX街機免費暢玩





前言:
今年2019年度XF第一場實體活動終於登場,身為XF的鐵粉一定不能錯過這次的活動!!這次的體驗會相當精采,由ASUS的TUF GAMING軍事聯盟主辦,展出多款TUF系列電競產品與周邊,展出產品包含主機板、顯示卡、機殼、電競鍵盤與滑鼠,還邀請了TUF GAMING聯盟中的合作夥伴ENERMAX(安耐美¬)、IN WIN(迎廣)與TEAMGROUP(十銓)展出多款TUF GAMING聯名產品,其中包含了記憶體、SSD、電源供應器與機殼,讓玩家可以打造個人軍事風格電競主機,除此之外現場還有華碩產品結合了VR設備與遊戲打造出最順暢的體感街機VAR BOX;現場展示了許多TUF GAMING系列產品,展示體驗區採用ROG Strix與頂級信仰ROG系列產品,多台DIY改裝電競主機並搭配熱門遊戲讓玩家現場體驗,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這次活動還特別邀請到直播主小葵(內子宮崎葵)經驗分享,分享當上直播主後如何經營粉絲與順暢的電腦配備有什麼幫助,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大爆滿的體驗會。

主辦廠商

公司網頁: http://tw.as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usclub.tw

贊助廠商

公司網頁: http://www.varlivetech.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VARLIVETW/


公司網頁: http://www.enermax.com.tw/home.php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EnermaxTaiwan/


公司網頁: https://www.in-win.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inwinasia


公司網頁: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eamgroup.tw/

活動時間:2019年4月28日 14:00~17:00(報到時間13:30~14:00)               
活動地點:台北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億光大樓3F 301艾爾法廳) 忠孝新生捷運站步行約5分鐘


▼XFastest相當用心與貼心,活動前一天有簡訊提醒通知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會場一樓會有標示活動位置,玩家們可千萬別走錯廳

▼活動報到處

▼每個廳門口都會標示活動

▼舒適的體驗會會場,可以看到座位相當多,而且最後大爆滿!!

▼會場主舞台

▼兩區塊都是獎品要送給玩家們,獎品真的超級豐富,非常感謝ASUS、Bitspower、Enermax、InWin與TeamGroup大手筆贊助獎品,每個玩家都有機會成為大獎的歐洲人!!
現場抽獎獎品:
★ASUS:TUF Gaming Z390-Pro Gaming、TUF Gaming GTX1660Ti、TUF Gaming H5電競耳機、TUF Gaming K5電競鍵盤、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
★Bitspower:TA Njord 120DRGB兩組
★Enermax:超靜銅魔TGA 700 W兩組、Liqmax III 虹彩冰凌
★InWin:101TUF/PBA、PL650W1、Pro One耳機架六組
★TeamGroup:DELTA RGB DDR4 3200 8GB*2兩組、DELTA RGB SSD250GB兩組
會後花絮分享文獎品:
★ASUS:TUF Gaming RTX2060、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TUF Gaming gt501電競機殼
★Enermax:超靜銅魔TGA 700 W 
★InWin:PL850W 
★TeamGroup:DELTA RGB DDR4 3200 8GB*2


會場攤位巡禮 

▼現場三大展示體驗區分別為『TUF GAMING軍事迷體驗區』、『ROG信仰全套體驗區』與『體感VAR BOX射擊體驗區』,玩家可以在每一體驗區體驗到ASUS TUF與ROG系列產品的魅力,體感VAR BOX則可以體驗到超順暢的VR遊戲運行


▼首先來到第一站『ROG信仰全套體驗區』,這一站有兩套ROG電競設備與一台非常特別且酷炫的改裝主機,讓玩家可以體驗到ROG電競設備帶來的超順暢感與信仰魅力


▼ROG & INWIN Z-TOWER電競概念機與ROG電競周邊全套,搭配目前很夯的《PUBG絕地求生》遊戲讓玩家體驗ROG電競產品帶來的順暢與優質操作體驗,電競周邊部分包含ROG Strix XG248Q電競螢幕、ROG Gladius滑鼠、Balteus Qi滑鼠墊、Scope機械式鍵盤與Fusion 700電競耳機


▼ROG & INWIN Z-TOWER電競概念機內好料包含Intel Core i9-9900K、ROG MAXIMUS XI FORMULA、T-FORCE NIGHT HAWK RGB DDR4、ROG STRIX RTX 2080 GAMING、T-FORCE DELTA RGB SSD、ROG Thor 1200W與Bitspower水冷設備


▼ROG & INWIN Z-TOWER電競概念機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Oh7ew9xBo 

 



▼ROG & INWIN WINBOT電競概念機內部好料包含Intel Core i9-9900K、ROG MAXIMUS XI FORMULA、T-FORCE NIGHT HAWK RGB DDR4、ROG STRIX RTX 2080 GAMING、T-FORCE DELTA RGB SSD、ROG Thor 1200W與Bitspower水冷設備


▼ROG & INWIN WINBOT電競概念機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3RNG-o6Gk 

 



▼這台展示體驗機也是整套ROG設備,螢幕採用最新的XG49VQ電競螢幕,主機內的好料包含Intel Core i9-7900X、ROG RAMPAGE VI EXTREME OMEGA、T-FORCE XCALIBUR RGB DDR4、ROG STRIX RTX 2080 O8G GAMING*2、T-FORCE DELTA S RGB SSD、ROG Thor 1200W與Bitspower水冷設備,機殼採用ROG STRIX HELIOS,電競周邊採用ROG Gladius II Wireless滑鼠、Balteus Qi滑鼠墊、ROG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與Delta電競耳機,讓玩家搭配《全境封鎖 2》體驗,在這3840 x 1080解析度情況下玩射擊遊戲,視野超級無敵好!


▼ROG STRIX HELIOS機殼有魔鬼氈提把設計,方便玩家移動主機


▼ROG STRIX HELIOS電競機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ZmjTXZ3DI 

 



▼第二站『TUF GAMING軍事迷體驗區』,這一站有採用全套TUF Gaming的電競主機,包含主機板、顯卡、記憶體、SSD、電競耳麥、電競鍵盤與滑鼠,搭配《隻狼:暗影雙死》遊戲讓玩家可以了解到TUF Gaming電競設備帶來的高CP值順暢感體驗


▼TUF GAMING電競主機展示,採用TUF Gaming GT501 機殼,內部好料包含Intel Core i7-8700K、TUF Z390 PRO GAMING、T-FORCE DELTA TUF GAMING DDR4、ASUS TUF GAMING RTX 2060 6G、T-FORCE DELTA RGB SSD、Seasonic Focus+ GOLD 750W與EKWB DIY水冷設備,電競周邊部分採用ROG STRIX XG32VQR電競螢幕、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TUF GAMING K7電競鍵盤、TUF GAMING P3滑鼠墊與TUF GMAING H7電競耳麥,軍事迷玩家可享受到一整套的軍事電競主機


▼TUF Gaming GT501機殼有魔鬼氈提把設計,方便玩家移動主機


▼TUF GAMING與合作夥伴系列產品展示
✸ASUS:TUF Gaming H7電競耳機
✸InWin:101TUF GAMING 
✸TeamGroup:T-FORCE DELTA TUF Gaming RGB DDR4 、T-FORCE DELTA S TUF Gaming RGB SSD與T-FORCE XCALIBUR RGB DDR4


▼最後一站『體感VAR BOX射擊體驗區』,這一站是由 VAR Live自主研發的VAR BOX街機,搭配華碩硬體,透過VR虛擬實境帶來的完美體驗與第一人稱設計的殺敵快感,讓玩家可以體驗到最順暢的VR虛擬實境


▼許多玩家迫不及待想體驗這款魅力十足的VAR BOX街機


▼VAR BOX街機玩家體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nTyjPUmjg

 



技術分享-TUF GAMING系列產品介紹

▼美麗大方的主持人潔西卡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啦!!


▼本日帥氣講師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B-pRRUqzs

 



▼TUF GAMING從Intel Z77晶片組,一開始與ROG系列是平行的產品線,產品定位強調於軍規與產品耐用性,近年來產品系列調整,TUF GAMING變成入門電競系列產品,ROG是追求頂級效能的Power User,ROG STRIX有較親民的價格且視覺效果講究的使用者,TUF GAMING則是普羅大眾的產品


▼TUF GAMING系列產品包含主機板、顯示卡、螢幕、筆電、鍵盤、滑鼠與套裝電腦…等,鎖定普羅大眾玩家,且可以享受到超值耐用的電競產品


▼TUF GAMING電競產品主要特色採用堅固耐用材質,燈光效果部分同樣支援RGB


▼台灣市場還是以DIY電腦為主,ASUS為了讓玩家可以組裝到一整台的TUF GAMING主機,組成TUF GAMING ALLIANCE電競聯盟,電競聯盟內的產品可以讓玩家擁有更好的相容性,擁有更完美的搭配,合作夥伴部分像是InWin 101 TUF GAMING機殼、T-Force記憶體與Enermax電源….等產品,除此之外還有RGB的AURA SYNC,所有支援AURA SYNC的第三方合作廠商產品可以透過軟體做同步與一致化的視覺效果,華碩系列產品中支援AURA SYNC的產品包含主機板、顯示卡、螢幕、電競周邊..等,未來還有網通產品喔!!


▼迎廣INWIN是最早加入TUF GAMING ALLIANCE電競聯盟合作夥伴之一,體驗會內有幾款展示改裝機器與產品,這款是101 TUF GAMING機殼,加入了RGB元素與專屬的軍事塗裝,在台灣市場相當熱銷,剛上市第一周北區就賣出300多台的佳績!!


▼101 TUF GAMING機殼側邊有專屬的LOGO壓克力面板,讓玩家打造專屬的更性化主機,國外許多MODer透過改裝擁有個性化主機,華碩與迎廣聯名推出產品,直接幫玩家實現個性化改裝


▼記憶體部分有許多廠商在聯盟內,十銓是合作夥伴之一,十銓推出兩個產品線分別是DELTA TUF GAMING RGB與VULACN TUF GAMING,產品同樣保有耐用與絕佳相容性,產品與所有TUF GAMING主機板與周邊做相容性測試,耐用度部分採用日系控制IC,讓記憶體擁有絕佳的超頻性能與穩定性


▼十銓也推出DELTA S TUF GAMING SSD產品,擁有50%以上的RGB發光面積,搭配TUF GAMING支援AURA SYNC系列產品可打造出有一致性且非常好看的燈光效果


▼電源供應器合作夥伴安耐美ENERMAX推出推出超靜銅魔80PLUS銅牌半模組化產品,主要特色是擁有專利逆轉彈塵風扇技術,減少進風口灰塵堆積,採用高品質全日系電解電容,並通過80PLUS銅牌認證,這款組合還包含了三顆RGB風扇與控制器,可與AURA SYNC平台同步溝通,達到完美的燈光呈現,近期會有促銷活動,有需要的玩家可千萬別錯過啊!!


▼TUF GAMING主機板針對Intel平台晶片組皆有提供對應型號,滿足玩家的各種需求,有TUF Z390-PRO GAMING、TUF H370-PRO GAMING(WI-FI)與TUF B360-PLUS GAMING,TUF GAMING主機板讓玩家在有限的預算內達到最佳CP值,各方面的效能表現都擁有一定水準,主要特色為兼顧與耐用,TUF GAMING在PCIe顯卡插槽有金屬護蓋,可防止顯卡太重造成插槽損壞,提升耐用性,用料部分採用通過軍規認證的電容、電感與MOSFET,I/O埠有別於其他廠商採用不鏽鋼,可用於嚴苛的使用環境,例如加油站、警察局路邊監視器或靠海邊的學校電腦,網路連接埠與USB連接埠有防靜電與突波設計,可防止雷擊與ESD狀況,TUF GAMING系列都是Intel系列網路卡,Intel網卡占用系統資源最少,可減少系統效能損耗


▼TUF GAMING顯卡產品介紹,目前入門有GTX 1660,未來可望會有GTX 1650 Ti,產品線有GTX 1660、GTX 1660 Ti與RTX 2060,產品特色同樣主打堅固耐用且容易安裝


▼TUF GAMING顯卡擁有絕佳的散熱表現,採用雙滾珠軸承風扇,與其他品牌風扇散熱效果更佳且壽命延長兩倍,風扇通過IP5X防塵認證,可避免用一段時間後就要清潔風扇,製程部分華碩率先導入AUTO EXTREME(全自動製程技術),確保產品擁有最高的品質與穩定性


▼TUF GAMING顯卡擁有極致工藝,顯卡搭載強化背板,可增加顯卡結構強度,防止PCB板彎,TUF GAMING系列為短卡設計,要安裝在ITX主機內也沒問題


▼現場促銷,只有今天,有顯卡、主機板與剛上市推出TUF GT501機殼,價格保證是全台最低價!! 


▼今天若有購買TUF GAMING顯卡的玩家,並撰寫開箱文發布至3個論壇,就有機會可以獲得價值NT$3990的TUF GAMING電腦後背包,可以放17吋的電競筆電喔!!


▼TUF GAMING電競周邊產品介紹


▼TUF GAMING K7電競鍵盤搭載創新的光學機械軸,速度為傳統機械軸的25倍,採用IP56防水防塵設計與航空級鋁合金材質面板,符合堅固耐用的設計宗旨,目前許多款網咖都採用這款鍵盤,嚴苛的環境也能勝任!!這款還提供磁吸式手托,讓玩家擁有最佳的操作體驗


▼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為左右手通用設計且左右按鍵為雙切鍵設計,提供左右按鍵按壓手感的一致性,靈敏度提供6200DPI,微動開關使用擁有5000萬次壽命的歐姆龍,鼠腳採用滑動壽明可達250公里的Teflon(鐵氟龍)材質,支援AURA SYNC可與其他產品發光連動


▼TUF GAMING        H7系列產品,特色同樣為堅固耐用,頭戴採用不鏽鋼材質,擁有不錯的彈性與舒適度,驅動單體採用特殊調校產品,擁有優異的音質,顏色有多款式可選擇


▼TUF GAMING GT501電競機殼,館長就是用這款機殼,採用1.5mm鍍鋅鋼材質,結構相當堅固耐用,頂部有提袋設計,可耐重30公斤,側邊採用燻黑鋼化玻璃,底部有保護設計,可防止玻璃破損,內建前面三顆120mm RGB風扇與後面一顆140mm風扇,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設計與擴充性相當優異


▼接下來介紹ROG STRIX產品線,產品定位介於ROG與TUF GAMING之間,主機板在I/O配置與RGB發光會比TUF GAMING來的更豐富些


▼ROG STRIX HELIOS(太陽神)電競機殼,太陽神意味著RGB發光會相當漂亮與搶眼,體驗區有展示,前面板發光支援ARUA SYNC同步發光,內建前面三顆140mm風扇與後面一顆140mm風扇,上方也可安裝140mm風扇,散熱效果相當優異,另外還有兩張顯卡垂直安裝設計,結構採用鋁合金材質搭配三面燻黑鋼化玻璃,玻璃底部有保護設計,可防止玻璃破損,整體相當堅固耐用


▼ROG STRIX HELIOS(太陽神)電競機殼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qUcMGPZXo 

 



▼ROG STRIX SCOPE機械式電競鍵盤CTRL按鍵比一般鍵盤來的長2倍(3公分),因為遊戲熱建很多都是CTRL,加長方便操作,雖然成本增加,但符合玩家與使用者需求,另一個很厲害功能是隱形鍵的設計,此按鍵可以隱藏所有軟體與音量靜音,使用者在上班或是家裡可以更有隱私,不被發現在做壞事XDD,機械軸採用Cherry MX青軸、紅軸、茶軸與銀軸,讓玩家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軸體


▼華碩最新的合作夥伴VAR BOX,現場讓玩家直接免費體驗,在百貨公司與西門町有旗艦店,今天參加的玩家都會拿到1小時的免費體驗券


▼免費 VAR Live體驗卷


直播主小葵經驗分享

▼完整直播主小葵經驗分享實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xOpPSxV4I

 



▼小葵本尊蒞臨現場


▼小葵自我介紹,從2013年六月開始直播生涯,至今已經有六年了!期間在非常多平台做過直播(FB、YouTube、IG、Twitch…等),目前主要在Facebook Gaming實況遊戲,內子宮崎葵是小葵打LOL的ID,小葵很喜歡日本藝人宮崎葵,內子是我老婆的意思,所以組合成內子宮崎葵,但是唸起來怪怪的~『內子宮』XDDD


▼小葵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未來應該是要當老師,但覺得自己沒有當老師天分,於是在大一/大二開始開實況,因為LOL積分打不上去,所以開實況與其他玩家討論,後來有視訊開啟後,覺得小葵是個清新脫俗的正妹,所以開始有廠商找合作,目前是傳說對決的職業聯賽的主播/主持人、PUBG聯賽主播、YouTube合作夥伴與Facebook Gaming實況主


▼在大學時期開實況只是興趣,要轉變為全職也考慮很久,因為當作興趣沒辦法吃飽會餓死!後來實習打工,畢業後公司問小葵是否想轉正職,後來就決定賭賭看當正職,就一直賭到現在,剛好跟對潮流成功了!!


▼小葵嘗試過多種實況平台,有Fecebook Gaming(有簽約也有相對應條件達到才會支付底薪)、YouTube、Twitch、Nonolive、金剛…等,不同平台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不同平台經營方式也會有需許不同,才能獲得更多粉絲的青睞


▼除了電競直播,有時候會穿插日常生活現實的實況,把主角與焦點從遊戲轉變為『人』,大家來看是來看小葵,不是只是專注在遊戲上,粉絲每天想看看小葵在做什麼或是玩什麼遊戲


▼看到這張圖大家別想歪了,只是沒睡飽的情緒反應,這是一款戰艦遊戲,風格要樹立在個人上,想呈現的是人跟人在遊戲上的互動,兩個直播主之間互動可能搞笑,可能趣味..等,主要是觀眾要買單實況內容,不論是任何內容,最後演變成粉絲們只要每天看到小葵開台就好,不論做什麼XDD,有一次小葵因為跑錯台,直接開台『吃便當』,完全就是解放做自己!!


▼做實況主並不容易,要想辦法被看到!!開台前要做宣傳,不論是在個人FB、粉絲團、遊戲社團或是各大論壇,總之就是在開台前要廣做宣傳,關台後要保留直播內容,後製成VOD剪輯精華,宣傳實況影片精華吸引更多人變成粉絲!!


▼製作實況精華也不簡單,要在漫長的直播影片內剪輯出有趣好玩的片段,所以在直播中要想辦法製造話題才有辦法做出精彩的精華


▼這款是OVERCOOKED遊戲,跟朋友一起玩會在遊戲中取笑朋友,做成精華影片後,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族群的觀眾,可能媽媽、爸爸、阿公都有可能喜歡這種輕鬆好笑的影片,實況主要每天都要產出影片,才能一直綁住粉絲們的心,不然觀眾就跑去看新鮮的妹子XDD


▼直播影片收入來源有廣告分潤、訂閱、贈禮、Donate(斗內)、實況底薪/時薪約、工商置入實況(介紹產品.遊戲)…等


▼其他收入來源有賽事轉播(主播/賽評)、影片拍攝/剪輯(YouTuber)、業配-工商置入(實況/社群貼文)、活動出席(主持/來賓)…等,許多直播主可以開發更多收入來源達到更多曝光


▼這些是合作過的夥伴們,有主播-立蓁、丁特、小六、鳥屎、柯市長、SOBAD、六嘆…等


▼小葵做過PUBG職業聯賽賽事主播


▼全職實況主到底在幹嘛呢?其實真的很辛苦,要剪片、前置作業..等,根本就是一人公司,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從找案子、過程與結案都要自己來,其實工作壓力很大,大部分的直播主不會在直播中反應自己的情緒;直播主作息都算是夜貓子,常工作到半夜,所有會看到許多直播主在海底撈現身吃消夜用餐


▼直播主們跟人的接觸不多,接觸最多的是電腦,所以有一台好的電腦很重要,不小心把目前正在服役中的配備放上去,五年前wirforce活動華碩贊助一台電腦,使用至今,近期再次贊助了一套大家都很羨慕的電腦配備,讓小葵剪片轉檔可以更為快速,且換新電腦後直播畫質可以說是在Facebook Gaming上手遊是最高清的直播主!!一定要感謝ROG!!因為好的電腦真的很重要!!


知識王競賽

▼知識王競賽在活動中真的非常好玩且火藥味十足,最後由stu722077玩家以15122分勇奪冠軍


▼小弟手腳慢所以只拿到第五名@@


▼知識王誕生!!


中場休息充電與實際體驗

▼中場休息充電時間XFastest提供相當豐富的下午茶與點心


▼玩家們在『ROG信仰全套體驗區』體驗最順暢的ROG信仰電競主機與周邊,還有超級好視野的3840 x 1080解析度《全境封鎖 2》遊戲體驗


▼『TUF GAMING軍事迷體驗區』人潮滿滿,玩家可以看到TUF GAMING系列產品與合作夥伴的系列產品,還有一台TUF GAMING軍事風格電競主機讓玩家們體驗


▼『體感VAR BOX射擊體驗區』同樣也是人潮滿滿,玩家們都躍躍欲試想要體驗超順暢且真實的第一人稱射擊VAR BOX街機


在休息與體驗時間內,玩家們可以與廠商工作人員交流,讓玩家徹底了解產品的特色與CP值,更能在廠商工作人員交流中獲得不少新知識,這也是體驗會魅力所在!!

歡樂抽獎時間與心得

▼恭喜這些前往歐洲的玩家,小弟今天拿到前往非洲的機票XDDD






▼活動戰利品,ROG信仰環保袋、免費 VAR Live體驗卷、XF鑰匙圈、BLACK OPS臂章與COD限量泡泡騷




▼複習一下今天TUF GAMING帶來的技術分享重點:
✸TUF GAMING電競聯盟讓玩家享受到一整套的軍事風格電競產品(包含主機板、記憶體、SSD、顯卡、電源供應器、鍵盤、滑鼠…等),且聯盟內的所有產品都通過嚴苛的相容性測試與驗證
✸華碩TUF GAMING系列產品主要特色為堅固耐用,例如主機板擁有不鏽鋼I/O連接埠、ESD與雷擊保護,顯卡擁有雙滾珠軸承風扇與通過IP5X防塵認證、強化背板與ITX短卡設計,還導入了全自動化生產,讓產品品質更為穩定
✸TUF GAMING K7電競鍵盤搭載創新的光學機械軸,速度為傳統機械軸的25倍,採用IP56防水防塵設計與航空級鋁合金材質面板,還提供磁吸式手托,讓玩家擁有最佳的操作體驗
✸TUF GAMING M5電競滑鼠為左右手通用設計且左右按鍵為雙切鍵設計,提供左右按鍵按壓手感的一致性,靈敏度提供6200DPI,微動開關使用擁有5000萬次壽命的歐姆龍,鼠腳採用滑動壽明可達250公里的Teflon(鐵氟龍)材質,支援AURA SYNC可與其他產品發光連動
✸TUF GAMING H7系列產品,特色為堅固耐用,頭戴採用不鏽鋼,擁有不錯的彈性與舒適度,驅動單體採用特殊調校產品,擁有優異的音質,顏色有多款式可選擇
✸TUF GAMING GT501電競機殼,採用1.5mm鍍鋅鋼材質,結構相當堅固耐用,頂部有提袋設計,可耐重30公斤,側邊採用燻黑鋼化玻璃,底部有保護設計,可防止玻璃破損,內建前面三顆120mm RGB風扇與後面一顆140mm風扇,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設計與擴充性相當優異
✸ROG STRIX HELIOS(太陽神)電競機殼,前面板發光支援ARUA SYNC同步發光,內建前面三顆140mm風扇與後面一顆140mm風扇,上方也可安裝140mm風扇,散熱效果相當優異,另外還有兩張顯卡垂直安裝設計,結構採用鋁合金材質搭配三面燻黑鋼化玻璃,玻璃底部有保護設計,可防止玻璃破損 
✸ROG STRIX SCOPE機械式電競鍵盤CTRL按鍵比一般鍵盤來的長2倍(3公分),因為遊戲熱建很多都是CTRL,加長方便操作,另一個很厲害功能是隱形鍵的設計,此按鍵可以隱藏所有軟體與音量靜音,不被發現在做壞事XDD,機械軸採用Cherry MX青軸、紅軸、茶軸與銀軸,讓玩家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軸體

▼小葵經驗分享重點:
✸內容要多樣化且有趣,製作直播後精華吸引更多不同族群觀眾
✸多方平台嘗試與不同方式經營,吸收更多粉絲
✸直播主要開發多方收入來源,且可以達到更多的曝光增加知名度
✸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台順暢的華碩電腦主機才能事半功倍

這次參加身歷實「競」華碩玩家體驗會真的很不錯,現在體驗到了ROG系列設備帶來的超順暢體驗與華碩產品結合VR結合的超順暢體感街機VAR BOX,還展出了多種TUF GAMING電競聯盟的各種產品,真的是大飽眼福,軍事迷玩家可透過TUF GAMING電競聯盟產品組出一整台的軍事風格電競主機,更能搭配TUF GAMING電競周邊,軍事迷們沒參加到這場體驗會一定會搥心肝XDDD,技術分享部分介紹了TUF GAMING系列產品的特色與其他合作夥伴推出的產品,更找來了當紅直播主小葵蒞臨現場經驗分享直播主的心路歷程,強調了有一台ROG電腦主機的重要性XDD,中場休息時間提供了餐點,讓玩家們可以休息補充體力,並有充足的時間在每一站體驗與ASUS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讓我們了解不少TUF GAMING電競產品的特色與主打重點;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最後來個工商服務
▼TUF GAMING 重裝召集令!華碩指定主板加購保銳超靜銅魔TGA電供好禮三重送!

活動網址
http://www.coolpc.com.tw/phpBB2/viewtopic.php?f=52&t=258902

▼小葵福利區




 

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強悍續航力與動靜皆宜輕量化設計


IMG_6296_1.JPG 

強悍續航力與動靜皆宜輕量化設計
在這個幾乎所有娛樂活動都能在手機和平板裝置完成的時代,要聽音樂、看電影、追劇都是相當方便與容易。而行動裝置原廠所配備的耳機不論是有線或是無線,其音質往往是普通而已,而且對於隔絕環境噪音的能力也不夠理想。當想要好好在戶外享受音樂饗宴,或是忙裡偷閒看電影或追劇時,常常都會因為環境外部聲音太過吵雜而造成體驗感覺不佳;這次要介紹一款由Horen推出的真無線藍牙耳機『X1T』,X1T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且支援語音助理(如Apple Siri、Microsoft Cortana、Google Assistant),還能同時與多款裝置連線使用,X1T內建德國進口VARTA 65mAh電池,擁有3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透過輕巧的快速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甚至可使用6小時,待機狀態更能長達120小時,天線部分採用LDS雷雕技術,雷雕採用三維方式製作,因此體積更小且有效提升連線距離,X1T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重量僅有2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X1T還有防水功能,運動時可防汗或雨,操作方式為觸控感應,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配件包含三套耳塞(尺寸個別有大、中、小),使用者可依照使用喜好以及個人耳型選擇適當得尺寸,現在就來看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啦。

 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採用藍牙5.0傳輸技術


▼Horen Logo


▼採用無線藍牙BT 5.0傳輸搭配LDS雷雕天線技術,提供優異的連線品質與傳輸距離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與充電盒外觀


▼產品型號為X1T,提供快速充電功能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一覽


▼產品基本規格說明與注意事項


▼兩側標示產品特色



▼翻開可看到產品特色與X1T外觀


▼產品中文與日文說明書


▼micro USB充電線與另外附加的尺寸小號、大號兩組耳塞


▼輕巧的充電收納盒與X1T本體


▼X1T上方有標示左右聲道,中段為金屬電鍍處理,質感相當不錯


▼後端有指示燈號與觸碰式操作設計


▼單體護蓋為金屬搭配塑膠設計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兩顆充電指示燈號,底部為電池容量指示燈號


▼電池容量指示燈號與micro USB充電埠


▼充電採用磁吸式設計,方便收納與充電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蓋子後指示燈號亮起即開始充電


▼充電收納盒體積長度與一顆三號電池差不多,寬度比一顆三號電池小0.5公分左右,相當輕巧方便攜帶


實際連接使用

▼按照說明書操作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X1T裝置,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總結
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因為是耳道式設計,所以在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就算在戶外也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不過如果是在走路或駕駛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真的要注意,因為隔音效果好,可能會忽略環境周圍的變化與危險,不建議在這樣的環境下使用,在配戴感的舒適度來說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沒有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再加上有IPX5防水設計,就算運動流汗也不怕!!

接著來說音質部分,高頻表現尚可,中頻人聲音場定位清楚,人聲穿透力、厚度與深度表現約略是中間水平,低頻震撼力表現還不錯;看電影時的震撼力與臨場感還不錯,尤其看爽片的競速與槍戰場面,整個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最方便就是擁有可隨時快速充電的行動電源收納,隨時都可以補充耳機的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6小時,整體外型相當有質感且輕巧方便攜帶與收納,想找一款質感不錯且動靜皆宜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Horen X1T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先鋒Pioneer APS-XS03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高速資料傳輸與隨身作業系統輕鬆擁有

IMG_7181_1.jpg 

 高速資料傳輸與隨身作業系統輕鬆擁有
行動硬碟產品市面上相當多,且容量越來越大,雖然都採用USB 3.1 Gen1作為傳輸介面,但傳輸速率瓶頸在儲存設備上,許多行動硬碟採用傳統物理硬碟,傳輸速率頂多150MB/s,目前市面上開始有採用SSD作為儲存載體,讓傳輸速率可以更快,可大幅度縮短資料傳輸等待時間,這次要介紹採用SSD的外接式固態硬碟,由先鋒Pioneer推出的『APS-XS03』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先鋒內外接固態硬碟系列產品相當豐富,針對攜帶資料使用者,提供多款迷你輕巧、輕鬆攜帶的外接固態硬碟產品,同時也提供內接式2.5吋SATA標準版APS-SL3N-120/240/480與SATA進階版APS-SL3N-128/256/512/1T,還有採用M.2 PCIe Gen3x2高速傳輸介面的APS-SE10G系列,言歸正傳APS-XS03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並將體積做到最小,尺寸僅長80mm、寬49.5mm、高9.4mm,重量僅65g,更方便攜帶,容量有240GB與480GB兩種可選擇,傳輸介面採用USB 3.1 Gen1,適用於Mac與Windows,也因為採用固態硬碟作為載體,擁有高速、安靜、省電與抗震動特性,讓資料傳輸更為妥當與節省時間,這次測試加映製作Windows to GO,讓作業系統可以隨身帶著走,達成更多應用,現在就來看先鋒Pioneer APS-XS03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產品外型


▼先鋒Pioneer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APS-XS03,容量為240GB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另一側標示先鋒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


▼產品本體與傳輸線一覽


▼傳輸線中間有磁環設計,可降資料傳輸時的雜訊干擾


▼產品本體採用類皮革消光黑處理,質感相當不錯,中間有Pioneer字樣,左側有狀態指示燈號


▼背面同樣採用類皮革消光黑處理,並貼有產品型號與序號貼紙


▼本體尺寸有多小,拿10元硬幣來做比較,長度約三個10元硬幣,寬不到兩個10元硬幣,真的超小方便攜帶,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XDD



▼側面採用紅色飾條




▼傳輸介面採用USB 3.1 Micro-B接頭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16GB kit (8G*2) @ DDR4-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413MB/s 寫入:410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394.51MB/s Read 427.4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466.844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64.599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444.7MB/s,Seq Write:406.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31.3MB/s,最大值為439.7MB/s,最小值為421.9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27.5MB/s,最大值為437.2MB/s,最小值為394.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376.40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69.075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395.87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4.333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33.97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7.39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最高提供412.703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最高提供399.858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64.872MB/s、寫入415.574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PIONEER APS-XS03與RAMDISK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嚕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PIONEER APS-XS03)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40.92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1.59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PIONEER APS-XS03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6.1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17.88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PIONEER APS-XS03)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0.4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8.70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PIONEER APS-XS03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8.9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11.26MB/s


Windows to Go實際測試

▼Windows 10安裝在PIONEER APS-XS03開機速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DaW__haFik


▼在系統下測試ATTO Disk Benchmark,與非系統模式下效能差不多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465.110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63.580MB/s


總結
這次介紹的先鋒Pioneer APS-XS03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因為採用SSD的關係,可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且重量輕巧攜帶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優異的效能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攜帶大容量檔案更為輕鬆與方便;擁有高速的外接裝置可達成更多應用,這次製作了Windows to Go,使用者可以將習慣常用的作業系統隨身帶著走,只要到有電腦的地方就搭配USB3.1即可開啟習慣的作業系統操作使用,這類的應用適合在外東奔西跑且需要辦公事的使用者;想找一款擁有高速傳輸速率且輕薄方便攜帶的外接式硬碟,相信先鋒Pioneer APS-XS03 USB 3.1 Gen1外接式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產品線齊全,優質線材首選

IMG_7527_1.JPG 

產品線齊全,優質線材首選
LINDY的線材相信是有口皆碑,不論是影音傳輸線還是資料傳輸線,品質與表現都擁有不錯的水準,近年來USB Type-C開始漸漸普及,許多產品開始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且很多輕薄筆電開始只有USB Type-C傳輸介面Type-A完全消失,所以必須要找相對應的傳輸線才能操作使用;這次要介紹由林帝LINDY推出的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規格相當齊全,詳細規格與對應編號如下

ANTHRA全系列產品接頭與接點端子皆採用純金電鍍,提供高耐久度與接點訊號可靠度,接頭使用標準抽拉製程,一體成型無接縫且堅固耐用,最高傳輸速率達480Mbps,向下相容USB2.0/1.1規格,支援USB Type-C裝置與電腦,也可當充電線使用,馬上就來看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

 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外觀

▼首先介紹USB 2.0 Type-C to Micro USB轉接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產品一覽



▼USB 2.0 Type-C


▼Micro USB


▼接下來介紹ANTHRA USB 2.0 Type-C to Type-A(公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頭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P線材


▼再來介紹ANTHRA USB 2.0 Type-C to Type-A(母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頭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P線材


▼接著介紹ANTHRA USB 2.0 Type-C to Micro-B,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頭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Micro-B接頭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P線材


▼有轉Type-A、Micro-B,當然也要有Type-C,再來介紹ANTHRA USB 2.0 Type-C to Type-C,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頭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P線材


▼拿USB 3.1 Gen1 Type-C介面的隨身硬碟做簡單效能測試,傳輸速度相當穩定,最高速可達40~42MB/s左右



總結
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線材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P線材,品質有保障,接頭部分皆採用鍍金處理,可提高產品耐用度與訊號傳輸品質,實際傳輸可達到40~42MB/s左右成績,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產品都真材實料且質感不錯,傳輸類產品的線材一定要選擇有口碑的產品,達不到最高傳輸速率事小,資料損壞或造成裝置異常才是真正麻煩,想找一條用料紮實且傳輸穩定的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相信林帝LINDY USB2.0 Type-C系列傳輸線是非常不錯的首選。

AORUS M2 RGB電競滑鼠-搭載日系歐姆龍按鍵與6200dpi光學引擎,入門電競新選擇

IMG_7887_1.JPG 

搭載日系歐姆龍按鍵與6200dpi光學引擎,入門電競新選擇
AORUS M2電競周邊產品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齊全,這次要介紹近期推出的入門電競滑鼠產品『M2』RGB電競滑鼠,M2採用Pixart 3327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62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四段切換,每一段數值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三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採用雙手共用設計適合爪握式跟指握式,左右兩側皆擁有兩顆按鈕,整體共有八個可編程按鈕,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別小看這顆M2入門電競滑鼠,微動開關可是採用日系歐姆龍按鍵,擁有5000萬次按壓壽命,另外還有RGB發光功能,支援RGB Fusion 2.0,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做同步燈光效果,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AORUS M2 RGB電競滑鼠。

 賽德斯SADES Revolver左輪RGB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各部位特色說明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支援RGB Fusion 2.0,提供6200dpi靈敏度


▼側面標示可與其他支援RGB Fusion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



▼包裝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產品說明書


▼M2 RGB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AORUS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左手與右手的玩家使用,操作方式可用爪握式與指握式


▼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USB接頭為鍍金處理,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滾輪上有凸點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與操控性,滾輪後方為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AORUS Logo


▼前方一覽,採用對稱式設計,適合左手或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左側內凹部分,同樣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四片式配置,確保流暢的移動與控制,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共可調整八顆按鈕功能,左側有Profile與滑鼠按鍵功能設定


▼Profile共可設定五組


▼按鍵功能有滑鼠、鍵盤、巨集、多重按鍵與多媒體可設定


▼滑鼠功能部分有左右鍵、瀏覽網頁、DPI與滾輪


▼鍵盤功能則是鍵盤上所有按鍵都可指定






▼可設定為巨集


▼多重按鍵可做組合按鍵設定


▼多媒體部分有常用的文書功能、快速啟動軟體、音量調整..等




▼巨集可錄製鍵盤與滑鼠,並可設定延遲時間、循環方式


▼巨集可做導出與匯入,方便使用者管理與備份



▼四段DPI細部調整,每一段數值皆可手動調整


▼RGB發光部分有五種模式可選擇,靜態模式可調整顏色與亮度


▼呼吸模式可調整顏色與速度


▼閃爍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速度


▼雙閃爍模式可調整顏色、亮度與速度


▼色彩循環模式可調整速度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VkGUVnsY


總結
AORUS M2 RGB電競滑鼠採用Pixart 3327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62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四段切換,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對稱式設計,不論慣用左手或右手的玩家皆可使用,整體共有八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部分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適合爪握式跟指握式的玩家使用;發光部分為Logo區RGB設計,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並有五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通路價格為NT$8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RGB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AORUS M2 RGB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 Mini-ITX主機散熱最佳首選

IMG_7311_1.JPG 

Mini-ITX主機散熱最佳首選
Mini-ITX主機近年來越來越多玩家使用,不過Mini-ITX主機在挑選散熱上總是比較麻煩,因為在空間與散熱要取得一個平衡點,這次要介紹一款適用於Mini-ITX主機上且散熱效果相當不錯的散熱器,由索摩樂Thermalright所推出的『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目前市面上全銅散熱器產品真的是不多見,AXP-100 COPPER採用T型專利設計的下吹式散熱器,可將氣流垂直於主板引導多方向循環,讓處理器周圍的組件獲得額外散熱效果,風扇採用自家TY-100BP 10公分風扇,最高轉速為2500轉,最大噪音為30dBA,散熱器本體含風扇高度僅58mm,重量含風扇僅640g,熱管部分採用六支6mm熱管,鰭片部分為0.5mm厚度銅片,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除此之外為了增加相容性配件中有增強型風扇安裝扣具,支架可將風扇轉90度安裝或是風扇位置可進行微調,整體設計設想周到,馬上就來看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帶來的優異表現啦。

 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Thermalright Logo


▼前方標示產品型號為AXP-100 COPPER,並標示支援平台


▼包裝右側標示風扇基本規格


▼包裝左側標示散熱器本體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強化背板、增強型風扇安裝扣具、TF4散熱膏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風扇採用自家TY-100BP 10公分風扇,最高轉速為2500轉,最大噪音為30dBA,風扇為4pin PWM控制模式





▼AXP-100 COPPER本體一覽,全銅鰭片相當搶眼!!





▼熱管前方有Thermalright Logo


▼AXP-100 COPPER背面一覽,整體全銅設計真的非常吸睛


▼熱管部分採用六支6mm組成



▼銅底前方還有兩支小熱管協助導熱


▼銅底部分一覽,處理得相當不錯,跟鏡子一樣!!



▼風扇安裝後一覽





實際安裝

▼實際安裝情況一覽,若搭配一般高度記憶體基本上沒什麼安裝上問題





▼第一條記憶體插槽若安裝一般高度記憶體與風扇還有空間且不會干涉


▼若安裝有散熱片較高的記憶體,安全距離大概剩1mm左右,雖然距離看起來有點接近,不過還是有安全距離,不用擔心!! 


搭配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2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測試環境室溫約25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9~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9~76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6度,平均溫度為70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7~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3~7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6度,平均溫度為65~68度









 搭配i7-9700K超頻4.8GHz散熱表現測試

CPU:Intel i7-9700K @ 4.8GHz
Cooler: 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2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e),測試環境室溫約25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8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7度,平均溫度為80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42~4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2~8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度,平均溫度為75~78度









總結
這次介紹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在這麼小的散熱鰭片與體積下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採用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雖然最高溫度僅76度,平均溫度可以壓制在70度左右,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4.8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來到90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0度左右,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算是壓制力相當強悍,噪音部分預設時相當安靜,超頻後全速運轉下稍微有一點點風切聲,但還是算相當安靜;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整體來說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是個不錯的產品,非常適合在Mini-ITX主機上使用,炎炎夏日即將來臨,想找一款體積小且擁有不錯解熱能力的全銅散熱器,相信索摩樂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全銅版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雙20公分ARGB酷炫視覺風扇,今夏靜冷機殼首選

IMG_7883_1.JPG 

雙20公分ARGB酷炫視覺風扇,今夏靜冷機殼首選
機殼一直都是電腦很重要的腳色,炎炎夏日即將到來,除了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要有酷炫的視覺效果才能擄獲消費者的眼睛,現在機殼沒有RGB真的會賣不出去!!近年來曜越Thermaltake的機殼與風扇產品在視覺效果部分不斷進步,常常引領業界風潮,這次要介紹搭載雙20mm ARGB風扇的機殼『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Commander C32外型屬於低調內斂風格,單側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內部會發光的酷炫視覺效果可以盡收眼底,面板採用多邊形網孔造型設計,內部搭載雙20公分ARGB風扇,透過內建控制器可切換七種發光模式,搭配顏色變換共有27種變化,且支援四大主機板ARGB控制,也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面板共可安裝三顆120mm/兩顆140mm風扇/兩顆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出廠已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整體提供相當優異的升級空間,可達成不錯的散熱效果,且通過Tt LCS Certified水冷認證,要安裝DIY水冷也沒問題;I/O提供兩組USB3.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按鈕、電源指示燈號、硬碟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三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0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200mm,除此之外還支援了顯卡直立式安裝,讓顯卡視覺效果可以完美展現,整體規格相當漂亮與強悍,現在就看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吧。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產品型號與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並支援四大主機板廠RGB軟體控制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與RGB模式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10條、電源供應器固定面板、ARGB連接線、技嘉專用ARGB連接線與各種固定螺絲

▼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本體一覽,整體外型走低調內斂風格,面板採用大面積多邊形網孔設計,下方有Thermaltake Logo

▼Thermaltake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兩顆140mm風扇/兩顆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

▼面板內側有濾棉設計

▼頂部一覽

▼I/O提供兩組USB3.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按鈕、電源指示燈號、硬碟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直立式顯卡部分同樣為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後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電源供應器下方與下方風扇進風口有濾網設計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全景4mm強化玻璃

▼玻璃側板採用手轉螺絲方式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與背面前半部,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散熱開孔設計,提升散熱效果,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顯卡垂直安裝排線固定機構

▼散熱開孔與穿線開孔

▼前方已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型號為TT-2030

▼前方的位置可讓DIY水冷玩家安裝水箱之類的改裝

▼背面有ARGB控制器,也可接到主機板上,用主機板RGB軟體控制發光模式與顏色

▼背面共有兩顆2.5吋硬碟安裝位置

▼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背面前方有兩顆3.5吋裝置支架,下方也還有一組3.5吋裝置支架


▼3.5吋裝置支架採用螺絲固定,也可安裝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最大可支援200mm,底部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雙風扇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前面板發光真的很美

▼發光模式展示,共七種模式,搭配燈色變換共27種變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GU2Z2Fl3E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的前面板雙20mm ARGB風扇發光相當吸睛,發光除了內建控制器外還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的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整體可提供相當酷炫的視覺效果,側面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讓機殼內酷炫發光一覽無遺,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三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環境配置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安裝水冷排與DIY水冷改裝都可以輕鬆達成,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C32為NT$3290元,另外同系列還有C31、C33、C34、C35、C36與雪白板可選擇,喜愛這系列的玩家可別錯過,今夏想要組裝新電腦或是為服役中的電腦找一款擁有雙20公分酷炫燈效風扇與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2 TG ARGB Edition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搭載雙20mm ARGB風扇,酷炫散熱一把抓

IMG_7870.JPG 


搭載雙20mm ARGB風扇,酷炫散熱一把抓
曜越Thermaltake的機殼與風扇產品相信許多玩家都津津樂道,在視覺效果都不斷進步,這次要介紹搭載雙20mm ARGB風扇的機殼『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Commander C31外型走低調內斂,側板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前面板採用多邊形網孔設計,並搭載雙20mm ARGB風扇,可透過控制按鈕切換七種發光模式,支援四大主機板ARGB控制,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電源供應器擁有護蓋設計,讓玩家方便收納線材,保持外觀簡潔不雜亂;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兩顆140mm風扇/兩顆20mm風扇(已搭載兩顆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且通過了Tt LCS Certified水冷認證;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三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0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200mm,值得一提的是顯卡還支援了直立式安裝,讓顯卡視覺效果可以完整展現,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看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產品型號與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並支援四大主機板廠RGB軟體控制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與RGB模式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10條、電源供應器固定面板、ARGB連接線、技嘉專用ARGB連接線與各種固定螺絲

▼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本體一覽,可以看到整體外型屬於低調內斂風格,面板採用多邊形網孔設計,網孔分為三個區塊,下方有Thermaltake Logo

▼多邊形網孔設計

▼Thermaltake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兩顆140mm風扇/兩顆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

▼面板內側有濾棉設計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直立式顯卡部分同樣為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後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電源供應器下方與下方風扇進風口有濾網設計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全景4mm強化玻璃

▼玻璃側板採用手轉螺絲方式固定,方便拆卸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與背面前半部,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散熱開孔設計,提升散熱效果,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顯卡垂直安裝排線固定機構

▼散熱開孔與穿線開孔

▼前方已內建兩顆20mm ARGB風扇,型號為TT-2030

▼前方的位置可讓DIY水冷玩家安裝水箱之類的改裝

▼背面有ARGB控制器,也可接到主機板上,用主機板RGB軟體控制發光

▼背面共有兩顆2.5吋硬碟安裝位置

▼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背面前方有兩顆3.5吋裝置支架,下方也還有一組3.5吋裝置支架


▼3.5吋裝置支架採用螺絲固定,也可安裝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最大可支援200mm,底部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前面板真的相當吸睛

▼發光模式展示,共七種模式,搭配燈色變換共27種變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hsqohUEHI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外型低調內斂,再搭配前面板雙20mm ARGB風扇的發光設計,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除了內建控制器外還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的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側面採用全景4mm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背面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三顆可安裝3.5吋裝置),空間發揮相當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與DIY水冷改裝都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C31為NT$2990元,同系列還有C32、C33、C34、C35、C36與雪白板可挑選,想找一款擁有酷炫燈效與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曜越Thermaltake Commander C31 TG ARGB Edition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路由器也能保障所有裝置網路安全? D-Link & McAfee雙強聯手 頂級防禦、無縫上網 Wi-Fi Mesh新品體驗會

2019/05/19 16:18:11

發文IP 61.231.*.*





前言:
現在生活便利,許多裝置都可以連上網路,除了大眾化的電腦與行動裝置外,還有家電(電視、冰箱、冷氣、除濕機…等)、Alexa、Google Assistant、小型居家監視器甚至是電燈都可以連上網路,可以隨時透過行動裝置App做監控與控制,但在這方便的環境中隱藏了相當多的危機,許多駭客可透過網路攻擊與控制這些裝置做壞事,使用者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這次的新品體驗會是由D-Link與McAfee聯手推出的頂級防禦Wi-Fi Mesh新產品,可以讓玩家體驗到設定超Easy的Wi-Fi Mesh路由器,且還內建McAfee防毒軟體,讓所有連線到路由器的裝置都能獲得防護,除此之外還可透過Alexa使用語音調整路由器設定,非常的方便,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收穫滿滿的體驗會。


公司網頁: http://www.dlinktw.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dlinktw


公司網頁: http://tw.as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usclub.tw

體驗會時間: 2019年5月15日6:30PM~8:30PM (現場備有餐點)
體驗會地點: Mocktini 概念調飲餐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52-1號)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活動指引

▼活動報到後會拿到資料袋與McAfee LiveSafe軟體一套,資料袋內有D-Link產品介紹與雜誌


▼首先上菜是美式炸物!

▼這次展出的Wi-Fi Mesh產品一覽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支援MOD連接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搭載雙核心處理器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支援VPN Server(L2TP)
✸內建USB 3.0連接埠

▼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


▼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



▼四台EXO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規格一覽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兩台EXO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規格一覽


▼D-Fend 防禦型AC2600無線路由器,美國科技權威媒體CNET高度評價!!
✸搭載Intel雙核心處理器
✸內建四支3D立體天線,訊號完美覆蓋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D-Link Wi-Fi Mesh系列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主打無縫飆網,完美覆蓋智慧連網


體驗會開始

▼前菜來啦!!


▼特調飲料,很特別也很好喝


▼活動即將開始,幽默風趣的活動主持人


▼由D-Link台灣分公司Kevin Chung總經理開場,D-Link著重網通產品研發,打造智能且操作簡單方便的無線路由器產品,並結合了McAfee提供全方位的24小時安全防護,在這人人連網與萬物皆可上網的時代也能安心遨遊網路


▼這場活動原廠相當重視,邀請了來自新加坡、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家來為大家解說


▼接下來由產品經理Emma為大家介紹 D-Link Wi-Fi Mesh有多方便與智慧!!


▼產品經理Emma


▼為了要解決居家網路涵蓋率與死角問題,考慮很多問題,例如坪數大小、需要幾台路由器、使用延伸器速度會很慢且需要手動切換無線訊號…等麻煩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D-Link推出了EXO智慧型 MESH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為使用者們輕鬆解決繁雜的網路設定與訊號涵蓋率


▼先來看一段Wi-Fi Mesh的實際測試影片,從會場走道路口的中華電信門市,距離大約55~60公尺,室內網路下載速度為87Mbps,戶外還有54Mbps,且不用更換SSID,就算線上看影片也不會中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kwS9veS30


▼EXO Wi-Fi Mesh最多可擴充7台Mesh無線延伸器,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輕鬆打造跨樓層與大坪數的網路涵蓋


▼EXO Wi-Fi Mesh擁有非常彈性的連線方式,可支援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5GHz兩種Mesh通道,且各機器可透過不同通道降低無線干擾,達到最佳的訊號拓展


▼D-Link Wi-Fi Mesh功能為自主研發,擁有相當高的彈性與擴充性,擁有自動學習、彈性應用、自動優化、自動修復路徑、獨立擴充應用…等 


▼自動學習功能,只要將路由器設定好並將延伸器配對後,會開始自動將網路設定同步至每一台延伸器做自動設定學習


▼自動優化功能,每一台延伸器會針對環境自動偵測優化延伸路徑,自動挑選最佳路徑達到最佳的延伸效果與網路速度


▼自動修復路徑,當有延伸器故障或是變更擺放位置時,會自動偵測與修復延伸路徑,讓使用者不用重新做任何設定,即可馬上在遨遊網際網路


▼網路架構當出現問題時,會提示是節點數超過、訊號偏弱、還是延伸器故障…等情形


▼依效能選擇連網最佳路徑,依據手機連線效能選擇最佳化連網路徑,雖然連線到C訊號是最強的,但是連到A訊號雖然不是最佳,但使用者可以獲得最快速得連網速度


▼D-Link推出符合各種不同需求使用者的產品,路由器部分有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與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還有兩台高階的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與DIR-3060 EXO AC30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2T2R),延伸器部分則是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與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上述的功能展示,使用者可透過下面的網址先行了解所有強悍的功能
http://www.dlinktw.com.tw/WiFiMesh/index.html



▼主食頓飯上桌!!


▼接下來由 McAfee消費性市場經理Grace來分享防毒軟體的重要性


▼McAfee是一套防毒軟體界相當知名的品牌,在這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防毒軟體相當重要!


▼馬上來問問使用者家中有多少裝置需要連上網路


▼許多人家中需要連網的裝置非常多,本人家中一台電視盒、兩台桌機、一台筆電、兩支手機、三台平板與一組監視器,有時候還有朋友會來手機需要連線,真的隨便都會10~20個裝置,但這些裝置有些可以安裝防毒軟體,有些不行,這些裝置暴露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真的安全嗎?


▼現在每天流傳著假新聞釣魚,讓使用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點入不知名的網址而造成中毒或是騙輸入個資


▼2019年每個家庭可能有10~20個需要連網的裝置,而到2021年可能超過35個以上的連網裝置


▼網路攝影機雖然方便,隨時都可以透過網路查看監控畫面,但有沒有想過駭客透過攻擊也可以把監控畫面散布在網路上,讓隱私完全曝曬於陽光下


▼現在小孩很難管,因為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吸收到各種資訊與影音,包含18禁的東西,網路也會讓小孩沉迷於電玩與手遊,所以有效管理上網時間與瀏覽網頁內容,可讓小孩安分一點點不會做壞事


▼接著請到McAfee公司來自新加坡的Benny實際展示McAfee防毒軟體的厲害與重要性,搭配了Alexa語音助理、網路攝影機、智慧燈泡與多台手機,展示 McAfee防毒軟體的網路安全保護與家長監控


▼現在很多釣魚網頁會透過Chrome瀏覽器運用JAVA將網址隱藏與偽裝,讓使用者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出賣自己的個資與帳號密碼



▼現場架設網路攝影機,可以直接看到現場畫面


▼Benny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回報目前路由器的連線狀態與連線裝置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 D-Fend app可以查看連線裝置的IP、裝置名稱與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Benny邀請大家連線進路由器,手機的 D-Fend app就開始收到許多連線通知,使用者可隨時掌握路由器狀態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中獎釣魚網頁,常常跳出抽到iPhone、中頭獎…等,不過使用D-Link路由器本身搭載 McAfee防毒軟體,可有效阻擋這類釣魚網站,就會跳出下面的畫面,確認是否要開啟網頁


▼Benny現場展示了網路攝影機植入攻擊軟體,還可以掛上挖礦軟體進行挖礦



▼家長監控功能相當人性化,可新增小孩的年齡與名稱,接著可以設定哪些裝置是小孩子所有,最後一步就是設定上網時間與瀏覽網站類別,可有效掌握小孩子在網路上的動態



▼講道這邊相信大家的肚子也該有點心來填補最後的空位


▼當小孩要連上受限制的網頁時,可以提問是否瀏覽,家長的D-Fend app就會收到通知,要連線哪一個網站,是否同意,可允許或拒絕,也可讓家長一起與小孩一起瀏覽這個網站,設想相當周到!!


▼到了吃飯時間,如果小孩叫了多次還不出現,這時候就可以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關閉某個裝置的上網功能,小孩的裝置就會無法連上網路,乖乖上桌吃飯XD



▼有獎快問快答時間,最後產品經理Emma說明D-Link Wi-Fi Mesh的智能搭配McAfee防毒軟體可以說是合作無間保護使用者的網路安全,購買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直接贈送2年McAfee LiveSafe防毒軟體授權,而且可以安裝在家中所有電腦,這個版本是沒有使用裝置上限


▼會後交流時間



▼連線到現場的D-Link Wi-Fi測試一下網路速度,速度很快且強度非常棒



體驗心得

▼複習一下今天D-Link的分享重點: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內建USB 3.0連接埠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搭載McAfee路由器特色
✸搭配Alexa語音助理控制D-Fend app,可回報裝置狀態與線上調整使用者權限與管理
✸釣魚網站過濾,確保使用者不被騙個資,安全遨遊網路
✸家長管理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的上網時間、瀏覽的網頁

這次參加D-Link & McAfee雙強聯手舉辦的Wi-Fi Mesh新品體驗會真的很不錯,現在體驗到了D-Link Wi-Fi Mesh超簡單的設定,且擁有智能自動修復與設定同步,讓Mesh設定不再是困難事,連線裝置還會自動偵測最快速的網路路徑提供最佳的網路瀏覽順暢度,McAfee防毒軟體展示出全方位的網路安全防護,只要透過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保護,不論是釣魚網站還是騙個資的網站都能輕鬆過濾,配合家長觀禮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上網時間與可瀏覽的網頁,且可透過Alexa語音助理控制路由器回報資訊與調整使用者權限,完全體驗到有一台智能且設定方便還擁有全方位防毒防護的路由器有多重要,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個資外洩,也不需要擔心無線網路的涵蓋範圍不足;今天晚上的體驗會整個就是吃飽喝足,還吸收了滿滿的知識,最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與D-Link/McAfee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2019/05/19 16:18:18

發文IP 61.231.*.*





前言:
現在生活便利,許多裝置都可以連上網路,除了大眾化的電腦與行動裝置外,還有家電(電視、冰箱、冷氣、除濕機…等)、Alexa、Google Assistant、小型居家監視器甚至是電燈都可以連上網路,可以隨時透過行動裝置App做監控與控制,但在這方便的環境中隱藏了相當多的危機,許多駭客可透過網路攻擊與控制這些裝置做壞事,使用者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這次的新品體驗會是由D-Link與McAfee聯手推出的頂級防禦Wi-Fi Mesh新產品,可以讓玩家體驗到設定超Easy的Wi-Fi Mesh路由器,且還內建McAfee防毒軟體,讓所有連線到路由器的裝置都能獲得防護,除此之外還可透過Alexa使用語音調整路由器設定,非常的方便,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收穫滿滿的體驗會。


公司網頁: http://www.dlinktw.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dlinktw

公司網頁: https://www.mcafee.com/zh-tw/index.html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cAfee/



體驗會時間: 2019年5月15日6:30PM~8:30PM (現場備有餐點)
體驗會地點: Mocktini 概念調飲餐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52-1號)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活動指引

▼活動報到後會拿到資料袋與McAfee LiveSafe軟體一套,資料袋內有D-Link產品介紹與雜誌


▼首先上菜是美式炸物!

▼這次展出的Wi-Fi Mesh產品一覽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支援MOD連接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搭載雙核心處理器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支援VPN Server(L2TP)
✸內建USB 3.0連接埠

▼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


▼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



▼四台EXO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規格一覽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兩台EXO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規格一覽


▼D-Fend 防禦型AC2600無線路由器,美國科技權威媒體CNET高度評價!!
✸搭載Intel雙核心處理器
✸內建四支3D立體天線,訊號完美覆蓋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D-Link Wi-Fi Mesh系列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主打無縫飆網,完美覆蓋智慧連網


體驗會開始

▼前菜來啦!!


▼特調飲料,很特別也很好喝


▼活動即將開始,幽默風趣的活動主持人


▼由D-Link台灣分公司Kevin Chung總經理開場,D-Link著重網通產品研發,打造智能且操作簡單方便的無線路由器產品,並結合了McAfee提供全方位的24小時安全防護,在這人人連網與萬物皆可上網的時代也能安心遨遊網路


▼這場活動原廠相當重視,邀請了來自新加坡、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家來為大家解說


▼接下來由產品經理Emma為大家介紹 D-Link Wi-Fi Mesh有多方便與智慧!!


▼產品經理Emma


▼為了要解決居家網路涵蓋率與死角問題,考慮很多問題,例如坪數大小、需要幾台路由器、使用延伸器速度會很慢且需要手動切換無線訊號…等麻煩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D-Link推出了EXO智慧型 MESH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為使用者們輕鬆解決繁雜的網路設定與訊號涵蓋率


▼先來看一段Wi-Fi Mesh的實際測試影片,從會場走道路口的中華電信門市,距離大約55~60公尺,室內網路下載速度為87Mbps,戶外還有54Mbps,且不用更換SSID,就算線上看影片也不會中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kwS9veS30


▼EXO Wi-Fi Mesh最多可擴充7台Mesh無線延伸器,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輕鬆打造跨樓層與大坪數的網路涵蓋


▼EXO Wi-Fi Mesh擁有非常彈性的連線方式,可支援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5GHz兩種Mesh通道,且各機器可透過不同通道降低無線干擾,達到最佳的訊號拓展


▼D-Link Wi-Fi Mesh功能為自主研發,擁有相當高的彈性與擴充性,擁有自動學習、彈性應用、自動優化、自動修復路徑、獨立擴充應用…等 


▼自動學習功能,只要將路由器設定好並將延伸器配對後,會開始自動將網路設定同步至每一台延伸器做自動設定學習


▼自動優化功能,每一台延伸器會針對環境自動偵測優化延伸路徑,自動挑選最佳路徑達到最佳的延伸效果與網路速度


▼自動修復路徑,當有延伸器故障或是變更擺放位置時,會自動偵測與修復延伸路徑,讓使用者不用重新做任何設定,即可馬上在遨遊網際網路


▼網路架構當出現問題時,會提示是節點數超過、訊號偏弱、還是延伸器故障…等情形


▼依效能選擇連網最佳路徑,依據手機連線效能選擇最佳化連網路徑,雖然連線到C訊號是最強的,但是連到A訊號雖然不是最佳,但使用者可以獲得最快速得連網速度


▼D-Link推出符合各種不同需求使用者的產品,路由器部分有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與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還有兩台高階的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與DIR-3060 EXO AC30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2T2R),延伸器部分則是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與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上述的功能展示,使用者可透過下面的網址先行了解所有強悍的功能
http://www.dlinktw.com.tw/WiFiMesh/index.html



▼主食頓飯上桌!!


▼接下來由 McAfee消費性市場經理Grace來分享防毒軟體的重要性


▼McAfee是一套防毒軟體界相當知名的品牌,在這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防毒軟體相當重要!


▼馬上來問問使用者家中有多少裝置需要連上網路


▼許多人家中需要連網的裝置非常多,本人家中一台電視盒、兩台桌機、一台筆電、兩支手機、三台平板與一組監視器,有時候還有朋友會來手機需要連線,真的隨便都會10~20個裝置,但這些裝置有些可以安裝防毒軟體,有些不行,這些裝置暴露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真的安全嗎?


▼現在每天流傳著假新聞釣魚,讓使用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點入不知名的網址而造成中毒或是騙輸入個資


▼2019年每個家庭可能有10~20個需要連網的裝置,而到2021年可能超過35個以上的連網裝置


▼網路攝影機雖然方便,隨時都可以透過網路查看監控畫面,但有沒有想過駭客透過攻擊也可以把監控畫面散布在網路上,讓隱私完全曝曬於陽光下


▼現在小孩很難管,因為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吸收到各種資訊與影音,包含18禁的東西,網路也會讓小孩沉迷於電玩與手遊,所以有效管理上網時間與瀏覽網頁內容,可讓小孩安分一點點不會做壞事


▼接著請到McAfee公司來自新加坡的Benny實際展示McAfee防毒軟體的厲害與重要性,搭配了Alexa語音助理、網路攝影機、智慧燈泡與多台手機,展示 McAfee防毒軟體的網路安全保護與家長監控


▼現在很多釣魚網頁會透過Chrome瀏覽器運用JAVA將網址隱藏與偽裝,讓使用者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出賣自己的個資與帳號密碼



▼現場架設網路攝影機,可以直接看到現場畫面


▼Benny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回報目前路由器的連線狀態與連線裝置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 D-Fend app可以查看連線裝置的IP、裝置名稱與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Benny邀請大家連線進路由器,手機的 D-Fend app就開始收到許多連線通知,使用者可隨時掌握路由器狀態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中獎釣魚網頁,常常跳出抽到iPhone、中頭獎…等,不過使用D-Link路由器本身搭載 McAfee防毒軟體,可有效阻擋這類釣魚網站,就會跳出下面的畫面,確認是否要開啟網頁


▼Benny現場展示了網路攝影機植入攻擊軟體,還可以掛上挖礦軟體進行挖礦



▼家長監控功能相當人性化,可新增小孩的年齡與名稱,接著可以設定哪些裝置是小孩子所有,最後一步就是設定上網時間與瀏覽網站類別,可有效掌握小孩子在網路上的動態



▼講道這邊相信大家的肚子也該有點心來填補最後的空位


▼當小孩要連上受限制的網頁時,可以提問是否瀏覽,家長的D-Fend app就會收到通知,要連線哪一個網站,是否同意,可允許或拒絕,也可讓家長一起與小孩一起瀏覽這個網站,設想相當周到!!


▼到了吃飯時間,如果小孩叫了多次還不出現,這時候就可以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關閉某個裝置的上網功能,小孩的裝置就會無法連上網路,乖乖上桌吃飯XD



▼有獎快問快答時間,最後產品經理Emma說明D-Link Wi-Fi Mesh的智能搭配McAfee防毒軟體可以說是合作無間保護使用者的網路安全,購買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直接贈送2年McAfee LiveSafe防毒軟體授權,而且可以安裝在家中所有電腦,這個版本是沒有使用裝置上限


▼會後交流時間



▼連線到現場的D-Link Wi-Fi測試一下網路速度,速度很快且強度非常棒



體驗心得

▼複習一下今天D-Link的分享重點: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內建USB 3.0連接埠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搭載McAfee路由器特色
✸搭配Alexa語音助理控制D-Fend app,可回報裝置狀態與線上調整使用者權限與管理
✸釣魚網站過濾,確保使用者不被騙個資,安全遨遊網路
✸家長管理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的上網時間、瀏覽的網頁

這次參加D-Link & McAfee雙強聯手舉辦的Wi-Fi Mesh新品體驗會真的很不錯,現在體驗到了D-Link Wi-Fi Mesh超簡單的設定,且擁有智能自動修復與設定同步,讓Mesh設定不再是困難事,連線裝置還會自動偵測最快速的網路路徑提供最佳的網路瀏覽順暢度,McAfee防毒軟體展示出全方位的網路安全防護,只要透過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保護,不論是釣魚網站還是騙個資的網站都能輕鬆過濾,配合家長觀禮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上網時間與可瀏覽的網頁,且可透過Alexa語音助理控制路由器回報資訊與調整使用者權限,完全體驗到有一台智能且設定方便還擁有全方位防毒防護的路由器有多重要,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個資外洩,也不需要擔心無線網路的涵蓋範圍不足;今天晚上的體驗會整個就是吃飽喝足,還吸收了滿滿的知識,最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與D-Link/McAfee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2019/05/21 14:37:11

發文IP 59.125.*.*





前言:
現在生活便利,許多裝置都可以連上網路,除了大眾化的電腦與行動裝置外,還有家電(電視、冰箱、冷氣、除濕機…等)、Alexa、Google Assistant、小型居家監視器甚至是電燈都可以連上網路,可以隨時透過行動裝置App做監控與控制,但在這方便的環境中隱藏了相當多的危機,許多駭客可透過網路攻擊與控制這些裝置做壞事,使用者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這次的新品體驗會是由D-Link與McAfee聯手推出的頂級防禦Wi-Fi Mesh新產品,可以讓玩家體驗到設定超Easy的Wi-Fi Mesh路由器,且還內建McAfee防毒軟體,讓所有連線到路由器的裝置都能獲得防護,除此之外還可透過Alexa使用語音調整路由器設定,非常的方便,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收穫滿滿的體驗會。


公司網頁: http://www.dlinktw.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dlinktw

公司網頁: https://www.mcafee.com/zh-tw/index.html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cAfee/



體驗會時間: 2019年5月15日6:30PM~8:30PM (現場備有餐點)
體驗會地點: Mocktini 概念調飲餐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52-1號)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活動指引

▼活動報到後會拿到資料袋與McAfee LiveSafe軟體一套,資料袋內有D-Link產品介紹與雜誌


▼首先上菜是美式炸物!

▼這次展出的Wi-Fi Mesh產品一覽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支援MOD連接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搭載雙核心處理器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支援VPN Server(L2TP)
✸內建USB 3.0連接埠

▼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


▼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



▼四台EXO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規格一覽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兩台EXO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規格一覽


▼D-Fend 防禦型AC2600無線路由器,美國科技權威媒體CNET高度評價!!
✸搭載Intel雙核心處理器
✸內建四支3D立體天線,訊號完美覆蓋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D-Link Wi-Fi Mesh系列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主打無縫飆網,完美覆蓋智慧連網


體驗會開始

▼前菜來啦!!


▼特調飲料,很特別也很好喝


▼活動即將開始,幽默風趣的活動主持人


▼由D-Link台灣分公司Kevin Chung總經理開場,D-Link著重網通產品研發,打造智能且操作簡單方便的無線路由器產品,並結合了McAfee提供全方位的24小時安全防護,在這人人連網與萬物皆可上網的時代也能安心遨遊網路


▼這場活動原廠相當重視,邀請了來自新加坡、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家來為大家解說


▼接下來由產品經理Emma為大家介紹 D-Link Wi-Fi Mesh有多方便與智慧!!


▼產品經理Emma


▼為了要解決居家網路涵蓋率與死角問題,考慮很多問題,例如坪數大小、需要幾台路由器、使用延伸器速度會很慢且需要手動切換無線訊號…等麻煩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D-Link推出了EXO智慧型 MESH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為使用者們輕鬆解決繁雜的網路設定與訊號涵蓋率


▼先來看一段Wi-Fi Mesh的實際測試影片,從會場走道路口的中華電信門市,距離大約55~60公尺,室內網路下載速度為87Mbps,戶外還有54Mbps,且不用更換SSID,就算線上看影片也不會中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kwS9veS30


▼EXO Wi-Fi Mesh最多可擴充7台Mesh無線延伸器,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輕鬆打造跨樓層與大坪數的網路涵蓋


▼EXO Wi-Fi Mesh擁有非常彈性的連線方式,可支援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5GHz兩種Mesh通道,且各機器可透過不同通道降低無線干擾,達到最佳的訊號拓展


▼D-Link Wi-Fi Mesh功能為自主研發,擁有相當高的彈性與擴充性,擁有自動學習、彈性應用、自動優化、自動修復路徑、獨立擴充應用…等 


▼自動學習功能,只要將路由器設定好並將延伸器配對後,會開始自動將網路設定同步至每一台延伸器做自動設定學習


▼自動優化功能,每一台延伸器會針對環境自動偵測優化延伸路徑,自動挑選最佳路徑達到最佳的延伸效果與網路速度


▼自動修復路徑,當有延伸器故障或是變更擺放位置時,會自動偵測與修復延伸路徑,讓使用者不用重新做任何設定,即可馬上在遨遊網際網路


▼網路架構當出現問題時,會提示是節點數超過、訊號偏弱、還是延伸器故障…等情形


▼依效能選擇連網最佳路徑,依據手機連線效能選擇最佳化連網路徑,雖然連線到C訊號是最強的,但是連到A訊號雖然不是最佳,但使用者可以獲得最快速得連網速度


▼D-Link推出符合各種不同需求使用者的產品,路由器部分有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與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還有兩台高階的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與DIR-3060 EXO AC30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2T2R),延伸器部分則是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與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上述的功能展示,使用者可透過下面的網址先行了解所有強悍的功能
http://www.dlinktw.com.tw/WiFiMesh/index.html



▼主食頓飯上桌!!


▼接下來由 McAfee消費性市場經理Grace來分享防毒軟體的重要性


▼McAfee是一套防毒軟體界相當知名的品牌,在這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防毒軟體相當重要!


▼馬上來問問使用者家中有多少裝置需要連上網路


▼許多人家中需要連網的裝置非常多,本人家中一台電視盒、兩台桌機、一台筆電、兩支手機、三台平板與一組監視器,有時候還有朋友會來手機需要連線,真的隨便都會10~20個裝置,但這些裝置有些可以安裝防毒軟體,有些不行,這些裝置暴露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真的安全嗎?


▼現在每天流傳著假新聞釣魚,讓使用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點入不知名的網址而造成中毒或是騙輸入個資


▼2019年每個家庭可能有10~20個需要連網的裝置,而到2021年可能超過35個以上的連網裝置


▼網路攝影機雖然方便,隨時都可以透過網路查看監控畫面,但有沒有想過駭客透過攻擊也可以把監控畫面散布在網路上,讓隱私完全曝曬於陽光下


▼現在小孩很難管,因為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吸收到各種資訊與影音,包含18禁的東西,網路也會讓小孩沉迷於電玩與手遊,所以有效管理上網時間與瀏覽網頁內容,可讓小孩安分一點點不會做壞事


▼接著請到McAfee公司來自新加坡的Benny實際展示McAfee防毒軟體的厲害與重要性,搭配了Alexa語音助理、網路攝影機、智慧燈泡與多台手機,展示 McAfee防毒軟體的網路安全保護與家長監控


▼現在很多釣魚網頁會透過Chrome瀏覽器運用JAVA將網址隱藏與偽裝,讓使用者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出賣自己的個資與帳號密碼



▼現場架設網路攝影機,可以直接看到現場畫面


▼Benny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回報目前路由器的連線狀態與連線裝置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 D-Fend app可以查看連線裝置的IP、裝置名稱與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Benny邀請大家連線進路由器,手機的 D-Fend app就開始收到許多連線通知,使用者可隨時掌握路由器狀態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中獎釣魚網頁,常常跳出抽到iPhone、中頭獎…等,不過使用D-Link路由器本身搭載 McAfee防毒軟體,可有效阻擋這類釣魚網站,就會跳出下面的畫面,確認是否要開啟網頁


▼Benny現場展示了網路攝影機植入攻擊軟體,還可以掛上挖礦軟體進行挖礦



▼家長監控功能相當人性化,可新增小孩的年齡與名稱,接著可以設定哪些裝置是小孩子所有,最後一步就是設定上網時間與瀏覽網站類別,可有效掌握小孩子在網路上的動態



▼講道這邊相信大家的肚子也該有點心來填補最後的空位


▼當小孩要連上受限制的網頁時,可以提問是否瀏覽,家長的D-Fend app就會收到通知,要連線哪一個網站,是否同意,可允許或拒絕,也可讓家長一起與小孩一起瀏覽這個網站,設想相當周到!!


▼到了吃飯時間,如果小孩叫了多次還不出現,這時候就可以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關閉某個裝置的上網功能,小孩的裝置就會無法連上網路,乖乖上桌吃飯XD



▼有獎快問快答時間,最後產品經理Emma說明D-Link Wi-Fi Mesh的智能搭配McAfee防毒軟體可以說是合作無間保護使用者的網路安全,購買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直接贈送2年McAfee LiveSafe防毒軟體授權,而且可以安裝在家中所有電腦,這個版本是沒有使用裝置上限


▼會後交流時間



▼連線到現場的D-Link Wi-Fi測試一下網路速度,速度很快且強度非常棒



體驗心得

▼複習一下今天D-Link的分享重點: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內建USB 3.0連接埠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搭載McAfee路由器特色
✸搭配Alexa語音助理控制D-Fend app,可回報裝置狀態與線上調整使用者權限與管理
✸釣魚網站過濾,確保使用者不被騙個資,安全遨遊網路
✸家長管理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的上網時間、瀏覽的網頁

這次參加D-Link & McAfee雙強聯手舉辦的Wi-Fi Mesh新品體驗會真的很不錯,現在體驗到了D-Link Wi-Fi Mesh超簡單的設定,且擁有智能自動修復與設定同步,讓Mesh設定不再是困難事,連線裝置還會自動偵測最快速的網路路徑提供最佳的網路瀏覽順暢度,McAfee防毒軟體展示出全方位的網路安全防護,只要透過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保護,不論是釣魚網站還是騙個資的網站都能輕鬆過濾,配合家長觀禮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上網時間與可瀏覽的網頁,且可透過Alexa語音助理控制路由器回報資訊與調整使用者權限,完全體驗到有一台智能且設定方便還擁有全方位防毒防護的路由器有多重要,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個資外洩,也不需要擔心無線網路的涵蓋範圍不足;今天晚上的體驗會整個就是吃飽喝足,還吸收了滿滿的知識,最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與D-Link/McAfee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前言:
現在生活便利,許多裝置都可以連上網路,除了大眾化的電腦與行動裝置外,還有家電(電視、冰箱、冷氣、除濕機…等)、Alexa、Google Assistant、小型居家監視器甚至是電燈都可以連上網路,可以隨時透過行動裝置App做監控與控制,但在這方便的環境中隱藏了相當多的危機,許多駭客可透過網路攻擊與控制這些裝置做壞事,使用者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這次的新品體驗會是由D-Link與McAfee聯手推出的頂級防禦Wi-Fi Mesh新產品,可以讓玩家體驗到設定超Easy的Wi-Fi Mesh路由器,且還內建McAfee防毒軟體,讓所有連線到路由器的裝置都能獲得防護,除此之外還可透過Alexa使用語音調整路由器設定,非常的方便,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一個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收穫滿滿的體驗會。


公司網頁: http://www.dlinktw.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dlinktw

公司網頁: https://www.mcafee.com/zh-tw/index.html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cAfee/



體驗會時間: 2019年5月15日6:30PM~8:30PM (現場備有餐點)
體驗會地點: Mocktini 概念調飲餐館(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152-1號)

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體驗會會場
▼活動指引

▼活動報到後會拿到資料袋與McAfee LiveSafe軟體一套,資料袋內有D-Link產品介紹與雜誌


▼首先上菜是美式炸物!

▼這次展出的Wi-Fi Mesh產品一覽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支援MOD連接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搭載雙核心處理器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支援VPN Server(L2TP)
✸內建USB 3.0連接埠

▼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


▼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


▼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



▼四台EXO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規格一覽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兩台EXO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規格一覽


▼D-Fend 防禦型AC2600無線路由器,美國科技權威媒體CNET高度評價!!
✸搭載Intel雙核心處理器
✸內建四支3D立體天線,訊號完美覆蓋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D-Link Wi-Fi Mesh系列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主打無縫飆網,完美覆蓋智慧連網


體驗會開始

▼前菜來啦!!


▼特調飲料,很特別也很好喝


▼活動即將開始,幽默風趣的活動主持人


▼由D-Link台灣分公司Kevin Chung總經理開場,D-Link著重網通產品研發,打造智能且操作簡單方便的無線路由器產品,並結合了McAfee提供全方位的24小時安全防護,在這人人連網與萬物皆可上網的時代也能安心遨遊網路


▼這場活動原廠相當重視,邀請了來自新加坡、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專家來為大家解說


▼接下來由產品經理Emma為大家介紹 D-Link Wi-Fi Mesh有多方便與智慧!!


▼產品經理Emma


▼為了要解決居家網路涵蓋率與死角問題,考慮很多問題,例如坪數大小、需要幾台路由器、使用延伸器速度會很慢且需要手動切換無線訊號…等麻煩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D-Link推出了EXO智慧型 MESH無線路由器與無線延伸器,為使用者們輕鬆解決繁雜的網路設定與訊號涵蓋率


▼先來看一段Wi-Fi Mesh的實際測試影片,從會場走道路口的中華電信門市,距離大約55~60公尺,室內網路下載速度為87Mbps,戶外還有54Mbps,且不用更換SSID,就算線上看影片也不會中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kwS9veS30


▼EXO Wi-Fi Mesh最多可擴充7台Mesh無線延伸器,可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輕鬆打造跨樓層與大坪數的網路涵蓋


▼EXO Wi-Fi Mesh擁有非常彈性的連線方式,可支援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5GHz兩種Mesh通道,且各機器可透過不同通道降低無線干擾,達到最佳的訊號拓展


▼D-Link Wi-Fi Mesh功能為自主研發,擁有相當高的彈性與擴充性,擁有自動學習、彈性應用、自動優化、自動修復路徑、獨立擴充應用…等 


▼自動學習功能,只要將路由器設定好並將延伸器配對後,會開始自動將網路設定同步至每一台延伸器做自動設定學習


▼自動優化功能,每一台延伸器會針對環境自動偵測優化延伸路徑,自動挑選最佳路徑達到最佳的延伸效果與網路速度


▼自動修復路徑,當有延伸器故障或是變更擺放位置時,會自動偵測與修復延伸路徑,讓使用者不用重新做任何設定,即可馬上在遨遊網際網路


▼網路架構當出現問題時,會提示是節點數超過、訊號偏弱、還是延伸器故障…等情形


▼依效能選擇連網最佳路徑,依據手機連線效能選擇最佳化連網路徑,雖然連線到C訊號是最強的,但是連到A訊號雖然不是最佳,但使用者可以獲得最快速得連網速度


▼D-Link推出符合各種不同需求使用者的產品,路由器部分有DIR-1760 EXO AC175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DIR-1960 EXO AC19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3T3R)與DIR-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2T2R),還有兩台高階的DIR-2660 EXO AC26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與DIR-3060 EXO AC3000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4T4R+2T2R),延伸器部分則是DRA-2060 EXO AC20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與DRA-1360 EXO AC1300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


▼上述的功能展示,使用者可透過下面的網址先行了解所有強悍的功能
http://www.dlinktw.com.tw/WiFiMesh/index.html



▼主食頓飯上桌!!


▼接下來由 McAfee消費性市場經理Grace來分享防毒軟體的重要性


▼McAfee是一套防毒軟體界相當知名的品牌,在這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防毒軟體相當重要!


▼馬上來問問使用者家中有多少裝置需要連上網路


▼許多人家中需要連網的裝置非常多,本人家中一台電視盒、兩台桌機、一台筆電、兩支手機、三台平板與一組監視器,有時候還有朋友會來手機需要連線,真的隨便都會10~20個裝置,但這些裝置有些可以安裝防毒軟體,有些不行,這些裝置暴露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真的安全嗎?


▼現在每天流傳著假新聞釣魚,讓使用者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點入不知名的網址而造成中毒或是騙輸入個資


▼2019年每個家庭可能有10~20個需要連網的裝置,而到2021年可能超過35個以上的連網裝置


▼網路攝影機雖然方便,隨時都可以透過網路查看監控畫面,但有沒有想過駭客透過攻擊也可以把監控畫面散布在網路上,讓隱私完全曝曬於陽光下


▼現在小孩很難管,因為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吸收到各種資訊與影音,包含18禁的東西,網路也會讓小孩沉迷於電玩與手遊,所以有效管理上網時間與瀏覽網頁內容,可讓小孩安分一點點不會做壞事


▼接著請到McAfee公司來自新加坡的Benny實際展示McAfee防毒軟體的厲害與重要性,搭配了Alexa語音助理、網路攝影機、智慧燈泡與多台手機,展示 McAfee防毒軟體的網路安全保護與家長監控


▼現在很多釣魚網頁會透過Chrome瀏覽器運用JAVA將網址隱藏與偽裝,讓使用者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出賣自己的個資與帳號密碼



▼現場架設網路攝影機,可以直接看到現場畫面


▼Benny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回報目前路由器的連線狀態與連線裝置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 D-Fend app可以查看連線裝置的IP、裝置名稱與是否有防毒軟體保護


▼Benny邀請大家連線進路由器,手機的 D-Fend app就開始收到許多連線通知,使用者可隨時掌握路由器狀態


▼現在網路上有許多中獎釣魚網頁,常常跳出抽到iPhone、中頭獎…等,不過使用D-Link路由器本身搭載 McAfee防毒軟體,可有效阻擋這類釣魚網站,就會跳出下面的畫面,確認是否要開啟網頁


▼Benny現場展示了網路攝影機植入攻擊軟體,還可以掛上挖礦軟體進行挖礦



▼家長監控功能相當人性化,可新增小孩的年齡與名稱,接著可以設定哪些裝置是小孩子所有,最後一步就是設定上網時間與瀏覽網站類別,可有效掌握小孩子在網路上的動態



▼講道這邊相信大家的肚子也該有點心來填補最後的空位


▼當小孩要連上受限制的網頁時,可以提問是否瀏覽,家長的D-Fend app就會收到通知,要連線哪一個網站,是否同意,可允許或拒絕,也可讓家長一起與小孩一起瀏覽這個網站,設想相當周到!!


▼到了吃飯時間,如果小孩叫了多次還不出現,這時候就可以透過Alexa語音助理開啟D-Fend app關閉某個裝置的上網功能,小孩的裝置就會無法連上網路,乖乖上桌吃飯XD



▼有獎快問快答時間,最後產品經理Emma說明D-Link Wi-Fi Mesh的智能搭配McAfee防毒軟體可以說是合作無間保護使用者的網路安全,購買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直接贈送2年McAfee LiveSafe防毒軟體授權,而且可以安裝在家中所有電腦,這個版本是沒有使用裝置上限


▼會後交流時間



▼連線到現場的D-Link Wi-Fi測試一下網路速度,速度很快且強度非常棒



體驗心得

▼複習一下今天D-Link的分享重點:
Wi-Fi Mesh無線路由器系列產品特色
✸內建McAfee防毒軟體,提供24小時全天候網路防護
✸最多可與七台Wi-Fi Mesh無線延伸器連接,打造無死角的網路涵蓋率
✸採用MU-MIMO技術,同步多工處理傳輸
✸High Power 3倍穿透力與Qorvo 5G高功率放大器,增加5G無線網路涵蓋率
✸Omni天線360度無死角高增益設計
✸內建USB 3.0連接埠
Wi-Fi Mesh無線延伸器系列產品特色
✸全新Wi-Fi Mesh技術,配對後享受無縫上網
✸透過統一的Wi-Fi網路架構,免切換SSID
✸設定簡單,WPS鍵並透過手機App輕鬆完成設定
✸內建Gigabit有線網路埠
搭載McAfee路由器特色
✸搭配Alexa語音助理控制D-Fend app,可回報裝置狀態與線上調整使用者權限與管理
✸釣魚網站過濾,確保使用者不被騙個資,安全遨遊網路
✸家長管理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的上網時間、瀏覽的網頁

這次參加D-Link & McAfee雙強聯手舉辦的Wi-Fi Mesh新品體驗會真的很不錯,現在體驗到了D-Link Wi-Fi Mesh超簡單的設定,且擁有智能自動修復與設定同步,讓Mesh設定不再是困難事,連線裝置還會自動偵測最快速的網路路徑提供最佳的網路瀏覽順暢度,McAfee防毒軟體展示出全方位的網路安全防護,只要透過D-Link EXO系列D-Fend功能路由器即可享受到全方位保護,不論是釣魚網站還是騙個資的網站都能輕鬆過濾,配合家長觀禮功能,可有效管理小孩上網時間與可瀏覽的網頁,且可透過Alexa語音助理控制路由器回報資訊與調整使用者權限,完全體驗到有一台智能且設定方便還擁有全方位防毒防護的路由器有多重要,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個資外洩,也不需要擔心無線網路的涵蓋範圍不足;今天晚上的體驗會整個就是吃飽喝足,還吸收了滿滿的知識,最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與D-Link/McAfee原廠工作人員做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林帝LINDY 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穩定傳輸無負擔,優異線材經得起考驗

IMG_7414_1.JPG 

穩定傳輸無負擔,優異線材經得起考驗
之前介紹過LINDY的USB2.0 Type-C線材,品質與水準都不錯,這次要介紹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USB3.1傳輸速率較高,考驗線材的用料與品質,相信一定有使用者使用USB3.1轉接線容易發生傳輸中斷或寫入的檔案錯誤之類的情形,好的線材可以確保資料傳輸的正確性,這次LINDY推出的USB3.1 Gen 2  Type-C系列傳輸線,規格同樣相當齊全,詳細規格與對應編號如下

這次的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分為四種Black系列USB 3.1 Gen 2 Type-C(公頭)、Black系列USB 3.1 Gen 2 Type-C to Type-A(公頭)、ANTHRA系列USB 3.1 Gen 1 Type-C to Type-A(母頭) OTG與大家常用的USB 3.1 Gen 1 TYPE C to Type-A(母頭) OTG,Black系列接點端子皆採用純金電鍍,提供高耐久度與接點訊號可靠度,接頭使用標準抽拉製程,一體成型無接縫且堅固耐用,最高傳輸速率支援USB 3.1 Gen 2 10Gbps,向下相容USB 3.0/2.0/1.1規格,支援USB Type-C裝置與電腦,最大支援60W充電功率也可當充電線使用,轉Type-C(公頭)產品還支援ALT Mode(DP螢幕顯示);ANTHRA系列接頭與接點端子皆採用純金電鍍,提供高耐久度與接點訊號可靠度,最高傳輸速率支援USB 3.1 Gen 1 5Gbps,向下相容USB 3.0/2.0/1.1規格,其他特色則與Black系列大同小異,馬上就來看林帝LINDY 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

林帝LINDY 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外觀

▼首先介紹USB 3.1 Gen 1 TYPE C to Type-A(母頭) OTG轉接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產品一覽



▼USB 3.1 Type-C


▼USB 3.1 Type-A


▼接下來介紹ANTHRA系列USB 3.1 Gen 1 Type-C to Type-A(母頭) OTG,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頭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


▼再來介紹Black系列USB 3.1 Gen 2 Type-C(公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點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


▼最後介紹Black系列USB 3.1 Gen 2 Type-C to Type-A(公頭),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點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Type-A接點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


▼拿USB 3.1 Gen1 Type-C介面的隨身硬碟做簡單效能測試,傳輸速度相當穩定,最高速可達430~530MB/s左右



總結
林帝LINDY 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線材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品質有保障,接點部分皆採用鍍金處理,可提高產品耐用度與訊號傳輸品質,實際傳輸可達到430~530MB/s左右成績,表現相當不錯,林帝LINDY USB3.0 Type-C系列傳輸線產品除了用料紮實,且傳輸表現優異,一點都不需要擔心資料傳輸中斷或是毀損,一條看似簡單的傳輸線,千萬別貪小便宜買夜市貨或是網路上一條不用100元的產品,資料的損失非同小可,資料損壞或造成裝置異常才是真正麻煩,想找傳輸穩定且產品線齊全的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相信林帝LINDY USB3.1 Type-C系列傳輸線是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索摩樂Thermalright TF8散熱膏-炎炎夏日小資族升級散熱好選擇





炎炎夏日小資族升級散熱好選擇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電腦的散熱可不能馬虎,進入夏天之前一定要為電腦的散熱先做個整理與清潔,順便將散熱膏做重新塗抹,散熱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腳色,好的散熱膏才能將熱迅速傳遞至散熱器上,這次要介紹由索摩樂Thermalright推出的『TF8』散熱膏,TF8有5.8g、2g與12.8g三種包裝,導熱係數為13.8W/m-k,工作溫度範圍-220℃~380℃,無導電性,顏色為灰色,這次的測試會搭配之前介紹的AXP-100 COPPER全銅版散熱器,馬上就來看索摩樂Thermalright TF8散熱膏帶來的表現吧。

 索摩樂Thermalright TF8散熱膏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可直接看到散熱膏本體與塑膠刮刀


▼產品型號為TF8


▼本次介紹為2g包裝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塗抹方式


▼散熱膏基本規格


▼建議塗抹方式


▼TF8散熱膏本體與塑膠刮刀


搭配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與Intel 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散熱膏: Thermalright TF8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2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測試環境室溫約27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8~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6~7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為67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7~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2~7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為64~67度









▼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搭配TF4散熱膏的CPU Package溫度記錄(室溫25度),待機39~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9~76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6度,平均溫度為70度,在表現上看似只有降低2~3度,不過環境溫度更嚴苛高了2度!!


 搭配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與i7-9700K超頻4.8GHz散熱表現測試

CPU:Intel i7-9700K @ 4.8GHz
Cooler: 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散熱膏: Thermalright TF8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2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e),測試環境室溫約27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8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度,平均溫度為78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8~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9~7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度,平均溫度為73~75度









▼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Thermalright AXP-100 COPPER 搭配TF4散熱膏的CPU Package溫度記錄(室溫25度),待機4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8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7度,平均溫度為80度,測試結果與預設時表現差不多,表現同樣是降低2~3度,若再加上環境溫度的2度差異,差不多是4~5度的溫度差異


總結
這次介紹索摩樂Thermalright TF8散熱膏表現相當不錯,讓玩家可以透過小升級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實際測試中環境溫度比當初用TF4提升了2度,測試結果還比原本採用TF4更低了2~3度左右,表現相當出色,讓散熱器的散熱效果更上一層樓,炎炎夏日即將到來,想找一款導熱效果優異的散熱膏嗎?相信索摩樂Thermalright TF8散熱膏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開箱評測-搭載新一代同軸雙驅動單體,輕巧配戴好聲音帶著走

IMG_8208_2.JPG 

 搭載新一代同軸雙驅動單體,輕巧配戴好聲音帶著走
聽音樂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可以透過音樂釋放生活上的壓力,既然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在小細節上就要稍微要求一點才會有滿意的表現,聽音樂除了要有好的音源外,耳機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有一派的人可能喜歡有渲染的產品,而另一派喜歡原汁原味,原汁原味的表現需要搭配監聽耳機等級的產品才有辦法達成,這次要介紹Nakamichi所推出的『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Elite Pro 200搭載新一代同軸雙驅動單體,靈敏度為90dB,阻抗為10歐姆,頻率響應為20~40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耳機採用MMCX鍍金連接頭,方便使用者更換與升級線材,原廠提供的音源線為頂級純度4N無酸素銅(99.99%)搭配3.5mm高純度鍍金立體聲接頭,提供優異且不耗損的訊號傳輸品質,呈現最佳的原音重現表現,線材還採用了繞耳式設計,提供穩定的配戴與優異舒適性,機身重量僅4g,就算是長時間久戴也是輕鬆無負擔,值得一提的是Elite Pro 200還支援了Hi-Res高解析音源標準,表現值得期待,馬上來看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啦。

 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Nakamichi Logo

▼標示為代理商貨,有問題才有保固有保障

▼Elite Pro 200外型

▼產品型號為Elite Pro 200,產品特色為高解析20~40KHz與低音表現豐富與音域寬敞

▼背面標示Elite Pro 200產品說明與基本規格

▼Elite Pro 200產品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
①低音表現豐富與音域寬敞
②高解析20~40KHz
③搭載新一代同軸雙驅動單體
④採用MMCX鍍金連接頭
⑤音源線為頂級純度4N無酸素銅(99.99%)
⑥優異的耳塞與隔音設計

▼另一側標示共提供九種耳塞與攜帶收納盒

▼內包裝相當有質感


▼Elite Pro系列產品介紹說明

▼包材採用高密度泡棉,可防止產品在運送過程受損

▼耳塞共提供九種可供選擇,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自己耳型的耳塞使用,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




▼產品說明書

▼硬式攜帶收納盒


▼Elite Pro 200一覽,音源線為頂級純度4N無酸素銅(99.99%)

▼3.5mm高純度鍍金立體聲接頭

▼耳機端採用繞耳式設計,提供穩定的配戴與優異舒適性

▼MMCX鍍金連接頭,方便使用者更換與升級線材

▼線材上標示左右聲道,方便使用者安裝時辨識

▼耳機端一覽,外殼採用透明設計,可直接看到內部的單體與配置



▼MMCX快拆接頭,方便使用者升級更換線材

▼接頭旁有標示左右聲道

▼線材與耳機本體為可旋轉,配戴時可依照每個人耳朵去調整最適合的位置



實際配戴與手機試聽

▼配戴起來相當舒適且完全無負擔



▼使用foobar2000 App軟體播放無損音樂


總結
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表現相當不錯,機身重量僅4g,就算長時間配戴也相當輕鬆,配戴感部分有繞耳式設計相當穩固且舒適,配件中有9種耳塞可挑選,挑選適合的耳塞可達到相當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非常滿意,震撼力表現優異,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而且延伸度相當好層次豐富;用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來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音效場面大且穿梭感真的是超讚!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優異,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整體來說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除了擁有優異的音質表現外,動態表現同樣相當優異,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方便好攜帶的入耳式監聽耳機,相信Nakamichi Elite Pro 200入耳式監聽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林帝LINDY 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穩定傳輸與PD充電兼得

IMG_7355_1.JPG 

 穩定傳輸與PD充電兼得
之前介紹過LINDY的USB3.0 Type-C線材,品質與水準都不錯,這次要介紹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簡單說就是再多了PD功能,PD近年來也越來越普及,許多裝置都開始支援PD充電,而有充電功能線材就不能馬虎,用料不佳的充電線會有充電穩定度不佳甚至造成裝置燒毀的可能,LINDY推出的USB3.1 Gen 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規格同樣相當齊全,詳細規格與對應編號如下

這次的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皆為ANTHRA系列,共有兩種規格USB 3.1 Gen 2 Type-C公對公與USB 3.1 Gen 2 Type-C(公頭) to Type-A(公頭),ANTHRA系列皆採用純金電鍍接頭與接點,提供最佳訊號傳輸品質,,接頭使用標準抽拉製程,一體成型無接縫且堅固耐用,最高傳輸速率支援USB 3.1 Gen 2 10Gbps,向下相容USB 3.0/2.0/1.1規格,支援USB Type-C裝置與電腦,內建PD智能電流晶片,最大支援100W充電,產品還支援ALT Mode(DP螢幕顯示),兩款產品皆非常適合任天堂SWITCH充電使用,馬上就來看林帝LINDY 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

林帝LINDY 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外觀

▼首先介紹ANTHRA系列USB 3.1 Gen 2 Type-C公對公傳輸線(含PD智能電流晶片),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點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標示『PD 5A』讓使用者知道這條線支援100W充電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


▼再來介紹ANTHRA系列USB 3.1 Gen 2 Type-C(公頭) to Type-A(公頭)傳輸線(含PD智能電流晶片),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


▼背面則標示LINDY公司資訊


▼包裝上有系列產品介紹與特色說明



▼產品一覽



▼Type-C接點部分為鍍金處理,提供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標示『PD 5A』讓使用者知道這條線支援100W充電




▼Type-A接頭部分同樣為鍍金處理,提供接點高耐久度與訊號高可靠度,後方有LINDY字樣與USB圖示標示




▼線材上標示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


▼拿USB 3.1 Gen1 Type-C介面的隨身硬碟做簡單效能測試,傳輸速度相當穩定,最高速可達410~532MB/s左右



▼任天堂SWITCH實際充電測試


總結
林帝LINDY 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接頭與接點部分皆採用鍍金處理,可提高產品耐用度與訊號傳輸品質,實際傳輸可達到410~532MB/s左右成績,表現相當不錯,線材採用通過UL認證的E337566-P線材,品質有保障,並且可以支援PD 100W充電,實際拿任天堂SWITCH測試,充電相當穩定且快速,林帝LINDY USB3.0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產品除了用料紮實,且傳輸與充電表現優異,一點都不需要擔心資料傳輸中斷或是充電穩定度不佳造成裝置毀損,想找一條支援PD 100W充電且傳輸穩定的傳輸線,相信林帝LINDY USB3.1 Gen2 Type-C PD系列傳輸線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優質雙音腔驅動單體搭配20小時不斷電續航力

IMG_8097_1.JPG 

優質雙音腔驅動單體搭配20小時不斷電續航力
HyperX電競產品也在市場上耕耘多年,推出過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產品,電競耳機就是其中之一,從入門到高階、有線到無線,豐富的產品線絕對讓使用者可以挑選到最適合的產品,這次要介紹HyperX推出的『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CLOUD MIX採用特製的40mm雙音腔驅動單體,將低音與中高音分離,有效降低失真,提供優異的音質與音樂細節,阻抗為40歐姆,頻率響應為10~40KHz,耳罩部分採用結合人造皮革與記憶泡棉,提供舒適的配戴感,麥克風分為吊桿麥克風與有線內建麥克風,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操作,有線部分還提供了線控,讓使用者可更方便操作音量調整與麥克風開關,整體重量僅275g,配戴起來輕巧無負擔,透過藍牙無線連接擁有20小時續航力,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且沒有有線的束縛,整體功能相當齊全,值得一提的是CLOUD MIX還通過了Hi-Res Audio認證,表現值得期待,馬上來看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啦。

 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

▼CLOUD MIX通過了Hi-Res Audio認證

▼適用於PC、PS4、Xbox One、Mac、Mobile、Nintendo Switch與VR,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服務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

▼另一側標示贊助商、適用裝置與線材接頭標示



▼各國安規認證與NCC認證序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USB連接充電線、收納束口袋、3.5mm四段連接線(含線控)與3.5mm四段轉三段3.5mm轉接線




▼收納束口袋耳機後一覽,可以保護耳機本體且方便攜帶

▼3.5mm四段轉三段3.5mm轉接線接頭皆採用鍍金處理,並標示耳機與麥克風圖示,方便使用者安裝



▼3.5mm四段連接線(含線控)接頭同樣採用鍍金處理,有耳機圖示為安裝在耳機端


▼線控上有麥克風開關


▼線控側邊有音量調整


▼線控背面為HyperX字樣

▼CLOUD MIX與吊桿麥克風

▼吊桿麥克風接頭採用鍍金處理,麥克風端有防噴泡棉,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做角度調整




▼CLOUD MIX上方結構一覽,皮革上還有HyperX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墊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

▼頭帶為手動調整設計,有多段固定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且採用鋁材質金屬結構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



▼左右聲道標示


▼右側一覽,耳罩上有HyperX Logo 

▼左側一覽,耳罩上同樣有HyperX Logo

▼耳罩採用低調的消光黑處理,相當有質感


▼右側為耳機音量調整(無線)、藍牙指示燈號、電源開關與micro USB充電埠

▼左側為吊桿麥克風連接口、3.5mm有線連接口與藍牙連線接聽按鈕

▼吊桿麥克風為可拆式設計,可依照使用習過做角度調整

▼耳罩海綿厚度與內部空間一覽,記憶海綿提供不錯的舒適度,適合長時間久戴



藍牙連結

▼透過手機藍牙即可與HyperX CLOUD MIX連線


▼連線完畢後可看到目前剩餘電量


▼HyperX CLOUD MIX還支援了高通aptX編碼技術,可以實現無損音頻的無線傳輸以及更低延遲的音頻表現


▼使用foobar2000 App軟體播放無損音樂,聽起來與有線表現幾乎是一模一樣!!


總結
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表現相當不錯,藍牙部分的續航力相當不錯,擁有20小時不斷電能耐,扣掉休息與睡眠時間,要使用一整天沒問題!配戴感部分,頭帶採用手動調整且有減壓墊設計,頭部不會有明顯的壓力,耳罩採用記憶海綿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感,長時間配戴不會有耳朵不舒服的情形,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與專心體驗遊戲讓敵人無所遁形。

音質部分可以說是這支電競耳麥的重頭戲,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中頻人聲音場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震撼力表現不錯,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不過延伸度如果再好一點就更棒了;玩遊戲部分,搭配吃雞或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測試,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可以察覺,不論是腳步聲與槍聲位置相當精確,可立即判斷敵人位置,搭配競速類遊戲臨場感十足,那種熱血感覺非常不錯;看電影部分,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大場面的震撼力與音效穿梭感真的是超讚!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優異,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耳機除了可以採用有線與電腦連線外,還可以與行動裝置透過藍牙連線,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想找一款擁有雙音腔驅動單體音且音質表現優異的無線電競耳麥,相信HyperX CLOUD MIX有線+無線藍牙電競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全漢FSP CST310小坦克ARGB機殼-小鋼炮配置擴充能力滿點

IMG_8746.JPG 

小鋼炮配置擴充能力滿點
現在機殼沒有RGB發光就真的落伍了,不過市面上有RGB的機殼產品大部分都是標準的ATX機殼比較多,這次要介紹小體積mATX適用且擁有ARGB發光的機殼,由全漢FSP推出的『CST310』小坦克,CST310外型走低調內斂風格,側板採用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前面板樸素,頂端有ARGB發光區,與後方ARGB風扇可透過控制按鈕切換11種發光模式,支援四大主機板ARGB控制,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電源供應器擁有護蓋設計,讓玩家方便收納線材,保持外觀簡潔不雜亂;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兩顆120mm(已搭載兩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組可安裝3.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m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7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3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210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全漢FSP CST310小坦克ARGB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內部結構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產品特色與型號,代理商為視博通


▼頂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5條、面板I/O防塵塞、蜂鳴器與各種固定螺絲

▼CST310小坦克一覽,可以看到整體外型屬於低調內斂風格,面板採用髮絲紋路設計,上方有ARGB導光條,下方有FSP Logo

▼ARGB導光條

▼FSP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方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理

▼風扇部分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直立式顯卡部分同樣為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厚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進風口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燻黑強化玻璃

▼另一側為0.7mm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右側,空間運用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m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兩顆SSD安裝位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護蓋側面電源發光開孔

▼護蓋上穿線開孔

▼前方已內建兩顆120mm風扇

▼背面有ARGB控制器,也可接到主機板上,用主機板RGB軟體控制發光,接頭有標準ARGB接頭與技嘉主機板專用接頭


▼背面共有兩顆3.5吋硬碟安裝位置

▼3.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2.5吋裝置安裝前要先搭配吸震橡膠,在安裝於機殼內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最大可支援210mm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A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內建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共11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9x3wE3NVs


▼外接控制器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mf6chDWTI


總結:
全漢FSP CST310小坦克ARGB機殼外型低調內斂,再搭配前面板雙120mm與後方120mm ARGB風扇,整體提供不錯的散熱,前面板有ARGB導光條,除了內建控制器外還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的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側面採用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背面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安裝3.5吋裝置),空間發揮相當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都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通路建議售價為NT$1690元,想找一款擁有酷炫ARGB燈效與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全漢FSP CST310小坦克ARGB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華擎ASRock Z390 Steel Legend-酷炫ARGB燈效搭配鋼鐵用料,Z390傳奇誕生

IMG_8509.JPG 

酷炫ARGB燈效搭配鋼鐵用料,Z390傳奇誕生
華擎前陣子推出Steel Legend系列主機板,這次Intel Z390晶片組也推出了『Z390 Steel Legend』,Z390 Steel Legend保有了鋼鐵用料特色,同樣加入了ARGB燈效,讓主機板的發光更加酷炫,用料部分依然出色,CPU部分採用8相供電並搭配了超大電流的60A電感與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DDR4,並可超頻至DDR4-4266MHz以上,M.2介面導入兩組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並支援Intel Optane技術,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部分採用Intel網路卡,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Z390 Steel Legend的RGB控制有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擁有酷炫ARGB燈效與鋼鐵用料的華擎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Steel Legend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產品型號:Z390 Steel Legend

▼HDMI認證Logo、支援AMD CrossFire、支援POLYCHROME SYNC RGB LED控制、採用Intel Z390晶片組、支援Intel Core系列處理器與Intel Optane技術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規格

▼支援POLYCHROME SYNC RGB LED控制,主機板上提供兩組ARGB與一組RGB接頭

▼兩組Ultra M.2均有M.2 散熱盔甲設計,另外還導入了除錯LED指示燈,讓使用者可以快速除錯

▼預留M.2 Key E WiFi升級空間,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

▼I/O標示與產品規格標示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主機板明信片、ASRock貼紙、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2、I/O擋板、M.2固定螺絲*3與固定柱*2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高密度防潮纖維黑色PCB與灰白兩色做搭配,襯托出鋼鐵般的強悍象徵,連PCH散熱片也有一整體的圖案搭配,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為一體式的CPU供電散熱片,上方有Steel Legend Logo



▼I/O部分、PS/2、USB 3.2 Gen1 Type-A*2、USB2.0 Type-A*20、USB 3.2 Gen 2 Type-A、USB 3.2 Gen 2 Type-C、DP、HDMI、RJ-45與7.1聲道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LGA1151處理器


▼CPU供電部分採用8相供電,搭配uPI uP9521P PWM控制器,MOSFET有獨立散熱片做散熱,CPU VCore供電為8Pin,電容採用Nichcon 12K黑電容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網路晶片:Intel WGI219V

▼ASMedia ASM1543 USB3.1 Type-C偵測晶片

▼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



▼nuvoTon NCT6791D Super IO晶片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NXP L04083B PCIe 3.0高速切換器



▼兩組Ultra M.2提供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訊號,處理器下方那組支援到22110,另外一組支援到2280,兩組接提供了全覆蓋式散熱片



▼除錯指示燈號

▼前置Audio插Pin 

▼COM Port插Pin 

▼RGB LED控制與兩組可定址addressable RGB LED插Pin


▼三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四組前置USB 3.2插Pin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

▼M.2 Key E Wif-Fi擴充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Z390 PCH與M.2一體式散熱片

▼Z390 PCH 

▼Z390 PCH下方有多顆發光LED

▼Steel Legend Logo與字樣,開機後主機板右側會有ARGB發光




BIOS設定簡單介紹
▼BIOS預設為Easy模式可看到整個主機板狀態總覽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並有官方所調整的超頻設定值可以使用


▼CPU超頻選項一覽



▼記憶體超頻選項一覽








▼記憶體SPD資訊


▼電壓調整選項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晶片組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NVMe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hunderbolt設定選項一覽


▼Super IO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USB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安全性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查看RGB設定、RAID驅動安裝、SSD抹除、BIOS線上更新…等


▼RGB設定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Boot部分可以設定開機順序與其他開機選項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搭配i9-9900K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61387MB/s Write:62452MB/s Copy:56024MB/s

▼Super PI 1M:7.481s

▼CPU Mark:885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409sec 1024M-85.321sec

▼WinRAR:31681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60.5

▼x265 FHD Benchmark :38.9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6.947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4.922

▼CINEBENCH R11.5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POLYCHROME RGB工具軟體介紹

▼主機板PCH區ARGB發光



▼主機板右側的ARGB發光區


▼軟體可分別針對不同區域做個別調整

▼PCH區可以針對每一顆LED做設定

▼共提供了14種模式可以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Z390 Steel Legend表現不錯,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用料,讓產品整體效能與壽命大幅度提升,讓使用者更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讓音質表現相當出色,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逼真且震撼力十足;擴充性部分提供了兩組Ultra M.2可安裝PCIe Gen3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了六組,PCIe x16提供兩組擴充槽,第一組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133MHz沒問題,記憶體頻寬表現相當亮眼讀取與寫入接近61000~62000MB/s,BIOS調整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 LED控制已經變成許多主機板的標配,而且還有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 LED控制,可以展現更多酷炫的視覺效果,連主機板上的PCH區與右側發光都是ARGB模式,整體發光視覺效果再升級,保固部分原廠提供四年保固(前兩年免費換新服務),並且有免費到府收送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目前全省有3間快速服務中心,並與原價屋合作全省8間快換服務中心;想找一款擁有酷炫ARGB燈效與鋼鐵用料的主機板,相信華擎ASRock Z390 Steel Legend是不錯的好選擇。

TOTOLINK TB10000P PD+QC 3.0雙快充行動電源-無所不充一顆搞定



無所不充一顆搞定
現在人手一支行動裝置,長時間在外使用,則必須要帶上一顆行動電源,才能讓行動裝置擁有更好的續航力,但現在充電快充模式相當多,目前比較新且主流的快充為PD與QC 3.0這兩種,這次要介紹一款同時擁有PD與QC 3.0兩種快充模式的大容量行動電源,由TOTOLINK所推出的『TB10000P』PD+QC 3.0雙快充行動電源,TB10000P採用大容量10000mAh鋰聚合物電池,就算大容量也能輕薄好攜帶,同時輸入與輸出皆支援了PD與QC 3.0兩大快充技術,充電埠擁有Type-A與Type-C,使用者可同時兩個裝置充電,不論是手機、平板甚至是支援PD的筆電都可以透過TB10000P快速充電;TB10000P外型輕薄,推出雅痞黑、紳士白與羅蘭粉三種顏色可挑選,最重要的是還通過了BSMI安規認證,使用起來可以更加安心與放心,馬上就來看TOTOLINK TB10000P PD+QC3.0雙快充行動電源吧!

 TOTOLINK TB10000P PD+QC3.0雙快充行動電源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支援快充,還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配件贈送USB Type-A轉Type-C快充傳輸線

▼支援PD+QC 3.0兩種主流快充技術

▼型號為TB10000P PD雙快充Type C雙向行動電源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
①PD+QC 3.0雙快充
②大容量10000mAH
③Type-C雙向快充
④長效鋰聚合物電池

▼背面標示產品規格、I/O標示與指示燈號說明

▼產品規格,輸入與輸出皆支援快充技術

▼I/O標示

▼LED指示燈號

▼TOTOLINK公司資訊

▼行動電源本體與USB Type-A轉Type-C快充傳輸線

▼行動電源本體上方標示TOTOLINK Logo、LED指示燈號與產品型號

▼TOTOLINK Logo 

▼產品型號

▼LED剩餘電量指示燈號

▼行動電源背面標示產品規格與I/O

▼產品規格

▼I/O標示,USB Type-A為輸出部,micro USB為輸入埠(支援快充),USB Type-C可輸入與輸出(支援PD與QC快充)

▼輸出埠一覽

▼側面一覽




實際充電與測試

▼USB Type-C使用誘騙器可看到支援QC 2.0/3.0、華為 FCP/SCP、三星 AFC與PD

▼QC 2.0支援5V/9V/12V電壓充電,進入快充模式時,最上面的LED指示燈號會亮綠燈

▼QC 3.0支援5V~12V電壓充電,進入快充模式時,最上面的LED指示燈號會亮綠燈


▼PD 2.0支援5V/2A、9V/2A與12V/1.5A充電



▼搭配任天堂Switch充電

▼開始充電時為65%電力

▼經過6分鐘後電力達到69%

▼經過10分鐘後電力達到71%


總結:
TOTOLINK TB10000P PD+QC 3.0雙快充行動電源是款不錯的快充產品,可以支援PD與QC兩大主流快充技術,讓行動裝置能源補充更為快速,且擁有10000mAH超大容量,帶一顆出門就可以讓行動裝置有滿滿的能量,TB10000P擁有USB Type-A與Type-C連接埠,各種行動裝置與筆電都可以直接充電,可以說是無所不充,實際採用任天堂Switch做測試,10分鐘可以提升6%的電力,充電速度相當快速,且該產品還通過了BSMI認證,讓使用者可以更放心使用;像行動電源產品一定要購買有認證的產品,不要去買來路不明沒有認證的產品而因小失大,輕則充電不穩或是速度緩慢,嚴重則造成行動裝置損毀那就得不償失,想找一款擁有PD與QC雙快充技術且大容量的行動電源嗎?相信TOTOLINK TB10000P PD+QC 3.0雙快充行動電源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愛樂酷AeroCool Bolt閃電中塔機殼-搭載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強化玻璃側板,價格親民入手沒煩惱

IMG_0720_1.JPG 

搭載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強化玻璃側板,價格親民入手沒煩惱
AeroCool相信許多玩家一定有聽過,不過近年來在台灣市場能見度稍微比較低,好消息是近期由立光科技代理,讓玩家又多了一個新選擇;這次要介紹一款中塔機殼『Bolt』閃電,Bolt外型較為前衛,側板採用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前面板運用兩層交錯方式設計,並且有RGB導光條,內建13種發光模式,電源供應器擁有護蓋設計,讓玩家方便收納線材,保持外觀簡潔不雜亂;散熱部分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底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5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5mm,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Bolt閃電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基本規格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與產品版本,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

▼即日起購買Bolt閃電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6條、介面卡擋板與各種固定螺絲

▼Bolt閃電一覽,前面板外型相當前衛,可看到採用卡夢紋路搭配兩層式設計,呈顯出很不一樣的視覺,還有RGB導光條,右下方有AeroCool Logo

▼RGB導光條

▼AeroCool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水冷排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厚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進風口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燻黑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有突出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安裝至主機板右側,背面為3.5吋硬碟安裝位置,空間運用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兩顆2.5吋裝置安裝位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一次性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護蓋側面電源發光開孔

▼護蓋上穿線開孔,且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背面共有兩顆3.5吋硬碟安裝位置

▼這顆機殼的3.5吋裝置安裝方式比較特別,左側需先安裝滑軌螺絲,右側為螺絲固定,老實說這樣的安裝方式有點卡,需要使用較長的螺絲起子才會比較好操作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前面板發光模式展示,共13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_hYdbVNN0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Bolt閃電中塔機殼外型前衛,搭配前面板RGB導光條,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且內建13種模式,讓使用者可自行挑選最適合的視覺效果,側面採用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空間發揮相當淋漓盡致,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都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通路建議售價為NT$14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酷炫RGB燈效與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Bolt閃電中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HDMI畫面輕鬆直播串流

IMG_8044_1.JPG 

HDMI畫面輕鬆直播串流
現在直播已經不是網紅的專利,只要有心想要成為直播主並不難,電腦可以透過OBS方式做直播,如果不是電腦的畫面,則需要透過影像擷取器;這次要介紹由宏正ATEN推出的『UC3020』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UC3020擁有一組HDMI 1.4b連接埠,最大解析度支援1080p 60fps,可擷取未加密的HDMI訊號,像是遊戲機、單眼相機、DV錄影機…等,可直接將畫面透過UC3020輸入至電腦,傳輸介面則是採用USB 3.1 Gen1 Type-C,配件還有Type-C轉Type-A,讓沒有Type-C的電腦也能輕鬆使用,UC3020為隨插即用設計,內建標準UVC與UAC,不需安裝驅動程式即可操作,連接至電腦後可透過最受大家歡迎的OSB軟體、Xsplit、Twitch、YouTube或Facebook直接串流直播,相當方便與實用,馬上就來看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

 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包裝與外觀

▼外包裝標示產品外型、型號與產品特色


▼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可擷取1080p 60fps訊號源

        
▼產品型號為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


▼包裝背面標示裝置連接示意圖與產品特色說明


▼裝置連接示意圖


▼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


▼系統需求與包裝內容物,相容於Windows與Mac系統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為ATEN字樣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


▼UC3020本體與Type-C轉Type-A轉接頭


▼Type-C轉Type-A轉接頭,方便沒有Type-C連接埠的使用者在Type-A上操作




▼UC3020本體一覽


▼採用USB 3.1 Gen1 Type-C傳輸介面,正反插皆可使用


▼UC3020外殼採用金屬材質,質感不錯且外型圓潤





▼背面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實際使用測試

▼若要直播可採用OBS軟體,在視訊擷取裝置新增UC3020後即可使用


▼透過UC3020後可以直接將單眼相機的畫面直接傳輸至電腦中,使用者可以很方便且即時將單眼相機畫面直接做直播/串流或錄影


▼其他有HDMI畫面輸出的裝置都可以透過UC3020將畫面傳送至電腦,Android電視盒也可將畫面直接做直播/串流或錄影


▼Android Box錄影畫質一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pQOMij1mvA


總結
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使用操作相當簡單與方便,不需任何驅動程式,安裝後即可操作使用,只要是未加密的HDMI訊號都可透過ATEN UC3020擷取,實際使用像是單眼或是Android Box都可以輕鬆將畫面傳送至電腦,可以做拍照、錄影甚至是透過OBS直播串流,不用透過繁雜的設定與轉接即可輕鬆擷取畫面,目前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網路通路價格為NT$3490元,想找一款可以輕鬆擷取HDMI訊號的擷取器,相信宏正ATEN UC3020 CAMLIVE HDMI to USB-C UVC視訊影像擷取器是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高頻記憶體-頂規效能與酷炫RGB一次搞定



IMG_0021_1.JPG 

 頂規效能與酷炫RGB一次
記憶體近期價格越來越親民,要入手高頻率記憶體正是好時機!!目前市面上的主流高頻率3600MHz產品相當多,在更頂規的4000MHz或是4133MHz相對選擇性較少,這次要介紹由GeIL推出的『SUPER LUCE RGB SYNC DDR4』記憶體,SUPER LUCE RGB SYNC DDR4是由SUPER LUCE 進化升級而來,增加了RGB SYNC同步,可展現酷炫的RGB燈效,外型設計走低調路線,顏色有黑與白兩種,規格相當齊全,最低頻率為DDR4-2133,最高頻率為DDR4-4133,容量則有4GB/8GB/16GB/32GB,包裝有單通道、雙通道與四通道三種,RGB調色部分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不支援的主機板則會呈現彩虹七彩流動光效,效能部分開啟XMP參數後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讓使用者輕鬆獲得超頻至最高頻率的效能,馬上就來看看頂規效能與酷炫RGB一次的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高頻記憶體表現啦。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高頻記憶體包裝

▼外包裝標示外型與雙通道包裝,支援了華碩AURA SYNC,當然其他主機板廠RGB燈效控制也是支援的!!

▼GeIL Logo

▼支援了華碩AURA SYNC與其他主機板RGB燈光控制軟體

▼無線RGB控制,預設為RGB流光燈效,該包裝為雙通道組

▼包裝背面標示記憶體詳細參數與GeIL公司資訊

▼記憶體詳細參數與規格

▼GeIL公司資訊

▼兩側標示記憶體為雙通道包裝與散熱片顏色



記憶體本體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採用對稱式設計,外觀簡約設計,上方有導光條,讓發光更為均勻,搭配黑色PCB電路板,充分展現沉穩低調的風範,中間有SUPER LUCE Logo貼紙,背面貼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容量等參數貼紙



▼單條容量為8GB,工作頻率為DDR4-4133,時序為CL 19-19-19-39,工作電壓為1.4V

▼SUPER LUCE Logo貼紙

▼支援ASUS AURA SYNC

▼黑色八層PCB電路板

▼散熱片採用消光黑設計,非常的低調耐看

▼導光條一覽,導光條讓光線更為均勻,導光條兩側也有小面積露出,讓各角度都能看到RGB發光燈效


▼外型低調內斂,RGB發光可透過兩側與上方展示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記憶體外型360度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47FpyuqGI

▼搭配ASRock Z390 Steel Legend覺得很搭!!



RGB發光展示

▼整體發光非常均勻且吸睛


▼無使用控制軟體彩虹七彩流動光效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Pj--aqzcI


▼透過AURA SYNC控制光效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0yym1fKN1Y


DDR4-4133(XMP)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56639MB/s Write:40755MB/s Copy:42418MB/s

▼CPU Mark 99-Score:894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875sec 1024M:110.282sec

▼Super PI 1M:7.451s

▼WINRAR壓縮效能:17826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40797KB/s解壓縮:467027KB/s

▼x264 FHD Benchmark-53.8 fps

▼x265 FHD Benchmark-39.8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59.629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52 fps

▼Cinebench R11.5-18.14pts

▼Cinebench R15-1619cb

▼Cinebench R20-3975cb


DDR4-4133(XMP)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10603MB/s Read-10208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5.31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4.50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10878MB/s Write-11191MB/s
4KiB Q8T8 Read-6704.3MB/s Write-5365.7MB/s
4KiB Q32T1 Read-1190.5MB/s Write-1078.0MB/s
4KiB Q1T1 Read-1233.2MB/s Write-1072.2MB/s


DDR4-4133縮時序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DDR4-4133MHz基本上已經算是相當高頻率,超頻部分採用縮時序方式進行效能提升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59165MB/s Write:59362MB/s Copy:53637MB/s

▼CPU Mark 99-Score:89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846sec 1024M:110.126sec

▼Super PI 1M:7.377s

▼WINRAR壓縮效能:18755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42889KB/s解壓縮:469531KB/s

▼x264 FHD Benchmark-54 fps

▼x265 FHD Benchmark-40.0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1.091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777 fps

▼Cinebench R11.5-18.40pts

▼Cinebench R15-1625cb

▼Cinebench R20-3976cb


DDR4-4133縮時序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11458MB/s Read-11502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5.50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4.75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11018MB/s Write-11262MB/s
4KiB Q8T8 Read-6799.2MB/s Write-5589.0MB/s
4KiB Q32T1 Read-1194.7MB/s Write-1078.5MB/s
4KiB Q1T1 Read-1233.8MB/s Write-1094.5MB/s


▼效能比較總表


結語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高頻記憶體外型低調內斂,不過有RGB發光加持,讓整體提升不少質感與視覺效果,RGB發光可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還可與其他硬體發光同步,透過不同模式與調色,可展現玩家個人風格;效能表現部分開啟XMP DDR4-4133後表現相當出色,僅須進入BIOS內XMP技術開啟後即可馬上享有優異的效能表現,可以讓整體電腦效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在AIDA64測試中採用XMP DDR4-4133設定讀取突破了56000MB/s大關,寫入達到40000MB/s大關,效能表現相當亮眼,出廠預設參數表現不錯,提供優異的效能表現,讓不會超頻的玩家可以輕鬆擁有好效能,這次超頻採用縮縮時序方式,縮時序後在AIDA64測試中讀取與寫入皆突破了59000MB/s大關,有這樣優異的效能表現在各方面應用都會有不錯幫助與效果,搭配遊戲可能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高速體驗;現在許多玩家都會使用記憶體做RAMDISK應用,製作RAMDISK並實測效能,效表現讀取與寫入都有破14GB/s的實力(ATTO Disk Benchmark)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有了RAMDISK應用更廣泛,可大大縮短電腦暫存檔案存取時間,提供更快速的各種應用體驗,如果有大容量需求也有單調32GB產品可以選擇;GeIL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想找一款頂級效能且擁有吸睛的RGB發光記憶體模組,相信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高頻記憶體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多種專利與特殊渦流設計,兼顧各種應用環境

IMG_0295_1.JPG 

 多種專利與特殊渦流設計,兼顧各種應用環境
要尋找一款可以在各種環境都適用的耳機真的不容易,畢竟每一款耳機都有專攻的強項,可能適合聽音樂,在電競或是其他環境下表現就沒這麼優異,這次要介紹一款在各種不同環境下都有不錯表現的入耳式耳機,由XROUND 所推出的『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AERO採用專利單體空氣導流與特殊渦輪空力阻尼設計,讓聲音定位更精準且反應更迅速,耳機採用8mm外磁鍍鈦單體,提供高解析響應,除此之外還採用了專利高頻強化技術,讓高頻可完整呈現不失真,規格部分相當不錯,靈敏度為103dB,阻抗為20歐姆,頻率響應為20~40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腔體採用鋁合金外殼,線材為純度99.9%純銅導線,提供優異且不耗損的訊號傳輸品質,呈現最佳的原音重現表現,耳塞有特殊設計AERO耳塞與人聲強化耳塞兩種,使用者可依照喜好與耳朵形狀挑選適合的耳塞,值得一提的是AERO通過了Hi-Res認證,表現值得期待,馬上來看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啦。

 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AERO

▼AERO高解析度耳機產品

▼XROUND Logo

▼產品外型與標示採用採用鍍鈦單體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耳塞配置與頻率響應圖

▼產品特色說明
①專利單體空氣導流
②外磁鍍鈦單體
③專利高頻強化技術
④特殊渦輪空力阻尼設計

▼耳塞介紹與耳機頻率響應圖

▼XROUND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XROUND Logo

▼另一側標示包裝內容物與耳機基本規格


▼內包裝一覽

▼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

▼方便攜帶收納的保護硬盒


▼耳塞有兩組,中間為黑色這組專為人聲喜愛者設計,採用柔軟的20%硬度矽膠,提供優雅的中頻表現

▼另一組耳塞,中間為黃色,這組採用Q彈50%硬度矽膠,提供震撼的低頻表現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一覽,音源線為純度99.9%純銅導線

▼線材中間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收納整理線材

▼3.5mm高純度鍍金立體聲接頭

▼內建麥克風設計,可作為手機免持聽筒使用


▼耳機端一覽,腔體採用鋁合金外殼與斜切設計,質感相當不錯且耐看,外殼上有XROUND Logo

▼耳機後方採用紅色與白色標示左右聲道,紅色為右聲道,白色為左聲道,後方可看到特殊渦流空氣阻尼設計

▼單體前護蓋為金屬網搭配塑膠設計


總結
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表現相當不錯,整體重量輕巧,長時間配戴也相當輕鬆,且相當穩固與舒適,配件中有兩種耳塞(各三種大小)可挑選,可依照自己的聆聽喜好選擇適合的耳塞來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音質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AERO耳塞),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能聽得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層次豐富,若改採用人聲強化耳塞在中頻共鳴會再稍微多一點,且歌聲更加輕快與活潑,不過在低頻的延伸度就會稍微縮水一點點,使用者可依照習慣來挑選耳塞。

接下來就來談談看電影,真的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相當棒,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音效場面大且穿梭感真的是超讚!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若使用AERO來搭配遊戲也是沒問題,用最需要定位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AERO充分展現出優異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整體來說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擁有優異的音質與動態表現,且原廠提供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耳塞讓使用者們挑選,在各種不同應用環境皆能提供優異的表現,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適用於各種應用環境的入耳式耳機,相信XROUND 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愛樂酷AeroCool Split聖痕中塔機殼-親民價格入手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IMG_0593_1.JPG 
親民價格入手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之前介紹了AeroCool超有競爭力的中塔機殼Bolt閃電,這次要在介紹另一款同樣是戰鬥款的中塔機殼,『Split』聖痕,Split面板採用幾何造型搭配RGB發光飾條,側板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後方還內建了一顆12公分RGB風扇,可與面板同步發光展示內建13種發光燈效;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26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5mm,整體規格還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Split聖痕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基本規格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與產品版本,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

▼即日起購買Split聖痕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各種固定螺絲

▼Split聖痕一覽,前面板外型採用幾何圖型組成,中間有RGB導光條,左下方有AeroCool Logo

▼上下進氣孔採用格紋裝飾


▼AeroCool Logo

▼面板兩側有造型進氣口設計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上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

▼前方可安裝一顆3.5吋裝置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後方一覽

▼電源供應器為上置式設計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RGB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底部一覽

▼底部3.5吋硬碟固定鎖點

▼一側為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有突出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安裝至主機板右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兩顆2.5吋裝置安裝位置

▼前方3.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為上置設計,前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RGB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下方可安裝一顆3.5吋裝置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面板與後方的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前面板與RGB風扇發光模式展示,共13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KfRaIJAxA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Split聖痕中塔機殼搭載了面板RGB導光條與後方RGB風扇,提供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且內建13種模式,讓使用者可自行挑選最適合的視覺效果,側面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可能會覺得比較傳統式設計,不過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還是不錯,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比較可惜的是散熱擴充性稍微比較缺乏一點;整體來說配置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建議售價為NT$1390元,以這個價位來說有全景式鋼化玻璃,面板RGB發光,還內建了一顆120mm RGB風扇,登錄產品後再送一顆,CP值相當高且價格實惠,想找一款擁有酷炫RGB燈效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的價格親民戰鬥款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Split聖痕中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搭載3D NAND顆粒,五年保固沒煩惱

IMG_9928_1.JPG 

搭載3D NAND顆粒,五年保固沒煩惱
目前SSD固態硬碟已經相當普及,且價格近期相當親民,現在入手SSD正是好時機,採用SATA介面SSD已達傳輸效能瓶頸,最高傳輸速率大概落在550MB/s上下,PCIe介面SSD在效能上有相當不錯的突破,想要高效能的固態硬碟就一定要挑選PCIe介面!!這次要介紹由創見Transcend所推出的『PCIe SSD 220S』,PCIe SSD 220S符合最新NVMe 1.3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512GB與1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NAND顆粒,且搭配了DDR3記憶體做快取,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原廠提供五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啦。

 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採用吊卡式設計,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中間有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產品為PCIe SSD 220S系列,傳輸介面為PCIe Gen3 x4,容量為512GB


▼符合最新NVMe 1.3規範


▼包裝背面標示五年保固與創見公司資訊


▼創見公司資訊


▼PCIe SSD 220S 512GB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主控晶片為SMI SM2262ENG


▼記憶體為Samsung K4B4G1646E DDR3


▼3D NAND Flash顆粒


效能實測

測試筆電:MSI PS63 Modern 8RC
CPU: Intel Core i5-8265U
RAM: Samsung DDR4-2666 16GB 
GPU: NVIDIA GTX1050 Max-Q 
OS: Windows 10 Pro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2763MB/s 寫入:1907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2797.79MB/s、寫入1935.92MB/s,總分共獲得了3316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03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GB/s,64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3467.3MB/s、寫入2128.9MB/s,表現優異,4K讀取808.9MB/s、寫入1285.8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894.1MB/s,最大值為2934.8MB/s,最小值為2759.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2053.18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69.23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2291.96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795.273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2479.71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757.893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151.412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306.142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3443.165MB/s、寫入2086.578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6.7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715.15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4.3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675.91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69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777.84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2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807.85MB/s


 結語
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3316分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更是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03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G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11GB左右的容量都可以在7秒鐘內完成讀寫,表現不錯,容量部分也相當齊全從256GB~1TB共有三種產品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也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五年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不錯且有大容量的PCIe SSD,相信創見Transcend PCIe SSD 220S 512GB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動靜皆宜輕量化設計搭配強悍續航力

IMG_0351_1.JPG 

動靜皆宜輕量化設計搭配強悍續航力
在這許多娛樂活動都能在手機和平板裝置完成的時代,要聽音樂、看電影、追劇都相當方便與容易。行動裝置原廠所配備的耳機不論是有線或是無線,其音質往往是普通而已,且隔絕環境噪音能力也不夠理想。當想要在戶外享受音樂饗宴,或是忙裡偷閒看電影或追劇時,常常都因為環境外部聲音太過吵雜而造成體驗感覺不佳;這次要介紹一款由Mifo推出的『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O5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使用範圍可達20米,且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O5內建60mAh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2600mAH電池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甚至可使用100小時,內建了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4.6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還有IP67防水功能,運動時可防汗或雨,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配件包含七套耳塞,使用者可依照使用喜好以及個人耳型選擇適當得尺寸,現在就來看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啦。

 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Mifo Logo


▼產品特色
①採用藍牙BT 5.0傳輸
②耳機擁有7小時續航力
③充電盒可充電達15次
④提供100天待機時間
⑤提供四顆按鈕方便操作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與製造商


▼英文產品特色說明        


▼中文產品特色說明與製造商標示


▼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除此之外台灣代理商WITSPER智選家也提供了保固卡,讓使用者後續維修有保障


▼micro USB充電線


▼共提供七種耳塞可供使用者挑選搭配


▼充電盒上有配對與操作簡單說明


▼充電盒採用金屬材質且外型圓潤討喜,整體質感相當不錯,內建2600mAH電池,可提供15次耳機充電




▼側面為micro 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



▼背面標示充電盒規格


▼充電盒打開後可看到左右兩個耳機擺放空間與指示燈號



▼O5耳機本體一覽,標準版耳機單體採用全頻動圈設計,搭配藍牙BT5.0無損傳輸,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


▼耳機上一邊各有兩個操作按鈕可操作,可調節音量與切換曲目



▼耳機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充電鍍金接點,出廠上面有保護膜,記得使用前要先撕掉!


▼耳機單體採用全頻動圈設計


▼使用充電盒充電,可看到耳機背面與充電盒的指示燈號會亮起


實際連接使用

▼按照說明書操作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O5裝置,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整體來說表現出色,因為是耳道式設計,所以在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在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不過如果是在走路或駕駛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真的要注意,因為隔音效果好,可能會忽略環境周圍的變化與危險,不建議在這樣的環境下使用,配戴感的舒適度來說相當不錯,重量僅4.6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再加上有IP67防水設計,就算運動流汗也不怕!!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現豐富,低頻表現相當出色,震撼力表現優異,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延伸度相當好層次豐富,整體音質可以說是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用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來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場面大且穿梭感真的是沒話說!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整個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 標準版整體CP值相當不錯,最方便還是可充電的行動電源收納盒,隨時都可以補充耳機的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100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聲音無延遲,影音同步!!在家中測試12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想找一款音質表現不錯且動靜皆宜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Mifo O5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雙風扇絕佳散熱,入門光線追蹤一肩扛起

IMG_0424_1.JPG 

雙風扇絕佳散熱,入門光線追蹤一肩扛起
GeForce RTX新世代來臨,NVIDIA推出GeForce RTX 2080 Ti、GeForce RTX 2080、GeForce RTX 2070與GeForce RTX 2060,這次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架構,讓遊戲的真實感、速度與臨場感提升至全新領域,並支援遊戲即時光線追蹤與人工智慧技術,即時光線追蹤技術可提供更逼真的光線、倒影與陰影,超越傳統渲染技術,也是首款支援即時光線追蹤技術的GPU;這次要介紹由華碩ASUS推出的『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搭載強悍的TU106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1920個,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365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710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192-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6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一組Displayport 1.4、兩組HDMI 2.0b與一組DVI-D,電源採用8pin供電,散熱採用雙風扇設計,並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原廠還提供GPU Tweak II軟體,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GPU溫度限制與風扇轉速控制…等,使用者可隨時監控顯卡狀況,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吧。

 Turing架構特色簡單介紹

▼RTX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 GPU架構與革命性的RTX平臺,將即時光線追蹤、人工智慧及可編程光影著色功能結合在一起,開創體驗遊戲的全新方式。


▼NVIDIA採用Turing GPU架構,從GTX邁入RTX, GeForce RTX 20不僅只是單純的性能提升,還加入了即時光線追蹤


▼Turing架構基礎是建立在全新 TURING SM上,TURING SM具備四組通道與一組RT Core,一組通道內整合包括INT 32、FP32與Tensor Core,同時在記憶體存取架構採用全新的設計,讓Turing可獲得更大的頻寬,每個核在SHADING的性能比Pascal架構高出50%


▼Turing架構中除了利用Tensor Core降低運算負擔外,更藉由針對光線追蹤專屬硬體加速架構RT Core,每組RT Core包含三角形與矩陣光運算構成,將光線追蹤相關的演算透過RT Core執行,Shader可專心執行Shading,將整個即時光線追蹤做細部過程分工,達成單卡光線追蹤


 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包裝與配件

▼彩盒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ASUS Logo

▼內附WTFast 6個月白金序號

▼TUF GAMING系列產品

▼產品特色標示
①OC超頻版本
②6GB GDDR6記憶體
③雙滾珠風扇

▼GeForce RTX 2060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顯示輸出

▼華碩提供三年保固

▼雙滾珠軸承風扇,壽命延長2倍

▼強化背板,金屬級防護能力 

▼GPU Tweak II提供監控、調校及微調

▼基本規格標示

▼顯示輸出標示

▼登錄後提供四年保固

▼內部包裝相當有質感

▼配件:說明書與驅動光碟


 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介紹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雙風扇搭配大面積的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個Slot,上方有TUF Gaming與GeForce RTX字樣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TUF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 

▼輸出部分提供一組Displayport 1.4、兩組HDMI 2.0b與一組DVI-D

▼需外接一組6+2pin電源


 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06,CUDA核心數為1920組,記憶體為三星6GB GDDR6,時脈方面預設為1365MHz、Boost後時脈可達1710MHz,記憶體時脈為1750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獲得56612分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獲得18441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獲得8904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獲得4393分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獲得56093分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獲得49497分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獲得7947分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獲得3557分

▼3DMark Port Royal針對DirectX Raytracing API效能測試,顯示卡必須支援光線追蹤,獲得3756分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獲得11479分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獲得2356分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獲得7624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23935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19445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獲得18550分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獲得8067分

▼FINAL FANTASY XV(3840x2160 High Quality)獲得3215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High)獲得10110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獲得5897分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108張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61張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測試結果為89張 

▼戰地風雲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測試結果為56張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83張 


燒機溫度實測

▼FurMark燒機,溫度最高82度,風扇轉速3101轉


 總結:
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採用TU106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再加上原廠有提供工具軟體可以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頂級的效能表現,不論是遊戲大作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還是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還拿了兩款支援光線追蹤的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暗影也能將特效開到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依然可以順暢運行;整體來說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是一張擁有優異效能的顯卡,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拿來玩最新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也是輕鬆無負擔;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適合中階電競玩家使用,保固方面為註冊四年保固,想要享受光線追蹤且高CP值的中階顯卡,相信華碩ASUS TUF GeForce RTX 2060 OC 6GB GDDR6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愛樂酷AeroCool Tomahawk戰斧中塔機殼-千元有找,裝機首選

IMG_0733_1.JPG 

千元有找,裝機首選
愛樂酷AeroCool近期的機殼都走高CP值路線,這次要介紹一款更殺的產品,千元有找的中塔機殼『Tomahawk』戰斧,Tomahawk面板設計比較中規中矩,側板採用低調的鋼板設計,雖然外型低調,不過散熱預留了不少空間,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一顆風扇),側板上也可再安裝一顆120mm風扇,整體擴充性還不錯;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足夠,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24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7mm,整體規格還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Tomahawk戰斧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產品版本與基本規格,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

▼即日起購買Tomahawk戰斧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各種固定螺絲

▼Tomahawk戰斧一覽,前面板外型中規中矩,下半部有大面積進風口設計,左下方有AeroCool Logo,上方V字型為指示燈號

▼大面積進風口設計

▼AeroCool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後方一覽

▼電源供應器為上置式設計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可上下微調高度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底部一覽

▼腳座為塑膠厚高腳墊搭配止滑橡膠

▼底部2.5吋硬碟固定鎖點

▼兩側為鋼板材質,有突出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左側板上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安裝位置在主機板右側與下方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兩顆2.5吋裝置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上置設計,前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底部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底部前方可安裝一顆2.5吋與3.5吋裝置


▼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Tomahawk戰斧中塔機殼兩側採用鋼低調板設計,內部結構可能會覺得比較傳統式,不過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還是不錯,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散熱擴充性也還不錯,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後方已經內建了一顆120mm風扇,側面也還可再裝一顆120mm風扇,可提供不錯的散熱對流;整體來說身為裝機基本款可以說相當稱職,價格方面建議售價為NT$890元,千元以內的價格,登錄產品後再送一顆RGB風扇,算起來機殼不到NT$500元,相當有競爭力,想找一款千元有找且擁有不錯擴充性的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Tomahawk戰斧中塔機殼是個不錯的選擇。

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海量空間大滿足,卓越效能輕鬆升級





海量空間大滿足,卓越效能輕鬆升級
近年來SSD固態硬碟可以說是桌上型電腦與筆電的標配,且價格不斷下探越來越親民,現在入手SSD正是好時機,SATA介面的SSD效能已開始無法滿足許多使用者,最高傳輸速率大概落在550MB/s上下,而PCIe介面SSD在效能上有相當不錯的突破,且讀取效能表現是SATA介面的好幾倍;這次要介紹由金士頓Kingston所推出的『KC2000 NVMe PCIe SSD』,KC2000 NVMe PCIe SSD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512GB、1TB與超大容量2TB四種可選擇,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NAND TLC顆粒,效能表現依據容量的不同而有表現上的差異,讀取效能3000MB/s~3200MB/s,寫入效能1100MB/s~2200MB/s,效能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優異,原廠提供五年保固,現在就來看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帶來優異的效能表現啦。

 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採用吊卡式設計,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下方為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上方為Kingston Logo,產品為KC2000系列,原廠提供五年保固


▼KC2000 NVMe PCIe SSD比7200轉硬碟效能表現快了35倍,本次介紹容量為1TB


▼可看到KC2000 SSD本體


▼KC2000為M.2 2280長度PCIe NVMe產品,金士頓免費提供線上技術諮詢服務


▼包裝背面標是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各國安規認證


▼金士頓提供Acronis True Image HD軟體序號,方便使用者備份與移動資料


▼KC2000 NVMe PCIe SSD正反一面一覽,主控晶片為SMI SM2262ENG,共八顆3D TLC NAND顆粒組成1TB,搭配兩顆快取記憶體,提供更佳的效能表現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兩顆快取記憶體


▼3D TLC NAND Flash顆粒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OS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2824MB/s 寫入:2077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2635.33MB/s、寫入1816.38MB/s,總分共獲得了4188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2.91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11GB/s,256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3263.6MB/s、寫入2276.7MB/s,表現優異,4K讀取1482.2MB/s、寫入1417.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725.0MB/s,最大值為2829.8MB/s,最小值為2500.7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1593.3MB/s,最大值為2109.3MB/s,最小值為1311.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2569.09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016.72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2612.86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111.30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2208.76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953.741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327.94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762.068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3263.327MB/s、寫入2346.992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9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90.86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7.95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445.79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5.8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045.50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25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797.28MB/s


 結語
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4188分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更是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2.91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11G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小檔案表現雖然不算出色,但也是表現不錯,大檔案表現則表現優異,讀取與寫入在4~6秒內完成,容量部分也相當齊全從256GB~2TB共有四種產品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也都支援PCIe SSD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五年保固,想找一款效能卓越且有2TB大容量的NVMe PCIe SSD,相信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一鍵強化細節,輕鬆升級聽感

IMG_0209_1.JPG 

一鍵強化細節,輕鬆升級聽感
之前介紹過XROUND推出的AERO高解析入耳式耳機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再介紹由他們所推出的『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可針對耳機與喇叭進行強化,依照搭配輸出裝置做切換,可達到最佳的體驗,一鍵強化功能擁有細節增強與劇院加強兩種模式,透過專利演算技術與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讓使用者可輕鬆一鍵強化,體積相當小,僅名片的1/3大小,外型採用鏡面烤漆點綴,質感相當不錯,這次PREMIUM更導入了USB數位音訊輸入,連接電腦可直接數位輸出,提供更佳的音訊品質,若採用類比輸入只要是3.5mm接頭的音訊都可直接輸入,應用層面相當廣泛,另外與上一代一樣內建了400mAh鋰電池,可連續使用七小時,還新增了供電保護系統,提升電池壽命,馬上來看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帶來的表現吧。

 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相當特別,用聲波與XROUND Logo傳達XROUND是一間專研於聲音的公司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XROUND公司資訊

▼外層包裝移除後內包裝為聲波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包裝相當特別,採用兩個三角形組成一個四方型

▼兩個三角形內分別為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本體與配件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功能與接線說明

▼引用官方的圖片可以更清楚了解接線方式與應用範圍

▼配件線材說明

▼產品保固卡


▼產品說明書、攜帶束口袋、micro USB充電傳輸線與3.5mm對接線

▼micro USB充電傳輸線,micro USB部分為L型設計,方便操作與使用

▼3.5mm對接線採用鍍金接頭,提供良好的訊號傳輸品質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本體一覽,採用消光黑與鏡面烤漆相間,提供不錯的質感

▼左側為模式切換按鈕,提供ByPass(不亮燈)、細節強化(白燈)與劇院加強模式(橘燈),外圈有指示燈號,不同模式會有不同燈號

▼亮白燈時為細節強化模式

▼亮橘燈時為劇院加強模式

▼右側為XROUND鍍金Logo與Premium字樣

▼背面一覽

▼頂部一覽,頂部為micro USB與狀態指示燈號


▼開機後指示燈會亮白燈

▼底部為音量控制與輸出設備切換

▼音量控制

▼輸出設備切換,有喇叭與耳機兩種可選擇

▼右側為音訊輸入

▼左側為音訊輸出

▼攜帶束口袋相當方便,還可以保護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本體


實際搭配體驗

▼使用foobar2000 App軟體播放無損音樂,搭配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與AERO耳機

▼搭配遊戲機任天堂Switch也很適合,強化遊戲的聲音體驗

▼搭配AVerMedia Sound Bar看電影是最佳享受,體驗環繞音效帶來的震撼與臨場感


總結
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的一鍵強化真的相當不錯,首先是外型輕巧方便好攜帶,且內建鋰電池,擁有七小時續航力,攜帶出門也能輕鬆操作使用,輸入介面可透過USB與3.5mm兩種方式連接輸入音訊,透過USB方式輸入可獲得更棒的音質表現,簡單說就是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內建DAC解碼器,可將數位訊號更完整解析後再做強化處理,若採用3.5mm方式輸入音訊則可以搭配更多設備,應用層面相當廣泛。

接下來談談實際使用效果,耳機模式(搭配XROUND AERO與HyperX CLOUD Revolver)開啟細節強化模式可以聽到更多更豐富的細節與樂器尾音,營造出更棒的音場,切換到劇院模式則可以聽到較多的低音強化與共鳴,營造出更大場面的震撼與臨場感,耳機模式適合聽音樂(建議細節強化模式)與搭配電競遊戲(建議劇院模式)使用,遊戲方面很適合競速遊戲與FPS第一人稱射擊,或是搭配掌上遊戲機(例如任天堂Switch也很合適);喇叭模式(搭配AVerMedia Sound Bar)開啟細節強化模式後,突然覺得原本聲音是平面的,開啟後變成有3D的感覺,整體音場比原本大很多,切換到劇院模式後,3D感更為強烈,音場更大,左右邊聲音的範圍也更廣,可完完全全沉浸在大場面的環繞音效中,喇叭模式比較適合電競遊戲與看電影,聽音樂比較沒有這麼適合,看電影搭配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真的是一大享受,從來沒想過透過音效強化可達到這樣的環繞效果,讓平凡的Sound Bar也能變身成為環繞音效喇叭。

整體來說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是款CP值很高的強化聆聽感產品,可輕鬆應付各種應用環境,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想找一款可以輕鬆強化聆聽感且可讓喇叭變身成為環繞音效的產品,相信XROUND XPUMP PREMIUM 3D智慧音效引擎是個不錯的首選。

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優異壓制力搭配ARGB酷炫燈效,炎炎夏日沒煩惱

2.gif 

優異壓制力搭配ARGB酷炫燈效,炎炎夏日沒煩惱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相信許多玩家們已經感受到今年有多熱,電腦可不能因為天氣熱就罷工,這次要介紹一款中型塔散,由RAIJINTEK所推出的『MYA RBW』塔型散熱器,MYA RBW採用專利波浪式散熱鰭片與強化風流通道設計,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塔頂擁有5V ARGB發光,搭配塔身全黑化設計,低調又不失質感與視覺效果,還可與其他產品同步發光燈效,導熱管採用六支6mm配置,搭配全銅CDC(CPU直觸設計),擁有優異的導熱效果,風扇採用自家BDM12013M 12公分薄型風扇,最高轉速為1400轉,最大噪音為28.43dBA,也因為採用薄型風扇設計,記憶體相容性相當棒,幾乎沒有卡件的問題,散熱器本體高度為163mm,重量含風扇為925g,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配件中還有另一組風扇扣具,可再加裝一顆風扇達到更佳的散熱效果,馬上就來看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帶來的優異表現啦。

 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支援ARGB發光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強化背板、風扇安裝扣具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MYA RBW本體一覽,整體全黑化設計相當低調,搭配塔頂上方的導光條設計,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





▼塔頂的造型護蓋,中間有RAIJINTEK Logo與發光設計


▼底部採用全銅CPU直接接觸式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熱管部分採用六支6mm組成


▼風扇採用自家BDM12013M 12公分薄型風扇,最高轉速為1400轉,最大噪音為28.43dBA,風扇為4pin PWM控制模式



實際安裝

▼實際安裝情況一覽,因為採用薄型風扇設計,記憶體相容性相當不錯,可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




▼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距離風扇還很遠!!


ARGB酷炫發光

▼側面導光條發光真的美


▼從上面看下去發光超美且非常酷炫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SnOkHznaY


搭配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RAIJINTEK MYA RBW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4~3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0~7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2度,平均溫度為65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1~3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8~6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2度,平均溫度為62~64度









 搭配i7-97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MYA RBW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80~8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5度,平均溫度為85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9~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5~8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1度,平均溫度為72~83度









總結
這次介紹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採用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72度,平均溫度可以壓制在65度左右,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雖然來到105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5度左右,壓制力相當不錯,噪音部分預設時相當安靜,超頻後全速運轉下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相當安靜;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也因為採用薄型風扇設計,讓記憶體的相容性相當棒,就算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也不會有卡件的情況發生,塔體全黑化設計搭配塔頂的ARGB發光,且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提供酷炫的視覺燈效,整體來說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塔型散熱器產品,通路銷售價格為NT$2190元,炎炎夏日即將來臨,想找一款壓制力不錯且擁有ARGB酷炫燈效的塔型散熱器,相信RAIJINTEK MYA RBW塔型散熱器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酷炫ARGB燈效與優異壓制能力兼得

IMG_1303_1.JPG 

 酷炫ARGB燈效與優異壓制能力兼得
一體式水冷相信是許多超頻與追求安靜玩家的最愛,擁有安靜且散熱表現優異,炎炎夏日即將到來,升級水冷散熱正是好時機,這次要介紹一款由愛樂酷AeroCool推出的一體式水冷『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Pulse L240F Sync有別於一般一體式水冷設計,水泵設計在水冷排上,可提高水泵使用壽命,水冷排採用LEPI設計,在效能與噪音之間提供最佳平衡點,水冷頭採用薄型設計,並且搭配了ARGB導光圈設計,底部採用純銅拋光處理搭配微水道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風扇採用兩顆自家TC1225PWM ARGB風扇,最大噪音為10.5~31.8dBA,轉速為600~1800rpm,搭配獨家花形扇葉與液壓軸承,發光可與水冷頭同步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發光控制器,內建八組燈光效果,觸碰水冷頭上的光圈即可切換模式,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現在就來看看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 


▼愛樂酷AeroCool Logo


▼產品型號為Pulse L240F並且採用Addressable RGB提供酷炫的視覺燈效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①內建八種發光模式,可透過導光條切換模式
②水泵設計在水冷排上
③支援四大主機板廠的ARGB控制
④水冷排採用LEPI設計,在效能與噪音之間提供最佳平衡點
⑤採用兩顆ARGB風扇
⑥水管採用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
⑦水冷頭微水道設計
⑧高效能低噪音



▼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與代理商,代理商為立光科技,即日起購買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側面標示水冷排尺寸


▼另一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風扇一對二轉接線、RGB控制線、ARGB發光電源線、ARGB發光控制器轉接線、Intel水冷頭扣具、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散熱膏、風扇固定螺絲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風扇採用兩顆自家TC1225PWM ARGB風扇,最大噪音為10.5~31.8dBA,轉速為600~1800rpm,搭配獨家花形扇葉與液壓軸承,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ARGB接頭為表準主機板廠設計,並且有延長設計方便接線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泵為4pin接頭設計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側面有AeroCool字樣與一整圈的ARGB導光環設計,上方也有導光環,裡面有水流計,可以看到水速度,ARGB發光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RGB控制與電源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發光




▼風扇發光,扇葉為花形設計,所以燈光呈現會有花的外型


▼發光模式展示(主機板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_P8cRDQjg 


搭配Intel Core 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6~6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6度,平均溫度約58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4~3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2~6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5度,平均溫度約55~58度









 搭配Intel Core i7-9700K超頻5.1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 5.1GHz
Cooler: 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9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78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8~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8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5度,平均溫度約72~77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優異,效能部分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僅66度,平均溫度為58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1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8度左右,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不過風扇稍微有點噪音,不過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Pulse L240F Sync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做發光與模式調整,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壓制力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視覺燈效的一體式水冷,相信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脈衝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賽德斯SADES 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輕量化設計搭配A.RGB酷炫燈效

IMG_1886_1.JPG 

輕量化設計搭配A.RGB酷炫燈效
許多電競耳麥產品尤其是耳罩式,重量都不輕,長時間配戴起來都會有不適的情形,這次要介紹一款輕量化設計的電競耳麥,由賽德斯SADES所推出的『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Armor採用Realtek虛擬7.1聲道音效晶片,運用USB傳輸介面直接解碼,提供高解析音訊還原,並提供了擴闊音場、強化通話、高頻恢復與自動音量調整四種電競模式,單體採用高傳真釹磁40mm單體,靈敏度為93dB,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20~20KHz,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麥克風為金屬360°軟管全向式降噪設計,清晰的語音品質讓玩家可以迅速與戰友溝通,耳罩方面採用超厚透氣美容級蛋白質耳罩,提供舒適的配戴感,整體重量僅260g,相當輕巧,長時間配戴也無負擔,最厲害的還是這款電競耳麥也加入了A.RGB發光,提供酷炫的視覺效果,馬上來看賽德斯SADES 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啦。

 賽德斯SADES 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賽德斯SADES Logo

▼擁有RGB發光

▼產品型號為Armor電競耳麥

▼SADES防偽標籤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採用Realtek音效晶片

▼頭帶為自動伸縮設計,採用360°軟管全向式降噪麥克風

▼耳罩採用超厚透氣美容級蛋白質材質,耳機本體採用USB傳輸介面隨插即用,並內建線控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

▼側面相容作業系統與ARGB發光展示


▼頂部標示SADES Logo與產品型號,底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各國安規認證


▼包裝翻開後可看到Armor本體

▼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與貼紙

▼Armor採用USB介面,接頭採用鍍金處理,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降低雜訊干擾


▼線材中間有橡膠整線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線控可調整音量、ARGB發光調整、麥克風靜音與耳機靜音

▼Armor上方採用金屬支架設計,頭帶上方有SADES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提供不錯的配戴舒適度

▼左右聲道標示於內側


▼頭帶採用自動伸縮設計


▼Armor兩側一覽,左側有360°軟管全向式降噪麥克風,可依照使用者習過作角度調整


▼耳罩護蓋採用塑膠設計,中間有SADES Logo,護蓋上有四圈導光條


▼Armor底部一覽

▼耳罩內部空間一覽

▼耳罩採用超厚透氣美容級蛋白質材質,而且縫線做工相當不錯

▼安裝驅動程式後即可看到擴闊音場、強化通話、高頻恢復與自動音量調整四種電競模式,使用者可針對不同環境調整


A.RGB發光展示

▼接上USB後A.RGB發光


▼線控下方的SADES Logo會隨著發光變換,還有麥克風與耳機靜音按鈕,開啟後會亮紅光方便使用者辨識



▼A.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yqqNcf4m0


總結
賽德斯SADES 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表現不錯,整體輕量化設計,長時間配戴也相當輕鬆,且相當穩固與舒適,先從看電影來說,真的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不錯,再加上有虛擬7.1聲加持,整體體驗再升級,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音效場面大且穿梭感真的是超讚!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搭配遊戲肯定是表現沒話講,畢竟是電競耳麥,用最需要定位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Armor充分展現出強悍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若加上內建的加強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中達到更不錯的體驗,最酷的還是導入了A.RGB發光,還可透過線控直接調整發光模式,除了聽覺饗宴外,還可以滿足視覺效果;目前官方建議售價為NT$2390元,想找一款輕量化設計且擁有A.RGB酷炫視覺燈效的電競耳麥,相信賽德斯SADES Armor狼盾A.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麥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HTPC小型主機散熱升級新選擇

IMG_1008_1.JPG 

 HTPC小型主機散熱升級新選擇
類似HTPC小型主機要升級散熱器說真的不容易,因為可選擇的產品不多,且還會有卡件的可能性,這次要介紹一款薄型下吹式散熱器產品,由RAIJINTEK所推出的『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PALLAS 120擁有大面積的散熱鰭片設計,導熱管採用六支6mm配置,搭配CDC(熱管直觸CPU設計),擁有優異的導熱效果,風扇採用自家BDM12013M 12公分薄型風扇,最高轉速為1400轉,最大噪音為28.43dBA,散熱器本體高度僅68mm,重量含風扇更只有550g,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另外PALLAS 120還有RGB版本,喜愛視覺效果的玩家也多了一個新選擇,馬上就來看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帶來的表現啦。

 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有無發光與RGB兩種版本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版本



▼頂部標示高度僅68mm


▼配件:產品說明書、強化背板、風扇安裝扣具、120mm薄型風扇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風扇採用自家BDM12013M 12公分薄型風扇,最高轉速為1400轉,最大噪音為28.43dBA,風扇為4pin PWM控制模式





▼PALLAS 120本體一覽,整體全黑化設計相當低調





▼上方大面積的散熱鰭片設計,提供不錯的散熱表現


▼底部採用熱導管直接接觸CPU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熱管部分採用六支6mm組成



▼安裝風扇後一覽




實際安裝

▼實際安裝情況一覽,記憶體相容性相當不錯,可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




▼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距離風扇還有5mm左右


搭配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RAIJINTEK PALLAS 120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6~7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5度,平均溫度為68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2~35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4~7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2~75度,平均溫度為64~67度









 搭配i7-97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PALLAS 120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90~10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11度,平均溫度為92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9~4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81~10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9度,平均溫度為86~91度









總結
這次介紹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表現不錯,採用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75度,平均溫度可以壓制在68度左右,表現相當出色,超頻至5.0GHz表現雖然不算亮眼,不過這樣的測試真的有點強人所難,畢竟用於HTPC的下吹式散熱器本來主打就不是超頻!!最高溫度來到111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92度左右,噪音方面預設時相當安靜,超頻後全速運轉下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相當安靜;安裝相當容易,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整體來說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很適合用在HTPC小主機上使用,想找一款高度僅68mm且散熱表現不錯的下吹式散熱器,相信RAIJINTEK PALLAS 120薄型下吹式散熱器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愛樂酷AeroCool Cosmo幻影120mm RGB風扇-升級入門款RGB風扇好選擇

IMG_2366_1.JPG 

升級入門款RGB風扇好選擇
這次愛樂酷AeroCool來勢洶洶,推出了不少高CP值產品,更推出了購買機殼與水冷贈送RGB風扇的活動,現在就來簡單開箱一下活動贈送的『Cosmo幻影』120mm RGB風扇,Cosmo幻影最大噪音為23.9dBA,轉速為1000rpm,風量為26.2 CFM,軸承為一般油封軸承,擁有40000小時使用壽命,RGB發光方面為固定式發光,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Cosmo幻影120mm RGB風扇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為固定式RGB發光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特色介紹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風扇正反面一覽



▼側面標示安裝方向



▼電源接頭採用大4 pin


▼固定螺絲


▼發光一覽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Cosmo幻影120mm RGB風扇算是一款入門風扇產品,除了規格不錯外,還有RGB發光,雖然是固定式設計,但依然非常吸睛,別忘了目前有購買機殼與水冷贈送RGB風扇的活動,就是贈送這顆愛樂酷AeroCool Cosmo幻影120mm RGB風扇,如果剛好有升級需求的玩家可以搭上這波順風車即可免費入手喔!!
 

 

索摩樂Thermalright TL-RS12 ARGB風扇-夏日輕鬆升級ARGB酷炫燈效套件

IMG_2424_1.JPG 

夏日輕鬆升級ARGB酷炫燈效套件
RGB發光相信是目前許多玩家的最愛,不過許多早期的散熱周邊產品不是無發光功能就是僅有單色發光,近期許多廠商也紛紛推出RGB升級套件,讓玩家可以升級RGB發光,這次要介紹由索摩樂Thermalright推出的『TL-RS12』與『TL-R12』RGB風扇,兩種包裝皆包含三顆12公分風扇,主要差異在於TL-RS12為ARGB(5V 3 pin),TL-R12為一般RGB(12V 4 pin),風扇規格相當不錯,最大噪音為15~23dBA,轉速為400~1500rpm,風量為21.76~65.25 CFM,軸承採用 FDB軸承設計,可提供更佳的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風扇控制方式為4 pin PWM模式,這次介紹的TL-RS12發光採用3 pin 5V ARGB設計,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發光控制器,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現在就來看索摩樂Thermalright TL-RS12 ARGB風扇帶來的視覺饗宴與表現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標示內含三顆風扇


▼索摩樂Thermalright Logo


▼產品型號為TL-RS12,包裝為三顆12公分風扇組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配件中包含橡膠防震拉丁與常用的一般固定螺絲


▼ARGB控制器


▼控制器上三顆控制按鈕,可更換發光顏色與模式



▼控制器採用SATA電源接頭與標準ARGB接頭



▼風扇電源一轉三接線


▼三顆TL-RS12一覽


▼TL-RS12風扇,最大噪音為15~23dBA,轉速為400~1500rpm,風量為21.76~65.25 CFM,軸承採用 FDB軸承設計,可提供更佳的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風扇控制方式為4 pin PWM模式,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ARGB接頭為標準主機板廠設計,並且有延長設計方便接線





發光展示

▼安裝在Thermalright TR-240C水冷排上,發光真的很美很均勻


▼發光模式展示(主機板AURA Sync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ha6nmJh5I 


效能簡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900K 
Cooler: Thermalright TR-240C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本次簡測採用AIDA64燒機,使用Thermalright TR-240C配件中的TY-121BP與這次擁有ARGB的TL-RS12做燒機10分鐘後的溫度比較

TY-121BP規格:最大噪音為19~25dBA,轉速為600~1800rpm,風量為25.76~77.28CFM,軸承採用 FDB軸承設計

以規格來說TY-121BP比TL-RS12來的漂亮一點,實際表現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搭配TY-121BP風扇燒機10分鐘,CPU Package平均溫度56.2度,最高溫度74度


▼搭配TL-RS12風扇燒機10分鐘,CPU Package平均溫度56.4度,最高溫度73度


從上面結果來看,平均溫度與最高溫度都差不多,這樣的差異可以說是無視!!採用TL-RS12同樣可以獲得優異的散熱效果

總結
這次介紹的索摩樂Thermalright TL-RS12 ARGB風扇表現相當優異且擁有酷炫的視覺效果,在一體式散熱器實測中可以發現與沒有RGB的TY-121BP表現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完全沒有因為多了RGB功能而犧牲散熱表現,風扇規格上相當不錯,提供高風量低噪音表現,在小細節方便也都有注意到,螺絲固定處有防震膠墊設計,且配件中有防震拉丁,安裝可以更為容易與方便,發光部分可搭配主機板ARGB控制軟體調整顏色與發光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展現自我風格,還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視覺效果,若主機板沒有支援ARGB控制也可採用控制器搭配使用;想找一款可以輕鬆升級ARGB酷炫視覺效果風扇的產品嗎?相信索摩樂Thermalright TL-RS12 ARGB風扇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索摩樂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酷炫ARGB燈效搭配水流計,更帶來優異壓制能力

IMG_2406_1.JPG 

酷炫ARGB燈效搭配水流計,更帶來優異壓制能力
炎炎夏日即將到來一體式水冷相信是許多超頻與追求安靜玩家的最愛,擁有安靜與優異的散熱表現,這次要介紹一款由散熱器知名廠商索摩樂Thermalright推出的一體式水冷『TR-240C』,Turbo Right系列除了這次介紹的240C(水冷排240mm)之外,還有大哥360C(水冷排360mm),使用者可針對搭配的處理器與機殼來選擇,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TR-240C水冷頭採用最先進的微通道設計,具有多組通道,達到最佳的水冷液流動,冷頭上方擁有水流計設計,更搭配了ARGB發光,提供最佳且酷炫的視覺效果,風扇採用兩顆自家TY-121BP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19~25dBA,轉速為600~1800rpm,風量為25.76~77.28 CFM,不過比較可惜風扇沒有ARGB發光,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發光燈效控制器,透過控制器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TR-240C可自行添加水冷液,讓保養一體式水冷更簡單,現在就來看索摩樂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視覺饗宴與散熱表現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照片與特色,並標示支援主機板廠ARGB控制


▼索摩樂Thermalright Logo


▼產品型號為Turbo Right 240 


▼產品特色標示,提供兩年保固


▼安裝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圖解與產品尺寸


▼側面產品型號與外型


▼Turbo Right系列產品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RGB控制器、控制器電源、保養電源接頭、強化背板、螺絲起子、TF4散熱膏、散熱膏塗抹器、Thermalright貼紙、水冷液、風扇固定螺絲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ARGB控制器上有三顆按鈕,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


▼風扇採用兩顆自家TY-121BP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19~25dBA,轉速為600~1800rpm,風量為25.76~77.28 CFM,採用FDB軸承,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與降低運轉噪音,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正面上下有側Thermalright字樣,裡面有水流計,可以看到水流速度,ARGB發光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 






▼水泵為3pin接頭設計


▼ARGB接頭


▼CPU接觸面為鍍鎳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原廠控制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44g06F3c8


▼發光模式展示(主機板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m-ZMJ0pU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Thermalright TR-240C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6~6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5度,平均溫度約59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3~3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0~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1~67度,平均溫度約53~58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Thermalright TR-240C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8~9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80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6~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8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2~100度,平均溫度約72~79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索摩樂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優異,效能方面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僅67度,平均溫度為59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不過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0度左右,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風扇有輕微的風切聲,不過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TR-240C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做發光與模式調整,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壓制力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視覺燈效的一體式水冷,相信索摩樂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moshi入耳式Mythro C與耳罩式Avanti C耳機鑑賞會

2019/07/11 09:50:18

發文IP 59.125.*.*

 



前言:
近年來USB-C傳輸介面崛起,許多電腦與手機周邊紛紛推出USB-C傳輸介面,耳機產品當然也不例外,這次參加了moshi與T客邦舉辦的耳機鑑賞會,現場可以直接體驗剛推出的mythro C與avanti C兩款新產品,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直接與moshi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這次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 林家樑蒞臨現場,分享moshi產品的使用經驗,鑑賞會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可以細細品味mythro C與avanti C這兩款USB-C耳機產品,事不宜遲就來看這場收獲滿滿的鑑賞會吧。


公司網頁: https://www.moshi.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shi.tw

耳機鑑賞會

▼今日活動主題moshi耳機鑑賞會

▼本次鑑賞會三寶,mythro C與avanti C耳機產品,還有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產品採整體銀色與灰色搭配,簡單大方,內建24-bit/192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優質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

▼mythro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單體護蓋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設計,質感優異且後方的斜切讓耳機能更貼合耳朵,令人享受舒適的配戴感

▼mythro C有三組耳塞,使用者可依照耳型挑選,線控方面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同樣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外型簡約質感優異


▼原廠提供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攜帶,收納盒可將耳機與線控整理進去,簡易收納且輕鬆攜帶外出


▼線控有3.5mm與USB-C兩種傳輸介面,USB-C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不鏽鋼材質為主體設計,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戴起來相當舒適輕巧無壓力


▼耳機單體為可收折設計,方便攜帶與收納,耳罩採用Vegan皮革,提供不錯的舒適度,單體為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


分享交流

▼帥氣的產品經理


▼分享交流詳細內容



▼分享交流重點:
✸moshi擁有自己的硬體研發與ID團隊,產品細節都是精心調校
✸USB-C Audio介面擁有音質一致性、輸出功率充沛、數位控制介面與可線上更新韌體優勢
✸avanti C採用前傾14度一體成型不鏽鋼頭架,重量僅166g超輕量化設計,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三種顏色可挑選
✸mythro C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腔體,提供優異的配戴體驗,且重量輕巧,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黑、白兩種顏色可挑選

 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分享交流

✸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單體為自主開發與制定規格,所有產品擁有穩定的品質,不會像坊間許多大品牌的產品為OEM,由於材料與原料來源不穩定,而造成每一批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從Avanti與Mythro聽到Mythro C與Avanti C主要差異是在一個為類比輸出,另一個透過USB-C傳輸介面(數位),不過moshi研發團隊相當用心與厲害,呈現出的音色、音向與聽感一致性相當高,讓同一系列產品的特色得以延續


✸若透過Moshi Digital Audio App軟體EQ調整音色,建議最大值為0dB,因為聲音放大更容易造成失真,讓聲音往-dB走,可以降低失真發生的可能性


細細品味時間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擁有24-bit/192kHz DAC,可以讓更多細節與尾音呈現的更棒,且層次更為豐富,尤其是反射音的細節,有了這些細節可營造出更棒的音場,再加上有Class-G耳擴,提供更足夠的推力可以推動耳機,各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提升,就算搭配筆電也能聽出明顯差異!!
✸產品建議: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已經很完美,沒什麼好挑剔的!!


▼mythro C(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高頻尾音不錯且細膩,不過延伸度稍嫌不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不錯,不過深度表現稍嫌微弱,低頻表現出色,由於是入耳式的耳機,所以震撼力與推力都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低沉部分的延伸度不錯且共鳴聲相當到位,整體聽感會比較偏穩重,但不會因此而感到拖泥帶水,該有的動態與活潑性依然表現不錯;與mythro(3.5mm版本)交叉體驗,同樣可展現USB-C傳輸介面優勢的更棒細節與音場表現,不過mythro因為有RUN開的關係,聲音表現更柔軟,情感更豐富,相信mythro C RUN開後也會有一樣的柔順表現,整體產品CP值相當高
✸外型與配戴感:mythro C採用了連續沖壓加工,外型末端斜切配戴起來相當舒適且不會卡耳朵,外型也是走簡約低調風格且質感很不錯
✸產品建議:若能將產品變成mythro +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組合,產品的應用會更為廣泛且CP值可再大幅度提升,讓耳機可以在3.5mm也能透過轉換器在USB-C裝置上使用,也可讓使用者透過轉換器搭配其他3.5mm產品達成更多應用


▼avanti C(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手機3.5mm採用foobar2000搭配APE無損音樂)
✸聽感: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能聽得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達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且層次表現很不錯,整體動態表現很棒,不論是抒情歌還是搖滾歌曲都可以控制得宜收放自如;抗噪能力算是中上,可阻隔不少噪音,例如一般交談聊天聲音與店家的背景音樂;使用3.5mm與USB-C交叉式體驗後,可以發現如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林家樑所說,聽感與整體調性相當接近,採用USB-C介面可以讓細節呈現更完美,呈現出更好的音場,突顯USB-C傳輸介面優勢
✸外型與配戴感:採用不鏽鋼材質關係以耳罩式產品來說相當輕盈且質感很不錯,採用金屬搭配Vegan皮革這兩大高質感元素,讓產品雖然簡約低調,不過質感真的超級棒且相當時尚!前傾14度的設計讓配戴起來相當合耳朵角度,整體配戴感相當輕鬆不會有壓力感,長時間久戴也是超級無敵輕鬆且舒適!
✸產品建議:噪音阻隔能力若能再加強一點會更好,因為細微的尾音與反射音在稍微比較吵雜的環境可能會因此被蓋過,讓avanti C的好聲音被噪音淹沒了!


▼avanti C戴起來就是舒適,要隨時隨地聽音樂或追劇沒問題!


▼帶上簡約時尚的avanti C人人都是型男與美女!!


▼體驗期間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即跟原廠人員詢問與交流,馬上解決心中的疑惑!!


總結
這次參加moshi入耳式Mythro C與耳罩式Avanti C耳機鑑賞會真的收獲良多,體驗到了USB-C耳機的魅力,不論是入耳式Mythro C還是耳罩式Avanti C透過USB-C可以達到更棒的音質與細節,moshi這兩款產品外型都是走簡約時尚風格,且相當輕巧,長時間使用也是非常輕鬆舒適,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讓產品細節與同系列產品特色可以一致化,不會像其他知名廠商一樣隨便找OEM廠商,每一批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有用心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感受到,不論是外型、質感還是音質上,在各方面都有用心所推出的產品,才能讓產品擁有最佳的CP值,分享交流除了moshi原廠的產品經理,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與玩家們交流,體驗時間非常充足,可以細細品味每款產品細節與特色,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耳機鑑賞會,讓我們了解不少moshi產品的特色與用心處,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更棒的moshi產品推出!!

2019/07/20 00:19:51

發文IP 61.231.*.*

 



前言:
近年來USB-C傳輸介面崛起,許多電腦與手機周邊紛紛推出USB-C傳輸介面,耳機產品當然也不例外,這次參加了moshi與T客邦舉辦的耳機鑑賞會,現場可以直接體驗剛推出的mythro C與avanti C兩款新產品,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直接與moshi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這次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 林家樑蒞臨現場,分享moshi產品的使用經驗,鑑賞會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可以細細品味mythro C與avanti C這兩款USB-C耳機產品,事不宜遲就來看這場收獲滿滿的鑑賞會吧。


公司網頁: https://www.moshi.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shi.tw

耳機鑑賞會

▼今日活動主題moshi耳機鑑賞會

▼本次鑑賞會三寶,mythro C與avanti C耳機產品,還有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產品採整體銀色與灰色搭配,簡單大方,內建24-bit/192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優質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

▼mythro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單體護蓋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設計,質感優異且後方的斜切讓耳機能更貼合耳朵,令人享受舒適的配戴感

▼mythro C有三組耳塞,使用者可依照耳型挑選,線控方面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同樣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外型簡約質感優異


▼原廠提供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攜帶,收納盒可將耳機與線控整理進去,簡易收納且輕鬆攜帶外出


▼線控有3.5mm與USB-C兩種傳輸介面,USB-C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不鏽鋼材質為主體設計,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戴起來相當舒適輕巧無壓力


▼耳機單體為可收折設計,方便攜帶與收納,耳罩採用Vegan皮革,提供不錯的舒適度,單體為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


分享交流

▼帥氣的產品經理


▼分享交流詳細內容



▼分享交流重點:
✸moshi擁有自己的硬體研發與ID團隊,產品細節都是精心調校
✸USB-C Audio介面擁有音質一致性、輸出功率充沛、數位控制介面與可線上更新韌體優勢
✸avanti C採用前傾14度一體成型不鏽鋼頭架,重量僅166g超輕量化設計,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三種顏色可挑選
✸mythro C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腔體,提供優異的配戴體驗,且重量輕巧,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黑、白兩種顏色可挑選

 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分享交流

✸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單體為自主開發與制定規格,所有產品擁有穩定的品質,不會像坊間許多大品牌的產品為OEM,由於材料與原料來源不穩定,而造成每一批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從Avanti與Mythro聽到Mythro C與Avanti C主要差異是在一個為類比輸出,另一個透過USB-C傳輸介面(數位),不過moshi研發團隊相當用心與厲害,呈現出的音色、音向與聽感一致性相當高,讓同一系列產品的特色得以延續


✸若透過Moshi Digital Audio App軟體EQ調整音色,建議最大值為0dB,因為聲音放大更容易造成失真,讓聲音往-dB走,可以降低失真發生的可能性


細細品味時間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擁有24-bit/192kHz DAC,可以讓更多細節與尾音呈現的更棒,且層次更為豐富,尤其是反射音的細節,有了這些細節可營造出更棒的音場,再加上有Class-G耳擴,提供更足夠的推力可以推動耳機,各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提升,就算搭配筆電也能聽出明顯差異!!
✸產品建議: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已經很完美,沒什麼好挑剔的!!


▼mythro C(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高頻尾音不錯且細膩,不過延伸度稍嫌不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不錯,不過深度表現稍嫌微弱,低頻表現出色,由於是入耳式的耳機,所以震撼力與推力都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低沉部分的延伸度不錯且共鳴聲相當到位,整體聽感會比較偏穩重,但不會因此而感到拖泥帶水,該有的動態與活潑性依然表現不錯;與mythro(3.5mm版本)交叉體驗,同樣可展現USB-C傳輸介面優勢的更棒細節與音場表現,不過mythro因為有RUN開的關係,聲音表現更柔軟,情感更豐富,相信mythro C RUN開後也會有一樣的柔順表現,整體產品CP值相當高
✸外型與配戴感:mythro C採用了連續沖壓加工,外型末端斜切配戴起來相當舒適且不會卡耳朵,外型也是走簡約低調風格且質感很不錯
✸產品建議:若能將產品變成mythro + USB-C Digital Audio轉換器組合,產品的應用會更為廣泛且CP值可再大幅度提升,讓耳機可以在3.5mm也能透過轉換器在USB-C裝置上使用,也可讓使用者透過轉換器搭配其他3.5mm產品達成更多應用


▼avanti C(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手機3.5mm採用foobar2000搭配APE無損音樂)
✸聽感: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能聽得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達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且層次表現很不錯,整體動態表現很棒,不論是抒情歌還是搖滾歌曲都可以控制得宜收放自如;抗噪能力算是中上,可阻隔不少噪音,例如一般交談聊天聲音與店家的背景音樂;使用3.5mm與USB-C交叉式體驗後,可以發現如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林家樑所說,聽感與整體調性相當接近,採用USB-C介面可以讓細節呈現更完美,呈現出更好的音場,突顯USB-C傳輸介面優勢
✸外型與配戴感:採用不鏽鋼材質關係以耳罩式產品來說相當輕盈且質感很不錯,採用金屬搭配Vegan皮革這兩大高質感元素,讓產品雖然簡約低調,不過質感真的超級棒且相當時尚!前傾14度的設計讓配戴起來相當合耳朵角度,整體配戴感相當輕鬆不會有壓力感,長時間久戴也是超級無敵輕鬆且舒適!
✸產品建議:噪音阻隔能力若能再加強一點會更好,因為細微的尾音與反射音在稍微比較吵雜的環境可能會因此被蓋過,讓avanti C的好聲音被噪音淹沒了!


▼avanti C戴起來就是舒適,要隨時隨地聽音樂或追劇沒問題!


▼帶上簡約時尚的avanti C人人都是型男與美女!!


▼體驗期間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即跟原廠人員詢問與交流,馬上解決心中的疑惑!!


總結
這次參加moshi入耳式Mythro C與耳罩式Avanti C耳機鑑賞會真的收獲良多,體驗到了USB-C耳機的魅力,不論是入耳式Mythro C還是耳罩式Avanti C透過USB-C可以達到更棒的音質與細節,moshi這兩款產品外型都是走簡約時尚風格,且相當輕巧,長時間使用也是非常輕鬆舒適,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讓產品細節與同系列產品特色可以一致化,不會像其他知名廠商一樣隨便找OEM廠商,每一批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有用心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感受到,不論是外型、質感還是音質上,在各方面都有用心所推出的產品,才能讓產品擁有最佳的CP值,分享交流除了moshi原廠的產品經理,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與玩家們交流,體驗時間非常充足,可以細細品味每款產品細節與特色,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耳機鑑賞會,讓我們了解不少moshi產品的特色與用心處,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更棒的moshi產品推出!!

2019/07/29 21:30:16

發文IP 61.231.*.*

前言: 
近年來USB-C傳輸介面崛起,許多電腦與手機周邊紛紛推出USB-C傳輸介面,耳機產品當然也不例外,參加Moshi與T客邦舉辦的USB-C耳機鑑賞會,現場可以直接體驗剛推出的mythro C與avanti C兩款新產品,如有任何問題或是產品使用心得直接與moshi產品經理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所有心中的疑惑,這次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 林家樑蒞臨現場,分享moshi產品的使用經驗,鑑賞會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可以細細品味mythro C與avanti C這兩款USB-C耳機產品,事不宜遲就來看這場收獲滿滿的鑑賞會吧。

 
公司網頁: https://www.moshi.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shi.tw

耳機鑑賞會

▼今日活動主題moshi耳機鑑賞會 

▼本次鑑賞會三寶,mythro C與avanti C耳機產品,還有USB-C 音樂轉接器 

▼USB-C 音樂轉接器產品採整體銀色與灰色搭配,簡單大方,內建24-bit/192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優質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 

▼mythro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單體護蓋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設計,質感優異且後方的斜切讓耳機能更貼合耳朵,令人享受舒適的配戴感 

▼mythro C有三組耳塞,使用者可依照耳型挑選,線控方面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備註:DJ Boost可一鍵切換原廠預設的強化EQ值設定,並可搭配專屬APP自行調整EQ參數並客製化預設值 

▼avanti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同樣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外型簡約質感優異 

▼原廠提供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攜帶,收納盒可將耳機與線控整理進去,簡易收納且輕鬆攜帶外出 

▼線控有3.5mm與USB-C兩種傳輸介面,USB-C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不鏽鋼材質為主體設計,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戴起來相當舒適輕巧無壓力 

▼耳機單體為可收折設計,方便攜帶與收納,耳罩採用Vegan皮革,提供不錯的舒適度,單體為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 

分享交流

▼帥氣的產品經理 

▼分享交流詳細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ppX9JOyt0 

▼分享交流重點: 
✸moshi擁有自己的完整軟硬體研發與設計團隊,產品細節都是精心調校 
✸USB-C Audio介面擁有音質一致性、輸出功率充沛、數位控制介面與可線上更新韌體優勢 
✸avanti C採用前傾14度一體成型不鏽鋼頭架,重量僅166g超輕量化設計,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三種顏色可挑選 
✸mythro C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腔體,提供優異的配戴體驗,且重量輕巧,線控內建高解析24bit/96kHz DAC與Class G耳擴,提供聲音高還原度與足夠推力,線控還有DJ Boost與語音助理功能,可透過專用App調整EQ設定,目前有黑、白兩種顏色可挑選

 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分享交流

✸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單體為自主開發與制定規格,所有產品擁有穩定的品質,不會像坊間許多品牌的產品為OEM,由於材料與原料來源不穩定,而造成每一批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從Avanti與Mythro聽到Mythro C與Avanti C主要差異是在一個為類比輸出,另一個透過USB-C傳輸介面(數位),不過moshi研發團隊相當用心與厲害,呈現出的音色、音向與聽感一致性相當高,讓同一系列產品的特色得以延續 

✸若透過Moshi Digital Audio App軟體EQ調整音色,建議最大值為0dB,因為聲音放大更容易造成失真,讓聲音往-dB走,可以降低失真發生的可能性 

細細品味時間

▼USB-C 音樂轉接器(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USB-C 音樂轉接器擁有24-bit/192kHz DAC,可以讓更多細節與尾音呈現的更棒,且層次更為豐富,尤其是反射音的細節,有了這些細節可營造出更棒的音場,再加上有Class-G耳擴,提供更足夠的推力可以推動耳機,各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提升,就算搭配筆電也能聽出明顯差異!! 
產品建議:USB-C 音樂轉接器已經很完美,沒什麼好挑剔的!! 

▼mythro C(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 
聽感:高頻尾音不錯且細膩,不過延伸度稍嫌不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不錯,不過深度表現稍嫌微弱,低頻表現出色,由於是入耳式的耳機,所以震撼力與推力都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低沉部分的延伸度不錯且共鳴聲相當到位,整體聽感會比較偏穩重,但不會因此而感到拖泥帶水,該有的動態與活潑性依然表現不錯;與mythro(3.5mm版本)交叉體驗,同樣可展現USB-C傳輸介面優勢的更棒細節與音場表現,不過mythro因為有RUN開的關係,聲音表現更柔軟,情感更豐富,相信mythro C RUN開後也會有一樣的柔順表現,整體產品CP值相當高 
外型與配戴感:mythro C採用了連續沖壓加工,外型末端斜切配戴起來相當舒適且不會卡耳朵,外型也是走簡約低調風格且質感很不錯 
產品建議:耳塞若能提供更多種不同材質,讓使用者可針對喜好挑選,不同軟硬材質的耳塞可呈現出不同的音色 

▼avanti C(線控有兩種,使用者視需求自行更換,USB-C與3.5mm音源採用筆電搭配Apple Music、手機3.5mm採用foobar2000搭配APE無損音樂) 
聽感: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能聽得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達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且層次表現很不錯,三段音頻分布平均,可以說是無任何渲染,整體動態表現很棒,不論是抒情歌還是搖滾歌曲都可以控制得宜收放自如;抗噪能力算是中上,可阻隔不少噪音,例如一般交談聊天聲音與店家的背景音樂;使用3.5mm與USB-C交叉式體驗後,可以發現如高傳真視聽雜誌前主編林家樑所說,聽感與整體調性相當接近,採用USB-C介面可以讓細節呈現更完美,呈現出更好的音場,突顯USB-C傳輸介面優勢 
外型與配戴感:採用不鏽鋼材質關係以耳罩式產品來說相當輕盈且質感很不錯,採用金屬搭配Vegan皮革這兩大高質感元素,讓產品雖然簡約低調,不過質感真的超級棒且相當時尚!前傾14度的設計讓配戴起來相當合耳朵角度,整體配戴感相當輕鬆不會有壓力感,長時間久戴也是超級無敵輕鬆且舒適! 
產品建議:噪音阻隔能力若能再加強一點會更好,因為細微的尾音與反射音在稍微比較吵雜的環境可能會因此被蓋過,讓avanti C的好聲音被噪音淹沒了! 

▼avanti C戴起來就是舒適,要隨時隨地聽音樂或追劇沒問題! 

▼帶上簡約時尚的avanti C人人都是型男與美女!!各種頭型都可以服貼,享受最佳體驗 

▼體驗期間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即跟T客邦工作人員詢問與交流,馬上解決心中的疑惑!! 

總結 
這次參加moshi入耳式Mythro C與耳罩式Avanti C耳機鑑賞會真的收獲良多,體驗到了USB-C耳機的魅力,不論是入耳式Mythro C還是耳罩式Avanti C透過USB-C可以達到更棒的音質與細節,moshi這兩款產品外型都是走簡約時尚風格,且相當輕巧,長時間使用也是非常輕鬆舒適,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讓產品細節與同系列產品特色可以一致化,不會像其他知名廠商一樣隨便找OEM廠商,每一批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有用心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感受到,不論是外型、質感還是音質上,在各方面都有用心所推出的產品,才能讓產品擁有最佳的CP值,分享交流除了moshi原廠的產品經理,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與玩家們交流,體驗時間非常充足,可以細細品味每款產品細節與特色,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耳機鑑賞會,讓我們了解不少moshi產品的特色與用心處,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更棒的moshi產品推出!!

2019/07/29 21:31:32

發文IP 61.231.*.*

耳機鑑賞會

▼今日活動主題moshi耳機鑑賞會 

▼本次鑑賞會三寶,mythro C與avanti C耳機產品,還有USB-C 音樂轉接器 

▼USB-C 音樂轉接器產品採整體銀色與灰色搭配,簡單大方,內建24-bit/192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優質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 

▼mythro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單體護蓋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設計,質感優異且後方的斜切讓耳機能更貼合耳朵,令人享受舒適的配戴感 

▼mythro C有三組耳塞,使用者可依照耳型挑選,線控方面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備註:DJ Boost可一鍵切換原廠預設的強化EQ值設定,並可搭配專屬APP自行調整EQ參數並客製化預設值 

▼avanti C採用USB-C傳輸介面,同樣內建24-bit/96kHz DAC與Class-G耳擴,提供不錯的音訊轉換與足夠推力,擁有線控方便操作,外型簡約質感優異 

▼原廠提供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攜帶,收納盒可將耳機與線控整理進去,簡易收納且輕鬆攜帶外出 

▼線控有3.5mm與USB-C兩種傳輸介面,USB-C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除了標準的音量調整功能外,還支援語音助理與DJ Boost(EQ)功能 

▼avanti C採用不鏽鋼材質為主體設計,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戴起來相當舒適輕巧無壓力 

▼耳機單體為可收折設計,方便攜帶與收納,耳罩採用Vegan皮革,提供不錯的舒適度,單體為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 

分享交流

▼帥氣的產品經理 

▼分享交流詳細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ppX9JOyt0 

 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分享交流

✸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單體為自主開發與制定規格,所有產品擁有穩定的品質,不會像坊間許多品牌的產品為OEM,由於材料與原料來源不穩定,而造成每一批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從Avanti與Mythro聽到Mythro C與Avanti C主要差異是在一個為類比輸出,另一個透過USB-C傳輸介面(數位),不過moshi研發團隊相當用心與厲害,呈現出的音色、音向與聽感一致性相當高,讓同一系列產品的特色得以延續 

✸若透過Moshi Digital Audio App軟體EQ調整音色,建議最大值為0dB,因為聲音放大更容易造成失真,讓聲音往-dB走,可以降低失真發生的可能性 

▼avanti C戴起來就是舒適,要隨時隨地聽音樂或追劇沒問題! 

▼帶上簡約時尚的avanti C人人都是型男與美女!!各種頭型都可以服貼,享受最佳體驗 

▼體驗期間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即跟T客邦工作人員詢問與交流,馬上解決心中的疑惑!! 

總結 
這次參加moshi入耳式Mythro C與耳罩式Avanti C耳機鑑賞會真的收獲良多,體驗到了USB-C耳機的魅力,不論是入耳式Mythro C還是耳罩式Avanti C透過USB-C可以達到更棒的音質與細節,moshi這兩款產品外型都是走簡約時尚風格,且相當輕巧,長時間使用也是非常輕鬆舒適,moshi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讓產品細節與同系列產品特色可以一致化,不會像其他知名廠商一樣隨便找OEM廠商,每一批產品品質參差不齊,有用心的產品消費者一定會感受到,不論是外型、質感還是音質上,在各方面都有用心所推出的產品,才能讓產品擁有最佳的CP值,分享交流除了moshi原廠的產品經理,還邀請了高傳真視聽雜誌 前主編 林家樑與玩家們交流,體驗時間非常充足,可以細細品味每款產品細節與特色,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耳機鑑賞會,讓我們了解不少moshi產品的特色與用心處,期待未來還有更多更棒的moshi產品推出!!

分享活動結束~~

愛樂酷AeroCool Cylon Mini賽隆Mini機殼-mATX機殼也能擁有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IMG_2237_1.JPG 

 mATX機殼也能擁有RGB酷炫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之前介紹過多款AeroCool競爭力不錯的中塔機殼,這次要介紹『Cylon賽隆』系列,Cylon系列有三款分別為Cylon Mini、Cylon與Cylon Pro,主要差異在內部空間與擴充性,讓使用者可依據使用需求挑選,先從最小的Cylon Mini開始介紹,Cylon Mini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側板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前面板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後方可安裝一顆90mm或80mm風扇,出廠已內建一顆80mm風扇,I/O方面包括一組USB3.0 Type-A、一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m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47mm,整體規格還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Cylon Mini賽隆Mini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內部結構與產品版本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

▼即日起購買Cylon Mini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蜂鳴器、銅柱轉十字起子轉接頭、束線帶*4與各種固定螺絲

▼Cylon Mini賽隆Mini一覽,前面板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左下方有AeroCool Logo

▼導光條部分上半部為右側有較大發光面積,下半部為左側擁有較大發光面積


▼AeroCool Logo

▼面板下方有造型進氣口設計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一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進氣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8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墊採用厚高型塑膠搭配防滑設計

▼底部2.5吋硬碟固定鎖點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有突出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還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m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後方已內建一顆8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前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

▼前面板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

▼前方2.5吋硬碟安裝位置


▼前方兩顆3.5吋硬碟安裝位置,硬碟左方必須安裝專用螺絲作為滑軌使用



▼前方最底下還可再安裝一顆2.5吋裝置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I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面板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前面板RGB發光模式展示,共13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2laLaUm2M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Cylon Mini賽隆Mini機殼搭載了面板RGB導光條,提供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內建13種模式使用者可自行挑選最適合的視覺效果,側面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運用還不錯,雖然主機板最大僅支援到mATX,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還是不錯,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散熱方面共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與一顆90mm風扇,依然可以搭配到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價格方面建議售價為NT$1290元,以這個價位來說有全景式鋼化玻璃與RGB發光面板,登錄產品後再送一顆RGB風扇,CP值相當高且價格實惠,想找一款擁有酷炫RGB燈效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的mATX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Cylon Mini賽隆Mini機殼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升級任天堂Switch主機儲存空間新選擇

IMG_9815_1.JPG 

 升級任天堂Switch主機儲存空間新選擇
許多有在玩手遊或是掌上型遊戲機的玩家一定知道,安裝高效能的記憶卡可以提供更好的遊戲讀取速度,讓玩遊戲可以更順暢,這次介紹一款由創見Transcend所推出高速microSDXC記憶卡『UHS I microSDXC 330S』,UHS I microSDXC 330S擁有最大讀取100MB/s與最大寫入85MB/s,符合Class 10 UHS-I U3 V30 A2等級,專為手機與掌上型遊戲機裝置設計,容量有64GB與128GB,可供不同需求使用者選擇,記憶卡部分提供防水、防磁、耐高低溫與抵禦X光,讓資料擁有更高的可靠度,創見Transcend提供五年保固,現在就來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吧。

 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本體與包裝

▼包裝盒採用吊卡式紙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用途


▼產品型號為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容量為64GB


▼符合Class 10 UHS-I U3 V30 A2等級


▼背面標示產品多國語言說明與提供五年保固


▼各國安規認證


▼轉接卡與記憶卡本體


▼記憶卡上標示容量與規格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4133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ardReader:Kingston MobileLite G4 USB3.0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2MB/s 寫入:52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48.94MB/s Read 92.81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2.75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57.14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91.99MB/s,Seq Write:59.43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92.1MB/s,最大值為92.5MB/s,最小值53.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39.4MB/s,最大值為43.1MB/s,最小值36.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91.80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57.19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91.71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55.21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91.14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6.906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3.655MB/s、寫入42.201MB/s


 升級任天堂Switch主機

▼裝入任天堂Switch主機內


▼按下更新主機就升級完成啦!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是款不錯的產品,讀取與寫入表現不錯,且安裝在任天堂Switch主機後可以輕鬆將容量擴充,且可以享受高效能的讀取表現,可大幅度縮短等待時間;容量部分有64GB與128GB相當足夠,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與用途挑選,想找一款適用於手機或掌上型遊戲機的高速記憶卡,相信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30S高速記憶卡是個不錯的新選擇。

索摩樂Thermalright 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升級有感,夏日超頻就靠它!

IMG_1542.JPG 


升級有感,夏日超頻就靠它! 
處理器的散熱大家會使用直接更換散熱器方式來升級,不過散熱膏也是非常重要的腳色,好的散熱膏才能將熱迅速傳遞至散熱器上,相信大家一定有聽過所謂的液態金屬散熱膏,擁有非常優異的導熱效果,讓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可以再提升一個檔次!!這次要介紹由索摩樂Thermalright推出的『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Silver King有1g與3g兩種包裝,導熱係數為79W/m-k,工作溫度範圍-3℃~140℃,有導電性,顏色為銀色,在常溫下有如水銀一樣呈液體狀態,可以達到非常優異的導熱效果,推薦用於鍍鎳銅的散熱器上,這次測試會搭配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看看還能再提升多少效能,馬上就來看索摩樂Thermalright 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帶來的優異導熱表現吧。

 索摩樂Thermalright 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可直接看到散熱膏本體


▼產品型號為Silver King


▼本次介紹為1g包裝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散熱膏基本規格


▼Silver King散熱膏本體、清潔酒精棉片、棉花棒*2、塗抹棒與注射針頭


▼塗抹後一覽


搭配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與Intel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Thermalright TR-240C
散熱膏: 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5~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3~6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3度,平均溫度為56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4~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7~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4~62.5度,平均溫度為50~54.5度









▼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Thermalright TR-240C搭配TF4散熱膏的CPU Package溫度記錄(室溫同樣為28度),待機3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6~6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5度,平均溫度約59度,搭配Silver King後平均溫度下降3度


 搭配Thermalright TR-240C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與Intel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Thermalright TR-240C
散熱膏: Thermalright Silver King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e),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8~5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0~9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5度,平均溫度為75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6~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3~8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4~92度,平均溫度為67~74度









▼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Thermalright TR-240C搭配TF4散熱膏的CPU Package溫度記錄(室溫25度),待機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8~97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80度,搭配Silver King後測試結果平均溫度差異來到了5度


總結
這次介紹索摩樂Thermalright 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表現相當棒,搭配超頻至5.0GHz的i9-9900K可以降低5度,相信許多超頻玩家都知道要在這嚴苛的超頻環境下降低5度平均溫度有多困難,不論是空冷或水冷散熱器都可以透過更換散熱膏方式就可以輕鬆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炎炎夏日即將到來,如果已經採用不錯的散熱器,不坊可以透過升級散熱膏的方式讓電腦散熱效果更棒更穩定,想找一款導熱效果超優異的液態金屬散熱膏嗎?相信索摩樂Thermalright Silver King液態金屬散熱膏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喔!

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記憶卡-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也沒問題

IMG_9876_1.JPG 

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也沒問題
現在行車紀錄器可以說是許多汽機車上的標準配備,畢竟台灣馬路非常危險且問題多,有行車紀錄器才能確保自身安全與釐清事故糾紛,行車紀錄器的記憶卡更是重要,因為行車紀錄器是長時間寫入的裝置,記憶卡必須要挑選高耐用的產品;這次要介紹一款由創見Transcend所推出高耐用度的microSDXC記憶卡『UHS I microSDXC 350V』,UHS I microSDXC 350V擁有讀取100MB/s與寫入45MB/s,符合Class 10 UHS-I U1等級,專為監視器與行車紀錄器連續錄影裝置設計,容量有64GB與128GB,可供不同需求使用者選擇,耐用度官方標示64GB為85TB、128GB為170TB,記憶卡部分提供防水、防磁、耐高低溫與抵禦X光,讓資料擁有更高的可靠度,創見Transcend提供兩年保固,這次測試會搭配雙1080p高清鏡頭行車紀錄器實際錄影,考驗一下UHS I microSDXC 350V有多少能耐!!現在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記憶卡吧。

 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記憶卡本體與包裝

▼包裝盒採用吊卡式紙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用途


▼產品型號為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記憶卡,容量為64GB


▼符合Class 10 UHS-I U1等級


▼背面標示產品多國語言說明與提供兩年保固


▼各國安規認證


▼轉接卡與記憶卡本體


▼記憶卡上標示容量與規格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4133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ardReader:Kingston MobileLite G4 USB3.0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1MB/s 寫入:32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35.81MB/s Read 91.15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1.43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32.49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92.27MB/s,Seq Write:36.3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88.2MB/s,最大值為91.4MB/s,最小值82.1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39.3MB/s,最大值為44.1MB/s,最小值35.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90.45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6.17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90.69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3.64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90.65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2.576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5.555MB/s、寫入35.652MB/s


 雙鏡頭車紀錄器實錄

採用雙鏡頭FHD(1080解析度/30fps)錄影,雙鏡頭資料寫入考驗記憶卡的穩定度與寫入效能

▼前鏡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oJ0PcBF8o


▼後鏡頭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IHwY2jbKA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記憶卡表現不錯,讀取與寫入表現接近官方公布的數據,這次採用雙1080p高清鏡頭做錄影測試,錄影檔案相當順暢,完全沒有畫面定格或是馬賽克的情形發生;容量部分有64GB與128GB相當足夠,完全不用擔心記憶卡使用一陣子就損壞或是錄影檔案不完整的情形,想找一款可以支援雙1080p高清鏡頭錄影的高耐用度記憶卡,相信創見Transcend UHS I microSDXC 350V高耐用度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魔蠍MARVO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親民價格也有10000DPI高規格選擇

IMG_1883_1.JPG 

 親民價格也有10000DPI高規格選擇
高規格電競產品往往價格都不親民,入手門檻偏高,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規格且價格親民的電競滑鼠產品,由魔蠍MARVO推出的『G954』RGB環繞電競滑鼠,G954採用Pixart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與發光顏色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提供舒適的手掌支撐,左側擁有三顆按鈕,整體共有六個可編程按鈕,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微動開關擁有大於2000萬次按壓壽命,另外還有環繞RGB導光條設計,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馬上就來看魔蠍MARVO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吧。

 魔蠍MARVO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滑鼠各部位特色說明與滑鼠本體


▼產品說明書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MARVO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滾輪上中間有發光設計


▼發光區MARVO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三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左側內凹部分一覽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配置,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底部還有DPI與發光模式切換按鍵設計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共可調整七顆按鈕功能,左側有Profile與滑鼠按鍵功能設定,右側為DPI、RGB發光、回報率與滑鼠細項設定


▼按鍵功能一覽,有滑鼠、鍵盤、巨集、DPI與多媒體…等設定





▼DPI為六段可調整,DPI與發光顏色可自定義



▼發光共有11種模式可調整,每種模式都可再做細部調整


▼滑鼠細項設定一覽


▼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


▼巨集可錄製鍵盤與滑鼠動作,並可設定延遲時間與循環方式


▼Profile共內建三組


▼Profile可做導出與匯入,方便使用者管理與備份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rIqIf12Bo


總結
魔蠍MARVO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採用Pixart 3325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10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與發光顏色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調整,提供不錯的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整體共有六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方面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提升了手掌的支撐性;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底部環繞導光條,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模式,共有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通路價格為NT$1100元,價格相當親民,想找一款擁有10000DPI與RGB環繞視覺效果的電競滑鼠,相信魔蠍MARVO G954 RGB環繞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愛樂酷AeroCool Cylon賽隆中塔機殼-黑色白色自由選,RGB炫彩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標配

IMG_2359_1.JPG 

 黑色白色自由選,RGB炫彩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標配
上次介紹了Cylon Mini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Cylon賽隆』,Cylon前面板與Cylon Mini類似,同樣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側板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頂蓋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電源護蓋上還可在安裝兩顆120mm風扇,出廠已內建後方一顆120mm風扇,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與環境搭配出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電源開關與SD/micro SD讀卡機;硬碟裝置方面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46mm顯示卡,若前面板風扇不安裝的情況下最大可支援到371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5mm,整體規格還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Cylon賽隆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內部結構與產品版本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即日起購買Cylon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束線帶*6與各種固定螺絲

▼Cylon賽隆黑白兩色一覽,前面板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左下方有AeroCool Logo

▼導光條部分上半部為右側有較大發光面積,下半部為左側擁有較大發光面積


▼AeroCool Logo

▼面板下方有造型進氣口設計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頂部一覽

▼RGB發光模式切換開關


▼I/O方面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電源開關與SD/micro SD讀卡機


▼頂蓋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並且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墊採用厚高型塑膠搭配防滑設計

▼底部2.5吋硬碟固定鎖點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還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以安裝2.5吋硬碟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覆使用,其餘為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提升散熱效果,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護蓋上可安裝兩顆120mm風扇

▼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

▼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背面前方為3.5吋硬碟支架,可安裝兩顆3.5吋裝置

▼最底下還可再安裝一顆2.5吋裝置

▼3.5吋裝置採用滑軌免螺絲設計,2.5吋裝置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面板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前面板RGB發光模式展示,共13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7dbaa7_rA4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Cylon賽隆中塔機殼同樣搭載了面板RGB導光條,提供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內建13種模式使用者可自行挑選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顏色有黑色與白色可選擇,若喜愛白色的玩家應該會愛不釋手,因為這款的白色採用鋼琴亮面烤漆非消光處理,讓白色更吸睛與亮眼,側面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運用還不錯,雖然主機板最大支援到ATX,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還是不錯,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3.5吋裝置),散熱方面擴充相當優異,可搭配到不錯的熱對流效果,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價格方面建議售價為NT$1690元,登錄產品後再送一顆RGB風扇,CP值相當高且價格實惠,想找一款擁有RGB炫彩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的中塔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Cylon賽隆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搭載超流暢體驗的DreamOS 3.0系統

IMG_2745_1.JPG 

 搭載超流暢體驗的DreamOS 3.0系統
平板聯誼社推出了相當多款電視盒產品,不論是收訊品質還是產品穩定度都相當不錯,近期推出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這款在北美與越南也可以買到喔!!這次最主要搭載了最新的DreamOS 3.0系統,Android作業系統採用最新的9.0版,操作介面同樣相當人性化,與智慧電視操作類似,同樣提供了OTA(Over-The-Air)升級系統,只要連上網路即可做系統升級,且資料可完整保留,是個相當方便的系統升級方式,硬體部分採用Super dual Cortex-A53 64bit 處理器搭配2GB DDR4記憶體,ROM為16GB,HDMI輸出支援4K高畫質輸出,WiFi部分支援2.4G與5G,還有藍牙4.0,USB部分提供一組USB2.0與USB3.0連接埠,並內建SD讀卡機,整體硬體規格依然相當強悍;App除了Pure APK外,還有常用的Google Play,使用者可自行安裝App讓應用更加廣泛,馬上就來看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

 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Dream TV Logo與產品型號為Dream TV Evolution


▼產品特色


▼採用Super dual Cortex-A53 64bit 處理器搭配2GB DDR4記憶體,ROM為16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規格


▼前方標示產品特色


▼後方標示產品型號


▼側面標示支援4K UHD顯示輸出


▼說明書、電源變壓器與HDMI線



▼記憶遙控器正反面一覽,背面說明學習功能,在操作與反應上都相當不錯



▼Dream TV Evolution本體一覽,本體非常小台與輕巧,左下角印有產品型號,外型比前幾代都更有質感


▼產品型號標示


▼前方一覽,前方為狀態指示燈號


▼左側一覽


▼右側IO為SD讀卡機、一組USB2.0與USB3.0連接埠


▼後方IO為有線網路、HDMI、電源輸入與AV訊號輸出


▼底部開有散熱孔,產品為台灣製造


 Dream TV Evolution硬體接線說明

▼使用情境一(當顯示裝置有HDMI時):直接將Dream TV Trend經由HDMI延長線安裝至液晶電視或是液晶螢幕,即可開始使用智慧電視所擁有的功能,USB部分提供四組可使用,可安裝USB鍵盤滑鼠、隨身碟與隨身硬碟,還有SD讀卡機可使用,網路部分可經由有線網路(RJ45)或無線WiFi連線


▼使用情境二(當顯示裝置無HDMI時):這時必須找一台HDMI轉D-SUB或是色差端子的機器,將HDMI內的訊源與音源分開輸出,如下圖所示,該機器可將訊源轉成D-SUB(CRT)或是色差端子,音源部分為RCA Jack輸出,音源可使用RCA Jack轉3.5mm輸入至液晶電視或是液晶螢幕,這樣的組合也可開始使用智慧電視所擁有的功能,USB部分提供四組可使用,可安裝USB鍵盤滑鼠、隨身碟與隨身硬碟,還有SD讀卡機可使用,網路部分可經由有線網路(RJ45)或無線WiFi連線


 Dream TV Evolution介面介紹

▼首頁與智慧電視介面類似,還有App、檔案總管、遊戲大廳、影視大全、家庭娛樂與系統設定


▼右上角的地球可直接開啟Chrome瀏覽器上網


▼客服圖示點選後可看到各種聯絡方式


▼所有內建App一覽



▼檔案總管一覽


▼遊戲大廳、影視大全與家庭娛樂可以自行新增常用的App

        
▼設定項目一覽





▼關於部分可以看到Dream TV Evolution相關系統資訊,Android版本目前為9.0


▼點選系統更新可進入OTA更新


▼藍牙裝置配對


▼若有安裝第四台軟體就可以直接看電視!


▼第四台影片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b4ClcgYbs


▼若有安裝沙發影城,內有各國戲劇、電影、綜藝節目與動漫,追劇娛樂樣樣行


▼應用商店內有推薦的軟體、追劇軟體、娛樂軟體、其他好用的軟體與已安裝軟體管理,使用者可針對喜好或常用的軟體做安裝








▼Google Play可安裝常用的軟體,達成更多應用


▼AirScreen可做Android與Apple手機畫面鏡像



▼Android手機可透過鏡像畫面至Dream TV Evolution內,可直接透過大螢幕看影片、聽音樂、玩遊戲…等應用





▼APK pure內有各式軟體、遊戲與應用程式,除了Goolgle Play可以下載軟體外,APK pure是一套免費可下載APP的軟體,並提供APP更新服務






▼有Youtube軟體可直接看線上影片


▼CPU-Z





▼GFX Benchmark




▼安兔兔跑分


▼Geekbench


總結:
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採用了最新版的Android 9版本,更優化了操作順暢度,讓操作更加順暢與方便,可以透過市場與APK pure App安裝許多應用軟體,可達成電影、戲劇、動畫….等看到飽;硬體方面相當強悍,擁有一組USB2.0與USB3.0,還內建SD讀卡機,影像採用HDMI輸出(支援4K解析度),網路除了可使用內建的RJ-45與802.11ac無線網路卡連線,要做各種應用相當足夠且綽綽有餘,IO部分相當齊全,安裝又方便,連接幾條線即可使用,軟體設定與操作相當容易,跟智慧電視一樣,還可以做出相當多的應用,像是最基本的上網看資料與瀏覽網頁或是播放音樂、電影(支援H.265格式)、戲劇…等,要播放高清影片檔也不是問題,還可以安裝適合的App做其他更深入的應用;內建了軟體可支援手機畫面鏡像,還有超方便好用的,可以安裝更多軟體達到方便的應用,想要找一台硬體強悍且操作超順暢地電視盒,相信夢想二代盒子Dream TV Evolution進化電視盒北美版是個不錯的選擇。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AMD X570頂規設計,滿滿好料敗家首選

IMG_2485_1.jpg 

 AMD X570頂規設計,滿滿好料敗家首選
AMD X570與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前陣子剛解禁,相信許多喜愛嘗鮮的玩家應該也都摸過這新平台,這次要介紹ROG敗家之眼最頂規的『Crosshair VIII Formula』,Crosshair VIII Formula除了規格強悍,用料更是沒話講,CPU部分採用14+2相供電,並搭配了IR3555 PowIRstage,PowIRstage簡單說就是整合了High-side、Low-side與MOS Driver,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散熱模組採用CROSSCHILL EK III,水冷玩家也能輕鬆讓主機板加入水冷散熱,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OG SupremeFX 8通道的Realtek ALC S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並採用ESS ES9023P高解析晶片,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搭配PCB8層板設計,擁有更棒的超頻能力,M.2介面導入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Aquantia AQC111C 5G LAN與Intel網路卡,提供相當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還內建了Intel Wi-Fi 6無線網路卡,Crosshair VIII Formula的RGB控制有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兩組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AURA Sync產品同步控制,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擁有頂規設計,滿滿好料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一貫的ROG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ROG信仰貼紙、驅動光碟、ROG信仰杯墊、編織SATA線*2、SATA線*2、M.2固定螺絲、ARGB延長線、RGB延長線與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8層PCB板,提供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與超頻表現,背面有一整片的強化背板,FCH散熱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Crosshair VIII Formula運用了相當多鏡面作點綴,整體質感相當不錯,I/O上方鏡面部分為發光與主機板狀態顯示



▼主機板狀態顯示在開機時為BIOS訊息,進入系統後為系統資訊


▼I/O:CLEAN CMOS、BIOS還原、Wi-Fi天線、USB 3.2 Gen1 Type-A*4、USB 3.2 Gen 2 Type-A*7、USB 3.2 Gen 2 Type-C、GbE RJ-45、5G RJ-45與音訊輸出

▼AMD AM4 Socket腳座

▼CPU供電部分採用14+2相供電,搭配獨家DIGI+ EPU VRM控制器,MOSFET採用IR3555 PowIRstage,MOSFET散熱模組採用CROSSCHILL EK III,CPU VCore供電為8+4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ASMedia ASM1543 USB3.1 Type-C偵測晶片

▼網路晶片:Aquantia AQC111C 5G LAN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USB3.0 Hub:ASMedia ASM1074


▼音效採用ROG SupremeFX 8通道的Realtek ALC S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並採用ESS ES9023P高解析晶片,提供超優異的音效品質



▼nuvoTon NCT5798D-R Super IO晶片

▼ASMedia ASM1480 PCIe 3.0切換器

▼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Pericom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ICS 9VRS4883BKLF時脈產生器

▼AURA Sync晶片

▼TPU晶片

▼開機與Reset按鈕

▼兩組RGB LED控制與兩組可定址addressable RGB LED插Pin



▼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兩組共用一大片全覆蓋式散熱片

▼USB 3.2 Type-C前面板插Pin

▼前置Audio插Pin 

▼NODE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四組前置USB 3.2插Pin


▼超頻與LN2玩家常用的SLOW Mode、RETRY按鈕與SAFE按鈕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上面還有Debug指示燈號,讓使用者可以快速除錯

▼Wi-Fi 6模組採用Intel AX200

▼FCH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風扇採用台達電子產品,擁有6萬小時使用壽命


▼X570 FCH


搭配AMD Ryzen 7 3700X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VGA:ASUS TUF GAMING RTX2060 6GB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8190MB/s Write:28738MB/s Copy:50130MB/s

▼Super PI 1M:9.595s

▼CPU Mark:740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32sec 1024M-84.843sec

▼WinRAR:22021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2.7

▼x265 FHD Benchmark :39.5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4.38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5.25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遊戲簡單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測試結果平均為87張

▼刺客教條 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測試結果平均為59張


總結:
這次介紹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身為ROG系列AMD X570晶片組的老大表現真的沒話說,用料方面真的是滿滿的好料,不論是CPU供電、音效、網路、散熱…等,連細微的細節也都相當到位;擴充性方面相當充足,提供兩組M.2可安裝PCIe Gen4 x4、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了八組,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前兩組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133MHz沒問題,BIOS介面部分,維持ROG一貫傳統,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發光提供兩組RGB與兩組ARGB,讓玩家可以安裝多款裝置,並可透過AURA Sync軟體發光同步,展現個人風格,這次AMD新平台在記憶體超頻上有很大的進步,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更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最佳化,讓效能表現更為優異;這次搭配了ASUS的TUF GAMING RTX2060顯卡,要開光線追蹤還是跑遊戲大作都是非常輕鬆;想找一款擁有頂級規格且用料紮實的AMD X570主機板,相信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是不錯的選擇。

 

魔蠍MARVO 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入門等級新選擇

1.gif 

入門等級新選擇
入門產品選擇性相當多,這次要介紹一款千元有找的入門電競耳麥,由魔蠍MARVO所推出的『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HG904採用USB傳輸介面,不過內建轉接器,可轉3.5mm與2.5mm接頭,提供優異的平台相容性,
擁有虛擬7.1聲道功能,單體採用40mm單體,靈敏度為105dB,頻率響應為20~20KHz,麥克風為全向式設計,提供清晰的語音品質讓玩家可以迅速與戰友溝通,耳罩方面舒適皮革耳罩,提供舒適的配戴感,發光採用七色背光設計,馬上來看魔蠍MARVO 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啦。

 魔蠍MARVO 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右側有透明櫥窗可以看到產品本體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

▼另一側可看到產品本體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多國安規認證

▼3.5mm與2.5mm轉接線

▼HG9049採用USB介面,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降低雜訊干擾


▼線控可調整音量、發光開關與3.5mm轉接輸入





▼上方採用金屬支架設計,頭帶上方有MARVO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提供不錯的配戴舒適度

▼頭帶採用自動伸縮設計


▼兩側一覽,左側有全向式麥克風,可依照使用者習過作角度調整


▼底部一覽

▼耳罩護蓋採用塑膠設計,中間有MARVO Logo

▼耳罩舒適皮革材質,而且縫線做工不錯



工具軟體介紹

▼音量控制,上方可看到耳機狀態


▼有四種模式可選擇


▼選擇模式後,可看到輸出模式亮起


▼麥克風音量調整


▼軟體設定


A.RGB發光展示

▼發光真的很美


▼七色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JyAa6ozyZk 


總結
魔蠍MARVO 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表現不錯,整體配戴舒適感不錯,以看電影角度來說,震撼力很棒,低音強度偏重,加上有虛擬7.1聲加持,整體體驗不錯,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大場面震撼力真的是超讚!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搭配第一人稱射擊的爆破震撼力與定位能力不錯,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發光方面為七色發光稍微比較單調一點,這部分比較可惜;目前官方建議售價為NT$990元,想找一款千元有找的入門電競耳麥,相信魔蠍MARVO HG9049虛擬7.1環繞聲道電競耳麥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H210i Mini-ITX機殼-智慧控制再升級,時尚美型與優異擴充性一把抓


1.gif 


智慧控制再升級,時尚美型與優異擴充性一把抓
NZXT在今年的COMPUTEX展出了不少新機殼,其中一款就是這次要介紹的『H210i』Mini-ITX機殼,H210i同樣內件智慧型控制盒,不過這次提升到V2版本,V2版本主要採用更快的微處理器與新增一組RGB LED控制通道,讓使用者擁有更好的RGB產品擴充性,更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外型上還是一貫的時尚簡約風格,配色有全黑、白黑與黑紅,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部分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24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出廠已內建頂部與後方AER F120(機殼版)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 (其中一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Mini-I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2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H210i還內建了一組數位燈條,透過CAM軟體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輕鬆擁有酷炫視覺效果,機殼內保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NZXT H210i Mini-ITX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210i擁有USB 3.1 Gen 2 Type-C連接埠與時尚簡約外型設計



▼配件:產品說明書、前面板插pin分離線、耳機/麥克風轉接線、各種固定螺絲、顯卡墊高器、銅柱轉十字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10

▼H210i本體一覽,前面板簡約,採用消光白處理相當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有可拆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前方風扇支架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卸後更方便安裝風扇或水冷排,風扇支援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水冷排支援120mm/240mm 


▼上蓋部分有I/O設計與風扇安裝設計

▼I/O: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mm風扇,原廠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側面可看到有散熱孔設計,讓前面板風扇可與機殼外交換氣流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出場有內建SFX轉ATX支架,使用者可選擇安裝SFX或ATX電源供應器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大面積防滑設計

▼硬碟可安裝一顆2.5吋或3.5吋裝置,也可安裝水冷幫浦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孔設計,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Mini-I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還藏了一條數位燈條在上方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兩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

▼電源護蓋前方有一組2.5吋硬碟支架,硬碟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240mm水冷排


▼前方還預留了一組12V RGB控制接頭,讓玩家可以安裝RGB裝置做同步

▼背面內建智慧控制盒,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還可再安裝三顆風扇到控制盒上


▼後方有理線槽配置,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主機板背面也有理線槽,讓風扇線也能輕鬆整理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3.5吋/2.5吋硬碟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下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Mini-ITX規格,顯示卡採用AMD RANDON RX 580 8G,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乾淨


▼雖然是Mini-ITX機殼,顯卡後方空間依然相當充裕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PLfM_Y0RQ 


 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Smart Device V2裝置,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裝置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210i機殼同樣採用時尚簡約風格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質感,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內部酷炫硬體一覽無遺,搭配NZXT RGB系列產品更能展現完美視覺效果,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擴充性佳,顯示卡可支援32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重點是還有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不會因為小機殼而縮水,且原廠已內建了兩顆Aer F120(機殼版) 120mm風扇,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要安裝水冷排也是沒問題,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效果方面內建一組燈條,可透過內建的智慧控制盒V2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讓時尚簡約的H210i也能擁有吸睛的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Overlay…等,透過CAM軟體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想找一款時尚簡約外型且擴充性優異的Mini-ITX玻璃透側機殼,相信NZXT H210i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NZXT H510i中塔機殼-搭載酷炫視覺燈條,智慧控制盒擴充能力再提升

1.gif 

搭載酷炫視覺燈條,智慧控制盒擴充能力再提升
相信有用過NZXT的H500i的玩家一定是愛不釋手,許多細節與貼心設計一直是NZXT產品獨特的地方,這次推出了H500i的更新版『H510i』中塔機殼,H510i搭載了智慧型控制盒V2,V2版本主要採用更快的微處理器與新增一組RGB LED控制通道,讓使用者擁有更好的RGB產品擴充性,更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外型方面與H500i沒有太大的變化,採用一貫的時尚簡約風格,配色有白黑、全黑與黑紅,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方面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出廠已內建頂部與後方AER F120(機殼版)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提供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組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81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H510i還內建了兩組數位燈條,透過CAM軟體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輕鬆擁有酷炫視覺效果,機殼內同樣擁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看NZXT H510i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基本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510i擁有USB 3.1 Gen 2 Type-C連接埠與時尚簡約外型設計



▼配件:產品說明書、前面板插pin分離線、耳機/麥克風轉接線、各種固定螺絲、銅柱轉十字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10

▼H510i本體一覽,前面板簡約,採用消光白處理相當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上蓋部分有I/O設計與風扇安裝設計

▼I/O: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原廠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側面可看到有散熱孔設計,讓前面板風扇可與機殼外交換氣流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還預留了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有酷炫的顯卡也能安裝為垂直方式展示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大面積防滑設計

▼前面板進風口也有濾網設計,由內部拆卸清理

▼硬碟支架可依照個人使用需求調整位置,也可拆卸替換為水冷幫浦,若拆除硬碟支架可安裝一顆2.5吋或3.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鋼板側板前方有通氣口,通氣口有濾網設計,可拆卸清理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孔設計,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還藏了一條數位燈條在上方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20(機殼版)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兩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也可將後方的2.5吋硬碟支架安裝在電源護蓋上方

▼前方風扇支架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可拆卸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


▼背面內建智慧控制盒,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還可再安裝三顆風扇到控制盒上


▼後方有理線槽配置,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主機板背面也有理線槽,讓風扇或電源線也能輕鬆整理


▼線材穿線遮蓋後方內建了一組數位燈條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前面板進風口濾網,可由內側拆卸清理灰塵


▼硬碟支架依照使用需求調整安裝位置


▼3.5吋硬碟支架一覽,共可安裝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替換安裝2.5吋裝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下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AMD RANDON RX 580 8G,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乾淨


▼顯卡後方空間依然相當充裕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o4oOuoDgM


 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Smart Device V2裝置,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可以看到偵測到兩組燈條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裝置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510i中塔機殼這次做了小幅度的升級,搭載智慧控制盒V2,讓RGB裝置可以擴充更多裝置,也讓控制盒操作更為迅速,外型的時尚簡約風格設計,搭配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內部酷炫硬體一覽無遺,搭配NZXT RGB系列產品更能展現完美視覺效果,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擴充性佳,顯示卡可支援381mm再長的顯示卡也能輕鬆裝下,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5mm,獨特的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原廠已內建了兩顆Aer F120(機殼版) 120mm風扇,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要安裝水冷排也是沒問題,可達到更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效果方面內建兩組燈條,可透過內建智慧控制盒V2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光是兩條燈條就已提供相當不錯的吸睛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Overlay…等,透過CAM軟體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想找一款外型時尚簡約且內建兩組酷炫燈條的玻璃透側機殼,相信NZXT H510i中塔機殼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愛樂酷AeroCool Cylon Pro賽隆Pro中塔機殼-強悍擴充性搭配酷炫RGB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IMG_2913_1.JPG 

 強悍擴充性搭配酷炫RGB發光面板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
愛樂酷AeroCool Cylon系列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擴充性最佳的『Cylon Pro』, Cylon Pro在外型上稍微有一點差異,同樣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不過面板兩側還多了進風口與類卡夢紋路,側板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蓋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出廠已內建後方一顆120mm風扇,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與環境搭配出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一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59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7mm,整體規格還不錯,現在就來看愛樂酷AeroCool Cylon Pro賽隆Pro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基本規格與產品版本


▼兩側標示多國語言特色與詳細板本標示,代理商為立光科技


▼頂部標示愛樂酷AeroCool Logo,即日起購買Cylon Pro機殼憑發票到粉絲團登錄可多加一年保固與贈送AeroCool幻影RGB風扇一顆,數量有限欲購從速

▼配件:產品說明書、重覆使用擋板、束線帶*6與各種固定螺絲

▼Cylon Pro賽隆Pro一覽,前面板利用RGB導光條設計帶出面板立體感,右下方有AeroCool Logo

▼導光條設計與之前有些許不同,呈現更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AeroCool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一組USB3.0 Type-A、一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風扇進氣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潔


▼頂蓋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一次性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墊採用厚高型塑膠搭配防滑設計

▼底部硬碟支架有兩組位置可選擇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有突出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前面板側面有進風口設計,並且有類卡夢紋路,質感很不錯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還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Cylon Pro特別的是背面有一款遮線蓋,讓雜亂的線也能呈現乾淨的一面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蓋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一次性使用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240mm水冷排

▼電源護蓋前方與上方有開孔設計,方便使用者走線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硬碟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後方的遮線蓋上下有卡榫



▼遮線蓋打開後一覽

▼3.5吋硬碟安裝支架

▼3.5吋滑軌採用免螺絲設計,若要安裝2.5吋裝置則需要採用螺絲固定

▼3.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

▼若將硬碟支架後移,電源供應器的安裝空間會變小


▼前面板若要安裝水冷排,可能需要將硬碟支架後移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水冷採用240mm水冷排,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後方的遮線蓋非常好用,前面板的接線與穿到前方的線材都可以遮住,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頂部安裝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 240mm水冷排後空間依然足夠


▼愛樂酷AeroCool Pulse L240F Sync發光真的很美


▼開電後面板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前面板RGB發光模式展示,共13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i62jC-cNk


總結:
愛樂酷AeroCool Cylon Pro賽隆Pro中塔機殼同樣搭載了面板RGB發光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內建13種模式使用者可自行挑選最適合的視覺效果,側面採用全景式燻黑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運用還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還是不錯,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散熱方面擴充性相當優異,前面板與頂蓋都可支援到240mm水冷排,若安裝風扇可安裝到兩顆140mm,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到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價格方面建議售價為NT$2190元,,登錄產品後再送一顆RGB風扇,同樣是CP值相當高的產品,想找一款擴充性優異且擁有酷炫RGB燈效與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機殼,相信愛樂酷AeroCool Cylon Pro賽隆Pro中塔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麥-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搭配17小時不斷電續航力

IMG_2756_1.JPG 

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搭配17小時不斷電續航力
現在電競耳機開始邁入無線時代,HyperX也紛紛推出不少無線電競耳機產品符合市場需求,近期再度推出新作品『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麥,Cloud Stinger Wireless算是Cloud Stinger的升級版,導入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提供近乎無延遲的傳輸表現,操作有效範圍為12公尺使用不受拘束,採用50mm動圈式釹磁鐵單體,搭配封閉式耳罩,提供不錯的阻隔噪音與音質表現,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20~20KHz,麥克風部分採用旋轉設計,當不使用旋轉收起時有靜音功能;外觀耳機為可收納式設計,耳罩與單體部分可90度旋轉,方便收納,且重量僅270公克相當輕巧,配戴起來輕巧無負擔,非常適合攜帶與長時間配戴,耳罩部分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長時間遊戲時的極佳舒適度,頭戴調整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塑膠段數固定,提供不錯的耐用度與壽命,透過2.4GHz無線連接擁有17小時續航力,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且沒有有線的束縛,可應用於電腦、PS4與PS4 Pro,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來看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麥啦。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麥

▼採用2.4GHz電競級無線技術,並擁有17小時續航力

▼適用於PC、PS4與PS4 Pro,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服務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耳機右側底部有音量調整功能

▼麥克風為可收折設計,頭戴調整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塑膠段數固定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

▼另一側標示贊助戰對與適用裝置



▼頂部標示HyperX Logo

▼底部各國安規認證與NCC認證序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USB連接充電線與USB無線接收器


▼2.4GHz無線接收器採用USB介面



▼Cloud Stinger Wireless本體一覽

▼Cloud Stinger Wireless上方結構一覽,採用塑膠上有HyperX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墊設計,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質感相當不錯

▼頭帶採用金屬鋼芯搭配塑膠段數固定,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提供13段可調整,讓使用者可調整到最佳的配戴位置


▼耳機內側標示產品型號、認證標誌與左右聲道


▼右側一覽,耳罩護蓋上有HX字樣代表HyperX 

▼左側一覽,耳罩護蓋上同樣有HX字樣,麥克風部分為可旋轉設計,使用旋轉收起時,會自動開啟靜音功能

▼耳罩護蓋低調無其他點綴

▼右側為耳機音量調整

▼左側為指示燈號、電源開關與micro USB充電埠

▼耳罩海綿厚度與內部空間一覽,海綿部分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不錯的舒適度,適合長時間久戴



總結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電競耳麥屬於價格親民的無線電競耳機,在小細節與用料上一點都不馬虎,配戴感方面,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搭配多段可調整頭帶設計,可以讓玩家更感受到相當舒適的配戴感,相當適合長時間配戴,再加上耳罩部分空間相當大,耳朵不會感受到有壓力,而且阻隔環境噪音能力相當不錯,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與專心體驗遊戲讓敵人無所遁形;這次無線採用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再加上擁有17小時續航力,扣掉休息與睡眠時間,差不多可以使用一整天沒問題,沒有線材束縛,享受無延遲的無線體驗!

音質方面整體表現與有線的Cloud Stinger表現相似,聽音樂時高頻部分清脆,但尾音延伸度再提升一點會更完美,中頻人聲部分音場定位清楚穩定,音場表現還不錯,人聲穿透力還不差,厚度與深度表現中規中矩,低頻部分震撼力表現相當不錯,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不過延伸度如果再好一點就更棒了!!玩遊戲方面搭配吃雞或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測試,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可以察覺,不論是腳步聲與槍聲位置相當精確,可立即判斷敵人位置,搭配競速類型遊戲臨場感十足,熱血與刺激感非常不錯;看電影方面,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大場面音場震撼力與音效空間穿梭感真的超棒,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優異,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麥克風同樣採用降噪麥克風,收音表現相當不錯,且不使用收起麥克風時會開啟靜音功能,真的是相當貼心的設計;HyperX Cloud Stinger除了可以與電腦連線外,還可以與PS4或PS4 Pro連結使用,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原廠提供兩年保固,並有免費技術支援可供玩家使用,想找一款擁採用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與17小時高續航力的的無線電競耳麥,相信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導入USB Type-C傳輸介面,應用更廣泛


IMG_3237_1.JPG 
 導入USB Type-C傳輸介面,應用更廣泛
近年來USB Type-C傳輸介面越來越普及,不僅儲存裝置採用,連許多周邊與手機也都開始採用,周邊中包含耳機這類別也開始紛紛採用USB Type-C,這次要介紹由moshi推出的『Mythro C』USB Type-C入耳式耳機,Mythro C簡單來說就是Mythro加入USB Type-C傳輸介面,規格方面耳機採用DR8 8mm全音域釹磁單體,靈敏度為100dB,阻抗為18歐姆,頻率響應為15~20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腔體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外殼,後端採用斜切設計,可降低配戴時卡到耳朵或不舒適的問題,被動抗噪最高可達23dB,可有效降低環境噪音,線控方面為四鍵設計,內建MEMS麥克風,提供不錯的收音品質,線控除了音量調整外,還提供DJ Boost功能與語音助理呼叫,DJ Boost功能可搭配手機App軟體,可客製化EQ設定,達到更好的產品自由度,馬上來看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啦。

 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Mythro C外型

▼產品型號為Mythro C,擁有24-bit/96kHz DAC轉換器與內建ClassG耳機擴大器,支援Google語音助理呼叫,擁有被動抗噪功能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說明

▼moshi防偽雷射標籤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三組耳塞(大.中.小),耳塞用顏色來區別左右聲道,也可讓使用者看到顏色就知道左聲道與右聲道

▼Mythro C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正反兩面皆可隨意插拔使用

▼線材中間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提供不錯的收音品質,可作為手機免持聽筒使用

▼線控上有音量調整功能,中間按鈕為語音助理呼叫,下方為DJ Boost功能,可快速開啟EQ設定

▼耳機端一覽,腔體採用鋁合金連續沖壓外殼與斜切設計,質感相當不錯且耐看,外殼上有moshi字樣

▼斜切設計可增加對耳朵的相容性,各種耳形都可輕鬆配戴不卡耳,耳機下方的防拉扯設計上有左右聲道標示

▼耳機整體採用塑膠搭配鋁合金結合

▼單體前護蓋為金屬網搭配塑膠設計


 moshi Digital Audio介紹

▼App內建三種EQ設定


▼moshi EQ設定


▼Bass Boost EQ設定


▼Treble Boost EQ設定


▼可客製化EQ設定


▼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


實際聆聽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就是棒!



總結
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表現相當出色,腔體後方的斜切設計,佩戴起來相當舒適且不卡耳朵,整體重量輕巧僅18g,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且相當穩固與舒適,配件中有三種耳塞(大、中、小)可挑選,可挑選最適合自己耳形的耳塞來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音質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不錯且細膩,不過延伸度稍嫌不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不錯,不過深度表現若再好一點就更完美,低頻表現出色,由於是入耳式的耳機,所以震撼力與推力都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低沉部分的延伸度不錯且共鳴聲相當到位,聽感偏穩重,但不會拖泥帶水,動態與活潑性依然表現不錯;接下來談談看電影,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相當棒,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場面大且各種角度的音效穿梭,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若搭配遊戲也是沒問題,用最需要定位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Mythro C展現出不錯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若搭配手機或平板的USB-C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音效品質,手機或平板的3.5mm輸出往往都推力不足,使用Mythro C則可以呈現出比行動裝置本體更棒的推力與音效品質;整體來說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擁有不錯的音質與動態表現,再加上採用了USB Type-C傳輸介面,內建高解析DAC與推力足夠的ClassG擴大器,在各種不同應用環境皆能提供不錯的表現,想找一款音質表現不錯且採用USB Type-C介面的入耳式耳機,相信moshi 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獨創感溫變色裝甲,個性化升級首選

IMG_3117_1.JPG 

獨創感溫變色裝甲,個性化升級首選
近期SSD固態硬碟價格相當親民,相信大家都把SSD固態硬碟當作是裝機標配或是升級硬體的第一選擇,目前有SATA與PCIe兩種傳輸介面,採用SATA介面已達傳輸效能瓶頸,最高傳輸速率大概落在550MB/s上下,想要擁有更高效能就一定要挑選PCIe介面!!這次要介紹由宇瞻Apacer所推出的『AS2280P2 PRO M.2 PCIe』,AS2280P2 PRO M.2 PCIe符合NVMe 1.2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2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120GB、240GB與480G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 NAND顆粒,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最特別的是這款SSD擁有獨創感溫變色裝甲,在常溫下豹的顏色為橘紅色,當溫度提升時,豹的顏色會由橘紅色變為金黃色戰鬥狀態,這樣的設計非常的特別,原廠提供三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啦。

 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右側有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產品型號為AS2280P2 PRO M.2 PCIe


▼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容量為240GB


▼包裝背面標示支援作業系統與安規認證



▼側面標示Apacer Logo


▼AS2280P2 PRO 240GB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正面為獨創感溫變色裝甲,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採用M.2 PCIe Gen3 x2傳輸介面


▼常溫下豹的顏色為橘紅色,當溫度提升時,顏色會由橘紅色變為金黃色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1440MB/s 寫入:865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1442.68MB/s、寫入890.23MB/s,總分共獲得了2670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77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870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1678.1MB/s、寫入958.0MB/s,表現優異,4K讀取707.2MB/s、寫入746.7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1603.3MB/s,最大值為1610.8MB/s,最小值為1489.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288.1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922.17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285.88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930.08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490.99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813.408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401.453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954.342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661.946MB/s、寫入963.825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Apacer AS2280P2 PRO 240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676.3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0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53.19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5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77.57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9.3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270.13MB/s




 結語
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PCIe Gen3 x2傳輸介面,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2670分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77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870MB/s,與官方數據差不多,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部分也相當齊全從120GB~480GB共有三種產品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也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最酷的還是可變色的裝甲,相當的特別;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三年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不錯且擁有變色裝甲的PCIe SSD,相信宇瞻Apacer AS2280P2 PRO M.2 PCIe 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軍規認證,AMD X570耐用首選

IMG_2631_1.JPG 
軍規認證,AMD X570耐用首選
AMD X570與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這陣子可是話題正火熱,許多玩家都被缺貨所困擾,不管缺貨!這次要介紹擁有TUF GAMING軍規認證的『X570-PLUS (WI-FI)』,X570-PLUS (WI-FI)除了擁有軍規認證,用料更是紮實,CPU部分採用12+2相供電,並搭配了DRMOS SiC639,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S120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音效品質方面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搭配PCB 6層板設計,提供不錯的的超頻能力,M.2介面導入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採用Realtek L8200A網路與Intel 802.11無線網路卡,提供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X570-PLUS (WI-FI)的RGB控制有一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兩組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AURA Sync產品同步控制,功能齊全且強悍,現在就來看擁有軍規認證的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一貫的TUF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產品說明書、TUF認證書、驅動光碟、I/O擋板、TUF貼紙、SATA線*2、M.2固定螺絲與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6層PCB板,提供優異的超頻表現,I/O上有TUF飾板,FCH散熱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I/O:PS/2、USB 3.2 Gen1 Type-A*4、USB 3.2 Gen 2 Type-A*2、USB 3.2 Gen 2 Type-C、Wi-Fi天線、DP、HDMI、RJ-45與音訊輸出

▼AMD AM4 Socket腳座

▼CPU供電部分採用12+2相供電,搭配獨家DIGI+ EPU VRM控制器,MOSFET採用DRMOS SiC639,MOSFET擁有獨立散熱模組,CPU VCore供電為8+4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TUF LANGuard

▼網路晶片:Realtek L8200A

▼音效採用Realtek ALC S1200A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提供優異的音效品質


▼nuvoTon NCT6798D-R Super IO晶片

▼AURA Sync晶片

▼兩組RGB LED控制插Pin


▼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FCH下方的M.2提供獨立散熱模組



▼前置Audio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2插Pin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PCIe x16第一組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FCH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風扇採用台達電子產品,擁有6萬小時使用壽命

▼X570 FCH


搭配AMD Ryzen 7 3700X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RAM: GeIL SUPER LUCE RGB SYNC DDR4-4133MHz
VGA:ASUS TUF GAMING RTX2060 6GB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8264MB/s Write:28739MB/s Copy:50297MB/s

▼Super PI 1M:9.569s

▼CPU Mark:771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68sec 1024M-85.483sec

▼WinRAR:21856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4.5

▼x265 FHD Benchmark :38.7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3.25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4.95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遊戲簡單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測試結果平均為89張

▼刺客教條 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1080,特效為最高,測試結果平均為60張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表現不錯,不僅擁有TUF GAMING軍規認證,用料上也相當紮實,再加上有五年保固,讓使用者可以相當放心使用,用料方面不論是CPU供電、音效、網路、散熱…等都相當到位;擴充性方面相當充足,提供兩組M.2可安裝PCIe Gen4 x4、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 SSD,SATA接頭提供了八組,PCIe x16提供兩組擴充槽,第一組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133MHz輕鬆沒問題,BIOS介面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發光提供兩組RGB與一組ARGB,讓玩家可以安裝多款發光裝置,並可透過AURA Sync軟體發光同步,展現個人風格,這次AMD新平台在記憶體超頻上有很大的進步,TUF GAMING X570-PLUS (WI-FI)算是中階產品,同樣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最佳化,讓效能表現更為優異;這次搭配了ASUS的TUF GAMING RTX2060顯卡,開啟光線追蹤還是跑遊戲大作都是非常輕鬆,目前這張主機板價格為NT$5990元,已這樣的用料來說CP值相當高;想找一款擁有軍規認證且用料紮實的AMD X570耐用主機板,相信華碩ASUS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是不錯的選擇。

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日系電容搭配10年超長保固,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IMG_3691_1.JPG 

 日系電容搭配10年超長保固,穩如泰山高枕無憂
Fractal Design在機殼產品部份一直都有不錯的評價,不論是在用料還是品質都非常不錯,這次要介紹他們近期推出的電源供應器新產品『ION+ Platinum』,ION+ Platinum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擁有最高92%轉換效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且為全模組化設計,提供560W、660W、760W與860W,全系列皆採用日系主電容與DC to DC高轉換率線路結構,提供最佳的電源輸出環境與穩定度,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搭配零噪音設計,使用者採用零噪音模式,在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不會轉動,採用一般模式則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安全機制提供OVP、UVP、OPP、SCP、OCP與OTP,保護相當齊全完善,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線材採用全模組化設計,除了主機板電源線外其他線材皆採用扁黑線,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現在就來看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模組化線材包

▼產品型號為ION+ 560P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說明

▼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並擁有10年超長保固

▼產品特色說明
①低漣波高品質電源輸出
②採用UltraFlex DC電線,直徑僅0.08mm,提供更靈活且高韌性特性
③全模組化線材設計
④採用140mm FDB軸承散熱風扇

▼散熱風扇零噪音模式與一般模式做動圖解說明

▼下方標示產品外觀

▼底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側面標示電源尺寸、各電壓輸出規格、接頭數量、電源線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固定螺絲與整線魔鬼氈*3


▼電源供應器保護袋

▼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以400rpm運轉,提供低噪音的優異靜音表現


▼側面簡約僅標示Fractal Design字樣,上蓋與下蓋表面採用不同方式處理,接合處呈現出線條造型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

▼下方標示各電源輸出規格與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

▼後方為模組化線材輸出接頭,上方有標示對應線材,方便使用者連接使用,還有風扇模式選擇開關

▼對應線材標示

▼風扇模式選擇開關

▼下方貼有各國安規認證標誌

▼線材收納包

▼電源線

▼模組化線材:主機板供電24pin、VCore供電8pin

▼模組化線材:顯卡供電6+2pin四組

▼模組化線材:SATA電源六組

▼模組化線材:大四pin電源四組


燒機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DDR4-3600
VGA:msi GTX 980 4GB GDDR5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Fractal Design ION+ 560P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112.72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548.81瓦


▼3.3V表現,待機約3.285V,測試過程3.24~3.27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255V左右,壓降為0.91%


▼5V表現,待機為4.96V,測試過程4.915~4.96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4.93V左右,壓降為0.6%


▼12V表現,待機為11.89V,測試過程約11.69~11.79V之間跳動,平均電壓落在11.74V左右,壓降為1.26%


總結:
Fractal Design ION+ 560P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都相當優異,電壓壓降最高僅1.26%,表現相當出色,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 OC 5.0GHz與GTX980的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穩定的12V電壓輸出表現,測試過程中風扇噪音相當低,幾乎聽不到電源供應器的風扇聲,電源供應器外殼僅微溫與室溫相近,散熱採用超靜音140mm FDB風扇,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以400rpm運轉,提供優異的散熱與靜音表現,如果想要更安靜的話可以使用零噪音模式,低負載情況下風扇是不會轉動達到完全無噪音;線材部分接頭相當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夠用,線材長度也相當足夠,幾乎是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ION+ Platinum的主機板24pin電源線線材雖然不是採用扁黑線,但線材相當柔軟,不會硬梆梆難以整理線材,至於哪一種線材比較好就看個人喜好;想找一款採用日系電容且擁有10年超長保固與輸出穩定度佳的電源供應器,相信Fractal Design ION+ 560P 80PLUS白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強悍擴充性搭配全景式強化玻璃,DIY水冷玩家首選

IMG_4319_1.JPG 

 強悍擴充性搭配全景式強化玻璃,DIY水冷玩家首選
曜越Thermaltake在DIY水冷領域算是相當知名的廠商,各種DIY水冷配件與產品皆相當齊全,這次要介紹近期剛推出的一款機殼『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S500 TG擁有相當棒的擴充性,外觀方面採用簡約風格設計,搭配單側全景式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前面板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42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風扇或水冷排,頂蓋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移除3.5吋硬碟支架後也可再安裝一組360mm水冷排,出廠已內建前方140mm與後方120mm風扇,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與環境搭配出不錯的散熱效果,整體散熱擴充相當強悍,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替換為四顆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282mm顯示卡,若移除硬碟支架則可以支援到400mm,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2mm,除此之外顯卡也可改為垂直安裝,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配件:產品說明書、束線帶*10與各種固定螺絲

▼S500 TG一覽,前面板相當簡約,僅下方Thermaltake Logo

▼Thermaltake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420mm水冷排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USB與音效都有防塵塞設計(音效的被手殘的我弄丟了XD)


▼頂蓋也為可拆卸設計,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覆使用設計

▼若把顯卡垂直安裝,則需要把介面卡擋板轉90度安裝即可,非常有巧思的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墊採用金屬搭配防滑設計

▼底部有可拆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潔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強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玻璃,側面前面板與頂蓋都有進風口設計


▼另一側為鋼板材質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還可安裝兩顆2.5吋或一顆3.5吋裝置,背面有三組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線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主機板右側若移除硬碟支架,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


▼頂蓋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或兩顆20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覆使用設計

▼前面板已內建一顆140mm風扇 

▼電源護蓋上方有通氣口與側面開孔設計,若有電源供應器有RGB發光可完美展示

▼獨家顯卡垂直安裝固定機構

▼護蓋上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側面開孔設計,電源供應器發光可完美展示

▼硬碟支架

▼拆除後可安裝DIY水冷套件

▼硬碟支架也可安裝在上方

▼硬碟支架共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與兩顆3.5吋裝置(也可替換為兩顆2.5吋裝置)

▼2.5吋支架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支架安裝裝置後一覽


▼3.5吋滑軌同樣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3.5吋滑軌安裝裝置後一覽


▼主機板背面還可再安裝硬碟,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或一顆3.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背面有三組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與主機後方的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擁有相當強悍的擴充性,不論是散熱還是硬碟擴充,安裝DIY水冷套件也是沒問題的!外型採用簡約風格設計,不過機殼結構與用料相當紮實,側面採用全景式強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運用還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共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置換為四顆2.5吋裝置),散熱方面擴充性相當優異,前面板最高支援420mm水冷排,頂蓋最高可支援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也可再安裝一組360mm水冷排,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到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除此之外還支援顯卡垂直安裝,電源供應器側面也有開孔設計,讓顯卡與電源供應器的RGB發光也能完美展示;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目前8/1~9/30購買S500 TG上網登錄後,就贈送Riing 12 LED RGB水冷排風扇Sync版本(三顆組),想找一款擴充性優異且擁有全景式強化玻璃側板的機殼,相信曜越Thermaltake S500 TG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AMD X570晶片組中階首選,用料紮實並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

IMG_4078_1.JPG 

 AMD X570晶片組中階首選,用料紮實並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
AMD X570與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可以說是近兩個月來正火熱的話題,許多玩家都被缺貨所困擾,這次X570晶片組產品相當多,玩家在挑選上要下不少功夫,這篇就直接推薦一款用料不錯且搭載了WiFi 6無線網路卡的中階主機板,由技嘉GIGABYTE推出的『X570 AORUS PRO WIFI』,X570 AORUS PRO WIFI用料超紮實,CPU部分採用12+2相全數位供電,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2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00VA音效晶片搭配WIMA Hi-Fi FKP2 與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音效品質方面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部分支援四組DDR4,搭配PCB 6層板設計與金屬護甲,提供不錯的的超頻能力與防止板灣,M.2介面導入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網路方面採用Intel網路與802.11 ax無線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提供不錯的網路穩定度與速度, RGB控制提供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三組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功能相當齊全且強悍,現在就來看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的表現吧。

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一貫的AORUS系列風格,並印有產品型號與特色

▼AORUS Logo

▼產品型號為X570 AORUS PRO WIFI

▼產品特色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介紹

▼產品基本規格與I/O標示

▼產品特色
①12+2相 IR 全數位電源設計
②先進散熱設計採用Fins-Array堆疊式散熱鰭片與Direct Touch直觸式熱導管
③內建2組搭載散熱片的超高速NVMe PCIe 4.0/3.0 x4 M.2插槽
④搭載Intel WiFi 6 802.11ax 2T2R無線網路及藍牙BT5.0
⑤全新ALC1220-VB音效晶片,並搭載高品質音效電容
⑥獨家RGB FUSION 2.0 多區多彩全數位LED氣氛燈設計,內建數位LED燈並配置可程式化RGB LED燈條接頭
⑦獨家Smart Fan 5技術,內建多點測溫功能及採用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並支援FAN STOP技術
⑧Q-Flash Plus免安裝CPU、記憶體、顯示卡即可輕鬆更新BIOS
⑨Intel GbE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管理程式

▼配件:產品說明書、驅動光碟、SATA線*4、AOURS貼紙、快接前面板接頭、M.2固定螺絲*2與Wi-Fi天線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6層PCB板,提供優異的超頻表現,I/O上有AORUS飾板,FCH散熱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I/O:USB2.0*4、Wi-Fi天線、HDMI、USB 3.2 Gen1 Type-A*3、USB 3.2 Gen 2 Type-A*2、USB 3.2 Gen 2 Type-C、RJ-45與音訊輸出

▼AMD AM4 Socket腳座

▼CPU供電部分採用12+2相供電,搭配IR35201 PWM控制器,MOSFET採用IR3553M,MOSFET擁有獨立散熱模組,CPU VCore供電為8+4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4條,搭配金屬護甲可防止板灣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USB Type-C偵測晶片:Realtek RTS5441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00VA音效晶片搭配WIMA Hi-Fi FKP2 與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提供優異的音效品質



▼iTE IT8795E Super IO晶片

▼iTE 8297FN Super IO晶片

▼iTE IT8688E Super IO晶片

▼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Pericom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兩組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三組12V RGB控制插槽



▼兩組M.2擴充槽,一組為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為PCIe Gen3x4與SATA Gen 3訊號,兩組都有獨立散熱片設計


▼前置Audio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前置面板插Pin

▼TPM插Pin 

▼四組前置USB 3.2插Pin

▼前置USB 3.2 Type-C插Pin 

▼SATA部分為六組SATA 6Gb/s

▼PCIe擴充槽一覽,PCIe x16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FCH採用主動式風扇散熱

▼X570 FCH


搭配AMD Ryzen 5 3600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5 3600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 DDR4-4000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8815MB/s Write:28733MB/s Copy:50642MB/s

▼Super PI 1M:9.898s

▼CPU Mark:742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4.008sec 1024M-114.58sec

▼WinRAR:19295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45.9

▼x265 FHD Benchmark :31.3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49.36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1.80

▼CINEBENCH R15 

▼CINEBENCH R20 


總結:
這次介紹的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表現不錯,再加上有五年保固,讓使用者可以相當放心使用,用料方面不論是CPU供電、音效、網路、散熱…等都相當到位;擴充性方面相當充足,提供兩組M.2可安裝PCIe Gen4 x4、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 SSD,且都提供了獨立的散熱模組,SATA接頭提供了六組,PCIe x16提供三組擴充槽,前兩組插槽導入專利雙重鎖定式支架,提供優異的訊號品質與提高插槽壽命;效能方面記憶體可跑DDR4-4000MHz輕鬆沒問題,BIOS介面部分,設定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RGB發光提供三組RGB與兩組ARGB,讓玩家可以安裝多款發光裝置,並可透過軟體同步其他硬體的發光模式,展現個人風格,這次AMD新平台在記憶體超頻上有很大的進步,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算是中階產品,同樣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最佳化,讓效能表現更為優異;想找一款擁有紮實用料且搭載WiFi 6無線網路卡的AMD X570主機板,相信技嘉GIGABYTE X570 AORUS PRO WIFI是不錯的口袋名單。

最後幫各位整理了AORUS AMD X570系列主機板PCB板層數與尺寸,有需要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前傾14度頭帶與超輕量化設計,舒適體驗無負擔

IMG_4028_1.JPG 

前傾14度頭帶與超輕量化設計,舒適體驗無負擔
前陣子介紹過moshi的Mythro C USB Type-C入耳式耳機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樣是擁有USB-C介面的耳機產品『Avanti C』USB-C耳罩式耳機,Avanti C算是Avanti的升級版本,除了原有的3.5mm線控外,再加入USB Type-C傳輸介面線控,變成擁有雙傳輸介面的一款耳罩耳機,規格方面耳機採用HD40 40mm高效能釹磁驅動,靈敏度為109dB,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15~22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耳機結構採用不鏽鋼金屬材質,再搭配皮革材質耳罩,提供輕巧且優異的質感,最厲害的頭帶採用前傾14度設計,可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配戴舒適度,線控有兩種介面,3.5mm線控內建MEMS麥克風,提供不錯的收音品質,按鈕則為單鍵設計,支援音樂播放/暫停/曲目切換/電話接聽掛斷/語音助理,USB-C線控同樣內建MEMS麥克風,按鈕為四鍵設計,線控除了音量調整外,還提供DJ Boost功能與語音助理呼叫,DJ Boost功能可搭配手機App軟體,可客製化EQ設定,達到更好的產品自由度,馬上來看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啦。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Avanti C外型

▼產品型號為Avanti C 

▼擁有24-bit/96kHz DAC轉換器與內建ClassG耳機擴大器,支援Google語音助理呼叫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moshi防偽標籤

▼翻開後可看到產品特色說明




▼硬殼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收納與攜帶外出


▼產品說明書

▼線控提供USB-C與3.5mm兩種傳輸介面

▼兩款線控皆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線

▼兩款皆內建MEMS麥克風

▼3.5mm線控為單鍵設計,提供音樂播放/暫停/曲目切換/電話接聽掛斷/語音助理功能,USB-C線控為四鍵設計,提供音量調整、DJ Boost與語音助理呼叫功能

▼耳機端左右聲道接頭,有顏色標示可快速知道左右聲道

▼Avanti C一覽,耳機本體為可旋轉收折設計,方便收納與攜帶

▼結構採用不鏽鋼金屬材質,重量僅166g,提供超輕巧的配戴感

▼moshi字樣

▼頭帶上方有減壓設計

▼頭帶調整採用單體移動方式


▼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單體護蓋採用塑膠設計

▼耳罩採用皮革材質,提供舒適且柔軟的配戴感

▼耳罩厚度一覽

▼底部為左右聲道音源輸入



 moshi Digital Audio介紹

App必須搭配USB-C線控才可使用,3.5mm線控無法使用EQ功能

▼App內建三種EQ設定


▼moshi EQ設定


▼Bass Boost EQ設定


▼Treble Boost EQ設定


▼可客製化EQ設定


▼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


實際聆聽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就是棒!



總結
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同樣帶來不錯的表現,配戴感來說真的很棒,受惠於頭帶前傾14度設計,可更服貼頭形且相當舒適,整體重量輕巧僅166g,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且穩固;音質方面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說,先從3.5mm介面說起,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呈現的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情感表達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且層次表現很不錯,三段音頻分布平均,可以說是無任何渲染,改採用USB-C介面後可以發現整體聽感與表現相當接近,不過USB-C介面可讓整體細節呈現更完美,呈現出更好的音場,突顯出USB-C傳輸介面優勢;使用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看電影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相當棒,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大場面音效的穿梭感真的相當精采,再加上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擁有雙介面設計,可應用於各種裝置上,搭配手機或平板的USB-C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音效品質,使用3.5mm接頭可以發現手機或平板的3.5mm輸出推力不足,使用UBS-C傳輸介面後可以呈現出比行動裝置本體更棒的推力與音效品質;整體來說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擁有不錯的音質與阻隔噪音表現,再加上3.5mm與USB Type-C雙傳輸介面配置,可勝任各種不同應用環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不錯且超輕巧的耳罩式耳機,相信moshi Avanti C USB-C耳罩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絕代真香AMD第3代Ryzen與Radeon RX 5700體驗會-香民朝聖,爭香體驗

 



前言:
今年7月7號可以說是AMD非常風光的日子,一堆人在原X屋賣場排隊準備購買新上市的處理器,這也代表許多玩家對這次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期待度相當高,因此也再度被冠上『真香』稱號,其實不僅是處理器,連剛上市不久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同樣是香氣四溢,讓玩家們津津樂道,處理器與顯示卡都是採用7奈米製程,且都是全球首款支援最新的PCIe 4.0傳輸介面產品,這次由AMD主辦的整場體驗會相當精采,並找來了合作夥伴華碩ASUS與T-FOCRE(十銓),現場展出了最新款的ASUS X570系列主機板產品,展示體驗區則是展出CPU PK、GPU PK與Radeon FreeSync/PCIe 4.0極速體驗,如有任何問題或是體驗後的產品使用心得可以立即與原廠工作人員面對面互動,讓玩家解除心中的疑惑,並能將心得與工作人員討論,讓下次推出的產品可以做進一步的改善與進步;這次體驗會的技術分享內容相當精采,由AMD、ASUS與T-FOCRE介紹了多款最新的產品,讓玩家大飽眼福並吸收到更多產品技術與資訊,事不宜遲就來看看這場精彩且大爆滿的體驗會。

主辦廠商

公司網頁: http://www.amd.com/zh-hant/home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MD/

贊助廠商

公司網頁: http://tw.as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usclub.tw


公司網頁: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s/t-force/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eamgroup.tw/

活動時間:2019年8月3日 週六 14:00~17:00 
活動地點:台北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億光大樓2F 貝塔廳) 忠孝新生捷運站步行約5分鐘

▼XFastest相當用心與貼心,活動前一天有簡訊提醒通知


真香會場概況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體驗會會場
▼會場一樓就有標示活動位置,玩家們可千萬別走錯廳,不過相信這場香氣四溢的體驗會,玩家們聞香即可達到會場XD

▼活動報到處

▼每個廳門口都有標示活動

▼舒適的體驗會會場,可以看到座位相當多,即使如此最後還是大爆滿!!

▼AMD玩家體驗會

▼滿桌獎品要送給玩家們,獎品真的超級豐富,非常感謝AMD、ASUS與T-FORCE大手筆贊助獎品,每個玩家都有機會成為歐洲人拿走大獎!!
(獎品包含現場有獎徵答、現場抽獎與會後體驗心得文)
★AMD:Ryzen 5 3600X、Ryzen 5 3400G 、Radeon RX5700
★ASUS:ROG STRIX X570-F Gaming三片、ROG RYUO 240一體式水冷
★T-FORCE:VULCAN Z(灰黑色)DDR4 3200 8GB*2、VULCAN SSD 500GB(黑色)、DELTA RGB(黑色)DDR4 3200 8GB*2、DELTA RGB SSD 500GB(黑色)、XCALIBUR RGB(一般版)DDR4 3600 8GB*2

▼報到時間還沒到就已經有許多玩家聞香前來

▼這次體驗會報到禮為AMD 50周年環保袋與AMD筆記本

▼不唬爛!活動還沒開始就已經快坐滿了,先到場的玩家們已經迫不及待在體驗區體驗真香產品!


真香攤位巡禮 

▼華碩ASUS產品展示體驗區,展出了最新的X570系列主機板與ROG信仰主機


▼這台ROG信仰展示體驗主機內的好料包含AMD Ryzen 7 3700X、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AMD Radeon RX 5700 XT、T-FORCE XCALIBUR RGB DDR4、T-FORCE DELTA S RGB SSD 250GB、ROG Thor 1200W與Bitspower水冷設備,機殼採用ROG STRIX HELIOS


▼ROG Strix Flare機械式鍵盤、ROG Pugio電競滑鼠與ROG電競螢幕


▼入門等級X570主機板,分別為PRIME X570-PRO與TUF GAMING X570-PLUS (WiFi)


▼ROG X570系列主機板,分別為ROG STRIX X570-E GAMING、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C8F)與ROG CROSSHAIR VIII HERO(WiFi)(C8H)


▼現場三大展示體驗區分別為『Free Sync 2 HDR & PCIe 4.0極速體驗區』、『Ryzen 7 3700X PK i9-9900K體驗區』與『Radeon RX 5700 XT PK RTX 2060 Super體驗區』,玩家可以在每一體驗區體驗到AMD產品為什麼叫真香XDD,因為不論在價格或是效能上都有一定的優勢與高CP值特性,讓玩家擁有最佳的性價比與最順暢的體驗


▼首先來到第一站『Free Sync 2 HDR & PCIe 4.0極速體驗區』,這一站展示Free Sync 2 HDR所呈現的超順暢高畫質不撕裂的體驗,另一部分則是PCIe 4.0 SSD的超極速體驗


▼展示主機使用擁有魔鬼氈提把設計的TUF Gaming GT501機殼,處理器採用AMD Ryzen 9 3900X,主機板採用ASUS X570 TUF GAMING,顯示卡採用AMD Radeon RX 5700 XT


▼展示主機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SO-BGFKjw


▼PCIe 4.0 x4 SSD效能展示,效能表現達到讀取4.95GB/s、寫入4.272GB/s,表現相當出色與優異


▼Free Sync 2展示,螢幕更新率為144Hz,遊戲過程都有150張以上,表現相當出色


▼Free Sync 2動態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EKYSWXmVr8


▼第二站『Ryzen 7 3700X PK i9-9900K體驗區』,這一站採用AMD Ryzen 7 3700X與Intel Core i9-9900K對決,使用CINEBENCH R20、X265 FHD BenchMark與PCMark 10三套軟體做比較,讓玩家體驗到AMD Ryzen 7 3700X高CP值與7奈米的魅力!


▼配備部分除了處理器與主機板不同外,其他硬體包含記憶體、顯示卡、散熱器..等皆相同,Intel平台採用Core i9-9900K搭配ROG MAXIMUS X HERO,AMD平台採用Ryzen 7 3700X搭配ROG CROSSHAIR VIII HERO


▼PK結果如下,簡單分析一下差異
✸CINEBENCH R20:多核心表現Ryzen 7 3700X領先Core i9-9900K約8.39%,單核心則是小落後僅1.44%
✸X265 FHD BenchMark:Ryzen 7 3700X大幅度領先Core i9-9900K約13.7%
✸PCMark 10:單核心小落後僅0.58%
✸價格:Core i9-9900K貴了Ryzen 7 3700X約25.51%,差價為NT$4030元,這差價可以升級其他硬體或是省荷包吃大餐XD



▼最後一站『Radeon RX 5700 XT PK RTX 2060 Super體驗區』,這一站採用AMD Random RX 5700 XT與NVIDIA RTX 2060 Super對決,使用全境封鎖2 Benchmark做比較,讓玩家體驗到AMD Random RX 5700 XT的7奈米製程與PCIe 4.0的威力!


▼配備部分除了顯示卡不同外,其他硬體包含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等皆相同,基礎平台為AMD Ryzen 7 3700X搭配ASUS X570 TUF GAMING,顯示卡則分別是AMD Random RX 5700 XT與NVIDIA RTX 2060 Super


▼PK結果如下,簡單分析一下差異
✸全境封鎖2 Benchmark:Radeon RX 5700 XT小幅度領先RTX 2060 Super約1.49%
✸價格:一線三大廠最低價格來比較,Radeon RX 5700 XT較RTX 2060 Super便宜約2.81%



▼AMD Random RX 5700 XT與Random RX 5700規格一覽,是最佳1440p解析度電競顯示卡選擇


活動開場

▼美麗大方的主持人潔西卡


▼講師們複習等等要介紹的資料,呈現最棒的內容給玩家們


▼體驗時間一定要拍照與打卡,才會有現場抽獎資格喔!如果貼文超過30讚,還可以參加處理器聞香活動!


▼體驗會即將正式開始


技術分享-AMD顯示卡產品介紹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啦!!


▼本日帥氣講師Parker(業務經理)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已加入字幕方便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uW9_ALkmU


▼近年來購買AMD產品都會贈送熱門遊戲給玩家們,每一季都會更新贈送的遊戲與活動規則,硬體方面則不斷在架構上優化與進步,目前XBOX與PS4都是採用AMD的處理器與顯示卡,就連三星手機的顯示卡架構也是AMD授權,顯示部分也不斷進步,目前已推出Free Sync 2 HDR,讓玩家擁有更擬真的遊戲體驗


▼遊戲市場相當大,在PC、CONSOLE、雲端、筆電..等,AMD都是領導地位


▼目前電競市場調查,許多玩家硬體設備都是高階產品,所有遊戲幾乎都是1080p(FHD)畫質,不過顯示卡大部分都會使用三到五年後再考慮升級購買新顯示卡,畢竟目前遊戲的要求沒有迫切需要玩家不斷去更新顯示卡


▼電競選手針對顯示卡要有三大訴求,反應時間、直播與FPS 90張以上的畫面呈現


▼若採用Radeon RX VEGA 56在1080p特效全開環境下也很難滿足FPS 90張以上的水準(測試軟體Apex Legends、PUBG)


▼3A遊戲玩家對顯示卡的訴求,高擬真度、高解析度(2K、4K甚至是8K)與FPS 60張以上


▼若採用Radeon RX VEGA 56在特效全開環境下也很難滿足FPS 60張以上的水準(測試軟體魔物獵人、塵埃拉力賽2)


▼AMD因為在乎玩家們的需求與要求,於是推出Radeon RX 5700系列產品來滿足玩家的需求


▼Radeon RX 5700 XT為NAVI系列產品


▼NAVI有幾大特色,採用RDNA架構(特色是效能優異與功耗降低)、7奈米製程、GDDR6記憶體與PCIe 4.0傳輸介面,由於目前高階顯卡的價格都是破萬元,所以用個三到五年也是相當合理,所以NAVI產品也將未來三到五年的需求也規劃進去,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


▼Radeon RX 5700 XT公版上有史上第一個一道凹痕設計,可能是因為可以比較好拿的關係,也因為這樣設計引起了不少話題,基本規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看看


▼公版除了剛剛提到的凹痕設計外,在其他地方也下了不少功夫,包含鋁合金散熱、更好的供電配置、8+6 pin外接電源…等


▼公版是第一波上市的產品,接下來各家自製卡也會陸續上市,Radeon RX 5700 XT可以符合前面提到的電競選手與3A玩家的需求!


▼1080p(FHD)已經是普及,相信有很多玩家已經使用2K解析度,Radeon RX 5700 XT在1440p解析度下依然有相當優異的效能表現


▼在多款遊戲1440p環境下Radeon RX 5700 XT與對手RTX 2070產品對比,Radeon RX 5700 XT擁有非常優異的表現,擁有2~22%的領先


▼Radeon RX 5700就沒有那一道凹痕,對於基本規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看看,不論是Radeon RX 5700還是Radeon RX 5700 XT記憶體都是8GB起跳,高解析度與特效全開都需要大量的記憶體容量,對手廠商的Super系列也都是8GB記憶體,可以戲稱『超級8G時代來臨』,其實不用到Radeon RX 5700,上一代的RX570、RX580與RX590都有8GB的產品,且價格經濟實惠!不要貪小便宜買6GB,結果用不到三年就要再花錢升級,得不償失!


▼在多款遊戲1440p環境下Radeon RX 5700與對手RTX 2060產品對比,Radeon RX 5700 擁有非常優異的表現,擁有2~21%的領先;目前AMD正在進行一個新技術,可以將2K解析度的遊戲模擬成類似4K的效果,但又不會影響效能


▼GAME FIDELITY技術可以提高遊戲的擬真度,不論是在爆炸畫面、物理運算、反鋸齒、光影變化…等方面小細節都是擬真度的關鍵


▼技術①FidelityFX:AMD為了讓玩家有更棒的擬真度體驗,推出FidelityFX技術開發套件,讓遊戲開發商運用這項開源的技術,讓遊戲的擬真度可以更棒


▼透過FidelityFX技術在光影變化上有更棒的呈現


▼透過FidelityFX技術可以讓細節呈現更完美,從下面可以看到牆壁上的細節更清晰且更豐富


▼FidelityFX有許多遊戲開發商採用,下列都是已經採用的遊戲開發商,未來玩家可以體驗到更多擬真度更高的遊戲,有種似真的感覺!!


▼技術②AMD Radeon Image Sharpening:這項技術是在消費者面可以體驗到的技術,讓呈現出來的畫質更棒


▼開啟與關閉可以發現畫面的細節與畫質上有差異


▼Radeon RX 5700 XT在開啟Radeon Image Sharpening技術後,效能上的損失幾乎沒有,僅2%以下,不像對手產品開啟光線追蹤後,效能嚴重下降了30~40%,其實光追技術並不是新技術,但是光追確實對遊戲體驗相當重要,且目前支援的遊戲還很少,可能一隻手數得出來,AMD其實也有光追技術叫Radeon Rays,同樣是開放技術,有許多遊戲商也開始紛紛採用這項技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支援Radeon Rays的遊戲上市,其實VEGA 56就可以實現光影追蹤,目前也一直都在努力優畫中,玩家們可以拭目以待!


▼Radeon RX 5700 XT在開啟Radeon Image Sharpening技術後,效能上的損失幾乎沒有,僅2%以下,不像對手產品開啟光線追蹤後,效能嚴重下降了30~40%,其實光追技術並不是新技術,但是光追確實對遊戲體驗相當重要,且目前支援的遊戲還很少,可能一隻手數得出來,AMD其實也有光追技術叫Radeon Rays,同樣是開放技術,有許多遊戲商也開始紛紛採用這項技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支援Radeon Rays的遊戲上市


▼電競非常重視反應時間,尤其是I/O也就是鍵盤與滑鼠,螢幕也占了非常重要的腳色


▼華碩即將推出支援AMD Radeon Free Sync 2 HDR技術的螢幕,尺寸為43吋,並擁有4K解析度與144Hz更新率,提供玩家更棒的遊戲體驗!


▼技術③Radeon ANTI-LAG:ANTI-LAG是抗延遲技術,讓玩家操作鍵盤與滑鼠時不會有延遲的狀況,Tim Nemesis Lipovšek是非常知名的電競戰隊,也與AMD合作交流,許多新技術都會給戰隊測試,戰隊會提供意見做修正,他們對AMD提出的技術都相當滿意


▼Radeon ANTI-LAG技術透過Radeon RX 5700 XT來表現,開啟與未開啟狀態,延遲時間可以縮短23~33%的反應時間


▼AMD的驅動ADRENALIN只要有新款遊戲推出,驅動就會馬上優化更新,讓玩家擁有最順暢的遊戲體驗與優化


▼Radeon RX 5700與Radeon RX 5700 XT基本規格一覽與比較,兩款都是1440p解析度電競最佳選擇


▼AMD會不斷優化驅動外,還有送遊戲活動,讓玩家享受AMD產品外,更能享受到最新的遊戲,目前是贈送可以玩XBOX上100款遊戲,裡面最熱門的是戰爭機器5,玩家可以先拿到兌換券,上市就可以玩啦!!


技術分享-AMD處理器產品介紹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啦!!


▼本日帥氣講師Allen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已加入字幕方便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Onxbrh514


▼AMD在7月7日開賣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與X570主機板,在光華的原X屋排隊等著購買


▼當天原X屋真的有非常多人在排隊!!真的是非常的嚇人啊!


▼AMD Ryzen三代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xhk469hZg


▼這次的處理器產品可以說是有相當大的進步,製程採用7奈米;全球超過2.3億遊戲玩家,也有很多直播主、Youtuber與影音媒體剪輯創作工作者,對CPU的需求都相當大,所以CPU是非常重要的產品!


▼AMD三代Ryzen同樣採用AM4腳位,也是全球第一款支援PCIe Gen 4的處理器,記憶體支援至DDR4-3200,高階處理器採用AMD Wraith Prism散熱器


▼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與對手Intel系列產品對比,在核心數、快取與PCIe頻寬上就有很大的優勢,再加上價格也相當有優勢,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CP值相當高


▼大家都知道Ryzen處理器再多核心處理效能都非常的強,二代產品常常被牙膏廠說單核心效能不佳,這次三代產品可是進步非常多,與牙膏廠產品效能持平或是小幅度領先


▼AMD Ryzen 5 3600X、Ryzen 7 3800X與Ryzen 9 3900X三顆主力產品規格


▼Ryzen 9 3900X與Core i9-9900K比較,在創作者常用的軟體表現中Ryzen 9 3900X有14~47%效能領先,更適合創作者與工作者使用


▼Ryzen 7 3800X與Core i7-9700K比較,在遊戲方面各有千秋,在軟體應用上則是有9~37%的效能領先



▼Ryzen 5 3600X與Core i5-9600K比較,在遊戲方面旗鼓相當 


▼三代高階處理器採用AMD Wraith Prism RGB散熱器,目前與RAZER合作,可以與RAZER的軟體做Sync


▼APU部分也是很香的!推出Ryzen 3 3200G與Ryzen 5 3400G,除了製程的進步外,風扇也做了特別的改變


▼三代Ryzen APU也是唯一桌上型處理器支援Free Sync 2 HDR技術


▼Ryzen 5 3400G表現比上一代進步很多,在遊戲中與Core i5-9400比較可以說是大獲全勝,1080p遊戲環境都有30 FPS以上的表現


▼AMD CPU與主機板晶片組支援一覽表,只要透過BIOS更新都可以支援到最新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


▼最後工商服務,買CPU或顯示卡就送XBOX平台遊戲會員資格三月,另一個為與ASUS合作的活動,購買CPU搭配ASUS主機板或顯示卡就送TUF GAMING BP2700背包


▼以上技術分享結束,附上梗動畫


技術分享-ROG X570系列主機板產品介紹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啦!!


▼本日美女講師Katherine(產品經理)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已加入字幕方便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BSYMmekws


▼針對AMD X570晶片組,推出ROG CROSSHAIR系列,包含FORMULA(C8F)與HERO(C8H),ROG STRIX系列則有X570-F與X570-E,其他還有TUF GAMING、PRIME與工作站的Pro WS系列


▼ROG CROSSHAIR VIII系列超頻成績拿下了全球6項First Place與硬體21項First Place,最厲害的是可以全核達到5.692GHz!!


▼有優異的超頻表現歸功於良好的電源設計,電源輸入採用8pin PROCOOL II實心針腳,採用POWERSTAGE MOSET、MICROFINE鋁合金電感與10K日製黑金電容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獨家的散熱技術介紹


▼散熱採用CROSSCHILL EK III混合式散熱解決方案,擁有銅質水路通道,搭配水密橡膠墊圈防止漏水


▼ROG STRIX X570系列優化散熱設計,擁有8mm導熱管的VRM散熱片,雙M.2散熱片與FCH主動式散熱,ROG STRIX X570系列都採用6層以上的PCB板


▼主動式散熱模組採用台達電風扇擁有60000小時運轉,且相當低噪音,全轉時聲音僅35dB,散熱片有大面積導流設計,讓熱風可以更順利排出做散熱


▼優異的VRM散熱設計以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為範例,處理器為全核3.9GHz,CPU散熱器為AIO一體式水冷,測試軟體為非常嚴苛的Prime 95,預設待機時VRM僅57.4度,超頻後僅67.4度


▼記憶體超頻採用了OPTIMEM III技術,可實現低電壓、低延遲與高頻率三大特性,頻率可超頻至DDR4-4800MHz而且是四支插滿的情況!


▼高階主機板都提供八組SATA Ports,網路方面擁有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卡,有線網路則採用Intel 2.5G與5G網路卡,最高階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產品配置了21組USB連接埠


▼ROG CROSSHAIR VIII系列主機板擁有四大特色
①優異的效能
②最佳化散熱
③豐富的擴充性
④高速多元網路


▼ROG STRIX X570系列產品同樣是用料紮實且效能表現優異


▼接下來介紹下個月即將推出的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採用MINI-ITX大小設計,不過下方比較長一點,機殼相容性相當好,可以安裝於大部分的ITX機殼內


▼規格方面依然是相當強悍,雖然是ITX但集合了ATX大板子的功能,擁有ROG SO-DIMM M.2(支援雙M.2、兩組4pin風扇與一組ARGB)、IMPACT Control小卡(擁有Debug 80 Port、BIOS Flash與Clean CMOS功能)、SupremeFX Impact音效(支援DTS與Sonic Studio)


▼ITX部分還會推出ROG STRIX X570-I GAMING產品,板上擁有兩顆風扇,且擁有HDMI與DP適合用於家庭劇院主機


▼技術分享結束


技術分享-TUF GAMING與PRIME X570系列主機板產品介紹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由Irene (產品經理)介紹(已加入字幕方便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LMqyHRs2O4


▼這次主要介紹電競系列的TUF GAMING與歷史悠久的PRIME系列


▼TUF GAMING X570系列產品推出兩款,分別為TUF GAMING X570 PLUS(Wi-Fi)與TUF GAMING X570 PLUS,外型設計偏向軍事風格,電源供電原料採用軍規認證料件


▼PRIME系列是華碩歷史最悠久且經典的系列,這次X570產品外型主要採用白色與銀色做為主軸,從入門到高階款式的Premium或是Deluxe都很齊全,不論是規格與用料都相當到位


▼特色①:極致的電源設計,採用12~14相供電,搭配Dr.MOS MOSFET,PCB採用6層板以上設計,供電接頭採用ProCool插座


▼全系列採用Dr.MOS設計,以往都是高階產品才會採用,這次連入門款也都採用Dr.MOS,提供使用者最穩定的供電,搭配新款Ryzen處理器擁有最佳的體驗


▼採用6層以上PCB,提供純淨的電源供應與記憶體超頻表現,同時也對散熱效果也有幫助,4層板與6層板不論在預設或是超頻都會有明顯的溫度差異


▼PRIME X570-Pro主機板可將處理器超頻至4.0GHz,TUF Gaming則可以達到3.9GHz


▼特色②:完整散熱解決方案,同樣採用台達電低噪音風扇,並搭載鰭片式散熱器與導風管道外殼,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台達電風扇擁有60000小時運轉,且相當低噪音,全轉時聲音僅35dB


▼特色③:獨家音訊裝置,採用獨家Realtek S1220A/S1200A 8通道高解析音效晶片,TUF GAMING還導入了電競耳機專用的DTS Custom


▼硬體方面採用獨家Realtek S1220A/S1200A 8通道高解析音效晶片,Layout把左右聲道分離設計,減少聲音互相干擾,獨家的音效晶片,訊噪比都比ALC887表現來的優異


▼軟體方面TUF GAMING導入獨家電競耳機專用的DTS軟體,針對不同類型遊戲有歸納出三種模式,在不同遊戲中可以選擇不同模式達到最佳聲音體驗


▼特色④:高速網路規格,採用獨家Realtek L8200A網路卡,搭配Turbo LAN軟體,無線網路則採用Intel AC 9260無線網路卡(支援藍牙BT5.0) 


▼無線網路卡採用Intel AC 9260,擁有2T2R傳輸,同級對手使用1T1R產品,傳輸頻寬比同級對手高了4倍


▼有線網路採用獨家Realtek L8200A搭配Turbo LAN軟體網路優化,比起上一代產品有效降低2倍延遲時間


▼特色⑤:出色ARGB效果,原本是在高階產品才會導入ARGB接頭,這次全系列都導入ARGB接頭


▼TUF GAMING產品導入了兩組RGB與一組ARGB接頭,並支援AURA Sync


▼最後複習一下5大特色
特色①:極致的電源設計
特色②:完整散熱解決方案
特色③:獨家音訊裝置
特色④:高速網路規格
特色⑤:出色ARGB效果


▼Q&A時間與補充,關於華碩AMD 400系列主機板對於Ryzen 3000處理器的支援度可以說是相當完整,只要透過BIOS更新即可完整支援,某廠商的BIOS更新必須省略一些功能才能支援
另外有玩家問了很尖銳的問題,就是官方宣稱的8層PCB板可以獲得更好的散熱表現,不過國外測試結果好像沒有官方宣稱的這麼好,ASUS官方表示板層數多可以讓高速訊號的布線更完善且更為穩定,像對記憶體超頻就有相當的幫助,測試結果方面則與測試環境與條件不同,要在同一個水平與測試環境才能做比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8CoiQv-NA


技術分享-T-FORCE即將推出的新產品介紹

▼技術分享即將開始


▼完整技術分享實況-由Leo介紹(已加入字幕方便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gsChwMn-Q


▼今年會推出第一款採用ARGB的XTREEM ARGB記憶體,這是XTREEM的延伸產品,一代產品沒有燈光效果且最高頻率為DDR4-4500,XTREEM ARGB記憶體則是將最高頻率推進至DDR4-4800,燈光方面採用ARGB控制,會有較多層次的燈光渲染,這次與AMD合作,所以這款記憶體產品已經與AMD在做相容性測試,讓玩家有最佳的相容性,最厲害的是外觀採用可以在塑膠上電鍍的濺鍍製程,達到鏡面設計,且成本相當高,成品未發光時就跟鏡子一樣!


▼接著是兩款SSD產品:
✸DELTA MAX為2.5吋ARGB SSD,同樣採用濺鍍製程達到全鏡面設計,同時也是擁有最大發光面積的SSD,採用ARGB控制,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控制發光顏色與模式
✸CARDEA Liquid水冷M.2 SSD在8月底會上市,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散熱採用水冷液與鋁合金散熱片,可有效降低運作溫度,最厲害的是水冷液可以自行調色
✸另外第四季會推出搭配X570的PCIe Gen4 x4 SSD產品,採用石墨烯材質作為散熱,搭配華碩高階主機板的一體式散熱片可以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T-FORCE的SSD產品都是其他廠家常用的控制器且都與AMD驗證過沒問題,內部RD會經過調教達到最佳的效能表現;超頻記憶體大家都是終身保固,十銓提供平價的超頻記憶體產品,且產品線相當豐富,目前原價屋已經開賣十銓產品,有需要的玩家也能方便入手!


中場休息充電與實際體驗

▼XF編輯欣辰介紹三大體驗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GdP1TcUPQ


▼中場休息充電時間XFastest提供相當豐富的下午茶與點心



▼玩家們在『Free Sync 2 HDR & PCIe 4.0極速體驗區』、『Ryzen 7 3700X PK i9-9900K體驗區』與『Radeon RX 5700 XT PK RTX 2060 Super體驗區』這三格體驗區體驗剛剛技術分享中的產品特色,人多到體驗區都被淹沒了XDD,不愧是一場爭香體驗的活動



在休息與體驗時間內,玩家們可以與AMD還有ASUS廠商工作人員交流,讓玩家徹底體驗到產品特色與CP值,更能與廠商工作人員交流中獲得不少新知識,還可以提出獨家見解給廠商工作人員,搞不好下一次產品就會導入寶貴的建議!

聞香抽處理器、歡樂抽獎時間與心得

▼貼文有30讚的玩家可以參加聞香抽處理器,恭喜這位玩家


▼恭喜這些前往歐洲的玩家,小弟今天拿到前往非洲的機票XDDD





▼複習一下今天AMD帶來的技術分享重點:
✸AMD推出全球首款支援PCIe 4.0桌上型CPU(處理器)與GPU(顯示卡)
✸Ryzen 3000處理器採用7奈米製程,腳位同為AM4,記憶體全系列支援至DDR4-3200
✸Ryzen 3000處理器對比對手產品,單核心表現旗鼓相當,多核心表現則有9~47%不等的領先
✸體驗區實測同為8核心的Ryzen 7 3700X PK Core i9-9900K,在CINEBENCH R20多核心表現Ryzen 7 3700X領先Core i9-9900K約8.39%,官方實測最高差異可達9.3%
✸AMD Wraith Prism RGB散熱器與RAZER合作,可透過RAZER軟體做燈光同步
✸APU方面推出Ryzen 3 3200G與Ryzen 5 3400G,製程提升且風扇也做了改變,同時也是唯一桌上型處理器支援Free Sync 2 HDR技術
✸Ryzen 5 3400G對比對手產品Core i5-9400遊戲表現大獲全勝,1080p遊戲環境都有30 FPS以上的表現
✸X570晶片組支援PCIe 4.0提供最頂級的效能表現,比任何主流平台擁有更多高速介面通道,現場實測SSD效能可達讀取4.95GB/s、寫入4.272GB/s
✸全新的PBO自動超頻功能配合主機板可輕鬆一鍵超頻,釋放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Radeon RX 5700系列顯卡為RDNA架構並採用7奈米製程,傳輸介面採用PCIe 4.0
✸Radeon RX 5700系列支援最新三大技術:FidelityFX開發套件、Radeon Image Sharpening(圖像銳化)、Radeon ANTI-LAG(抗延遲),全面提升1440p遊戲體驗,讓Radeon RX 5700系列產品是1440p解析度電競最佳選擇
✸體驗區實測全境封鎖2 Benchmark,Radeon RX 5700 XT小幅度領先RTX 2060 Super約1.49%,其他遊戲表現官方實測最高差異可達26%
✸顯示卡驅動ADRENALIN有新款遊戲就會立即更新,讓玩家擁有最順暢的遊戲體驗與優化
✸AMD每一季都會有買AMD產品送遊戲活動,目前是贈送可以玩XBOX上100款遊戲,裡面最熱門的是戰爭機器5,玩家可以先拿到兌換券,也有與ASUS合作推出搭配顯示卡或主機板活動,目前是贈送TUF GAMING BP2700背包

▼ASUS帶來的技術分享重點:
✸ROG CROSSHAIR VIII系列主機板擁有四大特色
①優異的效能:超頻成績達下了全球6項First Place與硬體21項First Place,最厲害的是可以全核達到5.692GHz!!記憶體超頻採用了OPTIMEM III技術,可實現低電壓、低延遲與高頻率三大特性,頻率可超頻至DDR4-4800MHz(四支插滿)
②最佳化散熱:主動式散熱模組採用台達電風扇擁有60000小時運轉,全轉時聲音僅35dB低噪音,散熱片有大面積導流設計,讓熱風可以更順利排出做散熱;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採用CROSSCHILL EK III混合式散熱解決方案,擁有銅質水路通道,搭配水密橡膠墊圈防止漏水,經實測(Prime 95燒機)預設待機時VRM僅57.4度,超頻後僅67.4度
③豐富的擴充性:八組SATA Ports,最高階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產品配置了21組USB連接埠
④高速多元網路:網路方面擁有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卡,有線網路則採用Intel 2.5G與5G網路卡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採用MINI-ITX大小設計,集合了ATX大板子的功能,擁有ROG SO-DIMM M.2(支援雙M.2、兩組4pin風扇與一組ARGB)、IMPACT Control小卡(擁有Debug 80 Port、BIOS Flash與Clean CMOS功能)、SupremeFX Impact音效(支援DTS與Sonic Studio)
✸ROG STRIX X570系列優化散熱設計,擁有8mm導熱管的VRM散熱片,雙M.2散熱片與FCH主動式散熱,ROG STRIX X570系列都採用6層以上的PCB板
✸ROG STRIX X570-I GAMING產品擁有HDMI與DP適合用於家庭劇院主機
✸TUF GAMING與PRIME產品5大特色
①極致的電源設計:採用12~14相供電,搭配Dr.MOS MOSFET,PCB採用6層板以上設計,供電接頭採用ProCool插座
②完整散熱解決方案:採用台達電低噪音風扇,並搭載鰭片式散熱器與導風管道外殼,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③獨家音訊裝置:採用獨家Realtek S1220A/S1200A 8通道高解析音效晶片,TUF GAMING還導入了電競耳機專用的DTS Custom
④高速網路規格:採用獨家Realtek L8200A網路卡,搭配Turbo LAN軟體,無線網路則採用Intel AC 9260無線網路卡(支援藍牙BT5.0)
⑤出色ARGB效果:全系列都導入ARGB接頭

▼T-FORCE帶來的技術分享重點:
✸今年會推出第一款採用ARGB的XTREEM ARGB記憶體,最高頻率推進至DDR4-4800,燈光方面採用ARGB控制,會有較多層次的燈光渲染,最厲害的是外觀採用可以在塑膠上電鍍的濺鍍製程,達到鏡面設計,成品未發光時就跟鏡子一樣!
✸DELTA MAX是2.5吋ARGB SSD,採用濺鍍製程達到全鏡面設計,擁有最大發光面積的SSD,採用ARGB控制,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控制發光顏色與模式
✸CARDEA Liquid水冷M.2 SSD在8月底上市,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散熱採用水冷液與鋁合金散熱片,可有效降低運作溫度,水冷液可自行調色
✸第四季會推出PCIe Gen4 x4 SSD產品,採用石墨烯材質作為散熱,搭配華碩高階主機板的一體式散熱片可以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
✸T-FORCE提供平價的超頻記憶體產品,且產品線相當豐富,目前原價屋已經開賣十銓產品,有需要的玩家也能方便入手

這次參加絕代真香AMD第3代Ryzen與Radeon RX 5700體驗會真的太香了,不論是處理器還是顯示卡產品,進到會場就香氣四溢(講得太誇張),現在體驗到了AMD處理器與顯示卡對比對手產品都是擁有相當高的CP質且超越對手效能表現不少,華碩則帶來了目前最新的X570系主機板,包含經典PRIME系列與ROG系列產品,讓玩家們大飽眼福,香民們可以這場體驗會完全感受到產品的優勢與高CP質特性,沒參加到這場體驗會的香民們一定會搥心肝XDDD,技術分享介紹了AMD Ryzen 3000與Radeon RX 5700系列產品特色與優勢,ASUS則介紹了X570 PRIME系列、TUF GAMING系列與ROG系列主機板產品特色與強悍規格,中場休息時間提供了餐點,讓玩家們可以休息補充體力,並有充足的時間在每一站體驗與XF工作人員或是原廠產品經理討論與發問,真的是一場很不錯的體驗會,讓我們了解不少AMD處理器與顯示卡產品有多香,還有ASUS的X570系列產品的強悍規格與紮實用料;最後感謝XF工作人員的辛勞,讓我們有這麼棒的活動可以參加。

▼最後就是AMD這麼香的產品就要支持一下!!



▼華碩的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真的超讚!
TUF GAMING X570-PLUS Wi-Fi用料也很不錯,入門產品很棒的選擇!

 

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酷炫ARGB燈效無線控制,優異壓制能力輕鬆擁有

IMG_4360_1.JPG 

 酷炫ARGB燈效無線控制,優異壓制能力輕鬆擁有
炎炎夏日已經來臨,還再尋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酷炫燈效的水冷產品嗎,看過來!這次要介紹由RAIJINTEK推出的一體式水冷『ORCUS RBW』,ORCUS RBW系列產品線相當豐富,有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五種選擇,使用者可針對搭配的處理器與機殼來選擇,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這次介紹中高階的280mm,水冷頭採用最先進的0.1mm微通道設計,具有多組通道,達到最佳的水冷液流動,冷頭擁有水流計設計,更搭配了ARGB發光,提供最酷炫的視覺效果,風扇採用兩顆自家BDM14025S FDB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30dBA,轉速為400~1500rpm,最大風量為65.19CFM,風扇擁有ARGB發光,可與水冷頭發光同步,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提供發光燈效控制器,透過控制器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且還有無線遙控,可以透過遙控直接調整發光燈效,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水管採用耐熱鐵氟龍並包覆強化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泵浦設計在水管上,可提高泵浦的使用壽命,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ORCUS RBW可自行添加水冷液,讓保養一體式水冷更簡單,現在就來看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視覺饗宴與散熱表現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支援ARGB控制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支援平台



▼頂部標示支援平台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水冷液、ARGB控制器、主機板ARGB連接線、遙控器、雙面膠、保養電源接頭、強化背板、散熱膏、散熱膏塗抹器、風扇固定螺絲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遙控器可調整發光模式與模式運行速度


▼ARGB控制器內建18種發光模式,共可安裝8顆ARGB風扇,還有主機板模式切換功能





▼風扇採用兩顆自家BDM14025S FDB PWM風扇,最大噪音為30dBA,轉速為400~1500rpm,最大風量為65.19CFM,風扇擁有ARGB發光,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ARGB為標準接頭設計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一覽



▼泵浦設計在水管上,可提高泵浦的使用壽命,電源為3pin接頭設計




▼水冷頭一覽,正面透明壓克力上有代表RAIJINTEK的R字樣,裡面有水流計,可以看到水流速度,ARGB發光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 






▼ARGB接頭


▼CPU接觸面為鍍鎳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發光


▼風扇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原廠控制器,共18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5zjFpPhmkw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4~6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5度,平均溫度約57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5~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9~5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8~65度,平均溫度約52~56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5.5~9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78.5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8~4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8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95度,平均溫度約71~77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優異,效能方面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僅65度,平均溫度為57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不過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8.5度左右,且風扇依然是安靜無聲,完全展現了FDB風扇帶來的安靜與雙140mm優勢;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ORCUS RBW 28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可透過主機板軟體或是原廠提供的控制器做發光與模式調整,控制器可搭配遙控器輕鬆調整發光模式與運行速度,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想尋找壓制力表現優異且擁有ARGB視覺燈效的一體式水冷,相信RAIJINTEK ORCUS RBW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時尚美型,容量擴充迅速方便

IMG_3151_1.JPG 

 時尚美型,容量擴充迅速方便
行動硬碟是攜帶資料的載具,且現在容量越來越大,雖然都採用USB 3.1作為傳輸介面,但傳輸速率的瓶頸在儲存設備上,一般採用傳統物理硬碟的傳輸率頂多150MB/s可以說是頂天了,目前市面上開始有採用SSD作為儲存載體,讓傳輸速率可以更快,大幅度縮短資料傳輸等待時間,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SSD的行動固態硬碟,由創見Transcend推出的『ESD240C』USB 3.1 Gen2行動固態硬碟,KE31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傳輸介面則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且配件中提供Type-C與Type-A兩種傳輸線材,體積方面算相當輕巧,尺寸僅長81.4mm、寬33.6mm、高7.5mm,重量更是只有33g,更方便攜帶,容量有120GB/240GB/480GB三種可選擇,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因為採用固態硬碟儲存,擁有高速、安靜、省電與抗震動特,馬上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右側有透明櫥窗可看到行動固態硬碟本體


▼創見Transcend Logo與產品型號為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


▼採用正反皆可使用的USB Type-C傳輸介面,容量為240GB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各國安規認證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各國安規認證與創見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A、Type-C傳輸線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一覽,正面左下角標示創見Transcend Logo,背面則標示了產品資訊,這款產品是台灣製造喔!!



▼側面外型相當圓潤,一側為USB-C傳輸連接埠與狀態指示燈號



▼厚度僅7.5mm!!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PS63 Modern 8RC
CPU:Intel i5-8265U
RAM: Samsung DDR4-2666 8GB*2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497MB/s 寫入:411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498.21MB/s、寫入406.88MB/s,總分共獲得了1002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10.72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17.72MB/s,64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71.0MB/s、寫入440.2MB/s,表現優異,4K讀取226.2MB/s、寫入193.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2.2MB/s,最大值為529.5MB/s,最小值為265.3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10.2MB/s,最大值為422.6MB/s,最小值為332.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39.60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2.49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41.62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3.08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38.63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85.794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64.344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59.100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45.470MB/s、寫入435.472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Transcend ESD240C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3.2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45.65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4.9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60.52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9.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06.01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4.6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83.07MB/s


 自組外接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自組外接硬碟同樣採用支援UASP的外接盒,搭配了2.5吋HDD與SSD做實際傳輸測試,馬上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吧

HD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19.5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52.3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4.9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2.00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1.9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0.1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9.5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1.80MB/s


2.5吋SS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48.16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38.7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5.1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56.81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54.3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18.8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5.4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66.78MB/s


▼測試結果比較


 工具軟體簡單介紹

▼工具軟體設定


▼工具軟體可以設定備份工作列表,方便使用者備份資料


▼有備份檔案也可以直接做資料還原


▼可以做資料夾或檔案加密,提高資料保密性


▼資料夾或檔案解密


▼可設定資料夾資料同步



▼還可搭配雲端做資料同步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因為採用SSD的關係,可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且體積小、重量輕巧攜帶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優異的效能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攜帶大容量檔案更為輕鬆與方便;擁有高速的外接裝置可達成更多應用;這次拿了自組的外接硬碟來比較,2.5吋硬碟就不用比了,連車尾燈都看不到,2.5吋SSD雖然效能與Transcend ESD240C差異不算大,不過2.5吋的體積再加上外接盒攜帶來說比較不方便,整體來說Transcend ESD240C擁有方便攜帶與優異的傳輸表現;想找一款擁有高速傳輸速率且輕薄方便攜帶的外接式硬碟,相信創見Transcend ESD240C行動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輕量化設計,效能表現依舊亮眼

IMG_1518_1.JPG 



輕量化設計,效能表現依舊亮眼
塔型散熱器市面上相當多產品,不過塔型散熱器普遍重量都比較重,這次要介紹一款輕量化設計且擁有不錯效能表現的塔型散熱器,由ARCTIC所推出的『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FREEZER 34算是小型塔散,塔體採用54片散熱鰭片搭配P系列風扇,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導熱管採用四支6mm配置,搭配CPU直觸設計,擁有優異的導熱效果,風扇採用自家P12 PWM PST風扇,最高轉速為1800轉,最大噪音為22.5dBA,也因為塔體本身設計關係,記憶體相容性相當棒,幾乎沒有卡件的問題,散熱器本體高度為157mm,重量含風扇僅605g,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配件中還有另一組風扇扣具,可再加裝一顆風扇達到更佳的散熱效果,馬上就來看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帶來的優異表現啦。

 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提供六年超長保固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效能表現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結構說明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ARCTIC Logo


▼配件:產品說明書QR Code、強化背板、風扇安裝扣具、MX4散熱膏與各平台固定螺絲



▼FREEZER 34本體一覽,整體算小型塔散,採用54片散熱鰭片搭配自家P12 PWM PST風扇





▼風扇採用自家P12 PWM PST風扇,最高轉速為1800轉,最大噪音為22.5dBA,電源採用4pin PWM 控制模式,貼心的是還多了一個風扇電源延長線,可以連接另一顆風扇




▼採用54片散熱鰭片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






▼底部採用CPU直接接觸式設計,提供優異的導熱效果


▼熱管部分採用四支6mm組成


實際安裝

▼實際安裝情況一覽,因為塔體面積不大,記憶體相容性相當不錯,可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




▼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距離風扇大約還有2~3mm左右空間


搭配i7-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Cooler: ARCTIC FREEZER 3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7~7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0.5度,平均溫度為68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3~3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8~7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3~78度,平均溫度為65~67度









 搭配i7-97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7-9700K @ 5.0GHz
Cooler: ARCTIC FREEZER 3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與C-State關閉),測試環境室溫約29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全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6~9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9度,平均溫度為79度


▼CPU 8個Core溫度記錄,待機36~3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1~8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0~98度,平均溫度為74~79度









總結
這次介紹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採用i7-97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80.5度,平均溫度可以壓制在68度左右,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雖然來到99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9度左右,壓制力相當不錯,噪音部分預設時相當安靜,超頻後全速運轉下也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相當安靜;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也因為塔體體積不大,記憶體的相容性相當棒,就算安裝有散熱片的記憶體也不會有卡件的情況發生,重量僅605g輕量化設計,不怕主機板變形,原廠還提供了六年超長保固,整體來說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塔型散熱器產品,炎炎夏日即將來臨,想找一款壓制力不錯且輕量化設計的塔型散熱器,相信ARCTIC FREEZER 34塔型散熱器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華擎ASRock X570 Taichi-改朝換代,太極精神永續傳承

IMG_4903_1.JPG 

 改朝換代,太極精神永續傳承
華擎ASRock太極系列產品就是滿滿的好料不吝嗇,這次推出的X570 Taichi也不例外,這次的X570 Taichi除了滿滿的好料外,視覺效果更是美且質感更棒,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CPU電源採用14相數位供電,搭配60A高效電感與50A Dr.MOS,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記憶體供電採用高效合金電感,提供更穩定的供電品質,外接傳輸介面保有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1 Gen2 Type-A與Type-C,音效方面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方面支援DDR4並提供四組插槽,可超頻至DDR4-4666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三組Hyper M.2,其中兩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另一組僅提供了PCIe Gen4 x4訊號,三組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採用Intel網路卡外,還內建了2T2R Intel 802.11ax Wi-Fi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RGB LED控制支援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主機板本身發光同樣採用addressable RGB設計,讓發光擁有更多變化且更吸睛,功能相當齊全與強悍,現在就來看太極精神永續傳承的華擎ASRock X570 Taichi。

包裝與配件
▼彩盒採用全新設計,更突顯太極血統與新導入的主機板addressable RGB發光,並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太極血統,這次的散熱片上就是有這個金光閃閃的齒輪!

▼產品型號:X570 Taichi

▼採用AMD X570晶片,支援AMD Ryzen處理器(支援3000系列處理器)、HDMI認證標誌與支援Polychrome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介紹與基本規格

▼全金屬背板

▼一體式散熱盔甲

▼內建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卡

▼採用高效能PCIe 4.0插槽

▼支援POLYCHROME RGB,主機板上也有ARGB燈效,提供更棒的視覺效果

▼提供雙USB 3.2 Gen 2連接埠,包含一組Type-C與Type-A

▼CPU供電採用Dr.MOS

▼彈性化I/O擋板

▼I/O與產品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明信片、M.2固定螺絲*3 、M.2螺絲柱*2、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4、SLI HB橋接器、Wi-Fi天線、螺絲起子、記憶體安裝說明與ASRock貼紙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兩盎司PCB高密度防潮纖維電路板,搭配一體式的散熱盔甲與全金屬背板,I/O上方有發光飾板,整體質感相當優異!



▼I/O部分:BIOS Flashback 按鈕、Wi-Fi天線、PS/2、HDMI、Clean CMOS、USB3.2 Gen 2 Type-A、USB3.2 Gen 2 Type-C、USB3.2 Gen 1 Type-A*6、RJ-45與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AM4處理器

▼CPU供電採用14相數位供電,搭配Intersil ISL69147 PWM控制器,CPU MOSFET採用Vishay SiC634 Dr.MOS,MOSFET部分有獨立散熱模組設計,CPU VCore供電為8+6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四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Pericom PI3EQX USB3.1 Redriver晶片


▼USB Type-C偵測晶片:ASMedia ASM1543


▼Pericom PI3EQX16 PCIe 4.0 Redriver晶片

▼ASMedia ASM1184e PCIe封包切換器

▼IDT6V4的BCLK時脈產生器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Super IO晶片:nuvoTon NCT6796D

▼音效方面採用天籟美聲四代技術,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


▼Pericom PI3DBS 8 to 4 差分訊號切換器



▼PCIe擴充槽一覽, PCIe x16插槽皆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FCH與M.2採用一體式散熱盔甲搭配主動式散熱風扇

▼這次散熱片設計與質感真的相當用心,超美而且質感非常優異!完全把太極質感推上另一個層次!




▼三組Hyper M.2,第一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第二組提供PCIe Gen4 x4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第三組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最大長度支援22110



▼前置Audio插Pin 

▼一組RGB控制接頭,設計在CPU旁邊,若採用2700X的信仰風扇可直接安裝,相當方便!!

▼一組RGB LED控制接頭與一組Addressable RGB控制接頭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2 Gen 1插Pin

▼一組前置USB 3.2 Gen 2 Type-C插Pin

▼四組前置USB 2.0插Pin

▼SATA部分為八組SATA 6Gb/s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Power與Reset按鈕

▼Debug燈號

▼X570晶片


BIOS設定簡單介紹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有CPU頻率、記憶體頻率與主機板所有電壓設定,設定完畢後可儲存為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設定值



▼記憶體SPD一覽



▼記憶體參數設定一覽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內建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rusted Computing設定選項一覽


▼AMD CBS設定選項一覽


▼CPU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DF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UMC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NBIO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FCH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AMD PBS設定選項一覽





▼AMD Overclocking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設定RGB LED發光、SSD抹除與BIOS更新


▼RGB LED設定一覽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開機功能表一覽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測試平台與環境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8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ASRock X570 Taichi-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4000 8GB*2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47797MB/s Write:28796MB/s Copy:49183MB/s

▼Super PI 1M:9.300s

▼CPU Mark:78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159sec 1024M-83.015sec

▼WinRAR:22248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4.6

▼x265 FHD Benchmark :41.0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6.11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5.59 fps

▼CINEBENCH R15 :2165 cb

▼CINEBENCH R20 :4946 cb


 Polychrome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上I/O飾板、FCH區與主機板側面發光展示




▼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各部位發光模式,主機板提供兩組RGB與一組addressable RGB,發光模式共提供14種可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X570 Taichi真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僅效能表現出色,連主機板上視覺配置也是非常厲害,光是FCH散熱片的質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在細緻度與質感真的沒話講,再搭配上ARGB的發光完全就是質感再提升!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讓產品整體效能、超頻性、穩定性與壽命提升不少,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前面板音效輸出搭配TI NE5532高級耳機擴大器,並支援600ohm耳機,降低了許多雜音,讓整體音效更加逼真與震撼力十足;擴充部分提供了三組Hyper M.2提供最新的PCIe Gen4 x4與ATA Gen 3訊號,SATA接頭提供八組,硬碟擴充部分相當足夠,已可滿足大部分的玩家需求,PCIe擴充槽部分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使用壽命;記憶體方面可超頻至DDR4-4000沒問題且相當容易,僅需開啟XMP參數即可,BIOS調整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要超頻也是輕鬆簡單;Polychrome RGB控制軟體整合了RGB、RGB與主機板ARGB發光控制,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發光,主機板的發光這次更酷炫,且發光位置新增了主機板側面,讓視覺效果更完整,整體RGB發光功能與軟體非常齊全,華擎提供註冊五年優質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

OWC USB-C Dock擴充盒-網路、4K顯示、USB高速傳輸與讀卡機擴充一次搞定!

IMG_4898_1.JPG 

 網路、4K顯示、USB高速傳輸與讀卡機擴充一次搞定
近年來高速傳輸不斷進步,USB速度也不斷提升,從USB2.0進步至USB3.0,最新已進步至USB3.1,接頭也進化變成雙面可使用的USB-C,USB-C也漸漸成為主流,許多桌機與筆電都有內建,甚至是手機與平板也都開始採用USB-C做充電與資料傳輸,但目前電腦端內建的USB-C僅一組或兩組,整體USB擴充實在不太夠用,這次要介紹由OWC推出的一款USB-C擴充盒『USB-C Dock』,講OWC大家可能不認識,但講AKiTiO大家應該就耳熟能詳,AKiTiO加盟OWC集團提供更豐富的產品線,言歸正傳USB-C Dock僅需要接上電源與USB-C即可擴充一組USB-C、四組USB Type-A(有兩組為電源高功率輸出埠)、Gigabit LAN、mini DisplayPort、SDXC讀卡機與音訊輸入/輸出,顯示可支援4K@30fps,讀卡機可支援UHS-1高速記憶卡,功能相當齊全與完整,現在就來看功能齊全的OWC USB-C Dock擴充盒

包裝、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特色、型號與外觀

▼OWC Logo與產品型號為USB-C Dock

▼搭配獨家工具軟體,可確保資料裝置移除前都將資料完整寫入,防止資料損毀

▼USB-C Dock外型

▼產品特色
①內建SDXC讀卡機
②提供音效Combo連接埠
③採用USB 3.1 Gen1傳輸介面
④提供mini DP影像輸出
⑤提供GbE網路連接埠
⑥MAC與PC皆可連接使用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與I/O標示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產品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傳輸線、mini DP轉HDMI轉接器、變壓器與電源線,變壓器規格為20V/4A



▼USB-C Dock上方採用鏡面設計,出場有保護膜做保護

▼底部同樣為鏡面設計,四周有橡膠防滑設計,前方還有兩顆運作指示燈號

▼安規認證與產品序號

▼橡膠防滑設計

▼前方標示產品型號,I/O方面提供SDXC讀卡機、音效Combo連接埠與USB 3.1 Gen1 Type-A(電源高功率輸出埠)

▼後方I/O方面提供三組USB 3.1 Type-A(有一組為電源高功率輸出埠)、兩組USB 3.1 Gen1 Type-C、GbE RJ-45、mini DP與電源輸入

▼兩側一覽



實際應用與測試

▼為什麼需要USB-C的擴充設備,看這台輕薄的商務筆電,USB Type-C只有一組,USB Type-*A有三組,讀卡機為了輕薄設計,變成了microSD



▼有了OWC USB-C Dock擴充盒有再多裝置也不怕!


▼安裝至有USB-C連接埠的機器後就可開始享受完整功能,音效部分可以看到會多一組USB音效卡,可以直接安裝耳機使用


▼Gigabit LAN部分採用Realtek USB GbE網路卡


▼Display Port最高階可支援到4K解析度!


▼USB Type-A部分表現還不錯,讀寫可達到380~430MB/s的水準!!


▼USB Type-C部分表現同樣優異,讀寫可達到380~430MB/s的水準!!


▼SD讀卡機讀寫可達到70~83MB/s的水準!


▼OWC有提供儲存裝置退出軟體


▼軟體會自動線上偵測是否有更新


▼點兩下則可以退出目前在USB-C Dock上的儲存裝置安全退出


▼若裝置還在讀寫時,就會無法完成退出


▼安全退出完成


總結:
OWC USB-C Dock擴充盒整體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產品,畢竟現在筆電很多USB-C接頭都只有一組,而要做多功能應用非常麻煩,必須都要接上各種擴充產品,許多輕薄型筆電沒有有線網路,且USB擴充相當少,甚至有的連顯示輸出可能也只有mini DP,而OWC USB-C Dock擴充盒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功能,可以同時滿足有線網路、音效、4K顯示輸出、電源高功率的USB Type-A還有USB Type-C與SD讀卡機,傳輸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優異,整體功能相當齊全與強大,一台擴充盒就可以把多種功能整合其中,不用買一堆擴充產品來搭配,還要考慮相容性問題!!想擁有高效能與高應用的USB-C擴充產品,相信OWC USB-C Dock擴充盒整是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全景透側鋼化玻璃搭配ARGB酷炫視覺燈效

IMG_5052_1.JPG 

 全景透側鋼化玻璃搭配ARGB酷炫視覺燈效
RGB發光已經成為現今機殼的標準配備,最新的ARGB也開始許多機殼支援,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ARGB發光的中塔機殼,由全漢FSP推出的『CMT321』炫俠客,CMT321外型稍微比較前衛一點,面板擁有三條ARGB導光條搭配了類卡夢紋路,整體質感不錯,側板採用全景式鋼化玻璃,讓內部酷炫發光硬體可以一覽無遺,後方內建ARGB風扇可透過控制按鈕切換11種發光模式並同步面板ARGB發光,支援四大主機板ARGB控制,可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視覺效果,電源供應器擁有護蓋設計,讓玩家方便收納線材,保持外觀簡潔不雜亂;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面板共可安裝三顆120mm(已搭載三顆120mm風扇),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電源供應器護蓋上方可再安裝兩顆120mm風曬,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組可安裝3.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355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0mm,電源供應器最大支援190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與內部結構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產品特色與型號,代理商為視博通


▼頂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5條、面板I/O防塵塞、蜂鳴器、兩片介面卡擋板與各種固定螺絲

▼CMT321炫俠客一覽,可以看到整體外型較為前衛一點,中間有三條ARGB導光條設計,兩旁搭配類卡夢紋路,下方有FSP Logo

▼ARGB導光條

▼FSP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風扇部分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

▼I/O部分包括兩組USB3.0 Type-A、兩組USB2.0 Type-A、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發光模式切換、指示燈號、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上方設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潔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不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厚高型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

▼硬碟支架固定螺絲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進風口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一側為全景式鋼化玻璃,玻璃採用高防護無打孔方式固定,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於後方


▼另一側為0.7mm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側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右側與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硬碟,空間運用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SSD安裝位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ARGB 12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不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後方有穿線開孔,方便使用者穿線整理,護蓋側面有電源發光開孔,如果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看到不被擋住

▼護蓋側面電源發光開孔

▼護蓋上穿線開孔

▼前方已內建三顆120mm風扇

▼背面有ARGB控制器,也可接到主機板上,用主機板RGB軟體控制發光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背面有兩顆3.5吋硬碟安裝位置(其中一顆可安裝2.5吋裝置)

▼3.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安裝2.5吋與3.5吋裝置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最大可支援190mm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ARGB燈效真的相當吸睛

▼內建控制器發光模式展示,共11種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2rRVKjI60


總結:
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外型較前衛,搭配了前面板三顆120mm與後方120mm ARGB風扇,整體提供非常不錯的散熱效果,前面板有三條ARGB導光條,除了內建控制器外還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的A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也可與其他產品同步視覺效果,如果主機板不支援ARGB,直接將其他擁有ARGB的硬體安裝到內建的控制器上,就可直接同步主機內所有ARGB發光裝置,側面採用全景式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安裝3.5吋裝置)與一顆3.5吋裝置,空間發揮相當淋漓盡致,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這樣的配置可達到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來說硬體擴充性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價格方面通路售價為NT$1990元,想找一款擁有酷炫ARGB燈效與全景透側鋼化玻璃的中塔機殼,相信全漢FSP CMT321炫俠客ARGB中塔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價格親民,升級PCIe新選擇

IMG_4815_1.JPG 


價格親民,升級PCIe 新選擇
近期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甜,相信許多使用者都把SSD固態硬碟當作是裝機標配或是提升電腦速度的第一選擇,目前SATA介面與PCIe介面SSD產品價格經相當接近,現在入手PCIe NVMe產品正是好時機,這次要價格相當親民的NVMe SS,由巨蟒ANACOMDA所推出的『i2 PCIe Gen3x4 NVMe SSD』,i2符合最新的NVMe 1.3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與512G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 NAND顆粒,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原廠公布的效能表現256GB為讀取2000MB/s、寫入1000MB/s,512GB讀取同樣為2000MB/s、寫入則提升至1500MB/s,i2還擁有鋁合金材質散熱片,搭配石墨銅箔貼片,可大幅度降低運作溫度,原廠提供三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啦。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特色,下方有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產品型號為i2 PCIe Gen3x4 NVMe SSD


▼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擁有輕巧、高速傳輸、防震/防摔與安靜無聲特性


▼包裝背面標示效能表現與巨蟒公司資訊


▼i2 PCIe Gen3x4 NVMe SSD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正面採用鋁合金材質散熱片與石墨銅箔貼片,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1874MB/s 寫入:1172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1878.11MB/s、寫入1165.01MB/s,總分共獲得了2627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9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7GB/s,64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1983.9MB/s、寫入238.2MB/s,表現優異,4K讀取816.6MB/s、寫入1000.2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789.5MB/s,最大值為2812.6MB/s,最小值為2661.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762.85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205.83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770.43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46.37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717.85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178.70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501.319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026.53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962.356MB/s、寫入1236.453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4.56秒,平均寫入速度為789.6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1.45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003.96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0.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156.3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3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860.47MB/s


 結語
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2627分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9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7MB/s,與官方數據差不多,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有256GB與512GB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三年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不錯且價格親民的PCIe SSD,相信巨蟒ANACOMDA i2 256GB PCIe Gen3x4 NVMe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輕鬆擴充SONY PS4儲存空間

IMG_3869_1.JPG 

 輕鬆擴充SONY PS4儲存空間
SSD行動硬碟除了可以當作資料攜帶的載具外,還可以做遊戲機的容量擴充,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SSD的行動固態硬碟,由創見Transcend推出的『ESD230C』USB 3.1 Gen2行動固態硬碟,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傳輸介面則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且配件中提供Type-C與Type-A兩種傳輸線材,體積相當輕巧,尺寸僅長77mm、寬55.7mm、高9.6mm,重量更是只有35g,更方便攜帶,容量有240GB/480GB/960GB三種可選擇,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還可以擴充於遊戲機SONY PS4,可增加資料儲存空間,馬上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帶來超輕鬆擴充吧。

 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中間有透明櫥窗可看到行動固態硬碟本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型號為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採用正反皆可使用的USB Type-C傳輸介面,容量為480GB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各國安規認證


▼創見提供三年保固


▼各國安規認證與創見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A、Type-C傳輸線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一覽,正面中間標示創見Transcend Logo,背面則標示了產品資訊,外殼採用塑膠材質,這款產品是台灣製造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資訊


▼側面外型相當圓潤,一側為USB-C傳輸連接埠



▼厚度僅9.6mm!!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PS63 Modern 8RC
CPU:Intel i5-8265U
RAM: Samsung DDR4-2666 8GB*2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0MB/s 寫入:471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19.82MB/s、寫入463.97MB/s,總分共獲得了1050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42.12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71.89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82.5MB/s、寫入468.1MB/s,表現優異,4K讀取224.1MB/s、寫入202.3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13.1MB/s,最大值為521.4MB/s,最小值為274.1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42.8MB/s,最大值為460.7MB/s,最小值為420.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67.35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3.46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50.88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2.73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45.69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06.78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55.752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02.766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55.616MB/s、寫入480.546MB/s


 工具軟體簡單介紹

▼工具軟體設定


▼工具軟體可以設定備份工作列表,方便使用者備份資料


▼有備份檔案也可以直接做資料還原


▼可以做資料夾或檔案加密,提高資料保密性


▼資料夾或檔案解密


▼可設定資料夾資料同步


▼還可搭配雲端做資料同步


▼除了檔案加密外,可以將整個磁碟做密碼保護,提高安全性


 SONY PS4擴充儲存空間

▼裝上ESD230C後可以看到已抓到裝置


▼格式化讓PS4可以使用


▼PS4提示軟體可以安裝在擴充空間內,但資料、截圖與影片會儲存在主機空間


▼提示格式化擴充裝置,資料會全部消失


▼確認是否繼續格式化


▼已格式化完畢


▼可以看到可用440.9GB


▼在儲存空間也可以看到擴充的儲存空間,這樣就升級完畢了!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表現相當不錯,採用SSD固態硬碟的關係,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且體積小、重量輕巧攜帶輕鬆方便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還可以透過原廠提供的工具軟體做檔案加密、備份、還原、磁碟密碼保護與雲端資料同步…等功能,這次搭配了SONY PS4擴充儲存空間升級,透過簡單的方式即可輕鬆升級,把遊戲安裝在擴充空間內,可大幅度縮短遊戲讀取時間,讓遊戲體驗更棒;整體來說Transcend ESD230C擁有方便攜帶與優異的傳輸表現,且搭配遊戲機升級也相當容易;想找一款擁有高傳輸速率與輕鬆升級遊戲機的SSD行動固態硬碟,相信創見Transcend ESD230C行動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H710 & H710i中塔機殼-時尚美型風格,低調與酷炫視覺燈效任君挑選

1.gif 

時尚美型風格,低調與酷炫視覺燈效任君挑選
前陣子NZXT推出了多款新機殼,這次要再度推出玩家期待很久的機殼產品,也就是『H710』與『H710i』中塔機殼,這兩款機殼同樣是NZXT獨有的時尚美型風格,兩款在擴充性方面大同小異,H710採用一貫的時尚簡約風格,配色有白黑、全黑與黑紅,側面一側為強化玻璃,讓機殼內好料硬體一覽無遺,可搭配RGB發光產品展現個人風格;散熱方面擁有不錯升級空間,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出廠前方已內建三顆Aer F120(機殼版)風扇與後方Aer F140(機殼版)風扇,整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提供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組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3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機殼內擁有一塊質感不錯的線材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擁有遮蓋做美化;H710i除了上述的規格都擁有外,還搭載了智慧型控制盒V2與兩組數位燈條,V2版本主要採用更快的微處理器與新增一組RGB LED控制通道,讓使用者擁有更好的RGB產品擴充性,更可透過CAM軟體進行整台主機的狀態監控並隨時變更風扇轉速調整散熱效果,達到靜音又有優異的散熱效果,發光可透過CAM軟體可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輕鬆擁有酷炫視覺效果,最值得一提的是H710i還擁有顯卡垂直安裝設計,讓顯卡的視覺燈效也能輕鬆展示,兩款機殼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看NZXT H710 & H710i中塔機殼啦。

H710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前面板插pin分離線、耳機/麥克風轉接線、各種固定螺絲、銅柱轉十字與一次性使用束線帶*10

▼H710本體一覽,前面板簡約,採用消光白處理相當有質感,下方有NZXT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前方有可拆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前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Aer F120(機殼版)風扇


▼上蓋部分有I/O設計

▼I/O:USB3.2 Gen 1 Tpye-A、USB3.2 Gen 2 Tpye-C、HD音頻二合一連接埠與電源開關

▼上蓋為可拆卸式設計,風扇支架同樣為可拆卸,方便使用者安裝風扇或水冷排


▼風扇支架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讓內部會發光與好料硬體可以一覽無遺,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拆除相當方便,另一側則為一般鋼板設計,拆卸方式採用按壓無螺絲設計,側面可看到有散熱孔設計,讓前面板風扇可與機殼外交換氣流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40(機殼版)14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腳座為墊高搭配大面積防滑設計

▼硬碟支架可依照個人使用需求調整位置

▼電源供應器進風口處有可拆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



H710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皆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孔設計,且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背面有提供理線槽與魔鬼氈設計,可將線材整理到非常乾淨與整齊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上方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140mm/240mm/280mm/360mm水冷排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Aer F140(機殼版)140mm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設計

▼電源護蓋上方有大面積開孔與兩組穿線孔,提高機殼後方空氣對流,護蓋前方有一組2.5吋安裝支架,上方有兩組2.5吋支架,前方的支架可以讓有視覺燈效的2.5吋裝置可以完美展示燈效



▼2.5吋支架皆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線材穿線遮蓋,讓內部可以更美觀

▼前方風扇支架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可拆卸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140mm/240mm/280mm水冷排

▼後方有理線槽配置,且相當貼心有魔鬼氈設計,整線不再是困難事,主機板背面也有理線槽,讓風扇或電源線也能輕鬆整理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方式 

▼2.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硬碟支架依照使用需求調整安裝位置

▼3.5吋硬碟支架一覽,共可安裝三顆3.5吋裝置,其中一顆可替換安裝2.5吋裝置


▼3.5吋裝置安裝後一覽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底下有墊高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AMD RANDON RX 580 8G,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以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整線空間相當充足,可利用後方的理線槽與魔鬼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乾淨


▼顯卡後方空間依然相當充裕


H710i差異介紹與發光展示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標示產品型號外型


▼側面標示產品規格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相當重視台灣市場有繁體中文說明!! 



▼另一側標示CAM軟體可調整RGB發光與智慧控制風扇,下方標示H510i擁有USB 3.1 Gen 2 Type-C連接埠與時尚簡約外型設計



▼H710i多了顯卡垂直安裝設計


▼內部上方藏了一組數位燈條

▼內建智慧控制盒藏在線材穿線遮蓋後方,整合了RGB發光與風扇控制,還可再安裝五顆風扇到控制盒上


▼線材穿線遮蓋後方內建了一組數位燈條

▼開電後酷炫的RGB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XoOu6vkRnE 


 H710i搭配CAM軟體介紹

▼CAM軟體進入後,第一個頁面為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與硬碟狀態監控


▼第二個頁面為CPU、顯卡、主機板、記憶體與硬碟型號與規格簡述


▼CAM Overlay可以設定在遊戲介面提供CPU、GPU、記憶體與遊戲張數..等相關資訊


▼顯卡可透過CAM軟體進行超頻


▼使用者可透過CAM軟體調整控制盒上的風扇轉速,可自動偵測,優化風扇轉速達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發光設定部份可看到Smart Device V2裝置,並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以選擇,可以看到偵測到兩組燈條


▼發光可針對CPU溫度、GPU溫度或遊戲FPS張數變換顏色


▼自訂模式可使用固定、呼吸與波浪模式新增Profile


▼音源模式可針對群組、同步或Bass做色彩跟隨變化設定


▼可針對遊戲做發光變化


▼查看已偵測到的裝置


▼Smart Device偵測,可針對系統散熱配置做最佳化調整




總結:
NZXT H710與H710i中塔機殼外型同樣是時尚簡約風格設計,搭配搭配單側鋼化玻璃側板,讓機殼內部酷炫硬體一覽無遺,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相當優異,硬碟擴充性佳,顯示卡可支援413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獨特的穿線遮蓋,讓雜亂的穿線更為美觀,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原廠已內建了三顆Aer F120(機殼版) 120mm風扇與一顆Aer F140(機殼版) 140mm風扇,提供不錯的散熱對流效果,使用者可針對配置再做升級,要安裝水冷排也是沒問題,前方與上蓋都可安裝最大至360mm水冷排,可達到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與對流;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喜愛低調無視覺渲染的玩家H710相當適合,若喜愛視覺燈效的玩家則可以選擇H710i,搭載智慧控制盒V2,讓RGB裝置可以擴充更多裝置,也讓控制盒操作更為迅速,搭配NZXT RGB系列產品更能展現完美視覺效果,視覺效果方面內建兩組燈條,可透過內建智慧控制盒V2搭配CAM軟體做發光顏色與模式調整,光是兩條燈條就已提供相當不錯的吸睛視覺效果,CAM軟體除了可以控制風扇轉速與發光外,還可以監看系統狀態、Overlay…等,透過CAM軟體偵測整台主機的散熱能力,並針對散熱配置做智慧型控制,讓散熱與噪音可達到最佳平衡點,除此之外還多了顯示卡垂直安裝設計,讓顯示卡視覺燈效也能完美展示,不論是低調美型還是要高調搶眼的視覺燈效,H710系列中塔機殼相信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效能表現與散熱效果優異,高速行動固態硬碟輕鬆DIY

IMG_5325_1.JPG 

效能表現與散熱效果優異,高速行動固態硬碟輕鬆DIY 
許多使用者會將行動硬碟拿來做資料備份或是資料攜帶,尤其是儲存影音檔案時,就會發現檔案非常大,所需傳輸時間也相對增加不少,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高速傳輸與優異散熱表現的外接盒,由OWC推出的『Envoy Pro EX with USB-C』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Envoy Pro EX with USB-C外型採用陽極氧化鋁材質,質感不錯且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傳輸介面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 Gen 2,最高速度可達980MB/s,SSD可以支援M.2 MVMe PCIe固態硬碟,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最厲害的是擁有IP67防水防塵,讓資料擁有更好的安全性,馬上就來看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帶來的優異表現吧。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外型,此版本是不含硬碟的版本


▼OWC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Envoy Pro EX with USB-C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規格、內容物與系統需求


▼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規格、內容物與系統需求,原廠提供一年保固


▼兩側標示產品特色圖示



▼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產品是台灣製造!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C傳輸線、SSD固定螺絲與止滑橡膠*2


▼Envoy Pro EX with USB-C本體一覽,本體設計走簡約低調風格,與Apple產品風格類似,材質採用陽極氧化鋁,背面有產品資訊貼紙,固定螺絲採用T5梅花螺絲(也是Apple常用的固定螺絲型號)



▼側面採用斜切設計



▼一側為USB-C連接埠


▼另一側為狀態指示燈號


▼上蓋有導熱膠墊設計,讓SSD的熱可以透過外殼散熱


▼內部一覽,可以看到周圍有黑色的防水膠墊,內部可看到M.2 M Key接頭,在這邊要注意一下,支援的SSD僅M.2 NVMe PCIe SSD,不支援SATA介面與PCIe AHCI的SSD


▼安裝M.2 NVMe PCIe SSD後一覽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OS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14MB/s 寫入:894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909.36MB/s、寫入888.34MB/s,總分共獲得了1080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32.04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909.95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942.4MB/s、寫入916.5MB/s,表現優異,4K讀取355.7MB/s、寫入306.4MB/s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77.302MB/s、寫入954.047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8.4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623.12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7.1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670.19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4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84.7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1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03.65MB/s


 結語
這次介紹的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表現相當不錯,外殼金屬材質低調且質感優異,下蓋有導熱膠墊設計,可讓PCIe SSD大量熱源傳導至外殼散熱,就算長時間傳輸資料也不會有過熱的情況產生,效能表現方面使用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9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實際傳輸測試中可以看到11GB容量的檔案,不論是多檔或是單檔,在20秒鐘內都可以傳輸完畢,這樣的效能表現已可滿足大量資料移動的使用者,價格方面為NT2990元,會比其他同類型的產品價格稍微高一點是因為擁有IP67防水防塵設計,這也是目前同類型產品所沒有的功能;想找一款擁有高傳輸速率與優異散熱的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相信OWC Envoy Pro EX with USB-C 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入門電競滑鼠新選擇

IMG_1873_1.JPG 

入門電競滑鼠新選擇
入門電競產品相當多,不過玩家們一定要多做功課才能挑到高CP值產品,這次要介紹由魔蠍MARVO推出的『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G950採用Avago A3050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每一段數值與發光顏色可透過軟體調整數值,回報率最高可提供1000Hz,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並增強爪握姿勢設計,提供更舒適的手掌支撐,左側擁有兩顆按鈕,整體共有七個可編程按鈕,透過軟體還可錄製巨集與調整按鍵功能,更厲害的是兩側為組裝套件設計,可輕鬆變換模式,微動開關擁有1000萬次按壓壽命,另外還有RGB發光功能,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馬上就來看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吧。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與特色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翻開後可看到滑鼠各部位特色說明與滑鼠本體


▼產品說明書、驅動光碟與側面組裝套件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一覽,本體下方有MARVO Logo,外型符合人體工學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並增強爪握姿勢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滾輪上兩側有發光設計,滾輪後方為DPI切換按鍵


▼DPI切換按鍵


▼發光區MARVO Logo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適合右手使用者操作,使用起來手感與舒適度不錯,前方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可提供較佳的產品使用壽命


▼左側內凹部分,內建兩顆側鍵可供使用者操作,側鍵功能可透過軟體做調整




▼左側內凹部分一覽




▼兩側套件拆除後一覽



▼配件中有另一組套件,使用者可挑選適合的套件安裝使用



▼底部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配置,並有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工具軟體簡介

▼軟體介面總覽,共可調整七顆按鈕功能,左側有Profile與滑鼠按鍵功能設定,右側為DPI、RGB發光、回報率與滑鼠細項設定


▼按鍵功能一覽,有滑鼠、鍵盤、巨集、DPI與多媒體…等設定





▼DPI為六段可調整,DPI與發光顏色可自定義



▼發光共有11種模式可調整,每種模式都可再做細部調整


▼滑鼠細項設定一覽


▼回報率共四段可調整


▼巨集可錄製鍵盤與滑鼠動作,並可設定延遲時間與循環方式


▼Profile共內建三組


▼Profile可做導出與匯入,方便使用者管理與備份


背光模式展示

▼發光展示




▼DPI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87gpFJRKw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kKXWk9k18


總結
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採用Avago A3050光學感測器,靈敏度最高提供4000DPI,並可透過DPI按鈕做六段切換,DPI數值與發光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部分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整體共有七顆按鍵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方面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且符合人體工學且強化爪握姿勢設計,提升了手掌的支撐性;發光部分為滾輪區、Logo區與兩側,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與模式,共有11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通路價格為NT$990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RGB視覺效果的入門電競滑鼠,相信魔蠍MARVO G950爪握設計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2019/08/26 16:24:02

發文IP 210.242.*.*

IMG_5546_1.JPG 

 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近年來無線藍牙耳機不斷進步,且產品相當多,目前很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算是大家最愛的選擇,這次要介紹由TaoTronics推出的『Duo Free+』真無線藍牙耳機,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還導入CVC 8.0通話降噪與充電收納盒無線充電功能,音頻解碼支援SBC、AAC與aptX,Duo Free+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38.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兩耳重量僅有5.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Duo Free+本體還有IPX4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TaoTronics Logo


▼音頻解碼支援高音質的AAC與aptX 


▼產品外型與充電收納盒


▼產品型號為Duo Free+,採用藍牙5.0傳輸介面,充電收納盒支援無線充電,Duo Free+本體為自動開關設計,擁有IPX4防水、38.5小時續航力與觸碰操作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特色說明


▼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代理商為智選家(WipsPer)


▼側面標示TaoTronics Logo


▼另一側以圖示標示產品特色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psPer)保固卡與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耳塞為薄型設計,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厚實型耳塞


▼充電盒外型採用皮革材質,質感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約56.5公克



▼側面一覽,左側為micro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前方為耳機指示燈號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Duo Free+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並支援高音質AAC與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除了TaoTronics Logo外,還有指示燈號設計


▼指示燈號設計也相當有質感,崁入在面板內,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另外挖洞放入LED燈號設計



▼耳機兩側一覽,外型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更服貼於耳道,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Duo Fre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很棒,配戴起來與耳朵相當服貼,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雙耳重量僅5.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幾乎感覺不到耳機存在,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Duo Free+還有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通話品質方面導入CVC 8.0通話降噪,收音清晰且環境噪音相當低,表現相當不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相當稱職!!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更是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除了低音有Q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aptX高音質解碼,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超爽!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外型質感不錯,搭配上皮革質感的充電收納盒,整體質感可以說是好到爆表,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38.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在家中測試約12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價格為NT$3688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配戴舒適無負擔的收音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2019/08/26 22:15:59

發文IP 61.231.*.*

IMG_5546_1.JPG 

 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近年來無線藍牙耳機不斷進步,且產品相當多,目前很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算是大家最愛的選擇,這次要介紹由TaoTronics推出的『Duo Free+』真無線藍牙耳機,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還導入CVC 8.0通話降噪與充電收納盒無線充電功能,音頻解碼支援SBC、AAC與aptX,Duo Free+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38.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兩耳重量僅有5.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Duo Free+本體還有IPX4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TaoTronics Logo


▼音頻解碼支援高音質的AAC與aptX 


▼產品外型與充電收納盒


▼產品型號為Duo Free+,採用藍牙5.0傳輸介面,充電收納盒支援無線充電,Duo Free+本體為自動開關設計,擁有IPX4防水、38.5小時續航力與觸碰操作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特色說明


▼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側面標示TaoTronics Logo


▼另一側以圖示標示產品特色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與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耳塞為薄型設計,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厚實型耳塞


▼充電盒外型採用皮革材質,質感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約56.5公克



▼側面一覽,左側為micro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前方為耳機指示燈號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Duo Free+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並支援高音質AAC與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除了TaoTronics Logo外,還有指示燈號設計


▼指示燈號設計也相當有質感,崁入在面板內,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另外挖洞放入LED燈號設計



▼耳機兩側一覽,外型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更服貼於耳道,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Duo Fre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很棒,配戴起來與耳朵相當服貼,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雙耳重量僅5.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幾乎感覺不到耳機存在,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Duo Free+還有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通話品質方面導入CVC 8.0通話降噪,收音清晰且環境噪音相當低,表現相當不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相當稱職!!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更是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除了低音有Q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aptX高音質解碼,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超爽!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外型質感不錯,搭配上皮革質感的充電收納盒,整體質感可以說是好到爆表,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38.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在家中測試約12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價格為NT$3688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配戴舒適無負擔的收音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IMG_5546_1.JPG 

 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好音質隨身帶著走
近年來無線藍牙耳機不斷進步,且產品相當多,目前很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算是大家最愛的選擇,這次要介紹由TaoTronics推出的『Duo Free+』真無線藍牙耳機,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還導入CVC 8.0通話降噪與充電收納盒無線充電功能,音頻解碼支援SBC、AAC與aptX,Duo Free+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38.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兩耳重量僅有5.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Duo Free+本體還有IPX4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TaoTronics Logo


▼音頻解碼支援高音質的AAC與aptX 


▼產品外型與充電收納盒


▼產品型號為Duo Free+,採用藍牙5.0傳輸介面,充電收納盒支援無線充電,Duo Free+本體為自動開關設計,擁有IPX4防水、38.5小時續航力與觸碰操作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特色說明


▼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側面標示TaoTronics Logo


▼另一側以圖示標示產品特色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與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耳塞為薄型設計,有別於一般入耳式耳機的厚實型耳塞


▼充電盒外型採用皮革材質,質感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約56.5公克



▼側面一覽,左側為micro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前方為耳機指示燈號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Duo Free+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並支援高音質AAC與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除了TaoTronics Logo外,還有指示燈號設計


▼指示燈號設計也相當有質感,崁入在面板內,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另外挖洞放入LED燈號設計



▼耳機兩側一覽,外型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可更服貼於耳道,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Duo Fre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入耳式IEM監聽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很棒,配戴起來與耳朵相當服貼,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雙耳重量僅5.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幾乎感覺不到耳機存在,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Duo Free+還有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通話品質方面導入CVC 8.0通話降噪,收音清晰且環境噪音相當低,表現相當不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相當稱職!!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更是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除了低音有Q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aptX高音質解碼,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超爽!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外型質感不錯,搭配上皮革質感的充電收納盒,整體質感可以說是好到爆表,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38.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在家中測試約12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價格為NT$3688元,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優異且配戴舒適無負擔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Duo Free+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容量與視覺大滿足,極致效能輕鬆擁有

IMG_4909_1.JPG 

 容量與視覺大滿足,極致效能輕鬆擁有
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親民,現在入手大容量的SSD是個不錯的時間點,畢竟現在許多遊戲與軟體容量越來越可怕,120~256GB安裝系統後要安裝遊戲就顯得相當吃緊,若要安裝許多單機大作的話建議要480~1TB左右的容量會較為適合,這次要介紹由迅華科技Digifast所推出的『Chevron M.2 NVMe RGB SSD』,迅華科技可能大家比較陌生,迅華科技Digifast是美國品牌,近期台灣引進了消費性產品,包含了SSD固態硬碟與儲存外接周邊;Chevron M.2 NVMe RGB SSD符合最新的NVMe 1.3規範搭配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6GB、512GB、1TB與2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顆粒,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原廠公布的效能表現最高讀取為3740MB/s、最高寫入為3000MB/s,Chevron還擁有散熱片設計,可大幅度降低運作溫度,除此之外還有使用者很愛的RGB發光,讓SSD也能用有吸睛的視覺燈效,原廠提供五年保固,現在就來看看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啦。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


▼迅華科技Digifast Logo


▼產品為NVMe M.2 SSD


▼提供RGB視覺燈效


▼容量為1TB


▼產品型號為Chevron M.2 NVMe RGB SSD,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提供五年保固


▼產品特色與多國安規認證,產品為台灣製造
①提供RGB視覺燈效
②讀取最高提供3470MB/s
③寫入最高提供3000MB/s
④產品為M.2 2280尺寸
⑤MTBF為180萬小時
⑥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


▼Chevron M.2 NVMe RGB SSD正反面一覽,長度為標準的2280設計,正面擁有散熱片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標示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移除散熱片與貼紙後一覽



▼主控晶片採用Phison PS5012-E12


▼NAND Flash採用Toshiba BiCS3 3D TLC NAND顆粒


▼快取記憶體為兩顆SK Hynix H5AN4G8NBJR DDR4 SDRAM 4Gb



▼Phison PS6102-22電源控制晶片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 DDR4-3600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2910MB/s 寫入:2785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2508.54MB/s、寫入2371.66MB/s,總分共獲得了6437分,表現超級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2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85G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3469.4MB/s、寫入3055.8B/s,表現優異,4K讀取1688.0MB/s、寫入2852.6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2880.0MB/s,最大值為3025.8MB/s,最小值為2381.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2598.7MB/s,最大值為3079.1MB/s,最小值為2434.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711.14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030.074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790.34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2397.87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466.52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853.77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245.61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353.247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3134.657MB/s、寫入3060.751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8.8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304.71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8.5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352.75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3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766.68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4.17秒,平均讀取速度為2850.26MB/s


 發光展示

▼裝在主機板上發光


▼發光LED位置展示,正面有一塊導光塊,背面在上下有兩排發光LED 




▼發光展示-主機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T_qtxcZb8


▼發光展示-正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g52qoClP54


▼發光展示-反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fQ3aAYY48


 結語
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優異,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且搭配了Toshiba 3D NAND Flash,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不錯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6437分超高水準表現,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3.22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85G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有256GB、512GB、1TB與2TB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都支援PCIe SSD的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1TB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五年保固,線上登錄後在加送3個月保固,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RGB發光的PCIe SSD,相信迅華科技Digifast Chevron M.2 NVMe RGB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魔蠍MARVO HG9015G 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震撼力十足,遊戲爽度大增

1.gif 

 震撼力十足,遊戲爽度大增
電競耳機產品現在不發光也真的會賣不出去!幾乎清一色都會擁有RGB發光,增加視覺效果,這次要介紹一款震撼力十足的電競耳麥,由魔蠍MARVO所推出的『HG9015G』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HG9015G採用USB傳輸介面擁有虛擬7.1聲道功能,並提供了EQ調整,單體採用50mm單體,阻抗為21歐姆,頻率響應為20~20KHz,麥克風為全向式設計,提供清晰的語音品質讓玩家可以迅速與戰友溝通,耳罩方面採用軟墊合成皮革耳罩,提供舒適的配戴感,發光採用彩虹背光,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馬上來看魔蠍MARVO HG9015G 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啦。

 魔蠍MARVO HG9015G 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右側有透明櫥窗可以看到產品本體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

▼另一側可看到產品本體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多國安規認證

▼產品說明書

▼HG9015G採用USB介面,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與降低雜訊干擾,線材整體採用編織網線處理,可提高產品壽命


▼線材中間有魔鬼氈設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線控可調整音量、發光開關與麥克風靜音




▼上方採用金屬支架設計,頭帶上方有MARVO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提供不錯的配戴舒適度

▼頭帶採用自動伸縮設計


▼兩側一覽,左側有全向式麥克風,可依照使用者習過作角度調整


▼型號標示

▼耳罩護蓋採用金屬鐵網搭配塑膠設計,中間有MARVO Logo

▼耳罩軟墊合成皮革材質,而且縫線做工不錯



工具軟體介紹

▼EQ等化器,可儲存四組設定


▼模擬環境共有四種模式


▼麥克風設定


▼虛擬7.1設定


▼軟體資訊


A.RGB發光展示


▼發光真的很美


▼RGB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LM5B7-MP8 


總結
魔蠍MARVO HG9015G 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表現稱職,整體配戴舒適感不錯且穩固,先從看電影來說,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不錯,再加上有虛擬7.1聲加持,整體體驗再升級,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大場面的音效穿梭感真的是超讚!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搭配遊戲表現也不錯,畢竟是電競耳麥,用最需要定位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充分展現電競耳機該有的爆破震撼力與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發光部分有RGB發光展現出不錯的視覺效果;目前官方建議售價為NT$1590元,想找一款擁有不錯震撼力與RGB視覺燈效的電競耳麥,相信魔蠍MARVO HG9015G RGB虛擬7.1聲道電競耳罩式耳麥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超輕巧設計搭配獨家環境收音

IMG_5382_1.JPG 

 超輕巧設計搭配獨家環境收音
最近無線藍牙耳機正流行,市面上產品相當豐富,藍牙耳機不外乎就是要輕巧方便攜帶,還有要擁有不錯的隔絕環境噪音能力,這次要介紹由M-toy所推出的『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MS6T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單體採用10mm金屬振膜單體,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3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500mAH電池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12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4.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最特別的是擁有環境收音功能,可設定是否開啟環境收音,外界聲音也能清楚聽到,不用怕因為隔絕環境噪音好而聽不到外界的風吹草動,現在就來看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啦。

 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M-toy Logo,產品型號為MS6T,擁有500mAh充電收納盒,內建麥克風,可當免持聽筒使用


▼產品外型


▼背面標示產品規格與包裝內容物


▼產品規格與包裝內容物


▼進口商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與耳塞三組(大、中、小)


▼充電盒外型也相當輕巧,約30公克,後面有microUSB充電埠



▼充電盒兩側一覽



▼充電盒底部標示產品基本資訊


▼充電盒內部與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MS6T耳機本體一覽,單體採用10mm金屬振膜單體,搭配藍牙BT5.0傳輸,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背面兩邊都有操作按鈕,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原廠還提供了矽膠耳套,讓配戴更為舒適


▼耳機兩側一覽,單體為130度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可更服貼於耳道,達到最佳的體驗



▼充電鍍金接點


▼矽膠耳套上有標示左右聲道


▼底部為狀態指示燈號


▼單體採用10mm金屬振膜單體


▼矽膠耳套拆除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MS6T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因為是耳道式設計,所以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在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如果在走路或駕駛交通工具的使用者真可以開啟獨家的環境收音功能,可以將環境周圍的風吹草動讓使用者聽到;配戴感的舒適度來說相當不錯,單耳重量僅4.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不過尾音延伸如果再出色一點會更棒,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有一定水準,低頻表現相當出色,震撼力表現優異,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延伸度不錯且層次豐富,整體音質可以說是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用來看電影也是不錯的體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體驗真的很棒!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最方便的是有充電收納盒,隨時都可以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12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聲音無延遲,影音同步!!在家中測試約10米距離,傳輸表現依然穩定且無延遲,價格為NT$1680元,可以說是高貴不貴,想找一款超輕巧且擁有環境收音的無線藍牙耳機,相信M-toy MS6T環境監聽V5.0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商務旅行好夥伴,USB-C擴充隨身輕巧帶著走

IMG_6053_1 (1).jpg 

 商務旅行好夥伴,USB-C擴充隨身輕巧帶著走
前陣子介紹過OWC推出的USB-C Dock擴充盒留下不錯的好印象,功能齊全且效能表現不錯,不過USB-C Dock擴充盒需要外接變壓器,在攜帶上會比較不方便一點,如果是商務人士或是旅行外出,則需要更方便與便利的產品,這次要介紹免外接變壓器的USB-C擴充盒『USB-C Travel Dock 2.0』,USB-C Travel Dock 2.0可擴充一組USB-C充電輸入(無資料傳輸功能)、兩組USB Type-A、HDMI 2.0與SDXC讀卡機,顯示可支援4K@30fps,讀卡機可支援UHS-III高速記憶卡,線材方面這次採用底部收線槽,搭配僅172g重量設計,更方便攜帶與收納,規格方面同樣是相當齊全,現在就來看商務旅行好夥伴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吧。

包裝、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特色、型號與外觀

▼OWC Logo

▼USB-C Travel Dock 2.0外型

▼產品型號為USB-C Travel Dock,擁有USB-C充電輸入(無資料傳輸功能)、USB-A、SD讀卡機與HDMI介面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各國安規認證

▼產品序號,產品為台灣製造!

▼側面標示產品I/O連接圖示與產品特色


▼產品說明書

▼USB-C Travel Dock 2.0上方採用一貫的簡約設計

▼上方有指示燈號

▼前方為OWC Logo與USB Type-C連接埠

▼兩側I/O為兩組USB Type-A、HDMI 2.0與SDXC讀卡機


▼後方一覽

▼底部一覽,四周有橡膠防滑設計,底下有收線槽,方便收納連接線

▼要使用時可將USB Type-C連接線拉出使用


實際應用與測試

▼商務旅行出門在外有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就能輕鬆擴充USB、HDMI與SDXC讀卡機


▼HDMI 2.0最高可支援到4K解析度!


▼USB Type-A部分表現還不錯,讀寫可達到420~430MB/s的水準!!


▼SD讀卡機採用UHS-I卡片,讀寫可達到70~83MB/s的水準!


▼OWC有提供儲存裝置退出軟體


▼軟體會自動線上偵測是否有更新


▼點兩下則可以退出目前在USB-C Dock上的儲存裝置安全退出


▼若裝置還在讀寫時,就會無法完成退出


▼安全退出完成


總結:
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整體來說是個非常便利的產品,非常輕巧,重量僅172g,傳輸線採用內建方式,底部有收線槽設計,攜帶出門方便簡單,不用怕忘記攜帶傳輸線!現在很多筆電因為輕薄設計,USB連接埠與I/O都相對減少,做多功能應用非常麻煩,必須接上各種擴充產品,使用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出門在外也能輕鬆擴充USB與I/O,免外接電源即可擴充4K HDMI顯示輸出、USB Type-A與SDXC高速讀卡機,傳輸方面表現都相當優異,整體功能相當齊全,一台擴充盒把多種功能整合其中,不用買一堆擴充產品來搭配,還要考慮相容性問題!!想擁有免外接電源級可擴充USB連接埠、HDMI與SDXC高速讀卡機的USB-C擴充產品,相信OWC USB-C Travel Dock 2.0多功能擴充座是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創見Transcend ESD250C 960GB行動固態硬碟-時尚美型方便攜帶,大容量儲存輕鬆擴充

IMG_3921_1.JPG 

時尚美型方便攜帶,大容量儲存輕鬆擴充
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便宜,連行動固態硬碟價格也越來越親民,行動固態硬碟帶來的好處很多,擁有高速、安靜與抗震動特性,讓資料擁有更好的安全性,這次要介紹採用SSD的行動固態硬碟,由創見Transcend推出的『ESD250C』USB 3.1 Gen2行動固態硬碟,內部採用3D NAND顆粒,傳輸介面則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配件中提供Type-C與Type-A兩種傳輸線材,體積方面相當輕巧,尺寸僅長120.16mm、寬33.6mm、高7.5mm,重量只有47g,攜帶相當方便,容量僅960GB可選擇,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馬上就來看創見Transcend ESD250C 960GB行動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創見Transcend ESD250C 960GB行動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中間有透明櫥窗可看到行動固態硬碟本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型號為ESD250C行動固態硬碟,採用正反皆可使用的USB Type-C傳輸介面,容量為960GB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各國安規認證


▼創見提供3年保固


▼各國安規認證與創見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A、Type-C傳輸線



▼ESD250C行動固態硬碟本體一覽,正面右下角標示創見Transcend Logo,背面則標示了產品資訊,這款產品是台灣製造喔!!



▼創見Transcend Logo


▼產品資訊


▼側面外型相當圓潤,一側為USB-C傳輸連接埠與狀態指示燈號



▼厚度僅7.5mm!!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msi GS63-8RD
CPU:Intel i7-8750H
RAM: Micron DDR4-2400 8GB*2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12MB/s 寫入:462MB/s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也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14.75MB/s、寫入462.69MB/s,總分共獲得了646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27.23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70.80MB/s,256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96.0MB/s、寫入434.3MB/s,表現優異,4K讀取99.8MB/s、寫入97.3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87.9MB/s,最大值為510.6MB/s,最小值為318.3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234.6MB/s,最大值為467.5MB/s,最小值為12.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66.91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24.89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62.57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28.93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458.73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19.57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70.594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02.760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454.039MB/s、寫入472.019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Transcend ESD250C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55.7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06.19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3.39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91.57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6.8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43.12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3.3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08.60MB/s


 自組外接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自組外接硬碟同樣採用支援UASP的外接盒,搭配了2.5吋HDD與SSD做實際傳輸測試,馬上來看實際傳輸表現吧

HD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17.7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52.82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26.5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0.85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HD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3.9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88.76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HD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31.7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0.21MB/s


2.5吋SSD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48.3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37.69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6.8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27.85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2.5吋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51.9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28.83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2.5吋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7.44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33.28MB/s


▼測試結果比較


 工具軟體簡單介紹

▼工具軟體設定


▼工具軟體可以設定備份工作列表,方便使用者備份資料


▼有備份檔案也可以直接做資料還原


▼可以做資料夾或檔案加密,提高資料保密性


▼資料夾或檔案解密


▼可設定資料夾資料同步


▼還可搭配雲端做資料同步


 結語
這次介紹的創見Transcend ESD250C 960GB行動固態硬碟表現不錯,擁有防震、高速與低噪音特性,容量大體積小、重量輕巧攜帶無負擔,Benchmark測試中讀寫都有40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優異的效能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攜帶大容量檔案更為輕鬆與方便,擁有高速的外接裝置可達成更多應用;這次同樣拿了自組的外接硬碟來比較,2.5吋硬碟就不用比了,傳11GB檔案等到天荒地老,2.5吋SSD效能與Transcend ESD250C差異不算大,不過2.5吋的體積再加上外接盒攜帶來說比較不方便,ESD250C長度與2.5吋外接盒差不多,寬度不到一半,厚度也是一半不到,攜帶外出更方便;整體來說Transcend ESD250C 960GB擁有方便攜帶與不錯的傳輸表現;想找一款擁有960GB大容量且傳輸速率表現不錯的的行動固態硬碟,相信創見Transcend ESD250C 960GB行動固態硬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AZI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真皮搭配復古金屬工藝質感優異


IMG_5826_1.JPG 
真皮搭配復古金屬工藝質感優異
AZIO的電競周邊產品相當知名,且質感與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前陣子介紹過RETRO系列的R.C.K.短版藍牙復古鍵盤,留下不錯的好印象,近期AZIO再度推出新作品『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這系列目前共有兩種顏色配置ARTISAN牛皮(黑色)與POSH牛皮(白色),還有Gunmetal版本預計在10份上市,上蓋採用可替換設計,除了手工真皮牛皮上蓋外,還提供一組黑色上蓋,滑鼠外框採用陽極氧化金屬框架,提供優異的質感與耐用度,感應器採用PixArt PAW 3805,提供最高3000DPI,並提供四段DPI可調整功能,傳輸介面採用雙無線設計,提供藍牙與RF兩種模式,配件提供USB-RF接收器,支援macOS、iOS(iPad & iPhone)、Windows與Android,應用更為廣泛,內建1000mAh高容量鋰電池,充滿電一次可使用長達4個月,提供超優異的續航力,可透過USB Type-C進行充電,馬上就來看質感超優異的AZI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啦。

 AZI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


▼AZIO Log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產品外觀


▼產品型號為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
①時尚奢華的真皮革製可替換上蓋
②精美細緻的鋁合金邊框以及滾輪金工
③藍牙與RF 2.4G雙無線連接模式
④高品質高適應性光學感應器
⑤簡易操作的DPI和連線模式
⑥內建充電式1000mAh鋰電池


▼AZIO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規格、系統需求與包裝內容物


▼內層包裝超有質感,感覺就是精品的感覺


▼上層為滑鼠擺放


▼下層擺放產品說明書、黑色上蓋與充電線


▼產品說明書、保固卡、黑色上蓋、USB Type-C充電線與充電線收納袋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一覽,不論是ARTISAN牛皮還是消光黑上蓋,質感都是100分!



▼滾輪採用金屬切割鑽菱花紋


▼整體外型採用圓潤設計,外框使用陽極氧化金屬框架,質感與耐用兼具,真牛皮的質感更是超級棒!


▼前方一覽,採用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左手與右手的使用者操作,採用USB Type-C作為充電連接埠


▼左側一覽,金屬外框質感優異,搭配上真牛皮真的是完美組合




▼右側一覽,RETRO R.C.M.兩側皆無側鍵設計




▼上蓋翻開後一覽


▼USB-RF接收器可收納於滑鼠內


▼USB-RF接收器一覽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背面一覽,有電力指示燈號、DPI切換按鈕、電源開關、連線指示燈號與無線模式選擇


▼電力指示燈號為四格設計,一格約25%電力


▼切換為藍牙模式時,無線指示燈號為藍色


▼切換為RF模式時,無線指示燈號為紅色


▼筆電可透過藍牙連線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



總結
AZI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外觀復古且質感優異,搭配了真牛皮的上蓋,摸起來觸感很棒且舒適,外框採用鋁合金材質搭配滾輪金屬切割鑽菱花紋處理,完美呈現了金屬與真皮兩大高質感元素的結合,功能方面採用PixArt PAW 3805感應器,提供最高3000 DPI,還提供四段調整功能,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外型採用對稱式設計,慣用左手或右手的使用者皆可使用,握感方面相當穩固,不過採用比較扁平式的設計,手掌比較大的使用者可能會稍微比較吃力一點,連線方面可以透過藍牙或是RF方式連接,可支援mac、iOS、Android、PC…等應用於各種環境都沒問題,想找質感優異的復古造型滑鼠,相信AZIO RETRO R.C.M.無線藍牙復古牛皮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最後要說的是如果搭配RETRO系列的R.C.K.藍牙復古鍵盤根本是絕配組合!!

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價格親民,入門真無線藍牙耳機新選擇

IMG_5482_1.JPG 

 價格親民,入門真無線藍牙耳機新選擇
真無線藍牙耳機可以說是紅海市場百家爭鳴,入門產品選擇性相當多,使用者該如何選擇?這次要介紹給大家一款價格親民且表現不錯的產品,由TaoTronics推出的『SoundLiberty 53(TT-BH053)』真無線藍牙耳機,SoundLiberty 53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單體採用6mm動圈單體,音質表現有一定的水準,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45mAh鋰電池,擁有4.5~6小時續航力,搭配650mAh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40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2.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啦。

 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相當簡約,僅標示產品型號與TaoTronics Logo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代理商資訊


▼產品基本規格,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各國安規認證與TaoTronics公司資訊


▼內層標示產品型號為SoundLiberty 53


▼側面標示TaoTronics公司網址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與耳塞三組(大、中、小) 



▼充電盒外型圓潤討喜,體積小方便使用者攜帶,內建650mAh電池,底部標示充電盒產品資訊



▼側面一覽,前方為充電指示燈號,後方為microUSB充電埠





▼充電指示燈號共四格,一格為25%電池容量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蓋上外蓋後,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SoundLiberty 53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除了TaoTronics Logo外,還有指示燈號設計


▼狀態指示燈號


▼耳機充電鍍金接點出廠有貼保護貼,使用前必須先撕下


▼耳機兩側一覽,外型有點像一般有線耳機外型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SoundLiberty 53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耳道式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很棒,單耳重量僅2.2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通話品質方面收音效果不錯,比較可惜的是環境噪音稍大,在非常吵雜的環境比較不適合使用。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質感表現尚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不過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尚可,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延伸度表現如果再好一點會更棒,以售價來說整體音質給予70分,雖然不算表現優異,但也對得起它的價格!

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不錯,外型屬於比較低調設計,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40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價格為NT$1799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擁有不錯續航力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TT-BH053 SoundLiberty 53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金士頓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強悍效能大容量,親民價格升級無負擔

IMG_6160_1.JPG 

強悍效能大容量,親民價格升級無負擔
近年來SSD固態硬碟可以說是桌上型電腦與筆電的標配,且價格不斷下探越來越親民,前陣子介紹過金士頓Kingston的KC2000 NVMe PCIe SSD,效能表現優異,這次更推出價格親民的『A2000 NVMe PCIe SSD』,讓玩家用親民的價格就可以輕鬆升級高速NVMe PCIe SSD,A2000 NVMe PCIe SSD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尺寸為M.2 2280,容量部分有250GB、500GB與1TB三種可選擇,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NAND TLC顆粒,效能表現依據容量的不同而有表現上的差異,讀取效能2000MB/s~2200MB/s,寫入效能1100MB/s~2200MB/s,效能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優異,原廠提供五年保固,值得一提的是A2000還支援了IEEE 1667/eDrive提升資料安全性,現在就來看金士頓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帶來優異的效能表現啦。

 金士頓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採用吊卡式設計,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下方為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上方為Kingston Logo,產品為A2000系列,原廠提供五年保固


▼A2000 NVMe PCIe SSD比7200轉硬碟效能表現快了35倍,本次介紹容量為1TB


▼可看到A2000 SSD本體


▼A2000為M.2 2280長度PCIe NVMe產品,金士頓免費提供線上技術諮詢服務


▼包裝背面標是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各國安規認證


▼金士頓提供Acronis True Image HD軟體序號,方便使用者備份與移動資料


▼A2000 NVMe PCIe SSD正反一面一覽,共四顆3D TLC NAND顆粒組成1TB,搭配一顆快取記憶體,提供更佳的效能表現



▼主控晶片為SMI SM2262ENG 


▼快取記憶體


▼美光3D TLC NAND Flash顆粒


▼採用M.2 PCIe Gen3 x4傳輸介面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700X
Cooler: AMD原廠風扇
MB: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OS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2057MB/s 寫入:2021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在三種不同模式下測出之總分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2004.38MB/s、寫入1956.84MB/s,總分共獲得了3559分,以入門產品來說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2.13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04G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2280.7MB/s、寫入2186.4MB/s,表現優異,4K讀取1168.8MB/s、寫入1139.5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1926.6MB/s,最大值為1859.9MB/s,最小值為1986.2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1606.6MB/s,最大值為439.2MB/s,最小值為2056.1MB/s,650MB後因為TLC顆粒特性關係,會降速的情況發生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1695.46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507.75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1940.40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895.283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1941.47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1853.606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1713.359MB/s優異表現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970.602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2281.554MB/s、寫入2246.141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0.8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063.38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0.0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149.84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1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1935.91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6.0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1970.89MB/s


 結語
金士頓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表現相當優異,採用PCIe Gen3 x4傳輸介面,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在AS SSD測試中獲得了總分3559分,ATTO Disk Benchmark部分成績同樣優異,最大讀取速度可達2.13G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2.04G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小檔案表現雖然不算出色,不過11GB容量的檔案也都能在10秒左右讀寫完畢,大檔案表現較為優異,讀取與寫入在7秒內完成,容量部分也相當齊全從250GB~1TB共有三種產品可供使用者挑選;現在新款筆電也都支援PCIe SSD安裝,可升級的產品與應用相當廣泛,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是如虎添翼,可以讓整台電腦的效能可以發揮到淋漓盡致;金士頓Kingston KC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產品提供五年保固,價格方面相當親民,1TB目前通路價格NT$3000元有找,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效能表現優異的大容量NVMe PCIe SSD,相信金士頓Kingston A2000 NVMe PCIe SSD 1TB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美型高顏質,超強35小時續航力

IMG_6031_1.JPG
美型高顏質,超強35小時續航力
真無線藍牙耳機大戰已經開打,市面上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多到數不清,使用者在挑選產品需要多做功課才能入手高CP值且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這次要介紹來自瑞典的Sudio所推出的『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TOLV外型簡潔俐落,且質感優異,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15公尺,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AC,內建電池可達7小時續航力,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可充電4次,總續航力可達3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4.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按鈕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耳機單體採用石墨烯驅動,靈敏度為93dB,阻抗為32ohm,頻率響應為20~20KHz,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顏色方面提供了藍、白、黑、粉與綠五種可供選擇,現在就來看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Sudio會提供一張感謝函,感謝音樂愛好者對Sudio產品的愛戴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TOLV產品外型


▼Sudio Logo        與產品特色
①真無線藍牙耳機
②續航力達7小時
③採用石墨烯驅動單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與包裝內容物


▼產品特色說明


▼採用藍牙BT5.0,充電盒提供四次充電,耳機充飽一次擁有7小時續航力,配件提供三組耳塞可供使用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為TOLV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與耳塞三組(大、中、小)


▼充電盒外型採用塑膠設計,中間有Sudio Logo,重量相當輕巧,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與指示燈號,充電盒側邊有一條牛皮掛繩,方便使用者掛在包包或其他地方,算是不錯的設計巧思



▼充電盒其他角度一覽,整體外形圓潤討喜,非常方便拿取與操作





▼上蓋為磁吸式設計,充電盒耳機擺放左右聲道無特別限制


▼放入耳機後一覽


▼TOLV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音質AAC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按鈕採同心圓金屬材質,讓質感更棒,正面還有耳機狀態指示燈號設計
操作按鈕功能簡介
聽音樂時
①播放/暫停:任一耳點一下
②上一首:左耳點兩下
③下一首:右耳點兩下
④語音助手:任一耳長按
⑤音量增加:右耳點三下
⑥音量減少:左耳點三下
來電時
①接聽/掛斷電話:任一耳點一下
②拒絕接聽:任一耳長按兩秒


▼耳機兩側一覽


▼上下兩側一覽,下方有Sudio Logo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TOLV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若為單耳使用則會看到後面多了聲道標示,單耳使用無主副耳區別,左右聲道接可獨立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耳道式設計,提供不錯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單耳重量僅4.5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外型與質感很不錯,這次選擇白色款式真的超美,耳機背面搭配同心圓按鈕設計,在低調中更增添了一點時尚感,讓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擁有高顏質!!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更是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除了低音有Q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石墨烯驅動單體,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外型簡約且質感優異,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3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狀況!!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產品進行線上註冊Sphere,保固延長至18個月,並且有Help Center提供更完善的保固與服務,想找一款高顏質且音質表現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Sudio TOLV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動靜皆宜,輕巧配戴無負擔

IMG_5959_1.JPG 

動靜皆宜,輕巧配戴無負擔
真無線藍牙耳機可以說是目前許多使用者購買無線耳機的首選,這次要介紹一款動靜皆宜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由SOUL推出的『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ST-XS2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10公尺,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AC,內建電池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達25小時,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按鈕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X7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顏色方面提供了經典黑、珍珠白、海軍藍與櫻花粉四種可供選擇,現在就來看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①採用藍牙BT5.0
②續航力達25小時
③自動配對連線
④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AC
⑤IPX7防水設計
⑥符合人體工學耳朵耳鉤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功能特色說明與產品內容物,代理商為緯思創國際


▼側面標示支援Siri與Google語音助理,ST-XS2適用於聽音樂與通話



▼另一側標示ST-XS2為真無線藍牙耳機


▼翻開後可看到SOUL公司網址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充電線、金屬掛勾、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與耳鉤兩組(一組在耳機本體上)



▼充電盒外型採用塑膠設計,中間有SOUL Logo,重量相當輕巧



▼側面一覽,前方為充電指示燈號,後方USB Type-C充電埠,兩側外型圓潤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上蓋為磁吸式設計


▼放入耳機後一覽


▼ST-XS2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音質AAC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外側有SOUL Logo 


▼耳機兩側一覽,耳鉤可從配件中更換,也可選擇無耳鉤的配件,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拆除本體矽膠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ST-XS2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耳道式搭配獨家的耳鉤設計,提供不錯的配帶舒適度與不錯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單耳重量僅5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ST-XS2還有IPX7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不過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有一定的水準,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延伸度表現如果再好一點會更棒;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外型簡約,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25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不過按壓手感偏硬,這點比較可惜一點,想找一款動靜皆宜且輕巧適無負擔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SOUL ST-XS2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TOTOLINK A3100R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無線飆網不卡頓,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IMG]


[​IMG] 無線飆網不卡頓,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802.11ac規格已經算是主流規格,產品價格越來越親民,802.11ac規格速度相當多,大部分的使用者會入手AC1200產品為主,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親民且效能表現不錯的AC1200路由器,由TOTOLINK推出的『A3100R』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A3100R採用1GHz處理器,WiFi規格為802.11ac,傳輸速率最高提供1200Mbps(300Mbps+867Mbps),天線採用五支5dBi全向性天線,搭配Beamforming波束成形技術,提供不錯的訊號品質與穿牆能力,支援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不卡頓,有線網路部分提供兩組Giga LAN有線網路與一組Giga WAN,其他功能部分提供三組2.4GHz/5GHz SSID、無線中繼、無線橋接、上網時間管理、QoS頻寬管理、定時重啟…等功能,雖然是入門等級產品,規格依然齊全,馬上就來看TOTOLINK A3100R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啦。


[​IMG] TOTOLINK A3100R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原廠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IMG]


▼TOTOLINK Logo

[​IMG]


▼AC1200 雙頻Giga無線路由器

[​IMG]


▼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IMG]


▼產品特色:

①802.11ac極速同步雙頻,無線速度最快達1200Mbps

②全Gigabit埠,光世代300M首選

③MU-MIMO設備高承載量技術

④Beamforming訊號雷達技術,自動追蹤設備並集中訊號發送

⑤超強5支全向性天線,全方位覆蓋

⑥手機輕鬆設定

[​IMG]


▼產品型號為A3100R

[​IMG]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擁有802.11ac Wave 2高速WiFi體驗、MU-MIMO多用戶技術與產品規格

[​IMG]


▼MU-MIMO多用戶技術

[​IMG]


▼擁有802.11ac Wave 2高速WiFi體驗

[​IMG]


▼路由器I/O標示說明

[​IMG]


▼硬體規格標示

[​IMG]


▼無線網路規格標示

[​IMG]


▼功能特色標示

[​IMG]


▼TOTOLINK Logo

[​IMG]


▼包裝內容物、產品資訊與變壓器資訊

[​IMG]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變壓器與網路線

[​IMG]


▼TOTOLINK A3100R本體一覽,本體採用黑色設計,天線部分採用五支全指向性天線可依照使用者使用需求做角度調整,中間鋼琴亮面烤漆飾板兩側有散熱開孔設計

[​IMG]

[​IMG]


▼TOTOLINK Logo

[​IMG]


▼兩側一覽

[​IMG]

[​IMG]


▼天線上有TOTOLINK字樣

[​IMG]


▼天線可依照使用者使用需求做角度調整

[​IMG]


▼後方為I/O配置,分別為電源輸入、兩組LAN與WAN,還有WPS/RST按鈕

[​IMG]


▼底部四周有防滑膠墊設計並有大面積散熱開孔設計,提供機器本體散熱

[​IMG]


▼貼有產品型號、設定IP、帳號密碼…等相關資訊

[​IMG]


[​IMG]TOTOLINK A7000R基本設定介紹


▼輸入192.168.0.1即可進入設定畫面

[​IMG]


▼登入後有快速設定,可選取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設定網際網路

[​IMG]

[​IMG]

[​IMG]

[​IMG]

[​IMG]


接下來進入到進階設定部分

▼系統狀態-系統狀態:可看到目前路由器內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的狀態(包含2.4GHz/5GHz),還有系統運作資訊可查看

[​IMG]

[​IMG]


▼系統狀態-設備訊息:可看到目前路由器連線的裝置

[​IMG]


▼系統模式:可選擇運作模式,有路由器模式、無線延伸、橋接模式與WISP模式可選擇

[​IMG]


▼網路設定-網路連線(WAN)設定:設定WAN連線方式,可選擇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

[​IMG]

[​IMG]

[​IMG]

[​IMG]

[​IMG]


▼網路設定-區域網路(LAN)設定:可設定區域網路與DHPC IP範圍

[​IMG]


▼網路設定-DHCP配發內部固定IP:可設定某些裝置為固定IP

[​IMG]


▼網路設定-IPTV設定:可開啟IPTV功能

[​IMG]


▼IPv6-IPv6 WAN設定:做IPv6網路設定,可選擇DHCP、PPPoE與固定IP

[​IMG]

[​IMG]


▼IPv6-IPv6 LAN設定:做IPv6 LAN區域網路與DHPC IP範圍

[​IMG]


▼IPv6-Radvd設定:做IPv6 RADVD功能設定

[​IMG]


▼5G無線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5GHz無線網路狀態

[​IMG]


▼5G無線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IMG]


▼5G無線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5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IMG]


▼5G無線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IMG]


▼5G無線設定-WDS:可設定5GHz WiFi WDS功能

[​IMG]


▼5G無線設定-WPS:可設定5GHz WiFi WPS功能

[​IMG]


▼5G無線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5GHz訊號細項設定

[​IMG]


▼2.4G無線設定-無線狀態:可查看目前2.4GHz無線網路狀態

[​IMG]


▼2.4G無線設定-基本設定: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IMG]


▼2.4G無線設定-多組無線網路設定:可開啟額外兩組2.4GHz無線網路SSID,可區隔不同網域

[​IMG]


▼2.4G無線設定- MAC位置驗證: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IMG]


▼2.4G無線設定-WDS:可設定2.4GHz WiFi WDS功能

[​IMG]


▼2.4G無線設定-WPS:可設定2.4GHz WiFi WPS功能

[​IMG]


▼2.4G無線設定-進階設定:可設定2.4GHz訊號細項設定

[​IMG]


▼QoS:可設定QoS是否開啟,並設定流量管制規則

[​IMG]


▼防火牆-防火牆類型:設定防火牆為白名單或黑名單

[​IMG]


▼防火牆-IP/通訊埠過濾:可設定IP/通訊埠過濾名單

[​IMG]


▼防火牆-MAC位置過濾:可設定MAC位置過濾名單

[​IMG]


▼防火牆-URL過濾:可設定URL關鍵字過濾

[​IMG]


▼防火牆-通訊埠轉發:可設定通訊埠轉發

[​IMG]


▼防火牆-VPN通透(Passthrough):可設定VPN封包通過狀態

[​IMG]


▼防火牆-DMZ:可設定DMZ相關參數

[​IMG]


▼防火牆-時間規定設定:可設定防火牆的開啟時間

[​IMG]


▼系統管理-管理者設定:可修改路由器登入密碼

[​IMG]


▼系統管理-系統時間:可設定時間更新伺服器與時區

[​IMG]


▼系統管理-DDNS:可設定DDNS參數

[​IMG]


▼系統管理-遠端管理:可開啟遠端管理,方便管理者做監控與設定

[​IMG]


▼系統管理-UPnP:可開啟UPnP功能

[​IMG]


▼系統管理-韌體升級:可升級路由器內的韌體檔案

[​IMG]


▼系統管理-備份/還原:可備份與還原路由器設定參數,也可還原為原廠預設值

[​IMG]


▼系統管理-系統紀錄:可開啟系統紀錄功能,方面管理者管理

[​IMG]


▼系統管理-定時重啟:可設定週期性機器重啟時間

[​IMG]

[​IMG]


▼系統管理-WIFI使用時間設定:可設定每天WIFI啟用時間

[​IMG]


▼系統管理-Notice設定:可開啟Notice設定

[​IMG]


[​IMG]多組SSID


開啟多組SSID可將訪客與家中網域做分離,達到更好的網路安全性


▼2.4GHz與5GHz各提供三組SSID

[​IMG]


[​IMG]訊號強度測試


一般來說路由器訊號強度與使用者連線距離有很大關係,這次就不測試5~6這種小兒科的測試了,基本上在這樣的環境訊號強度一定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這次測試11米距離與15米距離,11米部分穿過2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15米部分穿過3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


▼11米測試結果 2.4GHz三組訊號強度平均在85~88之間,表現相當不錯;5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4附近;5GHz訊號品質相當優異,擁有不錯的穿牆能力

[​IMG]


▼15米測試結果 2.4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1~84之間,訊號品質與表現依然出色;5GHz三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77~78左右;5GHz訊號品質雖然有衰減,不過15米有這樣表現真的相當出色,擁有優異的穿牆能力

[​IMG]


[​IMG]總結

TOTOLINK A3100R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表現不錯,在無線路由器方面功能相當強大,像是中繼、橋接、多組SSID、QoS、自動重開機..等功能樣樣不缺,設定介面採用一貫風格,相當人性化且設定方式相當簡單與淺顯易懂,不論是新手或是老手都可以在5分鐘內將網路設定完畢,A3100R符合802.11ac標準,最高傳輸率為AC1200Mbps,搭配五支5dBi全向性天線,還支援了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也能順暢高速飆網,整體硬體規格還不錯,已可滿足要求高速無線網路的使用者需求;訊號實測部分,表現相當優異,在距離11米時,2.4G與5G部分訊號品質都相當不錯,擁有84以上的強度,提供非常穩定的訊號品質,15米測試時,2.4G訊號都還有81以上的強度,5G訊號則稍微衰減智77左右強度,訊號雖有小幅度衰減,但表現依然出色;原廠提供三年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目前TOTOLINK A3100R通路價格為NT$1199元,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訊號強度表現不錯的無線路由器,相信TOTOLINK A3100R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VAVA Voom 21藍牙喇叭-行動小鋼炮,室內戶外應用無限

IMG_6464.JPG

 行動小鋼炮,室內戶外應用無限
近年來無線通訊崛起,許多產品紛紛開始無線化,喇叭也不例外,不過相信許多使用者做過功課就知道,真的不錯的藍牙喇叭價格都有點高不可攀,這次要介紹一款CP質不錯且在美國亞馬遜獲得3500個評論,總評論高達4.1顆星的藍牙喇叭產品,由VAVA推出的『Voom 21』藍牙喇叭,Voom 21榮獲第61屆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簡約大氣的外型設計,且完全看不到螺絲,除了是一個藍牙喇叭外,更是一個裝飾品,規格方面藍牙採用BT4.0+EDR,有效使用距離可達10公尺,支援aptX高解析傳輸模式,有NFC的手機或行動裝置也可透過NFC快速連線使用,單體方面搭載兩顆5W 40mm驅動單體與一顆10W 70mm重低音喇叭,最特別的是背面還搭載兩顆65mm低頻振膜,可達到更棒的低頻效果,音效方面內建三種EQ模式(標準、派對、環繞),使用者可針對使用環境挑選EQ模式,續航力方面內建了6700mAh大容量電池,擁有10小時使用續航力,還提供了一組USB連接埠可當作行動電源使用,功能相當齊全且完善,現在就來看VAVA Voom 21藍牙喇叭啦。

 VAVA Voom 21藍牙喇叭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產品外觀


▼VAVA Logo,產品型號為Voom


▼產品特色:
①20W功率輸出,提供強悍的低音,採用aptX傳輸,提供純淨的音質
②擁有10小時續航力
③內建三組QE模式
④提供一組USB充電連接埠
⑤可同時連接兩組裝置
⑥可透過NFC技術連線


▼設計地是美國的加州


▼榮獲德國紅點產品設計獎


▼背面標示包裝內容物與代理商資訊


▼包裝內容物


▼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3.5mm音訊線、變壓器、台灣110V轉接頭與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




▼Voom 21外觀圓潤,且完全看不到固定螺絲,正反面皆為金屬喇叭護蓋,背面還有I/O,方便使用者操作



▼I/O方面有AUX輸入、USB 5V/1A充電埠、micro USB輸入充電埠與外接15V電源輸入


▼頂部為電源開關(左邊有三顆電池指示燈號)、藍牙配對、電話接聽、EQ、播放/暫停與音量調整


▼底部標示產品資訊與各國安規認證,





▼兩側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開機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VAVA VOOM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搭配VAVA VOOM 21看影片真的是一大享受喔!!


▼用筆電搭配看影片更爽,因為畫面更大,剛好搭上震撼力不錯的VAVA VOOM 21!


▼VAVA VOOM 21可以當作臨時的行動電源使用


總結
VAVA Voom 21藍牙喇叭不得不說表現真的很不錯,外型方面典雅大方,整體質感還不錯,藍牙採用BT4.0+EDR,有效使用距離可達10公尺,且支援aptX高解析傳輸模式,提供更佳的音效傳書環境,還有NFC可提供快速連線使用,單體搭載兩顆5W 40mm驅動單體與一顆10W 70mm重低音喇叭,整體音效震撼力與Power相當充足,就算在戶外也能清楚聽到VAVA Voom 21藍牙喇叭的音樂聲。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質感表現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穿透力不錯,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有一定的水準,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延伸度表現相當好且層次豐富,再加上內建了三組EQ,使用者可針對不同使用環境搭配操作使用,像環繞EQ就相當適合看電影時使用,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環繞的臨場感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VAVA Voom 21藍牙喇叭整體CP值不錯,不論是室內或戶外都能使用,室內適合在客廳與飯廳,要開派對或是聽音樂都相當好用,若在臥室則可以播放一些輕音樂讓一天的疲勞得以紓壓,戶外像是野餐或是固定區域運動例如打球時就相當合適,小區域性範圍VAVA Voom 21音量放大都還聽得相當清楚!續航力方面最高可達10小時,還能當作行動電源使用,功能可以說是相當齊全,重點是價格相當親民,網路通路價格為NT$3888元,想找一款續航力表現不錯的行動小鋼炮嗎,相信VAVA Voom 21藍牙喇叭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凌航Neo Forza Faye DDR4-3600MHz超頻記憶體-優異效能表現輕鬆達成 [

IMG_6200.JPG

優異效能表現輕鬆達成
記憶體近期價格越來越親民,相信這時候入手記憶體是相當不錯的好時機,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高頻率以3600MHz居多,這次要介紹一款效能表現優異的DDR4-3600MHz產品,由凌航Neo Forza推出的『Faye DDR4』超頻記憶體,Faye DDR4外型設計走低調風格,採用黑色散熱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規格方面最低頻率為DDR4-3200,最高頻率為DDR4-4000,容量則有8GB與16GB,包裝有雙通道與四通道兩種,效能部分開啟XMP參數後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讓使用者輕鬆獲得超頻至最高頻率的效能,馬上就來看效能表現優異的凌航Neo Forza Faye DDR4-3600MHz超頻記憶體表現啦。

 凌航Neo Forza Faye DDR4-3600MHz超頻記憶體包裝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可直接看到記憶體本體外型

▼Neo Forza DDR4電競記憶體

▼本次介紹是DDR4-3600 CL18 8GB*2包裝

▼Neo Forza Logo

▼代理商為捷元

▼包裝背面為產品說明與Neo Forza公司資訊

▼Faye DDR4記憶體產品說明

▼Neo Forza公司資訊

▼各國安規認證


記憶體本體
▼Faye DDR4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採用對稱式設計,外觀簡約設計,左右採用鑽切處理,低調中帶一點熱血的氣息,中間有Neo Forza Logo,背面貼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容量等參數貼紙



▼Neo Forza Logo

▼左右兩邊的鑽切處理


▼單條容量為8GB,工作頻率為DDR4-3600,時序為CL 18,工作電壓為1.35V

▼黑色10層PCB電路板

▼散熱片低調的外型相當耐看

▼上方採用簍空設計


DDR4-3600(XMP)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Neo Forza Faye DDR4-3600 8GB*2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49434MB/s Write:49584MB/s Copy:42280MB/s

▼CPU Mark 99-Score:86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464sec 1024M:91.173sec

▼Super PI 1M:7.608s

▼WINRAR壓縮效能:27632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46694KB/s解壓縮:928769KB/s

▼x264 FHD Benchmark-58 fps

▼x265 FHD Benchmark-37.2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4.76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51 fps

▼Cinebench R15-1994cb

▼Cinebench R20-4504cb


DDR4-3600(XMP)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8676MB/s Read-860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0.50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9.94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8036.4MB/s Write-8324.4MB/s
4KiB Q8T8 Read-4546.8MB/s Write-3812.3MB/s
4KiB Q32T1 Read-1161.5MB/s Write-1040.3MB/s
4KiB Q1T1 Read-1192.1MB/s Write-1033.9MB/s


DDR4-3800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Neo Forza Faye DDR4-3600 8GB*2 @ DDR4-3800 CL17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53067MB/s Write:55168MB/s Copy:50629MB/s

▼CPU Mark 99-Score:874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436sec 1024M:90.195sec

▼Super PI 1M:7.567s

▼WINRAR壓縮效能:28654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52042KB/s解壓縮:955112KB/s

▼x264 FHD Benchmark-58.3 fps

▼x265 FHD Benchmark-38.9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6.73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66 fps

▼Cinebench R15-2029cb

▼Cinebench R20-4513cb


 DDR4-3800超頻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9544MB/s Read-9493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1.44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0.62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8660.0MB/s Write-8657.0MB/s
4KiB Q8T8 Read-4567.0MB/s Write-3862.8MB/s
4KiB Q32T1 Read-1164.9MB/s Write-1052.6MB/s
4KiB Q1T1 Read-1193.3MB/s Write-1048.9MB/s


▼效能比較總表


結語
凌航Neo Forza Faye DDR4-3600MHz超頻記憶體外型低調內斂,玩家們可能會比較期待加入RGB發光元素,讓外型更吸睛,效能表現方面沒有讓玩家們失望!效能表現方面開啟XMP DDR4-3600後表現相當出色,僅須進入BIOS內XMP技術開啟後即可馬上享有優異的效能表現,可以讓整體電腦效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在AIDA64測試中採用XMP DDR4-3600設定讀取與寫入都接近了50000MB/s大關,效能表現相當亮眼,出廠預設參數表現不錯,提供優異的效能表現,讓不會超頻的玩家可以輕鬆擁有好效能,手動超頻方面超頻至DDR4-3800並且縮時序達到更低的延遲,超頻後在AIDA64測試中讀取突破了53000MB/s大關,寫入則突破了55000MB/s大關,有這樣優異的效能表現在各方面應用都會有不錯幫助與效果,搭配遊戲可能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高速體驗;現在許多玩家都會使用記憶體做RAMDISK應用,製作RAMDISK並實測效能,效表現讀取與寫入都有9GB/s以上的實力(ATTO Disk Benchmark)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有了RAMDISK應用更廣泛,可大大縮短電腦暫存檔案存取時間,提供更快速的各種應用體驗,如果有大容量需求有單條16GB產品可以選擇;凌航Neo Forza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還可玩玩小超頻的超頻記憶體模組,相信凌航Neo Forza Faye DDR4-3600MHz超頻記憶體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獨家鏡面太炫技,強悍壓制力輕鬆擁有


IMG_6750_1.JPG

獨家鏡面太炫技,強悍壓制力輕鬆擁有
水冷散熱器一直以來都是超頻玩家與喜愛電腦靜冷的玩家首選,水冷的好處可同時擁有低溫與風扇低噪音兩大優點,DIY水冷難度偏高,一體式水冷安裝簡單,即可輕鬆擁有靜冷效果,更適合一般玩家使用;這次介紹由NZXT所推出的『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Kraken系列產品線豐富有X42(120mm)、X52(240mm)、X62(280mm)與X72(360mm),讓玩家可挑選最適合的產品使用,水冷頭採用半透明鏡面設計,具備可獨立定址的RGB通道,可透過專用CAM軟體獨立控制Logo與Ring發光顏色與模式,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風扇部分採用自家Aer P120風扇,最大噪音為21~36dBA,轉速為500~2000rpm,水冷頭部分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原廠提供超長六年保固,目前由立光科技獨家代理,並提供保固內故障換新與漏水整機保固服務,現在就來看看NZXT 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優異散熱表現啦。

 NZXT 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並有產品外觀照片


▼產品型號為Kraken X52


▼產品外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CAM控制軟體介紹


▼產品特色介紹
①採用最先進發光效果訂製泵浦,Kraken系列具備許多燈效與反應模式,搭配溫度與聲音輸出
②搭配Aer P120散熱風扇,獨特的進風口與液態軸承設計,提供優異的帶風量與低噪音效果
③新增細尼龍管套,強化防護管路,提升耐久性



▼獨家CAM軟體提供直覺式介面,方便操作與設定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目前由立光科技獨家代理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與NZXT Logo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水冷頭電源/風扇電源延長線與CAM控制連接線



▼風扇為Aer P120,型號為RF-AP120-FP(12V/0.32A),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無限鏡面相當特別且搶眼!!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NZXT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無限鏡面上有NZXT字樣,質感相當不錯且吸睛,水管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USB接頭與電源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散熱膏部份已塗抹好,直接安裝即可使用


▼水冷頭扣具為可替換設計,相當容易操作與更換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NZXT Kraken X52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8~6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7度,平均溫度約59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0~3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1~6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7度,平均溫度約54~57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NZXT Kraken X52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8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81~9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7度,平均溫度約83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43~46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1~8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9度,平均溫度約76~83度









CAM/手機APP軟體介紹與酷炫發光展示

▼CAM軟體進入後,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網路與硬碟狀態監控


▼硬體規格列表


▼紀錄遊戲時間


▼照明方面若安裝NZXT智慧機殼系列,除了原本的Kraken X外,還會看到智慧裝置,可以達到更棒的燈光同步與視覺燈效


▼水冷頭Logo共提供11種發光模式



▼水冷頭外圈則提供了18種發光模式





▼調校方面可以查看風扇狀態與轉速,並可調整風扇模式


▼若顯卡有支援超頻,則可以透過CAM做顯卡超頻


▼若安裝NZXT的電源供應器則可以看到電源的狀態


▼軟體設定內可調整語言、溫度顯示與是否自動開啟CAM軟體


▼可管理登入帳戶


▼視窗重疊與透明度設定


▼驅動韌體版本查看,可自動線上更新


▼允許NZXT收集使用資訊達到更好的軟體體驗


▼線上反映問題


▼手機App軟體介面與電腦端提供資訊類似,可隨時查看電腦狀況



▼可透過手機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



▼連線裝置一覽


▼電腦硬體簡介


▼選項一覽


▼水冷頭發光一覽,使用者可單獨控制/關閉Logo或Ring的發光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9ukfbkgUg


總結
這次介紹的NZXT 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效能方面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67度,平均溫度僅59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9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3度左右,這樣的表現相當不錯,且風扇依然相當安靜,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在安裝上也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 Kraken X52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特無限RGB鏡面發光,可透過CAM軟體分別調整Logo/Ring的顏色與模式,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新版的CAM軟體更為直覺容易上手與操作,若還有其他NZXT產品還可做發光同步!!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NZXT水冷系列擁有水冷系列擁有世界最長六年保固,在保固內非人為漏水賠償配備,這麼優質的保固服務還不心動嗎?想尋找散熱表現優異且擁有炫技的無限RGB鏡面發光一體式水冷,相信NZXT Kraken X52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HyperX FURY DDR4 RGB記憶體-強悍超頻表現與酷炫吸睛RGB燈效炫技登場





 強悍超頻表現與酷炫吸睛RGB燈效炫技登場
記憶體近期價格越來越親民,相信許多玩家也開始紛紛投入中高頻率產的懷抱,這次要介紹由HyperX近期推出的記憶體產品『FURY DDR4 RGB』,FURY DDR4 RGB外型設計同樣走低調風格,採用黑色不對稱散熱片,搭配RGB酷炫吸睛發光效果,RGB調色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若主機板不支援RGB發光調整,HyperX原廠提供NGENUITY軟體,可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透過採用紅外線同步技術,輕鬆讓記憶體保持同步,規格方面最低頻率為DDR4-2400,最高頻率為DDR4-3466,容量則有8GB與16GB,包裝有單通道、雙通道與四通道三種選擇,效能部分開啟XMP參數後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讓使用者輕鬆獲得超頻至最高頻率的效能,馬上就來看效能表現優異的HyperX FURY DDR4 RGB記憶體表現的優異表現啦。

 HyperX FURY DDR4 RGB記憶體包裝

▼外包裝這次相當精簡,採用透明外盒,上面標示支援RGB發光


▼支援RGB發光

▼HyperX Logo

▼本次介紹的為DDR4-3466 CL16 16GB Kit

▼產品說明書與HyperX信仰貼紙


記憶體本體
▼FURY DDR4 RGB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採用不對稱式設計,外觀簡約,左側HyperX字樣採用鑽切處理,右側則標示FURY與DDR4字樣,背面貼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容量等參數貼紙



▼HyperX鑽切Logo

▼FURY與DDR4字樣

▼單條容量為8GB,工作頻率為DDR4-3466,時序為CL 16,工作電壓為1.35V

▼黑色散熱片搭配同樣低調的黑色PCB電路板

▼散熱片低調的外型相當耐看

▼導光條一覽,導光條讓光線更為均勻

▼這麼漂亮的外型,讓人想馬上裝機看發光啦!!


▼本次介紹採用四支做測試,結果讓人驚艷!!


DDR4-3466(XMP)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HyperX FURY DDR4-3466 RGB 8GB*4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47930MB/s Write:52888MB/s Copy:48420MB/s

▼CPU Mark 99-Score:867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436sec 1024M:92.518sec

▼Super PI 1M:7.607s

▼WINRAR壓縮效能:28024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56790KB/s解壓縮:949587KB/s

▼x264 FHD Benchmark-58.1 fps

▼x265 FHD Benchmark-38.3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5.94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82 fps

▼Cinebench R15-2015cb

▼Cinebench R20-4441cb


DDR4-3600(XMP)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9174MB/s Read-9343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1.10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0.13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8649.8MB/s Write-8326.9MB/s
4KiB Q8T8 Read-4515.6MB/s Write-3795.6MB/s
4KiB Q32T1 Read-1165.5MB/s Write-1041.8MB/s
4KiB Q1T1 Read-1204.7MB/s Write-1021.1MB/s


DDR4-4000超頻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RAM: HyperX FURY DDR4-3466 RGB 8GB*4 @ DDR4-4000 CL 16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t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手動超頻直接用XMP的時序『直上』DDR4-4000,然後還稍微縮了一點時序讓效能表現更出色,最厲害的是可以燒機過測沒問題!!馬上就來看看他的效能表現吧!(備註這次測試的記憶體模組採用超頻聖品Samsung B-die)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55784MB/s Write:61072MB/s Copy:56114MB/s

▼CPU Mark 99-Score:878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371sec 1024M:91.025sec

▼Super PI 1M:7.561s

▼WINRAR壓縮效能:30502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61353KB/s解壓縮:955112KB/s

▼x264 FHD Benchmark-58.4 fps

▼x265 FHD Benchmark-38.4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7.99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4.88 fps

▼Cinebench R15-2045cb

▼Cinebench R20-4513cb


 DDR4-4000超頻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10391MB/s Read-1026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1.70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28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8658.0MB/s Write-8399.7MB/s
4KiB Q8T8 Read-4539.1MB/s Write-3802.1MB/s
4KiB Q32T1 Read-1178.1MB/s Write-1059.8MB/s
4KiB Q1T1 Read-1208.1MB/s Write-1069.1MB/s


▼效能比較總表


 NGENUITY 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NGENUITY軟體操作簡單好上手,上方可以看到燈光目前狀態,下方可調整發光效果


▼左上角有燈光亮度調整


▼還可儲存管理設定檔案


▼軟體設定一覽


▼共提供八種模式可調整


▼閃爍模式可調整顏色、速度與延遲


▼跳動模式可調整顏色與速度


▼呼吸模式可調整顏色、速度與深度


▼循環模式可調整速度


▼心跳模式可調整顏色、速度與延遲


▼彗星模式可調整顏色、速度與尾部


▼彩虹模式可調整速度


▼實色模式可調整顏色


▼搭配主機板軟體同步發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8OGsgaxnA


▼當使用NGENUITY軟體時因為採用紅外線方式同步,所以可以運用一點小技巧(拿紙放在記憶體之間)呈現出四支記憶體不同發光顏色的狀態


▼NGENUITY軟體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ImhOy8jEE


結語
HyperX FURY DDR4 RGB記憶體表現真的讓人嘆為觀止,外型低調內斂,透過頂部的導光條呈現均勻吸睛的視覺燈效,軟體可透過主機板RGB軟體或是HyperX提供的NGENUITY軟體調整發光模式;效能表現方面超級優異,開啟XMP DDR4-3466後表現相當出色,僅須進入BIOS內XMP技術開啟後即可馬上享有優異的效能表現,可以讓整體電腦效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在AIDA64測試中採用XMP DDR4-3466設定讀取接近48000MB/s大關,寫入突破52000MB/s大關,效能表現相當亮眼,出廠預設參數表現相當不錯,提供優異的效能表現,讓不會超頻的玩家可以輕鬆擁有好效能,手動超頻方面使用XMP參數超頻至DDR4-4000並且縮時序達到更低的延遲,超頻後在AIDA64測試中讀取突破了55000MB/s大關,寫入則突破了61000MB/s大關,讀寫頻寬成長了15%,延遲更是降低了15%,有這樣優異的效能表現在各方面應用都會有不錯幫助與效果,搭配遊戲可能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高速體驗;現在許多玩家都會使用記憶體做RAMDISK應用,製作RAMDISK並實測效能,效表現讀取與寫入都有10GB/s以上的實力(ATTO Disk Benchmark)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有了RAMDISK應用更廣泛,可大大縮短電腦暫存檔案存取時間,提供更快速的各種應用體驗,如果有大容量需求有單條16GB產品可以選擇;HyperX原廠提供終身保固服務,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超炫技RGB視覺燈效的記憶體模組,相信HyperX FURY DDR4 RGB記憶體是個不錯的首選。

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音質表現出色,降噪效果媲美高階產品

IMG_5729_1.JPG

 音質表現出色,降噪效果媲美高階產品
無線藍牙耳機近年來討論熱度相當高,目前市面上都是耳道式產品居多,耳罩式的產品相對比較少,前陣子介紹過TaoTronics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留下非常不錯的印象,這次要介紹他們推出的『Sound Surge 46 (TT-BH0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Sound Surge 46採用耳罩式設計,並導入創新Hybrid降噪技術,可使低頻噪音降低多達96%,藍牙採用BT4.2,支援HFP/HSP/A2DP/AVRCP傳輸協定,可同時配對兩個裝置,達到更廣泛的應用,內建680mAh電池並支援快充,充電5分鐘即可使用2小時,擁有23小時播放續航力,待機更高達450小時,內建CVC降噪麥克風,提供清晰的通話品質,外型方面採用耳罩旋轉設計,方便收納與攜帶,耳罩採用超柔軟的蛋白質軟墊,提供不錯的配戴舒適感,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啦。

 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相當簡約,標示產品型號與耳機輪廓


▼原廠提供攜帶收納包,方便使用者收納耳機與配件



▼收納包左邊可擺放配件,右邊為耳機收納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飛機使用轉接頭、3.5mm AUX連接線與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


▼Sound Surge 46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4.2傳輸介面,耳機本體外型低調,耳罩外圈採用斜切拋光處理,提高產品質感與視覺效果


▼頭帶有減壓設計,並採用皮革包覆,質感相當不錯



▼耳機兩側一覽



▼頭帶調整使用手動方式,支架使用金屬材質,提高產品使用壽命,支架為10段設計,使用者可依照頭型與使用習慣調整



▼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耳罩採用金屬與塑膠材質搭配,金屬部分採用消光處理,周圍採用斜切拋光處理,質感相當棒


▼耳機底部一覽


▼左側底部為micro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


▼右側底部為電源開關、音量調整、AUX輸入、藍牙指示燈號、麥克風開孔與抗噪功能開關



▼耳罩空間一覽


▼耳罩採用超柔軟的蛋白質軟墊,摸起來相當柔軟舒適,戴起來更是舒服不緊繃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Sound Surge 46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耳罩式設計搭配降噪Hybrid降噪技術,阻隔噪音表現超優異,可以完全阻隔低頻噪音,中高頻噪音就沒辦法完全阻隔,配戴感方面非常舒適,不會有緊繃或壓力感,長時間久戴也沒問題,通話品質方面內建CVC降噪麥克風,提供優異的收音品質與通話效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延伸度表現如果再好一點會更棒;看電影的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不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超級讚!再加上耳罩式設計搭配降噪Hybrid降噪技術,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很棒,外型屬於低調內斂設計,最高續航力可達23小時,降噪能力非常優異,可以媲美許多高階產品的降噪能力,硬要說缺點應該就是收折後體積還是稍微偏大,如果能收折的更小就完美了,更方便攜帶出門使用,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出色且擁有優異降噪能力的耳罩式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aoTronics TT-BH046 Sound Surge 46旗艦降噪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COUGAR Gemini S RGB中塔電競機殼-搭載全景強化玻璃與ARGB吸睛視覺燈條

IMG_6608_1.jpg

搭載全景強化玻璃與ARGB吸睛視覺燈條
前陣子介紹過COUGAR Gemini T歐翼式中塔機殼留下不錯的印象,真的超美且搭載了Trelux動態RGB燈效,這次要介紹小一號的小老弟『Gemini S RGB』中塔電競機殼,外型還是有Gemini T的味道,前面板兩邊採用金屬搭配髮絲紋路處理,有鐵灰色與銀色兩種版本,中間與Gemini T一樣採用Trelux動態RGB燈效,透過三條導光條搭配內建14種燈效呈現最酷炫的RGB流動光束,也可透過COUGAR Core Box v2或主機板5V接口,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部分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七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1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5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全景強化玻璃與ARGB吸睛視覺燈條的COUGAR Gemini S RGB中塔電競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內部結構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兩側標示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5、SSD墊片與各種固定螺絲

▼Gemini S RGB本體一覽,前面板兩側採用金屬髮絲紋路處理,質感相當不錯,中間有三條導光條,上方覆蓋燻黑的壓克力板,壓克力兩側有進氣口設計

▼上方有COUGAR Logo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一組USB2.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複使用,其餘為一次性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機殼底部有一片大面積的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或是電源護蓋上,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第一組為可重複使用,其餘為一次性配置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護蓋上方有兩顆2.5吋硬碟支架,右邊則可以安裝一顆120mm風扇,提高後方硬碟支架的空氣對流,降低運作溫度


▼2.5吋硬碟支架採用螺絲固定



▼2.5吋硬碟支架也可安裝至主機板後方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前面板的發光燈條可安裝至主機板的ARGB接頭上控制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Adh8unaIY


總結:
COUGAR Gemini S RGB中塔電競機殼擁有大哥Gemini T的縮影,外型依然走低調但又不失質感風格,前面板的三條導光條與兩側金屬髮絲紋路設計,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與質感,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擴充相當充足共可安裝七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也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與後方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值得一提的是機殼內的發光可以連接主機板的A.RGB控制,讓玩家可以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且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擁有鋼化玻璃側板與ARGB視覺燈效的機殼,相信COUGAR Gemini S RGB中塔電競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XROUND 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舒適配戴先決,清晰好聲音搶先體驗

IMG_6733_1.jpg

舒適配戴先決,清晰好聲音搶先體驗
真無線藍牙耳機可是各耳機廠商必爭的戰場,這次要介紹在募資網站上非常火紅的廠商XROUND所推出的真無線藍牙耳機『VERSA』,VERSA的誕生是研究過數十隻真無線耳機,針對耳道適配性做最佳化,在音質與聽感上下了不少功夫,透過耳勾、耳塞、單體與整體電聲結構設計間取得平衡,呈現最佳的體驗感,VERSA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高階的高通BT5.0傳輸晶片,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ptX,單體採用防水PET振膜搭配Hi-Fi全平衡輸出線路,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40小時,充電盒還支援Qi無線充電,內建MEMS麥克風功能搭配CVC 8.0技術,提供優異的通話品質,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4.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配件方面相當豐富提供多種耳勾與Spinfit專利可搖式導管耳塞,讓耳機可更服貼耳朵,耳機背面有按鈕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67防水防塵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XROUND 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XROUND 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配件:USB Type-C充電線、硬度50%矽膠耳塞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Spinfit專利可搖式導管耳塞三組、耳勾兩組(大、小,中號耳塞在耳機本體上)與無耳勾耳機護套



▼充電盒外型採用塑膠設計,中間有XROUND Logo,重量僅40g相當輕巧


▼側面一覽,後方USB Type-C充電埠,兩側外型圓潤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VERSA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音質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外側有XROUND Logo


▼耳機兩側一覽,耳勾可從配件中更換,也可選擇無耳勾的配件,達到最佳的體驗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換上Spinfit後一覽,透明白非常顯眼!



▼拆除本體矽膠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VERSA裝置


▼接著會詢問是連線另一耳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XROUND 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不錯,舒適度方面下了非常多功夫,首先是獨家的耳勾設計,提供三種大小耳勾與無耳勾設計,讓使用者可挑選到最佳的配戴感,耳勾的設計可以讓耳機更為穩固,一開始可能會稍為不習慣,會有多一個東西卡住的感覺,不過習慣後就會發現耳勾很好用,就算運動跑步也能很穩固,接下來最厲害的就是耳塞,除了提供硬度50%的矽膠耳塞外更與Spinfit合作提供了三組專利可搖式導管耳塞,提供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與絕佳的體驗效果,單耳重量僅4.5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VERSA還有IP67防水防塵設計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先從Spinfit專利可搖式導管耳塞說起,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的反射音也能聽得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不過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且低沉部分延伸度相當好層次豐富,整體聽感偏柔,若改採用硬度50%的矽膠耳塞,則整體聽感會稍微偏硬一點點,低頻的共鳴點也回跟著提高一點,使用者可依照習慣來挑選耳塞;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受惠於aptX高解析音頻解碼,對比AAC可以明顯感受到許多音樂的細節差異,在AAC模式下可能高頻的尾音細節與低頻的下沉層次會明顯縮水不少,VERSA支援aptX高解析音頻解碼搭配了PET振膜與Hi-Fi全平衡輸出線路,形成一個很棒的組合,達到很不錯的音質與聽感,在室內個人偏好無耳勾加上Spinfit專利,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XROUND 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通話表現相當不錯,MEMS高階麥克風搭配CVC 8.0技術,可提供HD Voice 16kHz傳輸,通話超清晰,整體外型與充電盒屬於簡約低調風格,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40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值得稱讚的是按鈕手感還不錯,不會有硬梆梆的感覺!至於為什麼不用觸碰式,因為如果操作環境不佳或是手濕的情況下容易有誤觸的情況發生;目前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再募資階段,有不錯的優惠方案可以選擇,還有搭配Qi無線充電板的方案,最後感謝XROUND邀請,可以搶先體驗到VERSA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舒適配戴與不錯的音質聽感。

華擎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妖板設計再現江湖

IMG_6307_1.JPG

 妖板設計再現江湖
華擎ASRock專出妖板相信許多玩家都知道,在空間有限的ITX板子內塞入一堆規格與優異用料,造就了華擎妖板的稱號,這次推出了AMD X570平台妖板『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配置相當緊湊,也因為空間的關係,CPU處理器散熱開孔為Intel LGA115X的設計,讓這張妖板更名符其實,用料採用華擎超合金,CPU電源採用10相數位供電,搭配60A高效電感與Dr.MOS,MOSFET有獨立大面積的散熱模組,外接傳輸介面除了傳輸速率相當高的USB3.1 Gen2 Type-A外,還有Thunderbolt 3 Type C USB 3.2 Gen2,音效方面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在音效品質上提供更佳的輸出品質,記憶體方面支援DDR4並提供兩組插槽,可超頻至DDR4-4533MHz以上,M.2介面導入一組Hyper M.2插槽,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網路方面採用Intel網路卡外,還內建了2T2R Intel 802.11ax Wi-Fi網路卡,並支援藍牙BT 5.0,RGB LED控制支援可定址的addressable RGB控制與12V RGB控制插槽,可透過工具軟體做燈光調整,還可搭配支援其他RGB LED產品同步控制,主機板本身發光同樣採用addressable RGB設計,讓發光擁有更多變化且更吸睛,功能相當齊全且可怕,現在就來看妖板設計再現江湖的華擎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包裝與配件
▼彩盒採用Phantom Gaming一貫風格,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華擎ASRock Logo

▼產品型號: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採用AMD X570晶片,支援AMD Ryzen處理器(支援3000系列處理器)、HDMI認證標誌與支援Polychrome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I/O介紹與基本規格

▼支援POLYCHROME RGB,主機板上也有ARGB燈效、內建Wi-Fi 6 802.11ax無線網路卡、CPU供電採用Dr.MOS

▼提供Thunderbolt 3 Type C USB 3.2 Gen2連接埠、採用LGA 115X散熱固定孔位

▼I/O與產品基本規格介紹


▼配件:主機板說明書、軟體說明書、明信片、M.2固定螺絲、驅動光碟、SATA 6Gb/s傳輸線、Wi-Fi天線與ASRock貼紙



用料與規格介紹
▼主機板正反面一覽,採用兩盎司PCB高密度防潮纖維電路板,搭配一體式的散熱盔甲



▼I/O部分:PS/2、Clean CMOS、Wi-Fi天線、HDMI、DP、USB3.2 Gen 1 Type-A*2、Thunderbolt 3 USB3.2 Gen 2 Type-C、USB3.2 Gen 2 Type-A*2、RJ-45與音訊輸出

▼CPU腳座支援AM4處理器

▼CPU供電採用10相數位供電,搭配Intersil ISL69147 PWM控制器,CPU MOSFET採用Dr.MOS,MOSFET部分有獨立散熱模組設計,CPU VCore供電為8 Pin








▼記憶體擴充槽為兩條

▼記憶體電源用料

▼Intel Thunderbolt 3晶片

▼網路晶片:Intel WGI211AT

▼Super IO晶片:nuvoTon NCT6683D

▼音效方面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

▼X570晶片散熱模組,有熱導管與CPU供電串接,提高散熱效果

▼X570晶片

▼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高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壽命

▼Hyper M.2設計在背面,提供PCIe Gen4 x4與SATA Gen 3訊號,最大長度支援至2280

▼前置Audio插Pin

▼一組RGB LED控制接頭與一組Addressable RGB控制接頭


▼前置面板插Pin

▼兩組前置USB 3.2 Gen 1插Pin

▼SATA部分為四組SATA 6Gb/s

▼主機板為20+4 Pin電源供電



BIOS設定簡單介紹

▼第一面為基本系統狀態顯示,CPU型號、工作時脈,記憶體工作時脈與容量


▼超頻調校頁面可設定所有超頻選項功能,有CPU頻率、記憶體頻率與主機板所有電壓設定,設定完畢後可儲存為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設定值




▼記憶體參數設定一覽,上方有記憶體SPD資訊








▼進階頁面可設定個裝置詳細設定選項


▼CPU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內建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儲存裝置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ACPI進階設定選項一覽


▼Trusted Computing設定選項一覽


▼AMD CBS設定選項一覽


▼CPU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DF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UMC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NBIO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FCH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Chipset Common Options設定選項一覽


▼AMD PBS設定選項一覽




▼AMD Overclocking設定選項一覽













▼工具頁面可設定RGB LED發光、SSD抹除與BIOS更新


▼RGB LED設定一覽



▼SSD抹除



▼硬體監測部分可看到CPU溫度、風扇轉速與各電源電壓狀態,並可設定風扇模式



▼安全部分可設定開機密碼與其他安全性設定


▼開機功能表一覽


▼最後一部分為設定儲存與離開..等選項


測試平台與環境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800X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1222MB/s Write:28798MB/s Copy:48947MB/s

▼Super PI 1M:9.300s

▼CPU Mark:782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077sec 1024M-82.583sec

▼WinRAR:24120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6.6

▼x265 FHD Benchmark :41.8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67.28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5.92 fps

▼CINEBENCH R15 :2164 cb

▼CINEBENCH R20 :4966 cb


超頻測試平台與環境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7 3800X @ 4.35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
RAM: Micron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MHz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

▼CPUZ Bench

▼AIDA64 Read:51510MB/s Write:28808MB/s Copy:49063MB/s

▼Super PI 1M:9.312s

▼CPU Mark:789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2.967sec 1024M-78.655sec

▼WinRAR:24335KB/s

▼7Zip

▼x264 FHD Benchmark :59.7

▼x265 FHD Benchmark :43.8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 :70.57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 :16.75 fps

▼CINEBENCH R15 :2274 cb

▼CINEBENCH R20 :5257 cb


▼效能表現總表


 Polychrome RGB設定軟體簡介與發光展示

▼主機板顯卡下方為發光區


▼軟體介面相當淺顯易懂,可分別調整各部位發光模式,主機板提供兩組RGB與一組addressable RGB,發光模式共提供14種可選擇





總結:
這次介紹的華擎ASRock X570 Phantom Gaming-ITX/TB3真的是妖中之王,採用了AMD平台,但處理器搭配Intel的孔位設計,更搭配了Intel Thunderbolt 3,補足了高速傳輸連接埠的規格;用料方面採用華擎超合金,讓產品整體效能、超頻性、穩定性與壽命提升不少,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安心與放心,音效採用Realtek ALC 1220音效晶片搭配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效專用電容,讓整體音效更加逼真與震撼力十足;擴充部分提供了一組Hyper M.2提供最新的PCIe Gen4 x4與ATA Gen 3訊號,SATA接頭提供四組,雖然是ITX主機板硬碟擴充依然相當充足,已可滿足大部分的玩家需求,PCIe x16插槽導入金屬遮蓋,降低雜訊,提升效能與訊號品質,並強化插槽結構提高使用壽命;記憶體方面僅需開啟XMP參數即可跑DDR4-3600沒問題,BIOS調整部分相當容易上手與淺顯易懂,要超頻也是輕鬆簡單,這次處理器採用Ryzen 7 3800X超頻至4.35GHz,依然輕鬆無負擔,規格足夠就不用擔心供電或超頻表現不佳的問題!Polychrome RGB控制軟體整合了RGB、RGB與主機板ARGB發光控制,提供多種發光模式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發光,主機板發光這次為ARGB設計更酷炫,不過因為空間的關係只有背面有發光設計稍微比較可惜一點,整體RGB發光功能與軟體非常齊全,華擎提供註冊五年優質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讓玩家有更好與更長時間的保固方案,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心與放心。

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強悍續航力搭配優雅美聲

IMG_6442_1.JPG

 強悍續航力搭配優雅美聲
真無線藍牙市場的戰爭越演越烈,各廠商紛紛端出牛肉給消費者們挑選,這次要介紹由達信邦Dashbon推出的『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SonaBuds 2 Pro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業界最高規格BT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10公尺,音頻解碼支援SBC、AAC與aptX,搭配充電盒使用時拿出充電盒自動開機,放入充電盒自動關機,方便使用者操作,內建電池擁有15小時續航力,另外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提升至74小時,內建360度麥克風,提供不錯的收音品質,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6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上更為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X5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


▼產品型號為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


▼產品外型與充電收納盒


▼採用藍牙BT 5.0傳輸介面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包裝內容物與達信邦Dashbon公司資訊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基本規格與產品內容物


▼產品特色
①採用藍牙BT 5.0
②續航力達15小時
③總續航力達74小時
④擁有IPX5防水設計
⑤支援Siri與Google語音助理
⑥磁吸式外盒設計
⑦觸控音量調整
⑧免持立體聲通話


▼達信邦Dashbon公司資訊與各國安規認證


▼包裝內容物標示


▼側面標示達信邦Dashbon Logo與產品型號



▼底部貼有產品資訊貼紙


▼配件:產品說明書(繁中、簡中與英文)、microUSB充電線、攜帶收納袋與兩種材質耳塞各三組(各大、中、小,其中一組在耳機本體上),耳塞黑色為材質偏硬,灰色為材質偏軟,使用者可依照喜好與聽感選擇


▼攜帶收納袋印有Dashbon Logo



▼充電盒外型圓潤搭配銀色烤漆,質感相當不錯,重量相當輕巧,約29公克


▼上蓋刻有達信邦Dashbon Logo與字樣


▼前方有充電盒指示燈號


▼後方為microUSB充電埠


▼側面一覽



▼底部印有產品資訊與各國安規認證


▼充電盒內部有印有Dashbon Logo


▼放入耳機後一覽


▼SonaBuds 2 Pro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並支援高音質AAC與aptX解碼,提供優異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有Dashbon Logo,外圈採用電鍍反光設計,讓整體質感更上一層樓



▼耳機兩側一覽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SonaBuds 2 Pro裝置


▼第一次配對會先連線其中一耳


▼接著會自動跳出另一耳的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當兩耳同時使用時,在先前連線裝置中還會在看到一個SonaBuds 2 Pro裝置,代表隨便一耳都可以使用,沒有主副的分別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優異,採用入耳式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相當好,單耳重量僅6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SonaBuds 2 Pro還有IPX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通話品質方面擁有360度麥克風,收音清晰表現不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相當稱職!!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使用灰色耳塞),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尾音的細節細膩有質感,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相當迷人,震撼力與延伸度表現優異,低沉有深度且層次豐富,受惠於aptX高音質解碼,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營造出相當優雅的音場表現,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若採用黑色耳塞,中頻的共鳴聲會稍為再多一點,且歌聲更為輕快與活潑,不過低頻的延伸度會稍為縮水一點點,使用者可依照習慣來挑選耳塞;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非常棒,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相當到位,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相當不錯,外型低調且質感佳,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74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價格為NT$3680元,想找一款續航力強和且音質表現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達信邦Dashbon SonaBuds 2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奧斯艾Alseye X12 ARGB X型風扇-跳脫框架的束縛,懸浮設計顛覆視覺

2.gif

跳脫框架的束縛,懸浮設計顛覆視覺
RGB發光已經是許多玩家的最愛,市面上也有許多RGB風扇升級套件組,讓玩家可以輕鬆體驗RGB視覺燈效的魅力,這次介紹由奧斯艾 Alseye推出的『TL-RS12』與『X12』ARGB X型風扇,X12最特別的是外型有別於傳統風扇的方正外框設計,跳脫了框架的束縛,採用X型作為支架,扇葉採用懸浮式設計,提供更特別的視覺效果,包裝為三顆風扇組,風扇規格相當不錯,最大噪音為26.3dBA,轉速為800、1000與1200rpm三段式調整,最大風量為42.2 CFM,軸承採用液壓軸承設計,可提供4萬小時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發光方面主機板如果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配件提供ARGB控制盒與無線搖控,且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原廠發光控制器提供多種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燈效,風扇顏色方面提供白色、黑色(黑扇葉/白扇葉)、粉色、亮銀與亮金共六種可選擇,滿足各種不同喜好的玩家,現在就來看奧斯艾 Alseye X12 ARGB X型風扇帶來的視覺饗宴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照片與產品特色


▼奧斯艾Alseye Logo


▼產品型號為X12


▼產品特色
①採用120mm扇葉
②隱藏式螺絲設計
③無框架結構
④內含三顆風扇+RGB與RPM控制器


▼X12產品外型照片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尺寸,還標示了ARGB控制盒基本規格與無線遙控功能說明


▼風扇基本規格與尺寸



▼ARGB控制盒基本規格與無線遙控功能說明


▼代理商為偉訓科技(亞碩國際)


▼側面標示Alseye Logo


▼包裝翻開前方的多國語言寫著天生就很酷!


▼風扇各部位特色


▼配件:固定螺絲(包含機殼螺絲與長短牙水冷排螺絲)、ARGB控制盒電源線、ARGB連接線、三條風扇連接線、ARGB控制盒與無線遙控



▼ARGB控制盒一覽,背面標示控制盒規格,控制盒採用磁吸式設計,方便玩家安裝



▼ARGB控制盒共可安裝7顆風扇與2組RGB燈條





▼三顆X12一覽


▼X12風扇,最大噪音為26.3dBA,轉速為800、1000與1200rpm三段式調整,最大風量為42.2 CFM,軸承採用液壓軸承設計,可提供4萬小時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





▼隱藏式螺絲設計,鎖上螺絲後再蓋上外蓋完美啊!!



▼風扇背面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風扇電源與RGB接頭為專用接線


發光展示

▼安裝在機殼上相當有氣勢



▼安裝在水冷排上讓懸浮設計更顯特別


▼發光真的很酷炫也有搶眼,連ARGB控制盒也會跟著發光喔!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z_6Fz-jwI


總結
這次介紹的奧斯艾Alseye X12 ARGB X型風扇實在是太搶眼了,除了新穎的X型設計外,懸浮式的風扇設計更是特別,風扇規格方面還不錯,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在小細節方便也都有注意到,螺絲固定處有防震膠墊設計,螺絲孔柱為隱藏式設計,鎖上螺絲後蓋上蓋子,完全看不到螺絲,讓整體更有一體感,發光方面可搭配主機板ARGB控制軟體調整顏色與發光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展現自我風格,還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視覺效果,若主機板沒有支援ARGB控制也可採用控制器搭配使用,內建了多款酷炫吸睛的視覺燈效,且擁有無線遙控可快速設定模式與燈色,讓酷炫之餘功能更強悍;想找一款跳脫框架束縛的ARGB風扇產品嗎?相信奧斯艾Alseye X12 ARGB X型風扇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艾格AiTC ST100 480GB SSD固態硬碟-價格親民,輕鬆入主固態硬碟

IMG_7419_1.JPG

 價格親民,輕鬆入主固態硬碟
近年來SSD固態硬碟可以說是裝機標配或是升級硬體的第一選擇,可以讓電腦開機速度大幅度提升,且價格越來越親民,可以直上大容量產品,這次要介紹由艾格AiTC所推出的『ST100』SSD固態硬碟,ST100採用2.5吋設計,容量有120GB、240GB、480GB與960G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顆粒,效能表現官方提供數據讀取最大為560MB/s,寫入最大為50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保固方面提供三年保固,馬上就來看艾格AiTC ST100 480GB SSD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艾格AiTC ST100 480GB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特色,中間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艾格AiTC Logo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MIT台灣製造


▼原廠三年保固服務,並標示產品特色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產品基本規格與適用作業系統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與適用作業系統


▼艾格AiTC 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保固條款與說明



▼產品保固書與ST100 480GB本體


▼ST100 480GB正面一覽,標示型號為ST100、AiTC Logo、容量為480GB與2.5吋規格,產地為台灣


▼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容量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設計,可安裝於Ultrabook筆電內


▼內部PCB板一覽


▼採用SMI SM2258XT主控晶片


▼採用SKHynix 3D TLC NAND Flash顆粒


 艾格AiTC ST100 480GB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7MB/s 寫入:479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26.36MB/s、寫入462.83MB/s,總分共獲得了737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3.33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87.62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59.1MB/s、寫入515.6MB/s,表現優異,4K讀取127.5MB/s、寫入310.7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7.7MB/s,最大值為531.6MB/s,最小值為289.0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57.1MB/s,最大值為484.0MB/s,最小值為444.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29.545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86.607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26.10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9.41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08.298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5.708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05.105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67.499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54.986MB/s、寫入514.711MB/s


 艾格AiTC ST100 480GB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艾格AiTC ST100 480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2.0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58.98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8.2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07.25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6.13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55.06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2.7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22.94MB/s


 結語
艾格AiTC ST100 480GB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2.5吋外型且為7mm設計,可安裝在各種電腦上,效能表現方面測試結果與官方提供之數據接近,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最大提供到960GB,可以輕鬆升級達成各種應用,可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能取代慢如龜速的物理硬碟;艾格AiTC針對ST100提供三年保固,目前網路通路價格480GB為NT$1658元,想輕鬆入主價格親民的固態硬碟嗎?相信艾格AiTC ST100 480GB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獨家機械鍵軸手感再升級,炫彩RGB光彩奪目





 獨家機械鍵軸手感再升級,炫彩RGB光彩奪目
HyperX電競周邊產品相信許多用過之後肯定愛不釋手,今年第四季HyperX將推出多款電競周邊產品,其中包含了採用獨家機械鍵軸的『Alloy Origins』,以往HyperX的鍵盤產品都為英刻配置,這次Alloy Origins導入中刻配置,讓更多HyperX愛好的玩家更好上手,底板採用航太等級鋁合金材質,搭配了消光黑配置,整體造型非常低調耐看,軸體採用獨家自製軸體,分別有LINEAR、TACTILE與CLICKY,以LINEAR(紅軸)與Cherry相比,擁有更短的1.8mm觸發點與3.8mm觸發鍵程,反應更為迅速,壽命擁有8千萬次按壓,讓玩家更能在激烈的戰場上完美發揮操控技巧,鍵帽採用懸浮式設計,可快速清潔,鍵盤本體提供了三段可調整角度設計,讓玩家更能找到適合的角度操作,電競功能提供Windows Key鎖定與全區防鬼鍵功能,RGB發光搭配 HyperX NGenuity軟體可自訂顏色與模式,還可搭配內建記憶體儲存三組發光配置與巨集鍵設定,馬上就來看首次搭配獨家機械鍵軸的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啦。

 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軸體、支援HyperX NGenuity軟體與鍵帽語言


▼產品型號為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擁有絢麗的RGB發光燈效


▼支援HyperX NGenuity軟體與RGB發光,軸體採用HyperX LINEAR(紅軸)


▼適用於PC、PS4與Xbox One,鍵帽採用繁體中文配置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
①可拆卸編織線材
②底板採用航太等級鋁合金材質
③HyperX提供三種獨家軸體
④三段可調整鍵盤角度



▼提供兩年保固與線上諮詢服務


▼HyperX贊助戰隊


▼繁體中文特色說明


▼系統需求



▼配件:產品說明書、HyperX其他周邊產品介紹卡與USB Type-C傳輸線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一覽,底板採用航太等級鋁合金材質搭配低調的消光黑,質感相當不錯,按鍵為104 Key設計




▼採用USB Type-C連接埠設計,線材為可拆卸設計


▼HyperX Logo與指示燈號


▼側邊邊框採用窄邊框設計,讓玩家的桌面有更大的應用空間


▼空白鍵上有Hyper Logo


▼鍵軸與鍵帽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讓RGB發光露出更多,更吸晴搶眼



▼FN+F1~F3為三組發光模式切換


▼FN+F6~F8為多媒體功能按鍵


▼FN+F9~F11為音量控制按鍵
FN+F12為Game Mode切換


▼FN+方向鍵(上/下)為背光亮度調整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兩段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第一段墊高腳墊後一覽



▼鍵盤使用第二段墊高腳墊後一覽



▼HyperX獨家自製紅軸


▼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設計



▼鍵帽一覽


工具軟體介紹

▼軟體設定一覽,有多國語言可選擇,也可設定開機就開啟軟體


▼右上角有背光亮度可調整


▼Game Mode可設定鎖定那些組合按鍵,Windows Key會直接鎖定


▼Profile方便使用者管理


▼共有10種發光模式可供使用者選擇


▼10種發光模式是累加方式,可同時開啟多種發光模式



▼呼吸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與速度


▼五彩碎紙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與速度


▼滑動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速度與方向


▼實色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與顏色


▼暮光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與速度


▼波浪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與速度


▼淡化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與速度


▼內爆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顏色與速度


▼Sun模式可設定發光區域、透明度與速度


▼模式後方有眼睛圖示代表該發光模式已開啟(字體會亮起)


▼模式後方眼睛圖示若多了斜線代表該發光模式尚未開啟(字體會反灰)


▼發光區域設定可以每一個按鍵分別做設定


▼按鍵部分可以針對每一個按鍵做功能調整,共有6大類功能可選擇


▼可設定為鍵盤功能


▼可設定為滑鼠功能


▼可設定為多媒體控制功能



▼可新增巨集,讓玩家擁有最佳火力支援



▼可設定為Windows捷徑



▼可設定為開啟功能


背光展示與防鬼鍵測試

▼背光展示,視覺效果相當吸睛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37w0VfsAc


▼多種發光模式開啟(全區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z8xnHjI48


▼多種發光模式開啟(部分區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FY0RBZ5Xs


▼N Key防鬼鍵測試


總結
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兼具了質感與視覺效果,外觀上相當的低調與內斂,搭配航太等級鋁合金底與窄邊框設計,整體更加沉穩且桌面的空間利用率更棒,機械軸採用獨家自製的紅軸,也是這把鍵盤亮點之一,手感方面與Cherry相比反應更為迅速,長時間操作手指也不會疲勞的狀況更行雲如流水,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電競功能可以透過Game Mode鎖定Windows Key與其他指定按鍵,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可透過軟體設定每顆按鍵功能,還可錄製巨集,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且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方式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方面可以說是這把鍵盤第二亮點,內建了10種發光模式,每一種發光模式都可以做細項調整,模式為累加方式設計,不論是全區域或是部分區域都可以開啟多種發光模式,讓玩家可以調整出獨一無二的視覺燈效;整體來說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好手感,讓玩家在遊戲中可以大展身手,視覺效果可以展現自我風格,想找一款手感優異且擁有光彩奪目的炫彩RGB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HyperX Alloy Origins機械式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瑞典聲學饗宴,30小時不斷電!

IMG_7724_1.JPG

 瑞典聲學饗宴,30小時不斷電!
無線藍牙耳機可以說是近期討論熱度相當高的產品,不過目前市面上還是以耳道式產品佔大多數,耳罩式產品相對少很多,這次要介紹由Urbanears推出的『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Urbanears是瑞典品牌,產品主要特色為極簡設計、創新功能與豐富色彩,回歸正題,Pampas採用人體工學耳罩式設計,打造極佳的舒適度,藍牙採用BT5.0,搭配輕巧的260g設計,長時間配戴也無負擔,內建電池擁有30小時播放續航力,單體採用40mm驅動單元,阻抗為32ohm,提供出色的音質表現,外型方面採用折疊式設計,更方便收納與攜帶,顏色有黑色、綠色與米色三種可選擇,現在就來看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吧!

 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與耳機外型


▼Pampas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設計


▼採用藍牙無線連接


▼品牌為Urbanears,產品型號為Pampas,採用藍牙連接,擁有30小時續航力


▼包裝背面標示耳機各部位特色


▼Pampas產品特色說明



▼耳機各部位特色
①量身打造的舒適感:人體工學全罩式設計,提供全天的舒適配戴
②即刻分享音樂:透過耳機孔可隨時分享最愛的音樂
③五向控制鈕:選取歌曲、調整音量與接聽電話都能一指搞定!


▼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上方標示採用藍牙傳輸、擁有30小時續航力與產品顏色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與產品序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USB Type-C充電線


▼Pampas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介面,耳機本體顏色為米色,採用折疊方式設計,方便收納與攜帶




▼頭帶外側採用格紋網布,內側有減壓設計,採用皮革包覆,質感相當不錯



▼耳機兩側一覽



▼頭帶調整使用手動方式,支架有多段設計,使用者可依照頭型與使用習慣調整


▼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耳罩採用塑膠材質與網格布料,低調耐看且與整體造型有一體感


▼耳機底部一覽


▼左側底部3.5mm音樂分享連接埠


▼右側底部為五向控制鈕與USB Type-C充電埠


▼耳機狀態指示燈號介於耳罩護蓋內側


▼耳罩相當柔軟,更能符合各種不同使用者頭型,達到最佳的配戴感


▼耳罩空間一覽


▼耳罩皮革材質,摸起來相當柔軟舒適,戴起來更是舒服不緊繃


實際連接使用

▼開啟電源並進入藍牙連接模式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Pampas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出色,採用耳罩式設計阻隔噪音表現相當棒,配戴感方面非常舒適,耳罩相當柔軟,不會有緊繃或壓力感,受惠於人體工學設計,可更貼合各種頭型,達到最佳的配戴舒適感,長時間久戴也沒問題;出門在外戴耳罩式耳機要特別注意周遭環境狀況,因為隔音效果較佳的關係,可能會因為沒有聽到環境聲音而造成不必要的狀況。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細微反射音也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歌深穿透力相當好,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除了有Q度外低沉與延伸度表現相當出色,受惠於aptX高解析音頻解碼,對比AAC可以明顯感受到許多細節上差異,在AAC模式下高頻的尾音細節與低頻下沉層次會明顯縮水,有aptX高解析音頻解碼加持整體音場表現出色,不論是寬度與深度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看電影的震撼力與臨場感真的超棒,尤其是看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真的是沒話講,再加上耳罩式情緒可以完全沉溺於電影的劇情中,看到忘我的境界!

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整體CP值很棒,外型簡約搭配柔和的米色讓Pampas更為繽紛,最高續航力可達30小時,出門在外整天使用也不用擔心續航力不足,操作設計相當簡單,一顆五向控制鈕就可搞定各種功能,最酷的是還有3.5mm音樂分享連接埠,在身邊的親朋好友也能一起享受音樂饗宴,Pampas採用折疊設計,收折後體積相當小,非常方便攜帶,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出色且擁有30小時不斷電優異續航力的無線藍牙耳機,相信Urbanears Pampas全罩式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ANC主動式降噪,優質好聲音完美呈現

IMG_7398_1.jpg

 ANC主動式降噪,優質好聲音完美呈現
近年來藍牙耳機市場崛起,許多廠商紛紛推出新潮且功能強悍的產品,其中一個讓許多使用者相當喜愛的功能就是降噪,降噪功能中最推崇的還是ANC主動式降噪,可以降低相當多的環境噪音,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這次要介紹由萬魔 1MORE所推出的『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E1004BA採用耳道式搭配頸掛式設計,搭配兩段ANC主動式降噪,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除了降噪還有環境音增強功能,聽音樂之餘也能注意到環境變化與外界(如機場與候車場所)的重要提示廣播,藍牙採用BT 4.2版本,有效傳輸範圍為10公尺,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AC,單體採用鈦金屬複合振膜搭配專利動鐵直驅技術,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擁有7小時續航力,支援Type-C快速充電,快充10分鐘即可使用3小時,整體總重量(包含頸線)為43.9g,非常的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頸線上擁有控制按鈕,方便使用者操作,除了藍牙無線連接方式外,還可透過配件中的Type-C轉3.5mm接頭,可達到更廣泛的應用,配件還有飛航轉接頭,在飛機上也能享受降噪功能與音樂饗宴,現在就來看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吧!

 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質感相當不錯,標示品牌、產品特色與外型,且榮獲2018紅點設計獎


▼萬魔 1MORE Logo


▼榮獲2018紅點設計獎


▼產品特色
①單動圈搭配單動鐵聲學設計
②搭載主動式降噪技術
③擁有環境降噪功能
④環境聲音增強功能
⑤快充10分鐘可用3小時
⑥Type-C轉3.5mm連線與無線藍牙連接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1MORE公司資訊


▼包裝側面也不馬虎,整個就是精品的感覺!


▼翻開後會看到產品的手繪草圖結構設計


▼內容物採用兩層設計,配件相當豐富!



▼配件:產品說明書、貼紙Type-C轉3.5mm傳接線、Type-C充電線、收納束口袋與飛航轉接頭





▼耳塞與耳朵保護套相當豐富,共提供四組耳塞(一組在耳機上)與四組耳朵保護套,旁邊都有標示大小尺寸,方便使用者挑選最適合的配件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一覽,總重量為43.9g相當輕巧,頸掛式搭配控制按鈕設計,操作更為方便與便利


▼頸掛內置記憶金屬,讓線材的柔軟度與韌性達到最佳平衡,收納時可輕鬆繞成一圈


▼耳機出線位置



▼頸掛內側標示左右聲道,並且有紅色的金屬飾條,讓外型更有質感



▼外側有1MORE Logo



▼左側為功能按鈕,內側有音量調整、麥克風與通話/播放按鈕


▼上方為環境音增強/主動降噪開關、電源開關與LED指示燈號


▼底部為USB Type-C充電埠


▼耳機一覽,耳機外殼為金屬材質,質感與觸感相當不錯


▼耳機背面採用磁吸式設計,可輕鬆收納,不使用掛在脖子上時耳機不會亂晃或打結



▼耳機上也有標示左右聲道,方便使用者配戴


▼耳塞可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尺寸,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


▼耳塞顏色與本體搭配為同色系


實際連接使用

▼開機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是款相當不錯的產品,採用耳道式設計搭配ANC主動降噪技術,阻隔噪音表現超優異,可以完全阻隔低頻噪音,中高頻噪音就沒辦法完全阻隔,配戴感方面也相當舒適,配件中有多款耳塞與耳朵保護套,可以搭配出最佳的舒適感,再加上總重量僅43.9g,長時間久戴也沒問題,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質感佳,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位置明確,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超迷人,震撼力與推力足夠,延伸度表現優異,Q度十足且層次豐富,低音的泛音表現圓潤細膩,整體音質表現優異且動靜皆宜,不論是在抒情慢歌或是快節奏的音樂中都能收放自如;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震撼力十足,臨場感表現優異,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真的是超級棒!再加上入耳式與ANC主動降噪功能,隔音表現超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整體CP值非常棒,外型質感優異,最高續航力可達7小時,降噪能力非常優異,可以媲美許多高階產品的降噪能力,若環境噪音不高且需要外界環境音時,還有加強環境音功能,讓使用者能隨時了解外界環境狀況,配件提供收納束口袋,收納攜帶出門也很方便輕鬆,除了藍芽連接也能透過3.5mm連接,在飛機上也可透過飛航轉接頭即可享受音樂饗宴,官方定價為NT$4290元,想找一款擁有ANC主動式降噪讓優質好聲音可以完美呈現的藍牙耳機,相信萬魔 1MORE 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動靜皆宜,應用無限

IMG_7318_1.jpg

 動靜皆宜,應用無限
真無線藍牙耳機可是各耳機廠商必爭的戰場,而且市面上產品相當多,這次要介紹一款由TruEgos推出的『Ego』真無線藍牙耳機,Ego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晶片採用Realtek R8763BFR BT 5.0解決方案,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AC與SBC,單體採用6mm釹金屬單體,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擁有5小時續航力,搭配超輕巧的26g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17小時,內建麥克風可當作免持聽筒使用,並支援單鍵呼叫語音助理功能,超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4.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X5防水防汗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簡約,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與產品特色,顏色有黑色與白色兩種可選擇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圖解,下方有透明櫥窗可看到產品本體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TruEgos公司資訊


▼配件:產品說明書與micro USB充電線,耳塞共提供三組(大、中、小),白色款提供白色耳塞,黑色款則提供黑色耳塞



▼充電盒外型採用Mini藥丸設計,中間有TruEgos Logo,重量僅26g相當輕巧


▼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與充電指示燈號


▼底部標示產品資訊


▼兩側外型圓潤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Ego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音質AAC與SB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耳機整體造型同樣為藥丸設計,相當圓潤與討喜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耳塞顏色與本體搭配為同色系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Ego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入耳式設計,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配戴感舒適度相當好,單耳重量僅4.5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戶外也能好好享受音樂饗宴,另外還有IPX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表現不錯,不過高頻相較其他音頻較為突出一點,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位置明確,不過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不過高音部分會稍微偏比較多一點,低頻表現出色,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可以聽到有Q度的低音,低沉部分延伸度不錯;看電影用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是一大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很棒,大場面的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CP值不錯,充電收納盒可隨時補充耳機電力,最高續航力可達17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連接穩定性相當棒,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可以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另外Ego可兩耳單獨通話與聽音樂,當雙耳使用時通話即為立體聲,Ego為入門款真無線藍牙耳機,後續會在推出旗艦款Super Ego,可連續播放15小時不斷電,預計在10月下旬在募資平台上與大家見面;TruEgos Ego官方定價為NT$2480元,想找一款動靜皆宜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相信TruEgos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靜冷三風扇,光線追蹤輕鬆跑


IMG_7029_1.jpg

靜冷三風扇,光線追蹤輕鬆跑
今年顯卡市場相當熱鬧,除了AMD推出新品外,NVIDIA RTX-20系列高階產品重新調整規格與時脈,推出SUPER產品,讓玩家擁有更好的遊戲效能與順暢的光線追蹤體驗;這次要介紹由索泰ZOTAC推出的『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
▼ZOTAC公司簡介

ZOTAC顯卡產品線從Mini卡到高階卡王皆相當齊全,讓不同需求的玩家皆能挑選最適合的產品,AMP Extreme是屬系列中最高階的產品,首先來看看基本規格

搭載強悍的TU104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2560個,ZOTAC將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605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830MHz,提供更優異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256-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8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電源採用8+6 pin供電,散熱為IceStorm2.0系統設計,採用三顆90mm風扇,採用五支8mm熱導管配置,並搭配大面積散熱鰭片,原廠還提供FireStorm軟體,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GPU溫度限制與風扇轉速控制…等,還有自動OC超頻掃描,可以輕鬆超頻獲得更棒的效能表現,這張顯卡還導入了SPECTRA燈效系統,可透過FireStorm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規格與調整功能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靜冷三風扇的索泰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
▼產品特色總整理


 Turing架構特色簡單介紹

▼RTX顯示卡採用全新NVIDIA Turing GPU架構與革命性的RTX平臺,將即時光線追蹤、人工智慧及可編程光影著色功能結合在一起,開創體驗遊戲的全新方式。


▼NVIDIA採用Turing GPU架構,從GTX邁入RTX, GeForce RTX 20不僅只是單純的性能提升,還加入了即時光線追蹤


▼Turing架構基礎是建立在全新 TURING SM上,TURING SM具備四組通道與一組RT Core,一組通道內整合包括INT 32、FP32與Tensor Core,同時在記憶體存取架構採用全新的設計,讓Turing可獲得更大的頻寬,每個核在SHADING的性能比Pascal架構高出50%


▼Turing架構中除了利用Tensor Core降低運算負擔外,更藉由針對光線追蹤專屬硬體加速架構RT Core,每組RT Core包含三角形與矩陣光運算構成,將光線追蹤相關的演算透過RT Core執行,Shader可專心執行Shading,將整個即時光線追蹤做細部過程分工,達成單卡光線追蹤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包裝與配件

▼彩盒設計採用專屬風格外觀,運用菱角與線條呈現光線追蹤的概念,並標示了產品系列、型號、版本與特色

▼AMP Extreme版本標示

▼產品特色標示
①採用8GB GDDR6記憶體
②導入SPECTRA燈效系統
③提供FireStorm調校軟體
④採用IceStorm2.0散熱系統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系統需求

▼RTX2070 SUPER支援VR,且擁有FireStorm調校軟體、IceStorm2.0散熱系統與SPECTRA燈效系統,

▼系統需求、基本規格與支援技術標示


▼內層包裝很有創意,利用視覺暫留做出會轉動的風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iFmn6AAUc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驅動說明書與兩組電源轉接線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用料與規格介紹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造型相當陽剛,散熱部分採用三顆90mm風扇搭配大面積的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5個Slot,上方有ZOTAC Gaming與GeForce RTX字樣



▼ZOTAC Gaming導入SPECTRA燈效系統,可透過FireStorm調校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且有ZOTAC風格的圖樣與造型設計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 結構相當堅固,最上面是IceStorm2.0散熱系統,中間有全板覆蓋壓鑄金屬夾層,強化結構與供電區塊散熱,背面全覆蓋式強化背板,讓整體顯卡結構再升級,讓顯卡不會有板彎的情形發生

▼散熱風扇採用APISTEK GA92S2U 90mm風扇

▼散熱鰭片正反面一覽,散熱鰭片採用五支8mm熱導管組成,熱導管將熱傳遞大面積鋁製鰭片,GPU接觸面為全銅底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與導熱效果,記憶體顆粒採用導熱墊做介質,並且完整包覆,可有效將廢熱散出,





▼全板覆蓋壓鑄金屬夾層除了可以增強結構外,並強化供電區塊的MOSFET散熱


▼PCB正反面一覽,用料上相當紮實,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GPU周邊配置一覽,可以看到VRAM部分共為八顆

▼GeForce RTX2070 SUPER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04-410-A1

▼記憶體採用Micron D9WCW GDDR6八顆組成8GB容量,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

▼GPU供電採用8相供電,搭配uP9512R電源控制器,MOSFET採用AOS E6932 GA7A13,記憶體供電採用2相供電設計,搭配uP9512R電源控制器



▼外接供電為8+6 pin設計

▼支援多顯卡SLI技術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效能實測

這次實測採用預設與超頻兩種設定,並且搭配目前主流遊戲『刺客教條:奧德賽』、『戰地風雲5』、『極地戰嚎5』、『古墓奇兵:暗影』與『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讓玩家可以完整了解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超頻前後的效能表現與這五款遊戲可以開啟到什麼程度的特效設定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04,CUDA核心數為2560組,記憶體美光8GB GDDR6,核心時脈方面預設為1605MHz、Boost後時脈可達1830MHz,透過超頻將時脈提升至1660MHz、Boost時脈可達1885MHz,記憶體方面則是從1750MHz超頻至1938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超頻後提升1.32%效能差異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超頻後提升3.55%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超頻後提升4.27%效能表現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4.30%效能表現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1.03%效能表現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2.79%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3.73%效能表現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超頻後提升4.15%效能表現

▼3DMark Port Royal針對DirectX Raytracing API效能測試,顯示卡必須支援光線追蹤,超頻後提升5.00%效能表現

▼3DMark NVIDIA DLSS ferture test針對DirectX 12 DLSS反鋸齒技術開啟與關閉效能測試,DLSS開啟情況下超頻後提升3.58%效能表現,DLSS關閉情況下超頻後提升4.03%效能表現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超頻後提升1.25%效能表現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超頻後提升5.70%效能表現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超頻後提升4.03%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4.05%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0.40%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0.51%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超頻後提升2.44%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3.38%效能表現

▼FINAL FANTASY XV(3840x2160 High Quality)超頻後提升4.63%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EXTREME)超頻後提升5.32%效能表現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超頻後提升5.66%效能表現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144張,超頻後為147張,超頻後提升2.08%效能表現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70張,超頻後為76張,超頻後提升8.57%效能表現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126張,超頻後為132張,超頻後提升4.76%效能表現

▼戰地風雲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預設測試結果為75張,超頻後為80張,超頻後提升6.67%效能表現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預設測試結果為114張,超頻後為121張,超頻後提升6.14%效能表現

▼效能表現總表

▼New 3DMark表現圖表

▼VRMark表現圖表

▼FINAL FANTASY表現圖表

▼SUPERPOSITION表現圖表

▼遊戲表現圖表


燒機溫度實測、FireStorm軟體工具軟體介紹與總結

▼FurMark預設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僅66度,風扇轉速1345轉,噪音相當低


▼FurMark超頻頻率燒機,溫度最高同樣為66度,風扇轉速1295轉,噪音相當低,超頻前後噪音與溫度沒有提升


FireStorm軟體工具軟體介紹

▼首頁部分可看到風扇轉速、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與GPU溫度,若調整為MANUAL模式則可以自行調整設定參數,右邊有更進階的設定參數,GPU頻率調整、電壓調整、記憶體時脈調整、供電限制調整與溫度限制調整

▼風扇可自行調整溫度與轉速關係

▼自動超頻偵測功能,會依照環境與卡本身的超頻性與環境溫度做自動超頻

▼自動超頻大約5~10分鐘可完成,透過一鍵超頻可輕易榨出更多效能

▼SPECTRA可調整顯卡上的發光模式與顏色,共提供五種發光模式

▼右上方的工具按鈕可以顯示監控目前GPU與記憶體狀況

▼軟體細部設定

▼GPU詳細軟體與硬體資訊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4K0oKT8x4


 總結: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性價比,在NT$17300~18990元這區間算是CP值比較高的產品,核心頻率是五款中最高的,且擁有三風扇設計與RGB發光效果,透過手動超頻最高可再獲得8%的效能表現提升

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不得不說真的是效能表現相當優異且出色,同時擁有強悍效能表現與優異散熱設計,帶給玩家靜冷與超順暢的遊戲體驗;效能預設頻率模式下表現出色,採用TU104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再加上原廠有提供FireStorm工具軟體可以自動或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頂級的效能表現,在超頻模式下最高有8%左右的效能提升,不論是遊戲大作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還是刺客教條:奧德賽都可以特效全開順暢運行,另外拿了兩款支援光線追蹤的戰地風雲5與古墓奇兵:暗影也能將特效開到最高並開啟光線追蹤,依然擁有75張以上的優異順暢運行表現。

噪音方面不論是待機還是全速運轉時皆相當安靜,搭配IceStorm 2.0散熱模組與三風扇加持,提供優異的導熱與散熱效果,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66度 且風扇聲音相當安靜,幾乎感覺不出來顯示卡在全速運轉,超頻後同樣可維持一樣的水準,燒機最高溫為66度,風扇轉速也與超頻前差不多;FireStorm工具軟體是一套容易上手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與設定風扇轉速曲線,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與輕鬆超頻榨出最大的效能,除了監控外還可以調整顯卡上的發光顏色與模式,讓顯卡也能增添視覺效果。

整體來說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是一張擁有優異效能與散熱表現的顯卡,不但可以順暢玩遊戲大作還可以將效能全開,拿來玩最新支援光線追蹤的遊戲也是輕鬆順跑無負擔;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適合中高階電競玩家使用,保固方面為註冊五年保固,想要享受光線追蹤且高CP值的中高階顯卡,相信索泰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是個非常不錯的首選。

最後工商服務時間,目前購買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60 SUPER以上的顯卡,都可以免費兌換《打鬼》遊戲,數量有限,預購從速!!

艾格AiTC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酷炫吸睛RGB燈效美不勝收

2.gif
酷炫吸睛RGB燈效美不勝收
記憶體價格越來越親民,相信現在主流頻率已經來到DDR4-3200MHz,讓整體效能表現可以更為優異,這次要介紹由艾格AiTC推出的記憶體產品『RAPiDEZ RGB DDR4』,RAPiDEZ RGB DDR4外型設計走低調風格,採用消光黑不對稱散熱片,搭配RGB酷炫吸睛發光效果,RGB調色可透過主機板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規格方面最低頻率為DDR4-2666,最高頻率為DDR4-3200,容量則有8GB與16GB,包裝有單通道與雙通道兩種選擇,效能部分開啟XMP參數後效能表現相當優異,讓使用者輕鬆獲得超頻至最高頻率的效能,馬上就來看艾格AiTC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帶來的優異表現啦。

 艾格AiTC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包裝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保固與支援RGB發光

▼艾格AiTC Logo,產品為DDR4電競記憶體

▼保固為五年保固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RAPiDEZ 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公司資訊

▼產品特色

▼艾格AiTC公司資訊

▼這次介紹的版本為顏色混合版本,產品為MIT台灣製造

▼產品說明書


記憶體本體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本體散熱片採用不對稱式設計,外觀簡約低調,混合版本為紅色與銀色兩種散熱片,左側有RAPiDEZ RGB字樣,右側則有象徵AiTC的『A』做散熱片造型,右上方則有AiTC字樣,背面貼有記憶體工作頻率、容量等資訊



▼RAPiDEZ RGB字樣

▼AiTC的『A』造型

▼AiTC字樣

▼消光黑散熱片搭配同樣低調的黑色PCB電路板

▼散熱片低調的外型相當耐看

▼導光條一覽,導光條讓光線更為均勻

▼相信裝上主機後會相當吸睛搶眼


▼本次介紹採用四支做測試


DDR4-3200(XMP)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Rock Z390 Phantom Gaming 9
RAM: AiTC RAPiDEZ RGB DDR4-3200 8GB*4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驗明正身CPU-Z

▼CPU-Z Bench

▼AIDA64記憶體頻寬測試-Read:45359MB/s Write:48167MB/s Copy:45499MB/s

▼CPU Mark 99-Score:879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32M:3.372sec 1024M:83.856sec

▼Super PI 1M:7.514s

▼WINRAR壓縮效能:28090KB/s

▼7-Zip壓縮效能-壓縮:55848KB/s解壓縮:988915KB/s

▼x264 FHD Benchmark-59.2fps

▼x265 FHD Benchmark-42.2 fps

▼HWBOT x265 FHD Benchmark-66.92 fps

▼HWBOT x265 4K Benchmark-16.37 fps

▼Cinebench R15-2078cb

▼Cinebench R20-4872cb


DDR4-3200(XMP) RAMDISK效能測試

▼AJA System Test:Write-10316MB/s Read-10083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2.18G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11.81G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Q32T1 Read-9145.8MB/s Write-9571.0MB/s
4KiB Q8T8 Read-4858.8MB/s Write-4058.0MB/s
4KiB Q32T1 Read-1088.7MB/s Write-977.5MB/s
4KiB Q1T1 Read-1117.4MB/s Write-988.8MB/s


發光展示

▼搭配主機板軟體同步發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WFd8tvfwE


結語
艾格AiTC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外型低調內斂,透過頂部的導光條呈現均勻吸睛的視覺燈效,軟體可透過主機板RGB軟體調整發光模式顏色;效能表現方面優異,開啟XMP DDR4-3200後表現相當出色,僅須進入BIOS內XMP技術開啟後即可馬上享有優異的效能表現,可以讓整體電腦效能有相當不錯的提升;在AIDA64測試中採用XMP DDR4-3200設定讀取突破45000MB/s大關,寫入突破48000MB/s大關,效能表現亮眼,出廠預設參數表現相當不錯,提供優異的效能表現,讓不會超頻的玩家可以輕鬆擁有好效能,這樣優異的效能表現在各方面應用都會有不錯幫助與效果,搭配遊戲可能享受到更低延遲的高速體驗;現在許多玩家都會使用記憶體做RAMDISK應用,製作RAMDISK並實測效能,效表現讀取與寫入都有11GB/s以上的實力(ATTO Disk Benchmark)效能表現相當優異,有了RAMDISK應用更廣泛,可大大縮短電腦暫存檔案存取時間,提供更快速的各種應用體驗,想找一款效能表現優異且擁有酷炫吸睛RGB視覺燈效的電競記憶體模組,相信艾格AiTC RAPiDEZ RGB DDR4電競記憶體是個不錯的選擇。

電鎧elecArmor幻彩風暴ARGB風扇-隨著音樂起舞,炫彩視覺燈效讓你大飽眼福

IMG_8295_1.JPG


 隨著音樂起舞,炫彩視覺燈效讓你大飽眼福
RGB發光可以說是許多玩家電腦的標準配備,市面上也紛紛推出了不少RGB風扇升級套件組,讓玩家可以輕鬆體驗RGB視覺燈效的魅力,這次介紹由遠翰科技代理的電鎧elecArmor推出的『幻彩風暴RGB』,幻彩風暴RGB一組為三顆風扇包裝,風扇規格相當不錯,最大噪音為26dBA,轉速為1800rpm,最大風量為55 CFM,軸承採用液壓軸承設計,可提供4萬小時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發光方面主機板如果不支援Addressable RGB也不用擔心,原廠配件提供ARGB控制盒與無線搖控,且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原廠發光控制器提供多種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燈效,最厲害的是內建模式中有三個是可以隨著音樂閃爍的模式,可讓玩家可以享受炫彩燈校帶來的視覺衝擊,現在就來看電鎧elecArmor幻彩風暴ARGB風扇帶來的視覺饗宴啦。

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


▼電鎧elecArmor Logo


▼內含三顆ARGB風扇


▼產品型號為幻彩風暴ARGB


▼內含ARGB控制器與無線遙控


▼包裝背面標示控制器可安裝設備與遙控功能標示,下方還標示了內建三種音樂模式


▼控制器可安裝設備與遙控功能標示


▼產品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顏色(黑/白)與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頂部標示elecArmor Logo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固定螺絲共12顆、ARGB控制盒、ARGB連接線與無線遙控



▼遙控功能相當齊全,可調整模式、亮度、模式運行速度、燈色、發光開關、風扇運轉開關與三組聲音模式



▼ARGB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2組RGB燈條,背面有3M的雙面膠,電源為大四pin接頭,Reset可切換是否與主機板燈光同步







▼三顆幻彩風暴ARGB風扇一覽


▼幻彩風暴ARGB風扇最大噪音為26dBA,轉速為1800rpm,最大風量為55 CFM,軸承採用液壓軸承設計,可提供4萬小時風扇壽命與更低的運作噪音,風扇型號為DK1262 K/K,扇葉為兩層式設計,可提高帶風量並降低噪音




▼風扇正面與背面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側邊有導光條設計


▼風扇電源與RGB接頭為專用接線


發光展示

▼安裝在水冷排就可以輕鬆幫水冷升級ARGB發光!


▼發光真的很酷炫也很搶眼,兩層式扇葉設計也讓發光效果更特別


▼發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0jWFC9TEU


▼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vza1HI1Wc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6CFC7jHsJs


▼三個隨音樂舞動的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cWbiET5tA


總結
這次介紹的電鎧elecArmor幻彩風暴ARGB風扇擁有吸睛且酷炫的ARGB燈效,風扇規格方面還不錯,可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在小細節方便也都有注意到,正反面螺絲鎖點有防震膠墊設計防止共震聲,發光方面可搭配主機板ARGB控制軟體調整顏色與發光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展現自我風格,還可與其他RGB產品做同步視覺效果,若主機板沒有支援ARGB控制也可搭配控制器使用,內建了超多款酷炫吸睛的視覺燈效,最厲害的是可以隨音樂起舞的發光模式,讓聲光效果可以融為一體,且擁有無線遙控可快速設定模式與燈色,讓酷炫之餘功能更強悍;想找一款可以隨音樂起舞的ARGB風扇產品嗎?相信電鎧elecArmor幻彩風暴ARGB風扇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HyperX Cloud Alpha S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雙音腔驅動單體系統搭配低音可調,自由度提升調出最佳聽感





 雙音腔驅動單體系統搭配低音可調,自由度提升調出最佳聽感
今年下半年HyperX可以說是火力十足,推出多款電競周邊產品,這次要介紹電競耳機產品『Cloud Alpha S』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從命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多了『S』就是導入虛擬7.1聲道環繞線控,讓耳機可以應用在更多環境,達到更好的環繞體驗,耳機本體保有了Cloud Alpha的特色,更增加了低音可調設計,低音可調不是透過軟體或是EQ調整,而是透過物理特性調整音箱的空氣流通量,進而調整低音的共鳴量,Cloud Alpha S同樣採用特製的50mm雙音腔驅動單體,將低音與中高音分離,有效降低失真,提供優異的音質與音樂細節,阻抗為65歐姆,頻率響應為13~27KHz,耳罩部分採用結合人造皮革與記憶泡棉,提供舒適的配戴感,人造皮革升級後達到 Cloud Alpha耳墊的8倍透氣率,麥克風分為吊桿指向性麥克風,擁有雙向降噪功能,線控為虛擬7.1聲道環繞設計,並提供音量調整、麥克風開關、虛擬7.1聲道環繞開關與遊戲/語音模式快速切換,讓使用者可更方便操作,整體重量僅321g,配戴起來輕巧無負擔,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來看HyperX Cloud Alpha S 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的表現吧!

 HyperX Cloud Alpha S 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Cloud Alpha S 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

▼擁有虛擬7.1聲道功能,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服務,適用於PC電腦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耳機各部位特色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線材提供1米3.5mm與2米USB Type A

▼線控功能介紹,除了虛擬7.1聲道外,還有遊戲與語音模式,方便使用者操作達到最佳體驗

▼耳機端這次導入低音調整功能,使用者可自行調整低音,達到自己最愛的聽感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

▼另一側標示贊助商與包裝內容物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收納束口袋、USB Type A介面虛擬7.1聲道線控、吊桿麥克風、網布耳罩一組與3.5mm連接線,吊桿麥克風





▼虛擬7.1聲道線控採用USB Type A傳輸介面,功能方面有虛擬7.1聲道開關、語音模式、遊戲模式、音量調整與麥克風靜音,背面還有衣領夾設計





▼3.5mm連接線與麥克風接頭皆採用鍍金處理

▼吊桿麥克風前端有防噴泡棉,本體可自由彎角度,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做角度調整


▼CLOUD ALPHA S上方結構一覽,皮革上還有HyperX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墊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

▼頭帶為手動調整設計,有多段固定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且採用鋁材質金屬結構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框架採用藍色搭配,讓低調的CLOUD ALPHA S帶有一點電競氣息



▼左右聲道標示


▼右側一覽,耳罩上有藍色的HyperX Logo

▼左側一覽,耳罩上同樣有HyperX Logo

▼耳罩採用低調的消光黑處理,搭配藍色框架與Hyper X Logo相當有質感

▼底部一覽

▼左右各有一組低音調整,共有三段可調,有全密閉、小與全開,使用者可自行調整最佳聽感


▼左側底部還有3.5mm連接埠與麥克風安裝連接埠

▼裝上吊桿麥克風後一覽

▼本體韌性不錯!

▼耳罩海綿厚度與內部空間一覽,記憶海綿提供不錯的舒適度,適合長時間久戴


▼連接上虛擬7.1聲道線控後可以看到HyperX Cloud Alpha S耳機與麥克風裝置


總結
HyperX Cloud Alpha S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表現依然不錯,這次加入了虛擬7.1聲道環繞設計,可提升許多應用時的聽感,讓電競耳機也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配戴感方面,頭帶採用手動調整搭配減壓墊設計,頭部不會有明顯的壓力,耳罩採用記憶海綿與8倍透氣率的耳罩,提供不錯的舒適感,長時間配戴不會有耳朵不舒服與悶熱的情形,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與專心沉浸於遊戲中,讓敵人無所遁形殺敵無數。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建議關閉虛擬7.1聲道),高頻細膩質感佳,尾音延伸表現也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位置明確,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可以透過調整設計,依據喜好調整出適合自己的聽感,若開啟到最大的狀態,可以讓低沉與延伸度表現再提升,不過衷心希望延伸度如果再好一點會更完美;玩遊戲方面(建議開啟虛擬7.1聲道),搭配吃雞或是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測試,有了虛擬7.1聲道加持,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可以察覺,不論是腳步聲與槍聲位置相當精確,可立即判斷敵人位置,搭配競速類遊戲臨場感十足,熱血感覺非常不錯;看電影就一定要開啟虛擬7.1聲道,整體會有類似家庭劇院的感覺,空間感更為寬廣,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真的是超級棒!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優異,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HyperX Cloud Alpha S保有Cloud Alpha的特色並導入虛擬7.1聲道與低音調整設計,讓功能更齊全完整,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想找一款音質表現不錯且擁有虛擬7.1聲道環繞的電競耳機,相信HyperX Cloud Alpha S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出廠就超頻,效能略勝一籌

IMG_8081_1.JPG

 出廠就超頻,效能略勝一籌
NVIDIA RTX-20系列高階產品重新調整規格與時脈,推出SUPER產品,各廠家有紛紛推出對應產品,讓玩家擁有更好的遊戲效能與順暢的光線追蹤體驗,這次要介紹由華碩ASUS推出的『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搭載強悍的TU104核心晶片,製程為12nm,CUDA Core總數為2560個,出廠基本時脈設定為1605MHz,搭配GPU Boost技術可將時脈加速到1815MHz,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記憶體為256-bit頻寬搭配最新的GDDR6記憶體,配置8GB顯示記憶體,輸出介面有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電源採用8+6 pin供電,散熱採用軸向式風扇與2.7插槽設計大面積散熱模組,提供更優異的散熱效果,更蹈入0dB技術,低負載情況下可達到零噪音,軟體方面提供GPU Tweak II可調整GPU/記憶體工作時脈、工作電壓與風扇轉速控制…等,讓玩家可以更方便隨時掌握顯卡狀況,馬上就來看出廠就超頻,效能略勝一籌的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

 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包裝與配件

▼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規格、記憶體容量、雙風扇設計與導入AUTO-EXTREME全自動製程技術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基本規格與輸出I/O

▼線上註冊後可獲得完美四年保固!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與感謝函


 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用料與規格介紹
▼顯示卡正面導風罩採用塑膠製品,散熱部分採用兩顆軸向式風扇搭配2.7插槽設計的大面積鰭片,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

▼顯卡本體占用2.7個Slot,上方有ASUS與GeForce RTX字樣



▼上方裝上機後會看到發光

▼背面強化背板為金屬製品,上面有造型散熱開孔,提高散熱效果

▼輸出部分提供三組Displayport 1.4與一組HDMI 2.0b

▼這張卡設計比較特別,風扇固定在散熱模組上,大部分顯卡風扇都是固定在導風罩上

▼散熱鰭片一覽,散熱鰭片採用四支熱導管組成,熱導管將熱傳遞到大面積鋁製鰭片,記憶體顆粒採用導熱墊做介質,並且完整包覆,可有效將廢熱散出,






▼PCB正反面一覽,用料上相當紮實,提供更優異的核心工作頻率與超頻表現


▼GPU周邊配置一覽,可以看到VRAM部分共為八顆

▼GeForce RTX2070 SUPER晶片驗明正身,代號為TU104-410-A1

▼記憶體採用Micron D9WCW GDDR6八顆組成8GB容量,時脈為7000MHz(等效14 Gbps)

▼GPU供電採用8相供電,記憶體供電採用2相供電設計,搭配uP9512S電源控制器與ON Semiconductor NCP45491電流監控晶片



▼外接供電為8+6 pin設計

▼支援多顯卡SLI技術

▼晶片後方背面放滿了電容,提升GPU供電穩定度


 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Core i9-9900K @ 5.0GHz
Cooler: Fractal Design Kelvin S24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8GB*2 @ DDR4-3600
VGA: 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XFX XTR 75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核心代號為TU104,CUDA核心數為2560組,記憶體美光8GB GDDR6,核心時脈方面預設為1605MHz、Boost後時脈可達1815MHz 
▼3DMark Cloud Gate針對OpenGL ES 3.0 API測試,測試結果為40768分

▼3DMark Fire Strik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080p,測試結果為21656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1440p,測試結果為11882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針對AAA等級遊戲DX11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測試結果為6214分

▼3DMark Night Raid針對DX12圖形引擎效能測試,測試結果為59720分

▼3DMark Sky Diver針對DX11圖形引擎效能測試,測試結果為49325分

▼3DMark Time Spy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超頻後提升,測試結果為10350分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針對AAA等級遊戲DX12 API效能測試,解析度為2160p,測試結果為4637分

▼3DMark Port Royal針對DirectX Raytracing API效能測試,顯示卡必須支援光線追蹤,測試結果為5856分

▼3DMark NVIDIA DLSS ferture test針對DirectX 12 DLSS反鋸齒技術開啟與關閉效能測試

▼VRMark Orange Room用來衡量是否能夠匹配HTC Vive與Oculus Rift的VR設備,測試結果為11639分

▼VRMark Blue Room採用5120×2880解析度與大量積體照明,要求極高硬體性能,測試結果為3279分

▼VRMark Cyan Room 採用DirectX 12設計評比,測試結果為10299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l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測試結果為29368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測試結果為26320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測試結果為19466分

▼FINAL FANTASY XIV Shadowbringers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測試結果為19675分

▼FINAL FANTASY XV(1920x1080 High Quality),測試結果為10499分

▼FINAL FANTASY XV(3840x2160 High Quality),測試結果為4475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1080P EXTREME),測試結果為6355分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4K OPTIMIZED),測試結果為8370分

▼FarCry5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138張

▼刺客教條:奧德賽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極高,測試結果為75張

▼古墓奇兵:暗影,解析度為1920x1080,畫質設定為最高,開啟光線追蹤功能,測試結果為122張


燒機溫度實測

▼FurMark燒機,溫度最高僅70度,風扇轉速1875轉,稍微會聽到風扇聲,但為可接受的範圍內


 GPU Tweak II軟體工具軟體介紹

▼首頁部分可看到有三種模式可以挑選,左邊有GPU與記憶體工作頻率,使用者也可透過一鍵優化做自動超頻

▼顯卡資訊

▼其他工具下載安裝


 總結:
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表現不錯,散熱表現也有一定的水準,效能表現方面,採用TU104核心晶片已帶來相當不錯的效能表現,出廠預設就已經做了超頻,效能表現會比公板來的更出色一些,再加上原廠有提供工具軟體可以手動超頻,讓玩家可享受到更出色的效能,實際遊戲測試遊戲大作刺客教條:奧德賽與開啟光線追蹤的古墓奇兵:暗影可以特效開到最高順暢運行沒問題!

噪音方面待機或是低負載時,風扇是不會運轉,達到零噪音狀態,全速運轉情況下,稍微會聽到一點風扇升,但還是算安靜可接受,使用FurMark燒機最高溫為70度,GPU Tweak II工具軟體是一套容易上手的工具,整合了顯卡目前狀態,讓使用者可即時掌握顯卡資訊,並可做顯卡超頻設定與設定風扇轉速曲線,讓玩家可完全依照自己的使用環境做微調與輕鬆超頻榨出最大的效能;想找一款出廠預設就超頻且可以輕鬆享受光線追蹤的中高階顯卡,相信華碩ASUS Dual GeForce RTX 2070 SUPER EVO OC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銘旺AbonMax ASU300 & ASU500 SSD固態硬碟-大容量升級新選擇

IMG_6876_2.jpg

 大容量升級新選擇
近期SSD固態硬碟價格相當親民,相信大家都把SSD固態硬碟當作是裝機標配或是升級硬體的第一選擇,而且在容量方面可以直上大容量產品,這次要介紹由銘旺AbonMax所推出的『ASU300』與『ASU500』兩款SSD,兩款皆為2.5吋設計,ASU300容量有120GB、240GB、480GB與960GB,ASU500容量則有128GB、256GB、512GB、1TB與2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堆疊技術,效能表現官方提供數據為510~56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保固方面ASU300提供三年保固,ASU500則提供五年保固,馬上就來看看銘旺AbonMax ASU300 & ASU500 SSD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銘旺AbonMax ASU300 480GB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本體外型與容量


▼容量為480GB


▼銘旺AbonMax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ASU300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銘旺AbonMax 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安規認證、產品型號與AbonMax Logo,產地為台灣



▼ASU300正面一覽,標示型號、AbonMax Logo與2.5吋規格


▼ASU300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容量,產地為台灣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設計,可安裝於Ultrabook筆電內


銘旺AbonMax ASU300 480GB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06MB/s 寫入:473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10.68MB/s、寫入470.10MB/s,總分共獲得了1068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4.57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515.44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54.0MB/s、寫入512.5MB/s,表現優異,4K讀取298.2MB/s、寫入352.2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4.2MB/s,最大值為529.7MB/s,最小值為436.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51.1MB/s,最大值為511.5MB/s,最小值為413.3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72.13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45.37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56.87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21.90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19.38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27.21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06.734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98.009MB/s優異表現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54.862MB/s、寫入506.233MB/s


 銘旺AbonMax ASU300 480GB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AbonMax ASU300 480G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1.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61.62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2.7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51.27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5.2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70.25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3.3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10.30MB/s


 銘旺AbonMax ASU500 1TB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本體外型與容量


▼容量為1TB


▼銘旺AbonMax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ASU500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銘旺AbonMax 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安規認證、產品型號與AbonMax Logo,產地為台灣



▼ASU500正面一覽,標示型號、AbonMax Logo與2.5吋規格


▼ASU500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容量,產地為台灣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設計,可安裝於Ultrabook筆電內


銘旺AbonMax ASU500 1TB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14MB/s 寫入:454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11.58MB/s、寫入422.23MB/s,總分共獲得了869分,表現不錯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4.57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515.44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54.2MB/s、寫入497.7MB/s,表現優異,4K讀取314.2MB/s、寫入354.3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7.0MB/s,最大值為530.1MB/s,最小值為501.6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77.4MB/s,最大值為511.1MB/s,最小值為168.9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473.49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75.067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478.98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9.75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27.28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506.864MB/s,表現相當不錯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23.496MB/s,表現優異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74.900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52.004MB/s、寫入504.297MB/s


 銘旺AbonMax ASU500 1TB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AbonMax ASU500 1TB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1.69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62.87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2.0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359.32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6.4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50.20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4.1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92.78MB/s


 結語
銘旺AbonMax ASU300與ASU500 SSD固態硬碟這兩系列產品整體來說表現不錯,兩款皆為2.5吋外型設計,效能表現方面兩款測試結果都與官方提供之數據接近,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容量方面ASU300最大提供到960GB,ASU500最大提供到2TB,可以輕鬆升級達成各種應用,可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能取代慢如龜速的物理硬碟;銘旺AbonMax針對ASU300提供三年保固,ASU500提供五年保固,想輕鬆入主大容量固態硬碟嗎?相信銘旺AbonMax ASU300與ASU500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隨插即用操作簡單,高速資料傳輸輕鬆擁有

IMG_8444_1.JPG

 隨插即用操作簡單,高速資料傳輸輕鬆擁有
許多使用者會拿行動硬碟做資料備份或是資料攜帶,但當儲存影音檔案時,就會發現檔案非常大,可能隨隨便便都要8~10GB左右,所需傳輸時間也相對較長;這次要介紹一款可以隨插即用且擁有高速傳輸的外接盒,由迅華Digifast推出的『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M.2 NVMe SSD Docking外型採用鋁合金材質,質感不錯且可提高控制器的散熱,顏色有黑色與銀色兩種,SSD安裝簡單,直接做插拔即可隨插即用,配件提供SSD散熱模組,讓SSD可有效散熱,維持漂亮的效能表現,傳輸介面採用目前市面上最新的USB Type-C Gen 2,官方數據最高速度可達905MB/s,SSD支援M.2 MVMe PCIe固態硬碟,適用於Mac與Windows作業系統,且無須額外安裝驅動程式,馬上就來看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帶來的優異表現吧。

 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與產品名稱


▼迅華Digifast Logo


▼產品型號為NVMe M.2 SSD Docking Base


▼支援NVMe產品


▼包裝背面標產品規格、適用作業系統與各國安規認證


▼產品規格與適用作業系統


▼產品保固書與保固卡


▼USB Type-C轉Type-A傳輸線、M.2散熱模組、導熱膠墊*2與固定橡膠環*3


▼M.2 SSD裝上散熱模組後一覽,安裝方式相當簡單!


▼M.2 NVMe SSD Docking有黑色與銀色兩種,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挑選,上方為M.2插槽,僅支援M.2 NVMe SSD產品


▼前方為USB Type-C連接埠


▼測面一覽


▼後方為狀態指示燈號


▼底部有兩條防滑膠墊


▼插上M.2 SSD後一覽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搭配M.2 NVMe SSD為Samsung PM981 512GB,M.2 NVMe SSD Docking控制晶片採用JMicron JMS583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63MB/s 寫入:938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974.59MB/s、寫入955.22MB/s,總分共獲得了988分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1013.86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996.23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982.2MB/s、寫入981.8MB/s,表現優異,4K讀取265.7MB/s、寫入290.7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946.1MB/s,最大值為957.4MB/s,最小值為939.4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676.5MB/s,最大值為970.2MB/s,最小值為585.9MB/s,掉速是因為SSD採用TLC顆粒的關係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870.36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849.42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873.92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858.62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858.48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857.793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780.882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802.707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1061.677MB/s、寫入1032.626MB/s


 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8.0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637.13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6.8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683.94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9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915.62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2.66秒,平均讀取速度為939.35MB/s


 結語
這次介紹的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表現相當不錯,採用外露式插槽設計,方便隨插即用,可隨時更換SSD,配件中有散熱模組與導熱膠墊,可讓PCIe SSD大量熱源傳導散熱,長時間傳輸資料也能穩定不掉速,效能表現方面使用Benchmark測試中讀寫最高都可達到950~1000MB/s的優異表現,可大幅度縮短傳輸資料所需時間,實際傳輸測試中可以看到11GB容量的檔案,不論是多檔或是單檔,在20秒鐘內都可以傳輸完畢,優異的效能表現可滿足大量資料移動的使用者,價格方面為NT$1499元;想找一款擁有高傳輸速率且操作方便的M.2 NVMe PCIe SSD外接盒,相信迅華Digifast M.2 NVMe SSD Docking外接盒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TOTOLINK A3002MU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手機電腦輕鬆翻牆,強悍規格戰未來

 手機電腦輕鬆翻牆,強悍規格戰未來
現在無線規格與網路速度不斷在進步,入手無線路由器必須考慮周全,未來升級網路才不需在升級路由器,目前網路100M的價格算是較高CP值,許多使用者會採用100M或是更高的300M,不過許多入門的路由器產品網路連接埠都採用100M,對未來支援性不太足夠,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親民且規格與功能強悍的路由器,由TOTOLINK推出的『A3002MU』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A3002MU的WiFi規格為802.11ac,傳輸速率最高提供1200Mbps(300Mbps+867Mbps),天線採用四支5dBi全向性天線,搭配Beamforming波束成形技術,提供不錯的訊號品質與穿牆能力,支援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不卡頓,有線網路部分提供四組Giga LAN有線網路與一組Giga WAN,其他功能部分提供各五組2.4GHz/5GHz SSID、無線中繼、無線橋接、上網時間管理、QoS頻寬管理、定時重啟…等功能,另外還有USB2.0連接埠,可以提供DLNA、FTP與SAMBA功能,還有一個更值得一提的功能就是支援PPTP與L2TP的VPN,讓使用者可以輕鬆翻牆,規格真的超級齊全且強悍,馬上就來看TOTOLINK A3002MU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啦。

 TOTOLINK A3002MU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原廠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TOTOLINK Logo

▼AC1200 雙頻Giga無線路由器,支援VPN翻牆功能

▼提供三年保固一年故障換新服務

▼產品特色:
①MU-MIMO設備高承載量,多人同時連線不卡頓
②VPN翻牆,獨家支援iOS/MacOS,安卓/Win
③內建USB埠,影音分享最便利
④全Gigabit埠,光速300M新選擇
⑤Beamforming訊號雷達技術,自動追蹤設備並集中訊號發送
⑥手機設定畫面,簡單又方便

▼產品型號為A3002MU

▼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產品規格,擁有VPN翻牆、MU-MIMO提升設備承載量技術、USB埠、與MOD連接埠

▼產品特色介紹

▼VPN翻牆

▼MU-MIMO提升設備承載量技術

▼擁有USB埠與MOD連接埠

▼產品規格與功能特色標示

▼包裝內容物、產品資訊、變壓器資訊與吉翁電子公司資訊

▼配件:快速安裝手冊、變壓器與網路線

▼TOTOLINK A3002MU本體一覽,本體採用黑色設計,天線部分採用四支全指向性天線可依照使用者使用需求做角度調整,上蓋前後都有造型散熱開孔,可提高散熱效果

▼TOTOLINK Logo與指示燈號

▼前方也有造型散熱開孔設計

▼兩側造型散熱開孔設計

▼天線上有TOTOLINK字樣

▼天線可依照使用者使用需求做角度調整

▼後方為I/O配置,分別為WPS/RST按鈕、四組Giga LAN、Giga WAN、電源輸入、電源開關與USB連接埠

▼底部四周有防滑膠墊設計,還有壁掛孔與大面積散熱開孔設計,提供機器本體散熱,上方貼有產品型號、設定IP、帳號密碼…等相關資訊

TOTOLINK A7000R基本設定介紹

▼輸入192.168.0.1即可進入設定畫面

▼登入後有快速設定,可選取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設定網際網路




▼路由器模式快速選擇

▼語言選擇

接下來進入到進階設定部分
▼系統狀態:可看到目前路由器內的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的狀態(包含2.4GHz/5GHz)

▼網路設定-網路連線設定:設定WAN連線方式,可選擇DHCP、固定IP、PPPoE、L2TP與PPTP




▼網路設定-區域網路設定:可設定區域網路與DHPC IP範圍

▼網路設定-DHCP與ARP列表:顯示DHCP與ARP列表

▼網路設定-路由表:顯示路由資訊

▼網路設定-VPN:設定開啟VPN功能與設定使用者,PPTP與L2TP各三組帳號

▼IPv6-IPv6 狀態:IPv6狀態顯示

▼IPv6-IPv6 設定:IPv6網路設定,可選擇DHCP、PPPoE與固定IP


▼無線網路設定5GHz-無線網路基本設定:設定5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SSID1設定:設定第一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SSID2設定:設定第二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SSID3設定:設定第三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SSID4設定:設定第四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進階設定:可設定5GHz訊號細項設定

▼無線網路設定5GHz- 無線MAC位置控制:可設定5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無線網路設定5GHz-WDS設定:可設定5GHz WiFi WDS功能

▼無線網路設定5GHz-WPS設定:可設定5GHz WiFi WPS功能

▼無線網路設定5GHz-WIFI排程設定:可設定WIFI開啟與停用時間

▼無線網路設定2.4GHz-無線網路基本設定:設定2.4GHz無線網路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SSID1設定:設定第一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SSID2設定:設定第二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SSID3設定:設定第三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SSID4設定:設定第四組SSID加密方式、密碼與連線用戶限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進階設定:可設定2.4GHz訊號細項設定

▼無線網路設定2.4GHz- 無線MAC位置控制:可設定2.4GHz無線網路MAC過濾機制

▼無線網路設定2.4GHz-WDS設定:可設定2.4GHz WiFi WDS功能

▼無線網路設定2.4GHz-WPS設定:可設定2.4GHz WiFi WPS功能

▼無線網路設定2.4GHz-WIFI排程設定:可設定WIFI開啟與停用時間

▼QoS:可設定QoS是否開啟,並設定流量管制規則

▼防火牆-MAC位置過濾:可設定MAC位置過濾名單

▼防火牆-IP/Port位置過濾:可設定IP/通訊埠過濾名單

▼防火牆-通訊埠轉發:可設定通訊埠轉發

▼防火牆-URL關鍵字過濾:可設定URL關鍵字過濾

▼防火牆-DMZ:可設定DMZ相關參數

▼USB功能-可開啟USB的DLNA、FTP與SAMBA功能

▼系統工具-韌體升級:可升級路由器內的韌體檔案

▼系統工具-備份/還原:可備份與還原路由器設定參數,也可還原為原廠預設值

▼系統工具-系統時間:可設定時間更新伺服器與時區

▼系統工具-DDNS:可設定DDNS參數

▼系統工具-DoS防禦:可設定DoS防禦功能

▼系統工具-TR-069設定-可設定開啟或停用TR-069

▼系統工具-管理者設定:可修改路由器登入密碼

▼系統工具-定時重啟時間表:可設定週期性機器重啟時間

▼系統工具-系統紀錄:可開啟系統紀錄功能,方面管理者管理

▼系統工具-流量統計:可查看各網路埠流量統計

▼系統工具-運行系統命令:可直接對系統下指令

多組SSID

開啟多組SSID可將訪客與家中網域做分離,達到更好的網路安全性

▼2.4GHz與5GHz各提供五組SSID

USB傳輸功能介紹

▼裝上隨身碟後可以看在裝置列表上看到裝置訊息

▼SAMBA連線成功

▼FTP連線成功

訊號強度測試

一般來說路由器訊號強度與使用者連線距離有很大關係,這次就不測試5~6這種小兒科的測試了,基本上在這樣的環境訊號強度一定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這次測試11米距離與15米距離,11米部分穿過2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15米部分穿過3面鋼筋水泥牆壁(牆壁厚度約13公分)

▼11米測試結果 2.4GHz五組訊號強度平均在82~83之間,表現相當不錯;5GHz五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1~82之間;5GHz訊號品質相當優異,擁有不錯的穿牆能力

▼15米測試結果 2.4GHz五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80~81之間,訊號品質與表現依然出色;5GHz五組平均訊號強度均落在71~72左右;5GHz訊號品質衰減幅度稍微比較大,不過15米有這樣表現還算是不錯,穿牆能力表現不錯

總結
TOTOLINK A3002MU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表現不錯且規格功能相當齊全,像是中繼、橋接、多組SSID、QoS、自動重開機、VPN...等功能樣樣不缺,設定介面採用一貫風格,相當人性化且設定方式相當簡單與淺顯易懂,不論是新手或是老手都可以在5分鐘內將網路設定完畢,A3002MU符合802.11ac標準,最高傳輸率為AC1200Mbps,搭配四支5dBi全向性天線,還支援了MU-MIMO多用戶同時收發技術,讓多人同時連線也能順暢高速飆網,整體硬體規格還不錯,已可滿足要求高速無線網路的使用者需求;訊號實測部分,表現相當優異,在距離11米時,2.4G與5G部分訊號品質都相當不錯,擁有80以上的強度,提供非常穩定的訊號品質,15米測試時,2.4G訊號都還有80以上的強度,5G訊號則稍微衰減至71左右強度,訊號雖有小幅度衰減,但表現依然不錯;原廠提供三年保固與一年換新服務,目前TOTOLINK A3002MU通路價格為NT$1590元,想找一款擁有VPN翻牆且價格親民規格齊全的無線路由器,相信TOTOLINK A3002MU AC1200 Giga無線路由器是個不錯的選擇。

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追蹤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開箱文與業界消息

https://www.facebook.com/3cjohnhardware/
https://3cjohnhardware.wordpress.com/

Fractal Design ION SFX 650G 80PLUS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日系電容搭配高效率DC to DC架構,ITX小主機電源最佳首選

IMG_8016_1.jpg

 日系電容搭配高效率DC to DC架構,ITX小主機電源最佳首選
前陣子介紹過Fractal Design ION系列電源產品,留下不錯的好印象,擁有不錯表現且用料紮實,還有超長的10年保固,近期ION系列再度推出新產品『ION SFX』,ION SFX通過80PLUS金牌認證,擁有最高90%轉換效率,符合最新ATX12V標準,提供500W與650W,全系列皆採用日系主電容與DC to DC高轉換率線路結構,提供最佳電源輸出環境與穩定度,散熱採用120mm FDB風扇,搭配零噪音設計,在低負載情況下風扇不會轉動,達到完全無噪音狀態,安全機制提供OVP、UVP、OPP、SCP、OCP與OTP,保護相當齊全完善,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線材採用全模組化設計,除了主機板電源線外其他線材皆採用扁黑線,方便玩家整線與維持機殼內部美觀,現在就來看Fractal Design ION SFX 650G 80PLUS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帶來的表現啦。

外箱、本體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

▼產品型號為ION SFX 650G

▼產品外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說明

▼通過80PLUS白金牌認證,並擁有10年超長保固
產品特色說明
①採用UltraFlex DC電線,直徑僅0.08mm,提供更靈活且高韌性特性
②低漣波高品質電源輸出
③全模組化線材設計
④採用優質日系105°C電容,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⑤提供SFX轉ATX轉接背板
⑥安全機制提供OVP、UVP、OPP、SCP、OCP與OTP
⑦採用120mm FDB風扇,低噪音且壽命長
⑧低負載時風扇不會轉動,達到無噪音

▼底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側面標示電源尺寸、各電壓輸出規格、接頭數量、電源線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束線帶、電源線、固定螺絲、整線魔鬼氈*3與SFX轉ATX轉接背板



▼電源供應器保護袋

▼電源供應器上方標示各電源輸出規格、產品型號、通過80PLUS金牌認證與各國安規認證


▼散熱採用120mm FDB風扇,低負載(300W已下)情況下風扇不會轉動,達到完全無噪音

▼側面簡約僅標示Fractal Design字樣,上蓋與下蓋表面採用不同方式處理,接合處呈現出線條造型,一側有散熱開孔,提高散熱效果


▼前方配置為標準的電源開關與電源輸入

▼後方為模組化線材輸出接頭,上方有標示對應線材,方便使用者連接使用,還有風扇模式選擇開關

▼線材收納袋

▼模組化線材:主機板供電24pin、VCore供電8pin

▼模組化線材:顯卡供電6+2pin四組

▼模組化線材:SATA電源八組與大四pin電源兩組


燒機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DDR4-3600
VGA: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SUPER AMP Extreme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Fractal Design ION SFX 650G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配備驗明正身


測試時間共30分鐘閒置5分鐘->燒機20分鐘->閒置5分鐘

▼閒置時功率約78.18瓦


▼採用OCCT測試時總功率約633.10瓦


▼3.3V表現,待機約3.31V,測試過程3.29~3.31V跳動,平均電壓落在3.3V左右,壓降為0.3%


▼5V表現,待機為4.9625V,測試過程幾乎穩定在4.9625V,偶爾會掉到4.92V,平均電壓落在4.96V左右,壓降為0.15%


▼12V表現,待機為11.885V,測試過程幾乎穩定在11.7875V,偶爾會升回11.885V,平均電壓落在11.79V左右,壓降為0.79%


總結:
Fractal Design ION SFX 650G測試過程中各電壓輸出表現相當出色,電壓壓降最高僅0.79%,提供優異的電壓輸出品質,讓硬體擁有更好的使用壽命,在i9-9900K OC 5.0GHz與RTX 2070 SUPER高壓力全速負載下還是有相當穩定的12V電壓輸出表現,測試過程中風扇可稍微聽到風切聲,不過在可接受範圍內,畢竟在SFX這麼小的體積下,要做到與標準ATX電源一樣安靜無聲幾乎是不太可能,電源供應器外殼會比室溫來的高一點,散熱採用120mm FDB風扇,低負載情況下風扇風扇是完全停轉狀態,達到完全無噪音;線材部分接頭相當充足,不論要安裝各種裝置一定夠用,線材長度以ITX小主機來說算是相當足夠,幾乎不會發生長度不足的情形,主機板24pin電源線線材採用UltraFlex DC,相當柔軟,不會硬梆梆難以整理線材;想找一款採用日系電容與擁有穩定輸出表現的SFX電源供應器,相信Fractal Design ION SFX 650G 80PLUS金牌全模組化電源供應器是最佳首選。

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輕鬆高速複製硬碟資料

IMG_7673_1.jpg

輕鬆高速複製硬碟資料
這次介紹的產品屬於比較特殊的產品,是由迅華DigiFast推出的『DFMR240』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這類產品適用於常常需要做資料轉移備份,或是大量複製資料的工作環境中,DFMR240支援M.2 NVMe、SATA與AHCI也支援2.5吋與3.5吋硬碟裝置,磁區格式支援FAT16、FAT32、FAT64、NTFS、Linux(Ext2/Ext3/Ext4)與Mac(HFS/HFS+/HFSX),針對硬碟的規格與磁區格式支援相當齊全完整,除了拷貝功能外還有位對位比對功能、壞塊數計算與壞塊數容許設定,最特別的是還有RGB發光功能,共內建五種發光模式,傳輸速率最高可達24GB/分,現在就來看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吧!

 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與支援硬碟規格


▼產品型號為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


▼迅華DigiFast Logo


▼支援M.2 NVMe、SATA與AHCI也支援2.5吋與3.5吋硬碟裝置


▼支援RGB發光


▼包裝背面標示硬碟介面支援與RGB發光模式介紹


▼支援M.2 NVMe、SATA與AHCI也支援2.5吋與3.5吋硬碟裝置,不同傳輸介面的硬碟也能交叉複製內容


▼內建五種RGB發光燈效


▼各國安規認證,產地為台灣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產品特色圖解



▼配件:產品說明書、SATA傳輸/電源延長線*2、變壓器、電源線(三種國家規格)、硬碟防滑墊*2與防靜電手套




▼DFMR240本體與警告標語貼紙


▼DFMR240設計簡潔,左半邊為硬碟來源區,右半邊為硬碟目的地區,下方有狀態顯示面板與四顆控制按鈕


▼左側硬碟來源區,M.2與SATA區各有三顆指示燈號,讓使用者可迅速了解情況,M.2插槽支援M Key & B+M Key介面


▼右側硬碟目的地區,M.2與SATA區同樣各有三顆指示燈號,M.2插槽支援M Key & B+M Key介面


▼下方的狀態顯示面板與四顆控制按鈕


▼左右兩側為標準SATA傳輸介面,支援2.5吋與3.5吋裝置,底下還有導光條設計



▼上方為電源開關、電源輸入與BIOS Update,還有RGB導光條,讓發光可以更均勻


▼底部為RGB導光條


▼背面有四個防滑腳墊與產品序號標示


 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功能介紹

▼功能方面有複製、比對、複製並比對、清除、附屬功能與系統設定


▼清除功能有快速清除、完整清除、DoD清除、深度清除….等


▼附屬功能則是可以看硬碟狀況、測試讀寫速度與韌體升級


▼硬碟狀況可以看到很詳細的硬碟資訊


▼讀取效能測試


▼測試寫入之前會提醒會把資料清空


▼寫入效能測試


▼系統設定選項一覽,可以設定複製、壞軌容許量、清除、語言與RGB發光       


▼複製區域設定


▼GPT備份區域設定


▼複製隱藏區域設定


▼容許壞軌數量設定


▼清除設定


▼複製未知格式分區設定


▼清除硬碟方式設定


▼清除硬碟時清除HPA設定


▼語言設定


▼RGB發光設定


▼發光模式設定,共提供五種發光模式


▼發光速度調整,共提供四段速度可調


實際複製與發光展示

▼SATA介面與M.2介面都可以透過DFMR240做硬碟複製



▼複製過程可以看到已花費時間、目前進度、已複製容量與複製總容量


▼複製影片展示,複製總容量共474GB,共花費22分鐘42秒,換算下來傳輸速率為20.88GB/分,與官方公布的每分鐘24GB稍微低一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L0ipox1ts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bkVGvf0iJA


總結
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可以說是相當方便的一款產品,支援硬碟規格齊全,不論是SATA還是M.2介面都可使用,分割格式也幾乎都能支援,操作方式相當簡單,左側是來源硬碟,右側是目的地硬碟,安裝好後按下複製即可,複製完畢後可以做比對,確認資料是否完全一模一樣,傳輸速率方面表現不錯,實際測試每分鐘可達20.88GB,另外還有大家很愛的RGB發光,共提供了五種模式,提供酷炫的視覺效果;整體來說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操作方便且功能齊全,不用透過電腦即可輕鬆做檔案複製與比對,想找一款功能齊全且擁有RGB發光的硬碟拷貝機,迅華DigiFast DFMR240 M.2 NVMe SATA RGB SSD拷貝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搭載九顆ARGB風扇與兩組燈條,滿血頂裝大全配

2019/10/25 10:15:24

發文IP 59.125.*.*

IMG_8658_1.JPG

 搭載九顆ARGB風扇與兩組燈條,滿血頂裝大全配
前陣子介紹過電鎧elecArmor的幻彩風暴ARGB風扇留下不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樣是電鎧elecArmor推出的『DK103』機殼,DK103可以說是滿血頂裝的產品,出廠就已經把所有散熱位置裝上風扇,共九顆ARGB風扇,機殼兩側還有各一組ARGB燈條,搭配內建ARGB控制盒,提供滿滿的視覺燈效,還可透過無線遙控快速調整發光模式,外型方面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讓前面三顆ARGB風扇的視覺燈效可以完美呈現,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最大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6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滿血頂裝大全配的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印上了電鎧 elecArmor機殼系列產品


▼側面標示支援ARGB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一次性束帶*5、ARGB轉接線、無線遙控與各種固定螺絲

▼DK103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可以看到裡面安裝的三顆ARGB風扇,下方有elecArmor字樣

▼上方有elecArmor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扇葉設計相當特別,可提供更棒的帶風量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4mm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鋼板上有散熱開孔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也可讓視覺燈效露出,兩側下方都各有一條ARGB燈條,可與機殼內部視覺燈效同步



▼側板上散熱開孔同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採用0.8mm SPCC鋼材,結構堅固不會軟趴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背面裝有ARGB控制盒,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兩組燈條,也可連接至主機板與主機板發光設定同步,另外同樣支援三組音樂模式,可以隨著音樂展示燈效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滿滿的發光視覺燈效


▼兩側下方的燈條發光,背面也可以看到主機板旁邊的兩顆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KjYJuNMdg

▼三種音樂模式展示(建議開聲音感受一下節奏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Gz5XyK3Hs


總結:
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真的是滿血頂裝產品,前面板採用鋼化玻璃設計,讓視覺燈效可以更為吸睛,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不錯,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超級強悍且充足,出廠就已內建九顆ARGB風扇,根本就是裝好裝滿的概念,可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後方與主機板右側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燈效方面可以說是超吸睛搶眼,內建的控制器提供超級無敵多組發光模式,還有三種可隨著音樂起舞的視覺燈效,讓聲光效果可融為一體,還有無線遙控可以快速調整發光模式,玩家也可以連接至主機板的ARGB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且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擁有鋼化玻璃側板與滿血頂裝的ARGB視覺燈效機殼,相信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2019/11/07 14:57:36

發文IP 59.125.*.*

IMG_8658_1.JPG

 搭載九顆ARGB風扇與兩組燈條,滿血頂裝大全配
前陣子介紹過電鎧elecArmor的幻彩風暴ARGB風扇留下不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樣是電鎧elecArmor推出的『DK103』機殼,DK103可以說是滿血頂裝的產品,出廠就已經把所有散熱位置裝上風扇,共九顆ARGB風扇,機殼兩側還有各一組ARGB燈條,搭配內建ARGB控制盒,提供滿滿的視覺燈效,還可透過無線遙控快速調整發光模式,外型方面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讓前面三顆ARGB風扇的視覺燈效可以完美呈現,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最大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6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滿血頂裝大全配的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印上了電鎧 elecArmor機殼系列產品


▼側面標示支援ARGB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一次性束帶*5、ARGB轉接線、無線遙控與各種固定螺絲

▼DK103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可以看到裡面安裝的三顆ARGB風扇,下方有elecArmor字樣

▼上方有elecArmor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扇葉設計相當特別,可提供更棒的帶風量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4mm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鋼板上有散熱開孔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也可讓視覺燈效露出,兩側下方都各有一條ARGB燈條,可與機殼內部視覺燈效同步



▼側板上散熱開孔同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採用0.8mm SPCC鋼材,結構堅固不會軟趴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背面裝有ARGB控制盒,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兩組燈條,也可連接至主機板與主機板發光設定同步,另外同樣支援三組音樂模式,可以隨著音樂展示燈效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滿滿的發光視覺燈效


▼兩側下方的燈條發光,背面也可以看到主機板旁邊的兩顆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KjYJuNMdg

▼三種音樂模式展示(建議開聲音感受一下節奏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Gz5XyK3Hs


總結:
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真的是滿血頂裝產品,前面板採用鋼化玻璃設計,讓視覺燈效可以更為吸睛,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不錯,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超級強悍且充足,出廠就已內建九顆ARGB風扇,根本就是裝好裝滿的概念,可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後方與主機板右側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燈效方面可以說是超吸睛搶眼,內建的控制器提供超級無敵多組發光模式,還有三種可隨著音樂起舞的視覺燈效,讓聲光效果可融為一體,還有無線遙控可以快速調整發光模式,玩家也可以連接至主機板的ARGB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且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擁有鋼化玻璃側板與滿血頂裝的ARGB視覺燈效機殼,相信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IMG_8658_1.JPG

 搭載九顆ARGB風扇與兩組燈條,滿血頂裝大全配
前陣子介紹過電鎧elecArmor的幻彩風暴ARGB風扇留下不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樣是電鎧elecArmor推出的『DK103』機殼,DK103可以說是滿血頂裝的產品,出廠就已經把所有散熱位置裝上風扇,共九顆ARGB風扇,機殼兩側還有各一組ARGB燈條,搭配內建ARGB控制盒,提供滿滿的視覺燈效,還可透過無線遙控快速調整發光模式,外型方面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讓前面三顆ARGB風扇的視覺燈效可以完美呈現,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最大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8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滿血頂裝大全配的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印上了電鎧 elecArmor機殼系列產品


▼側面標示支援ARGB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一次性束帶*5、ARGB轉接線、無線遙控與各種固定螺絲

▼DK103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玻璃設計,可以看到裡面安裝的三顆ARGB風扇,下方有elecArmor字樣

▼上方有elecArmor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扇葉設計相當特別,可提供更棒的帶風量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4mm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鋼板上有散熱開孔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也可讓視覺燈效露出,兩側下方都各有一條ARGB燈條,可與機殼內部視覺燈效同步



▼側板上散熱開孔同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採用0.8mm SPCC鋼材,結構堅固不會軟趴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背面裝有ARGB控制盒,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兩組燈條,也可連接至主機板與主機板發光設定同步,另外同樣支援三組音樂模式,可以隨著音樂展示燈效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滿滿的發光視覺燈效


▼兩側下方的燈條發光,背面也可以看到主機板旁邊的兩顆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UKjYJuNMdg

▼三種音樂模式展示(建議開聲音感受一下節奏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Gz5XyK3Hs


總結:
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真的是滿血頂裝產品,前面板採用鋼化玻璃設計,讓視覺燈效可以更為吸睛,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不錯,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超級強悍且充足,出廠就已內建九顆ARGB風扇,根本就是裝好裝滿的概念,可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後方與主機板右側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燈效方面可以說是超吸睛搶眼,內建的控制器提供超級無敵多組發光模式,還有三種可隨著音樂起舞的視覺燈效,讓聲光效果可融為一體,還有無線遙控可以快速調整發光模式,玩家也可以連接至主機板的ARGB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且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擁有鋼化玻璃側板與滿血頂裝的ARGB視覺燈效機殼,相信電鎧 elecArmor DK103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超高CP值,入門Hi-Fi耳機最佳首選

IMG_8512_2.JPG

 超高CP值,入門Hi-Fi耳機最佳首選
入門耳機市場相當競爭,產品有相當多,不過要找到一款高CP值產品就要花點時間做功課,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超親民,且CP值很高的產品,由BGVP推出的『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SGZ-DN1s擁有Hi-Fi耳機的特質,採用8mm生物振膜與BGVP訂製動鐵,除此之外還搭配可換線的MMCX接頭設計,讓玩家可以搭配不同線材達到更棒的產品自由度,規格方面阻抗為18歐姆,頻率響應為12~40KHz,靈敏度為106dBSPL/MW,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外觀採用藍色半透明設計,內部構造若隱若現,質感不錯且帶有一點神祕感,配件方面提供兩種材質耳塞,可針對不同聽感喜好做挑選,單邊耳機僅6.2g,輕巧且配戴舒適,馬上來看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帶來怎樣的表現吧。

 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設計簡約,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SGZ-DN1s外框圖

▼背面標示SGZ-DN1s基本規格

▼內部包材質感還不錯

▼配件:產品說明書、線夾與MMCX線材

▼鍍金MMCX接頭

▼線控上有麥克風與接聽按鈕

▼鍍金3.5mm接頭

▼耳塞有兩種材質,各有三組大小(大.中.小),黑色耳道部分材質較軟,白色耳道部分材質偏硬,提供不同的聽感

▼SGZ-DN1s外型一覽,整體採用藍色半透明混合金蔥亮粉設計,下方有產品型號標示




▼MMCX鍍金接頭

▼單體護蓋採用金屬材質

▼兩種耳塞裝上後一覽

▼線材上方有標示左右聲道,方便使用者安裝與配戴


實際聆聽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非常不錯!


總結
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表現相當不錯,外型採用藍色半透明搭配金蔥亮粉,質感相當不錯,整體重量輕巧僅6.2g,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且相當穩固與舒適,配件中有兩種材質耳塞各三組,可挑選喜愛的聽感與最適合自己耳形的耳塞來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好好享受音樂饗宴。

音質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表現細膩,延伸度表現尚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人聲定位偏前,歌聲厚度不錯,不過深度表現若再好一點就更完美,低頻表現雖然稱不上非常飽滿,但該有的Q度還是很到位,下沉方面延伸度不錯,整體聽感較為活潑,動態表現有一定的水準,耳塞方面黑色耳塞比較偏三頻均衡,白色耳塞則偏中高音,低頻部分的延伸會稍微縮水,但中頻的歌聲會更為厚實;接下來談看電影,搭配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場面大各種角度的音效穿梭臨場感表現相當不錯,再加上入耳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整體來說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CP值爆表,這款通路價格為NT$699元,以千元以內的產品可以說是沒有對手,不論是音質還是質感都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想找一款帶有Hi-Fi音質味道且價格親民的耳道式耳機,相信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是最佳首選。

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高解析音頻解碼,優質好聲音隨身帶著走

IMG_8677_1.JPG

高解析音頻解碼,優質好聲音隨身帶著走
現在行動裝置相當方便,要聽音樂、看影片或追劇輕鬆寫意,不過行動裝置的耳機輸出效果總是差強人意,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親民可以輕鬆升級高解析音頻解碼的USB Type-C產品,由BGVP推出的『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T01有3.5mm與2.5mm平衡輸出兩種,兩款皆採用高通解碼晶片,提供32bit / 384kHz高解析解碼能力,並支援DSD64 / DSD128,輸出阻抗匹配為16~600ohm,線材方面採用發燒級5N單晶銅線,提供優異的音頻傳輸,規格來說相當不錯,3.5mm配件中提供了USB Type-A與micro USB轉接頭,讓產品相容性更為優異,馬上來看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帶來怎樣的表現吧。

 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設計簡約,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T01外框圖

▼背面標示T01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A與micro USB轉接頭

▼USB Type-A與micro USB轉接頭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一覽

▼USB Type-C接頭,可搭配轉接頭使用,達到更好的產品相容性


▼線材方面採用發燒級5N單晶銅線,提供優異的音頻傳輸

▼3.5mm鍍金接頭


實際聆聽

▼搭配擁有USB Type-C平板上輕鬆使用,輕鬆升級高解析音頻解碼!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大升級!


總結
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是個非常不錯的產品,外型輕巧方便攜帶,手機或是行動裝置可透過T01就能提供高解析音頻解碼與更足夠的推力,實際使用搭配BGVP SGZ-DN1s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透過T01後整體音場空間更大,高頻的尾音與延伸度更好更細膩,中頻人聲定位會往後移,形成更大的空間感,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也有提升,低頻表現與推力更為飽滿,Q度與下沉延伸更明顯,整體聽感更為活潑且收放自如;整體來說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也是CP值相當高的產品,這款通路價格為NT$690元,透過這小小的升級就可達到相當不錯的聽感提升,想找一款擁有高解析音頻解碼且可以隨身帶著走的耳機放大器,相信BGVP T01 USB Type-C to 3.5mm Hi-Fi DAC耳機放大器是不錯的好選擇。

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搭載Waves Nx頭部追蹤技術,三維立體音場沉浸式體驗





 搭載Waves Nx頭部追蹤技術,三維立體音場沉浸式體驗
前陣子介紹過HyperX的新產品『Cloud Alpha S』虛擬7.1聲道環繞電競耳機,相信許多玩家已經蠢蠢欲動,這次HyperX又再度推出更厲害的產品,與美國Hi End耳機品牌Audeze合作打造『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Cloud Orbit S搭載Audeze的100mm超薄平面磁性振膜(Planar Magnetic),擁有10Hz~50kHz超寬闊的頻率響應,最厲害的是採用Waves Nx 3D沉浸式音效,內建DSP音效卡可以模擬3D立體音效,另外還有Waves Nx頭部追蹤技術,以每秒1000次的速率追蹤玩家頭部細微的移動,呈現出精準的聲音定位與逼真的聲音包圍空間感,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原廠提供的工具軟體做進一步調整,譬如3D立體音效、音場效果或EQ設定…等,麥克風為可拆式設計,擁有降噪功能與防噴罩,連接方式有USB Type-C、USB Type-A與3.5mm三種,並有對應的線材可使用,內建鋰電池擁有10小連續使用續航力,整體重量約36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整體功能相當齊全完善,馬上來看H 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吧!

 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

▼擁有虛擬7.1聲道與3D沉浸式體驗

▼Cloud Orbit S與美國Hi End耳機品牌Audeze合作打造,適用於PC電腦、PS4、Xbox One、Mac、Mobile、Nintendo Switch與VR設備

▼HyperX Logo與標示內建電池續航力可達10小時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與耳機連接線材示意圖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線材提供3米USB Type A、1.5米USB Type-C與1.2米3.5mm,原廠提供一年保固服務

▼耳機控制功能與連接線材示意圖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

▼另一側標示贊助商與適用設備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收納束口袋、USB Type A介面線材、USB Type C介面線材、與3.5mm連接線與吊桿麥克風



▼3.5mm連接線接頭採用鍍金處理

▼吊桿麥克風接頭採用鍍金處理,前端有防噴泡棉,本體可自由彎角度,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做角度調整



▼Cloud Orbit S一覽,耳罩部分可以旋轉,方便使用者收納與攜帶,整體採用消光黑與鐵灰色搭配,低調耐看!


▼頭帶上有HyperX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墊設計,提供不錯的舒適度

▼頭帶為手動調整設計,有多段固定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顏色採用鐵灰色,搭配本體消光黑處理,質感相當不錯



▼左右聲道標示


▼右側一覽,耳罩上有HyperX Logo


▼左側一覽,耳罩上同樣有HyperX Logo,還多了麥克風靜音功能、電源開關與指示燈號


▼底部一覽

▼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左側,有3D開關、麥克風連接埠、USB Type-C連接埠(傳輸+充電)、3.5mm連接埠、麥克風音量調整與音量調整,麥克風音量調整按鈕可長按切換音效模式


▼裝上吊桿麥克風後一覽

▼耳罩海綿厚度與內部空間一覽,空間充足且皮革做工細緻,提供不錯的舒適度,適合長時間久戴




工具軟體介紹

▼Cloud Orbit S耳機模式共有三種,透過麥克風音量調整按鈕可長按切換,分別有Hi-Res 2Ch、2Ch與3D 8Ch三種




▼Cloud Orbit S的工具軟體可調整Waves Nx頭部追蹤技術相關設定,達到更棒的沉浸式體驗,當頭部有轉動時軟體的頭像與參數都會隨著變化,右側可以看到耳機連線、電池與麥克風音量狀態,也可切換3D模式



▼聲音模式切換,共內建八種模式可供選擇


▼裝置資訊說明


▼韌體更新,可透過工具軟體更新韌體


總結
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體驗,Waves Nx 3D沉浸式音效真的就是身歷其境感覺,聲音會隨著頭部轉動角度,聲音也會跟著偏移角度,例如頭向右轉,原本右邊的聲音就有會有部分跑到左邊,而原本左邊的聲音就會跑到左後方去,簡單說就跟沒帶耳機的日常生活一樣,聲音指向性隨著每個人的不同位置而聽到的聲音大小與方位是不同的,不得不說這是第一次體驗到這麼厲害的耳機,非常適合拿來玩VR遊戲,讓動作與聲音位置同步,達到更完美的VR體驗,讓電競耳機也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環境;配戴感方面頭帶採用手動調整搭配減壓墊設計,頭部不會有明顯的壓力感,耳罩空間與舒適度有一定的水準,長時間配戴不會有耳朵不舒服與悶熱的情形,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可好好享受音樂饗宴與專心沉浸於遊戲與電影劇情中!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建議關閉3D功能,採用Hi-Res 2Ch),高頻細膩質感佳,尾音延伸表現也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相當精確,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棒且情感豐富,低頻Q度與低沉表現不錯,不過延伸度再好一點就完美;玩遊戲方面(建議開啟3D功能),搭配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測試,有了虛擬7.1聲道加持,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可以察覺,不論是腳步聲與槍聲位置相當精確,可立即判斷敵人位置,搭配競速類遊戲臨場感十足,熱血感非常到位;看電影一定要開啟3D功能,聲音隨著頭的轉動變化整體會有宛如在電影院的感覺,空間感相當寬闊,Waves Nx 3D沉浸式音效加持,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出色,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真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耳罩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劇情中無法自拔;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呈現的效果令人相當驚艷,可採用3.5mm或USB Type-A/Type-C介面連接,達到更廣泛的應用,透過USB介面還可利用工具軟體調整細項功能,讓玩家可以調整出最佳的3D空間效果,想體驗前所未有的三維立體沉浸式音場且擁有不錯音質表現的電競耳機,相信HyperX Cloud Orbit S聲學電競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USB Type-C傳輸介面應用廣泛,ANC主動降噪提供沉浸式遊戲體驗





 USB Type-C傳輸介面應用廣泛,ANC主動降噪提供沉浸式遊戲體驗
近年來USB Type-C傳輸介面越來越普及,不僅儲存裝置採用,連許多周邊與手機也紛紛導入USB Type-C,耳機產品也不例外,這次要介紹由ROG推出的『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Cetra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可以達到更廣泛的應用,規格方面耳機採用10mm ASUS Essence單體,阻抗為16歐姆,頻率響應為20~40KHz,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與音樂細節,這次ROG還與Sony共同開發ANC主動降噪技術,可有效阻隔噪音,達到最佳的沉浸式體驗,耳機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耳塞前端傾斜設計,可更服貼耳朵,配件相當豐富,除了有ROG隨行盒外,還有三種尺寸矽膠耳塞/耳翼與一對泡棉耳塞,讓使用者達到最佳舒適體驗,若搭配電腦使用,Armoury II軟體提供細項調整,可虛擬7.1聲道、EQ調整….等,功能相當齊全,達到更好的產品自由度,馬上來看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啦。

 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

▼ROG Logo

▼Cetra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ROG Cetra USB-C ANC電競耳機

▼背面標示耳機各部位特色與配件標示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底部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ROG隨行盒、三組耳塞(大.中.小)、泡棉耳塞、三組耳翼(大.中.小)與線夾


▼隨行盒一面為ROG字樣,一面為ROG敗家之眼,內部可擺放耳機與配件



▼ROG Cetra一覽

▼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

▼線控背面為ROG敗家之眼

▼線控正面為音量控制與播放/暫停

▼側面為ANC主動降噪模式與環境模式切換

▼內建麥克風,可作為免持聽筒使用

▼ROG Cetra耳機外型走低調樸實風格,搭配金屬灰,後方有ROG敗家之眼,接上USB後會發光喔!!耳翼部分使用者可自行更換大小或是直接拆除耳翼

▼側面一覽,耳翼為開拆卸更換設計,從側面看可以發現耳塞採用傾斜設計,可以更貼合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與舒適度

▼上方一覽

▼內側標是左右聲道

▼耳塞拆除後一覽

▼耳翼拆除後一覽


工具軟體介紹

▼可調整音量、EQ、虛擬7.1聲道、音效優化、低音增益….等


▼音效優化模式,共有八種可選擇


▼六種Reverb可選擇


▼九種EQ模式可選擇




實際聆聽

▼插上USB Type-C後會發紅光


▼使用foobar2000播放高解析無損音樂,整體聽感不錯



總結
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表現不錯,低調的外型設計,質感不錯且耐看,搭配耳拆換式耳翼設計,佩戴起來舒適且不卡耳朵,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配件中有三種耳塞(大、中、小)與泡棉耳塞可挑選,可挑選最適合自己耳形的耳塞來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這次還導入了ANC主動抗噪,可有效降低低頻噪音,出門在外也能享受音樂饗宴與遊戲最佳體驗。

音質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可惜延伸度稍嫌不足,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厚度不錯,低頻表現不錯,由於是入耳式的耳機,所以震撼力與推力都相當足夠,可以聽到Q度與低沉延伸,低沉延伸度如果再更多一點就更棒了;用ROG Cetra看電影,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不錯,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有不錯的大場面音效穿梭感,再加上入耳式與ANC主動抗噪,隔音表現出色,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若搭配遊戲也是沒問題,用最需要定位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ROG Cetra展現出不錯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搭配電腦使用時可以透過專用軟體調整許多細項設定,可以針對喜好調整,調出最愛的聽感;若搭配手機或平板的USB-C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音效品質,手機或平板的3.5mm輸出往往都推力不足,使用ROG Cetra則可以呈現出比行動裝置本體更棒的推力與音效品質;整體來說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擁有不錯的音質,再加上採用USB Type-C傳輸介面,在各種不同應用環境皆能提供不錯的表現,想找一款擁有ANC主動抗噪且採用USB Type-C介面的入耳式電競耳機耳機,相信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擁有30小時總續航力,商務美型典雅個性

IMG_9003_1.JPG

 擁有30小時總續航力,商務美型典雅個性
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競爭激烈,不論是入門、中階還是高階,這三個區間各家廠商推出產品各有千秋,這次要介紹擁有商務美型且總續航力達30小時的產品,由JLab推出的『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JBuds Air Executive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音頻支援高解析AAC解碼,單體採用8mm驅動單元,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三組EQ設定,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挑選,內建電池擁有6小時續航力,搭配輕巧高質感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可充電4次),總續航力可達30小時,通話方面搭配專利C3通話抗噪技術,可消除外部噪音,達到最佳的通話品質,輕巧的耳機設計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使用上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55防水設計,日常防水沒問題,現在就來看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擁有30小時總續航力


▼JLab Logo


▼採用藍牙BT5.0


▼總續航力可達30小時


▼產品型號為JBuds Air Executive,下方標示產品特色,擁有C3通話抗噪技術、內建三組EQ設定、提供一組海綿耳塞與自動開機/連線功能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C3通話抗噪技術特色與包裝內容物



▼底部標示製造商、代理商與NCC認證…等資訊


▼內層包裝正面標示JLab Logo,側面標示操作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三組矽膠耳塞(大、中、小各一組)與一組海綿耳塞


▼耳塞上有JLab Logo


▼充電收納盒質感相當不錯且輕巧好攜帶,採用皮革材質質感與觸感都相當棒




▼正面有JLab字樣


▼下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側面一覽



▼底部為USB Type-A連接充電埠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正面有銀色JLab Logo


▼頂部有藍牙指示燈號


▼耳機側面一覽


▼耳機背面下方與中間都有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耳內穩定器拆除後一覽,主要功能是讓耳朵與耳機之間可以更為貼合且不容易掉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PaMu Slid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擁有商務美型,收納充電盒採用皮革材質包覆,質感觸感都相當不錯,更能提供4次的電力補充,讓JBuds Air Executive可提供共30小時的續航力,舒適度方面共提供了三組耳塞與一組海綿耳塞,讓使用者挑選最佳的配戴感,提供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與體驗效果,單耳重量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有耳內穩定器加持,配戴起來不易掉落,出門在外也能好好享受音樂饗宴,不過耳塞設計比較大,一般來說個人最常使用中尺寸的耳塞,而JBuds Air Executive必須使用小尺寸耳塞才是最舒適狀態,另外還有IP5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稍微偏比較亮,不過該有的細膩度與尾音延伸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整體有Q度,不過低沉延伸度稍嫌不足有點可惜;用JBuds Air Executive看電影是個不錯的享受,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搭載專利C3通話抗噪技術,可消除外部噪音,提供優質的通話品質,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晶片,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觸碰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值得一提的是JBuds Air Executive還擁有外部環境音收音功能,可以將環境音忠實傳遞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對周遭環境變化隨時掌握,想找一款商務美型且擁有30小時總續航力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相信JLab JBuds Air Executive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0.1秒急速翻譯,106種語言翻譯,環遊世界沒煩惱!


IMG_7859_1.JPG
 0.1秒急速翻譯,106種語言翻譯,環遊世界沒煩惱!
現在大家出國旅遊很喜歡採用自由行方式,自由行的好處不外乎行程自己安排想去哪就去哪,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可以省去購物行程,但是自由行最大的問題在語言不通,這次要介紹一款擁有0.1秒超快速翻譯,且106種語言的翻譯機,由優迷YOMIX推出的『隨我翻』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隨我翻擁有106種語言(51種主要語言+55種方言),且採用不同口音設計,讓翻譯精確度更高,內建500萬相機,可快速拍照翻譯(45種語言),還有英文線上學習功能,可以隨時隨身學習英文,當沒有網路時,離線時支援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翻譯,最重要的續航力可達6小時連續翻譯,現在就來看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有多方便吧!

 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外型


▼優迷YOMIX Logo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


▼背面標示產品資訊與進口商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圖解



▼配件:micro USB充電線、產品說明書與頸掛組


▼頸掛組相當方便,按壓中間按鈕即可快速拿下設備使用



▼隨我翻本體一覽,本體相當輕薄輕巧,正面有2.4吋觸控螢幕與觸碰式操作


▼YOMIX Logo


▼觸碰式操作


▼背面一覽,背面有立體聲喇叭與500萬畫素相機



▼頂部為圓弧設計搭配電鍍飾條


▼左側無功能按鍵


▼右側為電源開關與飾品吊掛


▼底部為micro USB充電埠


 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功能介紹

▼功能一覽,有語音翻譯、拍照翻譯、AI助手、離線翻譯、錄音翻譯、語言學習與基本功能設定


▼語音翻譯可設定來源與目標語言,並且有翻譯紀錄,可隨時語音播放


▼拍照翻譯可設定來源與目標語言,將要翻譯的東西利用拍照方式做即時翻譯


▼離線翻譯所支援的語言就沒有這麼多,但有常用的中文、英語、日語與韓語,同樣用講的方式就能做翻譯


▼錄音翻譯可設定來源與目標語言,透過講話就能輸入,輸出則是文字,沒有語音講話功能


▼語言學習可設定來源與目標語言,透過講話輸入,輸出有語音講話功能,可以隨時學習語言


▼Wi-Fi網路連接


▼基本功能設定一覽


 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實際使用測試

▼實際使用狀況,翻譯反應相當迅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eWvdCpz-0


總結
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是出國自由行的好朋友,透過語音翻譯就能輕鬆與外國人溝通,如果想自學語言也可透過語音學習功能學習語言,並可自己與外國人對話增加對話的經驗值,如果害羞的使用者就透過機器的語言發音與外國人溝通,當遇到是文字看不懂時,可透過照相翻譯方式快速翻譯;YOMIX隨我翻共支援106種語言(51種主要語言+55種方言),需要透過Wi-Fi連接網路,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下支援常用的中文、英語、日語與韓語,有英語就已經算非常足夠,畢竟是國際通用語言,實際操作使用可以發現語音辨識度相當高,且翻譯速度相當迅速,操作方式也相當簡單,採用觸碰方式操作,外型輕巧方便攜帶,配件中還有頸掛配件,更方便出門在外使用,讓使用者世界各國趴趴走沒問題!想找操作簡單翻譯迅速且支援106種語言的智能拍照口譯機,相信優迷YOMIX隨我翻 雙向智能拍照口譯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優美音質隨身攜帶,無線充電實用方便

IMG_7264_1.JPG

 優美音質隨身攜帶,無線充電方便實用
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各家廠商都想分一杯羹,不過在這競爭的市場中產品要非常有競爭力才有辦法脫穎而出,這次要介紹一款CP值相當高且功能不錯的產品,由PaMu推出的『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Slide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晶片採用業界風評相當好的高通QCC3020 BT 5.0解決方案,搭配LDS天線技術,提供優異的連線穩定度,音頻解碼支援高解析aptX、AAC與SBC,單體採用6mm驅動單元,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擁有10小時續航力,搭配充電收納充盒使用(可充電5次),總續航力可達60小時,收納充電盒除了外型質感不錯外,更採用了滑蓋式設計與無線充電功能,可以對手機直接無線充電,達到更廣泛的應用,出門在外可以即時讓行動裝置充電,內建雙麥克風,可消除外部噪音,達到最佳的通話品質,輕巧的耳機設計單耳重量僅有7.1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本體還有IPX6防水防汗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都不用擔心,現在就來看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簡約,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輪廓圖與支援高解析aptX音頻解碼,顏色有黑色與白色兩種可選擇


▼品牌為PaMu 產品型號為Slide,採用藍牙BT5.0


▼產品外型輪廓圖


▼支援高解析aptX音頻解碼


▼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繁體中文產品特色


▼公司資訊


▼安規認證


▼側面標示PaMu Logo與產品採用高通藍牙解決方案



▼內層包裝相當有質感,感覺跟精品一樣


▼翻開後可看到首次產品的操作方式,讓使用者可以更快上手


▼配件:產品說明書、耳塞說明書、USB Type-C充電線與兩種材質耳塞各三組(大、中、小各一組),可以發現耳塞不是對稱設計,可以更服貼耳朵,達到最佳的聆聽體驗



▼充電收納盒與充電盒攜帶外殼


▼攜帶外殼內有金屬掛勾,方便使用者出門在外掛在身上,外殼採用類皮革材質,質感不錯




▼充電收納盒正面有PaMu Logo,採用網格做點綴,讓整體質感大大升級,另外上蓋支援手機無線充電功能,放在上方即可做無線充電


▼側邊採用消光黑處理,後方為USB Type-C充電埠與無線充電按鈕




▼底部標示產品資訊與安規認證


▼充電收納盒採用滑蓋設計,操作起來更順手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可以看到上蓋有電池剩餘容量指示燈號,耳機會亮紅燈表示進入充電模式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解析aptX、AAC與SB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耳機後半段有橡膠護套,摸起來更為舒適


▼耳機側面一覽


▼耳機上下一覽


▼背面有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左右聲道標示在外側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PaMu Slide裝置


▼配對會先連線其中一耳


▼接著會自動跳出另一耳的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當兩耳同時使用時,在先前連線裝置中還會在看到一個PaMu Slide裝置,代表隨便一耳都可以使用,沒有主副的分別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兼具了音質、質感與實用, 舒適度方面共提供了六組耳塞可讓使用者挑選,讓使用者可挑選到最佳的配戴感,提供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與體驗效果,單耳重量僅7.1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容易掉落,出門在外也能好好享受音樂饗宴,PaMu Slide還有IPX6防水防汗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佳,細微反射音也相當清晰,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整體有Q度,不過低沉延伸度稍嫌不足有點可惜,受惠於aptX高解析音頻解碼,對比AAC可以明顯感受到許多音樂的細節差異,在AAC模式下高頻的尾音細節與低頻下沉層次會明顯縮水;用PaMu Slide看電影是個不錯的享受,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通話表現相當不錯,內建雙麥克風,可消除外部噪音,質感方面充電收納盒質感相當棒,而且還有無線充電功能,出門在外也能輕鬆幫手機充電,讓收納盒多了行動電源的功能,非常實用的設計,搭配充電收納盒後最高續航力可達60小時,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搭配高通晶片,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觸碰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想找一款音質優美且可以幫手機無線充電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相信PaMu Slide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 光學電競滑鼠-高規配置好手感,殺戮戰場無往不利

IMG_9656_1.JPG

高規配置好手感,殺戮戰場無往不利
曜越Thermaltake在電競週邊領域也算相當知名,近期推出了新滑鼠『Level 20 RGB』光學電競滑鼠,Level 20 RGB規格為高階配置,感應器採用PixArt PMW-3389,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回報率最高提供2000Hz,提供六段可調整,按鈕採用玩家最愛的Omron歐姆龍滑鼠微動開關,提供五千萬次按壓壽命,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與輕量化設計,提供舒適的握感與最佳的熱血體驗,搭配專用iTAKE軟體,滑鼠共有八顆按鈕可自定功能,也能透過軟體錄製巨集,提供玩家充足的火力支援,RGB發光方面滑鼠共有四個發光區域,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如果還有使用其他Thermaltake的產品則可以透過RGB PLUS軟體同步發光,讓發光更有一體感,馬上就來看高規配置好手感的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光學電競滑鼠啦。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光學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曜越Thermaltake Logo


▼型號為Level 20 RGB光學電競滑鼠,支援TT RGB PLUS發光同步、雷蛇Chroma 幻彩與亞馬遜 Alexa


▼包裝背面標示滑鼠各部位特色、產品基本規格、包裝內容物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滑鼠各部位特色、產品基本規格與包裝內容物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包裝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產品各國安規認證、序號與曜越Thermaltake公司資訊


▼翻開後可以看到滑鼠共有八顆按鈕可以設定功能,發光有16.8萬色與多種發光模式可選擇


▼配件:收納束口袋、TT信仰貼紙、保固卡與產品說明書


▼Level 20 RGB 光學電競滑鼠一覽,本體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搭配消光黑配色,造型陽剛菱角分明


▼USB接頭採用鍍金處理,提供良好的資料傳輸品質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設計,可提高產品壽命,中間有橡膠整線器,讓玩家方便整理線材


▼滾輪有凹凸設計,提升操作手感,滾輪兩旁為發光區之一,後方有一顆按鈕設計,預設功能為配置檔切換


▼下方有TT Logo,這區塊也是發光區!


▼前方一覽,採用對稱式設計,線材有防拉扯設計,兩側可以看到有導光條向後延伸


▼左側一覽,可以看到導光條從前方一路延伸到側面與本體上方,側面有網格設計,增加操作手感,還有一顆可自定功能側鍵設計




▼右側一覽,右側設計與左側相似,同樣有一顆可自定功能側鍵




▼本體上方導光條一覽



▼背面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與序號,還有TT Thermaltake Logo,感應器位於滑鼠中間位置



 iTAKE軟體介紹

▼軟體左側有配置檔可以做管理,方便使用者備份與載入配置檔案,中間則是滑鼠按鍵設定,共有八顆按鈕可設定,軟體上標示十個是因為滾輪向上向下也能指定功能


▼設定選項一覽


▼按鍵功能設定一覽


▼可設定為鍵盤單鍵功能


▼可設定為巨集,並設定重覆次數


▼可設定為多媒體功能


▼可設定為多功能鍵,功能鍵又可分為一般快速鍵與Windows快速鍵





▼可設定為程式執行功能,可執行檔案或網址連結


▼可設定為遊戲配置檔,內建相當多遊戲的功能



▼可設定為滑鼠功能



▼第二頁面為巨集錄製


▼第三頁面為背光設定,發光區域設定可分為Logo、滾輪與本體上方左右兩邊,共四個區塊,共提供九種發光模式可選擇,不同分區可選擇不同模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視覺風格



▼第四頁面為性能設定,可調整五組DPI參數、取樣率、回饋速率、直線修正…等


發光展示

▼發光區域共有四個區塊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QTqLC4tNA


▼多種模式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9If3BoM7i0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 光學電競滑鼠外觀符合人體工學且陽剛,搭配了四個區塊RGB發光視覺燈效,整體風格更為熱血,採用PixArt PMW-3389,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 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按鈕為歐姆龍微動開關,壽命長且回饋手感優異,外型為對稱式設計,不論慣用左手或右手的玩家皆可使用,整體共有八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符合大部分的玩家手形;發光區塊共提供四個區塊,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並有九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與效能細項設定,整體功能相當齊全,官方建議售價微NT$1890元,在全省曜越電競專賣店與台北曜越水冷電競電腦旗艦店都提供試握與販售,想找一款規格強悍且手感優異的RGB電競滑鼠,相信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RGB光學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散熱配置滿點,聲光效果大饗宴

2019/11/07 14:57:21

發文IP 59.125.*.*

IMG_9595_1.JPG

 散熱配置滿點,聲光效果大饗宴
之前介紹過elecArmor DK103滿血頂裝的機殼,這次要介紹他的小老弟『DK104』機殼,DK104與大哥DK103有些許的變化,面板改採用低調的設計搭配斜切線ARGB LED燈條,散熱方面同樣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所有ARGB風扇與燈條搭配內建ARGB控制盒,提供滿滿的視覺燈效,還可透過無線遙控快速調整發光模式;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最大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66mm,整體規格同樣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散熱配置滿點的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印上了電鎧 elecArmor機殼系列產品


▼側面標示支援ARGB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一次性束帶*5、ARGB轉接線、無線遙控與各種固定螺絲

▼DK104本體一覽,前面板低調搭配了ARGB LED斜切燈條,讓低調的面板帶有動感氣息

▼右下角方有elecArmor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4mm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鋼板上有散熱開孔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也可讓視覺燈效露出



▼側板上散熱開孔同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採用0.8mm SPCC鋼材,結構堅固不會軟趴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電源供應器護蓋側面有開孔設計,如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完美呈現

▼背面裝有ARGB控制盒,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兩組燈條,也可連接至主機板與主機板發光設定同步,另外同樣支援三組音樂模式,可以隨著音樂展示燈效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滿滿的發光視覺燈效



▼兩側下方的燈條發光,背面也可以看到主機板旁邊的兩顆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UD1w2USoE

▼三種音樂模式展示(建議開聲音感受一下節奏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3n2PbZv48


總結:
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表現依然不錯,前面板雖然低調,搭配ARGB LED燈條,展現動感視覺,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更是充足,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依然強悍,出廠就已內建六顆ARGB風扇,可達到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頂部、後方與主機板右側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燈效方面超吸睛搶眼,內建的控制器提供超級無敵多種發光模式,還有三種讓聲光效果融為一體的視覺燈效模式,提供更生動與動感的燈校,除此之外提供無線遙控可快速調整發光模式,玩家也可以連接至主機板的ARGB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散熱配置滿點且提供聲光效果融為一體的ARGB視覺燈效機殼,相信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IMG_9595_1.JPG

 散熱配置滿點,聲光效果大饗宴
之前介紹過elecArmor DK103滿血頂裝的機殼,這次要介紹他的小老弟『DK104』機殼,DK104與大哥DK103有些許的變化,面板改採用低調的設計搭配斜切線ARGB LED燈條,散熱方面同樣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非常優異的散熱效果,所有ARGB風扇與燈條搭配內建ARGB控制盒,提供滿滿的視覺燈效,還可透過無線遙控快速調整發光模式;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組可安裝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最大可支援40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58mm,整體規格同樣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散熱配置滿點的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採用全彩設計,印上了電鎧 elecArmor機殼系列產品


▼側面標示支援ARGB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一次性束帶*5、ARGB轉接線、無線遙控與各種固定螺絲

▼DK104本體一覽,前面板低調搭配了ARGB LED斜切燈條,讓低調的面板帶有動感氣息

▼右下角方有elecArmor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

▼頂部一覽,頂部有開關與I/O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ARGB控制切換、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一覽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

▼塑膠腳座

▼電源供應器下方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4mm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鋼板上有散熱開孔設計,可提高散熱效果也可讓視覺燈效露出



▼側板上散熱開孔同樣有磁吸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洗灰塵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內部結構採用0.8mm SPCC鋼材,結構堅固不會軟趴趴!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還可再安裝兩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24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120mm ARGB風扇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120mm ARGB風扇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 ARGB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電源供應器護蓋側面有開孔設計,如電源供應器有發光效果也能完美呈現

▼背面裝有ARGB控制盒,控制盒共可安裝10顆風扇與兩組燈條,也可連接至主機板與主機板發光設定同步,另外同樣支援三組音樂模式,可以隨著音樂展示燈效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後方3.5吋硬碟安裝位置,採用滑軌設計,3.5吋硬碟為免螺絲固定,2.5吋硬碟則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開電後真的是超吸睛!


▼滿滿的發光視覺燈效



▼兩側下方的燈條發光,背面也可以看到主機板旁邊的兩顆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UD1w2USoE

▼三種音樂模式展示(建議開聲音感受一下節奏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3n2PbZv48


總結:
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表現依然不錯,前面板雖然低調,搭配ARGB LED燈條,展現動感視覺,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更是充足,共可安裝四顆2.5吋裝置(其中兩顆可安裝3.5吋裝置),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依然強悍,出廠就已內建六顆ARGB風扇,可達到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頂部、後方與主機板右側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視覺燈效方面超吸睛搶眼,內建的控制器提供超級無敵多種發光模式,還有三種讓聲光效果融為一體的視覺燈效模式,提供更生動與動感的燈校,除此之外提供無線遙控可快速調整發光模式,玩家也可以連接至主機板的ARGB控制,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散熱配置滿點且提供聲光效果融為一體的ARGB視覺燈效機殼,相信電鎧 elecArmor DK104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HyperX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高規PixArt PMW-3389感應器搭配電競級 2.4GHz RF 無線技術與Qi無線充電





 高規PixArt PMW-3389感應器搭配電競級 2.4GHz RF 無線技術與Qi無線充電
HyperX下半年火力全開,推出了自製機械軸體的『Alloy Origins』電競鍵盤,電競耳機則推出了『Cloud Alpha S』與『Cloud Orbit S』兩款產品,最後一塊拼圖就是電競滑鼠產品『Pulsefire Dart』,Pulsefire Dart採用2.4GHz RF無線技術,提供良好的無線傳輸品質,內建800mAh長效鋰電池,可達50小時續航力,充電方式可採用USB Type-C或 Qi無線充電,感應器採用PixArt PMW-3389,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回報率最高提供1000Hz,提供四段可調整,按鈕採用玩家最愛的Omron歐姆龍微動開關,提供五千萬次按壓壽命,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搭配兩側加墊防滑側握,提供舒適的握感與最佳的熱血體驗,左右按鍵為獨立設計,讓玩家連點反應速度更敏捷,Pulsefire Dart可搭配 HyperX NGENUITY軟體調整按鍵功能、錄製巨集、效能細部調整與發光設定,整體規格齊全完整,馬上就來看無線高規的HyperX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啦。

 HyperX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特色與外觀


▼產品型號為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採用2.4GHz RF 無線技術與支援Qi無線充電


▼支援HyperX NGENUITY軟體與RGB發光


▼適用於PC、PS4與Xbox One


▼HyperX Logo與標示續航力可達50小時


▼包裝背面標示RGB發光說明、電池容量與無線傳輸規格


▼RGB發光說明


▼內建800mAh鋰電池,無線規格為2.4GHz,原廠提供兩年保固與免費線上諮詢服務


▼側面標示滑鼠本體照片、產品基本規格與系統需求



▼產品基本規格


▼系統需求


▼配件:產品說明書、其他HyperX產品介紹卡、USB Type-C to Type-A傳輸線、USB轉接器與USB無線接收器



▼USB轉接器一側為USB Type-A,方便使用者安裝無線接收器,另一側為USB Type-C可搭配傳輸線連接至電腦端USB,上方有HyperX Logo,底部有防滑設計





▼無線接收器上方有HyperX Logo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一覽,本體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搭配低調消光黑配色,滑鼠左右按鍵為獨立設計


▼滾輪有凹凸設計,提升操作手感,滾輪兩旁為發光區之一,後方有一顆按鈕設計,功能可自定義


▼下方有HyperX Logo,這區塊也是發光區!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前方有USB Type-C連接埠(充電/傳輸)


▼左側一覽,側面有加墊防滑側握設計,摸起來舒適且有彈性,提升操作手感,還有兩顆可自定功能側鍵設計




▼右側一覽,同樣有加墊防滑側握設計




▼背面一覽,鼠腳採用三片式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開關,感應器位於滑鼠中間偏上位置



 HyperX NGENUITY軟體介紹與發光展示

▼軟體左側可以看到已連接產品,下方為軟體設定,中間為滑鼠效能、燈光與按鈕設定


▼右上角可以看到滑鼠電池電量與低電量警告設定


▼背光亮度調整


▼回報率設定,有四段可調整


▼Porfile設定與管理


▼RGB發光有三種模式可選擇


▼實色模式為單色發光,可調整發光顏色


▼循環模式則無其他設定選項


▼呼吸模式可調整發光顏色


▼按鈕選擇後可設定功能,共有六大類可設定


▼可設定為鍵盤按鍵


▼可設定為滑鼠功能


▼可設定為多媒體功能



▼可錄製巨集,並指定巨集操作



▼可設定開啟檔案/程式、資料夾或網址


▼效能方面預設為三組DPI調整,最多可新增至五組,DPI數值可調整,並且可指定顏色,讓玩家可以迅速知道DPI段位




▼軟體設定一覽


▼發光區域共有兩個區塊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Rho-gMnZw


總結
HyperX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採用電競級 2.4GHz RF 無線技術,反應迅速且不易受干擾,滑鼠本體支援Qi無線充電,讓使用者充電更為方便,採用PixArt PMW-3389光學感應器,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 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優異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讓玩家殺戮戰場無往不利,按鈕為歐姆龍微動開關,壽命長且回饋手感優異,外型為不對稱式設計,較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使用,整體共有六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相當穩固,加上兩側的防滑側握相當舒適,整體外型為中尺寸,符合大部分的玩家手形;發光區塊共提供兩個區塊,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顏色,比較可惜僅提供三種背光模式,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與效能細項設定,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規格強悍手感優異且採用無線方式連線的RGB無線電競滑鼠,相信HyperX Pulsefire Dart無線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美型高質感,收納造型新穎方便攜帶

IMG_7805_1.JPG

 美型高質感,收納造型新穎方便攜帶
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競爭激烈,入門產品更是下殺到千元左右即可入手,這次介紹一款千元左右且質感不錯的產品,由Horen推出的『P1T』真無線藍牙耳機,P1T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天線採用LDS雷雕技術,雷雕採用三維方式製作,因此體積更小且有效提升連線距離,內建60mAh電池,擁有3小時續航力,搭配造型新穎的快速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續航力可達39小時,充電收納充盒還提供了一組USB Type-A可做臨時行動電源使用,P1T內建麥克風功能,可以當免持聽筒使用,超輕巧的耳機重量僅4.7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P1T還有IPX5防水功能,運動時可防汗水或雨水,操作方式為觸控感應,使用上簡單方便,配件包含三套耳塞(尺寸個別有大、中、小),使用者可依照使用喜好以及個人耳型選擇適當得尺寸,現在就來看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啦。

 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P1T有藍、灰、黑三色可挑選


▼支援快速充電,充電15分鐘可使用1.5小時,充電40分鐘可使用        3小時


▼Horen Logo


▼採用藍牙BT5.0與LDS雷雕天線技術,產品特色:立體聲、真無線藍牙、收納充電盒擁有2100mAh電池與臨時行動電源應用


▼標示產品型號為P1T,左右耳可單獨使用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與代理商資訊


▼側面標示耳機本體尺寸


▼翻開後可看到充電收納盒特色說明,提供USB Type-A充電輸出5V/1A


▼配件:產品說明書、三組矽膠耳塞(大、中、小各一組)與micro USB充電線


▼充電收納盒質感相當不錯邊緣採用斜切設計,體積小方便攜帶與收納




▼耳機收納沒有左右聲道區別


▼電池收納盒內層可上下推動,要放入耳機時,可以往上推,方便耳機放入,耳機放入完畢後往下推,才會開始充電



▼底部有一組micro USB充電埠(電源輸入)與一組USB Type-A行動電源輸出埠(5V/1A)


▼耳機本體一覽,黑與灰兩款耳機都是黑色,藍色款則是藍色耳機,上方標示左右聲道,中段為金屬電鍍處理,質感相當不錯


▼後端有指示燈號與觸碰式操作設計


▼單體護蓋為金屬搭配塑膠設計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Horen P1T(左聲道)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右聲道若有取出時,則會自動連線


▼右聲道也可單獨使用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收納方式新穎,收納盒與耳機本體質感皆相當不錯,P1T是耳道式設計,所以在阻隔環境噪音能力不錯,就算在戶外也可以好好享受音樂饗宴,在配戴感的舒適度相當不錯,重量輕巧,長時間久戴沒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再加上有IPX5防水設計,就算運動流汗也不用擔心,可以說是動靜皆宜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延伸尚可,中頻人聲定位清晰,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有一定的水準,低頻表現震撼力足夠,不過低沉延伸度稍嫌不足有點可惜;看電影來說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不錯,搭配收納充電盒可以擁有接近39小時的總續航力,而且還可以當臨時的行動電源使用,想找一款千元左右價格且擁有美型質感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相信Horen P1T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Fractal Design Define S2 VISION RGB機殼-四面鋼化玻璃面面俱到,優異擴充性與RGB視覺樣樣俱全

IMG_9906_1.JPG

 四面鋼化玻璃面面俱到,優異擴充性與RGB視覺樣樣俱全
Fractal Design機殼一直都是走低調俐落、沉穩優雅風格,不過近期開始將產品導入RGB元素,讓產品更受歡迎,這次介紹『Define S2 VISION RGB』,Define S2 VISION RGB保有Define S2的特色,並導入RGB元素,提升視覺效果,前面板採用燻黑鋼化玻璃搭配三顆PRISMA AL-14 PWM ARGB風扇,讓視覺燈效可以完美展現,兩側皆採用燻黑鋼化玻璃,機殼內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除此之外上蓋預設為燻黑鋼化玻璃搭配ARGB燈條,並提供配件可更換為通風口配置;內部設計擴充性相當優異,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不論是空冷、水冷還是DIY水冷玩家都可以在Define S2內大展身手,整體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後方出廠內建了一顆PRISMA AL-14 PWM ARGB風扇,搭配配件中的ARGB控制器即可展現酷炫視覺燈效;I/O包括兩組USB3.0、兩組USB2.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配置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顯示卡可支援440mm顯示卡,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介面卡部分共七組可使用還有預留兩組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整體規格相當齊全充足,現在就來看看Fractal Design Define S2 VISION RGB機殼啦。

在看介紹之前先來簡單介紹風扇與水冷擴充
▼Define S2 VISION RGB共可安裝九顆風扇,前面板可安裝三顆風扇,頂部同樣可安裝三顆風扇,後方可安裝一顆,底部可安裝兩顆風扇,每一個位置皆可安裝120mm或140mm風扇

▼水冷排配置支援一覽,前面板雖然可以安裝三顆140mm風扇,不過要注意水冷排最大可安裝到280mm(寬度147mm)與360mm,頂部最大支援到360mm,後方僅能支援120mm,底部最大支援到240mm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輪廓與各部位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內部結構


▼上蓋更換套件


▼預設為鋼化玻璃上蓋搭配ARGB燈條,可更換為安裝風扇/水冷安裝支架與通風上蓋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5、各種固定螺絲、硬碟防震膠墊、SATA電源串接線、水箱固定機構*4、ARGB控制器與玻璃擦拭布

▼ARGB控制器可調整發光亮度、模式與模式切換為呼吸控制

▼Define S2 VISION RGB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燻黑鋼化玻璃,內建三顆ADRGB風扇視覺燈效完美呈現

▼前面板為可拆卸設計,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PRISMA AL-14 PWM ARGB風扇



▼前面板側面有通風口,有可拆式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


▼頂部一覽

▼I/O:兩組USB3.0、兩組USB2.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預設上蓋內部是搭配ARGB燈條支架,可更換為風扇安裝機構

▼更換為風扇安裝支架後一覽,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還有水冷管線預留孔設計

▼裝上通風上蓋後一覽

▼後方一覽

▼上蓋按鈕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已內建一顆PRISMA AL-14 PWM ARGB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電源供應器先固定在背板上,再安裝進機殼內

▼底部一覽,有大面積進風口與濾網設計,下方可安裝兩顆120/140mm風扇或120/140/240/280m水冷排


▼質感不錯的墊高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兩側皆為燻黑鋼化玻璃計,採用無開孔的固定方式,固定為後方的手轉螺絲,方便拆卸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主機板右側可安裝DIY水冷改裝,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預設搭載ARGB燈條支架與燻黑鋼化玻璃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mm/140mm風扇或120mm水冷排,已內建一顆PRISMA AL-14 PWM ARGB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前方共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三顆PRISMA AL-14 PWM ARGB

▼電源護蓋前方有Fractal Design字樣

▼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開孔與穿線孔設計,也可安裝2.5吋硬碟支架


▼電源護蓋前端為可拆除設計,拆除後可安裝風扇、水冷排或水箱


▼背面前半部為三顆3.5吋硬碟固定支架

▼3.5吋硬碟固定支架為螺絲固定方式,也可安裝2.5吋裝置,安裝3.5吋硬碟時,必須先將防震膠墊裝上,再固定硬碟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背面有風扇集線器,支援電壓控制與PWM模式兩種風扇,方便使用者整理風扇線材

▼後方還有兩組魔鬼氈設計,讓使用者整線更為方便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腳墊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後方的魔鬼氈可以將線材牢固整理好,整體整線空間充足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硬體也要有一款擴充性優異的機殼來搭配!!

▼開電後內建的ARGB風扇與燈條提供相當不錯的視覺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xdQBbofRg

▼發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3U4_gTkVw

▼呼吸模式切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INOc1RY3A


總結:
Fractal Design Define S2 VISION RGB機殼導入了許多玩家相當喜愛的RGB發光燈效,且搭配四面燻黑鋼化玻璃與ARGB控制器,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若主機板支援ARGB也可透過主機板控制,與其他發光硬體同步視覺燈效,達到最完美的視覺體驗,外觀上承襲了Define S2系列的優雅沉穩風格設計,內部結構配置用心且擴充性充足,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最多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三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更是沒話講,不論是風扇與水冷排配置變化相當豐富,且還有專屬的水箱安裝預留空間,就算是DIY水冷玩家也能輕鬆大展身手,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上蓋搭配酷炫燈效可以展露無遺的燻黑鋼化玻璃或是搭配低調沉穩的通風蓋配置可以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提高機殼調整自由度;整體硬體擴充性相當充足且空間發揮淋漓盡致,升級空間與擴充性皆相當不錯;想找一款擁有四面鋼化玻璃且擁有優異擴充性與ARGB燈效的低調沉穩機殼,相信Fractal Design Define S2 VISION RGB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IP66高防水設計,運動的最佳良伴

IMG_9100_1.JPG

 IP66高防水設計,運動的最佳良伴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近期市場上的新寵兒,市面上產品相當豐富,一定有使用者在運動的時候有聽音樂的習慣,運動時流汗又怕攻擊到耳機,不過還好有產品推出了防水設計,免除這方面的困擾,防水等級最高為IP68,不過日常生活IP66或IP67就相當足夠,這次介紹由JLab推出的『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JBuds Air Sport擁有IP66防水防塵設計,日常防水沒問題,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音頻支援高解析AAC解碼,單體採用8mm驅動單元,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三組EQ設定,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挑選,內建電池擁有6小時續航力,搭配輕巧高質感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40小時,外型擁有人體工學矽膠耳掛,加上輕巧的耳機設計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更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使用上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吧!

 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擁有40小時總續航力


▼JLab Logo


▼採用藍牙BT5.0,適合於運動中使用,總續航力可達40小時


▼產品型號為JBuds Air Sport,下方標示產品特色,擁有IP66防塵防水設計、內建三組EQ設定與自動開機/連線功能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代理商與NCC認證…等


▼側面標示提供外部收音功能與包裝內容物



▼底部標示製造商資訊


▼翻開後可看到耳機操作方式介紹與詳細產品內容物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JLab貼紙、三組矽膠耳塞(大、中、小各一組)與一組海綿耳塞


▼耳塞上有JLab Logo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JLab字樣,體積小方便攜帶



▼充電收納盒前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側面一覽



▼底部為USB Type-A連接充電埠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並且標示左右聲道放入位置,因為耳機外型設計關係擺放的左右邊與常用的左右邊剛好相反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本體有耳掛設計,配戴更為穩固


▼正面有銀色JLab Logo


▼頂部有藍牙指示燈號


▼耳機側面一覽



▼耳機背面下方與中間都有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JLab JBuds Air Sport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搭配收納充電盒擁有不錯的續航力,總續航力可達40小時,基本上已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舒適度方面共提供了三組耳塞與一組海綿耳塞,讓使用者挑選最佳的配戴感,提供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與體驗效果,單耳重量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再加上有耳掛設計,配戴穩固且不易掉落,出門在外也能好好享受音樂饗宴,另外還有IP66高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表現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整體有Q度,可惜低沉延伸度稍嫌不足,若低沉延伸再更棒點,整體聽感會很不錯!用JLab JBuds Air Sport看電影是不錯的聽覺享受,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相當不錯,音效穿梭感與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晶片,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觸碰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值得一提的是JBuds Air Executive同樣擁有外部環境音收音功能,將環境音忠實傳遞給使用者,讓使用者對周遭環境變化隨時掌握,在戶外使用藍牙耳機也可以很安全!想找一款擁有IP66高防水與耳掛設計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相信JLab JBuds Air Sport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獨特鏡面濺鍍處理,ARGB發光面積再提升!

2.gif

獨特鏡面濺鍍處理,ARGB發光面積再提升!
SSD固態硬碟價格可以說是非常親民,各廠商間產品的差異不外乎就是主控晶片與NAND Flash,不過擁有發光的SSD產品就算是少數,還記得十銓T-FORCE推出的DELTA RGB SSD嗎?主打擁有業界最高5:3佔比的發光面積,當初可是轟動武林驚動市場,近期十銓T-FORCE又再度推出新作品『DELTA MAX』SSD固態硬碟,這次依然是轟動武林驚動市場,正面採用創新的濺渡式(Sputtering)製程處理,未發光時呈現如鏡子般的鏡面效果,發光時呈現均勻的視覺燈效,且發光面積比DELTA RGB SSD更大,可以說是窄邊框設計,讓發光面積更大更吸睛,RGB發光同步採用3-Pin ARGB控制,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軟體,可與其他硬體同步發光,DELTA MAX系列採用2.5吋設計,不過因為發光模組的關係,厚度為9.5mm,容量提供250GB、500GB與1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效能表現官方提供數據讀取最大為560MB/s,寫入最大為51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保固方面提供三年保固,馬上就來看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帶來的視覺燈效吧!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容量與DELTA MAX本體照片


▼T-FORCE Logo,ARGB發光透過5V 3-pin控制,也可直接連接主機板9pin USB 2.0擴充埠,內建彩虹流光燈效


▼產品型號為,本次介紹容量為500GB


▼DELTA MAX本體照片


▼包裝背面標示T-FORCE由來、產品規格與ARGB連接說明


▼T-FORCE由來


▼產品規格與ARGB連接說明


▼十銓公司資訊與安規認證標誌


▼上方標示T-FORCE Logo


▼側面標示產品型號


▼產品說明書、T-FORCE信仰貼紙與拭鏡布,如果正面有沾黏到灰塵或是指紋時可以用拭鏡布擦拭


▼ARGB控制線與USB連接線


▼採用USB連接線僅提供內建的彩虹流光模式


▼採用ARGB控制線才能透過主機板控制軟體控制發光模式與顏色


▼DELTA MAX本體一覽,中間有T-FORCE Logo,右下角有DELTA MAX字樣,在未發光的情況下呈現紫色鏡面效果


▼真的是鏡面效果!


▼T-FORCE Logo與DELTA MAX字樣



▼背面貼有產品資訊貼紙


▼貼紙上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三年保固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SATA接頭旁邊的micro USB連接埠為ARGB控制功能


▼厚度為9.5mm設計,安裝在桌機內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發光展示

透過主機板的ARGB軟體可以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也可與其他發光硬體一起做發光同步!

▼靜態發光展示


▼發光展示(ASRock主機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nrELBmh64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9MB/s 寫入:479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28.62MB/s、寫入483.11MB/s,總分共獲得了1155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5.81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95.88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59.7MB/s、寫入511.7MB/s,表現優異,4K讀取385.4MB/s、寫入351.0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30.5MB/s,最大值為531.7MB/s,最小值為521.9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31.4MB/s,最大值為492.0MB/s,最小值為383.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17.3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82.659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22.37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6.211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20.75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5.796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11.937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64.566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58.285MB/s、寫入521.726MB/s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3.8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39.44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6.64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31.60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6.81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43.38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2.6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25.46MB/s


 T-FORCE SSD ToolBox軟體介紹

▼可以看到SSD目前使用量、健康度與溫度


▼S.M.A.R.T.資訊


▼資料轉移功能,方便使用者將資料轉移到DELTA MAX上


▼使用壽命預估


 結語
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效能方面就是常態表現,畢竟SATA 6Gb/s借面已達到瓶頸,各家能做到的效能表現大同小異,Benchmark讀取速度約520MB/s、寫入速度約490M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11GB的檔案在34秒內都可以讀取/寫入完畢,容量提供小容量的256GB到最大容量1TB,各種需求的消費者都有產品可挑選使用,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能取代慢如龜速的物理硬碟,視覺效果是DELTA MAX的最大亮點,表面採用濺渡式處理,呈現鏡子般的反射效果,發光後則能呈現最均勻的視覺燈效,透過各家主機板ARGB軟體控制,可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酷炫燈效,還可以與其他硬體同步燈效,讓視覺燈效更有一體感,喜愛光害的玩家一定會對這款產品愛不釋手!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提供三年保固,想尋找超吸睛且大面積發光的SSD固態硬碟嗎?相信十銓T-FORCE DELTA MAX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首選。

 

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石墨烯搭配鈦雙動態驅動器設計,身臨其境無線體驗

IMG_0067_1.jpg

 石墨烯搭配鈦雙動態驅動器設計,身臨其境無線體驗
之前介紹過萬魔 1MORE的『E1004BA』高清降噪圈鐵藍牙耳機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E1020 Spearhead VR』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E1020 Spearhead VR採用耳道式搭配頸掛式設計,藍牙採用BT 4.2版本,有效傳輸範圍為10公尺,單體採用石墨烯搭配鈦雙動態驅動器,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語音通話擁有ENC環境降噪技術,提供清晰的通話品質,內建電池擁有6小時續航力,充電10分鐘即可使用3小時,整體總重量(包含頸線)為32g,非常的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頸線上擁有控制按鈕,方便使用者操作,頸掛內置記憶金屬,收納時可輕鬆繞成一圈,現在就來看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吧!

 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質感相當不錯,標示品牌、產品特色與外型


▼萬魔 1MORE Logo


▼產品特色
①提供沉浸式遊戲體驗
②身臨其境的1MORE虛擬環境聲音技術
③採用藍牙連接,提供低延遲與有效使用距離達10米
④快充10分鐘可用3小時
⑤搭載石墨烯搭配鈦雙動態驅動器
⑥提供原汁原味的聲音
⑦提供三組發光模式(紅光)
⑧擁有消除環境噪音能力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產品基本規格


▼翻開後會看到產品的手繪草圖結構設計


▼內層包裝一覽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耳塞四組與收納束口袋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一覽,總重量為32g相當輕巧,頸掛式搭配控制按鈕設計,操作更為方便與便利


▼頸掛內置記憶金屬,收納時可輕鬆繞成一圈


▼頸掛內側標示左右聲道,並且有紅色的金屬飾條,讓外型更有質感



▼外側有1MORE Logo



▼左側為功能按鈕,有音量調整、麥克風與通話/播放按鈕,最後面為藍牙指示燈號


▼左側下方為micro USB充電埠



▼底部耳機出線位置,耳機傳輸線採用紅色配置,帶有熱血電競氣息


▼耳機一覽,耳機外殼為塑膠材質,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耳機背面有1MORE Logo,開機後會發出紅光,共有三種長亮、心跳與呼吸三種發光模式可挑選



▼耳塞拆卸後一覽,單體護蓋為金屬材質


實際連接使用

▼開機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是款方便時用的產品,採用耳道式設計,阻隔噪音表現不錯,配戴感方面相當舒適,配件中有四款耳塞讓使用者挑選出最舒適的配戴感,再加上總重量僅32g,長時間久戴也沒問題,配戴起來無負擔,且不會容易掉落。

音質部分從聽音樂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表現出色,中頻人聲定位清晰位置明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相當不錯且情感豐富,低頻震撼力與推力足夠,延伸度表現優異,Q度十足且層次豐富,低音的泛音低沉圓潤,整體音質表現優異收放自如;搭配手遊Free Fire可以充份展現E1020 Spearhead VR精準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可立即發現敵人的位置;用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看電影更是一大享受,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音效穿梭感與大場面震撼力超棒,臨場感表現優異,再加上是耳道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看到忘我的境界!

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整體CP值不錯,最高續航力可達6小時,配件提供收納束口袋,收納攜帶出門很方便輕鬆,想找一款擁有身歷其境沉浸式體驗的電競藍牙耳機,相信萬魔 1MORE E1020 Spearhead VR電競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自我加密資料安全無虞,五年保固盡情使用免擔心!




 自我加密資料安全無虞,五年保固盡情使用免擔心!
近年來SSD固態硬碟價格非常甜,可以說是裝機標配或是升級硬體的第一首選,可以讓電腦開機速度大幅度提升,現在入手SSD固態硬碟其實可以直上大容量產品,這次要介紹由金士頓Kingston推出的『KC600』SSD固態硬碟,KC600採用2.5吋設計,主控晶片採用SMI SM2259,具備了資料保護能力,支援完整安全性套件TCG Opal、AES 256位元與eDrive,容量有256GB、512GB、1TB與2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顆粒,效能表現官方提供數據讀取最大為550MB/s,寫入最大為52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保固方面提供五年保固,馬上就來看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採用吊卡式設計,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與容量,下方為透明櫥窗可看到SSD本體


▼上方為Kingston Logo,產品為KC600系列,原廠提供五年保固


▼KC600 SSD比7200轉硬碟效能表現快了15倍,本次介紹容量為1TB


▼可看到KC600 SSD本體


▼KC600採用SATA 6Gb/s(Rev. 3.0)傳輸介面,金士頓免費提供線上技術諮詢服務


▼包裝背面標是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各國安規認證


▼KC600本體一覽,採用消光黑處理搭配灰色Kingston字樣與Logo,質感還不錯


▼螺絲孔有防拆保固貼紙


▼背面一覽


▼產品資訊貼紙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容量


▼厚度為7mm設計,可安裝於Ultrabook筆電內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8MB/s 寫入:488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30.17MB/s、寫入474.95MB/s,總分共獲得了1155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7.03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93.78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62.7MB/s、寫入511.5MB/s,表現優異,4K讀取381.2MB/s、寫入358.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30.4MB/s,最大值為531.8MB/s,最小值為519.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481.8MB/s,最大值為490.5MB/s,最小值為447.2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33.631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0.370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31.29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75.00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29.12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66.388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34.538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68.543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62.306MB/s、寫入521.377MB/s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9.45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90.40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6.3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36.74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4.9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76.74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2.6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25.83MB/s


 結語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不錯,採用2.5吋外型且為7mm設計,可安裝於各種電腦與筆電上,效能表現方面Benchmark讀取速度最高達560MB/s、寫入速度最高達520MB/s,在實際傳輸測試中,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表現都不錯,11GB的檔案在30秒內都可以讀取/寫入完畢,容量方面從小容量的256GB到最大容量2TB,各種需求的消費者都有產品可挑選使用,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能取代慢如龜速的物理硬碟;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提供五年保固,使用者可以盡情使用不用擔心維修服務,想輕鬆入主擁有五年保固且擁有資料自我加密功能的固態硬碟嗎?相信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金士頓 Kingston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記憶卡-大容量高效能,手機容量輕鬆擴充





大容量高效能,手機容量輕鬆擴充
Android手機可以藉由外部擴充儲存空間,但記憶卡效能必須要做點功課,避免效能太差而拖累手機本身效能或是造成錄影掉格的狀況,這次要介紹由金士頓 Kingston近期剛推出的microSDXC記憶卡『Canvas Select Plus』,Canvas Select Plus
擁有讀取100MB/s與最高寫入85MB/s,符合Class 10 UHS-I U3 A1等級,具備強悍效能與耐用性,且針對Android裝置進行優化,容量有16GB、32GB、64GB、128GB、256GB與512GB,可供不同需求使用者選擇,金士頓 Kingston提供終身保固服務,讓使用者更為放心,馬上就來看金士頓 Kingston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記憶卡吧。

 金士頓 Kingston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記憶卡本體與包裝

▼包裝盒採用吊卡式紙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容量與適用裝置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XC記憶卡針對Android裝置進行優化,更適合用於手機


▼產品為Canvas Select Plus系列,容量為512GB,擁有100MB/s讀取效能,符合Class 10 UHS-I U3 A1等級


▼下方可看到記憶卡本體與轉卡


▼金士頓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金士頓 Kingston Logo


▼適用於行動裝置與相機,Full HD錄影沒問題!


▼背面標示產品說明



▼轉接卡與記憶卡本體


▼記憶卡上標示容量與規格



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RAM DDR4 16GB kit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CardReader:Kingston MobileLite G4 USB3.0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92MB/s 寫入:78MB/s


▼AS SSD Benchmark:Write 78.22MB/s Read 92.25MB/s


▼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可達93.12MB/s
最大寫入速度可達70.62MB/s


▼Crystal Disk Mark Seq Read:92.01MB/s,Seq Write:73.92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91.0MB/s,最大值為91.7MB/s,最小值90.6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81.0MB/s,最大值為86.4MB/s,最小值29.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93.82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76.08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92.812MB/s,寫入部分可達到76.656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92.48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75.190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94.897MB/s、寫入77.809MB/s


 Android手機效能測試

▼搭配ASUS Zenfone Max Pro M1測試


▼安裝後可以看到記憶卡啦!


▼軟體測試讀取為73.81MB/s、寫入為64.02MB/s


 結語
這次介紹的金士頓 Kingston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記憶卡表現不錯,讀取與寫入有一定的水準,讀取可達90MB/s以上的優異表現,寫入則在80MB/s左右,應用在手機內可能勝任FHD影片的寫入沒問題! Canvas Select Plus提供了128GB~512G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可輕鬆升級手機的容量,達到手機容量好幾倍的儲存空間,金士頓提供了終身保固服務,讓使用者不用擔心後續保固服務問題,想找一款大容量且效能表現不錯的microSD記憶卡,相信金士頓 Kingston Canvas Select Plus microSD記憶卡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安耐美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虹彩晶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平價級入門水冷新選擇

IMG_0859_1.JPG

 平價級入門水冷新選擇
安耐美ENERMAX的水冷產品一直以來都有著不錯表現,近期LIQMAX系列推出新作品『LIQMAX III ARGB 120』虹彩晶凌,LIQMAX III ARGB系列目前僅推出120mm款式,相信未來會有其他規格可選擇,水冷頭部份下了不少工夫,水冷頭採用雙腔體設計,將水泵與CPU熱源隔開,提升水泵壽命,搭配專利分流通道技術結合冷水直沖銅底設計,增強整體散熱效果,水冷頭上方有發光Logo,側面擁有Addressable RGB導光圈,具備可定址RGB通道,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並可透過軟體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水管採用400mm網管編織線材,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風扇方面採用自家UCHF12P-ARGB風扇,搭配雙曲面扇葉設計,最大噪音為14~27dBA,轉速為500~1600rpm,ARGB發光採用Aurabelt導光圈與中心暈光設計,與水冷頭發光同步,提供酷炫且吸晴的視覺饗宴,冷頭部分採用銅頭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現在就來看看安耐美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虹彩晶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安耐美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虹彩晶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與支援四大主機板廠


▼ENERMAX Logo


▼支援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連RAZER CHROMA也可以支援喔!


▼產品型號為LIQMAX III ARGB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


▼頂部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與支援Addressable RGB


▼側面標示水冷排尺寸


▼另一側標示產品序號與安耐美ENERMAX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道康寧TC-5121C散熱膏、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RGB控制線與4pin PWM轉接線



▼自家UCHF12P-ARGB風扇,搭配雙曲面扇葉設計,最大噪音為14~27dBA,轉速為500~1600rpm,ARGB發光採用Aurabelt導光圈與中心暈光設計,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ENERMAX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上方有ENERMAX字樣,開電後會發光,側面有RGB導光環設計,兩部分都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顏色與模式,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RGB控制連接埠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


▼水泵為3pin接頭設計


▼裝上風扇後一覽


發光展示

▼水冷頭燈效



▼水冷頭與風扇燈效


▼發光模式展示(內建彩虹流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QRb-6Tv1M


▼發光模式展示(主機板AURA Sync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0j9yhx8MA


搭配Intel Core i9-97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Cooler: 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6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溫度記錄,待機40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2~66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8度,平均溫度約64.5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7~3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7~6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2度,平均溫度約60~63度









 搭配Intel Core i9-97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700K @ 5.0GHz
Cooler: 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6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4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80~9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4度,平均溫度約83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40~4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2~8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100度,平均溫度約75~82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安耐美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虹彩晶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不錯,別以為它只是120mm水冷,壓抑Intel Core i7-9700K相當輕鬆,受惠於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72度,平均溫度為64.5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優異,雖然最高溫度來到100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83度左右,且風扇相當安靜,感覺不出來是在高負載情況下運作,安裝方面相當容易,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LIQMAX III ARGB 120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發光區為水冷頭與風扇,可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價格方面官方建議售價為NT$2090元,想尋找可壓制力不錯且擁有ARGB視覺效果的入門一體式水冷,相信安耐美ENERMAX LIQMAX III ARGB 120 虹彩晶凌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新選擇。

be quiet! Pure Base 500機殼-圓潤有型、散熱擴充與靜音設計一石三鳥

IMG_0454.JPG


 圓潤有型、散熱擴充與靜音設計一石三鳥
德國知名品牌be quiet!許多玩家一定不陌生,產品一直以來都提供不錯的表現與靜音效果,這次要介紹他們推出的『Pure Base 500』機殼,Pure Base 500外型相當圓潤,一面側板為鋼化玻璃,讓機殼內的好料一覽無遺,散熱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已內建一顆14公分PURE WINGS 2風扇),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4公分PURE WINGS 2風扇,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支援最大240mm水冷排,整體提供不錯的散熱效果,特別的是上蓋預設安裝靜冷上蓋,可更換為高效能水冷配置上蓋,讓散熱表現更為優異;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3.5吋裝置則可安裝兩顆(其中一組為2.5吋/3.5吋二選一);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ATX主機板,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90mm,值得一提的是前方、側板與上方有隔音棉設計,提供安靜低噪音效果,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be quiet! Pure Base 500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外觀輪廓與內部結構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產品特色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6與各種固定螺絲

▼Pure Base 500本體一覽,前面板低調搭配髮絲紋路處理,下方有be quiet! Logo

▼be quiet! Logo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已內建一顆14公分PURE WINGS 2風扇),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

▼前面板內側有隔音棉設計

▼前面板內側有隔音棉設計

▼面板兩側有進風口濾網,可拆卸清洗灰塵

▼I/O包含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

▼上方有磁吸式靜音上蓋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支援最大240mm水冷排

▼靜音上蓋內層有隔音棉設計

▼配件中有高效能水冷配置上蓋,可更換提升散熱效能



▼後方一覽

▼後方已安裝一顆14公分PURE WINGS 2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電源供應器安裝面板

▼底部一覽,底部有大面積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塑膠腳座搭配止滑膠墊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氣口設計

▼兩側一覽,一側為全景式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另一側為鋼板設計,面板側面有散熱開口,可提高散熱效果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右側可在安裝兩顆2.5吋裝置,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頂部可安裝兩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支援最大240mm水冷排

▼後方已安裝一顆14公分PURE WINGS 2風扇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大面積的散熱開孔可提高散熱效果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

▼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



▼背面與正面穿線開孔,運用角度設計可遮蔽線材,提升美觀

▼主機板右側的硬碟安裝機構為可拆卸設計,2.5吋裝置採用螺絲固定



▼3.5吋硬碟安裝機構同樣為可拆卸設計,且有兩組安裝位置可選擇,若前方要安裝水冷排時,可將硬碟安裝機構後退一點,達到更好的相容性



▼硬碟固定方式採用螺絲固定,底下為2.5吋/3.5吋共用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硬碟安裝機構兩種安裝方式距離相差約1.2公分左右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距離還相當足夠!


總結:
be quiet! Pure Base 500機殼前面板雖然低調,但搭配圓潤的外型與髮絲紋路處理,質感相當不錯,單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更是充足,共可安裝五顆2.5吋裝置,3.5吋裝置也可安裝兩顆,整體整線空間相當足夠,散熱方面擴充性強悍,出廠就已內建兩顆PURE WINGS 2風扇,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與需求達成不錯的散熱表現;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最重要的還是搭配三面隔音棉設計,讓整體機殼更為安靜,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搭配RGB視覺燈效算是美中不足!想找一款外型圓潤且擴充性與靜音表現不錯的機殼,相信be quiet! Pure Base 500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Thunderbolt3高速傳輸與多功能擴充一次擁有!

IMG_9202_1.JPG

 Thunderbolt3高速傳輸與多功能擴充一次擁有!
資料備份已現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日常的拍照與資料紀錄都是回憶的重要資產,資料備份方式從最簡單的USB隨身碟/隨身硬碟到需要經由複雜設定的NAS系統,USB隨身碟/隨身硬碟雖然操作方式簡單方便,但沒有RAID功能依然會有資料損毀消失的風險存在,設定複雜的NAS系統雖然功能強悍,但光是設定可能就讓許多使用者卻步,且必須透過網路方式存取(主流網路速度1Gbps傳輸率約125MB/s);這次介紹透過高速傳輸的Thunderbolt3備份方案,由OWC推出的『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Mercury Elite Pro Dock採用Thunderbolt3作為傳輸介面,Thunderbolt3除了資料傳輸功能外,還提供顯示輸出,因此Mercury Elite Pro Dock整合了兩組USB 3.1 Gen1連接埠、高速的SD 4.0(UHS-II)讀卡機、Intel 1Gbps網路卡、Display Port 1.2(支援4K顯示)與兩組Thunderbolt3連接埠,可安裝兩顆2.5吋/3.5吋硬碟,外殼採用金屬鋁材並內建貓頭鷹Noctua六公分風扇,可提高硬碟的散熱效果,單顆硬碟容量最搭支援14TB,RAID模式支援JBOD(Non-RAID)、RAID0、RAID1與SPAN,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與需求調整,系統支援Windows與macOS,最值得一提的是操作相當簡單,選取完RAID模式後即可開始使用,現在就來看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帶來的效能表現吧!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產品外型、規格與特色


▼OWC Logo,產品型號為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


▼0GB的意思就是這是無硬碟版本


▼Mercury Elite Pro Dock外型


▼產品特色
①雙硬碟磁碟陣列
②內建網路接頭
③提供兩組USB 3.1 Gen 1連接埠
④內建SD 4.0讀卡機
⑤支援MAC與Windows系統
⑥採用Thunderbolt3高速傳輸介面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與I/O標示


▼產品特色說明


▼I/O標示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與產品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上方標示OWC Logo與產品型號


▼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傳輸線、固定螺絲與變壓器



▼Mercury Elite Pro Dock本體一覽,前方有OWC Logo(開電後亮藍光)、兩顆硬碟指示燈號與SD 4.0讀卡機,面板有大面積進風口,可提高硬碟散熱效果


▼OWC Logo與兩顆硬碟指示燈號


▼SD 4.0讀卡機


▼後方為I/O與RAID控制,還有一顆六公分排風扇,提高硬碟的散熱


▼上半部提供兩組USB 3.1 Gen 1、Intel 1Gbps網路卡與兩組Thunderbolt3連接埠,Thunderbolt3連接埠支援Daisy-chain連接


▼下半部為RAID設定,共有四種模式,還有電源輸入、防盜鎖孔與Display Port顯示


▼頂部與底部一覽,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四個防滑膠墊



▼側面為OWC Logo


▼將外殼拆除後可以看到兩顆2.5/3.5吋硬碟安裝位置



▼側面鎖孔分別有2.5吋與3.5吋兩種孔位


▼後方的排風扇為知名風扇品牌貓頭鷹Noctua


▼2.5吋/3.5吋硬碟安裝後一覽



▼這次硬碟使用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兩顆搭配




RAID1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 msi Prestige 14 A10SC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HDD: Kingston KC600 1TB*2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751MB/s 寫入:321MB/s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750.21MB/s、寫入327.64MB/s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790.78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349.89MB/s,256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827.9MB/s、寫入363.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746.8MB/s,最大值為753.1MB/s,最小值為691.7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327.9MB/s,最大值為334.3MB/s,最小值為286.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636.074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23.066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652.81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07.919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618.339MB/s,寫入部分可達到320.633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564.029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290.390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813.777MB/s、寫入341.488MB/s


 RAID1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9.88秒,平均寫入速度為288.36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6.33秒,平均讀取速度為704.21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36.47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26.00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6.31秒,平均讀取速度為728.77MB/s


RAID0效能實測

測試平台
NB: msi Prestige 14 A10SC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HDD: Kingston KC600 1TB*2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756MB/s 寫入:661MB/s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754.03MB/s、寫入638.59MB/s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789.43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701.45MB/s,256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826.5MB/s、寫入716.4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762.5MB/s,最大值為766.6MB/s,最小值為725.5MB/s


▼HD Tune寫入效能測試650.6MB/s,最大值為680.8MB/s,最小值為552.9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712.82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630.673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628.526MB/s,寫入部分可達到509.41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694.290MB/s,寫入部分可達到604.669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705.879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611.352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814.972MB/s、寫入672.944MB/s


 RAID0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0.59秒,平均寫入速度為558.34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15.64秒,平均讀取速度為735.19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8.14秒,平均寫入速度為655.34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15.75秒,平均讀取速度為754.82MB/s


 其他功能展示

▼Intel I210 1Gbps網路卡


▼Display Port支援4K顯示輸出沒問題!


▼SD讀卡機效能表現優異,讀取與寫入可達200MB/s左右成績


▼msi Prestige 14 A10SC I/O連接埠簡單使用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後就能強化擴充外接能力,讓輕薄的商務筆電也能擁有多功能連接埠,達到更好的工作效率



 結語
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採用Thunderbolt3高速傳輸介面,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透過後方的RAID模式切換,可輕鬆快速切換RAID模式,使用者可搭配各種不同環境使用,這次搭配兩顆2.5吋SSD固態硬碟,效能表現方面比較意外的是RAID1的讀取速度與RAID0差不多,可以達到最高820MB/s左右,實際傳輸已RAID1來說11GB的檔案不論單一大檔還是多檔測試,都可以在40秒內傳輸完畢,當然RAID0也比較少使用者使用這個模式,畢竟RAID1多了硬碟任意可壊一顆的特性,讓資料多一份保障,除了資料備份功能外,更提供了USB3.1 Gen 1擴充、1Gbps網路卡與SD 4.0讀卡機,像這次測試的筆電msi Prestige 14 A10SC因為輕薄的關係,I/O只有兩組Thunderbolt3 USB Type-C、兩組USB 2.0與micro SD讀卡機,有了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就馬上擴充I/O,不論是資料傳輸還是顯示功能,方便使用者達到更多應用,想找一款採用Thunderbolt3高速傳輸介面且擁有RAID功能與多功能擴充的硬碟盒外接裝置,相信OWC Mercury Elite Pro Dock雙槽磁碟陣列硬碟盒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RAIJINTEK OPHION機殼-小巧高質感,擴充能力不容小覷




 小巧高質感,擴充能力不容小覷
RAIJINTEK在機殼與散熱產品上不斷進步,前陣子介紹過散熱產品留下不錯的印象,這次要介紹他們的機殼產品『OPHION』機殼,OPHION屬於小巧機殼產品,面板採用全鋁材質搭配髮絲紋路,提供優異的質感,兩側為3mm鋼化玻璃,讓機殼內的好料一覽無遺,散熱方面底部可安裝一顆12公分風扇(厚度為15mm),頂部可安裝兩顆12公分風扇,若有安裝硬碟的狀況下,則可安裝一顆12公分風扇;I/O方面簡潔,提供一組USB 3.0 Type-A、USB 3.0 Type-C指示燈號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有兩種組合,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或一顆2.5吋與3.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ITX主機板,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90mm,顯卡搭配250mm延長線轉接,最大可支援330mm長度,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小巧高質感的RAIJINTEK OPHION機殼啦。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外觀輪廓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RAIJINTEK公司資訊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8、泡棉膠與各種固定螺絲

▼OPHION本體一覽,面板採用全鋁材質搭配髮絲紋路

▼RAIJINTEK Logo電源按鈕

▼前面板拆除後可安裝一顆2.5吋裝置



▼I/O提供USB 3.0 Type-A與USB 3.0 Type-C

▼頂部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上方可安裝兩顆12公分風扇或一顆12公分風扇與兩顆2.5吋硬碟(硬碟可替換為一顆3.5吋)



▼後方一覽,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

▼底部一覽,底部有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電源供應器安裝位置,可安裝標準ATX,腳墊為橡膠止滑設計

▼底部可安裝一顆12公分風扇(厚度為15mm)

▼兩側皆為3mm全景式鋼化玻璃,採用手轉螺絲固定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左側為顯卡安裝空間,右側為主機板與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


▼顯卡安裝空間,顯卡安裝為垂直設計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與電源延長線


▼主機板最大支援ITX

▼PCIe Gen 3 x16延長線接頭

▼頂部硬碟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或一顆3.5吋裝置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I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上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距離還相當足夠!


總結:
RAIJINTEK OPHION機殼外型質感相當不錯,兩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別小看它是小機殼,擴充性相當充足,共可安裝三顆2.5吋裝置或一顆2.5吋與3.5吋裝置,顯卡則是可以安裝到330mm長度,整體屬於緊湊設計,不過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需求,想找一款小巧高質感且擁有不錯擴充能力的小機殼,相信RAIJINTEK OPHION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家庭小劇院輕鬆升級

IMG_0436_1.JPG

家庭小劇院輕鬆升級
數位影音時代不論是要看第四台、追劇、看電影…等,使用電視觀看肯定是最棒且舒適的享受,近年來電視輕薄設計,但是輕薄設計會讓喇叭可使用空間縮小,造成聲音效果不佳且震撼力也不足;這次要介紹由海爾Haier推出的『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A3外型尺寸長92公分、寬8.5公分、高5.5公分,內建喇叭為兩顆1.75吋與一顆2.5吋低音單體,有線輸入為AUX輸入、同軸(AV端子)輸入與光纖(S/PDIF)輸入,除了有線外還可透過無線藍牙連接,安裝方式簡單,放在電視前方或是採用壁掛方式都能呈現不錯的音效表現,聲音模式提供標準與電影模式兩種,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挑選,馬上就來看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帶來的表現吧!

 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標示產品外型、型號與特色


▼海爾Haier Logo


▼產品型號為A3 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支援藍牙連接、AUX輸入、同軸(AV端子)輸入與光纖(S/PDIF)輸入,擁有無線遙控控制與3D音效模式


▼包裝側面標示Haier Logo


▼頂部標示產品特色、產品規格、總代理為富基電通與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變壓器、3.5mm AUX連接線與無線遙控(包含水銀電池)


▼變壓器為24V/1.5A


▼無線遙控相當方便,提供音量調整、播放操作、訊號來源切換、EQ模式切換與BASS調整


▼A3本體一覽,中間有海爾Haier Logo,長度比43吋電視再少一點


▼左右兩側的1.75吋單體



▼海爾Haier Logo


▼上方有電源開關、音量調整與訊號來源切換按鈕


▼兩側一覽,側面後端為內斜設計,並採用蜂巢格紋與亮面烤漆邊框點綴,質感不錯!



▼後方一覽,後方為輸入連接埠與壁掛設計


▼左右各有一個壁掛孔位



▼輸入連接埠包含電源輸入、AUX音訊輸入、同軸輸入與光纖輸入,還有一個工程人員使用的維護介面,連接埠區塊採用內凹設計,讓線材接頭可內藏,不會突出造成擺放的不方便



▼底部有兩條防滑膠墊,讓SoundBar本體可以穩固擺放不會輕易滑動



▼底部產品資訊貼紙


▼擺放在43吋電視前方一覽


▼看電影真的是不錯的享受!


▼採用藍牙連線時,透過手機或行動裝置可以看到A3裝置


▼連線完畢後即可立即使用


▼利用A3懶洋洋的在沙發上聽音樂也是不錯的享受~


聲音展示

▼聲音展示,中途有EQ模式轉換,可聽出差異
1:06秒轉換為Movie模式
2:03秒轉回標準模式
2:30秒轉換為Movie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oq_1GDNII


總結
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可以說是經濟又實惠的有感升級產品,安裝方式非常簡單,電源與音源輸入連接完畢後即可輕鬆使用,若只是想聽聽音樂則可以採用藍牙方式連接,馬上就能享受音樂饗宴,音效表現來說實在是比電視內建的喇叭好太多了,不論是看電視還是看電影,光是臨場感與震撼力根本是沒得比,採用內建的電影模式更是讓整個聲音效果大大提升,像是玩命關頭或是漫威系列電影的大場面震撼與音效穿梭感表現不錯,讓人看到忘我沉浸在影片局情中,透過BASS調整功能,可往上與往下個三段調整,共六段強度可調,讓產品自由度更高,調整出自己最喜歡整體聽感!

整體來說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相當適合家中電視想要小升級聲音效果的使用者,目前Haier A3網路通路價格約NT$1980元左右,價格來說算是相當親民,且擁有不錯的升級效果,除了有線連接還可以透過無線連接,讓應用範圍更為廣泛且方便,如果想找一款升級家庭小劇院的聲霸產品,相信海爾Haier A3藍牙無線2.1聲道 SoundBar是個不錯的選擇。

Fractal Design Vector RS-TG機殼-全新造型設計搭配高擴充能力,ARGB稜線發光新視覺

IMG_1363_1.JPG

全新造型設計搭配高擴充能力,ARGB稜線發光新視覺
Fractal Design近期的新機殼產品開始導入RGB元素,讓產品更具風格,這次推出了全新的『Vector RS-TG』,Vector RS-TG採用全新的外型設計,搭配擴充能力相當高的Define R6內部配置,賦予Vector RS-TG有顏值更有強悍的擴充配置,外型上同樣是簡約低調風格,但是多了ARGB稜線發光,導光條從上蓋一路延伸至前面板,營造出嶄新的視覺效果,單側採用強化玻璃,內部的酷炫視覺效果盡收眼底,上蓋預設為燻黑鋼化玻璃配置,並提供配件可更換為通風口配置;內部設計相當不錯且可調整結構,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可透過結構變更獲得更強悍的散熱安裝,整體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硬碟裝置方面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六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寬度限制為285mm),顯示卡可支援440mm顯示卡(前面板有安裝風扇的狀況下),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85mm,介面卡方面共七組可使用,還預留兩組垂直顯卡安裝空間,整體規格相當強悍,馬上就來看看嶄新風貌的Fractal Design Vector RS-TG機殼啦。

在看介紹之前先來簡單講解一下風扇配置
▼標準配置內部可安裝8顆140mm風扇,變換結構後可安裝9顆140mm風扇

▼若安裝120mm風扇,不論結構配置,皆可安裝9顆

▼標準配置水冷排支援一覽,最大可支援360mm水冷排

▼變更機構配置水冷排支援一覽,最大可支援420mm水冷排

▼所有水冷排組合一覽,變更配置部分其實也可做部分變更達成更多組合方式,可讓使用者調整出最適合的模式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輪廓與各部位特色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內部結構


▼上蓋更換套件


▼預設為鋼化玻璃上蓋配置,可更換為安裝風扇/水冷安裝支架與通風上蓋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6、各種固定螺絲、硬碟防震膠墊、ARGB控制器與玻璃擦拭布

▼ARGB控制器可調整發光亮度、模式與模式切換為呼吸控制


▼Vector RS-TG本體一覽,前面板設計採用部分鋼化玻璃搭配,與上蓋的部分鋼化玻璃搭配呼應,導光條則從上蓋一路延伸至前面板



▼前面板右下角有Fractal Design字樣

▼前面板為可拆卸設計,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已內建兩顆Dynamic X2 GP-14B風扇


▼前面板燈條採用接點接觸設計,讓使用者更方便拆卸

▼面板兩側都有進氣口設計,內部有濾網方便拆卸清理灰塵

▼頂部一覽,與面板呼應,鋼化玻璃面積比前面板大上不少,I/O則在右側斜面上

▼I/O包括兩組USB3.0、一組USB Type-C、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eset按鈕與電源開關

▼更換為風扇安裝支架後一覽,共可安裝三顆120mm或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還有水冷管線預留孔設計


▼蓋上通風上蓋之前記得要安裝濾網!

▼蓋上通風上蓋後一覽

▼後方一覽

▼後方可安裝一顆120/140mm風扇或水冷排,並可微調高度,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內部結構有墊高設計,提供不錯的電源供應器散熱效果

▼電源供應器先固定在背板上,再安裝進機殼內

▼底部一覽,有大面積進風口與濾網設計


▼腳座為墊高設計搭配滑橡膠

▼下方可安裝兩顆120/140mm風扇或120/140/240/280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下方進風口設計

▼一側為強化玻璃設計,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前側面板側面有進風口設計


▼另一側為鋼板設計,前側面板側面同樣有進風口


▼鋼板內側有大面積的吸音棉設計,可達到超安靜的境界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下方與右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主機板背面為硬碟安裝機構,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頂部預設搭載鋼化玻璃,若安裝風扇支架後有兩種組合,前半部預設組合可安裝三顆120mm風扇或一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360mm水冷排,變換結構後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42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Dynamic X2 GP-14風扇

▼介面卡擋板皆為重複使用設計,還有垂直顯卡安裝位置

▼電源護蓋上方有散熱開孔設計,也可安裝2.5吋硬碟支架


▼預設機構狀態是可安裝5.25吋與3.5吋硬碟支架,翻開後可看到硬碟固定,若有安裝硬碟建議再鎖上螺絲,增加穩固性



▼背面硬碟固定機構共有六組設計


▼變更機構後一覽


▼變更後3.5吋硬碟則可安裝兩顆,安裝前必須先將螺絲鎖上硬碟後再掛上




▼背面有風扇集線器,方便使用者整理風扇線材

▼後方還有兩組魔鬼氈設計,讓使用者整線更為方便

▼主機板背面可安裝兩顆2.5吋裝置,採用螺絲方式固定

▼電源供應器安裝空間一覽,下方有墊高腳墊設計,增加散熱效果

▼2.5吋與3.5吋硬碟托盤一覽,3.5吋必須先安裝防震膠墊再裝上硬碟



▼裝後硬碟後一覽

▼ARGB控制器為磁吸式設計,方便使用者吸附在機殼上

▼小貼心設計:一般主機板的前置音效接口在主機板左下角(也就是電源供應器的上方),原廠已將線材整線到電源供應器旁,直接穿線上去即可安裝!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 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充足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有強悍與酷炫的硬體也要有一款好配置的機殼來搭配!!

▼ARGB稜線發光是不是很美!帶來了不一樣的新視覺!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ECGLbmkwM

▼發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DamJJt74o

▼呼吸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FFIcmncek


總結:
Fractal Design Vector RS-TG機殼帶來了嶄新的風貌與視覺效果,外觀還是走一貫的簡約低調風格,不過搭配了ARGB稜線發光,從頂蓋一路延伸至前面板,視覺效果非常吸睛且特別,內部結構相當用心,可透過內部結構變換做出不同配置的變化,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硬碟裝置最多可同時安裝兩顆2.5吋裝置與六顆3.5吋裝置(也可安裝2.5吋裝置),整線空間也相當足夠,散熱部分擴充性更是沒話講,不論是風扇與水冷排配置變化相當豐富,最大還可以安裝420mm的水冷排!!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可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上蓋搭配可以展露無遺的燻黑鋼化玻璃或是搭配強化散熱的通風蓋配置可以依照使用者喜好調整,提高機殼調整自由度;整體硬體擴充性相當充足且空間發揮淋漓盡致,升級空間與擴充性皆相當不錯,ARGB控制器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若主機板支援ARGB也可透過主機板控制,與其他發光硬體同步視覺燈效,達到最完美的視覺體驗;想找一款擴充強悍且擁有吸睛搶眼的ARGB稜線發光機殼,相信Fractal Design Vector RS-TG機殼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節奏重低音,運動更帶勁

IMG_0931_1.JPG

 節奏重低音,運動更帶勁
健身運動時配上有節奏感的音樂是許多使用者的習慣,近年來真無線藍牙耳機蓬勃發展,讓許多產品越來越成熟且方便,讓使用者在各種環境都能操作無線藍牙耳機,這次介紹由BlueAnt推出的『PUMP AIR 2』真無線運動耳機,PUMP AIR 2針對運動使用者量身打造,擁有運動最重要的IP54防水防塵設計,日常防水沒問題,更針對了運動使用者喜愛的節奏感,強化低音效果,提供更震撼的低音表現,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音頻支援高解析AAC解碼,單體採用6mm白金級音響驅動單元,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擁有4小時續航力(音量75%),搭配輕巧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15小時,且只需要一小時就可將耳機充滿電,配件中提供7種尺寸耳塞供使用者選擇,耳機本體僅4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非常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按鈕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的表現吧!

 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擁有15小時總續航力


▼BlueAnt Logo


▼真無線藍牙耳機


▼產品外型與型號為PUMP AIR 2


▼產品特色
①世界最小的運動真無線藍牙耳機
②提供七組不同大小的耳塞
③搭配充電盒提供15小時續航力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底部標示代理商思博特公司資訊


▼翻開後可看到耳機操作方式介紹與七種耳塞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與七組耳塞,耳塞有兩種材質,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挑選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BlueAnt字樣,體積小方便攜帶



▼充電收納盒前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


▼側面一覽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標示左右聲道放入位置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



▼耳機背面下方與中間都有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BlueAnt PUMP AIR 2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晶片,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配件中共提供七種耳塞可供選擇,讓使用者挑選最佳的配戴感,提供優異的阻隔環境噪音能力與體驗效果,單耳重量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更提供了IP54防水防塵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且尾音延伸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精準,歌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不錯,低頻表現可以說是這組耳機的亮點,震撼力與推力相當足夠,且低沉延伸表現相當好,節奏感十足,整體聽感因為低頻延伸表現關係較為沉穩會很不錯!用BlueAnt PUMP AIR 2看電影可以說是聽覺享受,受惠於低頻表現出色,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相當棒,爆破聲音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更是一大享受,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搭配收納充電盒擁有總續航力15小時,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量,在75%的音量下總續航力15小時有點美中不足,但一般來說聆聽音量大約20%~30%音量,總續航力可以再提升一些,想找一款適合運動中使用且擁有震撼節奏感低音的真無線藍牙耳機,BlueAnt PUMP AIR 2 真無線運動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大尺寸驅動單體搭配CVC8.0與DSP降噪技術

IMG_1136_1.JPG

 大尺寸驅動單體搭配CVC8.0與DSP降噪技術
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應該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半入耳式設計可以說是結合入耳式的輕巧方便且不會讓耳朵有異物感,這次介紹OMIX推出的『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就是擁有這項特色,Y6的三點式入耳設計,可更貼合耳朵,且舒適無異物感,本體擁有IPX4防水設計,日常防水沒問題,藍牙採用 BT 5.0,單體採用14.2mm超大石墨烯驅動單元,頻率響應為20~20KHz,靈敏度為110dB,內建電池擁有6小時續航力,搭配輕巧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36小時,耳機本體僅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非常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按鈕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的表現吧!

 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OMIX Logo


▼產品型號為Y6,並標示產品特色


▼產品外型


▼Y6為真無線藍牙耳機,適合運動時使用,並支援Siri語音助理呼叫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底部標示進口商公司資訊


▼配件:收納束口袋、產品書名書與micro USB充電線


▼充電收納盒一覽,體積小方便攜帶


▼前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


▼其他角度一覽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整體花紋採用大理石元素設計,質感不錯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半入耳式的設計可以搭配較大的驅動單體




▼耳機背面下方與中間都有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單體護蓋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OMIX Y6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總結
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採用半入耳式設計,可惜的是噪音阻隔能力尚可,單耳重量輕巧,配戴起來無負擔,更提供了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表現還可以,延伸稍嫌不足,中頻人聲位置定位偏前面,歌聲厚度與深度表現尚可,低頻表現震撼力不錯,延伸度表現如果再好一點會更棒,以售價來說還是有一定的CP值也對得起它的價格!

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搭配收納充電盒擁有總續航力36小時,基本上可以滿足2~3天的使用量,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晶片,連接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背面有操作按鈕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想找一款適合運動中使用的真無線藍牙耳機,OMIX Y6真無線半入耳式運動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TaoTronics 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神速配對,雙耳皆可單獨使用

IMG_1063_1.JPG

 神速配對,雙耳皆可單獨使用
TaoTronics的真無線藍牙產品介紹過不少支,在每個產品價格區間都有對應產品可供選擇,且CP值都不錯,這次要介紹『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SoundLiberty 77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有效使用距離可達20公尺,兩耳可獨立使用配對,音頻支援高解析AAC解碼,單體採用高保真Hi-Fi動圈單體,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電池擁有5小時續航力,搭配輕巧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20小時,耳機本體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再加上有IPX7防水防汗設計,非常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TaoTronics 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的表現吧!

 TaoTronics 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與TaoTronics Logo


▼TaoTronics Logo與產品型號為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資訊與安規認證


▼產品基本規格,代理商為智選家(WitsPer)


▼各國安規認證與TaoTronics公司資訊


▼內層標示產品型號為SoundLiberty 77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USB充電線、智選家(WitsPer)保固卡與耳塞三組(大、中、小)



▼充電盒外型圓潤討喜,體積小方便使用者攜帶,內建410mAh電池,底部標示充電盒產品資訊,正面採用同心圓拋光設計,質感不錯!



▼側面一覽,前方為充電指示燈號,後方為microUSB充電埠





▼充電指示燈號共四格,一格為25%電池容量


▼充電盒內部有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SoundLiberty 77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中間同樣採用同心圓拋光設計,質感不錯,且有TaoTronics Logo兼具指示燈號功能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符合人體工學外型設計,可更服貼於耳朵,配戴起來更舒適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SoundLiberty 77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超神速連線與雙主耳設計

▼超神速的連線速度,從開蓋開始算大約4秒鐘就連線完畢,基本上在拿出來戴上耳朵前就連線好了,馬上可以使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6Cqxu-0Fs


▼單耳與雙耳切換相當方便,不用重新連線即可隨時切換使用,例如在騎車時使用單耳,進入室內需要雙耳使用實,只需要直接取出另一耳即可此用,不需要重新配對或連線,完全無縫接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XCwCC0Qm4


續航力與通話實測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單次使用可達5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50%聆聽,50%的音量已經算是相當大聲,約可使用4小時50分鐘左右,與官方提供的5小時數據相當接近,再搭配充電盒使用可額外提供15小時續航力,基本上可以滿足1~2天的使用量,總續航力20小時看似不多,但最主要還是耳機本體單次續航力才是重點,充電盒提供的續航力與外型體積有關,SoundLiberty 77的充電盒體積小方便攜帶,但相對能提供的續航力就有所侷限!

通話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輛經過的環境下,就會有較吵雜的噪音產生,收話端會聽到較多的環境噪音,通話人聲會有被蓋過的情況,通話部分有點差強人意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受惠於3D服貼耳型的人體工學設計,配戴起來舒適且貼合耳朵,不過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可能會稍微覺得比較卡一點,耳塞為薄型設計,塞入耳道後不會有異物感,整體舒適感不錯且久戴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發生!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且延伸不錯,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歌聲情感偏暖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推力飽滿,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溫暖且豐富,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每個樂器都能各司其職定位準確不含糊,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電影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爆破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有如萬馬奔騰,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總結
TaoTronics 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透過最新的藍牙5.0傳輸晶片,擁有超神速的連線反應與穩定性相當優異,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外型搭配了同心圓拋光處理,質感相當不錯,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提供了IPX7防水防汗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SoundLiberty 77價位在NT$2500元以內,以這個價位帶來說可以說是前段班成員,不論在連線速度、穩定度與音質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想找一款高CP值且配對神速穩定的真無線藍牙耳機,TaoTronics SoundLiberty 77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JAM 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價格親民,高CP值最佳首選

IMG_1224_1.JPG

 價格親民,高CP值最佳首選
在真無線藍牙百家爭鳴的市場中要入手價格親民且擁有不錯表現的產品可不簡單,很多價格親民的產品往往在功能方面都差強人意,這次要介紹一款價格親民且CP值不錯的入門產品,由JAM推出的『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Live Loud可以說是在各方面都取得一個平衡點的產品,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 BT 5.0,內建電池擁有3小時續航力,搭配輕巧的充電收納充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12小時,耳機本體輕巧僅4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本體擁有有IPX4防水設計,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按鈕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與方便,現在就來看JAM 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的CP值究竟如何吧!

 JAM 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型


▼JAM Logo與擁有12小時總續航力


▼產品型號為Live Loud


▼包裝背面可看到產品本體與特色說明


▼產品特色
①體積小巧
②擁有3小時續航力,搭配充電盒總續航力可達12小時
③擁有IPX4防水設計
④提供三種耳塞可供選擇


▼側面為產品特色圖解與各國安規認證



▼底部標示代理商為思博特與公司資訊


▼配件:JAM公司資訊卡、產品說明書、使用圖解書、microUSB充電線與耳塞三組(大、中、小)



▼充電盒外型圓潤討喜,體積非常小方便使用者攜帶,不過也因為體積小的緣故,充電盒提供的續航力約9小時,底部標示充電盒產品資訊



▼側面一覽,後方有充電指示燈號與microUSB充電埠





▼充電盒內部一覽,耳機擺放無左右聲道限制



▼放入耳機後一覽


▼Live Loud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按鈕手感偏軟,相當好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背面有JAM字樣提高品牌識別度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外型採圓潤設計,戴起來舒服不卡耳朵,不過因為左右邊造型相同,所以配戴前要看一下左右聲道,避免帶錯邊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JAM Live Loud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續航力與通話實測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單次使用可達3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50%聆聽,約可使用3小時10分鐘左右(剩餘10%電量自動斷線),與官方提供的3小時數據相當接近,再搭配充電盒使用可額外提供9小時續航力,基本上可以滿足1天的使用量,總續航力12小時老實說不算亮眼,但體積與續航力是翹翹板的概念,要有高續航力相對充電盒的體積就會變大, JAM Live Loud的充電盒體積小方便攜帶,但相對能提供的續航力就有所侷限!


通話方面因為左耳為主耳機設計,通話時只有左耳有通話聲,通話品質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車輛經過的環境下,就會有較吵雜的噪音產生,收話端會聽到較多的環境噪音,通話人聲會有被蓋過的狀況,這部分表現有點小可惜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圓潤且體積小,所以配戴起來不會有卡耳朵的狀況,但也不會因此而容易掉落或不穩固,耳塞有三種大小可選擇,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耳塞使用,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整體舒適感不錯且久戴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情形發生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且延伸不錯,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偏暖,低頻表現推力飽滿,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溫暖且豐富,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每個樂器都能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電影大場面的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爆破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奔馳流暢,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的劇情中!

總結
JAM 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相當高,透過最新的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性,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外型搭配了同心圓拋光處理,質感相當不錯,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提供了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Live Loud官方售價為NT$1280元,價格就是這麼的親民,且音質表現以這個價位來說相當出色,想找一款高CP值且物超所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JAM Live Loud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首選。

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搭配高通CSR8675高解析解碼晶片,音質細膩聽感優美

IMG_2031_1.JPG

 搭配高通CSR8675高解析解碼晶片,音質細膩聽感優美
FiiO在發燒圈算是相當知名的品牌,不論是行動播放器、擴大機還是耳機產品都有一定的水準與CP值,近期即將推出一款Hi-Fi等級的藍牙噪耳罩式耳機『EH3 NC』EH3 NC採用全罩式設計,擁有ADI雙向四麥克風數位降噪,提供超優異的阻隔噪音效果,採用高通CSR8675藍牙解碼晶片,藍牙為BT5.0,擁有高速與穩定的訊號傳輸,支援高解析的aptX、aptX Low Latency、aptX HD、LDAC與AAC編碼,讓無線連接也能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單體方面採用45mm強磁雙面鍍鈦振膜,呈現澎湃、動感的低音表現,耳機本體重量僅293g相當輕巧,長時間配戴也無負擔,內建電池擁有最高50小時播放續航力(藍牙播放模式,無開啟降噪),若搭配降噪功能則擁有30小時續航力,耳機本體可左右翻轉與上下折疊,更方便收納與攜帶,最厲害的是通過雙Hi-Res Audio認證,馬上來看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FiiO Logo與代理商聿鑫


▼雙Hi-Res Audio認證,無線也有通過喔!!


▼產品型號為EH3 NC


▼產品特色一覽,支援aptX HD、LDAC、AAC與SBC高解析編碼,採用藍牙BT5.0,更支援了NFC配對


▼包裝背面標示公司資訊與安規認證



▼FiiO防偽標籤


▼內層包裝一覽


▼翻開後可以看到耳機按鍵功能介紹


▼原廠有提供收納盒方便使用者攜帶外出使用



▼收納盒背面可以放簡單的小配件或文件


▼收納盒內部收納一覽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傳輸線與3.5mm連接線


▼收折方式相當多變化,讓使用者可以方便攜帶沒問題!




▼EH3 NC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5.0傳輸介面,耳機本體顏色為黑色與鐵灰搭配,質感相當不錯


▼頭帶外側與內側接採用皮革包覆,內側有減壓設計,讓配戴時的舒適度大大提升



▼耳機兩側一覽,鐵灰色搭配類卡夢紋路的耳罩護蓋,質感真的超棒超美



▼耳機中段有電鍍飾條,上面標示了FiiO與通過Hi-Res Audio與Hi-Res Audio Wireless認證



▼頭帶調整使用手動方式,支架有八段設計,使用者可依照頭型與使用習慣調整



▼耳罩護蓋採用類卡夢紋路搭配了亮面光澤,質感超棒啊!左側還有指示燈號設計,方便讓使用者迅速知道耳機狀態,左側護蓋還提供了NFC觸碰連接設計,方便使用NFC配對連線



▼內側標示左右聲道



▼耳機底部一覽


▼左側底部有音量控制、電話接聽按鈕、3.5mm連接埠、ANC抗噪開關與藍牙電源開關



▼右側底部為USB Type-C充電埠


▼耳罩空間一覽


▼耳罩採用高分子蛋白皮質設計相當舒服,更能符合各種不同使用者頭型,達到最佳的配戴感,戴起來舒服不緊繃,且為可拆換設計,可更換原廠販售的透氣網布耳罩


實際連接使用

▼開啟電源並進入藍牙連接模式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FiiO EH3 NC裝置,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 HD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續航力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純藍牙使用的續航力可達50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50%聆聽,50%的音量已經算是相當大聲,也因為續航力很長,所以就算離開座位沒有使用也是繼續開著播放,過程中手機都已經需要充電才能繼續做測試,最終使用時間約49.3小時左右,與官方提供的50小時數據相當接近,若開啟ANC降噪功能測試,最終測試結果為29.1小時,整體續航力相當強悍,就算使用一整天都沒問題!

降噪功能測試
耳罩式設計搭配降噪功能可以說是完美搭配,FiiO EH3 NC擁有ADI雙向四麥克風數位降噪,阻隔噪音表現超優異,可以完全阻隔低頻噪音,中高頻噪音可達到部分阻隔,沒辦法完全隔絕,表現算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頭帶有減壓設計,配戴時頭頂的不會有壓力感,耳罩採用高分子蛋白皮質設計,摸起來滑順且舒適,配戴起來有耳朵被包覆起來的感覺,阻隔噪音效果算相當不錯,再加上ANC降噪功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讓使用者可以完完全全沉溺在音樂饗宴中!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且延伸不錯,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穩定精確,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偏厚實,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連喉嚨抖動聲音都能呈現的相當到位,歌聲情感偏中性,低頻表現推力飽滿Q彈有力,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打動人心,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每種樂器都能各司其職定位清楚,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較大,會有耳朵被音樂整個包覆的感覺!看大場面電影像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有如身歷其境的臨場感,爆破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有如萬馬奔騰震撼,再加上耳罩式設計搭配ANC降噪功能,隔音表現超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劇情中看到忘我!

FiiO Music App介紹

▼FiiO Music App


▼軟體可播放手機內的音樂檔案,也可透過DLNA方式串流播放


▼音樂有多種分類方式,可用歌名、歌手、專輯…等


▼可透過快速搜尋尋找音樂,檔案的排序方式也可選擇


▼DLNA串流播放,必須先搜尋到串流伺服器後即可播放


▼軟體設定選項一覽


▼定時播放可設定播放多久後停止播放音樂


▼掃描音樂檔案可整支手機儲存空間掃描,也可指定資料夾掃描,掃描完畢後即可看到音樂檔案


▼設定主題,內建多種主題讓使用者選擇,也可自定義


▼EQ設定可自定義也可使用內建模式,內建共提供八種模式


▼設定是否開啟回放增益


▼設定USB輸出模式


▼WiFi傳歌,可透過Wi-Fi方式讓電腦播放音樂至手機,或是手機播放音樂至電腦


▼語言選擇有多國語言可設定


▼藍牙設定控制,可看到FiiO EH3 NC為未連接狀態


▼可與FiiO EH3 NC連線並做細項設定,如閒置電源關閉設定、藍牙格式、EQ、充電開關…等


▼藍牙編碼設定


▼EQ設定,可選用內建參數也可自定義


▼產品操作說明


總結
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出色,採用耳罩式設計加上ANC降噪功能阻隔噪音表現相當優異,透過最新的高通CSR8675藍牙解碼晶片,提供最新的藍牙編碼規格與穩定高品質的訊號傳輸,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音質表現出色且可透過手機App調整細項功能,讓產品擁有更高的自由度,更能調整出使用者的最佳聽感;續航力表現同樣出色,就算開啟ANC降噪也能提供將近30小時的續航力,一整天不斷電使用都沒問題!整體來講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可以說是各方面表現都在前段班水準的產品,且採用了折疊設計,收折後非常方便攜帶,出門在外也能享受,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出色且擁有30小時不斷電優異續航力與ANC降噪的無線藍牙耳機,相信FiiO EH3 NC Hi-Fi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單耳罩設計,PS4對戰聊天好夥伴





單耳罩設計,PS4對戰聊天好夥伴
HyperX在電競周邊產品可以說是相當豐富,電競圈除了桌上型電腦外,還有遊戲機玩家,HyperX也不忘推出專為遊戲機設計的電競產品,這次推出『Cloud Chat』聊天耳機,Cloud Chat獲得PS4官方授權,採用單邊耳罩設計,重量僅123g相當輕巧,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配戴左耳或右耳,單體採用40mm驅動單體,確保語音對話音質清晰,麥克風採用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搭配可彎曲蛇管與防噴罩,可清晰傳遞語音對話,除此之外還有線控設計,提供音量調整與麥克風靜音控制,整體功能算是相當齊全,馬上就來看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帶來的便利性吧!

 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Cloud Chat聊天耳機,獲得PS4官方授權



▼Cloud Chat產品外型


▼原廠提供兩年保固與線上免費諮詢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


▼產品特色:輕巧舒適,通話清晰


▼HyperX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與左右耳皆可配戴使用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所有配件一覽,包含產品說明書、頭帶與耳機本體


▼頭帶上方有HyperX Logo


▼頭帶內側與單邊有減壓綿設計



▼接頭為3.5mm鍍金處理,可直接接在PS4手把上即可使用


▼線控提供音量調整與麥克風靜音功能




▼PS4 Logo,耳罩上有HyperX Logo



▼麥克風採用蛇管與防噴罩設計,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習慣調整角度



▼耳罩空間一覽,耳罩採用網布設計,透氣不悶熱



▼組合後一覽


▼頭帶採用手動調整設計



▼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是PS4遊戲機對戰聊天的最佳夥伴


▼實際使用真的超方便,戴起來舒適沒壓力



總結
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算是一款相當方便的產品,採用單邊耳罩設計,可左右反戴都沒問題,配戴舒適度來說頭帶與單側有減壓綿設計,配戴時頭頂不會有明顯的壓力感,無耳罩側也不會覺得不舒服,耳罩採用透氣網布設計,配戴起來舒適透氣,不會有悶熱感,麥克風有蛇管與防噴罩設計,收音清晰語音忠實傳輸,單體採用40mm驅動單體,也因為定位在聊天耳機,所以會偏重在中頻表現,確保語音品質,再加上有線控設計,操作相當便利,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獲得PS4官方授權,完全不會有相容性的問題!想找一款玩PS4時可以輕鬆聊天無負擔耳機產品,相信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是不錯的好選擇!

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輕鬆取代家中無線遙控器

IMG_9284_1.JPG

輕鬆取代家中無線遙控器
家中客廳的無線遙控器相信應該是不少組,這次要介紹可以取代這些麻煩的遙控器產品,由夢想推出的『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小黑外型小巧圓潤,透過手機App就可輕鬆取代遙控器,且可加購語音控制套件,就可透過語音輕鬆控制電器產品,小黑為360度無死角發射紅外線訊號,涵蓋率不錯,再也不用怕找不到遙控器或是一堆遙控器在桌上,App內可設定的電器相當多覆蓋超過5000種以上主流家電,設定方式與操作相當簡單,馬上就來看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帶來的便利吧!

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




▼產品特色


▼產品說明書與micro USB電源線


▼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外型圓潤


▼底部有防滑膠墊與電源開關


▼micro USB電源連接埠


實際操作使用

▼專屬App


▼新增設備


▼選擇萬用遙控器


▼設定WiFi


▼選擇裝置燈號狀態


▼設定中


▼設定完畢!


▼設定完畢後代表裝置已經可以與手機App做連動


▼新增遙控器


▼選擇電器類別,這次範例採用電視


▼多款品牌可供選擇


▼選擇品牌後就會看到有多種設定可以匹配,如果功能都正常可使用代表匹配成功


▼安裝SportFit運動固定器後一覽




▼使用小黑控制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GeLKcaETc


總結
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是款非常方便實用的產品,首先是設定方式相當簡單,不用3分鐘就可設定將裝置與手機App連動,接著選擇電器類別並做遙控器功能匹配,整個設定時間不會超過6分鐘!就可以輕鬆取代遙控器,家中遙控器最多的應該就是客廳,可能有電視、音響、冷氣、電視盒….等,現在有了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就可以利用一台小小的機器取代所有遙控器,透過手機App就能輕鬆控制,且可以選購語音控制套件,出一張嘴就可以輕鬆控制電器產品!想找一台可以整合遙控器的智能產品,相信夢想智能管家迷你版 小黑是不錯的選擇。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簡約奢華風格,質感與視覺燈效依然搶眼

IMG_0838_1.JPG

 簡約奢華風格,質感與視覺燈效依然搶眼
曜越Thermaltake推出的一系列Level 20產品不論在產品外型或是功能都相當不錯,尤其是機械式電競鍵盤更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次機械式鍵盤推出了小改款產品『Level 20 RGB GT』,Level 20 RGB GT在外型與不僅在外型方面與Level 20 RGB大同小異,底板採用黑色鋁合金材質,搭配了切割鏤空設計,整體造型特別,RGB燈效,透過TT RGB PLUS生態系統同步支援燈光效果,還可透過手機App進行聲控LED燈效,軸體方面提供 Cherry RGB MX 銀軸/青軸與雷蛇Razer綠軸,提供優異按壓手感與壽命,鍵帽採用懸浮式設計,可快速清潔,電競功能部分提供Windows Key鎖定與全區防鬼鍵功能,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組USB與耳機孔,讓玩家可以更便利連接USB裝置周邊與耳機,鍵盤上有獨立快速多媒體控制與音量滾輪,讓使用者操作多媒體功能更加快速,馬上就來看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吧。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觀、支援TT RGB PLUS與SYNC發光同步,軸體採用 Cherry RGB MX 青軸


▼曜越Thermaltake Logo


▼採用Cherry RGB MX 銀軸,支援TT RGB PLUS、SYNC發光同步與amazon alexa,還可透過聲控調整發光模式,產品型號為Level 20 RGB GT機械式電競鍵盤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背光展示與App軟體控制


▼1680萬色RGB背光展示


▼底板採用鋁合金材質設計,提供不錯的質感


▼App軟體控制


▼繁體中文特色說明


▼系統需求與包裝內容物


▼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保固卡、產品說明書、紅色戰鬥版鍵帽與拔鍵器,戰鬥版鍵帽包含『Q、W、E、R、A、S、D、F』



▼Level 20 RGB GT機械式電競鍵盤一覽,上蓋鋁合金材質搭配低調黑色,質感相當不錯,映入眼簾的是方向鍵左邊的切割設計




▼採用USB2.0傳輸介面,接頭採用鍍金處理,USB必須安裝兩組,一組為鍵盤使用,另一組為USB連接埠使用,還有3.5mm耳機接頭,線材採用編織網線處理,鍵盤線材端有防拉扯設計,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線,末端有磁環設計,可降低雜訊




▼按鍵部分為104 Key設計(扣除額外多媒體按鍵)



▼前方有3.5mm耳機接口與USB2.0連接埠


▼左上角有會發光的TT字樣


▼遊戲模式、Windows Key鎖定與背光亮度調整


▼標準鍵盤燈號


▼多媒體快速按鈕與音量調整滾輪


▼FN+ESC為鍵盤恢復出廠設定


▼FN+F1為開啟郵件軟體
FN+F2為開啟瀏覽器
FN+F3為開啟我的電腦
FN+F4為開啟小算盤


▼FN+F5為開啟多媒體播放器
FN+F6為背光模式調整
FN+F7為背光模式速度降低
FN+F8為背光模式速度提升


▼FN+F9為背光顏色提高紅光亮度(共十段)
FN+F10為背光顏色提高綠光亮度(共十段)
FN+F11為背光顏色提高藍光亮度(共十段)
FN+F12為切換單色模式或隨機變色模式


▼Fn+PrtSc SysRq為巨集錄製
Fn+Scroll Lock為五組預設區域背光模式切換(FPS1、FPS2、MMO、MOBA、RTS)
Fn+Pause Break為區域背光錄製


▼Fn+Insert、Home、PgUp、Delete、End、PgDn為Profile切換,可透過遊戲模式按鈕快速確認設定檔狀態


▼Fn+Num Lock為全鍵盤鎖定


▼Fn+W為WASD與方向鍵功能對調


▼鍵盤背面一覽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與安規認證標誌


▼共有五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兩段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第一段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鍵盤使用第二段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Cherry RGB MX 銀軸


▼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設計



▼鍵帽一覽


▼更換戰鬥版鍵帽後一覽



工具軟體介紹

▼軟體有多國語言可選擇


▼軟體首頁可看到設定按鍵功能,全鍵盤按鍵都可設定功能,上方可看到有六組Profile可供使用者設定,可再自行新增(無法快速Profile循環),Profile可匯入匯出,方便使用者做備份與設定導入


▼按鍵功能設定一覽,有單鍵、巨集、多媒體、多功能鍵、程式執行功能與遊戲配置檔


▼單鍵可設定按下此按鍵預輸出的按鍵


▼巨集部分可選擇巨集與文字,還可設定重覆方式



▼多媒體部分提供多媒體控制功能可選擇


▼多功能鍵部分提供Windows熱鍵與一般熱鍵


▼Windows熱鍵一覽



▼一般熱鍵一覽



▼程式執行功能可開啟應用程式與網站




▼遊戲配置檔部分提供11款遊戲配置設定,不同遊戲中又有超多遊戲功能可選擇



▼巨集部分可設定多組巨集與文字集,並可針對巨集作詳細設定,還可匯入與匯出巨集設定


▼背光設定部分提供相當多設定可調整,共有13種模式可選擇,每一種模式都可做細項調整與設定



▼若有其他TT產品可以燈光同步


背光展示

▼背光靜態展示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ZKojeC5KY


▼背光運行速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yNC11EiGA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i5zFWwZW8


▼區域亮燈展示(FPS1、FPS2、MMO、MOBA、R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X821oezZI


▼RGB混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b_n71_4J4


總結
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兼具質感與視覺效果,外觀相當低調與內斂,搭配黑色鋁合金底板與下緣下壓設計,整體沉穩有型,機械軸採用Cherry RGB MX銀軸/青軸與Razer綠軸,手感是無庸置疑,不論是要電競遊戲還是要靜態的文書處理都相當合適,使用者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軸體來搭配使用;電競功能部分有全鍵鎖定、Windows Key鎖定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還有遊戲模式可切換,可透過軟體設定Profile1~6對應不同設定與功能,軟體可錄製巨集,提供玩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鍵帽且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配件中有戰鬥版紅色鍵帽可供玩家自行更換,尋找遊戲使用的鍵帽可以更直覺與迅速,長軸部分採用衛星軸方式設計手感不錯,就算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方面除了1680萬色RGB可調整並內建多種酷炫燈效外,還支援了RGB Sync同步功能,可以與其他Tt同樣支援同步的周邊產品做燈光效果同步,讓整體視覺效果更有一體感,發光模式共內建13種可挑選,更厲害的是可透過手機APP做語音切換燈效,玩遊戲時只需要透過語音即可變換,不用手忙腳亂開啟軟體做調整,相當貼心的設計!!整體來說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擁有相當不錯的手感,各方面表現都相當不錯且規格齊全,讓玩家在遊戲中大展身手,視覺效果展現自我風格,建議售價Cherry軸體為NT$3990元,雷蛇軸體為NT$3690元,想找一款手感優異且擁有吸睛視覺效果與語音控制的機械式電競鍵盤,相信曜越Thermaltake Level 20 GT RGB機械式電競鍵盤是個不錯的選擇。

COUGAR DarkBlader-G RGB 全塔機殼-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極致美學,全新結構與彈性擴充配置

IMG_1991_1.JPG

 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極致美學,全新結構與彈性擴充配置
COUGAR的機殼產品一直以來都讓人津津樂道,不論是造型設計還是視覺效果都不斷在進步,這次推出了新機殼產品『DarkBlader-G RGB』全塔機殼,又再度推層出新,運用了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兩大高質感元素,在搭配上ARGB燈光效果,營造出高質感且吸睛搶眼無法擋的魅力,前面板正是運用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結合,兩大高質感元素接合處搭配了ARGB導光條,質感優異更提供視覺燈效,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最特別的是I/O有外框設計,與面板ARGB發光結合,呈現更一體的視覺燈效,內建ARGB控制器,提供多種燈效可供選擇,兩側採用全景鋼化玻璃,內部發光視覺燈效一覽無遺,散熱方面預留相當多升級空間,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後方已安裝一顆120mm風扇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整體可提供相當不錯的散熱效果;硬碟裝置可升級空間相當足夠,可安裝四顆3.2吋或2.5吋裝置,內部空間最大可安裝E-ATX主機板(需拆除理線檔板),主機板右側有理線檔板設計與顯卡支架設計,可讓整線更為美觀,顯示卡可支援380mm長度,並支援垂直顯卡安裝,CPU散熱器可支援最高170mm,整體規格相當漂亮,現在就來看-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極致美學的COUGAR DarkBlader-G RGB 全塔機殼吧。

本體與配件
▼外箱標示產品外型、內部結構與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


▼兩側標示產品型號與基本規格



▼配件:產品說明書、一次性束帶*4、SSD防震墊片/螺絲與各種固定螺絲

▼機殼本體有防塵套保護

▼DarkBlader-G RGB本體一覽,前面板採用玻璃與金屬拉絲鋁質兩大高質感元素,搭配上ARGB導光條,質感相當不錯

▼右下角有COUGAR Logo

▼搭配菱角造型更為氣派有型

▼金屬與玻璃交界的ARGB導光條


▼頂部一覽

▼這款機殼設計算比較特別,必須將頂蓋拆除後才能將兩側鋼化玻璃卸下,頂蓋採用手轉螺絲固定,方便拆卸,頂蓋有造型散熱開口設計

▼上方有磁吸式濾網,方便使用者清理灰塵,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前面板為可拆卸式設計

▼前方也有濾網設計,方便使用者拆卸清理灰塵

▼前側共可安裝三顆120mm/ 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後方一覽

▼上蓋拆卸螺絲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可上下調整位置,也可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且支援顯卡垂直安裝

▼電源供應器為下置式設計

▼底部一覽,機殼底部有一片大面積的濾網設計,並可輕鬆拆卸濾網方便清理灰塵

▼塑膠腳座搭配止滑橡膠設計

▼底部有大面積散熱開口,提高散熱效果

▼兩側一覽,兩側皆為全景式鋼化玻璃


▼左側為I/O配置,右側為散熱開口,I/O方面包括兩組USB3.0、HD音頻輸入/輸出插孔、RGB模式發光按鈕與電源開關



內部結構與實際組裝
▼內部空間與配置一覽,主機板上方、右方與下方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3.5/2.5吋硬碟支架安裝至主機板背面,空間運用相當不錯


▼主機板最大可支援E-ATX(需拆除理線檔板),並開有免拆主機板更換處理器背板設計


▼主機板右側有理線檔板,檔板上有顯卡支架設計,相當貼心與用心

▼頂部可安裝三顆120mm或兩顆140mm風扇,也可安裝120/140/240/280/360mm水冷排

▼後方已內建一顆120mm風扇,也可改安裝120mm水冷排

▼介面卡擋板為可重複使用,且支援顯卡垂直安裝

▼電源供應器上方有護蓋設計,護蓋上也有開孔設計方便走線


▼護蓋的前方有DIY水冷玩家最愛的水泵專屬安裝為置,若不使用也可直接拆除


▼主機板背面的硬碟支架有兩組,可安裝3.5/2.5吋硬碟,採用螺絲搭配防震膠墊固定方式


▼安裝硬碟後一覽,如果安裝3.5吋裝置會稍微吃到電源供應器的安裝位置,但不會有卡到的情形


▼3.5吋硬碟安裝支架位置,採用滑軌設計,同樣採用螺絲搭配防震膠墊固定方式,支架可拆除以利安裝硬碟



▼背面有理線護蓋,護蓋可開啟與拆除,方便安裝整線



▼ARGB控制器ARGB接頭上控制,可再安裝四組ARGB裝置,也可與主機板做ARGB連動設定


▼實際裝機圖,這次安裝硬碟採用3.5吋硬碟與2.5吋SSD,主機板部分為標準ATX規格,顯示卡採用RX580,內部空間相當充裕,電源供應器前方可將用不到的線材整理好放在裡面相當方便,整體整線空間相當充裕,可利用配件中的束線帶整理線材,再搭配理線護蓋設計,讓內部線材整理得更加簡潔


▼顯卡後方空間相當充裕

▼顯卡支架設計相當貼心,可調整高度與支撐角度

▼開電後發光真的超美!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h-GZWvt3YY


總結:
COUGAR DarkBlader-G RGB 全塔機殼採用了高質感的兩大元素,讓前面板造型新穎且質感優異,再搭配是ARGB燈效加持,吸睛程度破表,兩側全景鋼化玻璃讓機殼可以展現內部酷炫硬體,內部結構設計空間運用相當不錯,硬體升級空間與相容性表現出色,散熱方面擴充性相當充足,使用者可依據使用情況安裝風扇達到最優異的對流表現,風扇組合可以做出相當多變化,要安裝水冷排也不是問題,不論是前面板、頂部與後方都可以安裝風扇或水冷排,可以達成相當不錯的散熱表現,要安裝DIY水冷改裝也不是問題;整體硬體擴充性來說足以應付大部分的使用者與玩家,升級空間不錯且還支援了垂直顯卡安裝,值得一提的是機殼內的發光可以連接主機板的ARGB控制,讓玩家可以與其他發光產品同步發光,達到一致性且更棒的視覺效果;想找一款高質感極致美學且擁有雙側鋼化玻璃與ARGB視覺燈效的機殼,相信COUGAR DarkBlader-G RGB 全塔機殼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JLab JBuds Air Icon真無線藍牙耳機-入門款進化升級,高CP值與競爭力強襲入門市場





 入門款進化升級,高CP值與競爭力強襲入門市場
JLab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在各方面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JLab JBuds Air是真無線藍牙耳機入門款產品,這次要介紹小升級版本『JBuds Air Icon』,JBuds Air Icon升級方面有提升連線、續航力、立體聲通話與操作方式,連線方面同樣採用藍牙BT 5.0,升級支援單耳/雙耳連線模式,兩耳皆可單獨連線使用,續航力方面單次續航力提升至6小時,搭配收納充電盒總續航力提升至24小時,通話升級為立體聲通話,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單體方面採用8mm驅動單體,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內建三組EQ設定,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挑選,耳機本體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耳機背面操作升級為觸碰式操作,使用上簡單且方便,配件提供兩組耳內穩定器,配戴起來更為穩固,本體還有IP55防水設計,日常防水、汗水防護沒問題,現在就來看JLab JBuds Air Icon真無線藍牙耳機的表現吧!

 JLab JBuds Air Icon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擁有24小時總續航力,整個包裝金光閃閃相當有質感


▼JLab Logo


▼採用藍牙BT5.0,總續航力可達24小時


▼產品為金光閃閃的Icon系列


▼產品型號為JBuds Air Icon,下方標示產品特色,擁有觸控式操作、內建三組EQ設定、擁有IP55防水設計與左右耳可單獨連線使用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左右耳可單獨連線使用特色與內建USB充電線設計



▼底部標示製造商、代理商、NCC認證與代理商思博特公司資訊


▼內層包裝正面標示JLab Logo,側面標示操作說明



▼配件:產品說明書、三組矽膠耳塞(大、中、小各一組)、一組海綿耳塞與兩組耳內穩定器


▼耳塞上有JLab Logo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金色JLab字樣,體積小方便攜帶,金色的JLab字樣提升不少整體質感




▼充電收納盒前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側面造型圓潤



▼底部為USB Type-A連接充電埠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標示左右聲道放入位置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 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正面金色的JLab Logo真的超有質感!


▼耳機本體前方有耳機狀態指示燈號


▼兩側造型一覽,可看到耳內穩定器與耳機本體形成兩層式的造型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


▼耳內穩定器拆除後一覽,主要功能是讓耳朵與耳機之間可以更為貼合且不容易掉落,耳朵較小的使用者也可選擇不使用耳內穩定器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JLab JBuds Air Icon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超快速連線與雙主耳設計
▼超快速連線速度,從開蓋開始算大約7秒鐘就連線完畢,基本上在拿出來戴上耳朵前就連線好了,馬上可以使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kDRJHqP_A


▼單耳與雙耳切換相當方便,不用重新連線即可隨時切換使用,例如在騎車時使用單耳,進入室內需要雙耳使用實,只需要直接取出另一耳即可此用,不需要重新配對或連線,完全無縫接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yQ8mhHY5M


續航力與通話實測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單次使用可達6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45%聆聽,約可使用6小時31分鐘左右(剩餘10%電量自動斷線),與官方提供的6小時數據再多一點,搭配充電盒使用可額外提供18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24小時算是不錯的表現,基本上可以滿足2~3天的使用量,充電盒體大小是體積與電量達到一個平衡點,方便攜帶又不會覺得充電盒體積太大,也讓JBuds Air Icon擁有更高的CP值


通話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會有一點空間感與回音,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馬路上的噪音稍微聽的到,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非常小的背景音,說話聲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收音有空間感與回音,有點美中不足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大小屬於適中設計,配件中有耳內穩定器可搭配使用,不會有容易掉落或不穩固的情形,若耳朵較小的使用者可以拆除耳內穩定器就不會有卡耳朵的狀況,配件中提供三種大小耳塞與海綿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耳塞使用,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舒適度,整體舒適感不錯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延伸表現適中,穿透性適中,如果延伸度再好一點會大大加分不少,中頻人聲定位精確穩定,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偏暖,低頻表現推力飽滿,低沉延伸適中,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溫暖,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還內建了三組EQ可供調整,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喜好挑選聽感;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表現不錯,音效穿梭感萬馬奔騰,爆破震撼力不錯,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劇情中!

總結
JLab JBuds Air Icon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稱職,透過藍牙BT5.0傳舒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沒煩惱! JBuds Air Icon提供了IP5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另外還提供了耳內穩定器,可提供更穩固的配戴,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一機兩用!續航力表現算是中上水準,基本上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想找一款CP值與各方面表現皆不錯的入門真無線藍牙耳機,JLab JBuds Air Icon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PS4遊戲機享受無線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與17小時不斷電戰力





 PS4遊戲機享受無線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與17小時不斷電戰力
前陣子介紹專為PS4遊戲機設計的HyperX Cloud Chat聊天耳機讓玩家在遊戲中可以與戰友聊天,這次HyperX再度為PS4遊戲機玩家謀福利,推出『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算是Cloud Stinger Wireless導入PS4風格外型與包裝,連接方式導入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提供近乎無延遲傳輸表現,操作有效範圍為12公尺使用不受拘束,採用50mm動圈式釹磁鐵單體,搭配封閉式耳罩,提供不錯阻隔噪音表現,單體規格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20~20KHz,音質表現有一定的水準,麥克風採用旋轉設計,當不使用旋轉收起時有靜音功能;外型為可收納式設計,耳罩可90度旋轉,方便使用者收納攜帶,重量僅270公克相當輕巧,配戴起來輕巧無負擔,非常適合攜帶與長時間配戴,耳罩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長時間遊戲時的極佳舒適度,頭戴調整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塑膠段數固定,提供不錯的耐用度與壽命,透過2.4GHz無線連接擁有17小時續航力,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且沒有有線束縛,除了PS4與PS4 Pro外,還可以使用在電腦上,整體功能相當齊全,馬上來看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啦。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外包裝從原本的電競紅改用PS4風格藍

▼產品型號為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採用2.4GHz電競級無線技術,並擁有17小時續航力

▼適用於PC、PS4與PS4 Pro,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服務

▼HyperX Logo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外型

▼另一側標示贊助戰對與適用裝置



▼底部各國安規認證與NCC認證序號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連接充電線與USB無線接收器

▼2.4GHz無線接收器採用USB介面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本體一覽,可以看到耳機上多了PS4版本專屬的藍色做點綴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上方結構一覽,採用塑膠上有HyperX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墊設計,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不錯的舒適度,質感相當不錯

▼頭帶採用金屬鋼芯搭配塑膠段數固定,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提供13段可調整,讓使用者可調整到最佳的配戴位置


▼耳機內側標示產品型號、認證標誌與左右聲道


▼右側一覽,耳罩護蓋上有HX字樣代表HyperX

▼左側一覽,耳罩護蓋上同樣有HX字樣,麥克風部分為可旋轉設計,使用旋轉收起時,會自動開啟靜音功能

▼耳罩護蓋低調,僅HX字樣

▼右側為耳機音量調整

▼左側為指示燈號、電源開關與micro USB充電埠

▼耳罩海綿厚度與內部空間一覽,海綿部分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提供不錯的舒適度,適合長時間久戴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是PS4遊戲機享受電競體驗的最佳夥伴

▼實際配戴使用舒適沒壓力!



總結
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可以讓遊戲機玩家體驗不錯的體驗,價格方面屬於親民的無線電競耳機,雖然價格親民,用料可不馬虎,採用HyperX特製記憶泡棉,搭配多段可調整頭帶設計,可以讓玩家更感受到相當舒適的配戴感,相當適合長時間配戴,再加上耳罩空間足夠,耳朵不會感受到有壓力,阻隔環境噪音能力相當不錯,可以專心體驗遊戲讓敵人無所遁形;無線採用2.4GHz電競等級無線技術,再加上擁有17小時續航力,扣掉休息與睡眠時間,差不多可以使用一整天沒問題,享受無延遲的無線體驗!

音質方面整體表現與Cloud Stinger Wireless表現一致,高頻尾音細膩,但尾音延伸度再提升一點會更完美,中頻人聲定位清楚穩定,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與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推力飽滿,低沉延伸適中,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整體音場表現適中!搭配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測試,有點風吹草動馬上可以察覺,不論是腳步聲與槍聲位置相當精確,可立即判斷敵人位置,搭配競速類型遊戲臨場感十足,熱血與刺激感非常不錯;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動,音效穿梭感奔馳流暢,爆破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劇情中;採用降噪麥克風,收音表現相當不錯,且不使用收起麥克風時會開啟靜音功能,真的是相當貼心的設計;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除了可以與PS4或PS4 Pro連結使用外,還可以與電腦連線,可達成更廣泛的應用;原廠提供兩年保固,並有免費技術支援可供玩家使用,想在玩PS4遊戲機時享受無線無拘束的電競體驗,相信HyperX Cloud Stinger Wireless PS4無線遊戲耳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AUKEY Key Series 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無線充電美型收納盒,石墨烯振膜給你震撼好聲音

IMG_2240_1.JPG

 無線充電美型收納盒,石墨烯振膜給你震撼好聲音
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品牌眾多,很多品牌或許使用者沒聽過,但不代表就是冷門品牌或是小品牌,不過幸好台灣有不錯的代理商WitsPer智選家,替使用者把關產品,並提供優質的保固服務,這次要介紹由AUKEY推出的『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EP-T10榮獲2019德國IF設計獎,採用藍牙BT 5.0,提供穩定且快速的連線品質,耳機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單體方面採用石墨烯振膜驅動單體,提供優質細膩的音質表現,續航力方面單次續航力為7小時,搭配收納充電盒總續航力為24小時,EP-T10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圓形充電收納盒設計,開啟採用旋轉方式,讓人耳目一新,除此之外還有支援Qi無線充電,讓充電盒能源補充可使用無線與USB Type-C,耳機本體輕巧單耳約4.5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耳翼設計相當穩固,若有運動需求的使用者也不用擔心,耳機本體有IPX5防水防汗設計,非常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現在就來看AUKEY Key Series 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怎樣的表現吧!

 AUKEY Key Series 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特色


▼AUKEY Logo,標示充電盒支援Qi無線充電


▼產品外型標示


▼藍牙採用BT 5.0,產品榮獲2019德國IF設計獎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多國語言特色說明、產品型號、包裝內容物與代理商資訊


▼產品特色


▼多國語言產品特色說明、產品資訊與代理商WitsPer智選家公司資訊


▼產品型號為EP-T10,下方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包裝內容物說明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與AUKEY字樣



▼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快速使用手冊、USB Type-C充電線、智選家保固卡、三組矽膠耳塞(大、中、小各一組)、與兩組耳翼



▼充電收納盒一覽,外型相當特別採用圓形設計,正面中間有AUKEY Logo,體積小方便攜帶,蓋子採用旋轉方式開啟,但也比較無法用單手開啟外蓋,算是小小的缺憾


▼前方為USB Type-C充電埠,也可以透過Qi無線充電方式補充能量


▼後方為充電盒的電力指示燈號


▼兩側一覽



▼底部標示規格與安規認證


▼充電盒開啟方式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無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因為錯邊也放不進去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 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正面的AUKEY Logo為內凹設計摸起來有凹凸感,所以觸碰操作觸感很好,可降低誤觸機率,


▼外圈有斜切金屬飾條,質感方面加分不少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可看到耳翼與耳機本體接合一體感相當不錯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單體採用石墨烯振膜驅動單體,提供優質細膩的音質表現


▼耳內穩定器拆除後一覽,主要功能是讓耳朵與耳機之間可以更為貼合且不容易掉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AUKEY EP-T10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非常小的背景音,若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幾乎是聽不到路上噪音,雖然這款沒有特別強調降噪功能,不過通話收音品質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再搭配上耳翼設計與三種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組合搭配,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不過耳朵較小的玩家可能會稍微比較卡,單耳重量4.5g相當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不錯,細節質感滑順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確穩定,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推力飽滿Q彈有力,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打動人心,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動,音效穿梭感流暢奔馳,爆破震撼力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劇情中!

總結
AUKEY Key Series 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不錯,透過高通的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提供了IPX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AUKEY EP-T10最大的亮點是無線充電收納盒造型與音質表現,以它的價位NT$3488元的價位帶來說,表現相當出色且CP值很高,續航力方面可以達7小時的表現,可以說是表現亮眼,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24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1~2天的使用量,想找一款支援無線充電的美型充電收納盒且擁有不錯音質的真無線藍牙耳機,AUKEY Key Series EP-T10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迷人重低音,影音娛樂更享受

IMG_3088_1.JPG



迷人重低音,影音娛樂更享受
前陣子介紹過可以輕鬆升級家庭小劇院的海爾Haier A3 SoundBar留下不錯的好印象,這次要介紹同系列且更厲害的產品『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A3S分為SoundBar主體與重低音木質音箱,SoundBar主體尺寸上與A3相同,尺寸長92公分、寬8.5公分、高5.5公分,內建喇叭因為有重低音音箱關係,改成只有兩顆1.5吋單體,有線輸入同樣有AUX輸入、同軸(AV端子)輸入與光纖(S/PDIF)輸入,無線也支援了藍牙連接,木質重低音音箱尺寸為長1公分、寬29公分、高22公分,喇叭為5.25吋重低音單體,外觀採用低調的消光黑處理,質感還不錯,安裝方式簡單,SoundBar主體可放在電視前方或是採用壁掛方式,不過要特別注意一下,SoundBar主體與重低音喇叭之間為有線連接,所以兩者不能距離太遠,聲音模式提供標準與電影模式兩種,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搭配挑選,馬上就來看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帶來的震撼升級表現吧!

 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外型、型號與特色


▼海爾Haier Logo與標示產品為藍牙重低音聲霸


▼海爾Haier為連續9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第1品牌


▼產品型號為A3S


▼支援藍牙連接、AUX輸入、同軸(AV端子)輸入與光纖(S/PDIF)輸入,擁有無線遙控控制與3D音效模式


▼包裝側面標示Haier Logo與安規認證


▼頂部標示產品特色、產品規格與總代理為富基電通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變壓器、3.5mm AUX連接線與無線遙控(包含水銀電池)


▼變壓器為24V/1.5A


▼無線遙控相當方便,提供音量調整、播放操作、訊號來源切換、EQ模式切換與BASS調整


▼重低音音箱一覽,木質本體搭配低調的消光黑,質感不錯,前方為通氣孔設計


▼通氣孔與Haier字樣


▼音箱兩側一覽



▼音箱後方為5.25吋重低音單體與連接線


▼連接接頭需與SoundBar本體連接


▼5.25吋重低音單體


▼頂部與底部一覽,底部有四個橡膠防滑墊



▼A3S SoundBar本體一覽,中間有海爾Haier Logo,長度比43吋電視再少一點,外觀上可以說是與A3幾乎一模一樣


▼左右兩側的1.5吋單體



▼海爾Haier Logo


▼上方有電源開關、音量調整與訊號來源切換按鈕


▼兩側一覽,側面後端為內斜設計,採用蜂巢格紋與亮面烤漆邊框點綴,質感不錯!



▼後方一覽,後方為輸入連接埠與壁掛設計


▼左右各有一個壁掛孔位



▼輸入連接埠包含重低音接口、電源輸入、AUX音訊輸入、同軸輸入與光纖輸入,還有一個工程人員使用的維護介面,連接埠區塊採用內凹設計,讓線材接頭可內藏,不會突出造成擺放不方便與不美觀



▼底部有兩條防滑膠墊,讓SoundBar本體可以穩固擺放不會輕易滑動



▼底部產品資訊貼紙


▼擺放在43吋電視前方一覽,看電影真的是不錯的享受!


▼採用藍牙連線時,透過手機或行動裝置可以看到A3S裝置


▼連線完畢後即可立即使用


▼懶洋洋的在沙發上聽音樂,享受A3S帶來的音樂饗宴


聲音展示

▼聲音展示,中途有EQ模式轉換,可聽出差異
1:18秒轉換為Movie模式
2:18秒轉回標準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MODTkdwg


總結
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可以讓客廳的娛樂體驗再升級,安裝方式非常簡單,電源、音源輸入與重低音連接完畢後即可輕鬆使用,音效表現與電視內建喇叭根本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不論是看電視還是看電影,臨場感與震撼力表現完全就是一個『爽』字可以形容,採用內建的電影模式更是讓整個聲音效果與震撼力大幅度提升,像是玩命關頭或是漫威系列電影大場面震撼與音效穿梭感表現出色,讓人看到忘我沉浸在影片劇情中,若只是想聽聽音樂可以採用藍牙方式連接,馬上就可以懶洋洋的在沙發上享受音樂饗宴,A3S擁有獨立重低音音箱,低音表現低沉有力,還可透過BASS調整功能,可往上與往下個三段調整,共六段強度可調,讓產品自由度更高,調整出最佳整體聽感;整體來說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適合家中客廳想要提升整體體驗感的使用者,除了可以提升音效外,更可以透過有線與無線連接喇叭,讓應用範圍更為廣泛且方便,想找一款擁有不錯的重低音表現的聲霸產品,相信海爾Haier A3S藍牙無線2.1聲道重低音SoundBar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萬魔 1MORE 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美型高顏值,格萊美獎錄音大師調校音質表現無庸置疑

IMG_2742.JPG

 美型高顏值,格萊美獎大師調校音質表現無庸置疑
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中使用者對採用高通解決方案的產品情有獨鍾,不外乎高通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連線品質與高解析aptX音頻解碼,不過採用高通晶片的產品在價位上都會偏高,這次要介紹一款採用高通解決方案,調音由格萊美獎錄音師Luca Bignardi操刀,價格更是相對親民的產品,由萬魔 1MORE推出的『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Stylish藍牙榮獲2019德國iF設計獎,採用高通解決方案,規格為BT 5.0,搭配LDS雷雕天線設計,提供穩定的連線品質,耳機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單體方面採用7mm航太科技特製鈦振膜驅動單體,提供優質細膩的音質表現,續航力方面單次續航力為6.5小時,搭配收納充電盒總續航力為24小時,Stylish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外型設計,充電盒圓潤,耳機本體顏色繽紛,有傾城粉、流光金、蜂鳥綠與幻夜黑,相信可以擄獲女生使用者的芳心,耳機本體輕巧單耳約6.2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外耳支撐設計,提供穩固且不易掉落配戴感,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現在就來看萬魔 1MORE 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萬魔 1MORE 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特色


▼萬魔 1MORE Logo


▼台灣代理商和鑫國際貼紙


▼產品由歌手吳青峰代言,並榮獲2019德國iF設計獎,下方標示產品特色


▼產品外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與多國語言產品規格


▼產品特色說明


▼多國語言產品規格


▼側面標示支援高通aptX高解析音頻編解碼


▼翻開可以看到設計草圖


▼配件:產品說明書、1MORE貼紙、快速操作說明書、保固卡、micro USB充電線、收納束口袋、四組矽膠耳塞與三組外耳支撐



▼充電收納盒一覽,外型相當圓潤小巧,正面中間有1MORE字樣,體積小方便攜帶



▼前方指示燈號與充電盒上蓋開關


▼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


▼兩側一覽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高通藍牙BT 5.0解決方案,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可看到外耳支撐與耳機本體接合一體感相當不錯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還有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單體採用石墨烯振膜驅動單體,提供優質細膩的音質表現


▼外耳支撐拆除後一覽,主要功能是讓耳朵與耳機之間可以更為穩固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1MORE Stylish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兩耳皆可單獨使用,無主副耳的區別


▼音訊採用aptX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原則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這時充分展現智能通話降噪技術與高信號噪音比MEMS麥克風優勢,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小聲的背景音,若在車流量較小的環境中測試,幾乎是聽不到路上噪音,通話收音品質可以說是表現出色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算偏小設計,再搭配上外耳支撐設計與三種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組合搭配,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有一定的水準,細節質感滑順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準穩定,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偏厚實,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歌聲情感偏暖且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推力飽滿Q彈,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且溫暖,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較大;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動,音效穿梭感有如萬馬奔騰震撼,爆破震撼力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劇情中看到忘我!

總結
萬魔 1MORE 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不錯,透過高通的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外型與顏色搭配屬於繽紛系列,更能擄獲女生使用者的少女心,續航力方面單次續航力為6.5小時,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24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1~2天的使用量,以這樣的續航力表現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充電收納盒體積不大,之前有提過充電收納盒體積與續航力是翹翹板,沒辦法兩者兼得!另外這款耳機沒有防水設計,算是這款耳機小小美中不足的地方,想找一款音質表現出色且美型高顏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萬魔 1MORE Stylish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Horen 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強化音質與續航力,更導入Qi無線充電





 強化音質與續航力,更導入Qi無線充電
還記得Horen X1T這款體積小,且顏值還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嗎?這次Horen推出了強化版本『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X1T Pro是X1T的升級款,針對音質與續航力提升,充電收納盒導入了Qi無線充電,使用更為方便,X1T Pro在外型上與X1T大致上相同,X1T Pro同樣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藍牙規格為BT 5.0,搭配LDS雷雕天線設計,提供穩定的連線品質,續航力方面單次續航力提升至10小時,搭配收納充電盒總續航力約為40小時,充電15分鐘可使用3小時,耳機本體輕巧單耳約4.7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6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也沒問題,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現在就來看Horen 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升級後的表現吧!

 Horen 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特色,X1T Pro有黑、紅與白三色可選擇


▼Horen Logo


▼採用無線藍牙BT 5.0傳輸搭配LDS雷雕天線技術,提供優異的連線品質


▼產品外型


▼本次升級的大重點,單次續航力可達10小時與支援Qi無線充電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與規格


▼產品特色說明


▼產品規格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圖解


▼翻開可以看產品特色與X1T Pro產品外觀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與三組矽膠耳塞,黑色款的耳塞與傳輸線皆為黑色,白色款則皆為白色,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紅款,耳塞為白色,傳輸限為黑色


▼充電收納盒一覽,外型相當圓潤小巧,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兩側一覽



▼底部為micro USB充電埠與充電盒電力指示燈號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無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若為充電狀態,指示燈號會亮起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 5.0,支援高解析AAC音頻解碼,音質較上一代X1T更為優異,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耳機中段採用電鍍處理,值感相當不錯,後端有指示燈號與觸碰式操作設計



▼拆除耳塞後一覽,單體護蓋為金屬搭配塑膠設計,護蓋部分比X1T來的小一點,配戴感會更為舒適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X1T Pro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一個小聲的背景音,但說話的聲音不至於被車流噪音蓋過,通話品質還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搭配三種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的耳塞,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單耳重量4.7g相當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不錯,細節質感滑順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準,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與,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有力,低沉延伸適中,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唱到心坎裡,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音效穿梭感熱血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氛圍中!

總結
Horen 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這次的升級算是相當成功,透過藍牙BT5.0晶片搭配LDS雷雕天線設計,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提供了IPX6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單次續航力表現提升至10小時,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亮眼,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40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3~4天的使用量沒問題!想找一款單次續航力高達10小時且擁有Qi無線充電盒的真無線藍牙耳機,Horen X1T Pro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Mavin Air XR(Qi) 真無線藍牙耳機-超強單次10小時不斷電的音樂饗宴


IMG_1739_1.JPG
 超強單次10小時不斷電的音樂饗宴
真無線藍牙耳機今年可以是說是百家齊放,近期有幾款高討論度的產品,其中一款就是本次要介紹Mavin推出的『Air XR(Qi)』真無線藍牙耳機,Air XR榮獲VGP2020受賞與2019 Summer 無線耳機產品類受賞與大賞,可以說是相當強悍的一款產品,為什麼可以獲得這樣的殊榮,讓我們繼續看下去,Air XR有分是否有支援Qi無線充電兩種版本,Air XR列為高討論度的最大主因是擁有單次10小時的續航力,搭配輕巧的收納充電盒使用總續航力可達30小時,且耳機充電15分鐘就可使用2小時,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搭配專利耳塞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透過藍牙BT 5.0的優勢與獨家3D專利天線,有效連線距離可達30米,且支援高解析的apt-X與AAC音頻編解碼,單體方面也相當講究,採用5.8mm高感度Extra bass driver unit驅動單體,單體內部採用航空領域等級材料(PEEK)結構制作超薄振膜,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通話方面採用cVc 8.0降噪技術搭配高信號噪音比MEMS麥克風,提供清晰的通話品質,耳機本體輕巧僅3.8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且穩固,本體擁有有IPX7防水設計,適合運動中使用,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現在就來看Mavin Air XR(Qi)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優質表現吧!

 Mavin Air XR(Qi) 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續航力、特色與台灣製造


▼Mavin Logo與MIT台灣製造


▼榮獲VGP2020受賞與2019 Summer 無線耳機產品類受賞與大賞,充電收納盒支援Qi無線充電,耳機背面採用觸控式操作


▼擁有單次10小時不斷電續航力與30米有效傳輸距離


▼產品型號為Air XR(Qi)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包裝側面標示耳塞、SportFit運動固定器與產品特色



▼底部標示各國安規認證


▼配件:產品說明書、操作說明書、保固卡、microUSB充電線、圓形耳塞三組(大、中、小)、橢圓形耳塞兩組(大、小)與兩組SportFit運動固定器




▼橢圓形耳塞為特殊斜口設計


▼充電盒外型為橢圓形設計,體積非常小,且重量僅25g方便使用者攜帶,充電盒可額外提供20小時續航力,後方為microUSB充電埠



▼其他角度一覽,底部標示充電盒基本規格





▼充電盒內部一覽,內部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放入耳機後一覽


▼Air XR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晶片採用高通QCC3020,支援高解析的apt-X與AAC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背面有Mavin字樣提高品牌識別度


▼耳機本體大小與10元硬幣寬度差不多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耳機前緣有指示燈號,外型採圓潤設計,戴起來舒服不卡耳朵



▼耳機背面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5.8mm高感度Extra bass driver unit驅動單體,音質表現值得期待!


▼安裝SportFit運動固定器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Mavin Air XR裝置


▼第一次配對會先連線其中一耳,接著會自動跳出另一耳的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Air XR兩耳皆可單獨使用,無主副耳的區別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實測
通話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會有一點空間感,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這時就會充分展現cVc 8.0降噪技術與高信號噪音比MEMS麥克風的優勢,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對方的說話聲,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非常小的背景音,通話品質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圓潤體積小,所以配戴起來不會有卡耳朵的狀況,配件中提供多種搭配專利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耳塞使用,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舒適度,且不會有容易掉落或不穩固的情形,整體舒適感不錯且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延伸不錯,細節質感不錯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推力飽滿源源不絕,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圓潤且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打動人心,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動態表現出色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每個樂器定位精確且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感動,音效穿梭感奔馳流暢,爆破震撼力十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劇情中!

總結
Mavin Air XR(Qi) 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不錯,透過高通的藍牙BT5.0晶片搭配獨家3D天線設計,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性與超遠30米有效連線距離,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提供了IPX7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 Air XR 最大的亮點還是單次續航力表現(關閉aptX傳輸模式),可以達10小時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亮眼,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30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另外安裝SportFit運動固定器後無法直接將耳機放入充電收納盒內,算是這款耳機小小美中不足的地方,想找一款單次續航力高達10小時且音質表現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Mavin Air XR(Qi) 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德國冰豹 ROCCAT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高規配置、低調外型、手感俐落

IMG_3582_1.JPG
 高規配置、低調外型、手感俐落
德國冰豹ROCCAT在電競週邊領域算相當知名,也推出過不少讓人津津樂道的產品,這次要介紹他們推出的『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Kain 120 AIMO規格為高階配置,感應器採用PixArt PMW3381,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回報率最高提供1000Hz,提供四段可調整,按鈕採用玩家最愛的Omron歐姆龍滑鼠微動開關,提供五千萬次按壓壽命,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搭配最新anti-wear耐汗技術塗層,提供舒適的握感與最佳的熱血體驗,設定方面搭配專用ROCCAT Swarm軟體,滑鼠共有八顆按鈕可自定功能,也能透過軟體錄製巨集,提供玩家充足的火力支援,RGB發光方面採用AIMO燈光系統,滑鼠共有兩個發光區域,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整體規格還不錯,馬上就來看高規配置的德國冰豹 ROCCAT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啦。

 德國冰豹 ROCCAT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


▼德國冰豹 ROCCAT Logo與產品型號為Kain 120 AIMO


▼產品外觀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特色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包裝側面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底部標示產品各國安規認證、產品規格與ROCCAT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一覽,本體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搭配最新anti-wear耐汗技術塗層,提供舒適的握感與最佳的熱血體驗


▼USB接頭有護套做保護


▼線材採用編織網線設計,可提高產品壽命,中間有魔鬼氈設計,讓玩家方便整理線材


▼滾輪有凹凸設計,提升操作手感,滾輪兩旁為發光區之一


▼後方有一顆按鈕設計,預設功能為DPI切換


▼ROCCAT Logo為第二個發光區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設計,線材有防拉扯設計


▼左側一覽,側邊有兩顆側鍵設計為自定功能




▼右側一覽




▼背面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感應器位於滑鼠中間位置


 ROCCAT Swarm工具軟體介紹

▼設定頁面中,可調整KONE AIMO基本功能設定,包含DPI、滾輪捲動、雙擊速度、游標速度調整,並可設定五段DPI快速切換數值


▼按鍵設定共有8顆按鈕可自定義功能


▼預設按鍵Profile


▼多種不同Profile可提供玩家快速切換按鍵設定參數





▼按鍵功能部分提供巨集、熱鍵、計時器、滑鼠基本功能、進階功能、瀏覽器控制、多媒體、捷徑……功能


▼巨集部分可採用內鍵提供的設定檔也可再自行新增


▼熱鍵部分可自行新增熱鍵


▼計時器部分可新增計時器也可選擇計時器設定檔案


▼基本功能部份提供滑鼠基本功能可選擇


▼進階功能部分可選擇DPI相關設定與Profile相關設定


▼網際網路部分提供瀏覽器常用功能可供選擇


▼多媒體部分提供多媒體基本常用功能可供選擇


▼開啟功能部分可提供軟體、文件、資料夾與網頁開啟


▼ROCCAT功能可提供輕鬆準新、簡易滾輪與Easy-Shift[+]功能


▼作業系統部分提供關機、休眠與喚醒等相關功能


▼AIMO背光設定預設為智慧燈光系統,還有色彩循環、心跳、呼吸…等效果可選擇,AIMO智慧燈光系統會依據玩家使用狀況自動改變燈光,當按下Easy-Shift[+]按鍵時,燈光會自動切換燈光,讓使用者知道滑鼠已進入Easy-Shift[+]模式



▼波浪循環模式,可調整速度與亮度


▼全亮模式,可調整亮度與主題


▼心跳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呼吸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閃爍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進階設定可設定回報率、角度校正、距離控制單位、聲音回饋、Zero Debounce與LED Time Out


▼當設定完畢後,下方共有五組Profile可儲存,每一組Profile使用者可自行設定名稱與圖片,還可設定切換至該模式開啟軟體


▼每一組Profile使用者可自行設定名稱與圖片


▼Profile部分可以複製與替換,還可直接設定為桌面配置


▼巨集管理器部分已內建多款遊戲巨集,使用者還可再自行新增


發光展示

▼發光區域共有兩個區塊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dQrHiaNyD8


總結
德國冰豹 ROCCAT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外觀符合人體工學,低調的外型搭配最新anti-wear耐汗技術塗層,提供舒適的握感與產品高耐用度,採用PixArt PMW-3381,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 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按鈕為歐姆龍微動開關,壽命長且回饋手感優異,外型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皆可使用,整體共有八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提高產品自由度;握感相當穩固,整體外型為中尺寸,符合大部分的玩家手形;發光區塊共提供兩個區塊,可透過專用工具軟體調整顏色,並提供有六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與效能細項設定,側鍵還提供了EASY-SHIFT[+]讓功能更加強悍與多變化,整體功能相當齊全,想找一款高規配置且手感俐落的RGB電競滑鼠,德國冰豹 ROCCAT Kain 120 AIMO光學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選擇。

頂級運動玩家首選! JLab 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單次10小時續航力表現與頂級規格於一身

IMG_2919_1.JPG

 單次10小時續航力表現與頂級規格於一身
之前介紹過JLab JBuds Air Sport,各方面皆提供不錯的表現,讓使用者在運動中也能享受音樂,這次要介紹更高一階Epic系列的『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Epic Air Sport承襲 Epic Air與Epic Air Elite頂級運動耳機規格,並在小細節做出升級,一舉將單次續航力提升至10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提供高達70小時續航力,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單體方面採用8mm白金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內建三組EQ設定,讓使用者可依照喜好挑選,耳機本體輕巧,搭配人體工學矽膠耳掛,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更適合在激烈的運動中配戴使用,本體還有IP66防水設計,日常防水與汗水防護沒問題,耳機背面操作為觸碰式操作,使用上簡單方便,值得一提的是還支援環境音聆聽功能,在戶外使用也能隨時掌握環境變化聲,現在就來看JLab 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優質表現吧!

 JLab 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外型、特色與擁有70小時總續航力


▼JLab Logo


▼採用藍牙BT5.0,總續航力可達70小時


▼產品型號為Epic Air Sport,下方標示產品特色,擁有IP66防水設計、內建三組EQ設定、支援環境音聆聽功能與自動開機連線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說明


▼側面標示內建三組EQ設定與包裝內容物



▼底部標示製造商、代理商、NCC認證與代理商思博特公司資訊


▼翻開可看到操作說明、包裝內容物與耳機操作方式


▼配件:產品說明書、六組矽膠耳塞、一組海綿耳塞與JLab貼紙


▼七種耳塞一覽,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與耳型挑選最適合的耳塞使用,標準的耳塞上有JLab Logo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JLab字樣,體積小方便攜帶



▼充電收納盒前方有電池電量標示



▼側面造型圓潤



▼底部為USB Type-A連接充電埠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無特別標示左右聲道放入位置,因為放反也放不進去!


▼耳機放入後一覽,若耳機為充電狀態,指示燈號為藍色呼吸燈



▼耳機本體一覽,採用藍牙BT 5.0傳輸,支援高解析AAC解碼,提供不錯的音質呈現,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本體有耳掛設計,配戴更為穩固


▼正面有JLab Logo搭配上透光壓克力,質感相當不錯


▼前方為耳機指示燈號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可看到耳掛厚實穩固,且為柔軟的矽膠材料,親膚性相當好,摸起來舒適




▼耳機背面耳掛上標示左右聲道,本體有充電鍍金接點



▼比較特別的是電源按鍵在背面設計,可防止誤觸而關閉耳機


▼拆除耳塞後一覽,單體採用8mm白金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JLab Epic Air Sport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續航力與通話實測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單次使用可達10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50%測試,不多不少剛好10小時整(剩餘10%電量自動斷線),與官方提供的10小時數據完全符合,搭配充電盒使用可額外提供60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高達70小時,也是目前測試眾多真無線藍牙耳機中的Top 1,基本上可以滿足5~6天的使用量,充電盒體大小是體積與電量達到一個平衡點,方便攜帶又不會覺得充電盒體積太大,也讓JLab Epic Air Sport擁有更高超優異的續航力表現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非常小的背景音,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幾乎是聽不到車流噪音,Epic Air Sport沒有特別強調降噪能力,不過通話收音品質與降噪能力可以說是有一定的水準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屬於適中大小,搭配耳掛設計,不會有容易掉落或不穩固的情形,配件中提供六種大小造型不同耳塞與海綿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且服貼的耳塞使用,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舒適度,整體舒適感相當棒久戴也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不錯,細節質感滑順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穩定精確,歌聲位置定位置中,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受惠於8mm白金驅動單體,推力飽滿Q彈有力,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連續低沉鼓聲不會有嗡嗡聲,每個低音粒粒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打動人心,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且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還內建了三組EQ可供調整,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喜好挑選聽感;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有如身歷其境的臨場感,爆破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有如萬馬流暢奔馳,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以完全融入電影劇情中看到忘我!

總結
JLab 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表現相當出色,透過藍牙BT5.0傳輸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 Epic Air Sport擁有IP66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再搭配上耳掛設計,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沒煩惱,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可以說是動靜皆宜;續航力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亮眼,單次續航力可達10小時,總續航力更高達70小時,基本上可滿足5~6天的使用量,想找一款擁有單次10小時超高續航力且音質表現出色的運動型真無線藍牙耳機,JLab Epic Air Sport耳掛式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最超值的中階產品!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IEM監聽耳道設計搭配高通aptX高解析音頻編碼

IMG_3369_1.JPG

 IEM監聽耳道設計搭配高通aptX高解析音頻編碼,最超值的中階產品!
Creative這品牌相信許多使用者並不陌生,在早期主機板未內建音效卡時,Creative可是叱吒風雲的音效卡專家,他們家的產品也都是與聲學為主,這次要介紹他們所推出的『Outlier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Outlier Air採用使用者最愛的高通藍牙BT5.0晶片,兩耳可獨立配對使用,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搭配頂級5.6mm石墨烯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耳機本體採用IEM監聽耳道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並提供最佳的聆聽舒適感,本體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5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也沒問題,耳機背面有按鍵式操作設計,支援SIRI與Google語音助理,使用上簡單方便,續航力方面提供單次10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20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達30小時!充電收納盒採用鋁質外殼,質感不錯且重量僅54g,體積小方便攜帶,現在就來看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的表現吧!

 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型號


▼Creative Logo


▼產品外型與型號為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包裝內容物與公司資訊



▼效能與續航力兼具!


▼底部標示產品資訊與代理商為思博特有限公司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充電線與四組矽膠耳塞(兩組材質較軟,兩組材質偏硬)



▼充電收納盒一覽,採用鋁質外殼質感相當不錯,前方有Creative Logo





▼兩側一覽,側面有左右聲道、電力與充電指示燈號,還有USB Type-C充電埠



▼充電盒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抽屜式設計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可以看到充電金屬接觸點與磁鐵


▼耳機放入後一覽,充電時耳機指示燈號會量紅色呼吸燈


▼耳機若為充電狀態,充電盒上的指示燈號會分別亮左右聲道


▼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採用高通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指示燈號位於耳機外圈,相當明顯且容易辨識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耳機本體為IEM監聽耳道設計,可提供最佳的聆聽舒適感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充電金屬鍍金接點與磁鐵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頂級5.6mm石墨烯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Creative Outlier Air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右耳也可單獨配對使用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雖然會聽收到車流噪音聲,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不至於影響通話品質,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車流噪音會變成小聲的背景噪音,通話收音品質表現中規中矩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稍微偏大,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可能會稍微覺得比較卡一點,耳塞為薄型設計,塞入耳道後不會有異物感,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的耳塞,達到最佳聆聽效果,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有一定水準,細節圓潤且穿透性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表現適中,喉音深度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低沉延伸適中且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動人,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準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如身歷其境,音效穿梭感熱血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再加上IEM監聽耳道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的劇情中!

總結
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整體來說CP值相當不錯,透過高通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5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單次續航力表現可達10小時,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30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沒問題,Outlier Air的操作採用按鈕式設計,操作時手感偏硬,這方面有點美中不足,價格方面Outlier Air通路價格為NT$2990元,以這樣的規格來說,價格算是相當親民,同價格帶要找採用高通晶片的產品並不容易,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耳機可以說是中階產品中最超值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

喬思伯Jonsbo Shadow 光影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高效靜冷肅靜,炫技ARGB鏡面燈效吸引你的目光 [

IMG_3569_1.JPG

 高效靜冷肅靜,炫技ARGB鏡面燈效吸引你的目光
喬思伯Jonsbo產品的效能與質感一直不斷進步,除了機殼產品CP值相當高,散熱器產品也是效能與燈效兼具,這次要介紹近期推出的新產品『Shadow光影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Shadow光影系列目前推出240mm與360mm兩種,水冷頭下了不少工夫,水冷頭表面為鏡面玻璃設計,讓燈效呈現更加吸睛,底部採用純銅底設計,搭配為水道設計,提供優異的熱傳導效果,水冷頭上方的發光為ARGB模式,配件中有專用燈光控制器,更可搭配無線遙控隨時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ARGB也可透過四大主機板廠華碩ASUS Aura Sync、技嘉Gigabyte RGB Fusion、微星MSI Mystic Light與華擎ASRock Polychrome RGB軟體,調整發光設定與其他產品做發光同步,水冷頭外殼採用金屬髮絲紋路處理,質感相當不錯,水管採用高分子纖維蛇網,提供優異的產品壽命與耐用性,風扇方面採用自家ARGB風扇,最大噪音為20.55~37.2dBA,轉速為700~1800rpm,ARGB發光採用12顆燈珠設計,可與水冷頭發光同步,提供酷炫且吸晴的視覺饗宴,平台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現在就來看看喬思伯Jonsbo Shadow 光影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散熱表現啦。

 喬思伯Jonsbo Shadow 光影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照片,並標示採用Addressable RGB控制發光


▼喬思伯Jonsbo Logo


▼產品型號為Shadow 360 ARGB


▼採用ARGB控制發光


▼產品外型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特色與支援平台


▼產品基本規格


▼頂部標示Jonsbo Logo


▼底部標示產品型號、提供ARGB控制器、支援5V ARGB、支援主機板RGB同步與支援平台


▼側面標示台灣總代理為立光科技與Jonsbo公司資訊,保固為三年全保,漏水賠設備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散熱膏、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ARGB控制線、ARGB控制器電源線、雙面貼紙、ARGB控制器與遙控器



▼ARGB控制器背面有磁吸設計,方便使用者吸附在機殼上,共可安裝10個ARGB裝置






▼自家ARGB風扇,最大噪音為20.55~37.2dBA,轉速為700~1800rpm,ARGB發光採用12顆燈珠設計,外框為薄框設計,扇葉高佔比,提供不錯的帶風量,ARGB控制線為專用接頭





▼出廠風扇與水冷排已經安裝好


▼風扇為4pin PWM控制,有提供一轉三轉接線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頭一覽,水冷頭表面為鏡面玻璃設計,外殼為金屬髮絲紋路處理,質感相當不錯,水管部分為可旋轉設計





▼CPU接觸面為純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


▼水泵為3pin接頭設計,ARGB為專用接頭


發光展示

▼水冷頭與風扇燈效,水冷頭鏡面真的超美超吸睛



▼ARGB控制盒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9qraUzKE0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Jonsbo Shadow 360 ARGB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3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溫度記錄,待機3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2~5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9度,平均溫度約54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4~2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6~6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0度,平均溫度約49~54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Jonsbo Shadow 360 ARGB
MB: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4000 16GB kit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3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73~89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1度,平均溫度約75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2~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5~9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94度,平均溫度約68~74度









總結
這次介紹的喬思伯Jonsbo Shadow 光影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優異,壓制熱情的Intel Core i9-9900K相當輕鬆,受惠於水冷頭採用純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60度,平均溫度為54度,表現相當亮眼,超頻至5.0GHz後表現依然出色,雖然最高溫度來到94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5度左右,且風扇相當安靜,感覺不出來是在高負載情況下運作,安裝方面相當容易輕鬆,安裝對應平台扣具後即可輕鬆安裝完成,Shadow ARGB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還有Addressable RGB發光視覺效果,發光區為水冷頭與風扇,可透過ARGB控制器與無線遙控快速設定模式與燈色,也可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發光與模式,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保固方面相當不錯擁有3年全保,不用怕漏水! Jonsbo Shadow可以說是CP值相當高,有ARGB又有無線遙控功能,想尋找壓制力表現優異且擁有炫技鏡面的ARGB視覺效果一體式水冷,喬思伯Jonsbo Shadow 光影 ARGB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2019 XFastest台北網聚-人數爆棚、正妹同樂、PC聖誕趴



前言:
今年XFastest的台北網聚又是跟以往一樣再度爆棚,而且是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今年活動也與以往有些不同,以前正妹是在台中場,這次正妹來的了台北場與玩家們一起同樂,場體這次選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採用開放式活動空間,不論有報名還是沒報名的玩家都可以入場體驗與廠商交流,當天人山人海,真的是相當可怕!!網聚一方面讓各地的玩家可以齊聚一堂討論與交流外,更可以先看到許多新產品與廠商目前主推產品,網聚參加的廠商相當多元化,不論是主機板、記憶體、散熱器、顯示卡、硬碟(SSD)、機殼、電源供應器、電競周邊、螢幕……等,各家廠商都展出了最新的產品與主打產品,這次更結合電競主題、水冷與實況,讓玩家可以現場體驗,這次的網聚同樣有趣味競賽與知識王遊戲,同樂之餘還可獲得獎品,讓整體活動不只是吸收知識還可以小小驗收一下各位玩家們有沒有專心聽課,現在就由小弟來介紹這場盛大的網聚啦。

先來看看這次參加的廠商與贊助商


活動時間:2019年12月08日 (週日) 11:30~18:30
活動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A棟 (西一館)

相信大家對上面的廠牌都不陌生,都是各產品的知名廠商,這次展出的產品都是最新與目前強力主推的產品,由於這次參加的廠商眾多,小弟這次介紹方式採用分廠商的方式(排列順序按照英文字母排列)

▼XF相當貼心,活動前一天與當天都有簡訊通知


▼抵達活動會場


▼活動還沒開始排隊的人潮就已經有點誇張了!



▼入場簽到


會場概況

首先我們就來看看整個會場
▼與實況主同樂區

▼電競體驗區

▼水冷體驗區

▼水冷體驗區

▼聖誕許願樹

▼滿滿的抽獎品,等著玩家們歐回家~~

▼這次活動有多可怕,讓我們來看一下!


活動開場

▼網聚活動即將開始


▼主持人


▼正妹陣容



趣味競賽-天才小釣手

▼選出三位勇者上場挑戰,贏的玩家就可以把獎品帶回家!!


▼幸運的三位玩家


攤位巡禮


公司網頁: http://www.aor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gigabyteXGTW/?fref=ts
公司簡介: AORUS是技嘉科技於2014年成立的電競品牌,主打頂級輕薄電競筆電,以及滑鼠、鍵盤、背包等電競周邊產品,為追求最強效能與行動性的狂熱玩家而生。桀傲不羈的獨特鷹隼標誌,象徵源自遠古埃及戰神荷魯斯,流淌著電競的血液,傳承玩家永不放棄的戰鬥精神。

▼AORUS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電競筆電、螢幕與零組件




公司網頁: http://www.antec.com/
FB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AntecTW
公司簡介: 1986年,高階個人電腦週邊設備領域的國際第一品牌Antec在美國加州矽谷初露頭角。20多年來,Antec憑藉先進的設計理念,不斷突破業界傳統思維的束縛,引領實用功能與外觀設計並重的重大革新,創造全新的使用者體驗,奠定在業界獨一無二的地位,成為北美、歐洲部分地區以及日本DIY個人電腦市場的長年銷售冠軍。

▼Antec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酷炫機殼



公司網頁:http://www.asrock.com/index.tw.asp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RockTaiwan
公司簡介: 華擎公司成立於 2002 年,是一群在主機板產業多年經驗的菁英團隊所組成。華擎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基礎以卓越的研發實力,秉持“設計創新、產品貼心、價格溫馨”為設計理念,在專注科技領域的同時,亦關注環境生態問題,發展永續經營概念的產品。華擎總部位於台灣台北,在歐洲和美洲均設有分公司。這家年輕而有活力的公司目標在於進軍主流及高端主機板市場業務,以雄厚的研發實力與和卓越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贏得美譽。

攤位一覽
▼ASRock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新上市的主機板產品



公司網頁: http://tw.asus.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usclub.tw
公司簡介: 從一個專業的自有品牌,到行銷全球的國際3C品牌,華碩自始至終都堅持不可妥協的品質與創新。在中文命名以「華人之碩」為期許,而英文命名的靈感則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天馬「PEGASUS」,其象徵著聖潔、完美與純真的形象,代表著華碩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精神。

▼ASUS攤位一覽,展出電競螢幕、主機與周邊




公司網頁: http://www.coolermaster.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mbrasil
公司簡介: COOLER MASTER成立的目標是提供工業界最好的散熱方案。至今公司已成立十五年,以身為世界領導者的地位,持續提供產品和服務,為有散熱問題的公司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在達成這個目標時,無論在特性效能和品質上,COOLER MASTER提供完全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此外我們致力做到能讓客戶長期信賴的夥伴,在散熱領域裡面我們堅持做到最好,藉由優秀技術、純熟的設計和卓越的服務。COOLER MASTER目前擁有完整的散熱解決方案。產品包括散熱片、風扇housing、機殼、電源供應器、硬碟外接盒、筆記型電腦散熱器,無論是在電腦、工業機械、電信設備及其他裝置中。一直以來COOLER MASTER對於追求品質的執著,可由我們主要在台灣的製造廠順利通過ISO9001而成功證明。而位在大陸的第二、三廠目前也陸續在申請ISO9002的過程中。COOLER MASTER執行subcontractor一些分析和測試規則,藉由品管而確保最好的品質。此外,COOLER MASTER對品質的努力,已經延伸到各方面的運作以及服務。

▼CoolerMaster攤位一覽,展出機殼、水冷與電競周邊



公司網頁: http://tw.micron.com/
公司簡介: 三十多年來,Micron的團隊由夢想家、遠見卓識者和科學家組成,我們重新定義了何謂創新。設計和開發一些全球最先進的記憶體和半導體 技術,我們開發技術、實現突破。作為全球專利持有量最多的公司之一,我們不斷重新思考、重新塑造和推進新的思想 以創新開拓更加廣闊的市場,探尋以技術激發新的應用 或從根本上改進現有設計的方法。

Micron美光公司簡介與子公司(Crucial)簡介

公司網頁: http://www.crucial.com/
公司簡介: Crucial是全球最大的記憶體製造商之一,Micron(美光)旗下的一個品牌。 因此Crucial的記憶體和固態硬碟,擁有美光的專業技術作為後盾,產品品質高於協力廠商記憶體製造公司。
Crucial是電腦記憶體領域中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我們的使命:提供高速電腦體驗。我們生產的記憶體和固態硬碟可與 50000 多款電腦、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相容。我們是Micron美光旗下的一個品牌,能夠直接與全球最大的記憶體製造商展開合作。這就意味著,相比普通的協力廠商升級產品,我們的產品具有更優的品質和更強的專業技術。自從現代第一批尖端 DDR4 記憶體和全球最可靠的固態硬碟模組開始,35 年來,我們始終孜孜不倦,竭力改進電腦驅動技術。我們的使命:提高您的系統性能。

▼Crucial攤位一覽,展出記憶體與SSD產品



公司網頁: https://www.owcdigital.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owcdigitaltw/
公司簡介: 從事儲存設備業務經營二十載,我們永遠以客為尊,愛護客戶,我們感謝廣大的用戶們提供的各種建議,不論是好的或壞的,我們皆感謝並虛心接受指教,艾客優品秉持一向的態度堅持提供優質產品!有任何未盡之處必虛心改善,堅持求好!

▼OWC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高速外接產品




公司網頁: http://www.fractal-design.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actalDesignNA?fref=ts
公司簡介: 無疑的,電腦不僅僅是科技,他們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電腦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它們定義了我們家中、辦公室,甚至我們本身的功能與型態。我們選擇的產品代表了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想法,以及期待在別人眼中的模樣。我們經常被北歐的設計所吸引─那些井井有條、簡潔、實用,卻又保留時尚、流線及優雅的產品。我之所以為這些設計所著迷,是因為他們輕易地就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協調得幾近透明。 Georg Jensen、Bang Olufsen、Skagen Watches及IKEA只是眾多北歐品牌的其中幾個代表。

▼Fractal Design攤位一覽,展出機殼與水冷產品



公司網頁: http://inwin-style.com/index.php?iw_lanid=1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inwinasia
公司簡介: 本公司創辦於1986年,為一通過ISO 9001認證的電腦機殼、電源供應器、儲存設備之專業製造商,更是世界電腦機殼領導品牌。本公司成立的目標在於致力提供客戶最佳的產品品質以及最卓越的客戶服務。

▼IN WIN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新機殼



公司網頁: http://www.i-rocks.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Wirocks?fref=ts
公司簡介: 一直為客戶提供高品質電腦周邊創新的輸出入裝置,自創立以來提供完善及附加價值的產品,以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
▼i-rocks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鍵盤



公司網頁: http://www.lian-li.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LianLiHQ/
公司簡介: 聯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從事於電腦零配件之沖床加工事業。十年間致力於介面卡鐵片之研發與生產,目前在全世界的每部電腦中幾乎都有聯力所出產的產品,機種多達1500種。一向秉持專業領域,提供最好的品質與服務行銷世界,放眼國際,根植台灣的聯力公司,已成為同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公司與工廠。民國八十三年,聯力開始研發硬碟抽取盒之產銷,遍及世界,至今已為抽取盒之第一品牌,並榮獲世界多國專利(如美、法、德、日、荷蘭、大陸、台灣等)。為同業競相追逐的目標。累計發展出50多種規格製品;諸如抽取式硬碟盒,鋁鎂合金電腦機殼、外接機殼及各式介面卡之固定鐵片、硬碟固定架產、硬碟散熱器及OEM的工業用電腦機架等。聯力工業在董事長及總經理的領導以及全體同仁的努力之下,所秉持的經營理念是提供給客戶最有競爭力及最好的服務品質,對一個有專業經驗的製造業而言,必須不斷地升級自己的生產技術與產品,才能在這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領域中先馳得點,所以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力專注於品質管制,產品升級及新產品設計開發,因此我們的產品得以有更精密的品質、更迅速的交期、更低廉的價位、更強的功能,順利的行銷世界。

▼聯力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機殼


公司網頁: http://www.nzxt.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ZXTTaiwan/
公司簡介: NZXT藉由一群年輕死忠的電腦玩家粉絲之經驗分享;加上創新革命、獨特設計、時尚美學等產品開發元素,提供遊戲電腦玩家全新的感受。 台灣分公司是NZXT美國總部設立做為產品開發及及亞洲太平洋區的行銷據點。主要產品線有電腦機箱、電源供應器、CPU散熱器、其他周邊產品。

▼NZXT攤位一覽,展出酷炫的H510系列機殼



公司網頁: http://www.sharkoon.com.tw/?q=zh-hant/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arkoon.tw
公司簡介: 總公司設立在德國,並且在德國已有 7 年歷史的著名電腦週邊設備品牌 SHARKOON,2009 年即將透過台灣總代理視博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入台灣。SHARKOON 一直致力於開發各種個人電腦的週邊配件商品,經過 7 年的努力,目前在德國及歐洲各國已經成為隨處可見的知名電腦零配件品牌。在所有產品規格制定和包裝設計上也可以看的出來帶著明顯的德國風格以及德國人對工藝製造的嚴苛要求。

▼旋剛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機殼與電競周邊



公司網頁: http://www.sdd.toshiba.com.tw/index_ch.aspx
公司簡介: Toshiba持續創新與成功的動力可以追溯到1972年率先推出的14吋硬碟產品上,Toshiba是全球第一家洞悉將HDD安裝在汽車內部來儲存數位內容龐大商機的硬碟製造商,並在1997年推出全球第一款車用級硬碟產品,2000年Toshiba 並成為第一家將1.8吋硬碟成功推出上市的公司。做為新興科技與標準的領導者,Toshiba在2004年率先宣布並推出採用PMR垂直磁記錄技術的硬碟產品,目前已經成為能夠帶來更高儲存容量的產業標準。
隨著硬碟技術的持續發展,Toshiba已經在硬碟的表面儲存密度上取得突破,將這個傳統的產品轉變成為極具競爭力的數位式設備,公司已經突破以往硬碟技術應用的限制,幫助消費性電子產品、電腦應用以及汽車製造商等合作夥伴創造出高價值的數位化產品,而這些創新技術的核心主要來自於Toshiba位於日本Ome的核心技術中心以及位於美國加州Fremont的美國儲存應用設計中心。

▼TOSHIBA 攤位一覽,展出多款外接硬碟



公司網頁: http://tw.thermaltake.com/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hermaltakeTW?fref=ts
公司簡介: 擁有卓越優質的團隊加上專業玩家的見證和體驗
曜越集團致力於創造完美的使用者經驗
現在更積極創造一個文化品牌
以全方位視野大力拓展三大品牌事業部及企業職業電競隊:
Thermaltake、LUXA2、Tt eSPORTS and APOLLOS

▼TT攤位一覽,展出主機、記憶體與電競周邊



公司網頁: https://www.zotac.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ZOTAC
公司簡介: ZOTAC 於 2006 年成立,為 PC Partner (HIS:1263) 集團的旗下品牌。成立以來,我們不斷創新,並始終將科研置於第一位,務求令我們的產品能夠充分應用最新科技,讓用家享受最新的科技成果。
作為迷你電腦的始創者,我們致力於推出性能更強、更多元化的 ZBOX,當中包括手掌般大小的 ZBOX nano、極致輕巧的手機型 ZBOX pico,我們還推出了全球首部支援 VR 技術的迷你遊戲電腦,以及世界第一部 VR 背包電腦,多年來一直屢創先河。
隨著技術能力的提高,我們亦不斷加強品牌的顯示卡系列。為了追求最高性能,顯示卡的每一吋打造都經過充分計算,擁有領先業界的原創性,更因此刷下不少世界新紀錄。

▼ZOTAC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顯卡



公司網頁: http://www.wdc.com/ch/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WDTaiwan?fref=ts
公司簡介: Western Digital為全球知名的硬碟廠商,成立於1979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公司或辦事處,為全球五大洲用戶提供存儲器產品。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為全球個人電腦用戶提供完善的存儲解決方案,而作為全球存儲器業內的先驅及長期領導者,在為用戶及收集、管理與使用數字信息的組織方面具有豐富的服務經驗,同時也具有良好的口碑,特別是在歐美市場。

▼WD攤位一覽,展出多款SSD與高速外接產品



公司網頁: http://www.phanteks.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hanteks.tw/
公司簡介: PHANTEKS追風者品牌致力於開發及銷售電腦配件及周邊產品,至今已臻二十餘年,產品涵蓋機箱、散熱器、水冷配件、電源、擴充零件……等電腦周邊配件。2003年總部設立於美國洛杉磯,2007年產品設計及研發中心延伸至歐洲荷蘭,2010年進入中國市場,2019年進入台灣市場,截止2019年,PHANTEKS追風者品牌銷售中心分布在全球各地,成為世界品牌。PHANTEKS追風者產品以嚴謹的工藝,歐風設計,匯聚創新與突破性核心精神宗旨,開發出一系列深得玩家青睞,顛覆傳統,乃至業界追隨的旗艦產品。

▼PHANTEKS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機殼



公司網頁: https://www.xpg.com/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XPGglobal/
公司簡介: XTREME PERFORMANCE GEAR (XPG) 作為威剛集團旗下的高效能品牌,量身打造出與遊戲玩家、電競高手、超頻達人的高效能產品。
XPG秉持著以洞察消費者需求與貼近社群脈動的兩大核心原則,每款卓越的產品皆由電競研發工程師與行銷設計團隊不斷反覆思考後反饋在產品上,最後再通過威剛嚴苛的A Plus檢驗標準測試,賦予了XPG產品穩定耐久與超高性能。享譽業界的產品特性與耀眼的外觀設計,更是屢獲各項國際設計與媒體大獎的肯定。
XPG就是「極限效能體驗 Extreme Gaming Experience」的代名詞,以最頂級的電競配備,誓言跟玩家一起迎戰每一場人心共鳴的戰鬥時刻。

▼XPG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機殼與電競周邊



公司網頁: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s/t-force/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eamgroup.tw/
公司簡介: 十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eam Group Inc.)於1997年在台設立。
董事長夏澹寧先生因著眼於記憶體產品研發技術、製造之全球佈局考量,1997年起於台北成立營運中心,擁有專業的研發能力、優良的產品品質、快速的生產效率、綿密的全球銷售網絡及完善的客戶服務,除榮登天下雜誌前1000大企業排名,近年更成長最為迅速的3C產品製造商,並取得全球領先的地位。十銓科技始於2010年10月公開發行登錄興櫃,2019年1月14日起轉往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上市大家庭的一份子 (股票代號:4967)。

▼T-Force攤位一覽,展出多款記憶體與SSD產品




公司網頁: http://www.azzatek.com/m/home.php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zzaTaiwan/
公司簡介: 成立於1996年,本公司是前十名中90領先的全球供應商之一。2004年Jumpstarted與技術打造PC的情況下,擴大AZZA其業務範圍進入遊戲行業和製造各種OEM產品,包括電腦機箱和XION電源。

▼AZZA攤位一覽,展出多款很酷炫的機殼



公司網頁: https://www.corsair.com/tw/zh/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orsairTaiwanfans
公司簡介: 自從 1994 年成立以來,CORSAIR 從頂尖 DRAM 硬體市場先鋒的角色逐漸成為高階 PC 周邊與零件的供應商。CORSAIR 專門提供一系列能滿足遊戲人、狂熱玩家與電競選手的硬體周邊,包含機械式鍵盤、電競遊戲滑鼠、無線耳機、高端電腦零件以及具備強大效能的 CORSAIR ONE 套裝主機。有了我們對於品質、創新、設計與先進特色的擔保,CORSAIR 旗下產品已經贏得許許多多傲人的獎項,更在玩家們心目中留下優秀口碑。這都要多虧背後擁有一支傑出的開發與工程團隊,總是無時無刻思考要如何創造出連他們都愛不釋手的產品。
2018 年,CORSAIR 正式把同為軟硬體領導品牌的 Elgato 納入旗下,靠著他們數十年影音科技方面的知識,Elgato 以效能強大的擷取卡、控制器等周邊讓全球各地的影音創作者在 Twitch、YouTube、Mixer 與 Facebook 上製作各式各樣超越水準的內容。CORSAIR 也將與 Elgato 攜手提供玩家與內容創作者最先進的產品。

▼Corsair攤位一覽,展出機殼、電競周邊與直播產品



公司網頁: http://www.seagate.com/tw/zh/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eagate.tw.1?fref=ts
公司簡介: Seagate 是資料儲存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致力於開發令人驚嘆的產品,讓全球人士和企業能建立、共用及保存其最重要的回憶與商業資料。
多年來,資料儲存量從 MB 量級一路飛升到 GB 量級,證明確實有順利儲存及存取大量資料方面的需求。由於市場對儲存技術的需求持續成長,因此有必要提升效率並開發更先進的功能。
如今,資料儲存已不再是資料存檔而已,它還能提供資訊分析方式、協助您瞭解模式和行為,再次體驗過去的經驗及回憶。它還能讓企業利用所儲存的資訊促進成長與創新。Seagate 利用其在儲存領域的領導地位,協助企業更充分利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資訊。最初的儲存創新技術已演變成多種速度更快、更可靠、更具延展性的系統和解決方案。這項技術不再局限於資訊儲存,而是要快速、準確、安全地存取及解釋資訊。

▼Seagate攤位一覽,展出最新的520 PCIe Gen4 x4 SSD產品



公司網頁:http://www.enermax.com.tw/home.php?fn=chi/main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EnermaxTaiwan?fref=ts
公司簡介: 「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享譽全球的電源供應器領導廠商之一,自1990年成立以來,一路堅持創新研發,並以自有品牌「ENERMAX -安耐美」,成功行銷於全球的電腦市場,並持續推出優質的電源供應器、電腦機殼、散熱器、風扇及鍵盤等周邊產品,廣受各地消費者好評。

▼ENERMAX攤位一覽,展出多款機殼、水冷與風扇產品



公司網頁: https://agon.aocmonitorap.com/tw/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OCTW
公司簡介: AOC Taiwan - Art Of Colors 台灣專屬粉絲團 秉持著Art Of Colors理念 繽紛的色彩與藝術跟顯示器結合 使消費者的生活與高質感零距離 2010年底AOC市佔率攀升亞太第一大 2011年 紮根台灣 邁向全球

▼AOC攤位一覽,展出多款電競螢幕


技術分享-第一場

技術分享-OWC

▼OWC技術分享


▼提供高速傳輸產品


▼全球都能買到OWC產品


▼網路通路


▼TBT3介紹


▼TBT3與USB-C差異


▼傳輸速率比較


▼TBT3應用


▼TBT3超高速傳輸


▼TBT3應用


▼OWC提供各種TBT3高速傳輸產品







▼OWC產品通過Intel認證


這次帶來許多Thunderbolt 3傳輸介面的優勢與未來發展性,USB3.1 Gen 2雖然已經很高速,但是Thunderbolt 3比USB3.1 Gen 2還快上4倍,未來一定是Thunderbolt傳輸介面的天下,在這種高速傳輸速率下,裝置就必須要好好挑選,一定有玩家遇過USB裝置資料寫入後再也讀不出來的窘境,所以必須挑選有認證過且品質優異的產品,才能確保高速傳輸與資料儲存的可靠度!

技術分享-華擎ASRock
▼技術分享開始


▼網路採用10Gb


▼也有採用2.5Gb網路卡的主機板產品


▼支援4路顯卡


▼內建WIFI6無線網路卡


▼支援更多M.2 SSD


▼更快的Type-C介面


▼採用Dr.MOS


▼採用頂規90A電感


▼採用8層2oz的PCB


▼伺服器等級的Low Loss PCB


▼大面積供電線路


▼CPU供電左右都有散熱片設計


▼CPU供電有主動式風扇幫助散熱


▼FCH也有主動式風扇幫助散熱


▼背面也有散熱片設計


▼支援Polychrome SYNC


▼可支援各種品牌的RGB產品


這次介紹TRX40新產品,提供優異的超頻表現與實在用料,每一個小地方都不馬虎,小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讓產品的CP值更上一層樓

技術分享-華碩ASUS

▼技術分享開始


▼ROG各種DIY組件與電競周邊都很齊全


▼最新的發燒級主機板產品


▼顯卡 RTX 2080 TI產品


▼白色款,而且晶片特挑,有更好的超頻表現


▼ROG將推出PCIE延長線


▼即將上市的電競螢幕


▼ROG電競路由器


▼ASUS路由器產品


▼ZenWiFi


▼電競鍵盤與耳機


華碩與RGB產品都一直在進步與進化,產品更能貼近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棒的產品,ROG系列產品相信有很多玩家愛用,不論是主機板、顯示卡還是電競周邊與螢幕,產品都能讓使用者愛不釋手,這次更推出了ROG外接硬碟,還有RGB發光功能,真的是太猛了!!有興趣的玩家一定要選擇ROG的產品來玩玩看!!

技術分享-酷媽CoolerMaster

▼技術分享開始


▼新機殼


▼電競周邊與水冷


▼ML240P MIRAGE一體式水冷


▼V GLOD系列電原


▼ARGB系列機殼


▼MM710超輕53g電競滑鼠


▼53g就是超輕!


酷媽產品相當廣泛,產品也越來越炫,相信是許多玩家的最愛

技術分享-海盜 CORSAIR

▼關於CORSAIR


▼HYDRO X系列水冷產品


▼電競周邊與水冷


▼elgato產品


海盜產品一直是信仰!產品功能都不錯,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化

技術分享-第二場

▼趣味競賽第二發,HO HO HO誰最大聲?






技術分享-安耐美ENERMAC

▼技術分享開始


▼電源供應器系列產品


▼金靜冰核 D.F. 電源供應器特色


▼專利逆轉彈塵技術


▼專利磁力氣軸承風扇


▼戰士系列機殼


▼幻彩戰艦機殼


▼AIO水冷系列產品




▼專利雙腔體水冷頭與分流通到技術結合水直沖同底設計


▼ARGB風扇系列產品


ENERMAX的散熱產品與機殼越來越酷炫,擁有不錯的視覺效果與散熱效果,產品CP值相當高

技術分享-技嘉Gigabyte

▼技術分享開始


▼電競螢幕可調整設定



▼內建準心功能


AORUS電競產品線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有CP值,產品都相當用心且不斷進化成長,這次介紹的電競螢幕可以說是功能強大且相當用心

技術分享-迎廣IN WIN

▼INWIN 925


▼流線設計 簡約不簡單


▼厚實鋁材 特殊折彎公益


▼高擴充性,支援多樣水冷


▼ALICE機殼


▼全新型態


▼新穎多變


▼冷卻簡單


▼四面開放


▼ARGB風扇產品



▼工廠實際走訪


IN WIN近幾年來產品不斷再進步,在價格上也越來越親民,他們家產品在結構上都與其他家產品有很大的不同,不論是在用料與材料上都一直創新,今年主打產品也相當不錯,即可外觀與視覺效果都兼具,風扇產品也很有特色,不僅有不錯的散熱效果還有酷炫的視覺效果,喜愛視覺效果玩家可別錯過!!

技術分享-美光 Micron

▼美光產品線


▼SSD產品總覽


▼X8 SSD行動硬碟


▼美光記憶體產品總覽


▼美光產品篩選工具


▼BALLISTIX記憶體產品總覽


▼M.O.D.控制RGB發光


美光這次帶來了多款記憶體與SSD產品,效能表現與超頻性都相當優異,有興趣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技術分享-恩傑 NZXT

▼技術分享開始


▼NZXT產品線也越來越豐富


▼限量版機殼


▼最新版NZXT CAM軟體


▼NZXT產品線


▼CAM軟體相當全面


▼HUE 2發光套件


▼HUE 2發光周邊產品


▼打造絕佳的遊戲體驗


▼即將推出的電競耳機,簡約細膩打造非凡


▼非常的輕巧


▼輕巧舒適,適合長時間配戴


▼耳機有開放式與封閉式兩款


▼模組化設計


▼自動音訊切換


▼語音遊戲聲音混調


▼全新版本CAM介面


▼耳機規格


▼2019推出的產品總覽


技術分享-第三場

▼趣味競賽Shake it!一起叮叮噹






技術分享-Seagate

▼技術分享開始


▼Seagate有三大系列


▼專為電競而生的FireCuda 520 Gen4 SSD


▼專業先進的管理軟體


▼三大系列規格一覽


▼SEAGATE資料救援


▼申請資料救援流程


SEAGATE也推出了電競系列產品,效能表現優異出色,其他系列讓各種不同應用的玩家選擇

技術分享-十銓 TEAMGROUP

▼技術分享開始


▼ARGB就是可定址 可編程的RGB


▼XTREEM ARGB記憶體


▼超美的全鏡面RGB發光


▼穿透光 冷光ARGB,就是美!


▼記憶體規格一覽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T-FORCE圖騰元素與新一代石墨烯材質散熱片


▼散熱片結構


▼產品特色


▼T-FORCE DELTA MAX SSD


▼超美的發光


▼沒發光是鏡面


▼ARGB安裝說明


十銓 TEAMGROUP近年來產品相當不錯在效能表現與視覺效果上都一直進步,讓玩家可以享受高效能與超酷炫吸睛的視覺燈效

技術分享-曜越 TT

▼TT推出記憶體產品


▼產品特色


▼嚴選顆粒


▼高效能10層2oz PCB


▼鋁散熱片有助於散熱


▼獨家發光軟體


▼支援TT的RGB SYNC


▼黑色款記憶體規格


▼白色款記憶體規格


TT推出記憶體產品感覺相當不錯,有黑色款與白色款,規格從中階到高階都有,燈效更是酷炫

技術分享-WD
▼技術分享開始


▼電競市場


▼遊戲平台分布


▼平均遊戲容量


▼遊戲容量超大都100GB起跳


▼儲存產品發展


▼品牌展望


▼WD BLACK


▼PC或是遊戲機WD BLACK都有產品可以選


▼WD BLACK P10攜帶型遊戲硬碟


▼WD BLACK D10桌上型遊戲硬碟


▼WD BLACK P50 遊戲硬碟


▼WD BLACK產品線


WD BLACK系列效能表現一直都不錯,更推出了更多遊戲機與行動攜帶產品,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高效能傳輸

技術分享-XPG

▼技術分享開始


▼2019 XPG推出的新產品


▼DRAM D60G


▼D60G發光


▼SSD S40G


▼S40G發光


▼預知者電競耳機


▼世界首款採用雙單體架構


▼內建ENC降噪技術


▼RGB電競鍵盤


▼XPG機殼


▼機殼特色



▼抽主機



XPG產品線越來越豐富,連機殼也有了,產品酷炫吸睛,效能表現也不錯

知識王挑戰賽、歡樂抽獎時間與心得

▼知識王豐富的獎品!


活動心得:
這次台北網聚真的是大爆棚,場地採用開放式空間,讓更多玩家與路過的使用者都可以一起同樂,但人數實在超多,動線還是很擁擠,這邊先感謝XFastest與其他廠商的工作人員,帶給我們這麼棒的活動!!讓我們吸收到很多新知識,更可以與原廠工作人員直接做交流。

這次來的廠商從記憶體、主機板、硬碟、機殼...等到電競周邊,耳機、鍵盤、滑鼠…等,整個網聚內容真的非常豐富,廠商展出都是最新的產品,整個網聚下來不但可以吸收到目前最新的產品與各家廠商目前主推的產品外,更可以與廠商做交流,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給廠商,廠商也可依照使用者得使用情況與心得做為下一個產品設計的依據,這樣的活動真的非常不錯,可以讓玩家進一步與廠商直接做交流,讓廠商可以聽到玩家們的心聲。

活動算是很圓滿完成,時間上控制得相當不錯,今年的台北網聚可以說是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年,廠商數樣也是相當多,讓我們可以吸收到更多新資訊,最後給XFastest一個讚,接下來就是2020見了!

TruEgos 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超強單次續航力15小時不斷電,傲視同級距市場

IMG_2856_1.JPG

 超強單次續航力15小時不斷電,傲視同級距市場
前陣子介紹過藥丸造型的TruEgos Ego,這次TruEgos即將再推出新產品『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Super Ego最亮眼的特色就是它的單次續航力高達15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35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高達50小時!充電收納盒支援Qi無線充電,使用更為方便,耳機支援快充,充電15分鐘即可使用3小時,Super Ego外型為有耳桿樣式,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藍牙採用高通QCC320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搭配9mm客製化釹金屬單體,音質表現不錯,內建雙麥克風搭配第八代cvc降噪技術,提供優質的通話品質,耳機本體輕巧單耳約6g,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7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也沒問題,耳機背面有觸碰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現在就來看TruEgos 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的表現吧!

 TruEgos 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特色


▼TruEgos Logo


▼產品外型與特色
①採用高通QCC 3020晶片,支援高解析的aptX音頻編解碼
②單次續航力達15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再提供35小時,共擁有50小時總續航力
③擁有IPX7防水設計
④支援Qi無線充電
⑤內建雙麥克風與降噪技術
⑥支援快送充電,充電15分鐘即可使用3小時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公司資訊


▼產品特色


▼產品特色圖解與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與三組矽膠耳塞


▼充電收納盒一覽,六邊型設計且有稜有角造型陽剛,上方標示TruEgos Logo


▼前方為充電指示燈號



▼兩側一覽



▼底部為micro USB充電埠與標示充電盒規格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標示左右聲道擺放位置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若為充電狀態,耳機指示燈號與充電盒指示燈號會亮起



▼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採用高通QCC320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觸碰式操作與指示燈號,觸碰操作包含音量調整,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指示燈號位於耳機邊緣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耳機本體為鐵灰色烤漆,耳桿造型同樣菱角有型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金屬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9mm客製化釹金屬單體,音質表現不錯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TruEgos Super Ego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左耳也可單獨配對使用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基本上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這時就會充分展現cVc 8.0降噪技術與雙麥克風的優勢,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背景吵雜的車流噪音變成非常小的背景回音,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幾乎是聽不到車流噪音,通話收音品質與降噪能力可以說是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Super Ego針對東方人耳型研究,特別打造人體工學耳管與減壓耳帽,搭配三種大小耳塞,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的耳塞,達到最佳的聆聽效果,耳塞為薄型設計,塞入耳道後不會有異物感,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細膩尾音延伸不錯,細節圓潤且穿透性不錯,中頻人聲定位精準,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與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飽滿,低沉延伸適中,每個低音圓潤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動人,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準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如身歷其境,音效穿梭感熱血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的劇情中!

總結
TruEgos 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相當不錯,透過高通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了IPX7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攻擊,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單次續航力表現可達15小時,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亮眼,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50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4~5天的使用量沒問題!想找一款單次續航力高達15小時且擁有不錯音質表現的真無線藍牙耳機,TruEgos Super Ego真無線藍牙耳機是個非常不錯的口袋名單。

林帝LINDY 專業影音設備大總覽

IMG_3172_logo_1.JPG



專業影音設備的最佳選擇
林帝LINDY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在USB傳輸線與影音線材領域算是知名品牌,不過除了傳輸線材外,其實LINDY還有相當多專業級的影音設備,這次就要帶大家來看LINDY的專業影音設備產品,主要介紹產品有影音切換器/分配器/延伸器、USB延長線與DP/HDMI光電混合線,這些產品比較偏向專業重度使用者或是商業環境需求,像是電視牆、HDMI/DP/USB遠距離配線….等,此類應用環境可能會因為可施工空間或是距離的關係,許多高速影音線材必須全部纏繞在一起,嚴苛的應用環境考驗著產品的用料與可靠度,現在就來帶大家來看LINDY有哪些專業設備,可以帶來怎樣的應用吧!

 LINDY專業影音設備總覽

▼首先先帶大家來看商業應用中最常見的電視牆應用


▼電視牆應用由以下三款機器組成,VoIP控制系統器(38263)、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TX發射端(38266)與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RX接收端(38267)


▼VoIP系統控制器可透過WebGUI控制頁管理多台VoIP傳送器與接收器,提供WebGUI(遠端或本地)、RS-232、Telnet與遙控器多種操作選擇,另外機器支援POE,可直接透過網路線供電,不用額外外接電源


▼VoIP系統控制器搭配支援POE的網路交換機,即可免外接電源,外接USB鍵盤滑鼠與HDMI即可使用GUI操作介面,交換機需要支援Jumbo Frame(巨型封包)功能(至少支援8K Jumbo Frames)與IGMP Snooping(網際網路組管理協定)功能


▼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TX發射端(專業版),透過一條Cat.5e/6/7網路線傳播影音系統,支援點對點、點對多、矩陣式影像分佈系統、電視牆影像分佈,機器支援POE,可延伸紅外線與RS-232 訊號,具有WebGUI、Telnet與前面板按鍵等操作介面可直接透過網路線供電,不用額外外接電源


▼本次Demo連接了兩個裝置Apple TV與藍光播放器,所以TX發射端必須連接兩台TX發射端影音延長器


▼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RX接收端(專業版),透過一條Cat.5e/6/7網路線傳播影音系統,支援點對點、點對多、矩陣式影像分佈系統、電視牆影像分佈,機器支援POE,可延伸紅外線與RS-232 訊號,具有WebGUI、Telnet與前面板按鍵等操作介面可直接透過網路線供電,不用額外外接電源


▼本次Demo連接四台螢幕,所以必須連接四台RX接收端影音延長器,可以看到接線非常簡單,連接網路線與HDMI線即可!


▼GUI操作簡單方便,可以先預先設定好螢幕組態,以這次Demo四台螢幕為例,可以設定為2x2或是4x1….等,且可以即時做畫面的切換與指定單一螢幕畫面



▼電視牆4x1 Demo


▼電視牆2x2 Demo


▼接下來就來看其他影音產品


▼Audio系列產品有數位音原分配器、多進一出音源選擇器、音源轉換器、HDMI 4K影音分離轉換器、立體音源延長器與3.5mm立體音源Cat5/6延長器,整體產品線相當齊全!
詳細型號與品名:
2入1出 TOSLINK數位音源分配器 Switch(70406)
1入2出 TOSLINK數位音源分配器 Splitter(70407)
TOSLINK 2進1出音源自動切換選擇器(70436)
TOSLINK 4進1出音源自動切換選擇器(70437)
類比轉數位 音源轉換器 (70409)
類比/數位 雙向多介面 專業級音源轉換器(70410)
同軸/光纖 數位音源雙轉換器(70411)
HDMI 4K影音分離轉換器(38167)
立體音源延長器(被動式) 可延長至100M(70460)
3.5MM立體音源Cat5/6延長器-100M (70450)


▼VGA與DVI系列產品有兩埠VGA/Audio切換器、一進多出影像分配器與DVI轉光纖延長器,現在VGA與DVI這兩個介面新產品較少使用,但許多商用舊款設備的救星!
詳細型號與品名:
2 port VGA and Audio 手動切換器(32529)
DVI Single link 一進2出影像分配器(38305_A)
DVI Single link 一進4出影像分配器(38306_A)
DVI Single link 一進8出影像分配器(38307)
DVI to光纖延長器, 500公尺/1500公尺(38113 )


▼DP系列產品提供了二進一出 4K切換器、Mini DP轉4K DP 一進多出轉接器、DP 1.2 EDID學習/模擬器與DP 1.2延長器
詳細型號與品名:
DisplayPort 2進1出 4K 切換器(38411)
MINI DP 轉4K DP 一進二出螢幕獨顯轉接器(38426)
MINI DP 轉4K DP 一進三出螢幕獨顯轉接器(38428)
DisplayPort 1.2 EDID 學習/模擬器(32116)
DISPLAYPORT 1.2 延長器(38413)


▼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與HDMI2.0 & IR CAT.6延長器(可延長50米),有長距離HDMI輸出需求使用者可以參考
詳細型號與品名:
HDMI2.0 & IR CAT.6延長器,50M(38169)
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TX發射端(38264)
HDMI KVM OVER IP 4K/30Hz影音延長器-RX接收端(38265)


▼HDMI 2.0轉光纖延長器與HDMI 2.0 18G光纖延長器,兩款最遠距離皆可達300米,HDMI 2.0轉光纖延長器屬於比較簡單型的轉換器,18G光纖延長器功能較齊全,擁有RS232 & IR雙向控制訊號
詳細型號與品名:
HDMI 2.0 to光纖延長器, 300M(38170)
HDMI 2.0 18G光纖延長器, 300M(38174)


▼HDMI其他系列產品包含HDMI 2.0 18G 一進多出分配器、HDMI 1.4 二埠分配器、HDMI 1.4 一對四電視牆控制器、HDMI 2.0訊號放大器、HDMI 2.0 EDID學習/模擬器、HDMI 1.4三進一出切換器、HDMI/USB KVM切換器與HDMI 1.4/2.2 HDCP雙向訊號轉接器
詳細型號與品名:
HDMI2.0 UHD 18G 4K@60Hz 一進4出影像分配器(38236)
HDMI2.0 UHD 18G 4K@60Hz 一進8出影像分配器(38237)
迷你型HDMI1.4 10.2G 2埠分配器(38157)
HDMI 1.4版 一對四電視牆控制器(38172)
HDMI 2.0 訊號放大器(38210)
HDMI 2.0 EDID 學習/模擬器(32115)
HDMI 1.4 三進一出切換器(38033)
HDMI/USB KVM 切換器(42340)
HDMI 1.4/2.2 HDCP雙向訊號轉接器(38166)


▼HDMI多介面簡報切換器含桌上型整合圓孔組,這產品非常適合公司會議室使用
詳細型號與品名:
HDMI 多介面簡報切換器含桌上型整合圓孔組(38282)


▼HDMI與DP光電混合線產品,何謂光電混合線?資料為光纖線傳輸,正常HDMI或DP訊號必須透過訊號與光纖轉換器材可傳輸,而光電混合線的接頭就已經包含數位訊號與光纖轉換,只需要透過micro USB外接電源即可使用,所以接頭有分訊號來源端與顯示端
詳細型號與品名:
DP1.2 4K/60Hz 光電混合線材,15M(38461)
DP1.2 4K/60Hz 光電混合線材,20M(38462)
DP1.2 4K/60Hz 光電混合線材,30M(38463)
HDMI2.0 18GBIT/S 4K/60HZ 光纖同軸傳輸線10M(38274)
HDMI2.0 18GBIT/S 4K/60Hz 零失真 光電混合傳輸線 20M(38275)
HDMI2.0 18GBIT/S 4K/60Hz 零失真 光電混合傳輸線 30M(38276)
HDMI2.0 18G 4K/60HZ & DVI 組合式光電混合線,10M(38320)
HDMI2.0 18G 4K/60HZ & DVI 組合式光電混合線,20M(38321)
HDMI2.0 18G 4K/60HZ & DVI 組合式光電混合線,30M(38322)


▼HDMI2.0 18G 4K/60HZ & DVI組合式光電混合線這個系列相當特別,接頭為可組合方式,更適合線材在施工管線較小的環境,線材拉好後再選擇裝上HDMI或DVI接頭


▼接頭有HDMI與DVI可選擇


▼HDMI接頭若推力不足時,可外接micro USB電源強化訊號,組合完畢後兩邊的螺絲要記得鎖緊固定


▼DVI接頭組合完畢後,兩邊同樣有螺絲要記得鎖緊固定


▼HDMI與DP接頭結合後一覽,別忘了光電線有分訊號來源端與顯示端!


▼USB 3.1延伸線系列產品,延長線有8、10、15米三種,總長度可延伸至38米(第一條必須為8米產品),最末端可以搭配一對多埠集線器
詳細型號與品名:
主動式 USB3.0 延長線 10M(43157)
主動式 USB3.0 延長線 8M(43158)
主動式 USB3.0 延長線 15M(43229)
主動式 USB3.0 4埠延長集線器 10M(43159)
USB3.0 光電混合傳輸線 50M(42701)
USB 3.0 工業等級7埠延長集線器(43128)
USB3.1 GEN2 鐵殼7埠HUB(3 TYPE-C + 4 TYPE-A)(43275)


▼線材與線材之間的接頭有卡扣設計,連結更為穩固確實


▼USB3.0線材通過Google認證
https://support.google.com/meethardware/answer/4618201#qualified


▼USB 2.0延伸線系列產品,延長線有8與12米兩種,總長度可延伸至50米,最末端可以搭配一對多埠集線器
詳細型號與品名:
USB 2.0 TYPE-A/公 TO TYPE-A母 主動式延長線 8M(42780)
USB 2.0 TYPE-A/公 TO TYPE-A母 主動式延長線 12M(42782)
USB 2.0 TYPE-A/公 TO TYPE-A母 主動式4埠延長集線器 8M(42781)
USB 2.0 TYPE-A/公 TO TYPE-A母 主動式4埠延長集線器 12M(42783)
主動式USB 2.0 A/公 轉 B/公 延長線 10M(42761)
主動式USB 2.0 A/公 轉 B/公 延長線 15M(42762)
主動式USB 2.0 A/公 轉 B/公 延長線 20M(42763)
USB 2.0 訊號延長器 50M(42680)


▼線材與線材之間的接頭同樣有卡扣設計,連結更為穩固確實


總結
林帝LINDY的專業影音設備產品線相當豐富,不論是高速的USB 3.1還是高頻寬的DP/HDMI產品一應俱全,延伸器產品可延伸的距離都相當遠,這也代表著非常考驗線材的用料與品質,經過這次的介紹讓使用者們可以了解到LINDY產品豐富,可達到非常多種應用,像是這次展示電視牆就是商業環境中最常使用的應用,商業環境最需要的也是穩定,不然三不五時就維修就不用做生意了!以上是這次的產品總覽,讓有需要的使用者可以參考。

JAM Live Free真無線耳機-高CP值超長60小時總續航力,人體工學與耳翼設計,運動操作沒煩惱





 超長60小時總續航力,人體工學與耳翼設計,運動操作沒煩惱
還記得前陣子介紹過一款CP值非常高的入門真無線耳機JAM Live Loud嗎?擁有超親民的入手價格與不錯的音質表現,這次要再介紹他們推出的『Live Free』真無線藍牙耳機,Live Free屬於中階定位,採用藍牙BT5.0晶片,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耳機本體入耳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本體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4防水與耳翼設計,運動中使用也沒問題,耳機背面有按鍵式操作設計,使用上簡單方便,續航力方面提供單次6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54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高達60小時!音質方面同樣由專業音響團隊調校,相信表現值得期待,現在就來看JAM Live Free真無線耳機的表現吧!

 JAM Live Free真無線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型號與強悍續航力


▼充電收納盒提供54小時續航力


▼JAM Logo


▼產品外型與型號為Live Free真無線耳機,單次續航力為6小時,總續航力可達60小時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並可看到耳機本體


▼產品特色


▼側面標示耳機擁有IPX4防水與充電收納盒外型



▼底部標示代理商為思博特有限公司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與三組矽膠耳塞、三組耳翼與一組無耳翼的矽膠護套



▼三組耳翼與一組無耳翼的矽膠護套一覽,使用者可挑選最適合的耳翼使用


▼充電收納盒一覽,正面有JAM Logo,本體側邊有勾帶設計,方便攜帶外出,前方有充電指示燈號




▼右側為micro USB充電埠,上方有防塵外蓋



▼左側為勾帶設計


▼底部標示充電收納盒規格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可以看到充電金屬接觸點與磁鐵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若為充電狀態,充電盒上的指示燈會亮起


▼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採用BT 5.0晶片,支援高解析AAC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指示燈號位於耳機後方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耳機本體為IEM監聽耳道設計,可提供最佳的聆聽舒適感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充電金屬鍍金接點與磁鐵


▼拆除耳塞後一覽


▼拆除耳翼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JAM Live Free裝置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直接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續航力與通話實測
續航力方面官方數據為單次使用可達6小時,實際使用音量設定為35%測試(音訊採用AAC格式傳輸),測試結果為5小時(剩餘10%電量自動斷線),與官方提供的6小時數據稍微少了一點,搭配充電盒官方數據為額外提供54小時續航力,整體來說續航力表現算是中上,基本上可以滿足4~5天的使用量,充電盒體積來說不算大且方便攜帶,讓JAM Live Free更具CP值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都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下測試,車流噪音聲會變成很小的背景音,對方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幾乎是聽不到車流噪音,JAM Live Free沒有特別強調降噪能力,不過通話收音品質與降噪能力可以說是有一定的水準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配戴起來不會有卡耳朵的狀況,不過因採用直徑較大的單體,必須搭配比較小的耳塞會較為舒適,耳塞共有三種尺寸可選擇,再加上有三種耳翼與一組無耳翼的保護套,使用者可選擇最適合組合搭配,達到最佳聆聽效果,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高頻尾音細膩,細節圓潤,延伸有一定水準,中頻人聲定位精確,歌聲位置定位偏前,歌聲厚度與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飽滿,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低音圓潤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豐富動人,快節奏歌曲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如身歷其境,音效穿梭感熱血刺激,爆破震撼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的劇情中!

總結
這次介紹的JAM Live Free真無線耳機依然是擁有不錯的CP值,透過藍牙BT5.0晶片,擁有不錯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4防水設計,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運動時也能盡情使用免擔心,加上有耳翼設計,動靜皆宜沒煩惱!單次續航力表現官方數據可達6小時,表現有一定的水準,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60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4~5天的使用量沒問題,JAM Live Free的操作採用按鈕式設計,操作時手感適中不死硬,想找一款各方面表現都有不錯水準的真無線藍牙耳機,JAM Live Free真無線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德國冰豹 ROCCAT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超輕盈高規配置,長時間操作無負擔

IMG_3575_1.JPG

 超輕盈高規配置,長時間操作無負擔
德國冰豹ROCCAT的電競滑鼠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近期推出了一款超輕盈的電競滑鼠『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Kone Pure Ultra外型方面保留了上一代討喜的人體工學外型,重量輕量化僅66克,表面採用混合耐磨塗層,兼具耐用與抗污性,顏色有黑色與白色兩種可選擇,規格同樣為高階配置,感應器採用特製PixArt PMW3389,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且擁有五段DPI可調整功能,回報率最高提供1000Hz,擁有四段可調整,設定方面搭配專用ROCCAT Swarm軟體,滑鼠共有九顆按鈕可自訂功能,也能透過軟體錄製巨集,提供玩家充足的火力支援,RGB發光方面採用AIMO燈光系統,滑鼠ROCCAT Logo為發光區,可透過軟體調整發光模式與顏色,整體規格還不錯,馬上就來看超輕盈高規配置的德國冰豹 ROCCAT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啦。

 德國冰豹 ROCCAT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外觀


▼德國冰豹 ROCCAT Logo與產品型號為Kone Pure Ultra


▼產品外觀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產品特色


▼多國語言產品說明


▼包裝側面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底部標示產品各國安規認證、產品規格與ROCCAT公司資訊


▼產品說明書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一覽,本體外型採用人體工學設計,搭配混合耐磨塗層,兼具耐用與抗污性,提供舒適握感與最佳的熱血體驗


▼採用USB傳輸介面


▼2D泰坦滾輪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手感


▼後方有兩顆按鈕設計,預設功能為DPI切換


▼ROCCAT Logo為發光區


▼前方一覽,採用不對稱式配置,線材有防拉扯設計


▼左側一覽,側邊有兩顆側鍵設計為自訂功能




▼右側一覽




▼背面一覽,鼠腳採用兩片式設計,背面標示產品型號


 ROCCAT Swarm工具軟體介紹

▼設定頁面中,可調整基本功能設定,包含DPI、滾輪捲動、雙擊速度、游標速度調整,並可設定五段DPI快速切換數值


▼按鍵設定共有九顆按鈕可自定義功能


▼按鍵功能部分提供巨集、熱鍵、計時器、滑鼠基本功能、進階功能、瀏覽器控制、多媒體、捷徑……功能


▼巨集部分可採用內鍵提供的設定檔也可再自行新增


▼熱鍵部分可自行新增熱鍵


▼計時器部分可新增計時器也可選擇計時器設定檔案


▼基本功能部份提供滑鼠基本功能可選擇


▼進階功能部分可選擇DPI相關設定與Profile相關設定


▼網際網路部分提供瀏覽器常用功能可供選擇


▼多媒體部分提供多媒體基本常用功能可供選擇


▼開啟功能部分可提供軟體、文件、資料夾與網頁開啟


▼ROCCAT功能可提供輕鬆準新、簡易滾輪與Easy-Shift[+]功能


▼作業系統部分提供關機、休眠與喚醒等相關功能


▼AIMO背光設定預設為智慧燈光系統,還有色彩循環、心跳、呼吸…等效果可選擇,AIMO智慧燈光系統會依據玩家使用狀況自動改變燈光,當按下Easy-Shift[+]按鍵時,燈光會自動切換燈光,讓使用者知道滑鼠已進入Easy-Shift[+]模式



▼波浪循環模式,可調整速度與亮度


▼全亮模式,可調整亮度與主題


▼心跳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呼吸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閃爍模式,可調整亮度、速度與主題


▼進階設定可設定回報率、角度校正、距離控制單位、聲音回饋、Zero Debounce與LED Time Out


▼當設定完畢後,下方共有五組Profile可儲存,每一組Profile使用者可自行設定名稱與圖片,還可設定切換至該模式開啟軟體


▼每一組Profile使用者可自行設定名稱與圖片


▼Profile部分可以複製與替換,還可直接設定為桌面配置


▼巨集管理器部分已內建多款遊戲巨集,使用者還可再自行新增


發光展示

▼發光區域展示


▼發光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GZi72xX-2U


總結
德國冰豹 ROCCAT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外觀符合人體工學,混合耐磨塗層,提供舒適的握感與提高產品耐用度,採用特製PixArt PMW-3389感應器,提供最高16000DPI靈敏度,並提供五段DPI可調整功能, DPI數值可透過工具軟體調整,讓使用者可依照不同使用環境做調整,提供不錯的使用反應與滑鼠精準度,打起遊戲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外型為不對稱式設計,適合慣用右手的玩家皆可使用,整體共有九顆按鍵讓使用者自行定義功能,還提供了EASY-SHIFT[+]讓功能更加強悍與多變化,提高產品自由度;整體握感相當穩固,外型為中尺寸,符合大部分的玩家手形;發光區為ROCCAT Logo,可透過專用工具軟體調整顏色,並提供有六種背光模式,可依照自我風格調整出最適合的視覺效果,透過工具軟體還可設定巨集功能與效能細項設定,整體功能齊全完整,想找一款超輕盈且高規格的RGB電競滑鼠,德國冰豹 ROCCAT Kone Pure Ultra光學電競滑鼠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OXOPO 三號(AA)與四號(AAA)快充鋰電池-30分鐘快充80%電力,經濟環保愛地球

IMG_3808_1.JPG

 30分鐘快充80%電力,經濟環保愛地球
家中許多小型家電或是電腦的無線鍵盤滑鼠都必須使用到電池,一般使用者都會使用普通乾電池,乾電池雖然可以回收,但是造成的環境污染還是不容小覷,若使用充電電池是較為環保的作法,不過鎳氫的充電電池有個很大的問題是充飽電時電壓會不足1.5V,容易造成某些有低電量偵測的產品會有誤判的狀況;這次要介紹一款不錯的充電電池產品,由OXOPO推出的『快充鋰電池』,快充鋰電池有三號(AA)與四號(AAA)兩種規格,擁有30分鐘快充80%電力,可比傳統鎳氫電池節省50%的時間,且擁有低自放特性,一個月自放電約3%,這款產品最大的特色是輸出為1.5V恆壓,容量方面三號(AA)為1550mAh,四號(AAA)為450mAh,通過BSMI認證,使用者用起來可以更為安心與放心,鋰電池無記憶效應,隨時可以充電放電,可重複使用1000次以上,經濟環保,讓大家都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馬上就來看OXOPO快充鋰電池吧!

 OXOPO快充鋰電池外觀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還可直接看到產品與充電器


▼品牌為OXOPO,產品型號為快充鋰電池,最大的兩大特色是30分鐘可充80%電力與1.5V恆壓輸出


▼電池內建置IC擁有相當多保護,有過充保護、過流保護、過放保護、過熱保護與短路保護



▼共有兩種規格三號(AA)與四號(AAA)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規格、充電器指示與警告標語



▼OXOPO公司資訊(晶英國際)


▼USB充電器正反面一覽


▼正反面都有標示正、負極,安裝電池時要稍微注意一下



▼採用USB介面充電


▼充電器僅適用OXOPO快充電池,普通鎳氫充電電池不可使用!


▼三號與四號充電電池充電器相同,可互相交換使用


▼三號電池一覽,容量為1550mAh



▼四號電池一覽,容量為450mAh



▼充電時,電池上會有指示燈號,閃爍為充電中,恆亮為充飽電


▼根據電池充電規格來看,三號電池兩顆充電電流最高可達2.4A,四號電池兩顆充電電流最高可達0.7A



▼適合用於無線滑鼠、鍵盤、電動手柄、電子鎖、網路攝影機(IPCAM)、無線鍵盤、刮鬚刀、電動牙刷、電動遙控車…等



▼低周波治療器也可以用喔!!



總結
OXOPO快充鋰電池是個非常不錯好用的產品,擁有30分鐘即可快充80%電力的特色,就算電池沒電,等待30分鐘就可以生龍活虎,規格有常用的三號與四號兩種,輸出電壓與乾電池同樣為1.5V,不會有誤判沒電的問題!充電器也相當簡單方便,透過USB就能充電,鋰電池無記憶效應,沒在使用時就能替充電電池補充能量,讓電池隨時保持在最佳的狀態,有充電電池需求的使用者可以參考這款鋰電池產品。

Creative 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獨家Super X-Fi加持,變身環繞劇院音效





 獨家Super X-Fi加持,變身環繞劇院音效
前陣子介紹過Creative Outlier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可以說是同價位帶CP值最高的產品,這次要再介紹由Creative推出的『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Outlier Gold算是Outlier Air的小升級,主要升級了續航力與支援獨家Super X-Fi超逼真環繞音效,其他部分則大同小異,規格方面同樣採用使用者最愛的高通藍牙BT5.0晶片,兩耳可獨立配對使用,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搭配頂級5.6mm石墨烯驅動單體,提供與Outlier Gold相同的優異音質表現,耳機本體採用IEM監聽耳道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提供最佳的聆聽舒適感,本體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5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也沒問題,耳機背面有按鍵式操作設計,支援SIRI與Google語音助理,使用上簡單方便,續航力方面升級至提供單次14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25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達39小時!充電收納盒同樣採用鋁質外殼,質感不錯且重量僅56g,體積小方便攜帶,現在就來看Creative Outlier Gold真無線耳機的表現吧!

 Creative 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型號,強調支援Super X-Fi超逼真環繞音效與升級單次續航力為14小時


▼Creative Logo


▼支援Super X-Fi超逼真環繞音效


▼產品外型與型號為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續航力升級為單次14小時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包裝內容物與公司資訊


▼產品特色與包裝內容物


▼公司資訊


▼代理商為思博特有限公司


▼兩側說明Super X-Fi,他是一款App軟體,Android與Apple系統皆可使用



▼底部標示產品資訊


▼配件:產品說明書、USB Type-C充電線與四組矽膠耳塞,比較奇怪的是兩組耳塞材質都相同,不太理原廠的想法XD



▼充電收納盒一覽,採用鋁質外殼質感相當不錯,前方有Creative Logo





▼兩側一覽,側面有左右聲道、電力與充電指示燈號,還有USB Type-C充電埠



▼充電盒有別於其他產品,採用抽屜式設計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可以看到充電金屬接觸點與磁鐵


▼耳機放入後一覽,充電時耳機指示燈號會量紅色呼吸燈


▼耳機若為充電狀態,充電盒上的指示燈號會分別亮左右聲道


▼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採用高通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按鈕式操作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指示燈號位於耳機外圈,相當明顯且容易辨識


▼其他角度造型一覽,耳機本體為IEM監聽耳道設計,可提供最佳的聆聽舒適感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充電金屬鍍金接點與磁鐵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頂級5.6mm石墨烯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Creative Outlier Gold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右耳也可單獨配對使用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Super X-Fi App就可以輕鬆享受最佳的體驗,進入App後要設定個性化頭部映射,針對每個使用者的習慣做客製化設定


▼設定完頭部映射後,App可以看到音樂分類,將手機內的音樂做分類,方便使用者尋找歌曲


▼App軟體選項一覽


▼個性化設定可以設定多組,針對不同環境與使用習慣選擇


▼內建EQ功能,可以自行設定EQ也可採用內建的EQ設定值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與Outlier Air表現差不多,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收音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環境測試,雖然會聽收到車流噪音聲,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不至於影響通話品質,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車流噪音會變成小聲的背景噪音,通話收音品質表現中規中矩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偏大,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配戴上會有卡耳的狀況,耳塞為薄型設計,塞入耳道後異物感較低,使用者可選擇適合的耳塞搭配,達到最佳聆聽效果,單耳重量僅6g相當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方面從聽音樂的角度切入(無開啟個人化與EQ設定),高頻細膩尾音,細節圓潤穿透性加,延伸有一定水準,中頻人聲定位準確,歌聲位置偏前,厚度表現適中,喉音深度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低沉延伸適中且圓潤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寫實動人,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準各司其職,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若有覺得哪一個頻段不足可透過EQ調整,達到最佳的聽感,自由度相當高;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就一定要開啟個人化設定,臨場感有5.1聲道身歷其境的感覺,音效穿梭感立體且熱血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再加上IEM監聽耳道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劇情中看到忘我的境界!

總結
Creative 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表現再升級,整體CP值再度提升不少,透過高通藍牙BT5.0晶片,擁有優質的連線穩定度,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5防水設計,運動時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不論是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單次續航力表現提升至14小時,表現可以說是相當出色,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39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沒問題,Outlier Gold操作採用按鈕式設計,操作時手感偏硬,這方面若有改善就更完美了,價格方面Outlier Gold通路價格為NT$3490元,價格可以說是高貴不貴,還能搭配Super X-Fi App達到更好的聆聽體驗,想找一款擁有不錯音質與續航力表現皆不錯的真無線藍牙耳機,Creative Outlier Gold真無線藍牙耳機是相當不錯的好選擇!

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入門電競耳機親民首選

IMG_3999_1.JPG

 入門電競耳機親民首選
許多電競耳麥產品價格都相當高,入門電競玩家預算可能不多,勢必要挑選一款CP值不錯且價格親民的產品,這次要介紹由TESORO推出的『OLIVANT A2』遊戲級耳機麥克風,OLIVANT A2採用耳罩式設計,阻隔環境噪音有不錯的表現,單體採用50mm遊戲級驅動單體,靈敏度為117dB,阻抗為32歐姆,頻率響應為20~20KHz,提供不錯的定位表現,麥克風為金屬軟管全向式降噪設計,清晰的語音品質讓玩家可以迅速與戰友溝通,耳罩方面採用記憶海綿,提供舒適的配戴感,長時間配戴也無負擔,配件中還提供線控設計,讓玩家可迅速調整音量與麥克風開關,馬上來看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帶來的表現啦。

 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外型與特色

▼TESORO Logo

▼產品特色

▼適用於PC、行動裝置與PS4

▼產品型號為OLIVANT

▼背面標示產品多國語言特色與基本規格

▼產品基本規格

▼繁體中文特色說明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產品序號與各國安規認證

▼側面標示產品特色圖解與包裝內容物

▼產品說明書、麥克風與線控

▼線控接頭為3.5mm耳機麥克風分離設計,線材採用編織網包覆,可提高產品使用壽命,中間有魔鬼氈,方便使用者整理線材


▼線材背面有TESORO字樣,功能有音量調整與麥克風開關




▼OLIVANT本體一覽,整體為輕量化設計,讓使用者長時間配戴也沒負擔

▼上方採用金屬支架設計,頭帶上方有TESORO字樣

▼頭帶內側有減壓設計,提供不錯的配戴舒適度

▼頭帶採用自動伸縮設計

▼OLIVANT兩側一覽,耳機護蓋上有TESORO字樣


▼底部一覽,左邊有可拆式麥克風安裝埠

▼耳罩內部空間一覽,耳罩採用記憶海綿,縫線做工相當不錯

▼耳機本體連接頭為3.5mm三環四節設計

▼安裝麥克風後記得要逆時針旋轉做扣緊的動作,可依照使用者習慣調整角度



總結
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以入門產品來說可以說是相當稱職,整體輕量化設計,長時間配戴相當輕鬆且穩固舒適,搭配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充分展現不錯的定位能力,有任何風吹草動可立即發現敵人位置,若拿來看電影,也是不錯得享受,震撼力與臨場感表現不錯,像是看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的電影,音效場面大且穿梭熱血感十足,再加上耳罩式隔音表現不錯,可以完完全全沉醉在電影的劇情中;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目前網路售價為NT$990元,以這樣的價格來說表現算出色,想找一款價格親民的入門電競耳麥,TESORO OLIVANT A2 遊戲級耳機麥克風是個不錯的首選。

林帝 LINDY 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與長旋臂式支臂-創造最舒適的工作環境與空間,工作效率再升級





 創造最舒適的工作環境與空間,工作效率再升級
許多工作者一天可能超過8小時都必須與電腦為伍,在這樣的環境下,電腦設備是否有符合人體工學就顯得相當重要,一般桌上型電腦的螢幕高度大部分都是不可調整居多,若放在桌面上長時間使用下,容易造成脖子的不適,這次要介紹可以讓螢幕高度與左右皆可調整的螢幕支架,林帝 LINDY推出了一系列的螢幕支架系列產品,這次採用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70cm(40693)與長旋臂式支臂(40696)這兩款產品,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採用台灣中鋼鋼材,產品去毛邊處理,安裝不割手,底座採用止滑防刮墊片,不傷桌面,長旋臂式支臂採用鋁合金材質,表面為高質感噴砂處理,同樣有樣有去毛邊處理,螢幕固定採用相容性非常高的VESA兩種孔距,安裝輕鬆簡單,產品為台灣製造,並通過ISO製程規範,產品有保障,用起來安全無虞,馬上就來看林帝 LINDY 液晶螢幕支架吧!

 林帝 LINDY 液晶螢幕支架包裝與外觀

▼外包裝標示產品名稱與型號,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70cm(40693)與長旋臂式支臂(40696)


▼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70cm(40693),也有45公分版本可選擇


▼長旋臂式支臂(40696)


▼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70cm(40693)配件有安裝說明與六角板手


▼液晶螢幕支架C型夾鉗式本體一覽,採用台灣中鋼鋼材品質有保障


▼底部固定部分有三段高度調整,可依照桌面的厚度調整


▼安裝方式簡單,手轉即可安裝完畢,桌面接觸面有止滑防刮墊片,可防止桌面受損


▼長旋臂式支臂(40696)配件有產品說明書、螢幕固定螺絲、線夾與六角板手


▼長旋臂式支臂本體一覽,採用鋁合金材質,表面為高質感噴砂處理


▼有三處關節,關節可透過螺絲調整鬆緊


▼高相容性的VESA鎖孔,讓螢幕可以自由翻轉


▼與液晶螢幕支架固定機構


▼先來看看安裝前的樣子,螢幕佔據了不少桌面空間,且高度較低不符合人體工學


▼液晶螢幕支架固定安裝,安裝簡單只要將兩個固定螺絲轉緊即可


▼長旋臂式支臂裝上螢幕


▼大功告成!螢幕下方騰出了不少空間可以利用,另一台螢幕因為沒有VESA鎖孔,所以只能自己DIY墊高,下次換螢幕一定要換有VESA鎖孔!



總結
林帝 LINDY 液晶螢幕支架真的是個好物,產品為MIT台灣製造,採用中鋼材質,堅固耐用,且符合人體工學,使用之後可讓桌面更為乾淨,有更多空間可以利用,更能把螢幕架高、左右移動或是垂直旋轉,對比旁邊沒有VESA鎖孔的螢幕,只能自己DIY墊高,占用更多桌面的空間;在安裝上相當簡單容易,不用10分鐘,也不用鑽孔固定,只需要手轉即可輕鬆完成,實際使用後真的是相當不錯,長時間雙螢幕工作下,不再脖子痠痛,隨時要移動螢幕或是旋轉螢幕都相當輕鬆,用了林帝 LINDY 液晶螢幕支架就能創造出最舒適的工作與娛樂環境,達到最佳的體驗!最後附上全系列產品編號與型號讓需要的使用者們參考:

40692-液晶螢幕支架 C型夾鉗式支桿 45cm
40693-液晶螢幕支架 C型夾鉗式支桿 70cm
40962-液晶螢幕支架 穿孔式支桿 45cm
40963-液晶螢幕支架 穿孔式支桿 70cm

40694-液晶螢幕雙背靠背短支架
40695-液晶螢幕短旋臂式支臂
40696-液晶螢幕長旋臂式支臂
40697-雙液晶螢幕長旋臂式支臂
40699-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 人體工學長旋臂式支臂

Yo-tronics KP-1200平面振膜耳機-全新音質,耐人尋味

IMG_3936_1.JPG

 全新音質,耐人尋味
許多耳機玩家對於Yo-tronics(俊華智能科技)可能比較陌生,許多耳機玩家對於Yo-tronics(俊華智能科技)可能比較陌生,是一間擁有自身工廠與研發團隊的國產耳機品牌,技術與經驗傳承於YOGA企業集團,從早期1985年代開始代工,演變至今自創品牌,並提供優質的產品回饋給台灣玩家;近期發表了全新平面振膜耳機系列產品,這次推出共有三款產品分別為KP-1200、KP-1800與KP-2000,本次介紹為入門款KP-1200,KP-1200沿襲初代平面振膜產品CD-1200外型,頭帶採用細緻皮革包覆,提供舒適的配戴感,腔體為可旋轉90度設計,方便收納與攜帶,單邊耳殼設計採用金屬鐵網與水轉印木紋,質感相當不錯,耳罩採用密度適中蛋白質皮革耳墊,配戴起來舒適無壓力,耳機本體重量僅300g相當輕巧,長時間配戴也無負擔,規格方面單體阻抗為32ohm,靈敏度為97dB,頻率響應為20~42 kHz,馬上來看Yo-tronics KP-1200平面振膜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Yo-tronics KP-1200平面振膜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外型


▼Yo-tronics Logo


▼產品型號為KP-1200


▼包裝側面標示產品規格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


▼底部標示包裝內容物



▼原廠提供攜帶收納硬盒,方便使用者攜帶外出使用


▼收納硬盒內部一覽,上蓋有線材收納空間,方便使用收納線材


▼配件:產品說明書、3.5mm連接線與3.5mm轉6.35mm接頭


▼3.5mm連接線一端為耳機連接,上方有標示左右聲道,接頭為鍍金處理


▼3.5mm連接線另一端為音源輸入,有6.35mm旋轉轉接頭,接頭皆為鍍金處理


▼KP-1200本體一覽,本體腔體為可旋轉90度設計,方便使用者收納與攜帶出門


▼頭帶採用細緻皮革包覆,摸起來相當舒服柔順,提供舒適的配戴感



▼耳機兩側一覽,耳機外型與初代的平面振膜CD-1200相同,上面標示左右聲道與電鍍裝飾,提供優異的質感



▼左右聲道標示與電鍍裝飾



▼頭帶調整使用手動方式,支架有多段設計,使用者可依照頭型與使用習慣調整



▼單邊耳殼設計採用金屬鐵網與水轉印木紋,質感相當不錯


▼側面標示品牌與產品型號


▼耳機底部一覽,底部為3.5mm音訊輸入連接埠


▼耳罩空間一覽,採用密度適中蛋白質皮革耳墊,摸起來細緻舒適



▼3.5mm音訊輸入連接埠連接後一覽



實際連接使用

配戴舒適度
以配戴舒適度來說,頭帶有減壓設計,配戴時頭頂不會有壓力感,耳罩採用密度適中蛋白質皮革耳墊,摸起來滑順,配戴起來有耳朵被包覆起來的感覺,整體配戴感相當舒適且沒有壓力,長時間配戴也是舒適不悶熱

音質表現
音質表現方面高頻細節細膩,可聽見尾音延伸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穩定精確,歌聲位置偏前,歌聲厚度適中,喉音深度表現水準中上,能表現出喉嚨抖動聲音,歌聲情感偏溫暖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Q度彈性夠,低沉延伸適中,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快節奏歌曲節奏感十足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每種樂器都能各司其職定位清楚,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像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表現有如身歷其境,爆破震撼力十足,音效穿梭感刺激熱血,情緒融入電影劇情中看到忘我!

總結
Yo-tronics KP-1200平面振膜耳機整體來說表現可嘉,外型方面帶有陽剛氣息且耐看,音質表現有平面振膜加持,收放迅速俐落,音色溫暖耐人尋味,手機直推也有不錯的呈現,若透過耳擴可以擁有更好的聆聽體驗,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不過因為是開放式設計關係,阻隔噪音能力中規中矩,這部分稍微比較可惜一點,期待未來會有進步與改善,可達到更棒的體驗,KP-1200這支耳機屬於平面振膜耳機的入門款式,相當適合初燒的玩家,較為親民的價格就能享受到平面振膜帶來的韻味與獨有的音色表現,若想初嘗試平面振膜耳機的玩家,Yo-tronics KP-1200平面振膜耳機是個推薦的好選擇。

全漢FSP 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與T-WINGS開放式機殼產品發表會





 全漢FSP 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與T-WINGS開放式機殼產品發表會
全漢FSP相信DIY玩家一定聽過,可以說是老字號品牌的電源供應器廠商,除了電源供應器產品外,也推出了不少機殼產品,這次我們來到位於桃園的全漢總部,除了看最新的兩款產品發表外,更帶大家深入全漢總部的產品驗證單位,看看電源供應器產品在上市前要經過哪些嚴苛的測試,讓產品更為穩定,現在就來帶大家來全漢的產品發表會吧!

 全漢FSP 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與T-WINGS開放式機殼亮相

▼全漢的電原產品線豐富,產品常常都是走在業界最前面,Hydro PTM+是全球首創水冷電源,還支援RGB發光,黑爵士II除了通過80PLUS金牌外,還是全模組化設計,提供滿滿的CP值


▼電源供應器系列產品
●聖武士:通過80 PLUS銅牌認證,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結構為DC–DC 穩壓電路設計,有350W/450W/550W/650W可選擇
●黑爵士D: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結構為DC–DC 穩壓電路設計,有450W/550W/650W可選擇
●金鋼彈:SFX尺寸設計,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結構為DC–DC 穩壓電路設計,有550W/650W可選擇


▼T-WINGS開放式機殼展示


▼電源供應器系列產品
●Hydro G PRO: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最大特色是將工業級電源防潮塗層應用在消費性電供上,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結構為DC–DC 穩壓電路設計,線材為全模組化設計,有650W/750W/850W/1000W可選擇


▼電源供應器系列產品
●皇鈦極V:通過80 PLUS白金牌認證,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使用半橋諧振架構,有550W/650W/750W可選擇
●Hydro PTM+:世界首款80 PLUS白金牌水冷電源,RGB燈效支援華碩AuraSync,線材為全模組化設計,有850W/1200W可選擇
●TWINS:工業用熱插拔設計,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擁有數位監控介面,線材採用黑化扁排線設計,有500W/700W可選擇
●皇鈦極PT:通過80 PLUS白金牌認證,採用全日系工業級電解電容,線材採用全模組黑扁排線設計,有850W/1000W/1200W可選擇


▼Hydro G Pro產品特色,後面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發表會開始,首先由業務經理開場,全漢在電源供應器產品不斷進步與創新,相信比較資深的玩家一定記得曾經推出過藍晶鑽電源供應器產品,在電源供應器產品外型毫無變化的時代就已經導入亮眼的藍色外殼處理,讓電源供應器也創造出不一樣視覺感


▼全漢簡介


▼全漢成立於1993年,2002年股票上市,目前是全球第十大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廠商,全球約7000位員工,全球超過20多個服務據點


▼全漢近年來致力於綠能產業,深入大家的生活,為環境做出貢獻


▼全漢提供全方位的電源解決方案,除了看的到的電源供應器產品外,許多電器與電子設備內部的電源供應也都是由全漢提供產品


▼全漢擁有世界級自動程式化安規驗證測試系統設備,確保產品品質


▼未來全漢會投入更多資源在AIoT、5G、充電器與綠能解決方案


▼接下來由產品PM來介紹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


▼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產品特色
①榮獲國際評測獎
②150*150*86mm短機身設計
③低噪寂靜模式
④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
⑤LLC半橋諧振結構
⑥105度C日系精密級電解電容


▼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可防潮、防塵與防侵蝕,就算小強跑進去也不用怕短路,造成電源供應器故障,製造過程PCB版打件後會採用浸泡方式加工塗層,所以正面與背面都有防護效果


▼LLC半橋諧振結構可確保低載到高載的輸出電壓,保持最小電壓跳動,提供電腦組件高穩定高相容的電力供給


▼採用全日系精密級電解電容,耐熱高達105度C,確保電源效率與穩定長壽,全系列提供超長10年保固


▼Hydro G PRO提供低噪寂靜模式,可自行切換ECO開關,負載低於30%時,風扇不轉動,達到零噪音的使用環境


▼有別於傳統ATX電源尺寸,採用短機身設計,安裝空間更有彈性,更能相容於各種機殼


▼榮獲KITGURU、TweakTown…等國際評測獎


▼傳統的電源供應器沒有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所以在同一個銅箔用電表量測會短路



▼Hydro G PRO擁有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同一個銅箔用電表量測不會短路!



▼接下來由產品PM來介紹T-WINGS開放式機殼


▼T-WINGS開放式機殼產品特色
①雙主機系統,支援雙水冷系統
②顯卡翻轉,支援水平或垂直安裝
③ARGB燈柱
④開放式機身
⑤完美藏線


▼雙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在同一個機殼內可以安裝兩組電腦硬體,雙系統非常適合實況直播主們使用,一台主機開遊戲,另一台主機則是開實況與聊天室


▼T-WINGS為開放式機身,採用鋁合金材質經過陽極表面處理,質感相當不錯,開放式的機身可以提供更棒的散熱效果表現


▼預留40mm藏線空間,提供完美的藏線設計


▼機殼上方與前方有ARGB燈柱,相容於四大主機板廠


▼最多可以支援六個120mm風扇,或可安裝兩組360mm水冷排,提供相當優異的散熱表現


▼Q&A時間


▼大合照


▼接著我們來到驗證單位


▼EMI傳導測試



▼EMI輻射測試,驗證產品輻射出來的電磁波




▼全漢內部驗證的要求比外測實驗室規格更為嚴苛




▼電擊測試


▼靜電測試


▼快速脈衝測是與脈波雜訊測試


▼自然熱對流測試


▼環溫測試


▼Burn In燒機測試



▼零件驗證設備


▼ATE測試


▼噪音測試,在無響室內驗證產品發出的噪音值



▼高加速壽命試驗



▼冷熱衝擊測試


▼相容性驗證,搭配市面上最新的硬體搭配驗證穩定度與相容性



總結
看完這次全漢的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與T-WINGS開放式機殼介紹真的不錯,Hydro G PRO採用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不僅防潮與防塵,就算小強跑進去也不用擔心短路造成故障,相當符合台灣海島型潮濕氣候,T-WINGS開放式機殼則是可以安裝兩組電腦系統在同一個機殼內,不用占用兩個主機空間就能達成雙主機系統,最重要的採用開放式搭配鋁合金材質,散熱效果相當不錯,還能安裝兩組360mm水冷排,擴充性也相當棒;活動後半段為驗證測試單位參觀,可以了解到一顆電源供應器需要通過種種測試關卡,才能確保產品在各種應用環境都能穩定運作!今天全漢一日遊就到這邊劃下完美的句點,期待兩款新產品的上市吧!!

全台各大通路開始販售,即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期間購買HYDRO G PRO系列任一瓦數並回官網登記,即可獲得價值NT$999 RGB大鼠墊,數量有限,詳情請洽活動網頁。
https://www.FSPLifeStyle.com


T-WINGS早鳥禮隨貨附贈HYDRO PTM+1200W乙顆(市價NT$19,990),限量五名,機會珍貴,詳情請洽全漢官網
https://www.FSPLifeStyle.com

榮獲2020 CES創新大獎-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深度開箱推薦

IMG_4077_1.JPG

 榮獲2020 CES創新大獎的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
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百家爭鳴,要在中高階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並不容易,除了要擁有優質的音質外,在外型、續航力與質感都要有一定的水準,這次要介紹一款由雷鬼教父調教並榮獲2019 CES最佳真無線藍牙耳機殊榮的MARLEY『Liberate Air』,今年剛結束的2020 CES拿下了創新大獎,Liberate Air採用使用者最愛的高通藍牙BT5.0晶片,兩耳可獨立配對使用,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搭配5.6mm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本體單耳僅6g,相當輕巧配戴起來輕鬆無負擔,再加上有IPX4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沒問題,耳機背面有G-Sensor Touch 觸控設計,操作使用更為簡單方便,續航力方面提供單次9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23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達32小時,值得一提的是,耳機本體與充電收納盒都採用了FSC認證天然竹子木材,包材採用多項環保再生材料,本體採用可回收鋁製金屬音效組件與部分塑膠可再利用塑料,讓大家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現在就來看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型號與特色


▼MARLEY Logo


▼採用高通藍牙BT5.0晶片


▼產品外型


▼產品型號為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特色有單次9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為32小時、IPX4防水設計、快速配對使用與使用天然竹子木材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產品基本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


▼產品特色與包裝內容物


▼產品基本規格與各國安規認證


▼頂部標示產品型號與特色


▼底部標示代理商為思博特有限公司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書、USB Type-C充電線、MARLEY貼紙與三組矽膠耳塞,耳塞尺寸是兩組中號(M)與一組小號(S)


▼充電收納盒一覽,採用不料與再生塑料搭配而成,中間為皮革材質點綴,前方有MARLEY金屬Logo




▼兩側一覽



▼後方為耳機配對按鈕與USB Type-C充電埠



▼底部採用木塑合成材料,並標示充電盒基本規格,中間同樣有皮革材質點綴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內層表面採用天然竹子製作而成,質感相當不錯


▼上蓋有MARLEY字樣


▼可以看到充電金屬接觸點,沒有特別標示左右聲道


▼耳機放入後一覽,充電時耳機指示燈號會亮紅燈,耳機本體上的天然竹子觸控面剛好與充電盒的表面搭配,非常有一體感


▼耳機本體一覽,藍牙採用高通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G-Sensor Touch 觸控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


▼耳機前方一覽,耳機本體有保護矽膠包覆,讓耳機更有質感且可保護耳機本體


▼後方為狀態指示燈號


▼側面一覽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與充電金屬鍍金接點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5.6mm驅動單體,提供優異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MARLEY Liberate Air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右耳也可單獨配對使用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收音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吵雜環境測試,雖然會聽收到車流噪音,不過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不會影響通話品質,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車流噪音會變成小聲的背景噪音,通話收音品質表現中規中矩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配戴起來應該也會相當合適,搭配上合適大小的耳塞可達到最佳聆聽效果,本體的矽膠保護套摸起來舒適,親膚性相當不錯,配戴起來不會有冰冷的塑膠接觸耳朵的感覺,單耳重量僅6g相當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表現方面,高頻細節細膩圓潤豐富,尾音延伸表現不錯穿且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準確,歌聲位置置中,厚度表現渾厚,喉音深度水準中上,歌聲情感偏暖且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推力飽滿Q彈,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且圓潤粒粒分明,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且溫暖,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較大,有雷鬼教父調教加持,表現就是亮眼迷人;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身歷其境的熱血,音效穿梭感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有力,再加上耳道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刺激與熱血劇情中!

總結
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表現相當出色,採用高通藍牙BT5.0晶片,擁有優質的連線穩定度與低延遲特性,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4防水設計,運動時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靜態使用或是在運動中使用都相當合適,動靜皆宜沒煩惱!操作為G-Sensor Touch 觸控設計,操作方便且動作確實不會誤動作,單次續航力表現為9小時,表現算是前段班,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32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2~3天的使用量沒問題,外型來說質感不錯且採用了不少環保再製材料與可回收再利用材料,讓大家為地球與環保盡一份心力,想找一款擁有不錯音質表現與質感優異的真無線藍牙耳機,MARLEY Liberate Air真無線藍牙耳機是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大容量時代來臨,價格親民輕鬆入主固態硬碟

IMG_4325_1.JPG

大容量時代來臨,價格親民輕鬆入主固態硬碟
近年來SSD固態硬碟價格越來越親民,可以說是裝機標配或是升級硬體的第一首選,可以讓電腦開機速度與整體效能大幅度提升,而且親民的價格直上大容量也不心痛,這次要介紹由海康HIKVISION所推出的『E100』SSD固態硬碟,E100採用2.5吋規格設計,厚度為7mm,可安裝於桌上型主機與筆電中,容量有128GB、256GB、512GB與1TB,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玩家,NAND Flash採用3D TLC顆粒,效能表現官方提供數據讀取最大為550MB/s,寫入最大為500MB/s,提供不錯的效能表現,保固方面提供三年保固,馬上就來看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帶來的表現吧!

 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本體與包裝

▼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名稱、規格與容量


▼海康HIKVISION Logo


▼產品型號為E100,採用2.5吋規格與SATA 6Gb/s傳輸介面,容量為1024GB(1TB)


▼包裝背面標示海康HIKVISION公司資訊與代理商資訊


▼原廠三年保固服務,並標示海康HIKVISION公司資訊


▼台灣代理商為富基電通


▼E100 1TB正面一覽,標示型號為E100、容量為1024GB與2.5吋SATA 6Gb/s規格


▼背面標示產品型號、序號與容量


▼採用SATA 6Gb/s傳輸介面


▼厚度為7mm設計,可安裝於Ultrabook筆電內


 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效能表現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RAIJINTEK ORCUS RBW 280
MB: ASRock Z390 Phantom Gaming 9
RAM: Neo Forza DDR4-3200 32GB*2
System Storage: Samsung MZHPV256HDGL 256GB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JA Video System 讀取:525MB/s 寫入:487MB/s,影音讀寫採用5K高解析度檔案,提供不錯的成績表現


▼Anvil Benchmark分別為資料壓縮率:100%(不可再被壓縮)、46%(模擬應用程式)、8%(文件資料),測試顯示4MB區塊之循序讀取與寫入在各種資料壓縮率中表現皆相當接近,4K讀取與寫入成績也相當接近,三種模式測試結果差異不大




▼AS SSD Benchmark基本測試循序讀取521.32MB/s、寫入465.49MB/s,總分共獲得了757分,表現相當優異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取速度可達530.72MB/s,最大寫入速度可達469.72MB/s,128KB後讀取與寫入效能相當穩定,都維持在最佳讀寫速度


▼Crystal Disk Mark多佇列(QD32)循序讀取555.59MB/s、寫入495.62MB/s,表現優異,4K讀取237.43MB/s、寫入317.71MB/s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522.6MB/s,最大值為523.8MB/s,最小值為519.8MB/s,表現相當穩定


▼HD Tune讀取效能測試440.8MB/s,最大值為469.0MB/s,最小值為424.5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混合模式讀取可達到505.14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55.484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隨機模式讀取可達到506.883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49.748MB/s


▼HD Tune檔案效能測試-資料全零模式讀取可達到505.327MB/s,寫入部分可達到451.538MB/s


▼HD Tune隨機存取讀取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474.320MB/s


▼HD Tune隨機存取寫入測試可以看到當檔案大小越大時效能傳輸表現越出色,最高提供318.989MB/s


▼HD Tune額外讀取測試在各測試項目中皆提供不錯的效能,適合各種不同應用


▼HD Tune額外寫入測試同樣在各項測試中提供不錯的效能


▼TxBENCH QD32循序讀取553.852MB/s、寫入487.002MB/s


 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實際傳輸測試

實際傳輸測試採用RAMDISK與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做資料對傳,現在就來看實際傳輸表現

▼多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32.19秒,平均寫入速度為357.23MB/s


▼多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498.4MB(共1484個檔案)耗時27.80秒,平均讀取速度為413.66MB/s 

▼單檔案寫入測試(RAMDISK to SSD)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7.80秒,平均寫入速度為427.69MB/s


▼單檔案讀取測試(SSD to RAMDISK) 容量11888.4MB(共1個檔案)耗時22.98秒,平均讀取速度為517.25MB/s


 結語
海康HIKVISION E100 1TB SSD固態硬碟整體來說表現不錯,採用2.5吋外型且為7mm設計,可安裝在各種桌上型電腦與筆電上,效能表現方面測試結果與官方提供之數據接近,在實際傳輸測試中,11GB的容量不論大檔案或小檔案都能在32秒內傳輸完畢,容量方面最大提供到1TB(1024GB),可以輕鬆升級達成各種應用,可搭配電競筆電、商務型筆電或是桌上型電腦都能取代慢如龜速的物理硬碟;海康HIKVISION針對E100提供三年保固,目前網路通路價格1TB為NT$2620元,想輕鬆入主價格親民的大容量固態硬碟嗎? 海康HIKVISION E100 SSD固態硬碟是個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quandio ID真無線藍牙耳機-搭載高通QCC3020晶片與LDS鐳雕天線,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IMG_4518_1.JPG

 搭載高通QCC3020晶片與LDS鐳雕天線,價格親民輕鬆入主
大家購買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會特別注意是否採用高通晶片,不過市面上大部分採用高通晶片的產品價格都不太親民,這次要介紹一款正在募資中的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來自美國紐約的quandio推出『ID』真無線藍牙耳機,ID正是採用使用者最愛的高通晶片藍牙BT5.0,兩耳可獨立配對使用,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碼,搭配6mm異材質高分子震膜動圈,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本體擁有IPX5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沒問題,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更為簡單方便,支援Siri與Google語音助理,通話方面搭載了CVC 8.0降噪技術與MEMS麥克風提供不錯的通話品質,續航力方面提供單次10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35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達45小時,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quandio ID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quandio ID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外型與型號


▼quandio Logo


▼產品型號為ID真無線藍牙耳機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


▼產品特色
①支援高通aptX音頻編解碼
②立體聲通話
③待機可達200小時
④單次續航力可達10小時
⑤獨家矽膠耳塞
⑥擁有IPX5防水設計


▼側面標示品牌


▼配件:產品說明書、micro USB充電線、三組矽膠耳塞與兩組30度斜切角耳塞


▼30度斜切角耳塞一覽


▼充電收納盒一覽,表面採用消光黑仿皮革處理,摸起來質感不錯且滑順,前方有quandio Logo



▼兩側一覽



▼後方為micro USB充電埠


▼底部標示充電收納盒規格


▼充電收納盒內部一覽,打開後可以看到指示燈號


▼可以看到充電金屬接觸點與標示左右聲道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造型簡約低調,藍牙採用高通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觸控操作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指示燈號在下方,正面造型類盾牌樣式設計,耳機腔體採用特殊造型,配戴時可以270度調整角度,讓耳機可更貼合耳朵


▼側面標示quandio字樣


▼耳機其他角度一覽


▼充電金屬鍍金接點與左右聲道標示,比較特別的是左右聲道不是寫R與L,而是使用實心圓與空心圓圖示代表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6mm異材質高分子震膜動圈,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quandio ID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收音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吵雜環境測試,充分展現CVC 8.0降噪技術與MEMS麥克風優勢,會將馬路上的車流噪音變成小聲的背景聲,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對通話品質完全沒有影響,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車流噪音幾乎是聽不到,通話收音品質表現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配戴起來會相當合適,搭配上合適大小的耳塞,也可選擇獨家30度斜切角耳塞,達到最佳聆聽效果,配戴時可以270度調整角度,讓耳機可以更貼合耳道,且降低耳道的異物感,單耳重量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表現方面,高頻圓潤尾音延伸表現適中,且穿透性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準確,歌聲位置置中,厚度表現渾厚,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偏暖且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飽滿Q彈,低沉延伸適中,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且溫暖,快節奏歌曲每個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如身歷其境,音效穿梭感刺激,爆破震撼力Q彈,再加上耳道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的熱血劇情中!

總結
quandio ID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相當高,採用高通晶片藍牙BT5.0,擁有優質的連線穩定度與低延遲特性,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5防水設計,運動時不用怕噴到水或是汗水,動靜皆宜沒煩惱!操作為觸碰設計,操作方便且動作確實,單次續航力表現為10小時,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45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3~4天的使用量沒問題,通話方面擁有CVC 8.0降噪技術與MEMS麥克風,通話品質相當棒,價格方面相當親民,目前募資階段只要NT$1780元即可入手,想找一款價格親民且採用高通晶片藍牙BT5.0的真無線藍牙耳機,quandio ID真無線藍牙耳機是相當不錯的口袋名單。

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高CP值一圈一鐵設計,純淨音質寫實動人

IMG_4352_1.JPG

 高CP值一圈一鐵設計,純淨音質寫實動人
Ikko在發燒圈算是比較新興的品牌,是成來自香港一群愛好耳機與音樂的工程師組成,致力於提供極致設計與優良音質產品給發燒友們,目前推出了兩款產品Meteor OH1與Obsidian OH10,這次介紹最新機種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給大家,Obsidian OH10採用美國Knowles 33518動鐵單元平衡電樞與10mm高分子復合鍍鈦膜片動圈,搭配純銅腔混合結構金屬外殼,提供高動態與優質的音質表現,外型設計符合人體工學,耳機連接線才採用0.78mm CIEM接口可插拔設計,原廠提供高純度OFC鍍銀電纜,讓高頻延伸與低頻強度表現更出色,規格方面阻抗為18ohm,靈敏度為106dB,頻率響應20Hz-40kHz,配件提供仿皮革收納袋、胸針、人聲調音耳塞與均衡調音耳塞,燒友可依照喜好挑選耳塞,達到最佳的聆聽感,馬上就來看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特色,外包裝風格有夢幻的童話感


▼ikko Logo


▼夢幻的童話感,產品型號為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


▼產品特色
①純銅腔體設計
②舒適的穿戴
③呈現優質的動態音質表現


▼包裝背面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


▼繁體中文產品特色標示,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ikko防偽標籤


▼ikko公司資訊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內層包裝相當有質感,採用硬盒式包材,左上角有ikko Logo



▼包裝翻開可看到保固卡、仿皮革收納包、胸針與OH10耳機本體


▼產品保固卡


▼ikko胸針


▼仿皮革收納包,做工細緻質感相當棒




▼人聲調音耳塞與均衡調音耳塞一覽,兩種耳塞都有大、中、小三種尺寸可選擇
人聲調音耳塞(黑)-內管較柔軟,突顯人聲與韻味
均衡調音耳塞(灰)-內管較有彈性,三頻表現平衡



▼高純度OFC鍍銀電纜一覽,線材採用全黑配置,端子則與耳機本體顏色相呼應


▼線材有仿皮革收線設計,與收納袋有一體感,質感非常棒


▼3.5mm端子採用鍍金處理,並提供保護套,不使用時可保護端子不刮傷


▼耳機端為0.78mm CIEM可插拔設計,靠耳朵端有透明膠套強化線材強度


▼OH10耳機本體一覽,表面採用不平整的日本槌目工藝紋路,搭配烤漆使用親膚樹脂塗層,與肌膚接觸非常舒適,外型相當有特色,整體符合人體工學設計,配戴起來舒適且阻隔噪音表現優異




▼0.78mm CIEM連皆設計,燒友可自行更換線材,搭配出自己最喜歡的韻味


▼採用全銅腔體設計,可降低內部諧波諧振失真,聲音更細膩


▼耳機本體背面一覽


▼美國Knowles 33518動鐵單元平衡電樞與10mm高分子復合鍍鈦膜片動圈配置,各頻段表現值得期待!


▼連接線材後一覽,質感真的是超棒!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受惠於人體工學設計,整體外型與耳朵輪廓可以說是完全貼合,表面採用親膚樹脂塗層與皮膚接觸相當舒適,本體體積適中,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配戴起來也相當合適,耳塞有三種大小可擇,可挑選最適合的耳塞達到最佳聆聽效果與舒適度。

音質表現
音質表現方面,採用均衡調音耳塞時,高頻細節細膩豐富,尾音圓潤延伸表現不錯且穿透性佳,中頻人聲定位置中,厚度表現適中,喉音深度水準中上,歌聲情感中性,低頻表現Q彈且澎湃,低沉延伸適中再偏多一點,圓潤粒粒分明不含糊,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寫實,快節奏歌曲節奏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多樂器歌曲樂器各司其職,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整體音場表現適中;若採用人聲調音耳塞,中頻人聲定位偏前,厚度表現會比均衡調音耳塞來的厚實一點,喉音深度會更有韻味,歌聲情感會稍微帶有一點甜味,不過低頻的下潛表現會稍有縮水;兩種耳塞各有特色,燒友們可依照喜好挑選最喜歡的聽感。

總結
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外型新穎且配戴感舒適,長時間久戴同樣舒適無負擔,音質表現有動鐵與動圈兩種混合,整體協調性相當不錯,各頻段細節到位,解析度不錯,配件中有均衡調音耳塞與人聲調音耳塞,燒友可自由更換搭配,調配出最佳聽感,耳機本體線材連接採用0.78mm CIEM接口,可自行更換線材,不同的線材又可帶來更多變化與搭配,這又是另一個坑與故事了,整體來說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算是各方面都面面俱到的產品,做出應有的素質與表現,讓燒友們可以聽到真實音質的感動,想找一款純淨音質且CP值不錯的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ikko Obsidian OH10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ikko zerda ITM03 USB Type-C DAC/DDC隨身耳擴-高解析32bit/384KHz解碼,純淨音質推力充足

IMG_5143_1.JPG

 高解析32bit/384KHz解碼,純淨音質推力充足
許多講究音質的燒友在家中可以透過桌上型耳擴達到優質的聽感,不過出門在外除非透過較昂貴DAP播放器,不然其他行動裝置所提供的音質與推力總是差強人意,這次要介紹發燒圈的新品牌ikko推出的『zerda ITM03 DAC/DDC』隨身耳擴,zerda ITM03有lightning與USB Type-C兩種介面,lightning具備MFi認證,USB Type-C除了可連接行動裝置外,電腦的USB Type-C也可連接使用,兩款DAC晶片皆採用Cirrus Logic CS43198,提供32bit/384kHz與DSD256高解析解碼能力,還支援了光纖輸出,可作為DDC進行數位轉換輸出,輸出阻抗匹配為16~600ohm,線材方面採用Monster OCC鍍銀矽膠全包裹電纜,提供優異的訊號傳輸品質,外殼採用鋁合金噴砂氧化處理,質感不錯且重量輕巧,僅12g攜帶相當便利,整體規格相當不錯,馬上來看ikko zerda ITM03 USB Type-C DAC/DDC隨身耳擴帶來的優質表現吧。

 ikko zerda ITM03 USB Type-C DAC/DDC隨身耳擴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同樣走童話風格,標示品牌、產品型號與特色


▼ikko Logo與產品型號為zerda,採用Cirrus Logic CS43198 DAC晶片,線材Monster OCC鍍銀矽膠全包裹電纜,提供3.5mm輸出與光纖輸出


▼左下角標示為Type-C版本


▼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特色


▼側面標示ikko Logo


▼底部標示Type-C與Lightning兩種版本適用平台


▼翻開後即可看到zerda ITM03本體


▼zerda ITM03本體一覽


▼本次介紹版本為Type-C,可應用於行動裝置與電腦,線材方面採用Monster OCC鍍銀矽膠全包裹電纜,提供優異的訊號傳輸品質


▼外殼採用鋁合金噴砂氧化處理,質感不錯且重量輕巧,上面標示ikko Logo與產品為zerda系列


▼側邊標示產品型號為ITM03


▼3.5mm輸出接頭,同時支援光纖輸出



USB Type-C便利性

▼有USB Type-C的行動裝置皆可使用zerda ITM03,提升音質表現!


▼若電腦有USB Type-C也可使用,裝上電腦後完全不需要任何驅動程式即可使用,音訊裝置可以看到多了ikko Audio,輸出為32bit/384kHz無誤,讓音質表現可以更為出色!



音質表現

▼搭配的行動裝置有3.5mm跟USB Type-C接頭,可以從中分辨出有無透過zerda ITM03的差異

耳機搭配ikko Obsidian OH10來做試聽,使用行動裝置聆聽,表現就是中規中矩,音場表現偏小,且情感較為乾澀,使用zerda ITM03後,展現高解析度的優勢,三頻細節都有所提升,高頻細膩,細節圓潤豐富,尾音延伸表現不錯穿透性佳,歌聲位置會比行動裝置後退一點,偏向置中位置,厚度表現渾厚有韻味,喉音深度也提升了不少,情感豐富帶有一點甜味,低頻的推力Q彈飽滿,低沉延伸表現比原本多出不少,圓潤粒粒分明,整體音場表現較大,三頻分離度相當夠,不會有混亂或是糊在一起的狀況,不論抒情歌曲或快節奏歌曲收放自如,動態表現活潑,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兩者的差異可以說是完全不同境界!

總結
ikko zerda ITM03 USB Type-C DAC/DDC隨身耳擴是款非常方便的產品,可以讓行動裝置或是電腦也能提供優質的聲音表現,高解析32bit/384KHz解碼可讓音樂細節更清晰聽到,整體三頻表現純淨韻味更足,推力就不用說了可以打趴行動裝置或是電腦的內建音效卡,這款產品非常適合在意音質的燒友們使用,出門在外沒辦法把家中的耳擴帶著走,可以透過ikko zerda ITM03達到輕巧方便且音質表現出色,規格齊全還支援了光纖輸出,輸出阻抗匹配為16~600ohm,可應用於各種不同環境與設備,價格方面網路通路為NT$2990元,想找一款可以隨身攜帶且音質表現純淨細節豐富的隨身耳擴,ikko zerda ITM03 USB Type-C DAC/DDC隨身耳擴是個不錯的口袋名單。

NZXT Kraken Z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搭載超炫2.36吋LCD螢幕與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大躍進

IMG_4896_1.JPG

 搭載超炫2.36吋LCD螢幕與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大躍進
NZXT的水冷系列產品一直都是許多玩家的最愛,不僅擁有酷炫的視覺效果,效能表現都是在前段班,近期推出了全新的Kraken Z系列一體式水冷,Kraken Z系列產品線有Z63(280mm)與Z73(360mm)兩款,讓玩家可挑選最適合的產品使用,Kraken Z系列水冷採用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更為優異,水冷頭搭載超炫2.36吋LCD螢幕,可透過專用CAM軟體獨立控制螢幕顯示資訊與發光,還可自定義顯示或gif動畫,提供超酷炫且自由度相當高的視覺饗宴,本次介紹Kraken Z63風扇採用自家Aer P140風扇,最大噪音為21~38dBA,轉速為500~1800rpm,風量為27.27~98.17 CFM,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原廠提供超長六年保固,目前由立光科技獨家代理,並提供保固內故障換新與漏水整機保固服務,現在就來看全新的NZXT Kraken Z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帶來的優異散熱表現與視覺饗宴吧。

 NZXT Kraken Z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並有產品外觀照片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CAM控制軟體介紹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說明,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水冷頭電源/風扇電源延長線與CAM控制連接線



▼風扇為Aer P140,型號為RF-AP140-FP(12V/0.35A),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2.36吋LCD螢幕可是這次的重頭戲!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NZXT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2.36吋LCD螢幕可提供監控資訊或是發光模式,也可透過CAM軟體自訂gif動畫,水管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USB接頭與電源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散熱膏部份已塗抹好,直接安裝即可使用


▼水冷頭扣具為可替換設計,相當容易操作與更換


▼風扇與水冷排組合後一覽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NZXT Kraken Z63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8GB*2@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1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2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8~6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9度,平均溫度約60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7~31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3~63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7度,平均溫度約57~60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NZXT Kraken Z63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8GB*2 @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21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9~92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4度,平均溫度約70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4~37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62~81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86度,平均溫度約66~70度









CAM軟體介紹與酷炫發光展示

▼CAM軟體進入後,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網路與硬碟狀態監控


▼硬體規格列表


▼紀錄遊戲時間


▼照明方面若安裝NZXT智慧機殼系列,除了原本的Kraken Z3外,還會看到智慧裝置,可以達到更棒的燈光同步與視覺燈效


▼軟體主題有多種可供選擇



▼如果水冷頭安裝為90度時,可透過軟體將螢幕顯示資訊也跟著旋轉90度,非常貼心的設計


▼共提供12種顯示模式



▼gif顯示模式,可自行設定gif動畫,並切割欲顯示的部分


▼CPU與GPU溫度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CPU溫度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水冷溫度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GPU溫度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CPU負載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CPU工作頻率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GPU工作頻率顯示模式,可設定兩側的發光顏色、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


▼多種模式切換,可設定幾秒後切換模式



▼TaiChi顯示模式,可設定外圈顏色與、Logo顏色與背景顏色


▼Spectrum Wave顯示模式


▼調校方面可以查看風扇狀態與轉速,並可調整泵浦與風扇模式,有靜音、效能與固定可快速調整,泵浦與風扇也可分別調整模式與自訂運轉模式




▼若顯卡有支援超頻,則可以透過CAM做顯卡超頻


▼若安裝NZXT的電源供應器則可以看到電源狀態


▼若安裝NZXT的音效產品則可以看到音效狀態


▼軟體設定內可調整語言、溫度顯示與是否自動開啟CAM軟體


▼視窗重疊與透明度設定


▼驅動韌體版本查看,可自動線上更新


▼發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L69yG1IlU


總結
這次介紹的NZXT Kraken Z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相當出色,更提供了嶄新的視覺效果,效能方面有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加持,充分表現強悍的壓制能力,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Core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為69度,平均溫度僅60度,表現相當優異,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來到86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70度左右,且風扇依然相當安靜,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完全壓制了Intel Core i9-9900K的熱情;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 Kraken Z63除了擁有優異的散熱表現外,最大的亮點就是全新導入的2.36吋LCD螢幕,可透過CAM軟體調整顯示模式,更能自訂gif動畫,提供超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新版的CAM軟體更為直覺且容易上手與操作,若還有其他NZXT產品還可做發光同步!!NZXT水冷系列擁有水冷系列擁有世界最長六年保固,在保固內非人為漏水賠償配備,代理商為立光科技全台獨家,想尋找擁有強悍壓制能力且可自訂gif動畫的一體式水冷,NZXT Kraken Z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不錯的首選。

NZXT Kraken X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搭載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制霸同級產品

IMG_5169_1.JPG

搭載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制霸同級產品
NZXT的Kraken X系列一體式水冷以獨家鏡面視覺效果擄獲相當多玩家的芳心,近期推出升級版本,分別是X53(240mm)、X63(280mm)與X73(360mm)三款,讓玩家可挑選最適合的尺寸使用,這次的升級主要是搭載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效能表現更為優異出色,冷頭採用半透明鏡面設計,具備可獨立定址的RGB通道,可透過最新專用CAM軟體獨立控制Logo與Ring發光顏色與模式,發光模式更為豐富,提供超酷炫且相當吸晴的視覺饗宴,本次介紹的Kraken X63風扇採用自家Aer P140風扇,最大噪音為21~38dBA,轉速為500~1800rpm,風量為27.27~98.17 CFM,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這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大改變,導入了旋轉式冷頭發光設計,安裝時不再侷限冷頭的安裝角度,平台部份支援Intel與AMD主流平台,原廠提供超長六年保固,目前由立光科技獨家代理,並提供保固內故障換新與漏水整機保固服務,現在就來看NZXT Kraken X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升級後帶來的表現吧。

 NZXT Kraken X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包裝與本體

▼外包裝簡約,標示產品型號,並有產品外觀照片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特色與CAM控制軟體介紹


▼側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


▼另一側標示多國語言產品特色,有繁體中文說明,相當重視台灣市場!!


▼配件:產品說明書、AMD水冷頭扣具、強化背板、風扇固定螺絲、各平台固定螺絲、水冷頭電源延長線與CAM控制連接線,這次取消風扇轉速控制,風扇接主機板,由主機板設定控制



▼風扇為Aer P140,型號為RF-AP140-FP(12V/0.35A),接頭為4pin PWM設計,風扇螺絲孔有防震膠墊設計,可防止共震聲





▼水冷排與水冷頭一覽,外觀上基本上與前一代沒有太多變化


▼水冷排側面一覽,一側為水冷液體交換管線



▼水冷排兩側皆有NZXT字樣


▼水冷排一覽



▼水冷頭一覽,無限鏡面上有NZXT字樣,質感相當不錯且吸睛,水管為可旋轉設計,側面有USB接頭與電源接頭




▼CPU接觸面為銅底設計,提供最佳的導熱效果,散熱膏部份已塗抹好,直接安裝即可使用


▼水冷頭扣具為可替換設計,相當容易操作與更換


▼風扇與水冷排組合後一覽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Cooler: NZXT Kraken X63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8GB*2@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7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29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8~55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6度,平均溫度約50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23~28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43~54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58度,平均溫度約47~49度









 搭配Intel Core i9-9900K超頻5.0GHz散熱表現測試

測試平台
CPU:Intel i9-9900K @ 5.0GHz
Cooler: NZXT Kraken X63
MB: ASUS ROG STRIX Z390-F GAMING
RAM: GeIL Dragon DDR4 8GB*2 @ 3200
Storage: WD Black 1TB NVMe SSD
PSU: Seventeam 500W
OS: Windows 10 專業版 64 Bit

測試採用OCCT測試觀察CPU燒機時的溫度變化,並監測CPU頻率變化(在BIOS底下已將CPU Throttling Disable),測試環境室溫約17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OCCT軟體設定 測試時間共30分鐘:待機5分鐘->燒機20分鐘->待機5分鐘

▼CPU頻率紀錄(燒機過程無降頻)


▼CPU Package溫度記錄,待機34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4~70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72度,平均溫度約58度


▼CPU 8顆Core溫度記錄,待機30~33度上下跳動,燒機過程50~68度之間跳動,最高溫度為69度,平均溫度約53~56度









CAM軟體介紹與酷炫發光展示

▼CAM軟體進入後,硬體狀況監控有CPU、顯卡、記憶體、網路與硬碟狀態監控


▼硬體規格列表


▼紀錄遊戲時間


▼照明方面若安裝NZXT智慧機殼系列,除了原本的Kraken X系列裝置外,還會看到智慧裝置,可以達到更棒的燈光同步與視覺燈效


▼軟體主題有多種可供選擇



▼Kraken X裝置資訊


▼Logo與Ring可單獨調整發光模式,共提供25種發光模式可選擇




▼調校方面可以查看泵浦狀態與轉速,有靜音、效能與固定可快速調整與自訂運轉模式




▼若顯卡有支援超頻,則可以透過CAM做顯卡超頻


▼若安裝NZXT的電源供應器則可以看到電源狀態


▼若安裝NZXT的音效產品則可以看到音效狀態


▼軟體設定內可調整語言、溫度顯示與是否自動開啟CAM軟體


▼視窗重疊與透明度設定


▼驅動韌體版本查看,可自動線上更新


▼旋轉式冷頭發光設計,讓安裝角度不再受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BDGeV0vQs


▼發光模式展示,Logo與Ring可單獨調整,使用者可自由搭配模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rGXki6iCI


總結
這次介紹的NZXT Kraken X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表現超級優異,搭載全新第七代Asetek泵浦,水冷頭採用銅底拋光處理,提供相當不錯的導熱效果,搭配Intel Core i9-9900K預設環境中測試最高溫度僅58度,平均溫度僅50度,超頻至5.0GHz表現依然出色,最高溫度來到72度,平均溫度可穩定在58度左右,且風扇依然相當安靜,幾乎聽不到風扇的聲音,完美壓制了Intel Core i9-9900K的熱情,有無超頻平均溫度只多了8度,效能表現令人歎為觀止;在安裝上相當容易,安裝僅需參考說明書,即可輕鬆安裝完成,Kraken X63發光採用與前一代相同的獨特無限RGB鏡面發光,更導入了旋轉式冷頭發光設計,安裝角度不受限,可透過CAM軟體分別調整Logo/Ring的顏色與模式,提供相當酷炫且吸睛的視覺效果,新版的CAM軟體更為直覺且容易上手與操作,若還有其他NZXT產品還可做發光同步!!這一代有一個地方稍微比較可惜,取消了風扇的轉速控制,無法在CAM軟體內監控與調整風扇轉速,只能透過主機板軟體調整風扇模式;NZXT水冷系列擁有水冷系列擁有世界最長六年保固,在保固內非人為漏水賠償配備,代理商為立光科技全台獨家,喜愛NZXT獨特無限RGB鏡面發光的玩家若想要升級更棒的效能表現,NZXT Kraken X63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是個非常不錯的好選擇!

歐爵國際EJZZ 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搭載高通QCC3020晶片與Qi無線充電,收納造型耳目一新

IMG_4791_1.JPG

 搭載高通QCC3020晶片與Qi無線充電,收納造型耳目一新
真無線藍牙耳機市場競爭激烈,搭配高通晶片的產品選擇越來越多,單單高通晶片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這次要介紹由歐爵國際EJZZ推出的『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EJ B6採用使用者最愛的高通晶片藍牙BT5.0,兩耳可獨立配對使用,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碼,搭配石墨烯振膜單體,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耳機本體採用耳道式設計,可有效阻隔環境噪音,本體擁有IPX7防水設計,運動中使用沒問題,耳機背面有觸控操作設計,使用更為簡單方便,續航力方面提供單次8小時,搭配充電收納盒可再提供56小時續航力,總續航力達64小時,最特別的是充電收納盒造型與收納方式與眾不同,且支援了Qi無線充電,整體規格相當不錯,現在就來看歐爵國際EJZZ 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帶來的表現吧!

 歐爵國際EJZZ 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特色與外型


▼採用高通晶片,支援aptX音頻編碼,擁有IPX7防水設計


▼支援藍牙BT5.0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與型號


▼產品型號為B6


▼產品基本規格


▼側面標示耳機本體外型與特色



▼底部說明支援高通aptX音頻編碼


▼配件:產品說明書、保固卡、USB Type-C充電線、四組矽膠耳塞、Qi無線充電板與充電板說明書


▼Qi無線充電板一覽,背面有四個防滑膠墊,可對支援Qi的裝置進行充電



▼充電收納盒一覽,造型相當特別採用菱形設計,表面採用消光黑仿皮革處理,摸起來質感不錯且滑順,上方還有橡膠掛帶,方便掛在包包上,還支援了Qi無線充電,讓電力補充更便利



▼底部標示充電收納盒規格


▼轉角為USB Type-C充電埠


▼一側標示Qi無線充電接觸面


▼另一側有電力與充電指示燈號


▼充電收納盒開啟方式也相當特別,為左右分離方式開啟,本體採用磁吸設計,開合相當方便


▼上方有標示左右聲道



▼耳機放入後一覽


▼耳機本體一覽,造型簡約低調,藍牙採用高通晶片,規格為BT 5.0,支援高解析AAC與aptX音頻編解碼,兩邊都有觸控操作設計與指示燈號,方便使用者操作功能,本體外型採用曲面入耳人體工學設計,配戴起來相當舒適且與耳朵服貼



▼底部為充電金屬鍍金接點


▼背面標示左右聲道


▼拆除耳塞後一覽,採用石墨烯振膜單體,提供不錯的音質表現


實際連接使用

▼從充電收納盒拿出後,即可從手機端搜尋到EJZZ EJ B6裝置


▼配對時會先配對一耳,另一耳會再自動跳出配對訊息


▼配對完畢後可看到藍牙裝置已連線,並且可以看到耳機的電池狀態


▼右耳也可單獨配對使用


▼音訊採用aptX格式傳輸


▼電腦若有藍牙也可直接與電腦連線



▼透過手機播放無損音樂享受音樂饗宴


通話收音實測
通話收音品質方面在室內噪音較低的環境中測試收音相當清晰,若在戶外馬路上有大量車流經過的吵雜環境測試,馬路上的車流噪音變成小聲的背景聲,對方依然可以很清楚聽到配戴耳機者的說話聲,對通話品質完全沒有影響,在車流量較小的馬路測試,車流噪音幾乎是聽不到,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沒有特別強調降噪功能,有這樣的通話收音品質表現相當不錯。

配戴舒適度
配戴舒適度來說耳機本體體積適中,耳朵比較小的使用者配戴起來也很合適,搭配上合適大小的耳塞,可達到最佳聆聽效果,外型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讓耳機可以更貼合耳道,且降低耳道的異物感,單耳重量輕巧,整體配戴感舒適穩固,久戴也相當舒適無負擔。

音質表現
音質表現方面,高頻圓潤尾音延伸表現適中,穿透性表現不錯,中頻人聲定位準確,歌聲位置置中,厚度表現渾厚,喉音深度表現適中,歌聲情感偏暖帶有一點甜味,低頻表現Q彈有力飽滿,低沉延伸適中,抒情歌情感詮釋豐富溫暖,快節奏歌曲節奏收放自如,多樂器歌曲樂器定位精確各司其職,整體音場表現適中;看大場面電影如玩命關頭或漫威系列電影,臨場感有如身歷其境萬馬奔騰,音效穿梭感刺激熱血,爆破震撼力Q彈,再加上耳道式設計隔音表現優異,情緒可完全融入電影的熱血劇情中!

總結
歐爵國際EJZZ 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整體來說CP值不錯,採用高通晶片藍牙BT5.0,擁有優質的連線穩定度與低延遲特性,看電影或影片時幾乎是達到影音同步無聲音延遲,耳機本體提供IPX7防水設計,運動時不用擔心噴到水或是汗水,動靜皆宜沒煩惱!操作為觸碰設計,操作方便且動作確實,單次續航力表現為8小時,再搭配上充電收納盒可達到56小時總續航力,基本上可滿足5~6天的使用量沒問題,價格方面目早鳥優惠為NT$3680元即可入手,且贈送Qi無線充電板,想找一款採用高通晶片藍牙BT5.0且造型新穎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歐爵國際EJZZ EJ B6真無線藍牙耳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簡約外型與燈效,價格親民輕鬆入手Cherry櫻桃軸

IMG_5179_1.JPG

 簡約外型與燈效,價格親民輕鬆入手Cherry櫻桃軸
艾芮克i-rocks推出過相當多款高CP值的機械式鍵盤,K65M就是其中一款,這款可以說是採用Cherry軸體又價格親民的入門款產品,這次要介紹進化版本『K65M PBT』,產品本身大同小異,最大的改變就是鍵帽改採用PBT雙色透光成型工藝鍵帽,提供更好的手感與耐用性,K65M PBT採用無上蓋懸浮式鍵帽設計,背板為金屬材質底板,整體外型簡約有質感,機械軸有Cherry紅軸、茶軸與青軸,玩家可挑選適合軸體使用,USB回報率為1000Hz,防鬼鍵提供全區按鍵輸入無衝突與6 Key無衝突,並提供全鍵鎖定與Windows Key鎖定功能,背光為單色紅光設計,讓喜歡低調純淨的玩家一個不一樣的選擇,整體功能相當齊全,現在就來看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吧。

 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外觀與配件

▼外包裝標示產品型號、軸體、外觀與特色


▼產品型號為K65M機械式鍵盤


▼艾芮克i-rocks Logo


▼產品特色:採用PBT雙色透光成型工藝鍵帽、全區防鬼鍵、全鍵盤鎖定功能、採用Cherry機械式軸體與採用USB2.0傳輸介面


▼採用Cherry青軸


▼包裝左右兩側標示鍵帽語言、背光顏色與軸體



▼包裝背面標示產品基本規格介紹、特色、系統需求、產品內容物與鍵盤功能簡單說明


▼產品基本規格介紹、特色、系統需求與產品內容物


▼鍵盤功能簡單說明與鍵帽採用PBT雙色透光成型工藝標示


▼配件為產品說明書與保固卡


▼K65M機械式鍵盤一覽,整體顏色有點霧黑的感覺,相當的低調與簡約,採用無上蓋懸浮式鍵帽設計,背板為金屬材質底板,質感相當不錯




▼轉角邊緣有圓弧設計,讓整體外觀更加圓潤與討喜,底板前緣採用下壓設計,造型更陽剛,操作起來更為舒適不卡手



▼USB線材末端有磁環設計,可降低雜訊,接頭原廠有保護蓋設計,相當用心,USB接頭採用鍍金設計,可提高資料傳輸品質



▼鍵盤指示燈號區,除了標準的燈號外還多了Windows Key鎖定指示燈號,上方有i-rocks鑽石工藝的Logo,提高品牌識別度


▼按鍵為標準104 Key設計



▼FN+ESC為全鍵盤鎖定


▼FN+F1為開啟多媒體播放器
FN+F2為音量降低
FN+F3為音量增加
FN+F4為靜音


▼FN+F5為停止播放多媒體
FN+F6為回到上一個多媒體播放
FN+F7為多媒體播放/暫停
FN+F8為下一個多媒體播放


▼FN+F9為開啟電子郵件軟體
FN+F10為開啟瀏覽器
FN+F11為開啟小算盤
FN+F12為開啟搜尋功能


▼背光開關與背光模式切換


▼背光亮度調整


▼FN+Windows Key為Windows Key鎖定


▼鍵盤背面一覽


▼鍵盤走線有三向出線槽,使用者可依照使用環境與習慣調整至最適合的位置


▼中間貼有產品型號、序號、鍵盤功能簡單說明與安規認證標誌


▼左右兩側有墊高腳墊設計,並有四處防滑腳墊設計





▼如需要做墊高有墊高腳墊可使用,墊高腳墊上同樣有防滑腳墊設計



▼鍵盤使用墊高腳墊前後一覽




▼採用Cherry青軸


▼長軸採用衛星軸設計,衛星軸上有上油做潤滑,提高敲擊時的順暢度



▼採用PBT雙色透光成型工藝鍵帽,手感相當不錯


防鬼鍵測試

▼i-rocks K65M 6Key不衝突測試


▼i-rocks K65M全區不衝突測試


背光展示

▼背光亮度調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z_1Ur4gyE


▼背光模式展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XjDPUh7PA


總結
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依然是CP值相當高的鍵盤,改搭配PBT鍵帽,提供更優質的觸感與耐用度,機械軸體採用Cherry機械軸,可以說是掛保證的好手感,有紅軸、茶軸與青軸可選擇,使用者可挑選適合的軸體使用;外型上K65M PBT低調簡約,採用無上蓋懸浮式鍵帽設計,背板為金屬材質底板,底板顏色採用霧黑,整體更加沉穩,且底板細節處理得相當不錯,轉角邊緣有圓弧設計,不尖銳且金屬切面滑順,不會有刮手情形;電競功能有全鍵鎖定與鎖定Windows Key功能,防鬼鍵支援全鍵無衝突/6 Key無衝突;PBT鍵帽採用雙色透光成型工藝,且字體相當清晰,提供不錯的手感與耐用度,長軸採用衛星軸方式設計,其實這把衛星軸設計手感還不錯,就算是按偏也不會有卡住會不順暢的情形發生;背光雖然是單色配置,不過搭配內建的發光模式還是可以提供不錯的視覺效果,整體來說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擁有不錯的好手感且價格相當親民,價格方面目前網路通路價格為NT$2290元,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想找一款採用PBT鍵帽與Cherry機械軸的機械式鍵盤,艾芮克i-rocks K65M PBT機械式鍵盤是個不錯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