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易 JEC

2007/10/31

註冊日期

8

累計好評

25

發文總數

20

日本與韓國相似, 都是極度排外的國家, 所以國外的進口車市佔率分別為7%與3%左右(我沒管國際汽車市場有一段時間, 僅供參考). 即使他們都是WTO的會員國, 進口車的價格仍是居高不下. 以IS250 2.5與C200K 1.8為例, 日本售價分別為400萬丹與500萬丹, 台灣售價約為170萬與200萬元. 平心而論, 雙B在這個排外又佔不到價格優勢的日本市場有這樣的銷售成績, 賣的人有兩把刷子, 敢買的日本人應該也有識貨的眼力.

德國車廠在汽車應用科技領先超過半個世紀有了. 近期的例子如安全氣囊, 氣體放電式頭燈, 車身穩定控制系統, 鋁合金車體/懸吊/結構, 多檔位小體積自動變速箱(雙B七速乃至Lexus近期的八速), Piezo壓電式噴嘴, Pre-safe預警式系統, 車輛與行人撞擊安全測試的法令規定等...不勝枚舉. 日本車廠在製造與製程上面領先. 也許大家不容易知道, 第一代LS400是由Toyota Camry底盤衍生而來, 台灣市場受到歡迎的ES350(Toyota Windom在日本)也是與現號的Camry共用底盤與引擎, 八代Honda Civic在撞擊測試有四顆星以上的水準, 但五代Civic是活人走不出去的1-2顆星(別怕, 最近大陸的SUV與豪華轎車只有0顆星)......

就我在這一行近廿年, 國內外服務的經驗, 我想要謝謝那些花大把銀兩買雙B或Audi/VW的好顧客, 他們幫日本車的客戶們支付了大筆科技研發的費用, 可以享受物美價廉的好車. 在不是全球凡事都有專利權的門檻保護下, 市場先驅者要比市場追隨者負擔巨大的研發測試甚至失誤成本...

商場與市場上的競爭很難說誰對誰錯. 但我認為, 誠心尊重其他消費者, 也尊重各個車廠努力心血的人, 將來比較有機會擁有自己真正滿意的好車. 🙂





雙田其實比雙B更有裡子,只是品牌不同路線而已。
是品牌定位、歷史、與創新能力撐著雙B的車價,
否則相較於Lexus,甚或雙B層次的人飭之以鼻的雙田,雙B根本是貴的沒道理。[/quote]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you might see my late reply...

1. LS400是否源自Camry底盤?
一部後驅車是否源自前驅車底盤,的確令人難以想像. 車廠自己也不會承認的. 只不過我恰好是國內引進LS400進行評估案的先導成員之一, 有幸看到一些廿年後大家仍覺得有趣的資料. 即使像我們這樣的蕞爾小國, 由於日本殖民以及高級車消費密度全球最高等因素, 還是有許多一窺世界級大廠堂奧的機會...

2. 如果大家有機會開開看幾部廿五歲車齡左右的Mercedes E200 w121(?有點忘了,不太確定), 恆溫, ABS, 皮椅一應俱全,保養得當, 行車引擎噪音約當一部Nissan March新車. 再想想1990年代, Mercedes的E-class全球平均車齡是16年,就不難想像一部好車可以好到什麼境界. 但做得那麼好, 賣得太貴有多少人買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車子不會壞沒人要換車也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車廠的Down-grade(1980年代雙B與Toyota常用的軍用級鍍金線路端子接頭現在都沒人敢用了)與Cost-down在1990年代後期變成了顯學, 2000年後, 移往第三世界低工資國家組裝則是當紅炸子雞...

所以我說, keep mind open, be happy, respect your friends, strangers, motor companies and their cars 會比較好, 反而容易看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車子. 如果不知不覺被流言成見綁架了, 相當可惜.🙂
我假設您是一位遭到不平待遇領到瑕疵車的誠實客戶(畢竟你我並不相識), 如果您希望更換一部新車, 我的建議如下:
1. 客訴對象: 一定要是位於台北新店或是苗栗三義的裕隆日產或裕隆汽車主管與您接洽才有希望. 這是第一要件. 權限愈小的地區經銷商或基層客服人員, 只能以拖待變, 希望你可以知難而退, 或是依自己權限有限的預算花小錢消災.

2. 找人幫忙: 各縣市消保會,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蘋果日報, 壹週刊, 或是時報週刊. 只要一家願意幫忙即可. 另外, 不要一隻腳踏兩條船以上, 消保團體與媒體有互斥的傳統.

3. 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舉止衣著談吐端正. 不要讓別人一看就覺得是奧客, 同情票就沒了.

4. 別生氣: 氣得發抖, 也不會換一台比較大的車給你; 氣死了, 廠商更是鬆了一口氣. 何必為了別人的過錯來傷害自己?

5. 有耐心: 通常這種事在汽車公司內部處理的優先順序非常低, 約略要8-12個月才有明確的答覆. 期間您每個月還是要想一些「理由」與他們定期問候, 才不會被有意無意「忘了」!

6. 反躬自省: 因為我們素昧平生, 我還是建議詳細思考一下我們的要求是否合理. 例如我的好友曾經遇過VW Passat客訴車主要求換Audi A4的事件. 美國消費者更是有吃到問題食品或是買到瑕疵車就像是中了賓果一樣, 可以索取天價賠償的社會現象. 我個人很不認同, 但沒有權力決定是非對錯, 謹供參考. 🙂
很高興有人關心生質柴油這個議題, 嚴格來說, 我們國家的生質柴油與相關政策比較像是一個沒掀開的大弊案, 而不是一個環保的解決方案.

1.生質柴油(bio-diesel, 以下簡稱BD)的CO2排放為零, 指的是BD在燃燒產生的CO2總量, 等於提煉BD的農作物在生長期間吸收的CO2總量. 但老實說目前由植物提煉BD的技術, 在轉換率與耗能方面都不理想. 意即提煉1公升BD的總耗能與C02總量, 要比石油原油從開鑿汲取到提煉的總耗能與C02總量還要高.

2.BD的分子鍊比石化柴油要巨大, 也就是說BD這個胖子有堵塞DPF(柴油微粒濾清器)與觸媒轉換器的問題. 所以說現在車廠(轎車)的柴油引擎可以容許的生質柴油為B5(1公升柴油加入5% BD), 少部分可以容許至B10.

3.BD與Bio-ethanol(生質酒精)一樣, 對環保有貢獻的關鍵是在轉換率與提煉過程的低耗能兩方面. 另外, 主要農業大國近幾年才警覺到的問題是農作物政策. 當大型農戶都跑去種玉米(BD用與食用品種不同), 油菜, 大豆時, 食糧作物就短缺, 價格飆漲, 反而造成更大的經濟問題.

4.BD與BE都對汽車引擎的性能, 有不良影響(較沒力, 管路腐蝕等問題).

5.所以發展BD的成功關鍵是技術要跑在生產的前面. 若是我們國家在十幾廿年前拿不到關鍵的領先技術時, 慢一點可以買到或是研發又便宜效率又高的成熟技術.

6.不過我們國家正好是反其道而行. 腦袋正常的政府官員會先鼓勵使用柴油車輛(原油生產同樣體積的柴油要比生產汽油的耗能低, 柴油又因行駛較省油, 使得CO2總排放比汽油低. 歐盟國家柴油車輛約佔市場50%), 我們國家這一年多來, 沒有柴油車節能優惠措施不說, 反倒是汽油與柴油價差愈縮愈小, 等同是抑制柴油車使用.

7.腦袋正常的政府官員第二步該是降低市售柴油的含硫量. 我國從前年中油將柴油產品由含硫量200pm的高級柴油升級為含硫量50pm的超級柴油之後就「積極不動作」了. 對於歐盟市場規範的含硫量30ppm低硫柴油或是德國市場的10ppm無硫柴油當作沒看見. 「去硫化」可以減少酸雨, 保護森林, 最要命的是可以保護消費者柴油車上的觸媒轉換器. 我們的官員奇怪就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8.我們政府卻對生產BD有異乎常理的高度興趣. 事實上我們的E3已在去年10月在台北市上市, B1則是在今年7月1日起強迫中獎全面添加. 讓消費者沒有價格誘因, 車輛也缺乏安全保證的情況下被迫買單.

9.說穿了, 這些官員不是笨蛋. 是因為世界生物能源, 新日化, 積勝, 承德油脂這些生質油廠, 還有大量耕地轉種生質作物的農業縣都是「綠色金主」,「有綠色淵源的特許企業」. 才會把這些技術未成熟, 價格也不對, 其實現況比柴油還要髒兮兮的BD塞給我們大家...

10.農地政策則是我們國家的超級大黑洞, 無論是KMT或是DPP的政客都是罪孽深重. 農地與生態平衡有關, 與國土安全有關(打仗了, 被鎖國了, 還是要有種米的地方), 也與經濟有關(有了BD, 麵粉已經漲了2倍, 消費者接受乎...), 看者我們的農地解禁變豪宅, Windows都從3.1變Vista, 農民還是得不到訊息一窩蜂亂種高麗菜, 還有BD後面的生質作物政治學...

也許現況我們不能做什麼, 但能多瞭解一些事實總是一個進步. 希望拋磚引玉, 等年輕人當家了, 看看能不能比我們這些三四五年級的忍得住誘惑, 耐得住壓力, 把我們的家園維護更好. Good luck & Cheers!!🙂
回應 joandol (520d的苦命車主) 所寫
今天彰化的昌一汽車維修部主管打來 說BMW的柴油引擎抖動是很正常的
就算是抖到快熄火也是正常的 他說那是他的循環系統在清油路所導致
我真的不太相信 所以我還是決定明天先去找消保官 再去找消基會
最後找蘋果 就算不換我車 我也要讓泛德的黑心事公諸於世
我的車抖動保養場居然說是漏油導致機油噴入引擎 而造成的抖動
並非以前遇到的抖動現象 我到是覺得是抖的太力還造成漏油
而請幸好保固內 不然聽說光換那些材料就要10幾萬
如果這台車還留著 過保固期我一定破產😠


因為工作的關係, 這幾年我開過或試乘了Golf 1.9 TDI, 2.0 TDI, A4 2.0 TDI, C220 CDI, E270 CDI, BMW 120d, 320d, 與520d等車型. 因為你已經花了2百萬, 首先我想恭喜你520d的確應是柴油車的優選: 即使車外還是有柴油引擎的噪音, 不過比起自家的120d與320d那種賣破銅爛鐵接近解體的聲音好很多; 因為引擎在2,000cc以下, 貨物稅是25%, 比其他5系列的30%硬是在成本上有優勢. 拜鋁合金引擎本體(應該沒記錯)與刻意調教的高性能之賜, 市區開起來很有介於530/535之間的加速感, 內裝噪音控制在汽油車開1,2年之後的水準, 這是除了價格合理之外我最喜歡的一點...


因長衝程活塞扭矩太大的先天限制, 柴油引擎要提升最高轉速與最大馬力很不容易. 我第一次收到這顆2.0柴油引擎規格時就有點不太放心. 要搭配這樣的表現, 除了輕量化的活塞後遺症較小外, 更高的噴油壓力與更高的柴油霧化效果代表對油品的適應範圍愈小. 經過這麼多讀友的po文, 我猜問題的癥結可能真的在這裡.

我纏著汎德的好朋友們進柴油車好幾年了, 汎德晚了二年才進柴油車的關鍵原因就在這裡. 國內販售的含硫50ppm超級柴油與歐盟准許販售的30ppm柴油, 甚至德國販售的10ppm無硫柴油有相當的差距. 尤其是中油在製程中以添加劑增加燃燒性能的作法, 的確讓油品在柴油引擎使用增加不少變因. 汎德跟BMW吵了二年, 就是在產品穩定度與保固問題責任分攤等議題喬不籠...關於這個油品議題, 建議您到大討論區/維修保養/生質柴油環保乎參考拙文, 也許還有些有趣的地方可以分享.

中油非正式跟我們車商透露, 從2006年中後, 超級柴油的生產端, 含硫量都控制在30ppm以下. 那為什麼還是寫50ppm超級柴油? 原因出在加油站的油槽, 就像是百年牛肉麵的鍋底不洗, 陳年油香(其實有毒)讓消費者絕倒一樣, 老油槽的含硫量, 還有你應該也會迅速聯想到的「雜質」含量, 變成中油也管不到的黑色地帶.

建議如下:
1. 當消費者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 520d抖動就是不應該, 是我們車商的責任(我知道並不是很多同業喜歡我這種觀點, 我也被修理十幾年了). 建議拿個錄音筆把類似「柴油車抖動是正常的」這種話錄起來. 在消保官或是媒體前很有用.
2. 要對車商提出明確的需求: 換車/修車時間/無車可用賠償費用等. 不要讓車商覺得你可以等, 可以忍, 以拖待變就可以...
3. 因為BMW來台灣設立分公司的關係, 汎德為了因應代理業務逐漸縮減, 逐漸往經銷商業務發展. 這種不愉快的事情, 找汎德要比找其他經銷商效果好. 建議到台中試試看. 看看會不會有遇到秀才躲過兵的好事發生.
4. 誠如前述, 油品可能真的是關鍵因素. 台塑的柴油據我所知, 除了沒有油品實驗室驗證品質之外, 還有向中油以及進口國外油源混搭的問題, 先別理它; 中油加盟站, 尤其是降價很兇的那種, 我們可以合理懷疑他們大概少做了什麼才能維持開銷. 因為你所得令人欽羨, 能否找一家中油直營點試試看?
5. 如果真的是那間中油加盟站的問題, 那恭喜你賓果了. 可以找BMW賠(你是善意使用, 但車商持續拖延未能妥善處理), 又可以找加油站賠, 說不定可以上電視當揭弊英雄哩!

Have a good day!!

1. 的確, 國內在2006年以前售出的柴油轎車, 幾乎都沒有配備DPF. 尤其是Golf車主多是熱血青年, 油門大腳一踩, 一齣烏賊逃命的景象就在你面前獻醜了.

2. 2007年1月1日起, 柴油車比汽油車提前一年適用國內三期環保標準(即Euro4歐盟四期標準), 沒有DPF的車過不了關. 所以2007年('06/'07庫存車不算)以後的轎車, 就沒有烏賊逃命的遜招了.

3. DPF的全名是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柴油微粒濾清器. 柴油是個又黏又髒(混和物多)又臭又不容易燒起來的燃料, 燃燒不完全的碳粒就需要DPF來收集.

4. 別看柴油像是一隻燃料界的史瑞克, 它用在內燃機的驅動效率比汽油好(扭力大、省油約10~20%), 另外, 在提煉製程時也比提煉汽油節能減碳. 對於減低CO2排放貢獻卓越. 再者, 柴油車vs汽油車價差約10~15%, 比hybrid油電混和車vs同級汽油車的50~80%要更能為消費市場接受. 在環保方面執世界牛耳的歐洲市場, 柴油車vs汽油車市佔率達到1:1, 有它合理的背景因素.

5. DPF在PSA(Peugeot, Citroen), Ford車系(其實是買PSA引擎)與VW車系是消耗品, 廠方宣稱更換里程為8~12萬公里不等, 價格約在6~8萬元之間. Volvo與Opel的DPF採用一種自動after burn後燃系統, 碳粒收集罐在一定存量後會在行駛中引入排氣岐管高溫將其燃燒排出. 所以Volvo與Opel的DPF廠方宣稱可以永久免更換. 至於Mercedes, BMW與Renault等車廠的柴油引擎, 我手邊沒有資料.

6. 英國人的確做過實驗, 將受測者閉鎖在柴油引擎排氣的最大濃度(即模擬市區尖峰塞車時間的濃度), 2小時後, 的確對受測者腦部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真是值得我們民眾關心注意. 宣稱對智商有害的實驗則是日本人做的, 用的是日本市場高含硫量柴油與較差等級排污標準(我推測是使用沒有觸媒轉換器的柴油商用車測試), 我認為日本的實驗較不具備參考價值.

7. 不過, 柴油引擎因為燃燒室溫度較低, NOx氮氧化物的排放比汽油引擎低. 真正的有害與致癌物質是環芳香烴群化合物. 我們報仇要找對兇手才好. 目前的改善方向是由改善柴油品質與增進觸媒轉化器性能兩方面著手.

8. 柴油理當要比汽油便宜. 在油價高漲時, 政府補貼汽油造成柴油價格偏高的怪異現象, 與我們政府(綠的+藍的)重日本輕歐洲、重汽油車輕柴油車、重民生抱怨輕工商抱怨的傳統歷史有關.

如果大家對柴油車這個議題還有額外興趣, 可請參考我的部落格裡的文章: 回應網路質疑: 柴油車的優劣分析....(柴油車不是省油,而是柴油的售價比汽油便宜) (20061204)

祝大家週末愉快, 至少烏賊車是愈來愈少了. 🙂
前往討論:柴油冒黑煙
抱歉, 前面的回答部分有錯誤, 附上更正, 請大家多包涵!

5. 現在市售歐洲柴油車(Audi, BMW, Ford Mondeo, Mercedes, Opel, Peugeot, Renault, Saab, Volkswagen, Volvo)的DPF均為自動後燃再生, 終生免保養免更換.


7. 不過, 柴油引擎因為需要較汽油引擎更高壓力才能引燃柴油, 燃燒室高壓的確會產生較多的NOx氮氧化物. 真正的另外柴油中的有害與致癌物質是環芳香烴群化合物. 我們報仇要找對兇手才好. 目前的改善方向是由改善柴油品質與增進觸媒轉化器性能兩方面著手.

前往討論:柴油冒黑煙
我擁有一部漂亮的Savrin已經六年多, 作法與看法如下:
1. 前檔、天窗與所有染色窗均貼一支住友(Sumitomo)的前檔專用隔熱紙, 除了透明無色, 透光率70%, 隔熱係數約50%之外, 最重要的是該隔熱紙不含金屬薄膜, 所以不影響手機與GPS的收訊.
2. 前2個窗戶與後擋風玻璃貼3M 8703, 但就我記憶, 8703應屬金屬質隔熱紙, 略影響手機與GPS的收訊.
3. 最大缺點你應該看到了, 貼了一大堆前檔隔熱紙, 就是跟新台幣過不去.
4. 另一個問題就是前2個窗戶與後擋風玻璃可選普通隔熱紙, 但要是有不含金屬膜的款式就更好了.
5. 要是咬牙把錢催下去, 結果是車子很有大方質感, 車內採光一級棒, 晚上開頭燈路看得清, 夏天滿載7人爬山路還是涼爽, 裝隔熱紙(尤其是前檔)前後, 夏天每公升汽油多跑0.5公里(個人粗略估計)......
6. 不過讓我有一肚子氣的是車廠車商, 畫蛇添足幫minivan/SUV裝了沒有隔熱效果的染色玻璃(成本與無色平光玻璃幾無差異), 讓我花了一堆冤枉錢必須幫染色玻璃貼上前檔級的隔熱紙, ☆§※*﹡¢$﹩...

FYI 🙂
我離開汽車本業2年多, 不知道還有沒有殘值給年輕人利用:

1. 要發揮設計的長才, 台灣的管道有①裕隆(龜山/三義), 做的是Luxgen, Nissan的生意; ②浩漢設計(SYM以及其它); ③Giant(台中巨大, 別小看自行車, 台灣(含大陸)一年外銷+內銷有1,200萬輛);④太平洋自行車(嘉義, 這是德國IF Red Dot獎的常客); ⑤橙果設計(很賺很操待不久)
2. 大陸的管道有奇瑞, 廈門大金龍(重車)等二線車廠, 比較歡迎台灣人才. 但薪水不高, 淘汰率卻很高.
3. 歐美年輕人/年輕公司的作法, 是自費以媒體的名義混進各大國際車展, 在媒體日各大汽車公司VIP聚集的黃金時刻, 在1F會場 or 2F休息室堵人, 展示自己的作品.

有夢想是年輕人該有的專利, 除了歡迎你去衝去闖之外, 讓我先潑你幾盆冷水, 看看你能不能耐得住證明自己是塊料:
1. 語文能力比設計能力重要: 英文不能流利地聽說寫, 注定在這一行沒出頭.
2. 產業專業知識比設計能力重要: 有模具、冶金、機械幾何、電品、懸載、電腦輔具、採購等基礎以上的知識, 才曉得其它1萬2千個零件能不能放進你設計的殼子裡.
3. 生活能力比設計能力重要: 知道士農工商販夫走卒的生活起居, 才知道消費者欣賞且願意掏錢買的「美」、「功能」是什麼.
4. 忍耐寂寞比設計能力重要: 前幾年, 你大概是負責設計前叉2支避震器而已, 在公司應該連Clay模型都摸不到.
5. 人際關係比設計能力重要: 就算是英語起初很爛, 至少國語要勤講會講, 讓同事老闆知道你在幹什麼. 不然連工作都會丟了!

唸完上一段, 要是還有熱情, 就趕快丟履歷. 反之, 就把設計當興趣, 閒暇玩玩就好. 🙂
回應 winson3g62 (老虎小隻) 所寫
台灣 有則改進 無則勉勵

好震驚😲 美國人對中國人 『文化DNA』 研究如此深入,比中國人還透徹,(強調 出於好意指出缺點,針對個人思維與行為)

美國智庫對中國人的15條評論 😌

1.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2.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
3.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祉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
4.中國人沒有勇氣去追求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
5.中國人習慣接受廉價和免費的事物,他們總是夢想奇跡或者好運,因為他們不願意付出努力,他們總想不勞而獲。
6.由於在貧窮的環境下生長並且缺少應有的教育,大多數中國人不懂得優雅的舉止和基本的禮貌。
7.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無限制生育政策所帶來惡果使得中國成為了無限廉價勞動力的輸出國。這些輸出也包括那些受過教育的勞力輸出,除了他們的教育水平,實則和其他一般苦力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8.中國大規模生產的便宜產品降低了鍵入這些產品的地區的商業信用度。由於技術落後,管理失敗,中國製造的單位能耗要比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高出很多。因此,隨著出口額的增加,中國在擴大生產的同時喪失著寶貴的能源。同時,這種行為也嚴重地污染了環境,使中國變為全世界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國家。
9.目前中國正在遭受著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邪惡的折磨,環境的破壞與人性的喪失。由於中國人天生的貪婪的本性,他們可以毫無保留的接受資本主義的陰暗面即無止境追求物質利益、忽視人的尊嚴。中國人對西方的技術與產品狂熱追求卻對西方管理文化所強調的坦率、直接、誠實這些品質漠不關心。
10.由於中國文化不鼓勵敢於冒險這種優良品質,所以中國人極力避免冒險,他們也不想尋求機會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11.在中國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質量,而只是身份和顯赫地位的象徵和標誌。
12.中國的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失敗和恥辱。它已經不能夠服務於教育本應所服務的對象:社會。這個教育體系不能提供給社會許多有用的個體。它只是製造出一群投機分子,他們渴望能夠受益於社會所提供的好處卻毫不關心回報。
13.中國可以培養出大批的高級人才,但卻很少可以培養出合格的可以獨立主持的管理級專家。
14.大多數中國畢業生對選擇出國並為外國工作不會感到內疚,事實上他們首先欠下了中國人民在教育上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隨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受過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路口,像迷路的狗一樣不知何去何從。
15.……………………(最後一條留給我們的讀者)

來源:美國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

封建社會轉換成民主國家過程,這麼看,不是陣痛期會很長,根本是難產。



好震驚乃!! 美國人對中國人瞭解這麼透徹,卻不瞭解美國人自己哩。身為一個有機會跟世界各國外國人一起工作的「專家」, 讓我這個台灣人來提出對美國人的15條評論:
1.美國人缺乏誠信, 而且絕不承認這一點。
2.美國人老想利用法律當工具走捷徑撈油水。所以美國人還記得自嘲在紐約一塊招牌掉下來,大概會砸到1、2個律師。
3.大多數美國人從來就沒有享受到財富與優質生活,反倒是被保單和稅單壓得喘不過氣來。美國是先進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4.美國人總是勇往直前去追求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而且不擇手段。
5.美國人習慣要求別人供應他們廉價和免費的事物,而且還會告訴對方「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6.許多美國有錢人在電視機鏡頭前懂得優雅的舉止和禮貌,但離開攝影機鏡頭之後就忘的一乾二淨。
7.美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但無限制對食物、民生用品、與汽油的浪費使美國成為世界上人均排碳量最高的國家。
8.美國以政治、軍事力量威脅,藉以出口產品賺錢。由於技術落後,管理失敗,美國產品除了軍火、Boeing客機、Microsoft Windows、以及Honeywell空氣清淨機之外,沒什麼像樣的東西有全球競爭力。
9.美國長久以來遭受著資本主義邪惡的折磨、環境的破壞與人性的喪失。由於美國人天生但拒絕承認的貪婪本性,他們可以毫無保留的接受資本主義的陰暗面即無止境追求物質利益、卻總是忽視別人的尊嚴。
10.美國人極力鼓吹別人冒險,再用別人冒險得來的成果,用法律掠奪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11.在美國人的心中,他們知道受大學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質量,而只是發展人際關係藉以晉身上流社會的工具。
12.美國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一種失敗和恥辱。它只能夠藉由購買其它國家的優秀人材,簡稱高薪禮聘教授與提供高額獎學金,撐撐場面。它並長年不斷製造投機分子,造成金融海嘯,卻仍坐享高額紅利毫不覺得愧疚。
13.美國培養出大批叫別人不斷改善的管理專家,但卻很少看到它培養出不靠裁員購併還可以長年穩健獲利的本土CEO。
14.大多數美國人對出國把妹、戀童、歧視外國人並不會感到內疚,事實上他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所謂狗眼看人低就是美國人身體力行夠徹底的了。犯錯被抓被關,都會記得說是酒精、大麻的錯,反正美國人一定不會錯!!
15.如果美國的白人黑人真正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就像台灣明明有族群問題選舉時吵得不可開交但選後街坊鄰居就像電腦當機全忘似的一樣白痴,搞不好它這個國家就真的值得世界尊敬了……………………(最後一條留給美國的讀者,如果他們願意正眼看一下的話)
回應 astra1123 (bob) 所寫
回應 katlin (小小kAt 愛開車) 所寫





撥水劑還"分工"這麼細嗎??

我覺得即使水因為撥水劑形成水滴因為後照鏡面上吹不到 往往還是"掛"在上面😞 用[後照鏡專用]能改善嗎??




To: 樓上
+1, 的確改善有限. 有加撥水劑的水珠比沒加的大2-3倍, 是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點, 可是比較價格/效果, 感覺不划算. 有錢還是買有電熱除霧後照鏡的車款卡好用.

To: 版主
1. 雨刷片每個月用玉手/大手/老手+衛生紙+穩潔清除上面的油垢、石屑 = 刷得更乾淨 + 雨刷片壽命延長 + 不花錢
2. A柱旁邊的高音喇叭裝錯方向, 麻煩找人調一下.
3. 希望Ferrari旁邊的那部Vios不是你的. 否則請買個後輪輪圈蓋. 這種大頭貼的姑娘(理論上可能是真的)配上這款流浪漢級的顧人怨愛車外觀, 反差很大哩!
就我瞭解是折扣4~5萬元 🙂
對了, 如果真的喜歡Savrin, 我有一篇老文章可以請你參考一下:
http://tw.myblog.yahoo.com/cooljackieblog-20080503/article?mid=83&prev=93&next=-1
最近幾年, 我們國家辦了好幾次大型賽會活動, 只要扣上「愛台灣」、「為國爭光」的大帽子, 很多事情當時只要有反對意見, 都會引發洪水般的無情批判.
累積了幾次經驗, 現在又出了個「滾球門」, 謹提供不一樣的看法容各位參考:
1. 我們接連辦了「世運會(高雄)」、「聽障奧運(台北)」、「花博會(台北)」. 其中, 世運會因為奧運的嚴重擠壓獲利生存空間, 有停辦危機(最經典的是世運會主席在開幕儀式驚訝的表情, 他完全沒料到會有個城市把要倒閉的小吃店當作五星級飯店來操作......); 聽障奧運是市場利基, 先進國家政府支持多, 但總市場很小; 花博是個新玩意, 將來在國際市場發展如何, 還未知, 但通常前景不樂觀的機率較大(新事業嘛...); 至於滾球, 大幅掉在「手球」、「撞球」、「沙灘排球」等之後, 大概跟「合球」、「槌球」、「躲避球(雖然我很喜歡打, 但國際規則一來, 我們小時候的打法被認為太粗暴, 現在都歸為犯規..., 真不好玩)」等運動一樣, 就運動人口與規模來說, 算是九流、十流等後段班的運動.
2. 大家以為我們國家「奮力爭取」到這些活動的主辦權, 其實實情是這些活動主辦單位根本找不到主辦城市與贊助商. 我們政府團隊在國外是「奮力殺價(權利金拆成, ...)」, 在國內是「爭取中央政府補助」, 對一般民眾則簡化宣傳為「奮力爭取」. 大家看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賽會就是這樣來的.
3. 說穿了, 這套「外銷轉內銷」(說是登上國際舞台, 實際只有國內在自慰)(從KMT在紐約時報登廣告說是國外媒體報導開始, DPP地方首長發揚光大, 到處舉辦「國際賽事」), 第一看重的是選票的政治利益, 第二重要是活動舉辦與工程建設/拆除的不當利益分攤輸送.
4. 我們辦過的這些活動, 除了聽障奧運之外, 老實說在CNN、法新社、路透社、日本讀賣這些主要的國際媒體供應者, 都是放在「地區新聞」這塊(設定的閱聽大眾就是我們自己與大陸、東南亞地區), 至於各國的主流媒體, 抱歉, 大概是我與朋友們都太粗心了, 太孤陋寡聞了, 還真是沒聽到沒看到...
5. 有必要把動輒上億的錢花在沒什麼人關心喜愛的賽事活動嗎? 找沒市場沒人辦的活動來家裡辦好? 還是擠破頭去爭大市場的活動來辦比較風光? 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6. 「世運會」vs「聽障奧運」基本是只不過是DPP vs KMT在拼場的把戲而已. 「台北花博」vs「上海世博」, 是當權政府給我們的安慰藥, 據說連市府的第二預備金也動用上了. 差可安慰的是花博的工程, 有部分可以沿用數年之久, 比照許多「錢坑」賽會活動, 主事者該歸類稍有良心的那一類.
7. 「滾球」辦或不辦, 老實說國際上不會有誰關心(除非你把法國馬賽農村的老阿伯意見硬是列入國際重要新聞). 不辦, DPP趁機操作得利; 傻傻辦下去, 你我荷包不自覺又失血, 繼續當凱子幻想全世界都愛台灣, 沒台灣會得痔瘡......
1. 樓上真用心, Mobile01的這位讀者也棒, 找出這樣平衡且較全面的報導.
2. 可惜在經濟不景氣下, 大部分媒體都被閹割(而且還是自宮)的不及格. 只剩下不長眼(棒+1)的中廣新聞網與不要臉(棒+2)的水果日報笨的可以把事故車的廠牌報出來. 其他的, 都自己拿車商廣告慰安了. 台灣無汽車媒體, 是個可憐的現實.
3. 不過氣囊引爆感知器, 的確有碰撞位置的限制(MB撞到電線桿是最典型的例子), 還有碰撞當時的瞬間速度不足(30km/hr, 踩到煞車/頂到石頭頓了一下/方向盤猛轉/...), 真的是有不會爆的例外狀況(還不只一個).
4. 工程的設計, 的確很難防護到所有億萬人的億萬種行車狀況. 改善改進是值得討論切磋的, ^_^. 就上述的3個例子來說, 駕駛人與乘客都保存了生命與相當程度的健康(安全氣囊爆開, 顏面銼傷很常見, 肋骨撕裂還算可以接受). 我粗淺地認為這3部車的設計還算是合格的(尤其是A-C柱間車室完整幾無型變, 顯示多花幾百萬還是有價值的...)
5. 不過我們大家關心的層次, 大部分都是苦主要車商多賠錢, 車商就是不想花錢這種經濟問題, 雖然人同此心情有可原, 但就汽車fan或汽車工作者來說, 總是有點搔不到癢處的遺憾...
※加裝BOS(煞車優先系統)

這個問題要釐清, 有點複雜. 尤其是牽動到國內車廠的敏感神經, 相信應會引來一陣韃伐, 甚或是刪文消音, 但為了公眾利益, 也相信U-Car讀者的水準(事實上我心裡實在是膽顫心驚啊!), 謹嘗試簡單說明如下:

1. 事實上無論是AOS(加速優先)或是BOS(煞車優先), 都是增加一個訊號處理器(2個訊號同時產生時, 自動關閉另一個訊號), 還有一個機械釋放閥(解除預設的煞車/油門動作)而已. Luxgen舊車主加裝只需3,600元, 我相信Luxgen是提供接近車廠工繳成本的優惠價格, 但實在不貴, 應可驗證上述的說法.
2. Toyota/Lexus近十年啟用的電子油門系統, 雖然因為暴衝抓包後全公司噤若寒蟬, 但經過NHTSA的測試, 應是AOS沒錯.
3. AOS的設計有其道理: 人類在緊急狀況發生時, 有急踩煞車的本能. 但這種本能在遇到麋鹿(閃避)狀況, 以及雪地/溼地失控打滑時, 並不是最佳方案(solution), 加速較能閃避風險. 所以在油門煞車同時踩下時以油門優先, 這是設計理念的選擇, 很難歸類為「設計失當」.
4. BOS道理較簡單: 意思就是油門煞車同時踩時, 設計者認為使用者一定是誤踩油門了, 所以訊號以煞車為準. 這也告訴我們, 如果我們卡在平交道一列火車衝過來, 我們嚇得一身冷汗要加速逃離, 但同時誤踩油門又剛好是部BOS的車, 那....., 就來生再見了.
5. 如上, AOS與BOS都不完美. 更深究一點, 有些等級難度高、富饒樂趣的賽車競速駕駛動作, 需要油門與煞車同時動作. 就大部分的車廠而言, 不去裝AOS或BOS, 省去成本增加又免除爭議, 應是合理的作法.
6. Toyota/Lexus的AOS, NHTSA甚至拿去作核彈爆發等級的電磁波干擾, AOS都作動正常. 這應是一個品質OK的系統.
7. 但憑良心說, 我個人的觀點, 無論是AOS或是BOS, 都是over-design, 也是日式生產研發體系所說的「浪費」. 精明的消費者可以自斷.
8. Toyota/Lexus的暴衝根因不在AOS等電子問題, 而是發生在感應電子油門的2塊齧合齒板過度摩擦(全油門)咬死無法回復. 腳踏墊過厚過長的說法, 至多是次要原因. 該說法, 有淡化問題減輕品質疑慮與減輕法律賠償的車廠策略考量.
9. 至於Toyota/Lexus聲稱齧合齒板有美國CTS與日本Denso兩廠供應, 只有CTS的踏板有問題, 應該也是有將問題渲染為種族政治議題, 藉以向美國司法部競爭籌碼的訴訟考量. 就這點來說, Toyota/Lexus還滿成功的.
10. 真實的狀況應該是, 日本消費者全油門的駕駛習慣較美國更少, 且日本車廠隱匿客訴與負面資料的傳統惡習更龐大久遠. 說Denso的踏板沒問題, 我持相當懷疑的看法.
11. 無論如何, 在Toyota/Lexus全面recall「加裝」油門踏板的基座墊片後, 消除了齧合齒過度接合咬死的風險. 很奇怪, Toyota/Lexus車子都不會暴衝了. 另外有趣的是, 不管是CTS與Denso的油門也都裝了. 本來千夫所指的腳踏墊突然又回歸百姓王老五的甘草配角角色. 箇中原因, 大家自行斟酌.
12. 我認為Toyota/Lexus真正最可怕的問題, 除了從奧田碩/張富士夫/渡邊捷昭以來, 由非生產製造主管當家, 過度銷售擴張刪減成本忽略品質之外, 隱匿品質問題並拒絕回應處理, 最是令人遺憾. 以在台灣地區為例, 除了長年隱匿多款車型的品質問題, 與客訴消費者簽署賠償保密條款、聘請所謂「汽車專家」郭守穗遊說消保官, 把暴衝舉證責任由車廠豬羊變色為消費者、鋪天蓋地的大量廣告讓電子與平面媒體封嘴不做負面報導、尤其是把前年5月17日Camry計程車駕駛透過台聯立委向北市中山二分局提核辦理的示威抗議, 搞得像是從沒發生過, 至為經典.....
13. 結論: 我想與各位分享的是, BOS與AOS一樣, 都不是亟需必要的系統. 週末到了, 3,600元可以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14. Toyota/Lexus的暴衝, 另有比較可信的發生原因, 跟AOS/BOS, 沒什麼關係.
15. Toyata/Lexus不是神, 也會犯下與其它車廠/其它人一樣的錯誤. 如果大家都能以正常消費者的質疑挑剔來要求車廠, 也許加州巡警普萊斯一家四口的憾事就可以不會發生. 我腦袋裡還不時留有巡警太太在高速公路打電話瘋狂求救的聲音, 對於曾在汽車業服務近20年的我, 覺得非常非常難過, >_<..
在U-Car的場子講這個不是很適當, 先跟U-Car說歹勢, ^_^
有一個新成立的網站: 人車誌(Carstuff), 老闆姓楊, 其實是個福斯迷, 修理福斯車(當然包含被狠狠修理), 很有資源與經驗.
他們幫得上忙.
😀😀😀😀
1. 樓上這篇寫得不錯, 看起來資料都是對的. 只是現在國際的現實、大型企業的利益龐大複雜, 當「資料」的來源、經費預算、甚至連題目都被操控的時候, 黑的會變白, 錯的也會像真的. 有一句美國諺語說得很好:「最好的謊言裡有30%的事實」, 隱約透露這樣的道理.
2. 要瞭解瘦肉精美牛較全面的真相, 以下這篇文章值得參考. 不過文章非常冗長, 還分上、下2篇. 看的人得有一些耐心才行.
http://blog.udn.com/JackieChang88/6498241
http://blog.udn.com/JackieChang88/6498236

🙂
前往討論:關於瘦肉精
我的Mitsubishi Savrin要和3M洗澎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