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wang0412

2021/09/23

註冊日期

0

累計好評

27

發文總數

27

[開箱]全新軸體ROG NX軸強勢出擊!!ROG Strix Scope NX體驗開箱

2021/09/24 11:26:07

發文IP 114.136.*.*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入選XFastest的新品搶先體驗活動,這次要來體驗的是ROG Strix Scope NX鍵盤,相信有在關注周邊類產品的玩家都知道,ROG在Scope家族有非常多的版本,有粉色版、TKL短版還有之前限定合作的鋼彈聯名款…等很多,ROG繼上次推出RX軸之後,這次又推出全新的自家軸體:NX軸,想當然Scope系列鍵盤絕對不能錯過拉~~ 那我這次拿到的是紅軸版本,之前小弟我也有入手RX軸版本,最後也會針對印象中的櫻桃紅、ROG RX紅以及ROG NX紅做一個表格並說一下3者的差異跟手感。

廢話也不多說,趕緊進入開箱Time~~

對RX軸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以下網址查看我之前開箱的RX版本~~

(用字跟表達方式還有點粗糙,請大家多多包容了XD)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46748-1-1.html

 

【開箱】

外盒正面使用非常經典的RGB信仰之眼作為背景,在外盒右邊有印上第一代Scope獲得的2019國際IF設計大獎標籤、可透過華碩自家Aura Sync軟體控制燈光效果、這次鍵盤最大亮點:全新的ROG NX機械軸、QWERTY繁中鍵帽配置以及軸體標示。

◆ROG Strix Scope NX外盒

 

從側邊打開後,還會有用一層外盒包裝,正面中間印有燙紅的信仰之眼,打開後,鍵盤還有用網布包覆,裡面所有內容物包含:鍵盤、配件收納盒、說明書以及信仰貼紙。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入選XFastest的新品搶先體驗活動,這次要來體驗的是ROG Strix Scope NX鍵盤,相信有在關注周邊類產品的玩家都知道,ROG在Scope家族有非常多的版本,有粉色版、TKL短版還有之前限定合作的鋼彈聯名款…等很多,ROG繼上次推出RX軸之後,這次又推出全新的自家軸體:NX軸,想當然Scope系列鍵盤絕對不能錯過拉~~ 那我這次拿到的是紅軸版本,之前小弟我也有入手RX軸版本,最後也會針對印象中的櫻桃紅、ROG RX紅以及ROG NX紅做一個表格並說一下3者的差異跟手感。

廢話也不多說,趕緊進入開箱Time~~

對RX軸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到以下網址查看我之前開箱的RX版本~~

(用字跟表達方式還有點粗糙,請大家多多包容了😅😅)

https://www.xfastest.com/thread-246748-1-1.html

 

【開箱】

外盒正面使用非常經典的RGB信仰之眼作為背景,在外盒右邊有印上第一代Scope獲得的2019國際IF設計大獎標籤、可透過華碩自家Aura Sync軟體控制燈光效果、這次鍵盤最大亮點:全新的ROG NX機械軸、QWERTY繁中鍵帽配置以及軸體標示。

◆ROG Strix Scope NX外盒

 

從側邊打開後,還會有用一層外盒包裝,正面中間印有燙紅的信仰之眼,打開後,鍵盤還有用網布包覆,裡面所有內容物包含:鍵盤、配件收納盒、說明書以及信仰貼紙。

◆ROG Strix Scope NX內盒、配置

ROG Strix Scope NX配件

這次ROG Strix Scope NX也有額外附贈一組WASD銀色鍵帽跟一個拔鍵器,是For FPS遊戲所設計的,但與其說是For FPS用鍵帽,不如說是讓鍵盤顏值更上一層樓的鍵帽更為適合XD 在黑色鍵盤上放上了銀色鍵帽,每次看心情都會超級好,哈哈!😄😄

◆超好看的銀色WASD鍵帽和拔鍵器

◆換上銀色鍵帽的樣子,在黑色中一點銀,讓鍵盤更加帥氣😎😎

ROG Strix Scope NX鍵盤

這次ROG Strix Scope NX在外觀上是承襲了Scope經典的外觀設計,並不像之前RX版本有一些外觀上的改變,下面也放上兩把鍵盤的合照,讓大家找找看不同之處囉~~

◆下方為本次主角ROG Strix Scope NX,上方為ROG Strix Scope RX

鍵盤上蓋採用全鋁合金,左下角印有Republic Of Gamers字樣,右半部分採用斜線髮絲紋處理,再搭配透光的ROG LOGO,ROG在許多產品上都能看到45度斜線設計,能讓產品同時增添了一種不一樣的風格,在顏值上有大大的加分。

◆左下角印有銀色Republic Of Gamers字樣

◆ROG經典斜線髮絲紋設計,從F9上方延伸至方向鍵右鍵,非常帥氣

Scope系列鍵盤由於沒有額外的媒體控制鍵,因此採用窄邊框設計,鍵盤下方角落有用斜線收邊,在外觀比較緊湊,但也同時為桌面空間騰出一些滑鼠活動空間。

◆鍵帽跟邊框非常貼近

鍵盤背面也有用大面積的斜線紋路以及很大的信仰之眼;另外在接線處有做往內的設計,避免連接觸因為長期撞到東西導致接觸不良,左有也分別設有理線槽可以使用。

◆ROG Strix Scope NX背面照

ROG Strix Scope家族鍵盤都有一個優良的基因,那就是隱形鍵以及兩倍大Ctrl鍵;隱形鍵部分,設置在F12,並用一個斗篷的圖案標示,這顆的功能能夠一鍵快速將電腦畫面全部縮小變成桌面並靜音,假設你哪天跟朋友一起看怪怪的影片的時候,突然有人開門,不想被家人或室友看到的話,按一下「隱形鍵」就可以避免尷尬的狀況發生XD😏😏

◆ROG Strix Scope NX隱形鍵

Scope本身被定位成For FPS遊戲的電競鍵盤,因此在Ctrl鍵上特別設計加長版,能夠減少玩家在玩遊戲時小拇指誤觸windows鍵的狀況,當然這設計也不只是造福射擊遊戲玩家,我自己本身玩的10年老遊戲’跑跑卡丁車’也是需要高頻率按Ctrl鍵,有時候按的太激動或緊張,會不小心按到windows鍵,導致錯失勝利的機會,加長版Ctrl就可以大量減少這樣的窘境發生。

◆ROG Strix Scope NX加長版Ctrl

雖然沒有額外的媒體鍵以及音量滾輪,但ROG Strix Scope NX這些功能一樣都沒少,可以搭配Fn功能鍵來使用,但如果覺得調整音量的時候還要多按Fn鍵偏麻煩,可以透過「Quick-Toggle快捷鍵」切換模式,按下Fn+Ins鍵可快速切換一般F數字鍵模式或是媒體鍵模式,在鍵盤右上方也有額外刻上Fn鍵功能狀態跟Windows狀態

◆ROG Strix Scope NX- Quick-Toggle快捷鍵(Fn+Ins)

◆鍵盤指示燈除了原有的3個以外,也有額外加上Fn鍵功能狀態跟Windows狀態;Fn亮起來時為一般F數字鍵模式,熄滅時則變成媒體模式,可直接操作F數字鍵(無須加Fn鍵)做音量或是歌曲的切換

Fn +

(1)方向鍵_上下:燈光亮度

(2)方向鍵_左右:燈效模式

(3)Win鍵:鎖定Win鍵功能,鎖定後可防止誤觸跳出視窗

(4)Ins鍵:Quick-Toggle快捷鍵,快速切換工作模式或遊戲模式

(5)F5~F12鍵:多媒體控制鍵,包含播放暫停、停止、上下一首、靜音、降低提高音量以及強大的隱形鍵

◆F數字鍵_快捷鍵

全新軸體_ROG NX

這次ROG Strix Scope NX最大的亮點就是搭載了ROG自家全新的軸體,它們取名為NX系列軸,總共有出3個版本,分別是紅、茶、青軸,這是繼去年ROG出RX軸後第二次推出全新的軸體,這次的活動有紅軸跟青軸可以選擇,那因為我本身喜歡直上直下的手感,所以就選擇申請無段落的紅軸版本。

◆ROG全新自家軸體:ROG NX紅軸

這次ROG NX軸在結構上跟Cherry MX軸相似,同樣都是採用十字軸,不過在初始力道以及觸發點上有一些些的微調,以NX RED為例,在初始觸發力道上增加了10克,防止誤觸情形,另外縮短驅動點,能更快速的觸發。

以下放上ROG NX RED、ROG RX RED和Cherry MX RED的參數整理表給大家參考

另外也可透過華碩自家軟體Armoury Crate進行按鍵以及燈效的設定還有韌體版本更新,如果你是一位ROG信仰者,擁有全套ROG裝備的玩家,也可以將ROG Strix Scope NX跟其他設備一起連動RGB燈效。

◆ROG Strix Scope NX鍵盤按鍵設定

◆ROG Strix Scope NX 燈效設定

◆ROG設備燈效連動

◆ROG Strix Scope NX燈光秀

【總結】

無論是短版、不同配色、甚至到自己研發出新軸體,都能看到Scope的身影,看的出來ROG在Scope家族下了很多功夫,Scope最經典的就是隱身鍵和兩倍大Ctrl鍵,這兩項功能也確實造福了許多玩家XD

這次ROG全新的自有軸體 NX軸帶我的感覺也非常好,在增加初始力道的克數下,能夠減少誤觸的狀況發生;在玩遊戲時,透過減少觸發行程的方式來達到更快觸發的目的。在手感部分,由於結構上的差異,所以RX軸跟NX軸給我不一樣的感受;RX軸採用彈簧以及剪刀腳的設計,所以在回彈力道上會稍微感覺到他想回彈的感覺,感應部分是使用光來反應,所以在按鍵壽命上能夠更長久;那如果你是一位習慣傳統機械紅軸的玩家,可以選擇NX RED,在幾乎相同結構的設計下,擁有更短的觸發行程,能夠為遊戲帶來更快的反應。

不過按壓手感還是取決於個人手感,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還是建議大家可以親自到現場按按看手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軸體喔~~

以上就是這次ROG Strix Scope NX的開箱體驗活動,這次的鍵盤給我非常好的手感,未來有機會會直接入手一把~~ 也期待之後ROG會不會又創造出甚麼樣令人期待的軸體XD😊😊

[開箱]連假在家也能有電影院般的享受!! ASUS Zenbeam Latte L1開箱

這次要開箱的產品蠻特別的,是一台迷你投影機,型號為ASUS Zenbeam Latte L1,說真的,現在的科技真的進步到讓我有點嚇到,就我的記憶中投影機普遍都還是大大四方體的一台,學校教室在用的那種,在報名這個活動的時候,也到官網看了一下這款投影機的簡介,光整個大小就讓我為之驚嘆了…也期待他在真實投影的效果如何。

廢話也不多說,趕緊開始開箱~~~

【開箱】

外盒採用灰色作為底色,正面中間印有產品以及ASUS Zenbeam的反光圖,底下則是印有LATTE字樣,在配色上很低調,然後加上產品型號跟圖示,非常簡約。

◆ASUS Zenbeam Latte L1外盒正面

 

背面部分則有標示這款投影機的相關特色規格,包含:300 LED流明亮度(在夜晚關燈的狀況下,亮度絕對足夠觀賞影片)、30k小時的光源壽命、自動梯形校正(如果投影機歪斜,會依照歪斜角度做投影角度的校正)、可用手機無線投影、藍芽喇叭功能以及DLP投影技術,中間下方也有Sound by harman/kardon字樣,特別說明喇叭部分有特別設計。

◆ASUS Zenbeam Latte L1外盒背面

 

外盒打開以後,可以看到圓筒狀外盒包裝著投影機以及一盒配件盒,底色也是使用灰色,也印有投影機和ASUS Zenbeam字樣的反光圖,看起來相當有質感。

◆ASUS Zenbeam Latte L1圓筒盒以及配件盒

 

ASUS Zenbeam Latte L1配件

配件盒打開以後,內容相當多~~ 包含:電源線、變壓器、遙控器(電池有隨附一組已安裝)、HDMI連接線、投影機收納袋吊繩以及產品保固卡

◆ASUS Zenbeam Latte L1配件盒內容物

 

遙控器上半部有電源鍵以及藍芽功能按鍵,下方除了有返回鍵,也有另外將畫質調整功能鍵獨立出來(一個螢幕中間有S字樣),最下排也有音量調整鍵,能快速調整音量,非常方便。

◆遙控器正面和按鍵配置

 

ASUS Zenbeam Latte L1無線藍芽行動投影機收納袋

接下來就是主角投影機拉~~

從外盒拿出來後,還有另外用一個圓筒盒包裝著,圓筒紙盒採用圓柱設計,外表還有另外用編織覆蓋,紙盒上也有在用ASUS ZenBeam字樣與產品圖示,側邊也有橫向的LATTE字樣作點綴,讓外盒更有美感~~

◆ASUS Zenbeam Latte L1外盒

 

◆ASUS Zenbeam字樣與產品圖示

 

外盒抽起來以後,會看到還有在另外用一個收納袋包裝著(沒特別說,我以為我在開俄羅斯娃娃XD),收納袋的拉鍊相當特別,是採用斜線方式的設計,可以避免在收拾或拿取投影機的時候碰到鏡頭,非常貼心!

◆ASUS Zenbeam Latte L1收納袋外觀,採用鐵黑色,摸起來的手感也很舒服

 

◆ASUS Zenbeam Latte L1收納袋斜線拉鍊,可防止收納/拿取不小心摸到鏡頭

 

◆ASUS Zenbeam Latte L1收納袋上方有一個小扣環,可以跟配件包內附的吊繩搭配使用

 

拉鍊拉開以後就可以看到投影機本體拉~~ 另外收納袋內側也有用絨布材質,提升厚度防撞以及避免刮傷

◆ASUS Zenbeam Latte L1收納袋打開後就可以看到投影機本體拉~~

 

◆ASUS Zenbeam Latte L1收納袋內側

 

ASUS Zenbeam Latte L1無線藍芽行動投影機

取出投影機後,真的是嚇到了,沒想到現在投影機可以做到這麼小一個,而且功能也比舊式的投影機還多,在外觀上,採用織紋面料的設計,看起來真的相當有質感,而且整體大小也非常小、重量也不重,可以一手就拿起來

◆ASUS Zenbeam Latte L1外觀(整體大小很小,高度甚至比自己在用的手機還低~)

 

在機身頂部有設計一些功能按鍵,主要包含電源鍵、Home鍵、畫面切換鍵、藍芽配對、中間部分有音量控制鍵以及Menu鍵,最外圍也有用直線交錯設計,讓頂部更有設計感。

◆ASUS Zenbeam Latte L1頂部功能鍵

 

在鏡頭部分,外層還有用一層透明外殼來保護鏡頭跟防塵,對焦方式為手動對焦,鏡頭後側有提供滾輪可以進行對焦(側邊有Focus字樣),另外ASUS Zenbeam Latte L1也有自動梯形校正功能,如果投影機偵測到有傾斜的情況,就會隨著傾斜角度去修正,確保觀賞者能夠看到正常角度的影像。

◆投影機鏡頭照

 

◆鏡頭側邊有手動對焦用滾輪以及散射口

 

◆雖然投影機底下有放一個盒子當底,不過因為床是軟的還是有點傾斜,投影機會自動進行校正,讓投影出來的影像是正的(家裡老爸在看阿部寬的老劇:不能結婚的男人)

 

在投影機後面上方有一個紅外線訊號接收器,下方則有設計一些I/O埠可以使用,由左至右分別是Reset孔、3.5mm耳機孔、HDMI插孔、USB2.0插孔、充電插槽以及電源指示燈

◆紅外線訊號接收器

 

◆後面下方多種I/O埠,也有Sound By Harman/Kardon字樣

 

在機身側邊有額外開一小塊作為散熱用的區域

◆散熱區域

 

另外在散熱區塊旁邊有放入由Harman Kardon所精心調音的小喇叭,在音效上也有提供三種模式選擇,包含電影模式、音樂模式以及遊戲模式

◆官網的串透圖

 

在底部有簡單的產品規格與安全規章,中間有可以安裝在腳架上的螺絲孔,另外也有小支架可以外翻,提高投影角度。

◆機身底部

 

◆打開底下支架後,可以小幅度提高投影角度

 

ASUS Zenbeam Latte L1操作介面

介紹完投影機本體外觀了,當然就要來開機好好看一波影片拉~~

開機後會進入主選單的介面,第一排可以選擇畫面輸出選項,包含:Android、iOS、HDMI、藍芽音響模式以及Latte本身內建的Apdtoide TV,底下則有選單、音效模式選擇、WiFi以及藍芽開關選項。

◆ASUS Zenbeam Latte L1開機後選單介面,可選擇輸出模式以及相關設定

進入設定選單後,第一頁是亮度、色溫和牆壁顏色的調整,另外Latte原始也有提供4種不一樣的預設模式可以選擇,可以根據不同情境快速切換。

◆設定第一頁,提供預設4種模式(簡報、標準、劇院、省電)可選擇

 

第二頁是顯示部分,可以選擇你投影的位置以及梯度校正角度還有自動梯度開關選項

◆第二頁可以選擇投影位置,會依照位置做角度翻轉以及梯度校正角度選擇

 

第三頁:一般選項,ASUS Zenbeam Latte L1也有提供3種預設音效模式可以選擇,以及下方還有一些設定可以調整

◆在一般選項有提供3種預設音效模式(電影、音樂、遊戲)可以選擇

 

這次中秋連假回家,也順便將投影機帶回家跟家人一起看影片,他們看到投影機大小後都驚嘆連連,沒想到這麼小一顆,投影效果非常讚!後來我也找一天周末晚上在交誼廳看不可能的任務,這台Latte在晚上的投影效果真的很讚,只是因為當時是深夜,怕聲音開太大聲,吵到其他區民XD

◆跟家人一起看Youtube

 

◆把筆電螢幕外接HDMI到投影機,放大後就如同在電影院般的享受

 

◆除了看電影,當然也要來看一下Kpop MV拉~~ 用大螢幕看MV加上內建喇叭的音樂模式也是種享受啊~~ XD😍😍

 

另外ASUS Zenbeam Latte L1也有內建Apdtoide TV,進入頁面後可以選擇內建的YT觀看影片。

◆ASUS Zenbeam Latte L1內建Apdtoide TV也有YT以及其他影音可以下載使用(不過我因為都是在家裡使用,所以就直接HDMI外接投影了XD 筆電操作還是比較熟悉 哈哈!!)

 

ASUS Zenbeam Latte L1使用心得

這次剛好在中秋連假前拿到,所以回家時也順便帶上它,家人看到實體當下都懷疑這麼小一台的投影機,投影效果會很好嗎? 後來實際接上筆電後,都說好神奇,沒想到這麼小一台可以有這麼好的投影效果,我們那幾天晚上睡前都會用投影機看一下YT才睡覺XD

最後說一下這幾天連假的使用心得,首先電量部分,官網標示可使用3小時,只要在使用前有充飽電,基本上一部電影絕對沒問題(剛好我自己很喜歡看不可能的任務,所以睡前都會看一下再睡覺);另外這台Latte也有放入喇叭,因此也可以拿來做為藍芽喇叭使用。音效部分,我覺得以投影機喇叭來說相當不錯,也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切換音效,更能沉浸在影片中;如果是在自己的房間內,音量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是在交誼廳這種半開放式空間,就會有一點點小聲,但整體影響不大(投影機後面底部有額外提供一個3.5mm插孔,不想打擾到其他室友,可以戴上耳機觀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音質部分,也算是有讓我驚艷到,起初我覺得一般投影機的音質就普普通通,能聽即可,沒想到在使用預設的音樂模式,重低音效果相當不錯,果然有大廠的加持下,還是不會讓人失望。

雖然最近疫情狀況逐漸減緩,不過還是會怕人多的地方,所以這次連假家人也沒有刻意安排外出旅遊,於是就只能待在家裡耍廢XD 也剛好有機會開箱這台投影機,讓我們家這次連假不算太無聊,在家裡也能享受微電影院的享受~~ 話說…最近開學了,又要開始忙碌的學生生活了QQ 接下來休息的時間也會大大減少,只能趕快趁連假多享受一下了…😭😭

 

【開箱】踏上白色信仰之途! ROG Strix Z490-A Gaming先帝遊戲機升級

2021/10/23 14:08:49

發文IP 114.136.*.*

好的,會有這次的電腦升級,一切緣由都是…

前陣子,我嘗試著邊玩吃雞邊開直播,結果發現我的i5這樣操了半小時後,遊戲就開始頓了… CPU、記憶體全部吃好吃滿,整個撐不住QQ 為了玩到更順的吃雞,慢慢開始有升級電腦的念頭;其實最近有越來越多關於intel 12代CPU的消息,其實我原本是打算在12月的時候換,不過就在我跟朋友們說這個規劃的時候,有一位跟我說:不如這樣ㄅ 我現在使用的i9-10900K跟ROG Strix Z490-A Gaming二手價給你,因為他也想換12代,只是他預算也有點緊繃,我當下也想說,既然有機會用很便宜的2手價入手先帝機,何樂不為呢~~ 說不定同樣預算買12代連i7都有可能入手不了… 因為這次也額外計畫一筆預算要換機殼跟風扇,加上真的很想趕快開直播玩吃雞,所以當下就直接決定跟他買二手CPU+主機板,也有了這次的升級開箱文。

那這次除了更換CPU跟板子之外呢~~ 因為換成i9,所以原本用的白龍240也直接脫手,前陣子白龍360有特價,自己又補一些錢,就直接入手;另外也更換了機殼、風扇…等,也是一次的大失血阿…

廢話也不多說,放上升級後的硬體清單給大家參考囉~~

硬體清單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G.Skill 幻光戟 8G*2 D4-2666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大全套編織線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這次升級零件,換蠻多的東西的,之後會慢慢補上~~

這篇主要就以CPU跟主機板為主

 

【開箱】

機殼部分,簡單介紹一下,我這次買了賊船的4000D Airflow白色版,為了就是靠更多的進風量還壓住i9的熱情~~

機殼開箱:

 

首先是CPU部分,i9-10900K:擁有10核心20執行緒,基本時脈3.7GHz,透過Intel自家的自動超頻(turbo boost)提升到最高全核4.9GHz/單核5.3GHz,但製程依然使用14奈米,所以也被大家戲稱為14nm+++,不愧是Intel,把14nm發揮到極致…

看到i9本人,還是難以相信這一顆小小的東西要價15000…

 

主機板部分,他是用ROG Strix Z490-A Gaming,華碩近期只要是A系列的都會用上白色系列的配色;話說…人生真的要組一台白色主機才能說得上是一位PC DIY玩家了ㄅ XD(所謂大學有必修三學分,那麼PC DIY玩家鐵定也是有必修學分拉~~哈哈)

外盒正面,可以看到主機板有用上白色的區域概圖,以及鍍亮的ROG Strix Z490-A GAMING字樣,右下角也有放上使用Z490晶片組以及適用於intel 10代CPU的標籤

 

背面部分就是這塊主機板的相關特色,因為太多了 所以就簡單介紹一下,大致上有背板I/O標記、採用10代CPU 1200腳位、使用Z490晶片,下面則有標示了已經安裝好的背板(可不用額外安裝擋板)、支援USB3.2 Type-C插槽、有RGB效果的STRIX字樣以及可透過隨身碟更新BIOS等相關功能

 

打開後就看到主機板本體了,這張主機板使用很多銀白色來裝飾,給我一種純潔的感覺

不得不說,我朋友保持得還算完美,看起來應該很照顧她,沒讓她受到任何損傷

 

ROG Strix Z490-A有12+2項供電,要拿來支撐強大的i9沒有大太的問題

另外在散熱片部分有分別用兩種不同方式處理,其中一側是用ROG最喜歡的斜線髮絲紋,另外一面是用噴砂處理,非常好看

 

在晶片組和M.2 SSD區域也有大量的散熱鰭片,也是採用白色色調,上面也刻有ROG GAME ON…等多國字樣,非常好看!!

 

背板I/O部分,ROG Strix Z490-A Gaming給了DisplayPort 1.4*1、HDMI 1.4b*1、USB2.0*2、USB3.2 GEN1 Type-A*4、USB3.2 GEN2 Type-A跟Type-C各一、音訊部份給5個3.5mm以及一個光纖TOSLINK。

 

這張主機板也有支援M.2 2230 E-Key插槽,未來可以自行購買擴充無線網卡(之後可能也會找時間研究一下)

 

水冷部分,因為升級到i9,為了壓住她那爐火純青14奈米+++的熱情,所以水冷部分也上到了360

水冷開箱:

 

顯卡部分,就沿用目前主力:ROG Strix 1660 Super,基本上大多數遊戲都能支撐

這一年多使用下來,相當順暢,沒出甚麼問題,希望能夠持續堅持一下,不要讓我子龍出任務了(哈

不過因為最近有想要買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遊戲,看了一下網友的分享跟建議,看來這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等顯卡穩定供貨以後,入手個一張3080了(繼續泡麵生活~~)

 

電供部分,也暫時沿用,我想650W應該是撐得住啦…(或許ㄅ)

之後如果真的有機會買到3080,應該就又會升到850W了

另外趁這次升級,我也額外買了海盜船推出的大全套黑白編織線,不得不說,電源線材還是要用編織線整體看起來才會更好看呀~~

 

【組裝&測試】

好的,東西都介紹完了,再來就是組裝時間,這次我原本想要額外用縮時攝影的方式來記錄,結果發現手機拍到一半就跳掉了…我後來重新看的時候才發現只有錄到一半,我心直接死掉QQ

所以只能放上最後安裝好的樣子給大家看了

背面走線部分,直接使用背板隱藏大法XD

機殼能順利鎖上就好了,哈哈

 

接上電源後,主機板的Strix字樣以及水冷的敗家之眼就直接亮起來,超級帥~~

 

開機後,完全就是一台電子花車XD

觀賞完燈光了,不免俗地還是要跑一下分數,以下就放上一些測試結過給大家參考~~

CPU-Z部分,可以查到i9-10900K的相關數據,包含型號、代號為Comet Lake、1200腳位以及主機板相關資料

另外在CPU-Z裡面的跑分獲得單核608.5分/多核7448分

 

Cinebench R23,獲得單核1312分/多核14222分

 

Time Spy:CPU有13147分,合計6551分

溫度部分,CPU最高到82度

 

Fire Strike:15277分,GPU溫度最高66度

 

Fire Strike Extreme:7386分,GPU溫度最高64度

 

後兩項測試,靠機殼很大的進風量,溫度上都能很有效的壓在65度左右

分數部分,就提供給大家參考,原則上跟之前的測試都沒有差到太遠;不過最主要還是自己目前使用下來都非常順暢,最後也會說一下升級心得

 

【Armoury Crate】

可以透過華碩的Armoury Crate進行燈效連動設定以及相關資訊的顯示

在這裡面可以查看CPU各核心的時脈、記憶體頻率、顯示卡時脈、各零件電壓、使用率、溫度…等非常多資訊

 

另外可以透過Aura Sync連動把所有燈效同步

 

在Armoury Crate也可以下載驅動程式以及相關應用程式,也可以下載新的BIOS

 

【AI軟體控制】

另外,ROG在Z490也導入很多軟體,包含AI超頻、AI散熱和AI網路,AI超頻會針對目前CPU綜合數據做適當的超頻,AI散熱是會根據所有溫度做適當的鳳轉速調整,AI網路則是會自動依照使用狀況把主要網路頻寬分給正在使用比較重要的遊戲。

AI超頻

AI超頻部分,有兩種方法,做法都很簡單

1.  進BIOS

進BIOS後,在進入EZ MODE右上角有一個AI CLOCKING區域,選到一個圖式是白色腦袋,然後有AI Optimized紅字,就可以開啟AI超頻了

 

2.  進Windows下載程式

另外一個是進windows以後,下載Armoury Crate,接著進到工具程式下載AI SUITE後打開

在這裡面左上角點一下,電腦就會重新開機,然後開始啟動AI超頻

另外這裡面下方也會顯示線在CPU的相關資料以及溫度還有風扇的轉速

 

AI散熱

AI散熱也非常簡單,同樣下載AI SUITE後,打開會看到一個較Fan Xpert的選項,點進去以後,就可以一鍵開啟AI散熱

 

裡面也會顯示目前有插上風扇腳位的資訊以及不同溫度附載時的轉速控制,也可以點進去進行個別設定

 

AI網路

AI網路則是需要額外下載GameFirst VI,裡面打開後可以選擇遊戲優先或是直播優先…等選項,另外裡面也會顯示目前網路狀況

 

【總結】

這次的電腦升級,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從頭到尾都自己來,因為去年有請認識的人一起幫忙組裝,後來我也會時不時看網路上的組裝影片學習,這次剛好也有機會給自己一個驗收,於是就在宿舍交誼廳開始了組裝,組裝過程中,除了安裝新的以外,也有把舊的零件拆下來沿用,所以有稍微整理了一下舊主機,這樣來回花費了我一整個下午,弄完其實真的蠻累的,不過看到主機順利開機的瞬間,心中是五味雜陳XDD 不過高興跟喜悅還是佔了很大一部份;說說這次測試的時候遇到的趣事好了,我整個裝完,開機之後,看到CPU內部顯示全核5.4GHz,心中想說全部超頻超到這麼高,好猛! 結果一跑cinebench直接當機,我就發現不對勁,趕緊進BIOS把一些設定變回原本的初始設定,然後重新讓他AI超頻,就順利跑軟體了,算是虛驚一場XDD(這告訴我們,開機時,所有BIOS設定先全部初始化,讓電腦跑一下,都沒問題以後再開始慢慢調參數~~

另外這次升級最主要的就是希望玩遊戲能更順暢,那經過這幾天的遊玩,順暢度是直線大上升,在PUBG裡面也沒有出現任何掉FPS的狀況發生,甚至開twitch直播,整體占用率大概30%左右而已,對i9來說是完全輕輕鬆鬆,未來也預計會買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來玩,日後有機會也要慢慢開始升級記憶體跟顯卡了(又要開始無止境的泡麵生活了QQ

好的,會有這次的電腦升級,一切緣由都是…

前陣子,我嘗試著邊玩吃雞邊開直播,結果發現我的i5這樣操了半小時後,遊戲就開始頓了… CPU、記憶體全部吃好吃滿,整個撐不住QQ 為了玩到更順的吃雞,慢慢開始有升級電腦的念頭;其實最近有越來越多關於intel 12代CPU的消息,其實我原本是打算在12月的時候換,不過就在我跟朋友們說這個規劃的時候,有一位跟我說:不如這樣ㄅ 我現在使用的i9-10900K跟ROG Strix Z490-A Gaming二手價給你,因為他也想換12代,只是他預算也有點緊繃,我當下也想說,既然有機會用很便宜的2手價入手先帝機,何樂不為呢~~ 說不定同樣預算買12代連i7都有可能入手不了… 因為這次也額外計畫一筆預算要換機殼跟風扇,加上真的很想趕快開直播玩吃雞,所以當下就直接決定跟他買二手CPU+主機板,也有了這次的升級開箱文。

那這次除了更換CPU跟板子之外呢~~ 因為換成i9,所以原本用的白龍240也直接脫手,前陣子白龍360有特價,自己又補一些錢,就直接入手;另外也更換了機殼、風扇…等,也是一次的大失血阿…

廢話也不多說,放上升級後的硬體清單給大家參考囉~~

硬體清單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G.Skill 幻光戟 8G*2 D4-2666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大全套編織線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這次升級零件,換蠻多的東西的,之後會慢慢補上~~

這篇主要就以CPU跟主機板為主

 

【開箱】

機殼部分,簡單介紹一下,我這次買了賊船的4000D Airflow白色版,為了就是靠更多的進風量還壓住i9的熱情~~

機殼開箱: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71/%E9%96%8B%E7%AE%B1%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6%A9%9F%E6%AE%BC%E5%8A%A0%E6%8C%81Corsair4000DAirflow%E9%96%8B%E7%AE%B1

 

首先是CPU部分,i9-10900K:擁有10核心20執行緒,基本時脈3.7GHz,透過Intel自家的自動超頻(turbo boost)提升到最高全核4.9GHz/單核5.3GHz,但製程依然使用14奈米,所以也被大家戲稱為14nm+++,不愧是Intel,把14nm發揮到極致…

看到i9本人,還是難以相信這一顆小小的東西要價15000…

 

主機板部分,他是用ROG Strix Z490-A Gaming,華碩近期只要是A系列的都會用上白色系列的配色;話說…人生真的要組一台白色主機才能說得上是一位PC DIY玩家了ㄅ XD(所謂大學有必修三學分,那麼PC DIY玩家鐵定也是有必修學分拉~~哈哈)

外盒正面,可以看到主機板有用上白色的區域概圖,以及鍍亮的ROG Strix Z490-A GAMING字樣,右下角也有放上使用Z490晶片組以及適用於intel 10代CPU的標籤

 

背面部分就是這塊主機板的相關特色,因為太多了 所以就簡單介紹一下,大致上有背板I/O標記、採用10代CPU 1200腳位、使用Z490晶片,下面則有標示了已經安裝好的背板(可不用額外安裝擋板)、支援USB3.2 Type-C插槽、有RGB效果的STRIX字樣以及可透過隨身碟更新BIOS等相關功能

 

打開後就看到主機板本體了,這張主機板使用很多銀白色來裝飾,給我一種純潔的感覺

不得不說,我朋友保持得還算完美,看起來應該很照顧她,沒讓她受到任何損傷

 

ROG Strix Z490-A有12+2項供電,要拿來支撐強大的i9沒有大太的問題

另外在散熱片部分有分別用兩種不同方式處理,其中一側是用ROG最喜歡的斜線髮絲紋,另外一面是用噴砂處理,非常好看

 

在晶片組和M.2 SSD區域也有大量的散熱鰭片,也是採用白色色調,上面也刻有ROG GAME ON…等多國字樣,非常好看!!

 

背板I/O部分,ROG Strix Z490-A Gaming給了DisplayPort 1.4*1、HDMI 1.4b*1、USB2.0*2、USB3.2 GEN1 Type-A*4、USB3.2 GEN2 Type-A跟Type-C各一、音訊部份給5個3.5mm以及一個光纖TOSLINK。

 

這張主機板也有支援M.2 2230 E-Key插槽,未來可以自行購買擴充無線網卡(之後可能也會找時間研究一下)

 

水冷部分,因為升級到i9,為了壓住她那爐火純青14奈米+++的熱情,所以水冷部分也上到了360

水冷開箱: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70/%E9%96%8B%E7%AE%B1%E5%85%A8%E5%8A%9B%E5%A3%93%E5%88%B610900K%E7%9A%8414nm%E7%86%B1%E6%83%85ROGStrixLC360WhiteEdition%E9%96%8B%E7%AE%B1

 

顯卡部分,就沿用目前主力:ROG Strix 1660 Super,基本上大多數遊戲都能支撐

這一年多使用下來,相當順暢,沒出甚麼問題,希望能夠持續堅持一下,不要讓我子龍出任務了(哈

不過因為最近有想要買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遊戲,看了一下網友的分享跟建議,看來這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等顯卡穩定供貨以後,入手個一張3080了(繼續泡麵生活~~)

 

電供部分,也暫時沿用,我想650W應該是撐得住啦…(或許ㄅ)

之後如果真的有機會買到3080,應該就又會升到850W了

另外趁這次升級,我也額外買了海盜船推出的大全套黑白編織線,不得不說,電源線材還是要用編織線整體看起來才會更好看呀~~

 

【組裝&測試】

好的,東西都介紹完了,再來就是組裝時間,這次我原本想要額外用縮時攝影的方式來記錄,結果發現手機拍到一半就跳掉了…我後來重新看的時候才發現只有錄到一半,我心直接死掉QQ

所以只能放上最後安裝好的樣子給大家看了

背面走線部分,直接使用背板隱藏大法XD

機殼能順利鎖上就好了,哈哈

 

接上電源後,主機板的Strix字樣以及水冷的敗家之眼就直接亮起來,超級帥~~

 

開機後,完全就是一台電子花車XD

觀賞完燈光了,不免俗地還是要跑一下分數,以下就放上一些測試結過給大家參考~~

CPU-Z部分,可以查到i9-10900K的相關數據,包含型號、代號為Comet Lake、1200腳位以及主機板相關資料

另外在CPU-Z裡面的跑分獲得單核608.5分/多核7448分

 

Cinebench R23,獲得單核1312分/多核14222分

 

Time Spy:CPU有13147分,合計6551分

溫度部分,CPU最高到82度

 

Fire Strike:15277分,GPU溫度最高66度

 

Fire Strike Extreme:7386分,GPU溫度最高64度

 

後兩項測試,靠機殼很大的進風量,溫度上都能很有效的壓在65度左右

分數部分,就提供給大家參考,原則上跟之前的測試都沒有差到太遠;不過最主要還是自己目前使用下來都非常順暢,最後也會說一下升級心得

 

【Armoury Crate】

可以透過華碩的Armoury Crate進行燈效連動設定以及相關資訊的顯示

在這裡面可以查看CPU各核心的時脈、記憶體頻率、顯示卡時脈、各零件電壓、使用率、溫度…等非常多資訊

 

另外可以透過Aura Sync連動把所有燈效同步

 

在Armoury Crate也可以下載驅動程式以及相關應用程式,也可以下載新的BIOS

 

【AI軟體控制】

另外,ROG在Z490也導入很多軟體,包含AI超頻、AI散熱和AI網路,AI超頻會針對目前CPU綜合數據做適當的超頻,AI散熱是會根據所有溫度做適當的鳳轉速調整,AI網路則是會自動依照使用狀況把主要網路頻寬分給正在使用比較重要的遊戲。

AI超頻

AI超頻部分,有兩種方法,做法都很簡單

1.  進BIOS

進BIOS後,在進入EZ MODE右上角有一個AI CLOCKING區域,選到一個圖式是白色腦袋,然後有AI Optimized紅字,就可以開啟AI超頻了

 

2.  進Windows下載程式

另外一個是進windows以後,下載Armoury Crate,接著進到工具程式下載AI SUITE後打開

在這裡面左上角點一下,電腦就會重新開機,然後開始啟動AI超頻

另外這裡面下方也會顯示線在CPU的相關資料以及溫度還有風扇的轉速

 

AI散熱

AI散熱也非常簡單,同樣下載AI SUITE後,打開會看到一個較Fan Xpert的選項,點進去以後,就可以一鍵開啟AI散熱

 

裡面也會顯示目前有插上風扇腳位的資訊以及不同溫度附載時的轉速控制,也可以點進去進行個別設定

 

AI網路

AI網路則是需要額外下載GameFirst VI,裡面打開後可以選擇遊戲優先或是直播優先…等選項,另外裡面也會顯示目前網路狀況

 

【總結】

這次的電腦升級,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從頭到尾都自己來,因為去年有請認識的人一起幫忙組裝,後來我也會時不時看網路上的組裝影片學習,這次剛好也有機會給自己一個驗收,於是就在宿舍交誼廳開始了組裝,組裝過程中,除了安裝新的以外,也有把舊的零件拆下來沿用,所以有稍微整理了一下舊主機,這樣來回花費了我一整個下午,弄完其實真的蠻累的,不過看到主機順利開機的瞬間,心中是五味雜陳XDD 不過高興跟喜悅還是佔了很大一部份;說說這次測試的時候遇到的趣事好了,我整個裝完,開機之後,看到CPU內部顯示全核5.4GHz,心中想說全部超頻超到這麼高,好猛! 結果一跑cinebench直接當機,我就發現不對勁,趕緊進BIOS把一些設定變回原本的初始設定,然後重新讓他AI超頻,就順利跑軟體了,算是虛驚一場XDD(這告訴我們,開機時,所有BIOS設定先全部初始化,讓電腦跑一下,都沒問題以後再開始慢慢調參數~~

另外這次升級最主要的就是希望玩遊戲能更順暢,那經過這幾天的遊玩,順暢度是直線大上升,在PUBG裡面也沒有出現任何掉FPS的狀況發生,甚至開twitch直播,整體占用率大概30%左右而已,對i9來說是完全輕輕鬆鬆,未來也預計會買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來玩,日後有機會也要慢慢開始升級記憶體跟顯卡了(又要開始無止境的泡麵生活了QQ

【開箱】全力壓制10900K的14nm+++熱情! 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開箱

2021/10/23 14:09:26

發文IP 114.136.*.*

繼上次的升級開箱文後,假日跟空閒時間又陸續趕工,把其他的開箱文都寫起來紀錄一下,這篇主要會再水冷部分,其實去年有入手了240版本了,但是因為這次要壓住爐火純青的14nm+++的i9大哥,所以也果斷直接把240賣掉,然後趁前陣子特價的時候自己補貼一些錢入手360版本。

 

由於之前有介紹過240版本,所以這次會更偏向組裝跟測試分享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去年第一次組裝水冷的我,有多麼滑稽XDD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6047007

 

【開箱】

當然不免俗的還是要簡單開箱一下

首先正面可以看到鍍亮的ROG LOGO以及ROG Strix LC 360字樣,底下有小小White Edition,整個外盒也用銀白色來做為底色,左下角印上相關標籤,包含使用水冷大廠Asetek的幫浦、ARGB風扇以及支援AURA SYNC

 

外盒背面則有水冷的相關特色,包含:可改變的水冷投RGB燈效、使用AseTek的幫浦、白色冷排以及ROG設計的A-RGB風扇,底下也有一些關於水冷的規格,後續會慢慢介紹

 

打開後,一樣有一個中間印有ROG LOGO的紙板呈現45度角,然後還有用一張板子罩住水冷,上面印有Welcome To The Elite Republic Of Gamers Community字樣

 

歡迎卡拿開以後,就會看到水冷本體跟其他零件,有360水冷排、12cm風扇*3、intel跟AMD扣具以及螺絲包還有風扇/ARGB多合1集線還有一條水冷頭用的連接線

 

風扇有特別經過ROG進行調校,能提供81 CFM的風量、轉速部分從800-2500轉、最大噪音:37.5dB,另外在接頭部分,是用3-pin A-RGB接頭以及4-pin的PWM風扇

 

水冷排大小為:121*394*27mm,總共有13條散熱鰭片;水管採用橡膠套管,總長38cm;水冷頭大小為80*80*45mm,另外有先安裝Intel CPU扣具。

 

水冷頭左右側分別有Republic Of Gamers字樣,在旁邊也有額外放上燈條,可以跟冷頭ROG LOGO一起發亮,其中一邊有Micro USB接口,主要是用來控制RGB燈效

 

【安裝】

介紹完零件後,就開始安裝~~

我的習慣是主機板上機殼前,先把底座跟螺絲先安裝好,然後再把主機板鎖上機殼

 

然後這次風扇跟水冷排我也是安裝在前面,用長螺絲把機殼前板、風扇還有冷排安裝在一起,當成進風用風扇

這咖機殼4000D Airflow前面空間算是剛剛好,可以塞入正常尺寸的360冷排

 

最後在把冷頭裝上去,另外之前因為忙著測試,所以沒有花時間思考整線,這次在安裝的時候也特別整理了一下,我把幫浦用的4-pin線沿著扣具底下繞了一圈,看起來應該比較整齊一點

 

放上最後安裝好的圖片,水管部分,會有點擠壓到機殼前板I/O的線,不過還OK,不至於塞不下。

不過看到顯卡黑色擺在那邊,心裡還是有點過不去XD 還是繼續當等等黨的,好好等等看未來有沒有機會入手白色顯卡囉~~

 

插上電以後,水冷的ROG LOGO就會發亮了,純白的零件配上RGB真的就是美爆~~

 

【測試】

安裝好後,不免俗的要測試一下究竟360水冷有沒有辦法壓住i9-10900K的熱情拉~~

提供這次的測試平台,也是我升級後的電腦配置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G.Skill 幻光戟 8G*2 D4-2666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大全套編織線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待機的時候,溫度大概在44度左右

 

AIDA64單燒FPU

20分鐘以後,大概85-90度之間,CPU頻率也開始不穩定起來

 

3D Mark Time Spy測試CPU溫度最高到82度

 

另外在風扇部分,因為這次升級後的主機板為ROG Strix Z490-A Gaming,所以可以從Armoury Crate開啟AI散熱,這套系統有兩種方式開啟

1.  直接從Armoury Crate開啟,在Armoury Crate左上角進去後,可以看到非常多資訊,在中間就可以看到Fan Speed那邊有一個AI Cooling,轉換成ON就可以了

 

2.  下載AI Suite,一樣先進Armoury Crate,接著到工具程式下載AI Suite,打開後,會看到一個選項是Fan Xpert4,點開以後,左上角有一個人頭+風扇圖示,將開關切換至ON就可以了

 

除了開啟AI散熱以外,也可以各自分別設定風扇在不同溫度跟附載下的轉速調整,不過AIO PUMP接口則是預設全部都是全速運轉,那邊我就沒特別調整,就稍微調整一下低溫時的轉速而已,盡量拉低,不然其實6個風扇都上1200轉的時候,風扇聲是很可觀的XD

 

另外也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將所有設備進行RGB燈效連動

 

【總結】

先講這次的裝機心得好了,經過了一年的鑽研(?,對於整線有更多的收穫跟想法,所以這次的安裝結果跟去年相比就順利很多、線更整齊(不枉費我經常看PC Build影片;不過最主要還是原本的主機板不支援A-RGB針腳,所以其實沒辦法點亮風扇滿可惜的,剛好這次升級的主機板有提供,因此也順利看到他發亮的瞬間,是非常感動!!

風扇部分,因為這次新買的機殼為了更多的風流散熱,捨棄掉的就是靜音效果,在一般影音都還好,不過如果是玩遊戲或是進行燒機測試,這6顆的轉速都會拉到1500以上,聲音就真的會超級嗨XD 加上我現在還是住宿舍,還有室友的情況下,還是減少讓他有長期高附載的使用,免得我室友直接跟我抱怨說風扇聲音吵到他們XD

另外這次也有額外開箱紀錄主機板+CPU的裝機分享以及機殼開箱,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ROG Strix Z490-A Gaming電腦升級文: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69/%E9%96%8B%E7%AE%B1%E8%B8%8F%E4%B8%8A%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4%B9%8B%E9%80%94ROGStrixZ490AGaming%E5%85%88%E5%B8%9D%E9%81%8A%E6%88%B2%E6%A9%9F%E5%8D%87%E7%B4%9A

Corsair 4000D Airflow:

這次整組裝機也是朝著我的夢幻白色主機邁進了一大步,整個白色零組件再加上白色的RGB燈效,真的非常好看,也非常療癒!! 接下來就是朝著白色顯卡持續努力啦!!

繼上次的升級開箱文後,假日跟空閒時間又陸續趕工,把其他的開箱文都寫起來紀錄一下,這篇主要會再水冷部分,其實去年有入手了240版本了,但是因為這次要壓住爐火純青的14nm+++的i9大哥,所以也果斷直接把240賣掉,然後趁前陣子特價的時候自己補貼一些錢入手360版本。

 

由於之前有介紹過240版本,所以這次會更偏向組裝跟測試分享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去年第一次組裝水冷的我,有多麼滑稽XDD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2&t=6047007

 

【開箱】

當然不免俗的還是要簡單開箱一下

首先正面可以看到鍍亮的ROG LOGO以及ROG Strix LC 360字樣,底下有小小White Edition,整個外盒也用銀白色來做為底色,左下角印上相關標籤,包含使用水冷大廠Asetek的幫浦、ARGB風扇以及支援AURA SYNC

 

外盒背面則有水冷的相關特色,包含:可改變的水冷投RGB燈效、使用AseTek的幫浦、白色冷排以及ROG設計的A-RGB風扇,底下也有一些關於水冷的規格,後續會慢慢介紹

 

打開後,一樣有一個中間印有ROG LOGO的紙板呈現45度角,然後還有用一張板子罩住水冷,上面印有Welcome To The Elite Republic Of Gamers Community字樣

 

歡迎卡拿開以後,就會看到水冷本體跟其他零件,有360水冷排、12cm風扇*3、intel跟AMD扣具以及螺絲包還有風扇/ARGB多合1集線還有一條水冷頭用的連接線

 

風扇有特別經過ROG進行調校,能提供81 CFM的風量、轉速部分從800-2500轉、最大噪音:37.5dB,另外在接頭部分,是用3-pin A-RGB接頭以及4-pin的PWM風扇

 

水冷排大小為:121*394*27mm,總共有13條散熱鰭片;水管採用橡膠套管,總長38cm;水冷頭大小為80*80*45mm,另外有先安裝Intel CPU扣具。

 

水冷頭左右側分別有Republic Of Gamers字樣,在旁邊也有額外放上燈條,可以跟冷頭ROG LOGO一起發亮,其中一邊有Micro USB接口,主要是用來控制RGB燈效

 

【安裝】

介紹完零件後,就開始安裝~~

我的習慣是主機板上機殼前,先把底座跟螺絲先安裝好,然後再把主機板鎖上機殼

 

然後這次風扇跟水冷排我也是安裝在前面,用長螺絲把機殼前板、風扇還有冷排安裝在一起,當成進風用風扇

這咖機殼4000D Airflow前面空間算是剛剛好,可以塞入正常尺寸的360冷排

 

最後在把冷頭裝上去,另外之前因為忙著測試,所以沒有花時間思考整線,這次在安裝的時候也特別整理了一下,我把幫浦用的4-pin線沿著扣具底下繞了一圈,看起來應該比較整齊一點

 

放上最後安裝好的圖片,水管部分,會有點擠壓到機殼前板I/O的線,不過還OK,不至於塞不下。

不過看到顯卡黑色擺在那邊,心裡還是有點過不去XD 還是繼續當等等黨的,好好等等看未來有沒有機會入手白色顯卡囉~~

 

插上電以後,水冷的ROG LOGO就會發亮了,純白的零件配上RGB真的就是美爆~~

 

【測試】

安裝好後,不免俗的要測試一下究竟360水冷有沒有辦法壓住i9-10900K的熱情拉~~

提供這次的測試平台,也是我升級後的電腦配置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G.Skill 幻光戟 8G*2 D4-2666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大全套編織線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待機的時候,溫度大概在44度左右

 

AIDA64單燒FPU

20分鐘以後,大概85-90度之間,CPU頻率也開始不穩定起來

 

3D Mark Time Spy測試CPU溫度最高到82度

 

另外在風扇部分,因為這次升級後的主機板為ROG Strix Z490-A Gaming,所以可以從Armoury Crate開啟AI散熱,這套系統有兩種方式開啟

1.  直接從Armoury Crate開啟,在Armoury Crate左上角進去後,可以看到非常多資訊,在中間就可以看到Fan Speed那邊有一個AI Cooling,轉換成ON就可以了

 

2.  下載AI Suite,一樣先進Armoury Crate,接著到工具程式下載AI Suite,打開後,會看到一個選項是Fan Xpert4,點開以後,左上角有一個人頭+風扇圖示,將開關切換至ON就可以了

 

除了開啟AI散熱以外,也可以各自分別設定風扇在不同溫度跟附載下的轉速調整,不過AIO PUMP接口則是預設全部都是全速運轉,那邊我就沒特別調整,就稍微調整一下低溫時的轉速而已,盡量拉低,不然其實6個風扇都上1200轉的時候,風扇聲是很可觀的XD

 

另外也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將所有設備進行RGB燈效連動

 

【總結】

先講這次的裝機心得好了,經過了一年的鑽研(?,對於整線有更多的收穫跟想法,所以這次的安裝結果跟去年相比就順利很多、線更整齊(不枉費我經常看PC Build影片;不過最主要還是原本的主機板不支援A-RGB針腳,所以其實沒辦法點亮風扇滿可惜的,剛好這次升級的主機板有提供,因此也順利看到他發亮的瞬間,是非常感動!!

風扇部分,因為這次新買的機殼為了更多的風流散熱,捨棄掉的就是靜音效果,在一般影音都還好,不過如果是玩遊戲或是進行燒機測試,這6顆的轉速都會拉到1500以上,聲音就真的會超級嗨XD 加上我現在還是住宿舍,還有室友的情況下,還是減少讓他有長期高附載的使用,免得我室友直接跟我抱怨說風扇聲音吵到他們XD

另外這次也有額外開箱紀錄主機板+CPU的裝機分享以及機殼開箱,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ROG Strix Z490-A Gaming電腦升級文: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69/%E9%96%8B%E7%AE%B1%E8%B8%8F%E4%B8%8A%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4%B9%8B%E9%80%94ROGStrixZ490AGaming%E5%85%88%E5%B8%9D%E9%81%8A%E6%88%B2%E6%A9%9F%E5%8D%87%E7%B4%9A

Corsair 4000D Airflow: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71/%E9%96%8B%E7%AE%B1%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6%A9%9F%E6%AE%BC%E5%8A%A0%E6%8C%81Corsair4000DAirflow%E9%96%8B%E7%AE%B1?page=1#post-6106760

這次整組裝機也是朝著我的夢幻白色主機邁進了一大步,整個白色零組件再加上白色的RGB燈效,真的非常好看,也非常療癒!! 接下來就是朝著白色顯卡持續努力啦!!

【開箱】白色信仰機殼加持~ Corsair 4000D Airflow開箱

2021/10/23 14:09:08

發文IP 114.136.*.*

好的,其實裝機、拍照甚麼的,都在雙十連假搞定了,只是因為那時候剛換,整台電腦有點不穩定,加上剛開學事情比較多,所以比較晚寫完開箱文,總之,我趁這次升級主機板跟CPU的同時也順便換上白色的新機殼,那我當初看到滿多的,當時口袋名單有:Corsair 275R Airflow、FD Define 7 Compact,不過最後在價錢跟信仰的作祟下,還是選擇了賊船相對較近推出的4000D Airflow。

 

廢話也不多說了,趕緊進入開箱time~~

【開箱】

外箱正面有這咖機殼的蓋圖跟型號,背後有大大的賊船LOGO,超級帥~~ 背面則有機殼的爆炸圖跟各自區域的多國語言介紹;側邊有貼上機殼型號的貼紙以及由聯強代理的貼紙,下方有放上機殼整個大小的圖式。

簡單給一下這咖機殼的相關規格

1.  大小:46.6*45.3*23cm

2.  支援360/280/240/140/120水冷

3.  硬碟最多可以塞:3.5*2/2.5*2或是2.5*4

4.  內附風扇:12公分*2

5.  風扇:前面12*3/14*2、上12*2/14*2、後12*1

6.  支援顯卡垂直安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正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背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側面

 

紙箱打開以後,機殼上下都有用很大塊的保麗龍防撞,還有用一層塑膠袋裝著,裡面也有附一本說明書。

◆機殼上下都有用很厚的保麗龍防撞

 

全部拆開以後就可以看到本體拉~~ 整咖機殼大部分都用白色裝飾,在4腳支撐則是用灰色來點綴,這咖機殼總共有3種版本,我在預算跟散熱的考量下,決定入手Airflow版本,那這系列主要就是在前板用了很多的挖洞來取得更多的進風量跟散熱效果(有密集恐懼症的人要小心一點XD

◆Corsair 4000D Airflow正面

 

前板I/O部分,老實說,其實當初猶豫的原因,就是他給的數量有點客家XD 一個開機鍵、一個Type-A、一個Type-C、一個3.5mm音源孔跟重開機鍵。

我知道不能奢求太多,但如果真的再多一個Type-A會更完美~哈哈

◆Corsair 4000D Airflow前板I/O

 

前面擋板是用卡榫式的方式,上下各有兩個,非常容易拆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檔板卡榫

 

前擋板拆下來以後,還有一個防塵濾網,是用磁吸式的設計,也非常容易拆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防塵濾網

 

在機殼上方也有用一大片的磁吸式防塵濾網防止灰塵掉進機殼,另外在濾網其中一角有額外設計一個黃底corsair字樣的小標籤,可以方便將濾網拆下來

 

◆Corsair 4000D Airflow上方磁吸式防塵濾網

 

◆Corsair 4000D Airflow上方磁吸式防塵濾網小標籤

 

在機殼後方PCIE插槽總共7+2,有支援垂直顯卡,都是可重複使用的

◆Corsair 4000D Airflow機殼後面

 

在機殼側板部分,有一面式透明玻璃,另外一側是全白的側板,拆法都是先將螺絲選轉開以後,上下都還各有一個卡榫卡住,有兩個保護,以免螺絲轉開,側板直接撞到桌子,裂掉就GG惹 不過側板跟卡榫間沒有防撞的材質,所以也有點危險,要小心關上去。

◆Corsair 4000D Airflow 測透玻璃螺絲

 

◆Corsair 4000D Airflow測透玻璃卡榫

 

Corsair 4000D Airflow最大支援ATX主機板,採用電源艙跟主體分離的方式設計,另外機殼內部也內附兩個12公分風扇可以使用。另外在24pin出口處,這咖機殼也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設計,就是他改成整片擋板,改掉以往的幾個洞的設計,這樣子我在拉線會比較舒服。

◆Corsair 4000D Airflow內側

 

機殼背面,這也是我最後會選他的其中一個考量,就是有理線槽,可以讓我更方便的整理線材,另外也有魔鬼氈可以用,比較環保。

◆Corsair 4000D Airflow背面

 

電源艙部分,預設長度有22cm,基本的ATX電源都可以塞進去

◆Corsair 4000D Airflow 電源艙

 

另外也有一盒配件盒,原廠是卡在硬碟區,避免運送過程中撞到其他地方,打開後分別有魔鬼氈束線帶、一次性束線帶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螺絲

◆Corsair 4000D Airflow配件盒

 

◆Corsair 4000D Airflow配件盒內容物

 

這咖機殼另外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的一些小設計,讓這咖機殼有更像精品的感覺,包含幾個地方用上近期海盜船常放的兩條斜線+4000D字樣以及多處放上海盜船的黃色裝飾,真的相當好看

◆Corsair 4000D Airflow前方濾網小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防塵濾網小標籤

 

◆Corsair 4000D Airflow新系列產品小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 24-pin理線槽的小巧思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 機殼螺絲都有用黃色作點綴

 

最後放上裝好的樣子,全白的組裝讓人賞心悅目(除了顯卡… 繼續泡麵生活,期待顯卡供應正常的一天= =

◆Corsair 4000D Airflow安裝後正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安裝後背面

 

【總結】

這次會買新機殼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次入手的二手主機板是白色為主的ROG Strix Z490-A Gaming,所以趁這次機會也讓其他零件有辦法白色就白色化,但因為有些零件還要沿用,所以過程算是蠻辛苦的,除了裝新的以外,還需要把就得拆下來整理一下在裝上去,不過會自己DIY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整個安裝過程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組裝跟布線,通電開機的瞬間心情真的是相當興奮也相當有成就感,畢竟自己的小老婆就是要靠自己一手完成,才算的上對她負起責任啊XDD

開箱終於都寫完了… 趕緊繼續用新電腦配上白色燈效玩PUBG囉~~

另外放上主機板跟水冷的開箱

ROG Strix Z490-A Gaming電腦升級文: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69/%E9%96%8B%E7%AE%B1%E8%B8%8F%E4%B8%8A%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4%B9%8B%E9%80%94ROGStrixZ490AGaming%E5%85%88%E5%B8%9D%E9%81%8A%E6%88%B2%E6%A9%9F%E5%8D%87%E7%B4%9A

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70/%E9%96%8B%E7%AE%B1%E5%85%A8%E5%8A%9B%E5%A3%93%E5%88%B610900K%E7%9A%8414nm%E7%86%B1%E6%83%85ROGStrixLC360WhiteEdition%E9%96%8B%E7%AE%B1

好的,其實裝機、拍照甚麼的,都在雙十連假搞定了,只是因為那時候剛換,整台電腦有點不穩定,加上剛開學事情比較多,所以比較晚寫完開箱文,總之,我趁這次升級主機板跟CPU的同時也順便換上白色的新機殼,那我當初看到滿多的,當時口袋名單有:Corsair 275R Airflow、FD Define 7 Compact,不過最後在價錢跟信仰的作祟下,還是選擇了賊船相對較近推出的4000D Airflow。

 

廢話也不多說了,趕緊進入開箱time~~

【開箱】

外箱正面有這咖機殼的蓋圖跟型號,背後有大大的賊船LOGO,超級帥~~ 背面則有機殼的爆炸圖跟各自區域的多國語言介紹;側邊有貼上機殼型號的貼紙以及由聯強代理的貼紙,下方有放上機殼整個大小的圖式。

簡單給一下這咖機殼的相關規格

1.  大小:46.6*45.3*23cm

2.  支援360/280/240/140/120水冷

3.  硬碟最多可以塞:3.5*2/2.5*2或是2.5*4

4.  內附風扇:12公分*2

5.  風扇:前面12*3/14*2、上12*2/14*2、後12*1

6.  支援顯卡垂直安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正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背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紙箱側面

 

紙箱打開以後,機殼上下都有用很大塊的保麗龍防撞,還有用一層塑膠袋裝著,裡面也有附一本說明書。

◆機殼上下都有用很厚的保麗龍防撞

 

全部拆開以後就可以看到本體拉~~ 整咖機殼大部分都用白色裝飾,在4腳支撐則是用灰色來點綴,這咖機殼總共有3種版本,我在預算跟散熱的考量下,決定入手Airflow版本,那這系列主要就是在前板用了很多的挖洞來取得更多的進風量跟散熱效果(有密集恐懼症的人要小心一點XD

◆Corsair 4000D Airflow正面

 

前板I/O部分,老實說,其實當初猶豫的原因,就是他給的數量有點客家XD 一個開機鍵、一個Type-A、一個Type-C、一個3.5mm音源孔跟重開機鍵。

我知道不能奢求太多,但如果真的再多一個Type-A會更完美~哈哈

◆Corsair 4000D Airflow前板I/O

 

前面擋板是用卡榫式的方式,上下各有兩個,非常容易拆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檔板卡榫

 

前擋板拆下來以後,還有一個防塵濾網,是用磁吸式的設計,也非常容易拆裝

◆Corsair 4000D Airflow防塵濾網

 

在機殼上方也有用一大片的磁吸式防塵濾網防止灰塵掉進機殼,另外在濾網其中一角有額外設計一個黃底corsair字樣的小標籤,可以方便將濾網拆下來

 

◆Corsair 4000D Airflow上方磁吸式防塵濾網

 

◆Corsair 4000D Airflow上方磁吸式防塵濾網小標籤

 

在機殼後方PCIE插槽總共7+2,有支援垂直顯卡,都是可重複使用的

◆Corsair 4000D Airflow機殼後面

 

在機殼側板部分,有一面式透明玻璃,另外一側是全白的側板,拆法都是先將螺絲選轉開以後,上下都還各有一個卡榫卡住,有兩個保護,以免螺絲轉開,側板直接撞到桌子,裂掉就GG惹 不過側板跟卡榫間沒有防撞的材質,所以也有點危險,要小心關上去。

◆Corsair 4000D Airflow 測透玻璃螺絲

 

◆Corsair 4000D Airflow測透玻璃卡榫

 

Corsair 4000D Airflow最大支援ATX主機板,採用電源艙跟主體分離的方式設計,另外機殼內部也內附兩個12公分風扇可以使用。另外在24pin出口處,這咖機殼也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設計,就是他改成整片擋板,改掉以往的幾個洞的設計,這樣子我在拉線會比較舒服。

◆Corsair 4000D Airflow內側

 

機殼背面,這也是我最後會選他的其中一個考量,就是有理線槽,可以讓我更方便的整理線材,另外也有魔鬼氈可以用,比較環保。

◆Corsair 4000D Airflow背面

 

電源艙部分,預設長度有22cm,基本的ATX電源都可以塞進去

◆Corsair 4000D Airflow 電源艙

 

另外也有一盒配件盒,原廠是卡在硬碟區,避免運送過程中撞到其他地方,打開後分別有魔鬼氈束線帶、一次性束線帶以及各種大大小小的螺絲

◆Corsair 4000D Airflow配件盒

 

◆Corsair 4000D Airflow配件盒內容物

 

這咖機殼另外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的一些小設計,讓這咖機殼有更像精品的感覺,包含幾個地方用上近期海盜船常放的兩條斜線+4000D字樣以及多處放上海盜船的黃色裝飾,真的相當好看

◆Corsair 4000D Airflow前方濾網小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防塵濾網小標籤

 

◆Corsair 4000D Airflow新系列產品小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 24-pin理線槽的小巧思設計

 

◆Corsair 4000D Airflow 機殼螺絲都有用黃色作點綴

 

最後放上裝好的樣子,全白的組裝讓人賞心悅目(除了顯卡… 繼續泡麵生活,期待顯卡供應正常的一天= =

◆Corsair 4000D Airflow安裝後正面

 

◆Corsair 4000D Airflow安裝後背面

 

【總結】

這次會買新機殼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次入手的二手主機板是白色為主的ROG Strix Z490-A Gaming,所以趁這次機會也讓其他零件有辦法白色就白色化,但因為有些零件還要沿用,所以過程算是蠻辛苦的,除了裝新的以外,還需要把就得拆下來整理一下在裝上去,不過會自己DIY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整個安裝過程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組裝跟布線,通電開機的瞬間心情真的是相當興奮也相當有成就感,畢竟自己的小老婆就是要靠自己一手完成,才算的上對她負起責任啊XDD

開箱終於都寫完了… 趕緊繼續用新電腦配上白色燈效玩PUBG囉~~

另外放上主機板跟水冷的開箱

ROG Strix Z490-A Gaming電腦升級文: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69/%E9%96%8B%E7%AE%B1%E8%B8%8F%E4%B8%8A%E7%99%BD%E8%89%B2%E4%BF%A1%E4%BB%B0%E4%B9%8B%E9%80%94ROGStrixZ490AGaming%E5%85%88%E5%B8%9D%E9%81%8A%E6%88%B2%E6%A9%9F%E5%8D%87%E7%B4%9A

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https://forum.u-car.com.tw/forum/thread/331670/%E9%96%8B%E7%AE%B1%E5%85%A8%E5%8A%9B%E5%A3%93%E5%88%B610900K%E7%9A%8414nm%E7%86%B1%E6%83%85ROGStrixLC360WhiteEdition%E9%96%8B%E7%AE%B1

【學習XMP】小白初玩XMP系統~~ TT TOUGHRAM RGB 8G*2 DDR4-3600MHz試玩

2021/10/31 13:31:55

發文IP 60.250.*.*

繼上次裝機全部都結束以後,不知為啥,過了一周我的煥光戟莫名其妙壞掉,很容易剛開機就直接藍屏,然後問題原因是memory_management,所以也只好跑RMA了;我也趕緊跟朋友借了一組可以超頻的記憶體,也想趁這次機會玩玩看所謂XMP到底是如何,那我這次跟朋友借的是曜越的TOUGHRAM RGB記憶體

那這次主要是玩玩看超頻,因為我對記憶體的專業程度還不夠熟練,所以這次也算是以小白的身分來試

【外觀開箱】

在測試之前,也簡單分享一下外觀,因為曜越這組記憶體,其實顏值上也是很好看,所以也很期待通電後亮燈的光害效果如何XD

首先是包裝外盒,在右上角可以直接看到記憶體容量跟時脈,這次我臨時借用的是8G*2-3600MHz,在中間可以看到記憶體本身的正面圖,松石綠好像是曜越近期出新商品推出的新顏色;在下方有顯示這組記憶體的型號以及有支援曜越自家的RGB控制軟體

在背面部分,有這款記憶體的一些英文特色說明,另外也有標記裡面試2條記憶體,以及支援華碩、技嘉、微星各自的燈效軟體。

左上角的特色翻譯:

1. 10層電路板設計有效確保高效能及超頻穩定度。

2. 1680萬色10顆高流明可獨立編程LED燈,打造出色RGB燈效。

3. 高品質鋁合金散熱片,優化散熱效果。

4. 支援Intel XMP 2.0超頻。

5. 支援內建5V可編程RGB插座之主板。

6. 支援TT RGB PLUS軟體、TT人工智能語音控制、雷蛇Chroma與亞馬遜 Alexa英文語音服務連動。

 

打開以後,就可以看到記憶體本人了,不得不說,松石綠還真的蠻好看的,有種大自然的感覺,不知為啥XD

 

外觀部分,採用不對稱的設計,在記憶體右邊有TT的LOGO跟型號字樣,在左邊則有兩條鏡面的設計,真的蠻好看的,我在看一些記憶體開箱,有人都會將金手指交叉,然後立起來拍,所以我也試著將他立起來,可是看起來好像有點差強人意XDD

 

在背面則有貼上一張記憶體相關資訊的貼紙,包含DDR4、時脈、時序以及電壓

 

簡單的外觀看完了,就趕緊裝上機器ㄅ~~

 

開機以後,當然就是要來玩一下燈效拉XD 甚麼超頻的,晚點在說,先讓眼睛享受一下,哈哈~

 

【測試】

燈光欣賞完了,當然還是要來玩一下XMP這套系統,那我因為本身對記憶體的知識量還是沒有到非常熟練,所以就單純簡單分享一下開啟XMP的方式跟兩者之間的分數差距

其實,要開啟XMP也非常簡單,先進BIOS以後,到EZMode模式下,左邊會有一個選項是XMP的選擇鍵,只要將原本的Disabled改成Enabled就可以了~~

 

儲存以後,重新開機進到桌面,開工作管理員的效能->選記憶體,就可以看到速度變成3600MHz

 

以下也附上2666與3600兩個不同時脈之間的效能差異

也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TT TOUGHRAM RGB 8G*2 D4-3600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另外在Thaiphoon Burner裡面可以查看記憶體的相關資訊,包含記憶體公司、顆粒製造商、時序、時脈…等非常多資訊

 

接下來就進入測試階段

在Cinebench R23裡面,2666獲得單核1330分/多核16092分

 

在CPU-Z裡面的跑分,單核593.1分/多核7611.7分

 

開啟XMP後,Cinebench R23獲得單核分/多核16434分

 

CPU-Z則獲得單核562.3分/多核7620.9分

 

 

另外在AIDA64的記憶體測試,Read:48344 MB/S、Write:49174 MB/S、Copy:43575 MB/S

 

【總結】

這次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嘗試XMP這套記憶體超頻系統,其實我之前也有看一些記憶體的教學影片,但說真的,在真正的記憶體超頻的學習上,吸收有限,所以我還是不敢貿然的隨意調整參數,不過對於一些簡單的參數算是有一些認知,在分數上,確實可以看到有變高的樣子,不過在遊戲上因為我本身也只有玩PUBG,在禎數上確實能夠提高幾禎,遊玩上更順暢的感覺;至於我這次借到的記憶體,我想應該很多人要說出那句經典台詞XDD 所以我當下也算是保持著有點猶豫的心情,但經過這1、2個禮拜的借用下來,確實沒有出現甚麼太大的問題,看來正如曜越官方所說,買TT笑咪咪,哈哈

至於我原本的煥光戟,唉... 希望能夠順利回來了,但修完以後,應該也會讓他跟舊電腦一起退去下給家人用,因為接下來我有打算玩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16G+2666,鐵定撐不住,就看之後要買啥記憶體了。

以上就是這次小白玩XMP的分享文,至於我學習記憶體的相關知識,都是從Jing那邊了解的,也放上網址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記憶體教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Fcx54hgp8

 

繼上次裝機全部都結束以後,不知為啥,過了一周我的煥光戟莫名其妙壞掉,很容易剛開機就直接藍屏,然後問題原因是memory_management,所以也只好跑RMA了;我也趕緊跟朋友借了一組可以超頻的記憶體,也想趁這次機會玩玩看所謂XMP到底是如何,那我這次跟朋友借的是曜越的TOUGHRAM RGB記憶體

那這次主要是玩玩看超頻,因為我對記憶體的專業程度還不夠熟練,所以這次也算是以小白的身分來試

【外觀開箱】

在測試之前,也簡單分享一下外觀,因為曜越這組記憶體,其實顏值上也是很好看,所以也很期待通電後亮燈的光害效果如何XD

首先是包裝外盒,在右上角可以直接看到記憶體容量跟時脈,這次我臨時借用的是8G*2-3600MHz,在中間可以看到記憶體本身的正面圖,松石綠好像是曜越近期出新商品推出的新顏色;在下方有顯示這組記憶體的型號以及有支援曜越自家的RGB控制軟體

在背面部分,有這款記憶體的一些英文特色說明,另外也有標記裡面試2條記憶體,以及支援華碩、技嘉、微星各自的燈效軟體。

左上角的特色翻譯:

1. 10層電路板設計有效確保高效能及超頻穩定度。

2. 1680萬色10顆高流明可獨立編程LED燈,打造出色RGB燈效。

3. 高品質鋁合金散熱片,優化散熱效果。

4. 支援Intel XMP 2.0超頻。

5. 支援內建5V可編程RGB插座之主板。

6. 支援TT RGB PLUS軟體、TT人工智能語音控制、雷蛇Chroma與亞馬遜 Alexa英文語音服務連動。

 

打開以後,就可以看到記憶體本人了,不得不說,松石綠還真的蠻好看的,有種大自然的感覺,不知為啥XD

 

外觀部分,採用不對稱的設計,在記憶體右邊有TT的LOGO跟型號字樣,在左邊則有兩條鏡面的設計,真的蠻好看的,我在看一些記憶體開箱,有人都會將金手指交叉,然後立起來拍,所以我也試著將他立起來,可是看起來好像有點差強人意XDD

 

在背面則有貼上一張記憶體相關資訊的貼紙,包含DDR4、時脈、時序以及電壓

 

簡單的外觀看完了,就趕緊裝上機器ㄅ~~

 

開機以後,當然就是要來玩一下燈效拉XD 甚麼超頻的,晚點在說,先讓眼睛享受一下,哈哈~

 

【測試】

燈光欣賞完了,當然還是要來玩一下XMP這套系統,那我因為本身對記憶體的知識量還是沒有到非常熟練,所以就單純簡單分享一下開啟XMP的方式跟兩者之間的分數差距

其實,要開啟XMP也非常簡單,先進BIOS以後,到EZMode模式下,左邊會有一個選項是XMP的選擇鍵,只要將原本的Disabled改成Enabled就可以了~~

 

儲存以後,重新開機進到桌面,開工作管理員的效能->選記憶體,就可以看到速度變成3600MHz

 

以下也附上2666與3600兩個不同時脈之間的效能差異

也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

CPU:Intel i9-10900k
MB:ROG Strix Z490-A GAMING
AIO:ROG Strix LC 360 White Edition
DRAM:TT TOUGHRAM RGB 8G*2 D4-3600
SSD:Kingston A2000 500G
HDD:WD Blue 1TB
GPU:ROG Strix 1660s O6G Gaming
Power:Corsair RM650
Case:Corsair 4000D Airflow+LL120*3

 

另外在Thaiphoon Burner裡面可以查看記憶體的相關資訊,包含記憶體公司、顆粒製造商、時序、時脈…等非常多資訊

 

接下來就進入測試階段

在Cinebench R23裡面,2666獲得單核1330分/多核16092分

 

在CPU-Z裡面的跑分,單核593.1分/多核7611.7分

 

開啟XMP後,Cinebench R23獲得單核分/多核16434分

 

CPU-Z則獲得單核562.3分/多核7620.9分

 

另外在AIDA64的記憶體測試,Read:48344 MB/S、Write:49174 MB/S、Copy:43575 MB/S

 

【總結】

這次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嘗試XMP這套記憶體超頻系統,其實我之前也有看一些記憶體的教學影片,但說真的,在真正的記憶體超頻的學習上,吸收有限,所以我還是不敢貿然的隨意調整參數,不過對於一些簡單的參數算是有一些認知,在分數上,確實可以看到有變高的樣子,不過在遊戲上因為我本身也只有玩PUBG,在禎數上確實能夠提高幾禎,遊玩上更順暢的感覺;至於我這次借到的記憶體,我想應該很多人要說出那句經典台詞XDD 所以我當下也算是保持著有點猶豫的心情,但經過這1、2個禮拜的借用下來,確實沒有出現甚麼太大的問題,看來正如曜越官方所說,買TT笑咪咪,哈哈

至於我原本的煥光戟,唉... 希望能夠順利回來了,但修完以後,應該也會讓他跟舊電腦一起退去下給家人用,因為接下來我有打算玩微軟推出的模擬飛行,16G+2666,鐵定撐不住,就看之後要買啥記憶體了。

以上就是這次小白玩XMP的分享文,至於我學習記憶體的相關知識,都是從Jing那邊了解的,也放上網址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記憶體教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Fcx54hgp8

 

【參觀】來自牙膏廠的超級逆襲?!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 EP.1

2021/10/28,Intel正式發布全新架構代號為Alder Lake的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也分別在10/28、10/29舉辦了實體的小型發表會,地點位於台北捷運南港站旁邊的-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在這次會場總共有兩個區域,其中A區為主舞台以及各家廠商的Z690主機板展示場、另一邊B區則是Intel第11代筆電處理器的展示場;在28號第一天的下午,Intel官方也開放兩家媒體(XFastest、T客邦)挑選的各10位熱血玩家以及一些校園大使進去參觀,這次也很幸運的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並一探究竟這次Intel全新的架構會帶來怎麼樣的性能提升以及各家廠商又分別展示了哪些新世代的主機板?(究竟這次牙膏又是擠一咪咪還是直接整條擠爆呢…真好奇 嘿嘿~~)

另外這次雖然參觀時間只有1個半小時,但因為簡報內容跟拍攝數量過多,所以我也決定分成兩集來跟大家分享,第一集會先以發佈會跟Intel官方的簡報說明為主軸,第二集會以參觀各家廠商的產品為主~~

====================【入場】====================

這次會場的地點位在南港的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從南港捷運站走出來以後沿著牆壁上的標示走,出站後就會看到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入口的立牌。

◆南港車站站牌

 

Intel Taiwan Open House入口立牌

 

進去以後,左側有一個櫃台,找到自己的名字之後,簽完名,工作人員發了一張VIP證件給我,拿到的當下超興奮,沒想到這一生有機會參加這種不對外開放的特殊發表會,拿到證件時當下真的有一種VIP的尊榮感有感而發XDD~~ 在進入正式會場之前,右邊還有一面很大的牆壁,上面也有放上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的板子,非常帥氣!!

 

本次Intel Taiwan Open House活動不對外開放

 

◆Intel Taiwan Open House VIP證件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大牆壁

 

進入會場以後,其實整個空間沒有到非常大,不過也足以容納當天的與會人數(當天含工作人員應該有60位左右),在會場的右側有很多個小位子,前方也有一個大螢幕,上面播放著Intel拍攝的官方形象影片;在會場左側則分別有ASUS、ASRock、Acer、BIOSTAR、GIGABYTE、MSI、ALIENWARE、HP、Lenovo這幾家廠商展示出了新一代的Z690主機板以及相關全新產品。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會場主舞台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左側廠商武力展示區

 

====================【開場】====================

下午4.30入場之後,稍微簡單熟悉一下會場的燈光(因為整個現場超級Intel藍XDD) 沒多久後美女主持人就開始請大家入座,下午的說明會即將開始,剛開始先請Intel台灣區的行銷總經理做簡單的開場,接著就邀請到Intel台灣區的產品總監為我們說明本次發布會的3個主要產品介紹:第11代H系列筆電型處理器、Evo平台以及本次最重要的第12代Core桌上型處理器。

 

◆美女主持人

 

◆Intel台灣區行銷總經理

 

◆Intel台灣區產品總監以及本次說明會三大主題

 

我知道大家想看的都是全新的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XDD,所以前面兩個介紹我這次就簡單說明一下

------------▲11th Gen Intel Core H-series Mobile Processors▲------------

首先是第11代筆電型處理器,這次第11代筆電型處理器最高階型號為:i9-11980HK,剛開始產品總監有先稍微提到這代處理器有針對不同等級的遊戲需求(螢幕解析度、螢幕更新率…等),做出相對應推薦的CPU等級以及價格;另外就是在第11代筆電型處理器有做出的升級,包含:目前單核頻率最快的優勢、更多的I/O頻寬、PCIE4.0直連CPU、增加Thunderbolt4和Wifi6…等。

 

◆第11代筆電型處理器價格帶

 

◆第11代筆電型處理器規格升級項目

 

◆i9-11980HK升級和支援項目

 

------------▲Intel Evo Platform▲------------

接著是關於Intel Evo認證的相關介紹,其實現在漸漸很多筆電上都會貼上一張Intel Evo的小貼紙,那其實我剛開始看到也覺得滿好奇的,想說怎麼會有這個Evo的字樣,後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是Intel推出的認證標籤,要獲得這個認證的標籤也不是那麼容易,最主要的就是筆電需要滿足5項條件,包含: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充飽電的續航力要超過9小時、1秒快速睡眠喚醒、充電30分鐘有4小時的續航力以及支援Wi-Fi6和Thunderbolt 4。另外產品總監提到目前也有很多相關軟體程式也陸續通過了這項認證,包含Chrome、Youtube、Zoom…等。

 

◆Intel Evo Platform

 

◆Intel Evo Platform認證標準

 

◆Intel Evo Platform目標

 

◆Intel Evo Platform標準和相關軟體、平台

 

------------▲12th Gen Intel Core Desktop Processors▲------------

一、12th Gen Intel Core Desktop Processors架構

最後就是本次Intel Taiwan Open House的最大重點啦!!全新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剛開始產品總監先讓我們看了一段官方影片是關於第12代CPU的架構介紹,包含了最大亮點的由兩種不同類型核心組成和自動分配工作。

 

◆Intel 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

 

◆Intel 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大小核兼併

 

◆Perfomance-cores(簡稱P-Cores)

 

◆Efficient-cores(簡稱E-Cores)

 

◆P-Core、E-Core自動分配比重讓電腦達到最佳效能

 

Intel也持續利用本身CPU對遊戲的優勢,讓全新的i9-12900K也再次的榮登為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擁有最佳的超頻體驗和在內容創作效能上的大幅領先,另外這次12代CPU也有很多新的技術支援,包含:採用Intel 7製程混和核心架構P-Core相較於前代有19%的性能提升以及新的E-Core設計

另外在核心部分,因為採用了P+E Core這種混和架構,在P-Core部分,主要是處理需要高效能的作業,因此搭配了2個執行緒,在E-Core部分則是拿來當作一般文書處理或待機用的,因此就配1個執行緒,所以在這次i9-12900K的規格也相當特殊,來到16核24緒。

 

◆Intel i9-12900K重返榮耀

 

◆Intel 全新第12代處理器技術架構簡介

 

◆透過P+E Core混和架構來提升單核心以及多核心的負載效能

 

二、12th Gen Intel Core Desktop Processors支援

12代Intel CPU的全新支援真的是多到讓我懷疑Intel工程師是不是不小心手滑把整條牙膏都擠出來… 有夠浮誇的~~ 最主要有:支援PCIe5.0(現在連4.0都還沒普及诶XD)和支援DDR5-4800MHz/DDR4-3200MHz。

 

◆Intel 全新第12代處理器全新支援

 

◆Intel 全新第12代處理器新增項目總整理

 

◆Intel 600系列晶片組支援整理

 

三、Intel Thread Director

第12代Intel桌上型處理器由於用了大小核的混和,想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自由分配不同重要程度的軟體跟程式,讓P-Core去處理高效能程式,藉此來達到更快效率、更高效能的目的,那麼這兩種核心之間就需要一個溝通橋樑,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Intel Thread Director

Intel Thread Director透過與系統的整合,能夠達到奈秒等級的快速工作分配預測,另外這項技術也與Windows 11作了最佳的調整。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Demo

 

◆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Demo

 

四、i9-12900K性能與供耗

再來就是大家最關心的,究竟這樣的全新架構跟製成能夠帶來多少的性能提升??? 在第一張圖是將第10、11、12的進行比較,在P-Core部分,單核性能相較於10代Comet Lake-S有28%的性能提升,總監也有特別提到:雖然這次E-Core是做為一般處理用核心,但效能上也有能夠跟10代CPU相當的效能能力,相當誇張!!

在功耗效能比上,12代相較於11代,同樣250W的功耗下,擁有50%的性能提升,12代在65W的功耗下能夠跟11代擁有同樣的效能,我看到這不禁有點頭皮發麻XD 竟然能夠利用更低的功耗來獲取相近甚至超越上一代的效能,真的很浮誇! 期待11/4所有跑分數據出來的表現~~

 

◆Intel 3代CPU單核比較

 

◆Intel i9-11900K與i9-12900K功耗效能比

 

五、i9-12900K遊戲、剪輯性能表現

最後就是遊戲跟剪輯上的性能提升解說了,在遊戲部分,經過多款遊戲測試,普遍都能獲得提升,最高的有1.5倍的性能提升;另外有了大小核P+E Core的加持,在同樣玩遊戲的情況下,相較於i9-11900K有19%的FPS提升,但如果是直播+玩遊戲,由於i9-12900K擁有大小核的工作分配,遊戲能夠獲得84%的FPS提升;在影片編輯、轉檔、相片編輯…等多工處理,i9-12900K提升了47%的效能。

 

◆Intel i9-12900K 遊戲表現

 

◆Intel i9-12900K遊戲成長幅度

 

◆Intel i9-11900K與i9-12900K遊戲FPS比較

 

◆Intel i9-12900K受益於大小核的組成獲得更多性能提升

 

◆Intel i9-12900K剪輯效能大提升

 

◆Intel i9-12900K剪輯效能最高提升47%

 

====================【第一集總結】====================

這次的Intel Taiwan Open House以不對外開放的形式舉辦,我很幸運的有機會藉由XFastest的邀請成為參觀的一員,這也是我第一次能參加這種非開放的發布會,真的深深感受到VIP的感覺XDD 在前半段的說明會中,產品總監的講解非常精彩,讓我對第12代處理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非常期待11/4解禁後的跑分以及遊戲效能會有怎麼樣的突破~~ 第一集就先暫時在這告一段落拉~~ 第二集會放上許多參展廠商的照片圖(趕工中…)以及我這次參加Intel Taiwan Open House的總心得,還請大家敬請期待囉~~

【參觀】各家板廠與硬體廠商的火力展示!!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 EP.2

=======【前言】=======

繼上集在經過產品總監詳細精彩的解說之後,就開放大家開始參觀這次Intel以及各家廠商為大家帶來展示的產品們。這次展取總共分兩邊,A區是Intel 12th桌上型處理器相關展區,B區則是筆電Evo部分;不過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我光看Z690主機板的時間都有點緊迫,所以就比較可惜,沒辦法參觀B區。

 

◆Intel 第12代 桌上型處理器升級項目

 

那這次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總共有9家硬體廠商端出了各式各樣相對應12代CPU的產品,其中這9間包含了:ASUS、ASRock、Acer、BIOSTAR、GIGABYTE、MSI、ALIENWARE、HP、Lenovo。

除了各家廠商的攤位之外呢~~ 在左側樓梯上去之後,也有一面Z690主機板牆以及Intel準備的i9-12900K的包裝盒展示還有P+E Core智慧轉換跟遊戲FPS的影片展示。

接下來就由小弟我在這集跟各位看官們一一介紹各家廠商端出的好料理吧~~

◆展示區滿滿的好料~~

 

=======【參觀】=======

------主機板系列------

▲ASUS▲

首先第一個攤位是華碩,身為熱血的ROG狂粉,當然不能錯過ROG這次帶來的新世代主機板拉~~

在攤位左側部分,展示4張主機板,分別為:ROG MAXIMUS Z690 HERO、ROG MAXIMUS Z690 FORMULA、ROG STRIX Z690-F GAMING WIFI 與 TUF GAMING Z690-PLUS這4張主機板,而ROG Z690系列主機板最旗艦的ROG MAXIMUS Z690 EXTREME GLACIAL主機板則是放在PBA套裝主機裡面做展示。

◆ASUS攤位

 

◆ASUS攤位展示主機板

 

◆遇到野生ROG小哥

 

◆PBA套裝水冷機(超級帥的拉~~)

 

◆PBA套裝水冷機配置

 

一、外觀

說到ROG主機板,當然是要期待今年的主機板外觀有做得多浮誇拉~~在這次外觀,真的有煞到我,ROG高階板晶片組散熱鰭片的LOGO都用點陣圖的方式呈現,給人一種低調中又不失帥氣的信仰之眼!! 另外 ROG MAXIMUS Z690 FORMULA也一改以往的風格,這次改成以白色系跟大家相見,身為白色控的我,看到當下真的是難掩心中的喜悅,直接就是一頓對他狂拍XD

另外ROG旗艦主機板在這次也加入了動態編程燈效「AniMe Matrix」,可以透過華碩自家軟體Armoury Crate進行燈效的自訂,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電競主機板,另外透露,在10/28華碩官方頻道也有釋出其他新品的影片,其中耳機ROG Delta S Animate也套用了此項設計,看來ROG要的不只是玩家換主機板,他連周邊都要你一起換阿~~(荷包君:主人,先不要!!)

 

◆ROG MAXIMUS Z690 FORMULA、ROG MAXIMUS Z690 Hero主機板獨照

 

二、功能_Q-Release

接著當然就要介紹一下實用性功能部分拉~~ 在這次高階的主機板上,ROG團隊加入了一個名叫「Q-Release」的顯卡快拆工具。

Q-Release:這個設計可以透過一顆在記憶體下方右側的小按鈕,按下去的時候,按鈕跟顯卡扣之間的鐵線就會收縮,讓顯卡能夠輕鬆拔起,這對身為PC DIY玩家們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啊!! 因為大家都知道大顯卡有多麼的難拔XD

 

◆ROG Strix Z690-F Gaming Q-Release顯卡快拆設計

 

▲ASRock▲

第二個攤位來到的是華擎-ASRock,這次華擎展示了Z690 Taichi、Z690 EXTREME、Z690 Steel Legend和Z690 Pro RS共4張主機板;身為華擎最高階的Z690 Taichi主機板裡,當然也要有很獨特的設計才配得上太急拉~~ 聽他們介紹說主機板裡面的齒輪會轉?! 我聽到當下覺得超神奇,但因為他需要近BIOS裡面設定才能轉動,所以現場無法展示,有點可惜~~

 

◆ASRock攤位

 

◆ASRock Taichi、Z690 Steel Legend主機板

 

▲BIOSTAR▲

第三個攤位是近幾年慢慢崛起的BIOSTAR映泰,我到映泰的攤位的時候,我的雙眼就被那台改裝機-RACING Z690GTA給深深吸引住,整個造型相當的浮誇XD 是邀請台灣知名MOD Mark進行設計,整個外觀用汽車引擎的外觀改裝,真的是全場最帥氣的改裝機無誤啊!!

 

◆BIOSTAR攤位

 

◆RACING Z690GTA改裝機

 

在主機板部分,映泰這次展示了Z690 VALKYRIE、Z690A VALKYRIE以及套裝機裡面的 Racing Z690GTA主機板,3張主機板的配色都用很多玩家喜愛的電馭色來裝飾,算是相對低調的裝飾,不過整體來看也是相當好看~~

 

◆BIOSTAR Z690主機板合照

 

▲GIGABYTE▲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主機板三大廠之一的技嘉GIGABYTE。這次技嘉帶來展示有Z690 AORUS ULTRA、Z690 GAMING X DDR4主機板以及Z690 AERO D創作機。

看到大家的主機板MOS散熱區都在比誰比較大片的,不免感覺得出來這次Intel 12代CPU的發熱量有多麼恐怖XD

 

◆GIGABYTE攤位

 

◆Z690 AORUS ULTRA、Z690 GAMING X DDR4主機板

 

▲MSI▲

再來是主機板三大廠最後一家:微星MSI。MSI在這次攤位端出了MEG Z690 ACE、MAG Z690 TOMAHAWK WIFI以及MPG Z690 CARBON WIFI三張主機板。我走到攤位的時候,MSI的介紹員也特別跟我說了明年微星會推出右側展示的白色電源跟白色水冷,白色控的我聽到這段話,又差點矜持不住(? 就又開始對他一頓狂拍XD

在MEG Z690 ACE主機板部分,他也有特別解說在背板I/O鎧甲的LOGO實際上是會以金色的反射跟大家相見,不過因為現場當光的關係,所以反射上沒有辦法完全展現出金色,有點可惜QQ

 

◆MSI攤位

 

◆MEG Z690 ACE主機板黃金信仰龍LOGO

 

◆MSI全白信仰主機+可愛的微星龍><

 

接下來介紹的廠商會展示一些主要以搭載第12代CPU的套裝機以及一些新品~~

------套裝機系列------

▲ACER▲

看了這麼多的解說跟硬體,我知道大家都累了,所以我們來看妹子!! 沒有拉XD 是剛好在晃展區的時候,Show Girls剛好到ACER的攤位,我也就順手拍了一下,我絕對不是那種會因為有妹子才拍照的人(拍…

回歸正題XD 這次ACER也有推出一款搭載Intel 第12代CPU的套裝機,型號為Predator Orion 7000

 

◆Acer攤位+妹子

 

◆Predator Orion 7000套裝機

 

ALIENWARE

接著是來自外星的廠商:Dell Alienware,Alienware這次趁全新的Intel 第12代CPU也更新了他們自家的套裝機Aurora R13,在外觀上相較於前一代也有一些改變,只能說不愧是LOGO為外星人的廠商,連個機殼都弄得好像來自太空外星人飛行船的樣子,給人一種非常科技感的感覺。

※另外根據他們工作人員提供的資料,這咖套裝機月光版將於本月上市,對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喔~~

 

◆Alienware攤位

 

◆Alienware Aurora R13

 

▲HP▲

再來是印表機大廠HP,前幾個月才剛收購HyperX的他們,感覺得出來他們在電競這塊也有很大的野心,這次他們也展示出了兩台套裝機,他們的解說人員也有說這次機殼也有進行優化,許多地方都有進行優化,包含散熱效率、機殼拆解機制,都相當體貼。讓PC DIY的玩家可以更方便快速地進行安裝該拆卸。

 

◆HP攤位

 

◆OMEN by HP 45L Gaming Desktop PC

 

▲LENOVO▲

最後一家則來到Lenovo,Lenovo帶來了超寬螢幕以及i9-12900K+3080ti的套裝,也非常帥氣,以下也放上一些照片給大家參考囉~~

 

◆Lenovo攤位

 

◆Legion Tower 7i

 

------2樓主機板牆+i9-12900K展示區------

接下來在2樓區域,因為有限重的關係,所以要稍等一下其他玩家們參觀完,才可以排隊上去觀賞壯觀的主機板牆以及Intel官方準備的性能展示機。在展示機區域,就是針對Intel Thread Director和Gaming的Demo。

由於主機板牆展示的主機板數量眾多XD 所以這次我就直接提供一個雲端連結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點進去看所有主機板的獨照~~

15張主機板獨立照片:連結

 

◆壯觀的主機板牆

 

在性能展示區,總共有4台機器,其中兩台是展示Intel Thread Director技術的影片,使用的配置也相當豪華!! 也放上了NZXT前陣子推出的白色版水冷以及芝奇推出的全新DDR5記憶體,真的超級好看的拉~~ 超想現場就偷偷拿走XD(拿…

 

◆NZXT白色信仰展示機

 

◆NZXT白色信仰展示機水冷+芝奇記憶體特寫

 

在另外一邊的遊戲展示區中,Intel也有準備兩個i9-12900K的包裝盒給我們觀賞,只能說:好浮誇!! 買一顆CPU還隨附一個晶片外觀包裝盒,真的讚~~

 

◆i9-12900K包裝盒

 

◆i9-12900K金色晶片包裝盒開箱~~

 

=======【後記】=======

在尾段收拾行李的時候,我發現有幾位同好都往某個角落集合,偷窺了一下,才發現是Intel為大家準備的小點心,我看到當下真的是滿滿的感動!! 差點就在現場掉下眼淚,哈哈! 我也趕緊拿了一個小蛋糕+飲料;超級好吃也超級好喝~~

 

◆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現場小點心

 

最後要離開之前,用剛入場時簽到領取的VIP證件可以換取Intel為玩家們準備的精緻小禮盒,內容物也是相當豐富!! 有防疫小禮包、特殊造型椪糖、杯子蛋糕、造型馬卡龍,可是我覺得最可惜的是那個VIP證不能留做紀念,我到現在都對那個證件夜夜思念阿~~XD

 

◆Intel防疫禮盒

 

◆Intel信仰口罩(捨不得戴阿~~~ 裱框紀念XD)

 

◆Intel造型馬卡龍、造型椪糖以及小蛋糕(超級好吃~~)

 

=======【心得】=======

經過這次的發布會,我對Intel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看的出來這次Intel的用心;除了Intel之外,各家廠商也各自搬出了自家最驕傲的產品們來吸引大家的目光。

最後最後,再次感謝「Intel」在全球疫情險峻的情況下,在相對安全的台灣舉辦現場活動,也感謝技術媒體「XFastest」這次與Intel積極爭取10位參觀名額,讓我們能一睹這精采的發布會。這也是我第一次能夠以VIP的身分參加這種非對外開放的發布會,也希望藉由我這兩集詳細的解說,讓無法參加的朋友們也有能夠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

以上就是這次2021 Intel Taiwan Open House的介紹,我是前鋒,我們下次見,掰掰~~

 

◆與Intel Taiwan Open House牆合影紀念

 

※11/4 i9-12900K正式解禁!!

台灣時間2021/11/4晚上9點,Intel第12代桌上型處理器正式解禁,對跑分性能以及遊戲測試有興趣的玩家們,可以到XF News查看,以下也提供連結給大家觀看囉~~~

連結:最強遊戲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 與 i5-12600K 測試報告 / 跨世代 x86 大小核

 

【開箱】耳罩燈效竟然可以放gif?! ROG Delta S Animate輕開箱

隨著疫情慢慢地趨緩,總算是可以跟朋友們一起出去晃晃了,這次主要是陪朋友一起到三創入手新耳機:ROG Delta S Animate,會陪他一起買的原因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無法忍受他的麥克風XD 他原本用的是很便宜的入耳式耳機,每次他在家開麥聊天的的時候,整個都是他們家電視跟家人聊天的聲音,我們完全不知道彼此在說啥,都要叫他關麥,我們才有辦法好好聊天,於是趁這次我們一堆人都直接強制叫他換耳機,哈哈!

另外這次買新耳機還有送ROG Throne Core耳機架,看了一下市價也有800塊,只要催眠朋友花6000塊買新耳機就好了XD

買完之後,就回到他家裡一起開箱這副炫炮程度破表的耳機~~

 

【開箱】

其實ROG的耳機在Delta這系列出了很多,除了一般版本,還有推出白色版,甚至連之前的鋼彈連名都有他的身影, 至於他這次入手的,算是ROG Delta S的外觀改變版,就是將耳罩區原有的RGB燈效,變成之前ROG筆電上會有的點陣圖形式的外觀;說真的,ROG在近期的產品外觀設計真的是越來越浮誇XD 但這也不是壞事,畢竟玩電競就是要用浮誇的設備來顯現自己的財力有多雄厚XD

廢話不多說了,趕緊來跟他一起開箱這新耳機吧~~

 

外盒正面,中間就會看到耳機的側面照,下方有ROG Delta S Animate字樣以及小小的Mini-LEDS QUAD DAC Gaming Headset字樣,右上角則有支援PS5、Discord通話、Teamspeak和Hi-Res認證的標籤

 

外盒背面則有一些耳機的相關特色,有:

1.華碩AI降噪麥克風

2.獨家ASUS Essence 驅動單體

3.Hi-Res ESS 9281 四核心DAC™ 技術以及MQA編解碼器

4.AniMe Matrix外觀顯示

5.輕量化設計以及提供兩種耳罩

6.相容許多平台:手機、筆電、桌電、家機…等

 

打開之後,上蓋有一個紅色的ROG LOGO和Republic Of Gamers字樣;耳機有用一張感謝卡蓋住,上面印有歡迎加入玩家共和國的英文字,感謝卡上的ROG眼睛也有反光的效果,我朋友看到當下就說:好扯…連張感謝卡都這麼浮誇XD 我就說:這付耳機值得這個高檔的包裝啊!!

歡迎卡拿開之後,就能看到耳機用一個紙板包覆住,防止在運送中撞傷耳機,歡迎卡背面也有用一層海綿防撞

 

整個裡面的內容物有耳機跟一個配件盒,配件盒裡面有:外接式麥克風、一副ROG Hybrid耳罩、Type-C轉Type-A轉接線、說明書以及保固書;看到配件盒當下覺得少了一個味道,原來是這次配件盒正面沒有印上燙亮的紅色ROG LOGO,總覺得有點可惜,如果配件盒也有印紅色LOGO,就真的信仰滿滿了XD

 

 

【ROG Delta S Animate】

ROG Delta S這系列耳機是從Delta當作基礎,最主要是升級DAC,從原本的ESS 9218升級成ESS 9281以及新增了MQA邊解碼技術以及AI降噪功能,至於這款ROG Delta S Animate就是在外觀上有不一樣的設計,不過也因為它改成Animate這種點陣圖的燈效,所以原本圓滑的外型也變成了平面,整體配色也是以黑色為主。

 

ROG Dalta系列的耳機最大的特色就是耳罩外型設計是用倒三角形的樣子,據官方網站的描述,這樣子的設計更貼近實際的人耳形狀,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接觸面積,我也有稍微試戴了一下,跟我自己正在使用的ROG Strix GO 2.4 EP相比,雖然ROG Strix GO 2.4 EP的大小足以包覆住我的耳朵了,但因為ROG Delta S Animate單體又更大的原因,所以也可以完全將我的耳朵包覆住,尤其是在耳朵上緣部分,也不會有擠壓的感覺出現,長時間配戴應該不會有壓耳的問題發生

 

頭戴上方也印有Republic Of Gamers字樣,海綿部分,摸起來很軟,戴起來也不會有壓頭的感覺,非常舒服~ 另外在調整頭戴地方,總共有10個階段可以調整,上面也有刻度,方便日後調整可以把位置記好,直接一次調整到位,相當方便!

 

功能鍵的部分,全部都設計在耳機的左側,分別有外接式麥克風插孔、音量滾輪(開關麥克風按鈕)以及燈效模式選擇

燈效按鍵由左至右分別是關閉、開啟和音樂模式

 

燈效模式選擇音樂模式以後,耳罩的燈效就會變成像DJ那樣的音樂浮動,非常帥氣!

 

在單體部分,搭載50mm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及4核心的Hi-Res ESS 9281 DAC,響應頻率從20~40kHz,比較特別的是在單體設計上,拆下耳罩後可以看到他有傾斜的高低差出現,這樣的設計能夠讓聲音直接傳遞到耳朵,獲得更好的音質體驗

 

在來就是這次的ROG Delta S Animate的最大亮點,就是終於在ROG的周邊產品放上了 ROG動態編程LED顯示器(AniMe Matrix),我第一次看到ROG筆電的面板上出現這東西的時候,真的嚇到,沒想到一個筆電面板可以玩出這麼多花樣跟設計,所以我10/28那天看到ROG官方影片發布新耳機的時候,有差點腦波弱一波直接敗下去,還好我的理智線告訴我才剛買一副無線耳機,要克制XD 在沒點亮的時候,可以看到ROG之眼隱隱約約的樣子,低調帥氣,在耳罩中間也印有這款耳機的型號跟特色的小小字樣,算是小彩蛋;點亮之後,炫泡值直接上升到最高點啊!!

 

ROG Delta系列的麥克風也有一個小特色是我目前用的ROG Strix GO 2.4沒有的,就是麥克風上面有開關指示燈,亮紅燈的時候就表示是關麥的(可以玩遊戲玩到一半,關麥噴一下隊友XD

 

在Armoury Crate裡面一樣可以進行音效的設定,可以針對不同使用情境下調整出自己最喜歡的音效,在AI降噪部分,也是讓我覺得羨慕的地方,就是他可以調整AI降噪效果的強度~~ 我想調到高,應該就不會聽到他家人聊天很大聲或是滿滿的電視機聲音了吧XD

 

既然這次耳機都用AniMe Matrix燈光效果了,當然也要來玩一下其他的效果拉~~ 在Armoury Crate裡面可以選擇不同的效果,兩邊耳罩也可以選擇要不要同步燈效或是兩邊使用不一樣的效果,也可以自己找圖放上去,可玩性非常高

 

最後也放上一個我朋友用的圖片,我跟他說這有點俗餒XD 他說不會啊 這代表我玩遊戲就是秉持著充滿Power的氣勢! 我就說:好喔…😅😅

 

【總結】

最後離開前,也看他玩了一下Apex,我跟他說這付耳機裡面塞了很高級的DAC,再用Armoury Crate調整一下高低頻的量,你就會體會到新世界,起初他還一直說他根本沒差,能聽就好,直到我教他怎麼調整之後,他才發現,WOW 真的有差餒~~ 他說他在敵人的距離還有方向判斷上更加準確,有種變更強的感覺。

另外讓我非常好奇的就是MQA這項技術,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他是能夠用與 CD 同級的頻寬/檔案大小,封裝 Hi-Res 等級的高解析檔,至於音質如何,我也不知道XD 因為我手邊沒有可以使用MQA技術的播放軟體,只能之後看我朋友有沒有興趣玩玩看了~~ 在AI降噪部分,終於!! 不用再聽到滿是吵雜聲的聊天了XD 能夠好好的一起聊天,不用每次聊天都要叫他關麥的窘境發生了,好诶~~

這次ROG Delta S Animate老實說,真的有燒到我,從之前的Youtube直播發布的時候就深深吸引我,因為外觀真的太炫泡了~~ 要不是我暑假剛買ROG Strix Go 2.4,我真的也會一起腦波弱買下去,哈哈!(從錢包數鈔票中…)

【開箱】誰都不能阻擋我對小鍵盤的熱愛!! Corsair K65 RGB Mini開箱

=======前言=======

繼之前入手了ROG Falchion小鍵盤之後,前陣子看到賊船出了K65 RGB Mini黑色版,當下我差點理智線斷掉直接刷卡下去,好在當時的我及時地將我的卡好好的封印起來(? 才免除了吃土的風險,但身為重度射擊遊戲玩家的我,還是想要買一把有線的60%鍵盤,再加上後來ROG Falchion也經常被我帶出去使用,所以也一直有打算買一把有線的小鍵盤放在房間當作單純玩射擊遊戲用… 直到前陣子看到賊船又出了K65 RGB Mini而且還是白色版,我二話不說直接入手銀軸版本,果然電腦換換病真的不是那麼好治癒阿XD

廢話也不多說,趕緊進入開箱time~~

 

=======開箱=======

由於我本身還是銀軸按得比較習慣,所以這次也是入手銀軸版本~~

外盒正面,很有賊船獨有的特色跟精華,保持了信仰黑黃配色外,在正面部分也有用很多小三角形作為小裝飾,跟我現在用的機殼(Corsair 4000D Airflow前面板) 是相同元素;在左下角有鍵盤型號K65 RGB MINI 60%鍵盤;在右下角則有全英文鍵帽、使用櫻桃銀軸以及賊船燈效控制軟體iCue的標籤。

 

◆Corsair K65 RGB MINI 外盒正面

 

◆Corsair K65 RGB MINI 外盒正面右下角標籤

 

在外盒右側也有使用海盜船很喜歡用的標語來讓大家對他們的東西更有印象,這把鍵盤是用Press The Advantage來做為標語;在背面部分有一些功能特色介紹,除了支援PC跟Mac之外,這把鍵盤也支援Xbox One主機,右下角也有提醒只有在PC跟Mac才有支援8000Hz回報率;另外這把鍵盤也支援外接式傳輸線(Type-C to Type-A)以及附贈有造型的ABS材質空白鍵。

 

◆Corsair K65 RGB MINI 外盒側面標語

 

◆Corsair K65 RGB MINI 外盒背面

 

◆Corsair K65 RGB MINI 特色及回報率支援

 

打開之後,就可以馬上看到鍵盤本體有用一個塑膠蓋蓋著,同時身為白色控以及射擊遊戲玩家的我,看到鍵盤本人時,心中如看到喜歡的女生一樣,小鹿亂撞(? 滿心期待地想趕快把鍵盤插上電腦開玩!!

將鍵盤拿起來以後,底下還有一些配件,裡面所有的內容物包含:鍵盤本體、Type-C to Type-A傳輸線、說明書以及額外附贈的白色ABS材質拔鍵器和造型ESC鍵跟空白鍵。

 

◆Corsair K65 RGB MINI鍵盤塑膠蓋

 

◆Corsair K65 RGB MINI 內容物總攬

 

=======配件開箱=======

首先配件部分,一開始我拿出說明書的時候,還想說應該不會用到了,結果我一看到鍵盤側面的fn功能鍵的時間,我就乖乖地拿出說明書慢慢地閱讀每一個fn鍵的功能指令XD 說明書裡面也放上所有基本上經常用到的指令。

 

◆Corsair K65 RGB MINI 說明書

 

另外在今年海盜船推出的周邊、機殼…等產品都開始走向精品的方向設計,可以看到在許多小細節上都用跟以往很不同的設計語言來提升質感;在傳輸線部分,兩側都有用賊船的信仰LOGO,因為鍵盤本身是白色的,所以線材也用白色作為配色,線材軟硬度適中,不會太硬,非常方便收拾。

 

◆Corsair K65 RGB MINI 白色傳輸線

 

除了傳輸線之外呢~~ 在鍵帽上也有額外附贈一組賊船LOGO ESC鍵跟特別造型的空白鍵,空白鍵部分也使用了大量的小三角形來點綴,今年海盜船的許多產品都能看到有用三角形元素的身影,其實還滿好看的,不過如果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可能就要稍微小心一點了XD 鍵盤本身上面的鍵帽採用PBT雙色材質,額外附贈的ESC鍵跟空白鍵是使用ABS材質,不過手感摸起來也還是很讚,也放上換上去的照片給大家欣賞囉~~

 

◆Corsair K65 RGB MINI 附贈ABS材質鍵帽

 

◆換上特殊鍵帽的Corsair K65 RGB MINI

 

=======Corsair K65 RGB MINI開箱=======

配件開箱完之後,當然就要進入到鍵盤本人拉~~ 這把K65是採用60%規格減少右側方向鍵以及數字鍵區,可以讓滑鼠有更多的滑動空間,外側沒有多餘的外框,整體非常緊湊,盤如其名,60%塞滿塞好。

 

◆Corsair K65 RGB MINI 鍵盤

 

在背面部分,整體也非常簡約乾淨,沒有太多的斜線或是LOGO…等來裝飾,四個角落也非別有用一小條止滑條來防止按太大力時發生鍵盤移位的狀況。

 

◆Corsair K65 RGB MINI 背面

 

另外K65 RGB MINI的傳輸線也採用可拆式的設計,說真的,我覺得以後很多鍵盤真的都應該要用可拆式,真的會非常方便收納跟攜帶,不然鍵盤收起來的時候,接口那邊都會凹的很嚴重,我都不禁害怕哪邊真的凹到接觸不良或是斷路發生= = 在鍵盤這邊是用Type-C口,而傳輸線是Type-C to Type-A。

 

◆Corsair K65 RGB MINI 插孔

 

另外上面也有提到,就是海盜船今年的產品設計都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能夠在產品的一個角落看到型號或是//corsair字樣的身影,在K65 RGB MINI則是放在鍵盤左側Ctrl鍵的側面,看起來不會太過誇張,也很簡單明瞭地告訴你這產品的型號,真的滿好看的~~ 另外在鍵盤前面板的右上角也有印上灰色的賊船信仰LOGO,非常帥氣~~

 

◆Corsair K65 RGB MINI型號標誌

 

◆Corsair K65 RGB MINI 前側信仰LOGO

 

另外賊船在鍵盤軸體上的選擇也是堅持一貫作風,都是搭載德國大廠Cherry櫻桃軸,目前K65白色版有推出紅軸跟銀軸版本,不過因為我平常還是K70銀軸按習慣,所以這次也入手銀軸版本,只能說機械鍵盤真的是一個坑阿XD 手習慣這種手感以後,就變得嬌生慣養了,用回家裡那種薄膜鍵盤或是筆電鍵盤,才打一行字大概就想把鍵盤砸了,哈哈

 

◆德國MX Cherry Spee銀軸

 

另外也放上K65跟我現在服役中的K70還有ROG Falchion做個比對,看的出來60%鍵盤是真的很迷你,另外之前也有額外買海盜船出的粉色PBT鍵帽,找時間也會裝上我的K65,看一下在K65的視覺如何~~

 

◆K70、K65比對

 

◆ROG Falchion、K65比對

 

雖然K65本身是60%小鍵盤,但在功能上賊船也一樣都沒少,在鍵盤側面都可以看到fn鍵的不同功能,包含基本的音樂調整鍵之外,也有包含滑鼠控制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真的很神奇,如果真的習慣操作的話,真的能夠達到一把鍵盤完成所有的工作XD

 

◆Corsair K65 RGB MINI功能鍵部分照

 

鍵盤開箱完後,當然就是要上機看一下燈光拉~~ 俗話說的好:要玩燈、救上船!! 這句話是不能被反駁的!! 只能說海盜船在燈效上真的是設計的相當好看,想要光害嗎? 上賊船就對了拉~~

 

◆Corsair K65 RGB MINI 光害時間

 

=======AXON Hyper-Processing=======

最後就要來講到的就是海盜船鍵盤全新搭載的技術,AXON的Hyper-Processing技術,它主要就是能夠將鍵盤跟電腦之間的傳輸速率變得更快,我自己本身在服役的K70最高也支援到4000Hz,這把K65提升到8000Hz,讓鍵盤延遲降到更低,避免因為遊戲中因為延遲而輸掉戰局~~

至於我這一兩個禮拜的使用下來,確實有感覺快了一點,但也就快了一點XD 可能是因為跟我現在用K70用習慣的原因吧 哈哈

 

◆海盜船官方K65宣傳影片

 

=======Corsair iCUE控制軟體=======

海盜船從以前就一直都是以高回報率來做為產品主要推廣的特色,這次K65也還不意外地擁有這項特色,而這次海盜船更是將回報率推到了8000Hz,讓玩家能夠體驗到超級低延遲的遊戲手感,在賊船自家的iCUE軟體裡面也可以調整成不同回報率,除了回報率設定之外,也可以在裡面進行按鍵設定以及燈效設定,可玩性也蠻高的

 

◆iCUE 回報率設定

 

◆iCUE 燈效設定

 

◆iCUE 按鍵設定

 

=======Corsair K65 RGB MINI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新入手的K65開箱拉~~ 其實之前入手ROG Falchion的時候,就一直在想海盜啥時會出60%小鍵盤,沒想到就在快要遺忘這件事的時候,海盜船出其不意地推出了K65,不過也因為當時只有黑色版本,讓我有些卻步,直到這次出了白色版,我直接二話不說,卡給他刷下去,也因為這把的底盤是用全白色,所以在反光上更強烈,整體燈效看起來是比我的K70更好看。

至於使用上面,其實少了方向鍵這部分,真的還是有點不習慣,雖然說他還是有搭配fn鍵來操作,不過就是要用雙手來完成,還是那句話,真有點不習慣,不過也就順便訓練一下自己,熟悉一下這種小鍵盤,我相信時間久了應該就能適應了~~

【開箱】入手第一個4K螢幕!! TUF Gaming VG28UQL1A開箱

辛苦的2021總算是度過了,2020年底,我用雙11蝦皮折價送自己森海的ie 40 pro + ROG Throne QI來作為自己的聖誕+新年禮物,今年照慣例,是該買個新東西來犒賞自己一下了😇。

我自己目前是用24吋的1080p曲面螢幕,主要是因為當初對螢幕還沒有很了解,後來跟身邊朋友聊天或是自己研究的時候,才慢慢對螢幕有更多的了解,發現真正比較有料的還是IPS或TN面板;最近也有想要換螢幕的念頭,我自己本身有在玩PUBG,所以起初是想要入手Zowie的螢幕,不過後來看很多網友都說其實現在IPS面板的螢幕也不輸TN太多,所以後來就打消了念頭;

除了想要IPS面板之外,我也想要升級成27吋左右,所以最後就決定入手TUF Gaming的VG28UQL1A;至於原本的螢幕,會先暫時收起來,等之後離開學校宿舍到空間大一點的地方的時候在拿出來當副螢幕使用。

【開箱】

在開箱之前,我一定要先說一句話:就是為啥這螢幕的型號可以這麼攏長😓 每次要跟朋友說新入手的螢幕的時候,念型號都要念很久才結束,朋友都吐槽說,沒事幹嘛買名字這麼長的螢幕,呵…(因此以下皆以TUF VG28UQ簡稱^^)

總之下單後沒幾天就到了,就趕緊來開箱吧~~

在外箱正面就可以看到螢幕的型號跟外觀圖(話說我收到貨運的時候,看到箱子,感覺有種歷經滄桑的感覺XD 總之螢幕可以用就好)

在側面有螢幕的相關特色,包含有4K解析度、螢幕刷新率最高144Hz、ELMB SYNC、HDR高動態範圍、AMD FreeSync、1ms反應時間、90% DCI-P3、支援HDMI 2.1以及NVIDIA G-SYNC。

 

 

打開之後,螢幕一樣有用很厚的保麗龍包著,防止因為碰撞導致螢幕壞掉的狀況發生,整個抽出來之後,內附的配件包含螢幕用變壓器、DP 1.4*1、HDMI 2.1*1以及一條USB傳輸線。

 

再來就是螢幕了,螢幕正面邊框都是窄邊框設計,看起來比較不會那麼笨重;在下方邊框中間有ASUS字樣,個人希望TUF的螢幕也能像ROG那樣,改成TUF的LOGO,應該也會很帥氣~~ 在背面兩側則有一些線條跟紋路,看起來更有軍事科技感;在最左邊也有4個螢幕按鈕跟一個功能設定搖桿,可以對螢幕進行顏色或是其他東西進行設定。

 

在接口部分,分別有DP 1.4*1、HDMI 2.1*2、HDMI 2.0*2;除了DP跟HDMI之外,這台螢幕還有額外提供一個耳機孔,在左邊也有兩個USB 3.1以及一個訊號用的USB 3.0插孔。

 

東西都拿出來以後就來準備組裝囉~~ 不得不說,28吋的螢幕是真的滿重的,抱的時候要很小心,不然撞到一下,可能就損失幾千塊了… 另外底座部分是用V字型的設計,讓我的K65有一個小地方可以擺。

 

打開電腦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開啟NVIDIA控制面板,把解析度調到3840*2160 144Hz,然後就開始看Youtube了XD 用4K解析度看4K影片真的豪爽阿~~(難怪很多人都說不能用好的東西,不然會被養壞,看4K看習慣,回去看1080p還真的有一點模糊的感覺…)

 

【功能設定】

在設定部分,可以用螢幕角落的搖桿切換來設定,第一個主要是功能調整

動態OD - Over Drive(可變加速驅動)技術,可以讓螢幕跟著幀數動態調整,設定裡面總共有6個等級可以選

 

Adaptive-Sync開關

 

ELMB SYNC - 這是華碩自己發的技術,可以減少破圖的狀況

 

GamePlus – 可以在螢幕中間加上一個瞄準器,當作玩射擊遊戲的準心

 

GameVisual – 7種情境可以設定,可以在不同使用模式去切換

 

Shadow Boost – 加強暗處的亮度,可以更容易看清楚在暗處的敵人

 

在影像部分則可以調整亮度、對比…等設定

 

色彩部分可以調色溫、Gamma值、彩度跟膚色

 

這個是我覺得滿有趣的設定,可以選擇不同輸入源在同個螢幕做顯示,如果有同時兩台電腦要操作,就可以切換成同時顯示兩個輸入的畫面

 

【遊戲實測】

我目前玩得比較吃效能的就是PUBG,所以就提供PUBG在4K跟1080P兩個解析度的fps數,特效部分,我都調成低或非常低(平常的設定)

 

在4K解析度,平均FPS數為65;1080P的FPS數,因為遊戲內FPS設定到最高,所以遊戲內顯示平均有200以上,相對流暢很多,因為個人目前1080P玩習慣了,所以4K解析度就拿來平常文書跟看影片用,玩遊戲還是以1080為主。

 

【總結】

(臨時雙螢幕,超級粗糙XD)

以上就是新螢幕的開箱拉~~ 果然到了聖誕節跟跨年還是要買個東西來犒賞一下自己才是王道阿~~ 😁😁

在設定上,沒有太多的水土不服,基本上就依照舊螢幕的參數在微調一下就可以了,只是因為換上28吋,所以玩遊戲的時候,眼球晃的範圍就相對變大,玩久了還是要休息一下(算是幸福的煩惱?😅😅)

在視覺體驗部分,只能說還是要買4K的螢幕讓自己爽~~ 4K的表現真的超出我的預期,觀看也有支援4K的YT影片,畫質真的好的起飛,看完之後,回頭看1080的影片,會突然覺得糊糊的,就像以前剛看到1080P,回頭看720是一樣的道理😂

剛好最近期末沒啥考試(故意選沒有考試的課,嘿嘿…😊),報告也都處理得差不多了,可以好好放鬆的用心螢幕追劇跟玩遊戲囉~~

【開箱】從沒握過這麼輕的滑鼠... TUF M4滑鼠簡單開箱

前陣子過年在家裡跟朋友玩吃雞的時候,他說他想要換一顆輕量滑鼠,有線無線都沒關係,但就是以便宜為主,我有跟他推薦一些輕量滑鼠跟洞洞鼠,後來他想試試看TUF新出的TUF Gaming M4 Air,TUF除了出新的輕量滑鼠之外,也有出一顆無線滑鼠:TUF Gaming M4 Wireless,剛好想要買一顆便宜好用的無線滑鼠給妹妹使用,於是過年結束就約朋友一起到原價屋買。

另外一顆就等之後在拿給我妹~~

 

【開箱】

首先是我朋友買的TUF Gaming M4 Air

整個盒子用黑、灰色當作底色,跟ROG的相比,更低調沉穩的設計,中間有滑鼠的正面圖,背景也有一個TUF LOGO

 

在後面則有幾個滑鼠的功能特色介紹

1.輕量化的設計,滑鼠只有47克重

2.用TUF Gaming Paracord 連接線和100%的PTFE鼠腳

3.滑鼠表面有抗菌的功能

4.電路板有IPX6等級的防水功能

 

拿出來之後,裡面的東西也非常簡單,就一顆滑鼠、一本說明書跟保固書

話說,滑鼠拿出來的時候,我真的嚇到,47g握起來輕到沒感覺…😎😎

 

滑鼠本身也是靠大量的挖洞來達到47g的重量,如果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了😂😅

也因為挖洞的關係,所以可以看到裡面的電路板,蠻酷的;而內部的電路板本身也有做防水功能,如果不小心打翻水之類的,比較不容易壞掉

 

傳輸線也用類似ROG Keris的超軟線,摸起來非常軟,滑起來跟一般的滑鼠線相比也順非常多

 

M4 air本身是對稱鼠的設計,左邊有兩個側鍵,在滾輪的後方有一個DPI切換鍵

 

在鼠腳部分也用100%的PTFE材質;底部也有額外一些挖孔設計來降低滑鼠重量

 

另外一個是無線版本,TUF M4 wireless

盒子大小跟air相比小了許多,中間一樣有放上滑鼠的圖片,右上角也有放上ASUS Antibacterial Guard抗菌功能標籤

 

在盒子後面也有幾個特色介紹

1.滑鼠按鍵用PBT材質

2.滑鼠有抗菌功能

3.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google翻譯的😂😂)

 

打開之後,東西也是一樣很簡單,呵呵

有滑鼠、一顆電池、說明書跟保固書;滑鼠本身還有一層類似泡棉的東西包著

 

滑鼠部分,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是無線滑鼠,但因為這顆是用電池,所以沒有任何的充電線;

M4 wireless鼠型也是對稱鼠,在左右鍵、側鍵跟上蓋都是用PBT材質也有做抗菌功能,上蓋也有印上一個會反光的TUF新LOGO

 

滑鼠底部中間還有一個藍芽或是2.4G的切換紐;鼠腳部分也是用100%的PTFE材質,滑起來滿滑的,很順

 

至於2.4G的接收器則是放在滑鼠裡面,把上蓋往後推,就可以看到了~~

 

電池部分,有個讓我覺得滿特別的東西是,他支援兩種大小的電池,滑鼠剛拿出來的時候,裡面釋放比較小的電池+一個類似轉接器的東西;據官方說用這種轉接器+小電池跟原本的大電池相比可以在減輕一點重量

兩顆拿起來的時候確實也可以明顯感覺到裝透明殼的電池比較輕

 

M4 wireless本身也有支援Armoury Crate,一樣可以在裡面進行按鍵、DPI的設定跟查看電池的電量

 

【總結】

這兩顆TUF新出的滑鼠都是以輕量化為主,在重量上我覺得真的是輕的不可思議,尤其是M4 air,這也是我第一次碰到洞洞鼠,跟我目前在用的PUGIO II相比,第一次握他的時候,要不是可以看到電路板,不然我還以為我是握空殼… 看來我之後有機會也要來買一顆這種超級輕的滑鼠來玩玩看了~~😏😏

至於要送給我妹的M4 wireless,會選這顆主要是他比較低調,雖然同樣有羅技的G304,但是以前我有使用過,我覺得總有種前後重量不平均的感覺,這顆M4在配重上算是均衡很多,整體重量上也比G304輕;除了重量上,另外就是微動的問題,羅技的出事率真的相對高很多,所以也想說就盡量避免這問題,希望她會喜歡囉~~

【開箱】Apex 1080p順跑機|火鳥 風魅影2022、ROG B660-A開箱篇

之前過年的時候堂弟跟我抱怨說他家裡的電腦跑不動Apex(一問才知道,原來那台電腦已經用6年了,甚至連獨顯都沒有,那也難怪跑不動…

經過我跟堂弟的極力說勸之後,我阿北終於願意讓他花錢換新電腦,我也跟他一起研究了一下電腦設備的挑選,因為預算不能太高,他也沒有太care RGB燈效,所以我就以i5+3060為主,其他配件也是選相對適合他的;

附上最後入手的清單給大家看囉~~

 

CPU:i5-12400

主機板:ROG Strix B660-A D4

RAM:金士頓 Fury DDR4 8G*2 3200MHz

SSD:金士頓 A2000 500GB

顯卡:ASUS Dual 3060 O12G

機殼+Power:火鳥 風魅影2022 黑+全漢 黑爵士 650W

 

【開箱】

機殼部分,是選火鳥的風魅影2022;

前陣子看到網路上很多人都是配這個機殼,後來看了一下官網,看起來也不錯,而且也有搭配全漢電供,也有便宜一點,所以就幫他選這個組合

整個機殼外觀很簡約樸素,沒有太多花俏的線條,側邊有側透的玻璃;玻璃部分是無打孔設計,比較不會發生玻璃碎掉的狀況

 

風扇部分,原廠內部就有給4個,分別前3後1,基本上不用額外買風扇裝,以原價1500以內的機殼來說,CP值真的滿高的

 

前板I/O分別有一個開機鍵、重開機鍵、兩個USB3.0跟耳機、麥克風插孔

 

硬碟部分,最多支援到2個3.5吋HDD+2個SATA SSD;比較特別的是這咖機殼的硬碟架是可以針對電供長度去做調整,安裝上也方便許多

 

接著是CPU跟主機板部分,只能說這次Intel 12代CPU是真的香(intel yes…

就算是沒有大小核的i5(6核/12執行緒),在P-core強大的效能下也是可以應付現在很多吃效能的遊戲

 

主機板部分這次幫他選ROG的ROG Strix B660-A D4,身為Z490-A白色控的我,選主機板的時候也是直接跟我堂弟推坑白色主機板XD

也稍微簡單開箱一下,外盒正面一樣是用大量的白色作為底色,左邊印有ROG Strix B660-A Gaming WiFi D4完整型號字樣,在左下角有intel 1700腳位跟W11 ready的標籤

 

背面有一些主機板的特色介紹,主要有Wi-Fi天線、12+1項供電、許多白色的散熱片跟已經安裝好的後檔板

 

B660-A的外觀跟我的Z490-A很相近,在供電區、晶片組跟SSD的散熱片都有用白色去噴漆;不過因為又多提供了兩條SSD,所以整個白色比重又更多了一點,看起來也非常好看

 

在背板I/O埠分別有HDMI 2.1、DP 1.4一個、USB2.1 4個、USB3.2 type-C、USB3.2 3個、2.5G 網路孔、WiFi 6天線跟音效孔

 

在M.2 SSD部分,B660-A總共提供3個插槽,分別也都有附上散熱片,之後我堂弟有想玩其他遊戲或是要下載片片(? 都可以在擴充

 

顯卡部分,這次是買Dual版本的3060,以3060的發熱量來說,雙風扇就很足夠了(原本是想推坑他直上ROG版本XD 但後來想想沒有那個必要,就算了

 

輸出檔板採用304不鏽鋼材質;接口部分總共有給到3個DP 1.4a跟一個HDMI 2.1

 

風扇採用雙風扇模式,也都使用了軸向式風扇,可以透過增加風壓來讓顯卡溫度更涼快;供電部分也只需要一個8pin就夠了

 

電供部分,就用跟機殼搭配的全漢 黑爵士 金牌650W,會選這個機殼加電供的組合除了便宜之外,也考慮到他可能也就這一套玩個5、6年,所以i5+3060用650W就很足夠了

 

詳細組裝部分,會在下集額外寫出來(因為組裝會順便教我堂弟,所以也一起記錄起來)

先放上最後組裝的樣子給大家看囉~~

 

【測試】

組裝好了,簡單跑一些分數給大家參考,也順便測試一下穩定性

首先是CPU-Z的跑分,單核656.3分/多核4897.5分

 

在3D Mark部分,因為他本身硬體規格不是頂規,所以就分別測試相對輕度的Fire Strike、Time Spy跟光追性能測試的Port Royal

 

Cinebench R23部分,單核分別獲得1636分/多核有11984分

 

在溫度跟功耗部分,i5跟3060都很低,在一般使用下,CPU的溫度大概35度,功耗平均17W;燒機CPU在用原廠散情況下最高68度,功耗則76W

 

顯卡部分,待機34度、功耗15W;在Fire Strike燒機最高到73度、功耗170W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遊戲測試拉~~

他最主要玩的遊戲就Apex跟瓦羅蘭,所以就提供兩個遊戲的FPS給大家參考(設定上畫質都是1080,特效部分就依照他自己習慣的去玩

Apex平均幀數130左右,瓦羅蘭就完全沒負擔,至少250起跳

 

我不知道他之前的舊電腦是怎樣,但據他所說,舊電腦玩Apex根本像在看幻燈片一樣卡,根本沒法玩(真不知道他以前到底是在啥環境下玩電腦的…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這次ROG的B660也有加上雙向AI降噪的功能,可以透過Armoury Crate裡面進行設定,所以我也順便教了他一下這套軟體的使用方法(正在用Z490的我表示羨慕有雙向AI降噪…不然有時候朋友聊天還是有些雜音,心態容易崩QQ

 

除了雙向降噪之外,一樣有AI散熱跟AI網路,都可以從Armoury Crate裡面進行下載跟設定

 

【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我堂弟的新電腦拉~~

雖然很多人都說這東西就交給原價屋的員工來組就好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自己的電腦親自自己組起來還是會有那種成就感,而且也會因為是自己組起來的,所以會更加珍惜他;

在遊戲體驗上,只能說提昇超級有感XD(廢話,跟5、6年前的電腦比,絕對有感阿 沒感的話,估計會被殺ㄅ… 因為我堂弟對於電腦硬體也沒有非常了解,所以我就依照他的需求,選擇一個目前能夠順暢使用,未來也可以一樣撐5-6年的電腦給他使用

另外上面也有說到,這次除了零件介紹跟測試之外,因為組裝過程中我有教我堂弟如何組裝,所以之後也會額外寫一篇組裝的文來記錄(趕工中…

【開箱】Apex 1080p順跑機|火鳥 風魅影2022機殼開箱篇

這次我幫我堂弟組裝了一台新電腦,在機殼部分我幫他選了火鳥的風魅影2022,會選這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剛好看到一些網友菜單推薦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而且他還有跟全漢的Power推出一個組合,CP值滿高的;

這次就來開箱一下這咖1500元不到,還應有盡有的機殼~~

 

【開箱】

首先外箱正面就有一個機殼的示意圖,然後左下角有機殼的型號:NOVA MESH SE TG;底下還有特別標記4FANS的字樣,表示這咖本身就有內附4顆風扇

 

在紙箱上面右邊也有印刷型號,還有額外標記是2022黑色版本

 

紙箱背面有機殼的解剖圖,還有對應的一些零件介紹,包含防塵網、硬碟架、風扇、側玻…等

 

風魅影這咖機殼外觀本身滿樸素的,沒有太多太華麗的造型或是線條,前面進氣口也有許多挖孔來讓前面的風扇進氣

機殼整個大小為450mmX367mmX210mm

 

前板I/O設計在機殼上方的防塵濾網側邊,按鍵部分分別有給開機鍵、重開機鍵、兩個USB3.0跟耳機、麥克風插口,算中規中矩

 

在機殼前擋板部分,火鳥有特別在裡面裝了一層鐵網跟防塵濾網,能夠減少灰塵跑進機殼裡面,可以降低清理零件的週期;

在拆裝上也滿方便的,稍微往外掰一下就可以拆下來了

 

除了前面板,在機殼上方跟電源底下都有防塵濾網,可以防止一些灰塵掉進機殼內部

 

在側面玻璃部分,我覺得也是這咖機殼不錯的地方,他是採用跟我現在用的4000D Airflow一樣是最後面用螺絲鎖的方式,而不是四角挖孔的設計,可以相對避免玻璃碎掉的問題

背面PCIE插槽一樣有提供7個插槽,不過是一次性的,拆下來以後就沒辦法裝回去了

 

再來就是機殼內部,主機板部分最大支援到ATX,在主機板的右側也可以多加裝兩個SSD

 

風扇原廠內附前3後1,上方還可以多裝2個風扇,我覺得這是這咖機殼CP值最高的地方XD

水冷部分,前方也可以支援360水冷,上面240,最後面120

 

在底部的硬碟架跟電源艙有一個讓我覺得滿特別的就是他的硬碟架是可以做前後調整的,只要把底部螺絲轉開,就可以依照電源長度做調整,或是如果前面有裝水冷,可以往後移,滿方便的

 

最後就放上整個組裝好的樣子

 

【總結】

會幫我堂弟選這咖機殼主要還是預算考量,剛好這咖也有跟全漢的電供推出組合價,滿便宜的,外型他也可以接受,所以就選了;至於全漢的電供也有金牌全模組650W,也夠支撐i5+3060了

對於這咖風魅影的評價,我覺得以千元等級來說真的CP值爆表,側玻不僅是後方打孔的,裡面還內附4顆風扇,在散熱上也不用太擔心。

至於安裝上,因為沒有多加裝HDD跟風扇,所以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線也相對少很多,不過整體空間滿緊湊的,看起來會稍微壅擠一點。

希望這組電腦能夠讓我堂弟撐個5年了,可能過電供保固就要開始幫他稍微注意一下電腦狀況了~~

【組裝】堂弟的第一台電競桌機!! 火鳥 風魅影2022、ROG B660-A組裝紀錄篇

繼上集幫我堂弟組裝玩電腦,也跑了一下遊戲之後,我阿北隔幾天就LINE我說他現在就一直泡在電腦前面不肯離開XD 我就跟他說:沒關係,我當初有新電腦也是這樣,一個禮拜過後大概就會稍微恢復正常了,哈哈

那這集主要就是紀錄一下教他如何組裝電腦以及win10的安裝過程,也順便分享給各位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各位以後也能夠自己組裝自己的小老婆~~

開始前先稍微簡單說一下我的組裝習慣:基本上我的組裝順序會是CPU->記憶體->SSD->主機板上機殼->散熱器->電供->接線->最後才是顯卡

畢竟這年頭,顯卡缺到我覺得比生命更重要,如果先裝顯卡再上機殼,不小心撞到導致金手指斷掉,真的會哭出來…

廢話也不多說,趕緊進入組裝time~~

 

【組裝】

首先是CPU的部分,雖然Intel 12代CPU的腳位增加到1700,尺寸有加大,不過安裝上影響不大,在CPU跟主機板CPU插槽左右側都有做一個小凹口的防呆設計,只要對準、放上去、再用卡榫扣緊就可以了

 

記憶體部分一樣也有防呆設計,凹處對準主機板後,兩邊往下壓,聽到咖的一聲,就表示有裝上去了~~

 

如果顛倒過來就沒辦法插進去(千萬不要硬插,因為絕對不會大力出奇蹟的…

 

再來是SSD,SSD基本上第一條都裝在離CPU最近的那條,速度上會是最快的

把散熱片轉開之後,以45度角的方向插進去,再用卡扣扣好就可以了

※這張主機板有一個很棒的設計就是他是改用卡榫旋轉的方式就可以扣住了,比較舊的主機板都是用螺絲,我覺得相對比較麻煩,安裝的時候也容易搞不見

 

也額外提醒一下,散熱片要裝回去之前,要記得把散熱貼的膜撕掉,以免沒有達到散熱的功能喔~~

 

接下來的幾個步驟因人而異,

1.  如果你用的是水冷,可以先把扣具裝上去在把主機板上機殼

2.  如果電供是用全模組線材,也可以先把主機板左上角的8或8+4pin接上去再上機殼

 

因為我這次是用原廠散熱器,所以我決定先把散熱器整個裝好,然後就直接先把主機板鎖上機殼,再把CPU的8+4 PIN接上去

 

接著是24 PIN線,目前絕大部分的主機板24PIN都是設計在右側中間偏上一點點,其中一邊有一個類似卡扣的東西凸凸的,線插上去後也要確認一下有確實扣上去

 

再來是機殼的前板I/O的線,會依照不同機殼有不一樣的插頭;

這咖風魅影因為是給兩個USB 3.0 Type-A,所以線會整合成一條,插的地方就從面相主機板右邊的24PIN往下看,基本上就看的到了

耳機跟麥克風的線則是會整合成一個插頭,然後會標記AUDIO字樣,插的位置普遍上就是在主機板的左下角,附近會有好幾個小電容跟音效晶片的地方,插孔會有一個腳是空腳,對準之後就可以插進去了

 

最後就是最麻煩的開機、重開機鍵,目前3大廠的針腳都是設計在右下角,至於哪個要插哪邊,可以從到主機板官網上看主機板的操作手冊,上面就有針腳對應的標記,比較清楚,不會插錯

 

如果有正負極的,在線的插頭處通常會有一個小小的三角形設計,就表示為正極;或是會直接標示+或-

 

放上最後插好之後的圖

 

小線都插好之後,就可以準備來裝最後的顯卡了~~

顯卡基本上也是找離CPU最近的PCIE插槽,也是相對能有更快的傳輸速度

插上去之前,也要記得先把機殼後方的PCIE檔板拿掉,那這咖風魅影是用一次性的檔板,就直接把他折掉就可以了

 

最後再把顯卡的8 PIN線接上去就大功告成了~~

 

再來就是WIN 10的安裝部分,這次會先幫他灌WIN 10主要是他的i5沒有大小核設計,而且還是怕WIN 11有些小BUG跟遊戲相容性問題,所以就暫時先不上

至於灌WIN 10的方法也有幾種,我就用我最習慣的方法:隨身碟

※小提醒:這個隨身碟可以先從自己的舊電腦準備好喔~~

【系統安裝】

先準備一個8G以上的隨身碟

 

然後到google搜尋WIN 10安裝,接著進到微軟的網頁裡面

 

進去之後,直接點「立即下載工具」

 

下載之後就直接打開,然後讓他跑一下,接著會跳出授權條款,直接按接受就可以了

 

按接受後,再讓他跑一下,會進到一個選項,選擇第二個「建立另一部電腦」那個選項

 

接著版本選擇,就用預設的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選USB快閃磁碟機

 

下一步直接選擇你已經插在電腦上的隨身碟即可

 

接著就讓程式自己慢慢跑,跑到完成,隨身碟就順利結束了~~

 

 

隨身碟準備好之後,就可以來灌新電腦拉~~

先把隨身碟插上電腦之後就直接開機,剛開始電腦會先進入BIOS,然後在右下角會有一個開機順序的區塊,用滑鼠把隨身碟那個拉到第一順利,然後直接儲存並重新開機,電腦就會順利進到安裝WIN 10的介面了~~

 

如果你已經有序號了,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先輸入了,也可以整個安裝完再輸入;如果沒有,直接按下一步

 

接著進版本,直接選專業版

 

然後接著就是稍微複雜的地方,就是硬碟分割,先按自訂;然後我的作法通常就是直接點一下你要安裝的硬碟(選容量最大的),然後直接下一步

 

然後就讓電腦自動跑就可以了~~

 

最後全部安裝完成之後,電腦會重新開機,如果順利進到WIN10設定介面,就順利完成了~~(灑花~~)

 

【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教堂弟組裝新電腦的過程分享拉~~

只能說這過程也是各種奔波阿… 從組裝到整個系統灌好跟遊戲可以順利開起來也花了將近1整天,真的滿累的;最後也在我阿北家吃完晚餐才離開,離開前也看了一下我堂弟玩遊戲那滿足的樣子,至少是值得了XD

這次也讓我很有成就感,因為我覺得比起自己會組裝,教會一個人更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最後希望這次的紀錄文能夠幫助到大家拉~~ 也希望大家都能組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小老婆~~

零件開箱篇:【開箱】Apex 1080p順跑機|火鳥 風魅影2022、ROG B660-A開箱篇

【開箱】送給弟弟的畢業大禮!! ROG Fusion II 500輕開箱

堂弟去年順利升大學,原本去年說要送他一個畢業禮物,不過後來因為太忙而忘記這件事情,直到前陣子過年的時候被他一問才又突然想到,所以前幾個禮拜都在想要送啥禮物給他;

想到他本身有玩瓦羅蘭跟一些節奏遊戲,不過他用的耳機就是以前買手機送的那種,然後麥克風也是用我5、6年前買的199超便宜麥克風,出於哥哥的於心不忍,就決定送他一副電競耳機,剛好前陣子看到ROG有推出新的耳機:ROG Fusion II 500,所以就決定買這付耳機作為他的畢業禮物,這麼好的哥哥哪裡找(臭屁中…

 

趁這次228特別去拿給他,也陪他一起速速開箱這附新耳機~~

 

【開箱】

外盒部分,ROG一貫的傳統,整體採用紅黑的電競配色,正面中間可以看到耳機的外觀圖;

在左下角印有鍍銀的ROG FUSION II 500字樣跟小小的虛擬7.1聲道耳機英文字,右上角有支援PS5、discord認證、teamspeak認證以及Hi-Res認證的標籤。

 

在背面則有這附耳機的特色介紹

1.  搭載4個Hi-Res ESS 9280 DAC

2.  身臨其境的深沉低音和7.1環繞音效(特別谷哥了一下immersive的意思XD)

3.  遊戲跟聊天音量控制鈕

4.  相容很多平台,桌機、家機都可以用

5.  ROG耳機都有的AI降噪麥克風

6.  耳罩燈效有支援Aura sync

 

打開之後,背蓋中間印有大大的ROG無懼之眼跟字樣,耳機上方有用一塊海綿包著防撞。

 

海綿拿開就可以看到耳機本體,耳機跟包裝盒拿起來後,底下也有一個配件盒跟3.5mm和Type-c to Type-C的線(兩條線的插孔都有用一個夾鏈袋包著)

 

至於配件盒裡面則有一組耳罩、Type-C to Type-A轉接頭和說明書跟保固書。

 

線材部分這次改成外接式的,我覺得滿不錯的,比較容易收納;兩條線兩端都有刻上ROG字樣;Type-c to Type-C線還有用一個ROG魔鬼氈束著。

 

接著就是耳機拉~~ 跟我自己以前使用的fusion 300相比,兩代的設計算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燈效主要都是在耳罩後側,有一個弧形的形狀;跟我現在服役的Strix GO 2.4相比,更有電競耳機的風格,但也沒有Delta那系列那麼高調

 

首先頭頂區域也印有REPUBLIC OF GAMERS字樣,頭梁部分採用蛋白質的材質,壓起來比較軟,比較適合長時間配戴。

 

在左右側有設計伸縮頭戴,可以調整成自己比較舒服的階段;在伸縮頭戴裡面也跟我的ROG Strix GO 2.4一樣有印上ROG字樣。

 

我的Strix Go 2.4 EP長這樣↓

 

耳罩部分原廠是給蛋白質皮革材質,內側也有ROG的無懼之眼;如果不習慣這種材質的耳罩,配件盒裡面還有附贈一組ROG Hybrid耳罩可以換。

 

在單體部分,搭載50mm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在DAC部分從一代的ESS 9018升級到4核心ESS 9280。

 

兩邊耳罩外面的後側都有RGB燈條的設計,算是承襲了一代的騷屁股(? 的設計XD,不得不說,也是滿經典的,哈哈。

除了燈條的設計之外,左右兩邊也分別印有銀色的ROG LOGO跟ROG字樣,低調中又不失帥氣。

 

在耳機下緣的功能鍵部分也非常豐富,左耳由左至右分別為麥克風插孔、Type-C連接口、音量滾輪(中間按壓可以開關7.1聲道)、耳機麥克風開關切換紐。

 

右耳則有桌機/家機模式切換紐跟聲音調整滾輪(可以針對聊天或是遊戲聲音大小作調整)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這副耳機沒有外接式的麥克風,是改以內建式的,沒有以前第一代那種麥克風收起來就會自動關麥的設計(主要是怕我弟要偷偷嘴隊友的時候沒按到切換鍵被他隊友聽到XD)

 

因為他是第一次用ROG的耳機,所以我也有跟他說了一下Armoury Crate的用法;另外ROG Fusion II 500這次新加入的遊戲/聊天聲音大小調整功能,在Armoury Crate上面也有一個圖示(Chatmix)來顯示目前的大小調整是偏向哪邊。

 

另外也可以調整音樂的低音跟音質,麥克風的效果也可以調整AI降噪的強度跟雜音的抑制。

 

【總結】

以上就是新耳機的開箱拉~~

這次新的Fusion II系列耳機距離一代好像也很久了,二代在功能上有新增了一些ROG近期耳機都會有的功能,在重量上也採用了輕量化的設計,光拿起來就有明顯的感覺,戴上去之後一整個超熟悉的感覺(因為頭頂跟耳罩材質都跟我現在用的ROG Strix GO 2.4一樣XD),很舒服,長時間配戴也絕對不會不舒服

總之這次的禮物算是當了一次稱職的哥哥了(都自己在說,哈),我有時候都會想:這麼好的哥哥哪裡找阿,哈哈

也不多說廢話了,趕緊把耳機還給我堂弟使用(已經在我背後準備打我了XD), 希望他能夠好好使用跟保養這附新耳機~~

【開箱】誰說只有大顯卡才需要支架!! ROG Herculx顯卡支架開箱

前陣子清明連假跟朋友玩吃雞,被殺掉之後就在看FB,看到了ROG出了新的顯卡支架,看到外型滿酷炫的,於是就google了一下官網跟其他人開箱,看到價格才1000初頭,心想:好像有點便宜ㄟ

雖然我現在用的1660S根本用不到,但是想到有那酷東西,還是可以擺出來炫一下,所以就找了一個假日到罰站屋入手了。😎😎

另外也到三創裡面買了ROG新出的藍芽耳機,等收到之後,再來開箱~

 

回家後直接開裝~~

【開箱】

首先是外盒,正面左邊有顯卡支架的型號:ROG Herculx Graphics Card Holder的字樣,背景也有用斜角的ROG電競圖紋做裝飾;在右邊則可以看到顯卡支架的照片,

比較特別的是這款顯卡支架是採用垂直支撐架的設計,不像是需要用到PCIE槽的那種。

 

在正面的右上角也有附上幾個這個顯卡支架的特色,有:很大的相容性、無須工具安裝、內建水平儀、3D ARGB燈效跟一個支援Aura Sync的標籤。

 

在背面就有幾個特色的圖片示意跟簡單的文字說明,第一個是支撐架的垂直高度調整範圍(72mm到128mm)、兩個可調整高度的區域、有提供一個水平儀跟ARGB的燈效。

 

打開後,內蓋的設計跟水冷得很像,都會有一個內層的設計,不過上面的圖案跟水冷不一樣,裡面有一個顯卡、機殼、顯卡支架跟很多ROG LOGO、字樣的元素,非常有巧思。😎

 

顯卡支架上面還有用一層泡棉蓋著,拿開之後就可以看到顯卡支架了,周圍也還有用泡棉包著;

支架拿起來後,底下還有一張ROG小卡跟說明書。

 

這個版本的支架本體是用獨立垂直的設計,所以不會用到機殼後方的PCIE檔板區;

在外觀部分,最右邊有一個支撐架,往左延伸一片RGB燈效,左下角有一個紅色的液體,可以拿來測量顯卡是否有撐到水平的位置。

 

在頂部的後側還有一個額外的小平台,上面印有ROG的字樣跟一個六角形的小支柱,可以透過後方的小齒輪做微調

 

在底部有用橡膠的材質,可以防止支架滑動;

底座上也有一個按鈕,按一下就可以把支架降回最低的高度

 

底座的按鈕按下去後,支架降的速度比想像中快,所以如果真的要降,避免上面有撐著顯卡,不然就是要先用手撐著顯卡再按,放上影片給大家看一下

ROG Herculx Graphics Card Holder顯卡支架升降按鈕

 

再來就是水平儀的部分,主要是用來放在顯卡上面,量測顯卡有沒有呈現水平的狀態,確保顯卡背板沒有彎曲的狀況發生

他的背面是用磁吸式的設計,用完之後就可以直接吸在顯卡支架上,滿方便的

 

顯卡架的兩個支撐架高度範圍從最低從72mm到最高128mm,可調整性滿高的,基本上只要不要太小的機殼,基本上都可以放進去

 

支架的正面有用一大片ARGB,主要由ROG跟無懼之眼組成,背景也有很多小英文字最點綴

在背後也有一條3pin 5V的ARGB線,只要插上主機板就能發亮

 

先放上成功發亮的樣子😍😍

 

【安裝】

安裝方式非常簡單,真的跟外盒標示的一樣,不用任何工具就可以裝;

先卡支架降到最低之後,把水平儀放在顯卡的背板上面

 

然後再把顯卡之架放在顯卡下面,先調整大的支撐架,然後再調整小支架;

最後讓顯卡上的水平儀裡面的小泡泡呈現在中間的位置就成功了~~

 

最後再把3pin的ARGB插頭插到主機板上面就可以開機拉~~~

另外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就是我剛插上去的時候,因為我是先插ROG白龍ARGB風扇的分接器,再插上主機板,剛開始開機的時候,左半部沒亮,我還以為是我拿到機王😓😓

 

然後我就開始進行測試,如果直接插主機板ARGB 3PIN插槽就又沒事;後來進Armoury Crate主機板介面才發現,是我的ARGB輸出值不夠多,所以我就一口氣直接調到100就沒問題了😆😆

 

【總結】

以上就是這次新入手的ROG超級信仰顯卡支架

雖然說現在只用1660S,沒有完全的必要用顯卡支架,但想想以後會換顯卡,勢必還是要有顯卡支架,就怕到時候已經停產了,所以這次就直接腦衝一波,直接入手

至於價格部分,當初以為會賣到2000以上,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便宜(雖然還是比科技竹筷貴好幾倍就是了,呵呵 但我覺得都要買了,還是直接買原廠的比較心安~

我覺得顯卡支架貴是貴,但至少地震來的時候,不會像科技竹筷那樣直接倒掉,很難想像如果竹筷倒的瞬間,背板重量瞬間加重,超傷的= =;所以還是決定買個保險

另外就是ROG還有出另外一款是會用到機殼後方的PCIE版本,兩個各有優缺點,就看大家比較喜歡哪種版本了~

【開箱】兩台路由器讓整棟家訊號滿格?!ASUS ZenWiFi XD6S開箱

前陣子清明連假放假回家時,某一天跟家人一起出門到Costco逛街,在亂晃的時候看到了一組路由器ASUS ZenWiFi XD6S,想想前幾天剛回家,我爸就說家裡的路由器最近有點不穩,有在考慮換,我就跑去跟他說那邊有在賣華碩的路由器,購買前我也特地google了一下這款路由器,普遍好像用起來都說還不錯;

總之當天在那邊猶豫了一下之後,就決定入手這組路由器

 

服役了好幾年的路由器終於可以退休了~~

 

回家後就馬上開箱測試~~

【開箱】

首先是盒裝的部分,正面中間有放上兩台路由器的合照,上方有一行會反光的ASUS ZenWiFi XD6S型號字樣;左上方有放上支援WiFi6的標誌;左下角也有標示覆蓋範圍有到160坪

 

外盒背面有標示幾個XD6S的功能特色,包含了支援最新的WiFi 6、AirProtection Pro網路保護、Instant Guard網路保護以及簡單操作的路由器APP

 

側邊有提供一些路由器的規格跟華碩路由器APP下載的QRCode,主要就是包含內藏6個天線、在802.11ax也就是WiFi 6在2.4G和5G兩個頻段的速度分別是574Mbps和4804Mbps,兩個相加後趨近5400,所以在外盒正面也有標示AX5400

 

其中一面還有額外放幾個標籤,分別是Instant Guard、支援AiMesh、AirProtection、提供3年保固、MOD適用、IPv6防水…等

 

打開之後,就可以看到兩個路由器本人了,除了兩台路由器之外,還有兩條電源線、網路線、說明書跟保固書

 

這款因為是Mesh系統的路由器,所以裡面會有兩台路由器;路由器本身外觀設計非常樸素,不額外說明甚至看不出來他是一台路由器😂😂

 

整個都是以白色為配色,是走一個低調典雅的風格,很適合放在家裡順便當一個裝飾擺設,哈

在左右側都分別有額外挖孔做散熱,挖孔的設計我也覺得滿好看的~😍

 

在前面中間正下方有一個趟金色的ASUS字樣跟一個指示燈

 

在路由器的後方兩台都各有一個電源插孔、LAN/WAN孔各一個

 

底部有一個WPS跟reset按鈕,中間也有放上路由器原始的WiFi名稱提供設定連線用

 

【網路架設】

簡單開箱完之後,就要來馬上架設拉~~

那簡單說一下我們家的格局好了,我們家本身是4層樓的透天,

1樓是客廳跟廚房

2樓是我阿公阿嬤的房間,後面還有一個房間跟廁所

3樓是我們家的房間

4樓則是我阿北的,只是他現在主要住在台北,就偶爾放假回來,所以後來4樓就變成我們的空間了XD

 

那因為1樓的電視後來換了一個可以連接WiFi的,所以有時候放長假,我阿北跟姑姑兩個家庭都會回來一起吃飯,就會用電視上YT看影片,所以我就決定這次把其中一台路由器放在2樓的位置,另外一台主要的就是放在3樓連接我們家的數據機,就像下面這張圖

 

接下來就開始進行設定吧~~

在設定之前,也記得讓兩台一起插電,

其中一台也記得要拉網路線接到藍色的WAN孔

 

在下載華碩的ASUS Router APP

打開後就按設定新網路

 

點設定新網路之後,選擇Asus ZenWiFi系列路由器,接著可以用相機掃描有接WAN孔的路由器底下的QRcode進行連線設定

 

APP成功抓到XD6S之後,就會進到WiFi設定介面,記得再勾選分開設定2.4G跟5G網路的選項,再進行設定

 

APP自己跑完設定之後,就會顯示要連接WiFi,重新連線後,回到APP就會開始自己自動新增節點跟其他相關設定

 

 

全部設定好之後,就可以看到目前路由器的下載跟上傳的速度

 

第二頁可以查看目前AiMesh總共有哪些路由器連線中,如果未來有新增新的路由器並有支援AiMesh的話就可以直接進行新增,不用額外的設定

 

另外華碩路由器還有額外提供一個ai Protection的防毒功能,算是一種可以先幫手機或是電腦進行第一次防毒的功能,避免瀏覽到有問題的網站或是檔案

 

除了這個防毒軟體之外,路由器可以針對不同使用情境的來設定網路的優先順序,類似主機板的AI網路功能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測試了,

我們家本身的網路是中華電信的,理論傳輸是60M跟20M

同樣在4樓的位置

用電腦的WiFi天線收訊號,原本的舊路由器訊號真的頗慘,只隔一層樓,整個下載訊號就掉了一半😓😓

 

換上新的XD6S後,一樣同個位置,速度上就整個突飛猛進,直接到最頂的速度;基本上整棟樓的速度都不會掉到50以下的下載速度😎😎

 

【總結】

換上新的路由器之後,訊號真的好非常多~~ 雖然家裡本身網路沒有拉到最滿,但至少這兩台的組合,讓我們整層樓的訊號都比以前好非常多,甚至在5樓的神明廳也都有一定的網速,讓神明跟祖先無聊時也可以上網看影片(?😂😂

另外就是之前我有一台舊主機汰換給我爸用,他就把主機接上4樓電視,直接當作類電視盒使用,但因為是用USB外接WiFi接收器插主機板上網,所以原本舊路由器的訊號隔一層樓連到電腦之後,就變得很慘;有時候假日晚上甚至會到卡或是畫質會變很低,根本看不了;

這次換上新的路由器之後,就算是晚上尖峰時段,看Youtube或是其他影片都沒有發生點影片後很卡或是一直降畫質的狀況發生

總之這次升級是大成功拉~~~ 希望接下來我爸媽在家裡可以好好地看影片囉~~😀😀

【開箱】徹底擺脫線的束縛!! ROG Cetra True Wireless藍芽耳機開箱

自從去年買了電馭粉的ROG Strix GO 2.4之後,在宿舍真的是爽爽用,深刻地感受到無線帶來的方便性;但這附耳機我後來基本上就是放在宿舍用,很少帶出去(因為很怕撞到或跟別人擦撞導致耳罩有刮傷…),所以出門就還是用之前買的有線耳機;

不過老實說,有時候上下捷運或是要從包包拿東西的時候,還是會勾到線;不然就是綁鞋帶的時候,起來膝蓋勾到線,耳機從耳朵扯下來,超TM痛,所以有開始稍微關注下藍芽耳機;😖😖

之前看到ROG官方的IG PO關於藍芽耳機的照片,外型很ROG的風格,再加上之前那次跟朋友借用ROG Cetra使用起來也還不錯,所以後來就決定試試看ROG出的新藍芽耳機。

 

【開箱】

當初在店裡看到盒子的時候,有稍微shock到,大小比我想像中的小很多(感覺耳機本體應該很迷你);

盒子正面中間有放上耳機的外觀圖,也可以隱約看到耳機長條的側面有微微的藍光(莫非ROG在這副耳機也放上RGB?!)

右上角則有印上藍芽的標籤,在外盒下面也有印上ROG Cetra True Wireless跟小小的ANC Gaming Headphones字樣

話說我比較好奇的是為啥會叫真無線耳機??? 為啥不叫藍芽耳機就好,滿特別的

 

背面就會看到耳機跟充電盒的圖,在右邊有功能特色介紹,主要有:

1.低延遲

2.ANC主動降噪功能

3.搭載10mm Asus Easssence單體

4.27小時的續航力

5.有無線充電盒

6.耳機有IPX4防水

 

盒子打開之後,就會看到充電盒有用一個很厚的海棉包著固定;

充電盒拿出來之後,最底下有放其他配件,有一條充電線、兩附耳塞+說明書跟保固書

 

充電盒整體為黑色;體積本身不大,差不多一個手心的大小,在正面的下方有一個小小的ROG LOGO;在前側有一條細細的燈條,主要是充電盒的電量顯示燈;

 

充電口則是設計在屁股,接口是用Type-C(這裡我要小小吐槽一下,就是他外殼設計本身是斜的,但是插孔是平的,所以充電的時候,插頭不會整個插進去,很容易怕沒充到電= =😓😓)

 

充電盒打開以後,果不其然,ROG就是要有RGB才最對味XD 兩隻耳機中間有一個類似動態編成燈效的無懼之眼,打開之後就會開始亮,非常帥氣

 

再來就是耳機拉~~ 在外觀設計上跟Airpods滿像的,都有一個小尾巴;在單體外面有一個ROG的無懼之眼,尾巴則有類似刻印上去的ROG字樣;整個摸起來滿有質感的

 

在小尾巴的內側有兩個金屬充電接點;在兩個金屬點中間也有小小的R跟L標記

 

兩支耳機尾巴的側邊有兩條燈條,主要是藍芽連接的指示燈;

打開的時候,因為還沒連線,所以會是紅色的,連上之後就會變藍色

 

續航力部分,耳機在開啟ANC主動降噪下可以用4.5小時,關閉則可以用5小時;至於充電盒則可以額外提供大概20小時的電量,基本上只要睡前記得充電,隔天使用一整天都沒問題~~

 

耳機控制部分,說明書上有放上兩耳預設的操作功能,誘餌主要是音樂的切換;左耳則是降噪模式的切換,在模式切換的時候,耳機本身也會發出現在是甚麼模式的提示音

在降噪部分,分別有強降噪、弱降噪、通透模式跟一般模式,我一開始也不懂這幾個模式,也花了一天去操作切換的方式跟每個模式去試聽才知道怎麼用,哈😂

不得不說,強降噪的效果真的很強,幾乎把所有雜音去掉,如果在家裡用,甚至連家人的聊天聲都會被濾掉(所以在家裡上廁所用的時候要注意一下,不然做偷偷摸摸的事情被路過的人聽到😂😂

 

然後我看說明書研究他的配對方式的時候,剛好看到充電盒有支援無線充電,剛好想到我的耳機架也有無線充電的設計,所以就抱持著嘗試的心情放上去,沒想到真的可以充電XD

這樣以後就不用那個斜斜的有線充電口充電了,😁😁

 

配戴部分,支撐力滿好的,平常走路跟慢跑都不太容易掉下來;

耳機尾巴部分雖然很貼耳,不過不會很明顯地感覺到有東西在側邊

 

連線部分,因為是用藍芽,所以耳機從盒子拿出來後,就可以開手機藍芽連線,如果連線成功,耳機也會發出bluetooth connected的聲音

 

其他耳機相關設定部分,可以到PLAY商店下載Armoury Crate進行設定

P.S. 我也是花了一段時間研究才搞懂手機版的AC要怎麼使用

 

打開之後,點裝置設定

 

點進去之後,就會看到有顯示藍芽耳機的選項,再點進去

 

進去設定介面之後發現,其實跟電腦版雷同,都有音量鍵、音效這些設定,也有提供虛擬環繞音效的開關鍵,最底下還有一個Gaming Mode(開啟後可以降低耳機的延遲)

 

音效部分,原廠也有預設幾個不同模式可以調整,也可以自己調整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在最上面除了音效可以調整之外,還有電量的區域,可以查看兩耳的電量分別為多少

 

在右上角的齒輪點一下進去可以看到目前耳機的軟體版本跟更新的注意提醒;往下滑則是說明耳機的觸控方式跟模式切換

 

另外就是遊戲測試,因為這附耳機有一個功能是Gaming Mode,據官網的描述,開啟後可以降低耳機的延遲;所以我也趁機玩玩看之前PUBG官方出的手機版,測試看看兩個的延遲程度

 

我主要是在訓練場裡面進行測試,在沒開啟gaming mode的情況下,差不多打到第5發子彈之間,耳機才會聽到出槍的聲音;至於開啟gaming mode後,雖然還是有一點點延遲,可以明顯感受到降低很多,大概在第1-2發之間就有出槍的聲音了,跟沒開啟相比,效果真的好非常多~~

 

【總結】

先用一張圖闡述我換藍芽耳機後出門的心情

沒有線的束縛之後,就猶如黑暗大法師被召喚一樣,不受任何限制!!(誤~😏😏

 

回歸正題😂,只能說,超爽der~~ 終於不用時時刻刻注意線有沒有勾到東西,不然就是綁鞋帶的時候耳機線有沒有勾到膝蓋之類的麻煩事

以前因為聽別人說藍芽耳機的延遲很大,音質跟有線比也有落差,所以我是滿排斥用無線耳機的;說真的,這次也是以嘗試的心態入手,也算是賭了一把,好在這幾天單純聽音樂跟看youtube沒有感覺到明顯的延遲感,音質也比我想像中的好很多~~ 算是成功消除我對藍芽耳機的刻板印象了~~

也終於知道為啥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帶藍芽耳機在路上趴趴造了,收納也就一個小盒子,也可以隨身攜帶,真的超級方便~~(不過我這金魚腦,很容易搞丟東西,就要隨時注意盒子有沒有在我的口袋或是包包裡了…)😅😅

降噪功能部份,我覺得效果也非常好,基本上聽不到外界的聲音,所以如果過馬路之類的,還是要稍微注意一下周圍的狀況,以免出事

在APP設定部分,我覺得稍微有一點點可惜,我原本以為耳機的模式切換跟撥放暫停功能那些的可以在APP裡面進行更改,不過目前就只有音效的模式設定,期待未來華碩的工程師可以把功能鍵設定也加進去~~

開箱結束,繼續用新耳機聽音樂跟玩遊戲囉~~😘😘

【開箱】堂弟的第一把real機械鍵盤!! ROG Strix Flare II輕開箱

幫我堂弟組完新電腦以後,他這陣子玩的超爽,雖然順利的升級電腦了,卻還在用很便宜的薄膜鍵盤玩遊戲,他說他後來也有偶爾感覺到有時候鍵盤的反應跟不上,就會發生失靈的狀況;

所以就陪他在網路上看鍵盤,但因為我本身都是用ROG或賊船的居多,目前使用上都很順暢,所以就主要推薦這兩家的鍵盤,也剛好這兩家最近都有推出新的,所以就跟他約了一個時間到光華附近去試試看手感(是說陪他買那天是我打完莫德納隔天,頭痛一整天😵😵)

最後試打了一輪,他自己覺得ROG的NX紅軸比櫻桃紅按起來還順手,於是就選ROG的新鍵盤ROG Strix Flare II😎

 

回家後也跟他一起開箱

 

【開箱】

首先外盒一樣依舊是ROG的設計風格,中間有放上鍵盤跟手托的組合照,右上角也有印上會反光的ROG Strix Flare II型號字樣;右下角有分別貼上支援aura sync、ABS鍵帽、使用ROG自有軸、ROG NX紅軸跟中文鍵帽標示的標籤

 

背面則有這把鍵盤的功能特色介紹

1.獨立媒體鍵:包含音量滾輪、撥放/暫停鍵、上/下一首…等

2.輪循率提高到8000Hz

3.較長的鍵帽有用ROG設計的軸體穩定架

4.額外多一個USB 2.0插孔

5.鍵盤底部還有額外放一個吸音海綿

 

打開外盒之後,裡面一樣有用一個素黑盒包著,中間也有一個燙紅色的無懼之眼

 

打開黑盒,鍵盤本身還有在額外用一個黑布包著,不得不說,ROG在包裝這塊真的是完勝我的K70 😂😂

 

鍵盤拿起來後,裡面的內容物主要有鍵盤、手托、ROG信仰貼紙、說明書跟保固書各一份

 

手托正面採用類似蛋白皮革,整體滿厚的,壓起來很舒服;左下角有印上ROG的LOGO跟完整英文字樣

 

底部中間一樣有republic of gamers完整字樣、4個角落跟中下方有放上小小的防滑墊止滑

 

手托前面採用磁吸式的設計,只要稍微靠近鍵盤底部就會自動吸上去;磁力部分,不要有太大的動作,基本上不會掉下來

 

接下來就是鍵盤本身了,

這把ROG Strix Flare II跟一代相比,一樣都是100%鍵盤、有獨立媒體鍵…等;

最主要就是在設計上跟硬體規格有升級跟改變

 

上蓋是金屬材質,表面有做類似磨砂的視覺感,摸起來冰冰涼涼的,滿舒服的;

中間上方有印上REPUBLIC OF GAMERS字樣

 

背面有用大量的斜線設計,右側可以隱約地看到一個ROG的無懼之眼;

底部跟腳架都有用防滑條止滑

 

鍵帽部分,採用ABS材質,相對稍微比較容易有手汗水漬之類的留在鍵帽上;剛好前陣子在基地有看到ROG好像有推出PBT鍵帽,如果不習慣也可以自己買一組還更換~~

 

軸體部分算是2代普通版Flare的一大特色:就是放上ROG自有軸;去年我開箱過Scope NX紅軸版本,就對他們的新NX軸留下很不錯的印象,所以這次我就有推薦我堂弟試試看

※ROG NX軸上面也有刻上ROG的LOGO跟字樣,所以也非常好辨識

 

另外軸體是用裸軸的方式,所以在清理上也比較方便~~

 

右上方的ROG LOGO是跟一代類似有一個三角形的設計,不過就不能自行DIY更換透明片,稍微比較可惜一點

 

左上角是所有獨立媒體鍵的部分,整個設計感我覺得滿特別的,也很好看;

播放/暫停鍵是設計在側邊,滿有趣的;由左至右分別是上/下一首滾輪、音量滾輪、鎖Windows鍵跟亮度調整鍵;他的上/下一首是用那種會回彈的設計,往上或往下壓一下就又會回到中間

 

線材用的是很粗的編織線,接頭有兩個,一個是鍵盤用、一個是鍵盤前方的USB孔用的

接頭部份兩個都有刻上ROG的無懼之眼、線材魔鬼氈也有放上紅色的ROG LOGO跟字樣

 

另外2代Flare其中一大升級的功能就是輪詢率提升到8000Hz,設定方式一樣到Armoury Crate裡面選擇鍵盤的設定,就可以看到原廠有提供4個不同的輪詢率(1K、2K、4K、8K)

 

除了輪詢率以外,鍵盤各鍵(包含左上方的媒體鍵)的巨集設定、燈效…等一樣也可以在裡面進行設定

 

【總結】

賀喜我堂弟也有一把真正的機械鍵盤拉~~😄😄

以前他用的都是我可能參加活動之類得到的薄膜會發光的鍵盤,但是那些鍵盤的問題就是本質還是薄膜,所以在反應上還是會有延遲的狀況發生,他自己最近玩瓦羅蘭或是Apex也漸漸感受到這樣的問題,所以就還是決定換高級的鍵盤;

換上之後,他也跟我說,真的差好多!! 只要輕輕按一下就有反應,這樣也能有更多更細微的操作,也沒有發生過失靈的狀況😇

另外我也有稍微教他一些鍵盤的保養方式,希望這把能夠好好陪伴他囉~~😊

※開箱完了,繼續回到宿舍好好準備跑跑卡丁車比賽…(練車地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