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極端天氣現象增多,道路積水情形也屢見不鮮,亦常有電動車主涉水行駛過淹水區域。然而,電動車真能無所畏懼地在惡劣環境下行駛嗎?其實,除非越野訴求車款,不論油/電車,多數車廠皆不建議行駛過高的淹水路面,除了安全上的顧慮,更可能喪失相關的原廠保固權益。

暴雨氣象頻傳,電動車真能在下雨積水時,無懼涉水通過淹水路面嗎?

燃油車需「呼吸」、電動車相對允許涉水,但絕非主要機能

相對於燃油車,為何電動車更能夠駛過淹水區域? 主因是傳統內燃機車輛需要透過進、排氣管道來進行「呼吸」,才能讓引擎順利啟動運轉。一但淹水超過車輛進、排氣管路,車輛不但無法「換氣」進而拋錨,更可能導致引擎進水、泡水,面臨整車報廢的嚴重情形。

燃油車需要進、排氣「呼吸」,因此相比電動車更加受限於水深。越野訴求車款也常以加高車身、進氣管等方式,增進涉水能力。

電動車則是以電力驅動馬達,沒有進、排氣的需求,且電池包、電機雖位於車底,但電系元件皆有經過防水處理,因此相較燃油車,容許通過較深的積水路面。然而,就像市面上販售的手機一般,雖有標榜具備一定程度的防水機能,但其仍就只是一道保障、而不是產品的主要訴求。電動車在先天機械、後續補強等所造就的防水能力,並非針對增強惡路機能所打造,車主對此應是備而不用、而不是恃此強行涉水。

電動車雖有機械優勢、搭配電系元件的防水處理,能比燃油車通過更深的積水路面。但這並不是電動車的主要機能,車主不應恃此強行涉水。
廣  告

Elon Musk:絕不建議電動車涉水!XC 40 Recharge 可過限定深度

既然涉水行駛並非電動車主要性能,車廠對此行為當然必不樂見。以臺灣最熱銷電動車之一的 Kia EV6、Hyundai Ioniq 5 為例,皆在車主手冊上說明,不要駕車駛入積水超過輪轂下緣的區域;Tesla 電動車雖多次有車主自行實測影片,展示其涉水能力,但品牌執行長 Elon Musk 先前亦曾表示,絕不建議車主們涉水行駛。

Kia EV6 車主手冊上說明,不要駕車駛入積水超過輪轂下緣的區域。
常在網路上出現涉水影片的 Tesla,品牌執行長 Elon Musk 亦警告,絕不建議進行水中行駛。

除了上述電動車,Volvo 在臺灣官網中,有特別提及旗下的 XC40 Recharge 電動休旅車,擁有 45 公分深度的涉水能力,同時也提醒在行經水中需放慢車速、不要停留,並強調車輛長期停留在水深超過門檻的路面上,會造成電路故障;BMW iX 中文車主手冊中亦提及,不得行駛過深度高於 25 公分的積水區域。

Volvo 臺灣官網中提到,XC40 Recharge 擁有 45 公分深度的涉水能力,同時也提出水中行駛的相關警告。
BMW iX 車主手冊提及,不得行駛過深度高於 25 公分的積水區域。

水中行駛風險多,不建議任何非專業車輛貿然涉水

綜合上述可見,多數車廠皆不建議車主行駛積水路面,違反車廠明文列出的駕駛建議而涉水,日後若車輛發生故障,勢必也會喪失相關的保固權益。此外,涉水行駛更會對行駛當下造成直接的危險,淹過路面的積水會讓駕駛難以看清道路狀況,無法閃避坑洞與障礙物,水中也可能使煞車失效、減少輪胎接地面積,導致車輛失控。

車輛於水中行駛,會面臨多種風險。多數車廠皆不建議非越野訴求的一般車款車主,行駛積水路面。

儘管暴雨這類劇烈氣象在國、內外日益常見,車主們在道路上也越來越有可能遇到積水情形,電動車也確實比燃油車更能駛過淹水區域。但考量到行駛安全、機件故障、喪失保固等各方風險來看,無關油/電動力,著實不建議駕駛任何不具備專業涉水能力的車輛冒險通過,若遇到相關行駛情景,應謹慎應對尋求相關協助。

考量行駛安全、機件故障、喪失保固等各方風險,無關油/電動力,皆不建議駕駛任何不具備專業涉水能力的車輛冒險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