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省油、環保的車款,我們常會跟小型車連結在一起。然而,根據統計,2015 年所生產的新車中,平均車身尺寸較往年有所成長。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人們注重車輛的油耗及排廢表現,究竟是什麼特殊的想法或誘因,讓許多車廠反其道而行,將改款後的新車增大呢?
新車平均車室空間較過往增加
車輛軸距與輪距相乘所得到的矩形面積,即所謂的車室空間,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15 年的資料,平均為 49.9 平方英呎,相較於 2008 年的量測值,足足提高約 1 平方英呎,即 2 個百分比。
近年來,汽車製造商紛紛藉由改款,讓旗下車款增大。也就是說,變得較不注重於透過較小的車身、較輕的車重,來減少汽車的燃油消耗量。於 2012 年生效的汽車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CAFE)給予車廠嚴苛的考驗,油耗數據及 CO2 排放量等規範,將變得一年比一年嚴格。然而,為何近年出產的車款,車身尺寸卻不減反增?
以車輛尺寸為標準訂定的油耗目標,讓汽車製造商產生奇特的誘因
不同於台灣政府以排氣量為基準,訂定相關環保規範;美國政府是以車輛的軸距與輪距所圍成的矩形面積,也就是車室空間,英文稱為「足跡」(Footprint),來訂定不同的規範值。越大的車室空間,油耗及廢氣排放規範也就越為寬鬆。也就是說,增加車輛的車室空間,將會減少對應的燃油經濟性及廢氣排放規範,以利車款符合由美國車輛監管機構及車輛製造商所共同協議訂定的 CAFE(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
CAFE(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將車輛分成汽車類和輕型卡車類,並針對不同的車身尺寸,對應不同的油耗及排汙標準規範圖表。在圖表中,比起車身尺寸較小的車款,較大的車款有著較寬鬆的排放標準。對於車輛製造商來說,這代表著比起原本的車室空間大小,經由重新設計來增加幾英吋的車輛軸距或輪距,就可能減少 1~2mpg 對應的油耗規範及獲得更寬鬆的 CO2 排放量限制。
增加車身尺寸,是應對嚴苛排廢標準最直接且花費最小的方式
車廠藉著廣告文案,試著向消費者傳達大空間的好處。然而,較大的車室空間可以從中得到較寬鬆的規範標準,這是車廠不曾公開的誘因。AutoPacific Inc.的分析師 Dave Sullivan 表示:
Dave Sullivan車廠藉由增加車身尺寸,來合乎日益嚴格的油耗標準,近年來各大車廠在符合規範下,無所不用其極地嘗試任何能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
密西根大學的工程教授和研究員 Steve Skerlos 透露,「透過增加汽車的足跡,來達成年度的排放目標,比起透過改良引擎科技或是車輛減重工程,是更為直接且花費較少的方式」。
即使如此,藉由增加車身尺寸來達成較寬鬆的規範標準,這手段在執行上仍有所限制。汽車外觀的改變僅能透過約每隔五到六年一次的改款設計,而且降低的規範標準仍有限。
政策規範直接影響汽車設計
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EuroNCAP)以及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對於車輛撞擊的嚴苛測試標準,直接鞭策各車廠致力於研發更加安全的車輛,例如:使用更高剛性的複合鋼材、或是改良可潰縮式的車體結構。
歐盟的 Euro 排廢標準,讓車廠設法解決旗下車款的廢氣問題,例如:柴油引擎使用 AdBlue 尿素系統,來協助降低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
而美國所訂定的 CAFE(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則讓車廠以符合嚴苛的油耗標準為方向努力。為了符合規範,除了改良引擎科技外,藉由增加車身尺碼讓標準更加寬鬆,也是方法之一。兩者權衡之下,後者所投入的研發成本,明顯低上許多。故許多車廠希望透過增加車室空間的方式,讓旗下車款能以較少的資金,符合嚴苛的規範標準。
增加車室空間,究竟是利是弊?
儘管對消費者而言,較大的車身尺寸,對於實際油耗表現沒有幫助,然而,我們仍能從中獲得不少好處。擁有較大的車室空間,也意味著較良好的乘坐品質,此外,空間變大後,還能提高車輛安全性。當車輛遭受撞擊後,較大的車室空間,有著較大的撞擊緩衝區,在剛性等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通常擁有較好的撞擊測試表現。
以第 2 代 Smart Fortwo 小車為例,相較於第 1 代車型,外觀部份雖然仍維持迷你尺碼,但是在斟酌安全與舒適性的考量後,原廠設計人員將第 2 代車長放大 19.5 公分,多出的來的車長,主要便是用以爭取更多的撞擊緩衝區域,以提高車內乘客安全性。
各大車廠無不致力於在車身大小與油耗表現之間,取得平衡點。放大的車身尺寸,究竟是利是弊,這可端看消費者的想法與抉擇。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