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歡慶中華民國 10 月 10 日雙十國慶時,英國吸塵器大廠 Dyson 卻在 2019 年 10 月 10 日,在官方網站宣佈來自創辦人 James Dyson 的重大消息:「Dyson 董事會經內部討論後作出艱難的決定,提議 Dyson 終止車輛開發計畫 (電動車)」。
這項消息代表 Dyson 針對電動車事業投資計畫將全面大轉彎,先前 Dyson 預告採用固態電池技術與自家先進電動馬達技術的首款電動車,可望於 2021 年正式推出,主要生產線坐落於新加坡,以就近提供中國與亞洲市場,並於 2019 年初宣布邀請前 Infiniti 與 BMW 執行長 Roland Kruege 執掌電動車計畫,整體聲勢確實浩大,但 2019 年還沒落幕,Dyson 電動車夢就黯然終止。
雖然,James Dyson 在聲明中強調總金額高達 25 億英鎊 (匯率換算約 985 億臺幣)的投資計畫將持續推展,包括新科技領域、電池技術、傳感技術、視覺監控、機器人運用與 AI 人工智慧等,還包括持續投資自家的 Dyson 大學,但是,Dyson 這項決策也傳達嚴苛的現實,儘管投注龐大金額累積相關科技與技術能量,Dyson 也宣稱團隊經歷無數的挑戰後,確實打造出自主電動車款,但仍難以將該電動車款成功推向商業化,也找不到願意合作推向商業化的買家,因此,Dyson 評估後不得已做出停止電動車開發的計劃。
當然,因為 Dyson 並未完整揭露所研發的電動車詳細資料,所以外界也難以全面瞭解 Dyson 電動車,到底有無競爭優勢與難以被商業化的原因,因此,產品面的比較並非此篇文章所要探討的重點。U-CAR 在此想探討的是,Dyson 在這時間點宣布放棄電動車計畫,對於全球車壇所代表的意義,還有,為何在這時間點的可能原因?
傳統車廠電動車大軍準備連發,未能商業化的電動車廠存活率陡降
首先,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時間還是時間!
若回到 Tesla 於 2003 年初創,到首款作品 Roadsters 於 2008 年量產推出,再到 2019 年現在的時間點,Tesla 目前擁有 Model S、Model X 與 Model 3 共 3 款銷售車系,對於完全從 0 開始、以全品牌純電動車切入汽車產業的 Tesla,這已經是很不簡單的成績,但若以傳統車廠銷售陣容的角度來看,Tesla 產品線仍然顯得過於單薄。
但是,傳統車廠的電動車陣容也好不到裡去,在 Tesla 一路走來的這段時間內,傳統車廠顯得格外沉寂,若撇除因政策獎勵而蓬勃發展在地電動車款的中國市場,全球各大車廠其實僅有少數幾款量產電動車問世,且順利推廣到全球主要市場,屈指可數就 Nissan Leaf、Chevrolet Volt、BMW i3 與 Mitsubishi i-MiEV 等車款。
但是,該來的,即使慢來的也會來!
就像上世紀縱橫海洋的大噸位巡洋戰艦,在海上迴轉雖然速度較慢,但一旦船身就定位後,艦上火炮全開將是全線射擊、威力驚人!
而這艘「傳統車廠號」巡洋艦,全艦換裝裝填「電動車砲彈」砲塔們已就定位,全線射擊的時刻已然來到!
至於火力展示的場域,當然就是全球各大重量級車展。尤其是甫精彩落幕,可視為電動車元年的 2019 年法蘭克福車展!U-CAR 先前已專文報導,猶如 [ 巨人轉身 ] 般地,德國豪華車廠 Mercedes-Benz 已藉由 IAA 舞臺,展示 EQC 電動車家族將密集上市,包括已發表量產版的 EQC 與 EQV,排隊準備上陣的還有 EQA 掀背車、EQE 轎車與 EQS 旗艦轎車,並將於 2025 年前後累積推出超過 10 款電動車系。
當然,Volkswagen 集團旗下 Audi e-Tron、Porsche Taycan 與 Volkswagen ID.3 也只是前菜,就 Volkswagen 原廠的規劃,I.D.家族的 MEB 底盤預計在 2022 年推出高達 27 款電動車,講到這裡,都還不算歐洲 BMW、Jaguar、Land Rover 與 Volvo,日系 Toyota、Nissan 與 Honda,以及美系的 Ford 與 GM 等車廠,也都陸續釋出品牌電動車量產藍圖。
簡單講,接下來的每一年、每個重要車展,傳統車廠都將有全新電動車密集發表!
一線傳統車廠的「打群架」思維,肯定朝全產品線電動化作規劃
那問題就來了,當傳統車廠陸續發表商業化,且直接能在現有銷售體系販售的量產電動車時,現有單純銷售電動車的車廠,例如 Tesla,立刻要面對的問題是,擁有現行販售優勢的 Model S、Model X 與 Model 3,將得正面迎擊產品接近的電動車競品,就像 Model S 迎戰 Taycan,Model X 對上 EQC、I-Pace 與 e-Tron 等,以及未來 Model 3 迎戰 ID.3、EQA 等。
相信我,未來對手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強悍,Tesla 能否在評測中維持優勢仍待驗證,但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都還不包括 Tesla 尚沒有產品,無法直接對應的產品級距。
在車壇的競爭法則,當你沒有合適的級距產品,而對手有,就代表你把客戶往對方大方送過去!作為集團涵蓋多品牌與擁有豐富產品線的豪華車廠,例如 Mercedes-Benz、BMW、Porsche 與 Audi 都深切知道這道理,因此,也可以合理推估,只要是一線的車廠,肯定是朝全產品線電動化作規劃。
越多車廠攤牌後,還沒攤牌的該想想還有勝算嗎?
好了,講完 Tesla,再回頭來看包含 Dyson 在內的無數大小新創電動品牌車廠,處境將會更為險峻。
因為,除非你的產品,一問世就在電動車關鍵技術層次上遠勝競爭對手,才有可能橫空出世創造佳績,譬如電池效能、對應的充電網絡佈建、快充技術、加速性能、最大巡航里程等等,當然還得能開出有競爭力的銷售價格,但正在開發電動車的車廠們,一看到 IAA 法蘭克福車展參展的競爭對手態勢,肯定得自我評估一下,手頭車款到底還有沒有任何勝算?
至於傳統車廠專精的底盤操駕調校、內裝豪華質感、座艙科技感與產品穩定度等,新創電動車們想要討到便宜,難度肯定更高!所以,當各家車廠攤出量產電動車的牌越多,勢必也有人得自己看看手中的牌,到底還能不能繼續玩下去?
高英凱副總編輯
評論
電動車新加入者該思考,或許急流勇退、識時務者為俊傑
並不是想危言聳聽,若由現在時間點來看 Dyson 終止電動車計畫,可以由簡短的幾句來說明事件所代表的意義:傳統車廠電動車大軍準備連發問世,未能商業化的電動車廠存活率將陡降!此時,或許急流勇退、識時務者為俊傑啊……尤其是自身技術與資源不足者,更該審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