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配備充足、價格親和」為訴求的Škoda,近年來在臺灣以及全球市場廣受歡迎,讓全球年銷售量衝上 110 萬輛,並成為集團中獲利率超越 Audi 的金雞母。然而這個狀況將可能改觀。據傳,Volkswagen 品牌的管理階層與工會正在強力運作,要把Škoda 部份的生產線移到德國,並要求Škoda 分攤更多的研發成本,以拉近競爭實力。
Škoda 是創立於 1895 年的捷克汽車品牌,是全球有數的百年汽車品牌。在 20 世紀中原本為國營企業,在東歐開放民營化的過程之中,為 Volkswagen 集團所收購,成為集團旗下品牌之一。
在當時 Volkswagen 集團的定位之下,Škoda、Seat 是定位在 Volkswagen 之下的入門品牌,分別主打東歐以及南歐市場。而為能降低成本,Škoda、Seat 大量採用 Volkswagen 所開發的底盤、引擎、平臺等,例如第 2 代 Fabia 便是採用舊款 Polo 的 PQ24 底盤,結合Škoda 自家的後懸吊系統,以成本較低的舊世代技術,組合出具競爭力的價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Volkswagen 集團進入了 MQB 平臺的時代,Škoda 品牌旗下產品亦隨著大改款,導入新世代的平臺,雙方產品的技術差距快速拉近,而Škoda 的產品在相同的技術平臺之下,與 Volkswagen 同級產品相比,價格更為低廉、車格更行放大,甚至在部份評比之中,還獲得更高的評價,讓 Volkswagen 面臨極大的挑戰與威脅。
在眾多利多發酵之下,Škoda 在 2016 年全球銷售達 110 萬輛,創下歷史新高,而毛利率 8.7%,不但遠高於受柴油醜聞影響 Volkswagen 品牌的 1.8%,亦超過豪華品牌 Audi,成為集團中僅次於 Porsche 的金雞母。Skoda 除了在 6 月份慶祝加入 Volkswagen 集團後累計生產 1,500 萬輛的里程碑,更在 9 月底慶祝品牌成立累計生產達 2,000 萬輛的壯舉,品牌氣勢正旺。
然而據路透社的消息指出,Škoda 的赫赫實績,看在集團一哥 Volkswagen 的管理階層及工會眼中,實為芒刺在背。Volkswagen 由於柴油引擎醜聞事件,銷售下滑、毛利率亦因賠償而大受影響,管理階層與工會正面臨裁員以及削減支出的問題,Škoda 的高獲利及強大的競爭力,自然成為管理階層及工會討論的重點。
據路透社消息指出,Volkswagen 品牌方面認為,Škoda 價格的優勢,在於捷克低廉的成本,相對於德國境內平均 38.7 歐元的生產線人員時薪,Škoda 在捷克的生產線人員時薪僅需要 10.1 歐元,是造成Škoda 生產成本低廉的主因。而共用的 MQB 平臺分攤費用過低,亦是Škoda 得以繼續主打低價的原因。
因此,Volkswagen 品牌主張,Škoda 應將部份產品線轉移至德國境內仍有多餘產能的產線,一方面能確保德國工會人員的工作權,一方面能打平雙方之間不公平的競爭;同時Škoda 亦因對於研發工作分攤更高的成本。然而對於此提議,Škoda 內部自然是反彈,並說產線遷移一事,將可能影響到超過 2,000 個捷克境內的工作機會。
除了對於現有產品以及產能進行改變,Volkswagen 品牌人員亦要求集團在未來加大品牌之間的差異,以減少此類摩擦競爭的出現,而這亦包含各車廠磨刀霍霍的電動車產品線。
雙方的角力,預計在 11 月 17 日所召開的 Supervisory Board Meeting 監事會中正式上演,並做出最後的決定。然而,除了考量到 Volkswagen 品牌及Škoda 品牌之間的競爭之外,生產線的轉移還牽涉到德國捷克兩地工作機會的確保,讓問題上升至政治層面。更重要的是,這次的決議亦將成為 Volkswagen 集團內 12 個品牌之間未來互動與分工的準繩,影響這個全球最大汽車集團的未來發展。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