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 納智捷汽車日前於 2018 年 7 月 31 日在屏東大鵬灣賽道舉辦「Luxgen U6 GT/GT 220 智駕體驗營」,活動當天上午除首度邀請車主前往參與外,下午亦首次邀請媒體於國內賽道體驗 U6 GT 220 的表現,現場更由素有「Nissan GT-R 教父」之稱的華創車電資深副總水野和敏,親自分享 U6 GT/GT 220 的開發過程與賽道體驗技巧,展現水野和敏與 Luxgen 品牌對「賽道開發學」的自信!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45.jpg)
水野和敏加入華創車電,U6 GT/GT 220 成首款全面主導開發車款
曾為 R35 世代 Nissan GT-R 車輛開發負責人的水野和敏,自 2014 年加入華創車電(HAITEC)並擔任資深副總經理要職後,Luxgen U6 車系在 2015 年年中小改導入 EcoHyper 引擎、進行底盤重新調校,當時即由水野先生在華創多樣設定提案中,選定其所喜好的版本設定推出上市。但時隔 2 年推出的 U6 GT/GT 220 車系,則是水野先生全面主導產品開發後推出的作品,藉由水野的工程專才與長時間在日本九州 Autopolis 賽道的開發,進一步強化車輛的動態表現,更帶來具備 222 匹最大馬力、高性能的 U6 GT 220 車型,替 U6 車系在國內的產品進程寫下新篇章。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43.jpg)
而繼 2015 年 5 月 U6 Turbo Eco Hyper 於屏東大鵬灣賽道舉辦體驗會、2017 年 11 月邀請國內媒體前往日本 Autopolis 賽道試駕 U6 GT 220 後,Luxgen 本次再度於 2018 年 7 月底舉行 U6 車系歷來第 3 度的賽道試駕活動。但本次於大鵬灣賽道舉辦的「Luxgen U6 GT/GT 220 智駕體驗營」則除了國內媒體外,同時也首度邀請車主在賽道試駕 U6 GT 220,Luxgen 還特地架設「Luxgen Driving」網站,詳細分享 U6 GT/GT 220 車系的開發秘辛與「Luxgen U6 GT/GT 220 智駕體驗營」活動當天的現場紀實。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41.jpg)
首度邀請車主參與,最終有 10 名 U6 車主進入賽道體驗
而據瞭解,參加「Luxgen U6 GT/GT 220 智駕體驗營」的車主,是由全國 U6 車主社團各分區創辦人推薦人選,最後選出 10 名參加者進入賽道實駕體驗,雖然可下賽道的車主僅有 10 位,但總計也吸引 40 位車主來到大鵬灣賽道體驗現場氛圍,展現 U6 車主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39.jpg)
水野和敏親自進行行前簡報,分享開發密辛與產品設定
除了 7 月 31 日當天上午的車主體驗場次以外,U-CAR 也由筆者獲邀出席下午的媒體試駕場次。但在試駕之前,水野先生也針對 U6 GT/GT 220 當初的開發理念與過程進行一番介紹,兩款動力皆由日本大廠東名引擎 Tomei Engine 共同合作開發,尤其是 GT 220 的引擎在導入雙渦流渦輪增壓等技術下,創造出 222 匹/33.6 公斤米的動力表現,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也僅需 7.5 秒,搭配日本愛信 Aisin 提供的 6 速手自排變速箱、19 吋 Rays 鍛造輪圈、Bilstein 合作研發的單筒倒插式避震器、Bridgestone 專屬訂製的 Dueler HP Sport 胎款等「好料」,集結諸多大廠參與合作,突顯水野先生在開發 U6 GT 220 的野心與期待。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38.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35.jpg)
駕駛樂趣與舒適性兼具,駕馭動態向歐系車看齊
而水野先生更在現場表示,U6 GT 220 不僅是對性能的追求,對操控性與舒適性的平衡亦是開發核心所在,畢竟 U6 車系的產品定位仍是能與家人共乘的 SUV 休旅車,如何讓駕駛體驗駕駛樂趣之餘又能確保乘員的乘適性,是開發時重要的一環。水野先生更將目標朝向 Audi Q3、BMW X1、Mercedes-Benz GLA 等德系休旅看齊,以媲美「德系駕馭」為前提,讓 U6 車系整體的駕馭質感向上提升、朝向歐系車動態駕馭感受邁進。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32.jpg)
日本 Autopolis 賽道為測試基地,強化 U6 GT/GT 220 車系動態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U6 GT/GT 220 除在國內 ARTC 進行法規測試外,於全長 4,474 公尺的日本 Autopolis 賽道上,由 HAITEC Japan 華創日本株式會社中擔任 Luxgen 首席試車手的鈴木利男,領軍日本方程式賽車手田中哲也、臺灣 HAITEC 華創車電研發車手團隊等,不分賽道處於乾地、濕地、雪地等情況,皆在這座上下坡垂直落差最高達 52 公尺、多達 19 個彎道的賽道進行測試,為得就是能達成水野先生對 U6 GT/GT 220 車系在動態方面的要求。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67.jpg)
展現高度重視,水野和敏親自進入大鵬灣賽道擺放錐筒!
而場景回到國內,此次的「Luxgen U6 GT/GT 220 智駕體驗營」雖然僅是於屏東大鵬灣賽道讓車主、媒體進行試駕,賽道對車輛的嚴苛程度自然未及 Autopolis 賽道,但水野先生為求謹慎、並充分讓與會者感受 U6 GT 220 的產品優勢,除也邀請鈴木利男等測試團隊進行賽道動態關卡的設計規畫,水野先生更也偕同鈴木利男親自進入賽道擺設錐筒,以呈現最適合 U6 GT 220 的錐筒路線,就連 Luxgen 納智捷總經理都對水野先生的親力親為感到驚訝。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17.jpg)
由 BMW X1 與 Luxgen U6 GT 220 分別體驗,感受動態差異性
在簡報的最後,水野先生叮嚀基本的安全觀念外,也說明本次大鵬灣賽道體驗關卡的重點。在下午的媒體場次部分,會分別駕駛 BMW X1 sDrive20i、Luxgen U6 GT 220 進行各 2 圈的大鵬灣全場繞行,主要感受 2 款車在直線高速變換車道、煞車系統、轉向系統與再加速反應、整車平衡與輪胎抓地力、以及繞錐關卡體驗的差異性。
不過,繞錐部分現場僅規畫在第 1 圈於大鵬灣賽道大直線處(進入 1 號彎前)體驗,第 2 圈因車輛需回到 PIT 區所以不會再進行繞錐。而行前水野先生更特別指出,依照 2 款車的表現,建議駕駛 X1 時以時速 50 公里進行繞錐,但駕駛 U6 GT 220 時則可將時速提高至 60 公里進行體驗,再度展現水野對自身作品的自豪。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11.jpg)
X1 sDrive 20i 同為前驅設定,7 速 DCT 變速箱與底盤表現出色
當然,U6 GT 220 是否真能符合水野的自信,筆者自然要下賽道體驗一番才能有所評斷。很幸運的,筆者一開始就直接進行大鵬灣賽道全場的體驗,首先試駕的車款則是 BMW X1 sDrive 20i。
X1 sDrive 20i 就車名來看,熟悉 BMW 品牌的讀者自然能發現是一款 2 輪傳動產品,而第 2 代 F48 世代的 X1 車系,又是改以近幾年品牌在小型車力推的 UKL 前驅模組化底盤平臺做基礎,便可確認是前輪傳動設定,國內現行引進的 X1 車系又皆未有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再加上國內販售的 sDrive 18i、sDrive 18d、sDrive 20i 共 3 款動力中,僅有最大馬力 192 匹/最大扭力 28.5 公斤米的 sDrive 20i,最能接近 U6 GT 220 的動力表現、也同樣是前驅設定,因此 Luxgen 選擇其作為同場的競車比較也是合理的規畫。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5.jpg)
筆者先前也曾多次在一般道路上體驗過 BMW 其他 UKL 底盤的產品,對於能將前驅底盤的動態調整到接近以往 BMW 後驅底盤水準的特性,仍感到印象深刻。但這次場景換成封閉賽道、而且又是車高稍高的 X1 車系(車高 1,598 mm),對 X1 是自然是較嚴苛的考驗。
一踩下油門,這具 2.0 升直 4 渦輪增壓引擎、搭配運動化 7 速 DCT 雙離合器變速箱整體相當熟悉,快速的升檔節奏,以及線性的加速表現令人感到愉悅,尤其賽道上統一將 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關閉後加速反應更為迅速。只是在大鵬灣賽道彎道角度較大的 5 號彎、還有後面幾個接近直角的急彎,速度若過快 X1 仍會呈現出前驅底盤明顯的轉向不足特性,足下的 Bridgestone Turanza T001 配胎或許是已有所磨耗,在抓地力表現不如預期,筆者必須多利用入彎前先降檔、煞車等原則降低車速,避免發生滑胎的機率。
好在 X1 的降檔反應也迅速,側傾抑制與巡跡系統的介入處理得宜,主觀上在賽道駕駛 X1 仍相當愉悅,良好的車頭指向性讓車速就算高過水野先生建議的時速 50 公里,仍保有協調的車身動態,唯獨底盤略為運動化的設定在賽道上路感仍較為直接了些。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7.jpg)
U6 GT 220 動力與舒適性展現優勢,變速箱反應未及 X1
開完 2 圈 X1 後,筆者緊接著換開 U6 GT 220 進行體驗,一進入賽道便可感受到 U6 GT 220 的加速力道比起 X1 更為飽滿。就帳面而言 U6 GT 220 採用 1.8 升雙渦流增壓引擎下,具備 222 匹/5,200 轉、33.6 公斤米/2,000~4,500 轉的動力輸出,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的加速 7.5 秒也比 X1 快上 0.1 秒,引擎在包含曲軸、活塞、進排氣系統、汽缸頭段、點火比、ECU 電腦等也經過重新調教,更搭載與 BMW N20 系列引擎相同的三菱重工 TD04 渦輪,其引擎出力感受自然比起 X1 的 192 匹更為出色。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0.jpg)
只不過在油門重踩、或連續彎道之下,U6 GT 220 也並非沒有劣勢,尤其是搭載的 Aisin 第 3 代 6 速手自排變速箱,其換檔反應同場比較而言升檔與降檔反應速度未及 X1 的 7 速 DCT,變速箱換檔的頓挫感抑制與細膩度也是 X1 較為出色。激烈操駕時 U6 GT 220 遇到大鵬灣的中低速彎,由於變速箱設定、再加上進彎時必須減速,因此出彎時的再加速就未如 X1 般暢快,筆者入彎前需事先透過手排模式或換檔撥片降檔,才讓 U6 GT 220 的動力更能完整發揮。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3.jpg)
底盤動態表現方面,U6 GT 220 實際在賽道上駕馭後,反而比起想像中更為舒適,即使筆者原先會以為 19 吋 Rays 鍛造鋁圈、Bilstein 專屬避震器、19 吋 Dueler HP Sport 等「好料」上身,會帶來較硬派的行路質感,但實際在賽道上 U6 GT 220 仍兼顧應有的舒適性,激烈操駕下亦仍能保有穩定性,甚至以筆者的主觀感受來說,U6 GT 220 對路面彈跳感與碎震吸收比起 X1 來的更好,給駕駛者在方向盤路感的回饋卻仍相當豐富。車身動態側傾的表現,既使 U6 GT 220 達 1,610mm 的車高略高於 X1,但以高速過彎時的側傾而言,U6 GT 220 仍給予駕駛者穩定的支撐性去攻克。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99.jpg)
煞車部分,U6 GT 220 的碟盤相較以往從 260mm 升級至 300mm,先前 U-CAR 總編輯小亮前往日本 Autopolis 賽道試駕時,曾遇到的左懸吊組發生熱衰竭、造成重煞之下車頭偏右的情況,筆者當天改換在大鵬灣賽道體驗時並沒有發生,推測有可能是筆者試駕的組別較早,還未被太多媒體同業激烈操駕。
而就煞車的體驗部分,筆者在賽道感受到 U6 GT 220 的煞車踏板未及 X1 般線性、煞車初段仍有些虛位,但煞車的實際表現卻可圈可點,煞車距離比預期中短。在賽道上 U6 GT 220 的循跡系統也是事先關閉,當筆者遇到急彎重踩時,U6 GT 220 的循跡系統比起 X1 更早介入,但彎中帶煞仍可輕易控制車尾滑動,相當容易掌握也具有樂趣。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2.jpg)
鈴木利男親自駕駛 U6 GT 220 示範攻克技巧,展現職業車手功力
除了讓媒體自行駕馭 U6 GT 220 與 X1 進行比較之外,在賽道體驗的最後,Luxgen 還特別邀請鈴木利男等車手,親自開著 U6 GT 220 載媒體繞行大鵬灣賽道。筆者很幸運的剛好坐到由鈴木利男駕駛的梯次,可感受到因為鈴木先生在賽道的行駛速度比起媒體快很多,對車輛的動態也相當熟悉,因此在煞車、油門、轉向的掌握度自然更為專業,即使因為較高的速度,讓乘坐於後座的筆者感受到較大的側傾,但 U6 GT 220 穩定度依舊相當高,鈴木先生激烈的操駕下仍在掌控範圍內高速前進與過彎,222 匹的動力甚至也讓車速在大直線時飆破 150 公里,整個過程相當過癮。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97.jpg)
不只賽道體驗,更有「金卡納障礙挑戰賽」
結束賽道體驗的部分後,其實活動當天 Luxgen 還有邀請 CTMSA 中華賽車會金卡納專屬教練陳廼祺、場地賽教練王上元等現場指導,並規畫出有趣的「金卡納障礙挑戰賽」供媒體體驗。而在這部份現場分別讓媒體試駕 Toyota RAV4 2.0、Luxgen U6 GT 220 兩款,讓媒體在錐筒器材等築構的小型金卡納賽道內體驗,並規畫包含繞錐、高速轉向、連續切換道及短距煞停等四大區域,感受兩款車在動態的差異。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90.jpg)
Toyota RAV4 於金卡納中側傾較大,體驗時轉向較模糊
這一關筆者首先藉由 Toyota RAV4 2.0 熟悉路線,一進場自然會被數量相當繁多的「錐筒陣」迷惑。但在教練的指導下,筆者約略掌握到訣竅,轉向時盡量向前注視路線、並讓車輛穩定繞行,車速過快反而會在狹窄的環境中撞到錐筒。而筆者在熟悉路線時也能感受到 RAV4 的動態確實較難掌控,較大的側傾與輔助力道較為輕手方向盤,雖然在一般道路下相當舒適,但卻不利於攻克金卡納賽道,車身動態回正速度較慢、轉向精準度也不明確,而且 2.0 升自然進氣僅 146 匹馬力的動力,在速度不高的金卡納賽道也顯得略為力不從心。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908.jpg)
U6 GT 220 於金卡納中懸吊不「軟腳」,動力充足底盤掌握度高
換到 U6 GT 220 後,一進入「錐筒陣」中打起方向盤便發現指向性明確許多,不需花多餘的心力在穩定車身動態,速度的提升也快上不少,Bilstein 專屬避震器較好的支撐設定下,讓 U6 GT 220 在低速的繞錐也不顯吃力,懸吊不會「軟腳」,遇到高速過彎時,轉向不足的特性雖然明顯,但仍非常受控,車輛與錐筒的距離可以拉的更近,也讓筆者在金卡納駕馭起 U6 GT 220 更為得心應手。而筆者的 U6 GT 220 金卡納單圈計時約為 24.05 秒,最快的媒體同業約為 20.42 秒,但教練表示熟悉車況後最快能以 19 秒左右的成績攻克,展現 U6 GT 220 不俗的動態表現。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80.jpg)
「AR 底盤透視影像」、「開門防撞系統」現場體驗
除了 U6 GT 220 的大鵬灣賽道、「金卡納障礙挑戰賽」動態體驗之外,Luxgen 現場亦有規劃「AR 底盤透視影像」實境體驗,藉由金屬底板模擬進出機械車位、隧道式洗車道、邊坡會車等情境,展現 U6 GT、U6 GT 220 透過 AR 底盤透視影像輕鬆掌握路況的過程。
另外,現場還有「開門防撞系統」升級實境體驗。主要為當後方有來車時,除了螢幕顯示紅框外,更增設「警示音提醒」;下車時「延長影像顯示時間 5 分鐘」或下車後車門上鎖自動關閉;亦可「設定熄火時,門鎖是否開啟」。Luxgen 自 6 月份起及將「開門防撞系統」先行導入特定車款如 S3、U5、U6 GT/U6 GT 220(需具 12 吋螢幕與 AR View+車型)等車系,並歡迎線現有車主回廠免費升級此套價值 1 萬元的安全警示配備。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71.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72.jpg)
「Luxgen Driving」專屬網站,日後將持續規畫相關活動
至於有紀錄次此活動相關內容的「Luxgen Driving」運動網站,內容除完整呈現「賽道開發學」理念、「U6 開發故事」、水野和敏的「賽道開發經驗」與「專業團隊介紹」等,網站中也預告未來「極限體驗中心」將會不定期舉辦智駕體驗營,讓有興趣的熱血車主也有機會參與;網站日後更將規劃有水野大師的國際性專訪、車壇觀點、QA 小教室、活動現場直播互動及邀請名人開講等活動。以目前而言,即日起至 2018 年 8 月 31 日止,消費者只要參加「Luxgen Driving」運動網站的「QA 大獎堂活動」,就有機會獲得 Bose 運動耳機與 7-11 禮券。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55.jpg)
「水野流」的技術彰顯?後續作品值得期待
經過近一日的大鵬灣賽道試駕,可以看出水野先生對自家產品、尤其是 U6 GT 220 的自信,而就筆者的體驗感受而言,U6 GT 220 雖在動態上無法全面匹敵 BMW X1 等德系品牌休旅車,但強勁的動力與不俗的底盤表現,甚至是超乎預期的賽道舒適度,做為國內自主品牌 Luxgen 的首款性能化 SUV,U6 GT 220 可說是有著相當出色的動態魅力,而 Luxgen 願意再度於國內規畫大鵬灣賽道試駕、甚至是首度邀請車主體驗,筆者認為此舉也該給予高度肯定。至於水野和敏先生未來是否會帶來更多具動態魅力的 Luxgen 作品?值得外界與國內消費者持續期待。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813870.jpg)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