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 第 5 代 Supra 車系日前於 9 月 4 日在臺中麗寶賽道正式發表,新車一改原先預購時的 3.0T Premium 單一車型配置,總計擁有 2.0T、3.0T 兩種動力,並提供包含 2.0T、2.0T Premium、3.0T Premium 共 3 車型,售價依序為 203 萬、215 萬、248 萬,3.0T Premium 更較預售時的 258 萬元降低 10 萬,其首波採抽籤與限額模式、再加上極具競爭力的價格策略,確實在國內同級距雙門跑車中掀起一波話題!

聯手打造小跑車產品,新世代 Supra 與 Z4 採共用平臺模式開發
但相信許多讀者也知道,代號 A90 的第 5 代 Toyota Supra,其實在引擎、變速箱、甚至是內裝等細節,與代號 G29 的第 3 代 BMW Z4 共用,新世代 Supra 與 Z4,可算是 Toyota 與 BMW 共同合作、而且是共用平臺下的產物,藉此減少一定的開發成本。攤開 Supra 與 Z4 的資料兩相比較,不僅都各自搭載同樣的 B48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B58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以及 8 速 ZF 手自排變速箱,就連軸距也都同樣是 2,470 mm。

日前隨上市發表會來臺的 Supra 總工程師多田哲哉,其是 GAZOO Racing Company GR 開發總部總工程師,也直接表示就開發比例而言,全車有至少 10%的零件是來自於 BMW,底盤的整體架構就是由 BMW 所提供,而且 2 款新車也統一委由奧地利 Magna Steyr 工廠生產,為的就是減少在雙方工廠開模生產的成本。


先前負責 Supra 專案的助理總工程師 Masayuki Kai 在接受外媒 CNET 的專訪時,就曾提到 2012 年 Toyota 與 BMW 簽署合作協議後,雙方在 2014 年確立了「駕駛著坐點」、「軸距」、「車寬」、「油箱位置」及「A 柱位置」等關鍵設計,自此接下來約莫 3 年多的時間,雙方團隊獨立作業、僅偶而進行溝通,以發展出不同的產品特性。

但除了引擎、底盤的共用之外,就消費者眼睛或手能夠接觸到的細節,Supra 與 Z4 也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走進新世代 Supra 的車室,其內裝最為醒目的除了 8.8 吋數位儀表板之外,便是中央 8.8 吋懸浮式觸控螢幕,這套中央的 8.8 吋螢幕介面,原廠是以 Supra Command 進行命名,其觸控螢幕中的操作介面、甚或是中央鞍座處的控制旋鈕,雖不像 Z4 採用最新的 iDrive 7.0 介面與雙 10.25 吋螢幕組合新穎,但皆與 BMW 現行搭載 iDrive 6.0 系統的車型相當雷同。而且舉凡方向盤控鍵、大燈開關、音響按鈕布局、車門開關、8 速線傳式排檔桿的造型,相信許多接觸過現行 BMW 品牌車款的人,都能找到相似之處。


TSS 系統與 BMW 較接近,成國內 Toyota 首款全速域 ACC 車款
不僅如此,就連先進主動安全科技部分,Supra 車系雖然同樣強調其標配所謂的 TSS 主動安全防護系統,但其全名並非大家所熟悉的 Toyota Safety Sense、反而是命名為 Toyota Supra Safety,其系統內整合全速域 ACC 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附 Stop&Go、PCS 預警示防護含行人偵測系統、LDA 車道偏離警示系統、RSA 路標辨識系統、AHB 智慧型遠光燈自動切換,其更是 Toyota 於國內首款正式搭載全速域 ACC 的車型,其 ACC 系統可在 0 至 160 公里內停走、停等超過 1 秒後輕踩油門喚醒。
另外其還配備 BSW 盲點偵測、RCTA 後方車側交通警示,甚至還有 RECW 後方追撞警示與倒車煞車輔助功能,這些系統的作動方式與功能,都和過往的 Toyota 車型略有不同,甚至我們可從相關產品簡報中,看出其與 BMW Personal Co-Pilot 駕駛輔助科技相近的示意圖。

Supra 2.0 T 導入高輸出版本,3.0 T 比起 Z4 M40i 低 122 萬
而 Toyota Supra 與 BMW Z4 除了各自分別為硬頂雙門跑車、軟頂敞篷設定之外,全車上下這麼多相似之處,但兩者間的價差卻相當顯著。
在 2.0 升渦輪動力部分,Toyota Supra 就有 2.0T、2.0T Premium 兩款,售價分別為 203 萬、215 萬,BMW Z4 則是僅有售價 279 萬元的 sDrive 20i Sport Line 一款,其與 Supra 的雙車型價差分別來到 76 萬、64 萬。
而在 3.0 升渦輪動力方面,Supra 為 3.0T Premium 單一車型、售價 248 萬元,Z4 則同樣僅有 M40i 單一車款、但售價來到 370 萬元,兩者的價差更是來到 122 萬元之譜。

比較其兩者動力部分,Toyota Supra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動力,在國內是引進輸出較高的版本、並非最入門的 197 匹馬力版本,所以其最大馬力 258 匹可於 5,000 轉至 6,500 轉輸出,而最大扭力 40.8 公斤米則自 1,550 轉至 4,400 轉供輸,與海外版本 Z4 sDrive 30i 的動力相當,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5.2 秒。國內 Z4 的 2.0 T 動力是引進輸出相對較小的 sDrive 20i 版本,因此動力輸出僅有 197 匹、32.6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則需 6.6 秒。
3.0 升動力車型部分,Toyota Supra 3.0T 與 Z4 M40i 則皆供輸 340 匹、51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則分別為 4.3 秒、4.5 秒。

Supra 與 Z4 價差最高達 122 萬元,其來有自?
在配備方面 2 者除了敞篷機構、以及內裝介面世代、內外套件細節設定略有差異外,基本上配備都相當豐富,兩相比較之下 Supra 可說是能平起平坐。那究竟兩者間價差最大來到 122 萬元的原因為何?又或者為甚麼 Toyota 國內總代理和泰可以爭取到如此具競爭力的售價?
或許有人會說,BMW 與 Toyota 品牌,兩者分別為豪華品牌、平價品牌,這樣的品牌定位差距,過去在終端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位,本來就有所不同,因此共用平臺的產品產生價差是市場定位使然。當然這樣的品牌效應,在產品人員議定價格時一定會納入參考,不過追根究柢而言,Toyota 總代理和泰與 BMW 總代理汎德之間定價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最大的影響因素仍是毛利率等利潤考量!

以 BMW 總代理汎德的角度而言,Z4 這樣的敞篷跑車產品,其銷量與規模遠不及 5 Series、3 Series、X3 等主力銷售車系,年銷售量可能約在 100 輛上下,但包含導入新車的認證程序、上市行銷推廣、零件的備料、後勤維修器材與技師的訓練,仍舊是總代理必須要投入的成本。因此為了維持 Z4 車系的利潤,1 輛 Z4 的毛利率,自然要比 1 輛 5 Series、3 Series 來的高,才能達到「以價制量」的目標,再加上 BMW Z4 原廠於海外的定價亦比 Supra 高,這也是為甚麼 Z4 售價會偏高的主要原因。

不過 Toyota 品牌在國內的運作模式則有所不同,Toyota 原廠 TMC(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之簡稱)在與國內總代理和泰汽車的合作契約中,TMC 原廠就將和泰汽車能夠從每輛車賺取的毛利率固定。
簡而言之,就是和泰汽車能從 1 輛 RAV4 賺取的毛利率、跟 1 輛 Supra 上能獲得的毛利率相同,即便 Supra 本身的車價比起 RAV4 更高,但因為和泰汽車不能擅自將毛利率提高,因此和泰並不能像 BMW Z4 達成「以價制量」的策略,價格自然也只能依照與 TMC 原廠合作的規範,訂定在相對親民的 203 至 248 萬之間。

小眾產品、再加上無法以價制量,Supra 宣示品牌運動化形象濃厚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除認證作業、後勤備料與維修培訓等花費外,在 Supra 的上市階段也投入不少金費進行廣宣行銷與規畫相關活動。包含像 7 月開放首批 30 輛 3.0 T Premium 預購車主的抽籤,還有 9 月包下臺中麗寶賽車場規畫媒體與車主試駕活動,都是需要投注一定的資金來推動。
而 Toyota Supra 在首年的配額除首批 30 輛預購外,上市後也僅增加包含另外 30 輛 3.0 T Premium、10 輛 2.0 T Premium 的配額,等於 2019 年內 Supra 僅有 70 輛的配額,僅 70 輛的銷量與毛利,比起上市時投注的花費,相較起來 Supra 車系基本上並不能替和泰帶來獲利,反而比較像是對消費者進行品牌運動化形象的溝通與宣示。

硬頂跑車、敞篷車各有客源,市場定位大異其趣
總結來說,此代 Supra 與 Z4 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會是未來幾年消費者議論的話題,雙方透過共同合作降低研發成本,各自帶來硬頂跑車、軟頂敞篷車這樣不同的產品,再加上品牌定位不同,相信仍是能達成分進合擊之效的組合。而 2 個產品的價差其來有自,消費者會如何去選擇?未來的銷售表現如何?U-CAR 也會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相關報導。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