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汽車產業生態的轉變,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車壇逐漸佔有重要地位,臺灣近年也自中國導入採 CKD 完全散裝在臺灣生產組裝的車款,受到市場高度關注與熱銷,改變臺灣國產車的生態與遊戲規則。這議題日前引起立委針對「進口中國車輛零組件在臺組裝」等內容進行討論,近日,國產車零件自製率議題再次引發熱議。

新任經濟部次長連錦漳於 6 月 26 日出席參加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會議時,於現場回應立委詢問時表示,現行法令不允許中國整車進口來臺,僅零組件可來臺組裝,但是未來國產車零件要求國產化的比例將逐年拉高,國產零件自製率至多將提升至 20%,且銷量越多的國產車系所對應國產化零件比率將越高。

新任經濟部次長連錦漳出席參加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會議時,表示未來國產車零件要求國產化的比例將逐年拉高,國產零件自製率至多將提升至 20%。畫面擷取自立法院質詢影片。

國內部分立委希望「國產車」定義要講清楚,訴求並非中國零組件在臺組裝就是國產車,對此,經濟部回應在整車進口方面,依本部國際貿易署 MWO (中國物品不准輸入) 規定,公車、小客車、特種車、底盤、機器腳踏車 (即機車) 等禁止從中國進口,共約 81 項產品,而臺灣在 2002 年加入 WTO 後,便取消對於汽機車自製率相關的規定,同時汽車進口關稅,則由原先的 30%逐年調降至目前的 17.5%。

國產車零組件將逐步要求國產化比例,朝最高達 20%佔比

部分媒體揭露,前任經濟部產發署署長,甫新任經濟部次長 連錦漳受訪提到,現行法令禁止中國整車進口來臺,僅零組件可來臺組裝,但要求一定比率程度的國產化,且比率未來將會逐年提高,舉例來說,初期訂定 5%至 10%,後續第 2、3 年或將再提高至 15%至 20%,對於車輛零組件國產化,將會施行嚴格的要求。

產發署對於零件國產化,將會視車型及銷售狀況而有相對應比率的要求,以 MG 旗下車款為例,若單一年度銷售量達到 1.2 萬輛,產發署在第 1 年要求零件國產化的比率,將不會低於 10%,不過「零組件國產化」並非只針對中國進口零組件,因此將對國產車供應鏈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

隸屬於上汽集團旗下的英國品牌 MG,目前主要生產線與供應鏈落在中國,臺灣是採進口零組件進行組裝生產形式。

先前國內媒體也報導龍頭車廠和泰集團曾表態,依現行法規中國品牌無法整車進口臺灣販售,但是汽車零組件進口並無相關限制,若在臺組裝車廠大量採用中國製零件,不對在臺供應鏈採購,對於臺灣中小汽車零件廠將造成很大的衝擊,若站在扶植國內廠商的立場,理當規範自製率,才能夠讓臺灣在地生產製造的零組件廠商受惠。

Corolla Altis 是 Toyota 在臺灣國產化的主要車系,擁有較久的國產化歷程與逐步建立的供應鏈,也同時肩負中東等海外市場出口銷售,因此,國產化零件比例在國產車相對較高,是有其條件背景。
廣  告

中華承諾加速零件國產化,車輛同業公會支持國產化政策但呼籲佔比需漸進

若彙整相關議題的進展,中華汽車解釋由於 MG 引進新車款初期,因國內零件廠擔憂銷量而未投入,故採用進口零件,同時承諾未來將加速零件國產化 (如座椅、前後保桿、鋁圈等),避免影響國內零件廠生計並引起其他車廠效仿,在考量轉型陣痛期、市場接受程度、開發金額與時間等因素後,仍會積極導入國產化零組件。

中華汽車引進 MG 品牌,初期因銷售量較難估計,國內零件廠商未投入供應鏈,隨著品牌銷售量佔穩與新車系逐步引進,中華承諾將加速零件國產化。

台灣區車輛同業公會也於 7 月 2 日發表新聞稿,表達支持政府限制中國車輛整車進口的政策,並不反對政府推動國產車零組件國產化,但希望初期佔比不宜過高,提升零組件國產化需要時間、市場與政府協助支持。同時,公會也表示政府朝推動電動車普及,但是目前國產車最主要技術來源的日系車廠,相對在電動車推展進程較慢,也連帶遞延國產車廠導入電動車款的時程與難度,如何協助國產車廠進行純電動車款的轉型,將是重要課題。

在原廠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下,國產車所採用的零組件難以完全國產化,主要考量為原廠全球供應鏈協調與採購運輸成本等。

持平來看,在加入 WTO 之後,為符合所有 WTO 成員自由貿易的規範與精神,國產車零組件採用進口或國產已無設限,因此,現狀各家車廠投入國產的車系,國內或國外零件佔比並不相同,主要考量為原廠全球供應鏈協調與採購運輸成本等。若經濟部重新啟動國產車零件國產化比例規範,對於高度倚賴進口零組件的部分國產車廠,後續在生產成本與導入規劃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