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於 4 月 23 日至 26 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登場,由鴻海、台達電、中華汽車等國內指標車廠及車用大廠領銜參展。此次展覽聚焦車輛零組件、智慧移動、自駕科技及電動載具等多元領域,而這回中華汽車也獲邀於「TARC 主題館」中展出其自主研發設計的 3.5 噸電動商用車 ET35。
不僅如此,並且中華汽車也特別打造「全透明後斗底盤」,可近距離觀賞車輛所配備之國產電池組、一體式電後軸及車用電子等關鍵零組件。此外,原廠也揭露了 ET35 初步重點規格,搭載容量 76.5kWh 電池之下,NEDC 續航來到 360 公里,同時 ET35 的內裝設計也首度公開亮相,新車預計會在第三季量產上市。

更多 ET35 資訊揭露
CMC 全新純電商用車 ET35 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中首度亮相,而在 3 月的中華汽車法說會中,其也預告了 ET35 會在 8 月正式上市,如今在 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ET35 也再度現身,同時這回也揭露了更多訊息。首先就是 ET35 的內裝設計布局首度公開亮相,可以看到方向盤採用非真圓、雙幅式造型、數位儀表則是以長方形來呈現,而續航里程和檔位是顯示在左上方,正中央則是時速。

中控臺的佈局方面,最熟悉的設計莫過於這組線傳排檔桿,其在 Zinger 和 J Space 上都能見到,而排檔桿旁則有電子手煞車以及 Auto Hold 的按鍵,再往右看有著空調旋鈕與按鍵,至於啟動鈕則在儀表板旁;另外中間上方是有著藍芽主機音響,冷氣出風口以直列式做呈現,另外副駕駛座前方有著凹槽可以放置一些小物品,並且還有置杯架,這樣的設計也和 J Space 有些相似。

除了 ET35 的內裝首次公開亮相外,中華汽車亦也公布了車輛的重點規格資訊,不過原廠提到目前的數據皆為開發測試值,實際數據有待上市後公告為準。ET35 提供貨床車與底盤車兩種規格,車輛成員數為 3 人,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 ,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

而在電氣系統方面,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慢充為 SAE J1772,原廠提到快充的充電時間約為 35 分鐘,但並未表示起充與結束充電時的電量,慢充的充電時間則是 7 小時。

中華汽車總經理曾鑫城表示,「ET35 是中華汽車自主研發的最新成果,是臺灣汽車產業鏈的一步進展,也是汽車和 ICT 產業密切合作的成果,讓大家看到臺灣在智慧移動領域的整合能量。」原廠表示,ET35 採用中華汽車全新開發的電動商用車專用平臺,以模組化思維設計,可靈活對應改裝車市場,未來可發展為資源回收車、行動餐車、行動零售車等多樣應用場景。

ET35 搭載本土電池組、國產一體式電後軸系統及關鍵零件,以及搭載國產 ADAS Level 2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而在車用安全上,中華汽車強調建構完善電動車開發驗證流程,於車輛出廠前提供驗證車試裝、電力安全、強度安全驗證、通訊控制驗證、動力系統驗證及安全法規驗證等 6 大測試。

ET35 電子電氣架構(Electronical/Electric Architecture, EEA)採用集中式架構控制器,並使用中華汽車自主研發的「域控制器 ( eDCU ) 」,整合車輛控制單元 ( VCU ) 、電池管理單元 ( BMU ) 、汽車警示音系統 ( AVAS ) 與物聯網系統 ( IoT ) 等功能,降低系統複雜度,提升整合效率與功能彈性,其實現全電子化控制,包含電子油門、電子煞車、電子轉向等,提升操控靈敏度與能源效率。
中華汽車提到,為確保電動車在充電、維修與升級層面具備彈性與兼容性,在工研院的合作支持下,中華汽車自主研發電動車快充控制器 ( EVCC ) 已通過 CNS 快充通訊兼容性測試。

TARC 主題館除了展出 ET35 外,其展區還展示了多項研發成果,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周崇斌副司長表示,近年 AI 技術進展神速,運用在自動駕駛車輛,將帶領新一波智慧車電產業發展,今年 TARC 主題館也聚焦於此。亮點包含車輛中心攜手臺灣智慧駕駛產業鏈能量的「Level 3 AI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 3 大 AI 智慧系統 ( AI 智慧駕駛、AI 智慧座艙與 AI 智慧資安 ) ,已運用此技術實現全球第一輛符合國際標準的 Level 3 自駕電動巴士。
而面對電動巴士推動過程中場站用電與空間資源緊張等挑戰,工研院首創的「智慧充電管理調度系統」結合 AI 智慧調控與彈性排程技術,協助中興巴士電巴場站精準調配充電時機、提升空間使用效率,並能支援多種介面,促進電動車隊調度彈性,協助業者有效提升營運效能。此兩項技術均獲得 2025 年的愛迪生獎 ( Edison Awards ) 。

車輛中心的「Level 3 AI 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了義隆集團、歐特明電子、為昇科、華碩、友通資訊、智易科技、奇美車電及旭春等臺灣智慧駕駛產業鏈的能量,透過影像辨識與雷達感知技術,實現自主巡航、變換車道與避開障礙物等功能,符合聯合國 UN R157 自動駕駛標準,可有效降低 90%交通事故風險。
此外,AI 智慧座艙可透過臉部與身體姿態即時監測駕駛狀況,當判定駕駛無法操控車輛時,系統將自動停靠並通知後臺,以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具備車聯網資安防護與 OTA 遠端軟體更新能力,確保系統穩定。透過打造國內自駕 Level 3 供應鏈,未來將進攻國際智慧載具市場。

工研院展出的「智慧充電管理調度系統」顛覆了傳統充電方式,是全球第一例以車隊充電調度,切入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的創新應用,透過智慧調控、精準節能與安全防護,不僅大幅降低場站的用電契約容量、節省約三成人力與營運成本,還能延長電池壽命、提升充電效率與安全性。此系統會根據每輛車的電量、路線與班表,自動排定最佳充電時機,並提供 AI 遠端監控,防止過熱或短路等風險,已成功應用於中興巴士的大型電動車充電場站,全面提升電動車隊營運效能。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