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kswagen 在 2023 年以及 2025 年陸續公布了 ID.2all、ID.Every1 兩款概念作品,預告著品牌在純電市場產品規劃中,將推出平價電動車的產品選項,不過真正量產的時機點卻是落到 2026 年;雖然說量產推出的時機點較晚了一些,畢竟包含傳統車廠、電動新創品牌多少也著眼在平價電動車級距,但對於 Volkswagen 集團的轉型之路卻有一定重要性。

Volkswagen 預計在 2026 年發表的平價電動車系列作品,不但在產品面上擁有其高度重要性,在研發生產端以及電池科技上,也同樣有其重要意義,更進一步的展現集團轉型的企圖心。

先前在 Volkswagen 集團的電動車發展相關報導中,有提到過包含了集團內豪華品牌使用的 PPE 平臺、當前一般品牌所使用的 MEB 平臺在內,後續都會改採用 SSP 的整合式平臺,雖然是使用平臺的詞彙來形容,但 SSP 的概念、甚至於車廠接下來的平臺概念,都更像是工具模組 (Tool-Kit),也就是具備更高模組化、共用性、以及多元性。

目標售價在 2.5 萬歐元起的 ID.2all、2 萬歐元起的 ID.Every1,都將會是採用新世代 MEB 平臺所打造的成果。

目前包含 Volkswagen、VWCV、Cupra、Škoda 的電動車,都是採用 MEB 平臺所打造,Audi 則是入門電動車 Q4 採用 MEB 平臺,後續則是要切換成 MEB Plus 的平臺版本,根據先前 ID.Every1 概念車所公布的資訊來看,其就是採用 MEB Plus 平臺所打造,Volkswagen 即將推出的平價電動車產品,也就是 1 和 2 兩臺車,都會是 MEB Plus 的成品。

MEB Plus 平臺將採用 LFP 磷酸鐵鋰電池,並且採用 Cell to Pack 的電池包製造與封裝科技,與圖中ㄒ現行 MEB 的電池組有所不同。

其實,數前年 Volkswagen 就已經開始溝通 MEB Plus 平臺,當時原廠預計 MEB Plus 平臺作品可以實現 700 公里的續航表現,快充功率則能夠上看 175kW 至 200kW,而為了能夠達到"平價電動車"的目標,原廠預計 ID.2all 售價落在 2.5 萬歐元、ID.Every1 落在 2 萬歐元價格帶,MEB Plus 平臺將採用 LFP 磷酸鐵鋰電池,並且採用 Cell to Pack 的電池包製造與封裝科技,能夠減少電池組內的線束,從而達成電池系統成本降低。

廣  告

除了 MEB Plus 平臺之外,Volkswagen 後續將推出平價電動車款的另一特點,就是大幅縮減開發時程,Volkswagen 計畫平價 ID.系列產品的開發時程為 36 個月,相比傳統超過 50 個月的開發時程,除了能夠進一步節省開發成本,加速產品更迭節奏這一點,在電動車市場上也同樣重要。

Volkswagen 計畫在平價電動車上開始縮短開發時程,希望能降低到 36 個月的設定,這也將運用在 Volkswagen 其他車款上,從而增加產品更迭節奏,以增加市場競爭力。

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主要也是對應競爭對手,ID.1 總工程師 Thomas Kamla 日前接受外媒訪談時就表示,中國有些電動車品牌正朝向 24 個月的開發時程的目標前進,這對於傳統車廠而言是一項嚴峻挑戰;為了節省開發時程,傳統車廠許多思維都需要進行調整,增加共用模組化的可能性。而這不僅僅侷限在電動車產品上,未來也將會是 Volkswagen 的產品開發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