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比亞迪以價格戰、拓展海外市場等策略積極佈局,更準備將下一個目標瞄準臺灣,透過泰國生產、進口等方式,導入旗下高階電動車品牌 Tengshi 騰勢。國內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傳出回應,該品牌及車款導入計畫,可能構成違規轉運 (洗產地),並將採取 4 項作法對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比亞迪以價格戰、拓展海外市場等策略積極佈局,更準備將下一個目標瞄準臺灣。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將透過泰國生產、進口等方式,導入旗下高階電動車品牌 Tengshi 騰勢。國內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傳出回應,該品牌及車款導入計畫,可能構成違規轉運 (洗產地),並將採取 4 項作法對應。

臺灣成為 BYD 下個目標市場?傳接洽太古汽車集團切入市場

BYD 比亞迪以佈局全球市場作為戰略計劃,陸續將旗下車款導入歐洲、日本等市場,臺灣是否成為品牌佈局的下ㄧ個目標市場?在法規及發展層面仍存在變數。據市場揭露訊息指出,BYD 比亞迪集團曾接洽深耕臺灣市場的太古汽車集團 (Taikoo Motor Group),屬意招募經銷商,並導入 Tengshi 騰勢品牌車款,透過泰國進口等方式切入市場。

BYD 比亞迪以佈局全球市場作為戰略計劃,陸續將旗下車款導入歐洲、日本等市場,臺灣是否成為品牌佈局的下ㄧ個目標市場?
據市場揭露訊息指出,BYD 比亞迪集團曾接洽深耕臺灣市場的太古汽車集團 (Taikoo Motor Group),屬意招募經銷商,並導入 Tengshi 騰勢品牌車款,透過泰國進口等方式切入市場。

[U 指數 ] 調查:達 47%網友期待導入 BYD 比亞迪汽車集團

先前 U-CAR 曾透過 [U 指數 ] 問券,詢問網友對於「中國車導入臺灣」議題的調查,超過 2,000 位網友分享意見,其中多數支持多元品牌導入,但是仍存在歧異。問券中,針對「如果中國新能源車開放導入,最期待的汽車集團」議題,近半數、達 47%的網友表示最期待的汽車集團為「BYD 比亞迪」,也呼應本次 BYD 比亞迪有望導入臺灣,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的原因。

騰勢由 BYD 與賓士集團合資成立,2024 年成為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Tengshi 騰勢品牌全名為「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於 2010 年由 BYD 比亞迪以攜手 Mercedes-Benz 集團合資成立,旗下車款鎖定高階電動車級距,Tengshi 騰勢於 2021 年歷經股權轉讓協議,由 BYD 比亞迪持有 90%,Mercedes-Benz 集團持股比例則下降至 10%,2024 年 BYD 比亞迪再收購原 Mercedes-Benz 集團持有的 Tengshi 騰勢 10%股權,後續 Tengshi 騰勢品牌轉為 BYD 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Tengshi 騰勢品牌全名為「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於 2010 年由 BYD 比亞迪以攜手 Mercedes-Benz 集團合資成立,旗下車款鎖定高階電動車級距。
2024 年 BYD 比亞迪再收購原 Mercedes-Benz 集團持有的 Tengshi 騰勢 10%股權,後續 Tengshi 騰勢品牌轉為 BYD 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整車進口與自製率議題延伸,BYD 旗下品牌改由第三地生產導入?

現階段國內法規中,限制中國製「整車」進口臺灣,針對中國零組件來臺組裝成車,也透過 2024 年修訂的新制,增加國產化比率,並加重至最高 35%,也就是消費者關注、部分車廠及車款受影響的「自製率」議題。因此 BYD 比亞迪、Tengshi 騰勢未來是否有可能透過第三地生產方式導入臺灣?也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現階段國內法規中,限制中國製「整車」進口臺灣,針對中國零組件來臺組裝成車,也透過 2024 年修訂的新制,增加國產化比率,並加重至最高 35%,也就是消費者關注、部分車廠及車款受影響的「自製率」議題。

傳出產發署回應 BYD 導入議題,涉及違規轉運提 4 項做法因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針對「BYD 比亞迪」可能導入臺灣議題進行回應,雖然傳出的導入計畫,將由泰國整車輸出,並非中國生產整車導入,但是若 BYD 比亞迪涉及違規轉運 (洗產地),將採取 4 項做法因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針對「BYD 比亞迪」可能導入臺灣議題進行回應,若 BYD 比亞迪涉及違規轉運 (洗產地),將採取 4 項做法因應。
廣  告

若導入車款需取得車型合格證明書,因應做法含停止輸出入貨品

若 BYD 比亞迪旗下車款欲導入臺灣,整車進入前,車輛將需符合交通部「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規定,並取得交通部核發的車型合格證明書,但傳出現階段 BYD 比亞迪仍未取得車型合格證明書,因此無法在臺灣進行銷售。至於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提到的,將採取的 4 項做法因應中,則包含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等,違規者最高罰 300 萬元,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

若 BYD 比亞迪旗下車款欲導入臺灣,整車進入前,車輛將需符合交通部「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規定,並取得交通部核發的車型合格證明書。
國內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提到的,將採取的 4 項做法因應中,則包含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等,違規者最高罰 300 萬元,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

多元品牌導入與否,以及法規議題受市場高度關注

受到國際情勢、關稅等議題影響,牽動部分車廠、品牌,甚至是全球車市的銷售及發展,而國內法規針對整車導入、產地及自製率的對應方向,也成為產業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經 U-CAR 詢問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截稿前尚未針對相關內容正面回應 ; 至於未來法規是否調整因應,甚至多元化汽車品牌能否導入,甚至在臺灣市場販售?相關議題 U-CAR 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受到國際情勢、關稅等議題影響,牽動部分車廠、品牌,甚至是全球車市的銷售及發展,而國內法規針對整車導入、產地及自製率的對應方向,也成為產業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經 U-CAR 詢問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截稿前尚未針對相關內容正面回應 ; 至於未來法規是否調整因應,甚至多元化汽車品牌能否導入臺灣?相關議題 U-CAR 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產發署針對 U-CAR 詢問回覆統整

編按:針對「BYD 比亞迪傳出將透過透過泰國生產方式導入臺灣」議題,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曾透過國內其他媒體回應,U-CAR 針對議題列出相關問答詢問產發署,並由秘書室服務及管考科回覆,以下將透過條列方式呈現問答內容。

  1. 問題 1:想請教發展署,此議題是否屬實,國內新聞報導「經濟部回應此舉可能構成違規轉運 (洗產地)」的內容是否正確?

回覆 1:本案據瞭解比亞迪尚未向交通部、環境部、能源署申請車輛相關審驗,尚無法領牌上路,目前無法判定廠商會使用何種方式進口,後續確定進口方式會請相關單位判斷是否有洗產地疑慮。

  1. 問題 2:國內新聞報導「經濟部針對違規轉運,採取 4 項做法,包括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等,違規者最高罰 300 萬元,甚至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以上內容中,想請發展署列出詳細的 4 項做法分別為哪 4 項?

回覆 2:經濟部針對違規轉運相關規範涉及貨品輸入,請逕洽貿易署。

  1. 問題 3:現階段臺灣法規禁止中國制造「整車」進口至臺灣販售,針對中國零件在臺組裝成國產車規範「自製率」,但是並未針對第三地 (泰國) 生產後導入的規範進行限制,想請問會針對以上議題 ( BYD 比亞迪傳出將導入臺灣) 修改相關法規嗎?

回覆 3:經查目前確實未針對第三地 (泰國) 生產後導入的規範進行限制,有關第三地進口議題後續將與相關單位共同研議管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