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 i3 是 BMW 成立電動子品牌 BMWi 以來,首款量產作品,原廠不僅以全球同步的方式,在紐約、倫敦以及北京同時舉辦發表會,更在發表會當天邀集諸多 BMW i 的專家,跟與會媒體進行交流溝通;記者會隔天也在北京 798 藝術區,佈建一個 3 層樓的場館,展示包含了 i3 實車、碳纖維車架、車內陳設用料、充電設備、360 度服務、ConnectedDrive 等不同議題,同樣也安排了各環節的專家進行講解。

BMW 在 7 月 29 日於北京、倫敦以及紐約同步發表 BMW i3,更在隔天假北京 798 藝術區,以 Workshop 的方式,舉辦研討展示活動。

U-CAR 此次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全球同步發表會,也在發表會當日以近乎零時差的方式,為所有讀者帶來了完整的 BMW i3 介紹。而本篇報導則在於發表會第 2 天,BMW 以 Workshop 的形式,讓所有與會人士能與 i3 各領域專家進行交流與討論,而消費者購車時最關心的售後服務、維修保養以及安全性等議題,也在此研討發表活動中稍獲解答。

模組化概念,有助價格與維修平易近人

從發表會當天透過餐敘時間,由負責各領域的人員與媒體溝通、甚至安排專訪,再加上隔天以研討展示會的形式,闡述 BMW i3 諸多設計環節,可以確實了解到原廠對於品牌麾下首款電動品牌的正式問世,積極與全球溝通其概念與產品優勢。這也是選擇在紐約、倫敦以及北京同步發表的重要因素,除了這些城市為接下來的佈建重點之外,BMW i 針對未來性、都會區之目標強烈展現。

有鑑於 BMW 首款電動子品牌 BMW i,麾下第一款量產車的面世,原廠盛大地舉辦全球同步發表,亞洲區選擇以北京為舞台,也顯見 BMW i 對中國市場的高度期盼。北京發表會現場除邀集亞洲各國媒體與會,還特別安排 BMW i 各方面專家和媒體進行交流會談。

不過,因為全球佈局與上市步調的關係,雖然歐洲與美國都已經陸續揭示了 i3 的售價,但亞洲地區預計在 2014 年上半年度才會陸續上市,因此在北京的活動現場,針對售價、售後維修、目標販售臺數等與「錢」有關的話題,都沒有任何正面回應;也因此目前尚未能確認屆時 i3 引進臺灣之售價、目標販賣數等訊息。

在 7 月 29 日晚間的發表會中,U-CAR 也把握機會,先後與兩位原廠安排的專家進行訪談,依序是負責協調與處理政府相關事務的 Dennis Bieber,已及 BMW i 計畫負責人 Martin Arlt (Head of Project Management)。與 Dennis Bieber 的訪談中,除了就許多已經知曉的產品訊息之外,自然話題也帶到了充電設備之硬體建設。由於電動車在全球各市場都是相當新穎的未來發展,除少數國家已經開始佈建硬體設備外,許多國家如臺灣現階段都仍屬萌芽期。

在發表會當天的晚宴中,原廠特別安排多位專家與在場媒體進行訪談,而與臺灣媒體同桌的,則是負責協調與處理政府相關事務的 Dennis Bieber (右側站立者),以及 BMW i 計畫負責人 Martin Arlt (右 2),U-CAR 也把握機會與兩位專家詢問許多相關疑問。

為此,BMW i3 除純電動版本之外,亦推出了增程式 ((Range Extended)車型,原廠也在兩天時間內刻意強調增程式車型,並非混合動力系統,因為所搭載的內燃機引擎,並不負責驅動車輛,而是用來擔任發電機的角色。i3 主要舞台設定為大都會區 (Mega City)通勤便利使用,但有了增程式車型的推出,就算找不到充電站,也還是能夠避免沒電的困境。

材料優勢與保修無慮

為增強 BMW i3 的實用性,也就是最重要的續航力增加,原廠在設計時就致力於追求輕量化,降低電力需求;如此一來就能搭載較小之電池容量 (22kWh),進一步兼顧了實用價值。碳纖維車架設計就是輕量化最重要的環節,然而碳纖維的維修保養,卻是一項重大挑戰。對此,Martin Arlt 卻是笑笑的說,「後續的維修服務並不難,BMW 也已經想出了相應的全盤之道,對碳纖維車體維修困難的認知,是在於現行許多採用碳纖維設計的車款多為跑車,採用一體化設計來兼顧車身剛性與輕量化。」

透過輕量化材質的碳纖維來打 i3 車架,不但擁有降低車重的優勢,還能購提升續航力;而碳纖維在維修替換上的困難,BMW 也運用巧思有效抑制維修成本,這主要還是歸功於碳纖維車架乃是由 32 個部件組合而成,不若一體成形在維修上的困擾。

「BMW 在打造 i3 時,採用了模組化的設計思維,例如主要的碳纖維車架,就是由 32 個部件黏合而成,如此一來就擁有了 3 項優勢,除了剛性與輕量化之外,維修上也僅需替換受損的區域即可。如果發生較嚴重的側面撞擊,由於是多個部件組合而成,因此維修也僅需將受損區域切下來,再行補上相同之碳纖維部件即可。」初期原廠將會有一組專職技術團隊來處理碳纖維的維修,後續則會透過各國經營團隊的技術訓練及強化,讓準車主們對售後服務有更完備的信心。

碳纖維較鋼材及鋁材更為堅硬,重量更只有鋼材的 50%,也是 i3 得以壓低售價、易於維修、實用價值高的主因。

另一項問題,則是攸關車輛運行的充電站硬體配備,Martin Arlt 表示,雖然目前電動車無法如同傳統汽油車款,只需要數分鐘之功即可填滿燃料,電池充電時間耗時數小時,也因其不便造成許多消費者敬而遠之,為此,BMW 的快速充電系統,能在 30 分鐘內充飽 80%,大幅降低原本的不便。

BMW 以 Workshop 的形式,讓所有與會人士能與 i3 各領域專家進行交流與討論,而消費者購車時最關心的售後服務、維修保養以及安全性等議題,也在此研討發表活動中稍獲解答。

原汁原味的永續理念

整個 i3 發表活動為期兩天時間,第 2 天進行的是研討發表會,主要是由不同領域專才和與會人士進行對談,包含了 BMW 在 i3 設計上導入了永續理念,以及在設計上如何兼顧 BMW 既有的豪華與操控樂趣。

呼應電動車力求環保、低汙染與為來永續的初衷,採用了更為自然、簡易的方式,來同步達到 BMW 應有的豪華質地,同時也不會造成汙染問題。

永續發展的部分,主講人為 Simone Lempa-Kindler 以及負責 BMW i 內裝陳設的 Daniel Starke,內容主要是講述 i3 在車室空間材質的運用,呼應電動車力求環保、低汙染與為來永續的初衷,採用了更為自然、簡易的方式,來同步達到 BMW 應有的豪華質地,同時也不會造成汙染問題。

呼應電動車力求環保、低汙染與為來永續的初衷,採用了更為自然、簡易的方式,來同步達到 BMW 應有的豪華質地,同時也不會造成汙染問題。

原廠特別在車室多處運用如桉木、皮革、羊毛等其它天然和可再生資源所點綴著,其中儀表板座與門內飾板採用亞麻植物纖維編織包覆,而車室內部更有 25%的塑料,均來自於回收再利用或是可再生資源所打造。或許聽起來好像與許多車款相同的材質,但最大不同處,在於 BMW 並未追求美化而進行加工,簡單來說,就是將材質最原始、單純的面向呈獻,無論視覺或觸覺都能有最自然的感覺。

廣  告

操控樂趣與豪華質地不能少

至於在 BMW 稱為豪華與科技的另一項研討議題,由 BMW i 產品經理 Maximilian Kellner 博士,以及 BMW Concept i 動力系統負責人 Silvia-Patricia Ghella-Schröder 一同主持;議題內容則圍繞在 i3 雖然是 BMW 首款電動量產作品,但如何能維持品牌在操控與豪華上的應有表現。

BMW Concept i 動力系統負責人 Silvia-Patricia Ghella-Schröder,除解說了 BMW i3 如何在滿足未來環保低碳之餘,同步保有操控樂趣。

達成此一目標的關鍵,包含有碳纖維材質的運用,電池組配置於車底,電動馬達位於左後輪側,增程式車型則是將雙缸引擎配置在右後輪側,達到更優異的平衡性,根據原廠資料顯示,受惠於重量集中於駕駛座艙下方,重心更低之結果讓 i3 在彎道中得以有更優異的表現;而電動馬達驅動的優勢,就是行進時車室能保有絕對之寧靜。

電動車的優勢為安靜無聲,除了位於左後輪處的電動馬達,增程式車款則是在右後輪處加入馬達來作為發電機,同樣還是具有安靜之優勢,不過對道路安全卻令人疑慮。而原廠也表示確實有打算為 i3 加入模擬聲浪,不過因為目前並未有法規強制規定電動車需加裝模擬聲浪,因此屆時 i3 將提供此項功能為選配。

在講解結束後,U-CAR 也把握機會提出一個關於行車安全上的問題。雖然電動車的沉靜能為車室帶來舒適寧靜,但卻是交通上的盲點之一,由於沒有引擎運作的聲浪,許多行人很可能不會意識到來車,BMW 是否也將會為 i3 加入模擬聲浪,來強化行車安全。

動力系統負責人 Silvia-Patricia Ghella-Schröder 表示,原廠確實有打算為 i3 加入模擬聲浪,不過因為目前並未有法規強制規定電動車需加裝模擬聲浪,因此屆時 i3 將提供此項功能為選配,準車主可以選擇是否要加裝模擬聲浪,而 BMW 預計將會提供數種聲浪可供選擇。

也就是說,很可能未來你購入的 BMW i3,在馬路上行進時,會發出 V8 引擎的怒吼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