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日前公佈了 1 Series 的小改款,在外觀與內裝進行小針美容,而最大的改變,就在於動力系統的調整。最先運用在子品牌 BMW i 的 i8 以及 Mini 車系上的 1.5 升 3 缸引擎,在導入 2 Series Active Tourer 車系之後,原廠也藉由本次小改款,導入 1 Series 車系中,取代原先 116i 所搭載的 1.6 升直列 4 缸引擎;國內市場並未引進的 116d,同樣也是以 3 缸柴油心臟取代原先的 4 缸引擎,確立 3 缸引擎擔綱入門動力系統的工作。然而,從小改款後的 1 Series 動力編成,還會發現 BMW 的命名規則再次有了變化。搭載現有 116i 動力設定的車型,在改款之後,搖身變為 118i 車型,顯見 BMW 對於車型命名的動力等級設定再生變化。
70 年代以排氣量標定車型,近年以馬力標定車型
在 1970 年代,BMW 真對麾下產品的命名方式進行更動,改以三位阿拉伯數字取代原先的四位數命名,以 318i 為例,3 代表車系、而 18i 則是引擎排氣量,從車名可以了解到這是一輛搭載 1.8 升動力單元的 3 Series;不過,隨著世代潮流的改變,原有命名模式與產品之間的聯結也有所變化,於是,在改以渦輪增壓動力取代原先自然進氣之品牌特色後,BMW 雖維持原本的命名模式,但數字所代表的內容卻大不相同,改將車型等級與動力輸出串聯。
也就是說,第一個數字仍然代表車系,但緊接著的雙位數則代表了動力表現:20 代表了 184 匹最大馬力輸出,28 則代表著 245 匹最大馬力;在此規則下無論是 120d、320i、520i,最大馬力皆為 184 匹,而 28i、28d 則是 245 匹最大馬力之水準。BMW 經過多年努力確立此一規則,甚至讓汽油與柴油的同等級最大馬力輸出也調整到相同,標準十分明確。
然而,好不容易標齊對正的動力等級設定,在 2 Series Active Tourer 推出時,便已默默發生改變,並延伸至本次 1 Series 的小改款,顯見 BMW 品牌對於動力等級的設定,又要進行一次變革。
BMW 1 Series 小改款前後比較 | |||||||
改款前 | |||||||
車型 | 114i | 116i | 118i | 120d | 125i | M135i | |
引擎形式 | 直 4 | 直 4 | 直 4 | 直 4 | 直 4 | 直 6 | |
排氣量 (c.c.) | 1,598 | 1,598 | 1,598 | 1,995 | 1,997 | 2,979 | |
最大馬力 (hp/rpm) | 102/4,000 | 136/4,400 | 170/4,800 | 184/4,000 | 218/5,000 | 320/5,800 | |
最大扭力 (kgm/rpm) | 18.4/1,100 | 22.4/1,350 | 25.5/1,500 | 38.8/1,750 | 31.6/1,350 | 45.9/1,300 | |
0-100km/h (秒) | 11.2 | 8.7 | 7.2 | 7.1 | 6.2 | 4.9 | |
改款後 | |||||||
車型 | 116i | 118i | 120i | 120d | 125i | M135i | |
引擎形式 | 直 3 | 直 4 | 直 4 | 直 4 | 直 4 | 直 6 | |
排氣量 (c.c.) |
1,499 | 1,598 | 1,598 | 1,995 | 1,997 | 2,979 | |
最大馬力 (hp/rpm) | 109/4,500 | 136/4,400 | 177/4,800 | 190/4,000 | 218/5,000 | 326/5,800 | |
最大扭力 (kgm/rpm) | 18.4/1,250 | 22.4/1,350 | 25.5/1,500 | 40.8/1,750 | 31.6/1,350 | 45.9/1,300 | |
0-100km/h (秒) |
10.9 | 8.7 | 7.2 | 7.0 | 6.2 | 4.9 |
以國內現行販售的 1 Series 車系成員來看,116i 在改款前配置 1.6 升直 4 引擎,動力數據為 136 匹最大馬力以及 22.4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改款後的 116i 改配置 3 缸渦輪引擎,動力表現分別為 109 匹最大馬力以及 18.4 公斤米扭力,如此數據反而是與小改款前的 114i 相仿;而由數據中可以看出,小改款前的 116i,136 匹最大馬力與 22.4 公斤米最大扭力,在小改款後改名為 118i。不過在 20 及 25 等級車型上,如 120d、125i 等,則單純將動力提升,同時數據規則已與原有主流的車型不同,因為 125i 的動力數據為 218 匹、31.6 公斤米,而 125d 則為 224 匹及 45.9 公斤米的表現。
其實,原本 BMW 的命名規則下,3 Series、5 Series、7 Series 等車系在 20 等級以上的動力設定較為一致,而 20 等級之下的 1 字頭等級則較為混亂,但在 2 Series Active Tourer 以及 1 Series 出現後,似乎有讓 1 字頭等級規則化的傾向,讓 118i、218i 等 1 字頭等級一致。但是明顯可以看出,新的命名系統中,動力的設定明顯較原有系統來得小。然而,目前所出現的產品還不夠多,還不足以看出明確的等級設定規律。
然而若將觀察範圍再放大,BMW 新一代的等級命名方式似乎不僅單純以馬力數據為標準來重整,似乎也有將其他性能指標,如扭力大小,或是車款加速性能等,加入考量。例如 20 以上等級,皆能在 7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的加速,而如 35i、30d 等 3 字頭,則需在 6 秒內甚至 5 秒內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的加速。
一如 U-CAR 在《2015 臺灣汽車年鑑》中的產業觀察,隨著汽車引擎科技的演化,小排氣量增壓引擎的普及,各品牌終將讓車型等級與排氣量脫勾,而以性能做為等級的指標。以此角度來看,BMW 將扭力及車重等參數也納入,以加速表現做為分級標準,亦是合情合理。不過一如前文所述,目前採用新系統的命名車型還不夠多,相信在採用新命名系統的車款增加後,完整的命名分級系統背後的邏輯亦將更為清楚,U-CAR 亦將會為大家帶來更完整的解析報導。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