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其 以 2017 年度年銷售量在 100 萬輛以上的主要汽車廠商為對象,比較了全球主要的汽車集團、品牌之每輛車的利潤情況。內容指出,Daimler 集團的每輛車獲利,高達 5,228 美元,不僅約是 Toyota 集團的 2 倍,相較於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的每輛車 4 美元獲利,更是 1,308 倍之差。
在日經新聞網的報導中提到,Daimler 集團每輛車利潤為 5,228 美元,第 2 名的 BMW 為每輛車 4,983 美元,兩大豪華品牌靠著品牌形象與強大的號召力,從美國的新車平均價格(市場推算)來看,Daimler 集團為 58,000 美元,而 BMW 為 51,000 美元,明顯高於其他廠商。
至於位居第 3 名的 Subaru 品牌,雖然年銷量僅為 106 萬輛,但透過瞄準主要市場,集中生產等等,降低成本使得每輛車獲利更高。報導中再提及 Toyota 集團與 Volkswagen 集團,在全球銷量上,Volkswagen 集團超過 Toyota 集團,但從每輛車的利潤來看,Toyota 集團為 2,623 美元,Volkswagen 集團則是 1,849 美元。
日經新聞網說明原因之一,在於 Toyota 集團於 2017 年度銷售量增加比例僅為 2%,但也是透過降低成本的方式,相對增加了每輛車的利潤。Volkswagen 集團雖然在中國市場營業利潤達到 47 億歐元,佔該公司整體的 30%,不過另一方面,由於柴油車排放造假問題和大幅投入電動車開發等原因,成本提高而影響獲利。
而收購 Volvo 的吉利汽車,在 Volvo 原有完備的開發技術的新車銷售表現幫助下,每輛車獲利直逼 Honda 與 FCA 集團,另外先前吉利汽車入股 Daimler 集團後,也積極商討合作,勢必對於未來旗下車輛獲利帶來更大幫助。至於年銷量達 334 萬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或許主打薄利多銷的手法,每輛車獲利僅為 4 美元,對照位居首位的 Daimler 集團,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不過日經新聞網針對每輛車獲利計算方式,僅表示:「利用廠商資料和 QUICK FactSet 的數據,比較了通過汽車銷售和貸款業務等主業賺到的利潤。Toyoa、Nissan 和 Honda 等日本企業為了體現在中國的利潤,包含了權益法投資損益,剔除了高田氣囊等相關的暫時性損失。利潤除以全球銷量,計算出按美元計算的每輛車的利潤。」
從中除了看到受高田氣囊影響的成本未列入之外,並未特別說明廠商資料的來源,以及歐洲、日本、美國、中國等車廠是否有不同的利潤計算方式?僅計算至生產端的每輛車利潤、或是涵蓋銷售端的利潤?
不過,透過日經新聞網這樣的整理,仍然提供了有趣的資訊供大家了解,一來歐洲車廠與日系車廠對於如何增加獲利的想法理念似乎不太相同,再者原來在汽車產業當中,利潤最高與利潤最低的車廠,可以帶來超過千倍美元的差距,因此除了當下的新車品質之外,車廠的品牌形象與永續經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