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R 先前透過 [U 指數 ] 調查網友對於多元車款在臺上路的看法,其中高達 94%的網友表示「支持多元類型車款上路」,並希望政府修訂相關法規,提升海外車款導入的可能性 ; 而「二輪以上機車」議題中,受到高度關注的 Lean Mobility Lean3,以臺灣企業投資、日本團隊研發、3 輪小型電動車作為亮點,預計以臺灣為首發市場,目標在 2025 年中上市販售。
Lean3 受到網友高度關注,希望價格區間與原廠定價相符
Lean Mobility 預告將在臺量產旗下首款作品 Lean3,計畫新車將對應國內 L5 車輛的法規規範,同時宣佈新車售價將落在新臺幣 20 至 30 萬區間,在 [U 指數 ] 調查中,達 87%的網友表示對 Lean3 有興趣,其中 66%網友表達有意願購買,預期售價部分,則有 73%的網友希望落在 20 至 30 萬區間,與原廠預計的定價相符。
Lean3 產品體驗,預告下半年新車暖身,規劃雙車型編成
在網友高度關注之下,U-CAR 特別與 Lean Mobility 商借,帶來 Lean3 的產品開箱體驗,值得關注的是,本次體驗的車型並非正式量產版本,現階段仍停留在原型車的階段,因此部分用料選材仍與最終版本存在落差。
據 U-CAR 掌握資訊,國內關於 L5 車輛的法規規範,預計在下半年進行修訂,因此未來將有望在國內看到更多元的「二輪以上機車」產品現身。產品方面,據原廠透露,Lean3 現階段仍以 2025 年中量產、上市為目標,不過車輛相關資訊、上市前暖身活動,最快 2024 下半年就會陸續展開,車型編成方面,未來預計將提供雙車型選擇,並在配備等方面規劃差異,定位較入門的等級,正式售價將有望落在新臺幣 25 萬元。
實車吸睛程度十足,猶如太空艙的輕代步體驗
對比先前官方公佈的車輛素材,Lean Mobility Lean3 實車在比例與造型上更顯協調,獨特前二後一的三輪配置,搭配猶如外星太空艙的輪廓,確實吸睛程度十足。車身尺碼部分,長寬高分別為 2,470 x 970 x 1,570 mm,軸距則為 1,800 mm,原廠稱 Lean3 的體積約一般中小型掀背車的二分之一,而實際體感而言,則是比國內消費者日常生活熟知的機車稍稍放大。
本次 U-CAR 進行產品體驗的 Lean Mobility Lean3,並非未來正式量產版本,因此在配備、選材,甚至是塗裝上,原廠表示仍有調整的空間 ; Lean3 全車搭載的燈系均採用 LED 光源,車頭以環形晝行燈包覆遠近頭燈,方向燈置於兩側如翅膀向上延伸,與一般機車相似,需透過手動調整的後視鏡,則位於方向燈上方。
車側透過窗框、鈑件雕塑豐富的輪廓,前葉子板配有 Lean Mobility 以心電圖為靈感發想的廠徽,充電孔位於車身左後側,使用 TES 公規插孔,前後均採 14 吋配胎規格 (前 90/90 R14、後 140/70 R14),前輪鋁圈依循市場主流,使用雙色切削塗裝處理,車尾上方整合車身散熱結構,飾黑 LED 尾燈為雙邊四圓樣式,下方後車輪與車身間透過設計營造簍空視覺。
駕駛介面靠攏汽車,觸控螢幕整合儀表及空調系統
Lean3 車門僅能透過單側開啟,簡約設計的座艙融入部分雙色處理,提升車室質感,駕駛視角與一般汽車相近,透過大面積三角窗、前移後視鏡塑造開闊的視野,方向盤左側配置車輛啟動鍵、雙閃警示燈,傳統撥桿位置維持雨刷、遠近光燈與方向燈操作,右側觸控螢幕則整合時速、檔位顯示、剩餘電量以及車內空調的設定介面,可針對溫度、風量、內循環及車窗開啟等細項調整,至於換檔方式,則是在觸控螢幕下方,透過按鈕方式切換 R、N、D 共 3 個檔位。
薄型化座椅配置,空間表現適用一大一小
前座薄型化座椅可進行基本的前後、椅背傾角 4 向手動調整,以一般成年人乘坐舒適度來說,足以應付短途通勤代步,至於後座部分,同樣使用薄型化座椅設定,空間感較為侷促,筆者認為實際使用上更適合兒童、身材嬌小的青少年乘坐。值得一提的是,Lean3 的後座支援 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的固定功能,契合產品在設計之初,瞄準父母短程接送小孩的使用需求。
單馬達後驅極速 80 公里,原廠稱目標續航 100 公里
動力方面,據原廠初步公開的數據顯示,Lean3 搭載容量 8.1 kWh 的磷酸鐵鋰離子電池,使用後輪輪轂馬達驅動,車輛的最高時速將設定在 80 公里,受到市場關注的續航里程,原廠表示在 WLTC 規範下,開發中的目標值設定在 100 公里 ; 至於充電性能部分,使用 AC 100V 情境充電,約 7 小時可以將車輛充滿,若使用 AC 200V 情境充電,則可在 5 小時將車輛充飽。
車體式乘坐空間、方向盤操控帶給駕駛熟悉感
受限體驗時間,以及本次並非正式量產車型等因素,Lean Mobility Lean3 的產品體驗,僅在原廠規劃的封閉場地內進行。以駕駛介面來說,操控方式與汽車相近,並不會有明顯的落差感,因此筆者認為 Lean3 更接近「單人/雙人使用的微型車輛」,擁有車體式的乘坐空間,並透過方向盤操控,並非國內市售二輪、二輪以上機車的握把騎乘方式。
搭載主動式車身傾角控制系統,操駕體驗漸入佳境
不過正因為駕駛方式使用「方向盤」並非「握把」,搭配 Active Lean System 主動式車身傾角控制系統,Lean3 在過彎、甚至是挑戰繞錐關卡時,車身的傾斜慣性與駕駛習慣的反作用力方向顛倒,因此實際行駛的流暢度與信心,仍需駕駛者與車輛多多培養默契,才能漸入佳境,並從中找到貼近機車騎乘樂趣,兼具汽車舒適代步的駕馭體驗。
QA 大問哉,揭曉 Lean Mobility 與 Lean3 發展秘辛
由多元車輛議題探討,初步了解 Lean Mobility Lean3,到實際進行產品體驗,讓 U-CAR 對於新世代運具在國內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發想,所以編輯部也特別彙整關於 Lean Mobility 品牌、Lean3 產品量產,甚至是入門級距電動車發展等議題,詢問品牌執行長谷中 壯弘先生,並透過簡單 Q&A 的方式,為廣大讀者解答 Lean Mobility 與 Lean3 的發展秘辛。
- Q1:谷中壯弘先生作為 Toyota i-Road 計畫研發的關鍵角色,對於 Toyota 最終尚未將類似輕型代步運具量產化,有什麼看法?是什麼原因讓 Toyota 決定暫緩相關計畫的量產?
谷中 壯弘作為獨立公司,我們無法替豐田發表評論。豐田有許多新的商業計畫與經營思路,執行過程難免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為他們還在審慎評估各項計畫的優先順序。
- Q2:延續此議題,谷中壯弘先生看到甚麼契機,決定創立 Lean Mobility 持續推動 i-Road 由概念到 Lean3 的量產化?
我很看好電動三輪車的前景,而自己創立 Lean Mobility 不僅能讓開發速度加快,同時在決策方面也能更加有彈性。也希望透過自己量產 Lean3,進一步推動電動三輪車產業的發展。
- Q3:與 Toyota i-Road 擁有緊密關係的 Lean Mobility Lean3,有哪些技術源自 Toyota ?目前 Toyota 仍有技術支援或協助 Lean Mobility 嗎?
Lean Mobility 採部分小型車輛技術,具體細節無法公開說明。而目前豐田沒有提供直接技術支援,但我們希望今後能與豐田繼續維持良好合作關係。
- Q4:Lean Mobility Lean3 即將在臺灣投產,Lean Mobility 在桃園設立辦事處,生產基地是否將選址於桃園?與 Toyota 擁有緊密關聯,因此在生產資源上,是否可獲得國瑞汽車的協助?另外主要投資者中的冠和投資,屬六和機械的子公司,在生產資源上,是否可獲得福特六和的協助?
目前仍在與台灣供應商就 Lean Mobility 生產線合作進行協商中。
- Q5:面對中國低價入門級距電動車搶市,例如:五菱繽果 (測試車先前曾現身國內),Lean Mobility 有什麼看法?未來是否規劃相關產品對應?
雖然價格是重要考量,但移動載具往往是綜合元素構成。我們認為消費者會全面性考慮用途、使用環境、偏好等因素後,做出最後選擇: 1. 「小」的優勢:車身寬度小於 1 公尺,一般停車位可容納兩台車。 2. 駕駛樂趣與具未來感的設計。 3. 配備空調:駕駛過程更舒適,也不用擔心外面颳風下雨。 綜合來看,不同於低價小型車或是沒有座艙的三輪機車,Lean 3 是一款實現新理念的跨時代產品。未來,我們也將會繼續開發平價並具有吸引力與價值的產品。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