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R 在《鴻海電動車越玩越大!鴻海意圖收購 Nissan,可能加速 Nissan 與 Honda 的合併》這篇報導,已大致析論臺灣鴻海集團收購 Nissan 的利益考量與執行策略,以及作為競逐 Nissan 的另一方,同為日系車廠的 Honda,為何有必需入主 Nissan 的原因。

在上一篇報導,我們認為雖然事件仍未定案,但是 Honda 與 Nissan 走向合併的可能性較高。現在,我們延續這項議題,但從相反的面向來看,假設 Nissan 最終落入鴻海集團之手,作為合併失利的 Honda,會何去何從?

在上一篇報導,我們認為雖然事件仍未定案,但是 Honda 與 Nissan 走向合併的可能性較高。現在,我們延續這項議題,但從相反的面向來看,假設 Nissan 最終落入鴻海集團之手,作為合併失利的 Honda,該何去何從?

本陣遭兵臨城下猛砸鉅資防衛、但避免陷孤軍風險的 Honda,Nissan 成為眼下「加盟友」唯一機會

首先,我們還是先來聊一下。為什麼鴻海收購 Nissan 主導股權的意圖,會讓 Honda 陷入最不想遇到的風險–「孤獨」?

近幾年隨著全球車壇競爭激烈,以及汽車產業面臨百年罕見的巨變,導致以往因循近世紀的汽車產業法則,已無法應對 21 世紀的變局,尤其是產品週期朝電子 3C 用品化的電動車戰國時期,產品演進節奏已遠非昔日內燃機車款 3 年小改款、6 年大改款,甚至 10 年不換代的步調。電動車傳動與電池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業界極度化的競爭與 OTA 雲端更新系統的導入,讓產品世代更迭不僅縮短至以「年」計,甚至是「即時」精進來發展。

電動車傳動與電池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業界極度化的競爭與 OTA 雲端更新系統的導入,讓產品世代更迭不僅縮短至以「年」計,甚至是「即時」精進來推算。

不同於原生電動車的 Tesla 車廠,以及百花齊放的中國電動車廠,以往倚賴長期投注心血引擎與變速箱技術,建構造車技術堡壘的 Honda,在純電浪潮的席捲下,猶如歐洲中世紀城堡遭遇火炮列陣,不再是無堅不摧!

也許大家會問,向來以技術自豪的本田,不是全面涉略各種新能源科技,包含 Hybrid、PHEV、BEV 甚至氫燃料電池車?這也是事實,但是,敵人不再是在百哩外,而是大軍已然兵臨城下,進行攻城殊死戰!本田現行新能源車僅算是勉強守勢抵擋,要吹起反攻號角,不只需要本田大軍全面換血革新,而且是現在立刻就要!

也許大家會問,向來以技術自豪的本田,不是全面涉略各種新能源科技,包含 Hybrid、PHEV、BEV 甚至氫燃料電池車?這也是事實,但是,敵人不再是百浬外,而是大軍兵臨城下,進行攻城殊死戰!

長期身為日本汽車產業界要角的 Honda,絕對理解現時戰況的嚴峻,也肯定對打贏這場戰爭備感焦慮。為應對這場挑戰,Honda 社長三部敏宏在 2024 年 5 月舉行的營運記者會, 宣布在 2021 年~2030 年之間投入 10 兆日圓 (約 650 億美元) 於電動車發展上,包括實現 0 Series 新世代電動車平臺量產、新世代電動車生產廠、透過擴大電池合資事業建立電池產能與車載軟體開發等,可以看到本田傾力迎戰的決心。

Honda 社長三部敏宏在 2024 年 5 月舉行的營運記者會, 宣布在 2021 年~2030 年之間投入 10 兆日圓於電動車發展上,包括實現 0 Series 新世代電動車平臺量產、新世代電動車生產廠、透過擴大電池合資事業建立電池產能與車載軟體開發等。

在發下罕見鉅額投資豪語的 Honda,也意識到孤軍勇闖車壇的年代,已難以應對多變局勢的發展,透過結盟拉友籌組新的汽車集團軍,不僅可以集結更多力量投資,也能透過更具規模的銷售量,來有效攤提龐大開發成本。這也是為什麼 Honda 先前於 2022 年,先後宣布與美國 GM 攜手打造平價電動車計畫,也於 Sony 宣布合資成立 Sony Honda Mobility ,目標在 2025 年開始推出合作的電動車款。

結盟創造出規模基礎對電動車新品開發極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 Honda 先前於 2022 年,先後宣布與美國 GM 攜手打造平價電動車計畫,也於 Sony 宣布合資成立 Sony Honda Mobility ,目標在 2025 年開始推出合作的電動車款。

但是,在 Sony Honda Mobility 首款作品尚未量產上市前,Honda 與 GM 的電動車合作計畫僅推行 1 年多,就在 2023 年底宣布告吹,再度回到各自努力的情況。Honda 在汽車陣營的盟友經營,可說是遭遇挫敗又回到孤立狀態。

接著,同屬於日系車廠,但是營運與獲利狀態近年快速惡化的 Nissan,在此時走入 Honda 的視線。Honda 若要另闢日系車廠以 Toyota 為核心的抱團路線,眼下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選擇跟 Nissan 與 Mitsubishi 聯盟或合併,成為 Honda 能把握的最後、且唯一機會。

在 Sony Honda Mobility 首款作品尚未量產上市前,Honda 與 GM 的電動車合作計畫僅推行 1 年多,就在 2023 年底宣布告吹,再度回到各自努力的情況。
Honda 若要另闢日系車廠以 Toyota 為核心的抱團路線,眼下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選擇跟 Nissan 與 Mitsubishi 聯盟或合併,成為 Honda 能把握的最後、且唯一機會。

Nissan 若落入鴻海麾下,Honda 該何去何從?該不會換 Toyota 併購孤軍 Honda!

接著,我們進入文章的假設性主題,Nissan 若落入鴻海麾下,Honda 該何去何從?

眼下的道路,留給 Honda 的選擇機會已經不多。

當然,維持現狀就是 Honda 持續在全球車壇孤軍作戰,以孤勇者姿態迎戰純電車時代的嚴苛挑戰,雖然最終能否成功孤軍突圍,仍言之過早,但是,背水一戰無退路的 Honda,將獨自承擔鉅額投資與完全承擔成敗風險,則是可以確定的事實。

第二條路是尋求其他車廠的結盟可能,例如再回頭找美國 GM 汽車集團,克服原先平價電動車計劃擱置的阻礙,繼續協商重啟新形式的結盟關係,讓 Honda 不至於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

或者是深化跟 Sony 之間的合作。當前 Honda 跟 Sony 的合作 其實就是生產端的角色,屆時如果能更進一步與 Sony 合作,可由 Sony Honda Mobility 幫忙提供軟體,或者是 Sony Honda Mobility 提供 Honda 雙生車的作品選項。

至於最後一條路,相信是 Honda 經營管理層最不願意面對的處境 (或者說是全球本田迷也是),那就是難以獨力支撐的 Honda,在過度消耗手頭寶貴資源仍難以扭轉局勢下,最終陷入被日系抱團「團長」Toyota 收購的局面!

若 Honda 最終被逼到這條路才能生存,不用說本田高層也許想到就難以入眠,一生逐夢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在世時作夢都想不到有這一天!這也正是 Honda 權衡之下,儘管 Honda 與 Nissan 彼此理念不盡相同,彼此企業文化也存在差異,但是眼下當前與可預見的未來,競爭態勢極為嚴峻,也不容一絲絲犯錯閃失的空間,Honda 目前決定合併 Nissan 就成為最積極且合理的選項。(因為要 Honda 走被 Toyota 併購這選項,實在太勁爆了!)

最後一條路,相信是 Honda 經營管理層最不願意面對的處境 (或者說是全球本田迷也是),那就是難以獨力支撐的 Honda,在過度消耗手頭寶貴資源仍難以扭轉局勢下,最終陷入被日系抱團「團長」Toyota 收購的局面!
若 Honda 最終被逼到這條路才能生存,不用說本田高層也許想到就難以入眠,一生逐夢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在世時作夢都想不到有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