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國際間各大車廠、研究機構近年來紛紛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並且擘劃出「自駕車」世界的未來願景,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度便備受各界關注。

因此,U-CAR 除先前針對 Tesla 自動駕駛事故後,以專題探討自動駕駛議題外,近日更獲國內財團法人車輛測試研究中心 ARTC 之邀,於彰濱工業區總部,見證 ARTC 與國內相關廠商,共同研發搭載 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 Systems)先進輔助駕駛技術的自動駕駛實車、以及其他共計五大科技研究之成果,預計這些「Made in Taiwan」的相關技術,可望於 2017 年上路實測。

近日 U-CAR 獲國內 ARTC 之邀,於其彰濱工業區總部,見證 ARTC 與國內相關廠商,共同研發 ADAS 先進輔助駕駛技術、以及其他共計五大科技研究之成果,預計這些「Made in Taiwan」的自動駕駛相關技術,可望於 2017 年上路實測。

ARTC 發表多項 ADAS 系統,展現國人研發實力

財團法人車輛測試研究中心 ARTC 總經理黃隆洲指出,此次發表的多項 ADAS 系統,包含「自動輔助駕駛」、「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行人辨識系統」、「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等五大項研究成果,是國內 14 家廠商與 ARTC 共同合作的心血結晶。也期望透過相關技術的展現,證明國人的研發技術不亞於 Google 等國際大廠。

ARTC 總經理黃隆洲指出,此次發表的多項 ADAS 系統,包含自動輔助駕駛、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行人辨識系統、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等五大項研究成果,以證明國人擁有不亞於 Google 等國際大廠得自駕車研發實力。
ADAS 產品技術名稱 成功技術轉移並商品化廠商
AVM 全週影像系統 同致電子、帷享科技
MOD 影像式障礙物系統 同致電子
BSD 盲點警示系統 帷享科技、輝創電子、健生公司
FCW & LDW 前方安全警示系統 聯詠電子、威普科技、輝創電子、慧展科技、
創研光電、同致電子
PAS 倒車動態軌跡系統 健生公司、帷享科技、池盈科技、輝創電子
DSM 駕駛人監控系統 由田新技、凱銳光電、慧展科技
APGS 自動停車系統 新上富公司、帷享科技、輝創電子
AEB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 慧展科技
EPS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 中華汽車、旭春公司
  1. ARTC 五大科研成果
  2. 一、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3. 二、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
  4. 三、行人辨識系統
  5. 四、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6. 五、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
廣  告

一、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活動當天筆者抵達 ARTC 總部後,即先於高速周回道體驗 ADAS 系統之自動輔助駕駛功能。因為 ARTC 表示,交通事故當中,有高達 90%是人為因素造成,起因於人類在長途駕駛會因過度疲勞而分心,無法百分之百注意周遭的路況與環境,造成車輛偏移車道、碰撞前方車輛等情況。

活動當天筆者抵達 ARTC 總部後,即先於高速周回道體驗 ADAS 系統之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為減少相關事故的發生,除國外車廠有研發相關輔助駕駛系統外,國內 ARTC 車輛中心也開發 AEB 自動緊急煞車(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及 LFS 車道跟隨系統(Lane Following System),讓車輛在道路行駛中,無論直線、轉彎皆能自行維持在車道內,當遇到其他車輛或行人等障礙物出現時,系統也將主動介入控制煞車。

ARTC 以一輛 Luxgen U6 為基礎的自動輔助駕駛實車,搭載 AEB 自動緊急煞車及 LFS 車道跟隨系統,展現國人開發 ADAS 系統的研發成果。
LFS 車道跟隨系統適用於時速 0~120 公里之間;而 AEB 自動緊急煞車的適用車速為 0~80 公里,偵測距離則為 5~100 公尺。

根據筆者當天的體驗,ARTC 備有一輛以 Luxgen U6 為基礎的自動輔助駕駛實車,在高速周回道進行系統的實際展演。而在 LFS 車道跟隨系統的幫助下,實車在時速 0 到 120 公里的區間內,既使遇到周回道較大的彎道處,人員沒有介入方向盤的操縱、僅負責油門的踩踏,車輛透過 LFS 車道跟隨系統,搭配影像偵測模組、以及 EPS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感測模組偵測前方車道線及車輛位置偏移資訊後,一樣會跟隨車道線進行微調、轉向,整體感受相當平順。

自動輔助駕駛實車在時速 0 到 120 公里的區間內,既使遇到高速周回道較大的彎道處,人員沒有介入方向盤的操縱、僅負責油門的踩踏,車輛也會自行跟隨車道轉向。

完成高速周回道之 LFS 車道跟隨系統體驗,在回到出發點前時,ARTC 人員將時速控制在 60 公里上下,並同時開啟 LFS 車道跟隨系統與 AEB 自動緊急煞車,讓車輛維持在車道內、慢慢追上前方與 Euro NCAP 同樣之「活動式追擊車」。

ARTC 高速周回道內,採用與 Euro NCAP 同樣之「活動式追擊車」,車輛若在測試時不慎撞擊「活動式追擊車」,「活動式追擊車」會沿軌道向前滑動,避免傷害測試車輛。

而當毫米波雷達偵測到兩車間距縮短至 100~5 公尺的區間,AEB 自動緊急煞車便開始以較大的力道做動,力道之大讓筆者感受到安全帶的緊縮,車輛煞停至一定速度後(約時速 10 公里左右),系統即會將車輛主控權返還予駕駛者操作。

當毫米波雷達偵測到兩車間距縮短至 100~5 公尺的區間,AEB 自動緊急煞車便開始以較大的力道做動,煞停至一定速度後,系統即會將車輛主控權返還予駕駛者操作。

二、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

Euro NCAP 歐洲新車安全協會自 2013 年底,導入 AEB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後,近期更新增動態行人防撞系統測試納入評分標準。因此 ARTC 也與國際接軌,導入與 Euro NCAP 同樣的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可實施行人防撞偵測功能測試(AEB Pedestrian)、AEB NCAP 主動安全系統驗證(AEB City & AEB Inter-Urban)等測試,以期未來能針對國內販售車輛,進行相同水準的測試。

ARTC 也與國際接軌,導入與 Euro NCAP 同樣的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可實施行人防撞偵測功能測試(AEB Pedestrian)、AEB NCAP 主動安全系統驗證(AEB City & AEB Inter-Urban)等測試。

編按,經 ARTC 告知,將自動緊急煞車系統驗證技術展示細節予以省略。

三、行人辨識系統

除了以 Driving Robot 與腳部活動式假人等裝置,展現國內 ARTC 與歐盟 Euro NCAP 具備相同規格的驗證技術後。因 Euro NCAP 已將自動緊急煞車之行人偵測功能,列為 2017 年的評分項目之一,ARTC 也在另外的場域,展出 ARTC 與國內廠商共同開發之「行人辨識系統」,使用「單一視覺感測器」模組進行行人辨識,並包含動態偵測範圍技術與行人辨識技術,以證明具備不亞於國際大廠的研發實力。

ARTC 與國內廠商共同開發之「行人辨識系統」,使用「單一視覺感測器」模組進行行人辨識,並包含動態偵測範圍技術與行人辨識技術,以證明具備不亞於國際大廠的研發實力。

ARTC 說明,視覺感測器的優點,除給予駕駛者具視覺化的顯示效果,也透過影像解析,來取得障礙物在影像上的特性或特徵,搭配不同視覺感測器之鏡頭與感測元件,可在時速 30 公里、照度達 50Lux 以上的影像環境下,辨識出 5~25 公尺內的行人,再運用影像辨識,判斷車輛與行人的距離後進行煞停。

「行人辨識系統」可在時速 30 公里、照度達 50Lux 以上的影像環境下,辨識出 5~25 公尺內的行人,再運用影像辨識,判斷車輛與行人的距離後進行煞停。

除此之外,這套「行人辨識系統」也搭配車頭下方的毫米波電達、以及車頂與車車頭兩側的雷射雷達(LiDAR)測距感測器,由系統將感測資訊共同彙整,提升行人辨識系統的穩定程度,更可將技術應用於「盲點警示系統」與「全周影像系統」,以辨識駕駛者側向盲區與車輛行駛之四周環境,是否有危害行車障礙物存在,預先作出適當的提醒與防護。

這套「行人辨識系統」也搭配車頭下方的毫米波電達、以及車頂與車車頭兩側的雷射雷達(LiDAR)測距感測器,由系統將感測資訊共同彙整。

而雖然筆者在現場有觀察到,這套國人開發的「行人辨識系統」,遇到體型較為嬌小、穿著白色衣物的媒體同業時,有略為誤判而輕微撞上的情況。但整體多次的體驗當中,以 Luxgen U7 SUV 為基礎的自動駕駛實車,大多能在碰撞到兒童假人或實際的行人前完整煞停,系統的辨識與煞停機制仍算相當完備。

雖然活動過程中,「行人辨識系統」曾有發生誤判而輕微撞上的情況。但整體多次的測試下,以 Luxgen U7 SUV 為基礎的自動駕駛實車,大多能在碰撞到兒童假人或實際的行人前完整煞停。

四、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至於相同場域同時呈現的「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RTC 則是同樣運用毫米波電達、雷射雷達(LiDAR)測距感測器,還有影像感測並整合自動控制、感知辨識及車輛聯網技術,再藉由自動停車系統、車道跟隨系統、車輛定位系統、車輛遠端控制系統、障礙物偵測技術等六項技術共同協作。讓駕駛者可以透過行動裝置、掌握停車為資訊之餘,也可輕易用點按的方式,讓車輛自動尋找車位停妥,或是遠端輕輕一按、將車輛從停車位中自動駛出,,整體停車、取車的過程更為便利。

「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可透過點按行動裝置畫面的方式,讓車輛自動尋找車位停妥;或是遠端輕輕一按、將車輛從停車位中自動駛出,整體停車、取車的過程更為便利。
活動當天,ARTC 將「行人辨識系統」與「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體驗在相同場域實施,讓在場媒體感受自動駕駛實車,遇到「道路縮減」、「90 度轉彎」、「車道維持」、「變換車道」、「禮讓行人」、「自動停車」等情境時的系統運作機能。

當天 ARTC 工作人員更讓筆者在現場實際體驗系統的運作,因此只見筆者按下手機中的 Start 按鈕後,自動駕駛實車便在「無人」的情況下,從筆者視線遠端的停車位中駛出,並且自動調整方向盤、油門後,精準的在筆者眼前停妥。

當筆者按下手機中的 Start 按鈕後,自動駕駛實車便在「無人」的情況下,從筆者視線遠端的停車位中駛出,並精準的在筆者眼前停妥。

筆者跟隨 ARTC 工作人員指示上車之後,車輛在低速前行的過程中,有賴於雷射雷達(LiDAR)與 GPS 定位等其他系統的協作,因此碰到第一關「道路縮減」的路況,便會自行轉向閃避;緊接著,當車輛遇到需要進行 90 度轉彎的十字路口,車輛也會遵照駕駛的設定與路況進行轉向。

跟隨 ARTC 工作人員指示上車之後,車輛在低速前行的過程中,有賴於雷射雷達(LiDAR)與 GPS 定位等其他系統的協作,因此碰到第一關「道路縮減」的路況,便會自行轉向閃避

轉向至較長的直線車道時,中控上方螢幕便從原本轉彎時的「失效狀態」,轉變為呈現車道跟隨指示線,告知駕駛 LFS 車道跟隨系統已重新介入,幫助車輛維持在兩側標線之中直線行駛;而在完成兩次的 90 度轉向、直線車道後,ARTC 也在回到原場域的車道中央,停放一輛障礙車,只見自動駕駛實車,利用障礙物偵測技術等系統成功左偏閃避後,便自動將車輛駛回原本的車道上,整體系統介入的過程感受相當自然。

轉向至較長的直線車道時,中控上方螢幕便從原本轉彎時的「失效狀態」(上),轉變為呈現車道跟隨指示線(下),告知駕駛 LFS 車道跟隨系統已重新介入。
ARTC 也在回到原場域的車道中央,停放一輛障礙車(左),只見自動駕駛實車(右),利用障礙物偵測技術等系統成功左偏閃避後,便自動將車輛駛回原本的車道上,整體系統介入的過程感受相當自然。

而回到原本的停車場域前,「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除了會辨識行人進行煞停,也會自動尋找空位,既使無人在車上或駕駛沒有操作的情況下,系統也會自動排入倒檔、掌控油門與方向盤,讓車輛以倒車入庫的方式停妥於車位之中。

回到原本的停車場域前,「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除了會辨識行人進行煞停,也會自動尋找空位,讓車輛以倒車入庫的方式停妥於車位之中。

據 ARTC 人員指出,「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主要是先利用車頭與車頂的雷射雷達(LiDAR)偵測障礙物;而前檔玻璃內的影像系統則占次要,用於辨識車道線與移動物體;最後,當前面兩項系統規劃的路徑有所誤判時,GPS 定位系統也會幫助車輛拉回圖資中正確的路徑,呈現三大系統共同互補的協作機能。

「停車場域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主要是先利用雷射雷達(LiDAR)偵測障礙物;影像系統則占次要,用於辨識車道線與移動物體;最後,當前面兩項系統規劃的路徑有所誤判時,GPS 定位系統也會幫助車輛拉回正確的路徑。

五、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

至於最後一項 ARTC 科研成果「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雖然礙於行程緊湊,筆者無法實際進行瞭解。但由於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甚至是純電車輛無線充電系統市場的需求與日俱增,而車輛高功率的充電環境又較 3C 產品複雜,經常引發安全疑慮,ARTC 便針對此方面的趨勢,推出具備安全保護機能、國人研發的無線充電系統,以及彙整車輛資訊的車載網路管理系統。

至於最後一項 ARTC 科研成果「無線充電系統及車載網路管理」,雖然礙於行程緊湊,筆者無法實際進行瞭解。但由於車輛無線充電系統亦趨主流,ARTC 便推出具備安全保護機能、國人研發的無線充電系統,以及彙整車輛資訊的車載網路管理系統。

因此,ARTC 所開發的車用無線充電系統(Wireless Charging System,WCS),便加入金屬異物偵測(Foreign Object Detection,FOD)技術,能即時判斷金屬異物入侵與否,有效中斷無線電力傳輸,並將相關訊息發送至客戶端,避免導電產生安全問題,以提升系統安全性。

此外在車載網路管理系統方面,也整合了多項技術,包含整車網路系統、整車控制、電能管理、異物偵測,有效即時反應充電異常狀態,並以「網路診斷」及「網路管理」溝通整車系統,強化系統的智慧管理及安全性。

ARTC 所開發的車用無線充電系統(Wireless Charging System,WCS),便加入金屬異物偵測(Foreign Object Detection,FOD)技術,能即時判斷金屬異物入侵與否。

ADAS 技術將持續優化,MIT「自駕車」願景需待共同合作實踐

ARTC 指出,未來將替各式 ADAS 技術將持續精進與優化,待國內相關法令核准後,搭載部份系統的半自動駕駛、甚至擁有完整功能的自動駕駛車或無人車,將有機會走入你我的生活當中。而筆者在一整天的 ARTC 五大科研成果體驗後,實地見識到國人也掌握「自動駕駛」、「無人車」等相關趨勢的研發能力,在測試驗證的設備上,亦具備與歐盟相同的規格水準,可說與國際各大車廠、研究機構擁有相同的立足點。

「自動駕駛」、「無人車」關鍵技術的授權與商轉,需要國內車廠、產官學的配套共同合作,才能有望盡早實踐。

但誠如 ARTC 自身指出,技術上有持續精進與優化的空間,而相關技術的實踐,也有待國內法令核准,因此關鍵技術的授權與商轉,需要國內車廠、產官學的配套共同合作,再加上消費者的觀念亦要逐漸改變,才能讓「自動駕駛車」世界的願景,早日於國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