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國內總代理汎德於今日(6/5)發表小改款 i8 Coupé、i8 Roadster,雙車型在國內的建議售價分別為 998 萬元與 1,068 萬元。其中 i8 Roadster 是首度於小改款後新增的軟頂敞篷車型,而小改款新車主要將電動馬達部分的輸出從 131 匹提升至 143 匹,使得系統綜效最大馬力上漲至 374 匹的水準。

BMW 國內總代理汎德於今日(6/5)發表小改款 i8 Coupé、i8 Roadster,雙車型在國內的建議售價分別為 998 萬元與 1,068 萬元。

等待 4 年,i8 Roadster 終於現身

身為 BMW 旗下電動子品牌 BMW i 的當家油電跑車,i8 車系自從 2013 年 9 月在法蘭克福車展中正式發表後,即不斷有要推出敞篷車型的消息傳出,BMW 原廠在 2016 年也正式宣布將會量產敞篷版本的 i8。直到 2017 年 11 月底,BMW 原廠藉由美國洛杉磯車展的舞臺,同步發表小改款 i8 Coupé、以及車迷們久候多時的 i8 Roadster,並宣布 i8 Roadster 的原廠代號為 i15(i8 Coupé代號為 i12)。

小改款 i8 Coupé(上)與新增的 i8 Roadster(下),在原廠代號並不同,i8 Coupé代號為 i12,i8 Roadster 則為 i15。

車身布局 Coupé為 2+2 座,Roadster 則為雙座軟頂敞篷

小改款 i8 車系整體架構變動幅度不大,依舊維持 CFRP(Carbon Fiber Reingorced Plastic)碳纖維塑料製成的 Life Module 乘客座艙,並結合鋁合金底盤、高壓鋰電池組與油電混合系統構成 Drive Module 動力模組;亦保持短前懸、長軸距設定。

但 i8 Coupé雖維持 2+2 座雙門跑車布局,但新增的 i8 Roadster 則改為雙座軟頂敞蓬跑車設定。車身尺碼部分 i8 Coupé為 4,689x1,942x1,291mm、軸距為 2,800mm,i8 Roadster 則在車高降低 2mm,來到 1,289mm。

i8 Roadster 在車高相較 i8 Coupé降低 2mm,來到 1,289mm。

外觀細部修整,強化車身氣流導流效果

在細部的外觀變化上,除保留雷射頭燈組,小改款 i8 車系在引擎蓋上多出的散熱鰭孔、換上全新的引擎蓋設計,使冷卻的氣流不再由引擎蓋上方排放,而改從車側進輪拱之處導出,使氣流通過車底延伸至車尾流出。

而上掀式的車門也在新增的 Roadster 車型上獲得保留,另外低扁的引擎蓋、Air Flap 進氣控制系統、前保桿進氣口、密封式車身底部、側裙車身折線,甚至是特殊的後擾流,皆為 i8 車系強調空氣力學效果的獨特設計。小改款 i8 車系亦新增 E-Copper metallic 與 Donington Grey metallic 兩種車色,並搭配 Frozen Grey metallic 飾條強化車身線條,足下則皆採 20 吋多幅式雙色輪圈。

低扁的引擎蓋、Air Flap 進氣控制系統、前保桿進氣口、密封式車身底部、側裙車身折線,甚至是特殊的後擾流,皆為 i8 車系強調空氣力學效果的獨特設計。
小改款 i8 車系在引擎蓋上多出的散熱鰭孔、換上全新的引擎蓋設計,使冷卻的氣流不再由引擎蓋上方排放,而改從車側進輪拱之處導出。

採雙駝峰設計、導入 3D 列印技術結構件,i8 Roadster 獨具一格

為讓 i8 Coupé與 i8 Roadster 更具識別度,小改款 i8 車系還在兩側 C 柱旁分別配有「Coupé」、「Roadster」字樣銘牌。但新增的 i8 Roadster 具有更多獨具一格的車身設計,除了比起 i8 Coupé多出「i8 Roadster」字樣的迎賓光毯外,主要因應敞篷車防滾裝置而形成特殊的雙駝峰,將防滾裝置巧妙的結合在內,透過起伏鈑件與雙駝峰設計相互輝映,雙駝峰上更具備防滾架功能,賦予 i8 Roadster 不同於 i8 Coupé的設計靈魂。

為讓 i8 Coupé與 i8 Roadster 更具識別度,小改款 i8 車系還在兩側 C 柱旁分別配有「Coupé」、「Roadster」字樣銘牌。

中央的軟頂敞蓬機構採用垂直方式收納,將 3 片式頂蓬收折成 Z 字型,車頂蓬與升降機間的連接處更應用金屬 3D 列印技術,製造出鋁合金連接幾何結構,其車頂篷更可在時速 50 公里以下、在 15 秒內完全開啟。而開蓬時,後擋玻璃會自動升啟 3 公分,具備如同迴風網的作用,減少車內亂流,駕駛也可透過車內按鈕自由調整後擋風玻璃高度。

i8 Roadster 中央的軟頂敞蓬機構採用垂直方式收納,將 3 片式頂蓬收折成 Z 字型。
車頂蓬與升降機間的連接處 BMW 原廠更應用金屬 3D 列印技術,製造出鋁合金連接幾何結構。

內裝無較大更動,主要導入 iDrive 6.0 觸控螢幕介面

內裝部分,小改款 i8 車系並無大幅更動,主要在中央的 8.8 吋 iDrive 螢幕首度加入觸控功能,並應用上圖形化操作的 iDrive 6.0 介面,整體使用上會更為直覺。國內販售車型也導入含 i8 專屬刻印字樣的 iDrive 陶瓷觸控旋鈕,以及 Dry Carbon 碳纖維陶瓷飾板、車況抬頭顯示器;跑車式多功能方線盤含換檔撥桿、還有新增的手機無線充電系統(Roadster 獨有)等配備,整體車內質感主要強調前衛的科技氛圍。座椅則在小改款應用全新的剪裁與材質,國內 Coupé與 Roadster 車型皆選用 BMW i interior design Halo 天然皮革含藍色縫線。

至於 i8 Roadster 的載物空間,在後座後方額外增加 100 公升左右的置物空間,尾箱容積也可達 88 公升,讓其保留一定的空間機能。

小改款 i8 車系在內裝主要導入 8.8 吋 iDrive 6.0 介面處控螢幕;i8 車系座椅在小改款應用全新的剪裁與材質,國內 Coupé與 Roadster 車型皆選用 BMW i interior design Halo 天然皮格。
i8 Roadster 的載物空間,在後座後方額外增加 100 公升左右的置物空間,尾相容積也可達 88 公升,讓其保留一定的空間機能。
i8 Coupé在車內仍保留 2+2 座的 4 座布局。

安全與 Connected Drive 科技方面,包含遠光燈輔助系統、主動防撞輔助與行人偵測、警急求助,以及 Connected Drive 智慧互聯駕駛科技範疇的遠距售後服務、智能遠端遙控、線上生活資訊等,皆列為小改款 i8 車系的標準配備。

10.25 吋多重行車模式數位儀表板,依舊是 i8 車系內裝的亮點之一。

電動馬達提升 12 匹,最大綜效馬力來到 374 匹

小改款 i8 Coupé與 i8 Roadster,在動力系統皆採相同動力配置,依舊搭載一具 1.5 升直列 3 缸汽油渦輪引擎、搭配位於前軸的電動馬達,內燃機引擎動力透過 6 速 Ste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傳送至後輪,電動馬達經由 2 速自排變速箱設定,將動能輸出至前輪,當由燃油與電動馬達動力全數啟動時,i8 車系將以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專屬的四輪驅動方式行駛。

i8 車系的內燃機引擎動力,主要透過 6 速 Ste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傳送至後輪。

燃油引擎部分,引擎系統採用 1.5 升 TwinPower Turbo 雙渦流直列 3 缸汽油渦輪引擎,搭載缸內直噴技術與 Valvetronic 汽門揚程可變系統,並新增微粒過濾器,以有效除去廢氣中的微粒物質,動力輸出表現為 231 匹/32.6 公斤米,在排氣聲浪也調校的更運動化,強化駕駛的感觀感受。

編按:原燃油引擎誤植為雙渦輪、已更正為雙渦流。

電動馬達動力部分,i8 車系依舊採用 BMW eDrive 科技,但在高壓鋰電池的電池容量部分,從原先的 20Ah 提升至 33Ah。預設模式下純電巡航時速從原先 70 公里提升至 105 公里,若駕駛按下 eDrive 按鈕,純電極速則可達 120 公里。純電續航里程 i8 Coupé為 55 公里、相較改款前約提升 50%,i8 Roadster 的純電續航里程則為 53 公里。

廣  告

此外,電動馬達輸出表現也有所提升,由原先的 131 小幅提升至 143 匹、上漲 12 匹之譜,最大扭力為 25.5 公斤米;整體最大綜效馬力達到 374 匹、綜效最大扭力為 58.1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成績方面,i8 Coupé約在 4.4 秒、i8 Roadster 也僅需 4.6 秒,極速則由電子限速在 250 公里。

電動馬達輸出表現也有所提升,由原先的 131 小幅提升至 143 匹、上漲 12 匹之譜,最大扭力為 25.5 公斤米,整體最大綜效馬力則達到 374 匹。

i8 Roadster First Edition 國內無緣,但 Aerodynamics Package 將可提供選配

而經 U-CAR 向總代理汎德詢問,目前小改款 i8 車系採接單引進、並無設定相關的年度銷售目標,先前原廠於海外販售首批限量 200 輛的 i8 Roadster First Edition 版本,國內並沒有相關配額。至於原廠先前透過「夏季更新」替 i8 Roadster 新增的 Aerodynamics Package 選配套件,包含前車頭下方的分流器、以及車尾的小尾翼總成,臺灣市場將開放消費者進行選配。

國內的 i8 Roadster 車型將可選配 Aerodynamics Package 套件,提升整體空氣力學效果。

U-CAR 熱門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