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首輛純電驅動的車型 i3,BMW 可說是卯足全力、運用各種行銷手法推廣品牌知名度,從 2007 年確認啟動電動車的 i 計劃開始、2011 年成立電動車部門,為其設立專屬品牌、以 i 為名、同年底發表 i3 與 i8 2 款概念車型,多年的研發成果,最終 2013 年底 i3 將成為 BMW 首度量產的電動車型。
如同剝橘子般、BMW 對於 i3 量產上市的排程,總是分階段的慢慢讓車迷嚐嚐甜頭,7 月初公佈的預告短片,當中維持了 BMW 一貫的神秘手法,僅揭露片段的車身剪影,提升車迷對於 i3 的好奇心理,最後公佈 7 月 29 日為 i3 的正式登場日,7 月 11 日又公佈帶著輕度偽裝的定裝照,是吊足胃口。
外觀上蒙了面罩的 i3 和 i3 Coupe Concept 差異度不大,車頭部份依稀可見相同的輪廓,大致上僅有前霧燈與保桿上造型有所分別;i3 Coupe Concept 保桿採一整成形再崁入霧燈,i3 則使用了鈑件和塑料雙材質營造較溫和圓潤的視覺效果。另外,使用較大但相對較窄的 155 / 70 R19 輪胎,除了美觀之外,車體以碳纖維輕量化的 i3,在動態行駛和空氣阻力上,也能達到較佳操控樂趣。車側 2 者的鈑件線件幾乎完全相同,i3 因對開式車門與 Coupe Concept 的雙門車身形式不同,僅有 B 柱與 C 柱間多了一道對開的線條。
向來以貫徹駕駛樂趣為宗旨的 BMW,在 i3 的底盤設定上,採用了 50:50 的分配比例、 2,570mm 的軸距長度,採碳纖維車體,將電動馬達放置放後軸上方,電力電子裝置和鋰離子電池組等動能組件低置於車體中央,達成完整的車體輕量化與重心分配。
i3 採用純電動與 Plug-In Hybrid 插電混合動力 2 款動力設定,由 8 個模組及每個模組 12 個單格電池組、組裝而成的高壓蓄電池,共同產生 360 伏電壓並提供約 22 千瓦的能量,供予混合動力同步電動馬達使用。
在日常行駛中可達到 130 至 160 公里 的行駛里程,若將行駛模式調整為 ECO Pro,則能夠延長約 20 公里的行駛里程,在 ECO Pro+模式下,則能達到約 200 公里的行駛距離;而 Plug-In Hybrid 的增程功能則是在後軸加裝一顆 650c.c.的 2 缸引擎,僅為發電使用,油箱則設定為 9 公升,能為 i3 多增加約 100 公里的續航力。
在充電考量上,BMW 為 i 系列的推出,開發了小型的壁卦式家用充電器,與公共場所大型的充電裝置;以一般家用電源充電需 3 小時即可充飽,而大型的充電裝置僅需 30 分鐘即可,滿電的狀態下便於日常短程使用,而長程旅途則可採用接續充電的方式。
i3 搭載了 BMW 所自行研發的電動馬達,可提供最大馬力 170Ps、25.49kgm 的最大扭力,搭配單速變速箱設定,從靜止加速到 60 公里需 3.7 秒、加速 100 公里也僅需 7.2 秒; 在電子限速下的極速設定為 150 公里為上限。
在主動性安全部份,一應俱全的配置,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彎道制動控制系統 CBC、動態制動控制系統 DBC、DTC 動態牽引力控制模式等,讓 i3 的安全和操控能達到完善。
7 月底 i3 正式發表,BMW 隨即進入了一個新的純電零排放世代,雖然電動車的製作成本高昂,但在 BMW 全球策略下喊出 i3 售價等同 3 系列售價的誘人條件;只是 i3 準備年底開賣,並且陸續進入各地區的市場販售;但是各地區經銷與維修的完善佈建是否已準備完善,也許應該是 BMW 目前加緊腳步所需處理的問題。而臺灣市場則應該名列在 2014 年的導入名單之中,期待 i3 電動車的車迷,最快在年底則可以看到 i3 問世。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