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6 月 16 日,在交通部 3 樓的國際會議廳舉行了「2016 臺歐盟先進車輛安全技術研討會」,由歐洲在臺商務協會汽車委員會與交通部、台灣車輛安全審驗中心、歐洲經貿辦事處及德國經濟辦事處共同舉辦,邀請了多位臺灣與歐洲的技術專家、政府官員等等,針對先進車輛安全科技及最佳的法規慣例進行交流討論。

此外,U-CAR 也把握短暫的近距離訪談時間,詢問了幾個關於自動駕駛的問題以及在臺灣的可行性,看看這些專業的技術人員又是如何看待呢?

「2016 臺歐盟先進車輛安全技術研討會」,邀請了多位臺灣與歐洲的技術專家、政府官員等等,針對先進車輛安全科技及最佳的法規慣例進行交流討論。

6 大主題,多位官員及各產業的代表輪番演講

在此次的研討會當中,包含了 6 個主題,分別是:自動駕駛,提升台灣道路安全,臺灣的車輛安全法規,安全駕駛科技,機車安全科技與法規,臺灣的安全駕駛科技等等,議程內容從上午 9 點開始一路持續到下午 5 點半結束。

此次的研討會當中,包含了 6 個主題,分別是:自動駕駛,提升台灣道路安全,臺灣的車輛安全法規,安全駕駛科技,機車安全科技與法規。

首先在歐洲商會由汽車委員會會員公司派代表主講,主講人有 Audi 中國底盤開發主任 Dr. Stefan Greiner、Mercedes-Benz 大中華區研發中心主管波 Dr. Bernhard Morys、德國 Bosch 企業研究中心先進工程研究部門車禍研究專案經理暨資深專家 Thomas Lich、日本 Bosch 二輪事業部策略行銷暨傳播經理 Wilko-Gordon Block,及 Ford 亞太區永續發展、環境與安全工程總監 Pete Hardigan 等人。

台灣賓士、Audi、Bosch 與 Ford 等汽車委員會會員公司派代表主講。其中包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發展,例如從未來的自動駕駛車輛發展,一陸探討到現今各種駕駛輔助系統等;另外因應人口高齡化的需要而發展的科技;還有一些能夠協助分心或疲勞駕駛人的科技。

另外也有歐盟官員、德國的政府官員等等共襄盛舉,說明德國及歐歐盟現階段及未來如何面對未來的車輛發展及交通環境。至於臺灣的主講人則包含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資訊系統處資深交通分析師周家慶博士,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處長許志成,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經理李玉忠等人。

廣  告

自動駕駛車輛的發展,對交通安全及節能等等可望同步提升

在這場論壇中,最大的一個重點也就是自動駕駛車輛的發展。這一、兩年來,幾乎每個車輛發展的相關研討會總會不斷提及自動駕駛,本次當然也不例外,也因此首先進行演講的 Audi 中國底盤開發主任 Dr. Stefan Greiner,重點也就是說明自動駕駛的發展能帶來什麼優勢,以及如何能成功普及化。

首先進行演講的 Audi 中國底盤開發主任 Dr. Stefan Greiner,重點也就是說明自動駕駛的發展能帶來什麼優勢,以及如何能成功普及化。

而接續的講者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及相關內容,總結來說,自動駕駛除了車輛本身的感測器等科技配備之外,另外如車聯網的發展、各地基礎交通建設、法規面的配合,才能營造出適合自動駕駛車輛運作的環境。

而一旦能順利普及,首先因為有車聯網,形成車輛間彼此溝通的訊息,可望能改善交通安全並降低車輛壅塞的情形,而且當車輛能自己找停車位停車,不僅車主省下時間找尋車位,而且都市的空間運用更有效率,車輛能停的更緊密,減少一輛車停超過一個停車格的情形;此外,因為藉由電腦駕駛,將可讓車輛燃料(或者電池)的運用更有效率,同步提升節能表現。

自動駕駛一旦能順利普及,首先因為有車聯網,形成車輛間彼此溝通的訊息,可望能改善交通安全並降低車輛壅塞的情形。(圖為 Audi 在中國進行自動駕駛道路測試)

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以及臺灣的可行性?

還記得 U-CAR 在 2015 年 10 月 14 日舉行 24 小時 U 指數,調查網友對自動駕駛的相關看法,縱然已有不少車廠紛紛在國外進行道路測試,安全性仍是大家最關切的問題,所以 U-CAR 藉由本次的研討會,有短暫二、三十分鐘的時間與這些專家們面對面訪談,詢問了幾項問題。

  1. 第一個:雖然許多車廠皆在歐美進行過道路測試,然而臺灣的用車環境,尤其以臺北市的混亂交通為例,與歐美仍有相當的差異,那麼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是否能適應臺灣這樣的環境?克服的難易度是否高呢?
第一個:臺灣的用車環境,尤其以臺北市的交通最為混亂,那麼自動駕駛是否能適應臺灣這樣的環境?難易度是否高呢?

Mercedes-Benz 大中華區研發中心主管波 Dr. Bernhard Morys 表示,若要論臺灣的高速公路,由於其車速不若德國來的快,雖然總會出現一些很特殊的情況發生,但相較之下危險性仍是比較低的。

至於市區交通方面,其實還有中國可以做借鏡,雖然臺灣與中國的市區環境較歐美的路況來的不同,但透過車輛的感測器不斷進步,若再加上車聯網完善,要克服的難易度並未那麼高。

Dr. Bernhard Morys 表示,若要論臺灣的高速公路,由於其車速不若德國來的快,雖然總會出現一些很特殊的情況發生,但相較之下危險性仍是比較低的。

至於 Ford 亞太區永續發展、環境與安全工程總監 Pete Hardigan 則提到,其實還有一個首要關鍵就是臺灣政府法規的訂定,若法規無法配合同意,也將大大影響業界在臺灣發展自動駕駛,Pete Hardigan 也透露,其實 Ford 也已經有團隊陸續在蒐集臺灣市區的路況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法規也是一大關鍵。

最後 Audi 中國底盤開發主任 Dr. Stefan Greiner 認為,車廠勢必會發展只適用於亞洲環境的模組化系統,不過在他觀察看來,亞洲人其實對於自動駕駛的接受度高於歐洲國家不少,因此 Stefan Greiner 覺得亞洲國家率先讓自動駕駛成功在路上普及的機率並非不可能,然而最終也是要靠法規修訂。

Dr. Stefan Greiner 認為亞洲人其實對於自動駕駛的接受度高於歐洲國家不少,而從 U-CAR 當時做的調查,確實有高達 87%的網友其實都是可接受的。

也確實 2015 年時,英國保險代理商 Adrian Flux,當時以英國駕駛人為問卷對象所做的調查,有高達 70.3%的英國駕駛選擇不會使用或乘坐自動駕駛車輛,回答「可能會」與「明確會」的人分別占比 24.2%與 5.5%,所以與 U-CAR 調查臺灣網友的接受度可說是相反的呈現,歐洲與亞洲人民對自動駕駛的期待真的有所不同。

  1. 第二個:2015 年轟動一時的 Jeep 遭駭入而能被控制的新聞,以及近期 Outlander PHEV 被駭入的新聞,在未來越來越仰賴電腦的車聯網與自動駕駛,車廠如何確保這樣的安全性疑慮?

Dr. Stefan Greiner 回答:的確隨著車輛科技越來越進步,以前可能沒人想過駭一輛車,但現今卻越來越多此案例,因此以古為鑑,首先,若車輛的電腦在運作時,其 CPU 的數位訊號有很多特定的解碼方式,一旦遭外人入侵而改變,將讓原先的運作全部中止,回歸駕駛者。

隨著車輛配備的科技越來越進步,如何避免駭客入侵也是不可忽視的安全性問題。

接著車輛與車聯網傳輸資料時,其資料量其實相當多,除了讓資料傳輸過程中不要被侵入之外,即便真的被入侵了也可立刻為資料中心所發現,確保車輛資料不會讓外人所操控,不過 Stefan Greiner 因此表示,車廠也必須非常嚴格控管配合的廠商或研發車聯網的部門,以避免這些高科技為駭客所利用。

  1. 第三個:自動駕駛未來將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和改變?車輛將會越多還是越少?

Pete Hardigan 與 Stefan Greiner 不約而同地提到,自動駕駛無非就是因為人們希望能更加利用在車上的時間,尤其每每遇上塞車時,大家總會為了把握時間而轉向使用智慧型手機等等,也是造成車禍增加的關鍵之一,未來自動駕駛能夠為人們省下許多時間,比如車輛可以自動為父母接送小孩、家人出遊遇上塞車,仍可在車上相談甚歡等等。

未來自動駕駛能夠為人們省下許多時間,比如車輛可以自動為父母接送小孩、家人出遊遇上塞車,仍可在車上相談甚歡。

Stefan Greiner 表示,與其論車將變多或變少,他倒認為自動駕駛也可能讓車輛未來變成如「1 人車」。當人們追求更快、方便、安全的移動方式時,「1 人車」將讓每個家庭的每位成員都擁有一部車,也許出遊時仍是一般的車,但在市區移動就可藉由更小的車,不僅帶來更多市區空間,自動駕駛也讓每個人上班時都願意選擇開車,因此是車輛型態可能發生改變。

Stefan Greiner 表示,與其論車將變多或變少,他倒認為自動駕駛也可能讓車輛未來變成如「1 人車」。

不過自動駕駛的軟體設定如何符合人情和倫理思考也是一個問題,比如,如果有一輛自駕車上只載著一位乘客,而面臨將有大貨車即將撞上時,自駕車可以選擇閃避,但閃避則會撞上旁邊的人群,此時自動駕駛應該犧牲這位乘客而保全人群的安全,亦或犧牲車外旁人的安全而保證這位乘客個人的安全?這是大家要共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