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以北歐神話裡天神死後居住之「英靈神殿」為名的 Aston Martin Valhalla,原型車其實早在 2019 年的 7 月就曾經來過臺灣,但不一樣的是,這次二度叩關、目前僅對 VIP 客戶與媒體公開的 Valhalla 原型車,不僅是原廠 2021 年 7 月才發表的量產版本,而且總代理永三汽車還為它開出了新臺幣 4,200 萬元起 (不含運費與選配) 的接單價,並宣布最快 2023 年底、國內的車迷就有機會可以在路上目睹這款擁有 950 匹綜效馬力的油電超級跑車!
限定生產量從 499 輛增加至不超過 1,000 輛,但是外觀造型已經過原廠首席設計師 Marek Reichman 修飾、導入更多家族特徵的量產版 Valhalla,不僅配置了強度更高、原廠工程部門全新開發的碳纖維單體座艙,車身鈑件與空力套件也大多由碳纖維所製做、車重低於 1,550 公斤。
而且與 Valkyrie 一樣、量產版 Valhalla 也大量地導入源自 F1 賽車的主動式空氣力學設計,不僅刻意向前、向下延伸了前保險桿與下擾流翼片的位置,還透過換裝 DB 家族「凸」字型水箱護罩的方式,加大了前方的進氣量、提升整流與散熱 (前軸有一具電動馬達) 的效率,並配置了內藏成排引流孔道的前車殼,以及開口更大、可方便駕駛與乘客進出車室的前掀式蝶翼車門,和簍空設計的前葉子鈑。
車側部分,量產版 Valhalla 不但在車門前緣與後葉子鈑的前進氣孔、增加了負責導引氣流的側鰭,也較前一個版本的原型車多了可整流的傳統後視鏡,並在車頂的上方、裝上了可提升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進氣量的橢圓形進氣孔,且在引擎室兩側的下緣、設計了負責排出熱空氣的整列散熱鰭片,搭配前 20 吋、後 21 吋的 Michelin 高性能輪胎。
至於車尾方面,與前一個版本的原型車不同、量產版 Valhalla 不但換上了兩片式的碳纖維尾翼,且尾翼多了空氣煞車的功能,且一樣提供可撓式的無段式電動調整設計,不但可在時速 250 公里時、提供高達 600 公斤的下壓力,還能確保擁有一定的行路舒適性。
座艙配置與空間上,雖然眼前這輛原廠用來全球巡展的量產版 Valhalla 仍是原型車、車門無法打開,也沒有完整的內裝和傳動系統,但是 Aston Martin 已表示: Valhalla 將同時提供左駕及右駕兩種版本,且會保留許多 F1 賽車駕駛艙的設計、導入駕駛人導向的人體工學,並提供較 Valkyrie 更大的車室空間,車室控臺則會配備一具可提供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手機連結功能的觸控螢幕,坐姿則是透過踏板及方向盤來調整、座椅底座固定於碳纖維單體結構之上,能讓重心維持在固定的位置,並完整還原與 F1 賽車相同之駕駛坐姿。
至於傳動搭配上,Aston Martin 則是為量產版 Valhalla 開發了一套全新插電式油電系統,位於車身中段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來自 Mercedes-AMG 的 GT Black Series,採用了可讓引擎反應更快、較常見於工廠賽車的平面式曲軸設計,能在引擎轉速 7,200 轉時、提供 750 匹 (PS) 的最大馬力,並可搭配由前/後軸各一具之電動馬達所組成、150kw/400V 電池的純電系統,額外貢獻 204 匹 (PS) 馬力的輸出,使其綜效馬力可來到 950 匹 (PS) 的高標水準,且搭配一具全新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
此外,與 Ferrari SF90 車系相同,量產版 Valhalla 也採用了 E-reverse 的設計,變速箱取消了傳統的倒檔齒輪,以前軸的電動馬達來為倒車提供動力。
原廠還表示,量產版 Valhalla 將提供三種動力模式,在純電模式行駛時,以前軸的電動馬達提供動力,極速能達到時速 130 公里,續航里程可達 15 公里,綜合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低於 200g/km。
在 Hybrid 油電與賽道兩種動力模式時,馬達的驅動力則會依照駕駛人的需求及環境、於前/後軸之間動態分配,因此在最極端的情況下,100%的馬達驅動力會被輸送到後軸,與 V8 引擎共同提供最強勁的性能表現;而且混合動力系統的馬達驅動力,還能加強車輛的低速操控性,能透過雙離合器變速箱運行於不同檔位間,使其擁有 102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輸出。
因此在 950 匹 (PS) 馬力全力輸出、搭配 8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與智慧型 4 輪驅動系統後,量產版 Valhalla 除了可在 2.5 秒內、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還擁有高達時速 330 公里的極速表現,且原廠已將它的德國紐柏林北賽道單圈成績、設定在破紀錄的 6 分 30 秒以內,誓言拿下紐柏林北賽道量產車之王的頭銜。
值得一提的是,Aston Martin 還為量產版 Valhalla 移植了 F1 賽車上的水平推桿式前懸吊,配有內置彈簧和減震筒,能有效減少非簧載質量、降低車高,並提供出色的車身配重,後懸吊則是多連桿的設計,搭配 Multimatic 自適應彈簧及可調節頻率的阻尼減震筒,並配備了電子限滑差速器 (E-Diff),可擁有最大的牽引力和操縱靈活性,無論行駛於公路或賽道,皆可擁有出色的動態表現。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