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開發 MIH 平臺以及車廠合作代工等方式,積極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鴻海集團,近日在股東常會上宣布,電動車事業目標在 2025 年前,達成市占率 5%、營收突破 1 兆,以及年出貨量 50-75 萬臺的發展願景。而在各界關注的產品訊息方面,董事長劉揚偉於股東會透露 2022 年 10 月 18 日舉行第 3 屆鴻海科技日,確認將展出量產版本 Model C,同時,也將推出兩款全新設計新車。

展示畫面擷取自 111 年鴻海股東常會直影片。https://youtu.be/poUiZZGFwjU

儘管這兩款新車在簡報資料中以紅色布幕覆蓋,但仍可以看到車體輪廓,左邊新車為休旅車型,右邊新車則為貨卡車型,不免讓人猜想跟鴻海有 MIH 平臺合作與代工關係的 Fisker Ocean 或 Pear 電動休旅與 Lordstown Endurance 電動貨卡。當然,這一切仍待後續由鴻海正式確認。

董事長劉揚偉透露 2022 年 10 月 18 日舉行第 3 屆鴻海科技日,確認除將展出量產版本 Model C,更將另外推出兩款全新設計新車。展示畫面擷取自 111 年鴻海股東常會直影片。https://youtu.be/poUiZZGFwjU
鴻海運用約 1 分鐘的影片介紹 Lordstown Endurance 電動貨卡測試畫面,多少預告對於導入電動貨卡的企圖心。展示畫面擷取自 111 年鴻海股東常會直影片。https://youtu.be/poUiZZGFwjU

另外,為了佈局急速發展的電動車市場,包括鴻海在內的重要臺灣企業,也陸續與日本企業展開結盟合作,吸收電動車製造的經驗能力,這樣的發展趨勢也受到日本國內媒體的關注,近期也有專文報導討論。

鴻海集團宣布,目標在 2025 年前,旗下電動車達成市占率 5%、營收突破 1 兆,以及年出貨量 50-75 萬輛的發展願景。
廣  告

發展電動車事業,鴻海與 2,360 家供應商合作獲取專業技術

鴻海目前已在美國取得商用電動卡車廠 Lordstown 的生產基地,並會在此代工包含 Lordstown 在內,採用 MIH 平臺的電動車款。鴻海也與美國新創車廠 Fisker 合作,生產售價折合臺幣約 83 萬的 Pear 電動車。臺灣部分,則以自行研發的 Model C、E 和電動巴士 Model T 等車型,與本土車廠合作佈局。

鴻海目前已在美國取得商用電動卡車廠 Lordstown 的生產基地,並會在此代工包含 Lordstown 在內的 MIH 平臺電動車。

鴻海集團目前已與 2,360 家供應商合作發展電動車,其中有 100 家為日本企業。日經亞洲(Nikkei Asia)也特別撰文報導,臺灣汽車市場規模僅為日本的 1/10,因此沒有同等先進的汽車製造產業。報導中也提到,臺灣許多企業先前皆曾以併購方式,獲取日本公司的關鍵技術,鴻海此次也試圖藉由汲取汽車大國的經驗技術,補足自身所欠缺的電動車生產能力。

臺灣汽車市場規模僅為日本的 1/10,因此沒有同等先進的汽車製造產業。包含鴻海在內的臺灣企業,試圖透過與日本公司合作,汲取經驗技術,補足欠缺的生產能力。

科技大廠與日合作研發關鍵晶片零組件,日專家擔心技術遭轉移

為搶佔爆發中的電動車商機,除了以成車代工製造的鴻海,意圖透過與日企業合作學習外,生產電動車關鍵晶片零組件的科技廠,也試圖藉由合資組建策略聯盟的方式,發展臺灣自身的電動車製造產業。聯電先前便宣布,與日本零件供應商電裝公司(Denso)合作,研發生產車用半導體,電裝同時也與台積電合作,設計自動駕駛晶片等相關領域。

除了製造與代工電動車的鴻海,生產關鍵車用晶片零組件的聯電、台積電等,也試圖藉由合資組建策略聯盟的方式,發展臺灣自身的電動車製造產業。

日本產業界同時也對臺廠積極的合作意願感到戒慎,分析師警告,臺灣企業正試圖將先前在科技領域,透過併購取得技術的的模式,複製到汽車產業來。他們也表示,如果不警慎拿捏與臺廠的合作關係,日本企業的科技可能將逐漸被轉移,使日本在汽車製造產業中的地位被超越,企業透過合作,分享的應該是隨之而來的財務獲利,而不是獨有科技。

日本擁有成熟專業的汽車製造產業。分析師警告,臺灣恐將透過合作、併購等方式,取得關鍵生產技術,進而超越日本在汽車製造產業的地位。

產業正經歷革命轉型,電動車製造成新藍海,市場仍是最大受益者

電動車由於採用於燃油車截然不同的動力結構,少了老牌車廠們發展百年而來的機械研發能力做為屏障,使得眾多新創公司、科技大廠紛紛投入這項翻轉中的傳統產業,車廠也不斷尋找轉型的方法,力求不被這場純電革命淘汰。未來市場上電動車的選項與性能,更將不斷增加與提升,消費者也將成為廠商競爭下的最大受益者,享受各類先進高效的科技產品。